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龙井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茶、茶乡、龙井茶
热度 14 mdzhao 2015-4-19 19:45
在微信上看到有篇文章说:“爱喝茶的男人和女人总是别有一番意味,经得起风雨,享得了从容,睿智优雅,值得信赖”。茶,有红绿黑白黄许多品种,真的可以喝出百般滋味,不过偶独爱绿茶,而绿茶中则最爱龙井,这大概是因为就生活在茶区的缘故吧。 杭州的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它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具有色绿、气香、汤清澈、 味甘、形美的特点。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学着茶女采茶。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赶回京城,也带回了一把已经干了的杭州狮峰山的茶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尝尝这茶叶的味道,泡上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西湖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按产地可以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狮”字号为龙井狮峰一带所产, “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五云山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一带所产,“梅”字号为梅家坞一带所产。其中因胡公庙前的“十八棵御茶”所在位置是狮峰,所以一般公认狮峰所产龙井香味品质最佳。前几年,就有200克龙井拍出11万天价的报道,一斤龙井18万的报道也流传很广。 不过龙井茶无论是采摘还是制作的确是比较讲究的,采摘一般要求采一芽一叶的芽头,炒制则用手翻炒压扁,所以干茶的形状是扁平的,泡的茶叶片也非常饱满漂亮。据那些有炒茶经验的人讲,初学炒茶往往手上都被烫出疱来。 上周在九溪到龙井之间走了一圈,恰好都是龙井茶的产地。记得第一次去龙井的时候,还是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到杭州玩,走的是与这次相反的方向,那个时候体力好,我们是从满觉陇一路从水乐洞到烟霞洞到龙井,然后从龙井到九溪,都是在山上走。在龙井的地方被一个大姐拉到家里喝茶,那个时候的龙井村还很破烂,房子都是矮矮小小黑乎乎的,那大姐知道我们是上海的,马上用上海话与我们聊起来,告诉我们她是上海人,插队落户到了龙井村,嫁给了村里的人也就在这里安下身来了。当时看那大姐,与村里别的卖茶的妇女根本没什么两样,而他们家的房子还明显比别人家要破,很是感概了一下。临走不好意思就这么走,还是买了他们家一些茶,但那个时候其实很穷,买的是最差一档的茶叶。 龙井村是杭州最早开发农家乐的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到龙井喝茶在杭州人中流行起来了,找一家有阳台或室外场地的农家,泡上一杯茶,嗑点瓜子,聊天、打牌,到中午就由主人烧一桌农家菜,都是些家常菜,这样可以悠闲地消磨一天的时间,春秋天那些不冷不热的日子最适合了。后来这样的农家乐就遍地开花了,也弄得越来越讲究,一些规模大的农家可以接待上百人的活动。有的时候还会想:当年遇到过的那个上海知青,他们家现在一定也发了吧? 现在的龙井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那些茶农家的房子都宽敞明亮,小别墅似的,偶然看到有一家木头的老式房子还觉得特别稀罕。那天一路拍了不少茶园的照片,选几张放在这里。
个人分类: 照片分享|5728 次阅读|25 个评论
从历年儿童铅血铅水平变化看中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bqzhu 2013-1-25 11:29
