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拍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只带一支镜头
热度 9 miaoyh 2012-5-19 20:08
只带一支镜头
当年买第一个相机时,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选择,唯一要思考的是如何拍摄,用什么参数。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手头上有了几只镜头。出门(近处随便走)总是尽量多带几只,生怕因为没有合适的焦段错过了美景。拍片的时候还要思量用哪一个更好,好的拍摄时机也时常在换镜头时出现。最近渐渐的又回归了带一只镜头出门,可能会错过一些焦段的景物,但也由于专注于器材所及,会收获一些好的照片。时间总是有限的,与其用于思考用哪个镜头,不如专注于拍摄,发挥器材的特点。 京城槐园,腾龙90微。 蒲公英 这个好像是苜蓿花,不确定。常见的苜蓿花是紫色的。 再来一张。 这次注意拍了一张植物的全图,供专家鉴定植物名称。
584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车模美女[Guhun和Caodaxia拍摄不到]
热度 8 liuli66 2012-4-30 15:15
车模美女[Guhun和Caodaxia拍摄不到]
个人分类: 杂感|1393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艺术家将腐烂蔬菜水果拍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
crossludo 2012-4-27 09:24
艺术家将腐烂蔬菜水果拍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 http://tech.qq.com/a/20120427/000130.htm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5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门前桃花【手机拍摄】
热度 2 wqb 2012-4-17 10:26
门前桃花【手机拍摄】
这是家门口拍摄的桃花。每年都开的很旺盛。北京的春天来的很突然,也很短暂,刚刚结束冬天,温度几天就窜到了28摄氏度。桃花,柳树忽然一夜都睁开了眼,大地立马生机盎然了。喜欢春天。
个人分类: 摄影交流|369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复活节拍摄人民广场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4-8 23:27
第一次在国内参加复活节活动,碰巧见到一个受洗仪式,虽然仪式比较简单,但也很真诚感人。 中午边逛边拍,并有巧遇。 面对人民广场的上海沐恩堂,最初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迁建于1929年。可容纳1000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没进去,贴一张网上的内部照片。 我拍的外景 墙上红字写着圣经《约翰福音》中的经文:“真理使尔自由” 马路对面的上海市展览馆。 寸土寸金的住宅小区。 人民广场/南京路的高楼大厦 踩踏这块板就可以发电,屏幕上可以显示发了多少电,减排多少二氧化碳。
个人分类: 生活|2787 次阅读|4 个评论
众人心目中的宝贝——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
热度 22 dkysdc 2012-2-7 19:26
众人心目中的宝贝——看看有没有你心仪的?
不知道您注意了没有,中文与“财”相关的字大多带贝字旁。“财、账、贿”等。有“贝”才有“财”,“贝”摆的长短多少就是“帐”,“贝”被别人分走了,就“贫”了。买东西要带“贝”才能“购”,给人行“贿”要带宝“贝”,这样的例子在汉字中太多太多了,汉字真神奇。 贝壳美丽坚固,上好的贝壳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因而从 殷商到西周早期,古代中国广泛使用的是贝币,而不是金属币。宝贝是钱财和地位的象征。本人的博文“龙,人文初祖,黄帝陵--龙年到来之即随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17do=blogid=530348 )中介绍的龙的原形图案也是用贝壳(就是那时的钱)来围成的。当时这个人肯定有大量钱财,又很有本事,可以降龙伏虎,估计他的地位与后来的“黄帝”不相上下。 这组难得的宝贝照片拍摄于2004年11月24日,三亚的贝壳博物馆。相机是Nikon5700.隔着玻璃拍的,有几张拍得有些虚,权当资料保存,没有删除。 当时基本上拍一张贝壳的照片,接着拍一张说明,之后用PS把说明剪下来贴到贝壳图片的角上。但最后这张贝壳忘计拍说明了。哪位博友给补上?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个人分类: 游记往事|5479 次阅读|49 个评论
大红灯笼高高挂——手机拍摄的田仙峪村
热度 6 dkysdc 2012-1-28 05:09
