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卫生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陶黎纳:麻疹普种缺乏科学
热度 3 fs007 2010-9-10 07:51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寻正按:我接收到来自上海的专业人员陶黎纳来信,现公布于下。陶先生的说法跟我此前的猜测不谋而合,中国麻疹免疫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到了不需要卫生部一刀切的程度了,卫生部的这次普种,在流行病学数据面前显示极为幼稚。卫生部应当立即转换工作方式,把此次运动的控制权,交由各省及市的相关部门,由他们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推广免疫措施,针对不同地方不同的目标人群。大家不要忘记了,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国家,麻疹的流行趋势在各地有很大的不同,在广泛有了免疫力的地区强行要求所有儿童普种既浪费,又增加不必要的风险。】 关于麻疹强化免疫,我有话要说! 【寻正按:麻疹强化免疫是一种错误的说法,不存在强化免疫。强化免疫指象乙肝疫苗那样,开始疫苗只引起微弱的免疫应答,随后的加强免疫可以诱发更强更有效的免疫应答,那才叫强化免疫。而在麻疹免疫上,不存在这一现象,第二种接种后,短期可以增加抗体反应,长期则不增加。因此,第二次接种叫补种,是为了部分人在第一次未能成功诱导免疫应答而进行的,由于查抗体太贵,所以其他人为这部分人做了牺牲。如果再叫99%以上的人为不足1%的人再牺牲一次,明显是不适当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会给我的孩子接种这针麻疹疫苗,所以我也无法让自己劝说其他人家的孩子来接种这针疫苗! 我是陶黎纳,作为一名在上海市疾控中心从事预防接种管理工作10年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我一直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预防接种服务,并希望借此消除疾病,达到我所期望的公共卫生目标。 最近我备受煎熬。随着2010年9月11日的临近,我越来越为200万上海儿童和1.3亿全国儿童担心,他们的健康权和知情权正被一场轰轰烈烈的麻疹强化免疫所危及。 作为一名内行,我完全无法认同关于这次麻疹强化免疫的做法和依据,为此我有话要说!我不想成为,但我不得不成为说出皇帝新装真相的孩子!我欣赏方舟子“不问态度、不问动机,只问事实”的科学态度,我希望自己能以这样的态度来解释我的观点。 我声明:我的言论只代表本人看法,本人所在单位不需要为我的论点承担任何责任,这一切都是我自发的行为。如果有需要联系我,请以如下方式联系我:手机:13321946720,QQ:729460324,邮件:tlnboy@21cn.com。 我还对以下内容负责: 一、百度百科中的《麻疹强化免疫》的多数内容,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315137.htm?fr=ala0_1_1; 二、以“一个知道真相的人”的名义,使用truthtellera@21cn.com、truthmana@sina.cn向一些媒体信箱、政协委员信箱(网上搜索到的,可能有误)、相关专业人士信箱发送过邮件; 三、以用户名truthmana向一些著名论坛和社区贴过相关帖子。 麻疹强化免疫绝对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复杂离奇(没有什么毒药说、阴谋说和失效说)。公众的很多疑虑卫生部无法解释清楚,其原因正是:卫生部无法承认自己在机械思维的引导下做了一个涉及1.3亿儿童的错误决定。卫生部抱着“多打1针也无妨”的态度要求1.3亿儿童接受此次强化免疫,但老百姓的观点是“没必要干嘛要多打1针”。 几乎所有内行心里明白这么干是有问题的,但卫生部已经搞强化免疫十多年了,习惯成自然,既然之前无人反对,那么这次也不例外。不相信的话,你找一个内行私底下问问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以及他们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接种这1针麻疹强免疫苗。 为了便于理解,先做个类比。前段时间加碘盐事件被广泛报导:不管你缺不缺碘,你只能买到加碘盐,即使甲亢患者也买不到非加碘盐。大家都能明白卫生部的好心,但这件事却做的太过粗糙,搞一刀切是大家最反感的。经过媒体的报道和国民的讨论参与,卫生部终于开始研究是否供应非加碘盐问题了。现在卫生部又搞一个麻疹强化免疫,其一刀切的做法更加彻底,就是“两个无论”——即无论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无论是否患过麻疹,都要再接种1次。加碘盐事件中,个人对于自己是否缺碘是不知道的,只有检测了才知道,这种情况下吃点加碘盐还能够勉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中,孩子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接种过几次,是否患过麻疹,都是有书面记录或父母能够回忆的,这种情况下被要求再接种1次,于情于理都很难解释。 当然,很多人认为卫生部那么多专家做出的决策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吧。多数情况下专家的意见确实能体现出智慧的结晶,但也有失策的时候。比如:前不久,有位专家提出:为给解决女研究生婚恋难题,可将女孩入学年龄由6周岁提前到5周岁。理智的人都明白女研究生婚恋难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思从体制上加以解决,却打早上学的主意,我们的专家居然会认真地提出如此缺乏智慧含量的建议,可见专家也未必靠谱。 有点扯远了,回到麻疹强化免疫上来。卫生部为这次麻疹强化免疫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卫生部网站上提供了大量材料来解答公众的疑问,见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index.htm。卫生部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选择性的真实,还有些事实并没有告诉大家。 一、麻疹强化免疫的本质是一刀切 麻疹强化免疫希望提高人群对麻疹的免疫力,但具体做法是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论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是对没有患过麻疹的,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 这是一种粗放的、一刀切式的公共卫生策略。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基础薄弱,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且缺乏书面接种记录证明。对人群进行书面接种记录验证后对无接种史者进行接种在操作上反而显得繁琐,无论接种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有利于简化接种流程和迅速提高该人群的麻疹免疫力。因此,麻疹强免只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的一种公共卫生行动,且只应该用一次,之后应该靠常规接种工作保持人群的免疫力。麻疹强化免疫的粗放和一刀切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应作为一种常规的疾病控制手段。 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在WHO“2012年消除麻疹”口号的建议下,周而复始地进行麻疹强化免疫。以广东为例,2009年刚做完8月龄-14岁人群强化免疫,2010年就被卫生部要求再做8月龄-4岁人群,这意味着有将近3个年龄组儿童连续被强免。我国则是从2004-2009年有27个省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累计强免1.86亿人。许多地区是今年做完强免,明年太平一年,后年疫情又反弹,大后年再强免。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了一点:最基础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工作没有做好,需要靠强化免疫进行补救。这种情况下谈何消除麻疹?成千上万儿童隔几年被强免1次,只为了一个消除麻疹的口号。 【寻正按:卫生部相关人员科学素质很令人生疑。】 二、麻疹强化免疫不可能消除麻疹 卫生部告诉我们:2009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5.2万例,麻疹发病率不低于30/100万。 卫生部没有告诉我们的是:所有麻疹病例中超过50%为<8月龄和>14岁人群,上海、天津、北京、山东等地这一比例已经达到70%或更多,上海至少已连续6年呈现这样的麻疹年龄分布。 【寻正按:这证实了我的说法,中国可能面临成年人缺乏免疫力的问题,需要扩大免疫范围到成年人,而具体到哪个年龄段,需要具体的人群免疫力状态的研究。小于8月龄的婴儿疫苗尚在研究,明显那不是一个有效的努力方向。】 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 我国的麻疹疫情以<8月龄和>14岁人群为主,而这次麻疹强化免疫对象却只是8月龄-4岁(部分地区为8月龄-14岁)儿童。也就是说,麻疹强化免疫的对象完全搞错了。【此处粗体为寻正所加,以示强调。】 <8月龄婴儿发病的原因是母传抗体减弱,母亲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其传给婴儿的抗体要低于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15岁人群发病的原因是他们在上世纪70~90年代没有接种疫苗或是接种效果不好导致免疫力低下。但<8月龄婴儿和≥15岁人群均不在现行接种程序范围内,属于目前无法通过疫苗控制的易感人群。 即使麻疹强化免疫确实有用,也只能将麻疹发病率降低一半到15/100万,距离1/100万的消除麻疹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卫生部还有一个观点:儿童是麻疹的发动机,减少了儿童发病可以降低全人群发病。确实也有一些麻疹强免后次年全人群发病降低的现象支持这种看法,但这种现象并非只有麻疹强免一个原因可以解释。我提供2个:一是麻疹强免通常是在疫情高发之后执行,此时易感人群都已患过病,即使不强化免疫,次年的发病率仍可能是大幅度下降的(上海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达到了16/10万,但70%是<8月龄和>14岁人群,上海没有做麻疹强免,2006年的发病率自然下降到4/10万,不过其中70%仍是<8月龄和>14岁人群);二是麻疹的流行通常存在周期性,强免后碰巧遇到周期性低谷也是可能的。 上海原计划在2010年也开展春节后和开学后的麻疹强化免疫,但是执行标准是对常规接种脱漏者的查漏补种,这是上海一直的做法,儿童家长都能接受。但由于卫生部认为上海一直以来是查漏补种,不符合真正的强化免疫执行标准,因此要求上海开展8-14岁一刀切式的强化免疫,并以天津强免成功的例子来说服上海。天津在2008年麻疹高发后做了8月龄-14岁强化免疫,2009年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因此国家免疫规划中心认为上海也应该进行强化免疫。但事实胜于雄辩,进入2010年,天津的麻疹疫情再次高发,而且这次疫情中也是<8月龄和>14岁人群。 另外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因为预防接种人员不得不忙于给大量已经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儿童接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未种儿童和给他们补种,所以这些未种儿童将来发病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这些未种儿童发病,专家们就会认为这轮麻疹强化免疫没有做彻底,一轮又一轮的麻疹强化免疫周而复始。 三、接种过 2 剂麻疹类疫苗即可达到满意的保护率 关于麻疹疫苗效果,一般认为是:接种1剂麻疹疫苗的保护效果是85%(上海地区2008年做的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效果分析显示,抗体阳转率超过98%),接种2剂理论上可以达到98%(85%+15%×85%),接种3剂理论上可以达到99%。 【寻正注:中国的计划接种要求在8个月接种,故而效率只有85%,是因为受到母体残留抗体的影响的缘故,而第二剂在1岁以后打,本身就可以获得95%的效率,总的来说获得了超过99%以上的免疫效率,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接种第三次。即使两次接种只达到98%的效率,也没必要接种第三次了。】 专家普遍认为人群中95%有免疫力即可阻断麻疹传播,因此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麻疹疫苗标准接种程序是2剂(包括任何含麻疹成分的疫苗)。