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报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荐一张报纸
dongzg101 2011-9-12 09:51
书刊参考 陕西人民出版社 国内统一代号CN61-0032 邮发代号:51-21 2011年9月9日总第2958期 还原皮黔生:没有情人、涉及渎职、全案仅一个行贿人 从这篇文章看: 一 领导往往容易成为公关的对象,总会有漏洞的。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和需要。 二 其实也说明,上级领导没有对下级领导真正关心。 三 被人埋了一个坑,需要的时候就引爆 四 太正直的人也会出问题 五 中纪委也是会被人利用的,放这种廉政教育警示片只能起到反作用,中纪委应该抽点人做中药,不要做西药。职能要转化。 话说回来,如果皮搞自己的小集团,这点钱也不算什么,早就有人替他出了。 如果他有自己的参谋,估计也不会犯下这个错误。 有时候只能说“悲剧”。 一个清官的悲剧,正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团队,如果某人对他关心,从心理学上说,反而会偏执的相信某人。他的领导和同事,没有人真正关心他,都在利用他。家里的事情,为什么要跟一个陌生的商人来说呢?领导同事都不能说么?难道这就是中国的官场,如果不是他个人性格原因,这是中国官场的悲剧。他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他的性格也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优汰劣胜”社会学定律 中庸之道能在中国盛行两千年是有道理的。 现代社会,信息泛滥,人人都是编剧,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演员。 榜样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做好自己,影响好身边的人就行了。 教育要做到细节,关键看品德,不要因为一次错误就把人盖馆定论。有能力的人才会犯错误。 文化大革命失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每个人都在怀疑对方在搞阴谋。话说回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多人仍然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这也说明了,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是艰难的! 如果没有自己的心腹,和关键时候能顶包的人,领导是万万不能当的。否则,手下是别人的心腹,你还是领导么?
2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bio 2011-8-11 09:30
中國第一航母 出海試航五天 2011-08-11 中國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昨天首度在大海試航,載運逾千名官兵,從大連港口出發,預料於附近海域試航五天。有軍事專家推測,待航母整體建構、武裝系統及戰機升降等試驗,約於明年完成後,中國第一艘航母將可正式服役,打開中國海軍新一頁。 中國早年從烏克蘭購入前蘇聯航母「瓦良格」號,改裝成為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排水量高約五萬五千噸,艦上配備協助戰機起飛的滑跳式飛行甲板,武器陣容鼎盛,包括十二枚SS-N-19反艦飛彈垂直發射裝置、RBU-12000反潛火箭發射器和Ka-27反潛直升機等。 回港口後續改裝測試 「瓦良格」號經七年時間改裝,一直停泊在 天津的大連港 ,昨天清晨終於「下水」,由拖船拖離港口,而非依靠自身動力,其後駛往大連港四十海里外的渤海,作為期數天的測試和訓練,預計周日返回港口,繼續在船廠進行改裝和測試。 一 位海軍專家指:「航母此次出海屬『試探性』,主要檢驗動力系統。」軍事迷亦密切關注航母的一舉一動,早前他們更指拍到「瓦良格」發動時主煙囪冒出黑煙。 發航空警告 封附近海域 為確保下水順暢,遼寧海事局前日發佈航空警告,由昨日至周日傍晚六時,其他航船一律禁止駛入黃海北部遼東灣特定海域。軍事迷觀望航母最佳位置的蔚藍公寓,近期遭嚴格監管,不得隨意出入、拍攝或逗留。 九名畢業於「飛行員艦長班」的軍官將輪流擔任航母的艦長,包括曾赴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學院深造、被稱為海陸空三棲明星艦長的李曉岩、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副院長柏耀平等。 對於航母編隊未來將在哪個艦隊服役,消息指,東海、北海或南海均有可能。不過,「瓦良格」號並非正名,其新名字至今仍是個謎,有人猜測可能 用其屬省天津號為名 。 本報記者
个人分类: 老牛读报|5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曹大侠在报纸上火大发了
热度 11 陈安博士 2011-8-5 19:13
【 据说,这份刊载下面文章的报纸发行数十万,还不算网络上的阅读次数,老曹这下可牛大发了! 】 【老曹口中的“不成文规矩”下一步至少可以推广推广了】 【记者可怕吧?看你们再敢轻易接受采访?!】 广州大学一博导要求女生考博前先找男朋友 本报讯 (记者朱建华)“当我看到男嘉宾一双眼睛在24位女士身上扫来扫去寻找心动者时,我有一种在菜市场买菜的感觉。”曹广福2日在科学网发表了博文《博士生不适合上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昨日点击超过4800人次,网友评论70余条。 1960年出生的曹广福是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获得全国首届国家级百名教学名师奖。昨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给女生立了个不成文的规矩——考博前先找男朋友。 ●男博士生当嘉宾会遭“灭灯之灾” 近日,因写讲义太辛苦的曹广福,看了几期江苏卫视的热门节目《非诚勿扰》后说,该节目不适合博士生去,首先在于“节目的宗旨未见得是充当红娘”。 “台上短短十来分钟甚至几分钟能了解到什么?”