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最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谢力教授高兴得哭了!
热度 5 zlyang 2020-9-2 14:53
谢力 教授高兴得哭了! 从前,2004年6月或7月,堪培拉的飞机场:谢力教授高兴得笑了! 《国际科学编辑,2019-01-11,关于同行评审和Publons,你知道多少?》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n/solution-103.html https://www.sohu.com/a/288177449_100191228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21785?from_voters_page=true 说: 这种制度在美国学界也经常受到批评。 美国学者认为同行评审看上去是个很好的机制,但实际上是有缺点和带倾向性的。 第一,由于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任何专家除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之外,对自己专门研究之外的领域实际上所知有限,特别对一些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性研究的判断难免失准。 第二,同行评审在本质上是带有倾向性的。 许多观察家感叹,欺骗或错误的结果仍然登载在经过同行评议杂志的页面上。其他人抱怨的 同行评审制度有利于已确立的思想和知名人士,会扼杀科学创新。 实际上,论文的发表于否,主要是评审人说算。期刊编辑否定评审人意见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 幸运儿爱因斯坦,1905年多处小毛病的“划时代论文”,没有送给审稿人啊! 同行评议有利于“已经成名者”。如“ 从 2001~2018 年,造假长达17年。美国人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已有31篇论文撤稿。他主持过各种项目110个。 ” 谢力教授的论文终于在SCI期刊发表了。恭喜贺喜! (1)Optimal two-impulse space interception with multiple constraint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631/FITEE.1800763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jdxxbc-e202007011 Xie, L., Zhang, Y. Xu, J. Optimal two-impulse space interception with multiple constraints. Front Inform Technol Electron Eng 21, 1085–1107 (2020). https://doi.org/10.1631 IDS 号: MT1OF (2)Hohmann transfer via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http://www.zjujournals.com/xueshu/fitee/CN/abstract/abstract40720.shtml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631%2FFITEE.1800295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filename=JZUS201811012 Xie, L., Zhang, Y. Xu, J. Hohmann transfer via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Frontiers Inf Technol Electronic Eng 19, 1444–1458 (2018). https://doi.org/10.1631/FITEE.1800295 IDS 号: HF7JW 现在,谢教授高兴得都哭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1248821.html 权威资料: 特稿:学术不端是怎样的一种全球麻烦,2019-02-17 15:09:53,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7/c_1124125941.htm 骗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细胞“学术大牛”走下神坛,2018-10-18 07:53:45,科技日报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10/18/c_1123574783.htm?baike 国内心脏干细胞研究陷入“造假大地震”?2018-11-05 13:09:37,作者:甘晓、高雅丽,中国科学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1/419233.shtm 推荐阅读: 谢力,2020-09-01,独怆然而泪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1248821.html 谢力,2018-07-13,那个天才告诉你“霍曼转移”最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1123761.html 相关链接: 2020-05-31,谢力教授与“霍曼转移”最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5779.html 2019-12-06,同行评议“不靠谱”的本世纪一些典型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9027.html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8-01,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019-12-21,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388 次阅读|26 个评论
