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研究项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准备博士或研究项目面试:常见问题、要诀和技巧(以我们的国际经验为基础)
Charlesworth 2019-6-6 10:56
在你职业生涯的某个时刻,也许就在不久以后,你可能会面临一场面试,关乎一个博士研究员职位或在你获得博士学位后,能够在特定研究项目中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这都是你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也许你已经申请了在另一所大学与其他团队合作并已经做好了面试准备?也许这是一场安排在某所国际大学的英文面试?不管使用何种语言,常见的面试问题有哪些?面试内容大多有参考标准,所以你可根据模板来准备;也许本文的一些意见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近,我参加了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资助的政府奖学金项目候选人面试。以下是我们挑选出来的一些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并希望进入下一职业阶段的学生。 1. 你所申请项目的性质以及该项目与你的博士项目/目前工作的差别? a) 你所提出的新研究项目与当前博士项目的差别在哪? b) 你的研究新方向/新想法有哪些? 在这两个问题中,第二个非常重要:要牢记研究针对的关键问题,即宏观概念。这对面试而言至为关键——因为若你明白自己的研究为何激动人心(为什么你觉得它激动人心且饶有趣味),你就能把这一点向面试官展示;你自己也会对项目激动万分,从而增加了获得职位的可能性。你必须对面试机会和研究项目保持热情,这一点至关重要。 2.你当前申请项目的成果和影响会是什么? a) 若项目还要再持续一年,其预期成果是什么? b) 项目的预期影响是什么? 在申请研究项目之前,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当然在面试之前也要考虑;因为面试官大有可能会问你对这个项目潜在成果和影响的看法。成果不仅仅包括出版物,尽管你应该清晰勾勒出特定主题下(你自己觉得能够撰写或投身研究的特定主题)的手稿。那么公共外展或媒体活动呢?此项目会如何影响其他项目的拨款申请?那些面向公众的文件、视频和培训材料呢?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成果可能不同。试着跳出思维定势。 然而,研究影响则是一个更难定义的概念。如今,人们期望研究人员所做的远不止发表论文以及贡献知识;我们的工作必须对公众“有所影响”,也许对政策制定者和政府有所影响——如果可能的话。你会如何确保项目曝光率最大化?思考一下:网站、博客、视频博客、社交媒体渠道以及其他确保公众对项目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的方式。无需再等待研究机构媒体办公室的批准,你即刻便可以讨论自己目前所研究的项目:例如,有没有方法可以提升公众参与项目的程度?如何收集更多数据? 影响力大小是衡量研究人员为所作贡献的标准之一 (最好在采访中引用这句话)。 3. 简短的一般性研究总结 请记住,很多研究机构要求你针对一般大众(如理工科学生或感兴趣的公众)写一篇简短摘要(如200字)以解释(i)你的工作计划以及(ii)其为社会/大众带来的益处。 你会选择什么内容?——这是面试中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所以请做好准备。 4. 领导力、职业生涯以及导师计划 面试官喜欢听你对未来的规划。倘若如此,为你的研究和职业生涯制定一个五年规划总不失为过(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主意;聊胜于无...)。 你在面试中很有可能被问及: a)如果你获得资助并与我们合作,你对职业的下一步计划是? 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你如何规划接下来两到三个阶段的职业生涯? 你计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b)你首次担任独立研究人员,领导的小组中有一名大四本科生承担某项目,你会给他/她安排什么工作? c)你首次担任独立研究人员,领导的小组中有一名博士生,你会给他/她安排什么工作? 5. 考虑获得额外资助,为研究提供支持 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为保证研究持续进行,你对未来运营成本或设备费用的规划: a)如果你同我们合作,你将如何筹集资金?你有什么想法? b)你有否考虑通过项目预算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其中可能包括:设备项目和维修的实际估价、运营成本、差旅费和生活费。无论如何,你在编写未来融资申请时,这些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所以现在不妨思考一下,尤其是在面试之前。 为了支持研究,每年需要多少资金? (c) 如果没有这项资金(如来自另一项研究的预算),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资金? 6. 当你担任独立的研究员后,为自己争取资金支持 这些也是面试准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你的未来。如果你成为独立研究员,你将如何为自己的研究筹集资金?你将如何获得首笔及第二笔资助?你认为这些资助的名目是什么,主要目标是什么? 总结 关于面试,请牢记最重要的一点:详细了解职位要求并详细了解面试官个人信息。 因此,你不仅要了解项目或工作本身,还要了解面试官的个人情况:上网搜集个人信息,调查其研究成果,准备把面试变成对话。 务必清楚了解面试官情况并准备进行自我介绍、讨论工作经验和个人经历;同时记得谈及对方的工作及项目。 最重要的是,在面试过程中要记住:人在,心在!你可是得到了面试的机会! 你已经度过了选择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也许高达200人,或者只有10个人申请了这个职位,但你已晋级候选名单。 你已经能够进入面试阶段,与其他人竞争同一职位。干得漂亮! ——END——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服务