他说,“我通过几期节目发现,有些女嘉宾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年头,想出名的人太多了。有些人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 曹广福认为,千万别拿《非诚勿扰》这类节目当真,这类节目的娱乐性已经远远超越它的功能性。 他认为,一句话、一个举动、一句非恶意的评论都可能让男嘉宾遭受“灭灯之灾”,这不是在相亲,而是在考验策划人的水平和男嘉宾的口才及随机应变能力。“这些都不是博士生所擅长的”。 曹广福推断,博士生去《非诚勿扰》失败概率为99%。 ●女博士生要把握找朋友的时机 对于他的观点,网友中既有喝彩者,也有拍砖者,还有质疑者。面对热议,曹广福昨日表示:“自己对别人的冷嘲热讽、恶意攻击与谩骂早就习以为常。” 他告诉记者,他有写作的习惯,而教学之余写博客也让他少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应酬。“博客不仅让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活方式,看淡、看透了很多事,也让我改变了对许多问题的态度与看法”。 他说:“女博士生找对象比男博士生的难度的确稍大些,但也没人们说的那么艰难,关键在于要注意把握找朋友的时机。年龄是关键,女孩超过了一定的年龄找朋友肯定有问题。”他透露,他给女生立了个不成文的规矩,考博前先找男朋友。“我认为这个规矩值得推而广之,毕竟年龄不饶人”。
个人分类: 趣论|5347 次阅读|17 个评论
《焦点访谈》采访得到的观点和结论是符合事实的
热度 1 cyj 2011-7-17 22:57
《焦点访谈》采访得到的观点和结论是符合事实的 王书记在北京向四家报纸的发言,是不是要否定 2010 年《焦点访谈》采访所得到的观点与结论? 因为,《焦点访谈》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强调:六教授举报的教育部一等奖,学校当局在《焦点访谈》采访前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焦点访谈》既使用举报方杨绍侃教授的发言“ 没有结论,到现在也没有结论 ”。又用造假者李连生的发言“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 —— 做了对比和呼应,有力的证明学校当局,对于举报人最早在 2008 年 1 月就举报的李连生教育部一等奖造假案件,居然到了 2010 年 3 月阻挠压制不予调查处理达到两年零三个月,如果没有《焦点访谈》的曝光, 2008 年 1 月 2 日的举报,还不知道何时才有结论! 第二个是强调:六教授举报的李连生涡旋压缩机的两个科技进步奖,学校当局在《焦点访谈》采访前,还没有认真的调查,更谈不上处理。 《焦点访谈》用学校当局虞烈副主任的发言“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做了证明! 而且当《焦点访谈》记者质问“ 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 虞烈回答道:“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 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出发点 。” 由此可见, 2008 年 7 月 13 日,六教授举报李连生涡旋压缩机两个科技进步奖造假一案,直到 2010 年《焦点访谈》到学校采访时,学校当局不但没有认真调查,而且将举报方早在 2009 年 7 月 21 日,碑林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就交给李束的律师的泰德公司的年检报告,也不予承认,仅仅是由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拿着相同的举报方的上述证据质问时,学校当局才开口答应“ 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 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 出发点 。 ” 反之,如果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不来采访呢?学校当局所说的“ 将来有一天的时候。 ”会有那一天到来吗? 2008 年 7 月 13 日举报,到 2010 年《焦点访谈》采访,已经过去一年零 8 个月,西安交大当局领导人,始而对举报信不理不睬;继而使用玩弄造假手段应付科技部的过问;终而敷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说是“ 将来有一天……。” 直到 2011 年 2 月,科技部撤销了李束的大奖时,王书记在北京却对《科学时报》做了如下发言:“ 严谨治学是交大的优良传统,学术诚信是学校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对此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态度也是坚决和一贯的。  ……。对于李连生事件当然就更不能例外,必须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和制度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当时学校收到对他的举报之后,立即按照程序规定提交给学术委员会,就所举报的事实进行核查和认定,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这期间还曾根据工作需要外请有关专家参与。最后也同样是由学术委员会作出正式结论,交由学校行政部门予以行政处理的 。 ” 这些大话、套话和假话,与 2010 年《焦点访谈》采访时所得出的事实相对照,王书记企图在北京利用媒体不了解他的实际行为,发表的言论和结论,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时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完全的予以否定! 令人想起齐桓公时代发生的、留下的一句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博主 2011 年 7 月 17 日 . 