每日翻译20190412
Bearjazz 2019-4-12 07:09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明湖实验室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construct phylogenetic trees. In general these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classes: methods which use an optimality criterion to choose a tree or trees, and methods that use an algorithm to choose a tree. Optimality criterion: Accomplishes the goal of estimating a phylogeny by defining criteria for comparing alternative phylogenies to one another and deciding which tree is better, or that more than one are equally good. Ideally, the simplest approach to find the best tree(s) would be to evaluate every possible tree and choose the best one based on your criterion. Felsentstein (1978) calculated the number of possible rooted, bifurcating trees for specific numbers of terminal taxa. Based on these calculation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number of possible trees for a fairly low number of taxa soon becomes quite large. 目前,已发展出几种构建系统发生树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些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使用最优性准则筛选树的方法和使用算法筛选树的方法。 最优性标准:通过定义比较不同系统发育树的标准,并决定哪一棵树(或哪些树)更好,从而实现估计系统发育的目标。理想情况下,找到最佳树的最简单方法是评估每个可能的树,并根据既定标准选择最优树。 Felsentstein ( 1978 )计算了特定数量终端分类群下可能的有根分叉树的数量。根据这些计算,可以看出,即使基于相当低数量的分类群,可能的系统发育树很快就会变得相当大。 http://bio.slu.edu/mayden/systematics/bsc420520lect12.html Tree Building Techniques 建树方法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1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如棋
cutefay 2010-9-9 01:32
人生如棋这句话有很多含义,我想到这句话是因为想到了下棋的博弈和人生的博弈有些像。 下棋是一个棋手之间的一场动态的博弈,每一步棋都是站在一个新的点上进行着新的博弈,棋手的每一步棋都是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进行选择的,只不过由于棋手的水平不同,眼界也不同,未必能够实现最优博弈。 人生中总有许多个自己需要作出选择的路口,这就像是一步棋究竟要下在哪里一样,可能有好几个选择,因此,人生也常常举棋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后选择的道路,往往是权衡一下眼前的这几个选择,找其中一个最好的选择。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会遇到新的路口,又要站在新的路口上进行选择,人们还是会从中选择一条最佳的路线。 然而,每一步最优不一定最后结果是最优的,可能是第一步最差的一条道路却能够通向更优的选择。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后悔:想当初我如何如何就好了。但是,因为未来是不可测的,如果真的有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那人们可能还是不愿意选择比较差的一条路。 因此,只要做好眼前的每一步选择,那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因为这样的结果,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但一定不会是最差的。要想达到最优的结果,往往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甘愿走荆棘之路的决心,并且有着足够的实力去应对每一个困难,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运气的帮忙。总之,通向最优之路往往是坎坷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并且在追求最优之路的途中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下来走到深渊了。所以,当你如果不想经历太多的磨难,那就按照每一步最优来选择吧,至少这样还不坏。并且如果心甘情愿选择了这样的相对舒坦的路,那就不要后悔了。
