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博士论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博士论文

相关日志

疫情期间,宅家的英国博士生是如何做好研究的
热度 1 Charlesworth 2020-7-17 16:00
作者: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翻译:查尔斯沃思中国办公室 导语 在疫情禁足的当下,大家都在适应新的工作方式。虽然有些人很享受赋闲在家,然而许多博士生、研究人员、乃至知名学者却要孤身一人,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应对各种各样的实际挑战。本期查尔斯沃思邀请英国的博士生谈一谈他们的一些建议,或许会帮助你,译文如下: 疫情当前,许多博士生都觉得自己的研究遇到了瓶颈,无法取得进展。然而,矛盾的是,也正是这种不可预见的情况,为博士候选人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潜力。 要知道,对于成功的博士生来说,研究本身固然重要,但如何做研究,以及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如何成长也同样重要。 衡量博士的标准,就包括是否能在一定指标内(比如时间限制、字数要求、资金以及有限的资源和设施等)完成独到且严谨的研究。而这一衡量标准,在此次全球疫情之前就业已存在。 对所有研究人员来说,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工作条件的能力是关键。即使没有全球疫情,实验也可能出错,有人类参与的实地考察可能会出现颇具挑战性的情况、得出意想不到的数据。在研究过程中,麻烦事一件接一件,出错的概率远超你的想象。 在开始实地考察之前,我曾向导师表示,很担心考察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她回答说: “哦,出现问题是一定的。如果事情完全按照你的计划进行,那可能才真的有问题了!” 考官(可能还有潜在的雇主)所看重的并不是你得出的数据多么完美,或者结果与你的假设是否一致。他们感兴趣的是你如何对意外情况作出深思熟虑且务实的反应,以及是否有能力作出反应。 因此,你应该利用这段时间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灵活性,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来解决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本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其他的方法帮助你在博士学习过程中取得一些进展——即便你现在禁足在家,穿着睡衣坐在沙发上。 01.思考、思考、再思考 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审计研讨会、实验室工作、实地考察旅行、教学、出席会议等而变得异常忙碌。虽然这些工作和活动有助于提高效率、积累经验,但也让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在博士学习的过程中,沉思非常重要,然而却常常被遗忘。沉思可不是钻牛角尖,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来消化正在阅读的内容,思考正在学习的理论和概念,并产生新的、独创性的想法。 利用这段时间重读关键文本,或者读一读自己以前写的东西,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以前错过的新观点和新见解。回顾一下你目前的工作,你的研究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吗?你能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进一步深入、扩展,或者干脆形成新的研究方向,为平行研究或未来的研究项目做好准备吗?虽然你可能会觉得现在做不了什么实际工作,但你会发现这段停工期会让你产生更多想法、促成更多项目,供你进行长期研究。 02.掌握其他技能 你可以利用目前所拥有的额外时间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丰富自己的履历。许多大学在网上开展了培训课程和活动,而现在你在自家客厅里就能参与其中。 趁这个机会报名一些在线课程来丰富你的技能,这些时间花得物有所值,能够帮助你习得获取博士学位所需的技能。不妨尝试一下查尔斯沃思的免费线上直播,他们在英国等其他国家都有直播,这些研讨会涉及研究和学术出版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能够帮助你在写作和工作中建立更多的信心。 参加在线课程也会为你提供一些机会与其他博士生和研究人员建立联系、进行交往。与你的学术团体保持一定联系会对你非常有帮助,哪怕只是听听其他人在禁足期间是怎么做的,也会给长期与世隔绝的你带来一丝安慰。 03.照顾好自己 要知道,全球的研究人员,包括学生和资深学者,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疫情。很多人可能和你一样,觉得居家办公非常困难。你需要提醒自己,在这一前所未有的时期,正确的工作方法、研究方法根本无从谈起。在当前的挑战中,善待自己更加重要。 强迫自己维持与疫情前相同的高强度日程安排会给自己制造过度的压力,从而让自己感到焦虑和内疚。不如给自己一个休息的空间,学习照顾自己,根据目前的情况,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快乐的工作节奏。比如说,你可以缩短工作时间,或者多休息几次。 最后,只有研究人员身心健康、得到支持,才能更好更轻松地开展高质量的、成功的研究。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快乐的所在,不管它是什么样子。无论是对你的博士学位,还是你自己来说,目前这都是最佳策略。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支持服务 | 英国编辑团队介绍
2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云答辩”可保障和提高去SCI后博士论文质量
热度 3 SoSoliton 2020-4-15 11:13
今天年初以来,有两件事情让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有点措手不及。一是教育部和科技部明文规定 “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这难免让人 有种 突然失去了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 “尚方宝剑” 的感觉 ,同时不得不马上面对如何制定和把控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的新难题。二是受新冠病毒影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不管情愿与否、困难多大,都纷纷开启了学位论文线上答辩或所谓的 “云答辩”模式。 老文既参与了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的讨论和修订,也作为导师或委员参加过几场博士学位论文线上答辩会。以老文的体会和观察,被迫而为的 “云答辩”可以成为去 SCI后 博士生培养的一种新常态。 首先 , “云答辩”能 不折不扣 地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所要求的所有 “规定动作”,如答辩人报告论文工作和回答问题、答辩委员会质疑、投票表决和形成决议等。 显然 , 相 比 于 传统的面对面答辩 , “云答辩”省时省钱省力,高效、环保。 其 次 , “云答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可以突破传统答辩的诸多限制,让答辩过程更 趋 完美。 例如, 在答辩委员会组成方面 , “云答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同行评委,极大提高了答辩委员会的专业性、灵活性、多样性,最大程度保证答辩和评审的公平公正性。 传统的面对面答辩要将答辩委员会成员在同一时间集聚到同一地点,仅此一点 常常 令 答辩组织者头疼不已, 组成答辩委员会时 往往为方便 “就地取材”请评委。这一方面降低了找到 答辩人 真正的小同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很难杜绝已经饱受诟病的 答辩 现象,如 “讲人情”、“走过场”、“放水”等。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Pieter van der Zaag教授上个月作为外部评委参加了特温特大学的一场博士学位论文线上答辩会。他说:“正常情况下,外部评委通常会出现在同一个会场,但他们最多有10到12分钟的时间来质询答辩人。” 还有 两位 外部 评委 来 自南非和摩洛哥。 “当一 位 外部评委为此不得不从南非飞来时,这似乎有点疯狂。 ”是的, 在传统答辩中, 只为 1 0 分钟左右的质询,请几位老外跨洲飞过来,没 有 人会这么干,除非疯了。 再如, 在 要求的 公开方面 , “云答辩”可实现最大程度的 即时 公开 和永久公开。前者是不言而喻的 , 后者是因为 根据需要可 将答辩会原汁原味 永久保存在一个公共平台供开放获取。这既提高了学术 界 的参与度和社会大众的观摩度,更增加了答辩人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对学术的敬畏感。 传统答辩尽管也 可按要求 公开,但因时间和空间限制,参加旁听的人往往不多;而因没有回放功能令无法参会的人 错过了 答辩 会也就永远错过了 。今后,国家或单位可以建立一个统一发布 “云答辩”海报的公共平台,全世界各地学者和社会大众都可申请参与旁听、提问和质疑。 此外, “云答辩”可 成为一个 学术交流 的平台, 导师和 答辩人可主动 邀请全世界的同行专家参加答辩会并交流意见 。 “云答辩” 也 可 成为向潜在雇主展示的平台,让 潜在雇主 可以即时 旁听 或必要时回看答辩会 , 一方面 更真实、更权威地了解答辩人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 免去部分甚至全部面试 程序 。特别是, 不看 SCI和影响因子 后,并不是每个 人、每个 单位都有 识别不同个人的学术贡献和创新成果的能 力, “云答辩” 可提供 最好参考。 学位论文答辩称得上是研究生一生中的重要日子( big day ), “云答辩”可以很方便地让相距再怎么遥远的家人和朋友都能够见证这样的重要时刻。Pieter van der Zaag教授最近有一位来自牙买加的国际学生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辩,他说,很多跟学生同姓的人在看答辩,“我想她的母亲、姐姐和叔叔都在看”。 这样的场景几乎从没有在传统答辩中出现过。 最后 , 最重要的是, 去 SCI后,“云答辩”比传统答辩 将 更有力 促进和 保障博士学位论文 的 质量。 这相当程度由如前所述的答辩委员会组成和答辩过程公开两方面的独特优势决定。 学位论文 答辩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过去,以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 SCI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答辩的限制性条件,客观说,对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有兜底作用。这也是传统答辩让很多人包括评委在内容忍“讲人情”、“走过场”、“放水”等现象的一个原因。 取消 发表 SCI论文的限制性条件后,相当于拆除了创新的边界、解除了创新者的后顾之忧,尤其有利 于 激励十年磨一剑的重要研究、 “从0到1”的研究和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以发表论文为目标的研究 。 但因为这同时把对学位论文的质量控制 “孤注一掷”到最后一道关口,对守住学位论文的底线也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在那些人情高于学术、懒于评价或评价眼光和能力不够的大学。 众所周知, 学位论文 的 质量 和 水平究竟如何,跟谁来评密切相关。 “云答辩” 不仅比传统答辩可以组成更专业、更难以被事前 “沟通汇报”的答辩委员会,还可 在 “发挥基层院系和导师的质量把关作用”基础上,根据答辩人的创新成果情况,灵活采用 不同程度的 盲 答辩 形式 (类似于许多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会评已经使用的答辩形式) ,最大程度保障答辩评审的客观公正。 另外,公开透明特别是 永久性公开透明是最好的质量 促进和 监督。《平凡的世界》里孙玉厚说: “地就是人的脸皮,你好好伺候它,它就给你长脸。你不好好伺候它,它就给你丢脸。”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及其导师的脸皮,但只有将学位论文和答辩情况像农民种的地那样全天候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才能成为真正受重视的脸皮。 如前所述,这对 “云答辩” 来说没有任何问题。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61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准备博士或研究项目面试:常见问题、要诀和技巧(以我们的国际经验为基础)
Charlesworth 2019-6-6 10:56
在你职业生涯的某个时刻,也许就在不久以后,你可能会面临一场面试,关乎一个博士研究员职位或在你获得博士学位后,能够在特定研究项目中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这都是你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也许你已经申请了在另一所大学与其他团队合作并已经做好了面试准备?也许这是一场安排在某所国际大学的英文面试?不管使用何种语言,常见的面试问题有哪些?面试内容大多有参考标准,所以你可根据模板来准备;也许本文的一些意见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近,我参加了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资助的政府奖学金项目候选人面试。以下是我们挑选出来的一些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并希望进入下一职业阶段的学生。 1. 你所申请项目的性质以及该项目与你的博士项目/目前工作的差别? a) 你所提出的新研究项目与当前博士项目的差别在哪? b) 你的研究新方向/新想法有哪些? 在这两个问题中,第二个非常重要:要牢记研究针对的关键问题,即宏观概念。这对面试而言至为关键——因为若你明白自己的研究为何激动人心(为什么你觉得它激动人心且饶有趣味),你就能把这一点向面试官展示;你自己也会对项目激动万分,从而增加了获得职位的可能性。你必须对面试机会和研究项目保持热情,这一点至关重要。 2.你当前申请项目的成果和影响会是什么? a) 若项目还要再持续一年,其预期成果是什么? b) 项目的预期影响是什么? 在申请研究项目之前,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当然在面试之前也要考虑;因为面试官大有可能会问你对这个项目潜在成果和影响的看法。成果不仅仅包括出版物,尽管你应该清晰勾勒出特定主题下(你自己觉得能够撰写或投身研究的特定主题)的手稿。那么公共外展或媒体活动呢?此项目会如何影响其他项目的拨款申请?那些面向公众的文件、视频和培训材料呢?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成果可能不同。试着跳出思维定势。 然而,研究影响则是一个更难定义的概念。如今,人们期望研究人员所做的远不止发表论文以及贡献知识;我们的工作必须对公众“有所影响”,也许对政策制定者和政府有所影响——如果可能的话。你会如何确保项目曝光率最大化?思考一下:网站、博客、视频博客、社交媒体渠道以及其他确保公众对项目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的方式。无需再等待研究机构媒体办公室的批准,你即刻便可以讨论自己目前所研究的项目:例如,有没有方法可以提升公众参与项目的程度?如何收集更多数据? 影响力大小是衡量研究人员为所作贡献的标准之一 (最好在采访中引用这句话)。 3. 简短的一般性研究总结 请记住,很多研究机构要求你针对一般大众(如理工科学生或感兴趣的公众)写一篇简短摘要(如200字)以解释(i)你的工作计划以及(ii)其为社会/大众带来的益处。 你会选择什么内容?——这是面试中常见的另一个问题,所以请做好准备。 4. 领导力、职业生涯以及导师计划 面试官喜欢听你对未来的规划。倘若如此,为你的研究和职业生涯制定一个五年规划总不失为过(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主意;聊胜于无...)。 你在面试中很有可能被问及: a)如果你获得资助并与我们合作,你对职业的下一步计划是? 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你如何规划接下来两到三个阶段的职业生涯? 你计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b)你首次担任独立研究人员,领导的小组中有一名大四本科生承担某项目,你会给他/她安排什么工作? c)你首次担任独立研究人员,领导的小组中有一名博士生,你会给他/她安排什么工作? 5. 考虑获得额外资助,为研究提供支持 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为保证研究持续进行,你对未来运营成本或设备费用的规划: a)如果你同我们合作,你将如何筹集资金?你有什么想法? b)你有否考虑通过项目预算为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其中可能包括:设备项目和维修的实际估价、运营成本、差旅费和生活费。无论如何,你在编写未来融资申请时,这些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所以现在不妨思考一下,尤其是在面试之前。 为了支持研究,每年需要多少资金? (c) 如果没有这项资金(如来自另一项研究的预算),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资金? 6. 当你担任独立的研究员后,为自己争取资金支持 这些也是面试准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你的未来。如果你成为独立研究员,你将如何为自己的研究筹集资金?你将如何获得首笔及第二笔资助?你认为这些资助的名目是什么,主要目标是什么? 总结 关于面试,请牢记最重要的一点:详细了解职位要求并详细了解面试官个人信息。 因此,你不仅要了解项目或工作本身,还要了解面试官的个人情况:上网搜集个人信息,调查其研究成果,准备把面试变成对话。 务必清楚了解面试官情况并准备进行自我介绍、讨论工作经验和个人经历;同时记得谈及对方的工作及项目。 最重要的是,在面试过程中要记住:人在,心在!你可是得到了面试的机会! 你已经度过了选择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也许高达200人,或者只有10个人申请了这个职位,但你已晋级候选名单。 你已经能够进入面试阶段,与其他人竞争同一职位。干得漂亮! ——END——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服务
6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撰写博士论文的要诀和技巧(以我们的国际经验为基础)
热度 1 Charlesworth 2019-5-27 13:52
在你职业生涯的早期,撰写博士论文应该是最艰巨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如何将庞大而复杂的内容整合成一篇论文呢?完成如此宏大且似乎永无止境的任务会将人置于极大压力之下;你应该如何处理?能否完成任务?你会采取什么技巧来减轻撰写博士论文带来的压力?我们曾与世界各地的学生和导师探讨过撰写博士论文的不同方法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以下是一些要诀和技巧,记住它们可能会对你在大学时期撰写博士论文有所帮助。 在你开始撰写博士论文之前 1. 你需要确保自己十分清晰地理解科学报告(SR)和博士论文之间的区别。 科学报告只涉及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摘要——这是你在跟政府机构或商业机构合作时可能会用到的文体。 博士论文也包括上述各项内容,不过是以论文形式呈现,也就是需要解释你的工作如何推进该领域发展、促进科学认知和论证科学命题。论文需要先提出一个“论点”,即需要在该领域解决的一个关键的基本问题,然后阐述如何论证这一“论点”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你的目标应该是写一篇论文,而不仅仅是一篇科学报告。 2. 和你的导师讨论论文提纲并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包括: a)论文标题(你需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大多数大学要求提前选题且选定后不可更改) b)章节标题 c)每一章节标题之后的章节概述 d)和你的导师一起讨论并决定论文章节的写作顺序(理想情况下是从第一章开始按顺序写)。 3. 在你开始起草论文初稿之前,确保已经完成了所有主要的实验工作和/或理论工作/统计分析。在此过程中,你可能有一些事项需要整理,但是所有主要工作都应在开始写作之前完成。当然,如果其中一些工作内容已经成稿并出版,这无疑是一大优势。许多大学会要求将已发表的论文或底稿作为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4. 在写作的早期阶段,你需要确定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方面的格式和结构安排。你可以查看一下你在大学期间参加的研究小组所提交论文的标准格式,这样就不用在重定格式上花费太多时间。 例如,是在每章结束时列出在这一章中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还是将整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编成一张总表(在大多数英国大学的化学和物理博士论文中,前者是首选) 5. 确保所有的图表和表格清晰明确、“相互独立”、并且尽可能地具备“自包含”特性;也就是说,即使读者只看图表,也能从标题/轴标/所有组成部分中获取简单的信息。 6.完成博士论文后,您需要用三到四天详细耐心地对初稿进行通读,检查错误和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当你对论文感到满意并获得了导师的同意后,就可以提交了。 博士论文提交后 1. 再次通读全文,试着从外部评审员的角度来审视论文,他/她会发现什么优点/缺点? 2. 记住,论文不可能不存在错误。 自己编制错误表,将其分成(a)小错和/或排版失误和(b)科学谬误和/或前后不一致(不应该有很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对于(a)类错误,“可接受的错误率”是平均每10页有1个错误(例如,一篇300页的论文,此类错误的数量不能超过30个)。如果超过30个,外部评审员会认为这是“粗心大意和严重失误”。 如果你参加论文评审/讨论会,除了带上论文,最好还要带上这份错误表。 3. 你需要阅读/研究论文中引用的关键参考文献,做好在之后的论文评审/讨论会上进行讨论的准备。 在评审开始前,要从两个层次出发,对论文背景进行考量:(a)论文中采用的专业级背景材料,以及;(b)在你的博士论文研究领域中,属于本科生级别的基础背景材料。这个技巧非常重要,因为学生们经常忽视(b)类材料(即学生的通用读物),然后发现“最简单的问题最难回答”。你要确保能够回答跟自己的博士论文有关的基础性问题。 4. 在你知道谁是你的博士论文的评审员后,要在面试前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研究兴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一下他们在面试时可能会提的问题。读一些他们的研究文章(例如他们最近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 5. 请记住,你参加博士论文评审的目的不仅是要通过评审,还要从评审员那里获得一份评语是正面的书面报告,这对以后的职业生涯将大有裨益。许多人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会将一名或多名博士论文评审员视为推荐人你的论文评审员会根据你的博士论文和面试情况撰写报告。请务必确保你在报告中能获得“优秀”之类的好评,因为报告将在论文评审后会在大学归档,以后也很有可能成为你的一种参考(如当你申请工作时)。 6. 在讨论你的博士论文时,千万不要与评审员发生争吵。如果你不同意评审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最好非常礼貌地表达异议,比如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你以一种敌对或挑衅的方式提出异议,评审员随后可能会在另一个问题上对你采取强硬态度,对你而言这很不利。 7. 面试过程中,评审员通常会要求考生在白纸或挂纸(或白板)上以文字/图表形式作答。如果评审员要求你这样做,请务必写清楚。此外,对于纸(或白板)上的文字/图表,建议务必在回答新的问题时,在新的空白页(或白板的另一面)上作答(不要覆盖之前作答的内容),因为评审员在评审结束后需要编制报告,这是他们就会借鉴这些 “书面笔记”。 构建博士论文的要诀 1.第一章 在这一章,要说明你的研究将解决哪些重要问题,还要对相关领域在你的研究开始之前已经获得的成果和之前开展相关研究的原因以及方式进行概述。在本章结尾,要清晰地指出你开展这一研究的目的,以及你的研究将会为解决上文提到的重要问题作出怎样的贡献。 2. 最后一章(第X+1章) 这一章应该包括:研究工作小结、重要的发现、以及全部或部分完成了第一章中设定的目标等等。 在这一章中还要对研究成果的深层意义进行阐述,并讲述你的研究在提高相关领域的科学认知水平上的作用和贡献。 这一章还要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想法,从而更好的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最好是在写完论文其他章节后再写第一章和最后一章。 3. 第二章:素材和方法论 这一章要描述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设备。要明确地阐述采用这些方法和材料的原因。最好能写得有趣些,不要只是平铺直叙。 4. 在你的博士论文里可能会有几个“研究成果章节”,可以按照下面的示例进行编写: 第X章 标题 简介 方法 简要概述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本章特有的其他相关实验细节。简要概述论文所使用的理论方法(与第二章保持一致)和本章特有的其他相关理论细节。 研究成果 用适当的清晰图表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讨论 参考已知的相关文献和现有知识,对将所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总结 清晰地总结博士论文的主要结论。 博士论文撰写方式无对错之分。事实上,在你构建博士论文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能够以一个更好的方式看待这个过程。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希望你专心研究、搜集数据、提出想法、然后写成论文。用于论文开篇和结尾的引言、通用方法论、以及总结性章节等将会成为你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如果你能像上面说的那样构建你的论文,那可能就不会“压力山大”了;就专心做研究吧,记下你平时的工作情况,千万不要丢掉了。 在开始编写正文之前,搭好框架是最重要的,请务必牢记。你的论文主题是什么?读者是谁?如果你能尽早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搭好框架,你就能马上开始查找参考文献了;很快你就会发觉自己正朝着目标大步前进! ——END——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服务
7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如何评价?
热度 12 liuli66 2019-5-1 22:09
T大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说: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学术研究工作的总结,应当体现博士生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的 创造性 学术成果,应当反映博士生已经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 很多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都有“原创性声明”,如下图: 这里的“原创性”,是与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对立的意思;但,更应该理解为广义的“原创性”,即如下所述的意思。 从国内外大学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看,最重要的指标是“原创性”(ORIGINALITY)。 如何界定博士论文的原创性? Phillips与Pugh 在《How to get a PhD》著作中,提出了博士论文原创性的15个标准,其中后6个标准来自Francis(1973)。具体如下: 1)进行了前人(前无古人)的经验实证研究。 2)进行了前人(前无古人)的综合集成性研究。 3)对已有的材料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4)进行了虽然国外已经有人做过,但是国内尚无人做过的研究。 5)将某种方法应用到一个新的领域。 6)为旧议题找到了新的重要证据。 7)从事跨学科研究或者应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8)研究学科中前人从来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 9)通过前人从未采用过的方式增添了新知识。 10)首次提出了某种重要的新信息。 11)沿着前人的原创性工作接续往下做。 12)开展导师提出的原创性科研思路。 13)提出了一个原创性的技术、观察发现或研究结果。 14)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思路、方法和解释,它们后来都被人接着往下做。 15)在检验前人的想法或假说或观点方面具有独创性。 如果满足其中一条或多条标准,即可认为该博士论文具有原创性。当然,博士学位论文的原创性,是高低层次之分的。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也不一定能获得博士学位,它只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绝对必要的硬杠杠。很多大学对博士论文做这样的说明: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XXX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另外,国内外很多大学或学院或导师还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或其他形式的学术创新成果,才能申请答辩或取得博士学位。 相关: 破除“唯SCI”论文作为获得博士学位的硬杠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176438.html 致谢:本文参考了谢LI和douban的翻译,略做校对。 补充中译本翻译:
个人分类: 杂感|4684 次阅读|35 个评论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8 lidawning 2019-4-26 22:16
现在,我的博士论文外审结果已经回来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已近尾声,这篇致谢用于表达我对所有帮助与关心过我的人的感谢。按照学校的规定,博士论文致谢不能超过500字,且只能感谢对自己学术上有帮助的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条不合理的规定,因为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由于论文的最终版还没有提交,所以不知道这篇致谢是否能通过学校有关部门的审核。在此借助科学网这个平台,对所有我想要感谢的人道声谢谢。以下是致谢正文。 --------------------------------------------------------------------------------------------------- 回到五年前,如果你问我想在哪所大学读博,我依然会回答,电子科技大学。一环路东,沙河水畔的这所电子信息领域的世界知名学府。在这求学五年,如果要我用一个字来描述她,那会是“大”。学校与“大”字相伴相生。她有大楼,沙河校区的主楼建成时是成都市的十大建筑之一。清水河校区的新主楼亦是那一片区的大建筑之一。她有大师,彭启琮老师、刘盛纲院士等经常在教材和CCTV中见到的大师就在我们旁边的实验室。她还将“大”字写进了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马上就要离开了,我会收下这个“大”字,树立远大的理想,踏踏实实地求真,力争有所作为。感谢你,我的成电。 (一) 现在,我能顺利写下这段文字,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彭真明教授。这几年,他对我言传身教,给了我如下方法和智慧,使我受益匪浅。 (1) 学习新知识,要先建立物理概念 。刚接触地震反演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入门。有一天下午,彭老师来到我办公桌前跟我说,“你要入门,首先要建立起物理概念。我那有已毕业的岳博士他们做项目时编写的反演平台,你先跑一下他们的平台,建立起完整的概念后再看文献才看得懂”。自那以后,我才入了反演的门。 (2) 重视细节、尽力做到最好 。有一次,要给甲方发一个PPT文档汇报项目进展,刚开始我随便写了个就给彭老师发过去了。他看到后,给我从内容、结构、到美观等多方面提了建议,让我重新修改。我修改了多次,才达到要求,这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3) 要对自己要求高点,要相信自己能做好 。我们平时做科研基本就是用MATLAB语言,除非不得已,不会去用C/C++等语言。有一次在博士生组会上,彭老师说,“作为成电的博士生,如果你们只会用MATLAB,那就很难做工程项目。我希望你们能通过做项目熟练掌握C/C++。因为,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种工具。”他言下之意是“你们对自己要求太低了。” (4) 主动了解新事物、善于利用新工具 。彭老师这几年建网站、写博客、做公众号、录慕课、出书。我相信,来实验室读研/博的同学很多都受到了实验室网站和彭老师“老马迷图”博客的吸引。他通过博客、公众号、网站等工具开展网络育人,受众之广、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 一位好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智慧和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除了上述几点,彭老师还以行动教导我们要学会坚持、要勇于拼搏。实验室的IDIP论坛,每周都开,自有记录开始已开了120次。每天很晚了,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咨询他,他都会在QQ上给你回复。他的这些方法与智慧将对我的生活带来正向激励。即将离开师门之际,在此对我的恩师彭真明教授道一声谢谢。 (二) 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UCSC)联合培养期间,得到了勘探地球物理界世界知名科学家Ru-Shan Wu 教授和Xiao-Bi Xie教授的指导。在此对二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在Wu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展了超分辨率地震成像方法研究。虽然访学期间没有完成,但我相信后续能在这个方向做出成果。 Wu老师醉心于学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每周一中午在实验室主持的Lunch meeting是我们进行学术和生活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他还很关心我们的生活。身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去年元宵节和今年元旦节,Wu老师组织我们在他家聚会,那美味的食物和愉快的氛围令人难忘。 Xie老师在我联合培养期间,对我在研究和生活上都给了很多帮助。每周的Lunch meeting上,如果我们有啥疑问,他都会耐心解惑。还经常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美国文化和风俗方面的知识。去年感恩节那天,还亲自为实验室的同学做菜。回国前,他还请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吃饭,为我们饯行。 两位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关心是我联培生活中的一段美好回忆。谢谢二位老师。 (三) 电子科大成像探测与智能感知实验室(The Laboratory of Imaging Detection and Intelligent Perception, IDIP)的多位老师都曾为我提供过帮助。陶冰洁老师每周主持的IDIP论坛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给了我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图像/视频处理方法的机会。蒲恬老师和张靖老师经常和我交流科研和生活中的感悟。何艳敏老师给我们处理科研报账和其他后勤事物。王卓然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写论文。各位老师的付出使我的科研和生活更为高效。在此,向各位老师献上我的谢意。 在IDIP学习和工作的诸位同门在不同阶段给过我帮助。已毕业的岳碧波师兄的反演平台、王圣川师兄的稀疏脉冲反演代码为我快速入门提供了帮助。郑欣师兄在我刚入学时带我熟悉学校周边环境。王雨青博士在我刚开始学写英文论文阶段,对我的两篇长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陈颖频博士与我讨论频域快速反演方法。吴昊博士为我分担项目工作。胡荣春博士与我一起学习和讨论博一阶段的课程。刘伟博士后与我合作撰写专利和论文。孙翎马博士和黄苏琦博士在我撰写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为我提供住宿服务。此外,田琳博士、王晓阳博士、孔德辉博士、李美惠博士、刘雨菡博士等都曾给过我帮助,在此不一一例举。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我才能顺利毕业。请收下我的谢意。 在美国UCSC的建模与成像实验室联合培养期间得到过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冯波师兄与我合作开展超分辨率成像研究,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我,我和妻子回国时都是他开车相送。胡勇博士、祖绍环博士带我熟悉UCSC和Santa Cruz的环境,介绍我参加活动。黄兴国博士、陈国新博士、李超博士、林朋博士、顾智玮博士、王乃建总工、孙辉博士、龙云老师为我2018年下半年在UCSC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期间,各种活动和聚餐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Huijing He老师、刘少勇老师、韩冰凯博士对科研的执著也给我以激励。遇见你们,我有了一个美好的UCSC回忆,谢谢你们。 其他一些朋友也给过我很多关心。已毕业的室友袁欢博士与我在1栋414住了三年,那段一起吃烤鱼、谈天说地的日子为我消除了很多孤独,令人难忘。吉首大学的杨喜教授一直在关心我的成长,给我在各方面以帮助,他的很多理念和想法我都赞同,是一个值得我珍惜的朋友。吉首大学通信工程系的各位老师也对我的学业非常关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袁三一副教授经常勉励我,虽然未曾谋面,但能感受到他对我的关心,很多时候他总是给我以信心。这些朋友的关心为我从事科研工作增加了信心。信心比黄金还贵,与你们的友谊弥足珍贵。 还有一些我没列出名字的朋友、同学和老师,如果你们读到了这段,定能体会到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也许我们很多年未见、也许我们很久没联系,可我知道,只要你们读到了这段文字,定会为我开心,定会祝贺我。你们都曾为我的生活带来欢乐和正能量,我们都会为彼此的成长感到开心。这大概就是有些人进入我们的生活然后又离开的意义。谢谢你们。 (四) 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亲人的支持。他们的爱让我在学术之路上走到了今天。 我的父母都是洞庭湖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在知识上只能给我启蒙,却给了我受用终生的宝贵精神:不怕苦、不怕难、永远乐观。这种精神使我在对待科研和生活上的问题时都能心怀希望。他们还给了我一副好身体。正是有了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好的身体,我才敢想敢做,对未来充满信心。 读博期间,妻子为我生下了可爱的儿子。儿子为我带来了无限快乐,他每叫一声爸爸都让我非常开心、疲惫尽释。由于这几年我一直在外求学,在家的日子少。岳父母和妻子承担了照看儿子的工作。这是一件辛苦的事。正是妻子和岳父母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我的安心科研。 我的爷爷虽然不清楚读博士有啥用,但他知道学知识是件好事,一直在鼓励我。已故的外公和奶奶也总是勉励我多读书。弟弟有我这样一位哥哥,从小总是被大人批评不爱学习,可他一直以我为荣。我的大姨和舅舅们一直关心着我的学业。表哥表弟们也常给我鼓励。 在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学生时代即将结束之时,向我的亲人们道声谢谢。谢谢你们这些年来的支持与付出、关心与牵挂。谢谢你们! 本文采用LaTex文档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在此对该开源软件的研发人员表示感谢,对电子科技大学王稳等同学和图书馆的有关老师提供的毕业论文模板致以谢意。
个人分类: 成长心路|22694 次阅读|25 个评论
XYZ大学:博士论文就是把已发表的论文“装订”起来
热度 6 liuli66 2019-4-25 11:29
记得有一位来自欧洲XYZ大学的博士生,到CAS EE所做访问研究。TA曾向LIULX咨询专业问题。 记得TA说,TA所在的大学规定,博士论文,主要是把已经正式在期刊上发表的若干篇(约5篇)论文,“装订”起来。由于年代久远,不知道是否有此事?望有知情者“求证”。 想想这么做,倒是可以产生“一箭双雕”“多箭多雕”的效果哈。比如: 1)写作期刊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博士过来人(经历过Permanent Head Damaged)都有这样的痛苦经历:要把博士论文中的某章,转化为“期刊论文”,路漫漫其修远兮。这是一个艰难的“升级”过程。 2)发表期刊论文,要经过审稿人(通常是“小同行”大专家)的评议。能得到发表,说明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议”。很多已发表过SCI/SSCI论文的学者有体会,写作和发表SCI/SSCI论文,要脱一层皮,掉一大把头发。某人常说:“垃圾论文”也不是好写的,不信,你试试看? 至于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高大上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NSC论文,不知道要死多少脑细胞,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3)博士生有3-5篇已发表的期刊论文,在学术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力,比如申请到大学做博士后或青椒,甚至争取到“帽子”。 4)导师课题组可以拿这些博士生已发表的论文给课题“交差”accountability 。 5)学校可以拿这些博士生发表的论文,争取在QS等大学排名榜“上位”。
个人分类: 教与学|1524 次阅读|35 个评论
演员翟天临博士论文剽窃率超40%?
热度 1 冯用军 2019-2-9 23:18
网络曝光学霸演员翟天临北电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无C刊靠走后门获得博士学位;一论文剽窃率超过40%,被多人查证和举报... 我突然想到了金秀贤、全智贤主演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里,金秀贤是大学教授,全智贤饰演的千颂伊是大明星,很少去学校上课,偶尔来上课,交了一次由经纪人和助理代笔的论文,就被金秀贤饰演的都教授打了0分,理由是论文都是七拼八凑的。都教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论文抄袭的每一个出处,他都知道。 仕而优则学已经是中国特色了,中国的博士水分已经很高了, 这下演而优则学又来混博士文凭, 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套路吗? 最后,我在说一句: 娱乐圈的人设,还是不要像官员一样轻易去卖了!尤其像翟天临这样的演技实力派,完全不需要靠买水军刷博士、博士后人设,当一个年轻演员里的实力派,不是更好吗?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全部榜单|24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张秀霞博士论文答辩感受
chenhuansheng 2018-12-4 20:28
张秀霞博士论文答辩的相关感受 一、专家提问记录 赵军(西北师大): 1. 工作量较大,整体不错。 2. 部分图表处理不够严谨。(这一条含其他老师的意见) n 地图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文件规定,不要出现政治错误。 P14 、 15 可能有政治错误。 n 地图中的境界线、着色等要统一,处理好大图、小图、图例等关系 n 内容紧密相关的不同图、表中,涉及到共同的内容,要谨慎处理,尽量全文统一 n 参考兰大毕业论文规范,图表的表头是否需要中英文对照翻译? 3. P29 “人类景观”与全文其他地方的“人工景观”是否一致?表达措辞要注意协调一致。 4. 文章中有“生态系统格局评价”的表达。请确认“生态系统格局”的内涵,这种表达是否准确? 5. 文章有“生态系统评价“的表达。但是生态系统的内涵、指标,与实际采用的评价体系,可能不一致。 6. P54 ,生态系统类型的分类,提出有人工景观、林地等多种类型。这种表达是否准确?一般来说,在极度干旱地区,仅有“荒漠生态系统“一个类型,而林地、水域等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7. 针对 4 、 5 、 6 的问题,主要是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格局、景观格局、景观类型等专用名词的含义概念把握不准。建议仔细树立这些概念的内涵,选择准确的表达,并全文协调啊。(这一条含有其他老师的意见) 8. P93 ,表 4-1 ,“人工设施“的表达,建议改为”其他人工设施“。 刘勇(兰州大学) 1. 数据处理方面 l 文章采用了哪些影响,分别做了什么处理,得到什么结果?要明确交代清楚。 Landsat 和高分数据在文章中的用途没有交代清楚;几何纠正的参考数据没有交代清楚。 l 是用什么样的坐标系统? l 文章在数据预处理上花了很多笔墨,但是一些关键信息比如坐标系等,并没有交代出来。 2. 分类体系方面 遥感影像分类的结果涉及水、沼、草、林、荒等 5 类,那么人工景观再次并不涉及,他是怎么弄出来的? 3. 概念的问题 l 5 种土地类别中没有“湿地“类,那么湿地与 5 中土地类别之间是什么关系? l 文章部分地方提到了土地类型(景观)发生了变化,比如如草地向荒漠的变化。对于较大的变化,没有交代变化的原因。 王维真(西生院) 1. 红柳、柽柳的表达要统一 2. RF 、 SF ( P33 )没有交代清楚:概念、区别等 3. RF 方法的适用性?(这一点,王老师误以为森林算法与土地类别的森林有关) 4. 对策部分:引用别人的观点过,所提出的对策与自己前文的分析没有关联和针对性 5. 结论:“基本维持、略微改善”的结论,过于简单,没有定量描述。(含王建意见) 6. 管护区的人工影响,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朱高峰(兰大) 图 4-3 、 4-4 没有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为什么? 王建(西生所,答辩委员会主席) 1. 题目和框架 l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引入,实际工作主要是土地景观的时空变化。 l 则对背景的交代,与主要研究内容之间不够协调。 l 因此要确认自己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根据主体内容,考虑适当调整对引入和背景部分的撰写 l 建议从景观变化的角度引入 2. 对技术部分的表达:创新点在哪里? l 层次分析法是传统方法 l 指数、指标等基本都是借用的 l 核心的创新在哪里(包括技术和思路的创新) 3. 保护成效(同王维真) 4. 行文宜更加严谨,结构宜适当调整,题目也可以改动 二、现场专家意见汇总 上述内容为段记录。有部分内容是段根据专家发言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的,不一定完全表达专家的观点。 上述各位专家的意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图表的制作,不够细致、不够专业。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格局、景观格局等概念内涵要梳理清楚,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与哪一个联系更加紧密 ? 在行文的时候要注意准确、严谨地表达。 3. 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景观变化( LUCC )、管护区保护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实施。但是创新性体现不够。这是王建老师的提法。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于荒漠生态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评价,可能也是一个创新。 三、颉老师的意见和我的理解 刚才又一次读了颉老师的意见 关于张秀霞毕业论文修改的指导性意见(2018.10) (1).docx ,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确实有重大缺陷: 1、 提出的方法和思路,对于极度干旱区没有针对性。一般的生态保护重点都是偏重自然植被和水域的恢复扩大。但是在极端干旱区,如果依此为目标,显然难以实现。极度干旱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有没有一些特定的环境构成,或者这些环境成分的意义不同于一般地区?这些内容没有体现出来。 2、 没有一个宏观的思维上的创新或者方法的创新,而是套用别人的思路。那么,创新就很难体现出来。这是致命的,虽然说创新确实很难。 3、 研究区存在不同等级(级别)的保护区,保护目的可能不同,评价的标准会不会有差异?没有体现出来。 4、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目标是什么?保护工作是否实现了保护的目的?如果从这个思维出发,那么他的保护效果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在目标的针对性方面没有体现出来。 5、 我阅读之后,感觉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对生态系统中的生境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生态系统的构成很丰富,比如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功能上有物质传递、信息传递和能量消耗等,进一步看还有食物供给、支持系统等生态系统功能。因此评价的工作应该是有所偏重的。显然,生物多样性不应该是评估的重点,或者不是直接评估的对象,因为我们不是作生物的。他的很多工作都是在“生境”这个范围之内。要点名这一点,而且提出针对生境特有的评估方法。事实上他提出的 NDVI 的变化、景观多样性、破碎度等都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但是在表达的逻辑上处理的不够好。 四、取得博士学位的条件 l 发表了 1 篇英文 SCI ( Sustainability , 4 区),两篇第一作者的 CSCD (干旱区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l 主持一个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敦煌绿洲动态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l 显然,博士论文是基于这个项目开展的,而 SCI 论文也是基于这个项目。 l 感觉他的 SCI 比较简单,仅仅是不同年份的 SAVI 的差值计算,由此来探测植被状况的变化——变好、变差和稳定。两篇 CSCD 论文也没有涉及到管护区的效果评估问题。 l 学位论文感觉是另起炉灶。 五、感受 博士学位,最重要的是论文。有了SCI论文,什么都好说。 如果按照颉老师的说法,文章还很有问题;按照王建老师的说法,创新性缺乏。那就不要搞了吗? 显然不是。现在确认答辩委员通过了答辩。外审专家返回的意见的分值,70、80、90各一个。那个70多分的看起来很刺眼。但是不影响整体通过。 因此,发表文章是硬道理!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评审一篇博士论文?
热度 3 Enago 2018-10-19 14:16
\0 \0 博士学位是哲学博士(也简称为PhD)的简称。在大多数国家,学位持有者有资格在大学里教授他们所属领域的科目或从事研究。“哲学”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字面意思是“对智慧的爱”。哲学博士代表其持有者对智慧的热爱,也代表其持有者具备在某领域创造知识的能力。 获得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关是博士论文及其答辩。因此,学位授予单位(通常是大学)对于博士论文的评审至关重要。评审人必须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常,大学要求博士候选人对其论文进行答辩,让评审人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学术素养。毕竟,博士毕业生对其母校的声誉是有影响的。 那么,大学应该如何评审博士论文呢?首先,要有明确的论文评审政策和程序。每经过一个阶段,及时给出反馈意见,让候选人作出改进。论文评审必须特别注意原创性、严谨性、清晰度。如果这些关键的标准已达到,小错误是可以包容的。倘若候选人的论文在这几个方面有严重不足,是不应该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具体而言,书面审核通常为一至两页,应解决以下问题: 1. 论文中的研究是否在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新知识? 2. 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并以可复制的方式进行了描述?是否遵守了相关的国际道德标准和良好科学规范? 3. 论文是否对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以及对最重要和最新文献有充分的了解? 4. 通过适当的控制和统计分析,结果是否清晰呈现? 5. 论文是否讨论了其与其他人所做研究的关联?是否讨论了其在更广泛的科学背景下的影响? 6. 候选人对论文各方面的贡献(思想观念、实验 、文章的撰写)是否明确?是否适当地承认了其他人的贡献? 7. 候选人对研究和文献的贡献是否足以授予她/他博士学位? 基于以上七个方面的审核,评审人便可给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最后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应允候选人获得博士学位。 更多精彩文章,请 点击 订阅 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n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个人分类: 期刊发表|1996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是如何产生的?
Kara0807 2018-5-2 22:39
本文来源:学术志 作者:石头哥、赵静 2016年6月,作为费孝通先生的学生,北京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邱泽奇先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费老从实求知的学术精神,向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资100万元设立 “重庆大学费孝通勤学奖” 基金种子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奖励公共管理领域的优秀学生。 2017年,第一届评奖活动启动,经过几轮严苛的评选过程,最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赵静的博士论文 《决策删减,执行协商——中国山西煤炭产业政策过程研究》 从 26,487篇论文 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博士论文。 近日,学术中国专访获奖者赵静,听她讲述论文背后的故事。 评选标准严苛,认为自己获奖是运气 问:听说费孝通勤学奖评选过程是非常严苛的, 是从两万多篇论文中选出来的 。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获奖了?你觉得为什么你能获奖? 答:我是获奖消息公布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获奖了,之前没了解重大在举办这个奖的评选,所以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我觉得得奖就是运气,或者是说大家觉得我这个研究的案例故事有意思。 问:是否想过你的名字会和费孝通先生的名字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答:这个确实没有。我知道费孝通老师,但我对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确实没有特别多地涉及。 问:我曾访谈过费孝通勤学奖的设立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问过他为什么作为社会学教授,偏偏要设立一个面向公共管理领域的奖学金。他说社会学是基础学科,而公共管理是应用学科,在当前来说更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那么你的研究中是否借鉴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答:我一开始做山西煤改选题的时候,其实里面涉及很多的都是社会学问题。但是因为我本身没有社会学的学科基础,所以虽然感兴趣,也没有往这方面进一步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有很多温州商人在山西开煤矿,对当地人开煤矿的影响,包括一些政商关系的改变是很多的。其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学现象。包括煤矿在山西也起到了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比方说建路、建学校甚至提供唱戏等服务。这里面都有很多社会学的问题。由于我本身关注的是社会政策过程,政策是怎么出台的?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政策,以及它实施的整个周期。所以我的视角是以政策为核心的,所以就忽略了它可能产生的一些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 确立选题,是个自然又不自然的过程 问:为什么选择山西煤改政策作为选题方向? 答:我当时选题的第一想法是进入容易。 我是山西人,山西的支柱产业就是煤炭,从小到大接触的人和事多多少少都和煤炭有关。 我少年时代的所有同学,他们现在的工作岗位几乎都和这个行业相关。我有同学在矿井中做一线工作;有在井上做二线,涉及维修、检查工作;有同学从事煤炭进出口、煤炭运销工作;有同学在政府煤炭工业局、安全监督局、发改委、国土局等从事煤炭管理、生产监督、产业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我最初认为选择这样一个政策领域,自己比较容易跨越一些基本的知识门槛,不用像其他人一样要学习煤炭行业的知识。 例如,煤炭行业特别复杂,有进出口、有销售环节的各种税费,有历史上形成的特有产权格局,有不同生产方式的矿井和不同类型煤炭等。如果对于一个新进入该政策领域的人,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了解煤炭产业背后基本的知识。 第二原因是,我读博士的时候是2009年,正好是山西进行煤炭行业兼并重组的那一年 ,那年全省家家户户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我也恰好在进行博士第一年的课程学习,就会经常把这个案例拿到课堂上来讨论。 问:你研究的是熟悉的事物,如何克服对熟悉现象的“熟视无睹”? 答:这个不存在,虽然我小时候就生活在山西,但是我对于煤炭的知识和大家一样都很有限,可能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例如煤炭分为动力煤、焦煤、无烟煤等基础常识,并不能说我对这个领域有多么熟悉。 问:你在论文中几次提到“政策黑箱”,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答:这是一个 学术隐喻 。意思是,我们都想知道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但它就是一个黑箱,真正决策过程是如何掌握在个别人甚至决策者自己的头脑中。我们都想去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出决策。但是,我们只能通过他周围的人告诉我们,或者他亲自告诉我们。研究政策过程的学者,就是尽可能找到参与决策过程的人,找到他本人那是最好的。 例如,我很想找到当时的四任省长,去探究他们当时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策。但是显然比较困难,所以我只能找他们身边的人,跟他们一起共事的人,跟他们一起参加当时会议的一些人,让他们共同去回忆、去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事实故事。 从鲜活的访谈资料中提炼理论,发展框架 问:你用什么方法去收集资料? 答:研究方法有点像社会学里的扎根理论,但又不是完全的扎根理论。我理解社会学的扎根理论是进入到一个场景中,可能一开始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要逐步观察,慢慢寻找,这是我个人理解可能会有偏颇。相对而言,我进入到煤改领域做研究,一开始就很明确我要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去做,核心是研究决策怎么出台,而不会去研究整个山西煤改的方方面面。但是政策过程也有很多不同的经典理论模型,都是西方的,会存在一些不适用的问题,所以我得寻找符合国内现实的理论模型去解释,所以这个过程又有点像扎根理论。最初我也只是出于对案例的好奇,联系了几个当地的政府官员和一些煤矿主,了解兼并重组改革的过程。因为整个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煤矿之间的打包、兼并、收购等,我光了解和理解这一政策改革本身的政策内容,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问:如何解决案例研究的信息饱和问题? 答:我访谈的对象分很多类型,有不同类型的政府官员和煤矿经营者。当访谈官员时,他们一般会介绍很多他们参与决策过程或执行过程的信息,我对这些人一般会访谈两到三次,每次都可以持续两到三个小时。如果我在其他人那里也听到了相同信息,我就不再对他们进行继续访谈了,这自然就达到饱和了。 包括对煤炭企业也一样,我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煤矿的第一负责人去回忆从90年代到现在整个历程中的故事。 直到现在,我对山西煤改亲历者的访谈还在持续做,因为时间越久远,获得有效信息的难度就越大,只要我能够遇到、联系到,我都会珍惜机会。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在2009年的企业兼并重组改革中,我可获得的信息比较多,但是对2004年和2005年那次资源有偿使用,我就很难找到更多信息,因为很多当时的官员都退休了,让他明确说出具体文件名称、时间、地点等,他们都记不大清楚。 当理论照进现实:如何走近访谈对象 问:你的访谈对象很多是官员群体,访谈他们是否遇到过困难? 答:我访谈了从乡到县、市和省的各级官员。越到研究的后期,他们会对我的访谈过程很感兴趣,尤其是更高级别的官员,他们更能够理解学术研究工作的性质。当然,最关键的前提是,我会很清楚的在事后, 把我要将哪些内容写进论文中和他们说得非常清楚 ,而且他们很多也都看过我的论文,一些人还觉得我构建理论来讲煤改故事挺贴切的,甚至有一些有过经济学或社会科学背景的政府官员,还会和我讨论我模型的适用性,我从中受益很多。 问:一般人认为官员都是很谨慎的,你在访谈时,他们怎么看你?你如何获得他们的信任? 答:我觉得一开始,他们都把我当小孩了,认为我只是带着一个学校的课题来调研,他们觉得研究政策过程嘛,他们自己才是里面的行家。 当时我也是一个听众,就是不停的记录,所以一开始我根本提不出什么问题,我都是在吸收各种信息,这是第一轮的情况。 到了后期去访谈更高级别的官员时,我就已经对政策过程特别了解。一开始,大部分受访者的心理防线都挺高的,会觉得我作为外行可能对这个东西不太了解,随便聊聊打发就好,但是访谈过程中,他们就发现我比他们了解得更清楚,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的那块儿,不了解全部。 所以当他觉得我比他们更是专家的时候,就会放下心理防线,并且和我一起来探讨政策过程。 学术研究像剥洋葱 先看政策执行,后看决策过程 问:你的研究进路是什么样的? 答:我一开始进入案例的时候,看的是政策执行层面,因为当时兼并重组的决策已经完成。做完第一轮的访谈我就出国了,出国期间主要是对政策执行的过程去研究,也写了文章发表了。当我回国做全省执行情况的调研时发现随着调查深入,执行和决策关系很大,这就导致我的关注兴趣点转移到决策上。在第二阶段我重点研究了08年到09年企业兼并重组改革的决策过程。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再次发现09年的改革与之前05年的改革息息相关,又对05年改革做了调研。所以在研究时序上,我是倒着往回走的。 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 最难的是提出理论框架 问:什么时候提出理论框架的? 答:我是2014年6月毕业,3月写完论文,理论框架大概是在2013年11月、12月份提出来的。当我了解清楚了两次重大改革的决策与执行过程之后,我遇到了最大的理论发展障碍,当时的困惑是,如何把决策和执行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去分析?我记得当时和导师、同门师兄妹们诉苦,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论文了,我会不会写成两篇论文,一篇写决策,一篇写执行?他们也都鼓励我说“ 没有关系呀,正是因为别人没有这样做,我们就试着放到一个框架里去看看 ”,这样才有了现在这篇论文。 我和导师在我读博的前期就博士论文频繁交流的情况不多。一方面我的访谈是分不同的时间段,而且访谈是很琐碎的,很难去提炼出东西来,另一方面,我的研究一直跟着时间在倒叙,没有完整的故事可讲。当我访谈全部做完,对案例的好奇心都解决了之后,才发现我已经博士第五个年头了,怎么办?然后我导师安慰我说,那我们拿出一下午时间来重新理理这个故事,我们核心的理论模型就是那个下午讨论之中的灵光闪现。 文章结构与行文方式 问:论文结构上,为何采取先提框架,后进行论证的演绎式? 答:这个理论模型是从煤改案例中出来的,但在理论模型推演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只从煤改案例中去看,还是将不同的领域都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我博士后的3年就是把这个模型放到更加丰富的案例中去探索、修正,同时还对论文框架进行修改。例如,我们选取了特高压输电的决策过程,资本市场改革引发股灾的决策过程,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过程等。我们提出这个模型,还是希望对中国的公共政策有一些启发性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把模型变得更加复杂,而是希望找出它本身的普适性内涵。 多元学科、严苛制度、自由选题 清华公共管理的育人之道 问:这次获奖的7人中, 有3人来自清华大学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你觉得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清华的学术培养质量? 答:我们学院博士生来源是很丰富的,像我们当年有学电子、土木工程、计算机、物理、通讯、水利水电、数学、艺术史、外语、国际关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保障等,学什么的都有,真正科班学习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的其实很少。例如,我师妹是学艺术史的,她学问也做得非常好。学院老师们在人才选拔的时候,不会因为是学艺术史,就觉得与公共管理没什么关系,而更多的是看 学生们的思维 。可能是本科阶段艺术史的思维视角会让她在思考问题时和别人不一样。再例如,我师弟是学物理的,他就可以做对科学家创新规律的研究,因为他比别人或许更能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创新规律是怎样的。 在培养环节,有一些重要环节的制度保障。最前端有博士生资格考试,必须通过课程的资格考试,学生们才能进入到开题的阶段,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不只是简单考课本的知识,我们当时的资格考试就一道题。 老师们说,这个考试不是为了让你们去复习,而是为了真正考你们上课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掌握东西。 我很清楚地记得考试那天,我们把能带的所有书都用拉杆箱带去了教室,考了八个小时,连中间吃饭都是老师们把饭端来放在旁边,最后却发现我们带去的书一本都用不上。在开题时,学院的老师们都会严格把关。导师们也会在认为题目探索足够有深度,找到真正的研究问题之后,才会让学生们去邀请学院的老师们组织开题会议,就是不希望我们盲目的开题。 预答辩制度也是一道严格的内部质量把关。 我们的预答辩制度是很残酷的,因为没有通过率的限定,既没有下限,也没有上限,完全取决于随机抽签分组的老师们对论文研究的客观评价。学生的论文要经过学院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政策领域的老师们多角度检验。我们预答辩制度严苛到有些年份是全军覆没,一篇都过不去的。当然预答辩环节老师们会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供我们后续修改。我们当年身处其中的时候都觉得很残酷,也为此很焦虑,但是等毕业后再去回看,其实我们都很能够理解,正是这些制度让我们克服了焦躁的情绪,让我们能够对自己的作品精打细磨。最后,我们学生在选题上都是自由探索的,导师们只会给一些建议性的选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我们自主地去寻找博士论文选题。 📚 往期文章推荐 🔗 两夺央视音乐大奖的女科学家,演绎科学艺术双螺旋 🔗 “最实诚招聘”背后:欠发达地区高校欲引才,成本却水涨船高 🔗 灵魂拷问:你为什么做科研? 🔗 专访倪光南院士:中兴事件“必然会发生” 🔗 除了芯片,我们还应关注哪些核心技术 🔗 想要入坑机器学习?这是MIT在读博士的AI心得 🔗 永不凋谢的马兰花!这位院士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 发力国产芯片,我们首先得知道该怎么干! 🔗 Nature首现汉字!中国科学家主导3000份水稻基因组重测序成果发表 🔗 历史上的今天:宇宙有多大? 98年前的一场伟大辩论告诉你 \0 \0
个人分类: 德先生|3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真的是弱势群体——一一份感人的博士论文致谢信
pinjianlu 2017-11-25 14:35
博士毕业论文致谢信 我出生的时候是一个下雪的深夜,我的父亲在床边生了一堆柴火,我的母亲躺在四周漏风的那间破屋角落的床上,咬紧牙关,生下了我。27年后,也是在一个下雪的深夜,我完成了我的博士论文。当我打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站起来,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白天还吵吵闹闹、喧嚣的世界变成一片洁白,让人顿感清净。 我从进入大学到博士毕业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我过得浑浑噩噩。十年前,我身高4250px(注:px是pixel的缩写, 意思是像素。1000px约=43cm),十年后,我身高还是4250px;十年前,我体重60kg,十年后,我体重还是60kg;十年前,我一无所有,十年后,我还是一无所有。十年前,我眼睛明亮、有神,十年后,摘掉眼镜,我已看不清自己有多少个手指了;十年前,我声音洪亮、清澈,十年后,已经是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十年前,我踌躇满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十年后,我心如止水,只求温饱;当然,我也得到了一些东西。十年前,我还是个农民的儿子,十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博士;十年前,我只懂得砍柴、种田、割草、放牛,十年后,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懂机械、金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如果您问我这十年最大的长进是什么,我将告诉您:十年前,我十七,十年后,我二十七。 这十年中,我最渴望、最追求的是什么?是知识?不是。是美女?不是。而是钱。 在我的脑海里,钱就是那种一块、一毛的硬币,我曾无数次翻天覆地的把它们找出来,目的就是去买一包方便面,吃一顿晚餐,而且找的时候不能太仔细了,太仔细了,下次就没有了。 有时候,当我不知道下顿饭在哪里的时候,我想要是天上能掉下点钱就好了,我抬起头,只看到发黄的树叶正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我想要是能在地上捡点钱就好了,我低下头,只看见一些面包的包装纸以及一些插羊肉串的竹签。我从没见过天上掉过钱,也从没在地上捡过钱,所以我不相信有神的存在,因此我没有信仰。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我博士三年里,他给予了我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也许是我十年大学生活里,唯一知道我名字的老师,也感谢他在承担20多个学生的指导任务下还能给我精心的指导。恩师对我的指导和影响之大,怎样言说都表达不尽,自己取得的点滴成绩无不凝聚着恩师的心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都让我永志不忘,深刻影响着我日后的工作和生活。 衷心感谢学院其他老师给予我的帮助。 衷心感谢各位同门师兄弟姐妹,感谢我们一起度过的苦难岁月。 衷心感谢我年迈的父母,我在这十年之中不忠不孝,没有让他们过上一天幸福的生活。他们还不停的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经常问我“缺钱吗?”所以我相信亲情。 我从不要他们的钱,我不想看到一百块钱,就想起几百个鸡蛋,几百担猪草,几千个红砖。 衷心感谢我的五个姐姐,是她们陪我度过快乐的童年。她们美丽纯真的少女时代唤起了我对异性的尊重与渴求。她们在我求学的十年中,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询问我的身体,生活,要我多吃点,给我寄钱,我也一直拒绝她们。这十年里,她们在广东的毛织厂、制衣厂过着非人的岁月。我不想看到那种用血、肉、生命、青春换来的东西。十年前,她们还是花一般的容颜,十年后,当她们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已经不相信她们就是我的姐姐了。 最后,我要感谢与我相濡以沫的女友XXX博士,我们以总共不到600元的月收入(注:现在博士生收入已提高),在上海和杭州这两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生活了5年。这5年里,我没有给她买过像样的礼物,而她却无数次在我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给我寄来她省吃俭用的钱,我才得以完成学业,所以我相信爱情。我无法明白她以275元的月收入,居然还可以救济我,或许她那纤细、苗条的身材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谨以此文献给千千万万的苦难中的学子们! ------------------------------------- 博士女友回应 在认识我男友之前,我对博士生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我原来觉得他们是家乡的骄傲,国家的精英,好像是山上的神仙,潜心科研,逍遥自如,与我们这些凡人大大不同。但是, 我现在发现, 在读的博士生竟然是个特别的“弱势群体”。 前些天我听我男友说,他隔壁寝室师兄跟女朋友分手了,师兄女友的父母不同意把女儿嫁给没有房子的他。我男友的室友也跟相恋2、3年的女友分手了,原因还是房子,钱!他们已经要准备结婚了,他女友在老家工作,结婚后打算过来上海,她要求在上海买房,他现在的经济状况买不了,于是吵吵吵~~~吵到分,分了~~~分了,就这么分了,就因为房子,钱!房子!听说那位博士兄弟天天喝酒,夜里还忍不住流泪。 我是女生,我能理解女生和女生家长。家长都希望自己女儿嫁个条件好些的,女儿就可以少吃点苦少受点累。我也曾经因为我男友现在经济条件不好,狠狠的大哭过一场:为什么别的女孩子嫁人了,有浪漫的婚礼,有钻戒,有房子有车子。而我们,要想办婚礼都得去四方借钱?更别想啥房子车子了,为什么?我觉得委屈,我不比别的女生差,为什么我的生活是这样?!! 我男友心里也很难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十年寒窗,他从农村考上交大,读研,读博,在家乡他是学弟学妹的榜样,被当作天才一般,是家乡的骄傲。在学校,他专心科研,认真刻苦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许多赞许。 可他却止不住我委屈的眼泪,物质上,他现在给不了什么,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觉得自己挺优秀,日子却过成这样。学校的那些补助,只能基本保证自己温饱。今年我的生日礼物是条玫瑰金项链,我又开心又心疼,他为了给我礼物,省吃俭用存了好久。 他没有钱,但他有错么??!没有!! 他每天都很努力,很努力的学习工作。我有错么?!我非常能理解他的处境他的难处,可是,我就是想哭,我就是止不住眼泪。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承认我是有些心浮气躁,我也想像神仙一样淡薄名利,可有的时候,真的,好难过。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这样…… 记得我问我男友当时为什么报考交大机械,他说高中时特别喜欢军事,特别爱看军事杂志上的战斗机,军舰啥的,他梦想成为中国造航母的专家。后来问他为什么读博士,说希望以后能过上好些的日子,不过早知道现在这样,不如当时本科就出来工作了,像本科那些同学一样,都已经过上好日子了。 我很想告诉学弟学妹们,特别是学弟们:如果家里不是很富裕,请你考虑清楚再决定是否读博士搞科研,不管你有多适合科研,不管你多有热情为科学献身。因为,来自生活和情感的压力,很有可能把你热情的火焰浇灭。 博士,是很难读的,很多博士生不到30岁就有白发,头发也随着思考的增多而减少;而且,基本至少要读到而立之年,你那点补助只够自己的温饱,父母在供你上了大学,研究生后还不能歇一歇,他们想着你还没工作,他们要帮你存钱娶媳妇(我男友的父母近六十了,种了好多菜卖,你能想到市场上有的蔬菜他们都种了,不管天多热,他们都在田里忙。为了占个好摊位,每天早上2点起来去市区卖菜,怎么劝他们别去累了苦都不听,就是因为他还没工作)。 还有件事让你难过的,就是你同学的小孩都能去打酱油了,你超过晚婚年龄好几年了还没有女朋友;如果你有女朋友,情况更糟糕:本来压力只是来自觉得对不住父母,现在女朋友那又来了一层压力。即使她非常通情达理,温柔体贴,善良朴实,一点都不吵不闹不抱怨,你也会有压力。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都会想尽最大的力让自己的爱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你现在基本上不能给她什么,甚至,工资还没她的一半。 最惨的是,你在承受着巨大压力艰难前行的时候,被伤了一刀:她离开了你。大家都觉得博士毕业后有个光明的前途,是的,毕业后你被认为是香馍馍,说不定很容易娶个大美女。但是,这几年的痛苦有多少人能熬过去?感情上的伤,被刀捅过的心,一辈子都有疤的。 我大概知道为什么几乎每年著名高校都有博士自杀的消息了,肯定不是因为哪个算法很难,推不出来,多是思想感情进了死胡同,被各方的郁闷压得受不了,解不开。 他们有着高智商,是某一科学领域的精英,但是情感上他们太需要支持,经不起太多的打击。其实我觉得他们是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我们都知道需求金子塔: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我发觉生理和社交需求,我们的辛苦的博士生们却比同一年龄的普通人有的少,少很多。希望教育部的领导们在花时间想把那44个汉字写更好看的同时,也花点时间关心一下我们花了20年培养出来的博士们。 他们不指望读博士生在生活上过的有多好,他们多是习惯了清贫的人,但希望生活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让他们分太多的心。希望不要太经常捉襟见肘,在过年过节的时候能给父母买点补品买两件衣服,在同学结婚送红包时不用老想着接下来几个月该如何节衣缩食……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中去,或许,我们还有拿诺贝尔奖的可能。 最后,我还有些话对姐妹们说:现在社会都流行着“没房没车谁嫁你?”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随大流。 我曾经想过,在老了之后,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不是名车——是一双紧握着你的手,陪你一起散步唠嗑的人。在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最留恋的是什么?当然不会是豪宅——是你爱的人!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他爱你,你爱他,你们性格适合,你知道不会变心,那么——嫁给他! 不管他有几间房,存了多少钱,家里几亩地,地里几头牛~~~ 相信我,你们会幸福一辈子的! 愿人人都有一颗宁静的心,愿明天更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中也要体现文化自信
热度 30 Taylorwang 2017-11-13 07:34
最近又审核了一篇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论文。从论文的内容看,研究采用了新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研究所取得的核心成果,撰写了二篇论文,用英文发表在行业内国际上重要的 SCI 杂志上。审完论文,虽然我给这篇博士论文给予正面的评价,并同意进入答辩程序,但总感觉有点点缺憾。 论文中几百篇引用的参考文献,中文的文献寥寥无几。我对其中引用的一条参考文献印象特别深刻,即介绍污水中的有机物也含有能量,一克 COD 的有机物,大约能产生 14.7KJ 的能量。这结论该博士论文引用了国外 2010 年的一篇英文文章,而类似相同的结论,我在 1990 年就已发现。记得当年发现了这 COD 值与水中能量之间的关系,我立即撰写论文,差不多花了一夜的时间写成了论文,并投稿发表在《环境工程》 1990 年第 6 期上。到目前为止,我也就只有这一篇论文,凭借一股激情,一蹴而就地通霄写成的,怎可能忘记呢?而这样的成果,竟不抵 20 年后发表在国外相似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中文文献检索也非常方便,为什么对国内的相关文献不屑一顾,而整篇博士论文,几百篇参考文献,除同门师兄几篇中文学位论文,其它都引用国外的论文呢?难道作者的英文水平比母语中文都要强? 这论文开展的研究课题是国内的重点基金资助的,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有较强的应用背景,但研究成果,都用英文发表在国外的杂志上。国内除高校及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机构,有条件查阅国外的参考文献,而国内的产业界,有多少能通过查阅国外的英文文献,来了解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自从要求与国际接轨,用发表在国外的 SCI 论文及论文数量,作为评价单位或个人的学术地位与科研能力,且几乎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国内研究人员发表的 SCI 论文数量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在不少学校的论文成果评价体系中,将国外的 SCI 论文进行了分区,科研成果的论文按照 SCI 的分区,以及国内的核心、统计源和普通杂志,又详细地划分成 A 、 B 、 C 、 D 、 E 、 F 等几个等级。对于 SCI 论文 I 区, II 区的论文,可以算为 A ,而国内的中文杂志,即使是权威的中文核心杂志(如环境类的中国环境科学),也只能算 E ,甚至搞了一个论文成果数的等效计算公式,一篇 A 类的文章,相当于十篇左右 E 的文章。对于理工科高校老师的职称晋升,或博士研究生能不能达到博士学位的答辩要求,也都确定 SCI 论文的门槛。要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必须有多少篇 SCI 论文,甚至必要要有几篇 II 区以上的 SCI 论文。要想博士毕业,则要求只有在 SCI 杂志上发表了二篇以上的 SCI 论文,或发表 SCI 论文的影响因子之和必须大于某个数,才能进入博士论文的答辩环节。在这种强烈的要求 SCI 论文指挥棒指挥下,大家竞相加入写 SCI 论文大军,以能发表 SCI 论文为荣。 虽然国内的一些杂志存在 “人情稿”的弊端,但绝大部分的杂志,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学术性权威杂志,还是非常严肃认真,对论文的质量严格把关。以我比较熟悉的环境学科为例,要想在《中国环境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其要求并不比发表在国外的某些 SCI 杂志要求低。但由于发表论文成果的待遇差别太大,国内杂志的优质稿源减少也就成为必然,这也会形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必然会进一步降低国内中文杂志的学术质量。 我并不完全否定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 SCI 杂志上的作用,但我希望寻找一种更加公平和平衡的解决方法,能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的中小科研机构,及相关的产业。这不仅仅是我们所开展的研究,大部分研究经费是国内纳税人支付的,研究的成果也应该优先为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更是强调我国文化自信的要求。 应该鼓励优秀的研究成果,优先发表在国内的权威学术杂志上,对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杂志核算科研成果时,权重系数要进行调整。要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要想拿到国内顶级的学位 ——博士,必须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必须具备发表在国际 SCI 期刊的能力,这都是正确的,但能在国内的权威杂志上发表相应的研究论文,也是重要的。所以,对发表在国外 SCI 杂志的数量要求应有所降低,而发表在国内权威杂志上的论文,则必须实现“零”的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在研究过程中所花的国内纳税人的钱。 习主席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学术界,要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摒弃目前广泛采用的“唯 SCI 论文”论的做法。作为国内的博士论文,既要引用国际上 SCI 杂志上的参考文献,也要引用国内的相关文献;所研究的成果,既要有一篇发表在国际上的英文 SCI 论文,更要有发表在国内学术杂志上的中文文章。
12301 次阅读|78 个评论
[转载]剑桥大学可免费下载霍金博士论文,200多万人次访问
quantumchina 2017-11-1 10:18
剑桥图书馆首次对外公开了 1966 年的霍金博士论文 ,但因为访问流量太大而导致网站一度瘫痪。BBC 报道称,短时间内有超过200万次请求访问霍金的论文。霍金表示希望公开的论文能激励人们。他说,每一个伟大的研究都应该让任何地方的人能不受阻碍的访问,鼓励人们去专研和理解。霍金的博士论文是剑桥图书馆请求次数最多的出版物,绝大多数请求据信应该不是来自学者而是来自公众。剑桥提供的是一个 PDF 版本,大小为 72MB。 论文下载链接: https://www.repository.cam.ac.uk/handle/1810/251038
个人分类: 科技热点|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博士论文数据库开放了!
热度 1 OPENRESOURCES 2016-12-28 15:11
2016 年 11 月 17 日, EBSCO 、俄亥俄州信息服务中心( OhioLINK )、 H.W. 威尔森基金会、波士顿公共图书档案馆联合发布通告,为了更好的提供覆盖 20 世纪的全部研究及其研究内容的全文链接,“美国博士论文”数据库将实现开放获取( http://www.OpenDissertations.com ),该数据库收录的博士论文数量总计超过 17.2 万。其中,包括 1902 年至今的 8 万篇引文文献,并提供全文链接,如需浏览全文,可通过链接跳转到相应机构库进行访问。
8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能否将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为学术专著?