附《焦点访谈》台本: 《焦点访谈》 2010 年 3 月 20 日台本——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今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在校方这一举动的背后,是 6 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 。然而近日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采访时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解说: 2007 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 45 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  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 5 位教授。这 6 人平均年龄 70 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 6 位老教授称,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 1965 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 1998 年和 2001 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陈永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当时就感觉到义愤填膺,教师啊,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你传的什么道?你授的什么业?   解说:   6 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 30 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 6 位教授谈话。   陈永江: 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 ( 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陈永江:   ( 校领导说 ) 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 50 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 6 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这个我们听了脑子都要炸了,感觉到这种侮辱太大了。   解说: 2008 年 3 月, 6 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杨绍侃:  没有结论,到现在为止没有结论。   解说:   被举报者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   记者:   那学校当时给您的说法是什么?   李连生:  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解说: 6 位教授对学校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术造假性质恶劣,必须严查才能警示师生。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披露该事件。   陈永江: 科学网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实名实姓,要有证据来说话检举揭发。   解说: 老教授在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不到一个月,点击率突破 6 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一个月后,校方第二次约见 6 名教授谈话。   陈永江: 开场白,简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停止你们网上的检举揭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卢天健 ( 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录音 ) :  网上和报纸现在是揪着不放, ( 对学校 ) 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  我们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让学校恢复到我们过去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振兴,要老老实实工作,要让年轻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解说: 由于 6 位教授坚持举报, 2009 年 5 月,时隔一年多,西安交大对这起事件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几天前记者前去采访,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   卢天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就是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解说:   校方对此事件还在调查中,然而 6 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 2004 年和 2005 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获得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份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中,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 1998 年由陕西省纪委专门为李连生等人的技术成果而成立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中,这个技术成果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陈永江:  他就说 2001 年的纯效益是 255 万, 2003 年的纯效益 1470 万。