目前我国儿童2剂次麻疹疫苗的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有些地方已经接种了3剂次。 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麻疹疫苗均在预防接种证上留有书面记录。麻疹强化免疫则意味着无视接种证上的记录,将所有儿童视为未种状态,要求再接种1剂,是典型的一刀切。 实事求是而言,多接种1剂麻疹疫苗带来真正健康损害的可能性很小(卫生部也是一再强调疫苗的安全性)。但多接种1剂就要孩子多挨一次皮肉之痛,整个国家采购疫苗的直接投入将达到1亿元,还有接种补贴、宣传等,整个麻疹强化免疫的成本超过10亿元,换来的结果是:直接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理论上保护力提高1个百分点),长远来看对消除麻疹也没有实质性帮助。 如果真的需要多接种1剂,也是应该由卫生部修订标准接种程序纳入常态管理,而不是靠这种大张旗鼓的运动。 四、自愿原则 PK 95% 接种率 第三段已经阐明,接种2剂麻疹疫苗已经有很高的保护力,没有必要再多接种1剂。卫生部也宣传这次麻疹强化免疫是“知情、同意、自愿、免费”,但是在对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中却是另外一种说法:要求接种率达到95%,没接种的5%包括不愿意和禁忌症的情况。卫生部还要求做事后评估,接种率达不到95%的可能要重新做强化免疫。 于是,一方面对外宣传“自愿”,一方面接种工作人员又被压指标完成任务。其结果就是,自愿变成强制,接种工作人员想方设法提高接种率,比如在《麻疹强化免疫接种通知单》不告知“接种2剂麻疹疫苗可以不接种”的科学事实,对于不愿意接种的一定要提供不接种的理由,还有说不接种就不能入托入学等。各位如果遇到接种工作人员强制要求接种的,请理解他们,他们也是“被强免”的。 五、群体性接种面临巨大风险 2010年的麻疹强免涉及近9000万儿童,要求在10天内完成对该人群的接种,并且接种率达到95%。这意味着此次麻疹强免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体性接种,与2009年的甲流疫苗接种量相当(后者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单位时间接种人次远低于麻疹强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全人群年死亡率为7‰,假设强免年龄组的年死亡率仅为1‰,则在9000万儿童在强免之后10天内死亡数将为9000万×1‰×10天/365天=2465人;假设2465人中死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比例占95%,则仍有123人(2465×5%)将在接种后10天内不明原因死亡。虽然这些不明原因死亡全部是巧合,但如果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样的接种后死亡事件,则将使麻疹强免陷入困境,并严重引发公众对预防接种安全性的质疑。 六、消除麻疹的科学策略 策略一:查漏补种 在当前的预防接种背景情况下,持续开展对未种人群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是一种更好的策略选择。这种策略依据公认的科学事实,对没有接种过2剂的人群进行麻疹疫苗补种,能够真正提高了人群的免疫力,避免了大量的无用功,也避免了群体性接种中存在的风险。 策略二:常规接种 需要做麻疹强化免疫意味着最基础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保证儿童2剂次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政府应该研究常规接种工作没有落实的真正原因,从制度上保证基层接种人员能够按国家规定的接种程序为适龄人群提供2剂次常规的麻疹疫苗接种服务,才是能够最终消除麻疹的保障。 总结一下: 1. 麻疹强化免疫是一种典型的一刀切做法,即不科学,也无法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 2. 麻疹强化免疫有的只是漠视近亿儿童的健康,违反公民知情权,浪费纳税人的钱! 3. 请卫生部自行停止这种荒唐的做法,并向全国人民真诚道歉! 4. 请卫生部反思决策机制,避免此类情况的再度发生! 5. 请卫生部认真考虑科学的消除麻疹策略,如果遇到制度问题,请政府解决! 顺带对方舟子和王月丹一些说法进行解释: 方舟子在微博中说“给卫生部一万个胆也不敢拿几千万中国儿童做试验品。在公共卫生问题上,一定要相信卫生部……”——我相信方舟子的学术眼光,他对卫生部专家的专业能力估计是基本正确的,但他高估了他们说实话的能力。发现皇帝没穿衣服不算什么,勇敢的是指出这一点。 方舟子还在微博中说“所谓疫苗强化免疫,是指在短时间内统一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这个其实是预防接种的概念,预防接种是对易感人群接种疫苗。而卫生部这次麻疹强化免疫的对象是无论免疫史,无论是否患过麻疹,就实际人群而言,只要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的疫苗和患过麻疹,就不能算是易感人群了。接种过1剂者中,85%会获得免疫力,剩余15%是易感人群;接种过2剂者,只有2%是易感人群;接种3剂者,只有1%是易感人群。如果100人中只有15个,或2个,或1个是易感人群,能说这群人是易感人群么? 王月丹是免疫学博士,但他并非预防接种领域的内行,以他外行身份如何能获知疾控系统内部的公开秘密呢? 备注:入托入学查验需要查验接种史,但指的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常规接种程序,强化免疫不是常规接种程序,肯定不在查验之列,如果以入托入学为要挟强制麻疹强化免疫,肯定违法!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136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麻疹疫苗已用44年很安全
XUPEIYANG 2010-9-7 20:3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17:57 现代快报   昨天上午,北京市民花女士反映,前天,她的手机上突然接到关于接种疫苗是慢性毒药的短信,为此她对自己的孩子即将接种疫苗感到非常担心。记者调查发现,此种说法在网络上已经开始流传,引起家长担心。对此,卫生部强调,这次使用的麻疹疫苗全部为国产,而且质量有保证,安全率非常高。    北京市民接到恐慌短信   花女士说,前天下午,她的手机上突然显示了一个陌生号码的短信。短信内容表示,紧急呼吁各位家长慎重考虑马上进行的一亿儿童额外疫苗注射要求,这批美国赠送的产品完全可能是慢性毒药,同时短信内容中表示,如想知道原因详见博客。   记者昨天上午随即上百度输入博客名字,立刻页面上就出现博客紧急质疑:联合国为何要中国儿童蹊跷注射疫苗?的链接。   记者点击多条进去并未发现该博客,但却发现许多论坛上有关这条言论的谈论,有些帖子并不相信该言论,有些帖子也表示了担心。   不是说自愿吗?那为什么还要签两次字,也许真有问题,一位上海网友表示,看了帖子后,要考虑是否带孩子去接种。    卫生部:疫苗全部国产且安全   卫生部有关部门对记者表示,这次使用的麻疹疫苗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上海、武汉、兰州和北京的有关企业,不使用进口疫苗。   卫生部此前举行了关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通气会。在通气会上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解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铠表示,麻疹疫苗是个老疫苗,从1966年就开始使用了,到现在已经使用了44年,疫苗质量是有保证的。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从去年接种麻疹疫苗的情况来看,只有万分之几的不良反应率,而绝大多数都是轻微不良反应,应该说安全率是非常高的。    此次接种是强化免疫屏障   江苏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为控制麻疹疫情开展了多次局部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但因时间不统一、范围各不同、对象有差异,人口流动大,以及小范围强化免疫活动声势小、工作落实难度大,相对削弱了强化免疫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持久的免疫屏障、全面提高人群免疫力的作用,为加速消除麻疹进程,卫生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一次针对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一举解决多年累积的易感人群问题,建立起高水平的全人群免疫屏障。   快报记者 刘峻 法制晚报    已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孩子这次还需要接种么?   麻疹疫苗接种后,一般情况下个体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这也根据受种者年龄及个人体质的不同而异,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称为免疫无应答(或免疫不成功),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感染。   需要强调的两点是:首先,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多次接种麻疹疫苗不会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第二,接种麻疹疫苗既是对个体的保护也是对群体的保护,未接种者发病会影响周围其他人的健康。   当然,疫苗接种需要家长知情同意,如有发热等身体不适、禁忌症等情况可缓种或不接种麻疹疫苗。   卫生部网站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4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生部辟谣,麻疹疫苗非慢性毒药
sheep021 2010-9-7 10:17
按:卫生部辟谣了,俺心里有数了! 卫生部辟谣称麻疹疫苗非慢性毒药 http://news.online.sh.cn 2010-09-07 05:51 :齐鲁网 卫生部 疫苗全部国产 卫生部有关部门上午对记者表示,这次使用的麻疹疫苗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上海、武汉、兰州和北京的有关企业,不使用进口疫苗。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铠表示,麻疹疫苗是个老疫苗,从1966年开始就使用了,到现在已经使用了44年,疫苗质量是有保证的。 北京市 市卫生局表示,为保证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本市使用的是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从国家批准上市的产品中招标选出的,采购的疫苗均经过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合格。 同时,市卫生局强调,本次强化免疫期间,各接种点按规定只提供国家统一配发的、经过国家严格检测的免费麻疹疫苗。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市民可放心接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驳斥“麻疹疫苗系慢性毒药”传闻
xupeiyang 2010-9-7 07:09