个人分类: 今菲昔比|93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又为什么反对提倡“婚姻当然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
王铮 2010-1-7 11:12
可真先生重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来我在抗议科学网,但是婚姻观是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那个观点为那些到处谈恋爱,而不准备承担婚姻责任的人提供了理论力量,也为那些长期相爱或者保持性爱关系而也为没有房子结婚的青年人找到了台阶,可是社会这么能够对他们有意的、无奈的选择熟视无睹你,所以我还是决定言而无信。而且出乎意外,科学网编辑部给我的抗议一个反应,我也就不好再坚持抗议了: 可真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比较哲学化,他现在把主要观点凝结如下: 第一,男女之欲(性爱)与男女之爱(情爱)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生(自然生命)范畴,后者属于义(道德生命)范畴;第二,自由是人的本性,对应然性的道德之事,人人都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权,人的自由意志不容侵犯,这是尊重人的意志自由的现代伦理所要求的。 我不能赞同的是,第一,如果人类仅仅在性爱基础上建立婚姻,人类也就完全回到了动物性。人性的特点在于,人类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了婚姻,但是要维护满足欲和繁衍需要的婚姻,他的最优选择是发展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人道的,因为它的成本高、缺少抗风险能力,爱终结的婚姻,应该被终结,这就是婚姻是爱情的拟合的推论之一。第二,自由式人的本性,但不是唯一的本性。人人都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权,人的自由意志不容侵犯。但是这种自由受到人类共同利益的约束。人类所以组成社会是因为人类存在共同利益,鲁滨逊最初是完全的自由的,可是他缺少生存能力,所以不得不与星期五结盟。白毛女在山野也是自由的,可是她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在面对自然时不自由了,所以他要感谢共产党让他回到了有约束的社会。伦理是人类形成利益总体后的优化选择,虽然它形成的法律和道德需要改进,但是完全的自由意志永远不可能存在。人类不能用自由意志不容侵犯来反对婚姻,放纵性。 可真先生的第二篇文章,提出了七个意见,我有一些质疑如下: 第一,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婚姻的基础。这里基础的含义:一是婚姻的必要条件而非婚姻的充分条件,二是非婚姻之一般必要条件而是一以贯之于婚姻史始终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这个条件,婚姻不能存在。 实际上婚姻不是逻辑关系,不能用必要、充分条件简化它。如果性爱是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充分条件?情爱是充分吗?充分条件意味着有情爱就一定有婚姻,实际上这个充分条件的反例太多。爱情是人类的本能需要和社会选择,是不合逻辑的。 第二,性爱与情爱的差异:性爱属欲之情(欲情),情爱属爱之情(爱情)。奉献性的情爱却只有经过一定的道德修养而使自己达到了愿意成人之美的精神境界的人才会产生的。 实际过程,奉献性的情爱并不是道德修养的结果而是进化的选择。动物中也有为了挽救配偶而在我牺牲的,例如螳螂的牺牲。奉献性的情爱就像性欲也是一种生物学选择。试想生物进化中,如果没有奉献性的情爱的情爱,只有欲望,动物就不会结成稳定关系,人类就不会经历婚姻,因为雄性在满足自己后,可以不再支付成本而自由自在的生活。实际上正是有奉献性的情爱的基因存在,使得奉献性的情爱基因的个体增加了存活几率。进化的这种力量,使得生命进化的高等形式人类,大量地表现了存在奉献性的情爱的遗传特征。婚姻不应该以爱情为基础,满足了性爱的自由意志,抵制了这种进化规则,对人类社会和生物体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人类历史上婚姻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具体形态,但是无论其具体形态如何,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作为其婚姻基础的东西,它就是由人之生(生命、性命)派生出来的性爱。情爱不仅不是婚姻的基础,甚至也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因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许多婚姻主体之间是无情爱可言的。 性爱是婚姻的基础之一,但是不是婚姻的唯一基础。婚姻作为一种人类的生态关系,不能完全是动物性的。情爱可以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但是幸福婚姻的必要条件。所以我说婚姻是爱情的拟合,强调了两性关系的优化。人类应该追求优化的。先生的观点者绝对化到婚姻当然 不是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否定了对幸福婚姻的追求,也否定了人类的进化选择。 