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商业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评论:49位海外生物学家上书力推转基因商业化
lbjman 2013-11-9 03:49
评论:49位海外生物学家上书力推转基因商业化 新闻评论一: 新闻评论(一):张 启发好爱国,爱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新闻评论(二):海外生物学家好爱中国,呵护着中国民众福祉! 新闻评论(三):国内外专家极度爱中国,构筑“ 公众共同体 ”! 新闻评论二: 新闻评论(一):张 启发好爱国,爱到“引狼入室”也毫不吝惜! 新闻评论(二):海外生物学家好爱中国,好像更爱中国人民币! 新闻评论(三):国内外专家极度爱中国,构筑“ 利益共同体 ”! 以上两种完全不同的新闻评论,到底该选哪一项,公众自有一杆秤! 49位海外生物学家上书力推转基因商业化 关于转基因的战争尚无停止的迹象。在“挺转”和“反转”背后,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菜籽油、 转基因玉米大量进口。在“担忧种子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名义下,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家张启发称,今年7月份,49位海外生物医药学者与国内61位两院院士几乎同时上书给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呼吁推动转基因商业化,称“再延误就是误国”。 孟山都、杜邦、拜耳等企业在我国发展种子业务的同时,也与国内的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专家共同担忧的一点是我国的种子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而同样支持开展转基因科学研究但反对盲目快速商业化的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则认为,这种做法“试图再次影响政府决策的走向”,怀疑其背后的功利目的。 (来源:2013年11月9日中国经营报,原文有删节)
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证]揭揭红十字会的商业企图
热度 1 冯用军 2013-6-17 22:21
郭美美还是挺厉害的,以一个QQ的脸蛋身材赚到了一辆马萨拉蒂数个马包,牛人啊! 郭美美(以下简称郭):其实当时我和干爸他们一起吃饭,他们来北京出差,他们在吃饭时聊天,说刚成立的公司叫中红博爱。   郎: 红十字会下面的商业红十字会,成立了王鼎公司,王鼎公司搞了个中红博爱公司(红会就是这么洗钱?利益输送??) 。   郭:干爸爸说公司成立以后,你也到公司来上班吧。我说好啊。然后开玩笑说不做总经理级别的,就不去。那就让你当总经理呗(中红博爱)。他其实是哄小孩一样的,而我也没多当真。   我微博里关注的好友,全都写的是总裁啊,CEO啊,有一种虚荣攀比的心理吧,过了几天,我上微博,我就把原本那个新浪认证是歌手和演员,改成了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实那个时候我连他们公司叫中红博爱我都不知道。我就只知道中什么,红什么,就记得这么多。 原文见:http://news.sina.com.cn/o/p/2011-08-04/075122931919.shtml 图文:郭美美承认王军是干爹 月3日,郭美美及母亲郭登峰女士做客宁夏卫视的《解码财商》节目,接受郎咸平独家专访。郭美美称,自己的干爸“王军”并非网上流传的红十字会内部的王军,而只是一名商人。以下是专访摘要。 再爆点料(郎咸平说的): 郎:虽然你个人是无心之过,但我可以批评你是错的,而对于红十字会,包括捐款平台的推出等等,你算是个最大的推手。我相信观众会给你公正的评价,当然更希望通过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能够做得更好,更符合捐款人的期望。算是郭美美事件比较好的结局。 中红博爱CEO翁涛:   干爸会送玛莎拉蒂?那也是个奇迹!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我再次强调郭美美是王军的女朋友”,昨天,最早披露郭美美与王军关系的中红博爱CEO翁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否认郭美美所称王军是其“干爸”的说法。   翁涛认为,郭美美那么说可能是为了圆自己之前在微博说法,同时也给王军一个台阶,可以让他面对自己家人留点余地。   翁涛说:“我看王军对他自己的儿子都没那么大方,要是干爸的关系的话,这也算是个奇迹吧。”   郭美美在节目中称王军在中红博爱有1000多万元投资,而此前翁涛的说法是500万元。   对此,翁涛回应称,王军在中红博爱的投资只有500万元,他问了王军这1000多万元的数字哪里来的,王军说自己只讲过中红博爱公司已投入项目的前期费用为1000多万元,可能是郭美美误解了。   中国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没有与郭美美联系过,看到节目视频后认为印证了媒体此前关于中红博爱、王军、郭美美关系的报道,有助于澄清事实。   郭美美事件阴影渐现——   深圳红十字会一月仅获百元捐款   据《羊城晚报》报道 备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其对各级红十字会造成的信任危机阴影,似乎才刚刚显现。   今年4月,深圳市民巫剑红的父亲突发脑干出血,深圳市红十字会决定利用该会医疗救助资金专属账号协助巫剑红筹款。7月15日,一位好心人打来电话,称已汇款100元,直至7月28日,巫剑红才收到。   不仅如此,深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赵丽珍告诉记者:“郭美美事件”之后,该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0”,除原先早有合作的一些定向捐款外,一个多月来唯一一笔捐款就是这100元。   无独有偶,佛山市红十字会于8月2日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 中红博爱CEO翁涛接受央视记者专访谈郭美美事件   王军起初隐瞒和郭美美关系   记者:您心里在7月3日之前就已经清楚了。   翁涛:对,6月26日我就清楚这个。   记者:为什么是在那一天清楚这个情况?   翁涛:因为6月26日的时候我也在网络上看到了王军的名字出现了,关于他的一个身份证,包括他的车,就是郭美美借用的这个车。   记者:你认出那个是王军的车?   翁涛:对,我就跟王军通了一个电话,我说那个跟你有关系吧,他就说,他的女朋友呗,就这个意思吧。我是6月22日听说郭美美事件的,当时还给王军发了短信议论这件事。短信里说,开着马车,提着马包,冲满了华丽、时尚、挥霍的表现,和标着的中国红十字会总经理的身份格格不入。这种玩笑可开不得,也是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   6月24日,我又给王军发短信说,虽说此次无稽风波难伤吾之根本,但其后果已不敢等闲视之。而王军回信说,你小题大作了,属愚人之见,此等无聊之事能说明什么。王军当时仍对我隐瞒和郭美美的关系,直到车辆和身份信息被搜索出来后,才告诉我实情。   红会否认与郭美美财产有关   记者:她在微博里曾经提到说,要学当红十字会的 商业 总经理,这个是怎么回事,王军有解释吗?   翁涛:郭美美其实也是听王军跟朋友闲谈的时候,听到有这么一个事情,她可能觉得好玩,红十字会挺有名,就这样做了。   记者:到底是她自己杜撰,还是说真的有人给过她承诺?   翁涛:谁能给她承诺呢?王军在公司没有任何职务,就是一个董事而已,他也不可能任命谁去当总经理。据王军的说法,郭美美的玛莎拉蒂跑车,是他送的礼物。   记者:其实大家对郭美美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她的财产来源和红十字到底有没有关系。   翁涛:这个肯定是没有,因为王军他根本跟红十字会任何人都不认识,包括我们现在做这个项目,都是我叫他进来的,不存在跟红十字会钱方面有关系。   没能说服王军出面澄清   记者:7月5号,郭美美发表微博说,她觉得应该出来澄清一些事情,她男友是1986年的,并非网上传言的那些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不同说法呢?   翁涛:她爱说什么我也管不着,反正我讲的都是事实。   我也一直劝王军出来澄清,但没能说服王军。我觉得王军他有一些顾虑,可能家里也有压力,因为要面对的话,可能也要面对家里的一些事情。   记者:为什么到7月3号的时候,你会做出这个决定,要把它说出来?   翁涛:因为所有的矛头已经是指向了红十字会了,这个时候,我要是还不把这个真相告诉大家的话,这个风波就越搞越大。   记者:您说实话,您是为红十字会考虑,还是为自己的这个项目考虑?   翁涛:两方面都有,这个问题要说不清楚的话,那可能对项目也会有影响。   红十字博爱项目曾借慈善卖 保险   前晚,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被质疑的红十字会”节目。央视记者调查发现,本应立足公益的红十字博爱服务项目变成了以推销 保险 业务为主的行为。节目中,央视记者走访了西坝河西里博爱社区服务站,这是本市最早的一批服务站之一。据该站医生和小区居民反映,此前 中国人寿 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曾在此推销保险。去年由于业务进行不下去保险公司人员才撤走。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 中国人寿 仍在网上招聘博爱服务站工作人员,招聘条件中明确表示有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者优先。   中国人寿北京分公司发展企划部负责人表示,中国人寿的协议是与 商业 系统红十字会和王鼎公司两家签订。“他们负责社区协调、基础设施搭建,我们负责出人员担任志愿者,房车由商业红十字会出资,保险公司租赁车辆,一辆车一月1000元。最初计划一年内进入一百个社区。”   此外,中国人寿表示,支付的租金全部进入王鼎公司账户,但由于服务站进社区进度缓慢,他们已经决定终止合作,手续即将办理完毕,部分款项要退还给中国人寿。
个人分类: iCOSO世界公益组织监督工作组|314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大学正在追求“时尚”中迷失自我
热度 43 lgmxxl 2013-2-19 09:17
时尚是“某段时间里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所推崇的实践或兴趣” 。中国大学对时尚的追求是越来越有热情了,但在时尚追求的过程中,中国大学正在迷失自我,越来越不像大学了。 追求官僚化时尚,大学越来越像政府 追求官僚化时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结果上讲,中国大学对官僚化时尚的追求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国大学无论从外在的形式还是内在的文化,中国大学都在追求类政府化。大学正在演化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演化为政府的某一官方代理机构。在形式上,中国大学注重表面的宏伟与壮观,无论是大学的校门还是大学的办公楼,都越来越具有威严感;在运行上,中国大学注重法制化的威权运用,文件滿天飞,官员満校园;在文化上,中国大学以官为荣,以官为尊,以官为大;在学术上,中国大学也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官级与学问高低存在正相关;在权力分配上,学术权力式微,行政权力无边界,行政权力在大学里达到“通吃”的地步。 大学在类政府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作为大学主人和主体的教师和学生被边缘化;大学求真的组织特性,被异化为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合法化”;“教授即是大学”,正在被中国大学演化为“官员即大学”;大学精神、大学品格已堕落殆尽。 追求管理化时尚,大学越来越像商业企业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中国大学对管理时尚的追求也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大学正在把大学当成商业企业,正在像管理商业企业一样管理大学。突出的表现是把大学当成商业企业,将商业企业的管理模式、执行标准(比如成本和效率)运用于大学,把大学当成市场的附庸,把大学办成商业企业。如今的中国大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标杆管理等随校可见,校校运用。把教学和科研的指标,划作考核教师的分数,把学院当成养鸡场,把教师当成养鸡场下蛋的母鸡,把每个养鸡场蛋的多少定为评价学院和教师优劣的标准。 正是这种办养鸡场的管理模式,使大学充满着市场的充气,充满着金钱的味道。大学的学术利他主义让位于学术资本主义,大学的育人本位让位于科研至上。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养鸡场式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院之间的差异性,“马太效应”正在大学发酵,大学学院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好的学院年年优秀,教师越来越富,差的学院逐渐被边缘化。更大的危机是大学失去了公信力,丢失了大学的人文情怀,丢失了大学最主要的功能——育人! 追求无边界化时尚,大学越来越像社会组织 国外大学一般没有围墙,但大学却与社会有明确的边界;中国大学基本上都有围墙,但大学与社会却基本上没有边界。物质的边界并不能代替心理的边界和社会的边界。中国大学虽然与外外社会存在物质边界,但中国大学与社会却没有社会边界,也没有心理边界。中国大学就是社会,就是企业,就是政府!中国大学在管理上,突出表现是领导边界的消融。一些曾供职于企业的高管、政府的官员被委派到大学担任校长或书记。再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大学与社会、与企业、与政府和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边界正在消融,其它社会组织的代表进入大学理事会的高管正在影响大学的运作,大学正在按社会组织的要求来运作,把大学当成职业培训机构。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是引领社会进步的文化中心、思想中心。与社会组织边界的消融,使大学变成了风向标。而大学最为本质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育人功能的科学实践,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本质是大学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改变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提高了人们当下的和未来的发展实力和潜力。 人们常说“其它—切都在变化,唯有大学最能保持原状”。自1520年西方世界建立的约85个机构至今仍以其公认的形式存在着,这些机构包括天主教会、马恩岛、冰岛和大不列颠议会,另外70个机构就是大学。 1900年12家最大的企业中,到了2000年只有一家仍然存在。然而1900年12所最大的公立和私立大学(主要的大学和学院),一百年后每一所大学都依然存在并持续繁荣。 对大学,我们不得不说,“变革就是当我们坐在我们的规划会议中哀叹缺乏变革时所发生的事情。变革可以是有益的,然而认识到什么事物从不应该变革却是同等重要或者更为重要”。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8846 次阅读|89 个评论
