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幼桃淑女及抽象和具体
cyaninelotus 2010-7-27 17:31
不知道各位喜不喜欢看MP,这小孩玩意我倒是很喜欢,主要是承蒙我家儿子的带领。儿子老师其实很不愿意他们看MP,因为猫小乐创造的阿衰实在是个白字先生。但我总觉得那别字与白字后面充满了天分的幽默。所以,我为儿子买了全套的阿衰,我儿子也常常语出惊人。他们每天都有阅读作业,我就一边做事一边竖起耳朵听他在自己房间放声朗读。第一次他把体型较小但具有隐藏的凶悍的金钱豹读成了金钱狗,这下子一点都不凶悍,笨笨地可爱,说不定眼神里还有些无助。第二次,他把体态曼妙神色从容的窈窕淑女读成了幼桃淑女, 这次我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本来完全是应该读成幼兆淑女的,他硬是读成了幼桃淑女,这不是天分是什么呢? 我一直在想宝姐姐和林妹妹到底差别在哪里,这问题我没想清楚。我儿子却一语中的。宝姐姐再好,再有才华,她只能是窈窕淑女,只有林妹妹才可以是幼桃淑女。这幼桃淑女与窈窕淑女都是有出处的。皆出自于诗经国风。《关雎》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是窈窕淑女的来源,解释窈窕淑女曰:苗条美貌、善良贤慧的姑娘,这八个字放在宝姐姐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国风里还有一首,就是下面的《桃夭》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之于归,宜其家人。 在这首诗里闪耀的女子是没有美貌的描述的,但火一样鲜艳的比兴和茂盛茁壮及结满果实的希望,是藏在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之中的。您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新郎是以怎么样激动的心情迎娶他那灼灼其华的新娘的,而他的激动在于蓝天下的那颗桃树将要有蕡其实,不仅如此,她能够宜其室家!这就是那个幼桃淑女了,她的灼灼其华,超出窈窕淑女的那部分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换句话说,女子美貌不过是在大家文化氛围里的一种比较,各层次美女都有,不能说很少。一般女子没有什么毛病,大概都能够有蕡其实。因此这些任务,窈窕淑女完全胜任。但是,宜其室家的任务就很难说窈窕淑女能够做了,不过幼桃淑女一定能完成。 幼桃淑女比之窈窕淑女只有一条区别,小桃在它未经尘世污染的清亮时期,具有水晶的光辉,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坚持。而窈窕淑女没有,窈窕淑女具有极端的智慧和成熟,这成熟渗透了世故。宜其室家是什么要求呢?其实也不高,不过就是绝境中的坚持,孤独中的陪伴而已。但当她面临更好的选择时,没有人知道窈窕淑女能坚持多久。这大概就是《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里孟浩执着于林雨馨的原因。也所以,林妹妹是幼桃淑女,而宝姐姐只是窈窕淑女。 但是,不做宝哥哥,很难知道林妹妹与宝姐姐的本质区别。甚而至于林妹妹的人缘比宝姐姐差多了,她的死多多少少都与袭人怕她将来对自己不利而从中做事有关。也就是说,幼桃淑女优越于窈窕淑女的那一部分是属于品质属于人格属于灵魂的,它抽象而不具体。但偏偏我们的生活是进行在具体中的,偶然需要灵魂抽象一下。窈窕淑女宝姐姐非常适合具体的生活,因为她不需要为维护自己抽象的人格付出什么,她只需要具有足够的培养和智慧维护自己并且获得自己。另一方面,世人难得有精力仔细审查全面看待谁谁,大家不过一时一事看重自己的感觉与所得罢了。所以宝姐姐就能够审时度势,游刃有余。而林妹妹不行,她是为了自己的心白白得罪了不少人,连宝姐姐赖在她头上的偷听她都没法洗清。还要不时地耍小脾气,哪里像个淑女?如此一来,在现实生活中,宝姐姐式的窈窕淑女是识时俊杰,一般比较成功。而林妹妹式的幼桃淑女则很难脱颖而出。 不过不能因此认为幼桃淑女人们不喜欢。人们非常喜欢----仅从小旭逝去的悲痛中就能看出来。只是幼桃淑女纠结在具体的生活和抽象灵魂的坚持中,而我们的生活其实也一直纠结在具体与抽象之中。 先说说婚姻吧。爱情靠的是什么?心心相吸,谈的就是灵魂和品格,没结婚的时候女人渴望着灵魂的伴侣,男人其实也一样。这时候你要的,应该是幼桃淑女,当然,需要用心辨认,不一定你能认得她。但是生活不是拿灵魂来应付的,生活很具体------具体到上街如厕的money和袜子上的破洞,只有能把美好的十四行诗和洗净后拖把上的水滴连成一体的mm才是成熟强大到可以应对具体的幼桃淑女,这还不包括她在要回被小贩多收的银子和挖空心思等待并讨好一个给孩子扎针的护士时要修正灵魂的蜕变........但是,蜕变成具体也不算强大,她必须保有幼桃淑女!因为当具体成为程式,抽象就会回到人间,大家又在寂静的平凡中需求意义了,也不能把灵魂给丢了。要不然,不是GG丢了MM,就是MM丢了GG。当然,一开始没认清楚幼桃淑女或幼桃帅哥的除外。如此看来,幼桃淑女要宜其室家,必须要使足够强大,不但强大到把抽象和具体分开,还要强大到把具体和抽象联系在一起。当然,男人其实也一样。 如果把窈窕淑女和幼桃淑女的具体与抽象拿到现实生活中对照,发现其指向真是不少。单以人才论,我们的社会是要有灵魂救危难的幼桃淑女还是要有技术找工作的窈窕淑女?上面看出,幼桃淑女不是很适合具体,她的优势在于灵魂和思维,就好比学生积累知识积淀思维方式逐渐积蓄能力,这需要一系列长期的培养和自我培养。但是窈窕淑女是适合具体的,那就是一对一具体的培养,她不具有幼桃淑女的后劲。不过,仿佛社会不这样看,一叶障目否定法。见着理学博士管它什么专业,碰见桥梁问桥梁,碰见大坝问水库,如果你是幼桃,一定不愿胡诌,那便就不博了。所以,这种苛刻的功利辨白,大概就是很多人非常愿意并积极去做窈窕淑女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我热爱幼桃淑女。只是她的路很不平坦,但我相信,这样的淑女只要赋予自己信心,积极成长,让内心强大,她的魅力和能力一定超过窈窕淑女。而且,也只要这样的幼桃淑女和幼桃帅哥才能够在人生的路上不弃不离,莫失莫忘,坚持自己的理想,收获爱情与人生。 (后记:上学期带的班上有个女孩,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明亮清澈,她跟我谈起她的思想和困惑。她是我心中的幼桃淑女,我希望也相信她会成长为这样的女子。谨以此文写给小亮。)
个人分类: 教育镜像|61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杨义先拜《易经》之大畜卦
yangleader 2010-7-27 17:20
