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精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前苏联李森科事件的教训不能忘记
杨学祥 2009-5-13 04:35
引进观点还是引进规则:前苏联李森科事件的教训不能忘记 杨学祥 科学家在国外 , 需要和许多不同观点的同行公平竞争 , 错误被不断修正 , 在采纳众人的智慧观点之后 , 离事实的真相就会越来越近 ; 科学家到中国被树为绝对权威 -- 科技皇帝,一鸟入林,百鸟压音,没有竞争对手,变得越来越专横跋扈,似乎自己就是真理化身,把不同的观点都说得一无是处,一句话,一篇文章就能否定别人几十年的科研成果。这哪里有科学精神,哪里有公平竞争?桔生南为桔,桔生北则为枳。环境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权力参与科学争论,取胜者不是科学,而是权力本身。前苏联李森科事件的教训不能忘记,它使前苏联的农业科学倒退了几十年 。 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不同学术观点数以万计,单方面仅仅引进每个学科的一种观点鼓励支持,是搞科学竞争还是搞非科学垄断?谁能把一个国家正常的科研环境(包括公民文化、官员素质、教育程度、历史传统等等)全部买下来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换句话来说,你能引进顶尖的科学家,你也能引进适于科学家成长的科研环境吗(特别是必不可缺的竞争对手)?正确的科学观点不是科学家本人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而是不同观点公平竞争的产物。当一个国家的科学界只存在一种科学观点,科学还存在竞争吗?科学还能发展吗?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史,只是存在先进和落后的差别而异。没有科学的民族不可能存在到今天。 继承本民族科学文化的传统,吸收其他国家文化科学的精华,才能使本国的文化科学不断发展,否定了本民族的科学发展历史,就等于否定了本民族学习和发展科学本身的能力,自己不能造血而靠不断输血来维持生命的病人,其生命能延续多久?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李森科的沉浮与苏联遗传学(转发) . 发表于 2008-6-12 20:13: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82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22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知识分子更需要争吵和辩论
liufeng 2009-5-10 23:43
不但是中国知识分子,总体上,中国人是不喜欢辩论的,不吵架,不打架,见面作揖,一团和气。 心里没有意见么?当然会有,怎么办?压抑着。几千年的压抑形成了诸多怪胎,腹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软刀子,道貌岸然,一言堂。。。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窃以为也许就是三个字 说真话,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真实的说出来,哪怕是生活中的小事。 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会导致争吵,辩论,流泪,甚至流血。 但真正的科学从来都不是一团和气,学术观点不同怎么办?与导师和领导的意见不一致怎么办?科技成果被剽窃和掠夺怎么办?与西方科学的权威不同怎么办? 不敢争吵,不敢辩论,其实是压在中国知识分子头上的一座大山。一团和气必然导致科学上的屈服,跟随,盲从。这也是中国科学落后西方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多少中国知识分子愿意为自己的科研成果献出一切,愿意从悬崖上跳下检验降落伞,愿意驾驶第一架飞机飞向天空,愿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被火烧死。真正的科学就是抗争和斗争,而科学的争吵和辩论也是实现科学精神的第一步。 如何争吵和辩论? 一条传统的路似乎是: 用看似平和的语言进行辩论,确在辩论后用激烈的心态和手段对待 另一条路似乎是: 用激烈的语言进行辩论,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辩论。 文中谈到的很多我也做不到,譬如怕火,不愿被火烧死,恐高,不敢从悬崖上跳下去,和人争吵也经常心态失衡,但这些思考确是真实的。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4609 次阅读|2 个评论
磁疗真的能治病吗--回答网友的质疑(续)
人为峰 2009-5-3 09:50
1. 中医杂志上确有不那么可信的论文,其他杂志上就没有吗?《Science》上不也难以避免吗? 2. 所列出的文章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西医的呀。您为什么非要敌视中医呢? 3. 磁刺激治疗一些神经性疾病、骨折,甚至在脑创伤外科与亚低温一起用于降低脑组织代谢,这些都是正在研究的热点,国外同样在进行研究,一些磁刺激设备以昂贵的价格被卖到国内科研单位,请去了解后我们再探讨。 4. 方先生的确攻击的是在尚未有证据能证明疗效的情况下厂家用磁疗产品欺骗百姓的骗局,但不只是。从他的大作和您的质疑中不难感受到对磁疗和中医的成见和敌意。 而这种成见和敌意就源于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其必然的结果是反对或阻止磁疗的探索和研究,反对或阻止中医的探索和研究。 5. 严谨、公正、客观、科学、全面、批评地看待、讨论问题才是应有的态度。 6. 在某个角度上,多数的磁疗与多数的中医疗法有共同点:起效慢但作用靶点多、在系统、整体上起作用。这也是他们的作用比较难评价的原因。 7. 磁场或电磁场对生物有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至于这种作用是治病还是致病,就在于人们掌握了其作用规律后如何应用了。但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复杂 性,如磁场不同强度、对不同细胞、器官均成很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加上个体差异、心理作用甚至性别、年龄的影响,这就更复杂了。这对于抱着机械、静止、孤立 的观点的人来看,自然就得到武断的结论......。其实,对中医的看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8. 随着人生阅历的提高和对科学史的了解增加,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疼痛、肩周炎等经过针灸的治疗,或最常见的上火后清火、中暑后的刮痧,对中医的态度肯定不一样。当人生观、世界观成熟之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会对中医有任何成见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1):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
livingfossil 2009-5-1 23:54
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胡先骕 胡先骕先生(18941968)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名副其实的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学者,堪称名副其实的有志气、有骨气、有才气的学术大师。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盦。江西省新建县人。英文姓名:Hu,Xiansu(Hu,Hsen-Hsu) 1894年 农历四月二十日生于江西南昌。 1897年 在家中后园培英书屋从师受业,习《三字经》、《千字文》等。 1898年 读《论语》、《诗经》等,习对对子,五岁就有神童之誉。 1902年 父亲病逝于南昌旧居,享年四十八岁。 1904年 奉母命赴南昌府应童子试。 1906年 科举制度废除,得沈曾植关顾,入南昌府洪都中学为插班生。 1909年 春,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入学未久,被学校选派朝见慈禧太后;冬,参加慈禧与光绪帝的出殡。 1912年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停办,返回江西。秋,考取江西省赴美留学资格,启程前与王蓉芳结婚。 1913年 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先学农艺,后改学植物学。在《留美学生季报》、《南社丛刻》发表诗词。 1914年 母亲病逝于南昌,享年四十八岁。 1915年 加入中国科学社,开始在《科学》发表论文。 1916年 获学士学位回国。往北京大学谋职未果,在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英文。 1917年 回江西,由省实业厅派往庐山任森林局副局长。在庐山大作宋体诗。 1918年 调往江西省实业厅任技术员,9月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任该校农科教授。 1919年 在《东方杂志》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一文,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对北京大学陈独秀、胡适等所倡导的白话文和文学革命,提出批评。当选中国科学社书记。 1920年 7月,往浙江东部大举采集植物标本。 1921年 又往江西采集植物标本。与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发表《评〈尝试集〉》。 1922年 翻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及撰写评论清代诗词论文多篇刊于《学衡》。参与组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任该所植物部主任。 1923年 9月,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留学。 1924年 获硕士学位。继续为《学衡》写稿。 1925年 完成《中国有花植物属志》,首次对中国植物进行全面整理,获博士学位,随即回国,仍任教于东南大学。在《东南论衡》发表《东南大学与政党》等时论文章。 1926年 4月王夫人病逝于南京 。6月辞去东南大学教职,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专职从事植物学研究。10月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1927年 与陈焕镛合著《中国植物图谱》第一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出版五卷。续娶张景珩。 1928年 参与创建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该所属于民间学术机构私立机关 ,任植物部主任。 1929年 出席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举行的第四届太平洋科学会议。 1930年 当选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委员。 1931年 派遣蔡希陶赴云南进行大规模的动植物标本采集,此项工作持续十余年。 1932年 任静生所所长。在《国风》半月刊发表《今日救亡所需新文化运动》等文章。 1933年 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学会。帮助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组织成立农业院。 1934年 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当选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建议编著《中国植物志》。 1935年 中央研究院成立评议会,当选评议员。 1936年 与蒋介石谈国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项事业的改革。 1937年 与加州大学古生物学家钱耐(R.W.Chaney)合作研究山东山旺中新世植物化石。 1938年 创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于昆明 。 1939年 抗战爆发后,在敌占区北平潜心科学研究。 1940年 在北平难以生存,往昆明亲自主持农林植物研究所工作。10月抵江西泰和,出任在此新成立的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出席在重庆召开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 1941年 北平静生所被日军强行占领,在中正大学设立静生所工作站。 1944年 被迫辞去中正大学校长,仍任教于该校。 1945年 主持北平静生所的复原工作。 1946年 在《观察》发表《中国之改造》系列文章。 1948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参与独立时论社,撰写大量政论文章,刊于全国各大报纸。积极组建社会党。 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NEWSERIES,Vol.1.NO.2)(《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新1卷第2期在北京印行。胡先骕和郑万钧在该刊发表活化石水杉的研究论文,轰动学术界。论文题目是:OnthenewfamilyMetasequoiaceaeandon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alivingspeciesofthegenusMetasequoiafoundinSzechuan。 编辑出版《中国森林植物图志》第二卷。 1949年 静生所被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接收,改组为植物分类研究所。 1950年 发表论文《被子植物的一个多元分类系统》,出版《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一书。 1952年 在思想改造运动中受到批判,作三次检讨,方才通过。同年,胡先骕被定级为3级研究员,时年58岁。 1953年 著《经济植物学》一书出版。同年,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954年 著多卷本《经济植物学手册》开始出版。 1955年 著《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出版,因书中批评李森科伪科学而遭到批判,该书被禁毁。同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崇澍、张肇骞、林镕、吴征镒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而胡先骕落选了。 1956年 受邀参加青岛遗传学座谈会。 1957年在该年度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中再一次落选。 1959年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委员,承担编写任务。 1960年 请钱钟书代为编订平生诗作《忏庵诗稿》。 1961年 作《水杉歌》。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多次遭到批斗、抄家之辱。 1968年 7月16日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寓所,终年74岁。 (以上资料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26418.htm,稍作修订) 胡先骕先生的奋斗经历和个人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精英的历史与命运的一个缩影。胡先骕先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并一以贯之,他应该是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是当代中国知识精英立志、立德、立言、立功的表率! 现将胡先骕先生的历史资料与有关问题附在后面,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深入阅读,尤其是胡宗刚先生的立典之作----《静生生物调查所史稿》值得细读。 ------------------------ 孙启高2009年5月1日编写于美国 ----------------------------------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4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谓“大作”》摘编
libseeker 2009-3-8 09:23