从历年儿童铅血铅水平变化看中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儿童血铅含量是对于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与水)以及对人体危害最直接和敏感的指标。近来统计了一下 2000 年以来以论文形式发表的中国各地区儿童血铅普查的资料。这些资料比新闻报道和政府公告相对更客观一些。 从表 1 并结合 2000 年以前资料看,中国铅污染的高峰期出现在 2000 年左右。从 2000 年到 2005 年,各地区儿童血铅含量仍然相当高,许多地区血铅超标(> 100 微克 / 升)人数比例高于 30% 。但 2005 年以来在不少城市,如北京、广州、深圳、青岛、大连等,儿童血铅含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图 1 )。许多地区血铅超标人数比例已低于 20% 。从农产品看,也存在着同步的变化规律。龙井茶在 1999 年出现了铅超标(﹥ 2 毫克 / 公斤) , 并持续到 2005 年,以后则明显下降至不超标(图 2 )。这种环境质量的变化与无铅汽油的使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全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但同时应当看到,在不少工矿城镇和大城市工业区仍然存在严重的铅污染和高比例儿童铅中毒状态。全国平均血铅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高得多。如果 WHO 进一步把血铅标准降到 60 微克 / 升 , 超标人数将仍然相当高。由于 2000 年以来儿童高铅血,可能会在未来二十年中我国的人口中有 1/3 是低智商,这将会对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与美国相比,严重铅污染与高儿童血铅出现的时间中国比美国晚了二十多年。美国在 1975 - 1980 年左右,儿童血铅严重超标(平均血铅达 146 微克 / 升),但在 1990 年已明显下降(平均值低于 20 微克 / 升)。从血铅下降速度看,中国比美国相比仍然较慢。从采取的措施看,中国在许多方面还是比美国差。如美国 80 年代大规模强行关停矿山,中国难于做一到这一点 ; 中国优质饮用水的开发也是较慢的。 表 1 2000 年以来中国及各地区儿童血铅变化 地 区 年代 普查人数 铅中毒百分比(%) 平均血铅含量 (微克 / 升) 全国 2004 7410 33.8 92.9 中国 19 个城市 2002 6502 29.91 88.3 安徽 2007 9.1 60.4 合肥 2006 1018 9 56.6 合肥 2005 1013 9.3 56.5 池州 2007 214 97.2 北京 2001 2262 35.7 北京 2002 505 18.8 77.6 北京 2003 1087 11.1 北京 2005 1114 9.1 52.6 北京丰台 2006 2141 10.46 73.9 2008 13929 8.2 59.97 北京海淀区 2005 544 43.2 北京 2010 3181 2.5 42.8 广东 2005 41.6 103.6 广东 2007 4967 5.7 广州 2005 1234 10.1 59.7 广州 2008 2373 2.51 58.28 广州东山区 2004 449 19.38 73.37 佛山 2003 9298 51.96 114.7 韶关 2004 1139 39.4 97.3 中山 2000 3170 20.3 80.6 湛江 2007 28806 16.71 68.42 深圳 2002 11438 65 深圳 2006 1817 11 82 深圳 2008 13851 2.64 47.87 甘肃 金昌 2005 256 62.5 126.3 白银 2008 423 57.45 151.7 贵州 贵阳 2004 372 56.5 125.3 贵阳 2008 30-56 广西 柳州 2006 218 33.49 95 河南 2005 35.3 88.7 郑州 2005 1044 13.4 66.7 洛阳 2005 502 80.7 134.6 信阳 2006 5675 20.65 67.5 蔚氏 2006 4500 19.22 河北 22.8 77.6 石家庄 2005 1581 10.12 71.6 石家庄 2005 1170 10 55.6 保定 2004 20036 23.6 78.9 湖北 7.4 67.4 武汉 2004 1757 5.2 武汉 2005 1242 10.6 67.4 湖南 14.4 67.7 长沙 2000 394 77.5 长沙 2004 1431 20.1 74.8 长沙 2005 1172 7.4 59.2 永兴 2007 600 31.67 70.6 海南 海口 2005 858 17.9 45.5 黑龙江 2005 9.6 55.8 哈尔滨 2005 1276 9.6 55.8 大庆 2005 4716 11.54 67 牡丹江 2008 300 19 86.36 内蒙 呼和浩特 2004 1192 7.5 60.7 包头 2005 741 96.5 168 江苏 2005 