大红灯笼高高挂——手机拍摄的田仙峪村
正月初五下午,冬天的田仙峪村,大红灯笼四处高悬,可惜随身的小相机没电了,只好用手机拍了几张。传到电脑中一看还不错,发上来,给大家增点喜庆。 第7-第10张为胡总书记放鞭炮的大槐树,树后的建筑以前是个庙,现在是村委会。 这个村子,现在大约270多户,人口700-800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个人分类: 家乡美景|452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转]我的家乡湖北随州(台湾拍摄)
热度 1 zhangxu2020 2012-1-27 19:12
偶然发现一个台湾节目拍摄我家乡随州的,很不错的视频,想了解中华文明、炎黄子孙历史渊源,这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看了很有亲切自豪的感觉!我的家乡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 (河南省的一个市,我家就在距信阳很近的一个镇上),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一直只是知道随州是编钟的出土地,神农故里,现在看了才知道更多。 市花:兰花 市树:银杏 市标: 鹿鹤 看了以下视频,你就会对我的家乡有很深的了解(视频是台湾《台湾脚逛大陆》系列视频其中的一个) 台湾脚逛大陆—湖北随州
35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花了两年时间拍摄的只有60秒的镜头
热度 3 pinjianlu 2012-1-26 17:23
BBC的节目有个Earth系列,其中BBC Earth有个十集系列的Life系列节目,第九集“Plant”中有一个只有六十秒的镜头,却花了两年时间来拍摄,先在外景拍摄背景,精确测量,之后在内景中拍摄植物的缓慢发展过程,这种拍摄方法叫做时间压缩,可以把一个发展和变化十分缓慢的过程非常生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拍摄中必须保持灯光等条件不变。另一种相对的拍摄方法就是高速拍摄,是用来拍摄高速过程的。 BBC的节目非常精彩,值得一看。央视现在也有一个纪录片频道,但播放的纪录片却很少有中国人自己拍摄的,希望以后能看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比较精彩的纪录片。
个人分类: 书摘|3496 次阅读|6 个评论
在德国拍摄的化石
热度 9 rczeng 2012-1-6 07:32
在德国拍摄的化石
1. 40,000,000-65,000,000 年前的 Khouribga Morocco ( 胡里卜盖(省) 摩洛哥 ) 化石 2 Lamna Biauriculta 和 鲨鱼牙齿化石 (Lamna Obliqua): Cretaceous Age - 100 million yrs ,Atlas mountains, Morocco 3 4 5 6 7 三叶虫 8 Belemnite (箭石): An extinct group of Mesozoic marine cephalopod , very similar in many ways to the modern squid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cuttlefish . 请参阅 : An Introduction to Belemnites by Joe Shimmin http://www.ukfossils.co.uk/guides/belemnites.htm 相关链接: 亿万年前生物的化石——极品标本(9) (苏德辰)
9984 次阅读|18 个评论
2011年12月10号晚上10点15分呼和浩特拍摄的月全食照片
热度 4 springimu 2011-12-10 22:22
2011年12月10号晚上10点15分呼和浩特拍摄的月全食照片
2011年12月10号晚上10点15分呼和浩特拍摄的月全食照片
8795 次阅读|4 个评论
月季花——手机拍摄
wqb 2011-10-30 20:40
月季花——手机拍摄
拍于学校学八搂南。这颗月季的品种很好,经常在冬天还能看到她怒放。下雪天,在白皑皑的雪中透出一点红,感觉真的不一样。
个人分类: 摄影交流|3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图集]
StephenCatholic 2011-10-26 15:17
[转载]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图集]