学习资料:蓝劲松.何谓大作.中国图书评论,2009(2):108-116 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蓝劲松先生《何谓大作》,有助于认识大作,且论述很精彩,旁征博引,语言优美,读来心旷神怡,特此摘编。 所谓大作就是在学术或重大社会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能够经受时空考验的著作。一部大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学术史。优秀的论著,人们谓之大作。它不仅包括著作,还包括论文或报告等,所以名著从属于但不等于大作。大师犹如闪烁的巨星,其锐利的思想光芒就是投过其作品照耀苍穹,恰如耶鲁大学座右铭所昭示的为人类引来光明,为社会引向真理。 大作之是大作具有以下三个核心特征:大作必定在重大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大作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大作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 大作必定在重大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这里的重大问题既可以是重大的全球社会问题,也可是重大的学术问题,且两者有时难分伯仲。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往往需要国际社会及学术界长期探索。囿于常规学术训练,多数学人往往难以进行创造性突破,其研究多为发展性研究而非开辟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的人,他只能在他所倾注心血的领域取得成功、在他所全力以赴的领域是优秀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优秀的。对于每一位从事科研的人员来说,要搞清楚什么是自己最想追求的。大师之路是冒险之路,要有大的收获,就要有大的投入。投入的是一个人的天资、精力、时间等等。 大作能够突破空间限制。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ing Merton)认为,科学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他的普遍性(Universality),名著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就反映了这种普遍性。判断一个研究者是否成为大师,标准之一就是其作品不断翻译成世界各国的社会语言与课堂语言,或者不断为各国学术前沿的同行所参考或引证。语言的地位是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位同步的。在可见的未来,中英双语并重对于提高中国民众的国际竞争力仍然是必须的。平衡中英文关系的原则是:以市场竞争需要为基础,遵循学术与个性发展通则。 大作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永恒即价值。真正的大作也必能经受时代的洗礼不仅要经受历史的考查,还要面临未来的检验。人文社会科学也需要注意基本原理上的突破。重建具世界意义的中国学派,创立人类和平共处的世界文化,这应该成为中国学术精英作文中的必要选择。 斯科特.布坎南(Scott Buchanan)1937年提出的名著标准:1.它拥有最多的读者它历来要比其他著作拥有个多的读者,并且经受了时间的考验。2.对于它的各种独立和持续的解读最多。3.它提出了永远不能回答的问题。4.它必须是一件艺术品。5.它必须是一部人文科学的杰作。莫蒂默.J.阿德勒(Mortimer J.Adler)关于名著的看法:1.必须是明显可以讨论的书籍;2.名著不仅值得阅读几次,而且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完全理解;3.除了富有想象力的文学领域外,所有领域的名著一定是由一个博学者撰写的,且读者并非专业同行而是非专业人士;4.名著来源于各种富于想象力的和叙事性文献,来源于人类所有的学术领域;5.不能因为作者的影响而将其著作列为名著。 大作之非通观中外学术史,缺乏深刻的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而仅靠炒作一地、轰动一时之大作并不能长久。大作的五大误区:大作通过合作完成;大作乃轰动之作;大作需精密分析;名著应雅俗共赏;大作属宏编巨制。 关于大作通过合作完成。科学研究大致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大类。对于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的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而适宜的,但若把这一模式无限推广到文理基础研究研究则必然带来谬误和灾难。问题不在于合作或者单干,而在于是否有必要合作以及是否进行实质性合作。 关于大作乃轰动之作。休谟的《人性论》不是一时轰动之作,弗洛伊德《释梦》也不是。即便是轰动之作,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因为大师对于呕心沥血的作品的发表往往十分慎重。 关于大作需精密分析。适宜定量处理的问题就定量解决,否则不要勉强定量化。虚假的定量化不仅是唬人的把戏,甚至是一种蒙人的骗术。科学研究需要大胆假设,也需要小心求证,事实与逻辑与常识是最基本的评判准则。至于是否定量化,则由所研究的问题来决定。 关于名著应雅俗共赏。不少名著确实人所共知,但对相当一部分名著来说,雅俗共赏是读者的理想而不是作品的现实。高深学问与晦涩难懂、故弄玄虚并不等同,后者反映了作者思想的空虚与文体的衰弱;但我们不能为了迎合读者的品位而损伤著作本身的元气。 关于大作属宏编巨制。这一论断似是而非。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中文译本长达三卷,无疑属于大作之列;维特根斯坦的名著《逻辑哲学论》只有11万字,却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老子》只有五千言,但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一道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孙子兵法》十三篇,也仅仅只有五千多字,其警拔可撷给人们的启示远不止军事理论本身。作为著作大家,更好的做法是龙虫并雕,既能写宏篇巨著,也能作精品短论。 此外,大作甚至并不一定是大师亲为,如《论语》;大师之作也非均为大作。固然大师必有大作,但大作通常只能是大师占少数的代表作,多数作品不可能都是顶尖之论。提出有关大作的观点,并不意味藐视其它作品,而是希望由此引导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进方向,不至在论著评价中不知所以。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470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与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liux831 2009-2-27 07:56
科学很神圣。科学精神的精髓是科学传播(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 陈景润致力于《哥德巴赫猜想》。自己在一个8平方米的小屋里完成,没有实验室,没有宽广明亮的办公室。 居里和居里夫人发现镭的实验更是感人。 科学在于科学追求。袁隆平早上去田里看,傍晚去看杂交稻是比较规律的活动。有一次,在他的超级杂交稻田里。一个技术员打药不当造成部分损伤。他第一次伤感,他当即宣布让那个技术员回家(炒鱿鱼!)。把我吓得不得了!那发火罕见。不过,第二天,那个技术员又来上班了,我暗暗一笑。而袁隆平接着拍他的八集电视连续剧《袁隆平》。 这都是科学精神。 科学传播包括发表论文,成果共享,结论引用、实验可以重复、会议报告、论文转载、媒体宣传(如徐迟的大型纪实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师生传承等。 科学上有数不清的科学传播的佳话。美国科学家准备了大量单行本。全世界的科学家如果索要,那是Free。一个美国科学家刚刚完成人类基因图的绘制。我给他发了一个邮件。他寄来了全套资料。日本烟草研究所克隆了一个新基因,我给他发了一个电子邮件,他不仅寄来,还告诉我进一步实验可以得到更加有价值的新元件。 我们应该像人家学习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hhanb 2009-2-18 16:30
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种种迹象看来,当下教育界对于考试作弊或者论文抄袭等现象已经不以为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对于现实无奈的表现,还是真的觉得无所谓。不管怎么说,我都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说高校乃至中学教学评估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集体造假的话,不如干脆将它停下来。因为,评估未必就能改变什么,可一旦广大师生不把造假当回事,问题可就严重了。 最近浙江大学发生的有院士卷入的学术造假行为,我国学术风气再次让人揪心。 《科技日报》最近也有采访研究生的报道说,类似的科研造假现象比较普遍,以至于被调查的博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此持宽容态度,这就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忧虑。 早在 2008 年 4 月 22 日《中国青年报》有报道说,我国高校理工科实验数据编造篡改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严重。 在这篇题为理工科高校的黄禹锡现象的报道中,援引南京某高校一位孙姓研究生的实话实说:论文中的几个数据确实还是对不上结论,应该重新做一下实验,可是,这段时间太忙啦,来不及重做,我想还是自己改改吧。 这位研究生有位校友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他所在班举例说, 80 多人中从没有改过数据的就十几人而已。 浙江大学一位本科生在一篇反思实验数据造假的文章中表示,其在校园网上以实验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帖子有五六页,其中不少是求实验数据的帖子,有的甚至直接求优秀实验报告。这种说法同时得到天津高校一位研究生的认同。 早先听说过有枪手带考的,有向主考老师施小恩小惠期望获得一个好分数的,也有托人找关系请老师手下留情的,还有文科论文抄袭买卖的。这些还好,总不至于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太大的伤害,这回可就不同了,理工科研究的大都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课题,如果把研究成果建立在实验数据不准确的基础上,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是人都想得出来。而我要说,这样的行为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腾飞是建立在近代实验科学基础之上的。实验在促进人类科学的发展方面,曾做出过而且必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之所以如此,就是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所决定的,也是求真务实这种科学精神所要求的。圣西门说:必须轮流交替地在事实的阶梯上上升而后下降,下降后再上升,这是献身科学研究的人在一切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科学家李普曼也说:科学是严谨的,一切都要通过实验,切不可轻易相信自己的推理,而要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说明理论的正确性。其实一部科学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以长期持久准确观察和记录天文数据而著称的第谷,生前为他的学生开普勒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天文数据,希望学生能够完成他的夙愿。开普勒接过老师的资料,在经过一番计算与推理后,得出的结果总有 8 弧分的差距,这不是一个多大的数值,尤其是同巨大的天体系统相比较起来。要是按照当下某些人的做法,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是笔者要追问的是,假如真要是这么做的话,还会有开普勒三定律吗? 开普勒没有投机取巧。他深信第谷的观察绝对不会出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反复的演算与求证,工夫不负有心人,结果正如他本人亲口讲的那样:就凭这 8 分差异,引起了天文学的革新!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于 1871 年发布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1875 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发现了镓元素。一天,他突然收到门捷列夫的来信,指出他对镓的比重测试有误。 这事让布瓦博德朗很不爽,他不知道门捷列夫何许人也,更不知道他所发现的镓元素就是门捷列夫几年前预言的亚铝。 几天后,布瓦博德朗在回信中坚称镓的比重是 4 . 7 ,而不是门捷列夫认为的 6 。 这事要是照当下一些研究生的做法,只需拿起笔改一下不就得了,有什么好较真的。可是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问题是都是较真的,都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门捷列夫再次写信给布瓦博德朗说:镓就是我预言的亚铝,他的原子量接近 68 ,比重应该在 5 . 9 上下,不是 4 . 7 ,请再试验一下,也许您那块物质还不纯。在取得高纯度的实验物质后,布瓦博德朗重新实验测得的结果是 5 . 96 。当然,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经得起考验的。 贝尔纳在《科学的功能》一书中指出:在任何全面的研究性著作中,绝对有必要既在统计数据上又在细节上做到精确无误。从这一点上看,目前理工科大学出现的实验数据篡改或编造问题绝非儿戏,一定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对神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职业道德的亵渎。 今天的研究生是未来科学家的后备力量,如果这支队伍从一入道就黑白不分,不坚守科学贞操,我们还能指望他们担当科学大任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3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华读书报的文章《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游戏精神》
武际可 2009-2-8 18:29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游戏精神 ■陈蓉霞(本报书评人)    《科学的旅程》,[美]雷斯潘根贝格,[美]黛安娜莫泽著,郭奕玲、陈蓉霞、沈慧君译,陈蓉霞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69.00元   何谓科学精神向来众说纷纭。比较被认可的传统说 法似乎是: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精神体现为对真理的追求。当然,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都是好词,然而,又有哪一门学问不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哪一门学问不是在追求真理?对此思索良久,我逐渐形成的看法是:科学是一种游戏精神。让我欣慰的是,《科学的旅程》这部巨著恰恰印证了我的这一观点。作为该书的译者之一,当初之所以欣然接下这部篇幅不菲的译作任务,缘由就在于粗翻之下,书里许多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我,忍不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当最后再做全篇通读时,这些不凡的人物和生动的事迹依然令我心动,以至不觉枯燥。细细想来,令我心动的正是这些科学大师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纯真的游戏精神。   伽利略的大名我们都知道,不过多数人不一定知道,他还有一位朋友桑克托留斯,也曾在帕多瓦大学学医并从事医学研究。也许是受伽利略定量实验方法的影响,他试图通过实验来认识人体四种体液的精确平衡。为此,他决定测量进入以及离开自己身体的每一件东西。于是,在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坐在自己特殊设计的称量椅上,他注意到排出的东西要比摄入的东西少些,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感觉不到的排汗,认为这就解释了他所观察到的现象。当然,他的理论在今天看来肯定有误,但重要的是,他首创了一种对人体新陈代谢过程进行精确称量的思想,这才是他的实验工作的价值所在。让我不断回味的则是,一个人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就那样坐在称量椅上,是何等枯燥的事情,需要何等的耐心!要不是对人体充满好奇之心,并且竭力想弄明白其中的缘由,他能坐得住?   17世纪荷兰的显微镜专家列文虎克的名字读者也许并不陌生。一生中,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不少微观世界的秘密,如对霉菌、蜜蜂的口部和普通虱子的观测。不过他的职业却是一名布料商。他制作显微镜,最初也许只是缘于生意的需要(在当时,尽职的布料商常用放大镜来检查亚麻布的质量)。但不知何时,他却把透镜观察的对象从布料换成了其他东西。后来消息传到皇家学会那里,学会主席对此大感兴趣,要求列文虎克提供更多的细节和草图。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同样是科学史上值得传颂的故事。列文虎克与皇家学会的通信联系长达50年(他于91岁的高龄逝去),全部信件竟达372封之多。列文虎克的信写得就如同拉家常那般平常,因为对他来说,学术研究只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皇家学会也没有要求列文虎克在来信中注意学术规范,而是由学会秘书将其加工成惯常格式,供学会成员阅读。这一事实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如今高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首先、几乎也是惟一注重的标准就是论文规范。当然,我绝无意说可以漠视论文规范,我要强调的仅是,当教师对论文的要求只剩下这一项标准时,对教师来说当然省力,因为对照规范几乎不需要学术涵养就能做到,但当学生学会的仅是论文的标准格式(几乎一堂课就能学会)之后,由此造成的后果却令人不堪设想。也许有必要强调的是,这种情况的造成,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的评估制度有关。因为上级部门的抽查内容就是论文(或试题)的标准规范。   曾经读过20世纪的科学怪才费曼的一段轶事。费曼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以至他想到有生之年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研究,那就是记录临死之前的感受。费曼最终是否如愿,不得而知。但在本书中,却有一位生理学家果真想得与费曼一样,那就是18世纪的哈勒。哈勒一生所做出的杰出发现在此不再赘述,只说他临终之际,他的身边围绕着医生和朋友,他把手指放在手腕上,感到微弱的脉搏渐趋衰弱,于是,他平静地报告说:脉搏不再跳了。   18世纪还有一位生理学家斯帕兰扎尼,想要研究胃液对于食物的消化功能。他的前人就曾做过类似的实验,不过实验对象是鸟类。但斯帕兰扎尼却不满足于这些结果,他走得更远,竟拿自己做实验。尽管担心自己也许会噎死(事实上有一只实验鹰就是这样死的),但他还是吞下一个亚麻包,里面装有嚼碎的面包渣,当小包在23小时后从身体里取出时,面包不见了,而小包依然完好无损。他后来又吞下木质小球和装有食物的开口金属管,但这些东西使他呕吐,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科学好奇心走得过远了。   类似这样的精彩故事在《科学的旅程》一书中多得不可计数。读者想必注意到,相比于牛顿、达尔文等名字,本文引用的科学家大多属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这恰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这就是说,以大量篇幅介绍众多璀璨明星,而不只是最耀眼的那几颗。同时,本书还以相当篇幅介绍当时误入歧途的某些研究者,他们不乏才华,不乏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之心,却因种种原因,更多受名利的引诱,最后居然成为行骗高手。也正是在本书的翻译中,我才知道,artist对应于汉语有三个含义:艺术家、大师、行骗高手。   仅从上述有限的例子中,我们即可体会,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一种破译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一种想要探悉谜底的不竭冲动,这不正是游戏精神的体现或升华?也许有人会说,从事游戏怎能与崇高的追求真理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崇高就在游戏之中。首先,游戏超脱于功利,所有世俗意义上的职称、奖金、名声都与真正的游戏无关;其次,游戏注重规则,任何对游戏规则的破坏都会使游戏自动结束;最后,游戏所要追求的目的无非就是胜局,在科学中即体现为破译自然之奥秘,并以此赢得同行的认可和尊敬。以此反思,当下我们的学术界,缺的并不是钱或其他物质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游戏精神。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地盘你做主!