热度 3 zywsict 2016-12-27 11:14
现有出版社联系我,愿意将我的博文学位论文出版为学术专著,想咨询一下博士学位论文的版权是属于培养单位,还是属于个人?如果将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为专著是否存在版权纠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33 次阅读|8 个评论
PhD Thesis: Chapter IV Defining the Chinese Word
liwei999 2016-8-27 00:23
4.0.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linguistic definition of the Chinese word and establishes its formal representation in CPSG95. This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morpho-syntactic interface problems in later chapters. To address issues on interfacing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Chinese NLP,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is: what is a Chinese word? A proper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define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morphology, the study of how morphemes combine into words, and syntax, the study of how words combine into phrases. However, there is no easy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n fact, how to define Chinese words has been a central topic among Chinese grammarians for decades (Hu and Wen 1954; L. Wang 1955; Z. Lu 1957; Lin 1983; Lü 1989; Shi 1992; Dai 1993; Zhao and Zhang 1996). In late 50's, there was a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word in China. This discussion was induced by the campaign fo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reform ( wenzi gaige yundong ). At that time, the government policy was to ultimately replac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 hanzi ) by a Romanized writing system. The system of pinyin , based on the Latin alphabet, was designed to represent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ontemporary Mandarin. The simplest way is to use pinyin as a writing system and simply translate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syllables in pinyin . But it was soon found impractical due to the many-to-one correspondence from hanzi to syllable. Text in pinyin with no explicit word boundary delimiters is hardly comprehensible. Linguists agree that the key issue for the feasibility of a pinyin -based writing system is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or definition for Chinese words (Z. Lu 1957). Once words can be identified by a common standard, the pinyin system can in principle be adopted for record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using space and punctuation marks to separate words. This is because the number of homophones at the word level is dramatically reduce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umber of homophones at the hanzi (morpheme or mono-syllabic) level. But the definition of a Chinese word is a very complicated issu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borderline cases. It has never been possible to reach a precise defini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all circumstances and which can be accepted by linguists from different schools. There have been many papers addressing the Chinese wordhood issue (e.g. Z. Lu 1957; Lin 1983; Lü 1989; Dai 1993).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defining Chinese words for borderline cases and more debate will continue for many years to com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wordhood has been deepened in the general acknowledgement of the following key aspects: (i) the distinct status of Chinese morphology; (ii) 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notions of word; and (iii) the lack of absolute definition across systems or theories. Almost all Chinese grammarians agree that unlike Classical Chinese, Contemporary Chinese is not based on single-morpheme words. In other words, the word and the morpheme are no longer co-extensiv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In fact, that is the reason why we need to define Chinese morphology. If the word and the morpheme stand for the same linguistic object in a language, like Classical Chinese, the definition of morpheme will entail the definition of word and there is no role of morphology. As it stands, there is little debate on the definition of morpheme in Chinese.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 each syllable (or its corresponding written form hanzi ) corresponds to (at least) one morpheme. In a characteristic ‘isolating language’ - Classical Chinese is close to this, there is no or very poor morphology. However,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tain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bound morphemes in word formation (Dai 1993). In particular, it is observed that many affixes are highly productive (Lü et al 1980).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is not complete without the component of morphology (Z. Lu 1957; Chao 1968; Li and Thompson 1981; Dai 1993; etc.). Based on this widely accepted assumption, one major task for this thesis is to argue for the proper place to cut the line between morphology and syntax, and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interleaving the two for analysi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concerning the Chinese wordhood study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notions of word: grammar word versus vocabulary word . It is now clear that in terms of grammar analysis, a vocabulary word is not an appropriate notion (Lü 1989; more discussion to come in 4.1). Decades of debate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a Chinese word have also shown that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for a grammar word precise enough to apply to all cases can hardly be established across systems or theories. But a computa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 cannot be developed without precise definitions. This leads to an argument in favor of the system internal wordhood definition and interface coordination within a grammar. The remaining sections of this chapter are organized like this. Section 4.1 examines two notions of word. Making sure that we use the right notion based on some appropriate guideline, some operational methods for judging a Chinese grammar word will be developed in 4.2. Section 4.3 demonstrates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a word in CPSG95. This forma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design of expectation feature structures and the structural feature structure presented in Chapter III. 4.1. Two Notions of Word This section examines the two notions of word which have caused confusion. The first notion, namely vocabulary word , is easy to define. However, for the second notion, namely, grammar word , unfortunately, no operational definition has been available. It will be argued that a feasible alternative is to system internally define a grammar word and the labor division between Chinese morphology and syntax. A grammar word stands for the grammatical unit which fits in the hierarchy of morpheme, word and phrase in linguistic analysis. This gives the general concept of this notion but it is by no means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Vocabulary word, on the other hand, refers to the listed entry in the lexicon. This definition is simple and unambiguous once a lexicon is given. The lexical lookup will generate vocabulary words as potential building blocks for analysis. On one hand, vocabulary words come from the lexicon; they are basic building blocks for linguistic analysis.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resulting’ unit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the ‘starting’ or ‘atomic’ unit for syntactic analysis, the grammar word is the notion for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 But it is observed that a vocabulary word is not necessarily a grammar word and vice versa. It is this possible mismatch between vocabulary word and grammar word that has caused a problem in both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and Chinese NLP system development. Lü (1989) indicates that not making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se two notions of word has caused considerable confusion on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word in the literature. H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only the former notion should be used in the grammar research.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1987) have similar ideas on these two notions of word. They indicate that a sign listable in the lexicon corresponds to no certain grammatical unit. It can be a morpheme, a (grammar) word, or a phrase including sentence. Some exampl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Chinese vocabulary words are given below to demonstrate this insight. (4-1.) sample Chinese vocabulary words (a) 性 bound morpheme, noun suffix, ‘-ness’ (b) 洗 free morpheme or word, V: ‘wash’ (c) 澡 word (only used in idioms), N: ‘bath’ (d) 澡盆 compound word, N: ‘bath-tub’ (e) 洗澡 idiom phrase, VP: ‘take a bath’ (f) 他们 pronoun as noun phrase, NP: ‘they’ (g)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idiomatic sentence, S: ‘When the gate of a city is on fire, the fish in the canal around the gate is also endangered.’ The above signs are all Chinese vocabulary words. But grammatically, they do not necessarily function as a grammar word. For example, (4-1a) functions as a suffix, smaller than a word. (4-1e) behaves like a transitive VP (see 5.1 for more evidence), and (4-1g) acts as a sentence, both larger than a word. The consequence of mixing up these different units in a grammar is the loss of power for a grammar to capture the linguistic generality for each level of grammatical unit. The definition of grammar word has been a contentious issu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1987). Its precise definition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s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phenomena marginal between Chinese morphology and syntax (Zhu 1985; L. Li 1990; Sun and Huang 1996). The morpheme-word-phrase transition is a continuous band in the linguistic reality. Different grammars may well cut the division differently. As long as there is no contradiction in coordinating these objects within the grammar, there does not seem to exist absolute judgment on which definition is right and which is wrong.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a grammar word is a smallest unit in syntax (Lü 1989), as also emphasized by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1987) on the 'syntactic atomicity' of word. But this statement only serves as a guideline in theory, it is not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 It is logically circular to define word, smallest unit in syntax, and syntax, study of how words combine into phrases, one upon the other. To avoid this 'circular definition' problem, a feasible alternative is to system internally define grammar word and the labor division between Chinese morphology and syntax, as in the case of CPSG95. Of course, the system internal definition still needs to be justified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rphological or syntactic analysis of borderline phenomena in terms of capturing the linguistic generality. More specifically, three things need to be done: (i) argue for the analysis case by case, e.g. why a certai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reated as a morphological or syntactic phenomenon, what linguistic generality is captured by such a treatment, etc.; (ii) establish some operational methods for wordhood judgment to cover similar cases; (iii) use formalized data structures to represent the linguistic units after the wordhood judgment is made. Section 4.2 will handle task (ii) and Section 4.3 is devoted to the formal definition of word required by task (iii). The task in (i) will be pursued in the remaining chapters. Another important notion related to grammar word is unlisted word . Conceptually, an unlisted word is a novel construction formed via morphological rules, e.g. a derived word like ke-du-xing (-able-read-ness: readability), foolish-ness , a compound person name (given name + family name) such as John Smith, mao-ze-dong (Mao Zedong). Unlisted words are often rule based. This is where productive word formation sets in. However, unlisted word is not a crystal clear notion, just like the underlying concept grammar word . Many grammarians have observed that phrases and unlisted words in Chinese are formed under similar rules (e.g. Zhu 1985; J. Lu 1988). As both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nd unlisted words are rule based, it can be difficult to judg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borderline constructions as morphological or syntactic. There are fuzzy cases where a construction is regarded as a grammar word by one and judged as a syntactic construction by another. For example, while san (three) ge (CLA) is regarded as a syntactic construction, namely numeral-classifier phrase, in many grammars including CPSG95, such constructions are treated as compound words by others (e.g. Chen and Liu 1992). ‘Quasi-affixation’ presents another outstanding ‘gray area’ (see 6.2). The difficulty in handling the borderline phenomena leads back to the argument that the labor division between Chinese morphology and syntax should be pursued system-internally and argued case by case in terms of capturing the linguistic generalit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d system internal definition, it is desirable to investigate practical wordhood judgment methods in addition to case-by-case arguments. Some judgment methods will be developed in 4.2. Case-by-case arguments and analysis for specific phenomena will be presented in later chapters. After the wordhood judgment is made,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Section 4.3 defines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word with illustrations. 4.2. Judgment Methods This section proposes some operational wordhood judgment method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syntactic atomicity’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1987). These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arguments of the associated grammatical analysis. In fact, whether a sign is judged as a morpheme, a grammar word or a phrase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related grammatical analysis. However, the operationality of these methods will help facilitate the later analysis for some individual problems and avoid unnecessary repetition of similar arguments. Most methods proposed for Chinese wordhood judgment in the literature are not fully operational. For example, Chao (1968) agrees with Z. Lu (1957) that a word can fill the functional frame of a typical syntactic structure. Dai (1993) points out that this method may effectively separate bound morphemes from free words, it can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words and phrases, as phrases may also be positioned in a syntactic frame. In fact, whether this method can indeed separate bound morphemes from free words is still a problem. This method cannot be made operational unless the definition of ‘frame of a typical syntactic structure’ is given. The judgment methods proposed in this section try to avoid this ‘lack of operationality’ problem. Dai (1993) made a serious effort in proposing a series of methods for cutting the line between morphemes and syntactic units in Chinese. These methods have significantly advanced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However, Dai admits that there is limit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se proposals. While each proposed method provides a sufficient (but not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judging whether a unit is a morpheme, none of the methods can further determine whether this unit is a word or a phrase. For example, the method of syntactic independence tests whether a unit in a question can be used as a shor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f yes, the syntactic independence is confirmed and this unit is not a morpheme inside a word. Obviously, such a method tells nothing about the syntactic rank of the tested unit because a word, a phrase or clause can all serve as an answer to a ques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at, other methods and/or analyses need to be brought in. The first judgment method proposed below involves passivization and topicalization tests. In essence, this is to see whether a string involves syntactic processes. As an atomic uni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word is transparent to syntax. It follows that no syntactic processes are allowed to exert effects o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a word. As passivization and topicalization are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o be typical syntactic processes, if a potential combination A+B is subject to passivization B+ bei +A and topicalization B+…+NP+A,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B is not a word: the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 must be syntactic. The second method is to define an unambiguous pattern for the wordhood judgment, namely, judgment patterns. Judgment patterns are by no means a new concept. In particular, keyword based judgment patterns have been frequently used in the literature of Chinese linguistics as a handy way for deterministic word category detection (e.g. L. Wang 1955; Zhu 1985; Lü 1989). The following keyword (i.e. aspect markers) based patterns are proposed for judging a verb sign. (4-2.) (a) V(X)+着/过 à word(X) (b) V(X)+着/过/了+NP à word(X) The pattern (4-2a) states that if X is a sign of verb, no matter transitive or intransitive, appearing immediately before zhe / guo , then X is a word. This proposal is backed by the following argument. It is an important and widely acknowledged grammatical generalization in Chinese syntax that the aspect markers appear immediately after lexical verbs (Lü et al 1980). Note that the aspect marker le (LE) is excluded from the pattern in (4‑2a) because the same key word le corresponds to two distinctive morphemes in Chinese: the aspect le (LE) attaches to a lexical V while the sentence-final le (LEs) attaches to a VP (Lü et al 1980). Therefore, judgment cannot be reliably made when a sentence ends in X+ le , for example, when X is an intransitive verb or a transitive verb with the optional object omitted. However, le in pattern (4-2b) has no problem since le is not in the ambiguous sentence final position. This pattern says that if any of the three aspect markers appears between a sign X of verb and NP, X must be a word: in fact, it is a lexical transitive verb. There are two ways to use the judgment patterns. If a sub-string of the input sentence matches a judgment pattern, one reaches the conclusion promptly. If the input string does not match a pattern directly, one can still make indirect use of the patterns for judgment. The idiomatic combination xi (wash) zao (bath) is a representative example. Assume that the vocabulary word xi zao is a grammar word. It follows that it should be able to fill in the lexical verb position in the judgment pattern (4-2a). We then make a sentence which contains a sub-string matching the pattern to see whether it is grammatical. The result is ungrammatical: *ta (he) xi-zao (V) zhe (ZHE); *ta (he) xi-zao (V) guo (GUO). Therefore, our assumption must be wrong: xi zao is not a grammar word. We then change the assumption and try to insert aspect markers inside them (it is in fact an expansion test , to be discussed shortly). The new assumption is that the verb xi alone is a grammar word. What we get are perfectly grammatical sentences and they match the pattern (4-2b): ta (he) x i (V) zhe (ZHE) zao (bath): ‘He is taking a bath’; ta (he) xi (V) guo (GUO) zao (bath): ‘He has taken the bath’. Therefore the assumption is proven to be correct. This way, all V+X combinations can be judged based on the judgment patterns (4-2a) or (4-2b). The third method proposed below involves a more general expansion test. As an atomic unit in syntax, the internal parts of a word are in principle not separable. Lü (1989) emphasized inseparability as a criterion for judging grammar words. But he did not give instructions how this criterion should be applied. Nevertheless, many linguists (e.g. Bloomfield 1933; Z. Lu 1957; Lyons 1968; Dai 1993) have discussed expansion tests one way or another in assisting the wordhood judgment. The method of expansion to be presented below for wordhood judgment is called X-insertion . X-insertion is based on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thesis of the syntactic atomicity of word. The rationale is that the internal parts of a word cannot be separated by syntactic constituents. As a method, how to perform X-insertion is defined as follows. Suppose that one needs to judge whether the combination A+B is a word. If a sign X can be found to satisfy the following condition, then A+B is not a word, but a syntactic combination: (i) A+X+B is a grammatical string, (ii) X is not a bound morpheme, and (iii) the sub-structure is headed by A or the sub-string is headed by B. The first constraint is self-evident: a syntactic combination is necessarily a grammatical string. The second constraint aims at eliminating the danger of wrongly applying an infix here. In fact, if X is a morphological infix, the conclusion would be just opposite: A+B is a word. The last constraint states that X must be a dependant of the head A (or B). Otherwise it results in a different structure. There is no direct structural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 when A (or B) is a dependant of the head X in the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B is a phrase or a word does not apply in the first place. After the wordhood judgment is made on strings of signs based on the above judgment methods and/or the arguments for the analysis involved, the next step is to have them properly represented (coded) in the grammar formalism used. This is the topic to be presented in 4.3 below. 4.3. Formal Representation of Word The expectation feature structure and structural phrase structure in the mono-stratal design of CPSG95 presented in Chapter III provide means for the formal definition of the basic unit word in CPSG95. Once the wordhood judgment for a unit is made based on arguments for a structural analysis and/or using the methods presented in Section 4.2., the formal representation is required for coding it in CPSG95. This type of formalization is required to ensure its implementability in enforcing a required configurational constraint. For example, the suffix -xing expects an adjective word to form an abstract noun, such constraints and @word can be placed in the morphological expectation feature . These constraints will permit, for example, the legitimate derived word -xing] (serious-ness), but will block the following combination * -xing] (very-serious-ness). This is because violates the formal constraint as given in the word definition: it is not an atomic unit in syntax. In CPSG95, word is defined as a syntactically atomic unit without obligatory morphological expectations, formally re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macro. word macro a_sign PREFIXING saturated | optional SUFFIXING saturated | optional STRUCT no_syn_dtr Note that the above formal definition uses the sorted hierarchy for the structural feature structure and the sorted hierarchy for the expectation feature structure. The definitions of these feature structures have been given in the preceding Chapter III. Based on the sorted hierarchy struct: {syn_dtr, no_syn_dtr} , the constraint ensures that the word sign do not contain any syntactic daughter. This prevents syntactic constructions from being treated as words.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 and are three subtypes of , the constraint prevents a bound morpheme, say a prefix or suffix which has obligatory expectation in or , from being treated as a word. This macro definition cover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no-morpheme words, e.g. e ‘goose’, du ‘read’, etc., or multi-morpheme words, e.g. xiao-kan ‘look down upon’, tian-e ‘swan’, etc., as well as unlisted words such as derived words whose internal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have already been formed. Some typical examples of word are shown below. For a derived word, note that the specification of and , or and , assigned by the corresponding PS rule is compatible with the macro word definition. The above word definition is an extens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representation features from HPSG (Pollard and Sag 1987). HPSG uses a binary structural feature to distinguish lexical signs, , and non-lexical signs, . In addition, is divided into and . Except for the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and in terms of rank (which stands for non-atomic syntactic constructs including phrases), neither of these HPSG binary divisions account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bound morpheme and a free morpheme. Such a distinction is not necessary in HPSG because bound morphemes are assumed to be processed in the preprocessing stage (e.g. lexical rules for English inflection, Pollard and Sag 1987) and do not show themselves as independent input to the parser. As CPSG95 involves both derivation morphology and syntax in an integrated general grammar, the HPSG binary divisions are no longer sufficient for formalizing the word definition. ‘Word’ in CPSG95 needs to be distinguished with proper constraints from not only syntactic constructs, but also from affixes (bound morphemes). In CPSG95, as productive derivation is designed to be an integrated component of the grammar, the word definition is both specified in the lexicon for some free morpheme words and assigned by the rules i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This practice in essence follows one suggestion in the original HPSG book: we might divide rules of grammar into two classes: rules of word formation, including compounding rules, which introduce the specification on the mother, and other rules, which introduce on the mother. (Pollard and Sag 1987:73). 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words thus defined can fill either a morphological position or a syntactic position. This reflects the interface nature of word: word is an eligible unit in both morphology and syntax. This is in contrast to bound morphemes which can only be internal parts of morphology. In morphology, derivation combines a word and an affix into a derived word. These derivatives are eligible to feed morphology again. This is shown above by the examples in (4-5) and (4-6). The adjective word ke‑du (read-able) is derived from the prefix morpheme ke- (-able) and the word du (read). Like other adjective words, this derived word can further combine with the suffix –xing (-ness) in morphology. It can also directly enter syntax, as all words do. To syntax, all words are atomic units. If a lexical position is specified, via the macro constraint @word in CPSG95, in a syntactic pattern, it makes no difference whether a filler of this position is a listed grammar word, or an unlisted word such as a derivative. Such distinction is transparent t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4.4. Summar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reac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wordhood in theory, methodology and formalization. The main spirit of the HPSG theory and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syntactic atomicity’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wordhood and its formal representation. Some effective wordhood judgment methods have also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oretical guidelines. The above work in the area of Chinese wordhood study provides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hinese morpho-syntactic interface problems in Chapter V and Chapter VI. ------------------------------------------------------- For Classical Chinese, word, morpheme, syllable and hanzi are presumably all co-extensive. This is the so-called Monosyllabic Myth of Chinese (DeFrancis 1984: ch.8).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numbers of homophones, mainly due to the loss of coda stop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quantities of b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like expressions (Chen and Wang 1975). Classical Chinese arguably allows for a certain degree of compounding. In the linguistic literature, some linguists (e.g. Sapir 1921; Zhang 1957; Jensen 1990) did not strictly distinguish Contemporay/Modern Chinese from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y held the general view that Chinese has little morphology except for limited compounding. But this view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has been criticized as misconception (Dai 1993) and is no longer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grammarians.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call a sign listable in the lexicon listeme , equivalent to the notion vocabulary word . In the literature, variations of this view include the Lexicalist position (Chomsky 1970), the 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 (Jackendoff 1972), the Principle of Morphology-Free Syntax (Zwicky 1987), etc. This type of ‘atomicity’ constraint (Di Sciullo and Williams 1987) is generally known as 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 (LIH, Jackendoff 1972), which states that syntactic rules or operations cannot refer to part of a word. A more elaborate version of LIH is proposed by Zwicky (1987) as a Principle of Morphology-Free Syntax. This principle states that syntactic rules cannot make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l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 of words. The only lexical properties accessible to syntax, according to Zwicky, are syntactic category, subcategory, and features like gender, case, person, etc. Of course, in theory a word may be separated by morphological infix . But except for the two modal signs de3 (can) and bu (cannot) (see Section 5.3 in Chapter V), there does not seem to exist infix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In terms of rank, in CPSG95 corresponds to the type in HPSG (Pollard and Sag 1987). A binary division between and is enough in HPSG to distinguish the atomic unit word from syntactic construction. But, as CPSG95 incorporates derivation in the general grammar, covers for both free morphemes and bound morphemes. That is why the constraint on alone cannot define word in CPSG95; it needs to involve constraints on morphological expectation structures as well, as shown in the macro definition. Note that there are signs which are not of the type . PhD Thesis: Morpho-syntactic Interface in CPSG (cover page) PhD Thesi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PhD Thesis: Chapter II Role of Grammar PhD Thesis: Chapter III Design of CPSG95 Overview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Dr. Wei Li’s English Blog on NLP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米拉围脖:博士论文的题目不知所云
热度 5 liwei999 2015-5-18 22:17
吐槽:博士论文的题目不知所云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17/2015 21:10:07 《互相了解一下,你们今年本科毕业论文做什么?》 里有几个本科生论文的题目。不论其学术内容如何,好歹能让人知道是要说什么。镜某看到了不少博士论文,题目上就有很多的漏洞。指出后,作者也承认有问题,但是要改却遇到了“规定”的问题,很修改题目。论文的内容可以修改,但题目不能改。这类的学术规定简直是“岂有此理”。 作文的题目很重要。不需要考虑如何能高大上,只要考虑到让人能够知道这个文章是要说什么事情。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56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恐怖][失魂记忆 The Taking of Deborah Logan (2014)][1080p +
lcj2212916 2015-4-20 21:38
7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这博士四年---写在博士论文后记
热度 86 lijianguo531 2015-3-9 10:17
我这博士四年---写在博士论文后记 【引言】忙碌了三四个月终于把博士论文主体写完,昨晚写到致谢的部分,真的流泪了。啰啰嗦嗦写了几千字的致谢,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将致谢分为学生篇和导师篇,将他们贴到这里与大家共勉! (一)学生篇 人生几度是黄粱?悄然回首,白驹过隙已四年。不经意间来南京求学已经过千日,人生能有几个1000天?突然间停下笔尖,回想四年来的点点滴滴,眼角早已湿润。回想起四年前从重庆来到南京的情景,拿起那是拍起的照片,激动、幸福与自豪衬托下的我是那么的自信与阳光。四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看到那时的照片,心中只有感慨与回忆。原来,这四年是我人生当中最美好的四年,收获最多的四年,也是老去的四年。四年里,我有了最牵挂的爱人,有了心爱的宝宝,有了一帮吹牛打诨、患难与共的朋友与同门、有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财富。 在这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里,我体会到了学术与科研中最宝贵的经历与收获,就是坚持。借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的话说,平庸与卓越的差别不在天赋而在坚持。在这个科研看经历、出名看干爹、马桶都要去日本买的浮躁年代,自己只是山间小溪边的野草一根,不入流也不发光。自己本科来自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系、硕士来自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用现在的主流看法来讲,我从本科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失败学术之路。这在河海大学的求职与面试到最后的结果,整个过程让自己愈发感觉到无助与天命。有人说读博士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给自己获得更大的晋升空间铺路。在我看来,不是!攻读博士学位是我继续科研的唯一选择,因为学术研究让我感觉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科研的世界里没有卑微与失败,每一个经历都是值得的。我真的爱它!爱科研是我坚持一步步走过来,不断奋斗与努力的原动力。回头来看,这应该就是当下所说的任性吧。四年的坚持后,博士在我心目中早已不是一个学位与名号,而是一个宝贵的人生经历。 在这四年的学习与科研中,我经历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写综述性论文。我的第一篇综述性的论文其实是课程论文。博一时,在鹿化煜教授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在博士入学的第一学期需要上交一篇本专业的综述论文。我结合自己对滨海滩涂水盐的文献理解(博一是还没有到过滨海滩涂),彷徨之中勉强交了上去,意外获得了高分且顺利在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用论文进行品头论足与纵论天下。第一次去野外实地调研。2012年9月课题组许艳、我、张晶、李鹏、张濛、刘晓明博士师姐在朱明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到如东滩涂垦区进行野外调研与采样。这一次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实在的科学研究,明白了什么是调研与采样。第一次做实验。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科生,学的是历史与地理。在来南京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叫氧化与还原、滴定与蒸馏。记得我第一次做的实验内容是盐分氯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滴定,长长的滴定管和五颜六色的试剂让我非常兴奋。兴奋的我可以从早上8点做实验一直做到晚上11点半,完全忘记了时间和疲劳。第一次发表SCI。我的第一篇SCI论文是《Spatial pattern of heavy metal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 of rapid urbanization area a case of Ehu Town, WuxiCity, Eastern China》,发表于《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彻底让自己扫除了对SCI论文发表的畏惧心理,让自己更加自信。发表SCI现在已经成为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必修课。我当时只需要发表一篇SCI-E。但是细想来这一要求在当时也让我感到亚历山大。薄弱的英文基础和匮乏的英文文献阅读与撰写经历让我在博一和博二的两年里常常是深深的叹息。但是在这撰写SCI论文的过程中,由于过分拼命,不注意劳逸结合,也让自己闹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第一次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本子。2013年12月在导师濮励杰教授的鼓励下,我尝试着去写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的申请书。经过多次与导师的交流与讨论,从开始的思路设想到研究内容到可行方案性逐渐清晰,并在2014年3月上交。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没有顺利申请下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让我感觉到了写本子与写论文的差别,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那种严谨与神圣,也让我有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第一次离境赴外开会。虽然说台湾属于一个中国,但是离开大陆去台北开会也是我第一次领略不同于大陆的风土人情。2014年9月我、许艳、王琪琪和蔡芳芳在导师濮励杰教授的的带领下赴台北参加2014GLP亚洲会议。忘不了我们白天开会晚上熬夜逛师大夜市的情景,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聆听国外地学研究热点报告的热情,但是也忘不了第一次听到台湾人 镇定自若的说Taiwanis a small island country 时 ,带给我的不解与冲击。第一次有了妻子与孩子。人都说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女人是这样,男人也一样。虽要说自己第一次结婚不太吉利,老婆大人也会不高兴,但是我这里说的是经历的第一次。估计她也不会怪罪于我。我和妻子相识于重庆读硕士时,在我们相识的第三个年头我们结婚了。都说男人懂事的慢,确实是这样。不懂婚姻的我根本不明白爱人的唠叨与吵闹,其实那是爱,全心全意的爱。2014年12月爱人刘丽丽有了我们最爱的宝宝,虽然现在宝宝还只能在肚子里游泳与嬉闹,虽然我还真不知道你是帅气的小王子还是娇羞可爱的小公主,但是爸爸希望用他最为得意的博士论文送给你作最诚挚的祝福,希望你这个小羊人健康成长、洋洋得意。爸爸更希望你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希望你能向李小文院士一样才高八斗又有侠骨情怀,同时也为了纪念2015年1月10号离开的他,我给你起名李忆文(如果是小王子的话)。在此感谢导师四年中在我学习、工作上的帮助和谆谆教诲;感谢在科研中和我一起努力并肩战斗的同门;感谢一直督促我前进给我无私支持的爱人和宝贝。 四年如过眼云烟,但是对于自己的父母却是加速老去的四年。父亲是1961年10月26日生人,母亲是1962年10月14日生人,今年都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读博期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忙起来多会忘了给家里打个电话,即便忙完想起来也是夜里,怕打扰他们休息,一般也很难拿起电话。这四年来爸妈身体越来越差,话也越来越少。母亲在去年膝盖风湿加重并伴随半月板裂隙,严重时走路需要借助拐杖,而且之前由于腰椎间盘严重突出曾经卧床三个月。这些其实我都看在眼里,这些都是为了我读书开销以及赚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长期劳累和扎网闹下的病根,他们是母亲的真真切切的军功章。希望妈妈今后跟这些烦心事、累活重活告别,保养好身体。父亲身体还好,没有什么大的毛病。爸妈近两年来跟我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现在明显感觉爸妈的话少了,不像在我高中大学时那么多的叮嘱。“你大了,后面的路我们给不了什么建议了,你需要自己去把握了。”这是爸爸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的,他们老了,他们需要关心和保护了,我也长大了,我也将勇敢承担起家的重任。我经常不在身边这几年多是弟弟和弟妹在照顾父母和家里,弟弟弟妹都工作了,虽然工资待遇一般但是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积极向上与乐观的精神,生活不算富裕,但是小侄女的出世让家里足够的充实与温馨。这几年家里让他们费心了,毕业后我会经常回家看看,让爸妈踏实,也让弟弟弟妹放心。在此,对这么对年来一路支持我读书学习的爸爸妈妈道一声谢谢,感谢您这三十年来的培养和支持,我不会辜负您的期盼和愿望。感谢弟弟弟妹对家里所做的一切,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旅途中能越走越精彩,越走越幸福。 读博是艰苦的,虽然科研中充满激情,但是过程中的艰辛与乏味只有自己最明白。幸好在读博的旅途中我并不孤独,因为有一帮和我一样怀揣理想的同门和我并肩战斗,其中戴小清博士和陈新建博士是我最好的铁哥们。我们三个人几乎天天一起吃饭,从中午到晚上,除了大家有特别的事情。我们三人都有各自的外号,我叫三万(因为我拿了国家奖学金三万),陈新建叫三胖(因为他实在太胖了),戴小清叫戴三炮。在科学实验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徐彩瑶博士,从她2014年入学以来一直在跟着我做实验。不管实验有多复杂,工作量有多大,她都毫无怨言,经常和我做实验到夜里11点以后。真的很感谢她的帮助,没有她的帮助,恐怕这篇博士论文的完成时间又要向后推迟半年甚至更久。 这篇博士论文的主题框架与结构是在2014年12月7日才真正定下的。论文共计九章,与我之前的开题报告的内容差别很大,主要是放弃了土壤酶活性的研究内容,将主要经历集中于滨海滩涂土壤的有机碳库研究。在此期间,我、徐彩瑶博士和王琪琪硕士三人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去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最后获得数据已经是2015年的1月底。之后就开始加速撰写论文,在寒假之前我已经写到了论文的第七章。由于爱人怀孕,行动不便,我们取消了一起回江苏老家过年的计划,转而去天津的岳父岳母家过年(离对象工作地点比较近),在过年这半个月期间,我总共休息了5天,其余时间一直在不停的处理数据和论文撰写,终于在回校前2天,即2015年2月22日的下午将论文主体内容全部写完。看着密密麻麻的十万余字的稿件,自己感慨万千,激动不已,幸福的血液在全身流淌,这是我送给关心我的老师、家人、同学和朋友最真诚的报答和感谢。 谢谢大家!@ 在这里还要感谢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给我巨大帮助的博士生:张濛、张润森、许艳、吕春光、曾琳、张凌华、张军以、孙小涛、王小涵、 李开封博士、 金佳鑫博士和 郭永锐博士,硕士生: 王琪琪、韩明芳、赵珍珍、吴江月、于雪、谢天硕士、李鹏硕士和张晶硕士。 希望大家在羊年里洋洋得意、喜气洋洋,生活更美好! PS:大家不要误会,戴博士已经开始埋怨我了,把他作为了完全的负面典型,其实都是兄弟间的调侃,这里也只是致谢的草稿。
个人分类: 往事回顾|54085 次阅读|92 个评论
[转载]最牛博士的论文
wzpwlsbio 2015-1-26 10:01
1、最牛逼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李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最牛逼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其实以上三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为最牛的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结束了。 来源: http://seq.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12654fromuid=11
个人分类: 科学相关|2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New Year's Resolution 2015 新年愿望
vikingpirate 2015-1-2 06:29
New Year's Resolution 2015 新年愿望 新的一年,我的博士生涯将进入第三个年头。这一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为撰写博士论 文做准备。 根据我的观察和总结别人的经验,我发现撰写博士毕业论文是一项极为耗时耗精力的大工程。一般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 第一个原因,科学研究的未知性。科学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般是先提出假说再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实验前自然也是无法预测结果的。所以研究过程中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了。失败了就要总结经验对假说进行修改再设计实验验证。科研本身就是耗时耗力的工作。博士论文一般要求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和很大的工作量,完成自然比学士论文和硕士论文要困难许多。 第二个原因,导师不会情愿轻易放走一个学术见解和实验技能都极为娴熟的“熟练工”。毕竟一个新来的博士生往往需要 1-2 年时间才能工作娴熟。很多导师都希望自己指导的博士生能尽量长时间的留在自己实验室工作,多获得科研成果。一部分导师,尤其是学术水平很高的科学家对博士论文的标准高要求严,学生们的工作要达到几乎完美无瑕才允许毕业。 第三个原因,个人积极性不足。与本科四年,硕士三年的固定年限不同,博士的毕业年限具有很高的弹性。美国一般是 4-6 年,德国则是 3-4 年(有例外存在)。一般情况下导师是不会主动提出让一个学生毕业的,也没有一个学生会组织会催促你尽早毕业。何时开始撰写毕业论文何时进行答辩全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性。所以博士生门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毕业日程的话,延期毕业就很自然发生了。 所以往往是越早开始筹备,就能越早的拿到博士学位。 这一年,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两个勤。一是要做到勤思考,思考如何能完善课题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有了好的科研思路就要付诸于实现。所以二是要勤动手,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实验。 按计划,我要在 2015 年 9 月左右组织我的第三次论文指导委员会会议( Thesis Advisory Committee Meeting )。期间我会与我的指导委员讨论博士论文的写作框架。之后我会正式开始动笔,预计在 2016 年年初完成。
个人分类: PhD|2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理论到实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pinjianlu 2014-10-26 12:10
理论往往只是一个模型,要解决实际问题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到底是先从实践问题中去抽象模型,再找合适的理论,还是先找到合适理论,再把理论模型往实际问题上去靠? 我的思路就是先把实际问题经过简化、抽象成一个理论模型,再去找合适的理论来研究和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但理论模型往往比较简单,而在实际问题中却有很多因素,比理论中的条件和参数一般要多得多。所以还需要一定的简化过程,忽略掉一些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经过适当的简化和假设,使得实际问题能够满足理论中的假设条件和前提条件。 并且往往实际问题都比较复杂,不仅不适合理论中的一些假设条件,而且极有可能导致无法求解,所以虽然这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但是适当的简化和忽略次要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还是需要考虑一下经过这样简化之后到底造成的误差有多大。 所以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这些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过程及一些前提假设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分类: 科研随笔|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雕虫小记 - DELTA系统简介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4-8-12 07:39
1996年,我刚到动物研究所,就开始在黄大卫老师指导下学习DELTA系统( DEscription Language for TAxonomy )。在DELTA系统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博士论文。在访问匈牙利Koszeg期间,我基于博士论文建立的DELTA信息,有序记录了Szelenyi博士发表的大部分姬小蜂亚科模式标本,并很快完成了 Sympiesis 和 Hempitarsenus 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论文。目前实验室使用跨平台的 Open DELTA系统 。 最近有多个攻读系统学学位的同学也在研究该系统,以期提高自己的分类工作效率。我找出我博士论文中关于DELTA部分文字,再次研读并与学友分享如下。 对于一个分类学工作者而言,鉴定物种、编制检索表、描述物种或者种上阶元,并对所研究的分类单元进行分析是分类工作实践的中心。面对大的分类单元或者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的分类单元,手工鉴定和编制检索表成为十分耗时的工作。而且得到的结果也不能保证符合自然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分类学理论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与分类学相关的工作要求对所研究的分类对象进行支序或者表型分析,同时已经有一批成熟的分析软件被很多分类学工作者用于实践中。但是所有的分析软件都需要严格的数据格式。经过二十多年的编研,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昆虫研究所的 Dallwitz 博士等针对分类学工作,设计了 DELTA 格式以及基于该数据格式的一套功能多样的 DELTA 系统。分类学工作者把观察到的结果以 DELTA 格式输入计算机, DELTA 系统就可以实现对物种的交互鉴定、编制检索表、对物种的描述。同时还可以生成不同的数据格式,用于不同软件的分析。 1988 年, DELTA 格式已经被国际植物分类学数据库工作组确定为分类数据交流的国际标准。同时,有许多国外专家把该系统应用于包括微生物、病毒、植物、昆虫的分类学研究中。在国内, DELTA 系统编研者 Dallwitz 博士曾经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就该系统作过报告;李健钧( 1996 )在植物分类学报上结合植物分类实践对该系统作了介绍;张明理(2009)对该系统进行了再次推介。结合姬小蜂的分类学研究工作,作者深感该系统的功能强大。由于 DELTA 系统在产生之后就不断更新,特别是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该系统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同时,为更方便地处理 DELTA 数据,有一些作者编研了同样基于 DELTA 数据格式的软件。本文试对 DELTA 作一简介,希望广大的分类学工作者,尤其是昆虫分类工作者,能对该系统有所了解,并利用该系统,规范高效地处理数据。 1. 系统功能 如前所述, DELTA 系统功能强大。在此,仅列举与分类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几大功能: 描述 :所产生的描述规范、自然,可以是文本格式,也可以是能被 WORD 程序直接读取的带格式 .RTF 文件,也可以是能直接上网的超文本文件; 编制检索表 - 通过基于分类学实践经验的性状加权,得出的检索表和手工编制的检索表一样实用; 交互检索 :对于分类学工作者而言,得到的数据可以转化为一套交互检索工具,图文并茂,可以为相关的科学工作者提供物种的快速有效的鉴定; 生成数据距阵 :用于聚类分析或者支序分析。其中支序分析软件包括 HENNIG86 、 PAUP 和 PHYLIP 等。 1. 系统组成 (1) 程序 转化程序        CONFOR.EXE 检索表生成程序     KEY.EXE 交互标本检索程序    INTKEY.EXE 距离距阵生成程序    DIST.EXE 近邻判定程序      NSIM.EXE 数学聚类程序      PCLASS.EXE 聚类结果作图程序   TXPLOT.EXE 位图编辑器       INTIMATE.EXE 用户数据维护程序  DELFOR.EXE (2) 指令文件 TODIS 转化为 DIST 格式 . TOHEN 转化为 HENNIG86 格式 . TONEX 转化为 Nexus 格式 . TOPAU 转化为 PAUP 格式 . TOINT 转化为 INTKEY 格式 . TOKEY 转化为 KEY 格式 . TONAT 转化为自然语言 : TXT 格式; RTF 格式; 超文本格式 2. 用户数据文件及其生成与维护 DELTA 的用户数据文件有 CHARS 、 SPEC 和 ITEM 三个文件。下面简单介绍各个文件的结构和它们的维护。因为后面的部分中所有功能的实现,都是基于这三个用户数据文件,所以在介绍中,列出了中国姬小蜂亚科分属的相关文件内容。 (1) 性状表文件  CHARS 性状表文件包含了一个编号的性状列表和性状状态列表。每个性状由一个性状和一系列的性状状态组成。性状有五种类型: 无序多态 ( UM ) :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性状状态,性状状态和它们的顺序没有联系或者这种联系目前还没有确定。例如: #5. 口上沟 存在? / 1. 存在 / 2. 不存在 / 有序多态 ( OM )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性状状态,性状状态和顺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7. 下颚须 几节 / 1. 1 节 / 2. 2 节 / 3. 3 节 / 4. 4 节 / #8. 下唇须 几节 / 1. 1 节 / 2. 2 节 / 3. 3 节 / 整数( IN ) :量度为整数的性状。例如: #176. 前胸背板上长刚毛 数目 / #177. 中胸盾片上刚毛 几对 / 对 / 实数( RN ) :用于量度为实数的性状。例如: #194. 头部宽度和长度的比例 =Leica M10, 80* / #195. 头部宽度和高度的比例 =Leica M10, 80*/ 文本( TE ) :用于记述一些特殊资料或者文献。例如: #12. 采集人 : / #13. 采集日期 : /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每个性状开头都是一个井号( # ),一个数字,一个句点( . )和一个空格,后面是性状描述,结尾是一个斜杠( / )。每个性状状态开头是一个数字,一个句点和一个空格,后面是该性状状态的描述,结尾也是一个斜杠。性状 177 中说明整数性状或者实数性状中可以带单位。 任何说明可以被放在尖括号( )中,出现在任何地方。但是该括号的左边必须有一个空格,右边必须有一个空格或者是斜杠。这些尖括号中的说明,有助于对分类单元的编码,并且可以出现在交互检索程序 -INTKEY 中。 (1) 分类单元描述文件 ITEMS 分类单元描述文件包括分类单元的名称及其在性状表中各个性状中状态的取值。用任何文本编辑器打开该文件,可以了解该文件的详细结构。例如: *SHOW Chinese Genera of Eulophinae. Revised Fri Mar 05 08:42:251999 *ITEM DESCRIPTIONS # Alophomorphella Girault, 1913/ 1,1 2,1 5,1 6,2 7,2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2 30,1 31,1 32,133,1 34,1 35,1 36,1 37,3 38,1 39,1 40,2 41,1 42,2 44,1 46,1 47,1 48,1 49,1 50,251,2 52,1 53,2 54,1 55,2 57,1 58,2 59,2 60,1 61,1 62,1 63,1 64,1 65,2 67,1 68,169,1 71,1 72,1 73,2 74,1 75,2 76,2 77,1 78,1 79,1 80,1 81,3 82,2 83,1 85,1 91,192,1 93,1 94,1 95,1 96,1 97,1 98,1 99,1 100,1 101,1 102,1 103,1 104,1 105,1106,1 107,1 108,1 109,1 110,1 111,1 112,1 113,1 115,1 116,1 117,1 第一行是一个说明,此例中说明该文件所处理的分类单元,和最近一次处理的时间。第二行是必须行,它提示其它有关 DELTA 格式的程序,下面就是编码的分类单元描述了。 分类单元描述包括一个分类单元名称和与性状列表密切相关的描述。分类单元名称前有一个井号,结尾是一个斜杠。描述由每个性状的数码和性状状态数码构成,两个数码之间由逗号隔开。性状之间必须有空格隔开。如果分类单元的性状状态不止一个,可以用斜杠表示或者,短横表示范围, 表示同时存在等。如: 2/3 表示该性状取性状状态 2 或者 3 , 2-3 表示该性状性状状态在 2 到 3 之间, 23 表示该性状中性状状态 2 和 3 同时存在。必须说明的是:除了在生成自然语言描述能区分上述‘或者’和‘同时存在’的表示方法之外,大多数的程序并不能区分。所以,如果这种区分在鉴定上有重要的作用,最好在性状中添加一个性状状态,表示这种区别。 整数和实数性状的最大值可以放在圆括号中,如:( 1.4- ) 1.9-2.5 ( 3.2 )。 如果该性状不容易观察到,该性状可以空缺。如果该性状不存在,它的性状状态将被编码为‘ - ’。例如: #13. 触角窝 位置:相对于复眼下缘 / 1. 最高不超过头部中央,到前单眼的距离最多和到口缘的等距 / 2. 到前单眼的距离几乎是到口缘的 1/2/ #14. 触角窝 位置:相对于口缘 / 1. 不位于口缘,到前单眼的距离最多是它到口缘距离的 1.5 倍 / 2. 位于口缘,到前单眼的距离至少是它到口缘距离的 3 倍 / 14 号性状依赖于 13 号性状的存在。对于该例,如果 13 号性状状态取 2 ,那么, 14 号的所有性状状态将不存在。这样的依赖关系在说明文件中作出规定。 (2) 说明文件 SPECS 说明文件中包括: 性状个数; 性状最多性状状态个数; 最多分类单元个数; 每个性状的类型: UM 、 OM 、 IN 、 RN 、 TE ,默认为 UM ; 每个性状的性状状态数,默认为 2 ; 性状之间的依赖关系等转化程序 CONFOR.EXE 所需要的信息。如: *SHOW Chinese Genera of Eulophinae. Revised Fri Mar 05 08:43:391999 *NUMBER OF CHARACTERS 120 *MAXIMUM NUMBER OF STATES 6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37 *CHARACTER TYPES 1-4,OM 6,OM 9-23,OM 25-32,OM 34,OM 40,OM44-51,OM 54-55,OM 57,OM 61-62,OM 64,OM 69,OM 71-72,OM 74,OM 77-78,OM 83-84,OM88-94,OM 97-101,OM 103-105,OM 107-110,OM 112-113,OM 114,TE 115-116,OM *NUMBERS OF STATES 7,4 8,3 16,3 21,6 37,4 39,3 40,4 44,3 46,349,4 55,6 56,3 69,3 73,5 76,3 81,5 82,3 90,6 101,3 105,3 120,1 *LINK CHARACTERS 2-4 5-6 10-12 13-14 15-16 17-18 19-20 25-2829-31 33-34 35-39 40-43 46-55 57-59 64-67 68-70 71-73 74-78 79-83 86-90 95-9697-99 101-102 103-105 109-111 115-116 117-120 *NEW PARAGRAPHS AT CHARACTERS 1 24 74 97 106 112 114 *CHARACTER RELIABILITIES 1,8 5,8 9-14,8 16,3 21,3 22,10 26-31,834,8 36,8 37,3 39-40,3 44,3 46,3 47-48,8 49,10 50-53,8 55-56,3 61,8 62,10 63,869,3 73,3 74-75,8 76,3 78,8 81-82,3 83-84,8 88,8 90,3 91-97,8 98-99,10 100,8101-102,10 105,3 106-107,10 108,8 110-111,8 112-113,10 117,8 119,8 *INAPPLICABLE CHARACTERS 2,1:3-4 5,2:6 10,2:11-12 13,2:1415,2:16-20 16,2:19-20 35,2:36-39 36,2:37 41,1:43 44,1/2:45 47,1:56 48,2:49:6053,1:57-59 54,2:55 58,1:59 62,2:63-73 64,2:67 65,2:66 68,2:63:67:69 68,1:7071,2:66:72-73 75,1:76-77:85-90:93 76,1/3:77:93 76,2:86-90 79,2:80-84 82,2/3:8486,2:87-90 103,2:104-105 104,2:105 117,1:118-120 (3) 数据的生成和维护 在了解了 DELTA 系统的作用之后,用户大部分的时间将与上述三个用户文件打交道。所有文本编辑器都可以生成上述数据。但是,如前所述: DELTA 格式严格,三个文本数据之间又有严格的相互关系,所以,分别编辑三个文件十分不方便。特别是一旦一个性状列表文件建成,它的性状之间的顺序就不能改变,其性状状态之间的性状也不能改变。而在生物系统学的实践中,却会不断有新性状或者新性状状态的发现。 荷兰的 J. Gouda 的 TAXASOFT 软件,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编辑三个文件中的任何一个时,都可以自动对其它两个文件同时进行删除、添加、调换顺序等修改。同时,不需要考虑文本的格式。而且,所操作的对象均为自然语言的文本,而不是数字,减少了疏忽造成的失误机会。还有一个优点是:它不要求用户在一开始就准备一个完善的性状列表,而是允许在连续的标本检视和分类单元编码过程中,不断修订该列表。 但是, TAXASOFT 是一个 DOS 环境下的应用程序,所以它处理数据的能力有限。 最近,在 DELTA 最新推出的版本( 1998/5/5 )中,新增加了一个程序— DELTA EDITOR 。该程序调用 .DLT 文件格式,该格式和上述用户文件的最大区别有两点: 1 )单个文件储存所有信息; 2 )可以输入的信息包括了带格式的文本、声音、图象等。该程序可以在 WINDOWS 环境下实现 TAXASOFT 的功能,同时,它可以从上述三个用户数据文件中引入数据,也可以将 .DLT 格式的文件转化为上述三个文件。 2. 几个主要功能简介 DELTA 的中心是转化程序 CONFOR.EXE 。几个主要功能,将由 CONFOR.EXE 调用相应的指令文件来实现。用户只需要到 DELTA 系统目录下将相应的指令拷贝一下,稍作修改,就可以用转化程序处理上述用户数据文件,很快就能生成所需要的结果。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生成检索表、生成自然语言描述和支序分析等主要功能。 (1) 生成检索表 步骤1. 修改指令文件TOKEY 例如: *SHOW Translate into KEY format *HEADING Chinese Eulophinae. Data converted #TIME #DATE. *LISTING FILE tokey.lst *INPUT FILE specs *TRANSLATE INTO KEY FORMAT *KEY OUTPUT FILE kchars *INPUT FILE chars *KEY OUTPUT FILE kitems *INPUT FILE items 步骤2. 转化 运行 CONFOR.EXE ,调用上述指令文件 TOKEY ,生成过渡文件 KCHARS 和 KITEMS 。这两个文件都是二进制文件,一般的文本编辑器不能阅读它们的内容。其中, CONFOR.EXE 是 DELTA 系统中的中心,所有的处理都由它来完成。同时,如果数据很大,可以用 CONFORQW.EXE ,在 WINDOWS 环境下完成转化。 步骤3. 生成检索表 运行 KEY.EXE ,或者 KEYQW.EXE ,生成检索表。该程序独立运行,所生成的检索表中的所用性状通常单独出现;也可以调用指令文件运行,如:指令文件 KEY5 *HEADING: Key 5. Confirmatory characters *NUMBER OF CONFIRMATORY CHARACTERS 4 这样,在生成检索表时,程序将自动寻找最多四个的等效性状,增强该索表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2) 生成自然语言描述 在 DELTA 系统中,数据可以转化为多种描述,如普通的文本,可以被 WORD 直接调阅的 RTF 文件,可以被网络浏览器调阅的超文本等。本文仅以生成 RTF 文件为例: 步骤1.修改指令文件TONATR 例如: *LISTING FILE OUT\tonatr.lst *PRINT FILE OUT\tonatr.rtf *DATA BUFFER SIZE 6400 *INPUT FILE SPECS *CHINESE FORMAT *TRANSLATE INTO NATURAL LANGUAGE *REPLACE ANGLE BRACKETS *OMIT CHARACTER NUMBER *OMIT INAPPLICABLES *OMIT INNER COMMENTS *PRINT WIDTH 0 *INPUT DELTA FILE markrtf *INPUT FILE CHARS *PRINT COMMENT \qc\sa300\b\fs30 中国姬小蜂亚科 \fs22\b0 *INPUT FILE items 步骤2. 转化 运行 CONFOR.EXE ,调用上述指令文件 TONATR 。所生成的文件 NATR.RTF 即为描述文本。 由于处理中文汉字,所以使用了指令‘ CHINESEFORMAT ’。它将在 CONFOR.EXE 处理数据时指示按双字节方式处理。 TRANSLATE INTO 是该例中的中心指令。 MARKRTF 是一个格式文件,其中包含了许多把数据转化为 RTF 文件时所需要的信息。 DELTA 系统中原有的该文件只能处理西文,所以必须稍加改动:把所调用文字类型由西文字体转换为汉字字体—这样,和 CHINESEFORMAT 同时使用,才能生成中文的描述。同时,只需把性状列表文件翻译成中文,就可以同时生成中文、英文两个版本的描述。 (1) 支序分析示例 下面仅以 HENNIG86 ( TOHEN ) 简单示例: 步骤1. 修改指令文件TOHEN 例如: *SHOW Translate into HENNIG86 format *HEADING Chinese Genera of Eulophinae #TIME #DATE *LISTING FILE hen86\tohen.lst *PRINT FILE hen86\tohen.prt *INPUT FILE specs *TRANSLATE INTO HENNIG FORMAT *PRINT CHARACTER LIST *OMIT TYPESETTING MARKS *INPUT FILE chars *OUTPUT FILE hen86\hendata *INPUT FILE items 综合上述两个指令文件,可以看出: TRANSLATEINTO 指令是指令文件中的中心,它直接决定数据被 CONFOR.EXE 转化的结果。 步骤2. 转化 运行 CONFOR.EXE , 调用指令文件 TOHEN 。生成中间文件 HENDATA 。这是一个文本文件,可以被文本编辑器直接阅读。 步骤3. 运行HENNIG86程序 调用 HENDATA ,即可对所处理分类单元进行支序系统学的分析和研究了。 所有与生物系统学分析研究相关的成熟软件,都要求严格的数据格式。这种严格要求,在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并不影响其编码。但是在数据量巨大时,不使用 DELTA 系统和 TAXASOFT 软件,编码十分困难,同时失误率也比较高;而使用 DELTA 系统和 TAXASOFT 软件,所有的编码都是在人机交互环境下完成,并受到一定的编码规则约束。另外,由于在性状列表中,所有的性状和性状状态都是有序排列的,所以,在该系统下,所有的标本检视也是有序地进行的。 致谢: 当时黄老师实验室 肖晖博士、胡玉琴、吴岷博士、张彦周博士和许多同事和作者就交互检索开展了多次讨论。 黄复生教授在昆虫野外考察方面给予了许多指导、还提供了一些到中国南方采集的机会; 薛大勇教授、纪力强副教授和侯晓霞女士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方面给予了多方指导和帮助; 于延芬、甘雅玲、李佑文、李世文老师帮助我进行 SEM 的观察和洗像; 同时,我还从李文柱先生、武春生副教授、乔格侠副教授等处学习到许多专业知识。 同时感谢曹焕喜、王朝、颜蕾、吕向阳等同学关于DELTA提出的问题和讨论。 附相关网址: DELTA - DEscription Language for TAxonomy delta -int key .com/ Free DELTA free delta .sourceforge.net/ Open DELTA https://code.google.com/p/open-delta/
7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澳洲博士生毕业不用答辩?
热度 1 juchuan 2014-6-12 14:36
喻海良老师最近写了置顶博文《 澳洲博士生毕业为什么不用答辩?》,文中提到的“澳洲大学博士生毕业,没有答辩环节”,这一说法可能未必确切。本人没有调查过是否所有的澳洲大学都不要求博士生参加毕业答辩,就所了解的澳洲国立大学( ANU )的规矩,澳洲博士生有时不得不答辩。为了不影响阅读,我把 ANU 的相关条文附于本文之后,咱人微言轻,所以言必称条文,这也是不得已。(因为发现所附条文太长 影响阅读,除了少数几行其余都删除了,哪位如果真的有兴趣要证实在澳洲博士生毕业是否要答辩,请看链接。) 根据 ANU 的规定,评审人需在一月内通知大学是否需要举行答辩, 如果所有评审人一致同意免去答辩,这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其中有一位提出有必要答辩,那就是命该如此在劫难逃;如果所有评审人异口同声,建议不必给学位,那么文凭没了就还你自由,就不再麻烦你参加答辩,从此一了百了。所以在澳洲博士生毕业不需要经过答辩的说法,不能说是无稽之谈,但如果较起真来,却又可以被指责为是断章取义,炒作误导,毕竟有一部分澳洲学生是经历过答辩的。 记得当年学院特别关照,如果落到需要答辩的地步,你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要认真准备全力应对,务必蒙混过关。大学不希望有学生落到需要答辩的处境,毕竟耗费太大。在 ANU 没人会 主动争取答辩,没人会想借答辩的机会去展示一下敏捷才思和伶牙俐齿。澳洲学生每每被人讥笑,说博士生毕业不须答辩,学位没含金量,这可真是无可奈何,在 ANU , 即使参加过论文答辩,日后谁敢夸耀自己的学位是通过答辩挣来的 ? 对于我辈英语不是母语的,免于答辩更必须志在必得。 事实上那时大多数学生都能逃过答辩。要问如何实现免于论文答辩,首先是入学伊始要及早了解毕业论文的要求,这可以去参考本系学长们的大作;再就是要勤奋,保证在论文中可以扬扬洒洒,把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实验都写上,最好有创新,让评审人看到在读博的这些年头你有过足够的努力;然后还要显示你掌握了若干复杂的技能,显示你庶几可以不辜负博士头衔:认真写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务必包罗万象,不可遗漏任何一篇重要文献:论文整体要条理清晰,最好是连微小的差错都没有,引用过的文献要全部包括在文献表中;立论要严谨,避免引起争议,但要体现出看问题有深度;还有就是为人不可尖酸刻薄,你尽可以披上马甲在博客留言中嬉笑怒骂,挖苦揶揄,肆意发泄,却不可以在博士论文中随意贬低他人的发现或文章,万一那厮正是你的论文评审人,这可就是现世报,即使不是冤家路窄,也难免给评审人留下浅薄张狂的不快印象,说不定为此就请你去参加答辩。 还有几点虽然和本文题目无关,却也可以在此一提: 喻海良老师在该博文中提到的“ 澳大利亚博士生培养是很有意思的。博士生招生除了英语,没有其他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导师同意即可。”恐怕只是特例。当年在澳洲悉尼大学有明文规定,本科毕业生有“ first class honors or second class honors (Division 1)”的方可读博,否则需要先有硕士学历。 喻老师说“ 博士生毕业也没有明确要求,没有规定必须发表几篇学术论文,完成博士大论文,导师觉得可以,即可毕业。”事实上 在 ANU 曾有条文,即使导师不认为学生可以毕业,而学生执意要交博士论文,学校可以考虑,但绝不鼓励。在这种场合,学校在给评审人的信件中将隐去导师不同意毕业这一过节。 至于 喻老师的说法“ 导师牛,博士生基本上都会不错;导师一般,博士生质量或许也很一般的。”就很奇怪了,伽利略和牛顿优秀,但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导师们有过怎样的辉煌?而且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是不是也可这样说:凡是有真才实学的全都去了牛津剑桥,能安心待在澳洲的不过是群未入流的混混? 还有两点 喻老师的博文没有提到:在澳洲读博一般不须上课修学分;悉尼大学和 ANU 都有规定,没有硕士学位的修满 3 年才可交博士论文,而有硕士学位的只要 2 年就可以交博士论文。难道这两点不比博士生毕业不须答辩更诱人吗? THe Higher Degree Research Guide Examination Process Yourthesis is despatched to the examiners by the quickest and most secure meanspossible. Examiners are asked to provide their written reports on the thesis within 2months. They are asked to advise within one month if they believe an oral examinationis required. .................................. OralExamination and/or Written Examin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Award Rules require an oral examination on the substanceof the thesis and your knowledge of its subject background unless exempted onthe recommendation of your examiners. In practise, most candidates areexempted, but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where it is likely to be in your bestinterests that one is held. For example, if the thesis is based on jointresearch or where an examiner is contemplating a recommendation that you berequired to revise and resubmit for re-examination or that your thesis befailed. An oral examination would not be held if examiners were unanimous in theirrecommendations that a thesis be failed. ............................... http://www.anu.edu.au/sas/hdr/examination.php
10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谢师表——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49 zhaoxing 2014-6-10 08:30
弟 子星言:下愚修学数载而受业几终,今序属三春,杭州日胜,此诚出师叩别之际也。然专攻之术启滞于业,治学之道发蒙于心者,盖感师尊叶公之殊遇,欲报之以衔环。诚宜绳木砺金,以光师尊懿范,恢弘清直之气,不宜固步自封,疏心懒性,以失立身之本也。 余本不才,恭读于巴蜀,苟全俗趣于尘世,不求闻达于学林。然机缘巧至,恩师偶顾之于山城,谓余以术业之事,遂从恩师以深造。自蒙叶公之资,游学西湖,近渡台湾,远赴北美,获益于成文之际,解蔽于酌句之间:尔来已近四年矣。 恩师知余谨慎,故入门寄余以重望。受命以来,恐托付不效,以伤叶公之明,故矢慎矢勤,焚膏继晷。然杯水之才,多有未逮,公数番提点,循循善诱,授渔传道,方今小结,此余所以沾时雨而报恩师之感意。至于恩师雅学,并蓄中外,学贯古今,则非吾辈能望之项背也。 高公小强、武公夷山、邱公均平、台大陈黄伉俪、印地晓钟、欧洲鲁索等,此悉德才兼备之师。同行昔日,每与余论鸿儒,未尝不赞叹激赏于诸公。余自扪何德何能,蒙众贤之助,实幸甚至哉也。 李江、张力、卓人、宇翔、刘宇等,此皆良实忠纯之友,是以携相汲引以擅各长。虽从自九州之列,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多得襄臂,方成此文。 家严家慈,俱为一心;过庭咽苦,不辍寒暑。区区违远赴学而无后虞者,盖仰双亲鼎力扶持,惟识拳拳倚闾之思,卧冰反哺,使椿萱得报也。 红颜谭旻,性行淑均,试见于昔日,众友称之曰“秉德温恭”,是以余计举旻为侣。经年但杂冗之事,悉以赖之,皆能使室家和睦,优劣得所。 春秋四度,白驹过隙,凡此欢者,道之有成。立言展负,继缘是业,不负生平之学。愿尽言叙之以师友襄助之恩,然则,情长而毫短,万难倾笔相述。穷辞微技,莫敢称引玉之作;滴水涌泉,岂不效朱子之训?临别赠言,幸承恩于叶公诸君;斗胆作谢,是所拜于群贤尊长。余不胜受恩感激,惟再顿首耳。 悠悠我心,落笔涕零,不知所云。 赵星 甲午年春 谨拜于浙大玉泉
个人分类: 杂谈|26482 次阅读|71 个评论
博士论文是不是要明确这几个问题(末尾加改了几句话)
热度 9 Greg66 2014-5-25 16:01
博士论文是不是要明确这几个问题 20140525-26 具体实践(生产过程、社会管理、科学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大体的解决路线,在解决过程中还有什么科学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把科学问题抽出来(前面这些就是选题背景),这个抽出的科学问题就是你的论文题目及研究内容。然后开始研究,研究出来成果(结果及结论)要分析、检验应用效果,表明应用前景和情况。研究出来的成果,也要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 很多博士论文没有阐明研究背景,也没有说明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只是谈建立了什么模型(同志们建立的模型已经数也数不清了)、进行了数值模拟等,这些都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解决什么问题。 很多博士论文对于研究出来的结果,也没有进行国内外对比,参考文献只在论文一开头的文献综述部分有标注,再后面就基本没有标注了。 其实,所谓写论文、做研究,套路是基本固定的(写基金申请不也是这样嘛),各学科用的都是大体一样的,只是研究的具体问题、采用的方法不同罢了。可惜的是这个比较固定的套路,还是有研究生没太掌握。 另外,不少人的博士论文题目中带有具体的企业、地区等名字,我也不大赞成。一方面这样题目会比较长,更重要的是,博士论文一般既要做理论研究也要做应用研究,其中的科学成分应该是具有普遍科学意义的,只对一个企业、地区适用,可能还不能称其为科学。至少要对一个行业起作用。 论文题目,不能概括到 20 个字以下,我觉得也不好。
个人分类: 11|6025 次阅读|9 个评论
博士论文预审会中发现的博士论文的典型问题
热度 5 Greg66 2014-5-7 17:31
博士论文预审会中发现的博士论文的典型问题 20140507 1 摘要、结论、创新点不会写,与论文开始声明的研究内容,对应关系没有妥善处理。基本上是只有工作总结,没有结果和结论。摘要,多部分内容是评论和必要性,少部分内容是总结,几乎没有结果和结论,这是很大的问题。至少要 2/3 的内容写结果和结论。 2 所提出的结论缺乏实用性(应用前景),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是否达到论文的研究目的?这需要仔细、深入思考的。 3 安全方面,安全心理和安全生理,研究很多,但是测试内容(数据)与安全事故发生的关系不密切,所以缺乏实用性或应用前景(对事故预防没用)。没有事故统计的安全研究,基本上就是没有实用性。 4 大量引用数据,但是数据来源缺乏标注,严谨性和可信度很低。 5 论文的选题,研究的必要性、明确的应用前景特别重要(即到底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有统计数据做基础)。研究基础,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基础,是国内学生完成论文的重要条件。
个人分类: 11|4267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一种悲剧:教育部抽查大学发出的博士论文
热度 9 liwei999 2014-4-6 16:01
一种悲剧:教育部抽查大学发出的博士论文。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06/2014 00:54:51 博士学位 论文抽查 的事情还是第一次听朋友说。查了一下,有报道 教育部拟每年抽查5%硕士论文 10%博士论文 。根据【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质量约谈】的提法,朋友大学的校长已被 “约谈” 了。 这类事情镜某还是第一次听说。毕竟教育行政部门“干涉”学术领域的事情(博士论文的合格与否)是个很奇葩的事态。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的确博士学位的问题很大,教育部门不能自净、自律,只好靠行政来干预。听现场教授们的说法,也觉得这事儿也不能全怪教师们,学校的行政部门的确是很“不地道”。。。。。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741 次阅读|8 个评论
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德布罗意博士论文之近现代传奇与惊艳
热度 3 hillside 2014-2-16 15:50
—— 真本登场! 正式终结 法国德布罗意博士论文仅有一页多的江湖神话 —— 德布罗意眼中的美色乃“great intellectual beauty”(智慧之大美)! —— 无奇不有!将 德布罗意波光大至完美的薛定谔倒是纵情声色的花花公子 —— 兼问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为何不到三年就译成德文,但长期无英文版 —— 马克思博士 知 微有几分、对积几多解?-《数学手稿》的观众心语 德国的马克思在本科毕业的同时、同步完成博士论文,并将博士学位笑收囊中,并且凭借博士毕业文凭赢得泰山恩准、抱得美人归的故事堪称近代传奇。出现在博士论文题献处的唯一对象是女友的父亲,赞美之辞占据了整整一页(可点击附5中的网址欣赏)。现代新新人类往往只知赞美女友,却忘了赞美自己的未来岳丈。 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题的学术论文数名列世界之冠又堪称现代奇迹。详情可阅读本人的博文《博士学士双料学位获得者马克思被“博士论文”标题使用率世界第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50729-650084.html )。 网上一则所谓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仗持老爸威势、爱因斯坦留情,凭借一页纸论文,而不是一纸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消息在国内网络传为神迹。然而,据科学网王晓明博友的博文《从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说起》及其回帖介绍,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英文版正文达72页,而德文版有120页。 为稳妥起见,我下载并核实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英文版总页码为81页,除前面的封面、目录上,正文的最后页码为第72页,第73页为参考文献页。 据英文版介绍,德布罗意博士论文原来的法文印刷本为1925年,后来译为德文版(1927年)。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英文版.pdf 就该英文版而言,我有一些疑问。英文版的扉页仅有法文原文标题及译者A. F. Kracklauer的姓名,无翻译日期。英文版中却有德布罗意1927年专门为德文写作的序言,满满一页。后来网上检索译者A. F. Kracklauer的个人信息,发现他在个人主页中专门就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英文翻译指出“ Although this work won him a Nobel prize, it appears that it was never complete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So, here's mine. ”(大意为,尽管此博士论文为德布罗意赢得了诺贝尔奖,但却从未全文翻译为英文,我做到了!)不过,A. F. Kracklauer只是简单地介绍翻译自德布罗意1925年的论文印刷本,是由法文直译还是 德文转译未加说明。就 A. F. Kracklauer 个人主页提供的多部译自德文的翻译作品看,可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德文版。 德布罗意的人品也并不像中文故事传播的那样不堪。尽管身为贵胄之子,但他本人并非传说中的纨绔之徒。据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网 页 介绍,他在量子力学方面的引路人是他的兄弟 Maurice( 物理学家,在X射线方面做出了显著成就 )。 在1913年大学毕业、获得科学学位后, 德布罗意 一直沉迷于科学思考,只是由于战争才耽搁了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http://micro.magnet.fsu.edu/optics/timeline/people/debroglie.html 将 德布罗意心目中的 great intellectual beauty译作“智慧有大美”之后,突然想到手头的一本书《天地有大美——现代科学之伟大方程》(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雷厄姆.法米罗主编)。该书介绍了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狄拉克方程、杨-米尔斯方程等。不过此书将薛定谔描绘为典型的花花公子,第四章的标题是“情欲、审美观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该章开篇写道,“埃尔温.薛定谔的一位好朋友回忆道,‘他在生命中的一次姗姗来迟的情欲大爆发中完成了他的伟大工作。’”。 副标题“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为何不到三年就译成德文,但长期无英文版”只是我起初阅读英文版中德文版前言引发的困惑,后来看到 A. F. Kracklauer先生的网页说明才略解疑问。至于为何一直没有英文全版,可能还有更多的原因。 为了彻底消除罩在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上的雾霾,我决定网搜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法文原版。现将搜索结果公布如下:“法文版2”最后页码为第128页(此处未考虑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手稿的总页数与该电子版的差异 )。从语言角度分析,法语与英语的文字表达力相近,两种语本之间总字数通常相差不大。由本文提供的电文书籍版面看,法文版疏朗、英文版紧凑,初步判断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手稿(手写稿或打字稿不详,但这已不影响本文的立论)至少在100页左右。为比较起见,下面附录 法文版(取自“法文版2”)、英文版中“第二德布罗意方程”的出现片断。 法文版下载网址为: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法文原版1(封面似含德布罗意手写体).pdf (1992年出版,根据1992年印刷本)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法文原版2(仅正文,无封面、目录).pdf 1. http://gsjournal.net/Science-Journals/Historical%20Papers-Quantum%20Theory%20/%20Particle%20Physics/Download/1635 2. http://tel.archives-ouvertes.fr/tel-00006807 附1:科学网的相关博文 从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说起(hillside注:此文考证颇为详细,并附英文版提供下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61do=blogid=259767 欧洲,1924年,一页纸的博士论文,可能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0554do=blogid=340591 附2:德布罗意为博士论文德文版翻译版Untersuchungen zur Quantentheorie, BECKER, W. (trans.) (Aka. Verlag., Leipzig, 1927)专门撰写的满满一页的序言(摘自英文版。“as translated to English below,”看来系英文翻译者A. F. Kracklauer添加)。 Preface to German translation In the three years betwee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original French version, and a German translation in 19271,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progressed very rapidly in the way I foresaw, namely, in terms of a fusion of the methods of Dynamics and the theory of waves. M. EINSTEIN from the beginning has supported my thesis, but it was M. E. SCHR¨O EDINGER who developed the propagation equations of a new theory and who in searching for its solutions has established what has become known as “Wave Mechanics.” Independent of my work, M.W. HEISENBERG has developed a more abstract theory, “Quantum Mechanics”, for which the basic principle was foreseen actually in the atomic theory and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 of M. BOHR . M.SCHR¨ODINGER has shown that each version is a mathematical transcription of the other. The two methods and their combination have enabled theoreticians to address problems heretofore unsurmountable and have reported much success. However, difficulties persist. In particular, one has not been able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namely a undulatory theory of matt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ield theory. At the moment, one must be satisfied with a statistic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nergy parcels and amplitude waves of the sort known in classical optics. To this point,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electric density in MAXWELL-LORENTZ equations may be only an ensemble average; making these equations non applicable to single isolated particles, as is done in the theory of electrons. Moreover, they do not explain why electricity has an atomised structure. The tentative, even if interesting, ideas of MIE are thusly doomed. Nonetheless, one result is incontestable: NEWTON’s Dynamics and FRESNEL’s theory of waves have returned to combine into a grand synthesis of great intellectual beauty(智慧之大美) enabling us to fathom deeply the nature of quanta and open Physics to immense new horizons. Paris, 8 September 1927 附3: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英文版翻译者、德国量子力学家A. F. Kracklauer。A. F. Kracklauer在他的主页提供了由他译为英文的的多篇量子力学经典著述。A. F. Kracklauer在该主页对量子力学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评,称之为“疯狂的物理学”(loco Physics)。 http://nonloco-physics.0catch.com/ 由A. F. Kracklauer译为 英文的 的多篇量子力学经典著述 The following are my translations of historic paper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for my interests for which, to my best information, there are no (or no complete) English versions. Some of these papers introduce notions that have become ensconced in physics folklore as if they were grounded on more solid foundations than these papers reveal to actually be the case, or, sometimes, visa-versa. 1. Einstein: Einstein in English , A 1250 page collection of my translations to English of 178 physics papers written by Einstein in three volumes: See : http://stores.lulu.com/kracklau . Errata: E-in-E_errata.html 2. Louis de Broglie (Thesis): On the theory of Quanta, Ann. de Phys. (1925) (Re-edited Dec. 05) Although this work won him a Nobel prize, it appears that it was never completely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So, here's mine. (340Kb); Hard copy: http://www.lulu.com/content/712243 ; e-file: ldb_the.pdf (注:此即德布罗意博士论文英文版全文下载链接) 3. Julio Palacios Martinez: Hard copy of both in one volume: http://www.lulu.com/content/772611 ---Relativity a paradox free alternative (Relatividad, una nueva teoria) JPM, on the basis of dimensional analysis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asymmetric aging is untenable, so reformulated SR to exclude it from the start, eventually collecting his ideas up to 1960 in this book. (743Kb) rel_pal2.pdf , ---Antirelativistic Dynamics . Rev. Ace. Cie. (Madrid) LIX 69 (1968); published shortly before his death in 1970. A criticism of SR and a compendium of JPM's proposed fixes. (179Kb) pal_ant.pdf 4. Palacios: Relativity without Asymmetric Aging , Proc. PIRT VIX, 13 pages. An extraction from Palacios' book of just those parts pertaining to the `twin paradox.' (105 Kb) pal_pirt.pdf 5. Karl Schwarzschild, Electrodynamics I, II III (1906) . Gott. Nach.. 128 , 126-278 (1903) Apparently the first study to incorporate time-of-flight delay into action-at-a-distance mechanics. (179Kb) EM_KS.pdf 6. Hugo Tetrode, On Universal Interaction, Z. Phys. 10 , 317 (1922). Prophetic natural philosophy on the relativistic classical (action-at-a-distance on the light cone) and quantum electrodynamic interaction; but, short on red meat'' for a mathematical physicist. (53 Kb) interaction.pdf 7. A. D. Fokker: ---Relativistic point-particle mechanics, Z.. Phys. 58 , 356 (1929). A rediscovery (?) of Tetrode's direct action mechanics for systems of point particles. Noteworthy is the lack of skepticism, actual enthusiasm, for advanced interaction. This is the article most often cited, the following two are virtually unknown. (63Kb) fok_var.pdf ---Reciprocity in the Mutual Interaction of Charged Particles, Physica, IX , 33 (1929). The mother load for the above article with some additional details. (35Kb) reciprocity.pdf ---A Theory of Relativistic Interaction for Two Charged Point-masses, Physica. 145 (1932) . A follow up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he above two articles. (58Kb) deux.pdf 8. Walter Ritz: ---Critique of Maxwell-Lorentz Electrodynamics , Collected Works (1908). 13 pages. A short version of his formulation of an emission theory for electrodynamics, with emphasis on the contrast with Maxwell field theory. Gives good reasons to prefer direct interaction over field theories. (Note: Ritz wrote this paper using German syntax and sentence structure but French words---ugh! Some passages in my translation need tuning.) (79Kb) TE.pdf ---Gravity, Rivista di Scienza (1908) .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and prospects for a theory of gravity as of 1908, and a plaidoyer for his own proposal. Interesting and still relevant natural philosophy. (46Kb) grav.pdf ---EM: Blackbody Radiation, Phys. Z. (1908) . A turbid essay on the the cause of the ultraviolet catastrophe, and his argument that retarded interaction is essential for a solution. (36Kb) blackbody.pdf ---RelativityOptics, Collected Works (1908) . A natural philosophy essay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n aether and emission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optical and electrodynamical effects. Argues that in an emission theory, gravity appears naturally as a residue of electric force. (33Kb) optics.pdf 9. Werner Heisenberg: ---The Multibody Problem and Resonance in Quantum Mechanics, Z. Phys. 38 ,, 411 (1926). Evidently the first paper to introduce cat states into QM. It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nowadays since these states ar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rreal aspect of wave functions and have come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PR and Bell analysis. In this paper we see that they had a perfectly non mysterious, classical meaning in the beginning. This paper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quant-ph/0602080 0602080_3.pdf (79 Kb) multi.pdf ---Wave Phenomena and Quantum Mechanics, Z. Phys. 40 , 501-506 (1927) . A natural philosophy essay on the implications, as he sees it, of the above article; i.e., a back-handed attack on Schroedinger's continuum wave mechanics, and the inception of Copenhagen dogma. (25Kb) waveqm.pdf ---The Multibody Problem and Resonance in Quantum Mechanics-II, Z. Phys. 40 , 551 (1927) . Follow-up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developed in the above two papers. (119 Kb) multi2.pdf ---On the imaginable content of quantum kinematics and mechanics, Z. Phys. 43 , 172 (1927) . The paper in which Heisenberg set out 'uncertainty' as a fundamental quantum feature. This is a retranslation made to squeeze out every nuance regarding irreal wave functions and collapse at measurement. (111 Kb) anschau.pdf 10. V. A. Fock, Eigentime in Classical and Quantum Mechanics, Z. f. Phys. der Soviet-union 12 , 404 (1937) . Analysis pertaining to introducing eigentime into QM wave equations. Does not consider interacting particles, only a single particle bathed in an external wave. (87 Kb) eigentime.pdf 11. W. Slebodzinski, Cartan's Principle of Dynamics, Ann.. Soc. Math. Polonae Series I Comm. Math. XIV , 1-13 (1970) . A compact exposition of Cartan's Mechanics in classical notation. Noteworthy in that it emphasizes the independence of Cartan-Hamiltonian structure on space-time structure; it is essentially an existence proof for relativistic multiparticle dynamics with interaction. Important background for papers 6 and 16 above (60 kb) cartan.pdf 12. E. Schroeding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quantum mechanics, Die Wissenschaften. 48 , 807 (1935) . The Cat paper. This is a retranslation, as I found myself rereading sentences several times over in the other translation, and still was unsure what they mean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German original is itself idiosyncratic. It whipsaws among several styles of language, repeats, is larded with irony, sarcasm, journalistic focculi, etc. Nevertheless, it is an excellent catalog of issues on the foundations of QM. It actually 'obsoletes' much written after it. However, nearly half of it, including virtually all of the obscure parts, is devoted to describing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A reader knowing what they are (from math, where it takes 2 paragraphs) can read it with ease. (120 kb) cat.pdf ---On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ized electron orbits, Z. f. Phys.. 42 , 13-23 (1922) . Interesting early geometric considerations largely overtaken by subsequent developments. Besides historical interest, it may contain ideas better not lost to history. (64 kb) ebahn.pdf 13. E. Madelung , Secular oscillations within singlet/triplet states, From: Math. Handbook for Physicists (Dover, 1942) p. 298 . A calculation not found in textbooks which may have deep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nglet/triplet irreal states. (19 kb) secular.pdf 14. A. Einstein, 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of the cre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light, Ann. d. Phys. 47 , 133 (1905) . A retranslation of the photon paper. It is just too important to be as difficult to get in English as it was. (61 kb) photon.pdf 15. V. Varicak, Relativity in three dimensional Lobachevsky space., (Zaklada Tiskare Norodnih, Zagrb, 1924). A translation of a mostly complete survey of Varicak's application of non Euclidean geometry to Relativity Theory; arguably the most complete treatment of this topic ever written. Hard copy: http://ww.lulu.com/content/774095 注:经比对,博文《从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说起》中提供的德布罗意博士论文英文版应当就是 A. F. Kracklauer在其上述主页中提供的下载文档 ) 附4: 弗罗里达州立大学网 页对于德布罗意的介绍 http://micro.magnet.fsu.edu/optics/timeline/people/debroglie.html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long standing argument about whether the character of light was particle-based or wavelike was finally coming to an end as the scientists of the day began to accept that light could assume a dual nature. The possibility that such a duality might apply to matter as well as light was first proposed by physicist Louis de Broglie. Born in Dieppe, France, de Broglie studied in Paris and was descended from members of the French nobility. In his youth, he considered a career as a diplomat, but later turned to science and pursued the study of theoretical physics. His brother, Maurice, who had also decided to become a physicist and made many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X-rays, reportedly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de Broglie and wa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him to the work of Albert Einstein and Max Planck. Louis de Broglie received a science degree in 1913, but was soon after required to enter the military. During World War I, he was stationed at the Eiffel Tower as part of the wireless telegraphy army subdivision. When not occupied by official duties, de Broglie filled many of his hours pondering scientific questions, which helped prepare him to continue his studies in 1920 after the war had ended. The focus of his research upon his return to Paris shifted to mathematical physics and his doctoral thesis consisted of research on quantum theory. Within de Broglie抯 thesis, which was completed in 1924, many of his most profound ideas were put forth, including his groundbreaking theory of electron waves. He had published some work on electron waves in scientific journals previously as well, but the articles were given little notice. It was not until Einstein read a copy of de Broglie抯 thesis that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his ideas was understood. Due to Einstein抯 attention, other physicists became familiar with de Broglie抯 wave theory and utilized it in shaping their own work. Most notably, de Broglie抯 theory served as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Erwin Schr鰀inger and others developed quantum mechanics. 附5:马克思博士论文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41/dr-theses/ Karl Marx Internet Archi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with an Appendix Written: March 1841; First Published: 1902; Source: Marx-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ume 1; Publisher: Progress Publishers; Transcription/Markup: Andy Blunden; Online Version: Brian Baggins (marxists.org) 2000. Contents: According to Marx's original Table of Contents Dedication Foreword Part On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in General I. The Subject of the Treatise II.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ysics III. Difficulties Concerning the Identity of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IV. General Difference in Principl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V. Result Part Tw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in detail Chapter One : The Declination of the Atom from the Straight Line Chapter Two : The Qualities of the Atom Chapter Three : Atomoi archai and atoma stoicheia Chapter Four : Time Chapter Five : The Meteors Appendix Critique of Plutarch's Polemic against the Theology of Epicurus II. Individual Immortality 1. On Religious Feudalism. The Hell of the Populace 2. The Longing of the Multitude 3. The Pride of the Elected Notes I. On Religious Feudalism. The Hell of the Populace II.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ysics (notes) III. Difficulties concerning the Ientity of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notes) IV. General Difference in Principl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Preliminary Note I. The Relationship of Man to God 1. Fear and the Being Beyond 2. Cult and the Individual 3. Providence and the Degraded God Draft of new Preface Marx's Notebooks on Epicurean Philosophy Editors' Footnotes and Preface , Image of Draft Preface . 附6:马克思数学手稿欣赏与科学网博客对于《数学手稿》的了解与心得 附6-1. 我自己的《数学手稿》收藏 此书文革后正式出版时曾现洛阳纸贵之势,由科学网与其他网站一些网友的回忆也可想见当年抢购盛况。该版封面仅有书名、作者,无出版社(英雄不问出处? 。“人民出版社”字样出现于内页,出版、印刷日期(1975年7月第1版、1976年3月第二次印刷)也与现在的书籍为主张版权争先恐后地与扉页互相争宠、现在的一些姑娘们为吸引眼球以抢先暴露真相为荣不同,只是悄悄地、羞答答地藏在封底的内页。 附6-2 http://news.sciencenet.cn//zhibo/shownews.aspx?id=233319 纪念华罗庚逝世25周年大会, 时间:2010-6-12 :……到现在为止,数学家大会上提的,到目前数学家大会,现在马上就要开,包括数学家大会的主席和数学家,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和国际数学联盟的秘书长,他们都在说给数学一个定义是非常危险的,也就是对数学只能用观点去理解,我们国家基本上华老和 各个数学家都承认了马克思的定义 ,我就不重复了。 …… : 这件事我要说一下,很少人提到,73年的时候,北大的孙小宇等人,就把马克思数学手稿翻译出来了,74年在国内见了,在整个国内影响还是比较大,相当大的,北和南影响比较大,但是在科大几乎没受到影响,因为马克思的书稿有他的意义,他归结为一句话是什么呢,求导就是严格的特定的0:0,数学家羞答答干什么,就是那个零,但是我们有华老的那碗酒垫底,我们知道,0:0脱个精光上不了台演戏的,那个领域让我们在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这是我们所有科大人都知道,但是这是华老的影响所带来的。 附6-3 http://www.alljournals.cn/view_abstract.aspx?pcid=01BA20E8BA813E1924CB483152CA50D4FC5BD3CBB47B847Fcid=585D04A2453D8AD5DDFFE8BE5B16E24Cjid=B0F48139158DAC130DCA71551C5A0F32aid=9B3CDCFF12FE0F7Eyid=D43C4A19B2EE3C0Avid=1371F55DA51B6E64iid=0B39A22176CE99FB 马克思数学手稿:宝贵的历史文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2):18-23. 作者姓名: 孙小礼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摘 要: 马克思酷爱数学,几十年坚持不渝地利用闲暇时间钻研数学,留下了近千页数学手稿。马克思数学手稿(部分)在我国翻译出后,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过分抬高,认为马克思运用辩证法为微积分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相反的看法,认为马克思不懂微积分,其数学手稿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本文说明这两种看法都太极端,马克思把数学当作经济学研究和重要工具和辩证法的重要源泉,研读数学又是马克思的独特精神休养方式。马克思数学手稿是一份有特殊价值的历史文献。 hillside注:欲阅读《马克思数学手稿:宝贵的历史文献》的更多内容,请点击: http://www.kepu.net.cn/gb/basic/szsx/4/41/4_42_1002.htm 附6-4 科学网网友回忆《数学手稿》 附6-4-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1do=blogid=737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21-21554.html 李世春博客 (hillside注:此博客中另外张贴了《数学手稿》封面、内页,有余兴者可与以上本人所贴对比) 当我上高中的时候,正是1973年到1976年,这三年间国内发生了许多大事,但是,我最感兴趣的事还是1975年马克思《数学手稿》的出版。我们的学校叫白灵淖中学,和大毛忽洞相距10公里,位于固阳阴山北30公里。如此偏僻的地方,当时在经济上又不能有任何的非分之想,根本不可能到城市的新华书店去看看。后来得知北京有个王府井书店,可以办理邮购业务,当即汇去5元钱,大约一个月后,一本崭新的马克思《数学手稿》便寄来了,余款以邮票的形式同书返回。后来再次去信询问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邮来的清单上除马克思《数学手稿》外,只有《运筹学》和华罗庚的《优选法》,可以想象到当时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也没有多少数学书籍。 众所周知,马克思《数学手稿》既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当时只感觉到马克思是一个大学问家,看他的书肯定能学到些什么。后来上大学也带上了这本马克思《数学手稿》,并且一直保存到今天。 …… 数学手稿:马克思帮我对付极左派 那时,我学数学的时候,周围的人谁也不敢碰我,就连那些极左派也不敢碰我。 为什么呢? 因为我有一本马克思《数学手稿》,而且就放在身边。 大毛忽洞还跟那些极左派开玩笑说:你们看的那些破报纸是孙子辈的,我看的是马克思的原著,是你们看的那些文章的作者的爷爷,你们有什么不服气的吗? 当我看数学的时候,有时候极左派们还来给我(手里的马克思数学手稿)捧个场,就像花果山的猴子给孙悟空捧场一样。 如果陈景润当年手里也有一本马克思《数学手稿》就好了,或许能够击退极左派的干扰。 附6-4-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333do=blogid=541216 程代展博客 文革前清华有许多数学教师是本校工科学生留校,以后又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无心钻研业务,许多优秀人材,却得不到提高。我们刚去,就听说大跃进年代,数学教研组曾提出要“打倒柯家店”。不要epsilon-delta。反击右倾翻案风后,我们也被组织学习《马克思数学手稿》,还有人建议,用它当微积分教材。 附6-4-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9894-415631.html 肖赛君博客 我曾听到一个老师讲微积分中的极限理论是有缺陷的,他也提到爱尔兰大圣教贝克莱的批判,贝克莱称牛顿微积分体系中的“0”为“幽灵”,因为牛顿在需要“0”时,不管“0”多么小,就带了进来,在不需要的时候,也不管0多么大,一句话就给略掉了。这不符合数学严格逻辑推理的要求。马克思《数学手稿》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没有必要引入极限,直接用0/0作为导数就可以, 马克思认为零是可以做分母的 。另外,好像数学家欧拉也曾说过零是可以做分母的。 附7:hillside对马克思及哲学的思辨性博文 牛顿的上帝科学观与马克思的地狱科学观—论对“地狱入口”的误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88246.html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自由落体定律对于马克思的启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55240.html 马克思论科学魅力—“高山论”与“地狱论”,兼议易中天破门而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88220.html 凡是存在的,必有不合理之处;我在故我思——我的哲学思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729do=blogquickforward=1id=552274 附8:同时收获本科文凭与博士学位的天才数学家冯·诺依曼 http://hi.baidu.com/clq23/item/da3412d1bf6746b833db90c7 冯·诺依曼十几岁时曾得到一位叫L.拉兹的颇有才智的中学教师的教诲,不久以后,他成了M.法格蒂和L.法杰尔的弟子。L.法杰尔人称“许多匈牙利数学家的精神之父。”冯·诺依曼的父亲因考虑到经济上的原因,请人劝阻年方17岁的诺依曼不要成为数学家。后来父子俩达成协议,诺依曼便去攻读化学。1921~1925年,他先后在柏林和苏黎世学习化学。1926年诺依曼同时获得苏黎世化学工程文凭和布达佩斯数学博士证书。 http://www.pet2008.cn/thread-25393-5-1.html 1914年夏天,约翰进入了大学预科班学习,是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借故向塞尔维亚宣战,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由于战争动乱连年不断,冯·诺依曼全家离开过匈牙利,以后再重返布达佩斯。当然他的学业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在毕业考试时,冯·诺依曼的成绩仍名列前茅。 1921年,冯·诺依曼通过“成熟”考试时,已被大家当作数学家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和菲克特合写的,那时他还不到18岁。麦克斯由于考虑到经济上原因,请人劝阻年方17的冯·诺依曼不要专攻数学,后来父子俩达成协议,冯·诺依曼便去攻读化学。 其后的四年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大学注册为数学方面的学生,但并不听课,只是每年按时参加考试。与此同时,冯·诺依曼入柏林大学(1921年),1923年又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化学。1926年他在苏黎世的获得化学方面的大学毕业学位,通过在每学期期末回到布达佩斯大学通过课程考试,他也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个人分类: 历史探原|691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How not to write a PhD thesis
cityengle 2014-2-5 00:37
In this guide, Tara Brabazon gives her top ten tips for doctoral failure My teaching break between Christmas and the university’s snowy reopening in January followed in the footsteps of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I examined three PhDs: one was too big; one was too small; one was just right. Put another way, one was as close to a fail as I have ever examined; one passed but required rewriting to strengthen the argument; and the last reminded me why it is such a pleasure to be an academic. Concurrently, I have been shepherding three of my PhD students through the final two months to submission. These concluding weeks are an emotional cocktail of exhaustion, frustration, fright and exhilaration. Supervisors correct errors we thought had been removed a year ago. The paragraph that seemed good enough in the first draft now seems to drag down a chapter. My postgraduates cannot understand why I am so picky. They want to submit and move on with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re is a reason why supervisors are pedantic. If we are not, the postgraduates will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major corrections” for months. The other alternative, besides being awarded the consolation prize of an MPhil, is managing the regret of three wasted years if a doctorate fails. Every correction, each typographical error, all inaccuracies, ambiguities or erroneous references that we find and remove in these crucial final weeks may swing an examiner from major to minor corrections, or from a full re-examination to a rethink of one chapter. Being a PhD supervisor is stressful. It is a privilege but it is frightening. We know – and individual postgraduates do not – that strange comments are offered in response to even the best theses. Yes, an examiner graded a magnificent doctorate from one of my postgraduates as “minor corrections” for one typographical error in footnote 104 in the fifth chapter of an otherwise cleanly drafted 100,000 words. It was submitted ten years ago and I still remember it with regret. Another examiner enjoyed a thesis on “cult” but wondered why there were no references to Madonna, grading it as requiring major corrections so that Madonna references could be inserted throughout the script. Examiners have entered turf wars about the disciplinary parameters separating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Often they look for their favourite theorists – generally Pierre Bourdieu or Gilles Deleuze these days – and are saddened to find citations to Michel Foucault and Félix Guattari. Then there are the “let’s talk about something important – let’s talk about me” examiners. Their first task is to look for themselves in the bibliography, and they are not too interested in the research if there is no reference to their early sorties with Louis Althusser in Economy and Society from the 1970s. I understand the angst, worry and stress of supervisors, but I have experienced the other side of the doctoral divide. Examining PhDs is both a pleasure and a curse. It is a joy to nurture, support and help the academy’s next generation, but it is a dreadful moment when an examiner realises that a script is so below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scholarship that there are three options: straight fail, award an MPhil or hope that the student shows enough spark in the viva voce so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skid through to major corrections and a full re-examination in 18 months. When confronted by these choices, I am filled with sadness for students and supervisors, but this is matched by anger and even embarrassment. What were the supervisors thinking? Who or what convinced the student that this script was acceptable? Therefore, to offer insights to postgraduates who may be in the final stages of submission, cursing their supervisors who want another draft and further references, here are my ten tips for failing a PhD. If you want failure, this is your road map to getting there. 1. Submit an incomplete, poorly formatted bibliography Doctoral students need to be told that most examiners start marking from the back of the script. Just as cooks are judged by their ingredients and implements, we judge doctoral students by the calibre of their sources. The moment examiners see incomplete references or find that key theorists in the topic are absent, they worry. This concern intensifies when in-text citations with no match in the bibliography are located. If examiners find ten errors, th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erform minor corrections. If there are 20 anomalies, the doctorate will need major corrections. Any referencing issues over that number and examiners questi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abilities. If the most basic academic protocols are not in place, the credibility of a script wavers. A bibliography is not just a bibliography: it is a canary in the doctoral mine. 2. Use phrases such as “some academics” or “all the literature” without mitigating statements or references Generalisations infuriate me in first-year papers, but they are understandable. A 19-year-old student who states that “all women think that Katie Price is a great role model” is making a ridiculous point, but when the primary reading fodder is Heat magazine, the link between Jordan’s plastic surgery and empowered women seems causal. In a PhD, generalisations send me off for a long walk to Beachy Head. The best doctorates are small. They are tightly constituted and justify students’ choice of one community of scholars over others while demonstrating that they have read enough to make the decision on academic rather than time-management grounds. Invariably there is a link between a thin bibliography and a high number of generalisations. If a student has not read widely, then the scholars they have referenced become far more important and representative than they actually are. I make my postgraduates pay for such statements. If they offer a generalisation such as “scholars of the online environment argue that democracy follows participation”, I demand that they find at least 30 separate references to verify their claim. They soon stop making generalisations. Among my doctoral students, these demands have been nicknamed “Kent footnotes” after one of my great (post-) postgraduates, Mike Kent (now Dr Kent). He relished compiling these enormous footnotes, confirming the evidential base for his arguments. As he would be the first to admit, it was slightly obsessive behaviour, but it certainly confirmed the scale of his reading. In my current supervisory processes, students are punished for generalisations by being forced to assemble a “Kent footnote”. 3. Write an abstract without a sentence starting “my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is…” The way to relax an examiner is to feature a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a PhD abstract that begins: “My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is…” If students cannot compress their argument and research findings into a single statement, then it can signify flabbiness in their method, theory or structure. It is an awful moment for examiners when they – desperately – try to find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through a shapeless methods chapter or loose literature review. If examiners cannot pinpoint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they have no choice but to award the script an MPhil. The key is to make it easy for examiners. In the second sentence of the abstract, ensure that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is nailed to the page. Then we can relax and look for the scaffolding and verification of this statement. I once supervised a student investigating a very small area of “queer” theory. It is a specialist field, well worked over by outstanding researchers. I remained concerned throughout the candidature that there was too much restatement of other academics’ work. The scholarship is of high quality and does not leave much space for new interpretations. Finally, we located a clear section in one chapter that was original. He signalled it in the abstract. He highlighted it in the introduction. He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sight in the chapter itself and restated it in the conclusion. Needless to say, every examiner noted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that had been highlighted for them, based on a careful and method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He passed without corrections. 4. Fill the bibliography with references to blogs, online journalism and textbooks This is a new problem I have seen in doctorate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Throughout the noughties, online sources were used in PhDs. However, the first cycle of PhD candidates who have studied in the web 2.0 environment are submitting their doctorates this year. The impact on the theses I have examined recently is clear to see. Students do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refereed and non-refereed 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The Google Effect – the creation of a culture of equivalence between blogs and academic articles – is in full force. When questioned in an oral examination, the candidates do not display that they have the capacity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calibre and quality of references. This bibliographical flattening and reduction in quality sources unexpectedly affects candidates’ writing styles. I am not drawing a causal link here: major research would need to be undertaken to probe this relationship. But because the students are not reading difficult scholarship, they are unaware of the specificities of academic writing. The doctorates are pitched too low, filled with informalities, conversational language, generalisations, opinion and unreflexive leaps between their personal “journeys” (yes, it is like an episode of The X Factor) and research protocols. I asked one of these postgraduates in their oral examination to offer a defence of their informal writing style, hoping that the student would pull out a passable justification through the “Aca-Fan”, disintermediation, participatory culture or organic intellectual arguments. Instead, the student replied: “I am proud of how the thesis is written. It is important to write how we speak.” Actually, no. A PhD must be written to ensure that it can be examined within the regulations of a specific university and in keeping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doctoral education. A doctorate may be described in many ways, but it has no connection with everyday modes of communication. 5. Use discourse, ideology, signifier, signified, interpellation, postmodernism,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or deconstruction without reading the complete works of Foucault, Althusser, Saussure, Baudrillard or Derrida How to upset an examiner in under 60 seconds: throw basic semiotic phrases into a sentence as if they are punctuation. Often this problem emerges in theses where “semiotics” is cited as a/the method. When a student uses words such a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as if they were neutral nouns, it is often a signal for the start of a pantomime of naivety throughout the script. Instead of an “analysis”, postgraduates describe their work as “deconstruction”. It is not deconstruction. They describe their approach as “structuralist”. It is not structuralist. Simply because they study structures does not mean it is structuralist. Conversely, simply because they do not study structures does not mean it is poststructuralis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fling names around as if they are fashion labels (“Dior”, “Derrida”, “Givenchy”, “Gramsci”) is becoming a problem. I also feel sorry for the students who are attempting a deep engagement with these theorists. I am working with a postgraduate at the moment who has spent three months mapping Michel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over media-policy theories of self-regulation. It has been frustrating and tough, creating – at this stage – only six pages of work from her efforts. Every week, I see the perspiration on the page and the strain in the footnotes. If a student is not prepared to undertake this scale of effort, they must edit the thesis and remove all these words. They leave themselves vulnerable to an examiner who knows their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from their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es. 6. Assume something you are doing is new because you have not read enough to know that an academic wrote a book on it 20 years ago Again, this is another new problem I have seen in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Lazy students, who may be more kindly described as “inexperienced researchers”, state that they have invented the wheel because they have not looked under their car to see the rolling objects under it. After minimal reading, it is easy to find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knowledge in every idea that emerges from the jarring effect of a bitter espresso. More frequently, my problem as a supervisor has been the incredibly hardworking students who read so much that they cannot control all the scholarly balls they have thrown into the air. I supervise an inspirational scholar who is trying to map Zygmunt Bauman’s “liquid” research over neoconservative theory. This is difficult research, particularly since she is also trying to punctuate this study with Stan Aronowitz’s investigations of post-work and Henry Giroux’s research into working-class education. For such students, supervisors have to prune the students’ arguments to ensure that all the branches are necessary and rooted in their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knowledge. The over-readers present their own challenges. For our under-readers,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their own brilliance because they do not realise that every single sentence they write has been explored, extended, tested and applied by other scholars in the past. Intriguingly, these are always the confident students, arriving at the viva voce brimming with pride in their achievements. They are the hardest ones to assess (and help) through an oral exam because they do not know enough to know how little they know. Helpful handball questions about the most significant theorists in their research area are pointless, because they have invented all the material in this field. The only way to create an often-debilitating moment of self-awareness is by directly questioning the script: “On p57, you state that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has not addressed this argument. Yet in 1974, Philippa Philistine published a book and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that topic. Why did you decide not to cite that material?” Invariably,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 often after much stuttering and stammering – is that the candidate had not read the analysis. I leave the question hanging at that point. We could get into why they have not read it, or the consequences of leaving out key theorists. But one moment of glimpsing into the abyss of failure is enough to summon doubt that their “originality” is original. 7. Leave spelling mistakes in the script Spelling errors among my own PhD students leave me seething. I correct spelling errors. They appear in the next draft. I correct spelling errors. They appear in the next draft. The night before they bind their theses, I stare at the ceiling, summoning the doctoral gods and praying that they have removed the spelling errors. Most examiners will accept a few spelling or typographical mistakes, but in a word-processing age, this tolerance is receding. I know plenty of examiners who gain great pleasure in constructing a table and listing all the typographical and spelling errors in a script. Occasionally I do it and then I know I need to get out more. Spelling mistakes horrify students. They render supervisors in need of oxygen. Postgraduates may not fail doctorates because of them, but such errors end any chance of passing quickly and without corrections. These simple mistakes also create doubt in the examiner’s mind. If superficial errors exist, it may be necessary to drill more deeply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or structure chosen to present the findings. 8. Make the topic of the thesis too large The best PhDs are small. They investigate a circumscribed area, rather than over-egging the originality or expertise. The most satisfying theses – and they are rare – emerge when students find small gaps in saturated research areas and offer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s or new applications of old ideas. The nightmare PhD for examiners is the candidate who tries to compress a life’s work into 100,000 words. They take on the history of Marxism, or more commonly these days, feminism. They attempt to distil 100 years of history, theory, dissent and debate into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nd up applying these complex ideas to Beyoncé’s video for Single Ladies. The best theses not only state their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but also confirm in the introduction what they do not address. I know that many supervisors disagree with me on this point. Nevertheless, the best way to protect candidates and ensure that examiners understand the boundaries and limits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ate what is not being discussed. Students may be asked why they made those determinations, and there must be scholarly and strategic answers to such questions. The easiest way to trim and hem the ragged edges of a doctorate is historically or geographically. The student can base the work on Belgium, Brazil or the Bahamas, or a particular decade, governmental term or after a significant event such as 11 September 2001. Another way to contain a project is theoretically, to state there is a focus on Henry Giroux’s model of popular culture and education rather than Henry Jenkins’ configurations of new media and literacy. Such a decision can be justified through the availability of sources, or the desire to monitor one scholar’s pathway through analogue and digital media. Examiners will feel more comfortable if they know that students have made considered choices about their area of research and understand the limits of their findings. 9. Write a short, rushed, basic exegesis An unfair – but occasionally accurate – cliché of practice-led doctorates is that students take three and a half years to make a film, installation or soundscape and spend three and a half weeks writing the exegesis. Doctoral candidates seem unaware that examiners often read exegeses first and engage with the artefacts after assessing if candidates have read enough in the field. Indeed, one of my students recommended an order of reading and watching for her examiners, moving between four chapters and films. The examiner responded in her report – bristling – that she would not be told how to evaluate a thesis: she always read the full exegesis and then decided whether or not to bother seeing the films. My student – thankfully – passed with ease, but this examiner told a truth that few acknowledge. Most postgraduates I talk with assume that the examiners rush with enthusiasm to the packaged DVD or CD, or that they will not read a word of the doctorate until they have seen the exhibition. This is the same assumption that inhibits these students in viva voces. They think that they will be able to talk about “art” and “process” for two hours. I have never seen that happen. Instead,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exegesis and how it articulates the artefact. Postgraduates entering a doctoral programme to make a film or create a sonic installation subject themselves to a time-consuming and difficult process. If the student neglects the exegesis until the end of the candidature and constructs a rushed document about “how” rather than “why” it was made, there will be problems. The best students find a way to create “bonsai” exegeses. They prepare perfectly formed engagements with theory, method and scholarship, but in miniature. They note word limits, demonstrate the precise dialogue between the exegesis and artefact, and show through a carefully edited script that they hold knowledge equivalent to the “traditional” doctoral level. 10. Submit a PhD with a short introduction or conclusion A quick way to move from a good doctoral thesis to one requiring major corrections is to write a short introduction and/or conclusion. It is frustrating for examiners. We are poised to tick the minor corrections box, and then we turn to a one- or two-page conclusion. After reading thousands of words, students must be able to present effective, convincing conclusions, restating the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knowledg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problems and flaws and further areas of scholarship. Short conclusions are created by tired doctoral students. They run out of words. Short introductions signify the start of deeper problems: candidates are unaware of the research area o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e case of introductions and conclusions in doctoral theses, size does matter. Hope washes over the start of a PhD candidature, but desperation and fear often mark its conclusion. There are (at least) ten simple indicators that prompt examiners to recommend re-examination, major corrections or – with some dismay – failure. If postgraduates utilise these guidelines, they will be able to make choices and realis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decisions. The lessons of scholarship begin with intellectual generosity to the scholars who precede us. Ironically – although perhaps not – candidatures also conclude there.