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人遗忘的人——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和《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等三个系列作品。 1992-1996年吕楠开始拍摄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这是一段更为艰辛和困难的旅程,四年时间,吕楠经历了各种磨难,由于题目的敏感性,他的相机和胶卷多次被没收,在经济和身心方面,他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吕楠的足迹遍布十多个省市,从云南大山深处的教堂到河网密集的江南水乡,记录下了教徒们的目光。《在路上》,对于信众的人生意义,就是一生都是走在上天堂的路上,只有虔诚和有爱的人,才有资格上天堂,这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也是一个爱的过程。 吕楠说:“我是没有宗教的,我只是有信念,艺术家要有信念,最好不要有宗教。”“我之所以选择天主教,是因为我希望视觉里有一种神圣、庄严、圣洁的东西在宗教中。而这我在其它的宗教中拍不到,其他的宗教转化不出来,并不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干净,而是通过视觉我很难表达。天主教至少有一种仪式,仪式性的东西适合于用视觉表达。” 朝圣的人们 陕西 中国 1992 露天弥撒中的朝圣者 陕西 中国1992 修女和弃婴儿 告解 陕西 中国1992 简陋的圣堂 弥撒 为病人送圣体的神父和教友 陕西 中国1992 降福 云南 中国1993 为老妇人祈祷的神父和教友 陕西 中国1992 手捧圣体的神父和教友 云南 中国1996 背圣像的少年 陕西 中国1992 葬礼 洗礼 抱圣像的男人 云南 中国1993 饭前祈祷的老妇人 江苏 中国1993 在家里念经的三个女人 山东 中国 1993 在墓前的两个苗族女人和孩子们 云南 中国1993 教孩子唱歌的修女 拿十字架的老妇人和羔羊 陕西 中国 1992 走在传教路上的方济各会修士 陕西 中国 1995 渔民的主日 江苏 中国1993 老夫妇的晚祷 山东 中国1993 主日中的苗族教友 云南 中国1993 为亡者祈祷 练习圣歌的少年 陕西 中国 1995 纪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教友们 陕西 中国 1995 雕刻耶稣像的老教友 陕西 中国 1995 纪念耶穌诞生的神父和教友 陕西 中国 1995 渔民的祈祷 去圣堂的路上 —————————————— 无任何商业目的,特向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Catholic|3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秋实—红果【摄于奥林匹克公园】
热度 3 wqb 2011-10-20 08:36
秋实—红果【摄于奥林匹克公园】
在奥林匹克公园手机拍摄。其实这个果子好像是不能吃的,照片上看起来大,其实很小。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我说的红果是指红色的果子。
个人分类: 摄影交流|3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同参数下的金桂(1)
热度 6 zhangyuxiu 2011-10-16 13:00
不同参数下的金桂(1)
  又按李老师说的曝光补偿向负值走两格,也就是说负三分之二按风光拍摄模式拍了几张金桂,好像效果好了些,但风实在太大了,很难拍。 2 3 4 5
225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怎样拍摄完美DV
pikeliu 2010-10-6 08:29
怎样拍摄完美DV DV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了,不过,似乎有很多人还没有掌握如何拍摄的技巧,如果把菜鸟们自拍的DV和电视或者电影中的镜头相比,确实有点惨不忍睹啊。不过那些摄像师毕竟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一般人不能比,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嘛。不过学习一些简单的摄影技巧确实会对我们拍摄家庭录像或者纪录片有很大的帮助,这会让我们的影片看上去专业不少,也能给自己和家人真正留下美丽而难忘的回忆,我们的记者专门找了位电视台的摄像大拿老陈,让他给诸位讲讲怎么拍摄DV。 第一部 打牢基本功   要成为专业摄像师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功,基本功是DV拍摄入门的重要基础,这三个基本功看上去容易,要做到真正的领悟和掌握还是得需要一定时间琢磨。大家要记住,不要因为简单而忽视DV拍摄的基本功,否则你就不得不面临前功尽弃的可怕结果哦。 拍摄时要保持DV稳定   老陈告诉记者,初接触DV的朋友,总是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一边用电子取景器或液晶屏来拍摄取景,同时用眼睛来确定和判断自己所拍摄的画面效果。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谬误,因为拍摄者的眼睛看到的几乎是开阔而立体的影像,相对于人的眼睛视角来说,要通过那么小的DV镜头来表现画面效果,再加上拍摄者手部的抖动,是无法保证拍摄效果的。如果立即用电视回放的话,相信没人会愿意看画面晃来晃去的DV作品。   