人为峰 2009-1-30 15:10
我的地盘你做主?!只要你具有科学精神! 我的地盘你做主?!只要你对我的地盘有足够的兴趣! 我的地盘你做主?!只要你认为在这个地盘能够实现你的梦! --欢迎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合作。也欢迎任何专业背景的志士来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研究。只要你自己确认在我的地盘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6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人
bianyb 2009-1-11 20:22
两个月前去北大听法学名家贺卫方老师讲法律人的职业道德,贺老师幽默风趣而又睿智的演讲不仅增加了我对法律人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人的思考。当我们把自己当作人时,其实是在讲两方面的要求,一个是最低要求职业道德,一个最高要求职业精神。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至高无上的,是独立 的 ,决不能为名利所腐蚀。 作为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我也对自己提几点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鞭策自己去努力做到。 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客观就是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客观就要求科学家讲实话,特别是对待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一定要实事求是,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要夸大其辞。我希望自己以后能有独立的科学人格,如果我觉得现在做的这个课题没有多大的意义,即使给我经费我也不会去做,更不会将其包装去争取经费。如果我发现在课题的进行当中,并没有当初预想的好结果,甚至出现了未曾遇见的差错,我会实事求是地说出来。一定要讲实话,不能弄虚作假,不能违背科学良知,决不能出现像三鹿奶粉那样的事件去危害人类健康。 科学既然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就要求科学人要严谨认真。对于每一个实验,都进行仔细的设计,每一步都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做好实验记录。我觉得我们现在和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在硬件设备上,而是细节上,我们缺乏德国人的死板,和日本人的认真,我们喜欢耍小聪明,自以为是,随随便便。就我们自己实验室,以及我接触过的电子科技集团的一些所,仪器设备乱摆乱放,不按操作规程,桌子上一堆杂物,仪器脏的不行。做现场试验,也没有一个设计好的实验方案,都是随机应变。有时候我自己也做的不够好,总想省事,没有那股认真劲。希望自己能够从小事做起。 科学是要探索未知世界,或者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肯定会碰到很多困难,就要求有执着的科学精神。我现在也碰到一个问题,有点类似于爱迪生寻找灯丝材料,一直困扰着我,希望自己能早点找到解决方案。 我觉得现在教育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熏陶,本科教育仅仅是在传授一些死的科学知识,并没有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活的科学人,而研究生教育又仅仅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不过,在中科院有个好处就是,有很好的资源,可以任自己发挥,虽没有太多的言传身教,但周围有很多牛人可以学习效仿。五年的研究生生涯已经过了三年半了,剩下的时间扣除半年写论文答辩,剩下的也只有一年了。希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科学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什么是科学精神
lxxinin555 2009-1-7 13:30
今天是我进入科学网的第一天,阅读了很多文章,收益匪浅。文章中多次谈到科学精神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是特别深刻,所以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寻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解说。和大家分享( 解说来自百度百科 ) 。 目录 概念 科学精神的特征 相关名言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科学精神的三个层次 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概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的特征   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相关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不会发展。怀疑精神与宽容精神是派生出来的,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单纯怀疑和单纯宽容都是不足取的,而且容易引向邪门歪道。(《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3期,写于1997年)经过一段反思,我应更正上述说法。上述说法的优点是把怀疑与宽容联系起来讲,强调不能只讲一方面。不令人满意的方面很多,主要有:1)引入了是、真理这样更不好定义的词语。现在看似不必要,因为我们讲科学应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2)只讲求是,没有讲逻辑上的自洽问题,就说不清理论选择方面的许多问题。3)创新没必要单独提出来,它不是科学的核心属性。4)宽容与怀疑也如此,都不要引入。但可作推导出来的二级或者三级性质加以适当的表述,人文精神也讲这些。两者必须结合起来谈,不能只讲一面。另外怀疑也不是什么都怀疑,而是有条理的怀疑。按我现在的理解,对于科学精神只提两个方面:逻辑自洽与经验证据,下文有详述。   1.科学精神若作为一个主谓词组,相当于说科学这东西挺时髦、精神焕发,好比问那人还活着吗?答曰:还精神着呢!原则上可以这样理解,但好像现实中人们并不经常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科学精神。做一假设,如果真作主谓词组理解,这个陈述是否正确呢?答案是:1)在口头上、在宣传报道中是正确的,至少在当代中国如此;2)在实际社会当中并不正确。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社会也不认可萌芽中的科学,所以精神不起来。在现代中国,科学只是一个口头禅,中国社会远未接受科学观念,我们的传统文化好象与科学格格不入。虽经一个世纪的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距甚远,倒是其反面长盛不衰。   2.作为偏正词组理解,科学精神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科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之精神。前一种若译成英文,科学一词用的是形容词scientific;后一种若译成英文修饰语为of science。这种情况在上一世纪,曾发生在科学哲学这一名词身上。当时有scientif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science两种不同的理解,其间差别很大,学过科学哲学的都明白这一点。至于主词精神,译成英文也有许多不同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含义差别也很大。据说,英文好像根本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叫法。方舟子的调查表明,英文中经常使用scientific spirit和spirit of science(详见文后的附件)。   2.1对于科学的精神,还有不科学的精神吗?似乎也可以这样说。果如此,潜台词似乎是科学成了一种标准,科学的相当于正确的、高尚的,当然逻辑上也可以反过来:科学的相当于错误的、低级的。但这一种理解少见,至少在中国如此。只有在某些敢于批判科学之霸权的反科学者眼里、部分哲人眼里,才可能作后一种理解,只是可能,也未必真如此。   2.2对于科学之精神,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相对于科学本身,它是二阶的。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这恐怕是人们最常用的理解方式。果如此,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四规范说就派上了用场,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引号是默顿特别加上的),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组织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由默顿于1942年提出,影响巨大。后来不断有人添砖加瓦,于是由四条变成了许多条。重要的还不是正向的发展,而是反向的反对默顿的观点,最近20年,好像反对声音压过了赞成声音。要发展,当然要突破默顿的范式,但积累起来,各种发展的总效应是,越来越远离默顿当年的语境,问题本身发生了变化。欲了解默顿的原始想法,可参考他的文集《科学社会学》第三部分,有三篇文章,英文版为223-278页。   加一点个人评论。我认为默顿讲的规范结构,是一种理想,并不代表实际的科学真的如此。他讲的四条都是理想类型,表示应当如此,而非实际总如此。批评者多以实际的科学运行状况批评默顿,这对默顿有失公正。即使在现实与科学史中找到诸多反例,默顿规范仍然可以成立,仍然有价值。   现在的问题是,默顿的四条是否足以代表我们所说的科学之精神?另外有没有多余的?用逻辑语言讲就是,这四条对于科学之精神是充分的还是必要的,是充要的,还是既不充分的也不必要的?遗憾的是,虽然这是严肃讨论最容易想到的提问,但对许多人文社会问题,这一提问要求太严格了。比如陈嘉映先生提出哲学就是论证(后来改成哲学是关于论证的),根本经受不住充要性的考问。若真严格考虑,结果只能是,论证对于哲学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理由是,许多哲学根本不讲论证,但确实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必要的;讲论证的未必都是哲学,科学讲论证,数学和逻辑更讲论证,都不能笼统说成是哲学,于是论证对于哲学不是充分的。那么陈老师的命题是否就无意义了呢?非也。只是说他的命题经不起严格的语义分析,不是LC(字面正确)的。但在其它意义上,该命题仍然有重要意义,它等于呼吁讲哲学时要多些论证,这对当前许多只重结论不关心论证过程的所谓哲学,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批评。回来看默顿四条,严格说,它对于科学之精神也只能是既非必要也非充分的。这是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一认识,在四条基础上加一条减一条,或者换一条,可能关系都不大。原因是原来的条条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根据以上考虑,我提出个人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当然,这时指的是科学之精神。   3.1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3.2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探索活动、科学程序的基本界定,于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1)追求逻辑上自洽,即追求知识的统一性、兼容性。新东西试图成为科学必须先努力做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兼容,当发现实在不行时,才能着手突破旧体系。创新要被认可,必须努力做到向下兼容。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并不宽容。如果很宽容的话,科学的体系就乱了,逻辑上很不自洽,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不过,在具体掌握上,有很大灵活性,自洽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可能严格达到逻辑学意义上的相容性(一致性)。但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的确是相对统一的,各学科虽有所侧重,层次也不一样,但研究方法、知识构成、解释方式都有相通之处。人类社会中,其他声称的知识都没有做到自然科学这种高度的统一性(并不是完全统一,将来也不太可能全统一)。2)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现代科学是经验科学,要求所有理论都要付诸实践的不断检验,理论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经验证据,才能被认可。特别地,证据应当是尽可能可重复的,不因时空位置变化、实验主体变化而不同。当然,实际情况也很复杂,特别是证据有不同的质量,不能单纯以数量为标准。还有个逻辑上的困难,经验都是个别的,但理论命题都是全称的或者近似全称的,经验对于理论的支持永远是不充分的。于是科学总是可错的,或者叫原则上可证伪的。永远不可能出错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关于可重复性,具体情况也是复杂的,有些领域(如地质历史、物种进化和天文学)不可能做可重复的试验,需要用其它的各种对比方法(如有时用空间代替时间,通过空间的并存性推断时间上的演化序列)。伪科学常常不否认经验证据,但不强调可重复性或者可对比性,许多伪科学证据用双盲法就可揭穿,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方法。许多人说伪科学是不好区分的,这是极大的误解。我不敢说所有伪科学都好区分,至少80%以上的伪科学用上述两条一试就能区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办法。   除了这两条外是否还可以加上一些别的?这我不反对,但我个人认为这两条基本上就足够了。要加上的一些条条原则上可从这两条演绎出来。而上述两条是最基本的,不可能从别的条条中推论出来(当然,可以有循环定义的情况,正如在实数理论中对于确界等等的处理)。我不敢说这两条是充分的,但却是必要的。这两条无非是逻辑与经验,20世纪的科学哲学中一个学派就叫逻辑经验主义,我认为它较好地抓住了科学的实质。虽然今日逻辑经验主义好像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我却从不这样认为。许多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作了片面的理解,歪曲了那些大师的本意。他们的批判发展了科学哲学,创立了新的学派(已经不限于科学哲学),但这并不等于原来的逻辑经验主义不重要,更不等于逻辑经验主义错了。相比起来,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做出了最本质的刻划,它也是一种规范,并不代表实际情况,以科学史案例或者当代科学中的某些情况来反驳逻辑经验主义,没有力量。当然,我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规范是怎么来的?简单说是归纳来的、抽象出来的。深入讲很复杂。我还讲不清楚。   3.3人们立即会问:怀疑、批判、求实、创新、奉献等等是不是也要加入科学精神之中?回答是:不必。有条理的怀疑是一种好的品质,对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可以从前面的两条中推论出来。要讲究逻辑自洽、要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求有条理的怀疑。特别要指出,单纯讲怀疑,并不具有什么价值,可能很糟糕。怀疑一切更是有毛病。批判也一样。有意义的批判必须讲道理(逻辑上自洽)并且要提供证据(第二条),否则批判与谩骂无法区分。求实或者实事求是,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由第二条可以推论出来。创新并不是科学特有的品质,伪科学、胡说、歪理邪说可能比科学更具创新性,但与科学没有任何联系。科学虽然讲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无法发展,但它仍然不是科学的最本质属性,因为没有创新原来是科学的东西,仍然还是科学,创新本身不是科学的本质规定性。创新对于中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把它算做科学精神之一条。科学必须是向下兼容,因而其创新性必然受到很强的限制,不能胡来。所有创新都不能违反基本的自然定律,于是科学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愈是困难它愈有价值。至于奉献,更不能算在科学精神之中,因为别的什么东西更讲奉献,如宗教。要做好科学,当然要专心,要热爱科学,但奉献只是一种外在性的东西。总之,对于厘定科学精神,我持一种简单的观点,即尽可能不要把更多非本质性的东西硬拉到科学精神之中,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4.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提人文精神。在中国这两者是在相对的情况下提出并对比的。上面之所以把科学精神作较窄的理解,也是为了与人文精神对照。科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全部。科学对世界、人生有一定的解释权,但不是全部,至少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太可能(保守的估计)。简单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都与文艺复兴有关,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但后来,随着学科的大发展、大分化,科学与人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某些方面这两条道路发生了一定冲突(许多还是一致的)。于是才有了两者高低的讨论,才有呼唤一种精神反对另一种精神的声调。但是如果细致观察会发现,反对另一方时,人们并不是先将对方作一个较好的界定,而常常是任意歪曲对方,给对方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然后再加以批判。这虽是学术争论惯用的伎俩,但在讨论这两种精神时此伎俩表现得尤其突出。   5.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人只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具体讲人文精神也有两条:1)人生而平等(现实中绝对不是这样),应当努力捍卫个体或者少数派生存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的个体或少数派构成了人类群体,并保证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丰富性。