个人分类: 科研新知|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文代写现完整产业链 网络成论文造假温床
brbaba 2013-11-19 22:58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随着高校“论文季”的到来,网络上硕士论文代写生意异常红火,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代写论文的网站明码标价,操作流程程序化, 而且会让买家觉得服务相当全面贴心。然而,面对这样的公开叫卖,监管却成了难题。   在网页上搜索硕士论文代写跳出来的网页链接很多,广告词大多是专业团队、价格优惠。记者点开一家论文代写网站,发现里面板块齐全,提供的论文代写服务有一套完整的付款流程,就连售后修改服务也是免费的。随后,记者以在校研究生的身份联系了论文代写网站客服:   记者:你这能代写论文是吗?大概三万字左右多少钱啊?   代写网站客服:写硕士论文一个是字符数,一个是查重率,根据这两个来收取费用,三万字符,查重率控制在30%,8000块。   记者:这么贵,这么多钱我怎么给你啊?总不能一次都给你吧?   代写网站客服:首先需要预付20%的开题服务款,然后再付30%的正文服务款,我们完成正文,并发送大半部分的内容给您看一下,没有什么问题,就支付余下的50%款项,我们将所有的文章发给您。   从下“定单”到完稿、从检测到发表,只要你想做的,都能办到,就连价格也可以商量。这样一条完整的论文造假产业链,监管起来难度颇高。尽管学校采用了软件查重和“双盲”审查的双保险,但代写论文的恶劣风气还是扰乱了学界。    英国: 论文代写趋于产业化   那么在国外的学术界,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呢?《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说,英国的论文代写已经趋于产业化,代写广告不仅充斥于网络,甚至连街边的小卖部都是他们的阵地。   侯颖:代写论文在英国不是新鲜事了,英国主流媒体《每日电讯报》曾经就发布了全英80所大学学生作弊和欺骗行为的详细调查报告。其中,英国互联网论文买卖交易额已经超过了2亿英镑,也就是超过约20亿元人民币。了解代写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各种学校论坛,或者是街边小卖部里的免费报纸,无不充斥着各色论文代写公司的相关广告。   系方式上面手机号码、QQ、MSN一应俱全。   如此数量的论文代写公司,敢于明目张胆的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刊登广告,似乎有把这一服务产业化的趋势。   对于学校而言,发现学生论文是否是自己完成的也并不太容易,但是如果一旦发现他人代写或者是抄袭内容超过一定比例,学校则会严格惩罚,判该科目不及格,同时也不能参加补考。    美国:论文代写生意兴旺 美国学子铤而走险   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很多,他们宣称培养了世界上最严谨的高端人才。然而,论文代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很多美国学子选择铤而走险。《全球华语广播网》美国观察员庞哲介绍:   庞哲:美国毕业论文书写对毕业生来说压力非常大,所以美国目前各种代写服务机构就应运而生,并且生意相当兴旺。这些服务机构基本上都是以网站方式来向全美各地有需要的各种学位的学生提供代写服务的,价格也是因为要写论文的难易程度、专业程度,所需要做调研的工作量来决定。   而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首先这些代写机构都会以协助提供研究和资料收集为招牌,有的提供文章主体,委托人自己最终包装完成稿件,有的就全部完成一个最完整的论文,最后要承担风险是否违法的则是委托人也就是学生。总之在美国花钱找人代写论文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委托人一定要非常审慎小心。    日本: 造假风波令人目不暇接   近几年日本学界的造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造假风波令人目不暇接。《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   黄学清:近年来,论文造假在日本频频发生,今年7月就曝出东京大学分子细胞生物研究所教授加藤茂明所在的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多处数据篡改和捏造,东京大学对他研究发布的165篇论文展开调查,认为其中43篇应予以撤销。东大表示,加藤茂明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论文的造假,但是研究室管理不当导致问题发生,致使东京大学学术研究信誉度受损,因此应承担重大责任。此外,今年还发生了京都府立医大教授高血压药临床研究数据造假,防卫医大讲师论文篡改数据等事件,震动了日本科学界及教育界。   面对日益颓丧的学术精英们,日本政府不得不出台各种办法遏制屡禁不止的造假问题,他们寄希望于伦理教育以扭正当下的不良风气。   黄学清:为防止此类不当行为,日本文物科学省所管辖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决定将要求接受其研究经费的学者必须接受科研伦理教育,这个机构每年会提供1千亿日元左右的科研经费,未进行伦理教育学习的学者可能会被停止支付科研经费,一些大学也自主建立了检举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记者郭亚楠)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个人分类: 杂谈|4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一份英文期刊说起,顺便再和赵大良老师商榷下期刊发展根本问题
热度 16 uafql 2013-7-15 19:24
赵大良老师说了,他捅了个网络出版的“马蜂窝”, 但网络带来的变革大家必然要面对。我同意,也不同意。这样吧,就从我自己从事的岩土方面的期刊说起。 从事岩土,特别是岩石力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中科院武汉的岩土所在国内岩石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响当当的,岩土三大中文期刊( EI )有两份都来自岩土所,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另外的一份是来自于南京水科院的《岩土工程学报》好像。前一段时间,我听说了一件事情,让我感觉有点惊讶,就是岩土所创办了一份英文的岩土方面的刊物,叫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我一方面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另一方面,却对他们这份刊物的发展并不是太看好,为什么呢。 一句话,稿源!!!!!!!!!稿源才是根本啊!!!!!!(现在岩土方向的国际刊物已经很多了,大家可以看我写的附录中对国际岩土刊物的整体介绍) 现在各个杂志实际上竞争已经很激烈了,而全球的研究组相对不多,对原创研究成果的抢夺是更加激烈的。杂志越好,越能吸引一流文章,而一流的文章又越能增加杂志影响力。相反,没有一流的研究成果的支持,不被广大科研人员认同,刊物很容易被边缘化。一句话,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实际上对出版社也是一样,很多小而精的出版社这二十年都消失了(比如 Pergamon ),最终出现了 Elesiver (爱思维尔)这样的庞然大物,掌握着巨大的学术数据库,获取高额的利润,个人觉得这是全球研究和科学出版系统不停进化演变的结果,刊物多,成果少,大家只有抱团,组成更大的集团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当然,它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不满,认为它已经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国外有人都开始发起抵制 Elesiver 的运动了。但现在网络的自由出版是否能对 Elesiver 产生巨大冲击,还有待观察,毕竟它的数据库大,资源丰富,而且它一样可以搞网络自由出版的。 现在以国内教育部、高校、出版社对普通研究人员的恶劣态度,以及国家政策对国外 SCI 文章的整体导向,已经促使国内一流稿件大量外流,即使不是全部的稿件,估计能达到 90% 了(当然有人可能有不同看法)。所以,岩土所创办的这个英文刊物拿什么稿件来刊登???以岩土所的实力,以及全国岩土研究人员的支持,不是不能支撑起一份一流的岩土英文刊物,但在现有条件下,你能象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那样团结同心么?现在国内的 Cell Research 等几个亮点刊物根本无力掩盖中国科技刊物(特别是中文刊物)全面溃败的局面,不是么? 所以,我对赵老师的第一个看法是,网络出版对很多国内的科技数据库是个伪命题。没有一流成果的数据库,被边缘化的数据库,您觉得有那个实力和资格去谈所谓的网络出版么?大家问问,数据库里面有多少文章是为了评职称粗制滥造的?有多少文章作者写完,不要说无人问津,就是作者本人都觉得很水的?这样的数据库,谈网络出版又有何意义呢? 第二,科技进步,期刊发展,都是基于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努力,所有的其它东西都是空的。所以,网络出版,首先要尊重来自学术界约定俗成的惯例,不然你的数据库就会失去稿源,会被边缘化。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博士论文入库我没有听说什么版权问题,因为学术界得罪不起。现在国内倒好,基本上不尊重普通科研人员。教育部逼着大家,大家强行地“被出版”,确实没有什么办法。不过,大家还是可以用脚投票的,我把成果投往国外,总可以了吧。 SCI 文章认真写,毕业论文随便写,没有重复抄袭,这总可以了吧。最终呢,,,,教育部不是万能的!!!!!国家的长官意志可以强行一时,能强行一世么? 第三,期刊出版工作人员,象赵老师这样,是和普通科研人员在一条战线上,大家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都是为了学术进步、知识传播为目的。应该站在一起反对那些上级主管部门的胡作非为。要知道,普通科研人员所受到的伤害最终会转嫁回到整个科研出版体系身上的。谁都逃不掉的。 写这篇博文,主要是赵老师那篇的博文让我感觉很伤心,赵老师的话让我觉得,就像赵老师对大家说,你看,那小孩,真傻,和他说了,这样做有风险,有风险,还这样做,真傻。我不想有一天,我对大家说,你看,那家伙,和他说了,中文期刊没希望了,他还这样做,真傻,真傻。。。。。。。。。。 夜很黑,每一个用心做事的人就像黑夜中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再漫长的黑夜也总有迎来黎明的时候,大家总会记起那些人,那些事,那漫漫黑夜中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牺牲。总要有人在麦田里播种希望! 希望岩土所的英文刊物越办越好!博文言语如有冒犯赵老师之处,敬请见谅。 在这博文结束之时,另外一位赵老师也发表了 高校为学位论文的版权保护做了些什么? 的博文,我突然间明白了,中国出版界为什么不尊重学术界多年惯例,为什么美国的博士论文入库就没有相关问题,一样可以发表。而中国的出版界就不愿意去考虑国家的胡作非为给学术界带来的巨大问题,也不去考虑学术界的相关利益,而是根着教育部的方向走了。归根结底,出版界(特别是中文出版界)不需要依赖学术界就可以生存。( 1 )出版单位主要是对上级负责,读者、作者等的态度并不重要;( 2 )现状是大量的中文文章需要发表,质量如何并不重要,相反,数量巨多,中文出版界不缺稿源。看来,夜不是黑,哎,夜是太黑了。几根蜡烛照不到太多光明啊! 根据大家的评论,我补充一点,我相信赵老师是一片好心,是善意的。但是,我只是觉得, 赵老师本来可以和学术界站在一起,明里暗里反对国家的胡乱做法。比如,他可以不理CNKI,或者他可以让作者作些修改再发表,实在不行,据稿的时候可以明面不用查重这个理由(其它理由多了去了),然后暗里告诉他难处,然后推荐他发去可能接受的刊物。期刊界本来应该和学术界站在一起,共渡难关的。但赵老师给我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我已经告诉你了,你还这样做!),这才是伤心的原因。 附录(岩土国际期刊介绍): 网络上流传着所谓岩土四大牛刊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岩土虽然看似一家,但还是有区别的。那四大牛刊实际上都是偏向于土力学方面的研究,岩石力学的第一刊物就是 Elesiver (爱思维尔)旗下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国际岩石力学及采矿科学杂志),这份杂志创办于 60 年代,是岩石力学界几个大牛创立的,现在里面的编委各个都还是大牛(这些家伙是实实在在地在做事哦,不是挂个名),口碑很好,岩石力学最影响的文章都是发表在这个刊物上,全球做岩石力学的研究人员都认同的。第二刊物是 Springer (斯普林格)旗下的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感觉这个刊物上的文章质量和前一个比,差了不少,但还是不错的。 接下来就是土力学方面的刊物了,首先是 Geotechnique (岩土技术?),很老牌的在英国的刊物,实际上感觉它主要偏向于岩土模型方面的文章,以前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个教授 P cundall 在上面发过一篇文章,搞岩土的人应该都知道 itasca 这个公司(他是老板,这里面故事很多,就不多说了),他有篇离散元的文章( 1979 年)已经被引用近六千次了(有兴趣大家可以 Google 下),这是很恐怖的数字,特别是对工程类文章来说是非常之多的,而且引用还在增加( cundall 2008 年当了美国工程院院士,估计这篇文章作用很大)。主要是那篇是离散元方面的鼻祖,而离散元已经应用到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所以这种文章可遇不可求 ( 百年一篇??? ) 。但近十年来,感觉刊物的水平在不停地下降,已经有被第二刊物超越的趋势。这第二刊物就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SCE )旗下的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SCE (岩土工程及岩土环境工程学报),这个刊物在北美是公认土力学的第一刊物,全美国上下都认的。有人说你的文章是不是真金,就拿到那里去试试,审稿人的水平是很高的。接下来是 Canadia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加拿大岩土杂志),水平也很不错。不过感觉有点泾渭分明,那上面的文章多来自于英联邦国家(和老美搞对抗???)。至于 Soils and Foundations 是日本办的,现在被 Elesiver 买下了好像,应该也不错,但感觉在美国的影响力不高。 接下来是搞土工计算方面的杂志,主要是两个, Wiley 旗下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Methods in Geomechanics (地质力学中的数值及分析方法)和 Elesiver 旗下的 Computer and Geotech (计算机与岩土技术),基本上岩土计算方面有影响力的文章都发在上面,不过最近有个杂志异军突起,应该说给这两个杂志造成很大的麻烦。 值得一提的有三个杂志,一个是 GeotechnicalTesting Journal (岩土测试杂志),属于美国的标准协会底下的,影响因子不高( 0.5 左右),但是很老牌,大家还是认的。另外一个是 Acta Geotechnica (不会翻译,见谅), Springer 旗下的,德国的杂志,影响因子不错( 0.8 ),刚进入 SCI 不久,以前我没有听说过,不过应该还可以,我见过 MIT 的朋友在上面发过文章。最后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 ASCE )在 2001 年创办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ASCE (国际地质力学学报??),这个杂志算是异军突起的,现在还只是 EI 检索,不过由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实力强大,个人认为被 SCI 检索只是时间问题,上面的文章质量很不错,现在很多稿源,特别是美国的稿源,都被这个杂志拿走了。 最后是两个感觉比较边缘的杂志,一个是 Springer 旗下的 Geologic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这个是个老牌的杂志,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影响力一直不是很大,只是 EI 检索。另外是一个是 Tayor 旗下的 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 ,创立于 2005 年,感觉没有什么影响力。另外说一句, Tayor 旗下的不少杂志也是 SCI 检索,但是口碑都非常一般,甚至有很差的。 另外一些与岩土有关的杂志,主要是 Elesiver 旗下的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 , 以及 Springer 旗下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and the Environment (这个,不会翻译了,见谅),以及土壤学科方面的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影响因子很高,不过和岩土工程感觉离得比较远),隧道工程方面的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地震方面的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Structural Dynamics ,石油工程方面的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第一杂志)和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以及矿业方向的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ineral Processing ,林林总总,就不多说了。 水平所限,如果有缺漏,望请岩土研究的朋友一起补充!多谢!
19375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最牛的博士论文
热度 7 zhengchen0 2013-7-4 22:04
最牛的博士论文!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1. 最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 ,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 最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 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 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 通过了么?” 3. 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 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 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 最牛B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 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 ,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个人分类: 科研反思|39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高雅纯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热度 2 bhwangustc 2013-5-27 15:23
高雅纯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高雅纯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用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科学的方法对金融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主要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1)采用湍流理论中的SL层次结构理论研究股票价格序列的SL层次结构和多重分形特性。(2)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对证券市场的资产回报序列进行建模,分别构造了基于动态阈值和静态阈值的动态全局金融网络,发现金融危机与证券市场价格走势的统计特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3)提出一个市场生态学模型,同时考虑投资者的动力学演化和投资产品的动力学行为。高雅纯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JSM 1篇,Physica A 1篇,IJMPC 1篇)。这些研究可以对金融动力学领域有所贡献,能加深人们对此领域一些现象的认识,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高雅纯同学的博士论文写作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叙述清晰。在答辩过程中,高雅纯思路敏捷,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正确。 论文综述全面,内容丰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富有启发性。说明作者有较强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研究方法,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通过,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建议授予 高雅纯 同学博士学位。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137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博奎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热度 1 bhwangustc 2013-5-27 15:20
陈博奎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陈博奎同学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信息反馈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根据不同的交通信息和道路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其主要研究内容有:针对非对称含瓶颈的道路模型提出了分段函数信息反馈策略;根据加权类信息反馈策略的构造原理,设计出指数函数信息反馈策略;将信息反馈策略拓展应用到二维网络道路模型上,并提出了行驶时间加权路径反馈策略;根据流量的定义提出两种流量信息反馈策略;最后提出一种极限形式的局部类信息反馈策略—空位长度反馈策略。通过和前人提出的策略做大量的对比,证明这些新策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陈博奎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均被SCI收录,其中两篇发表在JCR二区期刊上。这些结果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陈博奎的博士论文写作行文流畅、简繁得当、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计算结果表述正确规范。在答辩过程中,陈的思路敏捷,回答问题简明扼要。说明基础扎实,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充分讨论,投票通过,一致建议授予陈博奎同学博士学位。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948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刘清泉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热度 1 bhwangustc 2013-5-27 15:15
刘清泉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刘清泉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蠕虫算法的改进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研究,并将其利用在二维及三维圈模型。这些改进蠕虫算法主要有三类:连接检查的蠕虫算法、诱导子图蠕虫算法和用于完全占据圈模型模拟的蠕虫算法。蠕虫算法的设计过程本身自动满足细致平衡条件。其所提出的蠕虫类新算法能够高效模拟晶格上 O(n) 圈模型对于非负实数 n 的所有三个临界分支,包括零温度的临界分支。对比 O(n) 圈模型之数值模拟结果和库伦气体理论,作者发现了一系列表征基本几何和动力学观测量标度指数的严格表达式。基于配位数为 3 的三维过氧化氢晶格,作者还将其新算法应用于三维圈模型相变性质探究,确定了一系列 n 值下的相变点以及一系列临界指数,包括热指数,磁指数和圈指数。通过对算法动力学的分析,作者证明了所提出的改进蠕虫算法具有很高效率。刘清泉在攻读博士期间已经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重要物理学刊物 Nuclear Physics B 上发表两篇论文,另有 Chinese Physics B (第二作者)一篇。 刘清泉的博士论文表述清楚,文笔流畅,逻辑严密,计算翔实,书写格式及图表规范,论文选题属于统计物理理论学科前沿。对于统计物理相关领域的文献有很好综述,了解本领域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在答辩过程中,刘清泉思路敏捷,回答问题正确。论文内容丰富,研究系统全面,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充分讨论,投票通过,一致认为本论文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建议授予刘清泉同学博士学位。 注:刘清泉的指导老师是邓友金教授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174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法国航校ENAC博士论文答辩记实(下篇)
热度 3 Liweigang 2013-5-22 07:41
( 李伟钢 伍红英 ) 按 :本文的合作者伍红英系法国国家民航学校- ENAC 的新科博士,她是中国民航大学的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论文于 2013 年 4 月 22 日顺利通过答辩。笔者有幸应邀,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审,赴法国参加答辩活动。本文分上下篇记述这项活动的若干逸事,以便读者了解该校研究生答辩程序和相关异国风情。 官方庆典 法式大餐 在紧张的答辩活动之后,航校的科研主管 B. Lamiscarre 老师在校部安排了官方宴会—正宗的法式大餐。他还特地让红英邀请几位参加答辩的中国同学参加。这次答辩共邀请来自三个国家的外校评委,光往返国际机票就相当可观,足见校方(实际上与空客有关)对红英的研究工作和论文答辩活动的重视;毕竟,这是象征着 学校教育、科研水准和 博士研究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在市内餐馆聚餐的性质不同,在校内特设午餐进行庆典,真是隆重而典雅。 西方宴请实际上很简单,餐牌和程序如下。小点:面包奶酪;前菜:鲜菜莎拉;主盘:薯泥焗鱼 ;甜点:果味布丁;酒水:干红。 和普通西方正餐略有不同,当地的全麦面包,黄黄的、圆圆的,烘烤到位,很有嚼头。再者就是主盘锔鱼,色美味鲜,配上乳酪土豆泥,十分可口。当然,这葡萄酒可是正宗的干红,精制 2010 年的 ChateauLasturs , 12 人的餐桌,左右边各放一瓶。跟着法国朋友干杯,十分正点,大家的午餐十分尽兴。 图五 庆典法式大餐的主盘: 薯泥焗鱼 同仁庆功 中国小吃 正式宴请后,便是实验室同仁的庆功 Party 。大家欢聚一堂,和午餐官方宴请的风格完全不同,内部庆祝活动更为温馨。为了此次小聚, Felix 老师利用此前去天津民航大学授课的机会带回了很多特色食品,如酥脆的天津麻花、各式各样的稻香村点心、新疆的和田大枣、各种小包装可以即食的蔬菜和肉类(居然有鸡爪等女士美容小吃!)。 另外红英和朋友们也准备了中国的传统食品—红烧牛肉、糖醋排骨、大肉煎饺等,大家开始边吃边聊,一同倾心祝贺红英顺利通过答辩。闲聊之余,红英还道出了她通过早餐助力答辩的经验之谈。她说,一定要非常重视答辩当天早餐的质量,不能仅仅是稀饭馒头,尽管很是可口,但顶不到晌午。所以,享用咖啡、奶酪、火腿、巧克力等热量大的西式早餐,绝对没错。同时,在法国、巴西等较 Romantic 的国度,最好能准备几块薄荷味的口香糖,便于应付吻礼。 虽然相对红英当日紧张的答辩任务来说,西式早餐较为给力;但是,那些还未离开的评委和以及应邀的外国朋友还是愿意把Party上的中国特色食品称为美食。他们在赞叹之余还不停地询问我们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好的食品,中国人却吃不胖呢?后来竟然一致认为学校可以举办一个厨艺工程专业,招收厨艺级的博士研究生。 图六 实验室同仁衷心为 红英 博士贺喜 导师家宴 巴西风味 晚上的活动则是巴西风味的导师家宴,由于 Felix 老师的第二任妻子来自巴西,参加活动的除了其他外宾,就是来自巴西的 Alexandre Ramos 老师俩口。 Felix 的家在航校附近,是个独门独院的两层楼。这里的社会治安特好,他们白天出门时甚至门不落锁。 除了紧张的科研活动之外, 他在西班牙边城 Barratge de Sant Joan deToran 的山坡上,还有个小农场。从图卢兹出发,开车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那里是他和家人或学生度过周末的好地方。从 Felix 老师的情况看出,法国的大学老师业余生活十分悠闲安逸。不过他希望从法国航校退休后,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工作,那里也有他和巴西同事主持的实验室。这次访问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9月份毕业的一位博士生将到巴西利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我们正在安排。 图卢兹是一个值得留恋的温馨小城, ENAC 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大家都期待着下一次的相会。当然,届时博文的图片会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山脉的 Felix 农庄那另道景色! 相关连接: 法国航校 ENAC 博士论文答辩记实(上篇)
个人分类: 时事微博|8546 次阅读|6 个评论
致谢
热度 1 health229 2013-5-21 20:31
零六年夏,只身赴蜀,负笈求学,时近七载,初到川大的情景宛如昨日,难免感叹时光易逝,韶华难追。期间,梦想与激情共舞,挑战与汗水齐飞。在我博士论文掩卷定稿之际,博士三年期间的各种经历跃然心头: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朋友的关心及亲人的牵挂,一切的一切都历历在目。如今论文得以顺利完稿,多仰导师及其他师长亲友之助,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但卫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设计、实验中具体困难的解决到论文的修订,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与汗水。但老师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踏实认真的科研态度、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正直的人品,这些对我今后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将影响深远。三年来,导师在学业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予热心帮助。导师对我的传道、授业、解惑都让我感激不尽且受益终生。在此论文完成之际,特向我尊敬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余之成长,导师之助至大矣,深谢吾师,难忘师恩! 感谢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的各位老师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所给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感谢本研究室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在平时与他们的学术交流中,也开阔的我的研究思路,他们是我工作时的伙伴,也是我永远的朋友。 感谢轻纺与食品学院 2010 级博士班的同学们,三年苦读同窗情,六月毕业奔前程。 感谢我敬爱的父母对我多年的抚育和无私的关爱,感谢他们在我读书期间所给予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读博的三年期间,我聪慧善良的妻子是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亲密战友,她所给予我的理解、支持和对我们家庭的付出,都让我深受感激: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此生。他们为了我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正是由于有了他们始终不渝的爱、关心和无私的奉献,特别是在我身处困境中所给予的鼓励,使我在学习和工作中拥有了巨大的动力,没有他们作为我的坚强后盾,我不可能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在我读博期间,我的宝贝女儿楹楹出生了,还要感谢她给我带来的欢声笑语和幸福的烦恼。 本论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铬多金属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分子调控机理及鞣革性能 (21276164) ”和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无铬多金属纳米配合鞣剂的制备及其鞣革性能的研究 (11DXYB210JH-027) ” 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要感谢评阅论文和出席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诸位专家、教授在百忙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 千言万语,无以表述,只能在此说一声:谢谢您们 ! 惶恐地承受诸位的恩惠,唯有今后加倍努力以求不负众望。 王康建 谨识 2013 年 4 月于四川大学皮革楼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74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页纸的诺贝尔奖论文
热度 1 zeiss 2013-5-12 22:16
07年11期的《发现》上刊发了一篇题为“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的文章,原载《大学生》。文中提到的3篇论文,有一篇是爱因斯坦有关狭义相对论论文,题目叫“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下面主要介绍“3篇地球人都知道的论文”中的只有一页多的诺贝尔奖论文。 一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巴黎。    一样的延续着千百年的灯红酒绿,香榭丽舍大道上散发着繁华和暧昧,红磨坊里弥漫着躁动与彷徨。    而在此时的巴黎,有一个年轻人,名字叫做德布罗意(De Broglie),从他的名字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贵族,De 是法国贵族的标志,像德国贵族的“冯(von)”一样。事实上德布罗意的父亲正是法国的一个伯爵,并且是正是一位当权的内阁部长。这样一个不愁吃不愁穿只是成天愁着如何打发时光的花花公子自然要找一个能消耗精 力的东西来磨蹭掉那些无聊的日子(其实象他这样的花花公子大约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德布罗意则找到了一个很酷的“事业”——研究中世纪史。据说是因为中世纪史中有着很多神秘的东西吸引着这位年轻人。      时间一转就到了1919,这是一个科学界急剧动荡动着的年代。就在这一年,德布罗意突然移情别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尤其是感兴趣于当时正流行的量子论。具体来说就是感兴趣于一个在当时很酷的观点:光具有粒子性。   这一观点早在十几年前由普朗克提出,而后被爱因斯坦用来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即便如此,也非常不见容于物理学界各大门派。 德布罗意倒并不见得对这一观点的物理思想有多了解,也许他的理解也仅仅就是理解到这个观点是在说“波就是粒子”。或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因为年轻而摆酷,德布罗意来到了一派宗师朗之万门下读研究生。        从此,德布罗意走出了一道足以让让任何传奇都黯然失色的人生轨迹。 二   历史上德布罗意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读他的研究生也许已经很难说清,事实上德布罗意在他的5年研究生生涯中几乎是一事无成。事实上也 可以想象,一个此前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中世纪史爱好者很难真正的在物理上去做些什么。 白驹过隙般的五年转眼就过去了,德布罗意开始要为他的博士论文发愁了。    其实德布罗意大约只是明白普朗克爱因斯坦那帮家伙一直在说什么波就是粒子,(事实上对于普朗克大约不能用“一直”二字,此时的普朗克已经完全抛弃自己当初的量子假设,又回到了经典的就框架。)而真正其中包含的物理,他能理解多少大约只有上帝清楚。    五年的尽头,也就是在1924,德布罗意终于提交了自己的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有一页纸多一点,不过可以猜想这一页多一点的一份论文大约已经让德布罗意很头疼了,只可惜当时没有枪手可以雇来帮忙写博士论文。    他的博士论文只是说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而进一步德布罗意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这就是他的论文里提出的两个公式    而这两个公式的提出也完全是因为在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的时候提出光子的动量和能量与光的参数满足这一关系。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博士论文会得到怎样的回应。 在对论文是否通过的投票之前,德布罗意的老板朗之万就事先得知论文评审委员会 的六位教授中有三位已明确表态会投反对票。本来在欧洲,一个学生苦读数年都拿不到学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时至今日的欧洲也依然如此。何况德布罗意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来混日子的的花花公子。      然而这次偏偏又有些不一样——德布罗意的父亲又是一位权高望众的内阁部长,而德布罗意在此厮混五年最后连一个Ph.D都没拿到,双方面子上自然也有些挂不住。    情急之中,朗之万往他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寄了一封信。    当初的朗之万是不是碍于情面想帮德布罗意混得一个PhD已不得而知,然而事实上,这一封信却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轨迹。 三 这封信的收信人是爱因斯坦。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尊敬的爱因斯坦阁下: 在我这里有一位研究生,已经攻读了五年的博士学位,如今即将毕业,在他提交的毕业论文中有一些新的想法………………    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    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弊国的一位伯爵,内阁的**部长,若您能……,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朗之万 在信中,大约朗之万的潜台词似乎就是如果您不肯给个面子,呵呵,以后就甭来法国了。 不知是出于知趣呢,还是出于当年自己的离经叛道而产生的惺惺相惜,爱因斯坦很客气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该论文里有一些很新很有趣的思想云云。 此时的爱因斯坦虽不属于任何名门望派,却已独步于江湖,颇有威望。有了爱因斯坦的这一封信,评审委员会的几位教授也不好再多说些什么了。 于是,皆大欢喜。    浪荡子弟德布罗意就这样“攻读”下了他的PhD(博士)。    而按照当时欧洲的学术传统,朗之万则将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印成若干份分寄到了欧洲各大学的物理系。    大约所有人都以为事情会就此了结,多少年以后德布罗意那篇“很新很有趣”博士论文也就被埋藏到了档案堆里了。德布罗意大约也就从此以一个PhD的身份继续自己的浪荡生活。   但历史总是喜欢用偶然来开一些玩笑,而这种玩笑中往往也就顺带着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在朗之万寄出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份来到了维也纳大学。 四 1926年初。    维也纳。    当时在维也纳大学主持物理学术活动的教授是德拜,他收到这份博士论文后,将它交给了他的组里面一位已经年届中年的讲师。    这位讲师接到的任务是在两周后的seminar(学术例会)上将该博士论讲一下。    这位“老”讲师大约早已适应了他现在这种不知算是平庸还是算是平静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已到不惑之年而仍然只在讲师的位置上晃荡的人,其学术前途自然是朦胧而晦暗。 而大约也正因为这位讲师的这种地位才使得它可以获得这个任务,因为德拜将任务交给这位讲师时的理 由正是“你现在研究的问题不很重要,不如给我们讲讲德布罗意的论文吧”。    这位讲师的名字叫做——薛定谔(Schrodinger)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薛定谔仔细的读了一下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其实从内容上来讲也许根本就用不上“仔细”二字,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只不过一页纸多一点,通篇提出的式子也不过就两个而已,并且其原型是已经在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的。    然而论文里说的话却让薛定谔一头雾水,薛定谔只知道德布罗意大讲了一通“波即粒子,粒子即波”,除此之外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    两周之后,薛定谔硬着头皮把这篇论文的内容在seminar上讲了一下,讲者不懂,听者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而老板德拜则做了一个客气的评价:      “这个年轻人的观点还是有些新颖的东西的,虽然显得很孩子气,当然也许他需要更深入一步,比如既然提到波的概念,那么总该有一个波动方程吧”      多年以后有人问德拜是否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这一个评论,德拜自我解嘲的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吗?”    并且,德拜建议薛定谔做一做这个工作,在两周以后的seminar上再讲一下。   两周以后。    薛定谔再次在seminar上讲解德布罗意的论文,并且为德布罗意的“波”找了一个波动方程。    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    当然,一开始德布罗意的那篇论文就已经认为是垃圾,而从垃圾产生出来的自然也不会离垃圾太远,于是没人真正把这个硬生生给德布罗 意的“波”套上的方程当一回事,甚至还有人顺口编了一首打油诗讽刺薛定谔的方程:    欧文用他的psi,计算起来真灵通;   但psi真正代表什么,没人能够说得清。 (欧文就是薛定谔,psi是薛定谔波动方程中的一个变量) 故事的情节好像又一次的要归于平庸了,然而平庸偏偏有时候就成了奇迹的理由。    大约正是薛定谔的“平庸”使得它对自己的这个波动方程的平庸有些心有不甘,他决定再在这个方程中撞一撞运气。 五 上面讲到的情节放到当时的大环境中来看就好像是湖水下的一场大地震——从湖面上看来却是风平浪静。    下面请允许我暂时停止对“老”讲师薛定谔的追踪,而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两年发生物理学界这个大湖表面的风浪。    此前,玻尔由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理论的启发提出了著名的“三部曲”,解释了氢光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当中,由玻尔掌门的哥本哈根学派已然是量子理论界的“少林武当”。    1925,玻尔的得意弟子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进一步抛弃经典概念,揭示量子图像,精确的解释了许多现象,已经成为哥本哈根学派的镇门之宝——量子界的“屠龙宝刀”。不过在当时懂矩阵的物理学家没有几个,所以矩阵力学的影响力仍然有限。事实上就是海森堡本人也并不懂“矩阵”,而只是在他的理论出炉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弟子玻恩告诉海森堡他用的东西在数学中就是矩阵。 再回过头来再关注一下我们那个生活风平浪静的老讲师薛定谔在干些什么——我指的是在薛定谔讲解他的波动方程之后的两个星期里。    事实上此时的他正浸在温柔乡中——带着他的情妇在维也纳的某个滑雪场滑雪。    不知道是宜人的风景还是身边的温香软玉,总之是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给了薛定谔一个灵感,而就是这一个灵感,改变了物理学发展的轨迹。 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六 倚天一出,天下大惊。    从此谁也不敢再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当成nonsense(扯淡)了。    哥本哈根学派的掌门人玻尔更是大为惊诧,于是将薛定谔请到哥本哈根,详细切磋量子之精妙。    然而让玻尔遗憾的是,在十天的漫长“切磋”中,两个人根本都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在一场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却又毫无结果的“哥本哈 根论剑”之后,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    薛定谔回到了维也纳之后仍然继续做了一工作,他证明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他的波动方程表述的量子论其实只是不同的描述方式。    从此“倚天”“屠龙”合而为一。    此后,薛定谔虽也试图从更基本的假设出发导出更基本的方程,但终究没有成功,而不久,他也对这个失去了兴趣,转而去研究“生命是什么”。 历史则继续着演义他的历史喜剧。    德布罗意,薛定谔都在这场喜剧中成为诺奖得主而名垂青史。    尾声   其实在这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当中,上帝还是保留了某种公正的。薛定谔得出它的波动方程仅在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的的诞生一年之后,倘若上帝把这个玩笑开得更大一点,让薛定谔在1925年之前就导出薛定谔方程,那恐怕矩阵力学就根本不可能诞生了(波动方程也就是偏微分方程的理论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熟悉的,而矩阵在当时则没有多少人懂)。如此则此前在量子领域已辛苦奋斗了十几年的哥本哈根学派就真要吐血了!      薛定谔方程虽然搞出了这么一个波动方程,却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方程精髓之处,而对它的方程给出了一个错误的解释——也许命中注定不该属于他的东西终究就不会让他得到。对薛定谔方程的正确解释是有哥本哈根学派的玻恩作出的。(当然玻恩的解释也让物理界另一位大师—— 爱因斯坦极为震怒,至死也念念不忘“上帝不会用掷色子来决定这个世界的”,此为后话)。      更基本的量子力学方程,也就是薛定谔试图获得但终究无力企及的的基本理论,则是由根本哈根学派的另一位少壮派弟子——狄拉克导出的,而狄拉克则最终领袖群伦,建起了了量子力学的神殿。
1284 次阅读|1 个评论
您好!博士论文后记:我的博士之路(胡春松)
热度 2 hucs 2013-5-4 17:40
博士论文后记 我的博士之路 今天,当我站在答辩席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内心充满了五味:甜、酸、苦、辣、咸。回顾自己走过的博士之路: 甜的是:尽管这一刻来得太迟,终于了却自己的一个心愿--圆了博士梦; 酸的是:科研项目申请、论文海外投稿,均告失败,个中滋味只有己知; 苦的是:缺乏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简单,让自己难以言状; 辣的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科学网博客,可以尽情“发泄”,想写啥就写啥,即刻发表,痛快而尽兴; 咸的是:太多的想法,太多的目标,尚不能一一付诸现实。 回顾自己走过的博士之路,为没有及时成功而遗憾,为没有及时抓住机会而悔恨。19 97 年应届硕士毕业,我向多位教授发出了读博申请,并得到北京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上海瑞金医院沈卫峰教授的友情回信。最后,根据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我报考了上海瑞金医院龚兰生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教授的博士,却因忙于毕业论文和答辩准备而放弃考试。同样无缘成为第二军医大学吴宗贵教授的博士生(原计划可能与自己的硕士导师罗伟教授联合委托培养博士)。随后的硕士毕业分配,我历经曲折和磨难,在院长吴宣成教授直接帮助下终于留校工作。后来,经外语考试选拔和医学院魏家凤院长支持,我赴科技部上海外语培训中心 JICA 班学习半年,却未能如愿赴日研修。期间,我的硕士论文参加第九次中日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西安,1997.10)并大会宣读。接着,在医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研究生学习期间通过的 WSK (全国 外语水平考试)和留学项目申请书,我顺利获得1998年度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公派赴美(普通)访问学者资格,于2000年至2001年先后在 两 所大学由导师Jun-Yan Hong教授(UMDNJ, NJ)和导师 Jeffrey M. Isner 教授(Tufts, Boston)指导,在实验室从事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修,学成按期回国。未能在美国获得转读博士机会,是我的一个遗憾。 2001 年6月从美国回国后,根据当时国外正热的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我率先开展自体骨髓细胞移植和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病)心衰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考评,2002年12月我获得副高职称资格。由于当时江西医学院仍无心血管专业博士招生资格(当时,学校只有外科学烧伤专业招博),我便报考了北京协和医院朱文玲教授的博士,一边在临床值(白、晚)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直到2003年3月考前一周,我才脱产赴京应试。这是我真正的第一次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可能是准备不足,以外语58分,总分163分而告失败(但我当时考完估分,外语至少应该有70~80分才是)。由于考后发生SARS疫情,我被二附院安排到急诊科发热门诊一线值(白、晚)班,也没有转读基础医学专业或本校的机会。考前的2002年,我曾向Science、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投稿。无奈,没有相关充足经费。2003年考博后,我第一次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获资助。经历了海外投稿、考博和基金申请等多重失败打击,我暂时放弃求学的努力,工作也被迫从心内科住院部转到门诊部心内科,并将论文投往国内期刊发表。SARS疫情过后,人们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我便积极向《健康报》等投稿心血管科普作品,也开始写一些人文文稿。期间,我还思量着转行从事行政工作或报考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博士。我曾报考参加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处级干部选调考试(获85分)。由于缺乏博士学位,许多工作和想法都不能顺利实现,我只好继续依赖专业发展。2005年,我通过了正高职称(主任医师)人机对话资格考试(3年有效期),但当年及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申报正高职称,均未得到批准。2004年,我撰写的关于慢性心衰(CHF)的大型英文综述稿(此前曾在二附院心内科进行小讲课,并以内容纲要提交医学院作为英文教学材料),尝试在国内外多位著名教授联合指导下合作共同投稿,遗憾最终未能在Circ杂志发表(为此,个人还接受上级调查,做过检讨)。此后,我在高润霖院士、刘力生教授、胡大一教授等指导下,在国内学术期刊和《健康报》等发表了相关中英文专业论文和科普作品,并创造性总结、提出了“健康的‘种子法则’”、OOH与NOOH综合症、RT-ABCDEF策略等自称“拳头”学术作品,但向海外期刊(Lancet、NEJM、BMJ等)投稿仍告失败,却被邀请为海内外顶级杂志,例如Hypertension、BMJ等审稿。2007年6月,我开始在雅虎网站的空间撰写公益博客。由于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患者较少,加之当时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杂交(Hybrid)手术作为一项新技术刚起步,本着“内外兼修”的考虑,我欲尝试从事心外科事业,便毅然报考院长胡盛寿教授的博士,拟从事围术期医学的研究方向,结果以外语55分、专业基础62分、外科学55分而又一次失败(同样,当时考完自己估分,外语至少应该有70~80分才是)。由于海外科研项目美国“探索大挑战(GCE)”不设门槛,2009年5月我便开始申报第3轮(R3)项目,此后连续申报R4、R5、R6、R7、R8、R9项目,期望能获得经费支持,发表若干尚未发表的英文论文(事实上,早在2004年初我已知道有该项目并第一次申报,但未入闱)。此时,我的求学心愿仍未了却。后来,新任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辛洪波副校长的一堂关于心血管转化医学的学术讲座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2009年12月我决定报考本校统招博士,结果以专业外语94分(可能是第一名),公共外语76分(这次基本符合我的估分),内科学65分,专业基础课26.5分未获复试资格。最令我不能相信的是专业基础课只有26.5分,我甚至怀疑应该有62.5分才正确。无奈,研究生院不允许查分。直到2010年在易敬林书记主持下,南昌大学医学院有资格首次招收在职临床医学博士,我才有机会顺利通过外语考试,实现自己的读博心愿。 工作之余,我参加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课程学习,并于2011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外语统一考试。通过双向选择,终于被导师吴清华教授接收为在职博士,同时也邀请胡大一教授等为共同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 由于缺乏科研经费进行确切的基础与临床项目研究,加之新成立的南昌大学医院门诊部心内科患者较少,我思考着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我利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平台,本着医学与人文结合、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精神,开始经常性的诗歌作品创作,首次提出“岭峰体”诗歌并出版诗书《青春诗语》。2012年3月,我以在职博士、副主任医师资格主持申报 该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申报经费58万元)。很遗憾,这一内容新颖的项目同样未获资助。 2011 年,我申报的国际“房颤卒中预防项目”(简称“1M1M”项目)入围全球公投(全球共184项,其中中国12项),但最终仍未获经费资助。可以说,在我的科研之路上,至今未获一分钱的(国家或省级)自然基金支持。 2012 年炎热的夏天,我及时抓住自己新的科研 思路 和想法,花费整整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写成一万字左右关于“CDC链”的英文论文(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并投稿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还是由于缺乏经费支持,遗憾仍未发表。几经曲折和取舍,本着求新求实的要求,我的博士论文才成就今天的答辩内容。 谨以此文致谢在我的求学之路上给予过各种帮助的各级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以及我的家人;要感谢我的海内外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对我的博士学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特别要致谢科学网博客平台和众多网友,从中我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尤其是还能够及时展示自己的各种作品。虽然实现自己的博士梦已经很晚,但我相信未来的事业仍无穷无尽。正如我在广东科学馆参观时看到的伽利略名言:追求科学需要 特殊的勇敢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一定会持续勇往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南昌大学在职博士胡春松,初稿于2013年5月4日博士论文答辩前夕) 附录: 胡春松 博士论文 Dr. Hu CS’ doctoral theses: OOH Syndrome and CDC Strips HU Chun-Song, M.D. M.D. Supervisors: Prof. WU Qing-Hua, Prof. HU Da-Yi, and M.D. Supervisors Group Nanchang University , CHINA 预期的博士论文答辩时间:5月25日或6月11日或6月25日。 (欢迎您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谢谢!) ( 注: 我开始用南昌大学办公网个人邮箱发信,用 cnhucs@163.com 收信。)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6173 次阅读|4 个评论
求学之路的“兴趣”与“投机”之三:考不考博及博士论文选题
热度 4 baocunkuan 2013-4-17 22:36
求学之路上充满了各种变数,兴趣也好、投机也罢,且不论当初选择这一行当、这一学科方向出于什么目的,考什么大学和选择什么专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40564.html )?读不读研以及考什么方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43686.html )?走到现在,尤其对于一个年已不惑的人来说,回头看一下当初的选择和以后走过的路,也只有“会心一笑”的份儿 了。这里,想说一下我读博士和选择“战略环境评价”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其中似乎也掺杂有“兴趣”与“投机”的成分。 1996 年秋天,当时的长春地理所申请下来了国内第二个“环境地理学”博士点,导师尚先生是申请该博士点时的四位教授之一,也就成为了该博士点“当然的”博士生导师。 1997 年夏天硕士毕业的我当时也面临多个选择:一是硕士毕业就留校(师大或其他高校)做老师,要知道,当时硕士毕业后要在大学谋一份职位并不难;二是考博,考博士也有多个选择,记得当时还跑过北大、生态中心、北京地理所等,还有就是考长春地理所做尚先生的“开山弟子”。后来,也是权衡来、权衡去,决定做尚先生的“开山弟子”。准备考研期间,也出了个 “小插曲”,当时省科委招考硕士应届毕业生,进去大概相当于公务员,是去“星火处”,自己就“背地里”去报了名。印象最深得就是当时的一个“处领导”模样的一句话:来我们这个处没有别的什么好处,以后家里吃得鸡蛋、大米什么的基本不用再去买了~笔试、面试就去了两次,第三次去时一个更大的“领导”模样的人找我们谈话,大概说了些客气话,什么“对不起了,以后还应有机会”云云。我也就回去后踏踏实实地复习备考了。 1997 年秋季开学,我就成了中科院的博士生,记得当时长春地理所的博士生月津贴是 440 元,要比当时师大的博士生高出 100 多。 中科院当时似乎要求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博士论文选题。我硕士论文刚好赶上“九五计划”之前,就选择了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为题。博士论文选题时,导师建议我选择面源污染控制(硕士论文针对点源)。我 1996 年第一次接触战略环境评价,尽管当时只是翻译了一个小册子(图1),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图1我的“战略环境评价”启蒙读物——珍藏至今的小册子 当时第一次给导师说出我的想法时,尚先生一口答应下来,并叮嘱我说,你就奔去写一本书,将来咱们出版。这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时国内相关战略环境评价的文献仅有数篇,国外的文献一律要去国家图书馆(当时还叫“北图”)去查。当时尤为可贵的是北师大的李巍老师把他当年写博士论文时参考的英语文献包括 UNEP 、 OECD 、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有关战略环境评价的文件、国外期刊文献等,甚至他当时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复印给我。 1998 年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我都是“泡”在图书馆里看文献,环境学、可持续发展、政策学、经济学,笔记就记了好几本,几十万字。 98 年底开题后, 99 年一整年时间来写:先做好文献索引,白天在长春地理所的宿舍,文献摊开一床,边看边写,时而奋笔急写,时而仰天长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苦。终于在 2000 年初回山东老家过年之前,把论文初稿交给尚先生, 39.4 万字。 2000 年夏天博士论文答辩时,还记得一个评委老师说过,你这篇博士论文不好写;不过也好写,因国内就你一个人(其实也不止我一个人,尽管当时国内只有两三人)做,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呵呵,真听不说是在夸我,还是在“贬”我。不过,能作为长春地理所首批招收、培养、毕业的博士生,也算是开创性的了。 这“事儿”到这就似乎讲完了。不过,后面还有一些“事儿”在交待一下:就是 2000 年底(当时我已经去了上海,在同济做博士后),基于我博士论文的书稿交了科学出版社,后来一直到 2002 年 10 月中国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于 2003 年 9 月 1 日生效)明确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出版社最终于 2003 年 1 月出版了,那本名为《战略环境评价导论》的书也就成了中国大陆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图2)。那时,我已经留校在同济做老师了, 2003 年申报副教授,那本书应发挥了较大作用。还有,那本基于我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 39.4 万字专著,顶了我一年的“工作量”。呵呵~也算是我博士学习期间的一个“意外收获”吧,也多少有些“投机”的成分。 图2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国内第一部专著——《战略环境评价导论》
63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Dr. Hu CS’ doctoral theses: OOH Syndrome and CDC Strips
hucs 2012-12-26 16:33
Dr. Hu CS’ doctoral theses: OOH Syndrome and CDC Strips HU Chun-Song, M.D. M.D. Supervisors: Prof. WU Qing-Hua, Prof. HU Da-Yi, and M.D. Supervisors Group Nanchang University , CHINA Outline Introduction Part I Obesity-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Hypertension(OOH) Syndrome: Discovery, Name, and Clinical Features Part II OOH and NOOH Syndrome: Preliminary Clinical Data --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 in OOH Syndrome? Yes! --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in OOH Syndrome? Yes! -- Cardiovascular, Diabetes and Cancer(CDC) strips in OOH Syndrome ? Yes! Part III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OOH syndrome: RT-ABCDEF Strategy and Seven-Core-Principles(SeCP) Based Comprehensive Therapy Part IV Predictors Of PAF: From Electrophysiology, Echocardiography to Biomarkers Part V Treatment Of CHF in 21 st Century: the Era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ming? Part VI Evidences for CDC strips Part VII Mechanism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CDC strips Part VIII Novel Strategies to Halt CDC strips Conclusions 相关附件: I 著作: 1 《青春论语》( 胡春松 著 胡永新 书记 审 )(已完稿) 2 《青春诗语》( 胡春松 著 周文斌 校长 序 )( 已出版 ) 3 《青春私语》( 胡春松 著 )(写作中) 4 其它:《心脏策略》(共十二分册) / 《围产期心肌病 (PPCM) 》(待稿中) II 科研项目: 1 主持申报 2011 “ 1M1M ”房颤卒中预防项目(全球 184 项中国 12 项入闱公投),未获资助; 2 主持申报“探索大挑战” (GCE Projects) R3 、 R4 、 R5 、 R6 、 R7 、 R8 、 R9 项目 ,均未获资助; 3 主持申报 NSFC2012 ( 58 万元),未获资助; III 科普文稿:《健康报》 、《 光明日报》 、《家庭医生报》 等,公开发表; IV 积极呼吁筹建“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 ---- HU Chun-Song, M.D. (胡春松 在职临床 医学博士)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Associate Physician-in-chief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anchang University Hospital No. 461 Bayi Ave , Nanchang 330006 P.R. China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2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享受,还是负担?
热度 7 dawnshower 2012-12-4 20:16
是享受,还是负担?