邱仁宗:让国企经营公立医院是一个馊主意!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3-2-16 16:02
让国企经营公立医院是一个馊主意! ---- 公立医院改革的危险动向 前日我读到凤凰博报上 医生哥波子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博文,其中提到:“ 现在有一种苗头:政府不想投钱给医院了,认为医院的赢利能力很强,但是碍于面子也不好意思全卖了。因此,想出了一个法子,让国企来“买”,来经营。”他又说:“但是这些政府忘记了医改的任务是什么,难道是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吗?我也有一篇微博说了一个现象,国企垄断起来比私企更疯狂!如果政府办的医院也企业化,其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医改在大城市的实质不应该是 “再”提高医院的营利能力、运行效率的问题,而是明确任务和如何解决群众的看病难的问题!” 在我读到这篇博文前,去年我偶然在北京最大医院之一的医院宣传广告栏内读到了我国最大国企之一的企业接管了它的一些部门。这使我非常吃惊,因为所有医改的官方文件和报道都未提到国企办公立医院这一途径。可是我今天在网上搜索发现在例如新乡这个地方,国企办医早在 2009 年就开始了。 2009 年 11 月 12 日出版的《河南商报》就有一篇文章的题目为“企业出钱办公立医院,行吗?” 国企办公立医院简直是匪夷所思!国营企业也是企业,企业的目的是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使股东(不管这个股东是独立投资者,股票持有者还是政府)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投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公立医院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呢?在 2011 年 9 月 15 日《人民日报》上 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就是要破除逐利机制。他指出:“ 医改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让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履行政府的职责,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之苦、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个是逐利性,一个是公益性,这是水火不相容的。 2 月 15 日《参考消息》第 11 版发表的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 ·于松的专访,于松指出,商品化的逻辑与公共品的逻辑是对立的。以治疗艾滋病药物为例,按照商品化的逻辑,必然是要使各类制药企业的投资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按照公共品的逻辑,则应该是受治疗人数的最大化,而不是与这些药品相关的利润最大化。 其次,医院是一种专业机构。 医院不是一般的社会机构,而是专业性非常强的社会机构。它要完成它的使命,必须充分发挥专业人员 (例如 医生 ) 的作用。因而不仅在身份和使命 (公益性) 上不同于企业 (逐利性) ,而且在管理上也不同于企业。通常的企业或工业组织是 , 从事生产核心工作的工人从属于行政,他们几乎没有自主性,一切按工业组织的流程图进行,对此负责的是单一的起协调作用的厂长。这是单线权威( singlelineauthority )或一长制( monocraticmodel )。这种模型不适于创造性的和复杂的工作。专业机构(如医院)应该是协作制( collegialmodel ),存在着双 线 权威( duallineauthority )。 第二线权威来自医院的社会、伦理和法律责任,必须救治来到医院求诊的任何病人,而救治病人必须靠医生(不是院长),医生有责任也 应该 有能力(权威)诊治病人。为此没有行政权限的医生可以干预医院许多方面,如果为治疗病人所必需;可以打破常规流程,如果 这些常规 妨碍治疗病人。例如护士夹在她行政上司与医生之间,医生不是她的行政上司。为了病人的利益(救命),医生可以要求护士和医院其他工作人员去做救护病人生命的事,因为只有医生知道怎么做最好。 让国企来管理公立 医院或借助管理企业的办法来管理医院是 “ 牛头不对马嘴 ” 。长期以来我们不了解专业机构(医院、大学、研究所)的特殊性,不了解这些机构中的双权威(行政权威和专业权威 例如教授会 并存、协调)性质,总想把当作一般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企业单位对待,造成官本位、行政化、企业化。这使得这些专业机构不能更好地完成它们的使命,也影响它们培养具独创性人才(钱学森问题)。 让国企办公立医院是一个危险动向,这条途径将重蹈我们第一轮将医疗卫生驱向市场的覆辙,破坏我们承诺给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的既定方针,并再一次恶化医患关系,迫使医学专业精神进一步滑坡。 但我不同意博主的“政府自己为什么办医院?其实不办医院是可以的”的意见。我认为政府不办医院是不可以的。大多数国家的医疗系统中都是公立医院为主,民营医院为辅。从政治经济学观点看,社会需要医疗机构保证健康劳动力;从社会正义、人权观点看,健康是第一权利,没有健康,就不能享有其他许多权利。如果公民获得可及、可得、可负担和优质医疗是社会最重要价值之一,必须以公立医院(不是民营医院,尤其不是营利性民营医院)为医疗系统的主干。如果医院主要是个人办或公司办,难以保证可持续地提供低价、优质医疗,保障健康权利。如果取消公立医院,许多人的医疗、健康得不到保证,“看病贵”、“看病难”就更无法解决,社会也会处于危机之中。那么,中国差不多 90% 以上都是公立医院,为什么不能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呢?因为中国的“公立医院”是个“冒牌货”,政府仅投入其收入的 3-8% ,怎么能是“公立”医院呢?而且它们又享有民营医院没有的特权,使得它们与民营医院的竞争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他们获得的不仅是“最大利润”,而且是“超额利润”,以致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病人的“剥削”(例如超出病人按其病情合理应交费用之外的就应该是剥削)。但的确,我国不需要那么多公立医院,我一直主张“抓两头,放中间”,即教学医院、研究性医院,以及各省、各市县总医院或重要专科医院应该由政府全额拨款;基层社区医院,也应由政府扶持,但可进行招标。中层医院鼓励转型,转型过程中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贴补或税收优惠待遇。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5341 次阅读|6 个评论
文学与科研的共通之处:边缘化与商业化
热度 3 hplu 2012-10-11 23:59
文学与科研,似乎相隔很远。不过刚刚读卢翔孟博友的一篇文章“ 莫言讲座——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其中一个观点讲到“ 文学边缘化、商业化 ”,很有意思。我是搞科研的,发现把这段话里的“文学”,换成“科研”,似乎也很有道理,大家不妨读读看: 科研边缘化 是个好事,虽然喜欢 科研 的人 -- 量 可能少了,但是质提高了,我觉得这是个好现象。 商业化 是个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出科研成果就得和商界工业界某某界有关系,政府要GDP,既出好的科研成果又挣大钱当然是两全齐美。一个研究学者的底线就是不能为了多挣钱而做研究发论文,要坚持一些自己的东西。商业化不是做不出好成果 、 写不出好论文的理由。 1. 边缘化会好些吗? 常听说本科生因为扩招太多了,其实博士生又何尝不是?我发现很多搞研究的博士根本不喜欢搞科研,不擅长搞科研。很有一部分人读博士,是觉得博士听着好听看着好看,或者找工作有优势,而不是真正对做研究感兴趣。 当然现在科研没有边缘化,但假如将来能有那么一天,也许如上所述,是个好事,让真正喜欢做科研的人来做科研,虽然量会变少,相信质会提高。不是吗? 我们历史上很长时间,文学和科研的地位似乎和今天的状况换过来, 古代重文轻理,但我们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 。 2. 科研的商业化 商业化,对我现在这边所处的环境来讲,似乎在成为一个趋势。政府开始非常在意投资回报率,能赚多少钱,生成多少工作机会,帮助了多少中小企业,吸引了多少大客户,变得商业气味越来越浓,似乎只要是赚钱的就是好的研究成果,评估和$$$挂钩。在这种氛围中,我们这些做研究的,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写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论文来,变得尤为难能可贵。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5277 次阅读|5 个评论
各地纷纷举办中外技术转移研讨活动
热度 1 lgjszy 2012-7-27 16:04
各地纷纷举办中外技术转移研讨活动
各地纷纷举办中外技术转移研讨活动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转移及商业化 最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材料,很是让人兴奋,“技术转移热 ” 正在升温。今年,各地纷纷举办中外技术转移研讨活动,学习国外技术转移理念与经验。探讨在我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转移及商业化。 杭州市科技局举办“如何组织技术转移”专题讲座 ( 2012 年 7 月 20 日) 来源: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 http://www.51jishu.com/techmarket/gb/infomation/MarketInfo/detailInfoNewsInfo.jsp?id=39984tablename=NewsInfo 近日 , 杭州市科技局举办 “ 如何组织技术转移 ” 专题讲座 . 讲座邀请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代表 , 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项目管理处的 Michael Grosse 博士 .Michael Grosse 博士从事欧洲与亚洲间的技术转移已达十多年之久,在此讲座上,他将与在会者分享他在技术转移方面的心得。他将分析技术转移的特性,对涉及到技术转移的所有机构,从私人机构到政府部门,进行全方位的评述,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技术转移的主要问题以及经过实际工作证明和总结出的解决方案。此讲座将使与会者对技术转移的特性和复杂性有一个综合性的理解,并将有助于与会者进行技术转移策略的制定,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技术转移。此讲座中对于技术转移工作的探讨,将有利于促进我省技术转移工作的开展,对加速我省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辽宁举办技术转移专题讲座 2012-07-19 08:02:56 来源: 辽宁日报 http://www.l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7/19/c_112472072.htm 来源:辽宁省科技厅 http://www.lninfo.gov.cn/kjzx/2012/0719/article_417116.html 2012 年 7 月 17 日 、 18 日,辽宁省科技厅在沈阳举办了美国犹他大学技术转移专题讲座。