这一条意味着自由高于民主。个体的丰富性才保证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至关重要。这一条意味着,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是最大的犯罪。人文精神还可以加上许多条,我想到只是这两条最重要。   这样规定,是有意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重叠的部分都去掉了。实际上这两种精神都是正面的,都是人们所需要的。我做上述不成熟的描述,只是尽可能使它们各司其职。作为理想情况,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努力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做人做事。但它们都是一些规范,现实中很复杂,反例太多了。一些人科学精神强一些,人文精神弱一些;一些人正好相反。也有极端的,科学精神极强,人文精神几乎是零,反之亦然。这在现实中都不难找到典型的例子。大家不妨考虑一下中国的名人,为他们分分类。两者都强的人,不太多,却是应当提倡的,我们教育也应当向这两种精神倾斜。中国传统文化既缺乏科学精神,也缺乏人文精神。不信,可按上述四条对照一下。当然,若不同意我的规定,是另一回事。我不愿参与没有界说的争论。 科学精神的三个层次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第一,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第二,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第三,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的伦理精神体现在以理性为基础、以创造为中介的各种关系之中,无论理性精神也好,创造精神也好,其最终表现必然在于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伦理精神便是对相互关系的规范和调节。因此,伦理精神是整个科学精神结构的核心所在,科学精神不仅内蕴伦理精神,而且还外在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科学精神的现实意义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   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   3月4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漠视,不推诿、不踢皮球,真正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带来了大量的反映社情民意的议案、提案,有的具有前瞻性,通过不断的努力,力求早点解决;有的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周密细致的工作,可以尽快解决。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科学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无止境,改革没退路。只有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这几年,政协的提案工作、委员视察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但是,全国政协仍然进行改进、创新,几次讨论研究,以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往年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全面、扎实,今年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常委会所做的报告又作改进,字数压缩到7000字,做到短而实。在本次会议上,一些委员提出,我们不仅要完善经济立法,还要完善社会管理立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科学精神,也使我国的协商民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科学精神也是文明进步的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既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又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曾受漫长的封建文化浸润。在一些地方,封建落后意识还有一定市场,官场腐败也不必讳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代表委员研究的焦点问题几成共识,文明进步的呼声推动社会前行。可见,科学精神不仅仅限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她是抵制缪误的武器,取代黑暗的光明,确实关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   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灵魂,她将长时间指导我们的工作,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胜利。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际可:给路甬祥院长的一次讲话提点意见
fuqisi 2008-12-27 00:08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2008年12月16日《北京青年报》C2版以整版的篇幅刊载的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一篇大作《谨防对科技的不当使用》。以下简称路文。 ( http://www.tecn.cn ) 路文是为纪念全国科学大会30周年于1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所做的主题讲演。 1978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领导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在科学技术上拨乱反正的历史性事件。自那以后停刊十多年的各种学报陆续复刊了,各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开始了,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恢复。人们称它开始了科学的春天。作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确应当隆重纪念。作为我国现今科技界的领军人物的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发表一篇纪念性的文字,也是合适的。不过,看完以后,却不无遗憾地认为有些问题很值得商讨。 ( http://www.tecn.cn ) 首先,路文在注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举了一些例子,不过其中错误就有好几处。 路文说: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发表了《洁净的春天》这个著作,摒弃了传统粗放式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用的先河。 ( .cn ) 路甬祥在介绍这本书时,没有介绍作者的名字,把书的名字和出版年都弄错了。美国科普作家和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的书是《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而不是《洁净的春天》,出版时间是1962年也不是1963年。至于书的内容也不是批判和摒弃传统粗放式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 http://www.tecn.cn ) 《寂静的春天》以一个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使旅行者感到目悦神怡的虚设城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开始。春天本应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死气沉沉。可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作者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表明一种由DDT杀虫剂所引发的实际上就正在全美国的各地发生的情况:破坏了从浮游生物、鱼类到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使人患上慢性白血球增多症和各种癌症。作者说像DDT这种给所有生物带来危害的杀虫剂,它们不应该叫做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 http: ) 《寂静的春天》的结论是严峻的,在美国引起极大的震荡。当作品先期在《纽约客》杂志上连载发表时,就引发了五十多家报纸的社论和大约二十多个专栏的文章。成书于1962年9月出版后,到12月已经售出十万册。 ( http://www.tecn.cn ) 《寂静的春天》也招来了有钱有势的生产DDT和同类农药的化学公司和有关的利益集团的强烈的攻击、批判乃至诽谤和人身攻击。 ( http://www.tecn.cn ) 尽管有来自利益集团方面的攻击,但毕竟《寂静的春天》唤醒了广大民众,最后导致了政府的介入。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读过此书之后,责成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对书中提到的化学物进行试验,以验证卡逊的结论。委员会的后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完全证实了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论题正确。 ( http://www.tecn.cn ) 于是,DDT先是受到政府的密切监督。到1962年年底,各州的立法机关向政府提出了四十多件有关限制使用杀虫剂的提案;1962年后,联邦和各州都从杀虫剂的毒性方面出发,通过了数十、数百条法律、法规,那种可拖延五年的所谓异议注册于1964年被停施,DDT最后也于1972年被禁止使用。 ( http://www.tecn.cn ) 克林顿的副总统、环保主义者艾尔戈尔在为《寂静的春天》中文版的序言中评价此书说:《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1964年春天,雷切尔卡逊逝世后,一切都很清楚了,她的声音永远不会寂静。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保运动的肇始。 在《寂静的春天》作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而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的同时,卡逊于1990年被曾经挖苦过她的《生活》杂志选为二十世纪一百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 ( http://www.tecn.cn ) 够了,我补充介绍《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一些情况,无非是说明路甬祥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甚至也没有看过关于这本书可靠的介绍,而信手写来。实在不能认为是严肃的。 ( http://www.tecn.cn ) 路文说: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实在不懂路院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http://www.tecn.cn ) 我们说,牛顿总结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物质的机械运动的学说,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原理。在路院长的笔下,把牛顿的贡献写成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物质的机械运动和物质及其物质规律有本质的不同。后者一般会理解为物质结构,或物质的原子论。如果说这只是用语上的不科学,还则罢了,而后半句把牛顿和唯物论和辩证法拉上关系,就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牛顿是典型的有神论者,他的著名的上帝最初的一棍子就是一种太阳系的神创说。牛顿力学的发展直接导致机械论的成熟,相反,辩证法的发展却是对机械论的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从来也没有一位哲学家或哲学史家把牛顿归属于唯物辩证法的队伍中。 ( http://www.tecn.cn ) 进一步,路文所说的牛顿学说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则更不是这回事。众所周知,欧洲的思想启蒙,肇始于13、14世纪开始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它首先是以人文主义为开始的。自然科学的复兴受人文主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新思想所提供的民主氛围而快速发展。至于说到自然科学本身的思想启蒙,那么哥白尼、伽利略所突破的精神阻力,比起牛顿来说,要重要得多,对后世的影响也要大得多。 ( http://www.tecn.cn ) 第二,在讲话中,路甬祥一而再地强调创新,反复说科学精神是本质是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和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 ( http://www.tecn.cn ) 一般地说,我们提倡创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不过,把创新强调得过了份,就有违科学精神了。其实,我们说科学,应当不言而喻地是包含创新的。如果一个人搞研究,不是拿出新东西,而总是拿出老掉牙的东西出来,那根本就不是科学。我认为科学精神中更为重要的,倒是可怀疑性原则,任何新东西,必须经得起各方面的怀疑反对和质疑。经过各方面的考核推敲如果真的站住脚了,那才是符合科学的。如果说创新是科学的实质、是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我认为就强调得过了头。是不是可以用创新这一词取代科学,或者认为创新至少包含了科学概念中最主要的东西呢。我们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把科学院改名叫创新院呢。当然不能。因为创新既不是科学中本质的东西,甚至也不能够代表科学含义的首要元素。 ( http://www.tecn.cn ) 我们曾经过分欣赏创新,而忽视怀疑、反对和质疑。人民公社、农村食堂当时都是创新,被说成是新生事物,不许怀疑、反对和质疑。大讲食堂的十大好处,大讲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而责难的意见一条也听不到。结果由于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经不起群众的反对,所以是不科学的,也就站不住脚。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 ( http://www.tecn.cn ) 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记起十年前路甬祥出任科学院院长时,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这的确是一项科技管理上的创新。军令如山倒,不能有任何异议地加以推行。不管在文字上怎样描绘,但在实际执行的结果,是要将研究人员的创新度量化。把研究人员的报酬,即工资与他的创新计量挂钩。扩大了所谓绩效工资部分。时任数学院副院长的一位研究员在极力推行这种管理模式时说:对他们(指研究人员)要两年考察一次,如果成绩不理想,请他另谋高就。评价基础研究的成绩理想与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成果的大小、真假和它的意义,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弄清楚的,有的甚至需要几年和数十年之功,根本不是一两年能够解决问题的。于是什么叫成绩理想,就要简单地诉诸于对创新的计量,直接的结果,就是数论文的篇数,和计算创收金额(包括争取到基金或其它资助)。并且美其名曰计量管理。实际上,是想把研究人员的这种复杂劳动的管理,也像管理挡纱工或车工钳工那样变成计件工资。并且这种管理模式迅速在全国推行,包括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 ( http://www.tecn.cn ) 这种管理,对于搞技术的人也许是有一定道理,因为技术创新可以用它的市场价值来度量。利益驱动可以产生重要的技术飞跃,但对搞科学的人,就很难说是合理的了。因为基础科学的成果是无法公度的。历史上的重大基础科学的突破,都不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 http://www.tecn.cn ) 在谈到科技道德时,路文说:于我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和制度基础还不健全,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和市场中的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在当前通过科学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学术荣誉,维护科学的社会声誉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 http://www.tecn.cn ) 这段话隐喻,好像市场经济是当前科技腐败的根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国度里,像英美等国的科学腐败要比我们更严重些呢?事实是恰好相反。 ( http://www.tecn.cn ) 把大面积的科技道德沦丧,科学腐败的原因归结于道德约束和市场经济等客观因素,说成是我们缺少科技道德规范因而需要建设道德规范,而不从管理制度本身去找原因。这不符合一个合格的现代管理者的思维原则。我们至少应当从管理和立法的角度思考如何阻止和处置腐败。事实是,我们对科技管理的官僚化、表面化、形式化,以及数论文点钞票的低级度量,恰好是我们科技腐败的温床。最近十几年来,科技腐败愈演愈烈,就是明证。 ( http://www.tecn.cn ) 第三,路文在谈到科学的公开性原则时说道:科学是建立在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被同行认可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造福于全人类。