2010年09月07日02:44 新京报 吴鹏 我要评论 ( 116 ) 字号: T | T 本报讯 (记者吴鹏)9月11日起,我国将开展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近日,有一些网友发帖对此次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的行为提出质疑,并对麻疹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怀疑,称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药。 昨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辟谣,麻疹疫苗已使用多年,全部来自国产,质量是有保障的。 昨日,郝阳表示,麻疹疫苗全部来自国产,而且质量是有保障的。此前,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铠曾介绍说,这次使用的麻疹疫苗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上海、武汉、兰州和北京的企业,未使用进口疫苗。 郝阳表示,麻疹疫苗从1966年开始就使用,疫苗质量有保证。对于网帖中质疑,为何能一次拿出一亿支疫苗以及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强化免疫的现象,郝阳表示,此次强化免疫工作早已筹备,从去年至今,已准备了1.1亿多支。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将强化免疫定为消除麻疹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美洲于1989年至1995年期间进行了强化免疫活动。2002年11月以来,美洲区未发现有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 释疑 卫生部指出,这次之所以实施强化免疫,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儿童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从而使儿童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强化免疫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已接种过疫苗的儿童为何要再次接种? 麻疹疫苗首剂未成功须补种 麻疹疫苗接种后,一般情况下个体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也因人而异,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称为免疫不成功,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感染。 据介绍,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在孩子8月龄接种首剂成功率为85%,在18月龄复种时血清抗体阳转率约为95%。完成2剂次接种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能达到99%,但仍存在免疫不成功的人群。免疫不成功的人群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麻疹局部暴发。 强化接种免疫率为何要达到95%以上? 95%人有抗体方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 卫生部指出,对于人群来讲,需要有至少95%的人有抗体才可以产生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对于个体而言,通过强化免疫再次接种麻疹疫苗,可以使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后免疫无应答的孩子增加产生抗体的机会。 卫生部表示,强化免疫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了一次补种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免疫史不详或未完成2剂次免疫的人群尤为必要,因此国际上在开展强化免疫时,通常不考虑目标人群既往的麻疹疫苗免疫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以便建立起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屏障。 ■ 北京情况 北京疫苗产自兰州 北京市卫生局昨日重申,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北京此番麻疹强化免疫,使用的全部是政府集中采购的国产麻疹减毒活疫苗,生产企业为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采购总量为200万支。 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处长谢晖介绍,目前,所采购的疫苗,以及配套的一次性注射器、安全盒、冷藏包等,目前已逐级下发至各区县主要居民聚居区的135家指定接种门诊。 同时,卫生部门强调,无论是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凡在国内用于免疫规划的,都须经过国家检测部门的严格审批、检验,质量和功效没有差别。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 卫生部门已指定178家医疗机构建立疫苗接种后疑似不良反应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直播预告 今日上午9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梁晓峰、副主任王华庆、副主任罗会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迮文远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官员等六位专家,将在中国疾控网解答网友提问。 我要评论( 116 ) 官方消息: 卫生部:麻疹疫苗有严格全过程质量控制 2010.09.01 卫生部: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异常可获补偿 2010.09.01 卫生部:中国麻疹疫情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 2010.04.22 各地情况: 山西力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010.09.01 北京今年已报告2366例麻疹 或迎来发病高峰 2010.08.24 广东将开展婴幼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2010.04.25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回应质疑称麻疹免疫质量有保障
xupeiyang 2010-9-7 07:0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2:01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吴鹏)9月11日起,我国将开展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近日,有一些网友发帖对此次强化免疫麻疹疫苗的行为提出质疑,并对麻疹疫苗的安全性表示怀疑,称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药。   昨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辟谣,麻疹疫苗已使用多年,全部来自国产,质量是有保障的。   昨日,郝阳表示,麻疹疫苗全部来自国产,而且质量是有保障的。此前,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铠曾介绍说,这次使用的麻疹疫苗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上海、武汉、兰州和北京的企业,未使用进口疫苗。   郝阳表示,麻疹疫苗从1966年开始就使用,疫苗质量有保证。对于网帖中质疑,为何能一次拿出一亿支疫苗以及其他国家是否也有强化免疫的现象,郝阳表示,此次强化免疫工作早已筹备,从去年至今,已准备了1.1亿多支。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将强化免疫定为消除麻疹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美洲于1989年至1995年期间进行了强化免疫活动。2002年11月以来,美洲区未发现有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 释疑   卫生部指出,这次之所以实施强化免疫,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儿童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从而使儿童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强化免疫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已接种过疫苗的儿童为何要再次接种?    麻疹疫苗首剂未成功须补种   麻疹疫苗接种后,一般情况下个体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也因人而异,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称为免疫不成功,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感染。   据介绍,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在孩子8月龄接种首剂成功率为85%,在18月龄复种时血清抗体阳转率约为95%。完成2剂次接种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能达到99%,但仍存在免疫不成功的人群。免疫不成功的人群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麻疹局部暴发。   强化接种免疫率为何要达到95%以上?    95%人有抗体方可形成人群免疫屏障   卫生部指出,对于人群来讲,需要有至少95%的人有抗体才可以产生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对于个体而言,通过强化免疫再次接种麻疹疫苗,可以使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后免疫无应答的孩子增加产生抗体的机会。   卫生部表示,强化免疫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了一次补种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免疫史不详或未完成2剂次免疫的人群尤为必要,因此国际上在开展强化免疫时,通常不考虑目标人群既往的麻疹疫苗免疫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以便建立起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屏障。据新华社电    ■ 北京情况    北京疫苗产自兰州   北京市卫生局昨日重申,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北京此番麻疹强化免疫,使用的全部是政府集中采购的国产麻疹减毒活疫苗,生产企业为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采购总量为200万支。   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处长谢晖介绍,目前,所采购的疫苗,以及配套的一次性注射器、安全盒、冷藏包等,目前已逐级下发至各区县主要居民聚居区的135家指定接种门诊。   同时,卫生部门强调,无论是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凡在国内用于免疫规划的,都须经过国家检测部门的严格审批、检验,质量和功效没有差别。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   卫生部门已指定178家医疗机构建立疫苗接种后疑似不良反应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本报记者 魏铭言    直播预告   今日上午9时,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梁晓峰、副主任王华庆、副主任罗会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迮文远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官员等六位专家,将在中国疾控网解答网友提问。   相关报道:    卫生部辟谣否认麻疹疫苗系美国赠送    卫生部:强化麻疹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辟谣否认麻疹疫苗系美国赠送