第四,婚姻过去是并且至少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也仅仅是人类第二种生产(生育生产)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生产的自然内容就是人的族类的繁衍。人类婚姻的具体形态演进的历史,是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追求自己族类繁衍过程中的优生优育的历史。优生是保证族类的自然品质(品种)之优,优育是保证族类的社会品质(才质与德性)之优。从族类繁衍角度看,能够保证优生优育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一切具体的婚姻都必须服从和满足族类繁衍中优生优育的根本要求,一切背离优生优育要求的婚姻都是不合理的婚姻,理当受到法律的干预;法律对婚姻的干预也必须服从优生优育的根本要求,一切背离这个根本要求的婚姻法都是不合理的婚姻法,理当得到修正。 这个观点是典型的优生学,我们知道德国人曾经疯狂地信仰它而带来了全世界的灾难。这个观点实际上也违背了先生自己说的自由原则。这个问题容易涉及政治,我不谈了。我要说的是一切背离优生优育要求的婚姻都是不合理的婚姻,理当受到法律的干预是侵犯人权的,而且什么叫优生优育的有时无法定义的。 第五,爱情仅是关系到人的族类中个体的情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道德要求,根本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坚持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并用之于法律,则法律依凭什么标准来判定婚姻双方有无爱情基础呢?根本是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操作的。 先生这里首先转化了命题。先生原来的反驳命题是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自己的命题是当然不是。这里的应当是一种伦理学原则,现在没有这个应该的命题,是一个物理学观察。其次应当是种伦理要求,道德的和行为的,不是法律要求,当然不需要法律上的可操作性判断 第六,婚姻中的情爱是互爱而非孤立的我爱或被爱,单单我爱或被爱就不容易了,何况还要我爱与被爱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互爱呢!如果提倡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这就几乎等于提倡婚姻基本上应该被废除。 应当是一种理想主义追求,理想主义的东西可能现实不存在,但是人类因为追求理想而得到发展。所以人类道德提出应当是进化的选择。应当也不是必须,只有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才能出现几乎等于提倡婚姻基本上应该被废除的困境。也因为应当是理想主义的,所以我才提出婚姻是爱情的拟合的命题,有应当的含义,也有引导的功能。 第七,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价值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婚姻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坚持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上,会使人们普遍感受到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这种挫败感太强而又比较普遍的话,是极不利于中国家庭的稳定的,对未婚者也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对于个体层次来说,我同意先生观点。但是对于社会总体来说需要一种凝结社会总体的约束。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就像对于个体来说,应该发财,贪污受贿有理;对与社会总体来说必须对发财行为作出限制,贪污受贿犯罪。我提倡婚姻是爱情的拟合,因为他就有这样了功能:第一、婚姻几乎是爱情维系最优模式;第二、婚姻的存在为爱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稳道路;第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一种具有抗击风险能力的精神上可以松弛的优化婚姻。这个命题意味着,婚姻可以不以爱情为基础,但是有了婚姻也可以先结婚后恋爱,婚姻可以引导爱情的发展,爱情应该围绕婚姻展开。所以未婚者不必消极,有句法国谚语说:女人总是嫁给配不上自己的男人的,除了你妈妈。这句话的辩证法在于,首先不要追求完美的婚姻,其次夫妻双方在变成爸爸妈妈过程中有可能完善起来。 实际上婚姻当然 不是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观点,为那些到处谈恋爱,而不准备承担婚姻责任的人,官员、非底层白领、花花公子与小姐、生活的堕落者等提供了理论力量和精神支柱。对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威胁。 当然,婚姻是爱情的拟合的原则,不能有爱情的婚姻和不可能有婚姻的爱情,人类个体应当尽可能中止。就像海藻,不能抱任何幻想。要记住成克杰 - 李平不可能定律。不要因为婚姻当然不应当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死守着痛苦的婚姻或欺骗性的情人。 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现在的问题是,婚姻应该建立在房子的基础上。我和可真先生的争论,是不是有点争论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 当时我对那个学生说,房地产高价的趋势,中国最多能再维持三年,不降下来,五年内,一定会发生经济危机。为什么,山人自有道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8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婚姻是爱情的拟合:答可真先生