公开性原则强调:只有公开了的知识和发现在科学界才被承认,才具有效力。在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科学界要强调维护公开性的原则,追求科研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和促进全民共享公共知识产权,这跟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 ( http://www.tecn.cn ) 这段话实在令人迷惑。说公开性原则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知道微软的软件产权如何与公开性相辅相成法。你不花钱用了它的软件,它会要你黑屏,一点也不客气,而且即使你花了钱它也绝对不会公开。 ( http://www.tecn.cn ) 所以会陷入这种矛盾,就是因为作者没有区分科学与技术。 科学是不能盈利的,这就是科学的非盈利性原则。微积分、量子力学都是科学,都不能卖钱,也不能申报专利。科学的成果必须公开,公开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在自己论证清楚之后要尽早公开。科学上的首创权会获得更多的荣誉。 ( http://www.tecn.cn ) 技术则不然,它可以盈利,可以保密。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如果愿意的话,他可以只卖钱而不公开技术,直到把技术带到棺材里。早年我们有许多技术,传媳妇不传女儿,还有许多失传的技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使技术获得更大的社会效果,同时加快先进技术的传播,从法律上采取措施。专利法应运而生。这就有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就是说,技术的公开是要从法律上保护它应得的利益,它才会公开或部分公开的。 ( http://www.tecn.cn ) 最后,路文是以《谨防对科技的不当使用》为题的。文中以相当的篇幅讲述要防止科学技术的滥用。文章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有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不平等,不安全,不持续,甚至带来人类新的灾难。所以,人类应该共同恪守科学的社会伦理准则,譬如说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仅应该有创新的兴趣与激情,更应该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应该要尊重生命,包括人的生命以及生物生命,尊重自然发展。这些话无疑都是对的。但是文章似乎隐含了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和良用的区分是明显的,至少对国家的领导人,像文章作者那样的负责人是清楚的。就像京戏中的人物一样,一出场便善恶分明,也像把三聚氰胺掺到牛奶中那样易于判别善恶,每一个有道德的科学家只要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发展都会从善去恶。 ( http://www.tecn.cn ) 事情完全没有那么简单。也远不是空洞的伦理福音说教能够奏效。对科学与技术这把双刃剑,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够较快地判定善恶,减少损失。就像上文中提到的DDT,它是瑞士人穆勒(Paul Hermann Mller,1899-1965)于1940年申报了瑞士专利的,由于它能够有效地消灭害虫而遏制斑疹伤寒,被认为是莫大的善举,为之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于卡逊《寂静的春天》以及后人的研究和抵制,目前已被全球禁用,被列入12种剧毒物的名单中。数十年之后的今天,环境中残留的DDT还在发挥毒害人类和生物的作用,不能不是极大的教训。 ( http://www.tecn.cn ) 原子弹,曾经被认为是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善举,可是近年来禁止生产和储存原子弹,几乎是全人类的呼声,可是原子弹却还是不断加大生产和扩散。爱因斯坦曾经充当过原子弹的催生婆,却在弥留之际在世界禁止原子弹宣言上签上了名。人们说爱因斯坦像一位《天方夜谈》中的老渔夫,把原子弹这个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了,却没有办法让它再回到瓶子里。 ( http://www.tecn.cn ) 像原子弹这样的事情,涉及许多国家,涉及国际法等领域,我是这方面的门外汉,不便多嘴。国内对科技滥用的例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清楚的。常常是,一开始某些官员认为自己很清楚了,不允许反对、不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结果造成的损失很难弥补。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科技滥用的实例。不仅把反对者戴上右派帽子,有的还逮起来判刑,结果呢,三门峡蓄水之后,便使关中大平原饱受水灾之苦,数十年之后才发现还是当年的反对者正确。 ( http://www.tecn.cn ) 可见,在谈论防止科技的滥用时,我们必须充分发扬科技民主和决策民主。不仅如此,在文章谈到的几个主题,每一个方面的改进,都是和民主的发扬息息相关的。民主是遏制科技腐败的良药,民主是阻止科技管理官僚化的良药,民主是减少科技滥用造成损失的良药,民主也是揭穿科技管理上的瞎指挥的良药。 ( http://www.tecn.cn ) 科学是和民主共生的,没有充分的民主环境,科学的发展就会窒息,科技就会被滥用,科技队伍就会腐败,科技队伍中就会充满骗子。在谈论科技问题时,一点也没有提到促进决策、管理中和科技成果评定中发扬民主精神,也许是路文最大的缺陷。 ( http://www.tecn.cn ) 文章来源:天益( http://www.tecn.cn )。
个人分类: 科学观|1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的性质(转载)
fuqisi 2008-11-30 06:48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发展了有关物质、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许 多相互关联并且被验证的思想。这些思想代代相传,使人们对人 类自身和环境的认识日益全面和可靠。发展这些概念要使用一些 特殊方法,如观察、思考、实践和求证。这些方法体现了科学性质 的基本方面,也反映出科学与其他认知模式的不同。 科学、数学和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科学的推动力,并获得了极大 的成功。尽管各项人类事业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但是,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强化。因此,本书的前三章将对科学、数学和 技术进行概括的描述,着重论述它们在科学王国中所起的作用,并 且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关联。 本章针对哪些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所必需的这一问题提出建 议,并集中讨论三个主题 : 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索方法和科学事 业的本质。 科学世界观 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都 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信念和态度。这同自然界的性质和如何掌握这 些性质有关。 世界是可被认知的 科学假定宇宙间的众多事物都以恒定的 规律发生和发展,通过认真的、系统的研究都是可以认知的。科学 家们相信,运用智慧和借助扩展感官功能的仪器可以发现宇宙间 各种特性的规律。 科学还假设,宇宙正如其名,是一个巨大的单一系统。在这个 系统的任何地方,基本规律都一样适用。人们从研究一个方面学 到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其他地方。例如,用来解释地球表面自由落 体的运动和地心吸力的规律,也适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通过多 年所做的一些修正,这个物体运动规律还被用来说明其他致使物 体运动的作用力,从最小的核粒子到最大的恒星,从帆船到宇宙飞 船,从枪弹到光线。 科学理念是会变化的 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和获得 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依靠仔细地观察现象,并从观察中创立 各种理论。知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新的观察发现可以对流 行的理论提出挑战。无论一种理论对一组现象的解释多么完美, 但可能还有其他理论同样适用,甚至更好,或适用范围更广泛。在 科学界,不管理论新旧,总是不断地对其进行验证、修改、有时还会 抛弃。科学家认为,即使无法获得尽善尽美和绝对正确的真理,要 说明这个世界及其怎样运转,得到日益精确的近似真理还是可以 做到的。 科学知识的持久性 虽然科学家反对能获得绝对真理的概 念,并认为其中不确定性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但绝大部分知识都 具有持久性。当一个有影响的概念力求保存下来,变得更加精确 而为更多人所接受时,修正概念,而不是彻底地否定概念是科学的 准则。例如,艾伯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不是摈弃牛顿的物 体运动定律,而是指出在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中,牛顿定律是一条只 能有限度运用的近似的定律 ( 例如美国国家航天航空管理局就用 牛顿力学定律计算卫星轨道 ) 。然而,科学家们准确地预见到自然 现象日益增长的能力,足以证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正在不断 深化。连续性和稳定性如同变化一样都是科学的特征,试验性和 置信性同在。 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世间有许多事物不能用 科学方法检验。例如,信仰就其本性是不能证明或否定的 ( 例如, 超自然力和事物的存在,以及生活的真正目的 ) 。在另外一些场 合,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还可能被具有某种信仰的人 ( 例如,相信 奇迹、算命、占星术和迷信的人 ) 认为不恰当而遭致反对。此外,科 学家没有能解决好与坏问题的手段,尽管在确认某些特别行动的 可能后果时,他们有助于权衡好坏并对最终的决定做出贡献。 科学探索 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 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然而科学家在调查现象,开 展工作,对历史数据或试验结果的依赖,使用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 法等方面是很不相同的;在使用基本原理和借助其他科学原理方 面也是不相同的。不过,科学家之间在技术、信息和概念方面的交 流不断进行着,他们对什么构成科学上有效的调查研究有着共同 的认识。 离开了具体的调查研究背景,科学探索就难以叙述清楚。没 有一个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步骤可供科学家们遵循,没有一条道路 可以担保正确地引导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然而,科学的某些特 性给予科学的探求模式以显著的特征。尽管这些特性是职业科学 家的工作所特有的,但是,每个人在科学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有趣 事物时,都可以运用它们。 科学需要证据 科学主张的正确性迟早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 来判定。因而,科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搜集准确的数据上。 这种证据只有通过观察和测绘才能获得。观察的场所可以从自 然环境 ( 如森林 ) 到完全人造的环境 ( 如实验室 ) 。为了进行观 察,科学家们不仅利用自己的辨别力,还使用增强辨别力的仪器 ( 如显微镜 ) ,以此能发现人的辨别力所完全不能发现的特性 ( 如 磁场 ) 。科学家被动观察现象 ( 如地震、候鸟迁徙 ) 和搜集样本 ( 如岩石、贝壳 ) ,积极地探索这个世界 ( 如往地壳岩层钻孔,或者 服用试验新药 ) 。 在某些场合,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地控制条件,准确地获得证明 。例如,他们可以控制温度,改变化学试剂的浓度,或者选择一 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杂交。他们每次改变一个条件,希望能确定 变化带来的特有影响,然后采取同样方法改变其他的条件。但是 有些控制条件无法实现 ( 如研究行星 ) ,或者不合伦理 ( 如研究人 ) , 或者可能与自然现象相悖 ( 如研究俘获的野生动物 ) 。在这种情况 下,必须在足够广阔的范围和与自然界相似的环境下进行观察,才 能推断出各种因素产生的影响。由于科学需要证据,所以开发更 好的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便具有重大的价值。此外,任何研究人 员或研究小组的发现通常都要接受其他人的检查。 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 尽管各种想象和思想都要同假设 和理论一起使用,但是,科学论点迟早要符合逻辑推理原则。也就 是说,通过采用某些推理标准,通过示范和常识来验证这些论点的 正确性。科学家们常常对某些取得证据的价值持有不同意见或对 假设的恰当与否表示疑问,进而,不同意判定的结论。但是,他们 同意把证据和假设同结论联结起来的逻辑推理原则。 科学家们并不只是借助数据和成熟的理论开展工作。他们还 常常利用尝试性假设探讨事物的本来面目。在科学研究中,这种 假设被广泛用来选择需要重视的数据和选择额外数据,以及指导 对数据的解释。事实上,形成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是科学的核 心活动之一。假设的用途在于能暗示人们哪些证据能证实它,哪 些证据将否定它。从原则上讲,一个不能用证据验证的假设可能 很有趣,但是在科学上却不一定是有用的。 对科学发展来说,运用逻辑推理和严密地核查证据是必需的。 但是,这样做对推进科学发展往往还不够。科学概念不会仅从数 据中,从一定量的分析中自动地形成。提出假设,发明理论来想象 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然后再解决假设和理论如何能够接受现 实的检验的问题,就如同写诗、谱曲和设计摩天大厦一样具有创造 性。有些科学发现完全是意外中偶然获得的。但是,通常要具有 知识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才能认识到这种意外事物的意义。被一个 科学家忽略的数据,可能会导致另一个科学家的新发现。 科学解释和预见 科学家们利用或协调现在人们已经接受的 科学原理,提出种种解释,力求弄懂观察到的现象。这种解释 理论既可能是概括的,也可能受到限制。但是,他们必须合乎 逻辑,必须与一定量的、科学上有效的观察结合起来。科学理论的 可信性常常在于它能显示以前似乎不相关现象间的内在联系。例 如,大陆漂移理论可信性的增加是在于它可以说明各种地质现象 间的联系,如地震、火山、不同大陆上化石类别的匹配、大陆的形 状、海床的轮廓。 科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验证。但是,科学理论只适用已经观 察到的现象是不够的,理论还应能适用于那些创立理论时尚未观 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应具有预见性。证明某种理论的 预见性并非必然要求预测未来的事件,预测也可以是以往仍未被 发现或研究过的证据。例如,人类起源的理论已由新发现的猿人 化石证实。显然,在重新推断地球及其生命形态的历史时,需要采 用这种方法。在研究变化很慢的事物进程时,如山脉的形成和恒 星的年龄,也要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恒星的进化过程比我们能观 察到的现象要慢得多。然而,运用恒星进化理论可以预测出不同 性质的星光存在不容置疑的联系,这种星光的特性可以在已经搜 集到的恒星数据中找到。 科学家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 当科学家们面对一个声称正 确的事物时,就会反问:如何证实 ? 由于对数据的解释不同,记录 或报告方式不同,以及选取什么样的数据,科学验证可能会被歪 曲。科学家的国籍、性别、民族、年龄、政治信仰等等都可能影响他 们偏向寻求或强调这种或那种数据或解释。例如,多年以来,男性 科学家所做的灵长目动物研究,重点一直放在雄性动物的竞争性 社会行为上。直到女性科学家进入了这个研究领域,雌性灵长目 动物在组成群体中的重要作用才被认识。 在研究、取样、选定方法和选用仪器时,不能完全避免偏见。 但是,科学家们要知道造成偏见的原因,以及偏见对验证的影响。 科学家要求和希望警惕工作中的偏见,同时希望其他科学家也如 此。但是,这种主观愿望并不是总能实现。在一个研究领域,对付 难于察觉的偏见的防范措施是让许多不同的研究人员或研究小组 从事这项工作。 科学不仰仗权威 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一样,要借助于能带 来知识的信息和观点,这一般要通过具有相关学科专长的人来实 现。但是,在科学史中,著名的权威也曾多次出现过错误。从长远 的观点来看,没有一个科学家有权决定其他科学家是否正确,不论 他多么著名,多么声望显赫。因为,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代表绝对 真理。而且,世间不存在未经科学家亲自调查而得出的现成结论。 从近期角度来看,与主导思想大相径庭的新概念可能遭到强 烈的批评,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也很难得到支持。确实,在创立 正确的学说时,向新概念挑战是正常的。即使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有时也会拒绝接受新的理论,尽管足够的证据已使其他科学家信 服。然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理论是由结果来判断的。当一些人 提出一个新的,或者经过改进的理论后,如果新理论比旧理论能解 释更多的现象,或者回答更重要的问题时,新理论就会渐渐地取代 旧理论。 科学事业 科学作为一项事业,具有个人、社会和团体三个层面。科学活 动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与其他特征相比,科学或许更能把 我们这个时代同以前的各个时代区别开来。 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 科学工作涉及许多个体去从事 许多不同的工作,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所 有民族、所有国家的男人和女人都参与科学研究和应用。这些人 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物理学家、技术人员、计算机编程人 员、图书管理员等等。