6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促进专利实际应用可能性
热度 12 Taylorwang 2016-9-8 09:19
申请发明专利,作为研究成果,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另外,从法律层面上保护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有可能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其实一个技术,特别是那种创新性较强新方法,往往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很多时候,发明专利的最初发明者,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应用知识缺陷,或没有其它实际应用机会,而将发明专利束之高阁,使发明专利得不到真正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专利的保护作用,从法律上来说,只要是其它人的专利技术,在应用时都应该得到原专利技术发明人的同意,并支付相应的专利费后方可使用。虽然国内目前许多人对专利技术的法律意识并不强,悄悄地,明知是专利技术也盗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一些大公司,或希望走正规发展的公司,对已有的专利技术还是比较忌讳,总想寻找其它不存在专利侵权风险的技术方案。 有一家与我们合作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跟我说,前几年公司也申请了几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的目的,就是认真看了我们的专利,然后,再考虑如何做一点变化或改进,也申请一个类似的实用新型专利,反正实用新型专利审核也不严,然后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就可以避免被说成盗用其它人专利的风险。 我国的发明专利应用转化率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专利的供需双方,即专利发明方与想使用专利方都存在问题。如何提高发明专利的实际应用转化率,是值得专利发明人、科技管理部门与实际应用单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专利的实际应用率,一些大公司研发部门申请的专利,若真获得授权,可能应用的比例会大一些。因为大公司的研发,往往都是根据公司的产品或技术服务要求而开展的研发工作,所以,研究的技术离应用比较近;另一方面,公司的多个研发团队,会为了同一个新产品,新技术为目标,采用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不断解决以前专利中存在,或在后来应用中发现的新问题,并不断申请新的专利进行完善,有时一个产品,会有一系列专利,形成完整专利保护链。 对于高校或一些独立的科研院所,采用目前提倡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应是提高专利实际应用率的方法。但目前许多所谓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流于形式,更多的目的是为了结成 “利益共同体”,共同申请政府的一些科研项目。申请到项目,拿到经费,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可以按预先确定的比例,瓜分获得的科研经费。真正的“产学研”合作,应已有较好的合作研究开发基础,研究课题来自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由高校与研究部门在实验室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从而寻找解决方法,再将方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发明专利,同样离应用最近,也能不断接收应用的检验,在应用不断完善过程中,又有可能有新发现,形成新的专利,从而产生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专利技术。 但更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在平时实验研究工作中,一定也会有新发现,撰写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是工作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若没有实际应用要求的新发现申请发明专利,往往离应用比较远,实用性必然会差一些,另外,若没有足够的经费做应用测试,并能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与改进,则能应用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有些发明专利,刚开始应不够完善,且由于发明人的知识与经验的限制,还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但由于专利的保护作用,其它人又不能轻易地在这个不完善专利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我狂想,对于一些有应用背景的发明专利,在发明人自愿的基础上,能不能将这个专利,委托某专业机构代管,然后其它感兴趣的研究者,也可在这个专利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并可申请新的,离应用更近的发明专利,从而推动发明专利的实际应用。被委托的专业机构,可以根据原始专利发明人,改进专利发明人对新技术的贡献大小,分配专利应用所带来的收益,这样,也许是一个提高发明专利实际应用率的方法。
9485 次阅读|25 个评论
从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基教类)谈中国教学研究
热度 6 shehuiguanli 2014-9-15 16:47
