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轶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植物分类学人轶事(20180615)
热度 1 Abies 2018-6-15 22:35
我想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但有的时过境迁,记忆模糊,姑且当成轶事。自从阅读了小可大师写的观音给唐僧的 36 封回信,我对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差点用双草鞋套在手上行匍匐拜礼。套用他老人家的话,“若有雷同,纯属虚构。” 这几天在山上少有闲暇都文章,平常可是把文章当段子看,只看我能理解的,或者按我的方式理解,其他的先撂在一边。 先说分类是干啥的,祖先的典籍说分是分开,类是归类。植物分类不外乎鉴别种类,给予命名,按照一定方式把他们分别排座次好查找比较;生物其他类群分类大同小异。能干这些事的都叫分类学者,有时候把英文的 taxonomist 翻译过来就成分类学家了,我同学常说成“分类雪茄”。 干这些事也有规范,老祖宗有不同的玩法,能分出的种类太多,得参照森严的等级体系君臣佐使和黎民百姓。西人老林( Carl Linnaeus )他老人家想出了植物分类最基本的等级种的命名方式,由属名和加词构成,为了尊重起名字的版权,命名人要跟在名称的后面。写到这里我不敢肯定由种往上的分类等级(属、科、目、纲、门、界)是老林一个人想出来的,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我能肯定他老人家至少是有属的概念;还有植物学教科书常说的“二界”系统言之凿凿的说是出自老林,如果其他等级不是他老人家发明的情何以堪?等退休后考证考证。 后来发现的植物分类群太多,名称越来越爆炸,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很难避免,土豆洋芋马铃薯 potato 和 Solanum tuberosum L. 是一回事,也可能除最后的拉丁学名一定指可以用来烧牛肉和炸薯条的那个茄科的玩意儿,其他的名字可能还在不同语境下指他物,如果前面加上修饰词就更不一样,如 sweet potato 就好像不能拿来炸薯条。这就慢慢有了“学术共同体”的规范,经过开会协商解决搞了一个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后一定时间搞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想到的是有年跟兵个儿去广西乐业的一个天坑,人家要准备开国际会议硬是不准我等下去参观),把这个劳什子法规搞得越来越烦,一般人都烦得难以理解,搞不定就做违规的事。命名上违规可能导致名称不合格发表,不合格发表的名称没有地位,可以置之不理。老不按规矩出牌的,“共同体”不带你玩。 最新的深圳法规还没有面世,目前市场上还在沿用“墨尔本”法规,网上有在线版,全称有点长,有底蕴的“家”或“伽”们都知道,简称 ICN 。 最近技术网上有一则消息,说稻的亚种即将恢复“籼”和“ Geng (粳)”(或 Keng )”,击败东洋人(叫个加藤季夫的家伙)以前命名的啥玩意儿 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 S.Kato 和 O. sativa subsp. japonica S.Kato 。以前我想写个评论说分类群的名称是受 ICN 规范的,有合格发表和优先律等,不是想恢复就可以恢复的,种及种下分类群的名称还必须依附于模式(常为标本)。但是评价不成功,因为那时我还没有下决心要不要实名通过认证。看到不少博文大伽晒出上科学网 10 年或更长者,我的账号大概也不会晚于 10 年前,但一直胆小羞涩常把自己瞎凑的东西拽着,就是贴在扣扣空间也仅仅对“好友”开放。后来看到周老师对这个问题做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说了这么长还没引入正题?下午刚好一个叫着 Aspidistra austroyunnanensis G.W.Hu, Lei Cai Q.F.Wang (滇南蜘蛛抱蛋)的天门冬科(以前广义的百合科,有些时候甚至假叶树科)植物发表,文章作者至少有 2 人同处 KUN 。我们在的年代,那些先后的“烟酒生”都相互成“公公”,但不知后来的称谓演化到什么水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马关古林箐。古林箐我们也去过,啥“新种”都没有采到,这让兵哥儿很失落;不过我们俩都非常喜欢马关的“金银饭”(大米饭中有玉米粉)。我把文章转给伯洋兄,他说在京都已经开会已经听说了。伯洋兄说,看来国内种数(他没说维管植物、种子植物还是被子植物,不过加上前二者误差在 5000 以内)超越 30000 指日可待了,并说木易兄说只有 1.5 W 。木易兄最近常在找名称的 identity ,也是就名实相符的问题,更多时候认为 W.T. 师的毛茛科“种”(常是新命名的种)有问题,大大滴问题;菊科则是 S.W. 师的菊科某些属的搞法明显没有研究到模式或看到所有的模式云云,以后详述。 伯洋兄和木易兄都是以前老傅在“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上说的“四大才子”,我跟伯洋兄的交往更不正式些。认识木易兄更早,大概是 89 年秋天的一个天气不太好的日子我跟 S.W. 师和 T.N. 师,还有我学长雪峰一起爬玉龙雪山,半山坡上碰到一汉子扛一麻袋乌头下山,他就是分类学界我辈泰斗木易兄。伯洋兄则是后来的后来,都 92 年了在 KUN 慢慢吹“吃啥补啥”原理和以前在门房王老倌的小屋里看电视度日如年投缘认识的。 我问伯洋兄,“马关不是滇南吧”。伯洋兄说马关是滇东南,以李仙江为界。李仙江的具体位置不清楚,但以前我朋友告诉我上世纪中叶有一股武装力量从那里渡江到境外,因为她爷爷就是从那边走的,到安南后用洋烟盒子给她奶奶写过一封信就从此云水遥忆了。我问伯洋兄,李仙江是依据哪位大仙命名的?他说木有考证过。我说,“哦豁”。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115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屎砸头是什么征兆?