他们或为自己或为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集 中注意力探索科学知识。他们可能关心搜集数据、创立理论、制造 仪器和交流信息等工作。 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科学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社会价值和社会 观点。例如,经济理论史就随社会公正概念同步发展。经济学 家们一度考虑支付给工人的最高工资只是够工人得以维持生存。 在 20 世纪以前,妇女和黑人由于受到教育和就业机会的限制,基 本上被排斥在大部分科学研究之外,即使极少数人能够克服这种 障碍,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会受到科学机构的轻视。进入 20 世纪以 后,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科学研究的方向也会受到科学文化自身非正式的影响,如对 于哪些问题最有趣,哪些研究方法最可能取得成果的流行观念的 影响。这种影响还包括科学家自己参与的合作项目的进程,以及 决定哪些研究能得到资助。科学家委员会定期检查各学科项目进 展情况,对应优先给予资助的项目提出建议。 科学研究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场所进行。科学家们可受雇于大 学、医院、商界、工业界、政府、独立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协会。他们 既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组成小组,或者作为大型研究.团体的一 员。他们的工作地点可包括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以及从空间到 海底的所有自然场所。 由于科学具有社会属性,传播科学信息对于科学进步至关 重要。有些科学家把他们的发现和理论写成论文,然后在会议 上宣读或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他们用这些论文向别人通报自 己的研究工作,宣传他们的理论,并让别的科学家来评论。当 然,科学家也要同世界的科学发展并肩前进。信息科学的发展 ( 即关于信息性质和信息处理的知识 ) 和信息技术的提高 ( 特别 是计算机系统 ) 影响到所有科学领域的发展。这些技术加速了 数据收集、汇总和分析过程;形成了新型实用分析方法;缩短了 发明到应用的时间。 科学由学科内容组成,由不同机构研究 组织形式上,科学是 所有不同科学领域或不同学科的有机结合。从人类学到动物学, 可以分成许多学科,它们在许多方面彼此不同,包括学科的历史、 研究的现象、使用的技术和语言,以及希望得到的结果。然而,如 果从目的和哲学的角度来考虑,所有学科都同样具有科学性,同样 产生了科学的推动力。分成学科的优点在于,这样做可以形成一 个组织研究和得到成果的结构。缺点在于,这种划分方法与世界 的运行规律并不完全匹配,可能还会造成交流困难。在任何场合, 科学学科都没有固定的边界。物理学可以渗透到化学、天文学和 地质学,化学可以与生物学和心理学融通,等等。在这些学科的交 界处,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学科 ( 如天文物理学和社会生物学 ) 。有 些学科还在不断发展,形成亚学科,然后这些亚学科又不断发展, 变成新的学科。 大学、工业界和政府也是构成科学推动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常大学的研究侧重于为其本身发展探索知识,尽管其中很多研 究也直接面向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大学特别致力于成功地培养、 教育一代代科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工业界和商业界通常注重 实:用目的。但是,也赞助许多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研究项目,前提 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研究具有实用价值。美国联邦政府不仅大 力资助大学和工业界的研究,而且也支持许多国家实验室和研究 中心开展研究。私人基金会、公共利益集团和州政府也支持研究 工作。 赞助机构依靠自己支持某些研究的决策影响科学研究的方 向。其他对科研的人为控制来自联邦政府 ( 有时是地方政府 ) 有关 科学研究的法规条例,这涉及危险的科研活动和在试验中处理人 体和动物的试验对象。 科学研究中有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大部分科学家的自身 行为都能符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恪守准确记录、研究公开、反 复验证的传统,一个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同行的严格核查等等, 这些传统使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 有时由于受到当最先公布一种理论或一项观察结果所带来声誉的 压力,一些科学家不愿公开这些资料,甚至篡改他们的发现。这种 对科学本性的亵渎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受 到科学界和研究资助机构的强烈谴责。 另一个科学道德领域涉及到科学实验可能造成的伤害,其中, 包括对活体实验物的处置。现代科学道德要求考虑实验动物的健 康、舒适和良好待遇。;在利用人体进行研究时,只有征得本人同意 以后才能进行。即使这规定限制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或者影 响了研究结果,也必须这样做。征求参与者的意见时,必须告诉他 们这项研究的全部风险和可能得到的好处,以及他们有拒绝参与 的权力。此外,在事先没有通知和征得同意的情况下,科学家绝不 能故意使同事、学生、邻居和公众的健康或财产受到危害。 科学道德问题还涉及到应用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有害影 响。科学成果的长期影响难以预测。但是,通过了解谁愿意资 助这项研究,可以查明这项研究的实用目的。例如,如果国防部 愿意签署一项协议研究线性数学理论问题,数学家就可以猜想, 这项研究将用于新的军事技术,而且可能与某项秘密计划有关。 有些科学家可以接受军事秘密和工业秘密,有些则不愿意接受。 一位科学家是否选择从事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潜在危险的研究工 作 ( 如核武器或细菌武器 ) 被认为是个人伦理的事,并不涉及职 业道德问题。 科学家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既是科学家也是公民 科学家可 以通过提供信息、见解和分析技巧,影响为公众所关心的事物,他 们往往能够帮助公众以及公众的代理人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 ( 如 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 ) ,估计规划政策的潜在后果 ( 如各种耕种方 法对生态的影响 ) 。他们常常能够证明哪些设想不能实现。当科 学家发挥顾问的作用时,科学家试图区别事实和解释,研究结果和 猜测意见时,人们总是期望他们极其小心谨慎。这就是说人们希 望他们能充分地利用科学探索的各项原则。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对一些公众争议的问题很少能做出肯定 的回答。因为有些问题过于复杂,超出了科学的范畴;有的则缺少 可靠的信息,或含有的价值已超出科学的范围。虽然有时对大量 的科学知识可以取得广泛一致的见解,但是,这种一致性不能扩展 到所有科学问题,更不必说那些与科学有关的所有社会问题。当 然,如果问题超出科学家专长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看法就不应享有 特殊的可信度。 在工作中,虽然科学家们尽最大努力避免自己和他人的偏见, 但是,当公共利益以及他们个人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本单位 的利益和本社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也会同别人一样产生偏 见。例如,由于对科学的偏爱,许多科学家在比较科学研究和其他 社会需求的资金分配时,可能就不太客观。 ( 摘自《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 3~ 11 ,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2 001 )
个人分类: 科学观|1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的N种瑕疵(旧作)
fuqisi 2008-11-30 06:43
倡导科学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宣传、推崇,讨论、评价,质疑、批评各种科学理念的论述,是培育、树立、倡导和端正科学理念的必然过程和必要方式。我们赞同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宣言》)中的绝大多数论述,甚至推崇某些观点;我们理解诠释科学理念的难度,甚至敬佩某些苦心。然而,在《宣言》发布三个多月后,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得到的部分评论,参照其他机构公布的某些论述,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从理性批评的角度,按照高大全美的标准,对《宣言》进行分析、评论和挑刺,是倡导科学理念的另类方式,或许有些价值?! 1 文题欠简练 可否象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美国的《独立宣言》一样,文题为科学理念宣言。 这样可使题目更加简洁醒目,便于阅读、朗诵或引用,且似乎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文题中的关于表示某种限定或顾虑,例如区别于关于法制的科学理念,那么可以通过配套的方式(讲话、说明、答问、座谈或附件)加以解释。科学宣传或科学论文均应倡导简洁,形式上不必过于程式化。 2 署名可具体 科学文献的署名是一件严肃且微妙的事情,涉及责任人和解释权等。《宣言》应该作出表率,以注释、附件或其他的方式,介绍起草小组人员名单和负责人. 3 机构可多些 科学具有世界性、大众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特性。倡导科学理念关系到,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民众的素质和社会的观念,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复兴与和谐。 中科院单打独斗?科技部、教育部、社科院和科协等部门或机构的作用呢?管理学、社会科学或哲学等等学科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吗? 4 目的要恰当 《宣言》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倡导科学理念和精神。通过科学理念的传播:加快我们忠厚的臣民对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支持,推动他们更为自觉地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现实,按科学的方法判断事物,用科学的知识处理问题,更为主动地和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加深我们古老的民族对科学的接纳、融合和推崇,促进她更为积极地和广泛地利用人类共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财富,更好更快地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构建和谐型社会,进而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牛起来 。 《宣言》的着力点绝对不是营造和谐氛围,遏制学术不端,因为这太不对路了(《宣言》只是花拳锈腿,毫无实权)! 5 背景应清晰 中科院院长在《宣言》发布会上的讲话介绍了一些情况,主要为倡导科学理念的目的、意义和困难。我们没有检索到涉及《宣言》产生过程的文献提议、起草小组构成、拟写原则、争议处理机制和修改定稿程序等资料。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公众和学者对《宣言》的理解和分析;缺少有关信息可能引起一系列问题和猜疑,甚至可能致命。 对科学理念的分析、研究、归纳或诠释就是一项科学活动或科研项目,可以充分展现科学的特性(内幕)和方法认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争议的常见和处理措施、团队精神及先信任和后质疑的态度等等,是倡导科学理念的鲜活实例。《宣言》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利用这一素材。 虽然,各种方法,包括次最科学的方法,也可以产生伟大的成果,但是为什么不说明或不公布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呢?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论证的方法和过程往往比结果或结论更为重要。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令人心痛的是:《宣言》没有或没有正式地介绍其产生的过程;没有身体力行地彰现过程(程序)科学的重要性;没有让公众感悟,原来,科学论述是这样产生的!;没有让人民明白,科学理念的复杂和争议;没有高标准地实行科学介绍的要求用适当的方式,公布可能影响文献的论断、结论的所有的因素和程序(过程)。 科学精神中最为忌讳的行为之一是以权威的姿态,灌输思想、观点和论断或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不应这样。因为:以权威的形式灌输正确的观念,可以加快进程,也可能造就一批愚民, ;灌输错误的观点,可能的后果是,灾难 + 愚民;以过程的科学为核心,辅以权威的形式,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而且过程的科学一般能够避免或剔除错误的观点(自我纠错机制)。 6 结构需完善 按照一般成人学习的过程和习惯,对科学进行阐释的条理和内容或多或少地包含:科学的定义或概念?科学的基本价值?科学活动的方法?科学活动的基本特性?科学的(社会)关系和基础?科学的思想、方法、精神、文化价值?科学工作者的(品质)伦理素质或责任等。以这些内容为单元,通过淡妆浓抹和轻重缓急,或许可以比较系统地展现作者的看法,便于阅读、理解或引用;对于有争议的或比较棘手的重要项目,应以适当的方式给予交待。 7 定义可忽略? 《宣言》没有直接给出科学的定义,但文中的一些片段可以体现起草者对科学的定位科学是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创造性的人类活动,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体系,其本质为不懈追求和捍卫真理,其灵魂是创新。这种处理办法充分反映了作者的苦心。然而,如同追求真理一样,直接揭示真相或许更为符合科学精神。这也许是一种自找麻烦选择:比较直接、清晰和艺术地告诉公众,科学界 对科学的定义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以比较集中的方式,表明中科院对科学的慨括性认识。 8 价值应完整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价值无所不至。如同《宣言》所述,科学的价值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重点阐述精神价值前,可以有层次地概括科学惠及的主要方面。例如:人类的发展、进步、自由和和谐等;国家利益: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等 ; 社会效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和谐;社会精神(文化):平等、民主、公正,积极、乐观、坚韧,创新、勤劳、勇敢,理性、客观、求实,团结、合作、协调等,先进的价值观(念);社会构架 : 制度民主,法规健全,管理科学,权力均衡等;科教方面 : 宣传科学价值,提升人民素质,寻求学术自由,争取科教自治等,寻求制度支撑,端正科学伦理等;现实问题 : 营造学术生态 , 纠正学术不端,反对伪科学,防止科技滥用和冒用等。 9 特性可淡化? 《宣言》没有将科学的基本特性集于一个段落。从文中的词句可以发掘出作者对科学的定性积累性、发展性(进步性)、普遍性、曲折性(艰难性、复杂性、反复性)、公开性(记载性)、可信性(可靠性)、不确定性等。如果加上探索性、先进性(前沿性)、系统性、全球性、可验证性(重复)、可解释性、社会性(集体性、依存性)等,比较系统地叙述科学或科学活动的基本特性,或许更为利于公众理解《宣言》和认识科学。例如,任何伪造的创新性成果,都会因为科学的公开性(记载)和可验证性(重复)和可解释性等,而最终暴露。 10 关系应叙述 科学只是人类的多种活动之一,科技工作者只是从事求真创新工作的一类人。科学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基础是完整地理解科学的重要方面和疑难环节。科学需要自由的氛围、独立的思想、严谨的方法等,她也必须社会的支撑、法规的保障、权力的支持、经济的补给和民众的养育等;科学与民主是孪生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研与教育、科普,科研与工作、生活,科学与信仰、文化,科学与技术(理论或研究与应用)等的关系等;科学需要理性、也需要激情,需要兴趣、还需要利益,科学需要智慧、也要德行;科学的方法发现真理,有时也生产缪误,等等。 11 高音应洪亮 在我们古老的国度,作为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应旗帜鲜明地鼓吹:科学催化了人类的能力和自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是提升人民福祉的核心力量, ,不应过分描述和渲染科学技术(不当利用所致)的副作用。 12 辅音欠火候 在一些微妙和争议的重要论点上,应特别注意分寸的拿捏,以免产生歧义。在适当提醒人们警惕科学的副作用时,应明确地指出:科学拓展了人类的能力,包括干坏事的本事;科学本身无好坏,科技应用有利弊;科技应用的绝大多数是正面效应,副作用的主要源于滥用和冒用;人类有能力合理利用和控制科学技术。 13 精神更系统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社会或文化价值的核心。由于科学精神的含义极为丰富,采用更为系统全面正确地阐述或许效果更好。科学精神的核心或许仅应包含:追求真理的精神、系统探索(论证)的精神(方法)和达洽完美的精神(思想)。追求真理的精神包括:崇尚、探求、完善真理;传播、宣传、捍卫真理等。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才显珍贵。只有崇尚真理,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长久的发展与和谐,才能促进科学又好又快地发展, 。系统探索(论证)的精神包括:严谨地不懈地(公开地)探索。严谨地探索(论证)体现为(不仅为):逻辑论证、实证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方法;最先进或最可靠的方法;公认的或可以解释的研究方法;必要的重复研究;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在继承、理解、质疑和反思基础之上的补充、改进、完善或反驳或开创性研究。