王铮 2010-1-6 09:00
可真先生是个哲学家,他的文章《婚姻当然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点了我的名,我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回答他的问题。可真先生的文章《婚姻当然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是讨论我和丽丹老师文章的,我们的文章得不到编辑部推荐,可是《婚姻当然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 一发表,编辑部就推荐出来 ,可见婚姻当然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是一种社会主流思潮或者说至少成为一部分知识精英的主流思潮, 也代表了科学网编辑部的价值取向, 所以我回答起来不局限于考证先生的观点。可真先生的文章引经据典,我没有那个水平,只能说点大白话。 我的文章题目是《婚姻是爱情的拟合》,什么是拟合,就是有一系列数据点,我们按照某种最优原则以一条光滑曲线(或者超曲面)去靠近或逼近这些点(当然数学的逼近与拟合更严格一些),通常这条曲线是一个可以用公式解析或者算法表达的光滑曲线,这里的光滑带有完美性也有实用性,古代的希腊哲学家是很强调完美性的,我们现代的人,重视这种实用性。拟合的优点是可以用于趋势外推和数据内插,说白了,就是趋势预测和补充内部需要了解的点。我说这些话,大约是废话,举例说明很容易,数学上的回归分析就是我这里说的拟合。 婚姻是爱情的拟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按照某种最优的原则,让婚姻以爱情为基础发展,已经存在的婚姻,一个基本原则是维护爱情。这里的爱情,这里不是可真先生说的七情六欲的情,是爱的情,不包括恨的情。我有一个朋友,文化学者,她总是称自己丈夫为恨人,可见有爱情就有恨情。虽然她实际上是假恨真爱。婚姻作为一条主线,是追踪着爱的主线,让爱的情发展的路线,而不是别的情欲路线。什么是爱,我体验的人爱就是互相关怀着、而且具有奉献自己给对方的潜意识,至少如可真先生赞扬的可以没有钱,没有才,但是一定有责任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认同。 从拟合的角度看,光滑曲线追求的首先是完美。实际上,当两个人相爱了,达到互相关怀着、而且具有奉献自己给对方的潜意识,形成了对对方的责任感的境界,决定结婚,就是用婚姻拟合爱情。生物学上讲,当一个人想与对方做爱时感觉的不是去占有而是去奉献,这个人就是爱了,可能现代一些开放青年不曾有过这种做爱的感觉,但是请回忆一下你的初恋,初恋的你是不是整天想着她(他),想把自己的任何美好让她(他)分享。人类个体为了奉献这种爱驱使他们决定用婚姻来保留住这种奉献关系,而且精神上带来了完美感。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一些腐败官员和大大小小资本家为什么选择某些异性做情人而不选择婚姻,因为他没有要奉献感觉,没有爱,只有生物占有的愿望而不是人类本性的完美感。这也解释了一般人与性工作者在发生性交换前后的感觉,满足的是情欲而不是爱的实现,当然就没有听说谁在发生这种交换时有精神完美感,除非他爱上了那个性工作者。从这一点看,《蜗居》里要给宋思明做小狗狗的那个海藻,充其量在宋思明心中只有的是性工作者的地位。 婚姻拟合爱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实用性。就像拟合的光滑曲线要用于外推一样,婚姻的结果使得个人有一个可靠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存在,使得你可以勇敢地、可以不怕风险地去奋斗,因为家庭在工作受挫后为你提供退却的地方,使得你在遭受挑战时有松弛的环境。这也就是婚姻需要与爱情为基础的的原因,因为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能为你提供这样的保障。有的现代青年认为自己可以不要婚姻,他们可以通过某种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情欲,可是他们不能得到的是在进取风险来临时有人帮你真心实意地抗击风险,至少没有一肚子苦水诉一诉以完成精神释放的条件。(推论:这里正好是一个标准,当你有苦水时无目的的想向他倾诉的人,你已经是差不多爱上他了)。 婚姻拟合爱情的意义还在于数据内插。在爱情基础上建立婚姻,不仅使人减少生活成本,也抗击一般风险。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落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人需要抗击偶然性风险。同时人要繁殖后代,后代的出现也增加了风险。婚姻上的人类后代繁衍的风险降低,一种真实的关系确定了共同的责任。爱意味着责任感,如果夫妻之间没有爱,这种共同的责任就会一次次被强调为有区别的责任,许多失去爱的家庭不是为责任天天吵架吗?而这种争吵带来的精神痛苦,有时附带着物质损失,给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追求以极大的损失。 总之,拟合了爱情的婚姻,用婚姻你拟合了爱情,使人可以减少奋斗风险,避免精神痛苦,这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最优,婚姻与爱情的相互是人类通过长期社会活动完成的文化选择、组织选择。 当然有人可能把婚姻作为一种手段,这正是婚姻具有趋势外推功能的表现,政治联姻就是为了减少奋斗风险。还有人回避婚姻,这可能是因为婚姻需要有数据内插功能而没有爱的保障不能实现这个功能。这些从另一个方面角度证实了婚姻是要拟合爱情的。人类为了实现感情完美的婚姻追求,是一条社会生活与个人精神最优意义下的拟合曲线。 