杨义先拜《易经》之大畜卦 ――――延揽天下英才,做大做强灵创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九二:舆说辐。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 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六四:童豕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灵创团队是由志同道合的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醉心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创新团队。我们立足高校、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我们以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领导者为已任。我们的使命是把灵创团队建设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综合型骨干输送基地;理论与技术源创中心,国际与国内交流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色型企业孵化基地”。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实际贡献为产出导向;以凝练目标、汇聚力量为基本策略,做出有重大影响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成果;以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和创新人才为根本,实现灵创团队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总之,灵创团队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影响21世纪中国信息安全的创新团队”! 实现灵创团队崇高理想的关键第一是人才,第二也是人才,第三仍然是人才! 如何发现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一直是我冥思苦想的问题,大畜卦的智慧之光使我茅塞顿开,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既有天下英才的辅佐,又能始终坚守正道,灵创事业哪能不所向披靡!我们为灵创英才提供有尊严的物质生活,绝不让他们为斗米折腰;我们为灵创英才提供宽广的事业舞台,绝不让他们在家吃闲饭。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灵创团队尊重人才,崇尚贤能。灵创英才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光明磊落,每天进德修业不止。我们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止,不倚其畜而自恃,坚守正道,顺应天道,不畏险阻,敢于克服任何困难。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胸怀揽尽天下英才之志,灵创人努力效法先圣言行,时时充实自己,培养美好的品德,积聚广博的知识。我们牢记成大事的三要素:学习本领,修身养性;招贤纳才,积蓄力量;看准时机,一举成功! “初九:有厉利已。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英雄不问出处,不论其人事关系在哪个单位,也不论学历和地位如何,只要有一技之长并且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者,都是灵创团队所需要的人才,都要广泛储备,以利后用。只要拥有充足的人才,便可轻松自如地“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当然,灵创团队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轻举妄动,决不冒无谓的风险,一旦发现错误的苗头,就坚决予以纠正。 “九二:舆说辐。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灵创团队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任何人。在灵创团队,任何人都很重要,都是人才,但同时,任何人又都不是不可缺少!不认同灵创团队,不守纪律者将被坚决裁拆。灵创团队决不容忍无政府主义者。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 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灵创团队爱才,更要用才,而且我们认为爱惜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使用人才,发挥其作用,使其综合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必须对人才进行艰苦的历练,严厉的鞭策,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与淘汰,使他们得以全面提高。在人才还没有锻炼成熟之前,绝不轻易重用。面对任何挑战,灵创英才都应该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灵创英才不但会做事,更会做人!在必要时,灵创英才们要能够团结如一人,攻克任何艰难险阻。 “六四:童豕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灵创团队始终以惜才之心对人才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使他们从心底认同灵创团队并竭尽全力为灵创事业贡献全部聪明才智。针对他们身上早期出现的非本质缺点,我们要通过灵创团队中已经形成的先进文化氛围来感化他们,通过灵创之星的榜样力量来激励他们,并最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真正合格的灵创人。“止恶于未蒙,扬善于初生”当然是大吉大利。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对灵创团队中野性过足者将动用严厉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对那些实在难以调教的人,不惜采取针对性很强的非常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他的习性,那么,灵创事业就一定可持续发展,可庆可贺。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在竞争中发现人才,靠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不惜代价培养和教育人才,以宽容之心凝聚和善待人才,彻底放手使用人才。蓄德养贤成功之日,便是灵创事业畅通无阻之时。顺天道,定成大事!
