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一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知青一代”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
热度 1 xupeiyang 2013-3-22 07:34
“知青一代”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 【“知青一代”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新一代领导人当中,许多人都有过“知青背景”。这一代人不仅年轻时上山下乡吃过苦,而且在而立之年又遇到改革开放,兼具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体验决定深度,知识决定广度,同时拥有这两项特征的知青,往往兼具务实与开明。 http://t.itc.cn/UPXAe #第一时评# http://viewpoint.inewsweek.cn/commentary/commentary-6453.html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1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尝试对领导人世代划分和说法的完善
热度 1 yue 2013-3-17 11:35
习近平在今天的“就职典礼”上说,“在以 毛泽东 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 邓小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可见仍然坚持领导人世代的说法。 但是人们毕竟对这样的说法在逻辑上有质疑。我觉得可以这样完善: 1、把李大钊和陈独秀作为党的创始人,即作为党的创始的那一代,而与其它世代并列。也就是说,在党的世代划分上,再增加一代,就是创始人的那一代。 2、把世代的说法完善为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世代划分,这样,李大钊和陈独秀没有熬到革命成功,没有做过国家领导人。这样就在逻辑上周全了。
个人分类: 法学|15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代一代往下传
热度 2 Wuyishan 2013-3-2 10:31
一代一代往下传 武夷山 小学时候,有一次瞎逛,进入南师附中校园(那时没有严格的把门制度)。突然,听到一栋楼内传出如天籁般的合唱的声音,以女声为主,唱的是《一代一代往下传》。尽管这是革命歌曲,但我当时对此歌曲旋律的感受就是“优美”两个字。我简直是被震住了,就静静地听了好一会儿。 歌曲视频的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66437.html (合唱版) http://fc.5sing.com/1367260.html### 。(独唱版) 我有一个总体感觉:在我小时候的很多歌曲,现在听来歌词内容比较“左”,但曲调是昂扬的,直入心田的。现在的流行歌曲,平白的歌词是优势,曲调的冲击力反而不行了。也许我大大地 out 了,但我的真切感觉就是这样。 《一代一代往下传》完整歌词:(应该是四段) 象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 象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我们高举革命的火把 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 革命前辈挥血汗 创立了人民的好江山 我们继往开来 建设这幸福的乐园 为了祖国,为了革命 赴汤蹈火不怕难 走向斗争,走向劳动 冒雨迎风直向前 永远忠于共产党 永远忠于毛泽东 世世代代决不改变、决不改变 象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 象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我们高举革命的火把 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 我们成长在阳光下 不忘那旧社会的黑暗 我们生活在幸福中 不忘那天下的受苦汉 为了祖国,为了革命 赴汤蹈火不怕难 走向斗争,走向劳动 冒雨迎风直向前 永远忠于共产党 永远忠于毛泽东 世世代代决不改变、决不改变 象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 象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我们高举革命的火把 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 我们接过前辈的枪 站在那祖国的最前线 警惕明枪和暗箭 保卫这幸福的乐园 为了祖国,为了革命 赴汤蹈火不怕难 走向斗争,走向劳动 冒雨迎风直向前 永远忠于共产党 永远忠于毛泽东 世世代代决不改变、决不改变 象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 象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我们高举革命的火把 一代一代、一代一代往下传 我们是阶级的战士 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 要掌握科学的手段 为了祖国,为了革命 赴汤蹈火不怕难 走向斗争,走向劳动 冒雨迎风直向前 永远忠于共产党 永远忠于毛泽东 世世代代决不改变、决不改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62 次阅读|3 个评论
悼一代诗人雷抒雁
热度 1 flanton 2013-2-28 19:35
一代诗人去不还,战歌高唱满河山。 星星点点悲民泪,字字行行忧国斑。 小草何曾风雨折,老牛未把腰身弯。 只要憧憬依然在,信是人间更越攀。 著名诗人雷抒雁于 2 月 14 日凌晨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著有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小草在歌唱》、《云雀》、《绿色的交响曲》等,散文集《悬肠草》、《丝织的灵魂》,诗论集《写意人生》等。
个人分类: 剑秋诗词|24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新一代分子可视化软件Jmol及其教学应用简介
chnfirst 2013-2-20 12:3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146f1b0101f7o7.html 新一代分子可视化软件Jmol及其教 学应用简介 (2013-01-11 16:53:17) 标签: 分类: 可视化技术 新一代分子可视化软件Jmol及其教学应用简介 白 涛 马红艳 (1.四川南充高级中学 四川南充 637000 2.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225) 摘要:Jmol是一个用Java语言编写的免费的、开源的、跨平台的新一代分子可视化软件,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还较生疏。