一、 417 个项目获奖是喜是忧 本次获奖共 417 个项目,研究课题应该更多。作为国家级课题,一年需要研究这么多课题吗?需要投入这么多人力去研究吗?研究了这么多的项目可以利用吗?无法利用的项目目前有必要去研究吗? 不知道教育部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 二、为什么这些项目都是“实践研究”? 涉及的项目很多,仅举几例: 1. 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2. 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 3.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4. 高中综合文科课程研究与实践 5. 中学数学建模 “ 双课堂 ” 教与学的实践研究 6. 以人为本,多元开放 —— 人大附中综合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7. 阅读 “ 中国人 ” ,书写 “ 中国人 ”—— 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 8. 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35 年探索实践 很多项目都以实践为名进行研究,这是典型的“胜者为王败者寇”,质量好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要知道,任何事情总是有第一、第二的,难道第一就一定是对的吗?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果不能上升到理论,说明人们没有弄清楚其原理,推广是很难。 更为奇葩的是“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35 年探索实践”, 35 年探索实践,没有得出理论,没有明显优势,竟然还在研究。我不是不赞成长期研究,长期研究也应该是有理论指导的,不是“盲目”研究。 三、重复课题一再研究,浪费科研资源 以教学模式为例,如: 1. 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 2. 高中综合文科课程研究与实践 3.“ 翱翔计划 ” :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北京模式 4.“ 新基础教育 ” 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5. 后 “ 茶馆式 ” 教学 —— 走向 “ 轻负担、高质量 ” 的实践研究 6.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 7. 中学创造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8. 为了学生的愉快学习,变革课堂教学 —— 愉快教育实验的深化发展 9. 天一科学院 :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10. “快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这些项目大同小异,为什么不去整合这些项目,集中大多数人的智慧,而要去“单打独斗”,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四、不具有普遍性的地方特色研究为什么要作为全国项目? 1. 在军垦文化中培育道德力量; 2. 伊宁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五、课题研究完成后怎么办 417 个获奖项目,用轰轰烈烈、激动人心形容毫不为过,可是这么多获奖项目,到底可以带来多大社会效益,能为学生带来多少益处,恐怕难得带来好处。 六、关于教学研究的思考 1. 国家级课题宜少而精 2. 所有课题应该整合 不仅要整合课题,最重要的是整合研究资源,即研究人员,我国的所有人员不都是“国家”的吗?何必还分“你我”呢? 3. 项目研究还是要有“目的”的 目前我国的研究项目随意性太大,几乎没有目的。每年解决几个问题,用不了几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654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谈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研究项目申报难
热度 1 黄安年 2013-8-5 16:20
再谈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研究项目申报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8 月 5 日 发布 七个多月前 , 我在《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研究项目申报难》博文中谈申报难问题 , 现在继续就难字展开来说。 首先,我们来看指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指南来分析, 2013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指南,共 23 大项 1648 个指南目录中唯有国际问题中的第 32 项题目沾点边: 32. 华侨华人在中外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及途径研究。这还是泛指华侨华人,泛指中外关系发展。可见 , 鉴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北美铁路华工理想中标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 , 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研究,媒体宣传较少,属于攻坚的基础工程 , 费时费力,非短期个人所能完成 , 且前期成果不丰,审批专家库中对于此项工程的研究熟悉者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申报和审批。 第三,就现有的研究机构和从事研究的在职研究工作者来说 , 少有人进行这项工作研究 , 没有形成拳头的集体研究力量 , 相对分散 , 如果有着一定基础的研究工作者手头已有没有结项的项目是不能领衔申请这一研究项目的。 第四,目前国家社会基金研究项目和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中 , 均无明确退休教授可以申报。