在一定的阶段公开研究成果(主要为材料、方法和结果),包括失败的结果,是评价、重复或确认研究成果、改进和创新探索方式的必须方式。达洽完美的精神包括:更加自圆其说;能经得起更多的检验,或能解释更多的现象,或能被更多的人理解。 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品质等的差异。除了《宣言》论及的基本精神外,可否增加: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公正正直、直接明了,谨慎稳重、细致周全,目的纯正、无私奉献,等。 有些论述自相矛盾或不够全面。天经地义的断言不会随时被否定,叛经离道的观点也不会随时被接受。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科学的进步才表现为跃升;对于继承与质疑的解释,可否采用更为一般性的表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或明显异常的情况下,应大体接受主流观点;在发觉异常现象或不能解释的情况时,应质疑和修改原有的断言,寻求和发现新的理论。既然不承认有任何恒古不变的教条,何有科学研究遵循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普遍适用的检验标准何在?是实践吗? 14 道德分档次 科学活动作为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建立在基本的道德标准下,才能维持和跟进;只有维系在较高的品德水平上,才能发展和先进。如果将基本的道德标准作为底线制定道德准则,《宣言》的四条比较合适,但是基于这些相当于社会人的一般标准,至多只能保证科学活动的开展和科学水平的跟进,甚至无法维护科学的自我净化机制。这种低标准或许就是现实中研究成果不少,学术成就不多、规章条文不少,净化机制不灵等现象的根源之一。 反过来,如果民间赐予的或文人自封的形象社会的良心,民族的大脑 有几分适合于学者或科学家的话,科学应该具有更高的品德。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具有高尚的情操,但科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必须具备上乘的德性。关于这一点,用品德比道德来规范更为合适。如同科学精神一样,学术品德或学风的含义也是极为丰富。简而言之,如果达不到真理至上和名誉至上的话,至少应该具有某些中流的品行: 正直公正,坦率直接,主动披露自己的利益冲突、揭露同行的学术不端行为等. 15 责任应正面 科学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是最为可靠的知识系统,科学是最为严谨的方法体系, 。虽然,在现实社会中,科学的发展、应用和普及程度,或科学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主流世界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等形成的主要文化因素,取决于民众的素质和权力的构架等。 而且,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或常识表明,科学、民主和法制是孪生体,相互依存。例如,在一个极度集权的社会,不论价值目标是少数人利益最大化,还是近乎人人绝对平均,科学要么滞后萌生,要么没有地位,或者被冒用。但是,无论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博奕或社会的建构得如何,在一个发展的社会,动力、方向和模式是决定发展质量的关键,而科学在这三个方面均具有巨大的正面作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科学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科学是过河的桥梁。总之,《宣言》应该:更为正面地突出地大力地宣传科学的文化价值;应特别强调科学理念的灌输、科学方法的使用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揭露和反对科学的滥用和冒用。这才是科学的社会责任。 16 其他 支持赵南元先生的观点。 17 结论 《宣言》是一份用心良苦的、方法不够透明的、亦学亦官的应时之作。如果没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先进的文化环境,《宣言》的效应可能极为有限。有必要采用更为丰富的途径和透明的方式,更加系统和正确地阐述科学理念及其分支等问题。 (原载XYS20070610)
个人分类: 科学观|1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XYS精神——读《新语丝》,品科学味(旧作)
fuqisi 2008-11-30 00:14
一位哲人感叹:人情和保健品太多,思想和精神太少。 俺觉得:《新语丝》( XYS )是一块文学黑板,是一面学术不端行为的展板,是一幅科学精神的样板。 甲问道:何谓科学精神? 方舟子曰:探索、怀疑、实证、理性。乙称:追求真理的精神、系统论证的方法和穷理达洽的思想。俺想,读《新语丝》,品科学味。粉丝道,潦读 XYS 一两年,不会科学也 SCIENCE 。 1 XYS 精神鹰版 本来, XYS 精神乃方舟子、《新语丝》先驱之本分。无奈,憋屈得慌,舞上两斧。最近,哲学与信仰又遭太簇、寻正调理。甚喜,按捺不住,扔下三砖。 XYS 精神的核心包括:较真尚证、独立自由和公开论争。其中:较真尚证是核心的核心,是《新语丝》之精髓;独立自由和公开论争是较真尚证的保证,是人们寻求真理和展示真相的必要条件。当然,她们也是人性升华的表现。 学术打假乃较真尚证之事;方舟子原本眼不容沙之辈;司马南叹诉世间人话之难;语丝舟粉饱怀较真尚证之情。所以,较真尚证是 XYS 精神核心之核心,也是科学精神之体现。 2 XYS 精神的价值 在德先生、赛先生首次巡游华夏之后,当学术不端泛滥、不分虎照真假的时候,当一种哲学思想、一种价值观念笼罩大地的时候,当潜规横行、说人话难,难于装疯的时候,当以善的名义,压制真理和真相的时候,当吃饱喝足、无所事事或想入非非的时候, ,我们需要什么? 不分虎照真假,何以辨人间是非? 不除学术不端,何以树学风正气? 不批阴阳五行,何以破玄学迷信? 不理哲学门户,何以立民主科学? 较真尚证,益人智、善人心、美人面、舒人情、富人民! 地球人都知道,我们却做不到。惜之,怜之,呵护之! 假如无法遗传,何不干脆笑纳? Why ? 中华,你为何如此复杂 !?
个人分类: 科学观|3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精神探
fuqisi 2008-11-29 23:58
一般人会认同,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体系、最可信的方法系统、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强大的生产要素、最可怕的战争武器;不少人已感悟:科学是最高级的生产机构批量生产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系统,最复杂的社会关系最智慧、最无情、最娇嫩、最奢侈的上层建筑。 现实中,学术界对科学、科学精神的理解,没有达成充分的共识。科学、哲学、历史、社会、教育和政治等学科及其门派,可能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认识、观念和愿望,来定义科学和诠释科学精神。没有公认的科学精神,人类照样发展。对科学精神的探索,哪怕是片面地尝试,也会使我们多一点明白。多个片面的明白趋近于一个全面的明白。这种追求明白的欲望,或许就是科学精神的原生态。 1 探索的基点与目的 按照理论研究的常规:科学宏论的第一步是定义科学;以科学的定义为基础,描述科学活动,推演科学的特性、精神、思想、方法、过程等;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不断地检验和完善。莫怪我们无能,只怨科学太复杂。由于对科学的定义存在颇多分歧,科学宏论必然枝杈繁茂,难于收场。 我们量力而行。探索目的:为自己和同志找到一种用科学的精神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的通用方式。基本假设: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包括反映科学活动基本特征的价值取向、方法特点、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搜集资料:中文的有关论述( 10 种左右)。分析方法:按照假设的主要方面,对有关论述的条目归类和分层,将最基层的条目作为科学精神的具体内容。自我反思:其他学问有无类似的特性;这些精神与熟知的科学事件是否矛盾;这些精神是否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 2 有关论述的具体条目 不少有心人对科学精神进行了论述。有些十分精悍,如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 。有些比较多样(《百度百科》):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 12 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 显然,探索、求实、求真的精神有一定的类似性, 协作、民主、开放、功利的精神更象科学的社会精神。 3 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 按照假定的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分析和归纳,基本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为: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和系统论证(探索)的方法。 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价值方向科学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它至少包括:探求、趋近、完善和崇尚真理;普及、传播、宣传和捍卫真理等。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一传真理是必然任务,捍卫真理是天生职责。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是价值文明的主要方面。只有崇尚真理,才能找到自身的位置和贴近人类文明的基础,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与和谐,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发展。对于个人,寻觅和依靠真理是人生决策的最佳基础。另外,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寻求真相的精神是孪生姐妹,是人类启蒙后社会文明的价值核心之一。 穷理达洽的思想是贴近和感悟真理的必须步骤、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它至少包括:了解、筛选、比较、分析和归纳(一个命题、问题、专题等的)所有的看法、解释、假说、论证和理论;对各种解释、论证或理论等进行,定义明晰性、前提可靠性、逻辑自洽性、内部关系协调、数量关系精确性、推论结果合理性、现存事实符合性、表面现象抽象性、因果关系本质性、应用条件限制性(可证伪性)、同类理论异同性、外部关系吻合性、结果推测准确性等方面的分析、思考和整合;在明确的限定条件下,接受、应用或发展某种理论,或者通过发现模糊、异样、矛盾、瑕疵、特例、不可解释等情况,限定、修补、完善、改造或重构理论,或者根据新的现象、试验结果,修构理论或提出假说;依据新的解释、假说或理论,设计试验或预测未来事件,以验证或修构理论。这些或许就是合理怀疑或理性精神的一种解释,也包含了探索精神的部分内容。 系统论证的方法是寻找证据、验证设想、论证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至少包括:全面、严格、公开地论证。首先,科学论证必须坚持学术探索、交流、争论和宣传的基本流程和行为规范。其次,在全面考虑研究路径、对象、方法、数据处理、研究效力和宏观理念(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或样本的部位、断面、层级、时段等是否反映了有机整体、动态系统和演化活体的可解释的情况等)情况下,拟订研究的框架和方案。第三,严谨地论证至少包括:必要的逻辑论证(上述)、一定的探索性研究或预试验、合规的实证研究和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在说明受限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描述性、分析性或模拟性等效力较低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实证的方法,或最先进、最可靠、被公认、可解释的方法;对于不寻常的结果,有必要进行重复的或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第四,在一定的阶段在学术范围内,公布研究成果,包括失败的结果,供同行审视、评价、重复、确认、改进、引用或推广。 显然,这种追求真理、穷理达洽和系统论证的精神,就是上述两种和其他论述的另类归纳和再次组织。例如:求真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缩写;探索精神至少包含着探索的取向、基点和方法等;求实和求精是探索的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继承、怀疑、改造和创新是科学活动的具体步骤;穷理达洽思想是理性精神的解释;实证精神是科学的标志性和本质性特征,是纯科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唯一特性; 协作、民主、开放、功利精神更象科学的社会精神,处于另一个层面,且可以由基本的科学精神推导得出。实际上,这种精神的简约式为求真尚证 穷理达洽。 虽然实证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没有单用实证来表示科学方法的精神特性。我们选择了更为泛化的表述系统论证。这是因为:科学活动以实证或试验为核心,但它应该包容相对效力不高的其他方法;在各种实证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效力;我们很难自信的认为,由实证方法的简化、易化、变形等而演生的方法还是完全的实证;在明确非实证方法的弱点后,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拓展研究的范围。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由于效力不高,非实证的方法时常被有意无意地误用和滥用,从而产生似是而非的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在能够使用实证等高效力的方法时,满足于仅采用低效力的方法是一种懒惰、无知、低能或缺德的行为。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哲学或理念层面,提出怀疑、改革和创新精神具有必要性,因为怀疑、改革、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环节;在操作层面上,这些精神没有多大的可行性,且易被冒用。例如,在提出怀疑精神时,人们不得不附加一些限定条件有根据的、合理的、消化后的怀疑等以避误解,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实际上,在分析、对比、归纳、思考或穷理之后,典型的情况有三种:迷惑、接受和怀疑。即,怀疑是穷思的成果。另外。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理念指挥行动跳过方法的作风,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诡辩性和危险性。例如:多少强人不是穿着改革的马甲,振振有辞;哪个伪科不是戴着创新的帽子,走火入魔。 4 这种科学精神的典型示例或原型 英雄所见略同。实际上,许多民族的人生哲学和行为箴言中就蕴涵着科学精神的雏形。例如, 孙中山 先生为 中山大学(前身)题写的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就是中华知行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版本。如果其中再加上得法,不知是否合适? 让我由不屑到推崇的一门学问叫做循证医学。这门经历不足 20 岁的学问,浑身充斥着科学精神的气味。关于循证医学的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在考虑患者的愿望和结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的情况下,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以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我理解的定义为,在医学知识解读或医学决策中,遵循证据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基本操作流程为:提炼问题、收集证据、选择证据、评价证据、综合证据、应用证据(决策)和审评小结。在证据繁杂的情况下,考虑到综合证据的难度和便于应用,循证医学的一种方法是将不同研究类型的证据(结果)分为不同效力的等级序列。最为通俗的一种证据效力等级序列叫作证据金字塔,从上向下反映了证据效力的强弱: 系统性综述或 Meta 分析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系列病例分析 病例报告 各种观点、评论和意见 动物研究 离体(试管)研究 在价值取向、操作流程和证据认定方面,循证医学充分体现了一种科学的精神,是上述科学精神表述的示例或原型。 5 问题和反思 由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极为复杂和丰富,我们很难全面、完整、精确、系统的表述科学精神。如果将科学精神归纳得十分精悍,如实证精神,科学精神的应用范围就会相当拘束。倘若把科学活动中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精神都纳入,如献身精神,那么科学精神就会丧失个性,因为献身精神主要体现的是追求的疯狂程度。 有时,我们很难区分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品质等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要求过高,很可能得不出结果。所以,从某个角度、层次出发进行尝试,不失为一种初步探索的方式。 我只读取了少部分检索到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网上文献。这主要因为时间、精力的限制,但是这显然不符合穷理的精神。在现实中完全贯彻科学精神是极为困难的,必须进行一定的变通对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兼顾。在变通的过程中,我们至少必须考虑研究目标、价值、精度和研究资源、成本等重要的要求和条件。如果资源条件达到课题要求,我将之称为一个评价类别的达洽。对于这篇文章来说,必须达洽的类别至少包括:用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和系统论证的方法和 求真尚证 穷理达洽作为关键词,重新检索,审视有无同样的或更好的文章;公布或介绍可能影响文章结果的重要因素,如研究的方法,以使他人可以评价或解读文章。 让我不洽的是,虽然对达洽进行了描述或提炼各方面都说得通,但却说不清各个方面。或许,学习,特别是对反对意见的分析、反思和总结,可以大大丰富自己的达洽类别。 别怨我们无能,只怪科学太复杂。
个人分类: 科学观|1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精神的多种表述