省内 32 所大学主管校长、科技处长,部分研究院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省直有关部门、各市科技局、高新区等负责人共 180 人参加讲座。 近年来,辽宁省科技厅高度重视技术转移工作。确定了以网上技术市场为平台,开展技术转移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了各种专业对接活动。 2011 年开通了 “ 辽宁省网上技术交易市场 ” ,形成一个便于 “ 找专家、找成果、找需求 ” 的信息交流平台,截至目前,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共发展机构类会员 5694 家,个人会员及专家共计 583 个,发布成果信息 932 条。 7 月 17-18 日,美国犹他大学技术转移专题讲座在沈阳举行。辽宁省科技厅厅长吴忠琼,副厅长孟庆海,纪检组长阎殿儒,副厅长赵景海、乐桃文,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等有关领导出席讲座。 美国犹他大学副校长杰克布瑞屯博士作报告 美国犹他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布莱恩瑞奇博士作报告 海峡两岸技术转移主题讲座在榕召开 来源:科易网 http://news.k8008.com/html/201206/news_507144_1.html 发布时间: 2012-06-27 11:37 来源:福建科技厅 摘要: 6 月 20 日,由福建省科技厅成果处和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福建省技术经纪高级培训讲座——海峡两岸技术转移主题讲座”在福州市召开。 2012 年 6 月 20 日 ,由福建省科技厅成果处和福建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 “ 福建省技术经纪高级培训讲座 —— 海峡两岸技术转移主题讲座 ” 在福州市召开。此次活动作为第十届中国 ?? 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科技展团专场活动之一,旨在推进海峡两岸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科技管理领域的沟通交流,了解大陆及台湾地区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管理有关的最新动态。来自福建省内各科技管理部门、技术经纪机构、投资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近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活动。 福建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杜民致开幕词。她指出,福建省科技厅历来十分重视我省技术经纪的发展,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促进技术经纪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促进技术经纪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设立了 “ 福建省技术经纪示范园 ” ,福建的技术经纪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任重道远。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移转与服务中心王本耀主任作了题为 “ 台湾科研成果转移与商品化的做法 ” 的主题演讲。王主任结合台湾工研院在多领域应用技术转移的案例,全面介绍了台湾工研院在科研成果转移与商品化方面的整体作法。 中国技术交易所李中华副总裁做了题为 “ 技术交易促进产业升级 ” 的主题演讲。李副总裁以翔实的数据,精辟地分析了大陆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技所在开放式的创新和技术交易模式方面的实践成效。 台湾天杉科技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温碧樟董事长作了题为 “ 两岸产业合作机会与展望 ” 的主题演讲。温董事长从台湾科技产业优势出发,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海峡两岸实现技术转移的模式与效应。 此次主题讲座,为海峡两岸科技管理领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两岸科技管理专业人员深度对接,有效地推动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双向化进程。 (厅成果处、省创业中心供稿) 北京大学“欧洲技术转移”讲座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 http://www.law.pku.edu.cn/news/articledisplay.asp?NewID=5424 2012 年 5 月 27 日下午 ,欧盟驻华代表团贸易与投资处官员苏瓦拉( Beata Suwala )女士为知识产权双学位本科生、法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讲授 “ 欧洲技术转移 ” 。讲座由刘银良副教授主持。 苏瓦拉女士曾在西班牙等国工作,现在主要负责欧盟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事务,具有丰富的国际知识产权工作经验。 讲座开始,苏瓦拉女士首先讲解了专利处置方式,介绍了许可、转让、特许经营、联合研发以及战略联盟五种方式的内涵和适用条件。随后,苏瓦拉女士结合自身工作,讲解了技术转移服务的典型活动,包括选择国家与市场、确定交易战略、确定交易方式等。 在讲到为何应关注技术转移时,苏瓦拉女士以谷歌公司为例说明了技术转移的特殊意义,讲解了学生、学者、研发者等不同主体的角色,使同学们认识到技术转移就在身边。接下来,苏瓦拉女士以美国 MIT 和美国法规为例讲解了保密解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问题。随后,苏瓦拉女士介绍了技术转移协议的类型及注意事项,着重讲解了技术的商业潜力评估方法。 最后,苏瓦拉女士还介绍了欧盟第 7 期框架项目( FP7 ),指出其目的在于强化欧盟的创新研发能力,为产业界、政府、学界等不同主体的研发活动提供经费及平台服务,短期目标是建立欧洲研究区域,长期目标是促进欧洲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经济与社会体。 讲座最后,苏瓦拉女士还与同学们就关心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刘银良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对苏瓦拉女士的精彩讲解给予高度评价。 南京市科委、东南大学共同邀请 UCLA 专家开展技术转移专题讲座 来源:南京科技信息网 http://www.nj.ac.cn/pages/infoshow.aspx?newsid=47917mid=1301 发布时间: 2012-5-23 15:44:03 为了解、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转移工作先进经验,促进我市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12 年 5 月 19 日上午,利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专家团队来宁访问机遇,市科委与东南大学共同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了技术转移专题讲座。市科委蔡伯圣副主任,成果处负责同志出席讲座。部分在宁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区县科技主管部门共计 58 家全市技术转移工作一线单位的 80 多名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由 UCLA 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Dwight C.Streit 博士、副院长高为雄博士分别主讲,讲授 UCLA 先进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实际案例剖析,让与会人员进一步了解了美国著名学府是如何开展技术转移的。演讲完后与会的南京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宁开发区等单位同志,围绕技术研究的选题、研究经费支持的来源、技术转移的利益分配等方面与 UCLA 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讲座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对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很好地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46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佟屏亚:育种专家眼里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
热度 1 蒋高明 2012-5-8 09:16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可以休矣!(我的备忘录) (2012-05-07 17:34:48) 标签: 新世纪以来,一部分转基因专家采取各种措施极力推进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引发社会各界的争议。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很关注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这是我的简要备忘录,不是全景略。 一、转基因专家上书国务院 新世纪前后,一批赴美进修生物技术或访问学者回国,他们多数来自跨国公司或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主要就职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构成了中国转基因作物研究的基本队伍。1997年农业部科教司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 新世纪以来转基因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因为是一门新兴学科,备受社会关注。但在农业科研领域,转基因技术或称分子技术被认为是常规育种的一项辅助技术,并未占有重要地位。 2004年6月,一份由张启发起草、有十多位专家署名的《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送交国务院,声称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了商业化生产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实验环节,具备了区域性商业化生产的条件,应该迅速批准商业化种植。 申请第一批商业化转基因水稻有:中国科学院培育的转SCK基因抗虫水稻,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Bt抗虫水稻,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抗白叶枯病水稻等。还有转基因作物的推手特别声称:“如果有90%的地区种植转基因水稻,将会为社会每年创造370亿元的福利”。这个数字耸人听闻也令决策人动心。 转基因专家希望培育的转基因作物迅速商业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转基因利益集团迫不及待地私下把转基因水稻扩散到大田,试图造成既成的大面积种植的事实。媒体报道说:过去5年欧盟国家曾115次检测出了中国转基因稻米生产的食品。转基因水稻种子销售已遍布南方十多个省区,并已形成规模种植,转基因稻米混在普通稻米中进入市场。生米煮成了熟饭! 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发表刘鉴强文章:转基因稻米,13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种子世界2005年第4期发表佟屏亚文章: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引发的争论。2005年4月27日,农业部紧急发出《关于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单位紧急行动开展转基因作物安全大检查。安委会搁浅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申请。 二、农安会“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 2006年至2008年,农业部农安会举办了许多报告会,转基因专家发表了大量文章,借助媒体宣传转基因技术的优越性和已经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 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这是与大飞机研制并列的重大项目,项目资金达200多亿元。 