热度 6 zhengyongjun 2018-3-11 13:49
前几天去上课,走到校园的林荫道时,突然感觉头顶上落下个东西,用手一摸,一滩鸟屎。暗暗地叫了一声:不好,中招了! 这条林荫道有个别称,叫“天屎之路”。十几年前的秋天,一群灰不溜球的小鸟,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把校园平静的生活打乱了。这种鸟比麻雀大一些,比灰喜鹊小一些。它们成群结队,飞起来黑压压一片。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盖过教室里的朗读声。这种鸟大概是以近海的鱼虾为食物,鸟屎是灰白色的,特别地腥臭。林荫道上布满粘呼呼的鸟屎,停在路旁的汽车和自行车,两天不挪动就会落满鸟屎。从路上走过,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鸟屎,粘糊糊地粘在鞋底上,被带到教室、宿舍,搞得校园里到处弥漫着臭鱼烂虾的鸟屎味道。 有时,小鸟会袭击师生,特别喜欢攻击服装鲜艳的女生。它们像战斗机投弹一样,叽叽喳喳地叫着,猛地俯冲下来,对着人们的头上拉屎,吓得女生花容失色,嗷嗷尖叫。有的女生的头上、衣服上,被鸟屎击中。有一天,学校领导散步路过,遭到小鸟的袭击。一泡白色的鸟屎,不偏不倚正巧落在额头上,气得领导“哇哇”大叫,命令保卫处放鞭炮驱赶。保卫处搞来一些爆竹,“咣咣”朝天放。爆竹一响,群鸟惊飞,但一会又返回校园。爆竹再响,群鸟又飞。如此循环往复,群鸟总是赖在校园里,轰也轰不走。爱鸟人士看不下去了,在网上发起了“护鸟行动”,抗议学校驱赶小鸟。斗争了几天,最后保卫处妥协了。师生们摸清了小鸟的作息规律,早晨和傍晚时分,绕道走,尽量不走林荫道。时间长了,人鸟也就相安无事了。网上给林荫道起了个名字,美其名曰“天屎之路”。 “ 天屎 ” 砸头,如果是“天使基金”该有多好啊。关于鸟屎掉在头上,网上确有许多询问吉凶的帖子。有的说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有的说将遇到千载难逢的机遇,要交好运。网上有个段子,说某高校有个教《易经》课的老师,上课时总带着罗盘。到了教室,东一下西一下测量一番,闭眼掐指算一算,然后再开始上课。如果算的时辰不对,就说今天不宜上课,何时补课另行通知,夹着罗盘回家了。咱是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不迷信这些,不妨搞个趣味调查。那天给研究生上课,课下和学生说笑话,聊起天屎砸头的事。全班三十多人,竟然有七八个同学说,曾经有鸟屎掉身上的经历。我笑着问他们,鸟屎掉身上后遇到倒霉的事了吗?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那年他爷爷病逝了;有的说那年考试挂科了;有的说那年拿了奖学金;有的说那年考上了研究生。好事坏事各一半,没什么统计学意义。 天屎砸头,国外也时有发生。07年小布什在白宫南草坪讲话,一坨鸟屎落在他的衣袖上。小布什想要把鸟屎擦掉,没料到越擦越散开,反而看起来更加显眼,引得记者们哄笑。有媒体预言小布什要倒霉,白宫发言人佩里诺却认为是个好预兆。没过几天,国会通过了紧急战争拨款法案,小布什如愿以偿拿到战争拨款。看来,国外也有人迷信这个。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已过天命之年,到了这个年纪,应该有心理定力了。天屎砸头,好运 or 歹运?不去管他了吧。只是,那天上完课回到家,洗头时多洗了两遍。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40133 次阅读|12 个评论
通州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发生的几件事
yag195544 2017-7-7 21:47
通州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发生的几件事 今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80周年。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妄图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其实早在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位于京东的通州已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具体控制这里的是以大汉奸殷汝耕为头子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而其后台则是日本大特务土肥原贤二。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及之后的一段时间,通州发生了一些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有关的几件事情,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 通州西海子电影院 :1936年春天,已在通州成立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大汉奸殷汝耕准备为自己举办生日祝寿活动,于是在西海子北湖的东侧兴建了一座大礼堂,建筑面积960平方米,砖木结构。这座礼堂就是通州西海子电影院的前身。当时,为把自己的生日堂会举办得隆重,殷汝耕派出部下邀约北京的各路名角,甚至想以加倍的包银约著名京剧名角杨小楼来通表演,但却遭到了杨小楼的拒绝。 后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搬到唐山后,这座礼堂空闲了一段时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这里变成了驻通伪军的物资仓库。 解放后,这座大礼堂被改成电影院,也是北京远郊县唯一的专业电影院。 通州西海子公园 :通州西海子的前身只是一个污水塘,是人为取土后的产物。为何在此取土?人们大多认为,为当年建造燃灯佛舍利塔所为;亦有人认为,是修筑通州县城城墙所为。因无确切记载,无法判断以上说法哪个准确。 西海子是在1936年被辟为游览场所的,当时的名称是西海子风景区。这所风景区的形成也是大汉奸 殷汝耕所为。不是因为他有利民之念、爱民之心,才做了这件善事,把一个臭水坑改造成了供百姓消遣的场所,而是因为他当时正在闸桥附近的万寿宫一带兴建自治政府,在黄桥以南的豆腐巷仿效北京城内的王爷府盖一座长官府。这两处建筑都离西海子不远。为了将西海子打造成自家的后花园,使自己生活舒适,也为了拍日本人的马屁(1936年8月,殷汝耕拨款5万余元,在西海子附近盖了一些日式房子,号称“亲善公寓”,供日本侵略者来通州时居住),所以才将这里进行了彻底地改造。经过这样的整治,昔日的臭水坑立刻脱胎换骨,俨然就是一座像模像样的公园了。 短命的殷汝耕汉奸傀儡政权因通州保安队的起义而迅速瓦解。殷汝耕也像一只丧家犬似的,连命都差点儿没保住,也就不能再去享受西海子风景区的美景了…… 通州解放了。西海子风景区成为了人民的公园,并改名为西海子公园至今。 通州保安队起义: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仅十几天,通州就成了侵华日军的驻军之地。当时,通州正在殷汝耕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统治之下。日伪合流,相互间弹冠相庆,互为支应。 在这民族危亡时刻,7月28日夜,驻通州的伪冀东保安队一万多人,在第一总队少将总队长张庆余和第二总队少将总队长张砚田的率领下,发起了武装起义,杀死日寇、日侨五百多人,摧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活捉了大汉奸殷汝耕,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通的嚣张气焰。 令人遗憾的是,起义军起义之后在追赶二十九军的过程中逐渐溃散,押解大汉奸殷汝耕的汽车也因日寇的冲击而导致士兵跑散,结果使得殷汝耕逃脱。 虽然如此,通州保安队的起义与卢沟桥的抗战具有同样的意义,不仅震动平津地区,也震动了全华北、全中国。
个人分类: 历史|3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你是不是诺贝尔奖得主,照样严查
热度 12 Majorite 2014-10-13 09:32