fuqisi 2008-11-29 23:52
说明 :通过关键词科学精神和论科学精神检索因特网收集资料(没有专门收集学术论文和图 书);根据个人的象回事主观标准选录;这些表述可能只反映了作者当时的看法;按作者姓名或出 处的汉语拼音排序;20080214整理。 百度百科 :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 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应包括 12 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 2007 年? 蔡德诚 :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 2001 年? 陈佳洱 :求真、唯实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陈积芳 :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求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科学家的个性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2002 年 陈祖甲 : 创新、求实、协作、奉献 。 方舟子 : 探索、怀疑、实证、理性 。 2004 年。 傅鹰: 求真尚证穷理达洽或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系统探索(论证)的方法。 2008 年。 高宏鹏 :尊重真实、鼓励创新、提倡争鸣、赞美成功。 2002 年。 龚育之 :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就是实践的检验,批判的头脑,理性的思考,自由的讨论 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实事求是。 2001 年。 郭曰方 郑培明: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2000 年。 郝立新: 追求认识的真理性 , 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 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价值目标。 贾湛 :公正、简单入手多元思考、证实加证伪、理性怀疑、争论与激励。 2005 年。 姜旭之 : 实事求是、表里如一的精神;高瞻远瞩、超越前人的精神;宽宏大度、谦恭能达的精神;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 2007 年。 江泽民 :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 2000 年。 金吾伦: 求知求真求理,求知欲和好奇心;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执着而不迷信;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怕失败,有理智和活跃的想象力;坚持真理,发扬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研究成果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遵守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不抄袭被人的学术成果,不武断,不专横;戒除成见,对已有理论、事实提出有依据的怀疑和批评争论;提倡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从协作获得机会求价值,与人善处,容人批评,宽容的精神;、无情的自我批评,切忌自我陶醉;运用并创造适合个人研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不拘泥于已有的方法。 2001 年。 黎鸣: 不迷信(神话、传说等);实事求是,能用既有的科学知识求得解释;可以存疑,但不妨大胆提供合理的设想进行解说。 2007年 。 李大光: 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理性的怀疑精神,民主、自由和开放性,多元化,求证和检验的精神。 2001 年。 李惠国 :实证精神;分析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革命精神。 2001 年。 李启咏 : 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质疑的精神,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理性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善于倾听并尊重不同意见的精神,诚实谦虚、有错就改的精神,不疲倦地探索未知领域自觉化为无穷乐趣的精神。 2006 年。 李啸虎: 求实、求真、求新、求变。 2006 ?   李喜先 :求实精神、置疑精神、自由探讨精神、创新精神、谦虚精神、无偏见精神、不诉诸权威精神,以及真诚合作精神等。 李醒民: 追求真理的精神;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 2007 年。 梁启超 : 求真知识 ; 求有系统的真知识 ; 可以教人的真知识 。 1922 年。 马海涛: 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2005 年。 ; 苗华: 坚定不移的求真精神,尊重事实的务实精神,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2005 年。 匿名 Q : 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匿名 Y :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怀疑批判、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团结协作;以人为本,造福人类。 匿名 Z : 追求认识的真理性 , 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 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价值目标。 2000 年? 刘建国: 客观性、探索性和无私利性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层次;理性的怀疑、创新的进取和互助的协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层次;检验的认同、善待的激励和超越自我是科学精神的高级层次。科学精神是所有人文精神的硬核。 罗长青: 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 2004 年。 默顿 :普遍性( Universalism )、公 有 性( Communism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性( OrganizedSkepticism )。 1942 年。 任宏 隽 :求真理、尚实崇尚事实、贵确讲求精确。 1916 年。 任仲平 :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试验取证的求实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 汤寿根、 庄似旭 : 求真、务实、无畏、创新 。 求真就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务实就是崇尚事实、实事求是;无畏就是不畏权威、不避艰险:创新就是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求真 科学精神的核心,务实 科学精神的基础,无畏 科学精神的前提,创新 科学精神的目的。 2003 年。 万秀华 :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原理精神和创新精神。 2003 年。 王晓勇 :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 位梦华 :坚持真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和科学家的良心。 2001 年。 席泽宗 :平等民主、求实怀疑和团队精神。 2001 年。 叶福云 :探索创新、唯实求真、崇尚理性、平等宽容、团结协作、执著敬业、无私奉献。 2003 年。 尹怀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01 年。 于光远 :求异谋同、独立思考和自由。 2001 年。 余谋昌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 2004 年。 章道义、陶世龙 :实事求是;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严密的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注重实践、讲求实效。 1982 年。 周光召 :平等和民主,反对专断和垄断;既要创新,又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团队精神;求实和怀疑精神。 1996 年。 周志华 :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屈不挠,知难不退的精神;勤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精神;静心研学,戒急戒躁的精神;淡泊名利、苦耐清贫的精神;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修炼完美人格的精神等。 2007 年。 竺可桢 :蕲(祈)求真理 ; 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闻是非,不计利害;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志,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 1941 年。
个人分类: 科学观|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求真尚证穷理达洽(节选)
fuqisi 2008-11-29 23:18
按照假定的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反映科学活动基本特征的价值取向、方法特点、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分析和归纳,基本科学精神的一种表述为:追求真理的精神、穷理达洽的思想和系统论证(探索)的方法。 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价值方向科学的近期目标和最终目的。它至少包括:探求、趋近、完善和崇尚真理;普及、传播、宣传和捍卫真理等。对于科学界,追求真理是第一要务,一传真理是必然任务,捍卫真理是天生职责。对于社会,崇尚真理是价值文明的主要方面。只有崇尚真理,才能找到自身的位置和贴近人类文明的基础,才能不被一时的权势和局部的利益所左右,才能保证持续的发展与和谐,才能促进科学自身的发展。对于个人,寻觅和依靠真理是人生决策的最佳基础。另外,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寻求真相的精神是孪生姐妹,是人类启蒙后社会文明的价值核心之一。 穷理达洽的思想是贴近和感悟真理的必须步骤、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它至少包括:了解、筛选、比较、分析和归纳(一个命题、问题、专题等的)所有的看法、解释、假说、论证和理论;对各种解释、论证或理论等进行,定义明晰性、前提可靠性、逻辑自洽性、内部关系协调性、数量关系精确性、推论结果合理性、现存事实符合性、表面现象抽象性、因果关系本质性、应用条件限制性(可证伪性)、同类理论异同性、外部关系吻合性、结果推测准确性等方面的分析、思考和整合;在明确的限定条件下,接受、应用或发展某种理论,或者通过发现模糊、异样、矛盾、瑕疵、特例、不可解释等情况,限定、修补、完善、改造或重构理论,或者根据新的现象、试验结果,修构理论或提出假说;依据新的解释、假说或理论,设计试验或预测未来事件,以验证或修构理论。这些或许就是合理怀疑或理性精神的一种解释,也包含了探索精神的部分内容。 系统论证的方法是寻找证据、验证设想、论证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至少包括:全面、严格、公开地论证。首先,科学论证必须坚持学术探索、交流、争论和宣传的基本流程和行为规范。其次,在全面考虑研究路径、对象、方法、数据处理、研究效力和宏观理念(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或样本的部位、断面、层级、时段等是否反映了有机整体、动态系统和演化活体的可解释的情况等)情况下,拟订研究的框架和方案。第三,严谨地论证至少包括:必要的文献、逻辑或理论论证(上述)、一定的探索性研究或预试验、合规的实证研究和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等方式;在说明受限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描述性、分析性或模拟性等效力较低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实证的方法,或最先进、最可靠、被公认、可解释的方法;对于不寻常的结果,有必要进行重复的或不同方式方法的验证性研究。第四,在一定的阶段在学术范围内,公布研究成果,包括失败的结果,供同行审视、评价、重复、确认、改进、引用或推广。 显然,这种追求真理、穷理达洽和系统论证的精神,就是许多其他科学精神论述的另类归纳和再次组织。例如:求真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缩写;探索精神至少包含着探索的取向、基点和方法等;求实和求精是探索的基本要求和高级要求;继承、怀疑、改造和创新是科学活动的具体步骤;穷理达洽思想是理性精神的解释;实证精神是科学的标志性和本质性特征,是纯科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唯一特性;协作、民主、开放、功利精神更象科学的社会精神,处于另一个层面,且可以由基本的科学精神推导得出。实际上,这种精神的简约式为求真尚证穷理达洽。 虽然实证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没有单用实证来表示科学方法的精神特性。我们选择了更为泛化的表述系统论证。这是因为:科学活动以实证或试验为核心,但它应该包容相对效力不高的其他方法;在各种实证方法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效力;我们很难自信的认为,由实证方法的简化、易化、变形等而演生的方法还是完全的实证;在明确非实证方法的弱点后,应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拓展研究的范围。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由于效力不高,非实证的方法时常被有意无意地误用和滥用,从而产生似是而非的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在能够使用实证等高效力的方法时,满足于仅采用低效力的方法是一种懒惰、无知、低能或缺德的行为。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哲学或理念层面,提出怀疑、改革和创新精神具有必要性,因为怀疑、改革、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基本环节;在操作层面上,这些精神没有多大的可行性,且易被冒用。例如,在提出怀疑精神时,人们不得不附加一些限定条件有根据的、合理的、消化后的怀疑等以避误解,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实际上,在分析、对比、归纳、思考或穷理之后,典型的情况有三种:迷惑、接受和怀疑。即,怀疑是穷思或不达洽的成果。另外。我们必须高度警惕,理念指挥行动跳过方法的作风,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诡辩性和危险性。例如:多少强人不是穿着改革的马甲,振振有辞;哪个伪科不是戴着创新的帽子,走火入魔。
个人分类: 科学观|19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研究中发扬哥本哈根精神
黄城峙 2008-8-19 08:31
哥本哈根是丹麦首都、北欧最大城市之一 ,位于丹麦西兰岛的东部,隔着厄勒海峡与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望。 哥本哈根最早是一个小渔村,由于海上贸易日渐繁荣,到公元12世纪初已发展成一个商业城镇,1443年成为丹麦首都。在丹麦语里,哥本哈根意为商人的港口或贸易的港口。哥本哈根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海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有数万艘之多,担负着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任务。 哥本哈根是北欧著名的历史古城,市内有许多历史遗迹,有古老的城堡建筑和教堂,有许多矗立街头的青铜铸像。建于1479年的哥本哈根大学是北欧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哥本哈根精神是由20世纪初丹麦的著名科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提出的,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为哥本哈根精神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在杨福家先生的《哥本哈根精神》(摘自《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卷)一文中,又有具体的阐述,这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可宝贵的财富。 不仅如此,玻尔倡导的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放之四海的团队工作的准则。玻尔的为学与为人同样值得称道--他是一个爱国的、然而同时又是积极推动科学国际化的丹麦科学家。在他积极营造的那种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工作着才会是美丽的。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又一个物理学圣地,他的研究所名噪一时,是当时所有物理学爱好者们的天堂。哥本哈根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团队精神,至少,它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存在的,虽然玻尔的团队是一个科研队伍,他们针对的是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和研究,这和商业团队有着很大的区别,商业团队中,相互的沟通配合和较为明显的责任分担,需要更为统一的思想,对目标的认同,和个人牺牲。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90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