26.4 76.8 南京 2006 404 22.8 81.2 南京 2010 205 22 南京 2010 1113 1.8 36.9 徐州 2004 1070 18.3 66.8 泰兴 2002 1028 37.5 93.2 无锡 2000 1122 27.54 86.87 无锡锡山区 2008 6880 6.8 江西 吉安 2005 1352 35.6 95 新余 2009 6926 13.76 64.92 辽宁 2005 16.4 76.8 沈阳 2001 216 80 135.6 沈阳 2004 2682 30.21 98.3 盘锦 2009 734 35.4 大连 2004 1010 24.1 78.81 大连 2004 1700 3.4 54.8 大连 2005 1223 3.5 45.5 大连开发区 2011 1168 0.26 31.83 鞍山 2002 913 68.8 148 宁夏 银川 2004 1158 15.2 山西 39.8 110.1 太原 1997 1109 70 150.4 太原 1999 395 77.5 154.2 太原 2000 394 65.2 153 太原 2003 397 39.8 110.1 大同 2007 517 22.82 75.4 太钢 2000 584 99.49 阳泉 2007 1029 4.4 33.38 陕西 西安 2005 864 14.7 57.8 凤翔 2009 731 84.1 凤翔 2009 1016 83.76 四川 20.3 67.1 成都 2002 501 59.9 131.2 成都 2004 1558 13 成都 2005 1394 14.5 67 达州 2004 584 53.8 雅安 2008 703 8.1 71.96 重庆 2001 173 23.7 77.73 山东 14 67.1 济南 2002 2412 35.3 89.9 青岛 2004 1814 21.2 78.7 青岛 2005 1189 7.3 47.4 青岛 2011 1285 1.03 48 . 79 临沂 2004 2034 13.1 69.1 临沂 2005 2670 14.5 71.2 烟台 2001 600 3.2 52.9 青岛 李沧区 2008 1178 6.62 47.08 利津(胜利油田) 2006 7846 44.25 99 宁阳 2008 6879 28.52 新疆 乌鲁木齐 2005 987 23.3 54.5 浙江 杭州 2010 572 33.4 温州 2005 2038 10.99 60.3 平湖 2005 711 36.43 95 永康 2004 592 15.88 73.2 常山 2002 495 23.84 81.24 云南 24.9 83.8 昆明 2004 27211 24.9 83.9 昆明 2005 291 21.3 74.5 云南各民族 2008 751 13.8 66.5 福建 宁德 2002 970 19.5 66 吉林 长春 2007 4468 4.66 52.93 天津 2003 8836 23.73 83.86 图1 2000年以来北京、广州地区儿童血铅变化 图2 1996年以来龙井茶铅含量变化
个人分类: 环境灾害|9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点滴
陈龙珠 2012-5-23 17:49
又到17:30,收工前,灌两滴水 现在物价高,比工资涨得快,进饭店聚餐,即使不喝名酒和鲜榨饮料,在干净一点的店里,一桌人一餐下来,也会消耗掉年轻人不是半月就是10天的薪水。所以,今年回安徽老家探亲和到浙江等地出差,就不轻易告知亲友、同学和自己的毕业研究生们了:不破他们的费,心理会更踏实些的。其一。 清明节以来,到浙江出差过几次,遇到家乡在绍兴、东阳一带的熟人馈赠土特产时,多是2份新茶和1份香榧。这种碰巧是否折射了,现在的名茶可以从外地采摘来加工,而诸暨香榧估计尚难以大量种植和产销,物以稀为重?其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活小记--谷雨时节品龙井
kksonne 2012-4-21 17:42
生活小记--谷雨时节品龙井
盛弘强 2012-04-21 都说“明前茶”珍贵,前段时间的网上热议的价格一度达到18万元一斤,贵比黄金,令人咂舌!杭州最出名的当属龙井茶,正值知春时节,也是游客蜂拥而至的时候。 昨天是农历谷雨,杭州市政府将此日定为“全民饮茶日” ,据说去年 杭州西湖申遗成功,“龙井茶文化”也载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亲朋好友、远道来客汇聚在一起,周末的杭州好不热闹!另外,杭州人爱热闹聚堆,还有“ 杭儿风 ”一说,因此龙井、梅家坞等地自然是不敢前往,名声在外,人员过度拥挤。我们选择了距离梅家坞较近,但在山坳里面的小牙坞。即使如此,半个小时的车程都快需要两小时才能到达,还不如一些学生骑自行车先行到达。 