个人分类: 灵创团队|4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到底行不行
热度 1 wya 2010-7-27 10:28
西医药物多是建立在小白鼠等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而中医是几千年来在实践中用人命换来的经验总结,所以其有效性和科学性比西医更具优势。目前的不是中医不行,而是中医的人才不行。从历史看,最聪明、勤奋和高尚的人才能学好中医,现在很多是考不上别的专业才学的中医,所以难以领悟其中真谛。而且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看书是不行的,脉、药、理都要实践才行。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2440 次阅读|8 个评论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skyclub2008 2010-7-26 11:53
在国际化大形势下,国家或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有了新的观点和范围。我等之辈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有什么样的作为和成果,才能为人类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前途?这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问题。 可能是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和能力 一,具有国际化视野。在新的环境中,需要我们以国际视线范围为目标和标准,来定义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局势。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有指导可循。 二,具有国际交流和领导能力。在大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的情形下,我们年轻一代也应该用各种技能来填充我们的实力。英语、普通话、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力实在是不可小看的有利工具。 三,在学术界学习和工作的科研人员,也应该学有所用,充分利用我们的新形势下的有利资源和丰富的人气关系,成就我们的为人类造福、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生活的前途。 中国的国内环境资源有限,但是我们的潜能无限, 培养我们锐利的眼光和进行改善的能力,使之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启发。
个人分类: 科研教育|7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丘成桐: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中日数学人才培养之比较
liuxiaod 2010-7-20 23:52
序言 在牛顿(1642~1727)和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微积分以后,数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18到19世纪200年间,欧洲人才辈出,在这期间诞生的大数学家不可胜数,重要的有:尤拉(Euler,1707~1783),高斯(Gauss,1777~1855),阿贝尔(Abel,1802~1829),黎曼(Riemann,1826~1866),庞卡莱(Poincare,1854~1912),希尔伯特(Hilbert,1862~1943),格拉斯曼(Grassmann,1809~1877),傅立叶(Fourier,1768~1830),伽罗华(Galois,1811~1832),嘉当(E.Cartan,1869~1951),伯努利(D. Bernoulli,1700~1782),克莱姆(G. Cramer,1704~1752),克莱罗(A. Clairaut,1713~1765),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兰伯特(J. Lambert,1728~1777),华林(E. Waring,1734~1798),范德蒙德(Vandermonde,1735~1796),蒙日(Monge,1746~1818),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4),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勒让德(Legendre,1752~1833),阿冈(R. Argand,1768~1822),柯西(Cauchy,1789~1857),莫比乌斯(M?