介绍Jmol的使用以及基于它开发的网络资源,并提供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期对我国化学教育开展分子可视化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子可视化 Jmol 化学教学 电子云模型 晶体模型 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综合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将数据变换成易于被人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图形和动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图形等直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透过各种感性材料,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学习者面对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微观世界,它们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而学习者只能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模型对这些微观知识进行有限度的想象,因此学习者不断产生各种类型的迷思概念 ] ,这些“顽固”的迷思概念难以预防和根除,这是造成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台湾学者林小慧(2008) ] 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利用可视化技术手段模拟各种化学微观情况,能有效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降低抽象概念的复杂度,有助于学生建构正确心像和矫正初学者的迷思概念,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麦裕华(2011) 对我国台湾地区分子可视化技术融入化学教育的情况进行过介绍。 在我国大陆地区,少见涉及分子可视化应用于化学教学报道。大量文章反复讨论Flash等常见多媒体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的方法,很少对特别适用于化学教学的分子可视化软件进行专门报道。仅有麦裕华、肖信等少数几人报道过Chime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与教师完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中“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软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等要求是不相符的。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分子可视化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1 常用分子可视化软件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研制出多种分子可视化软件。此类软件的先驱是RasMol ,它是一个单机独立运行的程序,目前我国的鲁科版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活动探究“搭建分子模型”便推荐使用这一软件,随后发展出的Chime 是一种从RasMol获得的免费浏览器插件,可以嵌入在网页中运行,这曾使Chime在数以百计的化学和生物教学网站中使用,说明它在分子可视化领域对于教育、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影响,但其所有者MDL公司对原始编码一直未公开,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都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1998年底在它投入使用的2年后,MDL公司停止了对它的继续开发 。这时出现一种免费的开源分子可视化软件成为了广大用户的期望,为迎合这一需求,新一代基于Java编码实现的分子可视化软件Jmol于2002年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Jmol发展迅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RCSB PDB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在内的上百个科研和教学网站都采用了Jmol在网页上直接显示交互的化学三维结构。Jmol在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晶体学和材料科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教学领域,完全可以替代RasMol和Chime,作为首选分子结构查看软件 。 2 Jmol软件简介 2.1 Jmol软件简介 Jmol是一个使用Java语言编写的开源的免费三维分子显示工具 ,用于分子模型的浏览和编辑。第一个版本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超级计算中心的DanGezelte发布,目前的最新版本是Jmol 12.2。其主要功能和特点如下: ①Jmol是一个免费的开源项目,支持多国语言(包括中文),跨平台,支持多种浏览器。 ②无需硬件支持的高性能3D绘图,并支持多种常用的图像格式,包括读取从量子化学程序的输出的文件类型,和量子程序输出的多帧的动画文件和普通计算模型(如振动)。还支持基本单位晶胞、二级结构示意图、测量距离、键角和扭转角、支持RasMol/Chime脚本语言、Javaseript支持库、输出jpg、pdf和povRay格式的文件。 ③可以支持多种分子格式:CIF/mmCIF,CML,GAMESS,Gaussian 94/98/03,Ghemical,HIN (HyperChem),Jaguar,MOL/SDF,MOPAC 93/97/2002,PDB,Q-Chem,SHELX,Spartan,NWChem,XYZ等40余种格式。其中,用gzip压缩的文件可以用程序自动解压缩。 Jmol包括三部分:JmolApplet是一个可嵌入到网页的网页浏览器,也可以作为开发工具被整合到其它的Java应用程序中。JmolApplication是一个可独立运行的桌面应用程序。JmolViewer是一个开发工具包,可以被其它的Java应用所集成。从表1可以看出,Jmol在分子可视化效果等多个方面均优于传统的RasMol和Chime。 表1 常见分子可视化软件性能比较 RasMol Chime Jmol 能否进行网络展示 否 能 能 源代码是否公开 否 否 是 交互性 较好 好 优秀 兼容性 有限 有限 广泛 加载速度 本地浏览,非常快 网络浏览,非常快 网络浏览,加载较慢(每次须从Web服务器下载约540 Kb的applet文件故最初的反应有些缓慢,文件下载后会加快) 安装软件或插件 需安装RasMol小软件 需安装Chime插件 只需安装Java插件(为共享插件) 颜色展示效果 8位色 8位色 真彩 文字效果 较好 较好 好 (每个原子、化学键可独立标注文字) 元素种类 少数的元素及其专有的颜色(28种元素,15种颜色) 少数的元素及其专有的颜色 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专有的颜色 渲染效果 较好 较好 好 3D 效果 较好 较好 好 (使用者可佩戴红青立体眼镜使用相关功能增强3D效果) 2.2 Jmol软件的使用和Jmol3D模型的交互操作简介 2.2.1 Jmol软件的使用教程资源简介 网络上有大量Jmol软件开发和使用的网络教程,篇幅限制不展开讨论,例如:威斯康星奥什科什大学Jonathan Gutow博士制作的Jmol网络教程 。网站介绍了JmolApplication的概述、制作弹出式页面、制作Jmol脚本按钮页面、常见Jmol操纵和查看方式、显示轨道、命令和脚本控制台、导航多帧文件、添加标签和文本注释、在服务器上安装JmolApplet、在服务器上安装新Jmol页面、JmolApplet的路径、在本地测试您的Jmol网页、创建Jmol网页的替代工具等部分内容。 