管你是不是诺贝尔奖得主,海关照样严查    Brian Schmidt receives the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rom King Carl XVI Gustaf of Sweden; inset, the prize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识莫言的,因为他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常上媒体, 家喻户晓。但在美国就不一样了,人家诺贝尔奖得主很多, 而且几乎都不上媒体,美国普通百姓也不像我们中国人这么关心国家大事,对 诺贝尔奖得主更是不那么感兴趣。 47岁,因研 究 宇宙加速膨胀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施密特(Brian Schmidt)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年他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 带着奖牌乘飞机去 北达科他州的 Fargo 见他老祖母, 欲与她分享荣誉。机场安检时 ,由 二十四K纯金制成的奖牌 , 吸收X光后在萤幕显示变成全黑。安检人员大感诧异,截停盘问他:“盒内的是什么?” 施密特回应:“那是一枚金牌”。 安检人员未释疑,打开他的袋子,问谁授予奖章及颁授原因,施密特回答:“是瑞典国王颁授,原因嘛,是我因为参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 宇宙加速膨胀嘛,怎么给您解释呢,您懂得的, 是,是,您不懂的........ ”盘问了半个时辰才放行。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788931/who-gave-king-sweden-awkward-questions-nobel-prize-winners-face-try-award-airport-security.html 美国海关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认事不认人。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3107 次阅读|15 个评论
拜伦的故事
热度 1 francine 2012-4-23 23:20
替人挨打 拜伦做学生的时候,一天,他看见罗伯特·皮尔(后来成为英国第一个政治家)受到高年级学生的殴打,他自知打不过那个高年级学生,便红着脸说:“你到底想打他多少下?”打人者气愤地说:“傻瓜,你问这个干吗?”拜伦回答:“我想替他挨一半儿打。” ——编自林海音:英子的心,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180 。
个人分类: 名人轶事|3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晓东轶事
热度 15 MedXia 2012-3-6 19:30
上周五,我们学院的马老师受致远学院邀请做报告,会前晚餐,听到一桩王晓东的轶事 (属听说一类,或许细节有出入,亦不能确证,权当听听)。当年他在北师大的时候,上实验课,要画一种寄生虫的图样。老师说这个‘虫子’大家都有,拿牙签刮一刮,就可以用来观察,然后画图。当然课本上有范图。结果等到天黑了,就剩王晓东一人在实验室,还在找,还在尝试。其他同学可能就照着书画了。一位老教授经过,看到了这一幕,就去了解了一下,然后记住了这个学生。后来老教授专门去找他,有出国的机会等等,也就改变了他的命运。这种较真的精神,或多或少决定了他的成功。6-7年前,我在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听他讲报告,提及发现Cytochrome C的故事。我一下明白,重大发现为什么逃不出他的眼睛。 没想到上了头条,那借助名人的广告效应,把上周五的主要事情:马勇杰老师的报告宣传一下。身边的人事,小小感动。 一场震撼灵魂深处的讲座:“珍爱生命,感恩生活” http://zhiyuan.sjtu.edu.cn/NewsDetail.aspx?NID=506 马勇杰的微博 http://weibo.com/yjmaster
8779 次阅读|19 个评论
神龙见首不见尾
unesco 2010-5-9 09:33
在我的周围,常常能见到许多神人。而神龙无疑是其中最神的一个。当时他还在念博士。由于女朋友在外地,没人管着,他常常几个月不理发,头发蓬松得象鸟窝,仿佛爱因斯坦一般。因为惯于夜行生活,他常常晚上去办公室,天亮后回宿舍睡觉。由于白天总见不到他,同学们就开玩笑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自己也戏称,他在北京用的是纽约时间。后来他真的去了美国,是否又改用北京时间就不知晓了。 虽然神龙外表瘦弱,酒量却大得惊人,据说啤酒是论箱喝的,白酒也能喝几瓶。我只是听说,却没亲眼见过。或许是他怕传到导师耳里而有所节制。而他的博士津贴是很少的。因为谈朋友开销大,他不得不去公司接一些活,挣些外快,主要是编些应用程序之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博士论文的进度。实际上,他读博士期间成绩斐然,令人刮目相看。别人花几个月写一篇文章,他两个星期就搞定了,还是英文的。到毕业的时候,他已有七篇英文文章脱稿,其中三篇已正式发表。连导师也夸他常常想到自己前面去了。他思维非常敏捷,总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和他讨论学术问题是件很愉快的事。在组里每周的例会上,他提的问题最多,以致于只听到他和老师对话,其他同学都成了实足的听众。因受导师器重,他常常招致别人的嫉妒。而他却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06年夏天神龙被推荐去荷兰念博士,我们还时常通信联络。当我们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08年春天。我在办公室见到了他。他理个小平头,神采奕奕的样子,和先前判若两人。他想来我家里探望,还邀请我赴宴,因我当时正分秒必争地赶写基金申请报告而未能如愿。等几天后我递交了基金报告,再打电话和他联系时,他已飞回了荷兰。人生就是这样,总有许多遗憾。也正是因为遗憾,促使我写成了这篇短文。希望我们下次见面时能有机会开怀畅饮,共叙友情的同时也见证他的酒量,是否真的象传说中那么神奇……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3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灵之门
热度 1 unesco 2010-5-7 22:13
上海某生物研究所的杨博士,前些年来我所作博士论文。他大我几岁,原是学数学的,还在大学里教过数学。早就闻听学数学的人都有点怪,可他长得方脸大耳,见人总是笑咪咪的,一脸福相很容易让人想起如来佛祖的样子,却绝难和数学怪人联系在一起。我们同住一栋楼,又同在一个课题组里,很快便混熟了。他为人随和又很健谈,平时总戴个厚厚的大眼镜,走起路来大腹便便,一看便知是个饱读诗书之辈,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令我惊讶的是,他在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读过许多社科、文学方面的原版名著,有的还读了不只一遍。相比之下,我只是读过一些西方名著的二手译本而已。我很喜欢他发表在网上的有关中西文化的文章,如今这些文章都被收集在水木清华BBS他的哲学专集里(笔名:Maox)。他还准备写一部百万字的小说,据说已写了二十多万字。同他交谈过的人,无不为他渊博的学识、新颖深刻的见解所折服,所倾倒,只有他的导师除外。因为他对什么生物模型并不感兴趣,只是想混个文凭而已。就是这样一个我最佩服的人,却称自己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人,对前途也持着漠然的态度。 有一次,我把自己最得意的几篇小说呈给杨博士,却换回他劈头盖脸一顿尖锐的批评,比如说人物的对话缺乏张力,故事情节没有充分展开等等。这些批评今天看来大多还是中肯的,只是对于我这个业余作者而言要求未免太高,当时的我显然是有些承受不了,隐隐感到一丝不快。后来,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晚宴上(陶博士当时也在场),我同杨博士争论一些看似深奥实则无用的哲学问题。那次争论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回忆,只记得我俩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毫不相让。一旁的小陶和小明无从插嘴,成了十足的听众。杨博士为我设计的一个个哲学陷阱被我轻易躲过。他为说服不了我感到恼火,或许还认为我有故意抬杠之嫌,从此不再和我谈论专业以外的学术问题。那次争论我为能与他打个平手而自鸣得意。然而,也许正是由于我的无知,那颗年轻智慧的心永远向我关上了心灵之门。当时我并不太在意,现在想来颇有些懊悔。世界之大,知音能有几人?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3543 次阅读|3 个评论
