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道德品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朱邦芬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选读
zlyang 2019-10-2 17:45
《 朱邦芬忆黄昆:越伟大,越纯洁 》选读 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7/428627.shtm 九三学社: http://www.93.gov.cn/html/93gov/xwjc/snyw/190717090074228955.html 黄昆,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http://www.60yq.cas.cn/gjzgkxjsj/2001n/hk/tp/200909/W020090919394511585898.jpg “黄昆经常说,基础研究也要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你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值。” “他对有些人只是依靠进口的洋设备,做些测量工作,很不以为然。” “黄昆先生这辈子就申请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6年他带了半导体所理论组一共十几个人,申请了3年一共6万块钱的经费。他特别珍惜国家的钱,但花自己钱却不太在乎。” “他非常不赞成有的人文章发表了许多篇,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问题。” “黄昆先生发表的文章不算多,反对‘灌水’” 朱邦芬说:“黄昆先生发表的文章不算多,反对‘灌水’。他觉得意思不大的著作往往被束之高阁。他强调,研究工作不能安于修修补补,以数量取胜,而要真正在科学上解决问题。” 黄昆主张每篇论文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或几个物理问题。他不赞成发了许多文章,却没有真正解决科学问题。 黄昆在英国6年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还完成了一本专著,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异乎寻常的高产。他认为, 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一年才能完成两三项研究,必须全力以赴, 自己在英国6年的研究是尽了全力的。 爱因斯坦曾说,第一流科学家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报告会快结束时,朱邦芬同样用这句话评价黄昆。 权威资料: 朱邦芬. 读1947年4月黄昆给杨振宁的一封信有感——纪念黄昆先生90诞辰 . 物理, 2009, (8): 575-580. 友情推荐: 李侠,2019-10-02,从顶刊 到高IF:人才评价遭遇社会共谋困境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9-120039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庭教育是一个大问题
热度 3 fdc1947 2015-11-16 08:00
家庭教育是一个大问题 如今对于学校教育的批评甚多,对于家庭教育则较少有人提及。其实,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不比学校教育差,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也绝不比学校教育少。 同一个学校的学校教育对所有的学生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教育的结果却相差很大。无论在德智体美的哪一个方面,学生之间的表现都有很大的差别。这里固然有学生先天资质的差别,有的聪颖有的愚笨,但是除了个别的两个极端之外,应当说大多数人的先天资质差别并不大,引起学生好坏差别的初始的和最大的因素当来自他们的家庭教育。 从孩子一出生,就受到了他的家庭教育(有人喜欢说到胎教,我认为那只能对孩子的体质即身体发育有关,还谈不上教育)。有人认为,婴幼儿时期没有什么教育的问题,其实,好多问题如过分任性、不遵守规则等毛病在婴幼儿时期养成了之后,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如果说,孩子的教育有什么起跑线的话,那么这就是起跑线。而这种起跑线上输赢的关键并不在于出多少钱去让别人去教育,全在于家长的家庭教育。如今,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不允许做这个不允许做那个的情况比较少了,大多数人都是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还小,不懂道理,长大懂得道理的时候再加教育也不迟。其实,让孩子遵守规则,更多的情况下并不是讲道理的结果,而是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如今的许多家庭,小孩子的生活抚育从而教育都是由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老人们心疼他们的辛苦工作的子女,年轻的父母亲往往也乐得把这样的任务推给年老的一代。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老人们不肯承担这样的任务,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似乎这样的老人就是不合格、不懂事理、自私自利的人。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儿童的溺爱。小孩子与老人们游戏,没有任何竞争对象,任何情况下小孩子都是赢家,他可以不讲任何规矩。我们到任何城市小学的门口看看学生放学时的情景,学生一出校门,就把书包传给了他们的祖父母。如果他们坐公交车回家,那么,那些老人就会和小学生一起去抢座位,如果只有一个座位,老人们就会把座位让十来岁的小学生去坐,甚至拿出什么美食给他们的宝贝孙辈们在公交车上就吃起来。直到上大学,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影子:大学里每年新生报到,从校门口走到报道的地点,父母亲、祖父母把行李手拉肩扛,大学生则空手昂首。 许多学校会让家长去监督学生的课外作业,甚至每一次作业都要家长去签字画押,不这样做就要惩罚学生,搞得家长和学生都狼狈不堪。这是一种非常错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即使学校没有要求,许多家长也常常陪着小学生做作业,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够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学习,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从小就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感。孩子的学习还是要孩子独立去做。 如今的家长往往很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仔细到每一道作业题是否做得对.其实,真是管的不是地方。这种事情应当是学校老师的责任。真正需要家长关心和注意的是孩子的德育教育,即道德品质和人格的教育。青少年的道德和人格实际上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分析那些犯罪分子包括那些做过大官的贪官污吏,几乎都能够找到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或人格上的缺陷。 许多家长只想让子女上更好的学校,得到更好的教育,或者给子女留更多的钱财,为此,他们不惜违法乱纪,有时候他们甚至告诉他们的子女,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他们的子女。但是,如果他们的子女没有很好的道德品质,将来弄得不好,再多的钱财也会被沾上了黄赌毒的子女败落一空。有些人有了很高的学历,爬上了很高的地位,但是道德或人格的缺陷会使他们在关键的问题上犯错误,甚至犯罪,结果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种情况,如今已经屡屡发生。我想,所有的家长恐怕都不希望他们的子女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具有优秀的道德和良好的人格。首先要使他们懂得仁爱,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爱家人,爱父母兄弟姐妹,尊敬长辈,与人为善。要真诚,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要尊重别人,懂得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别人的存在、别人的权利,这样才能够懂得社会的规范。要自尊自爱,对于父母亲人对社会要感恩,也就是对他们对社会要做出自己的贡献。做事情要考虑社会影响。