2.2.2 利用Jmol软件显示分子3D模型 用Jmol软件显示分子3D模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本地Jmol软件显示分子模型,只需打开软件后,打开或拖拽入需显示的前述兼容格式的分子模型即可;二是在网页中调用Jmol程序显示分子模型,这需要一定的HTML语言和Java语言知识(可参考网络教程 ),例如将甲烷3D模型(methane.pdb)嵌入本地HTML网页,可利用Dreamweaver建立HTML网页,则要按图1编写HTML代码,需注意调用Jmol.js和methane.pdb的相对地址,图1中HTML代码是网页和他们都处于同一目录,完成后打开网页即可得到最简单的网页Jmol3D交互模型 。 2.2.3 Jmol3D模型交互操作 Jmol3D模型的交互操作可粗略分为:脚本交互和鼠标交互两种,前者是利用编程技术将交互内容事先编好,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Java编程基础,适于Jmol3D模型开发者,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Robert M. H开发的Jmol交互式脚本文档网站进行查询和学习 ;后者则更适于普通用户,用户只需要操作鼠标(少数需要键盘配合)即可完成对模型转动、缩放、显示键角、显示键长等数十种交互操作。 鼠标交互操作又可细分成鼠标操作和鼠标右键操作,李安邦(2011) 对Jmol老版本的交互操作进行了介绍,表2是鼠标操作的内容和操作方式,这些都是常用的交互操作方式。 表2 鼠标操作的内容和操作方式 操作内容 绕 XY 平面转动 绕 Z 轴转动 屏幕缩放 在屏幕上平移 复 原 鼠标操作 按下鼠标左键并拖拽 Shift+鼠标左键水平拖拽 滚动鼠标滚轮或Shift+鼠标左键垂直拖拽 Ctrl+鼠标右键拖拽 在显示窗中的空白处按Shift+双击鼠标左键 鼠标右键操作内容丰富,操作时在Jmol程序运行界面内点击右键即可看到:“模型1/1、设置、选择、查看、样式、颜色、表面、对称性、缩放、旋转、振动、动画、测量、鼠标拾取、控制台、显示、文件、计算、语言、关于”等20项右键一级菜单,继续点击可看到这些菜单下的数十项供选择的子菜单,本文只对鼠标右键菜单常用操作以及最新版本新出现的操作进行简介。 ①查看:菜单可供使用者切换到“前面、左边、右边、顶面、底面”等几个标准的方位进行查看。 ②样式:可以框选“深度透视、边界盒、单位晶格、轴”等菜单,其中选择“单位晶格”则在晶体中显示单位晶格边框,选择“轴”则显示三维坐标轴。“立体图形”是最近版本增加的菜单,此菜单包含“红+青玻璃”等6项子菜单,选择“红+青玻璃”菜单,使用者可佩戴购买的红+青三维立体眼镜即可查看逼真的三维分子效果(如图2)。“方案”菜单可选择“CPK空间填充、球—棍”等6种模型显示方式用于显示比例(填充)模型、球棍模型等。样式菜单还可以选择显示化学键、氢键、二硫键等化学键类型,总之鼠标右键操作中的样式菜单是Jmol3D模型交互操作中最常用的菜单之一。 ③颜色:通过颜色菜单可对原子、化学键、氢键等的颜色进行选择与更换,对于原子的颜色默认使用CPK颜色方案,对于化学键默认使用继承颜色方案,即将化学键按成键原子颜色各一半进行显示。 ④表面:表面菜单可以控制分子表面的显示和隐藏,显示时可以设置为“点状表面、范德华表面和溶剂可及表面”等多种类型。 ⑤对称性:可以对研究对象的对称性进行全面观察。 ⑥振动:在进行红外光谱分子振动显示时,该菜单可对化学键的振动进行控制。 ⑦测量:该菜单可对原子间的距离、化学键间的夹角、三原子间的夹角等量进行测量和显示 ⑧鼠标拾取:该菜单包括“居中显示”、“显示标识”、“显示标签”等多个子菜单,其中点击“显示标签”后,再用鼠标点击某个原子,可显示该原子的标签(元素名称)。 3 Jmol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化学教学 Jmol软件在国内还鲜见应用报道,而国外则应用较广泛 ,Wiki的Jmol主页报道了100余个使用Jmol软件的网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网站,如:①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Stefan Immel博士的“3D Structures”教学网站 ,②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Richard Spinney教授的“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教学网站 ,③ Alton J. Banks等人制作的“Periodic Table Live!”网站 ,④ 奈梅亨大学的有机化学教学网站“Mol4D” ,这些网站中有大量的原子、分子、晶体结构、光谱分析等Jmol动画素材。 如图3,左图中的左部可以选择显示主量子数为1~6的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可以有多种显示方式,左图右部区域显示的是3d xy 电子云轮廓图3D模型,右图是选择“点状模型”后显示的3d xy 电子云模型3D模型。 图4为NaCl晶体的晶胞(2个)3D模型,右侧是均摊后的NaCl晶胞3D模型。 图5为苯乙烯的红外光谱与其分子振动的关系模型,点击光谱吸收峰或表中吸收峰波数,苯乙烯分子3D模型即会显示对应是振动方式(右侧为苯乙烯分子振动时的两张截图)。 3.2 利用下载源文件进行再编辑开展化学教学 在进行金刚石晶体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1个C原子被几个六元环所共用时,传统教学只能借助对实物模型的观察,由于模型都较小,且这一问题涉及的C原子有29个之多,学生难以看清,而多媒体教学通常教师能开发或下载到的仅是不能编辑、不能旋转金刚石模型的视频或动画,于是造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而采用Jmol软件便可迎刃而解。教学前教师首先下载金刚石结构的pdb格式源文件(http://www.edinformatics.com/interactive_molecules /diamond.pdb),打开本地Jmol程序后将diamond.pdb拖入Jmol中打开,利用选取工具(),选取不作研究的原子,点击右键,选择“样式→方案→线框”,将它们“隐藏”起来避免干扰观察,选择要研究的对象原子,点击右键,选择“样式→方案→球-棍”,将它们按球棍模型方式显示,然后选择“颜色→原子→×色”,将对象原子改成不同颜色便于授课使用,最后点击右键,选择“文件→保存脚本”,教学时再打开使用。如图6,通过旋转可以观察到:中间的C原子被12个碳环所共用。 再如,在进行VSEPR教学时,让学生明白NH 3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VSEPR模型为四面体,其中有1对孤对电子、3对成键电子。备课时首先下载nh3-mo.pdb.gz(http://undergrad-ed. chemistry.ohio-state.edu/VSEPR/PDB/ nh3-mo.pdb.gz)和nh3-lp.jvxl.gz(http://undergrad-ed. chemistry.ohio-state.edu/VSEPR/JVXL/nh3-lp.jvxl.gz)两个文件并解压,将解压后的文件依次拖入打开的Jmol软件中,点击右键,选择“平面→半透明效果”,可将孤对电子云半透明显示,双击其中H原子,光标变为“+”,若再双击N原子可显示N-H键键长,若再单击N原子,然后双击另一H原子可显示∠HNH键角。如图7,通过观察可得到结论,由于孤对电子云较“胖”,成键电子云受其“挤压”,键角小于109.5°。 4 结束语 分子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微观分子数据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综合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具有交互性、多维性、可视性等特点。