觟bius,1790~1868),罗巴切夫斯基(Lobachevsky,1792~1856),格林(Green,1793~1841),波尔约(J. Bolyai,1802~1860),雅可比(Jacobi,1804~1851),狄利克雷(Dirichlet,1805~1859),哈密尔顿(W. Hamilton,1805~1865),刘维尔(Liouville,1809~1892),库默尔(Kummer,1810~1893),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1815~1897),布尔(G. Boole,1815~1864),斯托克斯(G. Stokes,1819~1903),凯莱(Cayley,1821~1895),切比谢夫(Chebyshev,1821~1894),埃尔米特(Hermite,1822~1901),爱森斯坦(Eisenstein,1823~1852),克罗内克(Kronecker,1823~1891),开尔文(Kelvin,1824~1907),麦克斯威尔(J.Maxwell,1831~1879),富克斯(L. Fuchs,1833~1902),贝尔特拉米(E. Beltrami,1835~1900)等。 他们将数学和自然科学融合在一起,引进了新的观念,创造了新的学科。他们引进的工具深奥而有力,开创了近300年来数学的主流。数学的发展更推进了科学的前沿,使之成为现代文化的支柱。 在这期间,东方的数学却反常地沉寂。无论中国、印度或者日本,在17世纪到19世纪这200年间,更无一个数学家的成就可望上述诸大师之项背。其间道理,值得深思。数学乃是科学的基础,东方国家的数学不如西方,导致科学的成就不如西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这里我想讨论一个现象: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江户时代关孝和(Takakazu Seki Kowa,1642~1708)创立行列式外,日本数学成就远远不如中国,但到了19世纪末,中国数学反不如日本,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里,我们试图用历史来解释这个现象。 19世纪中日接受西方数学的过程 1859年,中国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和苏格兰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e,1815~1889)翻译了由英国人De Morgan(1806~1871)所著13卷的《代数学》和美国人Elias Loomis所著18卷的《代微积拾级》。他们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全部翻译出来,完成了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未竟之愿,在1857年出版。 就东方近代数学发展史来说,前两本书(《代数学》、《代微积拾级》)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代数学》引进了近代代数,《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则引进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李善兰本人对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表示有所认识,亦发现所谓尖锥体积术和费尔马小定理,可以说是清末最杰出的数学家,但与欧陆大师的成就不能相比拟,没有能力在微积分基础上发展新的数学。 此后英人傅兰雅(John Fryee,1839~1928)与中国人华蘅芳(1833~1902)也在1874年翻译了英人华里司(William Wallis,1768~1843)所著的《代数术》25卷和《微积溯源》8卷,他翻译的书有《三角数理》12卷和《决疑数学》10卷,后者由英人Galloway和Anderson著作,是介绍古典概率论的重要著作,在1896年出版。 这段时期的学者创造了中国以后通用的数学名词,也建造了一套符号系统(如积分的符号用禾字代替)。他们又用干支和天地人物对应英文的26个字母,用二十八宿对应希腊字母。 这些符号的引进主要是为了适合中国国情,却也成为中国学者吸收西方数学的一个严重障碍。事实上,在元朝时,中国已接触到阿拉伯国家的数学,但没有吸收它们保存的希腊数学数据和它们的符号,这是一个憾事。 当时翻译的书籍使中国人接触到比较近代的基本数学,尤其是微积分的引进,更有其重要性。遗憾的是在中国洋务运动中占重要地位的京师同文馆(1861)未将学习微积分作为重要项目。 而福州船政学堂(1866)则聘请了法国人L.Medord授课,有比较先进的课程。1875年,福州船政学堂派学生到英法留学,如严复在1877年到英国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郑守箴和林振峰到法国得到巴黎高等师范的学士学位,但对数学研究缺乏热情,未窥近代数学堂奥。 日本数学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前虽有自身之创作,大致上深受中国和荷兰的影响。1862年日本学者来华访问,带回李善兰等翻译的《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并且广泛传播。他们迅即开始自己的翻译,除用中译本的公式和符号外,也利用西方的公式和符号。 明治天皇要求国民向全世界学习科学,他命令和算废止,洋算专用,全盘学习西方数学。除了派留学生到欧美留学外,甚至有一段时间聘请了3000个外国人到日本帮忙。日本和算学家如高久守静等虽然极力抵制西学,但政府坚持开放,西学还是迅速普及,实力迅速超过中国。 日本人冢本明毅在1872年完成《代数学》的日文译本,福田半则完成《代微积拾级》的日文译本,此外还有大村一秀和神田孝平。神田在1865年已经完成《代微积拾级》的译本,还修改了中译本的错误,并加上荷兰文的公式和计算。日本人治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此后日本人不但直接翻译英文和荷兰文的数学书,Fukuda Jikin还有自己的著作,例如Fukuda Jikin在1880年完成《笔算微积入门》的著作。 