青年基金或博士学位论文出版基金等更是无望。在今年6月中商务印书馆举行的一出版社出版座谈会上 , 有专家提出退休研究人员的成果无发出版 , 当时参加出版座谈会的前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说找他想法办,这种找个人关系来出版 ( 还不是研究项目的启动和赞助 ) 并不是有效机制的产物,能否真正兑现都是个问题。 第五,今年上半时的一件事例,让我感到好难好难。 这里说的是为建立北美华工铁路网站的数据库平台,我曾找到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主管网站建设负责人,提出按照我国目前学术网站建设的现状,这个数据库建设迫在眉睫,而由世界史所建立最为合适,也便于建成后发挥联络和影响作用 , 该负责人一口答应,并说立即责成具体负责的人员电话沟通。很快这位具体负责的人员来电话 , 沟通后说 , “您的意见很重要 , 也很有必要 , 我立即向所领导汇报 , 并尽快给你答复”“希望在春节过后约个时间面谈落实”。获此信息 , 我大喜过往,精神为之一振。谁知 , 其后如石沉大海,篎无音讯。不得已 , 我再次电话联系 , 一番转圈,问题再次回到了原点,又是那位具体负责的女史给我打电话 , 解释推迟答复的原因等等,再次答应立即向所长汇报 , 尽快给予答复。然而到了近 7 月中光景,依然未见回音。在这种情况下, 7 月下旬,我给世界所老所长、社科院荣誉院士张椿年先生打电话 , 请求他的帮助,他曾是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确定的起草世界史部分的负责人之一,他极其热心地为我联系解决此事,但他已经退休 , 经过他直接电话联系 , 此事还是要那位具体主管的女史来答复解决 , 她倒很快回电话说,回过电话没人接,我告诉她 6 月 20-29 日去了一趟俄罗斯,可现在已经快 7 月中了。她告诉我,给领导汇报了 , 领导意见是现在社科院的一切研究项目全部通过创新工程 , 如果不是创新工程是无法立项申报的,今年没有立项。我回答是:没有立项如果早说不是不用耽误这半年时间了吗?如果今年没有立项,那么是否计划准备明年立项申请呢?她的答复是 : 不知道,没法答复,“我是小人物”。这一过程让我感到依靠不是自己的单位申请之难上加难。最有意思的是 , 她反过来建议我为什么不到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申请 , 我告诉她 ,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学术机构从未负责申请立项研究项目,而且研究会挂靠在世界史所 , 每年下拨经费不足万元 , 怎么可能来申请研究项目立项呢? 第六 , 不得已, 7 月 9 日 , 我给北京师范大学 董奇校长写信,信中写道: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安年 ,1998 年退休,在没有项目经费情况下,开展自主学术研究,其中有关北美铁路华工研究的成果已经引起美国和国内学术界的注意。 1865 年是华工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开始建设太平洋铁路的第一年, 没有华工的参与就不可能有中央太平洋铁路工程的顺利完成。 再过两年我们将迎来她的 150 周年。 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美国、加拿大的先后建成是美国和加拿大近代化进入狂飙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 也是中美、中加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近代经济全球化发展开始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无论从历史或现实 , 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深入开展北美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研究都很有必要。 去年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机构倡议开展北美铁路华工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于 2015 年举行国际会议 , 出版研究成果 , 并致信我期望中国学者积极回应,我于今年初联系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的陈弈平、潮龙起等教授学者组成研究课题组,开展铁路华工后裔的阶段性调查研究,同时寻求合作伙伴筹建我国建设北美铁路华工的全国性学术网站。 今年 6 月中,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计划项目联络人 Obenzinger , Hilton 发起于 9 月 2-3 日在台北举行 2013 年北美中国铁路工人圆桌论坛会议,并邀请我与会,这次会议对于完成 2015 年项目计划具有推动作用,我准备在会上就中国学者开展北美铁路华工活动研究提出协同工作的建议。 基于这一工作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也由于迄今未获任何项目经费赞助,特写信给您 , 祈望获得您的支持。 董奇校长很快将信件批给主管学校文科工作的曹卫东副校长处理,曹卫东副校长和我通了电话,提出了分步走的建议 , 目前正试图经由这一途径来解决研究项目的赞助和立项问题 , 能否顺利事项要看进展情况。 第七 , 还可以设想其他渠道,如斯坦福大学承诺提供部分资助,只是这种资助的数额还有条件限制都是需要考虑的;出版社即使提供赞助数量也有限 , 而且不包含出版成果的前期投入,启动经费还是需要自主解决的;大型项目中设立子项目,这种可能性唯有在广东省去年启动的广东华侨史中,但是如何协调和成行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寄希望于有文化投资眼光的企业家赞助性投资,这迄今还是一种奢望。此外,媒体向中央狮子大开口 , 申请一笔经费来拍摄巨型记录片 , 从中分杯羹给撰稿人 , 这种事你能接吗,与其如此 , 不如洁身自好,自费慢工出细活 ! 我深感要真正做点学问很难 ! 真的很难!说时下的各类科研立项具有排他性 , 不是吗!