xupeiyang 2010-9-7 07:01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2:27 北京晨报   晨报讯(记者 徐晶晶)全市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在即,但昨天部分市民手机上突然接到一条关于接种疫苗是慢性毒药的短信。对此,市卫生局辟谣称:本市使用的是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已经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检测合格,市民可放心接种。   该短信紧急呼吁各位家长,慎重考虑马上进行的一亿儿童额外疫苗注射要求,这批美国赠送的产品完全可能是慢性毒药。针对短信和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卫生部昨日也表示,此次使用的麻疹疫苗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上海、武汉、兰州和北京的有关企业,不使用进口疫苗。麻疹疫苗是个老疫苗,已经使用了44年,质量是有保证的。   市卫生局还强调,本次强化免疫期间,各接种点按规定只提供国家统一配发的、经过国家严格检测的免费麻疹疫苗,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均为A基因型麻疹病毒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市民可放心接种。   据了解,疫苗接种期间,卫生部门已指定辖区178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疫苗接种后疑似不良反应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本市包括疫苗学、流行病学、免疫规划、呼吸等各相关专业的24名专家已组成接种指导组。   目前,本次接种所需的各项物资数量充足,提前准备到位。疫苗和注射器已全部下发,各区县疾控中心也正在逐级下发至相应的指定接种门诊。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强化麻疹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xupeiyang 2010-9-7 06:52
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记者周婷玉)今年9月11日起,我国将对适龄儿童开展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何要强化免疫?疫苗是否安全?接种后是否有危害?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卫生部6日在其官方网站一一给予回应和解答。 这次强化免疫对儿童家长不收取任何费用,疫苗及注射器费用均由国家财政负担。 关于疫苗质量,卫生部表示,本次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所使用的疫苗,是由各省按规定向国内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招标采购的国产疫苗,所有疫苗均经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每批检测合格。 卫生部指出,这次之所以实施强化免疫,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儿童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从而使儿童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在短时间内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有效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麻疹疫苗接种后,一般情况下个体可以得到有效保护。但也因人而异,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的情况称为免疫不成功,这部分人在周围有麻疹流行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感染。 据介绍,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在孩子8月龄接种首剂成功率为85%,在18月龄复种时血清抗体阳转率约为95%。完成2剂次接种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能达到99%,但仍存在免疫不成功的人群。免疫不成功的人群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麻疹局部暴发。 卫生部指出,对于人群来讲,需要有至少95%的人有抗体才可以产生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对于个体而言,通过强化免疫再次接种麻疹疫苗,可以使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后免疫无应答的孩子增加产生抗体的机会,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而且,即使个体没有产生抗体,通过强化免疫建立起来的人群免疫屏障也会对孩子们产生保护作用。 卫生部表示,强化免疫为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了一次补种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免疫史不详或未完成2剂次免疫的人群尤为必要,因此国际上在开展强化免疫时,通常不考虑目标人群既往的麻疹疫苗免疫史,都接种1剂麻疹疫苗,以便建立起高水平的人群免疫屏障。因此,除具有接种禁忌证的人群外,其他目标人群都应在强化免疫期间接种麻疹疫苗。 卫生部同时强调指出,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多次接种麻疹疫苗不会增大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此次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是政府在充分考虑个体及群体疾病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采取的举措。家长有权利让自己的孩子得到预防麻疹的机会,同时也有义务为建立全人群免疫屏障、保护我国儿童不受麻疹疾病的侵扰作出贡献。 疫苗接种需要家长知情同意,如有发热等身体不适、禁忌证等情况可缓种或不接种麻疹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将强化免疫定为消除麻疹的最有效策略之一,世界各国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美洲对泛美卫生组织报告麻疹发病情况的41个国家中的39个于1989年至1995年期间进行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和每4 年进行1次后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02年11月以来,美洲区未发现有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日本从2008年开始针对13岁至18岁儿童分年龄组分别开展强化免疫,持续5年。2009年麻疹发病数较2008年下降了93%,目前麻疹发病维持在较低水平。 2004年至2009年,我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省份在强化免疫后麻疹疫情均显著下降。如贵州、新疆、海南等省在强化免疫后麻疹疫情较强化免疫前降幅均在90%以上。贵州发病率由2004年的23.3/10万下降到2005年的0.7/10万。 2009年我国麻疹发病率为3.9/10万,为有麻疹监测数据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开展过强化免疫活动的省份和未开展过强化免疫活动的省份在发病情况方面差异显著: 2009年开展强化免疫的省份较2008年下降44%,而未曾开展强化免疫的4个省份仅下降1.6%。 (本文来源: 新华网 ) 关于 麻疹疫苗 免疫 强化 的 新闻 各区县(自治县)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咨询电话 2010/09/07 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中旬启动 2010/09/07 强化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2010/09/07 强化免疫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所有麻疹疫苗均产自国内 卫生部回应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热点问题 2010/09/06 山西省卫生部门大力开展强化免疫麻疹疫苗 2010/09/06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已原则同意外资独资经办医疗机构
xupeiyang 2010-9-6 15:1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14:20 一财网   接近卫生部的权威人士9月6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卫生部已原则上同意外资独资经办医疗机构。   该权威人称有关文件预计将于近期公布,但未透露文件公布的具体时间。   此前,医疗机构领域并不对外资独资放开。若正式成行,则此举将是今年2月下发《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实质性动作。   当时的《指导意见》其中一条指出,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1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婴儿乳腺发育,圣元难辞其咎
fs007 2010-8-22 13:54
寻正 摘要 :本文续《唾弃与嘲笑》继续列举科学事实,也列举最重要的支持圣元无辜的证据,进行详细分析,阐述圣元奶粉可能导致婴儿乳腺提前发育的科学道理,呼吁中国人重视国际标准,执行国际标准,起码对婴儿要如此。 圣元奶粉事件爆光以来,我正在努力写一篇纠正某些人对急救(CPR)新近报道的错误认识,因此没有关注。当科学松鼠会相关科普被人质疑软文时,松鼠会李清晨针对质疑者破口大骂,让我大惊奇,于是开始关注圣元事件。 卫生部正式出面为圣元正名,而另一面民间科普作者们也群起为圣元辩护,圣元同时得到官方与民间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其底气越来越硬,当事件初揭发时,据说圣元曾试图私了,而有了科学的底板,不但圣元私了的意图消失得无踪无影,还扬言要对爆光该事件的记者与媒体报复,进行起诉。在这种背景下,我写了《唾弃与嘲笑中国式的科学》一文。 如果让我心平静气地写,我会写更为细致的科普,但面对卫生部的忽悠与科学作者的无知或者无耻,我无法静下心来仔细组织我的相关文章。把忽悠揭露开来与戳穿自为是的科学专家的无知或者无耻成为首要与主要目的,也导致我将文章命名为《唾弃与嘲笑》,有的人以为不妥,但我却以为正如其实,中国式的科学实际是语言霸权,是强科学主义立场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的人满怀不屑地向民众恩赐他们丰厚的科学知识,他们既认识不到科学本身的局限性,也意识不到自身科学素质(知识)的局限性,信口开河,误导民众。 在《唾弃与嘲笑》一文中我列举了大量的科学证据,证明了圣元以及卫生部调查的所有国内奶粉是不合格的,不符合国际标准,也出示了证据证明奶粉中的激素的确会造成婴儿乳腺发育。在此文中我进一步解读相关的科学问题,同时从科学的角度,也展示那些急于科普而忘记科学基本功的作者们所忽略的对圣元有利的证据忽略这些证据对这些科学专家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我在此仍然依前例,用要点来列举科学事实,让读者自己判断。 一 、牛奶中的雌激素与人体自身分泌的雌激素相比,量甚微。2010年Pape-Zambito等人(J. Dairy Sci. 93 :25332540)测量了牛奶食品中的雌激素含量,数据如下: 依据上述食品中的含量,作者计算说,相对于一杯(237毫升)2%脂牛奶,绝经期前的妇女每天要产生35000倍E1,163000倍E2。 当然,这个研究没有说明孕激素的含量,我们不妨找一个更全面的,德国Hartmann等人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Food Chemistry, 1998, 62(1): 7-20)更为全面(根据德国人食谱,其中雌孕激素60-80%来自奶产品): 二 、母乳中含有雌激素,其量甚至超过牛奶中激素含量。1979年Wolford等测了四个母亲母乳中的雌激素含量,在产前或者初乳中,雌激素含量可以非常高,产后迅速降低,到第6周时,E1为0-40pg/ml(相当于干重0-0.32g/Kg),E2为0,E3为3.4-345pg/ml(相当于干重0.027-2.760 g/Kg)。Wolford的样本量太小,之所以提及,是因为后面的讨论中会用到。 伊朗学者Messripour等人(Arch Iranian Med 2002; 5(3): 166169)测定了23个哺乳母亲母乳中的激素含量: 三 、在圣元及其支持者欢呼之前,我们要注意到几个事实。孕激素目前尚不是关注的重心,在医学文献中,雌激素与雌激素样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质疑这样的作用跟肿瘤有关。就雌激素而言,卫生部通报中的国内奶粉仍然远远超过母乳中雌激素的含量。 四 、母乳的成份复杂,除雌激素外,还含有大量的其它激素,甚至活细胞。单单就雌激素一样的含量进行比较有可能误判婴儿食品中的雌激素的作用,事实上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及了雌激素的作用,婴儿奶粉中含有婴儿产生乳腺提前发育有直接证据:对比基于大豆的配方与母乳及基于牛奶的配方,女婴乳芽更为敏感,也刺激了阴道壁细胞的成熟度。 