然而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所要到的材料,这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 2001 年亏损 148 万, 2002 年亏损 307.8 万, 2003 年的,他不是说盈利 1470 万吗?然而公司怎么说的呢?亏损 384 万。这一正一负几乎 2000 万,太胆大了。   解说: 在这份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公司成立后的 1998 年至 2000 年间没有生产, 2001 年至 2003 年连续亏损, 2004 年该项目停产, 4500 万资本金仅剩 868.5 万元,亏损达 82% 。然而荒唐的是,就在已经停产后的 2005 年,李连生又以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连生: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记者: 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 目前,学校对这两个奖项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论。   虞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记者: 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虞烈: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起发点或者是出发点。   解说:   采访中,学校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对于经济效益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们对图象和声音做了处理。   参与鉴定的专家: 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   解说: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那么和评奖部门这种不想得罪人的心态相比,学校方面的考虑似乎就来的更为具体了。   陈永江: ( 学校领导 ) 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 16 ,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如此的学术生态令人担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学而无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都会有直接影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让术业有专攻,德才能兼备,科研活动长远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2010年3月20日)
6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也來評論一下科學網編輯部——與科學網博主肖重發先生的對話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5-11 09:45
一般也不瞄“精选博文”。偶尔会瞅一眼“热门博文”。 ===我也差不多。 我對精選博文,雖然也有時發發牢騷,但是並不特別在意。 我比較憤怒的是,編輯部常常不能把自己的位置放正,喜歡對他們認為所謂科學性不足的文章封殺,而且在這麼做的時候還常常勢利眼。 科學網博主在科學問題上算是成人了吧?有些文章的確科學性有些不足,甚至可以稱為偽科學,so what ? 難道其他博主會被誤導變得偽科學起來了? 人家劉全慧老師都覺得可以不必封殺,你一個不懂科學的編輯牛什麽牛? 博主回复(2011-5-11 09:22) : 精选博文吸引了太多的眼球,这对科学网的发展绝对不是好事。在这一点上,科学网要追求“无为而治“,否则相当于办了一份中不溜秋的报纸。悲剧。 黄秀清科班出身都不许讨论基本科学问题,那还要科学网干什么?? jiangjinsong 2011-5-11 09:41 我對精選博文不太在意,因為那畢竟是錦上添花的事。 但是,科學網的小編輯把自己太當回事,太蔑視我們這些專家教授,隨便評判我們的博文夠不夠科學,這就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了吧? 博主回复(2011-5-11 09:45) : 是很纳闷。 政治红线,我们还可以理解。 科学红线,实在不能理解。不知道博主委员会能不能在这方面发出点声音。 jiangjinsong 2011-5-11 09:46 這就是無知者無畏。 我已經不是博主委員會成員了。 看其他博主有什麽看法。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44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这犹太报纸跟人民日报可有一比
热度 1 benyang22 2011-5-10 13:54
这犹太报纸跟人民日报可有一比