陶博士轶事
unesco 2010-5-7 06:26
陶博士常对我说,如果早生七十年,他若不当个将军,也会当个山大王、土匪头什么的。当时我颇不以为然。因为夫人不在身边,他常常几个月不刮胡子。那模样与将军是沾不上边了,与其说象土匪头,倒不如说更象个山里的老农,不到三十岁的年纪,看上去足有四十好几,在我们那些年轻光鲜的博士堆里,真可谓标新立异,鸡立鹤群了。不过,他也有勤刮胡子的时候,那多半是夫人就在身边。起初看陶博士的大胡子总觉得扎眼,后来他刮去胡子,大伙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怎么看怎么不象他本人了。 不过千万不能以貌取人,看上去陶博士象个土得掉渣的老农,一口流利的英语竟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个小时,让周围所有的同学都相形见绌。一次他有些喝醉了,我扶着他去亚运村买火车票,他竟然用英语向街上的行人问路,害得我不得不给他作翻译。后来我才知道,他父亲是高干,他小时候同外籍专家住在一个院子里,终日同外国小孩玩,练就了很好的英语口语功底。据他自己讲,他祖辈是陕西地方上的大户,因而他谈吐中隐隐透出的贵族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陶博士朋友多,交际广,阅历也较同龄人多些。同住一间宿舍的时候,我常听他讲过去的经历。那些故事本身也许平淡无奇,但经他一渲染,让人总觉得不象是在学校,倒象是在黑社会一般。而他自己则常常自诩为老大,或是众多老大中的一位。后来我想,这大概是他看武侠、看港片太多的缘故。不过他讲故事的才能的确令我羡慕不已,假如他的文字功底再好些,他或许可以当个作家。事实上,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三十万字的武侠小说,名字我记不太清了,是他大学期间的习作。他把小说交给一个朋友去张罗出版,据说他自己只得到了很少的一点稿费,钱大部分让那个朋友赚去了,他也毫不在意。 不重金钱重友情,我最喜欢他这种视金钱如粪土的性格。虽则他生就一副灵牙利齿,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常常让你在酒席宴上不知不觉中就为他付了帐……而他自己的博士津贴是少得可怜的,他平时最喜欢的美食是两块钱一个的肉夹馍,如陕北的老农一样。 然而,他又是一个极细心的人,善于察言观色。一次在饭桌上,陶博士模仿他老板抽烟的姿势,举手头足间大家已是笑得前仰后合,差点把嘴里的酒菜都喷到桌上。看他那模仿得惟妙惟肖的样子,让人觉得他真该到某部电影里去演个反派什么的,否则在这里念个傻博士真是埋没了人才。 虽然陶博士口口声声称自己想当将军或什么山大王,实际上却胆小如鼠。和小明住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常常在晚上讲鬼故事。他喜欢听我们讲鬼故事,讲完后我们都睡着了,他却吓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楼道和厕所的灯坏了,夜里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还须我和小明一前一后两个保镖陪着,那场面真是蔚为壮观。他还有恐高症,2000年夏天我们一起爬长城,他夫人也去了。爬到陡处,我们很快就过去了,只有他双手死死抓住栏杆,一步一步费力地往下挪,那滑稽的样子活象只大狗熊,令人看了忍俊不禁。亏得他夫人跑回去救驾,否则那天我们天黑也下不了长城。那些有趣的场景至今还保存在我的相册里,成了永久的回忆。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0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明星的“八卦”与科学家的“轶事”
boxcar 2010-1-21 19:58
吕 喆 据说,史上最牛的科学家之一牛顿牛爵士虽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却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那个著名的故事其实是他亲自加工过的【1】。咱就从这个苹果砸牛顿脑袋的轶事说起。 教师或者学者提起科学家的名字时可能跟着就是干巴巴的牛顿第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薛定谔方程卡诺定理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这些定律、方程、定理、理论等等非常学术气的东西。这些知识上过理工科大学的人都学过,但却未必记得住。就像我们大家都看过一场场电影或一个个电视剧,除了个别主角明星的经典桥段,很少有人能记得准剧情、也很难记得住里面所有的演员及其扮演角色的名字。科学家要想成为世界上尽人皆知(不仅限于学术界)的著名科学家,非得有点儿轶事不可。 其实,很多关于科学家的轶事(逸事)或者说故事的流传很广,大家提起他们时总能津津乐道。例如,我们大家都对瓦特呆看开水壶、牛顿被苹果打中头、伽利略上比萨斜塔扔铁球、爱因斯坦的小凳子模型越做越好等故事耳熟能详,因为这些故事有的写进了小学语文课本,有的频繁出现在人物传记、各种文摘报刊之上,正是这些半真半假、亦真亦幻的传奇故事让我们记住了科学家,甚至有时也帮我们记住了一点儿科学原理,虽然这种记忆不够准确,也算聊胜于无了。这些有轶事趣闻的科学家,因为这些故事而在公众赢得了名望和人气,成了著名的科学家。 这就如同现如今的娱乐圈里面的大腕明星们,我们或许通过一两部艺术作品记住了一个明星的名字、经典造型或台词,但这些要想长期记忆却很难,因为娱乐圈里有一个连没出道儿的丫蛋儿都知道的规则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了沙滩上【2】,在新人辈出、新作频现的时代里,明星要不保持足够的出镜率,很快会被人淡忘。出镜(上电影、电视和舞台等)的机会其实比较有限,而且未必所有人都会去关注,还有没有高招?有,可以借助狗仔队整八卦消息、弄绯闻!于是,我们每天都能在各种网站、报刊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八卦新闻(具体例子我就不举了),很多明星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保鲜,很多急于成为明星的新秀利用一些精心策划的事件、借助大胆出位的举动把有限的眼球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总之,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皆为名和随后而来的利。 科学家如果想要著名,也得抽空搞点儿轶事传奇。这不,据说牛顿就把在自己眼前不远处落下、砸向地面的那个苹果加工到了自己的脑袋上,然后捂着脑袋说: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呢?接着就通过一番思考,直接给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这是瞎掰!试想,如果苹果真砸在他后脑勺上,有多疼、会不会把未来的牛爵士砸晕先不说(估计不会,那时候苹果的品种不行,也没上化肥,所以个头肯定不大),首先他就不能判定清楚这个苹果是从树上掉下来的还是那个顽皮的孩子抛过来的;其次也不会直接得出垂直落下的结论,因为这是感受到了苹果下落的后果而不是观察苹果飞落的轨迹。所以,更靠谱的说法是当时他正在沉思,而一个苹果刚好落下。于是他想,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呢?【1】这个苹果在他附近不远处落下,他看到了苹果运动的轨迹。如果牛顿就这么说大实话,那么传奇色彩就没了,他牛顿也就不够神了。