日本早期数学受荷兰和中国影响,明治维新期间则受到英国影响,其间有两个启蒙的数学家,第一个是菊池大麓(Dairoku Kikuchi,1855~1917),第二个是藤沢利喜太郎(Rikitaro Fujisawa,1861~1933),他们都在日本帝国大学(Imperial University)的科学学院(The Science College)做教授,这间大学以后改名为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到1897年才成立)。 菊池在英国剑桥大学读几何学,他的父亲是Edo时代的兰学家(Dutch Scholar),当时英国刚引进射影几何,他就学习几何学,并在班上一直保持第一名,他和同班同学虽然竞争剧烈,却彼此尊重。 根据菊池的传记,说他一生不能忘怀这种英国绅士的作风,以后他位尊权重,影响了日本学者治学的风骨。 他在剑桥得到学士和硕士,在1877年回到日本,成为日本第一个数学教授,日本的射影几何传统应该是由他而起,以后中国数学家苏步青留日学习射影、微分几何,就是继承这个传统。 菊池家学渊源,亲戚、儿子都成为日本重要的学者,他在东京帝国大学做过理学院长、校长,也做过教育部长、京都帝大校长、帝国学院(Academy)的院长。 他对明治维新学术发展有极重要的贡献,他思想开放,甚至有一阵子用英文授课。 藤沢利喜太郎在1877年进入日本帝国大学学习数学和天文,正好也是菊池在帝大开始做教授那一年。他父亲也是兰学家,在菊池的指导下,他在东京大学学习了五年时间,然后到伦敦大学念书,数个月后再到德国柏林和法国的 Strasbourg。在柏林时,他师从库默尔(Kummer)、克罗内克(Kronecker)和魏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这些人都是一代大师。 藤沢利喜太郎1887年回到日本,开始将德国大学做研究的风气带回日本。他精通椭圆函数论,写了14篇文章,并于1925年成为日本参议员,于1932年当选为日本的院士。 菊池和藤沢利喜太郎除了对日本高等教育有重要贡献外,也对中学和女子教育有贡献,编写了多本教科书。 20世纪初叶的日本和中国数学 1.日本数学 20世纪初叶最重要的日本数学家有林鹤一(Tsuruichi Hayashi,1873~1935)和高木贞治(Teiji Takagi,1875~1960)。林鹤一创办了东北帝国大学的数学系,并用自己的收入创办了Tohoku数学杂志。 但日本近代数学的奠基人应该是高木贞治。他在农村长大,父亲为会计师。他在1886年进中学,用的教科书有由Todhunter写的Algebra for Beginners和由Wilson写的Geometry。到了1891年,他进入京都的第三高中,三年后他到东京帝大读数学。 根据高木的自述,他在大学的书本为Durgi写的《椭圆函数》和Salmon写的《代数曲线》,他不知道这些书籍与射影几何息息相关。当时菊池当教育部长,每周只能花几个小时授课,因此由藤沢主管,用德国式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他给学生传授Kronecker以代数学为中心的思想。高木从Serret写的Algebra Suprieure(法语)书中学习阿贝尔方程,并且学习H. Weber刚完成的两本关于代数学的名著。 1898年,高木离开日本到德国柏林师从Frobenius,当时Fuchs和Schwarz还健在,学习的内容虽然和日本相差不大,但与名师相处,气氛确实不同。 1900年,高木访问G?觟ttingen(哥廷根),见到了数学大师Klein和Hilbert。欧洲年轻的数学家大多聚集在此,讨论自己的创作。高木自叹日本数学不如此地远甚,相距有半个世纪之多。然而一年半以后,他大有进步,能感觉自如矣。可见学术气氛对培养学者的重要性。 高木师从Hilbert,学习代数数论,印象深刻。他研究Lemniscate函数的complex multiplication。他在1903年完成博士论文,由东京大学授予博士学位(1900年时东京大学已经聘请他为副教授)。 1901年,高木回到东京,将Hilbert在G?觟ttingen(哥廷根)领导研究的方法带回东京大学,他认为研讨会(Colloquia)这种观念对于科研至为重要,坚持数学系必须有自己的图书馆和喝茶讨论学问的地方。1904年他被升等为教授,教学和研究并重。他的著作亦包括不少教科书,对日本数学发展有很深入的影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科学界与西方隔绝,他不以为苦,认为短期的学术封闭对他反而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静下心来深入考虑class field理论。在这期间,他发现Hilbert理论有不足之处,在1920年Strasbourg世界数学大会中,他发表了新的理论。两年后他的论文得到Siegel的赏识,建议Artin(Emil Artin)去研读,Artin(Emil Artin)因此推导了最一般的互反律,完成了近代class field理论的伟大杰作。 高木的学生弥永昌吉(Shokichi Iyanaga)于193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到过法德两国,跟随过Artin,在1942年成为东京大学教授。他的学生众多,影响至巨。 