Jmol是一个用Java语言编写的免费的、开源的、跨平台的新一代分子可视化首选软件,以Jmol为代表的分子可视化软件在化学教学的多个领域可以应用,基于Jmol进行的教学不仅直观形象,同时也消除学生对微观知识产生的迷思概念。但文中所列的Jmol分子可视化资源均来自国外,如何开发和建立出支持我国国本土化学教育的Jmol分子可视化资源库,让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该技术,还需要化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在我国化学课堂上,学生们也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学生一样坐在计算机前利用鼠标操控分子模型学习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 林小慧. 教育心理学报,2008,39(4):533-554 麦裕华. 化学教育,2011,(6):77-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33 H J. Bernstein. Home Page For RasMol and OpenRasMol. http://rasmol.org/ . 2011-12-31 麦裕华,肖信. 化学教学,2006,(9):45-47 唐律,麦裕华,肖信. 化学教育,2009,(2):52-54. The FirstGlance Development Team. A simple tool for macromolecular visualization(FirstGlance in Jmol) . http://firstglance.jmol.org/. 李安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6):293-296 罗良英. e-chemistry中分子可视化工具——ChemMolViewer的研究与实现. 兰州:兰州大学,2009 0] Herráez A. Bioch and Mol Biol Edu, 2006, 34(4): 255-261 1] Jonathan Gutow. Dr. Gutow's Tools for Authoring Jmol Web Pages. http://www.uwosh.edu/faculty_staff/gutow/Jmol_Web_Page_Maker/Jmol_Web_Page_Maker.shtml. 2011-12-31 2] Gutow.J. H. J. Chem. Educ. , 2010,87(6):652-653 3] Robert E. B, John W. M, Harry E. P. Enhancing Learning with Online Resources, Social Networking, and Digital Libraries.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65-77. 4] Robert M. H. Jmol Interactive Online Documentation. http://chemapps.stolaf.edu/jmol/docs/.2011-12-31 5] Muzyka. J. L. J. Chem. Educ. ,2009,86(2):254 6] Stefan Immel. 3D Structures Web. http://csi.chemie.tu-darmstadt.de/ak/immel/misc/index.html.2011-12-31 7] Richard Spinney.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http://undergrad-ed.chemistry.ohio-state.edu/.2011-12-31 8] Alton J. Banks, Matthew S. Bollom etc. Periodic Table Live!.http://www.chemeddl.org/resources/ptl/.2011-12-31 9] 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 Mol4D. http://wetche.cmbi.ru.nl/organic/index.html.2011-12-31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0 个评论
中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2014年首飞
kejidaobao 2012-12-20 13:19
(新闻时段:2012-11-11至2012-11-20;★为新闻关注度,☆为★/2) 中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2014年首飞 15日,正在珠海进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展出六大火箭模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预计将于2014年首飞。 中国2020年前后建立独立自主空间站 10日,在“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集体采访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称,中国2020年前后,将建立独立自主的空间站。 “蛟龙号”将奔赴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 10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2013年将牵头组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试验性应用,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为科学家研究南海的形成、发展和今后的趋势提供技术支撑,作业区域包括一个冷泉区和一个海山区。 首次发现“孤独”行星 14日,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搜寻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科学家最终发现了一颗“无家可归”的行星。据悉,这颗星球暂时被命名为CFBDSIR2149,体积为木星的7倍。与其他行星不同,它没有自己的行驶轨道,不绕任何一颗恒星运行,也不受任何重力影响。 发现乙肝病毒受体 1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数年攻关,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受体分子,该发现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乙肝感染机制,并为感染及相关疾病提供有用的治疗靶点。 中国首个太阳能热发电站运行 14日,中国首个利用太阳能产生的蒸汽来驱动汽轮发电的发电机日前正式运行,这是中国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在长江中下游寻找白鳍豚 12日,长江淡水豚类科考队行至洪湖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再次在长江中下游全流域寻找“长江女神”的身影。据悉,除了长江江豚,这次科考仍然对再次发现白鳍豚抱有一丝希望。 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仅存约20只 11日,调查发现中国境内尚存野生东北虎数量仅约20只。