尽管大多数码摄像机配置有电子防抖功能,实际上,开启此功能以后也不会达到让人满意的画面防抖效果,即便某些DV机型配备了更高级一些的光学防抖装置,但对于抖动太厉害的影像画面,防抖功能也是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稳定是DV拍摄的基本原则之一,决定了DV所拍摄的画面可视效果。   那么怎样保持稳定?对于初学使用者而言这并不难。首先是要尽量避免边走边拍。双手握住DV,机器重心应放在腕部,两肘夹紧肋部,双腿跨立,稳住身体重心。如果拍摄的时间太长,在拍摄中就应该尽量寻找可以依靠的物体(如墙壁、柱子、树木),这样就不会让拍摄者感到压力集中于手肘部。能够使用三脚架是最好的,比如拍摄日出、瀑布,就可以用三脚架支撑。如果不便携带三脚架,还可以采用广角镜头慢步来取得稳定拍摄的画面效果,效果也不错,特别是参观博物馆或故居之类的人文景观,慢步拍摄可以达到一种景点转换连续跟踪拍摄的效果。   切不可以贪多求全的心理来拍摄,金秋时节,到户外景点的游客一般较多,拍摄机会和机位相对来说会因为人流流动的原因而减少,因此要学会抓住机会,这就更需要大家学会在保持稳定拍摄状态下抓住机会拍摄。 拍摄时间要恰到好处   有经验的摄像爱好者会发现,如果一个拍摄镜头时间太短,则图像看不懂,而且看得很累。反之,一个镜头的时间太长,则会影响观看热情,看起来比较烦。所以每个镜头的时间掌握颇值得仔细玩味。   老陈建议:特写34秒,中近景45秒,中景56秒,全景67秒,特大全景611秒,而一般镜头拍摄以46秒为宜。可以用默数的方式来计数。计数开始时间以镜头对焦准确为主,如果采用数码摄像机自动对焦功能时需要注意,一般自动对焦都有个过程,Sony和松下的自动对焦功能比较快,镜头转换目标后,能很快准确对焦,而JVC的对焦相对慢,这就要求拍摄者将过程稍微延后1到2秒。 DV取景要确保持平   拍摄者使用DV拍摄的画面如果倾斜严重,在使用电视机或电脑采集播放时会影响观看效果。因此拍摄过程中,应确保取景中的水平线和垂直线与取景器或液晶屏的边框保持平行。这个基本功看上去比较容易,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旅游拍摄时,很多人会忘记这一点。随心所欲地拍摄,或者自我发明创造,结果回放的图像严重倾斜,很难看。 第二部 注重手动与细节 充分掌握手动调节功能   通常情况下,光圈的设置会设定在自动状态。虽然一般数码摄像机光圈能自动调节,但要取得真正满意的画质,特别是在特殊效果、逆光或极强对比度的场景拍摄时最好设定在手动光圈,同时参考在广角和特写状态即时光圈的两个参照值,折中作为手动光圈的设定值。快门一方面要与光圈配合,另外一方面也要根据拍摄对象来进行调整。当拍摄对象快速运动的时候,快门速度不能太慢,否则影像会相对模糊。所以在拍摄高速运动的镜头时,应尽量手动设置较高的快门速度。 注重环境与细节拍摄   一部DV影像作品的好坏,对细节刻画的成功与否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摄像机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呈现出来的视觉空间是一个由更多全景和细节交织构成的世界。对于很多的DV新人来说,还不太习惯让摄像机观察自己的肉眼看不真切的地方,因而记录下来的,大多是人所共见的平庸影像。如果要做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就得是一个全方位的观察家,要善于用镜头捕捉神情微妙的面孔、紧张发抖的双手、衣衫下摆的民间纹样、窗外丁冬作响的风铃以及种种一现即逝的精彩瞬间。   要想向更高DV拍摄阶段进军,需要注意两方面因素。第三部 照顾好你的DV   携带DV外出,就是想把眼前美景摄录下来带回家和亲人朋友分享。既然是郊游,那么我们的装备就不能带太多,轻装上阵是基本的原则,否则只能一个人背着个大大的摄影包,在郊游队伍的后面疲于奔命地追赶,那多遭罪呀。   目前的市面上各种品牌的数码摄像机是越做越小,但是也不可能只带着一个数码摄像机出门。虽然我们不是专业摄影人士,但必须带的东西还是应该带上的。那么,除了数码摄像机,还有什么是必须带的东西呢? DV带,要准备充足   出门在外一天最少要准备一盘MiniDV带,也就是说,出去4天就要事先准备好4盘MiniDV带,最好再额外准备一盘,以防万一。   购买DV带的时绝对不要贪图便宜,防止购买劣质DV带,因为劣质DV带不仅对磁头伤害很大,而且在数据存储方面也非常不稳定,难得出去玩一次,万一出现图像不清晰的情况,多让人懊恼。 三脚架,可变换成独脚架   在一些场合,比如夜景拍摄和高倍变焦时,三脚架是必需的。可是出门旅游带个三脚架体积太大,那么可以选择轻便的独脚架,虽然少了两只脚,但作用相同。 备用电池,一定不能少   一般原配电池只能使用大约不到一小时,对于长时间外出旅行拍摄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旅行之前一定要准备一块备用电池。 摄影包,遮风挡雨好帮手   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DV,选一个合适的摄影包是必要的。要选择口袋多,装东西方便的,制造材料要能防水、防磨又防火。 擦拭软布,东西虽小用处很大   北方风沙大,要经常用软布擦拭DV。每天出门之前最好用镜头纸或者麂皮将镜头擦干净,擦拭的时候要从镜头一侧呈直线擦到另一侧,不能再往回擦,应该重复这个动作。如果有条件,最好在镜头前安装一个UV镜。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拍摄到重力异常吗?