支持圣元的人对上面提及基于牛奶的配方不免又要望文生义,此配方不是彼配方,别人用的是符合国际婴儿奶粉标准的配方,其中已经消除了雌激素与其它激素。在Freni-Titulaer等人1986年的文章(Amer J Dis Children1986; 140(12): 1263-1267)中,不但基于大豆的奶粉可能是让2岁前乳腺提前发育的原因之一,还有不少食物与环境中的物质被怀疑有作用。大豆配方奶粉中含有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植物雌激素可以有雌激素样作用,也可以是拮抗雌激素样作用,作为一般规则,植物雌激素的作用强度远远不如雌激素。 总而言之,婴儿可能远比儿童与成年人对食品中的激素敏感。因此,国外对大豆配方奶粉不做一般性地推荐,只在不适于用基于牛奶配方的奶粉时使用。 五 、针对性发育提前中的诸般概念,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及,存在认识上的盲区与误导,事实上,民众对性早熟直觉般的理解,比专业人员更靠谱,当专家们有意无意地用假性性早熟来淡化相关责任时,他们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 简而言之,性发育与青春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现象,涉及众多的生理过程,而在人的生长发育中,存在着多种病理状态的可能性。在病理状态的一个极端,是单纯性的性发育现象,其中包括乳腺提前发育(Premature Thelarche,PT)与雄性征提前发育(Premature Adrenarche,PA,文献中也常用Premature Pubarche,PP,阴毛提前出现来指同一病理状态)。在另一个极端,是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性早熟导致患者性发育提前,尽管在早期由于激素的影响,患者相对于同龄人会增长加速,但最终结果却因为生长提早结束而导致患者身高以及其它方面发育不足。 如果PT或者PP不伴有其它性发育提前的现象,称为单纯性的(Isolated)PT或者PP。单纯性的PT在女孩最常见,预后比较良好,估计50-60%会自然消退;剩下的30-40%会持续,但不会加重;但剩余的10-20%会最终变成性早熟。目前而言,尚无确切的指针来分别这些不同的预后。科普作者或者专家特意地用最好的预后来劝说民众,是恶意的误导。 在性早熟一端,又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所谓真性性早熟,这一说法并不妥当,正式的名称叫中央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CPP);而另一个所谓假性性早熟(英文Precocious Pseudopuberty)同样地不是很恰当的说法,其正式名称叫周围性性早熟(Peripheral Precocious Puberty,PPP)。 人的性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居于中央的是激素总管脑垂体(Pituitary Gland),简单地说,垂体通过它分泌的激素去管理分布在身体各处的内分泌器官,它分泌的主要是管理性的激素。而分布在身体各处的内分泌器官则分泌功能性激素,直接调节器官组织功能的。管理性的激素决定周围性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少功能性的激素。而将脑垂体跟我们的大脑联系在一起的,称为下丘脑(Hypothalamus),下丘脑通过神经介质或者激素又控制着激素总管。对性发育来说,从下丘脑,到垂体,再到周围性腺器官是一个连续性的内分泌功能系统,称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HPGA),对其它内分泌功能来说,还有其它的下丘脑-垂体-功能腺轴。 性早熟的真与假并不具有后果与责任上的意义,但显然,给受害人下假性性早熟的诊断更能似是而非地平息他们抗争的意愿。只要是性早熟,不管真的假的,后果都是差不多的。真性性早熟是指病因来源于下丘脑或者垂体这两个中央性的器官,而假性性早熟则来自周围性腺,其最终结果都是功能性的紊乱。 由于单纯性的性器官发育会有一部分最终变成性早熟,因此现代医学倾向于认为从单纯性的性器官发育到性早熟是一个连续分布谱。从临床上说,为圣元奶粉事件中的患儿下假性性早熟的诊断纯粹是扯蛋!因为完全不够性早熟的诊断标准。不够诊断标准,但顾名思义的假性性早熟更能糊弄人,故而医生最后变更成为如此不靠谱的诊断,实际上严重加重了圣元的罪责!中国式的科学Prostitution of Science,科学妓女化,实在是太可笑了。 六 、在婴儿出生后,一岁以前,还存在一个现象,叫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卫生部的专家教育我们,圣元奶粉婴儿乳腺发育,其实还是微小青春期的正常现象。此说法一出,把中国不读文献的医生们闹了个满头雾水,拜圣元奶粉之赐,中国很多医生第一次听说了微小青春期。 卫生部专家对微小青春期的说法是婴儿出生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在此期间,雌二醇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 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极少数甚至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因此,医学上把其称之为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 专家还解释说,微小青春期是青春期的预演,是因为HPGA不稳定造成了某些人出现性发育提前的现象。 微小青春期是否可以解释圣元奶粉事件?我们就需要理解微小青春期。卫生部的专家认为微小青春期的意义不清楚,这话不全错,但显然是误导。微小青春期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但其生理作用却是越来越明显。 微小青春期是胎儿宫内生活向宫外婴儿生活过度产生的一个生理现象,是的,所有的婴儿都应当经历这一过程,对绝大多数婴儿来说,这一过程表现为体内激素与某些器官肉眼不可见的变化,这是为什么这一现象要迟到1973年才为Forest等人报道。 微小青春期的意义不外有三(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2 87: 24-28),1、在啮齿动物的研究表明,微小青春期可能起到引导HPGA进行雌雄分化的作用,这一机制在人似乎不明显;2、微小青春期起到引导性腺性器官初步发育的作用;3、微小青春期对大脑起到性定向的作用。这三个假说,都有一定证据,而且实质上是一样的,微小青春期是一个性定向的必要过程。 微小青春期的必要性可以由一种外科手术来说明。先天发育障碍中有一种叫隐睾(Cryptorchidism),睾丸在婴儿出生时未完全降到阴囊中,在足月儿有3%的几率,而在早产儿,其几率增加了10倍。隐睾导致不育,长期以来,外科医生发现针对隐睾手术时机越早越好,不过,在2岁以前提前做手术,就没有生育能力上的效益增加了。这之间的麻烦,就在于此类婴儿微小青春期的缺乏(J. Urol. 2005; 174:15361539),如果进行激素干预,就可以防止不育(Int. Braz J Urol 2008; 34 (3): 319-328)。 微小青春期是如何发生的呢?在胎儿时期,胎受母体影响,其HPGA受母体高(雌)激素的压制,处于不活动状态。在母亲的初乳及最早的乳汁中,都含有大量的雌激系,但很快降低,失去压制的HPGA开始活动,在约1周后产生大量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到1-2个月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到4-6个月达到青春期前儿童期的低水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包括不善于观察的医生,都会忽略微小青春期中婴儿发生的变化。对于一些观察敏锐的人来说,可以发现小婴儿提早发育的乳芽,但一般规则是,你发现了乳芽增大,它如果不随后消散的话,它也不会继续增大。用微小青春期来解释婴儿乳腺发育,有两个特征,一是增大不会很夸张,二是在半岁以内,再往后,只能当作潜在的替代解释(即如果排除了其它任何原因才用得上的解释,不能跟其它更为有力的解释竞争)。对于男婴来说,观察微小青春期其实比较容易,专家说,微小青春期甚至引起婴儿发生痤疮,好象婴儿痤疮很少见似的,其实婴儿痤疮很常见,细心一点不难观察到,不需要处理,自然会消失。 对于圣元奶粉事件来说,想起微小青春期是好事,在医生与民众中进行关于它的科普也是好事,但显然,用它来为圣元开托,承担不起,因为有食物激素这一明显的因素摆在那里。 专家关于出生后婴儿的HPGA不稳定的说法不可靠,其实婴儿的HPGA可能十分稳定,在绝大部分婴儿几乎是准确地执行了应有的生理功能就退场休息,耐心等待青春期的到来。即使是HPGA产生了不稳定,也极有可能是外源性因素刺激所致,而食物中的激素难辞其疚。 七 、文献中报道单纯性乳腺发育最多的可能来自波多黎各,我在前面提及波多黎各学者在1985年将食物中含有的雌激素跟性发育与性早熟联系在一起。Saenz de Rodriguez医生曾发表多篇文章研究婴幼儿乳腺发育的原因,在中国报道相关事件后,美国著名作家John Robbins发表了一篇评论,在评论中他引述Saenz de Rodriguez医生的话,在97%的案例中都可以明显观察到异常乳腺组织跟婴儿食用了市场上的全牛奶相关。为什么Saenz de Rodriguez医生这么肯定呢?当我们让小患儿不再食用鲜牛奶她们的症状就大多逐渐消失了。 Robbins的评论是一个清晰而有力的针对圣元奶粉的指控,尤其是在卫生部试图为圣元辩解时仍然报道了达到乃至超出成人饮用牛奶中雌激素水平时。在有一个明确的从机制到实践都有较强证据的因素被证实时,仍然试图用不明确的机理来寻求替代解释,是不符合科学规范的。 八 、中国不符合国际规范的婴儿奶粉让人产生更大的担忧,那就是在雌激素之外还存在着什么。科普作者试图让我们放心地食用牛生长激素(BGH),但忘记告诉我们国际规范是不充许有激素残留在婴儿奶粉中的。牛生长激素或许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牛生长激系并非唯一的能刺激生长或者控制牛产奶的激素。 在雌激素范围内,有两个著名的家伙,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在1960年代被证实它有致癌作用后,FDA在1972年试图禁止它的使用,在1979年才成功,但其违法使用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另一个著名污染物质是酚甲烷(Bisphenol A,BPA),与DES一样,BPA也是在1930年代发现的,它最初用于作用雌激素使用,但随着更有效的雌激素被发现,它逐渐失去了雌激素的地位,但是,它的化学特性使得它易被链结起来成为高分复合材料,制作透明塑料,成为重要的雌激素污染物之一。 在激素之外,畜牧业还要用大量的抗生素与农药,在农药中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确认了70多种农药有雌激素样作用,而欧盟确定了更多的该类物质,这类物质的清单在不断地延长。 一个企业置国际标准于不顾,在明知牛奶中含有激素、而且现代奶业就意味着增加了其中的激素含量的情况下,在被质疑产品质量问题引起有明确联系的健康风险的第一时间内,公开明确否认在当时根本就无法判定的事实,试图误导民众,而不是承诺进一步调查。面对这样的企业,如何相信它们会清除这些生产环节必然存在的激素与污染物质? 圣元与国内众多婴儿奶粉生产厂商在卫生部带着包庇心态进行检测时,仍然暴露出其雌激素含量与牛奶粗产品中此类激素一样乃至于更高,说明这些厂商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消除污染物质的措施!现代婴儿奶粉的组成成份不应含牛奶中的原来的脂肪,而是要用更为优秀的植物脂肪替代,牛奶成品中的雌激素含量跟脂肪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果这些厂商真正地去除了牛奶本身的脂肪,采用更适于婴儿的脂肪,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对于牛奶粗产品中雌激素远为更低的含量!这二者的结合,让我们怀疑圣元奶粉中除了大量的雌激素外,还会有另外的物质导致了婴幼儿的内分泌紊乱。婴儿检查出雌激素高,诚然可能部分来自自体分泌,但如果圣元奶粉中有导致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它同样难辞其疚! 总结 : 1. 对于支持圣元的专家与科普作者来说,忽略对圣元最有利的科学证据是可嘲笑的。 2. 对于第一条支持圣元的证据,详细分析是不存在的,因为婴儿不同于幼儿,更不同于成人,奶粉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食物。有兴趣者,可以把幼儿或者成人的全部热量换成奶粉算一算,那雌激素的含量就绝对不是可以忽略的。 3. 对于第二条证据,很遗憾,即使是最好的奶粉,在模仿人乳上都差得太远,而有证据证明人乳比没有激素的牛奶与大豆奶都更少引起性发育提前,因此,人乳中含有激素只有参考意义,并不能用作实际比较那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标准委员会不允许婴儿奶粉中有激素残留的原因。 4. 有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婴儿对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都很敏感,更不要说雌激素了。 5. 有医生在临床上观察到普通牛奶可以导致乳腺发育提前,在停用后症状消失。 6. 微小青春期不足以解释明显的超过1岁的乳腺发育,在有更好的解释下,不应当成为选择。 7. 圣元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都太小,根本没有诊断假性性成熟的条件,需要继续观察。 8. 如果一个企业不负责任,牛奶中的激素原样保留,那么其它还有更多的激素与污染物质可能导致观察到的现象。 基于上述综合,可以初步判定圣元并非无辜。卫生部及其专家,以及民间的科学作家,都需要做基本功,为中国婴儿的健康提供确切保障,科学,不是可以任意玩弄的!中国需要执行国际标准,起码为了婴儿,应当如此,否则,触患了道德大忌了。 唉,无辜的孩子们,谁叫你们,不幸生在中国!长大后要学好科学,免得被人害了。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9074 次阅读|8 个评论