每次去所里的图书室借书,都是一场探险。有些书,网上显示在库可借,然端端正正抄下索书号、顺着号码的导引前往时,却未遂。之前与之后的号码都井然在列,偏偏我要的那一本却凭空消失。不过,无甚大碍,也许是被工作人员放错了地方,前前后后再扫两眼就能找到;也许还能找到更好的——反正内容相似的书都放在一起,偶遇的书有时比计划中要寻找的书更合心意。 今天又借了一大摞书。把灯一盏盏地摁灭了(此处人少,平日一般关着灯),然后从温暖的图书室出来,很有“扫货”归来的满足感,但也略微有点茫然——我已经很难分清,看这些书究竟是享受还是负担。 总的来说,这些书基本上都是我喜欢的——由于我很计较精神方面的付出,所以关于选题标准,我最看重“相关文献是否赏心悦目”,反正无论什么题目都要看排山倒海的文献,那我当然要选那些自己喜欢的文献,希望它们不仅仅是完成论文的工具,而且还具有独立的阅读价值。虽然这样一来,与导师的研究多少有一点偏离,但他还是很支持我选的题目。 但我为什么有时候还是觉得累呢?大概是因为,把看书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毕竟与闲来无事时候的看书是两种性质。由于已经有了预设的主题,所以看书时,脑子里会不自觉地盘算:这一章的主题是否与我的研究相关?这段话值不值得引用?同类著作中应该还有比这本更权威的吧?……确切地说,我不是在看书,是在用书。所以书中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条都会被我脑中一把无形的剪刀咔嚓咔嚓剪掉,甚至,与某些好书也只能止于点头之交。我也知道忽略那些内容很可惜,可是没办法,我实在没有功夫玩味一本书中所有精致的细节。就像最近看到的一本食学论文集,翻开它便如同进入一个热闹的集市,我好想仔细看看王安石如何“三亩荒园种晚蔬”;还想看看尼泊尔的农民工外出务工、妇女和儿童营养不良……然而,由于之前已经有了“购物清单”,所以我无法心安理得地流连无关摊位。 这样看书,实在是很累。所以有时候,明明已经看了一天的书,却仍旧觉得心里有点空,就好像在海上航行的船员,虽然拥有漫无边际的水,却还是会觉得渴。于是,放下手中的书,再打开另外的书,不抱什么目的地看。眼睛虽有点累,但有什么办法呢?非如此,内心无法平衡。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寻常事|632 次阅读|7 个评论
杨海群博士英文专著摘要
yhaiqun0416 2012-11-28 21:35
杨海群博士英文专著摘要 Outline of Dr. Haiqun Yang's English Book 专著题目:改革的计划经济中的银行与金融控制 Banking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出版单位: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95年 Macmillan Press, 1995 专著摘要: 本论文第一章从审视社会主义银行体制的改革出发进行研究,说明在中央计划经济的银行模式中,银行体系发挥了某种控制经济的功能。第二章分析匈牙利和中国的银行近期遇到的经济问题,探讨银行体制改革在这些国家的金融效应。第三章介绍西方国家的主要的金融发展和银行理论,集中关注银行体系在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并研究这些理论对计划经济模式和改革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意义。 在第四章中讨论了中国在经历了激进的改革之后所体验的金融混乱。这种分析表明,通过银行控制经济,并通过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是非常必要的。第五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对所发表的理论的批判,包括对科尔奈(Kornai)的“短缺经济学”和皮伯斯(Peebles)的理论的批判,阐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这也为第六章的讨论开辟了道路。对中国货币供应与需求的计量分析是为了研究货币总量控制有效性。模型的建立也提供了一种解决小样本的计量经济方法。最后,第七章提出结论:通过正确的政策进行银行控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转型过程中是可能的。 本文希望上述争论和结论有益于促进改革的计划经济的政策制定。 专著目录: Banking and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Contents Preface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Issues Questions Structure 1. Socialist Banking Systems and Their Reforms Introduction The banking model of CPEs The partially reformed banking model Conclusions 2. Problems of Selected RCPEs Introduction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Hungary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China Banking decentralisation during transitioin Conclusions Appendices 3.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Banking Control Introduction How to treat the market: a review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re financial liberalisation models useful to reforming CPEs? The control of banks and banking control Credit rationing and monetary control Conclusions 4. Financial Disorder and Banking Control Introductioin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finance: Jiangsu Province Four national financial disorders in China Interenterprise debt in China The third national financial disorder: Hengshuei The battle against the fourth national financial disorder Centralisation and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the banking system Successful banking system are controlled and help to control Conclusion 5. Monetary Equilibrium and Disequilibrium Introduction Monetary equilibrium in the RCPEs Liberalisation or control? Peebles and the "Shortage School" Conclusions Appendix: the cost function 6. Modelling Money Demand and Supply in China: Notice: The abovebook entitled Banking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by Macmillan Press in England in 1995 was based on my Ph.D. thesis entitled Costs and Benefits in Decentralizing a Banking System in Transition completed in Birkbeck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94. 中文说明: 以上 1995 年由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的专著 Banking Financial Control in Reforming Planned Economies 即《改革的计划经济的银行与金融控制》 一书是基于本人在伦敦大学 BIRKBECK 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 “ 银行系统分权化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 ” 。
个人分类: 著作|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专辑-2:钱伟长博士论文编后记
热度 5 sqdai 2012-9-25 05:09
【按】作为 “ 纪念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文集 ” 中的一部重要著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 》首次公开发行。在编辑过程中,我折服于钱先生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方式,这里发布前不久撰写的钱伟长博士论文编后记,并同时发布我校资深教授程昌钧所写的序言,供博友们参考,并随发两篇相关文章的信息,供同行朋友参考。 钱伟长 博士论文编后记 值此钱伟长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在推出《钱伟长学术论文集》的同时,首次公开出版发行他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此举对于读者了解这位科学大师的学术经历和治学理念有重要价值。 对于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学术意义,序言中已有详尽表述,这里不再重复,只想简述在时隔 70 年之后,我们重新研读此文可以得到的启发。 世上自有博士论文以来,水平一向参差不齐,其中可以彪炳学术史册者屈指可数,常为人们称道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德布洛意于 1924 年完成的关于电子运动波的博士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钱学森于 1938 年完成的关于可压缩流动和反作用力推进的博士论文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载入了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动力学发展史;从学术价值层面看来,钱伟长关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的博士论文可以与之比美。 钱伟长的博士论文闪烁着创新的光芒,他 首次采用张量分析这一有力工具,经过宏微观全面分析建立了弹性板壳内禀统一理论,具有精确性和统一性;他在微观分析中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坐标系,可用以描述各种不同形状的薄壳和薄板问题,并根据板壳特征尺度与曲率半径之比及其与相对厚度的关系,对薄板、薄壳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类,由此导出了著名的 钱伟长方程。这一工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钱伟长 先生在写成这篇博士论文时还不到 30 岁,他的才华已经露出锋芒。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举其要者,有如下各点: —— 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到 1940 年代,板壳力学已发展了百余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他敢于向旧体系挑战,另辟蹊径,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不仅敢于创新,而且善于创新。这源于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原先是学物理的, 1935 年大学毕业后跟随吴有训先生研究光谱学, 1939 年后才专攻弹性力学,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创造岀耀眼业绩,说明他有极好的数理基础,特别是能纯熟地应用微分几何和张量分析等数学工具。这恐怕是因为他在清华物理系求学时,还修完了数学系的主干课程。 —— 刻苦钻研,勤奋敬业。当时国家积弱,强敌入侵,他怀着爱国心,为了科学救国,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才有可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原文长达 219 页,全文公式数百,都是在电动打字机上完成的,得化多少时间! —— 学风严谨,思路缜密。在整个工作中充分显示了钱伟长很深的学术功力,他不仅数理基础扎实,而且国学底子深厚,充分利用了我国先哲条分缕析、严丝密缝的剖析功夫。文中,他用精致的坐标图和明细的表格,详尽无遗地罗列了 12 种薄板和 35 种薄壳的细节,令人叹为观止! 在计划出版此书时,我们原拟将全文译成中文,考虑到现时的学人在阅读英文著作时没有很大困难,而且钱伟长的英文表述简洁流畅,容易读懂,因此决定原汁原味地印行这篇博士论文,仅对个别打印错误做了必要的修改。 我们感谢上海大学的丁虎博士和陈然博士,他们设法从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复印了博士论文原件(据说此件几近孤本);同时还要感谢责任编辑王悦生,他对全文做了细致入微的校订编辑工作。 编者谨识 2012 年 9 月 【链接 1 】钱伟长博士论文的序言 序 言 程昌钧 70 年前的 1941 年 11 月 , 钱伟长在 导师 J. L. Synge 教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 在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完成了长达 219 页的 博士学位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并进行答辩,于 1942 年获得博士学位。这篇博士论文也是 钱伟长的成名作,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国际力学界的学术地位。 只要阅读过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就能够发现,即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一篇具有高度学术价值和广泛应用背景,并处处充满着创新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 1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钱伟长 看到虽然 板壳是应用广泛的结构元件,但是之前的理论却是混乱的 , 不仅板和壳是分开来考虑的 , 而且不同形状的壳体有不同形式的理论 , 因此, 钱伟长 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精确板壳理论,以克服先前板壳理论的不足。这就是他博士论文选题的出发点。 2 .为了建立统一的板壳理论,他率先采用一种全新的坐标系,即以中面为基础的拖带坐标系,并从微分几何的观点出发,采用张量分析的手段来表达拖带坐标的变形和板壳的应变。 3 .与传统用位移定义应变的方法不同 , 钱伟长率先定义应变张量为变形后与变形前坐标系的基本张量改变量的一半,并由微分几何中平坦空间曲率张量满足的条件导出应变张量的协调方程。根据所定义的应变张量,他又引进了两个新的张量,即中面拉伸变形张量和弯曲变形张量 , 它们是内禀理论的基本未知量 , 并导出了这两个基本变形张量满足的张量方程。这就是 “ 弹性 板壳内禀理论 ” 的核心和精髓。 4 . 与传统的板壳理论不同,内禀理论的基本未知量和它们满足的方程均是在拖带坐标系中用与中面有关的基本张量表示的,所以内禀理论适合于不同的坐标系及不同形状的薄壳和薄板问题。 5 .在内禀理论的基础上,钱伟长又率先采用统一的简化和分类方法,把薄板视为薄壳的特殊情况 , 将两个基本变形张量按厚度方向展成坐标的 Taylor 级数,代入协调方程和平衡微分方程,再按照不同的幂次分类,得到 12 类薄板问题和 35 类壳体问题。 6 .在 12 类薄板问题中除了熟知的广义平面问题、 Kirchhoff 小挠度理论、 von Kármán 大挠度理论、薄膜问题外,还发现一大类新的有意义的有限挠度薄板问题。在 35 类壳体问题中也发现一些新的壳体问题,尤以应用广泛的浅壳方程最为重要,受轴压作用的柱壳和受外压作用的球壳发生的局部失稳均可看成这类浅壳大挠度问题。当把这些方程应用于各种板壳问题时 , 可得到相应的方程组 , 并从理论上首次揭示和证明了一些非线性板壳问题存在边界层效应的可能性。 按照博士论文的内容,钱伟长先后在 Applied Mechanics—Theodore von Kármán Anniversary Volume 和 Quarterl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等杂志发表 5 篇相关的论文,其中以在纪念 Th. von Kármán 教授 60 岁祝寿文集中的论文为《弹性 板壳内禀理论》的核心和精髓。在 这个祝寿文集中包括了 26 篇论文,其中的作者都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例如: A. Einstein, S. Timoshenko, R. Courant, R. von Mises, Hans Reissner, A. Nádai, A. Weinstein, P. S. Epstein, H. Bateman 等,而年仅 30 岁的唯一一名中国留学生 钱伟长 跻身于其中,显然受到 von Kármán 教授等的关注,也 奠定了他在国际力学界的学术地位。 钱伟长相关系列论文的发表将板壳理论引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引起 弹性力学、应用数学及纯数学界的广泛重视,他先后应邀在加拿大及美国各地高等学校和有关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在 1945-1955 年间,美国、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在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多部专著,称 浅圆柱壳方程为 “ 钱伟长方程 ” 。 许多著名学者,如 R. L. Reiss , Х . М . Мущтари , А . С . Вольмир 等都曾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研究和引用过 钱伟长的论文 。受其影响, A. E. Green, E. Reissner , E. L. Reiss, P. Cicala 等人在 60 年代发表了有关三维理论的边界效应的文章。 1977 年,荷兰科学家出版的《板壳渐近解》专著中将 钱伟长的系列工作誉为 “ 划时代的工作 ” 。 时至今日,人们对板壳内禀理论的评价仍然很高。 1982 年 8 月在上海召开的国际有限元分析会议上,执行主席 R. H. Gallagher 教授在向大会介绍钱伟长时说: “ 钱 教授有关板壳统一内禀理论的论文,曾是美国应用力学研究生在 40 - 50 年代的必读材料,他的贡献对以后的工作很有影响。 ” 《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是 20 世纪科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 70 年过去了,它仍然闪发着熠熠的光辉。在纪念钱伟长先生诞辰 100 周年之际,上海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对于年轻人如何选题,如何做学问,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2012 年 9 月 4 日 【链接 2 】相关文章 1. 程昌钧, 钱伟长 先生对力学和应用数学的贡献,力学进展, 2010 , 40 ( 5 ), 480 - 494. 2. 戴世强, 独辟蹊径开新篇 —— 钱伟长院士与弹性板壳内禀理论,自然杂志, 2010 , 32 ( 6 ) .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61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序融合的概率方法——我的博士论文
热度 2 丁大勇 2012-9-11 14:31
最近师弟索要我的博士论文,说在期刊网上查不到。 顺便在此共享一下,供相关同仁参考。现在回头看,序融合的部分仍然很有意义。 下载: _ddy_PhD_all.pdf 标题为:信息融合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视像内容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视像内容分析为应用背景,研究了信息融合技术三个方面的问 题:决策融合中的序融合问题,数据融合中的数据规格化问题和特征融合 中视像概念时间聚集性的利用问题。 尽管序融合是鲁棒、有效而且广泛应用的决策融合方法,但是它改善 二类决策效果的原理却一直没有定论。常见的序融合方法大多是启发式方 法,不仅实际效果不尽人意,而且由于其原理缺乏明确的解释和理论基础, 其各种改进也只能停留在启发式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探讨了二类 决策中序融合的概率意义,并运用顺序统计量的性质,提出了“概率模型 支持的序融合”(PMSRA)的理论框架,为二类决策结果的序融合建立了 适当的概率模型,为序融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我们也提 出了“概率模型支持的贝叶斯序融合方法”(贝叶斯PMSRA 方法),并 在视像概念检测的应用上对其效果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显示,贝叶斯 PMSRA 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效率高和鲁棒性强的巨大优势,验证了 我们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融合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我们用跨模态学习的 商空间理论模型对PMSRA 框架进行了概括,指出PMSRA 是商空间理论 的一个实例,揭示出PMSRA 的跨模态学习的本质。 数据规格化是信息融合的第一步。本文指出了传统数据规格化方法在 估计数据分布位置和范围方面的低效和对分布的依赖性,并针对性地提出 了“有限截断-密度最大”(TLDM)的数据规格化方法。理论分析和实 验都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估计区间的高效性和数据分布的适应性。 最后本文研究了视像概念的时间聚集性现象及其描述和利用的问题。 视像中,与某些概念相关的镜头往往在时间上聚集出现。在此之前,这种 视像概念在表示时间上的聚集现象的研究尚未见诸文献。本文提出并描述 了时间聚集性现象,而且设计了在视像概念检测中利用时间聚集性的方 法:时间聚集性分析算法。视像概念检测的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性能要优 于直接利用时间特征的分类器前融合和后融合方法。 关键词:序融合;数据规格化;时间聚集性;信息融合;视像内容分析
个人分类: 研究与讨论|4037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摘编自梁慧星教授的电子讲稿
cheverny 2012-7-23 13:37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 序 据我所知,法学院校并无讲授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课程,不知其他学科是否也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王家福先生的委托,协助王先生指导民法博士研究生,将自己摸索的研究写作心得,概括为学术论文写作“七要素”,尝试在第二学期用半天时间讲授。听课的博士研究生反映对他们的学位论文写作颇有帮助。间或也在一些院校对硕士研究生讲授。但一直没有形成讲稿,只是一个提纲,也一直没有公开。因心中存有疑虑,担心是否将研究生引入一种形式主义,或者被指为一种“八股”。 2000 年春节期间整理成讲稿。 2004 年 2 月再次进行补充整理,然后以电子版形式在一些研究生中流传。 2004 年 6 月进一步补充整理定稿,并决定在网络公开发表。曾参考唐弢著《文章修养》、徐振宗等编著《汉语写作学》和焦垣生主编《写作学教程》等著作,特此说明。 梁慧星 2004 年 6 月 23 日于城南清芷园 1 引言 1.1 关于学术论文的一般理论 1.1.1 学术论文是用来表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学术论文的上位概念是论文(议论文)。论文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抒情文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可以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非学术论文,指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时评、评论员文章等。学术论文,包括学术报刊上的学术论文、专题研究论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即所谓专著)、学位论文,是用来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体。 1.1.2 学术论文的大致分类 学术论文可分为:一般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 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一般编幅较短; 研究性学术论文,包括: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 1.1.3 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尤其法学研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法律、法学著作、判例等文本,属于文本研究。即使所谓法社会学研究,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最终也要归结为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写作论文的过程,分析文本、研究文本、写作论文,是同时的,不可截然区分。因此,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即是学术研究过程,学术研究的成果,即是所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所得到的结论,称为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 非学术论文和一般学术论文则不同,基本学术见解早就存在,下笔之时,主题思想已经存在,俗话说已有“成竹在胸”。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其中进行论证、论述、论说,是为了表述已经存在的主题思想、基本见解。研究性学术论文当然也有论证、论述、论说,主是为了研究,为了得出研究结论,即形成基本见解。 1.2 学位论文的七要素 ( 1 )选题 ( 2 )资料 ( 3 )结构 ( 4 )方法 ( 5 )见解 ( 6 )文章 ( 7 )社会责任 2 学位论文的选题 2.1 选题的意义 ( 1 )选题,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实际上就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引自《汉语写作学》); ( 2 )选题,是科学研究能力之一; ( 3 )博士、硕士论文的选题,是决定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的导师预先拟定若干题目,分配给学生。这样也可能完成较好的甚至优秀的学位论文。但学生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不掌握选题和题目设计的方法,就只能参加别人的课题组,承担部分章节的写作,而不会自己设计课题,不能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现今所谓“学科带头人”,选题能力是其重要素质之一。 博士、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确定选题。 2.2 课题选定 课题选定的四项要求: ( 1 )有学术性、理论性 ( 2 )有实践性、针对性 ( 3 )有充足的资料 ( 4 )能够扬长避短 2.2.1 有学术性、理论性 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首先是判断其选题是否具有学术性、理论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得出没有学术性、理论性,或者学术性、理论性较小的判断,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缺乏学术性、理论性的课题,亦即纯粹技术性的、实用性的课题,不适于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者其他专家在评价一篇学位论文时,所说该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或理论性,是指什么而言的呢?换言之,判断一篇学位论文学术性、理论性之有无、大小的标准是什么? 符合下述五种情形之一,即可认为具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一,补白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没有研究,至少是国内法学界没有作过研究,这叫补白,填补研究的空白,属于有学术性、理论性。 其二,开拓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虽然有所研究,但成果很少,仅有几编一般性文章,或者仅研究其个别部分、个别侧面而不是全部,本文将研究的范围拓宽了,研究的程度加深了,作了系统、全面、深度的研究,这叫有开拓性,属于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三,提出问题性选题。这一课题是社会生活或法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没有或没有意识到,当然更谈不到研究,现在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具有价值,标志学术研究的进步,也许本文还做不到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表现在率先提出问题。 其四,超越性选题。这一课题前人已经作过很多研究,可能已经形成通说,但本文根据社会生活和法律生活的重大发展,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回答了实践中的新问题,所做出的研究结果远远超过了前人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准,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其五,总结性选题。这一课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都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同的研究都有所侧重,有其局限,有所不足,本文在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作系统、全面、深入的带总结性的研究,这叫集其大成,当然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 2.2.2 有实践性、针对性 一个课题虽然有学术性和理论性,但如果在现今学术界已经没有地位,现代社会中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有什么用处?这叫不具有实践性、针对性。 须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 80 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吗?再者,对实践性、针对性的要求,不可绝对化,不是什么研究都要求实践性、针对性。例如英美法上的某些制度,即使对我国法制不可能有多少参考价值,我们仍可选作学位论文题目。 2.2.3 有充足的资料和素材 选题还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料和素材是否足够。有的选题虽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但缺乏足够的资料,不可能成就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选题是否适当,不能只看学术性、实践性,一定要考虑资料是否充分?没有充分的资料,再好的选题,也应舍弃,不可勉强。论文写到中途,因为资料缺乏,写不下去,不得不重新更换选题,就被动了。 2.2.4 能够扬长避短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术研究何尚不是如此?前述三项要求,目的是做到“知彼”,即了解研究对象。第四项要求,是要“知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尽可能回避自己的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判断自己的长处、短处,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否擅长抽象思维?有的人擅长抽象思维,擅长论辩,而另外有的人却不擅长抽象思维,不擅长论辩。阅读的范围宽,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读过不少,自然喜好辩论,擅长辩论。除专业著作外,很少读其他著作,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缺乏兴趣,自然不擅长抽象思维。在选题时一定要考虑自己的长处、短处,使所选题目符合自己的长处,自己的短处可以避开。 以法学领域为例,在写作的难易程度上,理论型选题较难,制度型选题较易。理论性课题,需要作者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驾驭理论的能力,擅长抽象思维的人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如果不擅长抽象思维的人选理论性选题,就会很吃力,感到难以驾驭,讲不出多少道理。就应当回避理论性选题,而选择制度型选题。 其二,掌握外语种类及程度如何?各人掌握外语的语种和程度有不同。一个英语很好的博士生选择一个大陆法上特有的制度,长处得不到发挥,并且正好是其短处,例如论物权变动,由于英美法没有对应的制度,英语很好却一点也用不上,有很多德国、日本资料却不能利用,你叫他怎么能够完成一篇高水准的学位论文?反之,一个德语、日语很好的研究生,选一个英美法上特有的制度,也是如此。 其三,专业知识上的长处和短处。现在的硕士生、博士生,大抵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欠缺或偏重,因此在选题时要注意回避自己的短处。例如,对某个外国的法律掌握较好,而对国内的法制反到很生疏,如选择研究该外国法律制度的选题,可以扬长避短。把某外国某项法律制度研究清楚,供作我国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参考,这就是其价值。将外国的某项制度、理论引人国内,使之体系化、条理化,以便我们能够了解、把握、借鉴,这就是学术性和实践性。 2.3 题目设计 2.3.1 题目的要求一:题目要新颖 一篇学位论文的题目,就是该学位论文的名称,类似于自然人的姓名和法人的名称。通过给学位论文设计一个题目,首先,是要明示作者所研究的对象,使读者(更重要的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一望而知作者所研究的是什么;其次,要确定一个研究的最佳角度,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一个适当的范围,选择一个最好的切入点,现在时髦的说法叫“进路”;最后,还要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目一般化,甚至千编一律,千人一面,不可能给读者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评定论文的专家以好的第一印象。有一个时期,很多法学论文的题目雷同,都是关于什么什么的几个问题,关于什么什么的若干问题,或者关于什么什么的三论,显然不能给人以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化的题目还会起反作用,读者心里说,连一个新颖一点的题目都拟不出来,可见作者的能力不怎么样!答辩委员会成员则会怀疑作者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切不可因小失大! 2.3.2 题目的要求二:题目应与内容相符 要求题目能够涵盖论文的全部内容。题目是关于某某制度的研究,但从论文的内容看,只是研究该制度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或者论文内容超出题目的范围,都是内容与题目不符。当然,不是说该制度的一切方面、全部内容都要研究,而是要求题目应涵盖该制度的主要方面、基本内容,如果不是这样,就要调整题目。 例如,博士论文题目: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从题目来看,使用了“及其”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 AND ”,给读者的印象是:本文要研究两个课题,一是违约责任,二是违约责任的比较。而从内容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违约责任。如此一来,题目与内容就不匹配。该论文题目可以改为:“违约责任研究”,或者“违约责任的比较研究”。 再如,博士论文题目: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从题目本身看,作者所要研究的范围很明确,似无问题。但该论文的第八章为“期货交易的民事责任研究”,这显然超出了题目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民事责任,即使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也不能说只是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因为“民事责任”不是“风险管理”的 下位概念 。当然,作者有理由说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可以发挥风险管理法律机制的作用。但绝不是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所发挥的作用的全部。因此,第八章的内容已超出题目的范围,导致文题不符。解决的方法,一是干脆删去第八章;二是调整题目,例如加一个副题: 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法律机制研究――兼论期货交易中的民事责任 再比如,博士论文题目:商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其内容包括六章: 第一章 商法的产生、演变及大陆法系商法和英美法系商法 第二章 商法的调整范围及对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 第三章 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理论评析 第四章 传统商法向现代商法的演变及特征 第五章 商法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 第六章 商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从各章标题看,能够说各章的内容都是商法的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重要理论问题吗?都是商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吗?恐怕不能。应当肯定,本文内容之大部非理论问题,至少非重要理论问题。属于典型的文题不符。顺便提到,其结构亦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博士论文的其他要求。 2.3.3 题目的要求三:大小要适当 题目太大,必然空泛,题目太小,分量不够。题目大小,决定论文编幅长短。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四五万字,长的七八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二十万字以上。写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小,写三五万字就没什么话说了。或者写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太大,写到十来万字还打不住。勉强写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浅浅的、泛泛的,没有什么深度。都是因为题目太大、太小,不适当。题目的大小,关系论文的成败,不可小视。 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先生在《民法五十周年》一文中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说,目前台湾各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过大,且多所重复。但有日益精致的趋势。 似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则: 硕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大; 博士论文题目的设计,要避免过小。 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大,我们可以通过局限其范围、限缩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反之,如果选题本身的容量过小,则很难通过扩张其范围、增大其容量,设计出适当的论文题目。这一教训,值得后来者记取! 2.3.4 题目的要求四:要注意扬长避短 前面谈到选题要注意扬长避短,但在课题选定后,在已经选定的课题上,有的内容是自己的长处,另一些内容是自己的短处。就要在题目设计上回避短处,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例如,选定的课题是“代理制度研究”,如果作者外语很好,掌握两门外语,一是英语、另一门是德语或日语,以“代理制度的比较研究”为题,就能够发挥作者外语的长处。反之,外语不好,或只掌握一门外语,就不能以比较研究为题。 如果作者只是英语很好,甚至对于中国法也不很精通,以“英美代理法研究”为题,就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就是很明智的题目设计。 例如,一位作者掌握西班牙语,曾经到墨西哥留学,本科和硕士都不是学法律,西班牙语是其特长,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财产法著作,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财产法是其特长,大陆法国家财产法是其短处,甚至中国财产法知识也有不足,这些短处很难在短期弥补。显而易见,特别要避免一般性理论和比较研究。 2.3.5 题目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形式: “关于”+“宾语”+“的”+“研究” 举例:关于抵押权制度的研究 其简体形式:“宾语”+“研究” 举例:抵押权制度研究 其变体形式:“宾语”+“的”+“研究方法” 举例 1 :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 举例 2 :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 须特别注意:“宾语”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第二种结构形式: “论”+“宾语” 举例:论抵押权制度 其变体形式:“宾语”+“论” 举例:抵押权制度论 2.3.6 题目设计的规则 学位论文题目设计的三项规则: 第一项规则:题目必须是动宾结构的短语,不能是句子 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规则:题目应力求明确、简短,忌冗长 结合以上题目设计的要求和规则,举一些不适当的题目设计的实例: 实例 1 : 博士论文题目:论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 评论: 此题目违反前述题目设计的第一、二项规则。按照第一项规则,题目应当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其中的“宾语”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本题目的“宾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按照第二项规则,题目只确定研究范围,不表达作者观点,而本题目已经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 修改建议: 论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宪法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实例 2 : 硕士论文题目: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 评论: 这一题目设计的问题是违反第三项规则,冗长而不明确,由三个名词性短语组成,使人看后不明白作者究竟研究什么?是同时研究 “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三个对象或三个范围,抑或是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论文的内容看,虽然涉及“原因理论”和“法律行为规则”,但实际上作者着重研究的只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因此,可以改为: 题目一:论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 题目二: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研究 这样的题目,就符合明确、简短的要求。假设论文的主题是要研究三者的相互关系,则在题目设计中应当以名词“关系”作为“宾语”,采用“定语”+“名词”的结构,例如: 题目一:论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关系 题目二:原因理论、法律行为规则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关系研究 这样的题目,虽然未能避免冗长,但做到了“明确”,这是最重要的。 2.3.7 关于副题的运用 有的学位论文或者专题研究论文设有副题。运用副题,就需要理解为什么要运用副题,副题有什么作用?博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常见,硕士论文运用副题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所谓“副题”,是作者为了调整研究角度,或者限制研究范围,或者突出研究重点,而在论文题目(正题)之下,附加上的一个题目。副题可以用来调整研究角度亦可以用来限制研究范围和突出研究重点。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与未加副题的情形比较,或者角度有所调整,或者范围有所限制,简而言之,使论文的范围缩小了。 当然,有些论文加上副题后显然扩大了论文的范围。例如: 《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 副题“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克服”,相对于正题“反垄断法规则的比较研究”,副题的范围更大。这种副题的运用,正常不正常,适当不适当?我们看到,该论文出版时将正题、副题掉了个个儿: 出版时改为:《法律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规则分析》。这样一改,就符合了我们概括的一个规则: 副题要比正题的范围窄,而不能相反。 这一规则的例外是,副题:兼论什么什么 目的不是要扩大研究范围,而是考虑到某一项内容与本文有较密切的关联,顺便予以论述。因此,超出正题范围之外的仅是某一章、某一节。并且,这一小部分在整个论文中居于次要的地位。如果删去这部分,并不损害论文的完整性。 举例:《违约责任研究——兼论违约救济措施》 本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 违约责任概述 第二章 违约责任构成理论的基本研究 第三章 违约行为研究 第四章 归责事由研究 第五章 救济措施研究 如果删去副题,同时删去第五章,论文的完整性并不受影响。 至于硕士论文,运用副题似乎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本来就应当比较窄。与其设计一个较大的题目,再加上一个副题来予以限制,不如直接设计一个较窄的题目。博士论文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呢?以上引吴汉东的论文为例: 原题目设计:《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 问题是正题太泛,已远远超出著作权法的范围。因为,不仅著作权有合理使用的问题,其他权利也会发生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不动产相邻关系上的通行权、取水权。本文主题也不是要研究一般的合理使用问题,而只是研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即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问题。与其正题太泛,再运用副题来限制研究范围,不如将题目设计得适当,而不设副题。我们注意到本文在正式出版时,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最后必须指出,作者为什么要设副题?为什么要通过副题的运用,以调整论文角度或者限制其范围?目的是要发挥作者的所长,回避其所短。这在徐国栋的论文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不加副题,本文就属于制度型选题,作者在这方面并非所长,而作者擅长思辨的长处也就难以充分展现出来。可见此副题的运用,达到了扬作者所长,避作者所短的目的。 相反的实例:之前提及的那位掌握西班牙语,熟悉拉丁美洲国家法律体系的博士,将论文题目设定为《所有权功能论――财产制度历史演变和比较研究》。 加上副题后论文的范围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是难度减少了还是难度增大了?是将作者的短处回避了还是充分暴露出来了?作者的长处是否充分展现出来了?回答显然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大了研究难度,暴露了作者短处,回避了作者长处。可见,正是这一题目设计,将作者自己推向了绝境! 如果将副题变换一下:《所有权功能论――以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为中心》,其效果将恰好相反。如果干脆将正题、副题合并,改为:《拉丁美洲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则作者的短处尽可能地被回避了,而作者的长处将充分展现出来。可见,副题的运用宜慎重,切不可随意! 3 学位论文的结构 答辩委员会成员或委员会外的专家对硕士、博士论文作鉴定、写评语,有一个内容是就论文结构表态。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要求结构合理。肯定的评语是:本文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什么叫“结构合理”?结构合理就是指论文的“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这就要求了解论文的一般结构,这里着重讲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 学术论文的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上述结构中,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论文的本体;目录、序言、参考文献目录和后记,是附属部分。最重要的当然是本体。一篇完整的学位论文,其本体由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有没有特殊的,有特殊的,所谓特殊,无非是在一般结构基础上省略了其中的某个部分,或者省略结论,或者省略导论,但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本论。如果以重要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则导论和结论属于组成部分,本论属于本质部分。例如一个人,头和躯干是本质部分,四肢是组成部分。没有手臂,甚至手脚都没有,不影响人这个事物的存在,仍然是人;但没有头和躯干,光有四肢就不成其为人。同理,省略了导论、结论,不影响学术论文的本质,但学术论文的完整性大大受到损害,专家作鉴定会写上一句:结构不完整。当然,学术论文不可能没有本论,假设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 可见,本论部分特别重要,答辩委员会成员评价学位论文结构合理不合理,注重的是本论部分。 下面对各部分作简要说明: 3.1 导论 导论起什么作用?导论的作用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拿到一篇学术论文,通常好多万字、二三十万字,是否值得花费宝贵的时间,光看题目还难以判断,总是首先读导论,希望从导论的内容判断本文是否有阅读价值,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阅读。 导论的内容,通常是交待课题,本文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课题,这个课题的产生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它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是博士论文,通常还要交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交待论文的大体结构。 实例 1 :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实例 2 : 博士论文: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法律问题研究 导论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本文研究范围 (三) 素材选取与研究方法 (四) 体例安排 3.2 结论 学术论文应当有结论,是学术研究的规律性决定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过程,有其始端和终端。导论是始端,结论是终端。结论表明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束。同时,一项研究当有其研究结果。最终得到一个什么研究结果,应当在结论部分做出概括。如果还有遗留问题没有解决,也应在结论部分指出。 从学位论文答辩的角度讲,论文要经专家鉴定,写出评语。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审读论文,写出评语。考虑到一篇博士学位论文通常二十多万字,甚至三十多万字,专家教授通常不可能一口气读完。总是读几页,放下了,又读几页,有什么事情又放下了。经过好多次才断续读完,读到末尾,前面的内容已经模糊、记不清了。不可否认,有的评定人因时间关系不可能读完全文,阅读了导论部分,翻阅、选读几个章节,然后就写评语。如果有一个结论,概括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的基本学术见解、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审定人做出总的评价有莫大的帮助。这对于论文最后能否通过答辩,有极重大的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实例: 博士论文:合同自由与公序良俗 第六章 结论 (一) 总结 (二) 论文的基本观点 (三)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四) 论文的局限和不足 有的学位论文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这大抵属于制度型选题,研究某一项法律制度,研究最后得到的基本学术见解或结论,表现为建议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某一法律或对现行法作修改,并形成了立法或修改的基本设想甚至条文草案。另外,也有以结束语代替结论的。以立法建议代替结论,以结束语代替结论,不等于没有结论。省略结论,影响论文结构的完整性,完整性是合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没有结论将影响论文结构的合理性。 3.3 本论 本论是一篇学位论文的本质部分,没有本论就不成其为一篇论文。就象没有头和躯干不能成其为人一样。本论的内容是研究过程的反映,应当写什么,自然不用我在这里说。这里只是介绍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评价一篇论文的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针对本论部分的结构是否合理。 3.3.1 本论部分的结构 大体上有五种:总分结构、三分结构、四分结构、编章结构、章节结构。 总分结构,实际是分为两个部分,称为总论与分论。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有关本课题的一般理论、共同理论,在总论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本课题内部各特殊部分或特殊问题,叫做分论。实际是“二分结构”:总论、分论。然后总论再分为若干部分(章),分论再分若干部分(章)。如果将总论、分论作为两编,每编下分若干章,这就是“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有的博士论文,在总论、分论之前再设绪论,研究本课题的前提性的问题,作为另一个部分,称为绪论编,包括若干章。这样就变成“三分结构”加“编章结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选题,都有总论与分论的划分,都可采用“二分结构”加“编章结构”。但是,如果属于一般理论、共同理论的内容太少,不足以再分为若干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论编只有一章,分论编包括若干章,显得不协调、不成比例。因此可不设编,直接采用“章节结构”,第一章实际是总论,从第二章起实际是分论。 如果本论分为两大块,下面不再划分章节,或者本论仅有两章,属于单纯的二分结构,应当认为结构不合理。为什么这样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不合习惯。其次是美学上的考虑。一篇论文,前面一个序言,后面一个结语,本论部分就两章,第一章、第二章。如果序言、结语都省略了,一篇论文就两块,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或者第一章、第二章,这不好看。 从上述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博士论文采用总分结构加编章结构,或者采用章节结构的最常见,这类结构安排系以“章”为单位,硕士论文也以章节结构最常见,也有的用“部分”为单位,“部分”下面以一、二、三、四为序。是否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无论以“章”或“部分”为单位,本论部分所划分的单位至少应在三个以上,例如不少于三章或三个部分。否则,就叫结构不合理。 3.3.2 关于切题 关于本论的结构,无论采取哪一种结构模式,其共同的要求是:紧扣题目,亦即我们平常所谓“切题”。这主要从每部分的标题来体现。 从博士论文的结构,我们看到,每一个标题,都应紧扣住题目。所谓切题,所谓紧扣题目,往往通过在本论各部分标题中“反复出现”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反之,如果本论各标题与论文题目无关,找不到论文题目的关键词语,我们就会觉得不切题,没有紧扣题目。 3.3.3 逻辑关系 以上仅指对结构安排的形式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对逻辑性的要求。指本论部分的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体有下面三种逻辑关系: 第一种 总分关系 第二种 并立关系 第三种 递进关系 ( 1 )总分关系 关于本课题的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的内容,属于总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等内容,属于分论。总论与分论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总论部分应当在前,分论部分应当在后。无论采用总分结构或者编章结构、章节结构,都要求总论与分论有清晰的界限,不能混淆,总论内容写完再安排分论,分论部分不能插入总论的内容,不能颠倒顺序,一般不能先分论后总论,应当先总论后分论。 其规则是:先总、后分。 ( 2 )并列关系 如果采用总分结构,总论部分与分论部分,已具有并列的意义,总论下面的各章、分论下面的各章,也可以是并列的关系,即各章的内容应当处在同一层次。采用编章结构,各编的内容可以是并列的关系,例如绪论编、总论编、分论编,编下面的各章可以是并列关系。 其规则是:位阶同一。 ( 3 )递进关系 采编章结构,在一编之下的各章可以是递进关系。采章节结构,各章之间也可以是递进关系。章下面的节,也可以是递进关系。就一篇博士论文而言,可能各编之间是并列关系,各编下面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总论编下面的各章是并列关系,分论编下面各章是递进关系。或者采总分结构不设编,总论仅一章,从第二章开始是分论,分论各章是递进关系。至于章下面的各节之间的关系,当然可以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并列关系,某些章下面的各节之间是递进关系。 这里有一个要求,某编下面的各章,或者某章下面的各节,如果采递进关系,就一定是递进关系,不能混淆。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有五章,其中一、二、三、五章显然是递进关系,中间第四章与各章不构成递进关系,或者一章下面若干节,其中几节似乎是递进关系,中间又有几节似乎是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有三种不同形态: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1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时间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时间上由远到近,先从该制度的历史说起,从古罗马法说起,中世纪有什么变化,近代有何发展,直到现在的现状,实际是采历史研究方法。法制史研究论文,大体体现这样的递进关系。在部门法,例如民法硕士、博士论文中,也常常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因此在论文的某个部分会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通常在绪论或总论部分,或者某一章下面的节,不大可能一篇民法论文各章之间都反映时间上的递进关系。 这种递进关系,要求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如果出现时间先后顺序的错乱,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时间愈早愈在前,时间愈近愈在后。 2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 此所谓“空间”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地域上的空间;一是抽象的空间。无论属于地域上的空间,或者抽象的空间,都要求“由外到内”,先讨论外部的问题,后讨论内部的问题。先研究外国的制度、发展、经验教训,再讨论本国的制度、发展、构成、适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或者先讨论该制度的外部关系,产生原因、背景、哲学思想、政策取向、功能等,然后进入该制度内部,讨论其构成要件、法律效果、解释适用等。 空间上的递进关系,要求区分内外,先外后内。如果外部问题未讨论完就进入内部问题的讨论,中途再反过来讨论外部问题,或者一开始讨论本国制度,中间突然插入外国制度的探讨,然后再回到本国制度的研究,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先外、后内。 3 )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所谓纯粹逻辑上的递进关系,是指在逻辑上由抽象到具体。先从概念、定义说起,解释其含义,探讨其内涵、外延,确定其适用范围,分析适用条件、法律效果。通常采用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方法,就反映这种递进关系。要求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顺序,愈抽象的问题愈在前,愈具体的问题愈在后,否则就叫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其规则是:愈抽象愈在前,愈具体愈在后。 须注意的是,在一篇论文中,尤其是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不是只反映一种递进关系形态,可能某一篇、某一章内部是时间上的递进关系,另外的编、章内部是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关于本论部分的逻辑关系,还有一个要求是要有重点,避免等分式、无重点、面面俱到和过分枝蔓。我上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教授作报告,讲到学术论文写作多次引用前人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就是指,文章的结构,要避免过分枝蔓,要突出重点。 3.3.4 对各部分标题的要求 第一项要求:标题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是一个句子 第二项要求:标题只确定本部分的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 第三项要求:标题应明确、简短而忌冗长 第四项要求:标题应当出现题目中的关键词 第五项要求:同一层次的各标题应相互协调 实例 1 :博士论文:荷兰国际私法研究 第一章 荷兰国际私法概述 第二章 荷兰与国际私法统一化 第三章 荷兰国际私法法典化编纂 评论: 我们看到各章的标题,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不是句子,符合第一项要求;各标题只是确定本章研究对象或范围,而不表达作者观点,符合第二项要求;各标题符合明确、简短而不冗长的第三项要求;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亦即“动宾结构”中的名词“国际私法”,在各章标题中重复出现,这也就是所谓“切题”,符合第四项要求;各标题结构、长短比较协调,符合第五项要求。 须补充的是,在章节标题设计上,可能出现在一个标题中有两个名词性短语,亦即一个章、节可以有两个或三个研究对象。在节以下层次的标题,第三项要求,可以不像章、节(特别是章)那样严格。再就是,有的论文章标题似未重复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而直接采用论文题目关键词的下位概念,以作为各章标题的宾语短语。 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结构,除导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外,前面必须有目录,还可以有序言。后面必须有参考著作目录,可以再写个后记。后记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通常是致谢及发感慨。 4 学位论文的资料 资料是研究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料,资料不足,怎么能够得出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因此,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就应当考虑是否有可能获得充足的资料。 我们的学位论文在专家审定、写评语时,有一项评审内容就是资料是否丰富、翔实。可见,资料不仅是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学术论文的一个要素。 4.1 第一项要求:有充足、翔实的资料、新的资料 “充足”是指数量,资料的数量丰富,可以减少研究结果的片面性。“翔实”是指真实性和直接性,资料虽多,但不真实,错误百出,或者都是间接资料,并且翻译、转述不准确,怎么能够保障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还有资料的“新旧”问题。旧的资料,尽管真实、直接,已经过时,与实际情况不符,据以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肯定不正确。因此,要求直接的、第一手的资料,要求新资料。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有相当的外文资料。 现在常见的问题之一:资料贫乏 不少学位论文,选题不错,文笔也很好,但没有什么资料。没有资料,文中的一些观点、学术见解、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现在有一种倾向,读的书不多,写的书不少,光见产出,不见投入,单靠自己思考。这样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给你的感觉,大本的著作,长篇的论文,就像沙滩上的一座座高楼。 常见问题之二:是资料陈旧 例如,有一本书叫《英吉利法研究》,日本宫本英雄著,骆通翻译,三十年代出版,当时就被批评为已经过时,到九十年代,还在引用。再如,《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六十年代的资料,七十年代成书,许多内容到八十年代就已经过时。以“产品责任”为例,六、七十年代各国都在摸索进行改革的方向,因此《国际比较法百科全书》关于产品责任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似乎过失推定责任是改革的方向。但实际上八十年代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已经席卷全球,我们九十年代写文章引用这部分资料,就不能反映产品责任制度的真实情况。再如五十年代翻译的苏联的法学著作,成书于四十年代,反映当时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体制,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作为正面的资料引用成为我们的理论基础,就有问题。 常见问题之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外文资料 没有外文资料,不仅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准,而且不符合硕士、博士的标准。硕士要求掌握一门外语,博士要求掌握两门外语。你的学位论文没有引用任何外文资料,表明你不懂外语,不够硕士、博士的条件。有这样的例子,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未使用任何外语资料,答辩委员会通过了,学位委员会不予通过。 4.2 第二项要求:注明所引用资料的出处 这就是注释,可采脚注或尾注。 为什么要求注明出处? 首先,是为了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告诉读者本文不是凭空产生,不是玄想的结果,而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有根有据的、扎扎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的成果。使读者产生信任感。没有注解,尽管文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妙笔生花,但读者不信任。 其次,是学风问题。所谓实事求是的学风,所谓严谨的学风,要求在论文中注明所引用前人、别人的理论观点,哪些观点是别人的,哪些观点是你的,哪些理论是前人的成就,哪些问题上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注释,似乎全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且不论这种结果是否值得信任,这种做法就有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为己有的嫌疑。 最后,是法律问题,涉及著作权法,如果不注明出处,将构成侵权行为。现在著作中抄袭的现象很严重,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入,不注明出处,近年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严重存在。 《中华读书报》上经常发表揭露抄袭的文章: 1996 年 11 月 20 日第 2 版,发表杨玉圣的文章《博士论文与文抄公》,举了两个实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篇博士论文《论美国国际地位的历史趋向》,抄袭本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杨达洲先生的论文;二是山东大学的一篇博士论文《现代化战略与模式选择》,抄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今年中华读书报披露复旦大学知名讲授张汝伦抄袭事件,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影响很大。 4.3 第三项要求:有参考文献目录 5 学术见解 5.1 学术见解的意义 学术论文要素之一的学术见解,指作者自己的思想、主张、观点。答辩委员会或评定人评价一篇学位论文,一个重要内容是,作者是否有创造性的学术见解。 《汉语写作学》指出:学术论文的独创性,并不是要求论文中提出的见解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而是指在论文所研究的范围内,要有真知灼见,有独立看法,绝不人云亦云,单纯重复前人的发现(第 418 页)。 如果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的学术见解,该论文是否能够通过就成了问题。可见,学术见解的重要性。没有作者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论文,实际上等同于资料。 5.2 学术见解的分类 学术见解区分为:一般学术见解;基本学术见解。 所谓一般学术见解,是指论文中所涉及的各种不同观点、不同主张、不同学说,作者所作取舍和表态,作者自己所赞同、所采取、所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其中,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主张、学说,就是创造性学术见解或独创性学术见解,体现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 所谓基本学术见解,是指一篇学术论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思想,平常称为主题思想。一篇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究竟表达一个什么思想?例如一篇研究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论文,探讨了人民陪审员的概念、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大陆法国家、英美法国家陪审制的异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终作者要有一个总的表态,是断定人民陪审员制度符合现实的需要,应当予以保持并进一步完善,或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主张予以废弃。这就是基本见解。 5.3 如何表述一般学术见解? 大致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采通说 通说、多数说,指多数学者所赞同的观点、主张,自有其相当的真理性和说服力。作者表示赞同通说,在方法上应当先列举不同的学说,指出其中某一种学说是通说,作者赞同之,即可。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二种:从新说 事物有新旧之别,新事物较之旧事物,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学术观点也是如此,新说相对于旧说,一般说来有其合理性和说服力。作者在论文中列举不同学说之后,仅指出何者为新说,何者为旧说,表明作者赞同新说即可。也无须陈述什么理由。 第三种:择善而从 作者在列举不同学说之后,还须依次列举各说的根据和理由,然后对各种学说进行评说,指出各说的优点与缺点,最后采纳其中最优者。采用这种方式表述自己的学术见解,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还要具有相当的思辨能力。这种方式表述的学术见解,区别于采通说、从新说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应当被评价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第四种:自创新说 作者对于已经存在的学说均不采取,而自己提出一种新的学说。不仅要求列举现有的各种学说,列举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对各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进行分析批评,指出各种学说的理由均有不足,各种学说均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均不足采,然后提出作者自己的新说。作者提出的新说,要真正属于前人所未曾提出过,否则不能成立新说。还要对自己的新说进行论证,举出充分的根据和理由证明其可以成立,并进一步指出自己提出的新说能够兼有现在的各种学说的长处,回避现在各种学说的短处。可见采取这种方式表述学术见解最难。 尤其像民法学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其传统制度、传统理论何止经过成千上万的大脑的思考研究,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同学说,要自创新说,难乎其难。但是,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一个法学学科,内容何其繁杂,总会有一些课题前人研究不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就是一些老的制度和理论,也可能有重新检讨的必要。尤其我国,这套法律制度引入不过一百年,中间又有长期中断,改革开放恢复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不过二十年,没有研究过、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加之社会经济转型,导致价值观的变化,过去的许多学说有必要重新检讨,即使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和研究成果,也还要考虑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为学术研究创立新说提供了可能性。 上述表述学术见解的四种方法,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往往交替采用。如果一律都是采通说、从新说,将被评价为缺乏创造性见解,大大影响论文的学术水准。只有运用了第三、第四种方法,才会被评价为具有创造性见解或有独创性见解,但要都采用后两种方法,又不大可能。关键在选题、作者的基础和作者的思维能力。 5.4 从什么地方找某种学说的根据和理由?从什么地方找它的优点和缺点? 某种学说的根据、理由和优点,应当从该种学说的首倡者和赞同者的著作中去找;该学说的不足和缺点,应当从该学说的反对者和批判者的著作中去找。 学术的规律性的现象是,提倡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陈述其根据、理由,举出其可能的优点,反对某种观点、主张、学说,总是尽其可能地否定其根据、理由,揭发其缺点。 5.5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独立”,指不迷信书本、老师、权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思考”,指不盲目相信,由自己进行一番分析、考察。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有说服力,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要“思考”:张三持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联系?还要“思考”:张三发表这一观点,是在何种场合?等等。 判断的标准?在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出自己的判断:赞成或者不赞成,赞成何种观点。这就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关键在“独立判断”。而“独立判断”的关键,又在于: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概而言之,可以作为判断标准的,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社会生活经验”,亦即平常所谓“常理、常情、常识”。 5.6 关于基本见解 所谓基本见解,即写作学上所谓“主题”。 《写作学教程》指出:“主题”一词源于德语,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翻译之初,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用以指各种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思想。记叙文、说明文的主题,人们习惯称之为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文的主题,称之为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第 14 页)。 主题,亦称命题、立意、立论、意旨。 唐弢著《文章修养》指出:旧时文人在谈到文章作法的时候,有所谓立意和命题,是专谈作者怎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这正和现在的所谓主题差不多(第 92 页)。 《汉语写作学》指出:文章的立意,又称意旨、主题,它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态度在文章中的体现。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叶圣陶讲得更直接,他说:“写一篇东西总是为了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或者是很大的,包括许多部分;或者是一个很简单的目的,一个小目的。总之,是为了一个目的,普通的说法叫主题”(第 11 页)。 刘南平博士在《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一文中说: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西方是一项普遍性的要求(《中外法学》 2000 年第 1 期第 101 页)。我认为,有必要补充一句:文章(不限于法学博士论文)应该有命题,在中国同样是一项普遍性要求。 前已述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见解,是指作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本论文所要告诉读者的主题思想。如果没有基本见解,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作者所作的全部工作将沦为资料的整理工作。一个研究课题进行到最后,一篇学术论文写到结尾,照理自然会形成、产生其基本见解。作者只是将其表达出来罢了。 但在某些学科、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可能发生某种风险,例如,得出的基本见解与传统、通说相反,甚至与占支配地位的、受到政治、政策支持的学说相冲突,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可能招致某种不利的后果。这对作者能否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一个考验。 鲁迅有一篇杂文,题目叫《立论》,讲一个学生向先生求教如何立论,相当于我们说的表达基本见解,先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家生了个儿子,满月抱出来见客,第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发大财的,第二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要当大官的,第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说一定要发大财、做大官明明是谎言,却得到主人的感谢和热情款待,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明明是真理,却遭到一顿痛打。学生问,我不愿说谎,也不愿挨打,应该怎么说?!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我们从现在的出版物中常常看到不少论文基本见解陈腐,或者追赶、迎合某种需要,或者缺乏基本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前院长温济泽教授,经常用来勉励学生的前人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前一句是讲学术论文的结构,后一句就是讲学术论文的基本见解,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创新,敢于出新。当然,这里所说的领异标新,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绝不是故意去追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这是对基本见解的第一个要求:要有胆识,要敢于坚持真理 对基本见解的第二个要求:要有预见性、超前性 对基本见解的第三个要求:你的基本见解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必须指出,你的基本见解无论如何新颖,无论如何超前,一定要有起码的根据,亦即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创新,无任何实益可言,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空气振动罢了。 6 文章 答辩委员会成员和专家评审硕士、博士论文时,有一个内容是从文章写得好不好的角度,对论文作评价。有的学校的学位论文鉴定书格式文本上,只要求评价论文的文字是否准确、流畅,这显然不够。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评价学术论文,应当不限于文字功夫,因此我将学术论文的第六个要素称为“文章”,它的含义是:“文章写得怎么样”? 6.1 文体 在文章这个要素当中,首先一个问题是“文体”,即所要评定的论文是否合乎硕士、博士论文的文体。 这里需要对文体稍加说明。什么是文体?文章的文体,又称文章的体别、体裁,一般说来,指对文章所作的分类。 文章,因所采标准不同,有各种分类: 例如,依作者风格进行分类,有所谓苏体、陶体、韩体、柳体; 依是否押韵,有所谓骈体即韵文体,和散体即无韵文; 依形式和对象,有所谓骚、赋、颂赞、哀吊、论说诸体;依是否接近口语,有所谓文言与白话;等等。 虽说有各种不同分类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文体,指文章的类别。 曾国藩将文章区分为三门十一类: 第一,著述门。包括论著类、词赋类、序跋类。所谓论著类指著作之无韵者;词赋类指著作之有韵者;序跋类指为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 第二,告语门。包括诏令类、奏议类、书牍类、哀祭类。所谓诏令类指上告下者;奏议类指下告上者;书牍类指同辈相告者;哀祭类指人告于鬼神者。 第三,记载门。包括传志类、叙记类、典志类、杂记类。所谓传志类指记人者;叙记类指记事者;典志类指记政典者;杂记类指记杂事者。 唐弢著《文章修养》一书认为曾国藩的分类没有贯彻一致的标准,算不得精密,并提出自己的分类,同样是三类: 第一类记叙,专写客观事物; 第二类论辩,着重于是非的判别; 第三类抒情,偏于感情的抒发。 其中第二类论辩文体,中学语文课上称为议论文、论说文。凡是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某个观点,解释某种理论,批评客观的存在,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去说服他人,均属于这一类。 论辩文体与其他文体如记叙文体、抒情文体的区别在“论”,即:论述、论证、论说,因此通常简称论文。论文以是否具有学术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 非学术论文即一般报刊杂志上的论文,例如社论、评论、短论。 学术论文,再分为一般学术论文和研究性学术论文。一般学术论文指学术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研究性学术论文指长编专题研究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这是以研究性作为划分标准对学术论文体的再划分。 我在前面已经谈到,一般论文下笔之时,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已经存在,不须作什么研究,只须予以解释、论说、表达。而学术研究论文下笔之时,并没有这样的思想、观点、主张,只是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经过研究最后才产生、形成思想、观点、主张。 这个区别在论文题目上就表现出来: 一般论文的题目必须用决断的语气,或者肯定,或者否定。即使用了疑问的语气,其实际的意思仍然是肯定的。但学术研究论文,就不能这样,学术论文的题目,不能是论断。 例如,“论某法是依法治国的总章程”,就是一般学术论文的题目,不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因为作者关于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已经存在,仅须予以解释、说明、表达就够了,无须再作什么研究。 “论某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是一个论断,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尚有待于进行研究。这就是学术研究论文的题目。 除了题目集中反映文体外,文章中间的标题也要符合文体。 一般学术论文,文章中间的标题也应当是一个论断,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学术研究论文中间每个部分的标题则相反,不能够采用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不应当是一个论断,只能够确定该部分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例如,《法学研究》 1999 年第五期第一篇文章《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当然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属于一般学术论文,不是学术研究论文。因为题目采用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已经存在,本文的任务只是解释、说明和表达,以求说服读者,而不须再作研究。当然,一般学术论文是此前学术研究的成果,自不待言。 文中有三个标题: 一、司法独立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二、司法开放性是司法权威和独立的最终力量源泉 三、司法能动性是司法独立和司法开放的条件 是采用肯定的语气,分别是三个论断。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要求。 再看同期另一篇文章《安全关照义务论》。从题目看,只是表述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安全关照义务”。究竟作者有关安全关照义务的观点、主张是什么,是认为很重要,主张我国法律应当规定此项义务,抑或认为所谓安全关照义务没有什么价值,主张我国法律无须引进此项概念?从题目无从判断。这就符合学术研究论文的文体。 再看该文中间的标题: 一、问题的提起 二、比较法上的观察 三、对外国学说的评析 四、履行辅助者、举证责任 都不是论断,不采用肯定、否定语气,符合学术研究论文文体的要求。这是一篇专题研究论文。 再举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民商法论丛第 10 卷王建源的《让与担保制度研究》,我们看第二章“让与担保的法律结构”,下分五节,标题: 第一节 让与担保的类型 第二节 让与担保的设定 第三节 让与担保的对内效力 第四节 让与担保的对外效力 第五节 让与担保的消灭 均只确定该节的研究范围,不作论断,不采肯定、否定语气。 学术研究论文的思想、观点、主张,产生于研究过程的结尾,基本见解表述在结论部分,关于各章、各节的研究结果,表述在该章、节的结尾,有的在每一章后面设一节小结,在每一节后面设一段小结,这是学术研究论文文体所决定的。 6.2 文字 与学术研究文体相适应,还应当谈到“文字”、“文风”和“文采”。 6.2.1 学术研究所要求的“文字” 首先当然是: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别的文体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不能用,或者一般不能用。例如:抒情、描写、夸张、比喻、拟人等等。科学家在讲解什么是“相对论”时,说:你如果和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呆在一起,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两个小时过去了,总觉得还不到半小时。反之,让你和一位又老又难看的老头或老太婆呆在一起,恐怕半小时你也奈不着,心里尽埋怨,时钟是不是停了。感觉上真是度日如年。这就是相对论。这就是比喻。但爱因斯坦研究、证明相对论,能够这样吗?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6.2.2 学位论文的“文风” 所谓“文风”,指文章的风格。 ( 1 )第一项要求:要避免美文、译文、欧化的风格 学术研究论文,常常引用许多外文资料,容易受外文风格的影响,例如外语多用从句,尤其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甚至主语也是一个从句。中文很少用或者几乎不用从句。还有倒装句,中文也很少用。外语中复合句很多,中文都是单句。如果不是直接引语,应当尽量避免外语句式。否则,读者觉得不像作者的研究成果,像是外文的翻译。 ( 2 )第二项要求:要避免口语化 学术研究论文如果通篇都采用口头语,一是不经济、难免冗长、拖蹋。二是许多专业概念、学术概念,不能改用口头语。例如“要约”不能写作“关于订立合同的建议”;“承诺”不能写作“关于同意订立合同的答复”。所谓“但书”:“但什么什么除外”、“但什么什么不在此限”。不能写成“但是,什么什么在外”;“但是,什么什么不受此项限制”。三是口头语、白话,看似易懂,实际上含义模糊,难以做到准确。 因此,学术研究论文中,总会使用许多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许多法律概念本身就是文言词语),整个风格介于文(言)、白(话)之间。 ( 3 )第三项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 例如,“阐释学”与“解释学”,可能在一般语义上没有不同。“阐释”与“解释”,在非法律领域,可以说同义。但在法律领域,就只能用“解释”,不能用“阐释”。您查查我国台湾,还有日本的法律文件和法律著作,有没有把法院、法官、法学者对某个法律文本、法律条文的“意见”叫“阐释”的?加德默尔等的哲学,中文叫“哲学解释学”、“哲学阐释学”、“哲学释义学”,均无不可,但“法律解释学”,不能叫“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日本 50 年代的法解释论争,产生一大批著作,没有用“法律阐释学”、“法律释义学”的,都叫“法律解释学”,何故?中国现行宪法第 67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解释法律”之职权,而不说“阐释宪法”、“阐释法律”,何故?中国台湾地区司法院组织法第 3 条规定:“司法院置大法官 17 人,审理解释宪法及统一解释法令案件”。不说“阐释宪法及统一阐释法令”,何故?“阐释”、“释义”均非法律概念。 “解释”是法律概念,它与裁判、裁判权、解释权、有权解释、无权解释、解释规则、解释文件、解释拘束力等法律概念密切联系。法律和法律学,无论吸收任何“知识”,都要融入、纳入固有的法律概念体系之中,不容许游离于固有法律概念体系之外。必须掌握、运用法律概念体系进行思维,而不是用自己喜欢的别的领域的概念取代法律概念进行思维。“上诉”就是“上诉”,既不能叫“上告”,也不能叫“控诉”! ( 4 )第四项要求:使用特定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 例如,“批准”和“认可”(“承认”),从产生的效力结果看,似无不同,但“批准”是行政法上的概念,“认可”(“承认”)是民事法律上的概念。“批准”,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行为,申请人依行政程序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给予“批准”,因此“批准”总是与“行政权”和“行政程序”相联系。“认可”(“承认”),是“司法权”(“裁判权”)的行使行为,对于涉讼的此前已经存在的当事人的某个行为、某个意思或者某种关系、某一事实,法庭表示肯定的意见,即予以“认可”(“承认”),因此发生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因此,“认可”(“承认”)总是与“裁判权”和“民事程序”相联系。你看,日本的法院判决、我国台湾地区法院的判决、我国大陆的法院判决有用“批准”的吗? 有的教授因为弄不清楚这些个概念的差别,而受到学生和读者的嘲笑。也有人故意使用自己发明的或从别的领域搬来的“词语”,以显示学问高深。须知不同法律学科的法律概念,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可不辨! 6.2.3 学位论文的“文采” 学术研究论文,往往缺乏文采,读来枯燥无味,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有人会说,学术研究论文,既然不能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难以避免枯燥呆板。但是,学术研究论文也确有不枯燥呆板而具有文采的。大致有几个要点: ( 1 )要避免段落过长 一个自然段七八百字、上千字,连续两三页,读起来很累,能不枯燥吗? ( 2 )句式要有所变化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词表达,同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只要将字、词位置稍作调整,就可以求得句子的变化。唐弢著《文章修养》举了一个例子: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是在昨天。 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是我和两个同学。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是法国公园。 我于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于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法国公园是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地方。 我是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 这就有八种不同的句式。 第一次写下的句式,觉得不妥当,稍作调整,换成另一种,仍不妥当,再换一种,直到认为妥当为止。 如果一个段落有两个句子的句式一样,就显得呆板,读起来不舒服。请看《文章修养》举的例子: “两人的脾气是不同的。自然,相通之点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差别是显然可见的。” 再看中华读书报( 2004 年 2 月 25 日 22 版)上的例子: “他首先指出我所谓的不公平的税收制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税收制度是公平的。当然,法律对逃税者的惩罚是很严厉的,严厉到使任何人都觉得为一次逃税而造成终身悔恨是划不来的。” 这两个例子,文法上并无毛病,因为连用几个“是……的”句式,就显得非常呆板。如果变化一下,使句子的句式有所不同,就生动了。这就是所谓“单句忌同”。 ( 3 )要讲究句子的长短变化 平常对于写文章的要求,有惜墨如金的说法。大意是说,一个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句子;一个较短的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就绝不用较长的句子。写文章应当要求简短,但是不能误以为愈简短愈好。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冗长而多余的字、词,当然应当删除,因为删除并不影响意思的完整,反而更准确。但不能为追求简短而损害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应当在意思明确、完整的前提下,讲究句子长短的变化。 一篇文章不能全用长句,也不能全用短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相间,不仅有了变化,而且产生抑扬顿挫,避免呆板,有了文采。 6.2.4 关于“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一篇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一律,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及读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强弱、缓急,产生抑扬顿挫,这就是文气。 由于标点是传达说话的语气的,因此往往决定文章的气势。大抵用“句号”则声音由高而低,文气也就由扬转抑;用“疑问号”、“感叹号”则尾音上升,文气也就由抑转扬。须注意的要点是: ( 1 )标点符号错杂运用 一篇文章,不应当全用句号,也不可能全用疑问号、感叹号,错杂运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形成文气的跌宕。 ( 2 )句子长短变化 “文气”也与句子的长短有关。大抵句短则气势紧凑、急促,句长则气势迂缓、松弛。有了长短变化,就形成文气跌宕,有抑扬、急徐、张弛的变化,有节奏感、有气势、有气魄。注意了这些要点,文章就会有“文采”,避免了枯燥呆板,就是好文章。 7 社会责任 学术论文最后一个要素是社会责任。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就生活在社会中,属于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与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存在为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学术研究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处在历史的某个时段,会认为某种学术观点、主张、学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被断定为真理,但在若干年后将会发现,该学术观点、主张、学说其实是谬误。这与判断“日心说”、“地动说”之是否正确、是否属于真理不同。因为地球终归在转动。 因此,学术研究容易受到作者的主观性的影响,甚至出现迎合某种需要的所谓媚俗、媚上的现象,出现学术的泡沫化现象。于是产生学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从事法学学术研究时,要有科学的精神、正义的追求和独立的学术人格,要有对国家、民族负责的责任感。每提出一种新观点、新主张、新学说,每提出一项对策建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是否符合人权、民主、法治国,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学术研究要讲社会责任,不是总要追求什么创新、什么自己的见解,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你在论文中所得出的基本见解,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或修改法律的建议,一定要负责任,须知我们是在讨论国家的立法,你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权利,不仅仅是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准则,而是在为中华民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制定行为规则,是在处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权利!在处理如此严肃、重大的事情的时候,怎么能够掺入个人名利的考虑?!怎么能够容许有任何的轻率和随意性?你在论文中表述的见解、提出的立法建议,将成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修改法律的参考,一定要慎重,不要轻率地提一个什么立法建议,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对学术负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对这个问题,在今天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一定要慎重对待!一定要自觉抵制学术领域的浮躁之风!勿使钻研变成钻营,创作变成炒作,学术变成权术,学术界变成名利场! 梁慧星教授简介: 1944年1月16日生,四川青神人。中国著名民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获民法硕士学位。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个人分类: 科研路|3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寻找文献的困境:会议论文和博士论文
热度 3 fanpx 2012-6-16 10:48
最近对岩芯饼化的问题比较感兴趣,搜集了一些文献来读,发现不同学者的观点存在很大分歧,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对理解脆性岩石的卸载破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然而,很多文献是会议论文,在google学术可以搜到,但是找不到全文,进了东南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也是无功而返。 没有找到的论文主要是会议论文和一些比较古老的非艾斯维尔和斯普林格下属期刊。 比如,两篇JGR(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的文章: Jaeger JC, Cook NGW. Pinching off and discing of rocks, JGR, 1963, 68:1759-65. Li Y, Schmitt DR. Drilling-induced core fracture and in situ stress. JGR, 1998, 103: 5225-39. 十几篇比较重要的会议论文都没有找到全文,其中有几篇在OnePetro在线图书馆里可以下载到,但是国内似乎很少有高校买了这个数据库。 此外还有一篇重要的博士论文:Dyke CG, In situ stress indicators for rock at great depth,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ondon,Imperic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88.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能找到上面列出来的三篇文献,如果能找到,可就帮我大忙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在寻找会议论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不能教我一两招?
4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没有见过如此愚昧的博士论文评审制度。北大怎么啦?