农业部官员和农安会转基因专家加快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2009年8月17日,农安会通过了发放的包括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的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 蹊跷地是,在10月22日农安会公布的“2009年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上,并没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但在一个月之后,国外媒体路透社11月27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农安会的两位参与审批的成员私下告知,该委员会已经为转基因水稻、玉米发放了安全证书。11月2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证实了这个消息,最后再“被”农业部官员认可。拐了这么一个弯,12月1日,这3个转基因品种“悄悄”地补充登录在农安会公布清单的43个品种之末。 获准商业化的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是由华中农业大学申报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申报的,分别限定在湖北省和山东省生产应用。这就等于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国家。敢为天下先! 蹊跷的事也有一段蹊跷的经历。 农安会8月17日通过了发放的两种转基因品种安全证书,时任农业部长的孙政才设有签批。因为孙部长从政前长期从事玉米研究工作,对转基因这东西心中有数,他建议这两种转基因作物“暂缓公布”。所以10月22日公布的名单上没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这对精心策划的科教司官员和转基因专家无异于当头棒喝。 让农业部煞科教司官员和农安会专家煞费心机。2009年9月,孙政才部长出访美国,随行人员农业部科教司白金明有意安排造访孟山都公司总部。报道说:9月24日,“农业部孙政才部长在华盛顿会见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参加了上述活动”。大约在一个月后的10月20日,美国孟山都公司副总裁访华,“牛盾副部长会见孟山都副总裁伯格曼先生”,表示要“积极落实孙政才部长与格兰特总裁会见时取得的共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个时间恰好是农业部两位部长交接时期,孙政才准备去吉林省任书记,韩长赋要来农业部当部长。路透社11月27日报道农安会发放转基因安全证书消息,12月1日这3个被“暂缓公布”的转基因品种补充登录出来。不知道是经过批准了呢、还是“暂缓”到期了呢? 三、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引发激烈争议 在农业科研领域,几乎没有专家教授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公开表示异议。尽管农业科技投入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你想啊,国家一次性投入转基因研究经费200多亿元,如果表露“反转”观点,将无法从(重大专项)巨额经费中分得一杯羹!北京有一家研究所,过去从来没有搞过转基因,迅速组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转基因研究(室)组,甚至“借人”、“招兵”快速立项。正如一位科研人员说:“有奶便是娘啊。天上往下掉馅饼还有不接的?”有的院长所长或项目主持人一下子就能掌控几千万上亿元的经费,随便与转基因沾点边的研究人员也会有几百万元的支配权。一时间惊动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国企民企种业老板,“跑部”的、“登门”的,都是冲着这块大蛋糕来的。 如果没有患健忘症的话,都还记得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坚定态度。2009年5月26日袁先生回答《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说:“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但就在200亿元转基因经费公布之后,2010年3月4日,袁先生同样在北京“两会”上回答《人民政协报》记者说:“如果转基因抗病虫的水稻要人体做实验,我第一个报名。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吃转基因抗病抗虫食品。”袁先生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弯,竟要第一个报名食用转基因大米做实验?业界清楚耄耋之年的袁先生,没必要担心吃转基因稻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他属下的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将无法从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转基因主粮被商业化的安全性立即引起全社会激烈争议。2010年3月1日,120多位学者《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问题》的签名信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体代表。3月15日,北京魏汝久律师就转基因水稻问题起诉农业部长,指责发放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被认为涉嫌违法。4月9日,湖南省长沙律师刘大华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寄出《行政起诉状》,以“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未经听证“不具有合法性”为由,请求法院撤销农业部对华中农业大学发放的两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中国农业部的大门前有学者高举红色横标:“要求立即停止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图) 四、我获得了两次发言的机会 我是一位退休的农业科技人员,不在职也没有位,公平正义是我发言的准则。2011年,正当有关部门大力推进转基因主粮商业化、引发各界激烈争论的时候,我获得了两次向高层进言的机会。事出偶然。 2011年3月2日,国务院负责人在一位研究员信上批示:“目前社会上对转基因的议论较多,意见较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应进一步澄清我国粮食转基因商业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进口转基因粮食的进口种类和数量、转基因种业发展(包括外国种业进入中国)的状况,还应明确我国转基因科学研究的方针、重大专项部署及成果应用方向。要坚持从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最高利益出发,坚持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通过讨论,以求得到正确判断和意见。” 第一次是2011年5月3日。国务院某办负责人受李克强副总理委托,召开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征求意见座谈会,我应邀出席。我以“中国没有必要率先种植转基因水稻”为题的发言指出4点:1.中国是世界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国家之一,有70%以上的人常年以稻米为主食,还没有饥肠辘辘地急需吃一种连虫子都不愿吃的转基因稻米。何况眼下中国还有稻米出口。2.张启发先生命名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原本是福建省谢华安20年前用明恢63与珍汕97A组配育成的,早已退役。张启发“转”进了一个苏云金杆菌的毒蛋白抗虫基因,充其量是“借壳下蛋”,严格说是“侵占产权”。3.农业部的农安会只是一个安全评价机构,无权决定一个新品种在生产推广应用;4.转基因水稻并无“增产作用”,只是节约了消灭某个虫子的农药费用。有网友在我的博文后跟帖说:您的发言击中了转基因专家的要害。 第二次是2011年6月30日。农业部科教司召开关于转基因作物征询意见座谈会。我以“严惩违规转基因,农业部应有作为”为题发言。主要内容有3点:1.农业部多次重申“从未批准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但是,北方农田里转基因玉米有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铁研124等,种植面积上百万亩。南方农田里有张启发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种植地区遍布福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湖南、河南、浙江等地。转基因水稻、玉米涉及农业大学的院士、种子企业的老板。严惩违规转基因,农业部应有作为!2.我国现在实行的品种审定制度,一个新品种要经历三年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还要比“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才能进入大田。我向在座的转基因专家提问,转基因作物并无“增产作用”,谁能培育出一个“增产基因”,那才真叫高水平呢!3.先玉335是不是转基因玉米(主持会议的官员说不是)?如果说不是就应该负责向社会公示科学检测结果。在座的众多转基因专家没有人就我发言提出的事实和问题表态。 五、转基因专家发言越来越没底气 2012年刚开局就遇到让转基因专家头痛的事,就是《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出台。第十二条第二款说:“转基因粮食种子的科研、试验、生产、销售、进出口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主要粮食品种上应用转基因技术。”征求意见稿的主旨思想是要对转基因的使用进行规范,通过立法来制止对它的无序混乱使用。虽然草案遇到很多争议,但对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进程不啻为当头棒喝,让转基因专家们始料不及也措手不及。 顺便提及,世界上有些转基因作物在快速发展之后也逐渐凸显其问题和遗患,遭遇各国人民激烈反对和抵制而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略) 转基因专家发表的言论越来越没底气。虽然也有个别专家例行发表文章,多数是重复着老材料调门越来越低,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和过硬的科研成果。有人介绍说转基因作物已经到处碰壁:例如北方玉米播种季节,农民购买玉米种子要先问:是转基因的吗?回答说:不是。问:有啥证据?让经销商哭笑不得。在海南繁种基地,按规定繁殖转基因材料必须去“南繁办”登记以便隔离,但无人理睬。今年3月海南省农业厅突然组织转基因作物安全检查,从三亚、陵水和乐东3个市县100家南繁单位抽检120个水稻样品;检测结果尚待公布(我估计不会公布)。这至少让那些偷偷摸摸转基因的人吓了一跳。 但是,有些涉嫌转基因利益人员并不甘心处境尴尬,利用控制的讲台和掌控的经费,不择手段甚至采取敲锣打鼓兜售糖葫芦的方式宣传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这不能不让人起疑,科教司官员和转基因专家这种做法与这些品种商业化有无密切的经济联系? 一种,举办编辑记者转基因培训班。报道说:为提高和增强全国媒体编辑记者对转基因生物技术和安全管理的认识,向公众传播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相关知识。农业部科教司4月19日在北京举办“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全国科技记者研讨班”。全国50多家媒体的记者和编辑聆听专家对“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以及“转基因安全管理与舆情应对”的知识讲解。这种管吃、管住、管游的培训班没有人不乐意参加的。注意一下,最近时期果然有几家小报发表介绍转基因的文章。(图) 二种,发明白纸、登广告兜售转基因。我在《南方周末》12月29日的第28版,查找到占版面1/3的广告,标题“权威部门推出转基因明白纸”,署名“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要求公众不要对转基因产品有疑惑,力挺“转基因食品可以吃”。精心泡制,煞费苦心,借农业部的名义花钱刊登广告发明白纸,这种手法实在太小儿科了吧。有人形容说转基因专家言行已经到了“技穷”、“喊打”的地步了。 最后说明,作为一位农业科研人员,我不反对开展转基因基础研究,因为不能落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后面。但我认为,理论研究是要花时间和精力查明它的利与害,而急功近利者急不可待地要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须知,科学的不确定性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紧密相连,任何科学发明都是一柄双刃剑。例如核技术可以造福世人也可以毁灭人类;滴滴涕既可消灭害虫又能破坏生态。转基因主粮应该在查明对人类确无遗患才可以商业化种植,否则侮之晚矣!我们必须认真地、谨慎地走好每一步。您想啊,中国70%的人常年以稻米为主食!转基因专家却以虫子都不吃的转基因稻米让中国人做实验?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吧! 佟屏亚新浪博客(或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在中国更好地将知识产权商业化?
热度 3 wumingdl 2012-1-31 13:08
如何在中国更好地将知识产权商业化?