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以后60年代以前著名的学者有如下几位: 东京大学毕业的有:吉田耕作(Kosaku Yoshida,1931),中山传司(Tadashi Nakayama,1935),伊藤清(Kiyoshi Ito,1938),岩堀永吉(Nagayoshi Iwahori,1948),小平邦彦(Kunihiko Kodaira,1949),加藤敏夫(Tosio Kato,1951),佐藤斡夫(Mikio Sato,1952),志村五郎(Goro Shimura,1952),铃木道雄(Michio Suzuki,1952),谷山丰(Yutaka Taniyama,1953),玉河恒夫(Tsuneo Tamagawa,1954),佐竹一郎(Ichiro Satake,1950),伊原康隆(Yasutaka Ihara);京都大学毕业的有:冈洁(Kiyoshi Oka,1924),秋月康夫(Yasuo Akizuki,1926),中野重雄 (Shigeo Nakano),户田芦原(Hiroshi Toda),山口直哉(Naoya Yamaguchi),沟沺茂(Sigeru Mizohata),荒木不二洋(Fujihiro raki),广中平佑(Heisuke Hironaka 硕士,1953),永田雅宜(Masayoshi Nagata 博士,1950);名古屋大学毕业的有:角谷静夫(Shizuo Kakutani,1941),仓西正武(Masatake Kuranishi,1948),东谷五郎(Goro Azumaya,1949),森田纪一(Ki~iti Morita,1950);东北大学毕业的有:洼田忠彦(Tadahiko Kubota,1915),茂雄佐佐木(Shigeo Sasaki,1935);大阪大学毕业的有:村上真悟(Shingo Murakami),横田洋松(Yozo Matsushima,1942)。 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学者继承了高木开始的传统,与西方学者一同创造了20世纪中叶数学宏大的基础,这些学者大都可以说是数学史上的巨人。 其中小平邦彦和广中平佑都是Fields medal(菲尔茨奖)的获得者,他们都在美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广中平佑在哈佛大学得到博士,20世纪90年代后回日本。小平邦彦则在1967年回国,他在美国有4位博士生,而在日本则有13位之多,著名的有K.Ueno,E.Horikawa,I.Nakamura,F.Sakai,Y.Miyaoka,T.Fujita,T.Katsura等,奠定了日本代数几何的发展。 M.Sato的学生有T.Kawai、T.Miwa、M.Jimbo和M.Kashiwara,都是代数分析和可积系统的大师。Nagata的学生有S.Mori、S.Mukai、M.Maruyama。其中Mori更得到菲尔茨奖。 2.中国数学 李善兰(1811~1882)和伟烈亚力翻译Loomis的《微积分》以后,数学发展不如日本,京师同文馆(1861年创办)和福州船政学堂(1866年创办)课程表都有微积分,但影响不大。 严复(1854~1921)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到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军专门学校读数学和工程,却未遇数学名家。容闳(1828~1912)在1871年带领幼童赴美留学,以工程为主,回国后亦未能在数学和科技上发展所长。 甲午战争后,中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在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上书光绪皇帝:切托日本文部参谋部陆军省代我筹计,酌批大中小学各种速成教法,以应急需。 1906年,留日学生已达到8000人,同时又聘请大量日本教师到中国教学。冯祖荀大概是最早到日本念数学的留学生,他在1904年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回国后,他在1913年创办北京大学数学系。 1902年,周到达日本考察其数学,访问日本数学家上野清和长泽龟之助,发表了《调查日本算学记》,记录了日本官校三年制理科大学的数学课程: 第一年:微分、积分、立体及平面解析几何,初筹算学、星学及最小二乘法、理论物理学初步,理论学演习、算学演习。 第二年:一般函数论及代数学、力学、算学演习、物理学实验。 第三年:一般函数论及椭圆函数论、高等几何学、代数学、高等微分方程论、高等解析杂论、力学、变分法、算学研究。 这些课程,除了没有包括20世纪才出现的拓朴学外,其内容与当今名校的课程不遑多让。中国当时大学还在萌芽阶段,更谈不上这样有深度的内容。 周达又从与上野清交流中得知华蘅芳翻译《代数术》时不应删除习题。周达的三子周炜良以后成为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几何学家。 现在看来,全面学习日本不见得是当年洋务运动的一个明智选择,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期间的科学虽然大有进步,但与欧洲还有一大段距离。中国为了节省用费,舍远求近,固可理解,然而取法乎其中,鲜有得乎其上者。 紧接着中国开始派学生到美国,其中有胡敦复(1886~1978)和郑之蕃(1887~1963),前者在哈佛念书,后者在Cornell大学再到哈佛访问一年,他们两人先后(1911和192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27年清华大学成立数学系时,郑之蕃任系主任。 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学生亦有秦汾,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35年中国数学会之发起人中有他们三人,胡敦复曾主持派送三批留美学生,共180人。 1909年美国退回庚子赔款,成立中国教育文化基金,列强跟进后,中国留学欧美才开始有严谨的计划。严格的选拔使得留学生质素提高。