在农家乐喝茶、吃饭,海阔天空的闲聊也是杭州人周末休闲的一大去处。小牙坞的地利位置远离交通主干道,相对清静些。但是去晚了,停车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儿子跟我一起去,是他最高兴的事情。那里有一堆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我就抽空拍些照片,纪念一下,希望不虚此行。 ------------------------------------------------------------------------------------ 附1 : 谷雨茶 http://baike.baidu.com/view/643605.htm 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 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 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 附2:杭儿风 http://baike.baidu.com/view/617880.htm 杭儿风是中国杭州方言杭州话中「跟风」的意思,反映了杭州人不管干任何事有一种比较喜欢凑热闹或一窝蜂的从众心态。特多地反映在购物,休闲,等赶潮流的消费方面比较多一点。杭州的一些汽车、旅游俱乐部就是以「杭儿风」命名。 政府和杭州本地的报纸也经常以「杭儿风」形容一些在本地引起轰动的事件,比如 西博会 、动漫节、 休博会 。   在市民生活中,杭儿风更趋向于解百、杭百大等购物中心流行的款式和打折活动,或者一些特色食品小吃,(曾经)流行的有:土家掉渣饼、 臭豆腐 、 必胜客 、绿豆饼等等,或者如自驾车出游,去 塘栖 采 枇杷 ,去 余姚 和 慈溪 采 杨梅 之类的活动。    杭儿风然而有时成为市政府搞「面子工程」的贬义词,以及批评杭州人盲目从众,不思进取,小家子气的词汇之一。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 王国平 曾用「杭儿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形容杭州传统人文特色中颓废的一面。    由于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使得「杭儿风」越刮越盛,影响甚至超过本地,「杭儿风」的贬义色彩渐渐淡化,而多了形容杭州人特立独行、勇于创新的成分。、 ------------------------------------------------------------------------------- 小牙坞所在的卫星定位图 农家乐一角 龙井茶 陌生的孩子们一下子就可以玩在一起 儿子最喜欢的便是玩具车,每次出门他都会自己选一辆带上 阴晴不定的天空 路边的野花1 路边的野花2 这个应该是杜鹃花吧 这个我也不认识 一些真菌长在树干上 这些野花我还是不知道。 通往山顶的青石板路蜿蜒向上 石坎间的小草总是最具生命力的 谁说一地的瓜子壳不能入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湖,那个曾经很美的地方
热度 31 cwufp 2012-3-10 10:09
西湖,那个曾经很美的地方
都说西湖美如仙子,可对我这种性情怪癖的孤魂而言,终究是在路过百次以上而毫无探望一下的意愿。前几天,烟雨朦胧中又再次造访杭州,在要求30年前同窗送我去汽车站的路上,被他绑架到了他最喜欢的西湖,无奈中,不知是我陪他还是他陪我,两个和尚在西湖边走了一小圈。 同学说,他曾在西湖边一个酒店里住了5年,比很多杭州人更熟悉西湖,也见过更多西湖的样子,更懂得西湖的美,从素面朝天的晴朗西湖到夜西湖、雨西湖和在他看来是最具有诗意的朦胧雾西湖。车子到了孤山里面停下,眼前是蓝灰色雾霾中的一片水,古人似乎没有用什么诗句描述过这种西湖,因为他们无论如何没想象过,西湖还有这样的光景,雾里有霾,霾里有雾,除了看不清三潭印月的景色,实在没有看出美逃到了哪里去。 俺肩包里背着相机,却没有拿出来摁快门的冲动,或许是愚钝,无论如何看不出哪里还有美的感觉。可自从8岁那年来过,后来的40年里俺再没有看过的西湖,无论如何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因此,在万般无奈中也废了几次快门,权充留念之意。 梅花刚刚有几朵,大多是还是含苞待放的状态,由于通透度不够,即便怒放或许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撒野,而毫无美的感觉。 两人一起吃了自助餐,同学说,俺不送你去车站了,车子给你,自己开车走吧。俺恭敬不如从命的开上车,到了目的地。