你想啊,人这一辈子,都有机会看到过苹果、鸭梨、松果、瓦片等从空中垂直落下,是不是都有机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不行,一定得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牛顿)也,必先闹其鼠疫于剑桥而使牛顿上山下乡避祸、饿其肚皮于苹果树下、然后砸其头以苹果,遂苦思冥想其理,方得万有引力之定律,换句熟话(老百姓都熟悉的)说,就是天上掉馅饼落到人家牛顿嘴里了,别人眼馋也吃不到。(哎呀妈呀!)牛顿神话从此诞生了!许多年以后,福大命大造化大的牛哥念及此事,或许还在九泉之下微笑地念叨着: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 从考证科学史的角度讲,这次算是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借着这个事件的话头,大家可以重新对伟大的、著名的科学家牛顿爵士的学问和人品做一次NM开的评论(N+M=10,例如三七开、四六开)。说老实话,牛顿编这么个故事忽悠后来的有志科学青年们不太厚道,惹得大家没事儿老绕着苹果园里面的树转悠等着苹果砸脑袋启发灵感,弄得看园子的老大爷都挺紧张。但这种故事我们也就姑妄听之,倒也无须深信不疑,我们更需要注意它的启示作用而不是它的细节。这个苹果的故事 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注意观察你周围的现象,哪怕这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要善于思考,这种思考首先可以帮你理解身边的现象,如果你的物理和数学够好,完全可以把一些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和数学表达公式,能做到这一步,恭喜你,你也初步具备了科学发现的能力甚至当科学家的潜力 。 我们可以说,就如明星需要八卦消息一样,科学家也需要些轶事,轶事可以让普罗大众记住科学家的名字,记住科学家的一些事迹,这也算是一种有望成功的科学普及,普通人甚至还可以从科学家的传奇故事中感悟一下科学发现的过程。但是,这些轶事应该尽可能地真实,否则,无论是科学家本人亲自加工过的,还是旁人帮闲杜撰出来的,都会因为真相被发掘而产生不好的影响。实际上,科学史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发掘,总结出以往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而这些才是有志于科学研究者最该学习的借鉴的。 ~~~~~~~~~~~~~~~~~~~~~~~~~~~~~ 后记: 本人很敬重那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比较喜欢他们的传记和故事,更坚信广大人民群众的求知欲和判别能力,写此博文纯属调侃,希望活跃气氛,顺带着寓教于乐。 本文于1月22日早晨作了若干修改,特别感谢吴中祥老师的评论。 ~~~~~~~~~~~~~~~~~~~~~~~~~~~~~ 参考: 【1】吴中祥: 牛顿亲自加工的轶事证实了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870 【2】赵本山,小沈阳,丫蛋,毕福剑:《不差钱》(2009年CCTV春晚小品)
个人分类: 科研|8414 次阅读|8 个评论
牛顿亲自加工的轶事证实了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吗?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0-1-20 11:11
牛顿亲自加工的轶事证实了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吗?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的科学院,牛顿曾任皇家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学会今年迎来350周年纪念,将馆藏的部分珍贵手稿放到网上与公众分享是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英国皇家学会日前将牛顿的朋友兼传记作者威廉斯蒂克利的手稿放到网上,斯蒂克利在手稿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饭后,天气变暖和了,我们到花园中喝茶,正好在一些苹果树的树荫下。他告诉我说,万有引力的思想就是在同样的环境里出现在他脑海中的。当时他正在沉思,而一个苹果刚好落下。于是他想,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呢? 英国《独立报》 1 月 18 日 文章还补充说:他陷入了沉思,原因显然是地球吸引了它。而地球的引力一定来自地心,而非其它地方。 因此,这个苹果是垂直下落还是落向地心呢?如果物质吸引物质,那么一定与其质量成正比例。而且,地球吸引苹果,苹果也吸引地球。 事实上,虽然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但也一直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万有引力是许多科学家研究成果逐步推进的结果,难以简单地归因于一个苹果。还有人认为,牛顿待在家乡苹果园的时间与其学术思想发展时间有矛盾。 皇家学会图书馆负责人摩尔说,显然这是一个经过牛顿亲自加工的轶事,后来的人们又陆续加上了各种情节。以前只有部分学者能够看到这些手稿,现在所有人都可以自己上网阅读这个原版故事了。 似乎认为这个牛顿亲自加工的轶事就能证实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就只是因为一个苹果刚好落下。于是他想,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呢? 当然,这确实是牛顿产生万有引力思想的诱因。但是,万有引力定律就决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苹果刚好落下,所能发现的。至少,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就不可能仅由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推得! 正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而且,英国《独立报》 1 月 18 日 文章也提到: 他对地球绕日轨道尤其感兴趣。在看到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之后,就用了几年的时间进行计算,才发现了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他正是总结了,例如:开普勒根据天文学家多年的观测结果而得出的著名的行星运动 3 定律,伽利略通过落体,惠更斯对单摆的研究给出的等加速运动规律和离心力定律,以及日常对物体运动(当然也包括苹果总是垂直落到地上 的诱因)等等的观察,等等他所寓意为的 站在巨人肩膀上, 才总结得到他的 3 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发展了经典力学。
个人分类: 物理|6855 次阅读|7 个评论
《朝华午拾:shijie-师弟轶事》
liwei999 2010-1-9 20:47