How to do a better IP commercialization in China? 如何在中国更好地将知识产权商业化? BC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5(4), 295-297, 2011 中国科学院院刊(英文版),25(4), 295-297, 2011 How to do a better IP commercialization in China ?.pdf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共享|38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创新工场有哪些失败项目?
hoggy 2012-1-19 09:44
李开复 ,创新工场CEO 11 票,来自张泽涛, 梁欢, 天顺 更多 失败或碰到挑战的项目也不少。这里不点名,不谈细节,但是谈谈碰到什么挑战(有些已经失败,有些还在努力): 有一个项目由几个很牛的技术人员负责,策划一个很有技术深度的平台,但是初步搭建后,原来认为的潜在客户其实不愿意如此依靠一个第三方的技术平台。 有些项目出现创始人不和的问题,都是认识不久的共同创始人,创业前充满激情,甚至彼此互补加分,但是创业后发现彼此的远景或工作方式不符合。如果一位创始人离开,对士气打击较大。 有一个项目是一位很优秀的产品经理,但是这个项目成功关键之一是要建立很好的线下合作伙伴关系,而这个关键做不好,产品再好也没有用。 有一个项目有一位很聪明的创业者,总是想加新的功能,新的产品线,不够专一,产品推出迭代太慢,错失市场良机。 有一个项目过分相信美国的趋势,忽视了在某方面中国的互联网格局已经和美国不同,走了弯路才发现一个美国的良机在中国并不一定存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50380/answer/13723523?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weibo_shareutm_content=share_answerutm_campaign=share_button
个人分类: 创新方法学|4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醒:计算机病毒日益商业化、专业化
热度 8 outcrop 2011-9-30 15:18
Stuxnet超级工厂病毒是一个针政治对性很强的商业化专业病毒 ( 这里有技术分析 ) ,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最近又出来一个“图纸大盗”病毒,只感染装有AutoCAD(最流行的平面设计软件之一)的电脑,然后扫描搜索dwg等格式图纸,悄悄盗窃发送到指定邮箱;据360安全中心保守估计,该病毒已经盗取了上万份图纸。 虽然木马等窃取商业资料已经很久了,但国内以病毒形式大规模传播,专业领域明确的盗取图纸,这还是第一次。 相信这只是一个开端…… 以后诸位的论文、数据、项目申报书等等,可能也得留个神了:网络世界潜在的风险很大。 延伸阅读: 提醒:专盗设计图纸病毒问世 http://www.jdgcs.org/news/innovation/2011/0930/autocad-thief-protection.html 病毒转型商业间谍!360截获“图纸大盗” http://bbs.360.cn/4005462/251307001.html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357 次阅读|14 个评论
被商业化和神化的毛泽东
热度 2 陈吉德 2011-8-14 14:03
被商业化和神化的毛泽东
  上午,带着家人游玩南京雨花台毛主席纪念物展。纪念物展就是纪念物展,就是展览与毛主席有关的物品,但事实上与相反。展室内,有关毛主席的物品全部被明码标价后出售,深深的商业气息让人感觉怪怪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工作人员在推销毛主席纪念章时大声说道:“毛主席纪念章,10元一个,背后可以刻上你的名字,保平安,快来请一个。”显然,毛主席成了能够保人平安的神,而非人。   纪念物展就是纪念物展,但却成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在工作人员眼中,毛主席可能不是神,但却有意地将之神化,目的还是当成赚钱的工具。悲哉!
个人分类: 社会现象|31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经济时报: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应慎重决策
bmzy 2011-6-1 12:37
陈健鹏: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应慎重决策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陈健鹏博士   有消息称,近日国务院相关部门邀请了国内多位知名人士参加了一次转基因主粮商业化问题座谈会,国务院方面举办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广泛听取、征询来自不同行业的权威人士对国内转基因主粮推进的看法和意见。   转基因在中国是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作为一种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所引发出来的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种业安全以及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等农业产业 的发展问题,亦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供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的陈健鹏博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问题的研 究,他的基本观点是:推进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要慎重决策。   陈健鹏认为,农业生物技术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中国必须抢占农业生物技术的制高点,这不仅是技术、经 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具体到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具体到现阶段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需要做全局性、综合 性的研究,这不仅是农业科技政策问题,也是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   陈健鹏建议,要谨慎推进水稻、小麦两种口粮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领域坚持自主技术为主的道路,加强植物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充分尊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保障粮食安全并非一定要推广转基因作物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商业伦理上讲,转基因技术特别是转基因粮食作物的推广都备受争议,你为何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陈健鹏: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迅速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科技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就中国而言,转基因作物,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问题仍然争议很大。   2009年底农业部批准了水稻、玉米、小麦三个转基因品种的安全证书,意味着中国转基因粮食作物在商业化种植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随即引发了 巨大争议。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中国必须抢占农业生物技术的制高点,这不仅是 技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但是具体到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具体到现阶段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小麦等基本口粮作物的转基因品种的商业 化问题,则仍需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慎重决策。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慎重决策”?你在担心什么?   陈健鹏:在主要粮食作物转基因品种商业化问题上,中国应坚持预防原则和自主品种研发为主的道路。现阶段,要特别谨慎地对待主要口粮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讲,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分配问题,即价格和贸易问题。部分贫穷地区的粮食问题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甚至可以说技术问题不是主要问题。生物技术只是解决部分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途径之一,且不是关键途径。   第二,有观点认为商业化的转基因技术和作物品种是造成我国粮食单产远远落后的主要原因,其实并非如此。以玉米为例,我国玉米的单产水平大约为美 国的1/2强,生态条件、现实生产力和品种差距是作物单产水平差距主要原因。目前对作物产量最有贡献的是Bt抗虫性,这种特性对提高粮食的总产出作用有 限。对我国而言,如果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总产作为政策目标,那么可采用的经济、技术路径更多,如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非转基因”的高产、抗逆生 物技术品种的应用等。   第三,当前,美国主导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跨国种业巨头渗透、控制我国种业的态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我国种业处于市场化初期阶段,生物科技 水平整体上落后于西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研发的技术路线与西方趋同。在这种背景下,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美国技术路线)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可能会加速外资对 我国种业的控制,从而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当前,转基因生物技术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仍存在很大争议。从国际经验来看,没有一个国家推进主要口粮作物转基因品种的商业化。此外,我国目前的种业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能否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进行有效监管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中国经济时报:你提到粮食安全与种业竞争问题,实际上在国际竞争中,中国都是处于弱势,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   陈健鹏:种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比其他任何产业都更需要关注。从长期看,产业中的内外资关系并不是种业安全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市场以及 有效的监管才是“安全不安全”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相关产业市场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都处在低级阶段,我们倾向于内资主导种业。现阶段,从政策 取向上,我们必须对种业采取有效的保护。 中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不要跟着美国走,要有战略考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取向?   陈健鹏:应对长期“粮食安全”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必须掌握和发展农业生物技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地关系紧张、存在粮食安 全问题隐忧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安全被视为“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农业生物技术更应当强调其“公共物品”的属性。从全球农业生物技术研发 的国际分工和中国的现实来看,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领域,我国有能力也应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一极”,应坚持公共机构在农业生物技术 研发领域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现实情况,可以预见,我国在农业技术领域的研发中,公共机构和公共投资仍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 业,继续增大对该领域研发的公共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其 一,要加强植物育种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其二,要理顺和解决种业管理中的种种弊端。   从技术路径上,我国公共投资主导的研发与美国私人部门主导的研发也应有所区别。公共部门的研发要更加注意作物育种中长期性、安全性的问题。   自主技术主导应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目标。这需要我们在推进转基因品种商业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战略性和策略性考虑。现阶段,通 过推进某些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商业化,以此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思路值得商榷。实际上,目前我国的转基因重大专项在研发上仍是“举国 体制”。我国可以集中精力研发第二代、第三代转基因特性,同时,借鉴欧盟经验,对于美国主推的、且已在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的第一代转基因技术采用“从严的” 技术管制,从而为我国自主技术的研发赢得时间。   中国经济时报:以前也有媒体报道过,在国内的一些超市有未经批准的转基因大米出售,在一些地方也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在转基因技术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在转基因技术的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陈健鹏:这暴露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的严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高层和有关部门的注意。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制度建设上着手来解 决。我们目前要健全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在管理体制上,依据相关法律,在责权明晰的前提下,构建基于部门分工的“统一监管模 式”,确保监管内容和监管过程的衔接。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工作,加强转基因生物技术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转基因生物 损害和应急处理制度。对转基因食品实施从严的强制标识制度,建立和完善转基因生物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转基因作物研发、产业化、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监管, 特别是要加强当前转基因重大专项研发领域的生物安全监管,加大对非法种植、传播转基因作物的惩罚力度,完善转基因生物越境转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转基因 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   另外,要充分尊重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立生物安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生物安全信息发布和公众宣传,建立公众参与生物安全管理的 固定渠道。及时公开转基因生物在生态环境、健康和贸易等方面的风险和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和完善公众关于生物安全的参与权和立法权。 来源:http://news.hexun.com/2011-06-01/130154733.html
1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站着把钱挣了”
gongshiliang 2010-12-18 18:45