唾弃与嘲笑中国式的科学
fs007 2010-8-20 12:07
寻正 摘要 :卫生部洗白圣元,越洗越黑,众多科普作者信口开河,不知自己在谈什么,为圣元背书者显示自己无知,或者无耻。【寻正按:本文第六条证据受到人质疑,可能跟用语不能准确表达相关研究所导致,我对它进行了适当修改,以去掉歧义。原文符方括号中。】 全文: 中国发生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的事件之后,并未因此增加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再次发生什么样的事件都不会让人吃惊。 圣元奶粉突然被爆光跟数例儿童性早熟联系在一起,一时间中国再次陷入奶粉恐惧中,圣元据说第一时间地向揭出问题的家长递出了和解的橄榄枝,让家长本就怀疑的心情跌入底板,几乎是相当于确证的信息让家长无法释怨,他们在媒体的帮助下揭开了中国圣元奶粉门的序幕。 对于三聚氰胺事件都让我看得麻木了,对于从来有怨难伸的此类事件我不是很有兴趣关注,直到我惊讶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普名流为圣元背书之后,我无法忍受自己的愤怒,难道科学就是这么被亵渎的么? 在8月7日,圣元发表书面申明,全面拒绝受害者家长的指控,声称圣元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是安全的,对圣元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具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特别是激素含量更无懈可击。圣元还不忘教育我们认定配方奶粉导致性早熟是不科学非理性的,国际国内的大量科研文献对此早有定论,在圣元科学的指引下,一些科普作者轰拥而上,为圣元背书。 8月9日科学松鼠会的作者云无心发表《牛奶激素的是非》一文,在引言中,他告诉读者耐心等待松鼠针对圣元的解读,而在该文中,他阐述了bGH(牛生长激素)无害的道理。随后DNA松鼠在8月15日发表了《导致性早熟的一定是激素吗?》一文,该文的奇特之处,就是完全回避了牛奶与奶粉中是否存在雌激素这个关键问题;而讨论了类雌激素这些物质,即使是类雌激素样物质,他也未讨论牛奶与奶粉中是否会含有这些物质,而讨论的是环境中会有这些物质;当然,仍然没说清楚,在这基础上,该文奇妙地结论说,考虑到儿医通常提示在婴儿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而婴幼儿辅食中,鸡蛋、水果所占比例又较大,这些食品成分也会含有一些环境污染物的残留,因此亦有可能是类雌激素的来源。 该文读了相当于没读,这本没什么稀奇的,但一位网友指责该文是软文,以科普的面目为圣元张目,随即被松鼠会李清晨医生破口大骂,说该读者是蠢货与傻子。松鼠会两年前主张科普作者要谦卑,让我大为折服,居然看到这一幕,让我大掉眼镜,于是仗义直言,拍了李清晨一砖头,说他不懂科学,随后李清晨的发泄与我的砖头消失在和谐的洪流中。 继DNA的软文之后,松鼠会还有人继续写此类软文,东拉西扯一番,然后为圣元正名。松鼠会的冤家对头,中国靠打假出名的科普作者方舟子也在8月13日推出一个采访录,高调为圣元正名:《方舟子:没有证据表明圣元奶粉致性早熟》,方舟子声称牛奶里面含有微量的雌激素是很正常的,在一般的情况下牛奶不可能含有高量的雌激素,微量的雌激素对人体不会有影响。 除了这些有影响的科普作者外,媒体中也充斥着医生与卫生行政机构邀请的专家的结论,大家一致性地认为民众是愚昧的,不懂科学的,科学的结论是圣元是无辜的。圣元真的是无辜的?当然啦,其后卫生部在8月16日公布了检测结果,证明了圣元的无辜! 圣元真的如同自己所宣传的那样无辜么?两年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圣元奶粉中查出了三聚氰胺,短短的两年时间,圣元就可以信誓旦旦地绝对安全、无懈可击了。 三聚氰胺这玩意儿,在中国吃了相当于没吃,咱不谈了。就说说激素这门子事情,说说这些科学装不下了,别人不接受就抄起大梆子上的人的科学。 当然,写科普久了,大家都不是笨蛋,象方舟子动辄写得满篇皆错的科普还是不常见的,大多数时候,科普不外乎有些软而已。怎么软法子?要么作者知识有限,基于有限的知识,得到错误的结论,从头到尾都是软的;要么作者居心叵测,说一半,留一半,你只得到一半的信息,尽管这些信息都正确,基于不完全的信息,你也只有走上错误的结论的道路!这两种情况的形式与效果都一样,无法区分,只能说是软文,如何解读,是个人的事。 卫生部宣称他们针对医院做了适当的流行病调查,且不说其方法有误,其结论也错得不能再错。目前针对性早熟的调查都证明一个普遍趋势,那就是随着营养的改善,青少年性成熟会提前,而相应地,性早熟的病例一定会增加,这是一个跨国现象。而卫生部的调查粗糙令人难以置信,没有调查技术细节也难以取信于人。 三鹿奶粉与曾信誓旦旦地否认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三聚氰胺,他们错了么?难道两年前圣元是故意在自已的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的?圣元宣称没有加入激素,其奶粉没有激素么?卫生部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卫生部专家、医生、与科普作者们集体地忽视了什么科学事实呢? 一、牛奶中含有激素,卫生部的检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二、牛奶中激素是变化的,在传统的牛奶产业中,牛一年只有5个月时间产奶,而现代牛奶产业中,牛会365天产奶,牛奶激素在牛怀孕至后期显著升高,比未孕时会高出33倍!因此,牛奶中的激素未必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用中国人自己做的研究,比如北京大学的周教授等人在2009年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6月刊的文章,对比蒙古传统牛奶与现代牛奶,现代牛奶中雌孕激素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牛奶。牛奶中激素不仅随怀孕状态变化,还随其月经周期变化呢,如果奶农懂这一点,才能喝到最低激素的奶。 三、人对牛奶中的激素是有反应的!在国际儿科学杂志2010年52期上,日本山犁市大学的学者发表了文章,讨论喝牛奶对人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不仅仅是儿童,连成年男性饮用牛奶后都会显著增加激素水平。作者结论说,喝牛奶可能引起性早熟!呵呵,幸好他们不归中国卫生部管,方舟子也没本事打他们的假。 四、早在1985年,波多黎各的学者就在《儿科学杂志》上发文(J PEDtATR 1985;107:393-396),将性早熟与性早发育跟食物中激素联系在一起。 五、DNA信口开河地把性发育提前归罪于莫须有的类雌激素样物质时,忽略了一个学界众所周知的事实,食物中的雌激素60-80%来自牛奶与奶制品。 六、在2008年的《环境卫生展望》杂志上(Env. Hlth Perspectives 2008;116(3):416-420),美国宾大的学者研究了三种乳汁对婴儿性发育的影响,牛奶与豆奶配方可能对婴儿性发育有显著影响【牛奶与豆奶都对婴儿有显著影响】。就乳房发育而言,尽管作者因为样本小而不能进行统计学上的比较,但有如下的趋势【就乳房发育而言,见下面示意图。】 图一、乳芽大小与婴儿食品关系(国外婴儿牛乳配方不含激素,本示意图无意证明牛乳配方会增加乳芽直径,只证明配方可能会对婴儿有显著影响)【括号中内容为新添】 就阴道壁细胞发育指数而言,有如下统计学意义上的趋势:【就阴道壁细胞发育指数而言:】 图二、婴儿阴道壁细胞发育成熟度与食品关系(国外婴儿牛乳配方不含激素,本示意图怀疑是豆奶配方中的植物雌激素的作用)【括号中内容为新添】 七、卫生部的通告中把圣元洗白得不能再白: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表示,针对媒体报道有婴幼儿因食用圣元乳粉导致性早熟的情况,卫生部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等检测机构,采用国际通行的检测方法(《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B/T21981-2008),对乳粉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进行了平行检测。圣元乳粉样品来自湖北省患儿家中剩余乳粉,以及湖北武汉和北京市场销售的优博、优聪样品,共计42份样品。还抽取了国内外其他14家企业的20个品牌产品,共31份样品。 检测结果标明,42份圣元乳粉中未检出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17-雌二醇和雌酮)和内源性孕激素(孕酮和17-羟孕酮)的检出值分别为0.2-2.3g/kg和13-72g /kg,其中患儿家中存留样品雌激素和孕激素检出值分别为0.5g/kg和33g/kg。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 但卫生部忘记告诉中国的民众了,婴儿奶粉是有国际规范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63年就联合建立了一个标准委会员,这个标准委员会当然不会忘记为婴儿奶粉这么重要的食品建立标准。我手上2003版标准上在关于污染物一节中有如下要求: 5.2 Other Contaminants:The product shall be free from residues of hormones, antibiotics 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agreed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practically free from other contaminants, especially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其它污染物:产品不应当含有通过通行检验标准可测到的激素与抗生素残留,基本上不含有其它污染物,尤其是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 八、中国人体质真好,连生的婴儿都了不起,敢喝国外普通人喝的牛奶!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中国人向来不查文献,大家不会质疑卫生部的大忽悠,卫生部的检测结果如上所述,正好证明了圣元产品不合格,不但圣元不合格,卫生部所检验的所有国内品牌都不合格!因为它们所含的激素含量惊人,跟国外普通人喝的牛奶差不多或者更高。下表为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Malekinejad等在2006发表的各种牛奶中激素的含量(ng/L),其测量方法跟卫生部的一致: 雌激素 市售全牛奶* 未孕* 孕早期 孕中期 孕晚期 E1 20/ 0.160 6.2/ 0.049 7.9/ 0.063 452/ 3.816 1266/ 10.128 E2() 测不到 7.2/ 0.058 33/ 0.264 84/ 0.672 322/ 2.576 E2() 20.6/ 0.165 5.6/ 0.045 18.6/ 0.148 51.4/ 0.411 51.2/ 0.410 E3 测不到 测不到 测不到 测不到 测不到 *注:为游离态,未注明者为游离态加结合态总量;牛奶的干重约为1/8,卫生部的报道中也注明了这一点,以此计算,国外牛奶蒸干变成奶粉后的含量为红色,特将单位换算为与卫生部公布的单位一致,可以对照卫生部测得的结果如何与文献报道的含量一致法。 九、拿国外合格的婴儿奶粉是查不到激素的,这是基本道理,为什么呢?因为婴儿奶粉做工极为精细,绝不是你想像的把牛奶水份蒸发那么简单,现代婴儿奶粉是在模仿母乳的,牛奶是喂牛婴的,跟人奶极为不同。长话短说,牛奶中的脂肪是不会要的,雌激素大部分就在脂肪中,把脂肪一抛,剩下的激素含量就消失了绝大部分,现代婴儿奶粉中的脂肪是另外加的,多用植物性脂肪。从卫生部的调查所证实的国内婴儿奶粉的惊人激素含量来看,国内婴儿奶粉还处于国外100多年前的生产水平,直接用牛奶做,简单地添点其它东西就行了,连其中的激素都不会消除干净。 十、卫生部专家以微小青春期、假性性早熟等概念搪塞民众,还有科普作者连这些基本概念都未搞清楚的,也要来科普一番,证明圣元的无辜。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8321 次阅读|6 个评论
婴儿性早熟:与圣元无关,与啥有关?