《朝华午拾:shijie-师弟轶事》 作者:shijie 师弟轶事(1)——入学 俺师弟小立委太有才了,在俺们那一届研究生同学中大概是创造了奇闻轶事最多的高手。想当年,师弟在跟穆家大闺女热恋时,我稍稍向这个未来的弟妹抖搂了一点点师弟的“料”(尚不是“猛料”),便使得弟妹好感大增,至今坚定地尊我为“师姐”。如今报点猛料,作为敲门砖,以博得众老友鲜花,想必不难。 话说师弟入学,惊天动地。这个鬼才,小学、中学就读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想必所学不会太多。恢复高考后考入本省一个不太知名的大学英语系,想必与数学、计算机也不沾边。不承想大学毕业后居然奋勇投考中国语言学最高科研机构的机器翻译专业研究生,而且一举跨上了复试线。机器翻译专业对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的要求极高,基于上述原因,语言所的头头脑脑并不看好,主张录取和反对录取的意见相持不下。为了可取可弃,进退两便,语言所的大头儿委派正好出差南方的人事处要人绕道安徽,全权掌握取弃之生杀大权。其结果是——弃。 后来据这位要人描述的故事是:小立委蓬头垢面(大概是头发太长,而且根根竖立),睡眼惺忪(其实是眼小,被冤枉了),歪斜着肩膀(生就如此,并非有意)出现在这位要人面前,对并不可笑的一句话居然弯腰放声“哈哈”大笑,旁若无人。这位要人是个老太太,大概用的是相女婿的标准——“邋邋遢遢,嘻嘻哈哈,哪像个老师!(立委当时是中学老师)” 好少年,士可杀不可辱。当即洋洋洒洒一篇万言书寄至语言所,慷慨陈词,从上到下痛骂一番。谁知转过年来,他依旧报考机器翻译研究生。语言所的头头脑脑被这位少年骂得记忆犹新,可敬那年头语言所的人不仅识宝爱才,而且雅量了得,毅然发出了赴京复试通知书——这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录取可能了。如果有不录取的考虑因素,就不让考生来京复试(比如,前一年派人到安徽考察立委),免得增加考生负担。 那年,我们一共三人接到来京复试通知。我和大师兄一大早就坐在了语言所的办公室里,接下来笔试、面试、接受教育……直到我们离京,立委也不曾露面。但是关于立委万言书痛骂语言所的故事我们都很知晓了……我心想,这位未曾谋面的师弟大概没戏了。 可敬语言所招生的刘老师工作认真负责,那年头打长途电话还是很困难的。她怎么费尽周折找着立委,立委又是怎么在父亲的陪同下来京复试,这些故事看看立委的博克就知道了。 弱小的立委站在彪悍的师兄身旁,与端庄秀丽的师姐合影(圆明园1984) 开学的时候,我安顿好后去看望大师兄。敲开门,一个弱小的少年站在彪悍的师兄身后——蓬头垢面、睡眼惺忪、肩膀歪斜——不用介绍,那就是小师弟。嗬,人事处的老太太白描手段了得,太有才了! ——– 万事都从缺陷好,古今谁免余情绕。 ================== 师弟轶事(2)——混饭 话说师弟小立委勤奋好学,用功无度,以致起居无序,三餐不定。 大师兄常抱怨:不知道这家伙到底啥时候睡觉! 大师兄是一个非常认真、极度规律的人,年岁又大师弟许多,想必是饱尝小师弟起居无序之苦。俺住女生宿舍,自然没有师兄那般的苦,但也没少受师弟混饭之骚扰。 想当年,北京尚是一片计划经济景象。食堂、饭馆都是国营的,过了饭点是绝对不营业的。我记得午饭时间是十一点半到两点,晚饭是四点半到七点。这是街上饭馆的营业时间,学校食堂比这时间还短,食堂师傅是绝对的过时不候。更何况那时候我们自己学校没有校舍,寄人篱下,吃的是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食堂。在这种饮食条件下,小立委起居无序,自然三餐难保。不过,尽管吃饭不正点,但也饿不着他,妙招便是到师姐那里混饭吃。 女生宿舍一般总会有点零食存货,小立委觅食自然不会落空。为了维护师姐的“权威”,我也乐得常备些方便面和饼干,那时的方便面才两角钱一包,对我来说小意思。问题是,你永远不知道这个师弟会啥时候来混饭。有时候一个星期来几次,有时候几个月不来一次。有时候上午十点多他提溜着一个很大的搪瓷碗,来敲我宿舍的门,这八成是起晚了,没吃早饭。女生们便会说:这个小安庆(同学们都叫他“小安庆”)真逗,还不熬一熬,等吃午饭算了。有时候,下午两点多,敲门来了,这八成是到所里上课,回来晚了,没赶上饭点。这时候女生们便会小抱怨一番,因为我们正在午睡呢。有时候,晚上七八点来了,这就不知道他干什么去了,又没吃上饭。小安庆的女生缘挺好,来混饭的次数多了,女生们都说他“真逗”,拿他当小弟弟看待,就连年龄最小的那个北大才女(比立委还小4岁)也一口一个“那小孩儿又来了”。 研三的时候,论文写完了,等待导师审阅,有点无所事事,我偷偷整了个电炉。方便面不用干吃或开水泡了,可以水煮并卧上一个鸡蛋。一天晚上,我和后来成为LG的外系的一个男生躲在宿舍里用电炉做“大餐”(同屋的女生回南京了),立委又敲门来了。我本想不吭气,让他敲两声以为屋里没人就走。不承想,他执著地敲了好几次,我只好开门。我是做贼心虚,忐忑不安。一怕偷用电炉之事暴露,这是学校纪律是不允许的;二怕与那男生的来往被外人察觉,因为我们当时尚处暧昧之中。师弟倒大方坦荡,浑然不觉。不知他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竟然兴高采烈地坐下来,美美受用我们准备了半天的“大餐”,席间还不断欣然评点菜肴之美。我心里那个咬牙啊……混饭混到这个田地也是最高境界了吧?! ———————————– 立委:混饭偶或有之,不过确实不大记得了。乞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我怎么从来没有肚子疼过呢? ♦ 立委对大餐的理解太局限了 (空) - psychina 07-03-06, 09:23PM (62769) ◊ 师弟傻得可爱.据说天才都有巨傻的时候 (空) - shijie 07-03-06, 09:33PM (62775) ♦ 好像用“憨”合适。不是傻,是憨。 (空) - mirror 07-03-06, 09:41PM (62782) ◊ 立委憨态可掬啊 (空) - psychina 07-03-06, 09:45PM (62787) ♦ 这种人往往生活得很幸福 (空) - psychina 07-03-06, 09:36PM (62779) 摘自《星湖立委专栏》 混师姐的饭,不吃白不吃,烤鸭香啊: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师姐专辑|5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liwei999 2009-12-13 18:11
我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语言研究所,受到导师器重,春风得意。除了组里的日常研究开发外,每个周末都泡在所里,干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都与世界语(Esperanto)的研究和应用有关。第一个项目是把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从封闭系统转为开放系统。这是我用 BASIC 编写的一款从世界语自动翻译成汉语和英语的系统 E-Ch/A。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当年少有的一个一对多系统,也算填写了“空白”。这项工作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在演示后,受到德国控制论专家 Frank 教授激赏,除了决定在他的控制论杂志发表该系统的论文外,教授还写了长信,要资助我到他的实验室去继续开发这个系统(“我非常希望,北京的立委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需要”)。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国机会,又不用考TOFEL, GRE和到处发信申请。当年出国热已经持续升温,而我和太太却浑然不觉,自得其乐。并没有把这次机会认真当回事,加上我的老板和导师刘教授巧妙劝阻,说要继续开发可以,让Frank教授出钱,承包到语言所来。知道自己走不成(觉得中途离开,跟导师面子抹不开),我就做顺水人情,把我的同事兼师兄乔毅介绍给 Frank 教授,成就了他的出国。研发世界语系统的第二个结果是,我发表在El Popola Chinio(中国报道)上的世界语语言学特点的粗浅论文引起了一个著名的西班牙教授 Juan Regulo 的注意。这位老先生是世界语界老前辈,在他的大学和城市威望极高,以他名字命名街道、广场等。正值他退休,学校决定给他出四大卷印制精美的专辑,表彰他的贡献。其中一卷是关于世界语学(Esperantologio)的论文专集,于是老先生邀请我在《中国报道》的论文基础上,扩展加工,单成一章。我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了17页,有老先生来来回回多次校改修正,发表了我平生第一次的Book Chapter ” Lingvistikaj trajtoj de la lingvo internacia Esperanto”(发表时老先生已经过世,他的去世在国际世界语界引起很多纪念,老先生千古!)。 我的世界语活动的第三个结果,是使我一夜之间成了万元户。在那个年头,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市场经济催生的万元户,但与多数知识分子无关。我们这些助理研究员,每月工资100元左右,即便加上工余的兼课外快(我由导师和师母引荐,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英语,每课时不到10块钱,还要备课和自理交通),做梦也不敢指望哪天成为万元户。 