站着把钱挣了 《让子弹飞》对中国商业电影的启示 【作者:段菁菁;转引自《新民晚报》 2010-12-18-A9 版海上文谈栏目】 在导演姜文的第四部作品《让子弹飞》中,当葛优饰演的汤师爷谆谆教诲县长如何跪着才能挣到钱时,姜文饰演的张麻子县长将手枪扔到桌上,说:要站着把钱挣了!一如影片中无数个意蕴深长的台词对白,站着把钱挣了可以认同为姜文某种情绪的表白。 站着赚钱还是跪着赚钱,体现了中国电影导演目前面临的困境:要高傲地站着,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就意味着曲高和寡,可能失去绝大多数观众;而当你在艺术上妥协之后,做得够通俗,则被评价为跪着挣钱,不坚持艺术理想。 17年来,姜文一共只拍过4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三部作品都证明了他并不认可电影是娱乐时代的消费品的观点,他试图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大量对于历史、对于社会、对于人性的思辨性内容。这样一位导演投身商业大片的拍摄,在2011年的贺岁档,与陈凯歌、冯小刚狭路相逢,与《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激烈厮杀,人们的期待中包含着另一个问号:姜文向商业的靠拢,能不能催生中国电影产业化的一个良好模版?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逐渐形成商业化雏形,在一大批电影人的努力下,国产电影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商业化之路。然而,十几年间,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商业电影却寥寥。一些胸怀崇高艺术理想的导演纷纷转投商业片,而这些影片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也一次次透支了中国电影人的信誉。中国导演们忙于跟上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步伐,但无论是电影理念还是电影技术,都表现出无法弥补的差距。 一度,姜文也在站着赚钱与跪着赚钱间迷失。2005年,姜文推出《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积攒了7年力量的爆发之作,票房惨遭滑铁卢,剧情被指晦涩难懂。姜文表示,这部电影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教训,让他重新思考如何与观众相处的问题。 不难看到,《让子弹飞》中,商业大片风格颇为明显,姜文说他遵循的是好莱坞最遵循的模式。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故事架构,《让子弹飞》在剧情上通俗易懂、脉络清晰,同时节奏紧凑,还带着些许荒诞主义的色彩。姜文说:《太阳照常升起》尊重对生活的感觉,而《让子弹飞》更尊重电影的本质,就是要讲一个好看的故事。如何拍出一部能够吸引人的电影?心态放下,舒舒服服地拍。显然,姜文所说的放下,需要有别于以往所谓文艺片的心态。 在姜文看来,商业片并不只意味着商业化的元素、商业的宣传、包装和发行模式;明星、噱头和俗文化也不是商业的内核;商业电影的真正本质,是用符合商业逻辑的方法来操作电影。从《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三年间,姜文的变化,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是他在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上变得圆通了。 站着把钱挣了,也许,中国商业电影确立了一种新的标杆。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十亿美元的宝贝:科学家说服制药公司付钱的故事
chemicalbond 2010-5-25 08:40
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display/57364/;jsessionid=6625FC5E22C977B0346509B6FD509CCC Volume 24 | Issue 5 | Page 77 Date: 2010-05-01; By Jef Akst Billion-Dollar Babies The story of scientists who came up with ideas that recently convinced Pharma to give them millions of dollars. After 2 decades doing industry science, Roger Tung decided to take a break. For a year and a half, he played the role of Mr. Mom and independent consultant by day, while contemplating what to do next between the hours of 10 P.M. and 3 A.M. He wanted to come up with something bigsomething that could reduce the risks and costs that are rampant in the expensive and failure-prone business of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he says. It was during one of these late-night brainstorming sessions in 2005 that Tung suddenly remembered deuterium a heavier form of hydrogen he had learned about as a graduate student. Deuterium forms much stronger bonds with carbon than hydrogen does, which can impact a drugs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and metabolic properties. Replacing hydrogen atoms with deuterium in existing therapeutic compounds, he thought, might boost their safety or efficacy . And because the shape and size of deuterium is nearly identical to hydrogen, the drugs should still hold their sam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he reasoned. After doing some background research, Tung convinced himself that his idea was a good one. He immediately started filing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various deuterium-based compounds and speaking with dozens of venture capital groups and hedge funds to raise the start-up money he needed. Finally, in 2006, with six figures out of his own pocket and $10 million from investors, Tung launched CoNCERT Pharmaceuticals, Inc five employees (including Tung) on their cell phones in a one-room office in Burlington, Mass., with little more than an Internet connection and a potentially great idea. Since that time, CoNCERT has raised more than $100 million in capital, filed more than 100 patent applications, grown to about 45 employees, and moved to a 4,200square meter facility. Almost half of that is laboratory space, where its scientists synthesize, test, and even manufacture many deuterium-substituted compounds. Last March, CoNCERT announced the Phase I results of a deuterium-modified analog of paroxetine a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most commonly marketed as an antidepressant (e.g., Paxil, Seroxat), but also shown to reduce vasomotor symptoms (hot flashes) in menopausal women. A serious problem with this treatment, however, is that paroxetine inactivates a liver enzyme important for the 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which can lead to serious side effect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when taken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 In the CoNCERT clinical trial for hot flashes, however, the deuterium-based product retained the enzyme activity, suggesting that the drug could be used in a broader context than its hydrogen relative. It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eoretical efficiency of the platform was really playing out, Tung recalls. Finding a suitable partner and striking a deal didnt happen overnight, he says, but after several discussions with GlaxoSmithKline (GSK), which sells Paxil, Tung could finally see the light bulbs going off in the heads of GSKs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They got very excited about , Tung remembers, and the meeting, which was slated for just 1 hour, lasted more than two. Sure enough, just 3 months after releasing the results of the trial, CoNCERT struck a $1 billion partnership with GSK to develop three of CoNCERTs deuterium-based drug candidates. When it was all said and done, Tung felt somewhere between incredible elation and exhaustion, he admits. That was a huge deal for us, he says. Last year, partnering deals between biotech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otaled over $37 billion, nearly double the deals made in 2008 , according to a report released by Burrill Company this January. When collaborations work, theyre really beautiful, said Stuart Peltz, founder, president and CEO of PTC Therapeutics, which struck a nearly $2 billion deal with Roche last Septemberthe largest deal on record for 2009. Below are the tales of three more deals that made some scientists and business executives with a great idea rich in the last year. Thank You for Smoking After 3 years as a subsidiary of 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RJR), Targacept became an independent biotech company in August 2000, focused on studying neuronal nicotinic rec eptors (NNRs) and their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reaking away from RJR, the social burden of being in a tobacco company was eliminated, very good and very energizing to Targacepts employees, says CEO Don deBethizy . They got to work apply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NNRs acquired at RJR to develop new therapies. We all know that people smoke stress, says deBethizyan effect largely driven by nicotine and its power to block NNRs in the brain. Mimicking that action with an antagonist, he reasoned, may serve as a possible therapy for certain depressive disorders,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an overstimulation of NNRs. Looking into this possibility further, deBethizy and his colleagues discovered an old drug already on the marketa 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 known as mecamylamine. The compound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by Merck in the 1950s and marketed as a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gent, and has more recently been used as an off-label treatment for Tourette syndrome and autism to manage anger, deBethizy says. Acquiring the rights to mecamylamine, Targacept decided to test the drug in the context of depression. Promising preliminary resultsboth from Targacept and a Yale clinical trialrevealed that mecamylamine could help alleviate depression symptoms in patients who did not respond to traditional antidepressants. Further research revealed that the left-handed form of the molecule showed most of the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Creating and testing a new drug with just the left-handed form, the researchers saw a dramatic result, deBethizy recallsa positive outcome on every endpoint, with p -values of 0.0001 or lower for each. That was the moment, he says, referring to how he felt when he first saw the results. He called a company-wide meeting to share the news, and with all employees gathered around, deBethizy lay down on the flooras he often does when hes excited, but never before in front of over 100 people. Everybody stood up, hooting and hollering, he recalls. We were so excited about what meant. It is a potential paradigm-changing therapy for depression, which is a $20 billion market. After nearly 6 months of pinching ourselves, deBethizy says, Targacept struck a deal worth $1.24 billion with AstraZeneca last December for the purified version of mecamylamine, known as TC-5214. Our market cap went from $45 million to $500 million, he says. We have now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very successful biotech company. Playing with UTRs Stuart Peltz always liked the idea of unknowns. Th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via untranslated regions (UTRs) of mRNA transcripts was one such underexploited but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So shortly after leaving his professor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 to launch PTC Therapeutics in 1998, he decided to set up a system to test how interactions between various compounds and UTRs affect protein expression. We built a technology look for small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 protein through targeting the UTR of the RNA, Peltz says. The system involves taking the 5 and 3 UTRs of medically important genes, and