工作忙,就先写这些。不知道编辑部是否根据对待原则推荐本文。 补充:关于爱情的观点,可真先生实际上是从伦理学角度看问题,我是从自然科学角度看问题。把婚姻是爱情的拟合作为定理,可以说明若干典型化事实: 成克杰-李平结婚现象:成克杰选择李平做情人,由于成克杰是高官,李平是一般干部,作为一般干部,不能为成克杰负担风险,所以他们不可能具有互相奉献意义的爱情关系,而作为官场人物的成克杰,结婚又意味着暴露他们关系增加风险,因此他们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爱情,按婚姻拟合爱情,在风险阴影下,他们不可能结婚,保持情人关系式最优的。 成克杰死保李平现象:成克杰出事了,叫李平往自己推责任,以为自己没事,结果自己被处决。成克杰与李平后来形成了经济利益整体,李平具有了香港户口和资产。成克杰暴露后,由于特殊地位将被剥夺,为了的经济风险只能靠李平分担风险,所以他要获取李平的爱,并且以法律形式保障这种爱,那就是结婚。由于李平过去被成克杰宠爱,而且习惯于获取利益而不是分担风险,故他就不稀罕成克杰的爱,李平不会与成克杰共担风险,结果李平果然把所有罪过都推到成克杰身上,导致了成克杰铁证如山。在这种情况下,李平不会选择与成克杰的婚姻,因为这也不是最优选择。 这两个现象,可以总结为成克杰-李平婚姻不可能定则:当情人双方由于地位差距减少分担风险的相互基础,即使再好的情人,他们也不可能结婚。 当然还能其他典型化事实,这里就不讨论了。成克杰-李平婚姻不可能定则,是对某些年轻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找一个高官做情人或者就相信对方会与自己结婚的警告。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4987 次阅读|6 个评论
哥本哈根最后文件评述:不是最好,比没有要好
王铮 2009-12-19 10:08
潘基文在做最后的呼吁:World leaders ,face a defining moment in history。 凤凰台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美、中、印度、巴西、南非五国,在最后时刻达成共识,提出了一份大会文件草案,希望各方接纳。这份文件名为《哥本哈根协议》。 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 评 : 2 目标是欧洲的胜利。控制 2100 年前升温超过两度,除非碰到地球变冷,不然 2050 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 500ppm 。 哥本哈根协议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 2012 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评: 给足了中国等基础四国的面子,但是一年。 发达国家同意在 2020 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先提供三百亿美元,其中欧盟出资 106 亿、日本出资 110 亿,美国出资 36 亿。而且这个经费如果是到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量,用来抵消他们的减排额,意义就的重新评估了。 评: 目前的节能技术是西欧第一,日本第二,美国落后。最想卖节能设备的就是他们,所以他们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但是,世界上的事怕就怕但是,但是,有个湖南老板对我说: 王老师,欧盟骗人的,他们节能设备是在我们湖南生产的,生产特费电,特污染。 中国如何应对? 各国要在明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其减排计划,美国表明其减排计划还在考虑之中,欧盟则补充其减排计划需经议会通过。 评: 估计定的是 2020 年前目标, 2020-2050 的三十年成为了关键。他们的目标一定,等中国表态了。 协议花了很长篇幅,论述发展中国家汇报减排进展的责任,其中包括每两年向联合国提交报告,需要接受国际监察,但不会损害国家主权。 评: 外交部要忙,发改委要忙,国家统计局也要忙。可能国务院要先成立个部,考公务员的有了新机。可是怎么界定主权?看来最忙的是外交部。 最后的磋商:你能认出几个来。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3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本哈根,一招可致胜:碳排放权人人平等
王铮 2009-12-16 07:50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争论各种原则,我认为都误入歧途,因为没有明确人类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过去的原则,需要与时俱进,我们人类应该坚持一个原则:碳排放权人人平等 什么是碳排放权人人平等,就是人均碳排放权相等,就是以 2100 年升温在 2 C 内或者 2050 年大气二氧化碳控制在 500ppm 内为标准,计算可以允许的二氧化碳总量,然后减去工业化起点 1860 年或者 1900 年的二氧化碳总量,这个结果就是大自然允许或者还允许人类向大气层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把这个总量按人口平均,每个国家分配的对应它人口数的份额,扣除这个基准年起到《京都议定书》到期的 2012 年相应国家的排放量,就是这个国家从 2012 年起应得的排放配额。这样也实现了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共同是大家都减排,区别是按历史排放量区别。当然,这个数量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有富余,对发达国家不够,这正好通过碳贸易来平衡,让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指标,用不着发展中国家求发达国家援助。 