话说当年荷兰有一家软件公司 BSO,从政府申请到一笔科研资金,公司本身补足另一半,做一个以世界语为媒介语的分布式多语机器翻译项目 DLT。五年下来,成绩斐然,开发了一个很像样的原型系统(但是分布式翻译的设想有点超越时代,最终没有找到后续资金去做商业开发)。为了对多语言机器翻译做可行性研究,BSO 要求按照一个统一的依存关系句法的理论框架,对十几种主要语言编写形式句法,用来支持媒介语和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他们看到我在世界语机器翻译上有研究,于是请我承包汉语的依存句法的编写项目。也算他们找对了人,我周末日以继夜,努力工作五六个月,编写了一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形式句法-现代汉语依存关系句法(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给他们交活,极受欣赏。他们先给了我1000荷兰盾的支票作为报酬,于是拿到中国银行托收。大概是荷兰太遥远,需要通过多次银行间的中转,结果三个月了,钱还收不到,我就写信抱怨。过了一周,突然接到中国银行通知,让我去取一笔电汇。我跟太太去王府井中国银行,惊奇地发现在我的名下有1000美元汇款。拿到这笔折合人民币约万元的“巨款”,当时没有顾上高兴,一路走一路嘀咕,难道钱真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太太甚至坚持这肯定是搞错了,说要回去把不义之财退还。第二天接到荷兰公司的信,才明白是他们电汇的,作为对我的工作的额外奖赏,同时对支票不能及时兑现致歉(后来还是兑现了)。汉语是主要语言,我承包的项目对于他们的多语研究和寻找后续资金意义重大。后来乘我1989年去德国开机器翻译高峰会议,他们还特地邀请我和我的导师去他们实验室访问一周,进一步探讨汉语用于多语机器翻译的一些问题。 我跟太太开玩笑:“你不是说不义之财要退还么?” 太太感觉一夜之间成了“万元婆”,又是正当收入,甭提有多开心了。接下去好几周,她一个人逛遍了北京城的首饰店,仔细观赏品味各种首饰,但并没有购买。后来,太太告诉我,尽管只是 window shopping, 也很开心,因为以前想去看首饰,囊中羞涩,不好意思进去。如今成了万元婆,感觉好极了:我可以不买(当然还是舍不得),不是我买不起。太太对首饰的爱好就此培养出来,各种宝石如数家珍,平生最大梦想是做宝石生意,成为宝石鉴赏家。后来乘访问荷兰公司之机,在阿姆斯特丹的珠宝大街左看右看,终于咬牙,花了100多美元,给太太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我的导师也跟我一样,给师母买了一枚钻石戒指),她珍藏至今。后来太太笑着告诉我,经济上我是绝对被宰了,那么一点大的红宝石嵌在12k金的戒指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也就值20美金左右。我一辈子挨宰次数很多,没有少受太太奚落,可这次做冤大头,反倒成了光荣业绩。 06.03.29 ~~~~~~~ 附录 Frank 教授的长信的译文: 尊敬的同事: 这封通函除了给您以外,我还寄送给信尾列出的其他中国同事.我在贵国 逗留期间就关于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的研究和发展问题方面的合作与这些 同事交换了意见.前天我在汉诺威详细地谈了为这种合作取得足够的经济资助 的可能性.结果形势很好,如果该项目的提议可以在今年十一月提交的话,可 望在1987年二月得到肯定答复,四月取得第一笔钱. 我想提出两项建议: 1) "中德教育控制论工作领域的合作".取得的资助将用于:1.请 广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和/或中国科学院管 理干部学院和/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的科学家到我们研究所工 作几个月(5-16个月)(到德国的往返机票应由中方负担);2.配置必 要的设备材料(这些设备合作者最后可以作为本单位的财产带回中国);3. (较少的部分)作为必要的德语工作者的支出. 2) "中德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工作会议".取得的资助用于:1 .4-6名中国科学家在1987年九月来德参加为期1-2周的工作会议的 机票和逗留费用;2.4-6名德国科学家可能在1989年春季(需要的话 也可安排在1988年)来中国参加第二期工作会议的机票钱(希望中方能承 担逗留期间费用). 根据我将要做出的提议(该提议已经取得口头同意),其目的是: 1a) 基于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这儿已经现存的材料,进一步发展用中文 和国际语的有关教育控制论的图书形式的,视听和计算机辅助形式的教学材料 ,包括语言(国际语,汉字)入门班,以便将来在中国应用. 1b) 基于(1a)取得的成果实现教学效率的比较性测量. 1c) 在中国实现关于在小学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实验,以便测量由于 后来学习英语(或俄语一一如可能的话还有德语)而导致的语言学习的容易度 ,进一步发展在我们研究所指导下我们在欧洲所做的关于在3年级和4年级进 行国际语教学的效果的研究和理论. 2) 实现运用国际语举行高水平的中德专家学术会议,以便促进科学合 作并出书汇集这方面的成果(附德语和汉语摘要). 北京和广洲的师范大学的AN Wenzhu和FENG Zhengy uan同事已经了解了我的(德语的)暂时的上述第一项提议,这项提议正是 我前天交谈的基础,到十一月下旬我必须根据所收到的汉诺威方面的意见和您 的建议对该提议作一些修正.如果您准备合作(整个计划只有在至少一个中国 单位一一科系或研究所一一参加并提供必要的信息的情况下才真正可行),我 应该加上贵方的信息.所索取的信息是对下列问题的回答: 1) 您可能参加的项目的中文题目(同时请译成国际语)是什么?这个 题目应该适于向您的上司呈报信息,并且表达出您将参与整个第一项项目中的 哪一部分,如果您只对该项目的部分感兴趣的话. 2) 对于您可以实现的项目,无论是(a)在中国本身,作为贵单位的 贡献,还是(b)按照您的希望由您或您的代理人在我们研究所的逗留期间去 做,其目标应是什么?您现在已经可以作出怎样的工作计划或设想(包括所需 时间)? 3) 按照您的预计需要多少钱(包括召开学术会议,旅费,以及在中国 由您指导将要做的实验等等开支)?其中贵方本身可以负担多少?需要哪些物 质上的帮助(譬如录有教学程序的视听磁带材料,需要的话还有其他的仪器设 备等)?(这些设备材料预计大约需要多少钱?) 4) 一般地说,贵单位的任务是什么?人员,科室,仪器设备各有多少? 5) 贵单位有哪些科学家可能参加?他们的姓名,在贵所的职务和专业 情况.他们中哪些可能来我所工作几个月?哪些将参加所提议的第二个项目( 当然工作会议在内容上应与第一个项目相适应).对于每一位将参加合作的科 学家,我们还需要几行科学研究简历和所发表的科学著述的清单(按照发表时 的语言一一显然最可能就是汉语或英语一一列出著述的题目,尽可能也把题目 翻译成国际语置于括号中). 关于来德合作的中国科学家的语言知识,我无法使人同意完全放弃对其德 语的要求(这只有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合作项目中才有可能达到),但 是我们的下述要求取得了同意,即前来与我们进行几个月合作的中国科学家只 需具备足够基本的德语知识(借助词典能大致看懂一张便条或简单的专业文章 ),但是他必须具有很好的国际语知识(能用国际语参加专业讨论,能够一一 当然借助于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IV或其他语言工具书一一用国际语撰写学术 论文).如果相反,该科学家有非常好的德语知识,其国际语知识稍差一些也 无妨(能阅读,而且一一虽然很不熟练一一也能写和说).至于参加我们的工 作会议的人(会议当然是用国际语),只要有很好的国际语知识和一点关于德 语的概念就足够了.(对于我们的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项目,英语知识当 然并不重要.) 取得这笔钱的条件是,需有青年中国科学家参加.我非常希望,北京的李 维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 需要.除了他,我在汉诺威磋商时还提不出已经有具体印象的其他具有极好的 国际语知识的青年科学家.说到有极好的德语知识并具备迅速学会国际语的才 能这一点,我倒想到一位上海讲师,她大约30岁,参加了我在那儿所做的一 次讲演,后来跟我用德语讨论了问题.在汉诺威有人告诉我,这可能是古慧民 (GU Hui-ming)女士. 如果您能参加合作项目并为此为贵单位就前面的问题作出回答,我就太高 兴了. 此致敬礼! 寄: 陈原教授/GU Yijan/Men Guang-bin/欧阳文 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WAN Jiaruo教授/LI Yunl in教授/LI Kedong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5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