至少要给有天条件想搞研究但处于边缘化的学者一丝希望才好 ! ***************************** 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研究项目申报难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12 月 21 日 发布 我已经在 1998 年退休 , 所以和各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无缘。我的个人著作均无项目申请和研究经费 眼下由于受命牵线美中学界开展合作研究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课题,这项任务远非个人自费能力所及,所以想到有没有机会争取某些项目的申请。正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刊登了《 关于 2013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我顺便看了一下发现其申报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申请人必须是“ 在编在岗 ” ,我既非在编也不在岗 , 根本无缘;此外,规定“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 ” ,这样现有项目领衔人要申请新的项目就困难了,如何办 , 却真是个问题 , 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有的真正有意义的研究项目拿不到资助,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研究项目却拿到大额资助,真的无奈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4830.html ​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51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EU FSA call for FOOD SAFETY research
LEOLAND 2011-11-11 11:33
EU FSA call for FOOD SAFETY research 8 November 2011 The FSA is inviting researchers to tender for two projects – one to develop a tool to identify good and bad aspects of the culture towards food safety in businesses, and the other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buying food through the Internet. Recent outbreaks of food poisoning have drawn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problems with food hygiene may be partly due to a business’s attitude and culture towards food safety. The Agency is commissioning a review of existing safety culture diagnostic tools used in businesses. This will resul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tool that can identify feature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sociated with safety cultures in food businesses. The second project the FSA is a desk-based review to examine Internet food sales throughout the UK. The research should consider risks from microbiological, chemical or physical contaminants, inadequate labelling, and whether foods are non-approved or banned in the EU.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research calls, you will need to register as a supplier on the FSA’s electronic tendering system, ePPS, via the link below. Applications for the project considering the risks of Internet-bought food should be submitted by 8 December 2011, and the food safety culture review by 15 December 2011.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热点:数据挖掘的知识发现与在研项目
热度 1 xupeiyang 2010-7-9 11:13
中国知网(CNKI)基于数据库的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信息整合技术,分析出各科技领域的科研热点和研究前沿,对科研人员了解、掌握科技动态与进展很有帮助。 科研热点的相关信息包括:相关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成果、国家科研项目、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主题、学术文献被引情况和下载情况等。 相关研究项目,科研人员应当特别关注正在进行中的科研项目(2010 - 2014年的在研项目),了解在研项目的研究动态,跟踪科技进展。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在研科技项目数据库可供检索查阅的,在CNKI平台查阅比较方便。 