美国白宫一群官员实时观看袭击本拉登的行动。 美国一个传统犹太教的报纸 Der Tzitung 刊登这个新闻时,对这个照片做了手脚,把其中两个女官员的像去掉了(一个是美国国务卿Hillary Clinton, 一个是总统的反恐主任Audrey Tomason。 这种做手脚的事,在中国并不鲜见,尤其是以前。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的水平是相当高的。没想到在美国也有这样的高手。 不过,这份报纸后来登了个说明。因为 Der Tzitung是一个犹太教保守派Hasidic Judaism的出版物,他们的规则是不刊登女人的头像。即便是当大官的女人,也不登。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3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男方粥沫》的宿命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1-5-7 16:48
  还记得新的《男方粥沫》总编刚上任的时候。   应该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简直就是风起云涌。   一堆名记者辞职或者被清洗,然后是著名撰稿人有意见,意见都上了网,根本就不再是一家人内部吵架的架势,而变成了公共事件,家丑不断外扬。   主要原因是新的《男方粥沫》总编原来是省委的宣传干部,经常拿过报纸来第一句话就是这篇文章怎么能发出来,等等。按照其中一位名记的说法就是,这位先生到了报社当总编,却依然是新闻检察官的本底,还没有进行由检察官到总编的转换呢。所以,看了报纸的文章就立刻觉得完全是离经叛道嘛,就想拿过笔来,要么修改成不温不火,要么就拿剪刀干脆撤稿。      在这个已经不只一家《男方粥沫》这类敢说话的媒体的环境下,人家走到别的地方有饭吃,还能实现自己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这位总编就这样被逼宫多次,终于有所妥协,所以今天的《男方粥沫》又成了时不时就来些刺激性话题的报纸了,而总编大人之前战战兢兢的屁股终于习惯地坐到了总编的硬板凳上。      《男方粥沫》在 60 周年的时候有次大动作,在那个左近的时间里,连续两期《男方粥沫》的头版头条都是关于在缅甸的果敢人被迫害而我国政府屁都不放一个的报道。那些可怜的中国人,在缅甸这种以前对我们总是点头哈腰的国家被严重迫害,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而那时候的其他报纸,天天宣扬的则是我们的国力经过 60 年之后多么多么强,强大到美国如果如何尊敬和害怕,云云,《男方粥沫》的头条连续报道给这个所谓强盛的国力扇了两个大嘴巴。      而此时的总编依然是当年那位新闻检察官,此时的他大概应该知道什么才叫报社总编了吧。      以前的《男方粥沫》总编多是文人,至少不是新闻检察官,也所以,尽管每每被干掉,但是续任的总编依然保持了原有的调子,风格在刚上任的稍微有点压抑,但是很快就再度高了上去。于是,被撤,完成又一个轮回。   这位新闻检察官出身的总编不知道是不是也快到这个轮回了,看最近的《男方粥沫》,一会低眉顺眼,一会又高亢激昂,好像还能再撑上一阵子。      对于《男方粥沫》这个媒体,未来在中国新闻界的地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尽管它会不时被关上一段时间紧闭,稍微老实点,但是,尾巴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翘一翘。      也真是够不容易的。
个人分类: 物论|3326 次阅读|5 个评论
报纸寿终正寝?《纽约时报》电子版开始收费
zhangxu2020 2011-3-19 12:58
今天一早,收到一封邮件,是 New York Times 发来的。邮件正文第一句话是:Today marks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s we introduce digital subscriptions。标志着《纽约时报》电子版正式开始收费,也意味着纸质报纸将退出历史舞台。 以下是邮件全文: An important announcement from the publish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Dear New York Times Reader, Today marks a significant transiti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s we introduce digital subscriptions. It’s an important step that we hope you will see as an investment in The Times, one that will strengthen our ability to provide high-quality journalism to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on any platform. The change will primarily affect those who are heavy consumers of the content on our Web site and on mobile applications. This change comes in two stages. Today, we are rolling out digital subscriptions to our readers in Canada, which will enable us to fine-tune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before our global launch. On March 28, we will begin offering digital subscriptions in the U.S.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f you are a home delivery subscriber of The New York Times, you will continue to have full and free access to our news, information, opinion and the rest of our rich offerings on your computer, smartphone and tablet.