哈佛大学仍然是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对象,胡明复(1891~1927)是中国第一个数学博士,从事积分方程研究,跟随Osgood和B?觝cher。第二位在哈佛读书的中国数学博士是姜立夫(1890~1978),他跟随Coolidge,念的是几何学。 俞大维(1897~1993)也在哈佛哲学系跟随Sheffer和Lewis读数理逻辑,在1922年得到哲学系的博士学位。刘晋年(1904~1968)跟随Birkhoff在1929年得到博士学位。江泽涵(1902~1994)跟随Morse学习拓扑学,1930年得到博士学位。申又枨(1901~1978)跟随Walsh学习分析,1934年得到博士学位。 芝加哥大学亦是中国留美学生的一个重要地点,其中杨武之(1896~1973)师从Dickson读数论,1926年得到博士。孙光远跟随Ernest Lane读射影微分几何,1928年获得博士。胡坤升跟随Bliss学分析,1932年获得博士。此外在芝加哥获得博士学位的还有曾远荣和黄汝琪,先后在1933和1937年得到博士学位。 除了哈佛和芝加哥两所大学外,中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还有:20世纪20年代,孙荣(1921,Syracuse)、曾昭安(1925,Columbia);30年代,胡金昌(1932,加州大学)、刘叔廷(1930,密歇根)、张鸿基(1933,密歇根)、袁丕济(1933,密歇根)、周西屏(1933,密歇根)、沈青来(1935,密歇根)。 留法的博士有:刘俊贤(1930)在里昂大学研究复函数;范会国(1930)在巴黎大学研究函数论;赵进义(1927)在里昂大学研究函数论。 留法诸人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熊庆来,他1926年到清华任教,1928年做系主任,1932年到法国留学,1933年获得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后,在1934年回国继续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他的著名的学生有杨乐和张广厚,奠定了中国复变函数的基础。 德法两国当时的数学领导全世界,Courant在G?觟ttingen(哥廷根)大学带领了不少中国数学家,例如魏时珍(1925)、朱公谨(1927)、蒋硕民(1934),论文都在微分方程这个领域。 曾炯之(1898~1940)在哥廷根大学师事Noether,1934年得到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在数学上有重要贡献。程毓淮(1910~1995)亦在哥廷根得到博士学位,研究分析学。1935年夏,吴大任到德国汉堡,与陈省身第三次同学,在布拉施克教授指导下做研究,1937年回国。 留学日本的有陈建功(1882~1971),在东北大学师从藤原松三郎研究三角级数,1929年获得博士;苏步青(1902~2003)在东北大学师从洼田忠彦学习射影微分几何,1931年获得博士,回国后陈建功和苏步青先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 苏步青的著名学生有熊全治、谷超豪、胡和生。留日的还有李国平、杨永芳、余潜修、李文清等人。 总的来说,中国第一批得到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大部分都回国服务,对中国数学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在代数方面有曾炯之,在数论方向有杨武之,在分析方面有熊庆来、陈建功、胡明复、朱公谨,在几何方面有姜立夫、孙光远、苏步青,在拓扑学方面有江泽涵。 江泽涵成为北京大学系主任,姜立夫在1920年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孙光远成为中央大学系主任,陈建功成为浙江大学系主任,曾昭安成为武汉大学系主任。 通过他们的关系,中国还邀请到Hadamard、Weiner、Blaschke、Sperner、G.D.Birkhoff、Osgood等大数学家访华,对中国数学发展有极大影响力。在此以前,法国数学家Painlev和英国数学家罗素在1920年和1921年间访问中国,但影响不如以上诸人。 紧跟着下一代的数学家就有陈省身、华罗庚、周炜良等一代大师,他们的兴起意味着中国数学开始进入世界数学的舞台。许宝騄在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成为中国统计学的创始人,他的工作在世界统计学界占有一席地位。在西南联大时,他们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其中包括王宪忠、万哲先、严志达、钟开莱等人。冯康则在中央大学毕业,成为有限元计算法的创始人之一。 稍后浙江大学则有谷超豪、杨忠道、夏道行、胡和生、王元、石钟慈等。在中央研究院时,培养的杰出学生还有吴文俊等人。其中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等都是清华的学生,也是我尊重的中国学者。陈省身在海外的学生有廖山涛、郑绍远等。华罗庚则在解放初年回国后,带领陆启铿、陈景润等诸多杰出学者,成为新中国数学的奠基者。 结语 与日本比较,中国近代数学的奠基可以说是缓慢而迟滞的,微积分的引进早于日本,却被日本反超。这与日本政府在1868年明治维新公开要求百姓全面向西方学习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人直到现在还不能忘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信念,因此在追求真理的态度上始终不能全面以赴。 