详细信息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Hot/HotView.aspx?subCode=I138-6 热点名称: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 关联规则 知识点: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 数据仓库 apriori算法 频繁项集 决策树 电力系统 知识发现 关联规则算法 算法 应用 频繁项目集 遗传算法 挖掘算法 最小支持度 相关科研项目,包括在研项目见: http://elib.cnki.net/grid2008/DetailHot/HotViewMore.aspx?a=65906096;64993001;65867001;64718001;60865001;62305001;61813001;61128001;57047001;57281001;57150001;54133001;57280001;57275001;56880001;52959001;100219010;51929001;53575001;52381001;51916001;45996001;45397001;45216001;46178001;45911001;45915001;42217001;46215001;500031013;38085001;41583001;33511001;38540001;30125001;30503001;33367001;30665001;29322001;20336001;20374001;23316001;100308002;24028001;20173001;20373001;20372001;08431001;66958002;106654001;120441001;122368001;08345001;108966001;110922001;112796001;112806001;112817001;112927001;113787001;114293001;114576001;114611001;114654001;114753001;114894001;119176001;123472001;b=68t=item 基于数据挖掘的用户网上行为模式的发现技术与应用研究 项目的相似科研项目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4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美国ARS的一个全国性研究项目和2009年国际农作制度设计学术会议看当今农作制度研发的多目标、多尺度和跨学科特点
FSD 2009-12-7 14:50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 ARS, USDA)的一个农业系统竞争力与可持续性(Agricultural System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全国性研究项目(涉及15个州)代表了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农作制度研究领域的最新方向。该跨学科研究项目的任务是:整合信息、知识与技术,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美国农场开发新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收益率、能效和自然资源效用的措施和与时俱进的制度。新措施的特征(configurations)界定为:利用农场本地资源和自然生态过程,降低购买生产资料的必要性,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以精确管理、自动化、决策支持技术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增进环境效益;制定农场上可持续地生产生物能源产品的策略;体现消费者喜好、提供(产业链)系列经济信息从而为农产品和其它增加附加值的生物来源产品增加市场机会的生产系统;农业系统多样化的改善将为农场和农村社区长期的金融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提供支持,提高美国和世界的食物和纤维保障水平。项目的目标是:帮助生产者开发综合的方法,解决他们在产量、经济效益、能效和自然资源效用方面的问题。   美国农学会( ASA)申请了一个ARS的研究项目( Research Project),项目的名称是资助 2009农作制度设计会议( support of 2009 farming systems design conference;Project Number: 3625-21610-001-45;Project Type: Grant)(于 2009年8月23-27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召开)。该项目的目的阐述如下:为2009(年召开的)农作制度设计会议提供资助。这次会议将延伸在设计和评价可提高食物保障水平、降低环境压力、应对气候变化和为改善自然资源状况提供替代措施并可付诸实施的农作制度方面的强烈兴趣。系列专题会议的目标是在世界各地召开双年会,分享有关农作制度设计的观点、经验和信息。这次会议将荟集全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讨论这些问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成果,准备将来在世界一流科学刊物特刊上发表的论文。会议欢迎全世界对此感兴趣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参与这项理解农作制度的工作。这次会议由美国农学会、欧洲农学会、澳大利亚农学会、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和国际环境模拟与软件学会共同发起。第一次会议于2007年九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卡塔尼亚召开办。    实际到会注册代表138人,其中法国46人,美国32人, 中国二人。 论文多数涉及到模拟模型,欧洲 的 涉及综合设计 、 软科学和软方法的 内容 更多一些。会议决定下一届(第三届)会议2012年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召开。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42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