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subscribers will also receive free access to NYTimes.com. If you are not a home delivery subscriber, you will have free access up to a defined reading limit. If you exceed that limit, you will be asked to become a digital subscriber. This is how it will work, and what it means for you: On NYTimes.com, you can view 20 articles each month at no charge (including slide shows, videos and other features). After 20 articles, we will ask you to become a digital subscriber, with full access to our site. On our smartphone and tablet apps, the Top News section will remain free of charge. For access to all other sections within the apps, we will ask you to become a digital subscriber. The Times is offering three digital subscription packages that allow you to choose from a variety of devices (computer, smartphone, tabl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plans is available at nytimes.com/access . Again, all New York Times home delivery subscribers will receive free access to NYTimes.com and to all content on our apps. If you are a home delivery subscriber, go to homedelivery.nytimes.com to sign up for free access. Readers who come to Times articles through links from search, blogs and social media like Facebook and Twitter will be able to read those articles, even if they have reached their monthly reading limit. For some search engines, users will have a daily limit of free links to Times articles. The home page at NYTimes.com and all section fronts will remain free to browse for all users at all times. For more information, go to nytimes.com/digitalfaq . Thank you for reading The New York Times, in all its forms. Sincerely, Arthur Sulzberger Jr. Publisher, The New York Times Chairman,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4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以发博文了
热度 5 yindazhong 2011-1-19 21:39
又可以发博文了,感谢王号兄弟和刘洋兄弟的拯救!不过我真的准备走了,我确实没时间玩网络游戏。科学网的兴趣似乎不在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引导和探索,而在办“报纸”。而我的兴趣始终如一——追寻千古之谜,解读生命奥秘! 我会常来学习,看望老朋友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9 次阅读|8 个评论
报纸堆里看数据
热度 2 hjf306 2011-1-19 00:53
“一部投资 7000万的片子,明星片酬拿走5000万,你让导演还怎么拍?”香港导演协会会长陈嘉说道,“主要还是因为中国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太少了,就那么三五个,大家都抢着用,身份自然就被抬上去了。” 博主:看看2010年的三部贺岁片《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和《让子弹飞》,葛优一人饰演三部电影的男主角,那个辛苦和丰收啊。影视公司要的是票房,看客要的是精彩,能否两者兼得。当年《疯狂的石头》,没有动则千万上亿的投资,没有国际大导演,更没有国际巨星,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切,皆有可能。 2010年内地居民出境前往国家(地区)前十位依次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越南、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 博主:日本这个与我们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国家,却是内地居民出境前往国家的首选,是居民理性了还是“不爱国”呢?或许很多事情与“爱国”无关。 截止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为2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中国人民银行1月14日晚宣布,从2011年1月20日起,央行首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高达19%的历史高位。 