jlpemail 2009-7-3 10:38
应该是不能的,因为它是正常重力值和实际重力值的差值。可以计算,但无法拍摄。 笔者搜索月球重力异常图的时候,搜索到了精美的插图。插图本身很美,但其中的有些解说词不适宜。比如 GRACE 卫星拍摄到的位于南极洲东部冰层下面的重力异常区。 GRACE IS GRACE ,但是还没有 GRACE 到可以拍摄重力异常的地步。假如重力异常可以像地表的图象一样进行拍摄,那遥感行业可以替代重力场的研究了。 遗憾的是,后者还无法解脱探索之苦;前者也无力包揽一切。遥感的视觉毕竟有限,重力波不是可以遥感的可见光,重力异常不是可以拍摄的图像。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 http://www.bioon.com/popular/DinosaurDisappear/230634.shtml 。 Frese 说: 如果我在月球上找到重力异常区,我就会期望在其周围找到陨石坑。 月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因此到处可见远古陨石冲击留下的陨石坑。 因此 Frese 和他的同事们结合了空中雷达图像数据,这些数据显示了一个冰层下宽 300 英里 的圆形区域。这个重力异常区正好在这个圆形区域内。 Frese 说: 当我们观察冰层空中雷达图像时就找到了这个陨石坑。 GRACE 卫星拍摄到的位于南极洲东部冰层下面的重力异常区(画圈区域)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4904 次阅读|2 个评论
感谢间谍卫星?
jlpemail 2008-5-29 06:51
据报道:美国国务院 5 月 16 日 宣布,美国将向中国提供四川震区的卫星照片,并在本周末向中国提供两架飞机的赈灾物资。据路透社的报道说,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表示, 我们已经向中国提供了一些 ( 震区 ) 上空的照片 。中国要求美国提供四川震区的卫星照片帮助寻找受灾群众和确认地震损失。 以前,布什政府曾经向外国提供过间谍卫星照片用于救灾。美国间谍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照片可以详细的辨认出公路、铁路、港口等。一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员称,这些照片可以帮助确定幸存者位置。 还有报道表示,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于地面目标的分辨率可以达到 10 公分 。 这些报道,表明美国掌握了相关的间谍技术,可以对于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和区域进行侦察。卫星技术只是一种手段,飞机(比如 2001 年免费送到海南来的)侦察也是一种手段。它们可以为灾区提供图片资料, 也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后者是起出发点和落脚点。前者不过是副产品。 那么,看在抗震救灾的份上,我们是否要感谢间谍卫星呢? 参考文献: 间谍卫星瞄准地震灾区境外趁机窥探解放军战力 2008 年 05 月 22 日 08:53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5 月14 日 ,中国空军在汶川境内成功空降15 人。    十万大军全力救灾   此次地震对中国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境外军情部门企图借此了解中国军队从战略层面到具体作战层面的能力   据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胡昌明大校 18 日介绍,截至 5 月 18 日 12 时 ,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出动 113080 人参与四川抗震救灾。出动部队主要来自成都、济南、兰州、北京、广州军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和武警等大单位,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 20 余个兵种。一场建国以来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正在紧张展开。   可就在全世界极度关注中国抗震救灾进展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情部门也带着复杂的心情,注视着这场大救援。   间谍卫星瞄准灾区   四川,向来是境外军情机构比较关注的地区。   