理论上,以工业化起点 1860 年最合理,实践中缺少操作性,因为人口是动态的,而且早期缺少统计数据。所以我认为可以以某一年为基准,如人类认识到温室气体问题的 1980 年,划分排放权分配为两个时期,基准年后,二氧化碳的可排放量作为人均配额分配;基准年前,工业化国家按某种原则给予非工业化国家在气候保护的技术、教育方面给予补偿,选择权掌握在工业化国家手中,防止大量碳排放权交易的费用,落入某些国家腐败的政府手中,不用于减排。 所以,从哥本哈根到好本哈根,只要一个原则,就像闻一多写的: 一句话, 说出来就会爆炸: 碳排放权人人平等 在上海,邹致庄先生说要给中央领导人写信,以最近为排放权基准年,我当时反对,说至少要与1980年为基准年,最好以1900年为基础。早知道如此,还不如支持他。 《新语丝》的文章说,我自己说过,我总给中央打报告,被中央采用了。说我吹牛。如果我真说过,说明我真的吹牛。总给中央打报告是真,总被中央采用是假。 表 1 人均排放权均等方案的几种配额计算结果(单位 10 亿吨碳, GTC )(吴静,王铮计算) 方案 项目 中国 印度 巴西 前苏联 美国 日本 欧盟 其他地区 1860 年方案 1860-2050 总配额 179.49 165.92 26.88 43.84 42.24 16.61 64.60 393.23 1860-2013 排放量 39.90 11.42 3.19 51.76 101.77 15.37 84.85 75.25 2014-2050 排放配额 139.60 154.50 23.69 -7.92 -59.53 1.24 -20.25 317.97 2005 年方案 2005-2050 总配额 97.90 90.50 14.66 23.91 23.04 9.06 35.23 214.49 2005-2013 排放量 15.70 4.00 0.87 6.93 14.83 3.14 9.99 88.75 2014-2050 排放配额 82.21 86.50 13.79 16.98 8.21 5.93 25.24 125.74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255 次阅读|9 个评论
快走出死胡同吧:从哥本哈根到好本哈根(增补)
王铮 2009-12-11 12:34
哥本哈根谈判在继续,会议已经陷入了混乱,中国声音越来越被忽视。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会议开始就步入歧途,在气候谈判方面,各国政府根本就不应该谈减排指标,而是应该分配排放空间的剩余配额。 什么是排放空间的剩余配额?既然二氧化碳增加带来了温度升高,但是还没有得到阈值,那么人类就可以确定一个目标,控制大气升温的大气成分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个含量对应个总量,总量减去已经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是剩余排放空间。 我们认为在控制 2050 年的大气二氧化碳不超过 500ppm 的目标下,以某一年为计算基准年,分配从当年开始计算的剩余排放量,按人均排放权相等计算每个国家的课排放量。例如,在人均排放权均等的原则下,以 1980 年配额基准年(因为 1980 年人类认识到了碳排放问题),且以 2013 年(因为 2012 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为配额实施计算年份,则可以得到各国被允许的排放量。如果一个国家碳排放配额不够,可以到国际市场向那些配额丰富的国家购买排放权空间。实际上配额丰富的国家,正是世界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当然这个配额基准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谈判讨论:工业化开始的 1860 年?西方国家进入大量排放的 1900 年?认识到气候变暖问题的 1980 年?京都议定书确定的 1990 年?或者京都决定书到期的 2012 年?当然也可以是 2005 年。根据吴静、朱永彬、马晓哲和刘昌新模拟的结果,我个人的意见是 1980 年合适,或者就以1990,2012年为基准年都有道理。 欧美代表团为什么要坚持指标呢?第一逃避了他们的历史责任,第二为自己挣得更多机会。例如Stern方案,要求发达国家减排1990年水平的80%,发展中国家减排1990年水平的50%,看起来发展中国家似乎占了便宜,实际上因为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水平低,这个标准使得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排放机会。例如2005年美国人均排放权约为中国的5倍,减排80%,以中国为1,美国得到的排放量是1,而中国就只有0.5了。现在美国承诺减排2005年的17%,再多说一点是20%,人均排放是4。中国承诺碳排放强度降低45%,计算可得相当于到202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1倍,人均量为2,换言之,美国的人均排放量仍然是中国的 2倍。指标方法是很容易导致新的不公平的。 我们发展中国家应该醒醒了,不跟发达国家玩什么减排指标,要与他们谈排放权均等!只要平等,用不着说不高兴,谈判不是为了高兴而是为了平等。 丹麦人希望 Copenhagen 变成 Hopenhagen ,充满了希望和爱好。我把 Hopenhagen 译为好本哈根,中文的好有两个读音,一个是期望,一个是优越,合起来就是追求最优。只有在人均排放权相等的条件下,才能为气候保护带来最优,从哥本哈根到好本哈根。 发展中国家代表团跟着讨论排放标准,只能中了欧美的套。 呼吁大家推荐,因为这是重要问题,中国代表团需要出新招。先谢谢!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697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