据悉,目前全世界东北虎仅存不到500只,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中国的野生东北虎主要栖息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 人类智力与情感能力正在退化 16日,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的最佳运行状态需要大量的进化压力来推动,以保证人类的智力和行为的要求。但是根据刺激理论,如今支持人类大脑的复杂神经网络极易变异,而人类现在并不需要智力来维持生存,这种变异并不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类的智力与情感能力因此在逐渐退化。 研发新型人造肌肉 15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研发出一种新型人造肌肉,其提起的重量可以达到自身重量的10万倍,并且收缩迅速。据悉,该新型人造肌肉主要是由碳纳米管纱线和石蜡制成的。 (责任编辑 高靖云(实习生),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新闻排行榜|2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幸福的知青一代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2-8 10:19
当年的知青一代人,如今都当奶奶爷爷了,退休了。很多人去旅游、去公园唱歌、跳舞、打牌。 有的当大官了。应该说绝大多数是幸福的,满足的。 我们从苦难的岁月过来,因此特别珍惜有限的幸福日子。 我们特别感谢党和毛主席。 虽然很多年轻人至今还是不了解、不理解这代人,这都没关系的,已经是过去的历史了。 也许,40年后的人也不了解、不理解现在的很多事情。 请您分享我们红红火火合唱团的精彩演出 让我们一起纵情歌唱——红红火火精彩回放四(视频) 请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1834001019swd.html 苦难的知青一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40217.html
个人分类: 文革研究|1534 次阅读|5 个评论
三代 “大跃进”
热度 3 liwei999 2012-12-4 12:47
二十年一代人,一个循环。 作者: mirror (*) 日期: 12/02/2012 09:12:10 50年代末,国人有个叫做“ 大跃进 ”的时期,把国家搞得有些崩溃。加二十年是70年代末,有个叫做“洋跃进”的,比起50年代末的要“温和”得多,后来也是需要调整。又过了二十年90年代末,这次应该说是“教育的大跃进”。后果渐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也需要调整。不能怪用人单位看毕业的大学,搞“歧视”。人家也是自我防卫不是?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立委补评】洋人也不免发热,也有大跃进,似乎纠偏技能强一些。东洋的科技大跃进以所谓五代机为代表,规模不太大,不过是糟蹋了一些银子。西洋的大跃进以2000年的科技泡沫为代表,其后果相当严重(后果之一是泡沫爆破后人才的流失:倒是成就了中国印度这些起飞中的国家,2000年后的那批海归精英成为国内创业的领头羊了吧)。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298 次阅读|3 个评论
精于算计的一代
热度 1 Bobby 2012-11-29 08:31
优秀博士搞不搞科研?硕士生毕业读不读博士?这些问题的热议说明什么? 说明这一代是“精于算计的一代”。 最近翻阅一本张世林编的《为学术的一生》,感觉这一代已不如书中的那一代纯粹,尽管物质条件已经不错,但却失去了为学术而学术的志向。 教育功利化,学术功利化。做学术只是为了当官、发财或者作为当官、发财的敲门砖,即使是留在学术界,绝大多数人也只是“偷生”于学术界。这种氛围,能出大师吗? 附录网上简介: 为学术的一生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青一代 美丽中国
xupeiyang 2012-11-19 07:08
  习近平们作为知青一代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这是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特殊背景和经历的一代,他们的治国方略,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成长历程的熏陶和历练的影响。七位常委中习近平、李克强、俞正声、王岐山,都经历过对中国人来说难于磨灭的一段历程,经历了他们人生道路上一段难得磨练,知青岁月,让他们知道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要依靠辛勤劳动换来,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才能改变一切。   新一届领导班子承诺,自豪不自满。自豪的是经过建党90多年来,建国63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历史变化,党和国家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的巨大成就。但是这还是万里长征的途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中,面临的环境严峻,要完成的任务艰巨,怎么办?习总用最具中国特色的语言,用老百姓的普世价值观,向全世界精辟而生动的进行了宣示:“打铁要靠自身硬”、“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314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们这一代
热度 11 lqs321 2012-11-16 20:26
看到程代展教授的博文:“昨夜无眠”及几篇不同意见的博文,让我沉思,也有点“无眠”的感觉。其实程教授的博文传达给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和简单:希望经过自己精心指导和培养的这 个已经“暂露头角”的学生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下去,(为国家的数学学科作贡献)而学生不乐意,选择去当一个中学老师。不同意程教授意见的人将讨论重点放在“程教授是否应该如此精心培养学生”和“学生最后选择”的讨论。后面这个观点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有人用“逃离科研”的煽情词语来描述这个选择,而程教授培养这个学生的“心路历程”似乎被“歪解”。对于这位年轻人,他的选择远没有结束,也许在中学教了几年书后又想回来继续做数学研究,这都是属于他自己的选择,旁人不必干涉。果然,看到程教授的“反思”博文里就提到类似行为的学生。我也曾经碰到过类似情况,领导希望我的一位得意门生留校任教,叫我做他的工作。我答复领导说:我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做学问,生活方面的事情也会和学生聊,但对于工作这样的大事还是留给学生自己决定。我没有像程教授那样苦口婆心的规劝是因为我有私心,工作这样的大事管不好会“吃力不讨好”,因为这位学生要去北京工作,现在工作很好,我庆幸自己没有干预他的选择。 在讨论程教授博文中大家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老师是否该如此倾心于学生和是否该过问(指导)学生的自主择业。这两个方面都是关乎师生关系的重大问题,开展讨论很有必要,尤其对于梳理当下世俗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很有意义。