过了两天,回杭州还车子时,同学非要拉我去龙井村坐坐,并在那里吃农家饭。因此,时隔多年,俺再次造访龙井村,发现除了旅游吃饭的人多了,村子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村子的茶树是非常有限的,可龙井茶的市场确是很大的。从西湖龙井,到杭州龙井,再到浙江龙井,不知道多少个龙井村的茶叶产量才能达到市场销售的龙井茶产量。据说,龙井村里的茶叶很多是四川和贵州坐飞机来的,是茶农们去当地品尝了茶叶,把那些味道相近的茶叶运回来炒制,变成了市场上能够看到的龙井。在这点上,中国科学家们比茶农走在前头,他们是到国外学习,拿着洋老师的科学思想和理念,在中国炒制后,当成世界先进水平在出售,卖给官员和政策,也卖给那些不怎么懂科学却不得不掏钱的纳税人。 西湖边有很多故事,譬如白蛇与许仙的爱情、岳武穆的英武和悲惨下场、济公和尚的智慧和法力无边、等等,可谓人文积淀深厚。讲故事也已经是科学界非常流行的获利方式,用一些通过各种交易和关系在杂志上刚刚发表的论文当成宝石,在销售基础研究的场合说杂志的地位和影响因子,在销售应用研究的场合说那是世界第一的发明,宣称其如何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与那些炒制的茶农相比,更为神妙,因为茶农毕竟没有把茶叶说成包治百病的良药,而那些卖石头的科学家却把一块石头说成了宝石。 俺其实不想听这些故事,有时却不得不听,因为他们一直在很响亮的吆喝,这让我常常想起街上那些收破烂的。 尽管无眼福享受西湖已经难得再现的美景,摁下快门的那几张不妨显摆出来与网友们分享,供消遣之用,或许街上的吆喝声能少一点。 1、雾霾中的西湖 2、朦胧的保叔塔 3、不知道什么桥 4、冬日的留影 5、路边的茶花 6、一树梅花 7、一枝梅花 8、两朵寒梅 9、一朵红梅 10、吃饭的农家叫龙井问茶 11、龙井村的茶叶地 PS:下次准备贴几张另一个天堂--苏州的感受
5302 次阅读|84 个评论
[转载]中国十大名茶的美丽传说
热度 1 shawnshen 2011-2-20 10:58
(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二)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着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三)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茶音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四)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五)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六)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七)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九)碧螺春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十)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个人分类: 生活百事通|13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绿
baijiab 2009-12-11 13:11
回忆录 代序 红 / 绿 张永和 不懈地雕琢着美好的人生,科学的嶙峋和艺术的广原融合为人生的理性感性二维内涵。然而,那仅是一个平面,何不创立一个人生立体空间?曾在诺奖太岁头上动过土,何不去摸摸华尔街金牛的屁股。 在唏嘘的岁月里曾一夜间变为百万富翁,在百年崩盘中又羞涩囊空。 仕途上追逐过,险些丢掉卿卿性命。春秋榜上,仕有别裁,非关读也。 极力地谱写着事业的凯歌,旋律的激情在瑰意琦行的爱情篇章。少年军旅的青涩初恋演变为三迭阳关的一世梦缘。金发碧眼的异国热恋厄逢闭关锁国年景,成为望洋兴叹书信终身的佳话。大学校花的婚恋遭文革浩劫的无情摧残,枯竭于大漠草原。从此,任身边风过云过,蜂转蝶转,视若无睹。缘遇同命蓉萍,共结丝罗。然,红颜命薄,命丧异国。生命为了爱,为了爱一个人而活着? 端上一杯浓郁的龙井茶,打开优美的通俗音乐,阳台上茉莉花芬芳馥郁,窗外哈德逊河玫瑰色晚霞在目。沉浸于人生风华沧桑的杜撰,陶醉于道琼指数的起伏,安乐于离子共价的邂逅。 通俗音乐,茉莉花,龙井茶憧憬着人生的未来,滋润着生活的朝夕,和谐着人生的韵致
个人分类: 张永和简介|1103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