热度 3 liwei999 2012-6-2 18:16
没有见过如此愚昧的博士论文评审制度。北大怎么啦?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1/2012 23:33:27 今天大学里的经济系、法律系与当年大不相同了。至少在就职方面,人文科、社会科的学生比中 文系的会有利吧。但是当年这些学科是没有人气儿的。因此,也就没有好学生去那里。微积分都不汇算的人毕业后,就这样混成了今天的教授,制定了今天的制度。 这个制度有多么愚昧呢?不看这篇博文还真不知道。 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为我的学生一辩——北大日记 。镜某相当怀疑当年制定这个制度的教授们。镜某再“民科”、再“脑残”,也不会设计出来这样的一个学术制度。因为作为一个博士论文(学术论文),必然要引用很多学术的参考资料。一个评审人员如果不能通过这些资料推断出博士生的导师来,那么就不具备评审的资格了。这样一来,博士生的匿名就丝毫没有意义了。 作为博士的指导教授,胡老师的心情十分值得同情。但是,镜某以为,作为在学术界里吃饭的人,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感情的层次上。人们需要进一步提供制定这个 愚昧的制度 的背景和人物的信息。也需要动员学术界的舆论,改变这个愚昧的制度。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6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十一)
fqng1008 2012-5-27 12:44
题目: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证候规律及补肾健脾法治疗研究 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之一的子课题,选题具有战略意义,首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验证了补肾健脾中药可以明显降低HSC的高负荷病毒载量,减少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并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及体质分型调查,初步得出HSC的证候分布规律。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已经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站在该领域前沿,对本课题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行了精辟的综述,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能力,基本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课题设计严谨,统计方法先进,操作规范,数据可信。论文写作规范,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建议作为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需要探讨的几点问题:(1)致谢应该包括全国多家分中心的课题参与者,但不必一一点名;(2)如果将疗效观察与证候学调查分开著文,可以避免重复和数据更具对比性,也显得丰满些;(3)病理学内容没有纳入分析,如果从不同角度论述,可提高研究层次;(4)缺乏体质类型与证候分布的对比研究,可否考虑合二为一,因为HSC的证候学特色是体质类型;(5)证候学调查可否考虑因子聚类分析法,以减少先入为主的主观性;(6)证候类型是否过于复杂,可否考虑减少一些,以便于临床操作。 题目:补肾清透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机对照研究 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专项之一的子课题,选题切合当前中医药研究的关键问题,具有较好的创新性。首次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验证了补肾清透中药可以明显降低HSC的高负荷病毒载量以减少疾病进展的风险。而且,此治法是在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及体质分类基础上选择的,完全符合中医理论。从论文看,作者已经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以及该领域的文献资料和前沿动态,综述简明扼要,论文书写规范,逻辑层次清晰,统计数据可信,文字流畅,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同意参加答辩。 需要探讨的几点问题如下:(1)缺乏体质类型与证候分布的对比研究,可否考虑合二为一的调查?因为HSC的证候学特色是体质类型;(2)证候学调查可否考虑因子聚类分析法?以减少先入为主的主观性;(3)对于病理学改变 ≥ G2、S2的患者,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更符合伦理学原则? (4)病理学改变 G2、S2的患者与 ≥ G2、S2患者的血清学病毒载量是否有差异?中药治疗后的疗效有否不同? (5)免疫组化 HBcAg的肝细胞内分布模式与疗效有否相关性? 题目:叶下珠及其复方对HBx介导肝癌VEGFR3表达的影响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者首次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设计建构过表达VEGFR3、HBx的HepG2细胞株,并成功制作了VEGFR3过表达的人肝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癌模型,进一步探讨了HBx与VEGFR3的相关性及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采用叶下珠及其复方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初步证实HBx可能通过VEGFR3表达或通过抑制HBx表达间接抑制VEGFR3表达两种途径发挥作用。选题涉及中医肝病防治的关键问题,有一定创新性。课题工作量大,检测指标先进,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基本可靠,综述简明扼要,文献资料全面,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同意参加答辩。 需要探讨的几点问题如下:(1)如果进一步筛选和确定叶下珠的有效部位或单体进行实验研究,可能有助于明确作用位点,提升研究水平;(2)进一步优选和探索更接近于HBV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模型,可能对此研究更有价值;(3)临床研究部分对于病毒学指标阳性的患者未予抗病毒治疗, 是否有违伦理学原则? (4)P67表11中关于肝癌前抗体的检测,敏感性、稳定性如何 ?能否作为可靠的疗效考核指标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人的读博经历系列之1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2 tianjingle27 2012-5-24 15:45
20120524四终稿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感恩的心在耳边萦绕,提笔写致谢辞时,竟重现了十多年前语文课本上的记忆。曾经,单被蝉之不易而震撼与触动;如今,反思本人攻博四年之点滴成长与进步,为 坚持与感谢 行文。 本人求学二十三载,坚持“最初的梦想”,转战于湖北钟祥、河北邯郸、北京与意大利布雷西亚这四片神奇的土地上,试图“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风险科学添砖加瓦;偶逢“形态发生系统”,以其与“信息扩散”内在“整体观”哲学思想为源头,以缺失原始资料条件下概率风险的更新为契机,在不确定性与风险中辛苦耕耘,多少次因看不到希望而掩面哭泣、因诸多不确定而忐忑犹豫,却又会因偶尔的小发现而欣喜雀跃,兴奋不已。虽选择之初草率过,行进之中怯懦过,结束之时拖延过,但“以终为始”,终于坚持到了“灿烂的笑”。感谢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是真理。感谢形态发生估计,因它的奇妙与深奥,本人得以从思想层面与领域内国内外专家们交流、碰撞,并逐渐认清自我,看清“大脑的神奇与生命的不易”。感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与金字塔原理,提高知彼解己能力与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是本人坚持追求的目标。 感谢这一路激励、指引与帮助过本人成长的老师们:感谢学术指引者,本人的博士导师黄崇福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宽阔的国际视野、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简洁干练的文风是本人成为“独立科研人员”的思想源泉。感谢外方导师 Germano Resconi 教授,他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于工作与生活中,践行科学精神,博学且富有创造力,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感谢硕士导师郭章林教授及师母刘俊娥教授,他们拼搏进取,平易近人,关怀学生,润物细无声,是本人学术的领路人。感谢严谨随和的吴和琴老师、幽默智慧的王世强老师、严谨亲和的刘开第老师,他们是本人敬重的老前辈。感谢谦虚务实的张俊香博士、亲和善良的赵晗萍老师,正是她们的鼓励、提醒与帮助让本人坚持到了最后。感谢在开题、评审与答辩过程中给予宝贵建议的老师们,包括随和智慧的于福生老师、务实真诚的孟耀斌老师、严谨谦逊的冯嘉礼老师、严谨认真的周宗放老师、严谨知性的李宁老师、严谨幽默的韩立岩老师、严谨随和的姜彤老师和严谨务实的方维萱老师。感谢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与资源学院的老师们,尤其是史培军老师、汪明老师、黄靖老师、王颖老师、郭焕然老师、刘喆老师、高晓菊老师和张锦水老师。感谢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尤其是李万庆老师、姚立根老师、曹庆奎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些老师们是本人的一生的榜样。 感谢求学二十三载,有同舍之缘、同门之情、同学之谊、朋友之缘的朋友们:感谢舍友们,勇敢善良的陈文方、务实智慧的陈艳、平和坚韧的段彦炜、善良亲和的赵婷、热情知性的雒燕、平和简单的神仙、拼搏随和的牛牛、聪明务实的吴方、务实坚韧的黄小芳、聪明智慧的李洪维、严谨务实的王芝俊、亲和善良的刘宏伟、柔韧善良的栾玲玲、热情善良的赵宏丽、拼搏友善的周文霞、聪明灵性的龙慧灵等,她们的关怀与生活智慧帮助过本人。感谢 HRA 团队的同门们:热情干练的赵思健师兄、和善热情的贾东云师兄、随和善良的杨军民师兄、务实平和的郭树军师兄、儒雅随和的石兴师兄、热情务实的辛晶师姐、随和务实的庞西磊、务实严谨的艾福利、随和聪明的丁慧彦、随和务实的郑冬、热情聪明的张峰、热情善良的郭君、平和热情的王蔚丹、严谨随和的韩俊玲、知性聪明的陆遥、平和善良的曹伟华、聪明务实的刘国磊,他(她)们的鼓励、陪伴与同行丰富充实了本人的读博生活。感谢 2008 博的同学,尤其是丛潇、杜士强、陈波、刘晓晨、张勇、孙洪泉、周磊、郝丽霞与周娜。感谢在意大利时帮助过、感动过本人的朋友们,包括 Mrs Resconi 、 Francesca 及其家人、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数学、物理与自然科学学院的老师与学生们、 Franciscanum 的朋友们(如 Costantin 、 Shiba 和欣)、意大利语言班、米兰博士沙龙的中国留学生(如余恒、朱茂春、陈辉伦)。感谢在邯郸结识的好友们,尤其是严谨务实的贾增科、灵性洒脱的旭燕、平和善良的文慧、聪明务实的白吉亚与随和聪明的李健。感谢在困境中鼓励、支持与帮助过本人的高中同学,尤其是陈华清、林艳、张祥胜、妮、平、陈桂华、小雪、张婷婷、雷蕾、格格、迷你、肖珊和肖辉。感谢在北京给予过本人温暖和力量的朋友们,尤其是师母张老师、蒋永和、王明慧、 Victor 、刘明月与王博成。过去时光的一路同行与相互关照是本人的幸运。 感谢有生以来一直陪在本人身边、给予本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的亲人们,尤其是勤劳智慧的父亲、善良拼搏的母亲、勤奋理性的哥哥、平实善良的爷爷奶奶、务实随和的姑爹姑妈、坚韧博爱的外婆、亲和善良的舅舅舅妈、善良洒脱的表姐、聪明务实的表弟、平和幽默的堂弟、善良勤劳的堂姐堂兄等,他(她)们的生存智慧、人生态度与辛勤劳动激励并支持着本人“坚持到底”。感谢本人的身体、精神、智力与情感,这一路行来,本人的身体经历过慢性支气管炎、近视、脚气、牙疼、颈椎疼痛、抑郁、情绪化进食、贫血等诸多折磨,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感谢本人身体的承受力与忍耐力,感谢本人的“精神、智力与情感”给予的支持,使得本人坚持到了最后,并开始遵从科学而活。 路漫漫而修远,始于 2008 年金秋时节的攻博征程,将在 2012 年 7 月结束,而学徒生涯形式意义上的结束更是在宣告着新征程的开始。四年中,本人从一个天真烂漫的怯怯女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稳重的知识女性,其中的辛酸苦乐终于成为了往事。展望未来,吾将继续上下求索,而学无止境,贵在学为所用。本人将心存感激,继续坚持,去看得最远的地方。同时,本人也深深祝福老师们、朋友们、亲人们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田静 2012 年 5 月 31 日周四于北师大学 3 楼 1006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716 次阅读|5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十)
fqng1008 2012-5-15 07:47
题目: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量表体系的研究 疗效评价标准一直是中医临床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作者从乙型肝炎肝硬化入手,采用条目分布考察法、t检验法、离散趋势法、分辨力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科隆巴赫系数法等完成条目筛选,形成了57个条目组成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报告结局(PHBC-PRO)量表,并经过多家医院两个阶段收集的320例病例资料进行评价和分析,最后通过33例、51例调查资料进行信度、效度等科学性考核,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在技术难度、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等方面,该课题都有较大的突破。课题设计严谨,统计方法先进,操作规范,数据可信。论文写作规范,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建议作为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从论文质量看,本文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站在该领域前沿,对本课题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有了清晰的认识,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能力,基本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当然,一个好的疗效评价量表还要通过业务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广介绍,各临床单位的进一步应用评价,以及应用过程中的验证修订,但愿不要半途而废。 题目:基于均匀设计的健脾活血方抗酒精性肝损伤不同作用途径的主效应中药研究 该课题采用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进行中药复方抗酒精性肝损伤的体内动物实验研究,为复方药理学研究探索一条新路子,这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优化组方、提高疗效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药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发现,健脾活血方中“抗脂质过氧化”、“改善小肠通透性”的主效应中药组合分别为“葛根+五味子+泽泻+姜黄”、“泽泻+五味子+白芍”,其药理作用环节是提高肝组织SOD、GSH-PX活性,降低肝组织NOS及血清Fe2+含量;提高小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及Occludin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含量。健脾活血方中“抗内毒素二次攻击”的主效应中药组合为“枳壳+白芍+泽泻+五味子”,其药理作用环节在于抑制肝脏枯否氏细胞的活化。课题设计合理,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论文书写规范,逻辑推理可靠,文字表达流畅,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建议作为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从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看,作者基本掌握了本专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将“均匀设计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损伤的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作者能站在当代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如果本课题在药学研究方面(如来源鉴定、质量控制等)再加强一些,数据将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5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九)
热度 1 fqng1008 2012-5-12 07:51
题目:抑制内皮素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中药组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在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方面,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课题设计的严谨性和研究深度明显不足。该课题从细胞收缩角度研究了几种中药组分对肝纤维化关键细胞HSCs的作用,找出了能有效抑制HSCs收缩的成分灯盏花素,并发现了其作用机理是抑制Ca2+-MLCK和RhoA-ROCK-MLCP通路,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灯盏花素能够降低DMN大鼠肝硬化模型的门静脉压力,减轻肝内胶原沉积和改善肝功能,是一篇高水平博士论文。该研究设计严谨,技术先进,操作规范,统计合理,数据可信。论文写作规范,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从发表的会议论文看,本文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站在该领域前沿,对本课题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有了清晰的认识,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能力,基本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题目:肝炎肝硬化不同阶段中医正虚病机研究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证候分型规律,明确了肝硬化正虚病机的内涵,进一步探讨了中医证候与客观指标的关系,阐明了其生物学基础,选题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实验数据基本可靠,可进一步作为证候分型的客观化依据之一,建议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 由于本人在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有一些思考,借此机会与作者一起探讨肝炎肝硬化的 “ 分型辨证 ” 是否能够体现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特色?这种临床思维模式是否适合本选题,或者说一篇讨论肝硬化不同阶段正虚病机问题的课题是否应该选择“分期辨证”而不是“分型辨证”模式? 作者在本研究中,也探讨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型辨证规律,提出了七种常见的证型: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虚内热和瘀血阻络。但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是根本没有如辨证方案中的所谓单纯分型,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各种证型的错杂表现,最终的分型不免牵强;二是主、次症很难确定,有的患者症状体征很少(代偿期和静止期),很难通过主症多少、次症多少来确立证型;三是各种证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例如活动期出现湿热内蕴的证型,一旦抗病毒治疗有效就演变成肝郁脾结,两者之间变来变去的机理是什么说不清楚。因为实际上,无论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肝肾阴虚、阴虚内热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气虚络瘀”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即“气虚络瘀”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辨证分型实际上是“气虚络瘀”的兼夹证,是“主”与“次”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即使与作者的研究结论,肝肾阴虚是肝硬化正虚的主要表现,而且随着肝损害的程度而逐渐加重,本文的辨证分型也不能体现肝硬化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分型辨证与分期辨证是两种不同的辨证模式,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纵与横),为了获得该结论,作者应该选择分期辨证而抛弃当前的分型辨证模式。 以上仅一家之言,供参考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6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篇关于脂肪肝研究的博士论文
热度 2 fqng1008 2012-5-5 18:23
刚刚评阅了三篇关于脂肪肝研究的博士论文 。 一是“三叶降脂方调控脂代谢紊乱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 采用 三叶降脂方及其提取物(LI-2) 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并与吡格列酮对照,观察了其疗效,继而通过C57、db/db等小鼠模型研究了LI-2对脂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及其机理,初步明确了三叶降脂方提取物(LI-2)的疗效机制: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后期分化、预防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高脂血症的形成、阻止肝脏中脂质堆积、增加葡萄糖耐受能力。尤其是发现了LI-2中含有竞争性抑制 LXR β 活性成分,能够选择性抑制LXR β 的 活性,从而 发挥对脂代谢的调控作用。 二是“基于多指标综合评价 降脂颗粒组分配伍优化及其对脂肪肝的治疗效应”, 采用 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实现 降脂颗粒组分配伍优化,并研究了优化方案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指标比较先进。 三是“温阳利水法防治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机制研究”,从 中医理论和传统方剂寻找 防治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的有效药物, 论文针对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水谷精微......留而为痰”的病因病机,采用大鼠模型比较了健脾、温阳、温阳利水等不同治法防治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的效应差异,进一步通过拆方试验揭示了温阳利水法的部分 作用机制 。 还有六篇明天寄到 。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44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迷信”
热度 1 daixueling 2012-3-31 10:03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很迷信的人。早上出门如遇不顺,就会在心口插上一根刺。清明即至,也必须上上祖坟,总认为能够顺利走到今天,肯定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如果事情绝处逢生,肯定是平时积德加上祖宗保佑的结果。 前两天博士论文终于送审通过了,也算是漫漫求学路中又一大喜事,但好事多磨啊! “查重”:信心满满而去,因为论文的每一个字都为本人所写,除了可能重自己的小论文外,不可能重,却满怀失望而归啊!先不说去时管研究生的那个老师有多忙,以至于我等了一天才有时间给你查,且说说查的结果竟然复制率达10.9%,我当时就无语了。管研究的老师说让我改,my god,鬼才知道重了哪里,再说,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经导师都看了好多遍了,为了这个轻易改,对得起学术良心吗?但没办法啊,只好花了几十块钱在知网上自己又查了一遍,真是重的啼笑皆非,试举一二: 1 , 跟自己小论文重了2.37%;2,引用别人的图件中重了 图说 ;3,细粒花岗结构中重了 粒岗结构 ;3,玲珑花岗岩、滦家河花岗岩、同位素、上升过程中等等这些字重了。怎么改?挑战一个博士生能力的时候到了。可不能改,不会改,怎么办?拿着结果再去找管研究生的老师,她也实在不办法,勉强签字了,唉....... “图书馆开检索报告”:中南大学自2008年起规定,研究生毕业要么三篇EI或SCI,要么累计影响因子达到1.5以上,我就是按着后面的要求做的,可是到图书馆他们却说自己没有影响因子库。还好我找了一个好导师,让我直接拿着文件去找图书馆馆长,馆长发火了,说“研究生院08年都出了规定,还没影响因子库。”这下可好,一下子得罪办实事的人了,我第二次去盖章时,管事的部长对我发了好大的火,说什么事不好商量,要去找馆长。可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人家可是死活不认我说的这个理呀!他们可以等建这个影响因子库,我可等不起呀,错过这段时间,今年上半年可就黄了。 想想我之所以能够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是平时积德加祖保佑啊,看样子,我资助的那几个贫困学生还得继续啊,经常烧烧香也是应该的。 人们都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没有信仰是最可怕的,也是人们没有幸福感的根源。但我现在很幸福,因为我“迷信”。
3893 次阅读|1 个评论
陈彦光的《反驳》导读(找到了评审意见)
热度 9 王铮 2012-2-9 13:57
陈彦光的反驳导读 (找到了当年的评审意见,幸好当年的评审稿是在妻的计算机上打印的,大约也是一个鬼使神差的打印错误。我过去公布的评审意见,如与这个文件矛盾,以此为准。可惜我当年列举的陈论文送审稿涉嫌抄袭的表没有找到) 博友万在网上发现了陈彦光当年给学校的对我评审意见的反驳,很好。现在发现,其实这个东西我有,我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他答辩后的一年,有匿名邮箱发给我,据说是贴在北京大学内部网的。文章一开始就用《红楼梦》诗句反驳我,我想这怎么会是真的呢?这是北京大学呀!《红楼梦》实在与地理学挨不上。当时他导师要竞选院士,传闻这个人给几位学者写信要求让他一年。我担心有人故意搞,所以把这个信压了。后来从国外传来说: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华东师范大学两位副主任把北京大学的论文审错了,涉及学校名声,国外的校友压力很大(所以我后来注意回避陈的母校)。联系到陈在一位院士主持的会议上大讲“数量地理学过时了”,弄得在座的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坐不住。后来,我在一次关于地理学发展的讨论会中提了一句(记不太准确):有个中国顶级大学,不要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思进取,你的某个学生博士论文包含数学错误,就是因为顶级大学没有人教数量地理。有没有人能教?有,薛领就能教,为什么不用?还说数量地理过时了。后来,这个讲演稿被朋友投给了《新语丝》,已经没有后面一句了。 这件事情就过去了,直到陈向地理学会报优秀论文。那次,大家都提供的 SCI 文章,他就拿他的不修改的博士论文。当时有人说陈彦光可能没有 SCI ,我说有呀,我和徐建华就审了通过的,在《科学通报》发的。北大来会的老师说:陈彦光是一个很怪的人,可能他就认为博士论文很有成就。后来我与赵济先生当场读了论文,发现问题,与会的人谁也不赞同他的地图观,发了奖地理学会怎么自洽?加上论文的其他问题,他没有获奖。否定他的奖大约是14:00,会议是16:00多散的,当天15:35(邮戳)就发生了他给“全国地理学方家”发信。徐建华收到一个消息,令人不寒而栗。说出来会损害北大名义,可能是谣言,罢了。 陈彦光的反驳,我不一一反驳,我就导读一下吧。他的反驳没有附我的评审意见,所以他引用的有删除,有避重就轻,还有添加,对另一位专家徐建华的评审意见他倒是全文在北京大学内部网公布了。为什么不敢公布我的评审意见呢?可惜我自己找不着了(可能有朋友帮我找到了),当时没想到会泄密,出大事,没留底。论文评审好,我对北大研究生院说,我可以以他谈一谈,改进第五章、第六章形成论文。研究生院说他导与师都拒绝了。 我现在说的是对他《反驳》的导读,不是反驳,已经没有意思了。如果他不以 niubizationl 的网名对我提出的政策建议胡搅蛮缠,有意无意扰乱视听,特别是挑拨我和其他博主关系,我也不会反击他。 先看 评阅人的建议 最新有朋友有关机构找到了我的评审人建议,请看他引用的“评阅人建议”与我的“评阅人建议”实际的内容差别。他反驳的我的评审意见的可信性还值得信吗。 01 王铮的评审人建议 (保留了错别字) l 论文关于城镇体系分形结构的部分未见错误,而且却有创新。建议论文的修改集中到对这一部分的研究,由于这部分内容少,需要补充内容。在完成必要的修改和内容补充的工作后, 需要再次送审。 l 作者要修改好论文,建议多读下列期刊文章: Geographical Analysi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 Physican A 和 D 的最新文章。科普性的书籍对完成博士论文写作至少没有正面帮助。文章对科普著作的大量引证,可能是导致作者没有把精力集中到科学问题分析陶醉与在了“路灯下找金币”的原因。 l 评阅人的意见是认真负责的,希望主管人员不要因为人情原因扣留本意见。评阅人在化 2 天时间阅读论文后又反复考虑后写下对的论文的真实评估。 我想评阅人和主管人员都为此承担了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没想到这个提醒没有起作用) l 请导师鉴谅。其实这样的论文给物理界、数学界懂复杂性的专家评论,他们不会理会所谓“后现代数学方法”,而可能会耻笑我们地理学家。我不知道导师是谁,可能是我的朋友、我的长辈。请鉴谅。 0.2 陈彦光的评阅人建议 l 大概这位否决专家自己也觉得,将这样一部学位论文完全否决令人难以置信,于是又装腔作势地肯定第五章“城镇体系分析结构”有创新,可以发展。 注意:这位否决专家一会儿说只有第一章的分维标度具有科学意义,一会儿又说只有。第六章是值得发展的,现在又说第五章是没有错误的。作者想知道,这位否决专家究竟肯定了哪一部分?也许,这位否决专家故意语焉不详,让作者形成误解,以便下一轮评审过程中继续否决? l 最后,否决专家断言作者引用了许多科普性的书籍,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作者“科普性的书籍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至少没有正面帮助”,要改好论文应该多读 GA 、 CEUSA 等杂志。对于这类混淆视听的无聊问题,作者不想继续过细地申辩。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顺便列举如下事实: 其一,科普杂志上的学术论文,或者有深刻思想的准普及性文章。在科学界,有许多重要乃至经典的学术问题由于种种特殊原因发表在科普杂志上。…… 其二,“一竿子到底”的科普著作。典型的作品有叶大年院士的《地理与对称》,这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但普及的却是作者未经发表的、有很多科学发现和深刻见解的理论思考成果。…… 其三,面向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的科普。 以下是导读,题目都是他写的 1 关于“根本性科学错误” 1 . 1 异速生长 他没有附我的推导,而是用( Bertalanffy, 1968 )来辩护(送审稿无( Bertalanffy, 1968 ))。后查 Bertalanffy ( 1968 )他删除了 Bertalanffy ( 1968 )的假设:两个小种群,没有相互作用。可是他研究的是城市,是大规模人口(人口与种群英文是一个词, population ),而且研究的就是空间相互作用。 1 . 2 熵与效用最大化 记得送审稿是他没有( 7-3-2 )的负号。但不是关键。他从哲学角度讲变量与守恒量的关系无错,问题在送审稿中,原来的守恒量(常量)被他做对偶变换后就变成了变量。他的对偶规划变换结果错了。《反驳》中完全回避了我的问题。 懂线性规划的学者和学生容易发现,《反驳》根本就没有出现对偶规划的具体内容,而用一句对偶转换模型作为一篇英文论文的一部分投稿到美国的《区域科学杂志( JRS )》,逃过问题。(学校认可,就是唯 SCI 的结果。一个外国期刊就唬人,北京大学连基本的骨气都没有了) 2 关于“一般性科学错误” 2.1 引力模型 关于这个东西可以见我的新博文。关键是他没有论证 apha=bata ,而用 Bertalanffy, ( 1968 )掩盖,我当时理解是他没有理解 Bertalanffy, ( 1968 ),没有写出来,把他列为一般性错误。其实从 ∂ ln I = σ i ∂ ln x i 到 I = C x σ apha 推导也是有问题的。由于不涉及论文主旨,我把它列为一般性错误。 2 . 2 分形城市问题 把分维简短应用到 Christaller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的具有完整的分形性质是有错误的观点,是法国地理学家论证的。因为分形维数是基于尺度 r → 0 的结果,而中心地不可能划分到 r → 0 的地步, 至多划分到社区。也是这个专家的认识。陈当年用这个有缺陷理论写了一篇文章投《地理学报》,正值法国专家分析这个问题,地理学报编委会开会,多数专家不同意发表,是我力主在“问题讨论栏目”中发表此文,后来此文又改进了登在《科学通报》,是徐建华主审。如果我们 “ 对分维概念根本没有入门 ” ,陈是不是该自己宣布撤销这两篇论文。作者写道 “ 前期成果投稿过程中,国内有关理论地理学专家曾经给予好评 “ ,怎么我们前期是理论地理学专家,对文章再严谨一些就成了“根本没有入门”。论文他混淆了河流,而且说, “ 在英文的习惯中,河流的复数 rivers 通常与水系 river system 是互换使用的 ” ,仍然说明他和他的导师不懂自然地理,所以他们关于气候的发言是信口开河。在英文中,水系是 drainage ,是地貌学概念,它与 river system 的区别可见地理学标准词典。被认为具有分形特征的是 drainage 。而且作者根本没有回答城市是否存在, r → 0 问题,实际上允许 r → 0 ,作者“先验证明”牛顿势就趋于无穷大了。就是文章存在这个逻辑矛盾,我才在他第一篇论文时主张发表,但是统一的一篇学位论文必须解决逻辑矛盾。 3 关于“知识性科学错误” 对各知识性错误,陈反驳的方式基本上是“ 鬼使神差的一个排版失误”。或者歪曲我的原话,反驳不存在的内容。不知道为什么 “ 鬼使神差的一个排版失误”怎么这么多。例如“复杂系统都是非高斯分布”。我要求他列出文献来源,他就 “ 鬼使神差的一个排版失误”一次,不清楚写出文献。 这些知识性错误就不讨论了。 4 关于“政治性错误” 这个问题讨论过多次 我的原话是:“ 图 9 - 3 - 1 ,图 9 - 3 - 2 ,作为全国地图缺少南海诸岛,对于地理学论文来说,这是政治性错误,这一点我国政府有特别规定。当然作者不是故意的。但是一个具有地理学素养的博士是不应该发生这种错误的。 ” 可是他却说我们指责他是“犯了‘政治性错误”,以唤起愤青同情。我们明明是为他“拾遗补缺”,他却提出我们是“政治特务”。现在他一再坚持这个错误,看来地图问题可能并非不是故意的。 5 关于“知识产权问题” 大家自己看吧,他采用的方法有三招:第一是“我用软件重新制作了”; 2. “ 对于众所周知的成果,不必给出引文或注明来源”。 3. 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我证明的。这里有4个严重的问题: 1) 关于他明显抄袭王法辉的嫌疑, 他回答 :“王法辉的模拟分析,情况与此类似,但有一点不同:王法辉是作者本人的朋友,作者的工作他一定会见到。”这样的回答,暗示是王法辉抄袭他。 而正是王法辉,在美国多次对我说:“请你帮助陈彦光。支持他在北大教计量地理”(可能因为我一直宣传北大应该启动薛领教计量地理)。 2)关于他涉嫌剽窃叶大年先生的工作 ,他把叶大年第一次提出的地理空间对称性理论专著 《地理与对称》降级为“科普”,科普当然有个来源,我质疑时,他竟然说叶大年先生“普及的却是作者未经发表的、有很多科学发现和深刻见解的理论思考成果" 。而事实上 叶大年先生1995年就约我谈地理对称性思想,他在地理研究所做了一个报告,已经有很多东西,准备申请课题,1999年也先生在华东师大做作报告系统讲“地理与对称”,接着上海《地理与对称》,那时候陈没有来北京读书,连叶先生面都不可能见过。 3) “ Stirling 公式,这是作者考研过程中的做的一道高等数学习题。”看来他论文完成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要改成“陈万有引力定律”了。幸好我原来学物理, Stirling 公式,我一眼就看出来源。 4) 太极图类。“作者自行绘制”。只有陈某穿越到 3000 年前了 . 黑字白纸, 当年我就是觉得如果这个《反驳》真是他写的,他就太卑鄙了,可能危害他老师。我妻子劝我,来信路子不清,再说如果他真有有这个思想,一定是一个妄想症者,而且可能气坏其他先生,反对我公布。 现在看来,真有其事,谁是剽窃者,比剽窃还卑鄙的是什么?反诬。他的导师纵容这种行为,会不会有一天他把导师所有成果都说成“看过作者的成果”,“普及的是作者的思想”。他的导师是有些个成果的。 我与徐建华通过了他有影响期刊的第一篇、第二篇文章,工作行为,不算有恩于陈。叶先生、王先生是有恩于陈的。这也难怪,陈为了方便在国际上发表文章,坚持用“国际标准”的地图,难怪有人说“陈老师是个带路党”。 多么恶劣的唯SCI呀! 6 关于“商榷的地方” 这里不争论,大家自己看。只有一点: 陈说他的创新点是用“ 后现代数学 ”研究地理学,普通地理学家看不懂。我指出“‘后现代数学’是哲学语言,数学家没有这种说法”。我想,我的说法,大家随便可以问一问任何一个数学家对不对。北京大学没有数学家吗?这么会通过这样的《反驳》。管理制度太……。 关于盲审专家的评审意见_反驳材料1.pdf 反驳是真的,看来这个也是真的。 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评阅书_弃权专家的意见.pdf 关于弃权专家的评审意见_反驳材料2.pdf 我开始不敢相信是真的原因是,北京大学不至于这样允许侮辱外聘专家吧,没想到是真的。 看看这两个文件的差别吧。 这个《评审专家的身份推测》,是我提出为什么会泄密的后出来的,没有准确日子。写评审书的日子,我手脚受伤,几个字是学生写的,他1977年生,当时27岁,绝对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除非他会超越,这种《审稿人身份推测》只能说是欲盖弥彰。天津会议北京大学一位领导问我说:“*老师推荐陈彦光留下教计量地理,你看了博士论文你说行吗?”我说:“方成有幅漫画叫既非伯乐,亦非良马,相牛的相的马不成吧?”(这是泄密吗?);事实上,早在天津会议之前,陈就致信学校无中生有说我是“三进北大进不去”而迫害他。如果说因为天津会议我泄密,他也用不着“推测”,欲盖弥彰。 关于评审专家的推测.pdf 申请书1.pdf 王铮当年的评审意见(保留了错别字,原件) 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0 .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686 次阅读|19 个评论
王铮没有“毙掉”陈某论文与他拒绝修改之铁证
热度 9 王铮 2012-2-8 23:16
科学网陈RJ说王铮当年“毙掉”北大陈某论文,这里有陈彦光自己发布的一个东西,虽然这个东西对我的评审结论性意见有所歪曲,但是它还是充分说明王铮当年没有毙掉陈论文。所以不是我揪住他地图错误不放,而是他坚持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上的“国际标准”,不改错误。请注意我说地图问题是“政治性错误”,不是说“政治错误”,更不说是违法行为,是充分留有余地的。 王铮当年的评审结论是: 不能提交答辩,修改后重审。 顺便问一句,那位专家敢对违法论文放行、评奖? 以下是陈在北京大学内部网上公布的材料。 1 关于“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否决专家认为:支持论文的主要结论的预备性原理“异速生长方程”和“城市地理学中常用的标度定律”的证明包含根本性的逻辑错误,论文的结论不成立,因此本文不能提交答辩。(否决专家在“ 不能提交答辩 ”下面加上了着重号!) 作者的结论是:其一,否决专家的论证全部是错误的;其二,即便这两个地方发生错误,也只是否证了异速生长方程和标度律的先验性质,不能否证经验性质;其三,否决专家企图对作者的标度律证明过程进行否决,但找错了逻辑环节,标度定律的实质性论证过程他根本没有看见;其四,作者在前言明确交代,这篇论文主要在于过程性探讨,不在于给出确定的结论。作者论证的主线,这位否决专家丝毫没有抓住要领。 􀁺 否决专家认为:论文存在抄袭现象,但这抄袭不能作为剽窃看待。否决专家反复断言,作者的教育存在问题。 作者的看法:抄袭就是剽窃,剽窃就是抄袭,玩弄文字游戏,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究竟是什么意思? 反复强调作者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声称“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矛头究竟要对准谁?为什么有人如此痛恨作者师徒? 􀁺 否决专家认为:论文存在一般性科学错误、科学知识错误和政治性错误,这些错误表明作者基础不够扎实。 作者的反应:纯属杜撰。这些评语用到这位否决“专家”本人的头上最为恰如其分! 王铮注: 这里可以看出王铮当年没有“毙掉”论文,而是耐心的劝说其修改,可是他连地图错误都拒绝改。而且经过导师签字的这个答辩问“为什么有人如此痛恨作者师徒?”出发点是什么。王铮当时是说他的抄袭,是他不懂,主要是个教育问题。他却说我反复强调是建议问题。在他公布的另外一个文件里还质问,难道北大有教育问题吗?关于抄袭,我另文公布。 2 关于“评阅人的建议” 大概这位否决专家自己也觉得,将这样一部学位论文完全否决令人难以置信,于是又装腔作势地肯定第五章“城镇体系分析结构”有创新,可以发展。 注意:这位否决专家一会儿说只有第一章的分维标度具有科学意义,一会儿又说只有第六章是值得发展的,现在又说第五章是没有错误的。作者想知道,这位否决专家究竟肯定了哪一部分? 也许,这位否决专家故意语焉不详,让作者形成误解,以便下一轮评审过程中继续否决? 王铮注: 评审意见是说第五章有创新,有创新不等于说“没有错误”。王铮建议作者以第五章、第六章为基础分值。作者却不知好歹,打着“为什么有人如此痛恨作者师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53 次阅读|6 个评论
陈某科学错误之二:没有证明的证明“引力模型”
热度 2 王铮 2012-2-8 21:30
陈某科学错误之二:没有证明的证明“引力模型”
陈某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网络上公布了对王铮评审意见的答复,也就是他的理论创新 1 .引力模型 否决专家认为:作者企图推导物理学的万有引力模型,但作者对引力模型的一个推导 过程存在逻辑错误。 首先特别声明:万有引力模型早就被牛顿推导和证明,这是中学生都知道的科学常识, 作者丝毫没有想到去重复科学大师们的工作。 作者仅仅想从地理学的角度,给出一个关于地理学引力模型的先验论证。 王批: 大家看看下面的过程是不是“证明”万有引力定律。作者换了个词叫“先验论证”,牛顿是用第谷的数据验证的,他的“先验论证”不要数据,是“论证”,论证不是证明吗?至于说“先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先验论证”实际上就是一个伪科学词汇。而且关键是“论证”了没有。 先验论证是这样开始的 根据 式( 5-5-4 ) ,应有 ∂ln I = σ i ∂ln x i ,显然 (数学表述,请下载看) 什么.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74 次阅读|13 个评论
陈某论文的科学错误之一:作为论文基础的基本定理是错的
热度 4 王铮 2012-2-7 23:48
陈某论文的科学错误之一:作为论文基础的基本定理是错的 有的读者以为为陈彦光的论文仅仅是地图错误,觉得我过于认真,这里补充一些材料,让大家发现他的科学错误到了幼稚可笑。我过去不愿意公布,主要是为了给北京大学留个面子,陈某不断换马甲欺骗大家,我就公布他论文最核心内容吧 (我没有他送审稿的电子版,也许他上交版与评审版不一样,我不同意的送审版,只能依次说事) 。请注意,这样的错误,从一般情况推断,北京大学理科(当然包括地理系)任何一个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就可以发现。所以我说这不代表北京大学水平,不代表地理学水平,可是为什么不让他改正呢?因为北京大学个别教师和管理干部,吃牌子,不学无术有自以为天下第一。科学网有许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地学家,看看他这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美国、英国大师”才审得了的东西吧: 陈某的博士论文的主要成果同时也是作者论文许多结论的基础是所谓 “ 异速生长定律 ” ,这个 “ 定律 ” 是作者证明的,证明过程是这样的(参见原文,由于数学符号不可输入原因,这里有简化)(他的论文分不清定律不是证明的): 作者设此时两个城市的关联系统的状态( x,y )满足,这里 x , y 与分别是两个城市的状况,陈理解为人口,其实理解为资金也可以的,他称为规模,物理意义不明确。他取 dx/dt=f(x,y), dy/dt=g(x,y) , ( 1 ) 在 f(x0,y0)= 0 , g(x0,y 0 )= 0的平衡点 附近,陈化简它得到 dx/dt=ax, dy/dt=by ( 2 ) 从而有( dx/dt ) / (dy/dt)=ax/by , 于是作者得到所谓“异速生长方程” dy/dt =(b/a)(y/x)(dx/dt) ( 3 ) 陈得到的结论就是两个城市增长速度的比正比于他们的规模比。 陈后面的的大量工作就是根据这个方程推导的。 问题在于这里的方程包含了两个错误: 首先 dx/dt=f(x,y), dy/dt=g(x,y) , 在 f(x0,y0)= 0 , g(x0,y 0 )= 0 附近,化简得到的是 dx/dt=ax+cy, dy/dt=hx+by , ( 2a ) ( 2 )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 c=0,h=0 。实际上两个城市的人口是互相流动的,城市之间有竞争,城市相互作用,这是地理学的基本定律, c , h 不可能等于 0. 因此所谓 “ 异速生长定律 ” 应该是 dy/dt =( hx+by)( ax+cy)(dx/dt) (3a) 可是这样的话,陈论文后面的许多东西不能成立了,所以他不得不作假把泰勒展开偷换为( 2 )式,以欺骗老一辈地理学家不熟悉数学时蒙混过关。 其次,在 f(x0,y0)=0, g(x0,y0)=0 附近 dx/dt=0, dy/dt=0, 结果 (dx/dt)/(dy/dt)=0/0 现在用(2)代替(2a)时,面临一个 0/0 错误,这个值可能收敛到任意值,实际上这是一个向量场的奇点,需要更细致的高阶分析,可是作者在用错误的(2)代替一阶近似(2a),这样陈就随心所欲地证明了许多 “ 定律 ” ,(最好笑的是“证明”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由此可见陈 “ 证明 ” 的所谓 “ 异速度生长 ” 定律完全不能成立。论文以此为基础得到的大量 “ 定理 ” 也不能成立。这样论文的有关内容不能成立,作为论文基础的主要“定律”是不能成立的。 注:博友万*找到的材料中,陈的答辩材料补充了说一个“美国、英国大师”Bertalanffy证明了(2),后来一个身在华盛顿的博士查到,Bertalanffy特别说两个毫无关系的种群之间(2)成立,可是陈却用它研究城市相互作用(地理学称空间相互相互作用或引力模型)。对送审稿我就怀疑他抄来的证明,因为发现他不大了解非线性分析,所以说如说引用的奴注明,有抄袭之嫌疑,如果是别人证明的,也说别人证明错误了。看了万先生的材料,知道他把Bertalanffy的最关键假设删除了,在他反驳的材料中他没有给出新的证明反驳我,而是说他投稿国外要发表了,“美国、英国的”理论地理学大师也在email中多次肯定他。任何一个懂数学的朋友,这个错误用得这大师多次email肯定吗。这就是用洋人吓唬中国人。而且至今不听说他的“异速”发表了。用(2)代替(2a)是根本的错误。 谢谢万先生找到那个网址,我一直找不到他的“答辩”全文。 虽然这个答辩全文肢解了我的评议书(当时没想到产生这么大后果,我没有留底)。比如我当时说他抄袭是因为不懂,是个教育问题,他歪曲说我说北大教育有问题。还有他坚持错误地图的证据,在他的答辩书里仍然保留。 他抄袭的东西比他答辩书里多三倍,但是就是这样,也看的出他答辩没有“抄袭”的理由竟然是“我用软件创新做了”,现在哪个抄袭不是用软件重做的?还有用面酱的? 更重要的是作为论文”创新“的三大数学错误都包在里面了:1.作为论文基础的泰勒展开错误(虽然他污蔑我们评审件打错了个字,断章取义地说大专家证明的);2滑稽可笑的“引力模型”之伪科学证明(可惜他没有敢写出我当时指出的错误何在);3.没有物理意义概念不清的熵最大理论(虽然比送审稿加了个负号偷换概念为熵最大系统最有序辩护)。可惜他仍然不敢写上我的判断他错误理由。还有至少20处错误,他用打印错误来辩护(没有敢列出错误本身)。可惜没有他用“易经、八卦、回文诗”证明的“定理”的“反驳”,他特别了这个。大概最后也知道伪科学的方法得不到评审委员会认同。 关于地图是不是可以用”示意图“就能坚持不改,可见我贴的国家地图规定。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96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关注内涵,提升品质
热度 1 陈龙珠 2012-2-2 12:05
节后这几天,在读同济、浙大的三本博士学位论文,亦评亦学,乐在其中。 现时中国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值分析能力,水平大多比动手做实验研究的要高。 三本博士学位论文,各自从对拱坝-地基相互作用、软基震陷、基础减振方面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所发现的规律,颇有新意,也很有潜在实用价值。可遗憾的是,这三位准博士们,对观察到的现象,几乎都未在内在的物理力学机理上去作必要深度的思考和分析,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这不免使得学位论文的理论品质,降了一个档次。 想想也不能责怪现在的年轻人,从他们记事开始,被灌输的、与之利害关联的,大多也只是考试得分和论文考核数量;而全社会在说GDP、房价和CPI等等的数据,也不是一年半载的事了。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0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开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zhjzh1016 2011-12-14 17:12
转载于 http://www.las.cas.cn/jypx/yjsjy/pyyxw/lwyjhj/200909/t20090908_2468576.html 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开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晓林,2006年3月)   1、关于论文研究内容的选择   (1)博士论文研究是针对特定领域的未解决问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和验证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性贡献一定是解决别人还没有解决、或者在某些方面解决得不好的问题。   (2)因此,学生在文献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首先回答:在这个领域,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目前的主要解决思路是什么、有什么人利用什么方法与技术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达到或近期预计能够达到的解决程度怎样、它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还存在什么重大缺陷。学生应该从这些“缺陷”中发现里面体现着或隐藏着的重要科学问题。   (3)接着,学生必须着重回答:按照前面分析,打算针对哪些或哪个“缺陷”和它(它们)所代表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实际上就构成论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所谓选题、定题、开题,都要落实为这个具体研究问题。然后,学生要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即“研究意义”)、希望通过论文研究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即“研究目标”)、打算按照什么思路或采取什么基本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即“研究线路”)、按照这种思路或方法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时的难点疑点可能有哪些和解决这些难点疑点的可能性如何(即说明“研究可行性”)。   (4)博士论文研究不是全面总结论述或“梳理”一个学科、一个领域,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对别人观点的简单辨析和整理,不能将对别人成果的“系统化”当成自己的“原创成果”。学生确实需要通过文献综述来梳理所研究的领域、发现有意义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选择合适的具体研究问题,但必须准确地收敛为具体的有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的研究问题,而且要保证在自己的论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由自己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无论在题目上、在研究工作内涵上、在工作分量上、以及论文篇幅分量上都是明确和主要的部分。   (5)鉴于此,学生在汇报论文选题、定题时,要在对文献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的基础上,清楚地说明上述(2)问题,努力去说明(3)问题。因此,选题(或定题)报告不能仅是一个简单的题目,应该至少包含题目和具体研究问题、大概的预期研究目标、以及可能的研究线路,应该能够对(2)进行比较清楚的初步说明,能够对(3)有所说明。一定要在题目表述中有意识地和明确地揭示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要特别避免用空泛和宏观的题目来代替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掩盖对这些问题的不思考。   (6)也鉴于此,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必须明确地说明(2)和(3),包括:具体研究问题;研究背景和研究领域现状;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技术线路;初步考虑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中的难点疑点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报告要让老师们明确地了解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个、怎么做、有无可能做好。   (7)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研究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要仔细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一个可靠的科学研究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例如是否对问题领域的基础知识比较熟悉、是否有系统可靠的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是否能够可靠掌握运用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是否有合理的把握去获得研究过程中需要的其他资源,等等。要对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足够的敬畏,尽可能地保证自己能完成一个有效、可靠、经得起专家和历史检验的研究。   2、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确定   (1)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解决具体的研究问题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和保障学生能够客观、系统、准确地对所针对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和尽可能地消除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因此,学生在论文研究中要说明的研究方法不是罗列在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中用到的所有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   (2)严格来说,研究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思路、方法执行过程和具体操作考虑,通过这些来告诉人们(或者说向人们证明),这个研究过程是否能真正揭示和解释要研究的现象及其关系,尤其是是否能够获得研究这些现象及其关系所必须的客观、系统、准确的数据,是否能够科学和准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解释和验证所研究的现象及其关系。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令人信服的说明,就难以确认研究本身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严格地说,就难以成立为一项科学研究。   (3)研究方法是需要具体设计的,是对研究特定问题的方法论思路、方法执行过程和具体操作考虑的整体设计,从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可操作性的角度,这也是开题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设计可能适用的研究方法。例如,如果可能是描述性研究(说明what and how),可能是以调查研究类方法为主;如果是解释性研究(说明Why或How better),则需要以实验类方法为主;如果是系统设计与实现性质的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建立一个技术系统以及相应的评价验证,说明某种技术思路或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学生可以参照有关研究方法的文献和各种研究文献中所提到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条件进行具体选择和设计,但无论如何,研究方法必须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客观地了解、科学客观地分析验证、有洞察力地解释所研究的问题。   (4)研究方法要有必要的细节。至少在开题报告中老师们需要知道研究方法的必要细节,例如用什么方法建立模型、用什么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用什么方法验证研究结果等,而且要回答如何避免和消除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的“技术线路”。一定要注意了解和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博士论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环境修改完善。   (5)切记不要把研究方法与自己在论文研究中的基本的思维和分析方法(例如推理法、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混为一谈,因为这些是任何研究的基础。如果你将某种基本思维方法作为你的研究方法,例如比较分析,则意味着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两种或多种不同域的有关现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差别进行分析解释(进而提出建议)。不要把研究方法与在任何研究中的基础工作方法(例如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等)混为一谈。如果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调研,结果就只能是“综述报告”;如果主要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则结果就很可能是一个研究问题的前期环境分析、或一个复杂工程任务的实施设计。   3、关于文献查找     (1)要扩大“文献”概念。在网络化环境下,最新内容往往首先出现在网络上;在科学交流中,最新内容可能先在项目论坛、学术会议上报告,然后才出现在科技期刊上。因此,仅仅依靠期刊是远不够的。而且,在每一个子领域,往往都存在若干核心计划(项目)、核心会议、核心论坛,需要学生切实、深入的了解,这也是学生整个论文研究中需要长期跟踪的对象。所以,在进行文献调研时应该特别注意网络文献(尤其是相关的核心项目和核心学术会议),在说明自己的调研结果时要将对这些方面的调研包括在内。   (2)有些学生在检索文献时,往往直接用自己论文题目进行检索,又由于论文题目比较宽泛,所以直接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往往不多。首先要说,如果可以公开检索到的“直接相关”文献已经比较多,就直接质疑了学生论文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多”可能是一种假象,因为很多人没有用同样的词或词组合来描述同一个内容;而且,在一个研究问题中实际包含了很多具体的研究点,对于这些研究点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献,而这些文献是难以通过一个宽泛的题目来检索的,必须将研究问题解构为一系列的研究点,通过对这些研究点的具体检索才可能获得相关的问题。   (3)检索文献时,尤其要注重与自己研究问题的核心研究点相关的文献(包括在其他相关领域、以其他名称表示的研究文献),对此要充分保证“查全率”,避免在研究进行了很久后(甚至快“完成”时)才发现已经存在着对这个核心研究点进行了很好研究的文献、其结果做得比你的还好(而且你还无法证明你事先真没有看过)。同时,要注意随时跟踪检索文献。   (4)需要说明,检索文献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证明“别人没有做过我的研究问题”,而是要了解和吸收前人别人在研究同一问题、类似问题和相关问题时的思想、方法、操作和分析。“已经有人研究过我的研究问题”是一种经常态,只不过他们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已经有人提出了我要用的方法或技术”也是一种经常态,我们在研究中肯定要借鉴和参考许多别人的方法和技术。对此必须以科学和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自己往往只是在核心研究点上、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或改进了有关的思路和方法,当然这最后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5)要注意追踪相关研究本身的参考文献,从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整体有用、或对解决其中某个研究点有用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其实,最有价值(或者最有威胁)的文献往往是通过这种途径“偶然”发现的。   4、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逐步收敛     (1)学生要在开题前的整个学习阶段考虑和分析自己的选题、定题和研究设计,而不是仅仅在通知定题前两个月才匆忙应对。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一学期要在老师引导下对自己学习的领域(例如“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分析,充分熟悉这个领域现在的发展,努力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这个时候不必急于收敛到一定的具体问题,但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进行分析(所谓“With critical eyes”),了解人们为什么研究这个、研究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而不要仅仅被动地知道人们在做什么。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从而使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系统化的分析化的把握(Analytical understanding),能够发现和确定这个领域内的有重要科学含义的问题子领域。   (2)在第二学期,学生应该致力于深化自己对上述问题子领域的理解,深入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努力把握这些子领域存在的实质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目前的主要解决努力,进一步地发现、确定和总结这些问题子领域的研究现状、核心技术与方法、存在的问题等。这个时候一般不会再对整个研究领域(例如“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的所有问题子领域都进行深入学习,而是选择其中紧密相关的若干个子领域(3个左右?);也不应该只限于一个“确定”的子领域: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上学生很难确定自己到底在论文研究中要研究什么,可能钻进一个子领域花了一个学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做这个领域的题目,但回头已经来不及;另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子领域的问题、方法、技术等都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启发、相互支撑,通过对这些密切相关的子领域的分析,形成一个有必要宽度的基础知识,会在以后实际做研究的时候“触类旁通”、“举手俯首皆是材”,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时候当然也不必急于收敛到某一个具体问题点,但要为此做准备。   (3)在第三学期,学生必须致力于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要从上学期对密切相关的若干子领域中甄别、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确定有什么人利用什么方法与技术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达到或近期预计能够达到的解决程度怎样、它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存在什么重大缺陷、你可能在突破这些“缺陷”中做些什么和达到什么目标?你打算采取或设计什么具体方法、过程、利用什么资源条件来做?你是否能做到这些?这时要按照开题报告的要求来思考和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可能集中到2-3个具体问题(题目)来深入分析,为自己留下一定选择余地;但对这些问题不要“猴子掰包谷”似的,只要有点难处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少数问题一般来说应该足够相互相关,对其中一个的深入分析可以启发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在这个阶段学生就能形成开题报告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了。   (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不但要向文献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要密切关注文献情报领域的创新努力、分析这些创新努力中所出现的重要科学问题,或者可以直接将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将这些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研究之中,从而为自己甄别和界定研究问题,打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坚实基础,也为自己挖掘需要的资源提供便利。尤其在我国、我院文献情报系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时候,实践中已经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原创性的研究问题,很多在国际范围也具有前沿性。从实践出发,反而有可能很快确切了解和深度切入具体的前沿问题,避免在一大堆文献中无所适从和无法深入(尤其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况且,真正的科学问题一直就来自实践,为什么舍近求远呢?
3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博士论文来看学科的交叉性
热度 1 timy 2011-11-13 20:44
From: http://www.vizinsight.com/2010/12/%e4%bb%8e%e5%8d%9a%e5%a3%ab%e8%ae%ba%e6%96%87%e6%9d%a5%e7%9c%8b%e5%ad%a6%e7%a7%91%e7%9a%84%e4%ba%a4%e5%8f%89%e6%80%a7/ 很多前沿的研究都涵盖多个学科。斯坦福计算机系的博士生Daniel Ramge和Jason Chuang通过分析多个学科的博士论文找出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并且把结果非常有效的可视化。每一个大的带标签的圆点代表一个学科;小圆点代表论文。选中的学科被放在中间。其他学科排放成一个圆。同时涵盖两个学科的论文越多,两个学科就越相似。相似的学科会被向中间的学科拉近。在上面的例子里,我们选中了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学)。与之最相关的学科是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和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这个可视化非常的简单,但是很清晰直观的表示了一个事物和其他很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他们的 网站 试一下互动演示。你可以选不同的学科。你也可以选不同的年份,看看学科的交叉性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有没有改变。 【博主注】 还有一个版本,可视化不同系的主题距离: http://graphics.stanford.edu/~jcchuang/thesis-explorer/ 。
个人分类: 文本挖掘|34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德国吉森(Giessen)大学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值得学习
热度 2 manrongchen 2011-10-29 16:41
旧闻新读之二:德国吉森(Giessen)大学对学术不端的处理值得学习 题目的结论从下面的案例中获得,同时是在与国内比较而获得的。(资料来源: 2011 年 9 月某日《科学时报》) 在过去 10 年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立案调查学术不端案件 204 件,呈逐年增加趋势,隶属单位主要在高校。 “在调查中,不但很多隶属单位的学术诚信意识淡薄,一些专家学者更是不愿意配合。”陈越举了下面的案例: 有人举报某大学朴教授获得基金项目的申请书涉嫌抄袭。基金委专家调查后意见高度一致,认为是朴教授的申请书明显抄袭了贾的博士论文。 可是,朴教授所在学校学风办公室认为,申请书不存在抄袭,只是没有列出参考文献,属于学术不规范;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被抄袭者贾博士给基金委发信称:朴教授的申请书是我博士论文的继承和深化,是我论文的完善和补充,抛砖引玉之效已达到。 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为了证明没有抄袭,朴教授找到了该领域顶尖的知名专家,再次致信基金委,为该事件周旋。 但最终,“撤销该项目,返还已下发基金,取消该教授 5 年的申请资格,并且通报批评”。陈越说,对此类事件找专家调查时,得到的答复有时是“找别人吧,我们的圈子很小,低头不见抬头见”。 尽管朴教授最终受到处罚,但对事件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仍难以追究相关责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 Giessen 大学在查实一起博士毕业论文数据造假后,撤销了该生博士学位,退还博士期间奖学金;其导师退还 3 年科研经费 20 万元,并提前 3 年退休;其指导教师离开学校;参加其博士论文答辩的 3 位教授受到严厉批评和处分;该大学校长一年后辞职。 德国吉森大学的态度与我们比较,显然是堪称楷模。
个人分类: 旧闻新读|62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
热度 3 momopoer 2011-10-13 14:38
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 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1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以说,一篇1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2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
3542 次阅读|8 个评论
欣慰:"NO” 论文作者的回复
热度 2 张海霞 2011-9-15 09:40
“ 论文评审:说"NO"的勇气和代价 ”发布后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昨天很晚我收到了论文作者的来信,可以看到这个诚恳的年轻人在受到这个“打击”之后的成长: 摘录如下: ———————————————————————————— 张老师,您好! 今天收到了学校返回的评审意见,看到了您的详细批阅与建议,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的认真审查,也使我看到了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应有的严谨,您就是国内学者中的脊梁!是我学习的榜样! 虽然结果对我来说很意外,但确实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了一课,我也更加端正了对待科研的态度,我会好好修改论文! 对于您提出的修改意见,我想做如下说明: (此处略去1000字,学生对论文工作和我主要意见的详细回复和解释) ........ 我自认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是自己一心一意想的做的,虽然不完整有漏洞,但是肯定没有抄袭,由于水平有限我会尽力改正!我也看到了您的科学网上的博客,您的严谨与热心我从心底佩服,老师也说主要是我论文水平不行,深度不够,您的评价是中肯而准确的!您在博客中说的可能会失去朋友,我觉得您多虑了,请您不必在意! 我会好好修改,争取能按时完成,尽量写出满足要求的毕业论文!也请您以后继续帮助指导!希望在我未来的道路中能继续得到您的指点,谢谢! 最后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这位同学和他的导师,也衷心祝愿他能够把论文搞好,顺利毕业!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8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评审:说"NO"的勇气和代价
热度 41 张海霞 2011-9-14 13:42
暑假期间有来自外校的博士论文评审,耽搁了几天,终于沉下心来看的时候,忽然发现是一篇很难评的论文,内容我很熟悉,虽然有一定的创新(研究方法),但是论文确实写得很差,错别字、语句不通、中英混杂、概念不清等,论文也缺乏最后的实验验证和测试分析,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最后写评审意见的时候,犹豫很久,还是写了“需要修改后再审”,尽管评过不少博士生论文,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这还是我第一次给出这样的评语,写完以后还很犹豫是不是要寄回去还是直接跟他的导师联系,考虑到每个学校都是匿名评审,我最终还是没有跟他的导师联系,直接把论文评语和我批注过的论文寄了回去,希望学生能看到我的批注,也能促进和帮助他的修改。 事情过去2个月了,今天突然接到一个匿名的短信问:这篇论文是不是我审的,我回答:是!随后就是沉默,无尽的沉默!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不好,也许我又要失去一个朋友了,不管怎样,一篇合格的博士生论文是需要修改的,也是需要真实的意见的,指导老师是需要把关的,评审的老师也是需要负责任的,曾经有一个老师的博士生论文送出来以后,他主动要求撤回去,因为他发现有问题,就要求学生延迟毕业、修改论文! 说“No”不容易,可是一直没有人说“No”,这个学位授予系统是迟早要出问题的、社会也是要出问题的。说到底,我真心希望那个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我的评语和批注,因为我是认真的也是真心的,希望我们的博士论文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不是一堆废纸! 同时也提醒我的学生,你们要好好做,因为你们的论文送出去一定也会到其他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手中去审,做不好,是一定毕不了业的!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808 次阅读|54 个评论
“百优”之忧
热度 18 xqhuang 2011-8-6 20:35
“百优”之忧 国人真有趣,“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居然成为科学网一个争论焦点,国人真无趣,一切美好的初衷总遭到现实无情的恶搞。 在中国,很多事领导不关心,没戏!领导一关心,游戏!“百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例。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没培养出“百优”,没当上“百优”,总见过“百优”吧?本博见过的第一位“百优”是我同学,他获得首届“百优”,开门“百优”是原生态评选,不存在任何包装,评选过程相对公平公正客观,评选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相对有保证。记忆中,同学是凭借三篇重量级的PRL当选的,不过“百优”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留校两年副教授没评上,一怒到香港做博士后。我见过的第二位“百优”是我师弟,他以两篇PRL和多篇PRB当选第三届“百优”,他在国内呆了一段时间就出国了,好像也没有“捞到”什么实惠。见过的第三位“百优”是我“远房师弟”,在一次全国会议上我与他“同房”,交谈中知道他读在职博士多年,已经发表了十几篇SCI论文,可老板不让他毕业,原因很简单,老板希望他能发好文章冲“百优”,功夫不负有心人,前年他的名字上了“百优”的光荣榜,掰手指算算,他读博士的时间可以让别人读两个博士学位,是不是有点不公平?至于听说过的“百优”就更多了,比如,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科学网著名博主YC。 “百优”的创意很不错,可一旦它被人利用、有利可图,“百优”就要变味,“百优”必然成为“百忧”。从科学网关于“百优”的口水仗不难看出,“百优数”正在成为一个考核指标,它被用于丈量一个人智商的优劣、能力的强弱,被用于评判教授博导是否牛逼,被用于衡量一个大学一个研究所的好孬,它甚至可以让教育部和科学院PK个你死我活。年轻的博士可以借“百优”挖到第一桶金,从此走上科研的金光大道,博导们可以因成功培养“百优”而成为鹤立鸡群的名师,为增选院士添加了一块宝贵的砝码,高校、研究所也会因为“百优”指数的提升,获得更高的排名、更多的经费和更好的生源,当“百优”与各种好处和利益挂钩,各种腐败和龌龊、恶心的怪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以科研和培养人才为核心的“争优”,演变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 随着博士人数的急剧增加,现在“百优”的竞争比院士选举更加残酷,“百优”==“院士级博士”!与院士增选相同,评选“百优”已经成为包装大赛,外表越来越华丽,内核的创新越来越不足,娱乐的成分远高于科学的成分。“百优”,让学生忧、让导师忧、让领导忧、让高校忧、让研究所忧、让教育部忧、让中科院忧,。。。,何以解忧?唯有“百优”! “百优”就是“百忧”,“百忧”就是“白忧”,何苦为“百优”费口水?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6402 次阅读|45 个评论
身在德国(13)——追寻斯行建(HC Sze)院士博士论文始末
热度 4 jumper 2011-7-29 00:47
身在德国(13)——追寻斯行建(HC Sze)院士博士论文始末
追寻斯行建( HC Sze )院士博士论文始末 斯行建, 1900.2—1964.7 ,中国第一位古植物学博士,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奠基人。 1928 年,民国政府派斯老到柏林研修古生物学,师从于当时国际著名的古植物学大家 Walther Gothan 教授。 1931 年,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后斯老直接取道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开展近 2 年的研究工作,完成三部书稿, 1933 年载誉归来。 回国后,斯老先后在清华、北大任教授后转入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当研究员 的期间,发表了大量古植物学研究论文。新中国成立后,任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55 年当选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中国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然而,遗憾的是,好像我们没有哪位年轻后人看过他的博士论文,甚至连其内容都不知道,这一点我作为晚辈同行非常好奇。寻找斯行建的博士论文也成了我挥之不去的梦想。由于本人参加的德国项目有两年时间,岂能放过如此良机。另外,一直在编撰古植物学史孙启高博士,得知我访德,多次嘱托搜集斯老的留德信息。遂决心调查一下斯老当年在德国的这段历史,其博士论文为首要目标。 首先,国内很多说法都讲斯老是从 “ 柏林大学 ” 获得的博士学位。来到德国后我方知晓现在并没有 “ 柏林大学 ” 这个学校,历史上分分合合,加之几次战乱影响,现今的柏林洪堡大学( 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 )、柏林自由大学( Freie Universitt Berlin )、柏林工业大学( TU Berlin )都与当初的柏林大学有关。我联系了几个认识的德国古植物学教授,尽管有些已经退休,但他们都实在太 “ 年轻 ” 了,并不了解斯老的任何信息。这条最有希望的线断了,心中一片迷茫,该从哪里下手呢,开始寻找的路就如此不顺。 几经周折,终于通过合作者联系上了还在世的 Gothan 教授另外一位学生, Rudolf Daber 教授。 Daber 教授为人清高,鲜与他人往来,现已年近 90 ,最近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据他说, Gothan 教授最先在普鲁士时期的 Technischen Hochschule Charlottenburg 任教,也就是后来的 TU Berlin 前身,所以斯老很可能是从 TU Berlin 获得的学位,但由于没有直接打过交道,所以 Daber 教授对斯老的留德生活也并不知情。这条线也断了,不过却有了下一步目标,我心想 TU Berlin 图书馆或档案馆应该能有些线索。由于我的德语不好,所以和德国人的联系一直困难重重,只好先将追寻斯老博士论文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然而没想到几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为需找之路又燃起了希望。我所在的博物馆与市图书馆在一栋楼上,有一次和同事聊天料到此事,同事说可以到楼上的图书馆系统查一下,市图书馆的查询系统是全世界联网的,任何地方的书都可以查到,但只有德国范围之内的可以借阅。我和同事便去楼上的图书馆咨询前台,一遍一遍输入不同关键词尝试过后,几乎就在将要放弃的同时,突然屏幕上出现一线令人兴奋的信息:瑞士某图书馆收藏了斯老 1931 年发表的学位论文。我们根据这个线索继续查了德国的图书馆,竟然发现在柏林国家图书馆、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及莱比锡图书馆都有这本论文,并可以申请将论文邮寄过来。在德国,任何图书馆都提供邮寄借阅服务,只需要交 2 欧元的邮寄费即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斯老的博士论文, 1931 年由上海国家地质研究所,作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西文集刊第 12 号(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ia Sinica, XII )正式发表。作者全名: Hsing-Chien Sze 。题目: Beitrge zur liasischen Flora von China ,全文系德文撰写, 85 页,附 10 幅图版 (附图 1 ,封面扫描)。 收到邮寄来的斯老博士论文后,我惊奇的发现斯老在论文的前言中提到,他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及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共同资助下完成的博士工作,还说论文是 1930至31 年间, 在柏林普鲁士地质研究院古植物研究所 撰写的(附图 2 ,论文前言),并不是所谓的“柏林大学毕业”。更有趣的是,论文的最后一页斯老附了一个个人简历,简历中说自己是1900年2月10出生,而我们国内的很过斯老介绍都将其说成1901年3月出生,包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的院士介绍里也是这样的,难道真是没有人看过斯老的博士论文吗? 之后,我又查了一下国内,发现几个图书馆都藏有这本书,不过大都没有标记学位论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斯老的博士论文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有人或许看过,但不知道这就是斯老的博士论文。其二:斯老的论文用德文撰写,不少人不会德语,例如本人,即使看过,也不知所云,最多对比一下图版中的标本构造,以及其中拉丁文属种名称。其三:年代久远,物是人非,当年了解细节的人陆续乘鹤仙逝,我们这些后人慢慢荒忘了许多历史过程。我恍然开朗,但心又所怅,关心或不关心,斯老的博士论文就在那里,不卑不喜;寻找或不寻找,斯老的博士论文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追寻斯老博士论文之路前后半年多时间,始于迷茫,历经周折,最后却发现是无知、疏忽遮迷了眼睛。不过好歹也算是澄清了部分事实,总有些交代。接下来的目标是搜寻斯老的学籍信息,不过,我想那可能会是更加曲折和坎坷的历程。 斯行建博士论文封面 斯行建博士论文首页 斯行建博士论文最后一页的个人介绍
1622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孙舵博士论文摘要
bhwangustc 2011-6-9 14:59
道路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中的相变现象研究 孙 舵 交通输运能力是制约一个国家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快慢的关键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支撑作用。较高的交运能力可以降低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物资和人力资源更好更便捷的流通。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交通运输状况已是衡量此地区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虽然一直以来世界各国对交通改善非常重视且投入了巨资,但是交通拥堵现象还是常有发生,从而成为困扰政府的重大难题。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交通拥塞、事故频发和尾气过量排放污染环境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我国为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成绩最突出的五年,不论是交通设施总量、规模,还是运输能力供给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私家车保有量以爆发式的速度增长,还是造成了车多路少、道路供不应求的现状,致使在大城市上下班高峰时段,动辄几小时的堵车情形屡见不鲜,每年由于交通拥堵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人民币。 为了解决我国城市的交通问题,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一方面需要通过改造路网系统、拓宽路面、增添交通设施以及道路建设等城市交通所必须的硬件建设来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交通管理中来提高现有路网的交通性能,从而改善整个道路交通的管理效率,提高道路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而交通流作为一门先进的科学理论,就是要研究城市交通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及其成因,以求对交通问题的本质加以理解,来最优化地解决道路交通问题。归根结底,能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交通设施,有计划地开发有限的交通资源,以科学的理论来管理、指导以及控制交通,才是缓解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压力,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交通流理论研究作为二十世纪末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便是由此而产生的,特别是近年来更是受到许多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涵盖了流体力学、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理论物理学、应用数学、交通工程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统计学等等。 交通流理论研究的宗旨是,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正确地描述与实测数据相符的交通特性,对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和理论解析,依靠参数识别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揭示出各种交通流现象的本质特征,为实际的交通规划以及交通管理策略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并研制出适用的程序和软件包,最终达到能够对交通系统实时监控优化的目的。而且,交通流理论研究除了具有上述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其还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因为,交通系统是由大量离散的车辆在复杂的道路网络中运动而构成的,车辆与车辆及道路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可以将其看做一种自我演化驱动的非线性复杂非平衡系统。对这类系统的运行规律的描述目前还没有严格成熟的基本理论,所以对其研究可以提供一个角度来加深对复杂性科学的认识,并且能够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本文作者充分调研了国内外交通流理论的大量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为符合实际交通状况的二维和一维道路交通元胞自动机模型。并进一步对改进模型做了广泛细致的计算机模拟和理论解析,最终发现和解释了一些新结果,比如新的稳定平衡态和相变现象等。这一系列工作期望可以实现从交通问题的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规律认识,而后再次从理论上升到指导实际的城市或高速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和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去。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考虑交通灯周期影响的城市交通模型。此模型在二维城市道路交通流元胞自动机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延长交通灯的周期,也即红绿灯的持续时间,对城市交通系统带来的影响。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除了发现以往模型中已有的平衡态,还发现了以前文献所没有报道过的一种新的中间态,此稳定平衡的中间态由自由流态和阻塞态两部分组成,对应的密度区间介于高速相和低速相的临界相变点附近。并且进一步指出,系统的临界密度与交通灯周期有非单调关系,后者存在使系统通行能力最大化所对应的最优值。最后,我们定性地解释了此自由阻塞分离相的形成和动态稳定性,并用平均场近似方法给出了不同交通灯周期下系统的平均速度与车辆密度关系的理论解,以及系统临界密度与交通灯周期关系的理论解。此解析解和计算机模拟结果符合的很好,但在较短的交通灯周期条件下显得仍不够精确,我们讨论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此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城市中交通灯周期变化对整体交通系统带来的影响,来因地制宜地根据车辆密度情况设计最优的交通灯策略,在不改变城市路网结构的前提下,使得系统中可顺利通行的车辆数目达到最大。 (二) 引入车辆间博弈行为的二维道路交通模型。此模型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实际交通中驾驶员微观心理层面的相互作用。设想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十字路口没有安装交通灯,两交叉方向行驶的车辆又同时试图进入路口时,结果总会有至少一辆车为避免发生相撞和冲突,而停下来让过。这一情形可以用驾驶员的博弈行为来模拟,套用博弈理论的术语,可将驾驶员分为两种状态,一种称为“合作者”,另一种称为“背叛者”。合作者是指当要与另一辆车发生抢道冲突时,此驾驶员会首先选择减速,试图进行“协商”交流而后决定何方先行。而背叛者是指当两车遇到冲突时,不管对方行为如何,自己总是选择加速试图抢先通过。此耦合了博弈行为的模型,模拟时发现了一种近自由流随机相,此相介于完全自由流和堵塞相之间,是系统车辆能达到的一种较高平均速度水平的新平衡态。并且发现系统中如果加入一部分背叛者,反而可能提高临界车辆密度,使交通总体更有效率,如果鼓励和加大背叛者向合作者转变的概率,则可以更好地促进车辆运行通畅。此工作的意义在于,将实际交通中存在的车辆间行为博弈这一微观模型引入到道路交通流建模中,并发现在一定的车辆密度和博弈策略转变概率下,系统的整体平均速度会随着合作者比例的增加而增大,给现实交通中鼓励驾驶员间多多相互谦让这一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三) 基于前车信息速度优化的混合智能交通模型。此模型的建立根植于现代智能交通系统中高新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实践中所带来的对交通基础理论研究的需要。目前已有在汽车上获得应用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能够通过设备搜集道路中车辆的位置和速度,可以根据这一车辆信息,来设计能达到系统最大车流的速度优化模型。基于这一思想,我们提出的模型采用任意车辆前方行驶的若干辆车的车距和速度作为输入参数,以此来分析此智能车允许达到的最大即时速度。此模型的模拟结果同样发现了相变现象的存在,即随着车辆密度的增大,系统的车流量先是线性增大,而后在大于临界密度处开始线性减小至零。并且还发现在智能车和普通手动车混合行驶情况下, 道路中的车辆密度如果低于一定阈值,对应于有最优的智能车比例值,其刚好能使系统达到最大车流量,且再增大也不会有所改善。 最后,我们还对 系统相变时临界密度与智能车视野和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确的理论解析 。此工作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道路车辆信息智能优化车速的混合交通流模型,理论上论证了增加带有智能系统的车辆从而改善道路交通状况的可行性。另外,还 指导我们在进行实际交通规划时,要准确把握系统的运行现状,针对不同情况来设计最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交通流理论,元胞自动机模型,交通灯周期,平均场理论,相变现象,博弈行为,智能交通 发表论文: 1. Duo Sun, Tao Zhou, Jian-Guo Liu, Run-Ran Liu, Chun-Xiao Jia, Bing-Hong Wang. Information filtering based on transferring similarity, Physical Review E 80, 017101, 2009. 2. Duo Sun, Rui Jiang, and Bing-Hong Wang. Timing of traffic lights and phase separation in two-dimensional traffic flow,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 181, 2010, 301-304. 3. Duo Sun,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traffic lights period and application of mean-field theory in two dimension traffic flow,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吉林大学学报)39, 2009, 80-82.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2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杨涵新博士论文摘要
热度 2 bhwangustc 2011-6-9 14:52
复杂网络上的若干动力学研究 杨涵新 本文研究了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信息流传输和意见动力学。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我们研究了网络聚类结构、社会差异性、期望导致的迁移对于演化博弈中合作行为的影响。我们研究发现无标度网络的聚类系数越高,越能促进公共物品博弈的合作行为。我们在演化博弈中引入了社会差异性。每个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在博弈演化过程中,个体选择其中一个邻居进行策略学习的概率正比于该邻居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在当大度节点的影响力适当大的时候,网络的合作水平达到最高。我们提出了一种预期迁移的博弈模型。当个体的博弈收益低于期望值的时候,它会迁移到另外一个地点。研究发现,在适中的期望值下,有效地促进背叛簇的瓦解和合作簇的扩展,从而提高系统的合作水平。 其次,我们研究了复杂网络上的信息流传输。在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设计了一种节点信息包投递能力的最优分配策略,使得网络的信息处理能力达到最高。我们首次研究了移动网络上的信息流传输,发现节点的移动速度和通讯范围越大的话,越能提高网络的信息处理能力,表现为临界信息包产生率增大及平均信息包投递时间的缩短。 最后,我们研究了社会差异性和从众心理对于复杂网络意见动力学中收敛时间的影响。由于社会差异性的存在,每个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影响力大的个体的意见有更大的概率被另外一个人所采纳。研究发现给大度个体赋予适当大的影响力,能最快地使整个网络的意见达成一致。我们设计了一种个体从众心理可调的意见动力学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个体从众心理越强,它会以越大的概率追随周围邻居中占多数的意见。研究发现,当个体从众心理适中的时候,群体意见能最快达成一致。 本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有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了社会差异性在复杂网络动力学中的作用。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个体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以演化博弈和意见动力学为例,阐明了社会差异性在复杂网络动力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是研究了个体移动性在复杂网络动力学中的作用。以往的复杂网络动力学研究中,通常是在静态网络上进行的。在静态网络上,节点不发生移动,同时节点的邻居也是始终不变的。如果引入个体移动性,则网络的结构是动态的,节点的邻居随时间的演化会发生变化。 本人在博士就读期间共发表 SCI 论文 30 篇,其中第一作者 9 篇。论文总引用次数 160 余次。 (1) Han-Xin Yang , Zhi-Xi Wu, and Bing-Hong Wang, Role of aspiration-induced migration in cooperation, Phys. Rev. E 81, 0651019(R) (2010). (2) Han-Xin Yang , Wen-Xu Wang, Yan-Bo Xie, Ying-Cheng Lai, and Bing-Hong Wang, Transportation dynamics on networks of mobile agents, Phys. Rev. E 83, 016102 (2011). (3) Han-Xin Yang , Wen-Xu Wang, Zhi-Xi Wu, Ying-Cheng Lai, and Bing-Hong Wang, Diversity-optimized cooperation on complex networks, Phys. Rev. E 79, 056107 (2009). (4) Han-Xin Yang , Zhi-Xi Wu, Changsong Zhou, Tao Zhou, and Bing-Hong Wang , Effects of social diversity on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onsensus in opinion dynamics, Phys. Rev. E 80, 046108 (2009). (5) Han-Xin Yang , Wen-Xu Wang, and Bing-Hong Wang, Asymmetric negotiation in structured language games, Phys. Rev. E 77, 027103 (2008). (6) Han-Xin Yang , Wen-Xu Wang, Zhi-Xi Wu, and Bing-Hong Wang, Traffic dynamics i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limited packet-delivering capacity, Physica A 387, 6857-6862 (2008). (7) Han-Xin Yang , Bing-Hong Wang, Wen-Xu Wang, and Zhi-Hai Rong, Spatial games based on pursuing the highest average payoff,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5, 3504-3506 (2008). (8) Han-Xin Yang , Bing-Hong Wang, Jian-Guo Liu, Xiao-Pu Han, and Tao Zhou, Step-by-step random walk network with power-law clique-degree distribution,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5, 2718-2720 (2008). (9) Han-Xin Yang , Kun Gao, Xiao-Pu Han, and Bing-Hong Wang, Evolutionary snowdrift game on heterogeneous Newman-Watts small-world network, Chinese Physics B, 17 , 2759-2763 (2008). (10) Zhihai Rong, Han-Xin Yang , and Wen-Xu Wang, Feedback reciprocity mechanism promotes the cooperation of highly clustered scale-free networks, Phys. Rev. E 82, 047101 (2010). (11) Bao-Mei Tian, Han-Xin Yang , Wei Li, Wen-Xu Wang, Bing-Hong Wang, and Tao Zhou , Optimal view angle in collective dynamics of self-propelled agents, Phys. Rev. E 77, 027103 (2008). (12) Luo-Luo Jiang, Ming Zhao, Han-Xin Yang , Joseph Wakeling, Bing-Hong Wang, and Tao Zhou, Reduc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payoff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Phys. Rev. E 80, 031144 (2009). (13) Chun-Xiao Jia, Run-Ran Liu, Han-Xin Yang , and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fluctua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 game, EPL, 90, 30001 (2010). (14) Dan Peng, Han-Xin Yang , Wen-Xu Wang, Guanrong Chen, and Bing-Hong Wang,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induced by nonuniform payoff allocation in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 ,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73, 455-459 (2010). (15) Haifeng Zhang, Michael Small, Hanxin Yang , and Bing-Hong Wang, Adjusting learning motivation to promote cooperation, Physica A, 389, 4734-4739 (2010). (16) Ying-Ting Lin, Han-Xin Yang , Zhi-Hai Rong, and Bing-Hong Wang, Effects of heterogeneous influence of individuals on the global consens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1 1011-1019 (2010). (17) Haifeng Zhang, Hanxin Yang , Wenbo Du, Bing-Hong Wang, and Xianbin Cao, Evolutionary public goods games on scale-free networks with unequal payoff allocation mechanism, Physica A, 389, 1099-1104 (2010). (18) Dong-Mei Shi, Han-Xin Yang , Mao-Bin Hu, Wen-Bo Du, Bing-Hong Wang, and Xian-Bin Cao, Preferential selection promotes cooperation in a spatial public goods game , Physica A, 388, 4646-4650 (2009). (19) Run-Ran Liu, Chun-Xiao Jia, Han-Xin Yang , and Bing-Hong Wang, Naming game on small-world networks with geographical effects, Physica A, 388, 3615-3620 (2009). (20) Wen-Bo Du, Xian-Bin Cao, Mao-Bin Hu, Han-Xin Yang, and Hong Zhou, Effects of expectation and noise on evolutionary games, Physica A, 388, 2215-2220 (2009). (21) Li-Na Wang, Jin-Li Guo, Han-Xin Yang , and Tao Zhou, Local preferential attachment model for hierarchical networks, Physica A, 388, 1713-1720 (2009). (22) Ying-Ting Lin, Han-Xin Yang , Zhi-Xi Wu, and Bing-Hong Wang,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by aspiration-induced migration, Physica A 390, 77-82 (2011). (23) Yong Zhuang, Run-Ran Liu, Han-Xin Yang , Dong-Mei Shi, and Bing-Hong Wang, Accelerating Consensus by Preferential Words in the Naming Gam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7, 108901 (2010). (24) Jia-Bo Hao, Han-Xin Yang , Run-Ran Liu, Bing-Hong Wang, and Zhi-Yuan Zhang, Effect of Geometric Distance on Agreement Dynamics of Naming Gam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7, 090202 (2010). (25) Zhi-Hua Li, Bing-Hong Wang, Run-Ran Liu, and Han-Xin Yang , Evolutionary Prisoner's Dilemma Game Based on Division of Work,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6, 108701 (2009). (26) Yu-Jian Li, Bing-Hong Wang, Han-Xin Yang , Xiang Ling, Xiao-Jie Chen, and Rui Jiang, Evolutionary Prisoner's Dilemma Game Based on Pursuing Higher Average Payoff,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6, 018701 (2009). (27) Gang Wu, Kun Gao, Han-Xin Yang , and Bing-Hong Wang, Role of clustering coefficient on cooperation dynamics in homogeneous network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5, 2307-2310 (2008). (28) Wen-Bo Du, Xian-Bin Cao, Han-Xin Yang , and Mao-Bin Hu, Evolutionary prisoner's dilemma on Newman-Watts social networks with an asymmetric payoff distribution mechanism, Chinese Physics B, 19, 010204 ( 2010). (29) XiaoYan Sun, BingHong Wang, HanXin Yang , QiaoMing Wang and Rui Jia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on an asymmetrical two-route scenario” ,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4, 3211-3214 (2009). (30) Hai-Feng Zhang, Run-Ran. Liu, Zhen Wang, Han-Xin Yang and Bing-Hong Wang, Aspiration-induced reconnection in spatial public-goods game, EPL, 94, 18006 (2011).
个人分类: 博士论文|4876 次阅读|2 个评论
硕博士论文写作三议:新意与创新
vcitym 2011-6-2 11:42
一般的观点是硕士论文有新意即可,博士论文要有创新点。二般认为有的硕士论文可以有创新点,当然这些是优秀的硕士论文。 关于新意或创新点,不是提出了某个新概念或新公式。只是仅仅提出一个新概念,整篇论文不是围绕这个新概念或新公式展开和细化,那么这个新概念只是空的,没有落地。如果提出一个新概念或新方法,他们部分地在论文中体现,没有实质性体现,同样也是没有落地。只有概念或公式是新的,论文又围绕他们进行论述,那么这个才是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填补空白的有几种情况,一是如上真正的落地型创新。二是之前确实没有人提出过,但是没有人提出并不说明他重要,也可能是更多人认为他没意义,所有填补空白要区分来看。因此对“首次提出”等词也要慎用。 创新的三种形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 另外一种创新分类见文献 : 施纯峥,曾国屏 . 科技创新的类型和程度——基于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考察和分析 . 河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05(1): 105-110. PS: 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初探.pdf 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方案.pdf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七)
热度 2 fqng1008 2011-5-12 09:44
注:今年收到6份博士论文同行评阅书,由于北京出差其中4份让人代笔,我自己只评阅2份,网存在这里。 题目: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本文从尿液代谢试图阐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是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尝试,选题具有战略意义。本文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实验数据基本可靠,可进一步作为证候分型的客观化依据之一,建议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 由于本人在中医证候学研究方面有一些思考,借此机会与作者一起探讨。我的问题是: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分型辨证”是否能够体现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特色?这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有否仍有值得改进的余地? 作者曾经在前期研究中,探讨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证候学基础,提出了学共性因子和特征性因子两个概念,认为中医证候非常复杂,临床上主证与次 证夹杂,疾病共性因子与特征性因子共存。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正是肝硬化分型辨证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造成的。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是根本没有如辨证方案中的所谓单纯分型,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各种证型的错杂表现,最终的分型不免牵强 ;二是主、次症很难确定,有的患者症状体征很少(代偿期和静止期),很难通过主症多少、次症多少来确立证型;三是各种证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例如活动期出现湿热内蕴的证型,一旦抗病毒治疗有效就演变成肝郁脾结,两者之间变来变去的机理是什么说不清楚。因为实际上,无论肝郁脾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气虚络瘀”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即“气虚络瘀”是其本质特征,而所谓辨证分型实际上是“气虚络瘀”的兼夹证,是“主”与“次”的关系,并非肝硬化本身能够区分为截然不同基本证型。我们完全可以把证候理解成某 一时间点上疾病表征的空间分布,此时完全可以用基本病机和次要病机(或兼夹病机)来解释,相应的某一时间点上只有基本证与兼夹证,而治疗上采取主方加减策略即可。这种辨证方法,我们称之为“分期辨证”,是与卫气营血辨证、六经病证类似的强调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一种辨证模式,是与各种外感病相适应的辨证方法。 以上仅一家之言,供参考。 题目:基于瘦 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的降脂颗粒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应机理研究 本文采用 降脂颗粒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并与吡格列酮、辛伐他丁对照,以观察其疗效及其作用机理 。试验由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选题准确,设计严格, 采取的统计方法和实验数据基本可靠,建议作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文中些小疏漏如下: (1)P24模型制备及分组中,正常对照组不应为高脂高糖处理8周后。 (2)同页样本的采集与处理中,应该交待干预方法及样本采集时间(如果制模结束时采集模型组样本,则会忽视干预结束后4周的自然恢复情况)。 (3)P25肝脏病理影响,可否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组织学评价,以确定各组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4)P2模型制备及分组中,如果设立停止饮食干预4周 ~ 8周两组动物(相当于安慰剂对照),可能对于分析疗效有进一步帮助。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远比想象的要难
热度 2 jackien 2011-5-2 21:21
行动起来才会发现远比想象的要难 要开始准备预答辩的 PPT 了,原以为有了以前做各种学术报告的材料,制作现在答辩用的 PPT 不用那么费劲,至少心里是这么想的,同学也都是这种想法。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平时在 Seminar 和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只要将现阶段正在研究的东西介绍清楚了就行,一般时间也较短,但博士论文的答辩可不是这些材料的简单拼凑。答辩过程中,我们做报告的时间一般要控制在 40 分钟左右,所以必须合理安排好时间。以前做任何报告,制作的幻灯片数一般与需要控制的时间分钟数相当,也就是说大概一分钟一张幻灯片。按照我的这个惯例,答辩用的 PPT 我必须控制在 50 页左右。 我对自己制作答辩 PPT 的要求大致如下: 简约; 不记流水账(不按论文章节介绍); 用尽量少的篇幅介绍课题背景、意义等铺垫性的东西,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描述; 自己研究的内容是重点,条理要清晰; 结论要简练; 对后续工作做适当介绍(展望)。 “五一”前也做了一部分,虽然通过以前的报告积累了不少素材,但还是感觉比较费劲儿。由于博士课题主要是做系统分析,分析过程依赖大量数学公式的演绎推导,可以说主要的工作都在这些公式里头。而这些公式都很长,我又不能将它们堆上 PPT ,所以我只能讲思路和方法,捎带一些重要的结论性公式。感觉思路和方法也没多少可讲的,所以需要花很大的精力琢磨如何更好地展开,让老师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我的工作。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好讲,因为公式太多。据说很多数学系的可以申请免答辩,因为数学公式太多,不好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我的是工科啊! 也许还是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还需要花很大的精力,相信自己还是能搞定的。“五一”马上结束了,继续努力!!!
个人分类: Thinking|490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8 jackien 2011-5-1 14:56
好久没有来这里写文章。 最近一直忙于撰写博士论文,已完成初稿,这两天在做预答前的最后修改。哈尔滨的春天远比南方家乡的来的晚许多,时至五一,哈尔滨才刚刚有春的气息。本想打网球,无奈这两天阴雨绵绵,今天还好(1号),但球场还是有很多水洼。 今天依旧打开科学网,发现很多博主在讨论论文致谢部分,很有趣,我想对我也很有用,因为正用得着啊!其实我一向是反对用大家所谓的“肉麻”的致谢词的,在我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我也是尽量做到这样。有的人说很好写,照套就是了。可那不是我的风格,我最讨厌的就是套模板。 讨论论文致谢的博文链接: 邢志忠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79do=blogid=439067from=space 陈安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39081from=space 在前一段时间,我是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写出来致谢的,尽量做到不“肉麻”而写实。下面贴出来,如仍有“肉麻”和不当之处不妨指正:-)。(尚未经得被感谢人同意,所以将他们的姓名隐去) 致 谢 本文凝结着导师、同学和亲朋好友的悉心指导、热情帮助和殷切关怀。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谨向导师X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导师多年来对论文的进行给予了悉心指导并提出了严格要求,论文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的辛勤汗水。在论文开展过程中,导师为我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创造了自由、和谐和轻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国内外众多学术交流机会,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导师对学生的关爱、宽容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对我今后从事教育科研事业影响至深。 衷心感谢联合培养导师XXX教授在论文工作中给予的悉心指导!在日本留学一年里,XXX教授同样也为我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并创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XXX教授渊博的学识加上对我学术上的指点,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受益匪浅。XXX教授于我亦师亦友,学术之外,可以说我们无所不谈,让我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快乐而充实的一年。XXX教授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尚的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向前进,将论文工作及今后的工作做好。 衷心感谢XXX教授对论文的关心和指导!一直以来,XXX教授对论文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与其交流讨论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对提高论文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衷心感谢XXX、XXX以及XXX三位师妹作为课题组成员在实验管道制备、噪声消除实验以及模拟噪声产生和分析中提供的协助! 衷心感谢实验室其他同学!与他们一起学习和生活无疑是极其快乐的,我们相互鼓励、帮助和学习,共同交流和探讨学术问题,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与他们在一起的这段日子,将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光,在此祝他们学习和工作都丰收,生活丰富多彩。 面对家人,尤其是父母,无私的关怀以及对我学业的坚定支持,倍感幸福。碌碌至今,愧无以报,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家人!