博主:让外汇储备涨,让存款准备金率涨,让物价涨,让一切涨会儿…… 2010年,泉州市登记结婚达到78074对,比2009年的66459对增加了1万多对,是历年来增长最多的一年。 2010年泉州市共有943对夫妻复婚,2009年为588对,2008年为74对。复婚人员年龄普遍为30多岁。 博主:民间传言2010年为“寡妇年”,不利结婚。可我们市的结婚人数反倒增多了,看来大伙都不信这个邪了。至于复婚,纯为爱情复婚者少,子女、经济、住房等现实问题是复婚的主要动力。真是年纪越大,谈恋爱顾虑越多,离婚后结婚成本越大。 总建筑约20万平方米,位于厦门岛内唯一的淡水资源——湖边水库中央的万科湖心岛,因“三面环湖”而被业界追捧为岛内绝版地块,其高层住宅均价突破35000元/平方米,周边楼盘高层住宅均价为16000元/平方米。 位于三亚小东海鹿口头半岛的半山半岛项目,在2007年时均价为15000元/平方米,时隔三年均价已突破50000元/平方米,周边楼盘价格为20000元/平方米。 位于三亚湾度假区“阳光海岸”核心的凤凰岛,在售均价超过10万/平方米,成为三亚乃至海南的第一高价楼盘。 博主: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最近姐姐买了一套房子,现付一半的房价,剩下的可能要贷款20年才能搞定,正应了Beyond的那首歌《抗战二十年》。成家立业,没有房子哪来的家啊。在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面前,大部分人只能做愚公。 经查,2007年8月,时任大同市副市长的王雁峰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私营矿主李克伟贿赂人民币1000万元。2006年上半年,时任大同市公安局局长的申公元利用职务之便,以筹建煤炭发运站为由向李克伟索要现金人民币2900万元,以及价值83万元人民币的汽车一辆。2007年9月,时任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的巩安库,收受李克伟贿赂10万欧元。 博主:这私营矿主真够有钱,光是给这三位“土地爷”的钱就要3000多万元,还不包括那些没被查到的。这钱要是拿来让咱买房子,那可多好啊!可惜咱爸不是李刚,也不是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什么的,唉,恨爹不成刚…… 截止2009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14亿,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博主:这次人口普查,这些数据应该又增了不少吧。也许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严重,前段时间国家将“常回家看看”列入了《老年法》草案,用意自然是好,只是不仅让人感慨。多久回家一次才算常呢,这个恐怕是最完备的法律也无法定量的吧。 2009年全国输液达104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博主:时下医院用“门庭若市”来形容恐怕不算未过。病房里走廊里随处可见“吊瓶族”。患者的主动要求,医生的不假思索、“以药养医”的利益造就了输液泛滥这一现象,更造成了抗生素、激素、维生素的滥用。 由南昌晚报、家庭医生报及家庭好医生网共同举办的“2010年十大健康事件”投票活动已于15日结束,2010年十大健康事件前十位依次为地沟油、张悟本、超级细菌、王贝整容致死、基本药物制度、氢化油、龙虾门、曲美召回门、漂白蘑菇、缝肛门。 博主:看了这个假那个假,这扇门那扇门的,不得不感慨大千世界的无奇不有。还有多少是真的? 以上数据摘自《泉州晚报》和《家庭医生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84 次阅读|4 个评论
政协建议
nipc 2011-1-14 09:56
一、 建一个城市建筑景观的艺术学院 现新建筑如雨后春笋,但其艺术观赏性总跟不上其数量的扩张,尤当城市化加速过程,城市景观价值也急剧攀升,因此建议我市可否建一所城市景观艺术学院来解决此问题(可能已有?)。建筑艺术表现力一点也不逊于其他艺术,如友好广场东北角那个小教堂,胜利桥北那个艺术馆,其魅力十足。友好广场若无此小屋,将使广场黯然失色。大连不少高楼景观也是很引人入胜的。由于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展示均受条件限制,而建筑艺术不然,其展示机会极多,空间极大,他是凝固的音乐,又是活化的美术,处处可伸手脚,因此他是反映城市软实力的强大载体。可说99%居民及游客受到最直接熏陶的是城市建筑艺术而不是其它艺术,甚至也不是自然景观,因此在创造城市文明的时候应特别重视发掘建筑艺术的巨大潜力。一座建筑巨大资金已砸进去,高额的内部装修也付出了,再讲究一下美容及对外的表现力是顺理成章的事。大连的建筑景观应更上一层楼,避免走直线化、平面化、直角化、灰色化或黄色化,总之避免走趋同化道路。如南石道街以南100米,那几座推倒后新建的高楼,真是浪费了其美好的背景资源,著名的“明秀山庄”的建筑也很单调,奥林匹克广场西北的两层小楼,虽精心设计也属一般水平。要把城市建筑艺术搞出水平很不容易,既然建筑业是个很大的专业,其内部的装修业也是个很大的专业,那么其外部景观艺术的创造也该有相应的高等学府来支撑。 另外,建议可否在大连选十来处适宜地段重点建设一些观赏性很高的景观性建筑,作为示范或先导? 二、 关于宠物的建议 希望“养犬新政”赶快出台,并坚决执行。我国人口接近14 亿,“狗口”也将逼近1亿,人兽同居在密集的高楼里,成何体统?!大连山林及园地也被狗群霸占,拉屎是小事,造成不和谐气氛是大事,在窄道上和大狗相遇很尴尬。养狗不符合国情,抵消了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成果,计生是国策,限狗也理应是国策,应坚决执行!超限的狗建议一律处置掉。人类对饲养动物(注意:是非生态链上的动物)从来都操生杀之权,不存在不尊重生命的问题,但处置要文明,用安乐方式。另外,爱宠者毕竟少数,而厌宠者绝对多数,因此媒体不要一味迁就养宠,报道什么品种啦、美容啦、食品啦、市场啦、普京爱狗啦,要多反映不同“政见”的民意,要支持“养狗新政”,支持法律。 三、 对报刊的建议 建议《大连日报》出两种版本,一种是当前的版本,另一种是 将报中“大连市采购公告”、“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登记公告”、“事业单位管理登记公告”、“质量技术监督公告”以及有关小轿车及住房的大幅广告取消,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不会看这些内容,在订阅时,订户可自己选择,从而可节约大量纸张,营造低碳媒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内中文报纸上的科技政策趋势