况且,对于一个导师指导学生的风格方面见仁见智,即使与国外大学相比在培养学生理念方面差异也很大。在很多讨论意见中我注意到:我们究竟该如何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是否应该从程教授的博文中提炼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社会已经伤的不轻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和观点对这个浮躁社会火上浇油。为此,我在相关博文的评述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的观点:“,,, 但确不能体谅一个 40 后教授的内心爱才情结和爱国情结,只能是时代的悲哀。一个教授如此倾心培育弟子确得不到起码的理解更是国家之不幸也”。 我和程代展教授属于同龄人,他比我高一届,但由于文革原因我们 64 和 65 级都是 1970 年同时分配。当然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到海外留学,取得过不菲的学术成果。他的“昨夜无眠”博文的主要思想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很具有代表性(指上世纪 45 年代左右出生,社会上称为老五届,即文革前入学,文革中毕业的 66 、 67 、 68 、 69 、 70 五届学生;文革中没有经过高考招收的工农兵学员称为新五届)。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具有什么时代特征呢?我回顾并总结自己的经历是:长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深刻铭记“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最”幸福;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尽管文革给我们的学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我们 70 届只上了一年大学),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我也怨恨过,但那是国家之不幸,只有“理解万岁”。因此,在我们身上“国家利益”烙印很明显。我在博文:“我可敬的大学同班同学”中以实例谈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这个特点。 1970 年毕业分配时,我们班几位同学坚决要求到国家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工作。一位同学坚决要求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到条件艰苦的宁夏工作。本来地质工作主要场所在野外就很辛苦,西部的野外工作就更辛苦。这点从温家宝总理善对底层百姓也可以看到,他的平民情结与他在西部地质队 10 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关。现在有的年轻人也许无法想象我们那代人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其实我们也是从上一辈以钱学森为首的科学家哪儿领悟 到的“国家利益”理念。我至今清楚记得, 1965 年全国高考作文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那是他们正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论又红又专”,我选择了后者。因为,人民日报刚刚宣传过钱学森的事迹,我正好看过。他们那一批人有的为了国家利益,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到贫穷的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这种情操难道不值得年轻人学习继承吗?国家的发展终归要靠年轻人,这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在程教授身上正是体现了我们那代人的一些特质。我们尽管不能和上代人钱先生的高尚品质相比,但我们的良心和基本价值判断和“国家情操”无疑应该是正确的。从年轻的张海霞教授的博文中也看到这一点,让我感到欣慰。看到现今我们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偶有“无奈”的感觉。我看到日本的多位诺奖获得者依然在自己祖国本土为国效力,也让我感动,同时也让一些人汗颜。所以,我认为,老一辈人的这种“国家情操”应该具有普世价值,但愿我们的年轻人能够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同时,好自为之。
4046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年轻一代离科学越来越远...... 然后呢
xjs 2012-9-7 09:45
中青报:年轻一代离科学越来越远 科学网—中青报:年轻一代离科学越来越远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9/268950.shtm 挂掉打给肯德基、麦当劳的电话,程聪兴奋了,连这两家公司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送外卖的便携干湿温度箱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搞明白了!” 在清华大学的一周,这位来自西安的高二男生脑子里装的几乎都是这些平时不会花时间思考的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类似牛顿为什么会被苹果砸到的“弱智”问题。 近日,同程聪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高中生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加上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41所重点高校合力组织的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 与很多假期名校举办的夏令营不同,科学营并不具备变相的招生选拔功能,参加科学营活动的高中生以高一学生为主。 这些高中生在奔赴高考的既定路线中拐了个小弯儿,享受一次难得的假期。以程聪为例,如果没有这次活动,他的暑假将继续由父母导演:塞到老家某位老师的“私塾”,玩命做题。 对主办方而言,他们更希望通过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鼓励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事业。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7月底,在中国科技馆与巴斯夫公司举办的小小化学家活动上,对随机抽取的1383名6~12岁的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四成的孩子以当科学家为自己的愿望。 与科学家越来越远的一代? 四成,这个看似并非极具爆炸性的比例,在经过分析后却更值得深思。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调查结果是从这些孩子填写在许愿卡上的心愿为原始数据统计得出的,而填写许愿卡的环节是在中国科技馆内随机进行的。 这意味着,被统计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默认是对科技感兴趣的人,而就是在这群对科技“感冒”的孩子中,选择科学家作为职业愿望的人才占到四成,那么,如果将这一调查放到科技馆之外呢? 