attaching each to either end of a reporter that allows the scientists to track expression of that gene when exposed to various treatmentsany of about 200,000 compounds in the companys library. Expressing these reporter-UTR hybrids in stable cell lines, Peltz and his colleagues can identify which compounds enhance or inhibit gene expression, providing potential drug candidates of interest. During one of the very first experiments using the technology, dubbed gene expression modulation by small molecules (GEMS), the researchers screened for factors that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which stimulates the growth of new blood vessels, and found several compounds that were selectively targeting the endogenous protein. The researchers realized that this is a technology we can use over and over again against many different targets, Peltz says. We were very excited to see those results, he recalls. To date, PTC has five deals with big pharma, and counting. So far the deals include drug candidates for oncology (a candidate that stemmed from the initial VEGF experiments), hepatitis C,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Most recently, PTC struck its largest deal to datenearly $2 billion with Rocheto look for compounds that impa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total, the deals involving the GEMS technology total more than $2.5 billion plus royalties, and the company is hoping to do another GEMS deal this year, says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Corporate Development Claudia Hirawat. Breeding yeast Manufacturing biologics is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which limits these drugs availability and affordability. It costs us hundreds of dollars per gram to manufacture these , sometimes thousands, says Randy Schatzman , co-founder and CEO of Alder Biopharmaceuticals . Immunexs Enbrow, for example, a tumor necrosis factor blocker us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immune diseases, includ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became so popular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at the company was unable to produce enough of it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There needed to be a better way to manufacture these complex biomolecules, Schatzman says. Schatzman and his colleagues identified one potential manufacturing problem they thought they could fixthe use of traditional mammalian cell lines, which are expensive to culture and only divide once every 24 to 36 hours. Yeast, on the other hand, are easy to grow, and can divide every 90 minutes or so, reducing the time it would take to fill a 2,000-liter tank from 2 to 4 weeks to just 90 hours. The problem: How does one get a simple microorganism to express a complex molecule like an antibody? Schatzman wondered. The trick, it turns out, is to produce the separate parts of the molecule in different yeast lines, and then to mate the yeast together until you find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rotein components. Low and behold there were colonies in there that were making lots of protein, Schatzman recalls. It almost seemed too simple, but it worked, he adds, comparing the first time the experiment worked to having his first-born because of the pride he felt in the success of the program. Alder just struck its first big pharma deal worth more than $1 billionan agreement with Bristol-Myers Squibb for a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that blocks interleukin-6 (IL-6), involved in inflammation. When the contracts were finally signed late one night, Schatzman says he was tired but thrilled.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靖港古镇
edward808 2010-5-1 14:14
知道靖港古镇,是在逛汪涵的博客里看到的,他说过自己要在靖港买一座古宅,然后享受归隐般的生活。而后发现靖港就在长沙的望城县,驾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所以抽出一天时间,约上小明当司机,rainbow当女伴,三个人风风火火地开始了寻觅古镇之旅。 话说那天,天气预报一直强调会有大雨袭来,小明说还期待这场雨给他的车好好洗洗,殊不知湘江的水已经涨到了橘子洲头上,而且我们去靖港的路上有一段泥泞的小路是要沿着湘江北上的,而路边的妨碍物显然已经年久未休,一不小心就会把我们直接送到湘江里喂鱼。提着心,壮着胆,古镇也便到了。 靖港原名芦江,又名沩港,系沩水入湘江口。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下游西岸,距离长沙城区约为30公里,属望城县所辖乡镇。靖港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一统志》说:在长沙县西北五十里,自宁乡县流至东北入湘。地理上为洞庭湖流域南缘的大众垸区;南部、西部和北部分别与本县新康乡、格塘乡与乔口镇相邻,东面隔湘江与铜官镇相望。目前由长沙市区直达望城县城的高等级公路雷锋大道直接延伸至该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现靖港镇为1995年长沙地区撤区并乡时由原望城县靖港区靖港乡和靖港镇并入而来。 靖港是天然良港,地处沩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带,昔为天然良港,水路畅通,帆影不绝,益阳、湘阴、宁乡及望城粮食及土特产都在这里集散转运。曾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境内第一繁荣集镇。在清朝末年至上世纪初期,靖港有粮栈米号20多家,还有一批工商作坊,远近商贾云集,生意买卖兴隆。当时有一个民谣说到:船到靖江口,顺风都不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有客轮停靠,在此设洋棚子接送旅客。往来于沩水、湘江的宁乡乌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只达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粮行50多家,粮栈、米号各20余家,还有一批其他工商业。民国中期,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省繁盛三镇,有小汉口之称。1933年,建置长沙县直属镇。同年,设长沙县靖港民众教育馆。1935年,设长沙县卫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长沙大火后,投奔靖港经商者大增,工商业达500多户。 而今的靖港古镇多了更是一番商业化的味道,我们也只能依稀去体会偌大一个中国大家庭中一个小小的古镇。虽然靖港古镇和湖南的芙蓉镇、里耶古镇并驾齐驱,但靖港却没有给我一种惊奇,甚至我告诉别人说假如你其他的古镇看过了,那么靖港基本可以忽略掉了,而这仅仅是站在一个游客的角度上来说的。对于当局者来说,开发靖港旅游资源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不是一味地照抄商业化般的模式,比如来靖港的那条路也该修修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19 次阅读|8 个评论
谁在支持转基因水稻商业化?
tarimriver 2010-4-21 16:59
看到了凤凰卫视有关转基因水稻安全讨论的辩论,发现从事转基因研究的人员,从事环境安全评估的研究人员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安全的。从事环保工作的人以及一些自然、人文研究和商业贸易领域的人,主要是哪些广大民众反对鲁莽地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 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水稻目前没有发现对人体的危害,通过减少农药的使用也达到了环保的目的。 反对者认为,转基因水稻是农业部搞的,安全评估也是从事转基因的那些专家评估的,其可信度令人质疑。 主持人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估是否需要普通百姓参与提出疑问,方舟子说普通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鉴定的国际惯例就是不让老百姓参与,老百姓不懂,让他们参与太麻烦。 而转基因主粮不是普通的食品和药品,如果一旦商业化种植了,老百姓就要天天吃、顿顿吃的!如果发现问题你方舟子能来负责吗?张启发或什么人会出来负责吗?负得了这个责吗? 转基因粮食就是要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的,为什么不让老百姓参与?这是问题的要害!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支持者动辄提美国怎么怎么样,为什么不说转基因粮食在欧盟、日本等多数国家和地区遭到的抵制和反对呢? 在这场辩论中,反对者多次提到转基因水稻可能牵扯到一些生物技术公司的利益,他们将利益私有化将危害社会化,支持转基因主粮的人无从回答,王顾左右而言他! 最后粮农组织的官员说得好,不能只从转基因技术安全不安全的角度看问题,有些研究者、生物技术公司将农民手中的种子基于拿走,稍作修改再卖给农民,从中赚取利润,而农民又没有得到多少利益。生物技术公司将转基因粮食卖给老百姓,其品质没有提高,价格没有优惠,反而将风险让消费者承担,这都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5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主粮不可贸然商业化
蒋高明 2010-3-19 14:41
2010/03/19 10:26来源:北青网-第一财经日报 发表评论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319/02247592203.shtml   【本博按】关于转基因的讨论,似乎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篇文章的作者我没有找到,是否为第一财经日报评论员的文章?而且。对于该文的转载,人民网等大网站很少,只有在和讯网、农博网等转载。对于这个烫手山芋,许多媒体已经感觉到了火药味道,许多选择闭口少谈为妙。 近一段时间来,转基因水稻能否商品化的争议愈加激烈。特别是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中,转基因食品再度被热切关注。这两天,更有媒体报道称,在湖南、湖北的一些超市中,有转基因大米出售。   转基因主粮进入市场,于法无据,国家目前并没有放开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据称农业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一些超市也已将转基因大米下架。显然,由于转基因主粮本身充满了争议,这件事情不会因为转基因大米的下架而立刻平息。   根据目前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从研究角度看,转基因的技术推进已有不短的时间。   对于人类而言,转基因技术或是天使,或是魔鬼,既可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福音,也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关键问题在于,科学界至今不能确认,转基因食品究竟有无可能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特别是主粮的商业化问题显得有些敏感。   在我们看来,转基因食品在当下中国所引发的争议,看起来相当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是科学逻辑与商业逻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科学角度看,这件事情很麻烦,是因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短期内得不到明确认证。   3月5日,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愿意做志愿者试吃,如果两代人没有问题,转基因(大米)就是安全的。袁隆平院士的这个意见,其实是表明,在科学层面验证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但如此漫长的试验周期,又与当下部分人群的商业利益发生冲突。   主张转基因大米安全性没有问题,主张转基因大米应通过适当的商业化,以造福于普罗大众持这些意见者,多为转基因技术的一些研究者,以及转基因食品产业界中人。在政府层面,农业部门也认为,转基因技术在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多个方面优点明显。   这也就说明,如果转基因大米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相关研究者与产业界人士倒真是在做为社会造福的事情。尽管在为社会服务的背后,也明显有商业逻辑在起作用。不过,商业逻辑本身无是非可言,也不必将其刻意涂抹上价值判断层面的色彩。   要看到的是,当科学逻辑与商业逻辑无法完全融合,甚至会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拿出主见来。遵循必要的政策逻辑,坚持决策程序过程的正义性,这是农业主管部门所做的决策能够使社会大众信服,又不至于给未来留下隐患的关键。   鉴于转基因食品,特别是主粮的安全性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主管部门断不可急于宣布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诚然,由于不同转基因食品在人们食品消费中的比重大不相同,其可能的危害性自然也不会一致。但就原则而言,在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之前,任何对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之外其他方面的重大意义的欢呼,都不是一件明智之举。   进而言之,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行为更不宜激进。毫无疑问,多一份谨慎,比冒失前进来得合理。毕竟,至少到目前为止,依赖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并没有大的问题。而从国际社会的实践看,转基因作物,尤其是主粮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在全球都备受争议。很多国家目前都选择暂时停止商业化种植来应对争议,我们也不妨取这样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在转基因主粮的商业性销售不可贸然前行之时,在中国土地上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同样必须谨慎。以实验性种植替代商业化种植,仍然是当下的理性选择。湖南等地一些超市货架上的转基因大米则警示人们,这件事情如果把关不好,态度模糊,很可能会给未来的管理造成大的麻烦。一旦转基因大米存在安全问题,则善后事宜就更难处理。而在目前的政策许可范围内,一些被添加了转基因原料的食品,也应该做好标识工作,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说到底,这件事情,根本上是个科学问题,而不是民主问题。有学者提出,转基因主粮是否推广,应该听取民众意见,而不是由少数学者来决定。这样的意见也值得商榷。假设转基因主粮存在安全隐患,即便99%的民众赞成大规模应用,又怎能唯多数人意见是从呢?所谓程序正义,是在尊重科学前提下的程序正义。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复无常,怎能叫人相信安全!