热度 1 liwei999 2009-12-13 18:06
这是一个很久远的动人故事,只是结局有些让人扫兴。说是一位爱幻想的村姑,左手一只老母鸡,右手一篮子鸡蛋,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开始幻想这些鸡蛋都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下更多的蛋,这些蛋再孵出更多的小鸡,直到她拥有了全世界。她正数小鸡数不过来,一不小心滑倒在地,鸡飞蛋打。 太太最近问我:“我们上次数小鸡是什么时候?你现在怎么不数了?” 我苦笑。经历太多的风雨跌宕,已经难有心情了,而且无论如何也超不过当年的想像力了。可太太说:我就爱听你数小鸡。是的,我们都很怀念以前数小鸡的日子。 那是20年前,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我硕士毕业留社科院,事业顺风,提前一年获得助理研究员职称,又巧遇太太,喜结良缘,新婚燕尔,生活温馨甜蜜(见 《朝华午拾:爱情自白》 , 《朝华午拾:牵手》 )。 导师成为老板,项目正要用人,自然百般呵护。除了不愿意让我出国外,其余一切均有照应,还主动介绍我到师母所在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英语,可以挣点外快。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免除了很多为分房职称而你争我斗的烦恼,没有后顾之忧,项目又能发挥专长,我当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老板,太太和我皆大欢喜。 说起教英语,我当年的学生中名人可不少,皆因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能够攻读研究生的都不是等闲人物,甚至名冠中外的作曲家金湘(当时是作曲系主任,曾创作歌剧《原野》,华夏文摘当年为他出过专集,说他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也是我的编外学生。其他学生如今有的官至音乐学院副院长,有的是中国琵琶皇后,还有的被誉为某少数民族偶像级“夜莺”。最知名的当然是彭丽媛。平时聊起来,她对媒体恭维她是歌唱皇后或巨星什么的很不以为然,她 preferred 的称号是歌唱艺术家。其实彭丽媛一个学期也就能上5-6节课意思意思。就这样,常常她在上课,门外就有记者等着采访她。因为长期缺课,她实际上跟不上进度,但她到堂了,总不能晾在一边。所以,当我循环提问时,就找比较容易的给她,比如让她重复我的句子。让人惊异的是,无论句子多长,我说得多快,她都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复述出来。有些句子显然她并不理解,看来她的音乐训练培养了她敏感的听觉。这样一学期下来,到期末我开始犯愁,怎样给这个特殊人物评分呢?跟学院教导处一商量,说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你看着办吧。我体会的言下之意是,总不能不让她及格吧。音乐学院的公共外语虽然是研究生必修课程,毕竟不是他/她们 career 的重要内容。后来,我网开一面,期末给她单独出题,允许查词典,让她带回家做,第二天交来。她大概是熬了夜认真做的,可以看出是个很有天分的人,也确实花了功夫。里面存在一些低级错误,可以判断她是诚实的(其实她那样的地位请人代劳是很容易的)。看在她对这份试卷的认真态度上,我最终给了65分。 除了音乐学院代课,我还先后在社科院夜校和建国饭店讲授英语,学生有饭店招待,出租司机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有些课太太也去听,她坐在后排,观察学生对我讲课的反应,回来跟我说,你就是纸糊马大嗓,没想到学生还挺服你。我当年年轻气盛,精力充沛,教英语不过是小打小闹,从来不认真备课,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业上。在年轻人中,我的成绩出类拔萃,在导师的支持下,我开始申请破格提拔副研究员。 太太是双倍开心,因为我不但专业上受到重用,前景光明,而且在经济上也比同类知识分子强很多。社科院名声在外,却是清水衙门,在那个年代,多数人就靠每个月百十来块钱的工资。而我总有外快,头两年教授英语,后来兼职在中关村公司,做技术转移,开发机器翻译的产品,兼职的收入比工资还高,更不用提还曾挣到外汇,一不留神一夜成了万元户(见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当年也没有去银行的习惯,挣来的工资和外快全是现金,就压在枕头下面。记得每次拿钱回来上交太太,太太总是把新钱跟老钱放在一起,然后细细数它三遍,无误后再放回枕头底下。我开始不理解,提醒太太只要把新挣来的钱数对就好,不用麻烦整个再数,还容易出错。太太笑而不答,我行我素,很enjoy的样子,我才明白原来数钱正是妙处所在。后来到海外很多年,起起落落,也有一贫如洗的日子,也有挣钱较多的时候,太太感叹道,银行是好,不管什么钱都直接入账,可再也没有以前数钱的乐趣了。 钱来得快,花得也快。当时我们在岳母家住,岳父母辛劳一辈子把四个孩子带大,三个送入大学,一个进了中专,个个都很有出息,在四合大院百多户人家成为美谈。可是,光靠老俩口的工资,勉强度日可以,大件是没有能力置办的。太太是四个孩子的老大,最先工作和结婚,自然当仁不让。百废俱兴,家庭基本建设正需要钱的时候。所以,厚厚一叠的票子,买个大冰箱,哗,下去了一多半。钱很快又长高了,岳父弄来一张很难得的彩电票,全家买台彩电热闹热闹,哗,又下去一截,如此反复。让太太特别得意的是,不管怎么花,这钱总会再涨回来。太太告诉我,还是你们研究所大姐那天说的对:不能找金山,因为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要找就找立委这样的金钥匙。 当年工作真是刻苦,尽管社科院不需要坐班,而我差不多每天都在单位干到很晚,直到饥肠辘辘顶不下去了才骑自行车匆忙回家。一边骑车,一边想着岳母做的炸酱面、烙馅饼和其他家常美味(岳母和太太总是把我那一份留出来)。太太全力支持,对我晚回来从无怨言,可是看到我天黑未归,总是惦念。当年,整个大院才有一部传呼电话,很难互相沟通。很多时候,都是她等不及了,就出胡同去迎我,有时走出去好几条街也不见。好多次,我们俩走岔了,回到家,一看人没在,赶紧骑车回找。找到就带在车后回转,进入长长的胡同时,总是小俩口牵着手,一路聊着天回家,感觉温馨而浪漫。 岳母家在东城区鼓楼附近的老四合院里面。周末我们常常在胡同散步,一边胡吹乱侃地“数小鸡”。太太常说,连想都不敢想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她坚信我无所不能,总是鼓励我解放思想。我逐渐发现,无论我怎么海吹,她都很开心。而且吹得越神,她就越开心。不就是图个开心么,反正吹牛不用上税,又没有外人听见,所以我就可劲地吹。从茅盾故居门前过,我就说,赶明儿把这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揽下来吧。后来一商量,觉得茅盾的四合院毕竟太小家子气,家门口的乌兰夫府上倒挺大,可外观也太寒碜,围墙上还有铁丝网,跟个监狱似的。于是开始把眼光瞄向北海附近的郭沫若旧居和宋庆龄的宫殿。终于有一天,小鸡数到了我们当年能够想像的极限:“干脆把十里长安街包下来得了。” 太太问:“包括紫禁城和中南海么?” 我说:“当然”。 记于2006年九月一日劳动节前夕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2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