中科院一位研究员在2010年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三,只比工人和农民排名靠前。 此次高校科学营所吸引的高中生,多数有过数物化生等学科竞赛经历,其中不乏大赛的获奖者。这样一群被学校老师看作有科学梦想,至少是爱学习的学生,抱着前来“镀金”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在清华大学高校科学营,来自河北某中学的高二学生阮清玲告诉记者,她从未想过要当科学家。理由很简单,她的堂姐在投资银行工作,家里人都以这个堂姐为荣,自己想像这个堂姐一样。尽管曾经在物理竞赛中获过大奖,但对她而言,这份大奖最重要的作用是明年参加名校自主招生面试时“能加分”。 阮清玲的想法并不特殊。这些年,经济等热门学科对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冲击可谓不轻。据媒体报道,在1999~2010年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最多,有358人;其次才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仅有142人。 公开资料显示,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1/2选择经管专业。这意味着每6名状元,至少就有1人选择就读经管专业。 高分精英抛弃理化生等基础学科,选择投身金融、经济等热门专业,这让不少科研工作者失望。甚至有学者感叹道,当下的年轻人正在成为与科学家越来越远的一代。 STEM人才危机 一次奥数比赛后,5名中国高中生获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问获奖学生将来想读什么专业,结果令他大失所望。5人想读的专业或者是管理,或者是金融,没一个人表示要去读物理和数学。 这位“文革”后毕业的大学生清晰地记得,自己年轻时一心想做科学家。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做研究的条件相当艰苦,一个电铃、一个接头乃至一个薄膜都要从国外的朋友那里拿。尽管如此,出自对“爱迪生事业”的向往,詹文龙依然津津有味地做研究,30多岁时便拿到一个千万元的国家级科研项目。 如今身居领导岗位,很少再做科研的詹文龙有些忧心:在向“钱”看的功利环境下,孩子们的选择也随之发生变化,科学家梦想似乎被边缘化了。 中国科协的一位领导感慨:在未来的中国,最为缺乏的仍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人才。而STEM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不少学者看来,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发展潜力。 事实上,对STEM人才培养的呼吁并不陌生。2006年《世界是平的》一书风靡大江南北,教育界曾经掀起过对此书的热烈讨论。该书提到,美国教育部注意到,在中国有超过50%的学士学位是授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生,而在美国,只有17%的学士学位是授予这些领域的学生。 尽管中国每年授予STEM学位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西方对中国STEM学位的质量提出很多质疑。这些质疑包括学科领域研究的质量、国家在每一个学位获得者身上的投入、学位持有者的知识更新状况、获得学位者的创新能力等。此外,对于中国未来STEM人才的补给量,外国学者同样给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一家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讨论会上,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说出自己的困惑:近几年留在科研院所的师兄师姐越来越少,学生间流行的说法是,去一些大型国企和科技创业公司依然可以做科研工作,待遇也相对丰厚,那么留在院所的意义又在哪里? 有学生接过话说,这种选择或许正适应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潮。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科研院所仍是研究基础科学,即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大本营。它的兴盛,与年轻人能否安心坐冷板凳仍有必然关系。会后,一位副所长告诉记者,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很多单位下决心帮助他们解决住房乃至孩子上学的问题,而这将越来越难。 学科学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的态度 科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受到关注,然而,作为首都优秀青少年校外科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些上升到人才战略层面的问题。在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他并未过多谈及如何刻苦学习,而是围绕“成名、成家固然重要,但是成人更重要”谈了自己的做人心得。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严纯华表示,与还有多少孩子愿意做科学家相比,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是,有多少人真正理解科学。 他说,当前,往往一谈到学科学就是上大学,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然后就是科学家、金融家或是企业家。这种“学历攻势”已经偏离了原本的科学精神,很容易把学生吓跑。 学科学的目的被误解了。对于科学,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比如遵守学术规范,要有执著信念,等等。而在严纯华看来,学科学不仅仅是为了当科学家,而且是每个人都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 他不想看到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态度都没有,却在教室里大谈特谈科学精神。因此,严纯华也不愿意给学生们灌输“做科学有多难、科学家有多牛”的想法。 高一女生杨光因为参加这个科学营,改变了自己对科学的看法。这是杨光第一次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此前,她对科学工作者的理解是一定要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对此她常常苦闷自己没办法把书上的知识点都给背下来。在清华大学度过7天之后,她对学习的看法变了,“最重要的是能找到生活中的问题,不是一定要研究出什么成果”;她对科学家的看法也变了,作为科学家的第一素质是“一定要发现问题”。 “科学其实并没那么复杂,有人把科学边缘化了,也有人把科学高尚化了,其实科学就是生活本身,如果孩子们不关心生活,不热爱生活,就一定不会对科学感兴趣。”严纯华说。 “骨感”的科学梦想亟须不断的“真空”刺激 然而,就是这种让孩子对生活感兴趣的环境,至今依然被功利色彩笼罩着。 此次科学营的报名就是一个例子。来自某省科协青少年中心的老师对记者讲起了他去学校“拉人”的经历。中学教务处处长开门见山:可以去,但只能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去。