国外认为,中国当年的三线建设,使大批军工企业转移到四川等内陆地区,至今四川仍有众多要害军工企业,涉及中国的核、航空、航天、军工电子、重型机械等领域。这些军工企业及军备研发基地平时处于保密状态,不易侦察。但在地震发生后,伪装可能损坏,建筑物及内部情况可能暴露。加上人们忙于救灾,可能疏于平时的保密措施。这对观察者来说是个良机。    13 日,灾情发生的第二天。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 (NGA) 情报分析人员就在分析由间谍卫星获取的四川大地震图像。 15 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A) 在其网站上刊登了利用陆地观测技术卫星 (ALOS) 观测的地震地区数据图。当天,台湾福卫 2 号卫星拍到的震区图片,也在网上公布并流传开来。   众所周知,卫星图片具有军民两用性,既可以用作地质科研和救灾,也可以用作情报侦察。美国的 NGA 由原中情局国家图像判读中心和国防部情报局图像分析处等单位合并发展而来,台湾的福卫 2 号则具有很明显的军用侦察功能。   种种迹象表明,境外军情机构对灾区怀有异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不排除有卫星活动之外的侦察行为。例如,境外观察者可以从各救援力量的集结、起运中看出部队驻地、人数甚至番号;运输与救灾现场形势复杂,军民装备混杂,使观察者可以看到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军队调动和救灾中地面通信活动频繁,卫星工作量大,观察者可以收集到大量军用电讯特征,以备后续研究破译   这些信息在经过分析整理后,可能产生涉及军队部署情况、军工生产格局、新装备研发与使用、部队指挥关系、电子通信加密方式等方面的情报。虽然这些信息不可能非常深入,但有助于观察者得到一个笼统的静态轮廓。   动态分析军队调动   当然,观察者不会仅停留于现场有什么这种静态观察。对救援进程的动态分析,将有助于境外了解中国军队从战略层面到具体作战层面的能力。   此次地震对中国形成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战略打击。重大突发灾害面前,中国的决策层如何反应、国家危机处理机制如何运转、党政军群各方协调性如何这些动向可以体现出中国的战略能力。而观察者平时仅通过资源、产值、军力等静态指标评估,是推测不出这种能力的。   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各大军区、海、空、二炮 10 万大军从上千公里外迅速开赴灾区,再加上相关保障力量的跟进,这种军队动员规模和机动距离,在世界上堪比大战中的行动。如果地点放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几乎相当于一次从德国推进到乌克兰的大纵深联合作战。这对军队的动员、机动、联合指挥、联合勤务保障都是严峻考验。   在现代作战中,一线作战力量的战时活动有时简单异常。如美军飞行员在伊拉克上空所做的事,有时与打电子游戏一样,都是按设备提示按下一个按钮,其余的事就不用管了。但在这种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却是比以往战争都复杂和艰巨得多的后勤活动:部队要按时开进一个地域,飞机、车辆要油料、要维护、要导航,人员要补给,空中地面多路部队需保证联络、有序分工和相互配合,不可预料的天气、地形条件会形成阻碍方方面面的问题困扰着指战员。   而参与救灾的军队,不仅会遇到上述问题,还要在到达现场后进一步开展复杂得多的救援行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挽救比摧毁的难度大得多。因此,观察者通过此次救灾活动,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水平。   境外观察者心情复杂   隐藏在幕后的观察者这次会得到怎样的结论,恐怕永远不会被外界知晓。但从西方媒体公开报道情况来看,中国政府的救灾效率、中国军队短时间内的动员力,中国军民在大灾面前顽强和团结的场面,都给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战略角度看,领导层危机处理能力、政府效率与民众意志,都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要素与资源、人口、装备等硬实力结合,能产生倍增效应,未来在国与国的博弈和对抗中将发挥惊人效力。   中国在地震大灾中焕发出的国家战略能力,向外界传达了强烈的战略信息,任何人都不能不肃然面对。相信观察者们仍会怀着惊讶与钦佩的复杂心情,继续观察下去。 ( 寇立研 )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4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