个人分类: Thinking|10394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15 Synthon 2011-5-1 13:00
看见科学网上正在讨论博士论文的致谢问题。邢不靠谱同学提出了该用啥词感谢导师的问题,陈安博士提出了该感谢哪些人的问题。刚好我老人家刚写完博士论文,不妨把我的拿出来,大家看看我在这两个问题上做的咋样:) 原文为英文,我大概翻译一下。 感谢我的导师,感谢他耐心的与我讨论各种问题,也感谢他带领我走进了催化这个我决定毕业后继续从事的工作领域。感谢我的副导师,总是能给我提出有用的贴近实际的建议。也感谢我的答辩委员会中的XX老师。从我入校开始,他就不停的给我提各种难缠的问题,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大提高。 感谢XX博士与XXX博士,他们帮助完成了本论文中的部分实验。感谢XXX博士、XXX博士与XXX博士,作为实验室的管家,为实验室的平稳运行做出了极大贡献。感谢同实验室的XX、XXX、XXXX、XXXXX、XXXXXX......等一干同学多年以来的帮助。感谢实验室已毕业校友XX教授、XXX教授与XXXX教授就某些问题的讨论。 本文的部分表征工作在XXXXX国家实验室完成,感谢XXXXX国家实验室的工作人员XXX博士、XXX博士、XXX博士......等协助我在XXXXX国家实验室的实验。感谢XX大学的XXX教授帮助进行了XXXX的测试。 我在进入本校前,曾在XXX大学的XXX教授课题组进行研究生学习,得到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训练,在此一并致谢。 本段感谢家人,有点肉麻,略过。 最后,感谢XX部、XX署、XX局和XX大学为本人的研究提供资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60 次阅读|23 个评论
博士论文常见病:冗长而不给力的绪论
热度 16 jianxu 2011-4-24 18:18
这是一个写(学位)论文、评审论文的季节。 许多学生喜欢把论文的(第一章)绪论写得很长,洋洋洒洒的三、四十页。读者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作者想要干什么? 不知道这是否来自于这样的误区:长总比短好 。 许多论文的绪论,绝大部分只不过是简单地照搬(抄)自己师兄 /姐 论文中的相同部位。有的甚至可以“传承”上个 3-4 代。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内容与作者的工作并没有十分紧密或者必然的联系。 反映出作者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怎么去写?。或者是创造力的苍白。 许多学生前面写了一大堆,恰恰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与研究内容”这一部分写得很不靠谱,或者是写不到点子上。 写“绪论 ” 和写一篇公开发表论文的 Introduction 部分是一个道理。 目的在于提出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简单的历史沿革,别人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这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读者读完后能够感受到。) 应尽可能简单明了地切入主题。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写得东西与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究竟有无相关性?砍掉或者不写这些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就可以砍掉、瘦身。 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写到点子上,控制在 20 页左右,应该是足矣。写的不好,再长也没用。只能是早早地把读者看烦了,对你的下文没了兴趣。 可否这样设想一下,我这是在写一部小说。我应该如何在情节上去吸引人,把故事讲得娓娓动听,让读者读下去。让读者来买我的书。 我曾经看过一些国外名校写得好的博士论文,前言部分写得很清楚,对相关工作的点评非常到位。让你很期待他下面的工作。感受到他的工作已经处在这个问题(全球)的最前沿。有的论文,甚至还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翻阅,颇有学术价值。相反,我们大多数的论文,很少会让人想着去看第二遍(甚至可能自己都不想看)。即便是在评审时,跳着看看也就行了。让人觉着累! 对于学生来说,写博士论文平生仅此一次。个人的学术水准高低是一回事儿,认不认真、有无追求则是另一回事儿。 真正要把论文写好那是要下功夫的,要花时间的,考验、挑战你智慧的。 导师会根据你写作的情况,提出些修改建议,以及部分文字上的修改。但关键还是要靠你自己。 读你的论文,见你的功底。 相关链接: 用 心、静心、精心完成你的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老生常谈的问题 “ 原创为荣,抄袭为耻 ” 咋就这么难? 做 “ 没有人做的工作 ” 就是创新吗?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1932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博士论文附属材料(程序、数据等)
热度 5 ytkui 2011-4-22 09:51
博士论文即将完成。很多材料(如执行程序、数据等)在正文中无法提供,将由本页面给出。 间接互惠、有成本惩罚和社会合作的演化 摘 要 合作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而基础。 社会合作指的是在一个由大量个体构成的社会中,个体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以达到更高的社会整体利益。 随着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精细化,人们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在大规模社会中陌生人在一次性交互中的合作行为被称为间接互惠。 如何才能在自私个体中形成 间接互惠型社会合作 呢? 近来对有成本惩罚——即惩罚者花费一定成本给被惩罚者带来一定损失——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在促进社会合作中的作用存在较大争议,例如 Ohtsuki 等发现在合作演化稳定状态有成本惩罚通常会降低社会整体效益。 本文综合运用种群动力学、真人互动实验和多主体仿真三种方法研究 有成本惩罚在促进间接互惠型社会合作中的作用。社会主体可能采用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可能是合作的或者是不合作的,惩罚的或者是不惩罚的。采用不同策略的主体可以类比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种群,策略的预期收益就是种群的适应度。利用种群动力学刻画社会上策略比例的演化,而策略比例决定了社会的合作程度和惩罚倾向。真人互动实验可以基于计算机网络构建虚拟社会,招募受试者在其中彼此交互,提供真实、直接的主体行为模式和社会演化路径。多主体仿真可以针对个体建模,考察个体交互如何形成整体现象,提供社会合作演化的基层运行机制,并能分析更多影响因素对社会合作演化的影响。 首先研究了有成本惩罚在社会合作演化路径中的作用。在 Ohtsuki 等的模型基础上提出社会合作演化模型,利用种群动力学的方法具体刻画了主体策略的演化过程,探讨惩罚在社会从较少合作到完全合作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发现,惩罚一方面 可以扩大合作性社会状态的吸引域范围,即当社会上存在较多不合作参与者时只有惩罚才能使社会摆脱都不合作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向合作状态演化的速度,即当社会不够耐心时惩罚可以使社会更快到达更为合作的状态。基于此模型的真人互动 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当初始社会状态中不合作比例较高时,在鼓励惩罚的社会中,合作比例迅速提高,而在不鼓励惩罚的社会中,不合作参与者不断增加。多主体 仿真再现了理论分析的结果,提供了社会合作演化的基层运行机制,还分析了社会人口规模、社会主体学习适应速度和历史记忆长度对社会合作演化的影响。 又研究了有成本惩罚在具有生死机制的社会中的作用。在上述模型中,惩罚的作用只体现在合作演化的路径上,在社会的演化稳定状态上惩罚会降低社会整体效益。那为什么经过如此漫长的演化后人类社会仍然需要惩罚呢?本文引入生死机制,假设社会中不断有老的个体退出、新的个体进入。退出的个体在社会中学习适应较长时间,可能将接受社会规范并采用合作策略,而新生个体天生自私并采用不合作策略。利用种群动力学对该社会的策略演化动态进行建模和分析,发现有成本惩罚在具有生死机制的社会中对促进社会合作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在社会的演化稳定均衡状态有成本惩罚仍然能够提供最大的社会整体收益。 还研究了有成本惩罚在无信誉机制的社会中的作用。前面的模型都是基于完美信誉机制的,一个主体的行为可以被其他所有主体知晓并赋予统一的信誉评价,对不同信誉的主体的区别对待成就间接互惠型社会合作。而在无信誉机制情况下,社会能够达成间接互惠型社会合作呢?我们发现,如果有成本惩罚与权力不对称配合,在只有局域信息的情形下社会仍可以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社会主体可以选择作为 警察或平民,警察承担遇到不合作对手时必须采用惩罚行动的责任,同时享有在自己不合作时受到的惩罚强度较小的特权。特权可以给一部人愿意承担惩罚责任的动机,而惩罚使得多数人合作并维持社会整体的合作,形成由不合作的警察和合作平民构成的腐败型社会合作状态。同时我们也发现,有成本惩罚和权利不对称的作用在社会上存在较多不合作主体时最为明显,当社会已经比较合作时,特权过大会导致腐败严重,社会整体收益降低。 关键词:有成本惩罚,间接互惠,社会规范,权利不对称,腐败型社会合作,种群动力学,真人互动实验,多主体仿真 Indirec Reciprocity, Costly Punishment and the Evolution to Social Cooperation Abstract Cooperation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of human society, and it is the base of our civilization. Social cooperation refers to the social state that individuals tend to incur own cost to make a higher social benefit in a society with large amount of individual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scope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 elaboration of labor division and specialization, one has more chance to interact with strangers, and the cooperation of strangers in society with a large scale of population is referred to as indirect reciprocity. How does indirect reciprocity emerge among selfish individuals? Recently, costly punishment which means that punisher incurs a cost to make a loss to the punished draws much attention. But the role of costly punishment in promoting cooperation is ambiguous, such as Ohtsuki etc. found that costly punishment will decrease the social benefit in the cooperative evolutionary stable stat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ole of costly punishment in promote social coopera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comprehensively using the method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live interactive experiments and agent-based simulation. Individuals may adopt different kinds of strategies which may be cooperative or not cooperative and may use or do not use punishment. Individuals adopting different kinds of strategies are analogical to different populations in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expected revenue of a strategy is its fitness in evolution. Population dynamics is used to model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ll strategies which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social cooperation and the tendency to punish. By live interactive experiments, subjects are recruited t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a virtual society, which can provide the direct and reliable individual behavioral pattern and social evolution route. By multi-agent simulation, we can model the behavior pattern of each individual and investigate how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can generate high level phenomenon. Multi-agent simulation can provid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for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ooperation. Firstly, we study the role of punishment in the route of social cooperation evolution. The evolution dynamic of individuals’ strategies is explicitly modeled. We find that costly punishment can enlarge the attraction basin of cooperative social states which implies that a society can only struggle out of social dilemma by using punishment if there are too many no-cooperators and increase the converge rate to cooperative state which implies that punishment can make a society speed up to a more cooperative state if the society is not patient enough. Live interactive experiments based on this model support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Form a state with few cooperators, the cooperation ratio increases rapidly in a society encouraging punishment while the cooperation ratio decreases in a society not encouraging punishment. Agent-based simulation replicates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ovid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evolution.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population size, individual learning rate and individual memory length is also analyzed. Secondly, we study the role of costly punishment in a society with birth-death mechanism. In model above, punishment only works in the route to cooperation, and it will decrease the social benefit in the stable state. Then why punishment still prevails after so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We introduce the birth-death mechanism which assumes that old individuals will exit and new individuals will enter. The exiting are those who adapted to the society and cooperate, while the newcomers are inherently selfish and defect. We model and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strategy distribution as population dynam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costly punishmen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society with birth-death mechanism; and punishment can provide the higher social benefit even in the stable state of social evolution. Lastly, we study the role of costly punishment in a society with no reputation mechanism. The models above are based on perfect reputation mechanism and the action of each individual is observed and is assigned a reputation public to all. The discriminating treatment to different reputation leads to the indirect reciprocity. Can social cooperation be maintained in a society with no reputation mechanism? We find that a society can accomplish some extent of cooperation without reput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help of punishment and power asymmetry. Individuals can choose to be police or citizen. A police has a duty to punish a defector when encountering while enjoys a privilege to get less punishment when he defects to another police. The privilege provides the incentive of small part of individuals to be police and the existence of punishment deters most individuals to cooperate. This makes a corruptive social cooperation composed of cooperative citizen and nocooperative police. We also find that the effect of costly punishment and power asymmetry is more significant when there are many defectors in a society and too large power asymmetry will lead to severe corruption and decrease the social benefit when there are already many cooperators. KEY WORDS : Indirect Reciprocity, Costly punishment, Social norm, Power Asymmetry, Corruptive Social Cooperation, Population Dynamics, Live Active Experiment, Multi-agent Simulation 目 录 间 接 互惠、有成本惩罚和社会合作的演化 . I 摘 要 . I 1 绪论 . 1 1.1 社会合作 . 1 1.2 直接互惠与间接互惠 . 2 1.2.1 直接互惠 . 2 1.2.2 间接互惠 . 3 1.3 有成本惩罚 . 8 1.3.1 有成本惩罚的含义 . 8 1.3.2 有成本惩罚的广泛存在性 . 8 1.3.3 对有成本惩罚作用的争议 . 9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 11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11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12 1.4.3 本文研究内容 . 13 2 有成本惩罚在合作稳定状态的作用 . 16 2.1 引言 . 16 2.2 有惩罚的捐赠博 弈模型 . 16 2.2.1 基本规则 . 16 2.2.2 个体策略 . 17 2.2.3 社会规范 . 17 2.2.4 社会分辨度 . 18 2.3 合作性演化稳定策略 . 19 2.3.1 合作性 . 20 2.3.2 演化稳定性 . 23 2.4 结果分析 . 27 2.4.1 CD 型演化稳定策略 . 28 2.4.2 CP 型演化稳定策略 . 30 2.4.3 参数对最优演化稳定 策略的影响 . 33 2.5 本章小结 . 35 3 有成本惩罚在合作演化路径中的作用 . 37 3.1 问题提出 . 37 3.2 社会合作演化模型 . 37 3.2.1 模型基本设 置 . 37 3.2.2 策略分布演化动态 . 40 3.3 结果分析 . 48 3.3.1 演化稳定状态 . 48 3.3.2 合作演化稳定状态的吸引域 . 51 3.3.3 趋向合作状态的收敛速度 . 57 3.4 本章小结 . 60 4 真人互动实验 . 61 4.1 Z-Tree 实验平台介绍 . 61 4.2 社会规范与合作行为实验 . 63 4.2.1 实验背景介绍 . 63 4.2.2 社会规范的选取与顺序安排 . 64 4.2.3 实验操作步骤 . 65 4.2.4 受试者激励机制 . 66 4.2.5 实验开发与运行 . 67 4.3 实验结果分析 . 67 4.3.1 台北实验结果 . 67 4.3.2 北京实验结果 . 69 4.3.3 重庆实验结果 . 70 4.3.4 初始策略分布 . 71 4.4 本章小结 . 72 5 多主体计算机仿真 . 73 5.1 问题提出 . 73 5.2 多主体仿真模型 . 74 5.2.1 交互机制 . 74 5.2.2 学习机制 . 75 5.3 人工社会系统 . 75 5.4 结果分析 . 79 5.4.1 再现理论分析结果 . 79 5.4.2 参数对社会合作演化形态的影响 . 81 5.4.3 解释真人实验结果 . 83 5.5 本章小结 . 85 6 有成本惩罚在具有 生死机制的社会合作中的作用 . 86 6.1 问题提出 . 86 6.2 具有生死机制的捐赠博弈模型 . 86 6.2.1 基本模型 . 86 6.2.2 策略分布演化动态 . 88 6.3 结果分析 . 92 6.3.1 惩罚可选社会规范 . 92 6.3.2 惩罚鼓励社会规范 . 94 6.3.3 两种社会规范的比较 . 96 6.4 本章小结 . 101 7 有成本惩罚在无信誉机制社会中的作用 . 103 7.1 问题提出 . 103 7.2 权力不对称下的捐赠博弈模型 . 104 7.2.1 基本模型 . 104 7.2.2 策略及支付矩阵 . 104 7.2.3 策略 的预期收 益 . 105 7.2.4 策略演化动态 . 107 7.3 结果分析 . 109 7.3.1 演化稳定社会状态 . 109 7.3.2 演化稳定状态的吸引域 . 112 7.4 本章小结 . 120 8 结论和总结 . 121 参考文献 . 123 附 录 . 123 致 谢 . 123 作者致攻读博士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23 附属材料: 1.第2章图11和图12的matlab程序。 ch2Fig11and12.rar 2.第4章真人互动实验Z-Tree程序和实验数据(数据尚未整理有点乱) EG(Simplified).ztt Experiment data.rar 3.第5章多主体仿真Netlog程序 costly-punishment.nlogo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589 次阅读|6 个评论
博士学位论文不是论文集
热度 14 SoSoliton 2011-4-16 09:21
研究生导师经常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刊物论文怎么写?学位论文怎么写? 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的回答通常是:写论文的关键不在于写,而在于想和做。有了很好的想法,做出了很好的结果,对结果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文章就水到渠成了。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后一个问题,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对其关心和重视的程度其实远不如第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发表了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刊物论文,将它们拼凑起来就成了学位论文。事实上,无论是我的研究生还是我评阅和参加答辩过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很多都是这么干的,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由于所做的工作相对来说多一些,拼凑的痕迹更明显一些。 我认可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刊物论文是学位论文的基础这个观点,因为没有刊物论文,学位论文也似无米之炊,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我认为博士学位论文不应该是博士期间作者发表的刊物论文的论文集。 首先,纯粹从写作方面看,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本质上是一篇文章,既然是一篇文章,它就应该只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这就要求作者对已有的素材有一个归纳、总结、提炼、提升的过程。多篇论文构成的论文集很难保证只有一个主题,至少很难保证这个主题是突出的。而好的学位论文必然是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有 3 个左右的创新点,这些创新点一般都已以刊物论文形式发表,在将这些创新点作为章节构成博士学位论文时,还必须用一条清晰的线索将它们串起来,有力地支撑和突出学位论文的主题,这样看起来才像一篇文章。 因此,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不是简单地编纂论文集,还要求基于已有的素材在谋篇布局方面下大功夫,反复推敲,确保博士学位论文主题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具体来说,要反复提炼论文的主题,仔细构建论文的目录,让论文的主题和思路一目了然地体现在目录中。目录一旦确定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这就像建房子一样,基础和框架搭好了,剩下的就是砌墙和安装门窗等细微的事情了。 论文标题和目录的重要程度在于它们既影响读者对论文的兴趣,更反映出作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素养。如何基于已经发表的多篇刊物论文确定学位论文的标题和目录?可以尝试用一句话归纳一个创新点,确立一章的标题,再用一句话归纳几个创新点,确立论文的标题和主题,论文章节中节的标题也可采用一句话归纳的办法。总体来看, 越是重要的创新点,越能高度提炼,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法总结,没法提炼,或者总结提炼后等于零,那就说明没有自己的创新,因为总结提炼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有些时候, 用一句话归纳一个创新点,也许是可行的,但用一句话归纳几个创新点 , 也许有一定的难度,但往往不能归纳到一点上去的东西,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也不大,这就要求有所取舍,确保论文只有一个主题,一个非常突出的主题。 另外,从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看,学位论文工作原则上本来就是围绕一个具有重大(要)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选题开展的,所以,尽管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了多项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但所有的工作和论文都应该可以追根溯源回到原来的选题和目标上去,形成一个闭环。然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科学研究的不可预知性等因素,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很可能偏离了原来的选题,这就要求在撰写学位论文时重新凝炼主题和思路,重新构思,简单地以编纂论文集的方式撰写学位论文,难以符合选题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既是博士阶段科研工作的总结,也反映出博士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直接体现了博士生的学术水平和素养,论文集形式的学位论文很难全面体现出这些能力与水平。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7687 次阅读|37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4)
kejidaobao 2011-3-18 15:54
——为博士生选择课题应该注意什么?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博士生导师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博士生角色,本文谈谈导师为博士生选择课题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导师在与博士生商量课题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有6点,尤其当你是刚刚开始指导学生时。这6点是兴趣、时间安排、论文长短、可行性、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 。 为了完成一篇博士论文,学生需要有很强的动力。你在为博士生决定课题时,问一问”学生会喜欢研究这个课题吗“是有益的。最合适的课题是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课题,无论这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位有经验的导师通常会详细地询问学生的兴趣,考察课题是否合乎他们的兴趣。你甚至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评估一下他们对课题的投入程度。如果课题就是导师承担的项目,这时候要让学生通过准备课题和投入研究,产生好奇心和自信心,激发兴趣。导师还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兴趣与学生的兴趣混在一起。反过来说,你不能用自己的偏好来指导学生。你也不能因为自己对某一研究任务不感兴趣而对学生泼冷水。 作为导师,你在时间安排上总是比学生有经验得多。你可以结合学校规定的那些有时间要求的关节点,比如对开题、交论文、答辩的要求,让学生考虑类似以下的问题:研究(实验)什么时候必须完成?博士论文什么时候必须写完?交论文最早和最晚的日期是哪天?等等。有的导师会故意拿出包含不少错误的"时间表",让学生讨论,以此训练学生如何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据此,学生们会得到一份他自己精心规划的、现实可行的时间表(计划表)。值得注意的是,这张表也会随着课题研究的开展,需要调整。 当博士生开始激情燃烧时,他往往会使博士课题要完成的任务越加越多。导师有责任阻止学生进行任务过多的研究,一则博士生的在校时间是有限的,二则学校对论文的长短是有规定的。课题规模过于宏大,会导致学生采集(或从实验得到)比实际需要多得多的数据。有经验的导师知道博士论文的字数要求是如何与研究和实验的规模相联系的。导师获得这个能力很重要,你有责任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规模,以便使学生能将研究成果写成符合字数要求的论文。 可行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博士生作为一名科研生手,容易认识不到操作或者环境(条件、政策)可行性牵涉到的一系列问题。导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操作性问题想得翔实和周到一些,例如符合要求的做样品的原材料有地方买吗?分析样品性能的相关仪器设备是不是已经具备?有特殊要求而又不能忽略的性能测试设备本校没有,本地其他单位是否有并可以用一用?做功能实验的试验装置能到时建起来吗?在某些理工科专业,例如化学、安全工程等,有一些研究会涉及实验室安全,政策(是否允许,剂量是否有规定)可行性问题就不能不考虑。这些需要导师提醒并且与学生一起考虑好。还会有一些实验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导师需要清楚这些手续是否完备。 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才能完成具备质量的博士论文。这些研究方法博士生们会在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生必修课程中有一定的涉及,一些新的或者专门的(更为复杂的)研究方法也会在实验室中着重强调或代代相传,涉及到的设备倒是有可能不断更新了。学生们不但要积极使用这些方法,重要的是要相信这些方法得到的结论。为此,导师应该要求学生就他们的论文使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他们是否相信?(2)他们是否能够使用,或者能够学会使用哪些方法?在理工农医领域,博士生们遇到的研究方法通常是被相关研究人员共同默认的,除非你的任务就是研究出一种新的方法。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主要还是可行性方面的:能否在实验室操作所选择的技术?如果要学习新的技术,应该找谁?导师的职责就在于保证学生掌握这些技术或者得到相应的培训。但培训以及导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在实验室,博士后会起到传授技术给新学生的作用,研究组 同事或年长的学者也能提供学生所需的 信息。 在理工农医博士课题中,把研究结果与理论成果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优秀的导师会在一开始就要求博士生从实践性课题中抽象或概括出理性的结果来,或者提出理论来。导师要注意让学生愿意接受自己的理论观点,在学术上坚持它,并通过学习不断地发展它。课题一开始就有一个理论观点是重要的,还要尽量避免在博士论文进行之中调整理论观点(这样的话,论文就要重写)。一般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彼此观点相似的基础上的,但这样一来也会妨碍学生批判性地考查基本的前提假设。学生的批判态度应该得到导师的鼓励。学生们在接受某一理论后,应该仍有愿望了解其他观点,特别是对立的观点。为了使学生具有客观精神,导师应该“无情地”质疑学生的理论,尽管这个角色有时会被学生误解。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3) . 科技导报, 2011, 29(6): 83. 萨拉·德拉蒙特, 保罗·阿特金森, 奥特德特 帕里. 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 . 第2版. 彭万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9.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1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人代写博士论文怎么了、有何不妥?
热度 7 wangxh 2011-3-18 08:32
德国前国防部长被怀疑系他人代写博士论文,还立马辞职。真是的,有必要搞得这样严肃认真吗? 我们科学网整整 一个专题网页在讨论此事儿 !没必要,根本没必要。中国的学术环境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德国嘛!他们是垂死的、腐朽的学术,他们行将就木;而我们却是方兴未艾、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大家说是也不是啊? 俺猜想(其实俺是真知道),中国有许多人的博士论文就是他人代写的。这有什么嘛,不就是篇无关痛痒的博士论文吗?人家早年间蒋中正的所有文稿都是陈布雷捉刀,不照样做总统做得不赖吗?有人说了,有什么不赖,政权都整没了。朋友,您有所不知吧,蒋中正的政权没了根本与他老人家没有关系,是其下属无能嘛,这怎么能怪蒋某人呢? 俺听一位30多岁的博士后说,地震为什么不发生在我们这里?让所有人都没有了房子,大家都一样。这是无奈的愤恨啊!俺估计,如果有人肯给一套房子为酬劳,TA肯定愿意代为操刀,反正学校和导师关心的是文章,又不关心到底是谁写的。 “和尚摸得,为什么我摸不到?”阿Q说了,“简直没有道理嘛!” 三鹿奶粉可以用三聚氰胺代写“博士论文”(七年免检优质产品),双汇火腿也可以用精英代为操刀,怎么俺堂堂大X长们,就不可以了吗?—— 简直没有道理嘛!
个人分类: 科研|5894 次阅读|9 个评论
“信息时代”的时代
热度 1 gl6866 2011-3-11 15:51
人类已经走过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现在又迎来了“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时代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早在我做博士论文时就把《牛津英语词典》(OED)关于Information这个词,以及与其相关的短语做了讨论,现在OED上网了,可我却发现关于信息的词有多了起来,我只好慢慢再整理一番。据OED词条记载,首次使用“信息时代”的人勒霍恩(Richard Leghorn),年代是1960年。勒霍恩写道: Present and anticipated spectacular informational achievements will usher in public recogn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probably under a more symbolic title. (当下和未来的投机者的信息成就将在“信息时代”得到公认,这种公认很可能更据象征意义。) 而OED对“信息时代”的定义是: the era in which the retrieval, manage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esp. by us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s a principal (commercial) activity. (尤其重视用计算机技术检索、管理和传播信息的一种主要的(商业)活动的时代。) OED提到1960年似是而非的起点。但这个起点确实不正确。“信息时代”这个短语早在45年前就被另外一位叫马丁(A. H. Martin)的人抢先使用了。在一份美国出版的杂志《编辑人》(The Editor)有下列的表述(为准确起见将其用图的形式贴出来): 1915年出现的“信息时代”贴图 (这是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几乎所有的人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表示出兴趣,每个人自然而然地都最关心反映他所处的特殊阶层的进展。) 那可是1915年啊,就有了“信息时代”的观念!马丁在说些什么?那时可没有什么检索、管理和处理信息之类的说法。那时的新技术不过就是电话和收音机传播声音和讯息而已,可人们还是没有把那些东西叫做“信息”。那时所谓的信息更类似于事实。所以,有的时候诉诸权威的著作或工具书并不一定可靠。
个人分类: 信息科学|62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5 alaurel 2011-3-7 12:18
夏露点点,春夏交替,四载光阴。回望漫漫求学路,雾绕庐陵生紫烟,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壬戍菊月,赤子初临,国运渐盛,改革开放;五岁启蒙,就读村学,十八离家,始出赣鄱;西至金城,七年本硕,古秦风韵,厚重古朴;乙酉春节,庭柱骤崩,天运不济; 苦雨袭人, 负笈泥泞,爱续希望;北上盛京,女真皇城,师从韩公,单公执教;镁之腐蚀,海量实验,躬身摸索,百年难题。年近而立,每念父恩,未敢怠堕,秉意承志。学研之余,指点羽球,激扬文字,学习医易;毕业之际,感天谢地,再谢恩师,余至诚拜谢父母妻姐,师长同学,兄弟朋友。 首先,特别感谢导师韩恩厚研究员和单大勇研究员,谢谢导师提供的自由自主的学习研究环境以及 973 项目课题。在整个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学习工作中 无不浸透着导师们的关怀和支持。导师学识渊博、 眼界开阔、思想活跃、 治学严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科研上孜孜不倦,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值得学生学习一生 。 在此向两位敬爱的导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其次,诚挚感谢柯伟院士、陈荣石研究员、王俭秋研究员、吴欣强研究员、宋影伟副研究员、张波副研究员等研究室的各位老师和兰州理工大学夏天东教授、沈阳航天航空大学沙桂英教授和沈阳师范大学周婉秋教授在学习生活中的热情指导、关心和帮助。感谢特变电工 特高压变电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主任钟俊涛教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刘峰、陈君、施斌卿、刘喜波、高磊、李吉林、肖伟、吴迪、唐伟能、梁松茂、闫宏、许道奎、陈健、侯丹辉、陈晓霞、吴军伟等镁合金组师兄弟姐妹们,以及郏义征、匡文军、王彬彬、胥珊娜、孟凡江、张志明、周宇、姚学军、郦晓慧、王明娜、林鸿亮、彭青姣、张利涛、孙荣鹏、刘猛、黄华等三室师兄弟姐妹们,感谢你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侯东岑、李晓峰、刘杨、王翔、张春晶、孟威、马雪等在工作中给予的帮助。特别感谢贺亚臣和陈玉梁两位老师傅在实验以及冶炼合金和生活方面所提供的帮助和便利。 感谢 07 博 2 班的陈芳芳、高勇、刘林林、李春玲、李翠红、周欣、王刚、王威等同窗好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方便。特别感谢好友王迎强、蒋澜涛、胡小锋、马进、胡小强、郝永胜、常正凯、黄军波、张贺全、邓安强、任明镜、常树林、邓万根、张亮等以及所有一起打羽毛球的老师兄弟姐妹们,认识你们是我此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感谢你们给予的帮助和友情及关心。 感谢研究生部刘敏等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关心和指导。感谢金相室张亚明老师、许素琴老师以及图书馆和分析测试部的老师等在相关实验所给予的热情帮助。 特别感谢我的母亲,姐姐,未婚妻刘娜,感谢家人给予的照顾和鼓励,在困难时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给予的支持和付出。特别拜谢我仙逝的父亲,是您鼓励着儿前行,是您期望儿不断进取,是您在儿孱弱时给予无限的爱和如海般付出,是您给予儿不息的动力和战胜明天的信心。感谢井冈山机场及驻泰 94719 部队官兵,特别感谢航材股的历任股长,参谋及场部历任站长,政委所给予的启蒙、引导和帮助。特别感谢富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代云峰总经理和王兆和师傅以及辽宁斯迪欧特殊钢有限公司的许家伦厂长对妻子和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本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973 ”课题 ( 2007CB613705) 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向以上所有的人士以及所有关注我成长的人士致以最真诚的感谢和最诚挚的祝福。对评审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专家致以最真诚的感谢,谢谢您们在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愿您们平安健康幸福如意! 刘 贤 斌 2011-04-30
83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有关GPS硬件延迟在求解电离层延迟时单位转换的问题探讨
热度 1 zheyang 2011-3-6 17:19
记得去年毕设期间,在阅读一篇相关方向的博士论文时,发现作者在电离层延迟单位转换上出现了一个小错误,当时以为作者是误写,还特意和导师说明了此问题。近来在学习过程中又再次遇到此问题,查找了很多资料,几乎查遍了手边的所有资料,可是都没有明确详解这个问题。最后根据电离层延迟求解的原理出发,此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GPS采用L1和L2两种载波,其中L1载波的频率f1=1575.42MHZ,L2载波的频率f2=1227.6MHZ。GPS卫星在发射信号时,两种频率的信号将沿着同一路径传播到达接收机,利用电离层色散效应,根据双频观测可以得到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电离层延迟大小。 GPS系统的硬件延迟是利用双频GPS观测值估计电离层延迟的一个关键问题,通常认为GPS卫星所发射的双频信号到达接收机是严格同步的,但实际上双频信号在发射时间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卫星L1/L2信号延迟误差。同样,对于GPS接收机来说,接收L1,L2信号也存在信号延迟偏差(因为L1,L2信号必须在接收机中通过不同的硬件和电子线路),称为接收机信号延迟偏差。卫星和接收机信号延迟偏差之和又称为GPS硬件延迟误差。 将上式整理得到TEC的表达式如下: TEC=9.52437(p2-p1-q) 其中9.52437的单位为TECU/m ,卫星和接收机的硬件延迟一般单位为纳秒,即ns,因为1ns=0.3m,所以在单位转换过程中首先将ns转为以m为单位,即1ns*0.3m,此时单位为m,而后有1ns*0.3*9.52437=2.86TECU,所以得到了那篇博士论文中1ns=2.86TECU的结论。 这个单位转换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不是作者误写问题,而是自己未真正理解。在和导师的每次交谈中,她总是告诫我遇到问题要追其本源,切勿浅尝辄止。做学问就是这样,需要脚踏实地的去享受每一个汲取知识的机会。
个人分类: 专业学习笔记|1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导式创新实践案例11--z1 上海市闸北八中的调查报告
ljkf 2011-3-6 13:41
学导式创新实践案例--索引 11--z1 上海市闸北八中的调查报告 北琴海鹏 转发 11--z1 上海市闸北八中的调查报告 2008-11-9 20年前,在上海棚户区最为集中的大洋桥,刘京海校长和闸北八中,成为不少家庭的“救星”:一群十几岁就打架斗殴的“野孩子”,在闸北八中经受“成功教育”而脱胎换骨,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0年来,“成功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点燃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从而引起全国乃至国际教育界的关注,美国马里兰大学一名博士生还以成功教育为研究对象撰写博士论文。 20年后的今天,闸北八中周边的大片棚户开始拆除,学校生源发生了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成功期望更加炽热,成功教育如何回应社会及家长的期盼?又有哪些新的探索? 近日,记者重回闸北八中,进行新的调查。   一个转校生的故事 成功教育起步时,主要针对缺乏家教、行为失范的“野孩子”,通过行为规范、道德教化、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引领他们走入正途。20年前的父母心态也相对平和,孩子能进大学最好,进中职校,有个工作也不错。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如今的家长对孩子成功的期望“水涨船高”。由于每家一个独生子女,进名牌中学、名牌大学、大公司,成为共同的成功路线。在单一成才观左右下,竞争关口一再前移。如今,在家长心目中“学习不好,就是失败”;相当一部分学校也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办学成功的第一甚至唯一标尺。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京海将成功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今天成功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支点”,使其学习成绩、人格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步发展,而不是让他们变成考试机器。 在闸北八中,我们听到了一个转校生的故事。15岁的阳光男孩小李,用“郁闷”来描述转学到闸北八中前的状态。因为成绩平平,在班级没有地位,不仅得不到老师表扬,还常挨批评,喜欢运动的天性被严厉打压,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让他感到“日子很难过”。 如果不是一声吼,恐怕小李的异常,仍然无法引起他母亲的重视。一次期末考试后,再次被英语老师批评的他,长期积压的郁闷突然破闸而出,歇斯底里地大叫发泄。 母亲这才意识到,儿子已被长期的失败感压抑到崩溃的边缘。环顾周围,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升学重压下心浮气躁,甚至“破罐破摔”,跟家长和学校对着干。她心慌了:“这样下去别说考重点高中,孩子的心理健康都要毁了。”听说闸北八中有个成功教育,母亲慕名将儿子转进这所学校。 与其他学校的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分数不同,闸北八中的老师相信,学生的成绩要进步,最重要的是培养成功者心态:自信。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力,一旦拥有了成功者心态,可以产生极大的获得自主成功的动力。因此,老师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拿着放大镜找孩子优点”。 小李一进校就在校运动会上获得短跑冠军,成为班级的“英雄”,班主任和各学科老师也刮目相看。“这种被关注、被肯定的感觉,让我信心大增。”闸北八中的学生每人有一本《成功档案》,那里记录着每天的点滴进步,每月的进步曲线。重拾自信的小李,成绩平稳上升,目前在班级已排到十名左右。 小李的故事在闸北八中不断地重演。一些成绩平平甚至落后的学生,在运动场上、美术课上、音乐演出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舞台。他们个个自信满满,充满阳光。 一堂课老师只讲10分钟 在闸北八中采访,看不到大家习以为常的老师“满堂灌”现象,却撞到了一堂课老师只讲10分钟的一幕。 这天,初一(6)班的数学课搬到了电脑室。30多位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跟着“学与教电子平台”学习“分式”。使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进行分式运算?学生轻点鼠标,老师精心设计的知识点教学层层展开。记者边上的卢小娣,左手翻课本、右手点鼠标,不时地打几个字把空格填上,然后再点击鼠标,核对答案。有疑问,一举手,老师就过来解答。最后10分钟,严琦老师才走上讲台,为学生提纲挈领地梳理当天知识要点。 严老师告诉记者,以前“成功教育”强调的是“手把手帮助成功”,后来发现帮助过多,学生会产生依赖感。完全放手,学生又会没有方向。从搀扶到放手该如何过渡?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得成功?成功教育的方法必须刷新。 母亲教幼儿走路从扶着走、半扶半放手、完全放手的过程给了他们启迪,成功教育由此展开新的探索。成功教育的过程被分解成“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3个阶段,与之配套,教学方式也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学—练”模式,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学寻找疑难—老师讲解回答—学生思考反刍—课后练习巩固”模式,课堂内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时间,让其尝试自主成功。 新的教学方法实施之初老师们也有疑问:学习优良的学生多数能自觉学习,那些学习成绩中等,平时课堂上时常开小差的学生,一旦放手让他自学,会不会信马由缰?试验的结果出人意料:不少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的学生,自学劲头十足。一位女同学悄悄告诉记者,以前老师讲课,碰到听不懂的地方,就偷懒开小差,现在通过自主学习,看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知识点被“消灭”,很有成就感。 除了上述自学辅导式的电子平台外,闸北八中正探索“人机互动”式的电子自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生可随时自测学习情况,电脑自动处理错误类型,并从数据库中自动调出相关习题,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目前在初一试验班试行,效果明显。刘京海希望这一手段能够为大规模地推行学生自学奠定基础。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时下为了提高孩子成绩,不少家长天天陪读。虽然眼前有效果,但从长远看,孩子缺乏自主性,一旦考进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主管理能力,很难获得持续的成功。因此,成功教育的“自主”理念,也可以为家庭教育参考。 一个“开枝散叶”的计划 20年来,“成功教育”从闸北八中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到一个学校,逐步推广,成效有目共睹。 曾经,闸北八中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只有30%,全闸北倒数第一。如今,连续多年,这所学校的中考合格率都在99%,近几年还跻身区内公办学校先进行列。 从“成功教育”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向全国普教系统重点推广的三项教育科研成果之日起,一个“开枝散叶”的计划正式启动。 1994年,成功教育研究所成立,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的经验在闸北区中小学推广。2005年,刘京海和成功教育研究所托管浦东新区东沟中学,将“成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嫁接”到农村学校,成功教育在城乡一体的教育改革中大显身手。从东沟中学起步,成功教育研究所已全面托管南汇区、金山区5所农村学校。南汇三灶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老师们认为教学研究、教学质量、课程管理等方面托管成效已开始显现,学生学业、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向好态势明显。 教与学的电子平台,成为被托管学校顺利推广“成功教育”方法的载体。近年来,闸北八中集全体教师之力,将初中四年的数学、英语等学科编写成规范化教与学电子平台。课前练习、新课探索、课内练习、本课小结、作业……环环相扣。多名优秀教师的经验模式,变成普通教师拿来就用的家常课。在这个电子平台的帮助下,农村教师原本随意的课堂教学流程,实现了规范化、精致化。“讲—想—练”等推进学生尝试成功的课堂模式,被凝练为电子课件的具体环节,成为拿来就用的“工具”。 20年,“成功教育”不断自我扬弃、发展变化。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内核: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帮孩子找回自尊与自信;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在不增加负担的同时,取得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同步发展。 20年,社会巨变,对成功人士的标准也在不断刷新。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呼唤更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傅贤伟 李爱铭) ============== 开启学生成功的钥匙 ——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纪事 论文发表时间:2010-05-17 09:40学术论文来源:www.csscipaper.com 论文发表者:CSSCI免费论文 点击:次 开启学生成功的钥匙 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纪事 【作 者】苏军 【作者简介】苏军,本报记者 【内容提要】●经过10多年的摸索,成功教育形成了深信人人成才,增加尝试体验,唤醒自我认识,学会自主成功的理念。 ●深信人人成才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增 开启学生成功的钥匙——上海市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纪事【作 者】苏军【作者简介】苏军,本报记者【内容提要】●经过10多年的摸索,成功教育形成了“深信人人成才,增加尝试体验,唤醒自我认识,学会自主成功”的理念。●深信人人成才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增加尝试体验是成功教育的重点,唤醒、自我认识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学会自主成功是成功教育的追求。●教师在成功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身体力行首先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成为启发者和引导者。●通过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成为社会的成功者打好基础,是一种追求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 上海闸北八中率先开展的“成功教育”,经过了1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深信人人成才,增加尝试体验,唤醒自我认识,学会自主成功”的教育理念,找到了一把教育改革实践和开启学生成功的“钥匙”。校教导处最近对预备年级和初一年级928 位学生作了关于数学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在数学课上全面实施“尝试成功”教学模式的效果特别明显。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课,现在学生很喜欢和比较喜欢的达 82.76 %;觉得自己数学成绩比过去进步很大和有些进步的达60.67 %; 学生每天用于完成数学作业的平均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达75.01%,在40分钟以上的仅占1.19%。    牵住成功教育的“牛鼻子”:激发自信心成功教育的探索最初是从学习困难的学生着手的。校长刘京海在听课中发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几乎不听老师上课,不是脑子有问题,而是根本不想学。他和同事们对几千名学生曾作过智商测定,结果显示这些学生智商同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很大差别。同样,到过许多质量高的学校讲课的刘京海也注意到,那里的学生好了会越好。为什么会产生好的学生越来越好,落后的学生越来越落后的现象?研究中发现,好学生和落后学生虽是发展的两极,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作用点,那就是“自我认识”。好学生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人格品质,落后学生的消极自卑和意志不坚,都是自我认识的显影,对学业影响攸关。因此,成功教育决不仅仅是成功方法的点拨,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和学生自我塑造。“显然,深信人人成才,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刘京海和他的同事都认为,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要把这种理念成为学生的现实,必须提高他们的自我认识。一个姓李的女生小学时的成绩就被人形容为“一蹋糊涂”,失望地走进闸北八中后,有人问起在什么学校读书,分数如何,她都避而不谈。“不过没几天,我就被刘校长在升旗仪式上的一番话震动了,他说每个人都有潜能,我们要想办法挖掘出来。对此,我们要有信心。”回顾起自己走向成功的经历,这个女生这样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学习成绩迅速提高,还入了团。“校领导知道后找我谈心,并送给200元,表示对我家境贫寒的补贴, 这是对我在成功教育下成功的奖励,一定要我收下。刘校长还亲自到我们班来参加主题班会,鼓励我们增强自信心。当我第一次从学校得到获奖证书和奖学金时,妈妈和我都兴奋地流下了泪水。”为唤醒学生的自我认识,该校摸索出了深入了解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重视非智力因素教育,促进成功心理形成;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对学生提出积极期望和要求,实施目标引导;实施鼓励性评价,创造成功机会;重视班集体常规建设等办法,并确立了分阶段教育方案,从预备年级至初三年级分别重点培养积极的情感、自信心、意志力和成就动机。素质教育在这里不再是抽象模糊的了。    给学生成功的“划桨板”:尝试成功近几年小学升初中对口入学,生源情况发生了变化,另一种现象也深深刺激了刘京海和他的同事们:一些学生“躺”在老师身上搞成功,你帮助他,他就成功,你不帮助他,他懒得动。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几道题目,凡老师讲过的、帮助过的,学生都去做也都会做;而看到需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些学生会做也不愿做,还说:“老师还没教过呢。”刘京海和成功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老师一道对此进行“会诊”。当然,自主成功是最好的,但学生一般较难从“帮助成功”直接走向“自主成功”。成功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答案只能到实际中去找。数学老师王守新教的班成绩高于其他一些班级,成绩背后会是什么呢?刘京海一连听了王老师几十节课,有一节课上的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只见王老师拿来了两块碎玻璃,“一块三角形玻璃破成两半,如果要去玻璃店配同样的玻璃怎样去配?”“那还不简单,把两块一起带去,”一些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如果这两块玻璃很大很重呢?”“把破碎的三角形复制在纸上,带上纸样去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忽然,一名男生盯着破玻璃大声说:“只要带上下面一块破玻璃的纸样就可以了。”王老师不露声色:“讲讲为什么?”,“下面一块破玻璃具有两角与夹边,分别把两角的一边延长相交,就能得到与原来三角形玻璃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板,”这个男生说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王老师一脸喜悦,在赞扬这个男生的同时把定理归纳了一下。这堂课王老师讲得不多,只有10分钟,而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让学生思考探索上。“从‘帮助成功’到‘自主成功’,进行尝试成功教学就是‘桥梁’。”刘京海与他的同事们开始了“减轻传授模仿,增加尝试探索”的尝试成功教学模式的探索,决定从1998年秋季起在预备年级的数学课全面推行。这下课堂活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暂时差一点的学生在课堂都有话好说,可以互相提高。一位学生说,过去老师告诉我们结论,我们模仿例题进行操作,很容易忘记;现在引导我们自己去尝试探索,不用死记硬背,易于理解运用。在尝试成功教学中,学生害怕学习的心理和不良的学习习惯等“顽症”都得到了矫治。    重建成功教育的“导向仪”:教师首先尝试成功激发学生自信心,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让学生尝试成功,学生成了主体,教师的“位置”是否靠后了?“我们的生源相对较差,把学生‘教会’就不错了,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谈何容易?”尝试成功教学一开始,老师就有些坐不住了。校领导体谅老师的想法,但决不迁就:“纯粹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状况,导致教学水平低水平重复,要改变这种现象。”于是学校决定在教师中进行一次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革新的教育,并采取相应措施,逼着教师首先进行尝试。如今在闸北八中,教师在课堂纷纷首先尝试成功,以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精神来设计教学。“我原来是教高中的,刚进校时以为教初中是三个手指捏田螺。备课是以教材为脚本,以教参为蓝本,听不懂是学生有问题。现在我备课从原来‘一维’变为‘两维’,不仅吃透教材,而且从让学生尝试成功的角度进行。”一位数学老师说出了自己的转变。尝试成功教学的课难上了,怎么办?教师走到一起,备课由原来的个体行为变为集体行为。姚建华老师说,过去我们是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搞尝试成功教学按部就班不行了,随时随地备课。一些年轻教师说这样的备课和听课至少让他们少走需要10多年才能积累到的教学经验的路。尝试成功教学,让教师在首先“尝试”的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方法,带来了团结和合作,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 =================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防部长因抄袭事件辞职,天朝请自省!
热度 1 chadwick 2011-3-2 10:01
尘埃落定,英俊的男爵终于辞去德国防长一职。对于自己的博士论文抄袭丑闻,他总算给了世人一个大大的说法。无论这个人以后是否会东山再起,在他宣布辞职的那一刻,学术的尊严和信誉得到了维护。相比之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天朝学者和官员们的论文,敢拿出来晒晒吗? 德国备受瞩目的政治新星自己跌了一个大跟头。卡尔-特奥多·促·古滕贝格的辞职实在是出人意料——在这起论文抄袭的丑闻中,默克尔手下最耀眼的部长,由于辜负了自己过高的期望而落败下来。姐妹联盟正面临着一场危机——不过,也许古滕贝格最终却能因此拯救自己的政治生涯。 他曾经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和未来德国总理职位的有力竞争者。不同于那些来自于巴伐利亚和柏林阴暗政界的政客,他总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一个光芒万丈的巨星。而如今,一切都变了样。 星期一,有超过20000多家德国学术机构向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抗议古滕贝格仍身居其位。但在本月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党将迎来三州议会选举的情况下,她始终力挺古腾贝格。此前在“超级选举年”的首场较量中,在野党社民党完胜。 “对默克尔总理的支持我表示感谢,但我已经无能为力了,”古腾贝格在柏林告诉记者。因不莱梅大学法学教授揭露他在2006年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这位39岁的贵族近来一直饱受批评(古腾贝格的贵族家族历史能追溯到12世纪,在德国纳粹时代,他的家族成员因为密谋希特勒被处决,他是纯蓝血的巴伐利亚贵族)。在古腾贝格的博士论文中,有一段与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一模一样,而另外一段来源于美国大使馆的网站,却都没有写相应的注脚和出处。 2月23日,授予他博士学位的拜罗伊特大学认为,古腾贝格“没有客观地遵守”科学标准,决定取消其法学博士学位头衔。 卡尔·特奥多·促·古滕贝格辞职了。他的政治对手,他对于昆都士平民袭击事件、或对于联邦国防军中的各种事故前后矛盾的处理方式,以及他有时在国防部里一意孤行的办事风格,全都没有把他给扳倒。他完全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而摔倒的。 这个人将以下优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自身言行的正确性、为人正直、以及与他贵族身份一脉相承的骑士精神。然而,这个人必须为了他博士论文的抄袭丑闻而递出辞呈——在他的论文中,存在着大段被复制的文字、太多没有注明出处的脚注和缺失的引号。在这篇以次充好的文章中,有太多页数的内容必须被认定为剽窃和抄袭。 古滕贝格在他自己的论文中,简单地照搬了别人的文字和思想。如果只是从道义,而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他为自己冠上了博士头衔,却因此欺骗了整个学术界和他的选民。在放弃这个头衔之前,古滕贝格博士只是徒有其表。虽然《图片报》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他施以援手,但最终却无济于事。在最近这几十年里,他应该是头一个由于惹怒学术界和知识精英,而失去官职的显赫政治家了。 他的辞职来迟了,却并不太迟。尽管古滕贝格的这一举动出人意料,但是他以独特的下台方式,向自己众多的支持者们表明:他有着刚直不阿的个性——能够承认错误,放下身段道歉,并且仍然保住了自己的信誉。 他告诉人们,自己已经精疲力竭了。他还说,政治就是如此运作的。但最终,他并不能指望得到怜悯。他在过去总是雄心万丈,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雄心始终都是他的资本。 在青云直上的初期,他也许还对自己的公众效应感到忐忑不安。不过很快,他便开始学会利用这种效应。在《图片报》和《多彩》杂志的帮助下,古滕贝格和他的妻子施黛芳妮将促·古滕贝格(zu Guttenberg)这个姓氏,变成了具有最大可信度和诚信度的代名词。不过,当这个代名词无法为他们的信誉正名的时候,两人过去的努力看上去都是愚蠢的。 当古滕贝格在2010年十月谈论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以半开玩笑的形式表示,自己离下台已经为期不远了。可当这句话在2011年初应验时候,他那些最为激烈的反对者却感到出乎意料。不过,安格拉·默克尔总理会竭尽全力,不让古滕贝格的辞职进一步影响到她自己、姐妹联盟以及联邦政府的信誉。在此以前,古滕贝格已经将这个超级选举年的选战纳入到自己的工作生活计划之中 。 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要让他们继续追随姐妹联盟,古滕贝格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不久之后,他们就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我们连古滕贝格都没法信任了,那谁还值得信任?他的这一挫败也许会成为姐妹联盟——基民盟和基社盟——长期不振的开始。 又或者,大众意见会变得完全相反——真是这样的话,古滕贝格的辞职反倒会成为他的一次机会。此人一直都体现了,姐妹联盟的铁杆选民们长期怀念的特性:兼具诚实可信的保守倾向和现代时尚的外在感觉。这批数量不容忽视的追随者,将领会到古滕贝格辞职的种种原因,不过他们可不会客观冷静地思考,或是将错误怪罪到他的头上。过去几天的民意测验显示,尽管诸多刺耳的批评之声,仍然有相当多的被调查者选择支持这位部长。 在未来短短的几个月内,很可能有不少人会把这个倒下的政治新星,看成是一个牺牲的殉道者。如果古滕贝格日后能够东山再起的话,那么他肯定不是基社盟里第一个由于突遭打击、而从此一蹶不振的政治家。之前,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就曾经由于《明镜》丑闻,在一片质疑声中辞职下台——可后来,他又卷土重来,而且在政府中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古滕贝格目前才三十九岁。为了再次出山,他还有足够的时间。 原文作者: T. Denkler ; 译者: vitamin 转载自译言: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54162/176519 ,原文链接 : http://www.sueddeutsche.de/politik/ruecktritt-von-karl-theodor-zu-guttenberg-adel-verzichtet-1.1066338
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国防部长因博士论文涉嫌抄袭递交辞呈
tutor 2011-3-1 22:17
核心提示:据央视报道,德国图片报报道称,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今天已经向德国总理默克尔递交了辞呈。上个月古藤贝格承认,博士论文中犯有严重错误,他向所有因为这些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道歉。 德国防长古滕贝格承认他的论文中存在错误 据央视报道,德国图片报报道称,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今天已经向德国总理默克尔递交了辞呈。 据报道,古滕贝格2006年在拜罗伊特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宪法与宪法条约:美国和欧洲的宪法发展》,一文存在大段剽窃,其中一整段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自一篇新闻报道;论文中一些引用内容的出处也标注错误。 上个月古藤贝格承认,博士论文中犯有严重错误,他向所有因为这些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道歉,并于2月21日向拜罗伊特大学申请撤销他的博士头衔。他说:“不再使用博士头衔的决定是痛苦的。” 论文剽窃事件连日来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反对派纷纷要求古滕贝格辞职,而执政联盟内部普遍支持他留任。今年39岁的古滕贝格是德国政界最受欢迎的明星,他2007年获得拜罗伊特大学授予的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担任国防部长一职。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
热度 3 xusuowen 2011-3-1 14:14
博士论文致谢应该“用心”写 不知不觉就到了三月份了,下个月初就要交论文初稿,然后送审,6月初答辩,照毕业照,学位典礼,最后陆陆续续开始办毕业手续。5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感觉来的是那么匆匆,走的也是那么快。看着熟悉的实验室,看着自己的那个Bench,翻阅着这几年照的照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大学就让人难忘的就是那些追梦的人和事,要说人,最感谢的应该是自己最尊敬的导师了。关于论文的致谢,网上有很多模板,但是真正能感动人的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用心”写,说出对帮助你的人的那些感谢,也许这种感谢很简单,不需要吟诗作赋,只需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抒表。我的致谢写了一年,边看边改,当然致谢中也参考了他人的致谢,在此加以感谢。 爱因斯坦说过:“在一个崇高信仰的引领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成功。” 2006 年,我考入美丽如斯的中山大学,岁月如梭,五年研究生生涯转眼即过。蓦然回首,五年中大,是我生命历程中永志难忘的黄金时期。 博士生涯即将结束,科研生涯亦如伊始。 科研的艰辛让我切身感受到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所蕴含的丰富含义,以后的科研道路或许会更加艰辛,但我相信 “ 无限风光在险峰 ” 。五年来,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归因于许多教导、关心、鼓励、帮助、支持我的师长、朋友和家人。在博士论文付梓之时,谨以最诚挚的感谢献给他们,来表达我的无比尊重和深厚感激之情。 人生中遇到一位影响自己一生的好导师,是一件无比幸福和幸运的事情,他给我以鼓励,授我以知识,教会我做人。在导师的关怀下,我像是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学会种桃,导师教我挖坑、浇水、施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桃之熟了,导师则轻轻将我抱起,让我摘下那丰硕的果实,放在我的篓子里,这就是我的导师 - 刘培庆 教授。衷心感谢恩师,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了我难得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导师在专业知识、学术兴趣、科研能力、治学态 度 、道德修养、学术规范方面对我的训练让我受益终生。是导师教我懂得了大胆创新的重要性,是导师教会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能骄傲自满、畏葸不前,是导师教我懂得人必须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导师像慈祥的父亲一样给了我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由于行政、教学和科研事务繁忙,多少次导师在办公室冲泡面加班工作,多少次凌晨三四点,我还收到导师给我发的电子邮件指导我的课题,这种勤奋的工作态 度 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也是导师传授给我的受之不尽的人生财富。导师让我切身感受到: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科学精神。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所有感激之词都无以言表,学生惟有说声:刘老师,谢谢您!您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感谢实验室黄河清教授、沈晓燕教授、郑文华教授、皮荣标副教授、蒋建敏副教授、何岚副教授在研究方向的把握、专业知识的传授、实验技能的指导,深深感谢他们对课题设计、谋篇布局和论文撰写方面提供的大量帮助与悉心指导。感谢南开大学生科院韩际宏教授、广东药学院唐富天副教授、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敏副教授在选题立意和英文写作方面的大力指导;感谢陈少锐老师、叶建涛老师、陈健文老师、刘翠老师、区敬华老师的热情关怀与帮助,你们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诲让我受益终身。感谢澳大利亚 RMIT University 的 Dr. Peter J. Little 和 NIH 的 Hua Wang 老师 对选题、论文写作和生活上 的指导与帮助,本论文的顺利完成凝聚了诸位老师的智慧与心血。 在实验室的五年里,我幸运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师兄弟、师姐妹。感谢他们在实验和生活中给予的无私帮助和热忱鼓励。感谢师姐周四桂博士、唐文洁博士、吴晓倩博士、刘慰华博士、梅峥嵘博士、汤姝博士;感谢师兄张会杰博士、乐康博士、汪煜华博士、方健硕士、杨国庆硕士、王铁桥硕士,感谢同窗好友兰天博士、喻珊珊博士、段小鹿博士、江冠民博士、束敏峰博士和方中明博士, 求学期间的相互扶持令我终身难忘。 尤其要感谢黄燕硕士,周晓石硕士和刘志平对本论文动物及细胞实验所做的大量工作,我的论文中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感谢师弟蔡轶、周长华,周春,王少贵,感谢师妹陈艳芳、曹伟伟、高思、李红、吴智慧、李翠限、肖楚瑶以及药理毒理实验室全体同学的支持和帮助。还要感谢中山医学院药理教研室解煜硕士和在黄二文博士动物和细胞实验上提供的帮助,是大家伴陪我 度 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研究生时光,这五年的点点滴滴我都会铭记心间,我将带着这美好的回忆与你们大家的鼓励支持继续前行。 在完成本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以下老师和朋友们的真诚帮助:感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梁英杰老师、董瑜老师、中山医学院形态学中心袁广明老师、陈大堤老师在组织冰冻切片及相关染色方面提供的大力帮助;感谢学院中心实验室区敬华老师对激光共聚焦实验的指导;感谢生命科学学院中心实验室周林君老师和宋卫云老师在流式细胞术和超高速离心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此,对每一位提供帮助的老师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评阅、评审及亲临答辩会的各位尊敬的专家教授! 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时常感念、回顾身后养育他的那片热土和亲人,内心深处,尤其要特别感谢我敬爱的父母。他们不辞劳苦、起早摸黑在异地打工,不遗余力地供我读书 20 余载, 家人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完成 20 年艰辛求学路的强大支撑 。 最后,感谢美丽的中山大学,她是我求学梦开始的地方,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将会一直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 O 一一年六月 于康乐园 五年的时光如梦般飞逝,当我以告别的眼光凝望中大这美丽的校园,还有这丰富多彩的求学生活,心中充满了感激,不舍与希望,但这并不是结束,她将伴随我奔赴人生的另一个征程 ……
2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3)
kejidaobao 2011-2-28 15:58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博士生角色 文/冯长根 上文 谈了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为博士生,本文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尽块适应博士生角色。 当你录取了博士生后,并非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被录取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们可能还不知道博士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学生们在一开始总会感觉到迷茫和孤独。他们坐在导师分配给她的课桌前,望着空空的文件柜子,无所适从。一想到需要做很多实验,才能满足博士论文的要求,他们的脑子里便会出现一片空白。做什么?怎样做?要做多少个实验啊?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对于一个刚刚成为博士生的学生来说,这种新的状态是多么可怕。 这时候最需要导师做的,是尽快与你的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导师必须确保学生在学术上走上正轨,找到他们在学院中的位置,并调整自己的状态。 有些学生知道攻博需要完成一篇长长的博士论文,但不一定知道论文应该有多长,有的甚至并不清楚博士论文是长长的,在100多个页码以上,只以为就是3到4篇5到6页的学报论文。从这个情况看,导师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博士生的一些基础知识是有益的,比如博士论文的长度、结构和功能。然而,此时你和学生之间最需要的,是安排时间共同探讨双方合作的最佳方式。这样做绝不是浪费时间。经验告诉我们,师生间良好的工作关系需要经营和讨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师生间的问题总可以归纳为彼此没有弄清这种关系的期望值。花点时间讨论,双方达成一致,或者同意保留不一致的地方,总是可以避免冲突和误会的。 要和学生讨论如何各自工作和如何合作,向他解释你希望如何与博士生合作,并找出他是否适应这种方式。若他不太合作,要找出原因并达成妥协。有些事是如此琐碎,但它们会极大地毁掉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找个一天中最合适的会面时间。早上好?下午好?你可以问问学生,以便了解学生。二是,安排会面次数。最初新学生需要每周和导师会面一次,哪怕是一次简短的会面,因为新生很容易迷失方向。至于是会面、通电话、发短信、还是用电子邮件,究竟用哪一种方法,决定起来的确烦人,但是如果你不向学生解释并制定一些规则的话,学生便无法知道如何安排与你会面。三是,安排一段时间的日程。制定这样一个指导计划是个好主意,当然前提是双方达成共识。四是,要有确认和取消机制。对于导师来说,一个“不露面”的学生绝对是让人抓狂的。对于学生来说,“消失”的导师是令人讨厌的。这就需要一个较好的会面取消机制。简单说来,无非是要多提醒和确认。五是,让学生知道导师的工作安排。你的年度、学期、星期工作周期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时候你有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呢?你不说,学生是无法知道的。 怎样试着交流师生相互之间的期望值,值得你高度重视。试着尽可能清楚地告诉你的学生你希望能为他(她)提供的帮助:对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对如何挑选参考书的忠告,理论观点、计算机知识方面的指导,合作单位(非本校试验场地)实地考察,甚至出国实地考察,排除设备的故障,一些特别的小技巧,当他们找工作时为他们写份好的推荐信,或者是一起喝杯茶表达一下对他们的同情和理解。如果可能的话,也尽量告诉他们你所不能或者以后不会提供的东西,比如如果你的计算机技能十分有限,告诉你的学生这一点。如果你对某一方面的专业情况不太熟悉,你的学生也需要知道他们应从你的哪位同事那里获得帮助,以此作为补偿。 清楚地表明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期望是尤为重要的。你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完成论文,什么时候你能批改好还给他们。导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作出一些可以发表的发现。因此,在一开始双方就商量好学生发表文章的一系列事宜,比如谁的名字放在最前面等等,是十分有用的。 总之,你越清楚自己的期望,你和学生的关系就会越好。如果你保留着自己作导师工作经验记录的话,就表明你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值很高并希望继续从事这一工作。这些经验值得记,因为你每年会有新的博士生。你知道,新学生在一开始的几周里都会不知所措,所以导师就有责任给他们提供最初的指导,布置一些任务,安排一些活动。如此,不仅学生,导师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2) . 科技导报, 2011, 29(4): 8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2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情况小结
热度 3 mutingcunyu 2011-2-24 22:35
实验室又混了一天,找到了两篇很好的文献。北师大和大气物理所的博士论文,可惜下不了,看了一下摘要,还行。 她来了,坐在对面。我低着头做自己的事,不说话,大家来了,一起说笑,她沉默的坐在那里,偶尔插一两句。恩。 还是需要一点时间来过渡,缓解需要时间。 学术论文,野外试验设计,基金本子,三个整到一起了。 还有英语! 有点麻烦,不过心倒是很静,这几天下雪,刮风,心里莫名的喜欢这种天气,也许比较适合心情吧。前几天洗澡完就觉得好多了。 我就是有点迷信,觉得洗澡能洗掉很多晦气的东西,呵呵。 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问题是我的一个问题,而且之前说过的消化知识问题,也是个事儿。 如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消化文献所看的东西,尤其现阶段实验设计尤其注重采纳别人的实验的长处,尽量做到仪器和实验的在时间上的优化组合。 看博士论文对我个人而言,确实比学术论文好一些。 毕竟相对详细一些,思路,写法我看一下比较好。尤其对于初入门的人(像我),看学位论文比较合适,在看了大约50篇学位论文后就大概能摸着点东西了。 失恋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花钱,最近请客吃饭加买书和吃饭乱七八糟的开销快1K了。算了算,倒也没乱花,下个月紧一点就是。昨晚三点多才睡着,想着这么大还花着父母的钱,上学自己在这里混着日子,学也学着,可怎么说呢? 考博,一直在动摇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3 次阅读|6 个评论
师兄归国论科研
热度 1 outstandinghai 2011-2-22 23:22
师兄国外回来经验:(严谨转载) 在国外老师帮学生做很多事情的 比如他会问我 这段话你是想我来写还是你自己写 呵呵 你做实验前老师会去先跟你走一遍 我当然会说我自己来写吧然后他给我改 然后他就后悔了 说 还不如我当初自己写 哈哈哈 但国外老师都是超级有耐心的 我是运气比较好 遇到合适的方向和很好的老师 唉 国内就是这样 其实也怪不了老师 他真是只能掌握大方向的了 具体细节他还没你知道得多 你挑几个小方向 具体的 出来让老师给你做决定? 如果你觉得你想做A 那么你就要找足够的理由来说服老师A是有前途的 没人做过的 或者你就挑 A B C D 出来 让老师给你定论 两者选一 最低要求的话,你找个国外的博士论文 照着别人的做一遍 稍微有点创新 那也可以 毕竟是国内首次嘛 也是可以接受的 再或者 你现在多联系几个国外老师 然后他们回复你的时候你问他们手头都有什么方向 你就可以知道国外的最新导向了 你在网上找国外老师的时候 看看别人研究的具体项目 有时候也能看出点苗头 国外大学一般都把自己的研究项目公布的 除非是涉密的 国内跟国外比 实验设备上不会差 就是理论水平差得太远 呵呵 如果是搞工程 国内没啥大问题的。 唉...这个...不是靠我们一代人就能补回来的...慢慢来吧 人家一个很小的问题 可以想个三四年 想得差不多了才去实践 一般只有国外的老师才这么做 学生可折腾不起 呵呵 国外老师很忙的 对学生全权负责 应酬少 全身心科研教学 去国外学习当然可以直接把别人的理论归为己有 最快最省事最高效的方法 哈哈 所以如果方向合适 出去是非常好的 比如你出去6个月 那么这六个月你就去学习别人的理论 回来也够你写上两章的了 而且是最核心的部分 呵呵 老师都知道这回事 但没办法 要靠几代人才能改变的 其实你们规定两篇SCI就意味着以后大家的研究方向要从工程逐步转向基础 只有基础研究才能好发SCI的 工程太难发SCI了... 写SCI其实并不是很难,但这还是跟你怎样表达一个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要让审稿人感觉你这样解释是有道理的 那就够了 比如啊 我建一个模型 里面忽略了一些影响因素 一些别人看来很重要的因素 但我引用别人的工作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告诉审稿人为什么忽略这些因素是可以接受的 最重要的是我建立的模型实验验证后结果很好 那就差不多了 而且我这么做也得到文献的支持 这些东西都要提到在在文章里 所以其实做一个研究 一定要对这个研究很熟很熟 对别人研究到哪一步也很清楚 这正是我们缺少的...没时间...哈哈,都去做别的课题去了呗 哈哈 换个参数 又是一个新的项目课题 呵呵 甲方乙方都有问题...都没吃饱饭啊啊啊 等你出国成了我请你吃饭!!!