这位教务处长的理由非常充分:拔尖学生要冲刺考北大、清华,在这期间参加活动势必会影响成绩。 当然,也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十分支持孩子参加科学营,其中,希望孩子通过比赛获得“镀金”经历的人也占一定的比例。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老师和家长恐怕是要落空了。这些孩子面对的是近乎“真空”的一周——没有分数,没有考试,没有硬性作业,更没有一张证明参加过这次活动的“证书”。他们面对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考核标准”:每天傍晚的一次小组讨论,没有既定题目,而是根据一天的观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提不出,没有惩罚,只是“脸上挂不住”。 在最后一天的小组例会上,令阮清玲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自己的总结陈词居然是做科学实验轻松有趣。尽管现在她还无法确定以后到底要不要走科研这条路,但这位即将成为毕业班一员的学生告诉记者,在剩下不到半个月的暑假里,她已经决定先买本《时间简史》看看。 看到学生的变化,一位带队老师松了一口气,但他随即又有了新的担忧:如果大环境仍无法改变,这种刚刚燃起的科学兴趣之火可能会很快熄灭。 说到底,诸如唯分数至上的功利化、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仍让追求科学家梦想、培养科学态度的现实显得太过“骨感”。中国科协2010年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水平课题组在报告中提到,当下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图书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反映了几十年来新颖科普读物的缺乏;而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快乐大本营》,一档综艺娱乐节目受到学生的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教电视栏目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难以寓教于乐。 在采访最后,严纯华呼吁,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科学素养,是大人世界的环境所赋予的,为此,大人们务必以身作则,给孩子们营造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 他同时也表示,在大环境难有改观之时,不断“真空”的刺激仍显得十分必要。 (原题:年轻一代离科学越来越远?) (根据受访人要求,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2-9-6 10:44:53 xihulangren 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体制存在不适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因素,应该剔除这些阻力因素,加大推力和拉力。 2012-9-4 11:51:13 is163 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中青报你也助纣为虐。 2012-9-3 22:24:15 ormazd 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草,中青报你也助纣为虐。 2012-9-3 22:11:44 howking 年轻一代还不是被上一代高的教育体制给害的 2012-9-3 20:59:48 zhsdust 在西方,富人才能当科学家,反之科学家最起码不是穷人,在zg饿着肚子做研究可能吗,看看现在的研究生几个不是边打工边上学,一个人下了血本上了二十几年学,几乎是倾家荡产,最后弄个博士博士后,每个月就拿4-5k,甚至有的更低3-4k,老百姓不会算账吗,泥瓦匠现在每天都得好几百好几百的挣,当一个国家的博士博士后挣的工资不如泥瓦匠的时候,别忘了泥瓦匠是不会上很多年学的,挣钱的时间是比博士们多很多年的,我觉得这个国家是悲哀的,早晚会有报应的,迟早的事。。。
1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80后,觉醒与抗争的一代
热度 9 outcrop 2011-6-28 12:17
看到武京治的文章《 莫愁前路茫茫,博士不过尔尔 》,也看到南京林业学院硕士跳楼的消息。 我想,80后也许是逐渐觉醒并开始抗争的一代。 觉醒有很多种;阿四也许是,从远新也许是,方晓汾也许是,凤琼也许是,黄锦芳也许是,孔玲也许是,吴宝俊也许是,武京治也许是,xiaxiaoxue86也许是,杨华磊也许是,杨玲也许是,曾新林也许是,张亮生也许是,张鹏举也许是……这是我熟悉的。每个人沿着各自不同的觉醒之路,在努力前行。 抗争也有很多种;南林的硕士也许是,马加爵也许是……虽然这些抗争还只是一个消极的开始。 我想,也许是有原因的。 40、50、60要么被打趴下、打残废;要么带着愤恨或遗憾离开了——历史写在那里。 剩下的,或谨小慎微的明哲保身;或流氓打手般的维护自我;或麻木不仁的随波逐流。 1990至今的20年,可能才是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成长环境。也许这种环境下,才可能有所孕育;虽然大环境并不乐观,但致命阻力几乎没有。 未来在哪里? 但80后面临着自己所在时代特有的压力,也许起到的作用有限,也许能部分破茧而出——但作用也许有限。 这是最乐观的预测。 觉醒与抗争之后,归根结底还是发展与崛起。 期待90后,00后的独特立行与站立、腾飞…… 一个民族不该趴下这么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19 次阅读|33 个评论
科学和社会:30年一代,10年一茬
大毛忽洞 2010-5-8 07:20
科学和社会: 30 年一代, 10 年一茬 就从 1977 年说起吧! 77 级是第一茬, 88 级是第二茬, 98 级是第三茬, 08 级是第四茬, 2018 年将诞生第五茬。 茬子接茬子,可估算收成(北方): 小麦茬子, 莜麦茬子, 土豆茬子, 荞麦茬子, 油菜籽茬子, 哪茬子接哪茬子,种地是有讲究的, 农民要考虑三茬之后如何衔接。 由于是旱地, 还要考虑到不确定的天气条件。 如果天气出现反常, 就必须进行跳茬。 人类社会的茬子接茬子, 也不是完全操作于人自己, 也要受到偶然突发事件的影响。 偶然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般会导致跳代, 30 年河东, 30 年河西就是这个道理。 10 年只能换个茬, 如果大气候小气候正常, 就茬子接茬子按部就班地换下去。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代”才想要改变命运,“二代”只想守住命运
大毛忽洞 2010-3-29 15:30
一代才想要改变命运,二代只想守住命运 如果是个二代, 有没有知识无所谓, 有没有智慧也无所谓, 只有守住家里的命运就行了。 如果是个一代, 你别无选择, 只有拼命地不停地改变命运。 虽说知识就是力量, 如杠杆就是力量的源泉。 如果找不到一个关系的支点, 知识再多也支撑不起希望。 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在拥有知识的基础上, 吃一遍非人的苦, 受一茬非人的罪。 一代要改变命运, 只有: 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能否成功还要靠机遇!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