张显峰 2010-8-17 09:35
圣元公司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15日下午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检测结果。结果很如意,圣元奶粉中没有检测出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性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也在文献报道范围内。也就是说,那些性早熟的婴儿跟吃圣元奶粉没有关系。 据说,对这一结果,圣元公司反应相当迅速,第一时间表示: 对政府公布相关结果表示欢迎和感谢 。 真是不容易啊,之前还 四处求人发通稿, 请穆总再增加点可署名的专家观点,也请黄总加些可署名的文献内容,证明奶粉的安全性 呢 (网上流传圣元奶粉发的公关通稿不小心带出了私货) ,这下倒好了,偌大一个国家部委为自己证了清白,说欢迎和感谢那一定是收敛了情绪。 其实我的心情和圣元是一样一样的,奶粉没问题毕竟是好事,圣元放心卖,孩子放心吃,成双的好事。 但我也在想,几个月大的小孩儿,不是吃母乳就是喝奶粉,性早熟和喝奶粉没关系,那和啥有关系?一下子出现上百个患儿,这又如何解释?圣元的心放下了,孩子父母揪着的心还没放下呢。卫生部不能只为一个企业证明清白就完事了,作为公共权力部门,更应该进一步扩大排查范围,彻底追查导致婴儿 性早熟 的原因和源头,还孩子父母一个放心 。 当然,对我的这些疑问,当天发布会上卫生部邀请的专家是有解释的。且听专家如何说 记者问:除了湖北三例性早熟,各地也报道了很多例,这些病例之间有关联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是这样回答的:比如说有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下身上长了一个痘痘,被怀疑是某种病,可能他的朋友也会赶紧到医院说,我也处在类似的环境下,是不是也有这个病? 记者问:专家刚才说婴幼儿都有微小青春期,为什么有的女婴没有出现乳房发育的现象,但是武汉包括全国各地的服用了圣元奶粉的女婴出现了乳房发育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一位专家打了个比方:我想这是个体的差异,就好像喝酒一样,同是喝二两酒,有人表现很明显,有人没有什么反应,这是一样的。 不能不承认,专家们的科普水平都相当了得。专家这么一说,我算明白了:出现那么多婴儿性早熟病例,说好听点儿是健康意识强了,说得不好听是父母矫情的;为什么有的婴儿性早熟有的没有,是因为有的婴儿奶量不行,喝 高 了。 这实在是独到至极啊。 这些专家观点,是在卫生部专门召开的发布会上,由卫生部邀请的专家发布的,也算是 权威意见 了。我觉得孩子爹妈们不妨对照着自检一下,如果真如专家所说,那就赶紧澄清一下:都是矫情和奶量不够惹的祸 ,跟别的没关系 。咱 也 别劳驾卫生部再请专家开什么发布会了。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982 次阅读|4 个评论
卫生部疾控局领导参观访问博奥生物
总裁办公室 2010-7-15 11:45
7 月 14 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疾控局结核病预防控制处刘霞处长、刘海涛副处长、时颖官员一行四人来到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简称博奥生物)参观访问。中心主任兼技术总监程京院士热情接待了疾控局领导的来访,并就中盖结核病项目及国家结核防控计划和中国自主创新产品走向世界举行了座谈。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其中耐多药结核病尤其严重,导致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国是全球 22 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仅有的 4 个完成 2005 年全球控制结核病中期目标的国家之一,我国当前的目标就是要把近年来结核病控制的进展转化为切实减轻结核病负担,即在 2015 年将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减半。 在听取了博奥生物关于系列结核组合诊断芯片产品的汇报后,郝阳局长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结核防控局势及下一步设想。他谈到,当前结核病的死灰复燃,主要是由于治疗不及时、无规律治疗,而耐多药结核尚无很好的诊断手段,这些因素均导致了结核病的流行加剧,形势严峻。下一步关于结核病防控的设想主要集中在依靠科技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郝局长对博奥生物自主研发的系列结核诊断芯片产品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博奥生物的这个结核系列产品无疑对我国结核防控带来革命性进展。首先,操作简便、判读准确及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推广及培训,这些优势都是目前结核防控通用的诊断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程京院士听后很受鼓舞,他说:博奥生物自从 2000 年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自主创新理念,紧随国家相关政策步伐,积极推动及开发国家急需的创新技术。希望博奥生物的结核诊断芯片能尽快开展下一步的试点工作,取得第三方验证后,能够作为推荐技术,不仅对我国结核防控带来福音,更能成为影响国际的结核防控诊断技术。 据介绍,中盖结核病项目于 2009 年 4 月由卫生部与盖茨基金会签署备忘录建立,项目资金约 3300 万美元,周期 5 年,覆盖江苏、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湖南和重庆这 6 个省(市、区),项目总目标是在中国开发和验证应用新工具及创新的卫生服务提供方式来加强结核病控制的新模式。
个人分类: 博奥新闻|1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近期学术活动:2010卫生部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早期干预行动计划
hucs 2010-7-7 21:59
近期学术活动 主题: 2010 卫生部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早期干预行动计划 主席: 吴清华 教授 主 任 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地点:嘉莱特和平国际大酒店四楼多功能厅 时间: 2010-07-10 下午 内容: 主席致辞、互动问答、主席总结 吴清华教授 主 任 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血糖管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的新时代 董吁刚教授 主 任 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一附院 积极筛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苏 海 教授 主 任 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心血管疾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降糖药的选择 赖晓阳教授 主 任 医师 硕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二附院 循证奠定基础 共识指引实践 -- 共识解读 郑泽琪教授 主 任 医师 硕士生导师 南昌大学一附院 相关产品支持 拜唐苹 拜新同 拜阿司匹灵 尼膜同 拜复乐 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生部:疫苗异常反应不可避免 可补偿不赔偿
sheep021 2010-3-26 09:49
卫生部:疫苗异常反应不可避免 可补偿不赔偿 2010年03月26日04:04 新京报 吴鹏 最近,一些人对接种疫苗的安全不免产生怀疑。昨日,卫生部发布《 预防接种知识热点问题答问材料 》称,我国上市疫苗总体上是安全的。 材料称,近年报道的多起接种事件,均没有证据表明与疫苗质量有关,如泗县甲肝疫苗接种群体事件。2005年6月,安徽泗县大庄镇17个村19所学校2500名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后,百余名学生出现异常反应,6岁的小学生李威死亡。后经卫生部调查,此次事件和甲肝疫苗质量无关系,为群体性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反应。而李威则属于因偶合性疾病而亡。 材料称,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 材料说, 异常反应是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是不可避免的;它既不是疫苗质量问题造成,也不是实施差错造成,各方均无过错。因此,对受种者予以一定经济补偿,不是赔偿。 材料中说明,任何医疗机构和个人不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调查诊断结论。对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引起的死亡事件,需要进行尸检才能得出结论,而尸检需要2个月左右时间。(记者吴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生部新版《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的重要改变
yanjx45 2010-2-12 15:39
卫生部颁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 发布时间: 2010-2-11 为适应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和使用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卫生部于2009-12-17颁布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以取代2006年10月印发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 比较时隔3年的两个工作规范,我认为较重要的变化有以下3点: 1. 再次暴露后疫苗的应用。新规范规定:“ 一般情况下,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可维持至少 1 年。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 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按此规定,就不应该再出现某些人因连续多次被狗咬而出现一年接种几十针疫苗的情况。 2. 再次暴露后被动免疫制剂的应用。新规范规定:“ 按暴露前(后)程序完成了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细胞培养疫苗)者,不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即只要以前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人,再次暴露后只需接种适当剂次的疫苗, 永远也不再需要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 3. 关于免疫效果检测(即抗体检测)的必要性,新规范明确指出:“ 使用合格的、正规途径获得的疫苗全程免疫后,一般情况下无需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 ” 目前国内能开展合格的狂犬病抗体检测的单位很少,资源有限,而且很多检测没有必要,个人患者应慎重选择是否有必要作此项检测。 关于《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的全文,见卫生部网站: http://www.nhfpc.gov.cn/mohbgt/s10695/200912/45090.shtml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8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武汉所代表参加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会议
热度 1 yanjx45 2010-2-2 13:27