个人分类: 博士攻坚战|40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脏死了
热度 11 cosismine 2011-2-18 19:53
今天和老公磨牙,磨出一词,内脏死了。 这个假期实在是大工作量,完成了博士论文,据此写了两篇文章,接着是写各种各样的申请,几乎没有歇息的片刻,总感觉有很多事情在那里催着,不做完就不能歇下心来,想一鼓气做完,可总也做不完,想到假期过后,又要带孩子,又要上班,老公也不在身边,就拼着命地做事情,累了的时候,就喝咖啡,到后来咖啡也不起作用,整个内脏感觉木木的,怎么也兴奋不起来,心脏也不跳了,脑袋也不能思维了,胃也拒绝食物......于是给老公说,我现在内脏死了。 无论如何,要开学了,从今天开始恢复正常的作息,晚上十点半睡觉,以后再也不敢如此劳累了。
526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德国的博士与博士后(转)
热度 1 youql 2011-2-17 23:21
在德国取得博士进而教授头衔的路是漫长的 攻读博士的前提条件是高校(硕士)毕业,且成绩优良,但医科例外。医科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就可以提交博士论文、进行答辩,但只有在大学毕业后,他们才可使用博士头衔。 是否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由各大学的有关博士委员会决定。外国申请者应及时向其了解自己的学历能否得到承认。同样,想攻读博士学位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也应及时了解本人情况是否满足录取要求,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仅读完应用科技大学,还并不具备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博士导师负责指导 大部分专业的博士论文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每位博士生都有一名教授进行学术指导——从选课题、到具体科研工作、直到答辩,全程辅导。 若想在学术界有所作为,取得博士学位常常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譬如在人文科学领域,很多人往往是在某院系任教的同时,完成其博士论文的。 为了读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博士生院(Graduiertenkolleg)或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除由“博士导师”一对一辅导的通常做法外,这两者也是培养博士的模式,而且往往可以缩短攻博时间。 博士生院( Graduiertenkolleg )培养人才 博士生院是培养博士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些博士生院是高校用来培养科研后继人才的临时性机构,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资助。每个博士生院都和一个跨专业的大课题有关,是对传统的博士生与导师一对一辅导制度的一个补充。 在博士生院,博士生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和一 群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同一大课题的科学家密切交流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博士生的挑选工作由各博士生院自行负责。一个博士生院一般都有10到15名教授, 博士生人数可多达30名,其中12到15名可以得到博士生院发放的奖学金,其他博士生要么享受其它机构发放的奖学金,要么是拿到一个博士生位置。 研究生院 ( Graduate Schools ) 有些大学,尤其是所谓的“精英大学”,特别设立 了研究生院,设置了特别的博士专业。在那里,学术后继人才可在三年内得到博士学位。和上述博士生院一样,研究生院的培养工作也是跨专业的,博士生可以得到 精心指导。但和临时性的、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资助的博士生院不同,研究生院是大学下设的长期性机构。它有两点对其它国家的年轻学者很具吸引力: 一是研究生院主要是用英语授课;二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全额奖学金是留给外国博士生的。 教授 资格 和青年教授制 想做教授者,还必须具备教授资格(Habilitation ) 。 取得该资格的途径是通过德国高校级别最高的考核,但它并不是学位,而只是一个证明,证明申请者在学术考核程序框架下表明其具备讲授某一学科的“任教能 力”。为此,申请者必须成功地完成过较大的科研项目。取得教授资格,还不算是教授,只有被一所大学聘为教授时,才算成为教授。 为了提拔博士毕业成绩优异的年轻科学家,使他们尽早熟悉大学的教学工作,德国设立了所谓“青年教授制”(Juniorprofessur ) 。在该制度下,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即便没有教授资格,也可以作为青年教授受雇于高校三到四年,在高校独立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被聘为终生教授的资格。 作者:Claudia Unseld / Gaby Reucher 译者:施彦
48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浅议如何写好博士大论文
热度 4 lhj701 2010-12-25 23:16
浅议如何写好博士大论文 (罗汉江) 又到了博士大论文写作的时候,偶尔看到王博士的博客《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147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也是犯愁这个问题,就想在这儿随便写几句,仅仅从自己写作博士大论文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感兴趣的博友参考。 1。博士大论文写什么? 个人感觉主要将自己3年或几年的博士研究内容,找一个相关的题目,集成到一块。当然,前提在于你的主要研究内容有较大的相关性。 2。论文题目 要大小合适。 太大和太小都不合适吧,比较好的题目能够将你三年的主要研究内容集成到一块,对某个具体的小领域做个较为详细的描述、说明和研究。 3。为什么要写这篇大论文? 对于题目和内容,我觉得最为重要的在于,你说的一切,至少是别人没有详细而较为彻底的研究过的内容,并且也具有研究的价值。另外之所以需要写成1篇大论文,除了为了毕业,更是因为这篇论文应该成为其他人将来可能继续研究的一块砖瓦。 4。应该有几个创新点? 创新点当然越多越好,但3年又能有多少呢?好像有人说至少需要有3个主要创新点吧。 5。博士大论文应突出什么? 个人感觉应突出你的创新性研究。博士论文主要是谈创新吧。当然,谈创新的过程中要重点给出创新点存在的环境,就是较为系统地写出某个具体的小领域的全貌。让人知道在这个领域中到底有哪些重要问题,到底为啥值得去研究这些问题等等。 6。是偏理论还是偏分析、偏应用? 具体应用什么方法需要根据你研究的内容来确定。至于是偏理论还是数值分析,觉得可以根据对具体领域的描述需要而兼而有之。即方法和手段必须围绕研究问题的具体领域的表述需要而选择。 7。博士论文需要写多长时间?啥时开始写? 这个问题不好具体回答,有人半年还写不完,有人1个月也可以赶出来。但个人感觉还是早下手好。因为写作大论文,字数6-7万(工科),一般没有写过书的话,也算是比较大工作量的写作。加上春节后,又必须找工作、杂事繁多,如果早点着手写,可以把写作过程看做是系统化自我研究领域的机会。根据需要查阅比较多的相关论文,加上认真思考,说不定就会蹦出几个火花,成为日后写作新论文的契机。我的感觉是用3个月吧,如果在春节后开学到校,基本全部完稿,这样在开学后一边找工作,一边润色修改,将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过程。 8。如何修改、润色大论文? 大论文其实和小论文一样,重在修改,因为我们一般在写作表达上都是弱项。6、7万的文字量,如果你自己都读不通顺,就别指望评价高了。另外,当你的论文存在错别字、标号错误、甚至标点错误,可别小瞧这些不起眼的瑕疵,正是这些小问题最扎审阅你论文老师的眼睛,因为就是它们让人产生不严谨、不认真的印象。因此,在保证大问题和大方向准确和正确的前提下,一定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图的大小、字体的大小等等,都要仔细调整,谁让我们都有爱美之心呢? 至于错别字,如果你将论文打出来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错误多的让你都不敢相信。同时,你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总是感觉不太好,当你修改过多次以后,才会忽然找到一个真正让你满意的表达方式:原来表达准确、优美和流畅是这么不容易做到。 我当时的大论文至少打印过4-5次,前后修改不下10次,但最终的印版还是有错误存在,可见排版检错是件多么简单而又不易做好的事情。 9。用什么工具写作大论文? 个人建议如果有Latex模板,最好使用Latex。这个工具最大的好处在于调整、修改内容非常方便,尤其是对于图片、索引文献、目录调整等,简单省事。如果没有Latex模板,只好忍受使用Word的痛苦了。 10。对于审阅者哪些部分最为重要? 个人感觉正如小论文一样,评阅者对关键内容部分会更感兴趣。毕竟6-7万字的大论文,要先读关键的部分。比如摘要、绪论、目录、创新点、课题来源和背景(基金、项目等等)、论文发表情况、参与项目情况、参加学术交流情况、所获奖励等等。 11。大论文没有及时回来怎么办? 当你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大论文,打印装订,然后送审,一般就只有听天由命了。随着时间的逝去,论文总是零丁的回来,如果你的没有按时回来,那种煎熬和痛苦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虽然,杯具一般不会发生,但每年总是听到有人因为评审不通过而延期半年。半年啊,对于许多人意味着命运的转折! 当然,晚来的审阅结果未必不好。我的博士大论文回来的就比较晚,其他导师都准备博士答辩了,我的还没有回来。我们导师就等我一个人的,然后答辩。虽然焦急而烦躁不安地继续等,但最终回来的结果却是三个A等。 如果你感觉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并且大多数送审的论文都已经回来,也不妨打电话联系学校论文送审的研究生处,让研究生处主动联系审阅者。一般这种联系会加速评审过程。因为评审者往往实在是太忙了! 总之,博士大论文以读博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基础(有了好的研究基础,大论文当然好写而出彩了),并在此基础上,以题目引领出具体的需要详述的研究区域(当然题目其实就是2年前博士开题大致定下的研究方向)。在讨论该区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价值后,抛出自己在这个具体领域的主要创新和贡献,最后阐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方向,也可以大胆抛砖引玉,以引发争鸣。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是不是可以说能够合格的写一篇大论文呢? 以上拙见,仅供博友参考。并敬请博友批评、指正、补充和完善写作大论文的注意事项和建议。
个人分类: 科研感想|23869 次阅读|11 个评论
敢在博士论文致谢中不提导师姓名的牛人
chrujun 2010-12-21 07:39
几年前,我在一位朋友处看见一篇博文,令我终生难忘。 这是一篇管理学博士论文。由于我对写在论文封面上的导师名字有印象,好奇心使我打开了博士论文。作为外行,我直接去看论文后面博士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好厉害!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刊物(作者标注)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还有十余篇非第一作者论文。令我奇怪的是,论文作者中没有出现导师的名字! 我再去看论文致谢部分。令我吃惊的是,论文致谢中感谢了博导、教授、老师、同学、亲人在内的十余人,但没有感谢导师,致谢中没有出现导师的姓名! 博士论文要答辩,要获得博士学位,有多个环节要经过导师的同意。要是其他博士生,即使导师什么也没有指导,往往也会写上导师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等赞扬和感谢之词。 但这位博士胆子特别大,竟然在致谢中绝口不提导师的名字。 这段时间大家对导师是否该指导研究生的问题争论得火热,使我想起了这件事。经过多次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公开,并隐去与当事人有关的关键信息。 如果没有得到导师指导的研究生都向这位牛人学习,我估计没有多少导师情愿对学生放任自流了。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17671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美文共享(2):清华大学硕士博士论文写作技巧讲座稿
sqdai 2010-11-28 23:00
关于学位论文的写作,去年科学网里已推介了一份很好的材料:清华大学硕士博士论文写作技巧讲座稿,我在乐乎博客里也已加以引荐: 我浏览了此文件,觉得它内容全面、观点鲜明、论点正确、形式活泼,有可看性和实用性。对于正在写或将要写学位论文的青年朋友们很有参考价值。我在科学方法讲座中也涉及此论题,观点与此稿相同或相近,而从表述的完整性和生动性方面来看,远不及此稿,所以我也学到不少东西。 这里提供原件的网址: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47003 。未留意到此文的博友可直接上网下载。 有鉴于此,近日将陆续谈及的科技论文写作的博文将主要讨论期刊论文。 写于 2009 年 4 月 23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70597.html 再次推荐于 2010 年 11 月 28 日 清华大学硕士博士论文写作.pdf
个人分类: 美文共享|7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世上最牛的博士论文z
twhlw 2010-11-20 20:00
1、最牛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 样连载。 实例: 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JLE上连载四期。 2、最牛逼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的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 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 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3、最牛逼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 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 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逼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 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其实以上三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为最牛的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 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 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 逻辑哲学导论 》,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 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 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摩尔,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结束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热度 1 nianfz 2010-11-2 14:49
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编 号 论文题目 作 者 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 2010001 历史话语的挑战者库切四部开放性和对话性的小说研究 段 枫 申 丹 北京大学 2010002 随机过程在非平衡统计物理和系统生物学建模中的应用 葛 颢 钱 敏 北京大学 2010003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 杨元合 方精云 北京大学 2010004 太阳风起源的研究--源区观测分析与磁重联驱动模型初探 何建森 涂传诒 北京大学 2010005 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机理和可控生长 刘 锴 范守善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06 基于原子势的碳纳米管有限变形壳体理论 吴 坚 黄克智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07 四自由度冗余混联机床的分析、辨识及控制 吴 军 汪劲松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08 对流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其优化 陈 群 过增元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09 microRNA相关问题的计算分析 汪小我 李衍达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10 特征敏感几何处理 来煜坤 胡事民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11 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 赵 瑜 郝吉明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12 考虑数据分布的K-均值聚类研究 吴俊杰 陈 剑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10013 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性研究 吴建军 高自友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14 服务网格资源管理技术与系统研究 孙海龙 怀进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5 水稻分蘖角度基因TAC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余柏胜 孙传清 中国农业大学 2010016 中国广翅目系统分类研究(昆虫纲:脉翅总目) 刘星月 杨 定 中国农业大学 2010017 情与理的交锋--英国财产继承研究1200-1800 陈志坚 刘新成 首都师范大学 2010018 中国近代体育新闻传播历史研究(1840-1949) 薛文婷 赵玉明 中国传媒大学 2010019 社会资本、创业机会与新企业初期绩效基于关键要素互动过程视角的实证研究 杨 俊 张玉利 南开大学 2010020 快速全光谱反射差分光谱仪的研究 胡春光 胡小唐 天津大学 2010021 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何春年 赵乃勤 天津大学 2010022 全纯曲线的相似分类和Elliott不变量 纪 奎 蒋春澜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3 多级孔道沸石分子筛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应用 方云明 胡浩权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24 基于LMI技术的自适应容错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叶 丹 杨光红 东北大学 2010025 尺寸依赖的界面能 陆海鸣 蒋 青 吉林大学 2010026 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 杨煜达 邹逸麟 复旦大学 2010027 免疫微环境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及免疫微环境分子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高 强 樊 嘉 复旦大学 2010028 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分析及重点钉螺孳生地的探测 张志杰 姜庆五 复旦大学 2010029 轻元素共价材料理想强度和储氢功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张 翼 孙 弘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0 dnd 基因簇对细菌 DNA 骨架的磷硫酰化硫修饰 王连荣 邓子新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1 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功能研究 唐茹琦 贺 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2 碳纳米管多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研究 陈长鑫 张亚非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3 光分组交换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义理林 胡卫生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34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苎麻和棉纤维纵向全自动识别系统 王荣武 王善元 东华大学 2010035 进口引致型出口:中国出口成长的实现机制研究 巫 强 刘志彪 南京大学 2010036 《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 高 方 许 钧 南京大学 2010037 光学超晶格中光散射效应和光子纠缠研究 徐 平 祝世宁 南京大学 2010038 西天山伊犁地块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 王 博 舒良树 南京大学 2010039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插入/缺失与突变热点关系的研究 王 强 陈建群 南京大学 2010040 声子晶体及其物理效应的研究 卢明辉 陈延峰 南京大学 2010041 电磁控制的几种纳米颗粒的组装研究 孙剑飞 顾 宁 东南大学 2010042 磨擦辅助精密电铸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朱增伟 朱 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43 煤中有害元素溶出分配规律及其地球化学控制 王文峰 秦 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4 组合煤岩的强度弱化减冲原理及其应用 陆菜平 窦林名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45 聚合物基动密封材料耐磨性及寿命预测研究 汪怀远 陆小华 南京工业大学 2010046 定量降雨与实时洪水预报研究 吴志勇 陆桂华 河海大学 2010047 食品中化学残留物高通量高灵敏检测技术的研究 彭池方 金征宇 江南大学 2010048 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与性能研究 潘明珠 周定国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49 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 程天君 吴康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10050 论人民币汇率波动、失衡与升值 王义中 金雪军 浙江大学 2010051 《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 韩小荆 张涌泉 浙江大学 2010052 一类平稳过程的极限性质 刘卫东 林正炎 浙江大学 2010053 土结构性的剪切波速表征及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周燕国 陈云敏 浙江大学 2010054 T样条和T网格上的样条 李 新 陈发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5 多光子态的干涉和区分 孙方稳 郭光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6 扬子陆核古老地壳及其深熔产物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张少兵 郑永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7 壁面吹吸和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流动稳定性研究 高 鹏 陆夕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58 高指数晶面结构Pt、Pd纳米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与性能 田 娜 孙世刚 厦门大学 2010059 竞技运动表演论 方千华 黄汉升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60 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 吕慧霞 张 运 山东大学 2010061 实流形在复流形中的全纯不变量 尹万科 黄孝军 武汉大学 2010062 阈值协整及其对我国的应用研究 欧阳志刚 王少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63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和光学滤波器的高速全光信号处理 董建绩 黄德修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64 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 丁新华 王石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5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 徐 强 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6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 高 飞 陈小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0067 存储器用BIT基无铅铁电薄膜及纳米线的制备与改性 钟向丽 周益春 湘潭大学 2010068 高性能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二极管的研究 许运华 彭俊彪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69 蔗渣和麦草半纤维素分离、改性及其应用 任俊莉 孙润仓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0 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 郑 晶 温思美 华南农业大学 2010071 温敏及离子响应型智能材料的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 巨晓洁 褚良银 四川大学 2010072 压应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早期阶段成骨和破骨生成能力的影响 刘 钧 赵志河 四川大学 2010073 ()-Communesin F 的全合成 杨 俊 秦 勇 四川大学 2010074 人工类别学习的神经机制 陈安涛 李 红 西南大学 2010075 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 bombycis) 孢壁蛋白的研究 吴正理 向仲怀 西南大学 2010076 生物质超临界水流化床气化系统的研制与气化制氢特性研究 吕友军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 2010077 大规模核机器学习研究 薄列峰 焦李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078 高温超导悬浮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电磁力实验研究 张兴义 周又和 兰州大学 2010079 生物分子网络及复杂网络中模式结构识别问题的研究 张世华 章祥荪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0080 块体金属玻璃的室温变形机制与超大塑性 柳延辉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10081 利用羊八井AS实验研究Multi-TeV宇宙线各向异性 张 毅 胡红波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0082 有机光电器件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狄重安 朱道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10083 基于氢键活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碳碳键形成反应研究 陈小华 龚流柱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2010084 F( 2 P)+H 2 /HD/D 2 体系中非绝热效应及反应共振的研究 车 丽 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85 碳纳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行为 陈 为 包信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0086 东亚大槽变异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王 林 陈 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10087 棉酚诱导的棉铃虫P450 GIP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 毛颖波 陈晓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10088 果蝇中基于目标突显程度的视觉抉择机制研究 张 柯 郭爱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010089 Cu/Zn在土/液界面上的基本能量参数及其环境化学行为研究 王玉军 周东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10090 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事件与中国现代文学民族话语的发生 冷 川 杨 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091 中国部分地区猪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于 海 童光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92 丹参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高 伟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93 空间最优交会路径规划策略研究 罗亚中 唐国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94 GPS/INS自适应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高为广 杨元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95 Fas信号和TLR信号促进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负向调控CD4 + T细胞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 钱 程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 2010096 朊蛋白促进胃癌增殖的分子机制 梁 洁 樊代明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97 多相整流感应发电机系统的研究 王 东 马伟明 海军工程大学 2010098 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及其扩大压气机稳定性的原理研究 吴 云 李应红 空军工程大学 2010099 电化学电容器用碳纳米管阵列及其复合电极的制备与性能 张 浩 杨裕生 防化研究院 2010100 中国人群SNP的大规模发掘和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周钢桥 贺福初 军事医学科学院
个人分类: 转载|11318 次阅读|4 个评论
成段引用,就是抄袭;隐瞒出处,就是剽窃。
xupeiyang 2010-10-30 22:42
论文写作中引用文献多大比例是合理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3491 写作学术论文时,引用的文献量超过占整篇文章篇幅的50%,显然是引用量过大,即文字重合字数量太多,无论作者是有意的或无意的引用或摘抄,就可能对被引用文献造成侵权,或可能被人家认为是作者抄袭或剽窃了他人的文献。 河北大学校长博士论文数万字抄袭 http://news.qq.com/a/20101027/001637.htm 相似段落竟一字不差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博士学位论文显示,编号TP242.2的王洪瑞博士论文《液压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第七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编号TP273的吴健珍硕士学位论文《6-DOF并联机器人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内容存在高度相似。 据早报记者统计,王洪瑞博士论文正文共123页,第七章共六节(第92-121页),版面字数约2.9万字,除了部分小标题、71节结尾一段约270字、72节约300字、76节小结约120字和结论约1000字没有在吴健珍论文中出现,该章超过90%的内容(约2.7万字)与吴健珍论文的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基本相同,多数段落甚至一字不差,主要差异也仅在于因此、我们、我们知道等过渡性词语的有无。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4892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据挖掘 相关博士论文 300篇
热度 1 seawan 2010-10-29 10:56
最近要查数据挖掘相关的文章,发现CNKI的有些功能其实很好,例如,将同类的文章存盘这个功能就很好,特别是可以按自定义的格式。 附件中是包括题名、中文关键字、学科专业名称和中文摘要的一个存盘格式(本来是html文件,因为博客不让上传,所以转成pdf了),大致形式为: 输出格式: 简单 详细 引文格式 自定义 RefWorks 自定义: 中文题名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中文关键词 导师 论文级别 学科专业名称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DOI 处理结果: 1 中文题名 XML数据智能管理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中文关键词 XML键;;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向量矩阵;;投影频繁模式树;;重构 学科专业名称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中文摘要 随着海量XML数据的涌现与传递,XML已成为互联网上信息表示和数据交换的一个重要标准,继而产生了对XML数据管理的需求,如何有效地表示、查询与挖掘这些XML数据已经成为当前XML数据管理领域遇到的一个重要挑战。 针对目前XML数据管理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研究了XML数据模型、群体智能、模式识别、神经网络、数据挖掘与智能计算等原理与方法,在原型系统XBASE上提出了一系列基于XML键的数据清洗、查询、数据挖掘等新的智能管理方法,同时探讨了XML重构的有效途径等问题。 本文围绕XML数据的查询与数据挖掘等智能管理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XML数据管理框架XPDM的建立 现有的XML数据模型存在着四个问题影响了XML数据的有效管理,即:(1)数据的异构:给多数据源集成带来许多困难,影响了信息查询的有效性;(2)数据的非一致性:由于数据约束的不完整性,常导致数据前后不一致,影响数据查询的准确性;(3)多数据源之间数据依赖关系的不确定性:影响数据之间的归并与查询;(4)语义标准的规范:由于XML正处于发展之中,许多规范还不完善,往往导致了查询语句的繁琐与混乱。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XML键构建的向量空间模型为基础、利用概率理论进行操作的海量XML数据管理框架XPDM。该框架通过对XQuery 1.0和XPath 2.0数据模型XDM进行语义规范新扩充及XML数据矢量转换,较好地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 2.数据智能清洗与查询策略 为了解决XML文档中的脏数据问题,通过引入XML键组合及XML向量模型,利用贝叶斯学习方法与马尔可夫链概率转移策略建立XML数据清洗过程的元数据模型,利用XML树相似性判定算法,提出了一种智能清洗XML数据的新方法,通过相应规则库的预定义完成XML数据的清洗;另外为了解决XML数据清洗检测繁锁及灵活性差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合理组合XML键、融入粒子群算法、结合隐马尔可夫模型信息抽取策略构建XML数据清洗优化算法;为了提高XML数据查询的智能性与有效性,通过采用启发式方法,结合XML半结构化的特点,将粒子算法与蚁群算法融入到海量XML数据概率查询上,并进行相应改进,实现了数据查询范围的并行处理能力与收敛效率的提高。 3.XML数据智能挖掘策略 互联网上已聚集了海量的XML数据,为了有效地对XML数据进行挖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为了提高海量XML文档集的聚类质量,分别以粒子群算法与矩阵迭代自组织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的XML自适应混沌聚类算法和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矩阵迭代自组织XML辅助聚类算法; (2)为了提高海量XML文档集的并行处理能力,根据混沌原理,融入蚁群聚类算法,通过定义相应混沌适应度函数衡量蚂蚁与其邻域的相似程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原理与蚁群聚类模型的XML分片算法; (3)针对XML数据的流动性和无限性等特点及质量检测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XML键的矢量矩阵作为窗口,利用矢量积小波变换多级分解与重构,再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构建双滑动窗口进行XML数据自适应监测算法,满足对XML数据进行网络传递的质量管理要求。 4.XML智能重构策略 为了更好地优化XML的语义规范,解决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时间的推移、XML数据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一问题,对XML重构进行了探测性研究。在XML文档片段重构的基础上,利用XML语义约束关系及XML路径层次性,再结合向量机原理与频繁模式的特点,提出了XML频繁模式树XFP-tree算法进行XML结构重构策略,有助于进一步保证XML的质量。 2 中文题名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 中文关键词 高陡露天边坡;;爆破振动;;遗传程序;;岩崩;;防护;;风险评价 学科专业名称 采矿工程 中文摘要 随着国家工程建设规模和力度的不断增大,在水电、铁路、公路、矿山等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岩质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边坡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建设和生产安全,尤其是高陡山区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不仅涉及采动条件下露天边坡的稳定,还必须保证地下采矿施工过程中的作业安全。因此,开展高陡山区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岩土体介质力学性质的复杂本质,边坡稳定性在当前仍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涉及岩土、地质、环境、结构等诸多学科。本文以某铅锌矿露天边坡为研究对象,针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边坡稳定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开展边坡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地下采动引起的应力变化使边坡和一定范围内的地表产生位移变化,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种,整体位移变化表现为附近地表的水平移动和下沉;局部位移变化表现为边坡岩体的崩塌和滚落。 在矿山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露天转地下开采露天边坡的变形机理。根据矿山开采爆破方案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地下生产爆破对露天边坡整体稳定性有影响,特别是对西部和南部边坡软弱岩组影响较大;建立该铅锌矿露天西边坡变形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程序设计理论对边坡整体稳定性进行预测,并对比相关观测数据,证明了该方法有很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 分析了崩塌滚石的发生机制和形成条件,确定可能发生岩崩的区域为西边坡北侧松散岩组及北边坡F_(15)断层以西;利用伪随机方法结合概率统计原理对典型断面岩石滚落的路径、弹跳高度、能量分布及休止点进行模拟分析,确定滚石的影响范围为60~80m,弹跳高度及滚落过程中动能较小。分析的结果对掌握岩崩运动过程并设计防护提供了具体的数据支持。 应用颗粒流理论建立高陡边坡滚石挡墙防护模型,对防护墙受到的应力及应变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和分析,防护强度在30MPa以上时即可满足要求,实现了防护的优化设计;最后基于对具体边坡的认识,根据粗糙集理论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的数据挖掘系统,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风险评估。 存盘样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8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辞
热度 1 metanb 2010-10-22 18:18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向支持我的领导、资助人、 同学和朋友们,向辛勤阅读和指正我论文的评阅人,以及永远给我温暖和爱的家人 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宋国乡教授。她完全信任我,在我困难的时候她总是设法帮助我;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家人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在学术上 她给我很大的自由空间,使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本文是在导师宋国乡教授的 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完成的。宋国乡教授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雅友善的待人处事 艺术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影响,她亦教导我明辩和宽容的道理,值得我用一生去领 悟和实践。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颜毅华研究员。颜毅华研究员是国内外 天体物理学界颇有影响的一位科学家,他对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地,他为我 提供了课题、工作环境和大力的经费资助;他参与和指导了本文的部分工作。他在 工作中表现出的坚定、果断、沉着和魄力令我钦佩;与他一起工作是富于挑战性的。 他总是愿意花时间与我就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里广泛的话题展开亲切的谈话和讨论。 在学术方面,他总是乐于营造自由的学术空气,鼓励学生和他争论。他信任我并尊 重我的学术见解,尽可能使我独立工作,令我受到很大的历练。 深深感谢程正兴教授对我的帮助和关怀。程教授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 前辈,他知识渊博、建树丰厚;特别地,他对我的工作给出过一些建设性的帮助 和指正,使我受益匪浅。 深深感谢冯象初教授。冯老师工作认真严谨,谦虚谨慎,思维敏捷,知识渊博,专 业基本功深厚,给我以很大的激励。冯老师平易近人,充满人格魅力。在我遇到困 难时他总是愿意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聆听我那冗长的诉说,并给我中肯的意见或 建议。冯老师对我的学术工作也给予了很多关心、帮助和指正,为我在一些行政事 务上花去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深深感谢国际友人Michel Devel教授。我与Devel教授萍水相逢,由于一些共同的数 学和技术问题而相识、相知。Devel教授工作认真严谨,效率极高。他参与指导了我 的部分工作。Devel教授完全信任我,并仔细阅读过我的大部分英文手稿,同时总是 给予认真细致的修改,使我深受感动。对于我的短期赴法访问,Devel教授帮助提供 了部分资助,期间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当他看到我周末也不肯休 息时,便驾车带我和他的家人到郊外去散心。他给予我的友谊祢足珍贵,他亦使我看 到平等观念的力量。 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所有师长、同学和工作人员,是他们为我创造了优良的工作 与学习环境,营造了紧张活泼的学术氛围。虽然我很少有机会和这里的师长和同学 探讨学术问题,但他们的存在给我以激励,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感谢刘三阳教授、 王金金教授、李俊民教授、刘红卫教授、水鹏朗教授、程征芳老师、齐小刚博士、 王卫卫博士给我的帮助与关怀。 感谢国家天文台傅其俊、刘玉英、陈志军、王蜀娟、姬慧荣、姬国枢、杜红荣等老 师对我的关照;感谢办公室秘书聂红霞女士为我提供的帮助;感谢艾国祥院士、汪 景秀研究员、王华宁研究员对我的指正和指导。感谢宁宗军、周桂萍、苏江涛、张 宇宗、杜占乐、胡超等博士(生)对我的关照。 感谢太原科技大学的领导和应用科学分院的老师和同事对我多年的关心和爱护;感 谢徐永华教授对我的推荐;感谢郭勇仪校长、徐格宁副校长、张少琴教授、李志勤 教授、杨型建教授、杨维阳教授、王希云副院长、李俊林教授,他们给我以长期的 支持和关怀。 感谢所有师兄弟姐妹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李柱恒博士和国家天文台谭程明博士, 他们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两位战友,在艰辛的工作之余给过我很多鼓励和欢乐。 感谢赵瑞珍、王军峰、张斌、屈汉章、尚晓清、何文章、林椹娴、宋宜美、明亮、 张维强、白键、孙晓丽、崔华、江玲玲、卢成武、王选德、郝彬彬、王秀美、张文 娟、王旭东、宋九旭等博士(生)对我的帮助和关照。感谢穆学文博士和张亚玲同 学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感谢马浩、侯炜、霍春雷、张玉双、马霞、雷郡林、张丽丽、 黄静、尚俊娜、于周秋、王雪平、徐小平等同学对我的关照。熊胜君博士是我大学 期间的同窗好友,在考研期间给我很多帮助和鼓励,特此致谢。 我的家人为我个人的追求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对他们我无以为报,谨以本文献 给他们。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此刻,我的心已飞回到他们身边。 李毅伟 于西安 2009年4月
个人分类: 我走我路|117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相向行人流自组织行为机理研究
热度 1 majian 2010-9-18 11:42
今天搜一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我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知网已经可以检索到了: 相向行人流自组织行为机理研究 Study of the Behavioral Mechanism of Self-organized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作者】 马剑 【导师】 廖光煊 ; 卢兆明 【作者基本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全技术及工程,2010年,博士 【摘要】 拥挤人群的运动,包含单向、双向、交叉、往复等形式,可能引发诸如踩踏之类的严重事故。在这类事故中,行人可能遭受身体伤害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建筑设施内行人运动的舒适性及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建筑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影响建筑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的因素和行人流自组织的模式紧密相关。但是,目前尚缺乏对导致行人流自组织的行人行为机理的研究。本文中,我们首先开展可控的实验,研究通道内行人运动的微观特征。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提取出实验录像中行人的运动轨迹,并对这些运动轨迹做直接线性变换得到相应的现实坐标。依据行人的现实坐标研究单个行人的运动特征、行人与走廊间的作用以及行人与行人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在通道中运动时,典型学生行人的平均弛豫时间为0.71秒,平均最大行走速度为1.51米/秒。同时,行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墙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与墙之间的距离太近时,行人有朝远离墙壁方向运动以避免潜在碰撞的趋势。这种运动趋势最终被量化为行人与墙壁间随距离增长指数衰减的力。当通道内一个运动的行人规避在其运动方向上其他静止行人时,他们间的作用力呈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典型中 ...更多 国学生行人在运动过程中有显著的右行偏向。进一步定量的分析表明,当静止的行人处于运动行人的右前方,那么其对运动行人的力变化不明显;当静止行人处于运动行人的左前方,其对运动行人的力随他们间距离的增加变化显著。其次,对于环形通道内单列同向运动的行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则表明,运动个体受其直接前驱最近邻的影响显著,而几乎不受其他行人影响。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建立近邻模型和全近邻模型两个模型以研究相向行人流中运动个体间的基本作用。这两个模型的更新规则与随机行走元胞自动机模型(即基本模型)一致:通道内运动的个体依照其运动方向被分成左行行人和右行行人两种。不同的是,行人因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而具有不同的方向选择行为。在全近邻模型中,运动个体的方向选择行为受到距其一定距离范围内迎面.而来的所有的运动个体的影响;在近邻模型中,运动个体的方向选择则受到从对面走来的与其距离最近的近个体的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相向行人流中自发形成的行人分层以及影响通道内行人分层数目的因素,我们发现随着通道内行人密度的变化,全近邻模型中行人分层的模式变化显著,而近邻模型中行人分层模式基本不变且与实际观测相符。这意味着近邻作用在行人集群行为涌现中起着更基本的作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我们分析了模型中行人分层的涌现机制。并研究了通道内行人的平均速度,密度与边界密度间的关系,讨论了速度、流量增强的原因。通过比较模型中行人分层的模式与实际观测的相向行人流模式、模型计算得到的基本图与行人流经验基本图,我们对近邻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近邻模型可以改善交通环境,进而增加自由流区域内行人的运动速度,并且能够重现高密度时的相分离及自由流向壅塞流转变的特征。考虑到实际行人流中行人相对.位置有错位的现象,我们对近邻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多格子近邻模型,并采用多格子近邻模型研究了相向行人流受系统尺寸、行人视野范围以及非对称边界条件等影响下的动力学行为。在深入理解相向行人流中行人行为机理的基础上,我们将近邻模型嵌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开发了基于GIS的行人流模拟软件。并进一步以不同的车站站台设计方案为例,讨论为改善行人交通环境采取不同拥挤人群控制措施时,地铁站台上行人运动的基本图以及实时的设施服务水平图,评估人行设施的服务水平,研究探讨拥挤人群的控制方法。 还原 【Abstract】 Pedestrian crowd movement, including single direction, bi-directional flow etc, may trigger serious crowd disasters such as trampling. People may be injured or even killed in these disasters. As a result, the effect of building facilities on the comfort and safety of people's movemen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rns of building designers and facility managers.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service relate closely to pedestrian flow pattern.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self-organized patterns emerging in pedestrian counter flows may affect the flow rate and velocity of crowds. However, the studies rarely discussed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pedestrians.In this study, we first performed well-controlled experiments to capture the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destrians in a corridor. Pedestrians'moving trajectories were first extracted wit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n mapped into real space coordinates by adopting a 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Moving ...更多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edestrian, interaction between pedestrian and the corridor as well as interaction between pair pedestrians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when walking in the corridor, the average relaxation time of typical Chinese pedestrians was about 0.71s, and the maximum mean velocity of free walking was about 1.51m/s. Meanwhile, these pedestrians also kept a suitable distance to the wall to avoid potential collisions. When walking too close to the wall, the pedestrian had a tendency to walk away. This phenomenon was then expressed as an exponential decay force function. When one pedestrian tried to evade another standing still pedestrian in the corrid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howed a non-isotropic featu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preferred to walk with right preference more significantly. We further quantifi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pedestrians, and found that the force from those who located on the right-forward direction did not change much while from those who located on the left-forward direction did vary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Interaction among pedestrians in a single file uni-directional flow show that the moving pedestrian is affected by his direct predecessor most while is barely affected by others.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two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namely a metric distance based model and a k-Nearest-Neighbor (kNN) counterflow model, which could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undamental interaction ruling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The basic update schemes of these two models were the same with a cellular automaton (CA) random walker model, which is entitled as basic model hereafter. Pedestrians moving in a long channel will evolve into left moving pedestrians and right moving pedestrians. These pedestrian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models. In the metric distance based model, the direction chosen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is influenced by all those who are in a small metric distance and come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ile in 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the direction chosen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is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a fixed number of the k-Nearest neighbors coming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 self-organized lane formation was captured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number of lanes formed in the channel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mplied that with varying the density, the lane formation pattern varies substantially in the case of metric distance based model while is nearly the same in 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which matches field observations. This means that the kNN interaction plays a more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collective pedestrian phenomena. The relations among mean velocity, occupancy and total entrance density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counter flow system were also studied. Reasons for the lane formation in the CA models wer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game theory. Reasons for the velocity enhancement and flow improvement were also discussed.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was further validated by comparing lane formation pattern and the fundamental diagram with real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kNN interaction enhances the mean velocity in the free flow phase by providing more efficient traffic condition, and is able to quantify features such as segregation and phase transition at high density of pedestrian traffic. Considering the facts such as the pedestrians'locations are out of alignment in reality, we further modified the kNN model into multi-grid kNN model to mimic pedestrian flow. Dynamics of the multi-grid kNN model were studied to detail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of pedestrian counter flow.With these insights in the behavioral mechanism of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we illustrated the present study in the area of crowd control by an example of improving traffic situation for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in a long corridor in respect of a series of layout design. To facilitate application, we further embed 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into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latform and try to derive fundamental diagram, as well as real-time level-of-service map so as to evaluate levels of services of pedestrian traffic facilities and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crowd control methods. 还原 ReplaceFont('ChDivSummary','拥挤人群的运动,包含单向、双向、交叉、往复等形式,可能引发诸如踩踏之类的严重事故。在这类事故中,行人可能遭受身体伤害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建筑设施内行人运动的舒适性及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建筑设计及管理人员的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影响建筑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的因素和行人流自组织的模式紧密相关。但是,目前尚缺乏对导致行人流自组织的行人行为机理的研究。本文中,我们首先开展可控的实验,研究通道内行人运动的微观特征。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提取出实验录像中行人的运动轨迹,并对这些运动轨迹做直接线性变换得到相应的现实坐标。依据行人的现实坐标研究单个行人的运动特征、行人与走廊间的作用以及行人与行人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在通道中运动时,典型学生行人的平均弛豫时间为0.71秒,平均最大行走速度为1.51米/秒。同时,行人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墙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与墙之间的距离太近时,行人有朝远离墙壁方向运动以避免潜在碰撞的趋势。这种运动趋势最终被量化为行人与墙壁间随距离增长指数衰减的力。当通道内一个运动的行人规避在其运动方向上其他静止行人时,他们间的作用力呈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典型中国学生行人在运动过程中有显著的右行偏向。进一步定量的分析表明,当静止的行人处于运动行人的右前方,那么其对运动行人的力变化不明显;当静止行人处于运动行人的左前方,其对运动行人的力随他们间距离的增加变化显著。其次,对于环形通道内单列同向运动的行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则表明,运动个体受其直接前驱最近邻的影响显著,而几乎不受其他行人影响。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建立κ近邻模型和全近邻模型两个模型以研究相向行人流中运动个体间的基本作用。这两个模型的更新规则与随机行走元胞自动机模型(即基本模型)一致:通道内运动的个体依照其运动方向被分成左行行人和右行行人两种。不同的是,行人因不同的相互作用形式而具有不同的方向选择行为。在全近邻模型中,运动个体的方向选择行为受到距其一定距离范围内迎面.而来的所有的运动个体的影响;在κ近邻模型中,运动个体的方向选择则受到从对面走来的与其距离最近的κ近个体的分布的影响。通过研究相向行人流中自发形成的行人分层以及影响通道内行人分层数目的因素,我们发现随着通道内行人密度的变化,全近邻模型中行人分层的模式变化显著,而κ近邻模型中行人分层模式基本不变且与实际观测相符。这意味着κ近邻作用在行人集群行为涌现中起着更基本的作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我们分析了模型中行人分层的涌现机制。并研究了通道内行人的平均速度,密度与边界密度间的关系,讨论了速度、流量增强的原因。通过比较模型中行人分层的模式与实际观测的相向行人流模式、模型计算得到的基本图与行人流经验基本图,我们对κ近邻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κ近邻模型可以改善交通环境,进而增加自由流区域内行人的运动速度,并且能够重现高密度时的相分离及自由流向壅塞流转变的特征。考虑到实际行人流中行人相对.位置有错位的现象,我们对κ近邻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多格子κ近邻模型,并采用多格子κ近邻模型研究了相向行人流受系统尺寸、行人视野范围以及非对称边界条件等影响下的动力学行为。在深入理解相向行人流中行人行为机理的基础上,我们将κ近邻模型嵌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开发了基于GIS的行人流模拟软件。并进一步以不同的车站站台设计方案为例,讨论为改善行人交通环境采取不同拥挤人群控制措施时,地铁站台上行人运动的基本图以及实时的设施服务水平图,评估人行设施的服务水平,研究探讨拥挤人群的控制方法。');ReplaceFont('EnDivSummary',' Pedestrian crowd movement, including single direction, bi-directional flow etc, may trigger serious crowd disasters such as trampling. People may be injured or even killed in these disasters. As a result, the effect of building facilities on the comfort and safety of people\'s movemen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rns of building designers and facility managers.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service relate closely to pedestrian flow pattern.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self-organized patterns emerging in pedestrian counter flows may affect the flow rate and velocity of crowds. However, the studies rarely discussed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pedestrians.In this study, we first performed well-controlled experiments to capture the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pedestrians in a corridor. Pedestrians\'moving trajectories were first extracted wit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n mapped into real space coordinates by adopting a direct linear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edestrian, interaction between pedestrian and the corridor as well as interaction between pair pedestrians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when walking in the corridor, the average relaxation time of typical Chinese pedestrians was about 0.71s, and the maximum mean velocity of free walking was about 1.51m/s. Meanwhile, these pedestrians also kept a suitable distance to the wall to avoid potential collisions. When walking too close to the wall, the pedestrian had a tendency to walk away. This phenomenon was then expressed as an exponential decay force function. When one pedestrian tried to evade another standing still pedestrian in the corrid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showed a non-isotropic featu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preferred to walk with right preference more significantly. We further quantifi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pedestrians, and found that the force from those who located on the right-forward direction did not change much while from those who located on the left-forward direction did vary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Interaction among pedestrians in a single file uni-directional flow show that the moving pedestrian is affected by his direct predecessor most while is barely affected by others.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two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namely a metric distance based model and a k-Nearest-Neighbor (kNN) counterflow model, which could b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fundamental interaction ruling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The basic update schemes of these two models were the same with a cellular automaton (CA) random walker model, which is entitled as basic model hereafter. Pedestrians moving in a long channel will evolve into left moving pedestrians and right moving pedestrians. These pedestrian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models. In the metric distance based model, the direction chosen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is influenced by all those who are in a small metric distance and come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ile in 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the direction chosen behavior of an individual is influenc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a fixed number of the k-Nearest neighbors coming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e self-organized lane formation was captured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number of lanes formed in the channel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implied that with varying the density, the lane formation pattern varies substantially in the case of metric distance based model while is nearly the same in 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which matches field observations. This means that the kNN interaction plays a more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emergence of collective pedestrian phenomena. The relations among mean velocity, occupancy and total entrance density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 counter flow system were also studied. Reasons for the lane formation in the CA models wer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game theory. Reasons for the velocity enhancement and flow improvement were also discussed.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was further validated by comparing lane formation pattern and the fundamental diagram with real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kNN interaction enhances the mean velocity in the free flow phase by providing more efficient traffic condition, and is able to quantify features such as segregation and phase transition at high density of pedestrian traffic. Considering the facts such as the pedestrians\'locations are out of alignment in reality, we further modified the kNN model into multi-grid kNN model to mimic pedestrian flow. Dynamics of the multi-grid kNN model were studied to detail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of pedestrian counter flow.With these insights in the behavioral mechanism of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we illustrated the present study in the area of crowd control by an example of improving traffic situation for pedestrian counter flow in a long corridor in respect of a series of layout design. To facilitate application, we further embed the kNN counterflow model into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platform and try to derive fundamental diagram, as well as real-time level-of-service map so as to evaluate levels of services of pedestrian traffic facilities and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crowd control methods.');if(document.getElementById('ChDivSummary') != nul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hDivSummary').innerHTML!=""){CutSpan('ChDivSummary',500);DisplaySpanDiv('ChDivSummary');ClearSummaryOnLoad('SummaryLinkChID','SummaryLinkEnID');} if(document.getElementById('EnDivSummary') != nul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nDivSummary').innerHTML!=""){CutSpan('EnDivSummary',1000);DisplaySpanDiv('EnDivSummary');ClearSummaryOnLoad('SummaryLinkEnID','SummaryLinkChID');}ReplaceChar1('ChDivSummary');ReplaceChar('ChDivSummary');ReplaceChar1('EnDivSummary');ReplaceChar('EnDivSummary'); 【关键词】 行人流 ; 实验 ; 元胞自动机模型 ; 行人间相互作用 ; 运动特征 ; 行为机理 ; 拥挤人群控制 ; 优化设计 ; 地理信息系统 【Key words】 pedestrian flow ; controlled experiments ;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 pedestrian interaction ; motion features ; behavioral mechanisms ; crowd control ; optimal design ; GIS 截张图:) ReplaceChar1('spanTitle');ReplaceChar('spanTitle');HanderTitle('enTitle','chTitle','enTitle');
个人分类: 技术|58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免费代查方舟子博士论文
fs007 2010-7-25 06:17
面对造假,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尤其是面对中国的打假斗士时,一定要慎重,不能搞错了。方舟子在《生物化学杂志》的论文被指控涉嫌造假,而方舟子的此文跟他的毕业论文高度相关,考虑到国内的朋友查阅方舟子的毕业论文不便,本人免费为国内相应专业的学者提供方舟子学位论文查阅服务,以便于国内学者进一步鉴定方舟子是否存在论文造假。 由于他的论文已受版权保护,我不能提供公共链结直接下载,请有意者私信交流,在私信中注明自己的专业并申明仅共自己查阅,不向其他人传阅。联系邮箱地址:xun.zhengxz@gmail.com。此项服务仅提供给具真名实姓,并且在生物化学领域内工作的学者。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6693 次阅读|7 个评论
15页纸的博士论文
cwhm 2010-7-25 05:10
博士论文的作者是Walter Boas,材料晶体塑性理论研究的早期奠基人。昨晚躺在床上看《走进材料科学》一书中文版,无意中阅读到书中14.4.3章节Walter Boas与澳大利亚的固体物理【截图】 这个15页博士论文的故事 。不管是该书的中文版还是英文原版,故事都可能是来自于 L.M. Clarebrough and A. K. Head 在Walter Boas去世后写的一篇传记文章 Walter Boas 1904-1982 【部分转载于文末】 Boas' first research project involved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law of critical resolved shear stress for the onset of plastic deformation using single crystals of cadmium grown from the melt. Due to the extreme softness of these crystals, the tensile tests were very sensitive to external vibrations and he had to do most of his experiments in the early morning hours between 3am and 6am. As an extension of this work, he showed that plots of shear stress vs. shear strain were independent of crystal orientation and he also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critical resolved shear stress and the form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The results were submitted as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ngineering (Dr Ing.) at t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of Berlin early in 1930. In printed form, the thesis was only 15 pages long and was received with some scepticism in the faculty, as it was the shortest thesis that had ever been submitted for a higher degree. The oral examination of the thesis was conducted by all members of the faculty, but Boas 'survived the gruesome ordeal with flying colours' and was awarded his doctorate in July 1930.
个人分类: 博文推介|35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洲,1924年,一页纸的博士论文,可能吗?
热度 1 jiangxun 2010-7-2 11:33
作者:蒋迅 有一篇转载成灾的文章一页纸多一点的博士论文,讲的是一个法国内阁部长的花花公子儿子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伊 ( Louis de Broglie ), 突然浪子回头,对量子论发生了兴趣。但他读了五年仍是一事无成。1924年,德布罗伊终於提交了自己的只有一页纸多一点的博士论文。据说他的博士论文只是 提出了一个猜想,既然波可以是粒子,那么反过来粒子也可以是波。而进一步德布罗伊提出波的波矢和角频率与粒子动量和能量的关系是: 动量 = 普朗克常数/波矢 能量 = 普朗克常数*角频率 经过一番运作后,因为他的父亲的关系和爱因斯坦的一番客气,他的博士论文竟然得以通过。后来 维也纳大学的讲师薛定谔 (Schrodinger) 受命报告这篇论文。他找到了一个波动方程。这个方程就是薛定谔方程!再后来他在滑雪场滑雪时忽发灵感,薛定谔从他的方程中得出了玻尔的氢原子理论!最后在 哥本哈根学派的帮助下,量子力学的神殿建立了。 这篇文章很容易抓住人们的眼球。我也是一下子被它吸引住了。但是,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事可能发生在20世纪的欧洲吗?还是在近代物理领域里。这怎么可能。我 Google 了一下,发现德布罗伊的毕业论文的 英文翻译 (On the Theory of Quanta) 就有73页(不算目录)。也有一些对此文的批判文章。 事实证明这篇文章传播的是错误信息。但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转载之前不思考一下,而是 把这篇表面上看非常漂亮的文章全盘接受下来。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本人觉得现在博客、论坛上的一个现象就是转载他人的文章,而不加上自己的一点观点。 假如你想在转载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你可能就会有一些疑问,可能就会去Google,可能就容易看出破绽来。所以,我不支持纯粹的转载。当然,我理解有时侯转载只是为了收集资料。但有些人在转载时都不属上原作者的名字,也不指出出处,表现的就是不劳而获的态度。对这样的转载,我更是反对。
个人分类: 杂谈|708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也谈谈博士论文匿名评审
热度 1 tianfei906 2010-6-21 12:29
每年毕业阶段,导师、学生都在谈论博士论文的匿名评审问题,由于自己离博士毕业还早,前段时间科学网博客的相关讨论,我没有点开博文题目看过。近段时间,偶然看见某高校lsquo; 博士论文送审及答辩注意事项rsquo; 中有关论文匿名评审要求,感觉好可笑。这里简要点评几句: 学位论文送审稿要求:按论文格式编写,送审材料中论文中不得出现涉及作者和导师的有关内容,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列出作者排名(不得出现作者和导师姓名),发表文章题目,期刊名称,取得成果时间 。 点评: 这个要求能够起到匿名评审的作用?不出现涉及作者和导师的有关内容,而要求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列出来,还得列出发表文章的题目、期刊名称,这个就是匿名?这种要求我觉得评审人不是lsquo;傻子rsquo;或检索信息的lsquo;白痴rsquo;的话,就是制定规则的人傻。一个评审人要想真正了解博士论文的内容,必将对博士论文相关研究熟悉,但是不一定对论文研究的问题掌握得深、精准,一定会搜索相关的研究问题,可是你在博士论文后边列出了论文作者所发表论文的题目,评审人真那么伟大,打开一篇文章,不看发表的作者,只看论文研究的内容?这个匿名评审要求与lsquo;皇帝的新装rsquo;的童话故事有一比拼。 (图片来于网络)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794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博士论文后记
热度 5 周春雷 2010-6-20 15:47
博主按:在读博期间,曾得到很多人的鼓励和帮助,尽管定稿时列出了许多人,但仍不免遗漏一些应该感谢的人,希望这些未被明确感谢的熟人和朋友不要因被等掉而介意。:) --------- 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回顾数年来的经历,对很多关心、帮助过我的人充满了感激。 衷心感谢我的导 师邱均平 教授!从论文选题到框架搭建,从撰写修改到最终成稿, 邱 老师无不尽心指导。回首求学三年来的点点滴滴,我对导师在学术上的引领和指导充满感激。为发挥我技术上的长处并照顾我喜欢探索的研究习惯,导师为我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和施展技术的广阔空间。大量的学术评价相关的数据处理工作不仅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磨练了意志,而且锻炼了我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对独立的科研探索提供了重要保障。当毕业论文历尽艰辛终于完成的那一刻,我感到此前在学术评价问题上所做的一切探索都有了意义。 邱 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宽容豁达的处世风格,一直深深地感染和熏陶着我。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我将牢记恩师的教诲,踏实研究,努力进取。同时,我还要感谢师母 颜金莲 教授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关心与照顾! 感 谢董慧 教授、 查先进 教授、 赵蓉英 教授、 邓仲华 教授在开题时的指导和鼓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系统学习了 周宁 教授、 焦玉英 教授、 张玉峰 教授等老师开设的课程,增强了我对知识管理、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等理论和技术的兴趣;还曾旁听过 马费成 教授、 胡昌平 教授、 唐晓波 教授等老师的课程或学位论文答辩点评,获益良多,在此深表感谢!感谢信息管理学院所有老师的教诲! 衷心感谢武夷山研究员、 Ronald Rousseau 教授、梁战平研究员、 柯平 教授 和叶鹰 教授对我的提点与鼓励!在交往中, 武夷山 老师展示的大家风范和对后辈的提携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感 谢马瑞敏 博士、 李爱群 博士、 刘玉仙 博士、赵星同学在专业问题上的有益探讨和启发!感 谢魏东平 教授、 吴渝 教授、蒋劲 松副 教授、任胜利编审、 李侠 教授、 王宝山 教授、吴飞鹏研究员、张志东研究员、 吕乃基 教授、 曹广福 教授、王志明主编、 苏青 教授、 陈安 教授等在科学网上交往较多的老师对我的启发、鼓励和帮助!感 谢饶毅 教授、王鸿飞研究员、李小文院士、徐坚研究员、曹聪研究员、王德华研究员、 周可真 教授、 赵大良 教授、 陈绥阳 教授、 马臻 博士等老师的博文给我的启发!感谢所有以被好友、推荐、评论等形式向我传递嘉勉、鼓励信息的博友!感谢图书情报工作、情报学报、图书情报知识、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等期刊在学术道路上对我的激励与支持!感谢所有对我的研究有帮助的文献作者! 感谢我的硕士导 师王伟军 教授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感谢 王学东 教授、周黎明编审、 张美娟 教授、 刘可静 教授、 张帆 教授、 陈远副 教授、 陆泉副 教授、李 明杰副 教授、赵基明研究馆员、 刘永 教授、 周九常 教授、 陈忠海 教授、付立宏教授、曾红波编辑、黄宁、 余波等 老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感谢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全体 老师对我的培养!感 谢罗力 博士、 苏金燕 博士、 王碧云 博士、 牛培源 博士、 程妮 博士、 殷之明 博士、 任全娥 博士、 谭春辉 博士以及杨瑞仙、温芳芳、丁敬达、杨思洛、胡伟雄、王菲菲、马凤、宋艳辉、王红星、王明芝、刘华华、赵岩杰、王静等同门的支持与帮助!感谢 王鹏涛 博士、 吴钢 博士、 胡誉耀 博士、 俞思伟 博士、 张凌 博士、 李运河 博士等同学对我的帮助和有益探讨! 正值立业与承担家庭责任之际,却花三年时间离家求学,各种矛盾导致的内心煎熬非亲历者不能体会。中间经历了父亲多次治病不能久侍床前和最终病故的悲痛,更使我多次深夜诘问读书的意义以及所追求者到底为何。我在 h 指数研究上选择的是一条相对独立的道路,如果不将探索中发现的那些新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实在过于浪费,但理论基础一直令我沮丧。通过在科学网开设博客、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广泛阅读科学网博文和国内的科学社会学译著并主动联系国内外同行等活动,渐渐领悟了一些治学的道理,于纠结中坚定了走独立学术道路的信心。尽管只是阶段性成果,我还是很欣慰终于将多年来萦绕在脑海中的这些模糊认识尽可能合乎逻辑地显性化了,也算对自己和家人,特别是先父有所交待了。毕业论文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家人的默默支持和鼓励。记不清这是多少个版本了,我始终难以准确表达我对亲人的愧疚与感激。我要深深地感谢我的母亲,她以羸弱之躯承担了父亲生病期间的不少事务,不仅帮我在繁重的毕业论文撰写期间节约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更向我言传身教了坚强的含义。我同样要深深地感谢我的父亲,为支持我的学业,风烛残年时他和母亲依然选择在农村过简朴的生活,默默承受着子女不能常侍身边的痛苦,他的过早辞世,令我不时感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感谢我的妻子 汪巧红 博士多年来的坚定支持及对家庭的付出,同时感谢她在论文校对上付出的劳动!感谢我的姐姐们和妹妹多年来对父母的照顾!感谢家族和亲戚们在父亲后事料理上提供的帮助! 最后,向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审阅本论文的外审专家和答辩专家、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周春雷 2010 年 3 月 12 日 夜于武大枫园
个人分类: 感想|17153 次阅读|25 个评论
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写
wanganqi0006 2010-6-10 20:19
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写 今天听实验室人的博士论文答辩,看他们如何回答评委们的问题,发现大家都是对具体的数值结果的分析部分提出问题,比如这个图形的说明有问题,那个图形的结论太过于武断了。最近也一直在琢磨自己的博士论文框架,在想应该怎么写? 整篇博士论文应该自成体系,关于你的研究方向的一个报告,内容应该是一个个的创新点组成的,这是前人给我说的博士论文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也想自己的博士论文能够以我的研究内容为主线,以各种分析计算方法为辅线展开,现在的问题是,具体博士论文写作时是要偏理论描述呢,还是偏数值结果的讨论分析呢? 看着我们这边的博士论文很像将我们平时的小论文整合出来的,从摘要到引言,然后是理论介绍,接着是数值结果与分析,最后在每一张结束的时候来段本章小结。 博士论文应该怎么写呢?我觉得应该是将你所要写的东西的基本理论介绍的很清楚,每一部分都能自成一体,但又不能与全文孤立,是这样的吗? 再说博士论文的题目,昨天看了下学校要答辩的那些博士的论文题目,大都是...的研究或者...的关键技术,博士论文的题目应该写的很大吗?一个人几年的时间能提供什么关键技术?? 博士论文到底是个什么要求,应该怎么写,期待大家的讨论与回答,拜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695 次阅读|2 个评论
再说说博士论文答辩
等离子体科学 2010-6-9 17:14
每年总要评审一些博士论文,参加若干次论文答辩。今年因为盲审的讨论,就格外注意了一下有关的问题。 笔者曾在几年前在同行中建议减少SCI的数量要求,注重质量,把一些学校关于3篇SCI的硬性规定减少为1,2,3:即或他引一次以上,或被引两次以上,文章具体数目不计;或原来的3篇SCI的规定。以上3条满足一条即可。 当时就有人问:他要是自己引的呢? 回答很简单他自己引两次,就要至少发3篇SCI呀!所以这个标准其实比原来的还要高。只是取消了3篇的数量限制。 当时在场的一位某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说:这行不通。 两年后,这个学校自己把3篇SCI的规定减少到两篇。 事实上,这些规定、限制,无非是心里没有底的时候,给自己鼓一点底气而已。慢慢有 了自信(特别是对博士生导师们的信任和老师们自己的自信心),就一点一点弱化了。 北大比较自由,各个专业(二级学科)自己制定土政策:要不要,要几篇,都是二级学科点自己定。而且每年可以变动。 国外的学校,大概也是这样教授们自己有个标准。 事实上,很多研究工作,特别是做实验的,五年时间里把一个装置搭起来就是了不得的事情。要出文章,还要几年的努力呢。但是那时出一篇文章,就可能是世界水平。Princeton的MRX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出了一篇又一篇的Nature,PRL,刚刚又发了RMP。这里不知有多少搭建装置时的博士生的心血。 笔者在美国读书时,有一个师兄花了五年时间,才基本把一个装置搭了起来,一篇文章也没有,就拿了博士学位。那时还觉得他博士学位这么容易就拿到了。后来才知道,这种装置(当然个头大一点),国内有关的研究所,搞了很多年,最后放弃了。法国的一个研究所,花了上亿的银子,做好了以后不出束,放在那里成了摆设!回想起来,不禁对这位师兄有肃然起敬的感觉。 做理论的,文章(特别是好文章)还是要的。但是笔者觉得,好文章一篇就可以。当然也可以允许几个五年不鸣,鸣起来有可能惊人的学生。笔者一位同学在UW师从国际上等离子体理论的一位权威教授。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也是没有文章。到研究单位做博士后的时候才整理了两个半篇(I和II)。但是工作做得确实漂亮。可惜数学方法复杂了些,没有几个人看得明白:p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153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博士论文答辩通知
flzhang 2010-5-23 10:56
博士论文答辩通知 题目: 量子力学中的动力学对称性及非经典关联的若干问题研究 答辩人: 张福林 指导老师:陈景灵 教授 答辩委员会 主席: 段素青 研究员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成员: 张伟 研究员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赵柳 教授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缪炎刚 教授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陈景灵 教授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秘书: 戴伍圣 副教授 天津大学理学院 时间: 2010 年 5 月 24 日 ( 周一 ) 下午 15:00 地点: 南开大学 省身楼 8 层教室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69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献综述草稿01
zw373737 2010-5-11 11:31
与博士论文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从以下 17 个方面展开。 1.1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1.2 制造业信息化 1.3 网络化制造 1.4 生产性服务 1.5 制造业服务增强 1.6 服务型制造 1.7 互联网计算 1.8 SOA 1.9 ASP 平台与 SaaS 架构 1.10 Web 服务 1.11 工作流技术 1.12 软构件技术 1.13 移动 Agent 技术 1.14 智能计算 ( 1 )免疫算法 ( 2 )遗传算法 ( 3 )蚁群算法 1.15 机器学习 1.16 灰色理论 1.17 可拓理论 1.1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中国制造业是鸦片战争后的 1860 年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大规模移植中发展起来的,而清王朝官办军工厂和外资在华企业是中国最早的国有现代企业。经过 20 世纪的展开与调整,伴随社会变迁,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优先的工业体系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向东南沿海转移,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重点工业区域,为中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进入 21 世纪,经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促使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中国制造业 2006 年从业人数达 3351.6 万人,占工业从业人数 80.11% ,占全国从业人员的 28.61% 。制造业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 34.35% ,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 79.53% 。为国家财政提供近 1/3 的收入,贡献出口总额的 94.54% 。制造业成为中国的最大产业。世界经济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世界制造中心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也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潜力和能力。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平衡有望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得到调整,以服务为导向、快速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支撑下的制造业在未来将成为全球主要的经济增长部门。 2010 年初全国范围的用工荒现象也预示着低成本的劳动力换来的 GDP 增长将不可为继,同时劳动力的供给也会出现不足,迫使制造业深刻变革。世界经济服务化的趋势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有效融合。 约瑟夫 .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概念,认为 创新 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已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 。制造业的创新模式之一是 产业集群 ,即在地理位置上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它机构。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投入,可以促使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 。而孙林岩通过实证指出,在目前阶段,制造业的发展在客观上对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促进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有必要研究制造服务,通过多学科优化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张曙认为制造业发展战略有三个层次:产业战略、企业战略和专项战略 。孙林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认为 制造战略 可以分为宏观层面(国家)、中观层面(区域和行业)、微观层面(企业)。 国家层面的制造战略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一是分析现状、寻找差距,总体上提出改进措施和发展策略。郎咸平认为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价值链的低端,跨国公司从中国拿走绝大多数利润,他们对软三元的严格控制,仍不知足,对我国的硬一元进行层层盘剥,把中国沦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次殖民地。随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大量入侵,有可能攫取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让我国永远沦为西方的附庸!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时代 。以拉动 GDP 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无疑造成了投资过多,而消费过少的局面。国有企业的好坏,不能以净资产做评估标准,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前景。面对产业链阴谋,中国企业的战略出路就是产业链高效整合。二是世界工厂问题。 林菁通过对世界工厂的演变历史、特征分析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加速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推进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加快实施走出去开发战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梅松提出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具有集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于一体,且融于自身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之中 。三是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评价。国际竞争力研究源于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和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每年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研究集中在:根据国内外制造业差距来探讨国际竞争力,在产业层面剖析某一具体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单一法或综合法考察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 区域和行业的制造战略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一是提高产业集中度,走大企业战略; 二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三是提升位置,向高附加产品转移。相关的研究主要在概念性讨论阶段。企业的制造战略主要聚焦于三个问题:一是大品牌战略;二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三是提升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能力。 1969 年 skinner 提出的制造战略将制造只能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而后的研究分别从决策 、系统协调 、持续改进 、网络化、绿色化、知识 、服务 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在于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杨磊分析了工业化中的制造业发展战略 ,胥军研究了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的策略 。周祖德指出制造与服务的有机结合 。等等。 作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要点如下: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二是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努力向价值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加快实现由中国代工向中国制造的转变;三是深入研究制造服务工程,在制造服务链机理下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务实管理理念和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和完善制造服务平台,为制造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以实现制造服务融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了世界制造和中国制造才能制定务实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相信随着制造服务工程的推进中国制造业会迎来新的生机。 约瑟夫 . 熊彼特 . 经济发展理论 . 何畏,易家祥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9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James W H. 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U.S. Regional Studies .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95, 47(1): 87- 96. 孙林岩 .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张曙 . 对我国制造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思考 . 中国工程科学 , 2004,6(5):1-7. 郎咸平 . 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I )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2008. 林菁 . 世界工厂与制造业发展战略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3. 梅松 . 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问题研究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4. Skinner W. Manufacturing-the Missing Link in Corporate Edge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9, 47(3): 136-145. Hayes R H, Wheelwright S C. Restoring Our Competitive Edge .New York: John Wiley,1984. Swamidass P M, Newell W T. Manufacturing Strategy,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Performance: A Path Analytic Model . Management Science, 1987, 33(4): 509-524. Brown S. The Role of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 Mass Customization and Agile Manufacturing // Kanda et 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OMS-99(India) on 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Global Economy: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New Delhi: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1999: 35-50. Johan CH ST, Cannon A R, Pouder R W. Change Drivers in the New Millennium: Implications for Manufacturing Strategy Research .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19: 143-160. Slack N, Lewis M, Bates H. The Two Worlds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n They Meet, Should They Mee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4, 24(3/4): 372-387. 杨磊 . 中国工业化与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 2004. 胥军 .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周祖德 . 振兴制造业刻不容缓 . 中国机械工程 , 1998 , 9(2):1-4.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2008)
热度 1 fqng1008 2010-5-11 06:00
题目:阻断 TGF - 1 在 HSC 内信号通路间串话研究丹参酚酸 B 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 该课题采用 RNAi 技术和信号通路的阻断剂阻断道路间的串话,研究 丹参酚酸 B 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是我看到的不可多得的高水平博士论文之一。无论从技术方法,还是课题设计,都体现了当前该领域的前沿,体现了当代科研的严谨性和求真特征。 目前,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但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课题设计的严谨性和研究深度明显不足。本文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在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在丹参酚酸 B 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阻断MAPK通路内部 串话 和阻断 Sand、ERK 和 p38 信号 间的 串话 , 丹参酚酸 B 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得出了比较确切的实验数据,标志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该研究体现了以下理念:(1)借助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论,使中医药研究水平贴近最新前沿;(2)尽可能排除影响结果分析的各种干扰因素,找到研究结论的唯一性或可重复性;(3)注重课题设计和论文总结的逻辑性。 该研究设计严谨,技术先进,操作规范,统计合理,数据可信。论文写作规范,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题目:二甲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硬化形成阶段 方证病机及其效应机制的研究 该课题采用 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模型研究了5种古典方剂的干预作用,并对有效方剂研究了效应机制,工作量大,指标先进,设计合理,操作规范,逻辑性强,数据可信,论文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运用比较医学方法研究古典方剂防治肝硬化的病-证-方效应,是富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思路。作者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 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获取了不同方剂干预肝硬化的实验数据和作用机理,说明作者能够站在当前肝病中医药研究的前沿,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能力。 由于时间仓促,论文中有一些体例尚不统一,建议在材料与方法之后(一、二部分合为一起),研究结果分成三个部分,使全文体例一致。 题目:基于均匀设计的祛湿化瘀法对实验性脂肪肝不同作用途径的效应中药研究 该课题采用数学模型均匀设计法进行中药复方防治脂肪肝的体内外实验研究,为复方药理学研究探索一条崭新的路子,这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前沿,对阐明中药复方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优化组方、提高疗效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药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设计合理,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论文书写规范,逻辑推理可靠,文字表达流畅,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建议作为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目前,虽然肝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明确的临床疗效、深入的机理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仍明显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本文作者掌握了本专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将均匀设计法成功地应用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配伍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作者能站在当代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如果本课题在药学研究方面(如来源鉴定、质量控制等)再加强一些,数据将有更加充分的说服力。 题目:扶正化瘀方及 丹参酚酸B影响 TGF - 1 抗肝与肾纤维化作用机制 该课题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针对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 TGF - 1、 T R/Smads通路) , 比较研究了 扶正化瘀方及 丹参酚酸B 抗 肝纤维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抗器官纤维化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基本掌握了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获取了 扶正化瘀方及 丹参酚酸B影响 TGF - 1 转导的实验数据,表明作者能够 站在当代肝病中医药研究的前沿,独立地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 。 肝纤维化和肾间质纤 维化虽 然属于不同脏器的病变,但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共同的机制。作者利用有明确抗 肝纤维化作用的 扶正化瘀方及 丹参酚酸B来观察和比较二者在重要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课题设计严谨,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正确,数据可信,推理符合逻辑,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7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2009)
fqng1008 2010-5-10 08:17
题目: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与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 蛋白质组学从多蛋白网络水平阐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是当代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表达谱分析、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等方法,比较了扶正化瘀方对肝、肾纤维化的干预效果和机制,发现调节物质代谢、氧化应激、细胞骨架蛋白等相关蛋白质组,是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异病同治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并进一步证实,上调间质性胶原酶活性,促进异常沉积胶原降解,下调基膜性胶原酶活性,保护正常基底膜结构,是该方调节胶原代谢的共性特点。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课题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扶正化瘀方对肝、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特点,符合中医理论精髓,设计具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是中医药抗纤维化研究的开创性成果。 2.论文作者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能力,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生物学前沿开展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达到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具备本学科坚实的基础和实际的技能。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研究思路值得推广,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该方抗肝、肾纤维化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及其相应的分析评价,可能更有意义。 题目:丹参酚酸B盐抑制内皮素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收缩的作用机制研究 该文在SA-B能有效逆转肝纤维化,抑制ET-1导致大鼠门脉高压及人和鼠HSC5 收缩作用基础上,较系统地研究了ET-1刺激大鼠HSC5 收缩过程中Ca 2+ -MLCK和ROCK通路和SA-B抑制ET-1诱导大鼠HSC5 收缩的分子信号机制(与Y-27632比较,各有长短)。在认真阅读大摘要后,初步意见如下: 1.课题从分子信号机制研究SA-B抑制ET-1诱导的HSC5 收缩作用,是深入微观机制研究中药防治肝纤维化作用的有益尝试,课题设计合理,指标先进,论证性强,是一篇中西医结合的好文章。 2.能够从此深度从事课题研究,表明论文作者已踏入该领域前沿,并基本掌握了本课程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一方面反映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科研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博士生。 3.论文书写规范,计算数据可靠,逻辑推理正确,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引言第3节起头HSC5对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收缩或舒张的能力,其中以内皮素-1(ET-1)作用最强有语法错误,望更正。 题目:基于不同功效经典复方干预CCl4诱导肝纤维化效应的方证病机研究 1.论文作者从病证结合模式探讨不同功效经典复方干预CCl 4 诱导肝纤维化的方证病机,这是中医学近年来期待突破的重要理论问题。表明论文作者已踏入该领域前沿,基本掌握了本课程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具有独立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能力。 2.该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以一贯煎、下瘀血汤、茵陈蒿汤、黄芪汤等对CCl 4 大鼠予以干预,观察了其抗肝纤维化效应,探讨了作用机制,分析了代谢组学影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博士生论文。 3.该文结果表明,一贯煎、下瘀血汤能够有效促进肝纤维化逆转和显著的抗肝损伤作用,黄芪汤可降低肝脏胶原含量。其中,一贯煎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肝细胞凋亡作用明显;下瘀血汤有调控库普弗功能、减少炎症因子和促进纤维化因子释放的药理特点。而且,两方对显著的代谢组学异常有一定的纠正作用。反映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 4.论文根据中医理论精髓,设计具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数据统计正确,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论文书写规范,逻辑结构清晰,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题目:基于肝组织微血管病变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1.论文作者抓住肝纤维化的微血管病变这一重要特点,结合扶正化瘀方对肝窦毛细血管化有良好逆转作用的工作基础,进一步采用小鼠急、慢性肝损害模型及体外诱导细胞缺氧模型,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主要药物对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发现补虚化瘀中药的作用特点,是中医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表明作者能够站在该领域前沿,基本掌握了本课程范围内的发展动向和主要文献资料,具有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能力。 2.该文结果表明,扶正化瘀方及其主要药物对急、慢性肝损害小鼠微血管破坏有防护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MMP2/9活性及保护肝窦内皮及内皮下基膜结构有关,其中补虚药物增加内皮粘附因子表达较优,活血药物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显著。实验结果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 3.论文能够敏锐抓住中西医结合要点,设计合理,方法先进,统计正确,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且书写规范,逻辑清晰,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题目:不同功效经典方剂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的肝组织蛋白质组效应基础研究 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传统方剂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沿领域。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总蛋白2-DE图谱比较分析、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等方法,比较了茵陈蒿汤、下瘀血汤、黄芪汤、一贯煎、小柴胡汤等不同功效的经典复方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质的变化,研究发现调控细胞的异常增殖与凋亡、抗氧化应激损伤是茵陈蒿汤抑制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形成、改善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效应基础;抑制细胞异常分化、抗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是黄芪汤减缓肝纤维化进程,改善神经递质、脂肪及糖代谢异常的主要作用环节。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课题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不同功效的经典复方干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相关蛋白质组效应基础,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有较强的创新性,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成果具有开创性。 2.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生物学前沿开展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博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研究思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多种模型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并比较不同模型的数据差异,可能更有价值。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11493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论文评阅意见(2010)
fqng1008 2010-5-10 08:11
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有长期合作关系,他们这几年都将博士论文寄过来评阅,我也得到不少新的信息,学习到不少先进的东西(他们在该领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以往总是写了以后就寄走了,今年把博客当日记来写,经常缺少素材,只好拿来凑数。下面是今年的3篇。 题目:抑制肝星状细胞迁移的中药筛选及中药作用环节的研究 中药抗肝纤维化是一个多环节、多靶位的综合效应。本文从6种有效中药组分中筛选出抑制HSC迁移的最强中药和最佳浓度为 10 -5 M 红景天苷,并发现红景天苷抑制PDCF诱导LX-2迁移的作用环节在于抑制了Racl、AKT和CDC42的磷酸化表达。下一步值得思考的是:(1)如何将抑制HSC迁移的红景天苷应用于临床并取得疗效?(2) 10 -5 M红景天苷能否与作用于其他环节的中药或组分配伍成抗肝纤维化复方,你有什么设想? 题目:扶正化瘀方影响肝细胞凋亡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与部分有效成分 本文从抑制肝细胞凋亡环节探讨扶正化瘀方以及有效组分抗肝纤维化及其机制,发现丹酚酸B有显著的抑制肝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与调节细胞凋亡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通路的调控因子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1)能否以肝细胞凋亡为靶点,发现抗肝纤维化的创新中药?(2)丹酚酸B抑制肝细胞凋亡的作用能否与抗病毒药物相比(需要不同模型),其临床价值如何?(3)已发现丹酚酸B对肝纤维化多个环节的抑制作用,怎样进一步提高疗效开发新药,或与其他有效组分配伍组方? 题目:基于中药复方理论的抗肝纤维化有效组分的配伍研究 中药复方药理及配伍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该课题迎难而上,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获得了不少宝贵的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存在以下缺陷: 1. 第二部分讨论的二、2(见P82-83)一段重复,应该删掉前一段。 2. 文字须进一步校对,有不少错漏之处。 3. 显然,该课题研究没有拿到最期望结果,即组分配伍的疗效高于原方。但经历了这样的尝试,如何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是最重要的。我们获得了什么经验,有哪些教训?相信作者一定有很多想法,遗憾的是没有写出来(不知是否因为保密)。例如,丹酚酸B加入配伍而呈现疗效下降,很值得思索,表明原方应该去掉丹参,还是另有研究余地?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6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干扰素之父:Sidney Pestka
KONGX 2010-5-10 06:21
Sidney Pestka ,谈到干扰素,第一反应就是他。他只有 MD 的学位,在美国拿了 MD 学位做科研的好多啊,数数一大把,而且很多都是行内的权威,毕竟美国的 MD 是他们本土最优秀的学生啊。 他的老板也很牛,拿诺贝尔医学奖的,因为发现了编码 20 个氨基酸的遗传密码。这位兄弟做完 Post-doc 之后没有去 Academia ,去了公司。在他之前的 20 年里很多人在研究干扰素,尝试不同的方法去提纯干扰素,甚至还有做临床试验的。可惜以前用的这些方法提纯的干扰素非常不存,在所有的蛋白成份之中干扰素成份只有 1% ,这样的纯度对于研究蛋白的功能显然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也无法了解到干扰素蛋白的结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 Sidney 开创了双相 HPLC 提纯干扰素蛋白,把干扰素的浓度提升高 10 8 IU/ml ,这给干扰素的研究带来了曙光,因为终于可以对蛋白进行测序了。 学生物的要郁闷了吧,怎么是对蛋白测序啊,这么复杂的技术, DNA 测序不就足够了吗?这是 1978 年,不是 1998 年,那时候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还是个迷,那时候可不像现在一样 NCBI 上有你想要就能等到的基因序列,那时候做一个克隆,一个 IP - Western blot 就能发 cell 。 回顾一下干扰素基因是怎样被发现的吧: 1 对干扰素的 N 端和 C 端进行部分氨基酸测序,得到氨基酸序列,以此推算出核苷酸的序列,并根据序列合成相关的同位素标记的 DNA 探针 2 抽提产生干扰素的细胞的 RNA ,离心分离到不同 S 的 RNA ,将这些不同 S 的 RNA 置于体外蛋白表达系统(兔粗面内质网),用 IP 和病毒保护实验看看在何种 RNA 的体系中存在干扰素的表达。进一步把能够表达干扰素的 RNA 注入蛙卵细胞,看看是否能够产生干扰素。这样就能获得某一 S 的 RNA 能够表达干扰素。 3 构建 cDNA 文库,把所有的 RNA 逆转录成 DNA ,将其连入载体中获得一个 Ecoli 的库,标记有干扰素产生和无干扰素产生的 mRNA ,筛除与无干扰素产生细胞 mRNA 相结合的克隆。 4 将得到的仅仅能与干扰素产生相关的克隆与第 1 步中探针进行杂交结合,最后鉴定,在那几个克隆中含有表达干扰素的序列,最后根据几个克隆的测序结果,拼接出干扰素表达的 mRNA 序列 5 在将此 mRNA 序列与 phage DNA 基因组库进行相关的酶切和杂交,最终获得 DNA 的序列,好在 I 型干扰素没有内含子。 是啊,当时发现一个基因的克隆确实难度非常非常大,光杂交就要做疯掉。 Sidney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其他几个 group 几乎同时定位了 9 号染色体上表达多种亚型的 I 型干扰素基因。
个人分类: 科学家和医学家|3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恋一下:自己一篇论文的主题被两篇博士论文深化了
梅珍生 2010-5-8 01:34
梅珍生 今天在超星上找资料,忽然发现以前写的一篇论文《王夫之ldquo;因易以生礼rdquo;的源流论》被大受重视,作为助产婆,引发了两篇博士论文的深入探索。 该文是我为参加 2003 年 11 月在台湾师范大学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而写论文《试论 易 与礼的关系mdash;mdash;王夫之以礼释易的解释向度初探》的一部分,发表在《船山学刊》 2004 年第 2 期上,该文主要以王船山的《周易外传》的材料为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发表后《人大复印资料middot;中国哲学》 2004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该文全本台湾版收在中华易学月刊社 2004 年印行的《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大会论文集》中,大陆版则收在冯天瑜主编的《人文论丛》 2004 年卷庆祝萧萐父先生八十华诞专辑中。 兰甲云博士是当代礼学名家沈文倬先生的再传弟子,他是陈戍国先生的学生,博士论文作的是《周易古礼研究》,是我的老朋友,一直在《湖南大学学报》工作。 陈力祥博士则是人大哲学院 2007 年毕业的博士,他的论文选题是《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集中深化了该问题。 1. 王夫之易礼思想综论 第五节王夫之易礼思想综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十分丰富的易礼思想。 梅珍生 博士曾经写过专题论文《王夫之 因易以生礼 的源流论》一文加以探讨。笔者主要就王夫之的易礼思想.易礼阐释特色等两 ... 《周易古礼研究》 - 兰甲云著, 2008 img.shehuikxzl.cn/Spat...1B198C3 2. 王夫之易礼思想论析 ... 。同样认为礼之道来源于《易》道。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说: ldquo; 周以礼立国。而道肇于《易》。 rdquo; 梅珍生 博士认为王夫之 ldquo; 对《易》作为礼的本原。作出了新的论证。 rdquo; 梅博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资料时间: 2008 《周易古礼研究》 - 兰甲云著, 2008 img.shehuikxzl.cn/Spat...183DC7B 3. 参考文献 ... 文献出版社。 2003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梅珍生 .晚周礼文质论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三.其他类 [683 李学勤.失落的 ... 资料时间: 2008 《周易古礼研究》 - 兰甲云著, 2008 img.shehuikxzl.cn/Spat...31E1DED 4 . 三学术界关于船山礼学思想的研究现状及缺憾 ... 其后章启辉教授在《船山礼学的时代精神》一文中从务实、躬行的角度阐释了船山之礼的精神;此外, 梅珍生 教授撰写了《王夫之 因易以生礼 的源流论》,阐释了船山礼的产生问题,作者 ... ... 形上层面问题,换言之,船山之礼究竟为理之礼,还是气之礼的问题;其四,船山礼的产生问题,除了 梅珍生 关于船山 ldquo; 因《易》以生礼 rdquo; 的阐释外,船山之札的产生是否还有其他来源;其五,船山礼学思 ... 《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 - 陈力祥著, 2008 img.cssxf.cn/Spath.do?...6C0570B 5 . ldquo; 因《易》以生礼 rdquo; ... 》、解《易》过程中,也盛赞《易》之博大精深。《易》学思想贯穿于船山整个思想体系当中, ① 参见 梅珍生 :《王夫之因 易 以生礼的源流论》,《船山学刊》 2004 年第 2 期,第 13mdash;17... 资料时间: 2008 《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 - 陈力祥著, 2008 img.cssxf.cn/Spath.do?...7506329 6. 四 ldquo; 因《易》以生礼 rdquo; 之发生论 资料时间: 2008 《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 - 陈力祥著, 2008 img.cssxf.cn/Spath.do?...90ABF58 7. 质概念的提出 ...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89 页。 ② 同上.第 91 页。 ③ 同上,第 89 页。 ④ 参见 梅珍生 t 《晚周礼的文质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由于诸子百家关于文与质的关系的探讨 ... 资料时间: 2008 《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 - 陈力祥著, 2008 img.cssxf.cn/Spath.do?...AB80C19 8. 参考文献 ... 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16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17 . 梅珍生 :《晚周礼的文质论》,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8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 ... 资料时间: 2008 《王船山礼学思想研究》 - 陈力祥著, 2008 img.cssxf.cn/Spath.do?...685D5E9
个人分类: 哲学动态|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影响深远的实验
KONGX 2010-5-7 02:52
病毒,大家都害怕。在人类的历史上瘟疫是抑制人口发展的决定因素,瘟疫对人类的杀伤力用一个动词来说ldquo; decimate rdquo;,用中文来说就是九死一生。在抗生素投入使用以前,人类的平均年龄只有 30 岁左右,每次我看到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皇帝英年早逝的时候,都会感叹生命的短暂。如果他们能有现代医学的帮助,他们也不至于死的这么早 1 ,尽管他们具备老百姓无可比拟的医疗条件。 抗生素解决了细菌感染的问题,可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有效清除病毒的方法。尽管在艾滋病的研究中涌现出一些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酸类似物、蛋白酶抑制剂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延缓疾病的进展。前几天韩健博士对流感的思考也激起一些讨论。是啊,目前对待大多数病毒性的感染,采取的就是对症的处理 2 ,在寻找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案上,医学科学界一直在努力。 1957 年,英国的流感病毒研究者 Alick Isaacs 和瑞士人 Jean Lindenmann 在伦敦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简单的来说说这个实验吧,他们把灭活的流感病毒加入到鸡胚绒毛尿囊膜中培养,在 24 小时以后他们就把感染的上清取出来,发现上清能够保护其他细胞被病毒感染。归纳起来他们发现两个有意义的现象: 1 .病毒感染细胞之后,细胞能产生一些物质 2 .细胞产生的物质具有抗病毒作用 很快他们发现很多细胞、组织在病毒感染之后都能产生保护性的物质,因为这种保护性物质能够抵抗病毒的感染和复制,所有他们将这个物质命名为干扰素。想想看,这个实验有难度吗?当时会做病毒感染鸡胚的人多着呢!当时会做病毒保护实验的人也多着呢!他们的这个发现的创新之处就是把感染后的上清加到另外一个细胞培养体系中去探讨上清的作用!在发现这个现象以后, Issacs 就埋头研究干扰素的产生和分离,研究干扰素的作用机制等等,在他去世前获得皇家协会的会员称号。 Issacs 的实验结果一直持续影响到现在的科学研究,这种影响力经久不衰。最近一期的 Nature Immunology 发表了 Akira 的综述,这位以 Toll 样受体闻名全球的科学家,专门研究一件事,就是干扰素是怎样产生的。他在研究干扰素怎样产生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诱导途径,不同的 Toll 样受体的功能和 adaptor 蛋白,并把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免疫学中: innate immunity 。天然免疫这个概念因为 Toll 样受体, RIG-1 , MDA5 , NOD 等基因及其功能的发现而迅速扩张。在名气最响的杂志是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包括最近一期的 cell 杂志上,王荣福课题组对 NLRC5 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子生物学描述。在这个研究领域中,一大批优秀的华人科学家涌现,包括 Chen Zhijian , Shu Hong-bing , Cao Xuetao , Li Xiaoxia 等等。 Innate immunity 的发现是否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还在争议之中, 2 年前 Akira 和 Bruce Beutler 这两位该领域的头号人物一度呼声很高。 除了上述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上的机制探索以外, Issac 的发现被广泛应用在免疫预防的方案上。最直接的应用就是疫苗佐剂,如果在疫苗成份中加入诱导干扰素生成的物质,能够大大的提高预防的效果,如 Poly I : C 。当然该发现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干扰素直接用于临床治疗,干扰素的临床应用不应该说是干扰素研究领域的成就,干扰素的开发是整个生物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 2007 年为了纪念干扰素发现 50 年,无数的杂志发表 review ,怀念过去的这段历史,包括 Nature reviews of drug discovery, 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JBC, Journal of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 等等; 2007 年,我硕士期间的干扰素研究结果也在 JICR 上发表。 1. 想想中医,唉,动点脑子吧,不要成天想着ldquo;辨证论治rdquo;,不要总是琢磨着入土已久老人思想,要想想怎样提高和创新! 2. 很多的权威说病毒性感冒不要用抗生素,甚至认为感冒用抗生素就是滥用抗生素,我认为不对,如果感冒是早期,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症状,病毒性感染的表现不是很重的情况下,可以不用抗生素也能痊愈;但是往往病毒感染一定时间以后会伴发细菌性的感染,这时候还是需要使用一些抗生素的,但是必须使用低档次的抗生素,它们控制感染的能力足够了,记住口服药物能解决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搞什么静脉用药。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306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访青年数学家袁巍及其导师葛力明:数学是“做”出来的
zls111 2010-5-3 17:01
访青年数学家袁巍及其导师葛力明:数学是做出来的 来源:科学时报 不久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罕见地以两篇长文刊登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院袁巍的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 见附件 )。28岁的袁巍现任中科院数学院陈景润未来之星特聘助理研究 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进并研究了一类结构丰富的算子代数,首次揭示了连续几何与古典几何 之间的某种深刻联系。 整篇中文论文是70多页,翻译成英文是35页。但是PNAS的惯例是所发表的文章最多不能超过6 页。主编对我们说可以全文发,我们就删掉了一些计算细节,分成上下两篇发表。博士论文在 PNAS上几乎全文发表,这在以前还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学生取得如此令人欣慰的成绩,拿着 论文预印本的中科院数学院研究员葛力明,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也难以掩饰自己的 兴奋。 其实,袁巍接触这个课题只有短短3年的时间,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取得成果,用葛力明的话 说 ,是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 会想不如会做 200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袁巍来到中科院数学院继续研究生学习,并于1年后 开始跟随导师葛力明研究员学习算子代数。 在采访中,袁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数学是做出来的,很多东西是在手上。 所谓在手上,也就是碰到任何问题,都愿意亲自去算一算。 我带过的学生中,不乏众多名校毕业的优秀学生,但相对于亲手去计算看似简单的问题, 他们更想去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否有意义。在我每天下午开的讨论班上,袁巍是唯一 一个 工整记笔记,之后还交给我的学生。葛力明也赞同多动手的做法,他认为学问在手上 是真正学会了,在脑子里永远是似乎会了,离真正会还有一段距离。 很少有人能把数学中的各种公理诞生之初要解决的问题讲清楚,很多人执著于数学技巧, 这是数学文化上的缺失,也让很多学生变得眼高手低。葛力明说。 袁巍说:讨论班上老师会介绍很多问题,拿到问题我就要去做一下,而且做的过程本身也 是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动手做问题的时候比看教科书学习知识更快。 正是如此,这也使得袁巍在讨论班上经常能给人带来惊喜。 讨论班上的题目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有人做出来,但袁巍即使没有做出来,也能给人很吃惊的 东西。他会告诉大家他所算过的例子有哪些。他在任何时候都能拿出新东西来,不像很多人都 是不会就不会了。葛力明评价说。 做数学研究,一方面是解决经典问题,另一方面便是开辟新的领域。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要开辟新领域的困难可想而知。 一开始会有几千种选择,可能这其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把它摸索出来很难。葛力明 把数学研究比喻为众多相通并联结在一起的黑暗房间,把找到每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成能够 点亮房间的开关。这就好像把长远的问题截成一段一段的,每个开关一打开,就能多往前 走一步。但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因为不知道后面有没有金子,或者只是一片黑暗。 袁巍愿意做别人曾经做过的问题,也愿意去尝试每一个前进的过程,在葛力明看来,这也使 袁巍比别人少走了很多弯路。 最初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很多人认为没意思也不会继续做下去。但袁巍不同,这样十步 八步做出来之后,他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反而越做越有意思了。葛力明说。 很多人对数学中的公理、定义颇感头疼,袁巍说:我们学习很多知识,但到了后来我们就 忘了最初为什么要学它,更不会去运用它,为了学而学是没有价值的。 简单的问题背后也会有很深刻的东西,这是袁巍一直坚持的想法,敢于动手去碰问题,也成 就了他为此付出的努力。 开辟全新研究领域 上世纪初,为建立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Von Neumann开创性地引入了算子环这一概念, 后Dixmier将其命名为von Neumann代数。其后,众多一流数学家投身于该领域。 时至今日,von Neumann代数已成为分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分支之一,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现 代物理学,同时衍生出非交换几何、指标理论、自由概率论等前沿领域。平行于von Neumann 代数,Kadison和Singer在上世纪60年代开展了对非自伴算子代数的研究,其目的也是想给量 子物理一个有效的数学基础,并为泛函分析中不变子空间问题的研究提供新方法。 经过近50年的发展,非自伴算子代数现已跻身于成果最为丰硕的数学领域之一。国外研究 这个领域的数学家比较多,但我国还比较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此之前,人们 也一直期待着有人能来开辟它。葛力明说。 作为算子代数的平行分支,自伴代数与非自伴代数各自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两者却鲜有交叉。 自然地,人们期望能够将自伴代数理论中已经成熟的工具引入到非自伴代数的研究中,并从 非自伴代数的角度来研究自伴代数。但至今还鲜见此方面的工作。 2008年,在综合了三角代数、自反代数(两类典型的非自伴代数)和von Neumann代数理论 的基础之上,袁巍构造了一类具有良好性质的以超有限型因子为对角子代数的自反代数。 他在博士论文中详尽地讨论了此类代数的性质,完全决定了其所对应的不变子空间格,并 引入格不变量,证明了此类格互不同构。 对不变子空间格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P.R.Halmos的工作。在研究初期,Halmos就猜测 双三角格(即由3个两两交为零空间,两两并为全空间的投影生成的格)都不自反。 在博士论文中,袁巍利用von Neumann代数理论中的技巧,完全决定了有限von Neumann代数 中的双三角格所对应的自反格,事实上这个格同胚于二维球面,这便在很一般的情况下肯定了 Halmos的猜测。 不仅如此,此结果还暗示了二维球面上应存在某种非交换结构,并且这种结构应决定了与之 相对应的非交换代数,进而建立了非交换代数与古典几何之间的联系。目前,已有一些国内 外学者在关注此领域的进展,并且有结果表明,除了二维球面,其他复形也会以某些非自伴 代数的不变子空间格的形式自然出现在相关的研究中。 这些工作开创性地将非自伴代数与自伴代数(尤其是与von Neumann代数)联系了起来,此举 不仅有利于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工具,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算子代数的研究对象。有 鉴于此,PNAS罕见地以两篇长文刊登了袁巍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审稿人对袁巍的工作给予 了高度评价,认为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对此方向的进一步研究必将极大丰富和 发展算子代数理论。 创造一个新学科后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总会体现在解决老问题上,也体现在和其他学科 联系运用的结果之上。袁巍和葛力明表示,这其中有待研究的东西非常多。他们下一步的 计划是丰富这一理论框架,使其生命延续下去。 KadisonSinger algebras: Hyperfinite case KadisonSinger algebras, II: General case
个人分类: 转载和评述|43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知道的博士论文盲审及我的博士论文盲审情况
热度 1 chrujun 2010-5-1 11:22
博士论文盲审是很多博士生都担心的问题。从最近几年我了解的情况看,还是有盲审不通过的,只好向学校申诉或延期答辩。我们学校是研究生院送,送到对方研究生院。究竟送给了谁,还真的不知道。 一般来说,如果评阅人对博士论文的印象特别好,评阅人愿意公开身份。如果对博士论文印象差,则不愿意评审,或是评审了也不愿意公开身份。 就本人的盲审意见来说,还算不错的,我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研究所有谁的博士论文评审意见比我好。不过,我的博士读了4年。评审意见如下:2个特别优秀、2个优秀、1个良好。 给我特别优秀意见的论文评阅人公开了他们的姓名,给我优秀意见的论文评阅人有一人公开了姓名,其他人没有公开姓名。 尽管事情已经过了8年了,我还是要特别感谢给我评审论文的专家。
个人分类: 我的经历|435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博士论文终于打印出来啦!