tengyi1960 2011-1-10 13:40
阅读报纸是一个好的科研习惯,高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必然是有所获得才能够坚持每周这样做的。 看多种级别的报纸,如果你比较关心科技政策,你就会发现一些报道的规律: 1、舆论铺垫时: 2、舆论论证时: 3、政策导向时: 一般来看,各种行业、项目大约5年能够循环一次(众多的研究专题报道),当然它们每年都在运行中。 当参考消息(港台媒体)或海外相关文摘开始少量报道的时候(专栏或豆腐块文章),你发现了相关的主题就要开始跟踪信息了(舆论铺垫时)。一般会提前3个月。 当专业报刊出现报道时,如:科学时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则进入(舆论论证时)专家论述阶段:也许这些论述以前也许出现过,只是现在比较集中了。这时离国家发布相关计划和政策导向的时间就不太远了。需要加紧准备锦上添花。一般会提前1.5个月。 当人民日报出现报道时,虽然有时是宏观的、综合的,但说明(政策导向时)政府的重点科技发展方向。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准备好(包括已经干出了一点成绩、做了一些沟通等) ,就有点太被动了。 虽然,很多的同志会选择在最后的时刻再动手,但也许早一点从报纸上掌握相关信息会更加有力执行。 一家之谈,错误难免,请补充或纠正。
个人分类: 思想盆|1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锺书对待报纸和编辑的态度
gongshiliang 2010-11-20 20:09
钱锺书对待报纸和编辑的态度 今年11月21日,是钱锺书先生的百年诞辰,不由想起了他老人家的几封来信,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对待报纸和编辑的态度。 坊间曾有一则传闻,说是1988年3月间,钱先生写了一篇有关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短文,化名寄给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编辑,想试试他们的眼力,结果还是被编辑看出来了,云云。这件事我是知道的。钱先生确实用了笔名中枢(锺书的谐音),但他是直接寄给当时分管《夜光杯》的沈毓刚先生的。沈先生早年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时,是钱先生的学生,他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记得沈先生收到这篇稿件非常高兴,对我说钱先生来稿了,命我抄一遍赶紧发排(当时还是铅字印刷)。类似的事不止这一次。沈先生常把钱先生的来信给我看,可惜我已记不住其中的详细内容了。但我记得那篇短文的题目是《也来聒噪几句》,钱先生在文中写道:电视剧《西游记》是我爱看的节目,物难全美,当然也有漏洞。《新民晚报》3月7日鲁兵《莫把袈裟当便衣》中肯地指出过错。我学样另举两个可供商榷的例子。大学者写通俗易懂的短文,钱先生是十分了解新民晚报风格的。 钱先生不愿与新闻界打交道是出了名的,他对英国女记者求见时说的蛋与母鸡的比喻,已成为谢客的经典。 【 转引者注: 杨绛先生曾记: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记钱锺书与围城前言》) 】。 其实,钱先生只是不喜欢新闻界那种追逐名人的浮浅的习气,他与新闻界并不隔阂。1988年10月我去北京三里河拜访他时,他对我说:你们报纸(新民晚报)办得很好。还问我,林放先生好吗?称赞他很正直,敢说一些刺耳的话。他对《夜光杯》的一些作者也很关心,如提到施蛰存先生,要我回去代致问候。 钱先生对编辑的合理请求是给予支持的。1990年11月底,我收到老诗人王辛笛先生寄来的三首诗,其中两首为辛笛先生所写,另有一首《老至》,为钱锺书先生诗作。我去请示沈毓刚先生,能不能刊登?沈先生嘱我给钱先生写封信,征求他的意见。没过几天,就收到了钱先生的回信: 建平同志文几: 来函谨悉。辛笛兄有此雅兴,牵连拙作,不敢杀风景,便付发表可也。并添两绝,以示助兴之意。但请万勿寄酬。毓刚先生处请代致候。草此即颂编安 钱锺书敬上 杨绛同候三日 从这封来信可以看出,钱先生是很照顾老朋友的情面的,同时,他也了解编辑想发表的心理。在补寄的第二首绝句中,钱先生深情地回忆了故人: 雪压吴淞忆举杯, 卅年存殁两堪哀。 何时榾柮炉边坐,共拨寒灰话劫灰。 诗后注道: 忆初过君家,冬至食日本火锅。同席中徐森玉、李玄伯、郑西谛三先生、陈麟瑞君皆物故矣。 因为对钱先生的尊重和了解,我们习惯于凡与他有关的事,先写信征询他的意见。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位大学中文系学生寄来的稿件。说他毕业论文是写关于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他把论文寄给了钱先生,结果钱先生给他回了信,写了一些鼓励的话。那个大学生很激动,把这当作一段佳话。我们知道钱先生不喜张扬,没有贸然刊登,而是写信禀告了钱先生。钱先生回信说,他当时接到那个学生的论文,知道是想让自己写几句肯定的话,论文便能获得好成绩,于是就成全了他。钱先生当然不同意登这篇稿子。他对我们的慎重,表示赞赏。 钱先生身体好的时候,每年会寄几首诗给《夜光杯》,总是声明却酬,因为我们向他赠报,他不愿白看。从中可以看出钱先生是很注重中国传统礼节的。 【 作者:严建平;转引自《新民晚报》 2010-11-20-B5 版 ;原文题为钱锺书先生的几封来信 】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75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维基百科创始人:报纸书籍的寿命还很长
XUPEIYANG 2010-9-5 16:17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5日16:14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