tarimriver 2010-3-16 22:23
转基因食品真的安全?我们先看两则新闻的标题,第一条新闻是凤凰网2010年3月11日的,题目是农业部否认转基因商品化,这是两会其间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主题新闻集体采访,记者配发的新闻标题。5天以后的凤凰网又发了一篇农业部官员的采访新闻,题目为农业部:遵照中央部署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时间不长,仅隔一周还差两天,但从新闻标题上就可看出变化之快,当然第二个题目把商品化换成了产业化。基于下岗虽比失业好听,负增长比下降文明,不过实质别无二致看,两则新闻是来了隔180度的大转弯。 再看内容,第一则新闻危朝安部长信誓旦旦地说: 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农业部不准备放行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商业化发展。 第二条新闻中在 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 的小标题下有 :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14年间增长了79倍。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种植国,2009年种植面积9.6亿亩;其次是巴西,3.21亿亩;阿根廷,3.195亿亩;印度,1.26亿亩;加拿大,1.23亿亩; 中国,5550万亩 ; 我们没有见过变色龙,不知道变得有多快。但在庄严的人大会议上,面对全世界人也包括13亿中国人保证没有种转基因作物,不准备将它商业化。谁知不到一周的时间又说按照中央指示大力产业化,而且中国转基因作物已经种植5550万亩。作为政府官员,作为政府的代表怎么能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如果果真很安全,那它就是安全的,就是要推广要商品化的,为什么在两会上躲躲闪闪,两会后又来一套呢?这样怎么能让无知的老百姓对转基因专家研究出来的东西放心,怎能品出强行推到百姓餐桌上的转基因盛宴的美滋美味呢? 求求您,放过可怜的老百姓吧 附1: 凤凰网财经 财经资讯 201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正文 农业部否认转基因商业化 2010年03月11日 04:43 北京晨报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0 条 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集体采访,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等官员出席采访并回答问题。 很多地区肉价低于成本 危朝安表达了对猪肉价格的担心。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很多地方已跌至成本以下。我们现在担心的是肉价稳不住。肉价稳不住,生猪生产就稳不住,生猪生产稳不住,养猪的就会少,养猪的少了、肉少了,价格又会上来。有不少人说,生猪生产好像过山车一样,大概三年一个周期。他说。 农业部已与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共同制定调控预案,稳定肉价。他认为,只要稳定现有的生猪饲养规模,肉价就升不上去。 我国耕地已接近红线 危朝安说,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的红线是18亿亩,去年我国耕地总数18.26亿亩,已经接近红线。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必须更加严格地实施耕地保护制度。 但他同时表示,城镇化健康、平稳地推进,不会因为土地问题、耕地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坚持严格征占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耕地18亿亩的红线,将会严格守住,也应该守得住。他说。 发证书不代表商业化 危朝安否认了农业部准备开始放行转基因技术在中国的商业化生产的传言。他表示,推进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应用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他表示,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 玉米 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但这是对科学家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评价与肯定,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还要进行比普通作物品种审定更加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审核,方可进行商业化生产。 危朝安明确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前一页 1 2 后一页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lianghui2010/20100311/1912357.shtml 附2: 凤凰资讯 大陆 正文 农业部:遵照中央部署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2010年03月16日 16:06 新华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1 条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网站于三月十五日发布了题为《农业部就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等问题答问》的报道,全文如下: 农业转基因技术与生物安全问答 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问、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答:基因是具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断,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通过控制蛋白质表达,决定生物的特征特性,并在繁衍过程中代代相传。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获得新的品种,生产新的产品。转基因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异花授粉和天然杂交等。 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传统育种技术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可打破不同物种间天然杂交的屏障,扩大可利用基因的范围;二是传统的杂交育种技术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操作和选择具体基因,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基因具有明确功能,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由于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因此,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能培育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大大提高品种改良效率,并可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问、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如何? 答: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业化应用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跟进,并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品种培育速度加快。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研究日新月异,研究手段、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因克隆技术突飞猛进,一些新基因、新性状和新产品不断涌现。品种培育呈代际特征,目前全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已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第一代产品,向改善营养品质和提高产量的第二代产品,以及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第三代产品转变,多基因聚合的复合性状正成为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点。 二是 产业化应用规模迅速扩大 。 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以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550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20亿亩,14年间增长了79倍。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种植国,2009年种植面积9.6亿亩;其次是巴西,3.21亿亩;阿根廷,3.195亿亩;印度,1.26亿亩;加拿大,1.23亿亩; 中国,5550万亩 ; 巴拉圭,3300万亩;南非,3150万亩。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美国先后批准了6个抗除草剂和药用转基因水稻、伊朗批准了1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商业化种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哥伦比亚4国批准了转基因水稻进口,允许食用。 三是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2008年,全球转基因产品市场价值达到75亿美元。 问、我国在发展转基因技术与应用方面有何政策措施? 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与应用。经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2006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8年7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目前,农业部正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10个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遵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按照加快研究、推进应用、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强化自主创新,突出战略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培植生物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产品和产业为导向,上中下游紧密衔接、多部门多学科联合协作、产品研发与安全评价协调推进和分类分步推进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高产、高效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问、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状况如何? 答: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坚持立法先行、有法可依、执法保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依法实施安全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农业部和质检总局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发布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环节的许可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农业部组建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5个检测机构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农业部审查认可。大力组织开展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性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支撑能力,目前已发布62项技术标准,保障了依法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是科学规范开展安全评价。安委会按照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参考国际组织制定的评价指南,遵循科学、个案、熟悉原则,严谨规范地开展评价工作。截至2009年底,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矮牵牛、辣椒、番木瓜、水稻、玉米等植物的安全证书。 四是强化行政监督管理。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执法监管,大力开展法规培训和科普宣传,确保各项活动依法有序进行。 问、我国对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怎么标识? 答: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行目录标识制度,列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需要标识。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调和油均已标识。今后,农业部将借鉴国外标识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农产品生产、销售特点,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问、请介绍一下转基因水稻有关情况? 答: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外源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杀虫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受体品种是水稻三系恢复系明恢63。华恢1号与珍汕97A所配的杂交组合为Bt汕优63。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37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其利在“商”
蒋高明 2009-12-12 05:03
蒋高明 本文2009年12月11日发表于《南方农村报》,有删节 最近,农业部批准了首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 标志着我国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转基因技术向大宗粮食进军,中国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在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背后,也存在着让人担惊受怕的各种隐患。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消息是由路透社在11月27日发布的,国内仅有少数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对这个关乎几亿人吃饭问题的重大事件,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一做法的可靠性产生疑虑。我们的问题如下: 第一,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信息为什么不透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意味着作物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主管部门认可。就水稻而言,转基因合法化,对于以水稻为主粮的中国普通公众而言,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但农业主管部门并未在第一时间发布此消息, 其态度令人玩味。为什么不公布转基因生物安全专家名单?可能主管部门会因有人 妖魔化转基因,怕引起恐慌,才不便明说。但是,躲避是好办法吗?在转基因问题上,必须让公众有知情权的权利,有选择的权利。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农民、城市中的消费者应当知道这项技术的来龙去脉。要明确告诉公众欧洲人不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不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前因后果。 第二,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保障。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突破的关口,欧美国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该技术的核心出发点是饿死或毒死害虫,但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不让虫子活命,它必将危害别的庄稼。另外,昆虫都无法下口的水稻,对人体就没有害处吗?关于抗虫转基因作物对人体的影响,不能拿人做实验,只有拿实验动物如小白鼠做试验,但即使老鼠吃了没事,也不能说明人吃了也没事。其实,据国外科学家的报告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内脏免疫系统受到损害;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分改变现象。如果有谁能够担保转基因食品不会出现问题,那么我们请求公布这些专家的名单。请专家客观面对公众的疑问,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第三,关于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用量的结论为时尚早。有专家称,南方稻作区鳞翅目害虫为害越来越严重,Bt抗虫转基因水稻推广后,将会减少用药量。这样的判断多少有些想当然而已。以转基因抗虫棉为例,在刚推广的头几年,对其赞扬声不绝于耳。但今年来自江苏棉花之乡的消息,让转基因神话几近破灭。盐城大丰市从2001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近年来优势逐年下降。转基因棉质量越来越差;棉铃虫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烟粉虱等刺吸式次生害虫集中大暴发,用药量不减反增。然而,遗憾的是,即使在转基因抗虫棉失败的例子面前,还是没有人站出来勇于承认,继续在其它作物上搞他们的所谓高科技实验。 第四,转基因作物真的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看看阿根廷的例子就明白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转基因巨头游说下,阿根廷政府放弃传统粮食生产,改为转基因大豆(抗农达)商业化种植,该国成了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最大实验室。遗憾的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转基因大豆单位面积除草剂和农药用量,不但没有像他们鼓吹的那样降低下来,反而上升了。到2000年,转基因大豆的播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到2004年,面积扩大到1400万公顷以上。大型收割机械还在大量砍伐森林,以便为大豆种植提供更多的土地。传统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绿豆田几乎消失殆尽。阿根廷整个国家的粮食主权拱手交给了转基因巨头。 也许有人说中国的转基因水稻不会出现阿根廷大豆那样的惨剧,因为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果真如此吗?绿色和平组织披露的消息称,中国正在研发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涉及多项国外专利:华中农大的Bt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项,中科院的CpTI转基因水稻至少5-7项国外专利。这些涉嫌国外专利的转基因技术用于科研没问题,一旦商业化,就会被索要高昂专利费,这就对我国的粮食主权埋下了定时炸弹。要知道,我国有近一半的国民以大米为主食。 那么,既然转基因作物存在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呢?答案就藏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中的商字里头。在转基因作物无形利益链中,科学家、种子公司、专利持有人、转基因专用农药和肥料公司等,早就将目光盯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后的巨大利润上了。仅就转基因研发而言,2008年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名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的科技重大专项,这是一个与大飞机研制并列的重大项目,研究资金高达200多亿元。有些转基因项目主持人一下子就控制了上亿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随便与转基因沾边的研究人员也有几百万的经费可以支配。 目前,全国学生物的必然转基因,诺大一个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竟然没有生态学的教授。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三分之二是搞转基因的科学家,很多人持有转基因专利,或正在申报专利,有些还有自己的转基因公司。在生物安全委员会里,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非常少。转基因能够解决粮食安全,这样的声音一路传到总理那里。至此,国内反对甚至质疑转基因的声音愈来愈弱。这样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    为了增加粮食储备,国家加大了研发力度。但国家的大量投入,除了使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企业得到好处外,并不能使粮食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农民这一主体受益。从长远看,只有用生态平衡的办法减少害虫、增加产量才是可持续的;只有通过政府市场行为,在销售价格上给予补贴,才能真正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27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