hendle527 2010-4-21 16:31
2号接到通知,要6号交博士论文,之前一直觉得交论文遥遥无期,突然感觉一下紧张起来了。这两天天天鏖战到凌晨,感觉身体好像透支掉了,毕竟岁月不饶人。今天把论文打印出来,博士论文的撰写也算告一段落了。之前的师兄师姐们都说博士论文在没有打印出来之前,是不可能写完的,现在真是深有体会。 写论文是博士期间非常特别的一个过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基本都需要独立思考,每一天都五味杂陈,苦闷、兴奋、迷茫、焦虑。最开始,以页数为标准,赶着自己往前走,规定每天至少写10页字,其实10页写完也就不到1小时的时间,但是要看文献、要思考,而且保不准前一天写的到第二天就被全部删掉,那这一天就要干两天的进度。最要命的是时不时要走神,往往在找文献、查数据的时候就被网上的某条新闻拐跑了,实际上每天坐在宿舍的一大半时间鼠标是在点新闻和看电影。苦中作乐,偶尔与同学一起吃饭,交流起来发现大家对网络动态比以往什么时候都要熟悉,就连新浪首页最角落的新闻都能聊到一起,原来大家都是如此。 但是我认为这不能说是浪费时间,走神也是必要的劳动时间,没有这部分时间,一天中半小时、一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也难得出来。但是觉得这一天要过完了,却又心里干着急。因此,晚上躺在床上实际上是写论文最专注的时候,夜深人静、乌漆吗黑、两眼一闭,把白天看的想的重头再过一遍,集中火力把白天卡壳的地方翻来覆去地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成果,经常是半夜1点左右兴奋地起床打开电脑。做梦的时候也在考虑论文,而且思路清清楚楚,一点不夸张。睡眠质量可想而知。 漫长的煎熬期已经过去,终于可以回过头来好好休息下了。把打印的论文翻了一遍后突然觉得自己这六年都干了什么啊,只是不停地重复再重复,创新里的东西最本质的没有做出来,而只是做了一些凑数的。用一句比较经典的话来说这些东西实在连错误都算不上吧。只能说是废纸张罢了哈哈。 最后小小感谢一下,这几天帮我修改论文的几位同学,具体就不点名了,是你们帮我从最乏味的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呵呵,感谢感谢! 完美坚持这首歌是陪伴了我整个论文写作过程,谢谢李健! 眼看秋天金黄了寂静的山谷, 而我还在春天里挥汗忙碌。 等待和耕耘谁更辛苦, 阵阵的秋风也开始急促 在漫长的守候里,忍耐就是最坚强! 坚守最初的希望,是我唯一的疯狂... 有时坚持就是一种无路可退, 就像大地不能停止开放花蕊, 春风吹不绿所有原野, 我蠢动的心却从不停歇 在希望的田野上,总有整片的迷惘,阻挡双眼的迷雾,是心穿越的地方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论文:老生常谈的问题
热度 1 jianxu 2010-4-8 23:15
又到了学生们送审(博士学位)论文,赶着毕业,教授们忙于评审论文的季节。 记得去年,所里的研究生部抽查了一部分已经被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博士论文,外送盲审。 返回的外部专家意见所指出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条:一是缺乏创新(或者说创新性不够),二是缺乏理论分析,三是写作不规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士论文的水平与质量透视着一个学术(科研或教育)单位的学术水平、学术风气、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水平,乃至未来研究队伍的潜力与素质。 当今世界,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是由攻读博士的学生们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 问题一:缺乏创新 。 创新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没有创新,也就谈不上工作的意义。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固然复杂,但从智力的层面上来说,既取决于导师,也取决于学生。导师如若没有长期的专业积累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 vision ),不能将学生引领到学科的前沿地域,提出最为重要、关键的问题,即便是学生再聪明,再努力,也只能是玩一些低层面上的小把戏,谈不上高层次(高端)的创新。这就如同低水平的教练,培养不出世界冠军一样。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差(不是那块料),教练即便是肝脑涂地,呕心沥血,也无能为力。正如毛主席所说,鸡蛋可以孵出小鸡,而即便是再好的条件下,石头也孵不出小鸡来。 创新固然艰难,但我们必须去追求。唯有追求,才有可能产生卓越,才能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活得更有尊严。 可悲可怕的是没有追求。更可怕的是压根就没有创新,却自吹自擂,夜郎自大,堂而皇之地巧取名利。 问题二:缺乏理论分析 。 长期以来,重实际、轻理论的观念与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搞理论,搞基础的人陷于研究经费困难的尴尬局面。有些人片面地凭借一些低水平理论(既无理论根基又缺乏实验佐证)的无用来大批理论无价值,大肆否定理论研究的意义。导致为理论研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学生们畏惧理论,不愿意去钻研、弄懂、学习理论,见到公式就躲。连他人提出的理论都看不懂,就更谈不上理论层面的创新了。长此以往,使得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和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愈来愈匮乏,大量实验上的数据缺乏认真的分析、整理,缺乏在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满足于在低端学术期刊上匆匆发表。所谓的论文,不过是测量数据或者观察结果堆砌而成的报告而已。真正的 Science 愈来愈成为我们的软肋。所以,学生们的(学位)论文缺乏理论分析也就不足为怪了。 问题三:写作不规范 。 按道理来说,这一条原本就不应该发生。没有创新、没有理论分析这些内容上的东西,只要尽力了,也就罢了,至少在形式上也得说得过去。因此,这一条是最不应该得到宽恕和原谅的。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条:一是学生(甚至也可能包括其导师在内)缺乏规范的科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二是对论文写作根本就没有以认真态度来对待。有的学生对学位论文写作的艰难严重估计不足,为了搭上毕业的末班车,粗制滥造;有的导师不负责任(或者是没那个水平),敷衍了事,对学生的论文既不修改,也不提要求,听之任之。使学生们失去了难得的最后一次专业训练的机会。博士论文写成这个样儿,还谈什么培养人才?一个连学位论文都不认真对待,错误百出的人(作者),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担当重任,令人信赖吗? 问题找到了,也可谓是老生常谈,成了和尚头顶的虱子明摆着。但似乎却没有一处改进医治的良方(一剂猛药)。只能是面对其周而复始,一声叹息而已! 相关链接: 用心、静心、精心完成你的博士论文 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博导 不导,谁来问责? 学生毕业驱动的研究只能产出低端成果 做 没有人做的工作 就是创新吗? 五月份忙碌的两件事儿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17221 次阅读|19 个评论
正在写博士论文,晒晒自己的博士论文的致谢
Moonkey 2010-3-13 10:27
辛苦了三年,终于完成了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1篇SCI,2篇CSCD核心),可以毕业啦。最近正在撰写博士论文,写致谢部分时候,Google了许多人的致谢,觉得不错的就剪到自己的致谢里,所以,我的致谢里可能会有你觉得很熟悉的句子,还请多多包涵。 以下就是我的致谢,请轻点拍砖......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论文即将完成之日,感慨良多。三年来,有过辛苦的工作,有过成功的喜悦,亦有过失败的沮丧,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记忆。而在这三年学习、生活,以及论文的写作中,更是要感谢诸多良师益友的深切鼓励与关怀,因为正是在他们的诚挚帮助下,我才得以不断获得进步与成功,坚持并顺利走下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 首先,衷心感谢我的恩师XX研究员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三年来,导师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研究水平对我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并在本论文的选题、设计、实施和写作等全过程给予具体指导。在学术上,导师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学术造诣、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的为人风范、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敬业精神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治学态度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的言传身教已经并将继续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上,XX老师也给予我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刘老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 衷心感谢妻子XXX在我攻读博士期间始终如一的理解和支持。她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承担家务劳动的同时,还指导与帮助作者完成论文中部分有关...... 等研究性工作。作者也感谢双方父母和其它亲属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作者所在单位......的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尤其是XXX研究员在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试验过程中的细心指导、专业论文撰写及发表过程中的大力帮助,以及对作者及其家属的生活予以关照! 感谢..大学...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在整个论文答辩的过程中的帮助与支持,特别感谢XXX、XXX在论文答辩准备过程中辛勤的工作。 感谢....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支持,尤其感谢作者开展论文试验所在实验室 -- 光....全体工作人员的帮助与支持,感谢他们辛苦的实验室清洁、仪器的维护与保养等工作,以及部分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及结果分析指导,从而使本论文的试验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试验过程中还得到了师弟XXX、VVV的支持与帮助,他们承担了本论文中工作量极大且最辛苦的污水和污泥样品的采集、试验用具的清洗、培养基制备等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所有曾审阅过我的投稿论文的审稿人,每一次的审稿意见都会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从中受益匪浅。 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为我审阅论文的专家和老师 ! 作者工作得到...计划和....项目的资助,在此鸣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16 次阅读|8 个评论
博士论文的评审、答辩及博士学位授予的见证与变迁
Nancyback 2009-12-17 15:07
1989 年 3 月,在天津大学化工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答辩时并没有获得学位证书,学位是在当年的 9 月份授予的,记得还开了会议,正式穿了黑袍子,那是天津大学第一次正式着装授予博士学位,吴咏诗校长还给拨了帽穗。那次授学位,实际上是两届博士生一起,但也只有 20 余人,在九楼大会议室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并不显得拥挤。记得获得的博士学位证书是 024 号。 答辩之前的学位论文评审,记忆深刻,研究生院要求寄出 30 份由同行评议,其中主审 3 份,要求所有评审意见都回来,才能答辩。这 30 份评审,几乎寄给了国内所有活跃的同行,当然名单是和导师张鎏先生共同拟定的,广泛评议的,是给的小同行,倒是三个主审,记得给的是大同行,研究生院有一个指导性意见,主审应该请博士生导师。那时博士生导师还不多。就难于都请到小同行了。记得好像这 30 份寄出以后不久,研究生院就发通知,减少到 15 份,大概发现 30 份收回来不易,所以虽然和梁斌师弟答辩时间相同,他送审的是 15 份。那时打电话还不便,不能事先预约,评审时间很长。过了几个月, 30 份倒是收回来了,也绝大部分通过,评价很高。也有的前辈先生回信说,你们做催化剂机械强度,跟催化原理不相干,我不想学习新领域了,故不参加评审了,只好中间换一个评审。其中一个主审意见认为论文不够科学,不通过,于是又增加了两个主审,这样得到审稿意见,几个月就过去了,所以就和师弟一起答辩了。 当时准备答辩,如临大敌,因为请了持否定意见的主审前辈做答辩委员,但是准备的交锋并没有发生,曾经否定论文的老前辈说,听了讲解,感觉好多了,还是有新观点和立论,博士论文成立。当然,答辩还是讨论激烈,充分体现了 Defense 的概念。 7 位老先生毫不留情,出言如矢。回答也言辞激烈,捍卫观点。 7 位答辩委员中,有导师张鎏先生。 90 年去了荷兰,到 Twente 大学 Julian Ross 教授的实验室临时工作,参加了几次博士论文答辩,虽然答辩用的语言是荷兰语,听不懂,但有朋友在旁边翻译,也有好朋友答辩,参与了准备工作,还是了解了总的过程。 到 Twente 最先接触和感觉不同的,是那里的博士论文,所有博士论文都印刷精美,都有书号,是正式出版物,这和当时国内不同,我们的论文是好不容易找到的打字点做的胶印本,更谈不上书号,这个至今还没有。那里的论文除了正式的一本完整论文以外,还附送两个 ( 几个)印刷精美的附页,一个是答辩的时间地点和邀请,另一个是很特别的,是新博士对感兴趣的事物的评论,一般是针对不同事情的几句话,不超过一张纸的正反面,但一般很有思想,很震撼,据说是给 Ph.D.( 哲学博士 ) 的依据。当然还有其他附页,比如答辩晚上的宴会安排等等。最不同的,是我们的博士论文上写导师为 Supervisor( 督导者 ) , Twente 的论文上,导师被称作 Promoter( 提拔者 ) 博士生的答辩,和国内的一个人讲演和回答,几个评委提问,一些人听不一样。那里的答辩完全是一个晋升 (Promotion) 的仪式,丝毫没有 Defense 的味道。这个仪式,值得详细描述。 开始前,获得邀请的亲朋好友和同学同事在台下聚集,参加的什么人都有,甚至有怀抱中的小孩,答辩者穿燕尾服,两个俊男 ( 美女 ) 好友,也着燕尾礼服,作为侍应帮助整理投影片、幻灯机等。记得有的更正式,还带发套。到正点,一般是下午 4 点,会听得大厅右后方大门内,咚咚咚三响,回头看到,一黑袍镶红边正装老者,手持权杖,引导一队或 5 名或 7 名着黑袍正装教授 ( 答辩委员 ), 缓缓走向讲台,老者在上台前止步,离开大厅,一队教授走到台上呈扇形正襟危坐。答辩者在讲台正中开始演讲,演讲完成后,教授分别发言,至正点,老者再次进入大厅,在台下用权杖点地,咚咚咚三响,台上的教授起立,顺序下台,演讲者和侍应生亦尾随走下讲台。一队教授在老者的引导下离开大厅。约 1 刻钟后,咚咚咚三响,老者和教授再次出现,这时新博士跟在队尾,走到讲台,导师将学位证书颁发给新博士,仪式结束,联欢开始,一般时间不长,常常是同学和师兄弟一起,献上一首合唱颂歌。然后按顺序离开大厅,在侧厅是准备好的小吃和美酒,一起品尝聊天,一直到下午 6 点左右。晚间的宴会则是只有特别邀请的才去参加,参加者一般要自负餐费。 特别有趣的是,荷兰教授的黑袍子礼服,有很多讲究,没有教授职位的,可以做晋升委员会成员,但没有黑袍子穿,教授的袍子,有不同颜色的花边。直到四年前去荷兰,在 Delft 大学参加一个礼仪活动,穿了黑袍子,才有机会问朋友,不同的花边,有什么意义。原来这花边的形状和颜色,代表不同的学院,不同的系,还有专给客人穿的。记得那一次,和一个瑞士教授穿的袍子一样,因为都是客人。瑞士教授是荷兰人,摇摇脑袋,说 We are now a member of the Dutch Gang 。在催化界, Dutch Gang 很有名,特指在世界各地工作的有成就的荷兰人教授和在荷兰工作过的教授,原来出处在此。一群穿黑袍子的黑帮。 在 Twente 参加的答辩次数多了,听出了点门道,原来教授们的提问,没有一点质疑的味道,都是赞誉之词,最后提出一个引导性观点请新博士评论。这那里是答辩,分明就是晋升仪式。说起这事来, Julian 还吃了一惊,他说当然了,有什么奇怪,我们就是 Promotion 的仪式吗。弄的自己到惶惑了。原来受答辩 (Defense) 的概念影响太深。实际上人家根本不把这活动叫答辩。 1997 年回国后带的第一个博士生答辩,邀请 Julian 来参加,老先生兴冲冲的从爱尔兰赶来,参加了一次我们的真正的答辩,看老先生够扫兴的。聊起天来,老先生说,欧洲的博士答辩,基本上是一个仪式,评审已经是提问质疑的过程了。 后来到了法国,再后来到瑞士的法语区,都参加过答辩,程序稍微复杂一些,要有审稿,和会考 ( 是有一个委员会的面对面质疑和考试 ) ,但这会考是不公开的,公开的叫公开报告 (Public Presentation) 。有点像荷兰的仪式,但不着正装 ( 西装还是要穿的 ) ,报告以后,导师直接把学位证书授给新博士,参加者都是新博士的亲朋好友,授完以后,就是酒会和狂欢。法语区的仪式不像荷兰那面正式,但后面的酒会和狂欢要内容丰富的多。 回国做了教授以后,从 97 年后开始有博士生毕业 ( 开始不是正式的博士生导师,学生是以先师张鎏先生的名义招的 ) 。记得这时论文的评审人减少到了 8 个,但来源做了更具体的规定,要求 8 个人要来自于 8 个不同的单位。其中 3 个主审,要两个以上肯定意见。答辩委员会仍然和原来一样,是 5 或 7 位专家,导师一定是答辩委员。 大约在 2000 年以后,一个重大改革,导师不准做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了。开始很不习惯,坐在后面,又不能缺席,挺别扭的。到 2005 年左右,又一个重大改革,博士论文要盲审,也就是导师不能知道审稿人是谁,这是新的经历。据说是为了保证审稿人畅所欲言,公正评审。好在开始几年,送审的人数还较多,好像是 6 个,偶尔遇到一个不知所云的评审意见,也没怎么在意。谁想到,今年又有改革,评审人减少到了 3 个,几个博士评审意见回来,认真一看,有麻烦了。比如一个自己认为很优秀的博士生,一个评审人给了不及格。评审意见表上,对创新性一栏最有意见,扣分最多。这是怎么也想不到的。那么这个学生的论文创新性如何,他发表论文时的审稿意见都说明确创新。在送审博士论文的时侯,他的已经发表出来的论文如下: 1. Qinghua Liu, Alice E.S. Sleightholme, Aaron A. Shinkle, Yongdan Li and Levi T. Thompson, Non-aqueous vanadium acetylacetonate electrolyte for redox flow batteries,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9, 11, 2312-2315 2. Qinghua Liu; Ye Tian; Chun Xia; Levi Thompson; Bin Liang; Yongdan Li,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single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J Power Sources, 2008, 185, 1022-1029 3. Hongjiao Li, Qinghua Liu, Yongdan Li, A carbon in molten carbonate anode model for a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Electrochimica Acta, doi:10.1016/j.electacta.2009.11.015 回想起来,很是郁闷。我们的体制,为什么就不能够信任教授和新博士呢。博士论文盲审由行政人员定评审人,和由导师提名同领域值得信任的专家,那个更合适呢?导师参加答辩委员会有什么不利的呢?为什么不能答辩的当场把学位证书颁发给新博士呢?为什么我们不让新博士充满信心、斗志昂扬的离开学校呢?博士是大学给的最高学衔,要把新博士整得遍体鳞伤才是最高境界吗? 2009 年 12 月 17 日 于天南大联合楼。 荷兰黑帮的正装。只有正教授才有资格穿的服装。 附件: 中国的博士大跃进危及严肃的博士生教育。 中国的博士大跃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6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写博士大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whitesun 2009-12-11 01:03
想了解一下,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们,你们当年的大论文用多长时间写完的? 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当然,其他专业的朋友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也十分欢迎。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11987 次阅读|4 个评论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转载)
meshURfuture 2009-11-27 13:12
省市名称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一级学科名称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北京市 北京大学 历史学 余 欣 荣新江 物理学 张玉洁 赵光达 化学 段小洁 刘忠范 电子科学与技术 王鸣生 彭练矛 公共管理 郭丛斌 闵维方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学 尹继武 宋新宁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物理学 朱相雷 庄鹏飞 力学 裴永茂 方岱宁 材料科学与工程 沈 洋 南策文 土木工程 刘晓华 江 亿 化学工程与技术 徐建鸿 骆广生 临床医学 孙 瞳 林东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马天宇 徐惠彬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工程 陈 骏 邢献然 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学 谭禄宾 孙传清 园艺学 王小芳 张大鹏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 郄海霞 王英杰 心理学 罗 倩 彭聃龄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张 威 王克非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于文轩 王灿发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高 鹏 张劲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语言文学 郭万金 胡 明 历史学 严志斌 刘一曼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吕 彬 陈庆华 军事医学科学院 生物学 李慧艳 张学敏 天津市 南开大学 哲学 谢永康 王南湜 数学 王 嵬 龙以明 化学 李 妍 严秀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范 祥 张伯礼 辽宁省 东北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 梁云芳 高铁梅 吉林省 东北师范大学 化学 王新龙 王恩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闫永达 董 申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 姜广顺 马建章 上海市 复旦大学 生物学 丁 昇 许 田 上海交通大学 生物学 师咏勇 贺 林 控制科学与工程 沈红斌 杨 杰 基础医学 卢 莹 陈国强 上海理工大学 光学工程 郭汉明 庄松林 东华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 孙宝忠 顾伯洪 第二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 韩岩梅 曹雪涛 江苏省 南京大学 理论经济学 付文林 沈坤荣 东南大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钟文琪 章名耀 电子科学与技术 罗国清 洪 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力学 王立峰 胡海岩 中国矿业大学 力学 左建平 谢和平 矿业工程 李忠辉 王恩元 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胡志斌 沈洪兵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学 黄厚明 阮荣春 扬州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陈 军 姚文放 浙江省 浙江大学 农业工程 于海燕 应义斌 食品科学与工程 余 挺 郑晓冬 福建省 厦门大学 工商管理 许年行 吴世农 山东省 山东大学 临床医学 秦莹莹 陈子江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科学 殷晓斌 刘玉光 湖北省 武汉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钟燕飞 张良培 华中科技大学 电气工程 张 勇 邵可然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于 翔 王成彪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学 储昭晖 王石平 农业资源利用 蔡 鹏 黄巧云 海军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 孟 进 马伟明 船舶与海洋工程 楼京俊 朱石坚 湖南省 中南大学 机械工程 帅词俊 钟 掘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金 添 周智敏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罗振兵 夏智勋 广东省 中山大学 应用经济学 杨子晖 陈浪南 材料科学与工程 周 军 许宁生 华南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娄文勇 宗敏华 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李永勤 邓亲恺 重庆市 西南大学 植物保护 范艳华 裴 炎 四川省 四川大学 水利工程 杨克君 曹叔尤 临床医学 李征宇 赵 霞 口腔医学 王 智 陈谦明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 仪器科学与技术 朱明智 蒋庄德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屈治国 陶文铨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付前刚 李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杜 兰 保 铮 第四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洪 流 樊代明 甘肃省 兰州大学 畜牧学 李彦忠 南志标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 张国华 叶向东 地球物理学 薛向辉 窦贤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数学 刘淑君 张纪峰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学 张 博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物理学 全海涛 孙昌璞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天文学 范一中 韦大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化学 汤庆鑫 胡文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化学 顾振华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化学 刘 俊 王利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於俊杰 郝郑平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科学 郑 飞 朱 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学 刘传周 郭敬辉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地理学 张明义 赖远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生物学 管沉冰 袁小兵 生物学 宋献军 林鸿宣 生物学 施裕丰 裴 钢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药学 张 健 蒋华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王嘉平 沈向洋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电子科学与技术 顾 磊 李昕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物理学 杨玮枫 徐至展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23 次阅读|4 个评论
钱学森的博士论文
Fangjinqin 2009-11-2 16:51
钱学森的博士论文 请看(来自陈关荣教授提供网址): http://www.eie.polyu.edu.hk/~cqli/bk/Tsien_Hsue-shen_1938.pdf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779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个博士论文的结构创意与成功
liux831 2009-10-10 07:43
最近,读了一篇博士论文,很震撼。 论文共169页。结果分三部分。工作量比较大,创新有二。其一,创新一个永久群体,其二,揭示了一个基因网络。主题论文发表在PNAS上(SCI,IF=10.6)。 论文作者毕业后成为TOP30大学教授,经费达到150万/年。 在创意上: 1.构建了永久群体 2.揭示了基因互作的细节 3.发展了新的分析方法 4.因为工作量大,分析入微,进入世界前沿水平(别的论文设计不可能这么多内容!) 5.学科交叉,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 一篇博士论文的创意和实现有三: 1.导师课题设计(为了解决初级群体不可重复问题而构建永久群体) 2.导师课题积累(这篇博士论文有师兄工作做基础) 3.博士生本人数据采集、处理、模型分析,建模等,最后成文 有了PANS论文以后,到国外做博士后,再到一流大学做教授,争取经费顺畅。 使用博士论文方法,在博士论文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 在新的申请项目经费的资助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这就是博士教授的成功之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说起
热度 3 Synthon 2009-10-5 08:34
话说德布罗意同志的博士论文,大概是在中文网络引用最多的博士论文之一,动辄被拿出来批判中国教育科研的种种问题,你看最近陈子翃老师的文章(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490),又把他搬出来,说人家德布罗意的博士论文,就一页纸,千把字,人家就毕业了,不 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 。我知道陈老师这篇文章是转载,不代表他自己的意见,我这里也只是拿出来做一个例子,说明德布罗意的论文在中文网络上通常是被这样引用的。 但是这些引用者们啊,你们引用的正确么?从严谨的科学论文的角度来讲,引用的文献,作者是需要阅读过的。我想问这些引用者们,你们阅读过德布罗意的论文么?我坚信没有,因为如果你读过,你不会这样引用。如果你没有读过,没关系,我把它放在附件里了,你可以慢慢读一读。附件里是德布罗意博士论文的英译版,正文共72页。我不知道德布罗意博士论文使用什么语种写成的。但我觉得,尽管英文是个比较啰嗦的语言,但是什么语言能够精炼到一页顶72页,恕我见识短浅,我还真不知道。。。 德布罗意博士论文英文版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网络文章,不需要像科学论文那样严谨,OK,我们不像科学论文那样,要求你通读一遍德布罗意的论文再做引用,但是你批判什么制度的文 章,总得是一篇议论文吧?初中语文课上我们学到,议论文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简单的说,就是从论据出发通过一定的论证过程来证明论点,那么你的论据都 错了,你凭什么让大家相信你的论点正确呢? 然而我很奇怪,别的地方我不说了,就在科学网这样的以科学工作者为主体的地方,居然有人相信错 误的论据能证明论点。某个博客里头曾经转载过山东大学校长的一个讲话,里面提到对教师发表文章的要求,有人留言说,不能唯文章论英雄,连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牛人,也都没有发表过Science和Nature论文。我看过以后大吃一惊,连忙上网去查。文献检索的结果,杨振宁先生可以算是没有在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原创学术论文(但是发表过关于物理学史的文章),但是李政道先生研究孤子、介子,都有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我将文献检索的结果在同一博文下留言,收到博主回复说,论据不严谨,但不影响论点的表达。我很尊重该博主老师,但是这一点,恕我不能赞同。 而事实上,我 慢慢发现,给别人的论据挑毛病,逐渐变成了我在科学网上留言的主要内容。很多朋友,他们的观点,我主观上都是赞同的,但是一看到他们错误的论据,我就怀 疑,是否我和他们的主观观点都错了?难道我们找不出一点没有错误的事实来支持我们的论点么?简单回顾一下我最近干的事情。几个小时之前,看见有人讲大学的 行政领导要尊重教授,举得例子是1952年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教授会议上出言不逊被教授教育的故事,但是,艾克将军1950-1952年 间任驻欧洲美军司令,1952年回国竞选总统并获选,我实在无法替他找出个时间来去哥伦比亚当几天校长啊。。。在比如前些日子网上盛传的耶鲁大学前校长在校报上发文批评中国教育的故事,实际上我两个月前就在网络上看到这个报道,当即查阅了我们的校报Yale Daily News,发现该前校长至少这几年来没有在校报上发表文章,我当即在我看见报道的论坛上发表帖子指出这是假新闻。没想到两个月后,这个假新闻居然流传到科学网上来了,而且还有不止一位博主转载。我承认,那篇假新闻,写的很好,很切中中国教育的要害,但是很遗憾,假的就是假的。顺便说说,据曹聪老师考证,该新闻,改编自该前校长在耶鲁的某次讲话,原文其实是对美国教育的批评。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目前有这么多弊端,就是盲目学习国外,把精华和糟粕一锅端进来的结果。 最后再回到德布罗意本身,其实中文网络对他有诸多误解。对德布罗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我的朋友karni最近的一篇文: 发信人: karni (皇冠), 信区: Science 标 题: 关于德布罗意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Sep 29 13:27:02 2009), 站内 网上很多人盛传德布罗意这人用区区几页纸的博士论文混个学位,还蒙了个炸药奖。此外,还说这哥们本来学历史的,靠家庭背景拿了个物理学位,竟然还能拿到炸药奖,绝对是走狗屎运。 我实在觉得有必要写一下。 其实这是误解。德布罗意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及能拿诺贝尔奖,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Q1: 德布罗意德的博士论文真得只有几页纸么? 答: 不是,他的博士论文英译本有70多页。 Q2:德布罗意读博士之前,是不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公子哥儿? 答:不是。德布罗意成绩很好,物理学也不错。他在巴黎索本大学读本科时,最初不知道读什么好,于是读历史,后来改修法律,最后读了庞加莱的书,于是转向物理学。他的物理学绝对不差。毕业后,他参军做过通讯兵,并思考无线电技术问题。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是没法思考当时很前沿的无线电技术问题的。 Q3:德布罗意读博士是不是全靠家族背景? 答:不是。德布罗意刚读博士时,就参加了著名科学家朗之万的量子力学专题讨论会;也修过相对论课程。(当时相对论还是很深奥的理论。)此外,德布罗意在他哥哥的实验室里帮忙,发表了若干关于X射线和光电效应方面的论文。他能进朗之万的实验室,并能读博士学位,绝非(全)靠家族背景。 Q4: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的论文,是不是瞎猫碰死耗子? 答:首先,你给我碰一个这样值钱的耗子看看! 其次,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推导过程并不简单,自己去试试就知道了。 Q5:朗之万和论文委员会不敢承认德布罗意的论文,但又没法让这样一个贵族子弟难堪,所以最终给了他学位,对吗? 答:不是。给他学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爱因斯坦愿意为德布罗意的论文背书。这是最好的同行评议。如果你的博士论文得到爱因斯坦的高度评价,你难道还愁博士学位么? Q6: 德布罗意是不是真的很会走狗屎运? 答:也许。但别忘了,德布罗意自己功底并不差;他的博士导师是朗之万(打个不太严格的比方,就象你去找Witten做导师);德布罗意家里,哥哥也是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 Q7: 德布罗意写出物质波公式之后在干吗?是不是恢复公子哥本性了? 答:曾在巴黎大学和庞加莱研究院任教。著作不下20本。继续研究量子力学。 Q8:为什么大家盛传德布罗意拿博士学位纯属靠家族背景,获得诺贝尔奖纯属走运? 答:记得有人说,爱因斯坦是民科,数学不好(估计有人会说爱因斯坦大学里某些数学科目可能没及格)。你觉得呢? Q9: 你说的都准确么? 答:我没法保证每一点都准确。但大体上就是这么回事。 Q10: Refenrence? wikipedia, google... http://www.ensmp.fr/aflb/LDB-oeuvres/De_Broglie_Kracklauer.pdf
个人分类: 其他|362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博士论文应该什么样(转载)
skyclub2008 2009-9-21 21:04
以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为例 http://www.gmw.cn/01gmrb/2006-02/15/content_373625.htm 邱兆祥 发布时间: 2006-02-15 01:32 来源:光明日报 头条关注   博士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是攻读博士学位课程的深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术训练。在高校经受专门学术训练的莘莘学子们,往往借助学位论文凝聚并展示其多年孜孜求学付出的心血。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总体而言是比较高的,它们构成了一国 学术成果的重要部分。   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谈及博士论文写作时,曾把博士学位论文比之为一个标竿。博士论文对写作者而言,真好像是一个标竿,倘若跳不过或勉强过关,只能说明写作者的学问还没有做好,功夫不够扎实,还没有资格戴上博士帽。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如此,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写作者跨过标竿,进入了经济学学术殿堂。   笔者不揣浅陋,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专业,对博士论文写作中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认识体会。 论文选题:重要的起点   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是重要的起点,博士生们在确定选题时应特别注意:   首先,论文选题值得做。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由于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选题还必须考虑研究此问题有无实践意义。惟有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才是值得做的课题。   论文选题我能做,能写好。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是因为该选题同自己的长期的知识积累、兴趣以及长处相脱节,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写作起来不免吃力,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   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   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规范引用学术文献   学术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学术规范训练的第一步,是一个规范而得出的成果。所谓学术文献引用的规范,首先是指要重视注明引文的出处,这是学者著述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学术是一代又一代积累沉淀下来的。因此,任何论文的观点和论据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己的,部分甚至某些重要观点或论据是引用别人的,这是允许的。但是,引用了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论据,必须注明,注释不能含糊。这一方面体现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便于评阅人和读者了解论文材料及观点或论据的来源。   学术研究虽然总是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层楼更上的,但学术引用也应有个度,不能不加节制的过度引用,这也是学术规范的一个基本要求。一篇10万字左右的博士论文,如果参考文献太多,大量引用别人的成果,那么还会有多少观点和内容是属于你自己的呢?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抄袭和剽窃是表现最为突出的学术腐败现象。抄袭他人之作几乎已成了一些大学研究生的公开秘密。写作博士论文难免会有学术文献的引用,但必须把握好度,这个最基本的限度,就是读起来能让人觉得论文确实是你花功夫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而不是从前人或当代学人那里抄袭而来的。 恰当使用数学工具   多年来,经济学在中国被归类为文科,加之许多年岁较大的经济理论工作者不熟悉现代数学知识,因此,经济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缺乏定量分析的现象。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学界相当的人中又出现了过度滥用数学的另一个倾向,经济学几乎成了数学的分支。在高等经济类院校的研究工作中数学化包装越来越明显。有的博士研究生刻意追求数学化,不论是懂或不懂,需要或不需要,都硬要在写作的论文中加进一些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有的博士研究生还喜欢故弄玄虚,本来可以用几句浅显易懂文字表述的结论,却用许多人看不明白的数字、公式进行推导,搞数字游戏。   经济学运用数学分析虽然是必要的,但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不能单靠数学工具,数学只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工具箱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只是为理论生动直观地或需要定量的表达,提供了可能的方式。经济学是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科学抽象才能得出结论的学科。   高等经济类院校的博士研究生在从事研究工作或写作博士学位论文时,既要重视运用数量分析工具,注意克服以往忽视运用数学的缺陷,适当增加经济数量的成分,但同时又必须特别重视克服近年来在一些人中出现的滥用数学和搞数字游戏的错误倾向。 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对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都是非常重要的。高等学府的博士研究生做学问事,首先要做学问人,理应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首先,要唯实求是,端正学风。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任何时候都应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违背学术道德。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对自己关系很大的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提出问题,运用数据资料,还是推导结论,都要有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   第二,不仅要端正学风,而且要有良好的文风。在时下的青年学子中流行着一种不良的文风:写文著述晦涩难懂,夹缠梗阻,噎塞不通,句义不明,文义模糊,让人昏昏然不知所谓。现在的高等经济类院校里,有的博士研究生写的东西,不仅别人十分费解,弄不明白,不堪卒读,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有些图表和名词术语的确切含义。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其意是说,语句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有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应努力以平易通俗的文字、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简洁明快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图表阐述自己的理论观点。不仅应当理论性强,立论扎实,言之有理,而且还应当争取做到行文流畅,逻辑谨严,语句生动,言之有趣。这对博士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更高的要求,然而却是一个经过刻苦努力后能够达到的目标。 注重积累,打牢功底   厚实的学术底蕴是写好博士论文不可或缺的条件。打牢学术功底,这对每一个博士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博士研究生能否取得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士研究生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高低。因此,博士论文的写作者必须注重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一百多年前,苏格兰人托马斯卡拉利曾把经济学称之为沉闷的科学,这句话如今已成了广为人知的名言。有些经济学论著读起来确实让人十分费劲,不易弄懂。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19世纪英国国会议员格莱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而受愚弄的人多。经济学是门高深的学问,要真正学好和掌握它,非下大的功夫不可。   现代经济学是最受社会公众注目的学科,它在社会科学领域里独占鳌头,其论著浩如烟海,而经济学研究者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却是有限的,纵然苦读不懈,也不可能都涉猎。因此,作为博士研究生应当在广泛学习经济学及其他现代各种知识的同时,要把与自己专业方向有关的课程重点学好,把自己的专业方向作为深钻的对象,并花功夫去精通它,争取做到学有专长,真正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skyclub2008 2009-9-21 21:02
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http://www.hrexam.com/content/lwxz/bslw/20050730224.html 05-07-30 16:42:59 浩然考试网 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学位论文选题步骤: 1. 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 2. 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3. 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 4.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学研沙龙 学位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期间最重要的大事,它不仅反映了博士生在学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中科院院士朱静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建明教授以及一些在读的博士生,针对博士论文应该如何选题进行了访谈。 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 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是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构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朱静院士:博士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毕业设计只有半年的时间,对他们的指导侧重于技术性,形成一个短期成果;硕士的培养则侧重于训练,可看作一种中期的应用研究培养;博士生学习时间较长,应放长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系统研究的能力。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使他们掌握好试验的基本功,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之上的系统探究的能力,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系统训练。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将创新性和一定水平结合、综合起来开展研究。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研究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 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在拉丁文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而作为一个知识占有者,他不应该把自己划定在某一学术领域范围内,他们的知识应该是全方位、立体的。作为一个博士生首先要做的是大范围的调研,只有大量占有资料,才能把握问题、解决问题。朱静院士:论文选题应建立在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Review,通过这种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我不同意某些歪打正着的说法,要知道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基础之上的。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而进行的,不能存侥幸之心。大量调研的过程,也是寻找博士论文的榜样,少走弯路的过程。香港大学的岳晓东博士曾讲过他在哈佛做博士论文的故事。在哈佛教育学院有整整三架书是本院博士生毕业论文,那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在对这些书架的定期走访中,他得到很多写作构思的灵感。小到一个句子的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的组合,因为大家都曾面临同样的挣扎。他还同其中一位作者联系过,感谢他的帮助,这位校友对他的回答是Hi,buddy,you really know howto study!由此可见,参照前人的文献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罗俊(清华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比如我学的材料学,在一年级,导师基本就确定了大的方向,这也是考虑到实验室的科研经费、小组人员等多方面因素作出的。在进行大范围的调研之前,读了两篇Review,这使我在后来的调研中感觉到自己是在有目的地做事情,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伴随调研的进行很自然提出一些问题或想法,由于读了很多文献,这样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最终在和导师讨论选题的时候就很有针对性。我对选题的经验就是一定要做好开题前的调研。 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 博士论文应具有较高水平,选题应具有一定难度,但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必须具有一定难度,只有具备一定难度的论文才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所谓难度,就是要求作者能够探索规则,这些规则是隐形的,不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是很难发现的,所以难度的挑战来自于发现规则的困难性。其次,课题涉及面广泛程度也决定了课题的难度水平,它可以包括很多学科和领域。最后就是一些前人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当课题难度成为难以揣摩深浅的鸿沟,你会如何选择? 刘建明教授:其实课题的难度往往难以找到一个尺度准确衡量,对于难度大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允许失败,甚至在出现意外情况下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是可以的。博士论文应该是水平的表现, 假如它的水平高度达到了,也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是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作了细致充分的调研后,并在对问题的探索中采取了正确的研究方法, 最后落实在文字上并体现出一定学术功底。这样的论文应该是一篇优秀的论文。对于一些难题,不是一两个博士生完成的,它们可能需要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国研究生在难度选择上,我们不应避重就轻回避难题,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比如很多到国外读博士的同学会选择中外比较性研究。由此也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智慧。林语堂还曾自做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种做法即是治学中扬长避短的妙用。 前沿性与现实意义 博士论文应具有学术的前沿性,而课题的现实意义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在经过调研和思考后,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最终确定为论文选题的是经过学术前沿性和现实意义标准筛选的课题。博士论文的选题需要从选题的整体来看,但对创新性应该正确看待。英国有一句谚语:太阳之下无新事。只要不是抄袭,是自己想出来的,要完全没有创见就不容易。香港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五常教授在奠定他国际上经济学地位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中,推翻了经济学界二百年的观点。但他的老师艾智仁对他说:你的佃农理论是传统的经济理论,半点创见也没有;但传统的佃农理论,却是因为不明白经济理论而搞错了。这样,与其说创新,不如说成是他对历来分析佃农的学者的创新。刘建明教授:作为一个博士论文的选题,当然应该具有学术前沿性,但无论你的选题是针对某一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用来填补以往的空白,都应该对现实问题有指导意义。只有把握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的选题才可能是一篇优秀的论文。理工科在课题的选择上无论从新观点、新方法的提出,还是详细深入研究先前的成果,都会有很多研究角度和切入点。所以,对这些学科论题的把握有很多的选择,应从多重标准去筛选。罗俊:导师给了你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自己初拟几个题目之后如何选择应该和导师进行沟通。通常会有三个标准来衡量。即: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课题的可行性,还有就是别人是否已经做过。经过这三个标准的筛选,最终的选择范围就很小了。基本形成了最终的选题。 选题与改题 朱静院士:在科学的探索中,每一阶段都会形成新的认识,当你的实验结果跟当初的设想不同时,改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有研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改题的现象,或者源于阶段性认识的不同或者选题存在问题。上海某校一个学生研究小组曾提出选题环境污染与遗传疾病之关系,指导教师觉得难度太大,劝他们换个题目,但学生不肯换题。当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寻和专家访谈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此题尚属世界难题,研究无法进行。对于论文的改题,在理工类课题中的研究是比较常见的。在这个时候可能有的同学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把研究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导师作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会提出导师的观点及很多中肯的意见,我们应尊重导师意见,但如果实在很难形成一致,可以搞一点自己的研究,但仍应以导师的观点为主。文科博士生有的专业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如果在二年级提出选题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调研之后,再要改题则很难按时完成论文。对文科选题的把握,应该尤其慎重。必须做足前期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在研究思路上应当十分清晰,一旦选定题目、确定框架之后就不要轻易改动。 选题误区 不与导师沟通,盲目选题 导师是指路的明灯,他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些同学会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研和选题,直到开题报告提出才与导师联系,这样不仅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自己对研究的领域不熟悉,在课题可行性和价值把握上都很难做好.刘建明教授:在选题上,学生应该多和导师沟通。导师大多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它们对课题的意义、难度、实际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对一些研究价值低的问题作过多的研究很难使你的研究水平有大的提高。曾经有一位读哲学的博士生,在论文选题之前自己做了大量的调研,甚至已经写出开题报告。到提交开题报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选题不符合要求,结果重新调研、选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最后论文的写作。 过分依赖导师 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是必要的,但过分的依赖导师则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很不利。刘建明教授: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不是要手把手教你做什么、怎么做,而是提供给你指导思想,是方法论的传授者。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到哪里找,找到了如何鉴别这些资料,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关键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导师告诉你的是到哪里找,而不是去找什么。因为研究方法的培养应该是学会如何去研究,所以应该学的是到哪里去找资料,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选题难度低 论文无创新 博士论文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博士生3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它应该体现的是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刘建明教授:博士论文应该具有难度水平,一些并无多大价值的课题不应作为博士论文提出来研究。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具有创见,体现出作者的魄力和胆识。还有就是论文写作应该体现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所谓才华就是要有闪光的思想。优秀的论文应该是将这些闪光的的思想用精彩的语言表现出来。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5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学家杨乐_博士论文怎么做
zjzhang 2009-9-6 12:55
数学家杨乐_博士论文怎么做
个人分类: 数学|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抄袭论文被取消博士学位
冯用军 2009-7-24 18:01
来源:2009-07-1518:58:00 来源:四川在线(成都) 跟贴929条手机看新闻 网址:http://news.163.com/09/0715/19/5E9LTQ2R000120GR.html 声明:请勿人生攻击,欢迎学术讨论,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人及科学网立场。 核心提示: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向记者证实,该校副校长黄庆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实成立,现已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并被撤销了研究生导师资格。这次处理的抄袭事件是针对黄庆的博士学位论文,与之前网上流传的两篇学术论文无关。 四川在线7月15日消息今(15)日下午,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向记者证实,该校副校长黄庆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事实成立,现已被取消了博士学位,并被撤销了研究生导师资格。 不过,陈春阳说,这次处理的抄袭事件是针对黄庆的博士学位论文,与之前网上流传的两篇学术论文无关。 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处理经过 陈春阳介绍,2007年12月,西南交大接到关于该校副校长黄庆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匿名举报后极为重视,责成研究生院着手调查。研究生院联系了国内外6位该学科的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于2008年3月20日左右返回,其结论是抄袭成立。 2008年4月,该校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并制定颁布了《西南交通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在此期间,学校收到关于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七人联合署名报告,要求对此进行调查。学校学术委员会即责成学术道德委员会着手进行审理。正当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拟启动此项工作时,“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致使此项工作推迟。 2008年11月,学校学术道德委员会重新启动对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的审理工作,并启动审理程序。 在学术道德委员会经过审理并提出定性结论建议后,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阳校长于2009年6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了学校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定学术道德委员会提出的定性结论建议。与会委员投票表决,同意学术道德委员会提出的关于黄庆教授博士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问题成立,且性质较为严重的定性结论。会议当场宣布了表决结果。 在为此召开的学术委员会会议上,黄庆本人均到场,并为自己做了辩护。专家的评审意见全部作了匿名处理。 依据学校学术委员会关于黄庆教授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定性结论,西南交大学位评定委员会于2009年7月10日下午召开九届六次会议,专题研究处理意见。经过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取销黄庆教授博士学位,撤销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将处理结果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 黄庆仍然可以留校工作 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表示,学校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愿意帮助黄庆端正学术作风,如果黄庆仍然愿意留在该校工作,学校可以接纳。 另外,黄庆是否会被撤销副校长职务,陈春阳表示将有另外的议定程序,这次的处理只针对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一事。 新闻回顾:西南交大副校长涉抄袭论文校方委托第三方核定 新闻摘要:2007年7、8月,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反映,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此前公开发表的署名论文涉嫌抄袭。日前,西南交大校长陈春阳表示,学校已把相关情况上报教育部,委托更高级别的“第三方”专家组进行核定,预计两个月之内将有最终结果。(本文来源:四川在线作者:杨华丽)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谢
jymb 2009-6-21 16:04
毕业在即,时光荏苒。五年研究生涯给我的不仅是收获和积淀,还有毕业之际的喜悦伴随着离别之前的依依不舍,感谢这个承载我无数美好回忆,见证我成长的美丽研究园区。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杨红生研究员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从论文的选题、实验设计乃至成文过程无不浸透着恩师的心血。 非常荣幸能成为 杨红生 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导师 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辛勤坚韧的科研精神 、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和协同合作的团队理念都使我受益匪浅 ,终身难忘。在此,谨向导师杨红生研究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刘保忠 老师、 周毅 老师、 张涛 老师、 刘鹰 老师、 刘石林 老师、 许强 老师在实验设计与实施、文章的撰写与修改过程中都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表示深挚的谢意。衷心感谢 张明珠 老师 和孙荣光 老师在生活中给我的关心和帮助。 一个充满活力、气氛融洽、团结和谐、 蓬勃向上的团队为我的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衷心感谢养殖生态学课题组的每一位兄弟姐妹徐彪、毛玉泽、袁秀堂、游奎、文海翔、陈慕雁、陈康、刘广斌、王方雨、高菲、周兴、孙伟、王晓宇、于宗赫、王清、王红、张立斌、程波、房燕、王天明、高燕、宋奔奔、赵欢、赵鹤凌、赵鹏、李贤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的无私帮助,与他们相处使我感觉到了家的温暖,这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五年的研究生活,因为有了你们而倍感温馨。 感谢日照黄海养殖公司的刘青远总经理等工体人员和东方海洋公司海阳养殖场的工作人员,他们补实无华的性格和勤奋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他们无私地帮助下,我的实验才得以顺利完成。 海上的调查与科研工作是艰苦的,感谢王均光船长、徐毅船长在海上实验中提供的帮助,还有许多淳朴善良的渔民,你们的坚强乐观深深地感染了我。要特别感谢潜水员董克江、王明隔和李常运师傅,他们不辞劳苦的水下工作使本论文获得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尤其感谢 于宗赫 博士,那些在海上的日日夜夜里,一同历经天气变幻,风雨无常,一起为实验争论不休、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日子终生难忘。 感谢与我同舟共济的许强、于宗赫、张立斌三位博士,在旅途的跋涉中和在海上的日日夜夜里,阳光风雨我们一同经历,一起分享快乐与收获,有了你们前三岛的天空永远是晴朗的。感 谢陈康 博士后在工作和学习中给予的无私帮助,你广博的知识,热情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我。 感谢海洋所电镜室的谢嘉琳、 刘伟 老师在样品制备方面的帮助,感谢地质室 王红艳 老师在样品测定方面的帮助,感谢中国海洋大学的 姜明 老师、 王芳 老师和绳秀珍老师在样品检测和论文撰写方面的帮助。 感谢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的 李国民 老师、 刘群 老师、 唐好彬 老师 和赵增霞 老师在样品测定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青岛市立医院的宋卫青医生、刘丰海医生以及检验科的全体工作人员在样品检测方面提供的帮助。 感谢研究生部 刘书明 老师、 武伟 老师、 张丽丽 老师、迟杰老师、 靳朝晖 老师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关怀。 从入学、录取、历次的考核、有组织地实践活动、举办各种类型地心理指导讲座和就业指导讲座、以及一直到毕业答辩时的种种筹备工作,无一不是他们在背后辛勤地忙碌,虽然平日里与他们接触不多,但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使得我们的生活,学习和研究工作得以顺利有序的进行,正值毕业时刻,在这里再次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昔日的同学和朋友们, 他们在我彷徨和焦虑时给我的鼓励和帮助, 在我生活的关心和工作的支持是我顺利完成学业的动力。 最后深深感谢在我身后默默鼓励和支持我的家人,为了我的学业,你们历尽艰辛,却始终以微笑面对生活,给了我甚大激励。 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你们是我努力工作和快乐生活的源泉,也是我永远的牵挂和安慰。谢谢他们对我一直以来的关爱与宽容,感谢他们为我所付出的一切。他们的无私奉献我永远无法报答,只能谨以此文献给你们! 本研究得到 自然基金项 目 刺参夏眠内在调控机理的研究 4057607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浅海典型生境高效生态增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 2006BAD 09A 02 和国家 863 计划课题 筏式养殖设施与生态调控技术 2006AA 100304 的资助。 本论文承蒙中国海洋大学 董双林 教授及汝少 国 教授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方建光研究员的审阅,谨致谢忱。 读书廿载,漫漫求学路,回头看,苦尽甘来。人生几何,短短数十载,往前望,任重道远。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
个人分类: 云裳丽影|5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一篇博士论文: Rapid evolution of diversity in the root nodule bacteria Biserrula ple
陈文峰 2009-4-22 08:50
在网上找到一篇澳大利亚学者做的一篇博士论文,题目是:Rapid evolution of diversity in the root nodule bacteria Biserrula plecinus L.,见这里( paper ),供国内做根瘤菌研究的学者及有兴趣的人参考。此论文的作者是:Nandasena, Kemanthi Gayathri,年轻有为,有思想。现已是国际根瘤菌与土壤杆菌分类分委员会的成员了( member )。
个人分类: 根瘤菌研究最新进展|4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况
zhengxiaoqi 2009-3-30 16:35
很久没来写点东西了,倒不只是因为忙,主要还是因为浮躁。 从开学到现在,把寒假也算上(虽然在家基本上也没干什么),主要忙的是博士论文和预答辩。看师兄师姐以前的论文,红皮的白皮的,泛着丝丝纸香,总有种神圣的感觉。跟很多事情一样,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甜蜜的。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感冒发烧眼痒都经历了一遍,一直到现在还只有一个鼻孔透气。但当自己积字成段、汇集成册,一篇博士论文拿到手上之后,也着实有种兴奋。 27号进行了预答辩,还比较顺利,以后就是外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祝我好运!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4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论文写作
chenxu 2009-3-3 21:30
离上半年的博士论文送审只有两个月了,博士论文才刚刚开了头,心里很着急了,可进度还是依旧的缓慢,已经为了开始完成论文而论文了。已经清楚科研这条道路确实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的,可是已经踏上了不归路。浑浑噩噩的在大学校园里面混迹了九个年头了,说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不是,说练得一身好武艺,却也没有。工作也还没有搞定,难道毕业就失业了,高不成低不就,难怪很多博士毕业就当公务员了,吃着皇粮,当着“公仆”。我始终认为中国的高校应该砍掉一半,博士生导师也要砍掉一半,因为有些地方实在是误人子弟。我呆得也算是中国top10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始终觉得中国的学术没有搞头。天天就是申报项目,写本子,几百万数千万的项目拿到手,就开始混了,能交差就行了,反正国家这两年有钱了,导师就是十足的资本家,100万的项目成本不超过十万,百分之一千的利润,这估计得把某些企业家给气死。博士生的待遇也就不提了,农民工都不如,更比不上小姐了。然后很多人就是忍啊,等老子当了知本家,也要这样搞剥削,一代一代,国家钱花了,科技总是赶不上。老板想我留校,可留了又能怎么样呢,教育官僚化,资本化,我始终认为,中国的教育需要出现一位振臂一呼的英雄,而那个不知道怎么混上院士的周X,应该是没办法振兴中国教育的,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不工作,你说怎么办,要吃饭,娶老婆,买房子,买车,生孩子。于是我就变得现实,变得势力,于是科技也变成了混口饭的工具。希望我的论文能早点凑成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邮购的博士论文(有附件)
jlpemail 2008-9-19 14:09
我邮购的博士论文 论文的作者是 周忠谟(http://baike.baidu.com/view/305810.htm) 教授。 山东 掖县 (今 莱州 )人。1961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1964年该院研究生班毕业。1982年获联邦德国 慕尼黑工业大学 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教授,中国 测绘学 会第四届理事。所提出的建立中国大地坐标系统方案,成为中国1980年新大地坐标系统的基础。在控制网最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大地控制网的精度评价、利用和改善提供了重要依据。著有《卫星网与地面网之间转换的数学模型》等。 测绘出版社 1984 年出版的 《卫星网与地面网之间转换的数学模型》可能是他的第一本书。他的博士论文可能是德文版的。 1984 年,我还是大二学生,邮购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想到 19 年后,会到他工作过的单位来。当时,我只是觉得大地测量的博士论文比较新鲜,就邮购了、收藏了。当时是看不懂的,里面的公式推导很多。 可惜,后来多次搬家,这本书怎么也找不到了。所幸,大型图书馆可以借到此书。 我在院图书馆的书架上,再次看到《卫星网与地面网之间转换的数学模型》是 20 年后的事情了。 1992 年后,作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推出了《 GPS 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 》( 周忠谟 , 易杰军 , 周琪 ),成为 GPS 专业的畅销和常销书,也是我的业务指导书之一。 第一版已经脱销,市面上可以买到 1997 年出的第二版。 谢世杰教授对此书的评介见附件. 《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修订版评介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心、静心、精心完成你的博士论文
热度 1 jianxu 2008-8-3 15:44
(本文仅限于本人所指导的学生参考。如无意间触及他人敏感之处,纯系巧合。) 这里并不是想评论我们培养的博士水平高低?质量如何?也不涉及我们的博士论文( Ph.D Thesis )本身学术价值怎样?也不是来讨论博士论文写作上的技巧。只是根据自己近年来指导学生写作博士论文以及评阅他人博士论文的感受,说一说我们的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 心态, 来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在我看来,这是获得学位所需完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以“用心”、“静心”、“精心”三个词,来大致上描述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良好心态来写 thesis 。 (一)所谓的“用心”,是指在心态上应对 thesis 的写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关于“博士学位”的起源,我不曾考证,但它肯定是“泊来品”。即便就全球范围而言,博士学位无一不是高等教育所能授予的最高学位(有人认为在此上面还有“博士后”,那是误解)。获得 Ph.D 者,被视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得到过系统的知识以及技能训练。换句话说,培养的是高级专业( professional )人才。因此,获得 Ph.D ,在许多人看来是高不可攀的(尽管在中国有平民化、批量生产的倾向)。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大有“玄奘去西天取经”之势。所以才有论文答辩通过后,大家热烈祝贺、答辩人泣不成声的激动场面。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一生大都仅有一次撰写 Ph.D Thesis 的机会与经历(不排除少数人有双学位)。这也几乎是接受专业(特别是专业写作)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如“用心”去完成这一过程,将会使你终生受益。在与导师一道反复修改论文的过程中,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必将会得到提高(至于幅度,那将因人而异,取决于原有基础)。所要强调的是,文字表达能力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会十分重要。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短视地未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过多地注重于结果,而疏于真正有意义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历炼。 (二)“静心”,是指在论文撰写期间,应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和时间来完成。按照我本人的经验,即便是集中精力与时间, thesis 的完成大致上也至少需要 1-3 个月(因人而异,因写作之前的工作进展而异)。当然,也有学生将前期业已完成的阶段性工作,及时地整理成论文的部分章节,在最后阶段仅进行编纂与部分补充,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模式。 比较忌讳的是,有些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平行地忙于其它“不可放弃与割舍”的事宜,诸如联系出国、投递求职信、求职面试、甚至办终身大事等。将自己搞得身心疲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得不偿失。英国有句谚语:“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结果是一只也追不上。”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放弃一些东西。“舍得”即有“舍”,才有“得”(作家老舍的笔名,大概也就是不断放弃的意思?)。诚然,学生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就业压力,心情可以理解。但我相信,做事善始善终,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成就事业的一种基本素质,也是做人的基本美德。 我在国外工作所看到的是,许多学生集中精力将 thesis 完成后,暂且搁置,开始找 job , job 找好后,便提交论文,着手准备答辩。结果是双赢。难道这对于你不可操作吗? (三)“精心”是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使 thesis 达到令人满意的制作质量。显然,你若不能“用心”和“静心”,也就谈不上什么“精心”。如此下来,我们所看到的便是:论文的组织与表述逻辑混乱,词不达意,错别字百出,图表与文字不相呼应,中英文图解(猴吃麻花)两拧, …… 。让读者读起来,如同服饮一副苦涩的中药,耐着性子走到底。 Thesis 写作过程中,反复的推敲与纠错校对是必须地!你做了吗? 博士论文早已经成为科技文献资源的一大宗类,为许多图书馆收藏。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期刊中发表的论文中有对 XXX 博士论文的引证。表明了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美国有的大学要求,最终版的 Thesis 必须用全棉的纸张打印(这种纸张据说可存放久远而不会发黄变色、变皱),用于收藏。可见对博士论文的重视。想一想,你的论文是否值得收藏? 国外有的博士论文在扉页上写有:“献给我的双亲 / 妻子 …… ”,他们数年含辛茹苦地支持你的学业,你拿什么奉献给他们?(“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爱人”。) 如果有一天,你就职单位的“老板”或者是你的朋友提出欣赏一下你的博士论文,你是否会底气十足地回答“ No problem! ”(好办,他们压根儿就看不懂。) 农民有句话,“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还有那:“成功取决于细节”。期待着你能够调整好心态,安排好时间,静下心来, do your best ,拿出一生无憾( without any flaw )的好作品。我的使命便是传道,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周末愉快!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123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热度 6 wangdh 2008-6-7 02:17
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学位论文 王德华 每年答辩季节都要评审学位论文,每年自己学生的论文也都反复修改。但无论怎么细心,错误总还是有。遗憾依旧在,只是换新人。 那么什么样的学位论文才是好论文呢?实际上大家也很明白,心里也都清楚。网上每年公布的 国家优秀 博士学位论文,科学院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都是些典范(尽管也有些被指出有一些缺点,总体看应该是没有大问题的)。有些海归回来的教授们的论文自然也是优秀的。样板处处有。 作为交流吧,我还是想从一个导师的角度,针对我接触到的国内的学位论文情况,谈点粗浅的看法,希望对我自己的学生和其他感兴趣的研究生有些益处。就以流水帐形式写吧。 题目 :学位论文题目要简明、确切,不罗唆,不冗长。评委或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主要工作。有些同学是在博士期间做了几个不同的内容,这样题目就很难表达准确题意。可以突出一点,但不要将不是很密切的几个内容都写在一个题目上。还有些论文是几个不相干的内容,这样题目就更难定了(这种设计本来就先天不足)。不管怎样,一个题目就是一个主题,只能有所舍取。如果都罗列上,实在是不伦不类。还有些论文是一个大主题下的一点点工作,如果需要,可以以副标题的形式给出更多的信息。 特别提醒:注意论文题目可千万不要有错别字,尤其是在封面上。 摘要 :简明扼要是主要的。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浓缩和精华。内行的人看摘要就知道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外行的人也能了解你做了什么,得到了那些重要发现。因此,选题的意义(理论和应用),用什么方法(尤其是先进设备和技术)做了哪些工作?获得了哪些主要结果和结论?是摘要的主要内容,但不需要罗列很多。一篇学位论文不可能有很多重大发现,但是一篇学位论文没有一点闪光的地方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下功夫挖掘自己结果的重要性和结论的重要性。 特别提醒:一篇论文切忌没有结论。 英文摘要 :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可读,没有语法错误 (readable and correct English) , 如果语言地道那就最好了。一旦语法、拼写、时态、单复数、语态等等,出现多个不足,一般读者就没有欲望再读下去了。 前言 :有些学位论文有一个大前言。所谓大前言,就是相对每个章节而言,每个章节内往往还有一个前言。前言要讲清楚研究背景,论文涉及到的研究内容的相关进展,主要是学说、理论等方面的发展,国内外现在存在的争论,遗留的问题等等。然后要介绍所研究的对象,相关的研究积累,已经有的主要发现,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值得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根据积累和国内外学科领域的发展,围绕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说( Hypothesis ),根据科学假说,提出预测 (Prediction) 等。这也就是研究的目的了。选准了问题,目的就明确了。许多论文是没有问题,没有假说,只是说国内还没有相关资料,因此我就做了。现在的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多数是以假说驱动的研究 (hypothesis-driven) ,达尔文时代的那种博物学 (Natural history) 式的研究还是很重要,但是已经不是主流了。因此,如果你从事的不是野外考察研究,不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考察和积累后才能获得一些结论性的内容的研究的话,一定要注意当今这种 问题-假说-预测-设计-实验-数据分析 的流程思维的培养。 在前言中,要注意告诉读者这项研究在科学上的重要意义在哪里,相关结果在科学发展上会有哪些贡献。如果对国计民生有重大贡献是一定要说明的。 特别提醒:切忌前言写成堆积文献而没有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一定要明确突出。所引用的图表一定要注明出处。 材料和方法 ;这部分是相对容易写的。用什么设备,什么技术,什么配方,测定哪些指标等等。但是论文写作还是要有逻辑的,首先不要写成大学的实验报告,有些学生将使用的化学试剂列一个表,注明公司和产品信息等。这没有必要,也不能这样写。应该是将相关信息融在文字里面,如测定什么指标,用什么试剂,在什么设备上测定,这样就将参数、试剂、仪器、方法等连起来了。再者,生物学实验是有内在逻辑性的(其他学科不清楚),如生理学实验中,如果动物还没有处死,就不能先描述血液激素等的测定方法、组织线粒体的测定方法等,还是要按照常规逻辑进行,如实验动物来自哪里?如何饲养?饲养条件(温度、光照、食物成分、笼具规格 ),怎么进行实验处理?处理时间?收集哪些参数和指标?什么时间收集?什么时间处死动物?器官组织如何处理? 这些信息都需要详细给出,不能简略,还有注意内在逻辑性。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是自己创立的方法,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的描述一定要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生物学研究中当今特别关注数据统计。统计方法的描述要特别注意,不同的参数类型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要说明具体的分析方法。如行为学数据不是正态分布的数据,有些数据是同一批动物在不同时间取样(重复性测定数据),有些是季节采样(有不同动物,也有相同动物通过标记进行季节采样),有些数据是百分比 具体的数据采用什么统计学方法是需要注意和描述清楚的。 材料方法部分与前言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前言中计划要验证的相关假说,需要什么样的实验处理,测定哪些指标才能实现,这些信息就需要在材料和方法部分详细介绍。 特别提醒:材料和方法切忌简化、他人不能重复。每个方法如果不是独创,都要有来源。 结果 :这是论文最精华的部分,是多年辛苦劳动的成果。有些同学喜欢按照不同的章节进行描述,这是可以的。每个章节可以独立成文,在每个章节内的前言就需要更加具体化,科学问题也就更直接和具体。方法介绍也是更具体细致。 结果部分也要注意逻辑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层次清楚。基本要求是图表要美观,用图表表示结果的目的就是要将研究结果表述得一幕了然,如增加还是减少,变化趋势如何,相关关系等等。但要注意有些数据是不能用折线图的,只有连续的数据才能用折线图。图的设计和美化过程很重要,字体、线段粗细等等,这些都是要花费很大功夫的。统计学信息要详细给出来。 要时刻记住:结果是针对问题来的,结果是经过相应的实验设计,经相关处理后获得的,收集数据的过程自然是要严格仔细,数据要确保真实可信,这才是好的结果。 特别提醒:切忌在结果部分只有图表,没有文字描述;或者在文章中有描述,但没有说明数据在哪里(相关图表)。 讨论 :这部分是在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升华。首先主要结果和结论要突出出来,然后分析其合理性、重要性,有哪些证据支持,提高在那里,发展在那里。在学科领域内的贡献是什么。同时一定要结合前言中提出的假说和预测。告诉读者,你的研究结果是支持了所提出的假说,还是拒绝,还是中性。 每个结论性的内容,只要是引自文献,一定要给出出处。文献引用要阅读原文,尽量不要转引,起码要看看原文的论文摘要。现在许多引用与论文中的内容不沾边,或者是错误引用。同时正确理解原文也是很重要的,一旦理解错误,也是很大的问题。 在分析自己的结果的时候,在生物学中,还要注意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如分布在那里?食性?是否冬眠?分类地位?生境情况,气候情况等等,不注意这些信息,或者不了解这些信息,许多科学问题是理解不了的,也是解释不好的,即使有好的结果也很难得出好结论。这些可能适合宏观生物学领域。 讨论部分要就事论事,忌讳堆砌文献,罗列一长串,不知所云。避免总是介绍国际上已经获得了哪些结果,最后没有很好地将这些信息用于分析自己的结果、阐述自己的结论上。 作为生物学研究,由于研究的哲学不同(生物有其特殊的生物哲学,著名科学家迈尔有过详细阐述),因此一个生物学现象应该力求给出近因( Proximate cause )和远因( Ultimate cause )。一个生物学现象,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会有很大的不足。生物哲学这一点是与物理哲学等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生物学现象我们给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后(所谓的机理性研究,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等),还要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进化上的解释)。我们测定的是一个瞬时的生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者分子生物学指标,但是这个指标所反映可是无数个世代后的一个现象,这个无数个时代的进化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分析的。 如果论文结果以多个章节进行展示,在每个章节中最好有个小结,总结本章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有时也可以指出实验的不足或需要补充的内容。 特别提醒:讨论要有主次,切忌面面俱到、处处不深入、含含糊糊。 结语 :建议全文有个结语部分(不见得都需要)。结语是全文的总结,再次提醒读者你所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论,重要贡献,不足,以及建议可以进一步开展的相关内容。注意的是,结语不要与摘要重复,不要与每个章节的小结重复。太多的重复是非常忌讳的。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反映学生掌握文献的情况,对国内外发展所掌握的情况,对文献的过滤和综合能力。 特别提醒:不要涉及面太广、太大。要围绕几个主题展开。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以文献综述为基础的。一定要注意引用:图表的出处,每个结论的出处。 参考文献 :这部分往往容易出问题,主要是由于不细心导致的。首先,在论文内引用的文献,在参考文献部分一定要列出来;反之,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每篇文献,必须都是文内引用的。前后一定要一致。参考文献的引用要精,不是越多越好。实际上许多学生是根本没有阅读那些文献。既然没有阅读,列上干什么呢?你参考了吗?如果没有参考,怎么放到了参考文献中去?关于细节问题,只要细心就不会有作者姓名错误、刊物名称错误、动物名称错误、页码错误、大小写错误等等。我有个建议,参考文献中的中文文献最好列在英文文献的前面,且最好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序。有些同学说按照拼音排序不是一样吗?我的观点是我们的中国字,顺序是笔划,不是拼音。只是个人的爱好而已,至少我学生的论文都是建议他们这样排序的。 致谢 :这部分我们一定要强调和重视。我已经有篇博文说明了如何写论文的致谢部分。 20 多年的求学之路,拿到了学术界最高的学位,说不兴奋是假的。但是这部分一定是要真情流露,要用心去写,尽量不要有遗漏,但也忌讳说过头的话。有些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不是很融洽的,在这个时候,研究生要胸怀宽广一些,人家以前帮助过你,你还是要致谢的。这毕竟是写在纸上的,如果由于狭隘的思维,对于帮助过你的一些人故意不致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你想挽回,但已经没有这种可能了。因此还是要学会宽容,要海纳百川,不要留下任何情意上的遗憾。特写要说明的是,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主要在研究组内,平时跟研究生管理部门接触不多,甚至有些同学也就是入学时报个到,毕业时办个手续。但是,平时所有的研究生事务管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老师们是很辛苦的,从入学、录取,一直到毕业,他们都在默默忙碌着,毕业时刻,应该好好谢谢他们。对于研究室的实验人员、仪器管理人员等等,都是需要记住他们的帮助,给以谢意的。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提醒:对于师兄师姐的感谢,如果他们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可千万不要称他们为博士,这样他们自己会很尴尬的。 个人简历 :提醒一点,就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简历。发表的论文,要实事求是。已经完成初稿的,或者已经投稿,或者已经返修,或者在印刷中等等,要实事求是列出来。连初稿都没有完成的,如果只是一个意向性的题目,就没有必要罗列出来了。 总之,学位论文的数据一定要真实,结论一定要适中,不要有虚假成分,不要有夸大的成分。好的成果,重要的发现,是不会被埋没的。当然一篇好的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是学术价值,形式表面的东西是为重要成果服务的。记住一篇博士论文要考虑和保证三点: 1 . 你的研究对所从事的领域有什么贡献? 2 .这种贡献是否是重要的? 3 .你的贡献是否是原创性的? 以上是随想,有很多不足。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格式上、结构上等等都各不相同。因此什么样的学位论文是好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标准。但是实际上,在现实中人们的心目中又确实有一个标准。 作为交流和参考,没有认真修改,不当指出,欢迎批评指正。 (王德华 2008 年 6 月 5 - 6 日) 相关博文: 学位论文的致谢怎么写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65 ) 研究生要重视答辩过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756 ) 研究生要重视学位论文写作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601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3404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烈祝贺张智刚、邹小波荣获200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wangyk 2008-5-30 19:10
热烈祝贺《农业工程学报》作者张智刚、邹小波荣获 2008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教育部公布 2008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本刊的 2 位作者获此殊荣,分别为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前副校长、博士生导 师罗锡文 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智刚;由《农业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江苏大学前副校长、博士生导 师赵杰文 教授指导的博士生邹小波。在此,谨向两位伟大导师 和优秀 博士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 张智刚近年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相关论文 4 篇,邹小波近年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相关论文 8 篇。具体信息如下。 张智刚优秀博士论文信息 农业工程 张智刚 罗锡文 插秧机的 DGPS 自动导航控制系统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 张智刚近年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论文 4 篇 轮式农业机械自动转向控制系统研究 张智刚 , 罗锡文 , 李俊岭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11):77-80 20050218 农用智能移动作业平台模型的研制 罗锡文 , 区颖刚 , 赵祚喜 , 赵新 , 张智刚 , 张志斌 , 卢广宇 , 李俊岭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2):83-85 20060833 基于超声波传感器和 DGPS 的果树冠径检测 王万章 , 洪添胜 , 陆永超 , 岳学军 , 张智刚 , 蒋国良 农业工程学报, 2006(8):158-161 20080523 农业机械导航中的航向角度估计算法 张智刚 , 罗锡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5):- 邹小波优秀博士论文信息 食品科学 与工程 邹小波 赵杰文 计算机视觉、电子鼻、近红外光谱三技术融合的苹果品质检测研究 江苏大学 邹小波近年在《农业工程学报》发表相关论文 8 篇 20020336 电子鼻在饮料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邹小波 , 赵杰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0218(3):146-149 20020544 用传感器阵列和遗传基因块区分两种食醋 ( 英文 ) 邹小波 , 赵杰文 , 吴守一 农业工程学报, 200218(5):226-230 20040427 电子鼻快速检测谷物霉变的研究 邹小波 , 赵杰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0420(4):121-124 20050824 牛胸椎骨图像中软骨和硬骨区域的自动分割技术 刘木华 , 赵杰文 , 邹小波 农业工程学报, 200521(8):110-113 20060623 水果外观质量在线检测系统的软件实现 赵杰文 , 盛伟 , 邹小波 , 黄星奕 农业工程学报, 2006(6):115-118 20070127 支持向量机在电子鼻区分不同品种苹果中的应用 邹小波 , 赵杰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0723(1):146-149 20070429 支持向量机在苹果分类的近红外光谱模型中的应用 赵杰文 , 呼怀平 , 邹小波 农业工程学报, 200723(4):149-152 200705008 嗅觉可视化技术及其对 4 种不同的食醋区分 邹小波,张 建, 赵杰文,殷小平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6):
个人分类: 随感杂谈|850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