要向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士学习,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君子。培养诸如此类的品德,都应当是家庭教育的目标。 但是,所有上述家庭教育的实现,并不是几句话的说教所能够完成的,而且主要并不是说教。从婴幼儿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过程。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需要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在长期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难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要想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家长首先就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如果自己整天胡作非为,或者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不可能的。 天下的家长恐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经发展的道路。只要心里有着孩子,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就能够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的欲望有所克制,所以,想着对青少年的教育,实际上也将时时警惕,日久天长,对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子女也是教育自己。 我们的社会有许多问题,道德品质、社会风尚的问题,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光发牢骚说怪话说没有用处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做很多事情。强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需要大家努力去做的大事情。 家庭教育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加强宣传,认真研究,提出对策,做好这件大事情。
个人分类: 教育|30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育部发文是否可以不提政治思想,而应强调道德品质
热度 2 hanshiqing 2013-5-30 11:05
我们每次都是提政治思想,这里面有误区,这种误区让大部分年轻人无所适从,同时让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本文就是要细致分析清楚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区别: 在今天, 思想 自由恐怕是每一个人都懂得的道理了。让社会的每一个人统一思想显然是违背社会进步的规律。统一思想会导致社会的退步。每一个人之所以作为他(她)自己的个体所在,正缘于他(她)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想路程!爱因斯坦、培根、达尔文、乔布斯等历史上之伟人无不在其 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思想 !而社会之所以进步,正源于群体中的个体多样性的思想所不断产生的创新思维和在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实践。 而 政治 ,其实应该是一种为官策略,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个人都去做官,都学为官需要的政治。 而应当允许和鼓励群众做一个合格的不具有政治谋略的纯真的社会公民。 道德 ,是一个社会群体有史以来积淀而成的应该共同遵守和赞扬的美德;而 人的 品质 ,是与政治无关的,是做人要遵守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一个美好社会的基础应该先具有合格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公民。而合格的公民是具有良好道德和美好品质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拥有政治谋划的管理层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道德和品质,是从社会的基层出发,从每一个人开始建立和认同;而政治和思想,却是从统治阶级的上层角度往下施压和洗脑。这是很不同的。 当今社会,很多社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品德都被破坏得很严重的情况下,避开道德和品质的重建不谈,去大谈政治和思想,是一种失策啊! 我们的社会充斥了很多道德品质低下、却所谓政治思想大红大紫的飞黄腾达的人。 我们的身边,也存在无数道德品质好、所谓政治思想不红、但值得我们尊重和赞扬的诚实勤劳正直的人们。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建设基本的道德和品质,而不是强调政治和思想。
个人分类: 心灵的归途|5982 次阅读|6 个评论
多在培育大师生长的土壤上用心思
brbaba 2009-12-11 17:23
据报道,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代号为珠峰计划。它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在北大、清华等内地11所名校实施启动,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这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触动了人们的大师、诺奖心结,引起了广泛关注。   时下,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往往被人们称为造大师运动,且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在很多地方,类似的名师培养工程、领雁工程、特级教师培养工程、专家培养基地等等,明目繁多、热闹红火。然而,这其中不少所谓的重点工程结果却差强人意。满天飞的大师、名师和专家大多徒有虚名。一代宗师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无疑正在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走了,贝时璋走了,季羡林走了,任继愈走了,杨宪益走了随着大师一个一个地远去,我们这个缺乏大师的时代难免焦急起来。   大师做学问,需要一张安静的书桌,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和坚守、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和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大仁大爱;需要有坚持真理、敢说真话的胆魄、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更需要有良好的学术土壤和生态环境。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的土壤。钱学森、贝时璋、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这一辈学人之成功,除了各自的优异学术禀赋之外,坚实学术根基、健全学术人格和时代学术生态是重要条件,舍此难以承受起培植和繁育大师的重任。   钱学森生前讲述过他在北师大附中读书时的情形:生物课上,老师常常会带学生到野外去,在玩的过程中采集标本,他总是兴致勃勃地参加,并用抓到的蛇制作标本。虽然当时学校很穷,但化学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钱先生在那段时间做了很多化学实验。不难看出,钱老中学时代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玩字。这就是他成长的环境。玩字的蕴意十分深刻,在玩中接触大自然,在玩中锻炼动手能力,在玩中增长和扩大知识面,在玩中放松身心,放飞自己的理想。这也许就是大师成长的天然环境。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育是艺术,是慢的艺术;教育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前,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是不让学生玩,让学生动的机会也不多。学生们过多地靠在书本上,每天相对机械式的生活和学习等等,这些都需要改良。我们的时代呼唤人才,呼唤大师。我们的这个时代在培养一代宗师之时,不妨更多用些心思把大师生长的土壤和环境培育好。 来自:光明日报
个人分类: 杂谈|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