武汉所代表参加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会议 发布时间: 2010-2-2 摘要: 由卫生部、农业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一次高级别的全国人畜共患病防治大会非常必要。中国的狂犬病防治目前已到关键时刻;当前中国的狂犬病问题的关键是合格而价廉的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大量生产和供应问题。 今年 1 月 25 - 26 日,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会议在云南保山召开。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及传防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免疫中心、病毒所、传染病所)、云南省卫生厅的有关领导,以及 30 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武汉所严家新研究员作为该委员会中唯一来自企业和湖北省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治工作情况,分析研讨当前的疫情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下一步防治工作的目标和措施。其中一个主要议题是研讨如何筹备卫生部、农业部将在 2010 年下半年联合召开的全国人畜共患病防治大会。   防治人畜共患病的任务,没有农业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近十年来,在防治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 SARS 、禽流感、甲流、狂犬病等传染病的过程中,卫生部与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离应当而且可能达到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还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由卫生部、农业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一次高级别的人畜共患病防治大会非常必要 。 此次专家会议还就计划联合召开的防治大会的目标、主题、预期产出、行动、材料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武汉所严家新研究员在会议发言中强调,中国的狂犬病防治目前已到关键时刻;当前中国的狂犬病问题的关键是合格而价廉的兽用狂犬病疫苗的大量生产和供应问题。 已消灭狂犬病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证明, 只有控制住狗群中的狂犬病,人群中的狂犬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如果中国的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尽快解决兽用狂犬病疫苗问题,中国的狂犬病防治将永远在原地踏步;冤枉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在目前水平上有明显进展。 WHO 已提出在十年内在全球基本消灭狂犬病的目标,全球狂犬病发病率第一的印度已表态要按时达到目标。中国作为发病率仅次于印度的国家,如果不能在一、两年时间内尽快解决兽用狂犬病疫苗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在十年内基本消灭狂犬病,就有可能被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甩到后面。 中国是全球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头号生产国和使用国 ,每年产销量均超过 1300 万人份 ( 占全球 80% 以上的份额 ) ;中国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研发水平在全球也是名列前矛,是按 WHO 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质量得到 WHO 的肯定。按世界各国的惯例,人用狂犬病疫苗是可以直接用于狗和猫的免疫的。事实上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从十多年前开始,就有 5% - 20% 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用于宠物狗或猫的免疫,效果很好。 而中国目前兽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技术水平还相当落后,国际上禁用于家畜的狂犬病减毒活疫苗仍在生产,灭活狂犬病疫苗方面最近才刚刚批准了一个生产文号,但其工艺和毒株等都存在很多问题,按目前所批准的工艺不可能生产出合格而价廉的疫苗。国内若干能批量生产合格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厂家在数年前就向农业部提出生产兽用狂犬病疫苗的申请,却一直未能得到批准。 审批新的人用疫苗通常要求先做动物试验,再做人体试验。人用狂犬病疫苗经大量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程序获得批准后,在中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安全使用了近亿人次;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实际上已直接在至少十万只宠物狗或猫中使用过,免疫效果和安全性都没有问题。然而经大量实践证明如此安全可靠的人用疫苗(也曾大量用于狗和猫)却迟迟不能正式得到兽用疫苗的生产文号,岂非咄咄怪事。 卫生部的药品审批部门去年主动协助甲流疫苗生产厂家组织临床试验,结果中国仅用不到 100 天就在世界上最早获得甲流疫苗生产文号(按常规程序可能需要一年甚至 更久) 。如果农业部的药品审批部门也能将狂犬病的防治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从大局出发,积极主动地推进人用狂犬病疫苗技术向兽用疫苗的转化,中国的质优价廉的兽用狂犬病疫苗生产文号完全可以在数月内得到。只有尽快解决兽用狂犬病疫苗供应这个关键问题,中国按 WHO 的要求实现十年内消灭狂犬病才有可能。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690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发“公共卫生教育到位,乙肝歧视才能消除”
lmnercita 2009-12-30 22:25
卫生部12月29日通报,我国已于近期制定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检查有关政策,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限制入学就业的条件。政策在出台之前将会通过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一政策调整,直接影响中国上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制度处境,也使这场持续多年的社会反歧视运动取得了重大进展,可谓社会生活领域的一件大事。(凤凰网:公共卫生教育到位,乙肝歧视才能消除 2009年12月30日 ) 自己对乙肝歧视关注已久,也期盼这一现象早日消除。这急需加强科普,就想国家对艾滋病病人的关怀一样:试想如果温总理亲自看望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姚明等名人积极做相关公益性广告,中央电视台举办公益晚会,等等。持之以恒,终会逐渐扭转人们的观念。 下面继续引用凤凰卫视的报道,供大家参考: 乙肝歧视在中国社会的发生发展,有其漫长复杂的成因,所影响到的个人命运也难以尽述,及至公民权利意识的广泛觉醒,才最终促成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可知,它并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还涉及到公民社会权利、公共卫生政策、医药产业发展、健康资讯传播、大众卫生教育等诸多议题,从中也可探知公共卫生政策的运作现实和改进方向。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社会对某种疾病的定义和反应,与医学之外的其他社会因素紧密相关。作为疾病的乙型肝炎,是血源性传播性疾病,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而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并不等于乙肝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且肝功能正常,也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这些原本都属于医学常识,但可惜的是,常识本身却遭到了社会生活的蒙蔽。 笼统而言,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要为这种蒙蔽承担主要责任。公共卫生政策并非只关心医院和药价,它同时还担负着另一重责任,那就是开展公共卫生教育,营造科学适切的人文环境,来提升公众认知、预防和护理某种疾病的素质和能力。卫生部发言人称,当前社会上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误解,主要是由于对乙肝知识缺乏了解。在这里,发言人事实上把公众对乙肝的无知进而歧视,视为纯粹个体的原因,却忽视了公共卫生教育恰恰是塑造公众健康与疾病观念的最大责任主体。 这种理念的落差从现实可以得到印证。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已大力推行儿童乙肝疫苗接种。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婴儿出生后的第一针就是注射乙肝疫苗。未来三年,还要对全国范围内1994年至2001年出生的15岁以下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这些均表明,我国对乙肝的医学防治确实取得了进步。但另一方面,社会对乙肝依然无知,乙肝歧视普遍存在,甚至政府部门招考也公然歧视。这与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理念上滞后、在实践中轻视的现状直接相关。 当前,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求政府从唯利是图的医药市场利益者手中取回公共卫生教育的主动权,规范和提升公共卫生教育的方式和传播渠道。公共卫生教育的科学性和公益性,在政府不作为的情况下,轻易就被来自医药市场的力量所绑架。这直接助长了医药集团和媒体广告的片面逐利倾向,通过夸大和恶化某种疾病的外部舆论,使公众丧失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而控制了社会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今天社会对乙肝的无知,与其说是卫生教育专家缺位的结果,不如说是丧失监管的医疗广告和卖药节目越位的结果。乙肝歧视的形成和发展,正是循着这样的线索一路而来。 卫生部此次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检查,为中国社会的反歧视提供了政策新例。这种政策调整也许并不能立即消除社会歧视,但它无疑是塑造社会生活的极为重要的一环。乙肝歧视诸多案例表明,不当和缺失的公共卫生政策如何导致了个人的权利困境,进而造成社会问题,也正因为此,卫生部以这种政策调整站定立场、宣示价值,才让公众看到了希望。 http://news.ifeng.com/opinion/topic/yigan/200912/1230_9084_1493565.shtml
个人分类: 消除歧视|36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卫生部、工信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监总局部(局)和专家请教
zhguoqin 2008-10-11 07:42
本人愚钝,最近看了一篇帖子,有许多问题不明白,特此向卫生部、工信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监总局部(局)长和专家请教: 1. 三聚氰胺到底有没有毒? 2. 为何要加三聚氰胺? 3. 难道只有通过检测含氮量才能检测蛋白质含量?如果如此,生产奶粉厂家将厕所与贮奶罐合二为一,岂不是蛋白质含量大大提高?往奶里撒泡尿就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 4. 微克 = 毫克? 5. 该限量标准是否包含商人主导意见?是否掺有政治、经济因素?还是技术不行? 附:原帖子 http://bbs.voc.com.cn/topic-1656378-1-1.html 强烈反对卫生部规定三聚氰胺限量!!! 浪花 发表在 辣眼时评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   我对卫生部出台此限量临时规定表示无法理解!!! 第一:那些擅自添加三聚氰胺的企业及其责任人尚未受到追究,此时出台该规定究竟出于何种目的???有何意义?卫生部必须应当给出合理解释。 第二:目前尚有所谓千万吨毒奶未经处理,假如依卫生部新制定标准,那只需往该毒奶中添加其它物品使三聚氰胺含量减少到一定含量即可上市。这种行为绝对不能够允许。 第三:当前我国食品市场亟须大力整顿,需要严格制定食品标准来保障全国人民的健康安全。卫生部此时出台该规定,大大影响国人对国产食品之信心,大大影响政府公信力及号召力,卫生部长应引咎辞职。 第四:如此重要的食品标准,未经全国人民同意或经全国人大审核擅自颁布,严重影响及破坏中国法制社会建设,必须重新议定。而且该规定与之前国家质监部门所控制标准有太大差距,两部门必须就此给全国人民一个合法合理的交代。 发表于 2008-10-9 12:27 //通栏AD if(getCokad("userCity") == null){document.write(' ');} if(getCokad("userCity") != null && getCokad("userCity") != "cs") { document.write(' '); } else { document.write(' '); } · 赚学生的钱,狂赚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