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二流学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二、三流学校教师科研的生存之路
热度 42 lin602 2014-12-6 07:27
现在大学教师越来越不好混了,绩效考核感觉到科研的担子不轻。有时候听到一些教师包括不少外校教师聊天时说,科研‘工分’完成不了。前年到云南开会,听到首都一兄弟学校的一中年教师就是这样说的。 北大、清华、中科院及一流学校的教师申请课题,往往要容易得多,一是条件好,二是学校牌子就给教师们的申请书加了分。他们申请课题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课题与研究‘高大上’。 但是,二、三流的学校,特别是非211学校及以下学校的教师,申请课题就难多了,我已经听到几个年轻教师这样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馈的评议意见上这样写,你学校不具备做本项目科研的条件,不同意资助’。而且这个星期内还听到一年轻教师说这话,他想延续国外做的博士后研究内容,但评议专家认为你这学科不具备此项目的科研条件。 尽管二、三流学校的科研要求要低,但是,没有钱是会被饿死的!写论文与做实验,发研究生助研费,开会,测试全部离不开钱。而且经费考核是许多学校的‘硬通货’。 二、三流学校的教师在科研及申请项目上要采取什么策略?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走,纵向无望与企业合作,最好纵向横向二条腿走路’! 要尽量不要与牛人牛学科打‘阵地战’,要坚持打‘游击战’,别跟北大清华等牛人牛校争‘泰山’,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山头‘占地为王’,做个‘山大王’,这样可以生存、发展与繁延。 在科研上山头多呢,特别是在应用上,大山头‘360行’,小山头数不清! 如果二、三流学校中的强势学科例如全国重点学科,其教师当然与牛人为伍,申请课题时可以占领本领域的泰山‘玉皇顶’来张显自己,如果二、三流学科甚至不入的学科要想占领‘玉皇顶’,一般来说只能做看客的份,看着牛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自己只有流口水的份。如此还不如找个小山头‘自娱自乐’! 二、三流学校的教师申请国家及省部项目是不能保证自己的‘粮食不断’,如果这个课题结束了,后面没有申请到其他课题,就断粮了。所以做些企业项目挣点外块可以‘贴补家用’,甚至企业项目成为主要‘经济来源’。 必须走出自己的路!这才是二、三流学校教师科研的生存之道。
27431 次阅读|63 个评论
二线城市中的二流学校的专业设置
zhuzl 2009-12-14 21:39
中国的一流高校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而更多的二流高校则集中在二流城市中。目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能不能毕业后接着就业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国家教育部也把高校的就业率作为评比学校所设专业合理与否的标准之一,如果连续几年升学率过不了关,恐怕就要遭到专业被取消的危险。因此各个高校想按照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当年哪个专业学生好分配,社会对哪一方面的人才需要,就开什么专业,并大肆招生。所谓的好专业能招到一般专业的三倍,甚至是五倍。殊不知招生就像农民种菜一样,是要遵循规律的。农民看着大葱市场好,群起而种之,当年大丰收,造成市场供过于求,结果价格很低,不仅挣不到钱,还要赔上一年的功夫,看到蒜的价格上去了,第二年又大量种蒜,结果还是导致了第一年的厄运。招生也是一样,而且培养一个大学生还要四年,怎么可能预测到四年后,好专业的学生会不会变成社会供过于求的专业呢? 我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涵盖社会的各行各业,每个高校都要重视自己的特色专业,不能因为社会对某种专业需求多了,连自己学校的特色专业都忽略了,岂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到最后学校的特色专业也不行了。 关于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专业教育改革上下功夫,怎么才能把专业教学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就业后工作实践能力,快速的掌握社会工作,让社会承认学生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是社会紧缺的,这才能将就业率和社会需求率两方面的矛盾解决好。 这个工作,我认为二流城市的二流学校更应做好,因为目前一流高校大部分都转成了科研型高校,而这部分高校为国家培养着更高层次的人才:硕士、博士、博士后。而本科生毕业后就业的大部分都来自二流学校,这些学校如果还要努力向科研型大学转变,就不赶趟了。科研也没搞好,教学也丢了,科研型的人才没培养出来,适合社会的人才也不行。国家每年对一流院校的科研都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怎么不对教学型的大学进行教学型的经费支持,如果和支持科研那样支持教学,恐怕我们的学生毕业后素质会大幅的提高,更能让社会接受。 社会分工有不同,大学也要分工,一流学校比科研,二流学校应该比教学。
个人分类: 教育|3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