菊池等在英国除了学习几何和分析外,也将英国的绅士(gentleman)精神带回本国学术界,高木贞治师从德国大师,成功地将哥廷根的数学研究和研究方法传到东京大学,回国15年后,他本人的研究亦臻世界一流,他对数学的热情非当时中国诸公可比拟。事实上,中国留学生在1935年以前的论文能够传世的,大概只有曾炯之的曾氏定理。不幸的是,曾炯之回国后未受到重视,很早就去世了。 从菊池开始,留学生回日本国后得到政府重用,从基础数学做起,无论对中学还是对大学的教育都极为尽力(高木以一代大师之尊,竟然著作中学教科书14本之多)。到20世纪40年代已经有多样开创性工作,与欧美诸国不遑多让了。有一点值得中国注意的:基本上所有日本的名学者在做副教授以前都到欧美访问一段时间,直接接触学问的最前沿。 本人接触过的日本数学大师有伊藤清、岩泽健吉、小平邦彦、加藤敏夫、志村五郎、佐竹一郎、广中平佑等,都是谦谦君子,谈吐言行都以学问为主题,弥足敬佩。 反观中国,早期学习西方,以应用科技为主,缺乏对数学的热情,一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还没有认识到当代最先进的数学,而在19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对数学认识不深,中国学者没有寻根究底,始终未接触到学问的前沿。在教育年轻学者方面也不如日本学者。中国留学生在甲午战争后以留日为主,在庚子赔款早期则以美国为主,亦有到德法的留学生。 在20世纪早期日美数学远不如德法,而中国留学生却以日美为主,可见当时留学政策未有把握到求学的最佳方向。幸而这些早期留学生学成后都回国服务,到40年代中国数学已经奠基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美国数学的迅速兴起和他们的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接受英国式的绅士教育,一方面又接受德国式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在以研究为高尚目标的环境下,学者对学问投入浓厚的兴趣。 举例来说,中国留学生在哈佛留学的同时,哈佛的学生有Whitney和Morse研习拓扑,Morrey和Doob研究方程学和概率论,他们都成为一代大师,但他们的中国同学回国后在数学上的造诣不逮他们远甚。 解放后在华罗庚教授带领下,中国数学在某些方向已开始进入国际水平,文革后则元气大伤,近30年来在本国产生的数学研究难与西方相比,而留学生中杰出者远不如陈、华、周诸大师,又不愿全面回国。本国培养的博士生,质素好的有相当大部分放洋去国,造成今日数学界的困境。 人才的引进需要与本国的精英教育挂钩。美国大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也就是孔子说的教学相长,有大师而无杰出的年轻学生,研究是无法深入的。没有做学问的热情,没有崇高的志愿,也不可能产生杰出的研究,这些热情不是金钱可以购买的。 这一段历史给我们看到很多重要的事情,求学必须到精英荟萃之处认真学习、不慕名利,教学相长,庶几近之。 近年来,中国高校学术抄袭、作假之事不断,这种学风不改,中国数学要赶上世界水平,恐怕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然而政府已经决定对培养人才投入更多的经费,希望在公元2020年前成为人才大国,在经费充裕和年轻一代得到重用的背景下,我深信中国学术环境会有大改变,很快就会迎头赶上最先进的国家。但是百年树人,一方面要大力投入,一方面也要有耐心,学问才能做好。 近年来韩国和越南政府开始大量投入基础科学的研究,据估计,明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将会有从这些国家出身的年轻数学家得到菲尔茨奖。他们的文化,与中国息息相关,中国何时才能够在本土培养出这种水平的数学家,固然是政府和我们老百姓所关心的事情。 反过来说,得到国际大奖固是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基础学问或研究上,我们要看得更远更崇高,才能成就大事业,儒家说天人之际,中国学者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始无负于古圣先贤的教诲! 作为一个中国数学家,看着我们有些有能力有才华的学者为了蝇头小利,竟争得头破血流,不求上进,使人感伤。很多有权位的学者,更以为自己代表泱泱大国,可以傲视一切,看不起第三世界的学者。然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的评判自有其客观性,我们面对有学问的专家时,自然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缺点。 汉唐时代,中国不单是经济军事大国,也是文化大国,亚洲国家称中国为父母之国。经过60年的建设,中国终于成为经济大国,在世界强国环伺下,举足轻重。然而在数学研究上,我们远远比不上上世纪40和60年代陈、华领导的光景。 今日中国数学的前途,端赖于年轻一代数学家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则溯源于中学生的教育。历史上数学名家都在30岁前发表过重要工作,望政府留意焉。 50年前我读《红楼梦》,虽然不解其中意,但是贾宝玉说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使我感慨良深。 今日我们在清华园重新燃烧起我国人对数学的热情,让我们忘记了名利的追求,忘记了人与人间的纠纷,校与校间的竞争,国与国间的竞争。让我们建立一个为学问而学问,一个热烈追求真和美的数学中心,也希望在中央和学校的支持下,在我们国内外朋友的帮助下,让这个重新燃起的火光永恒不熄,也让我们一起在数学史上留下值得纪念的痕迹。 (本文由卢小兵根据丘成桐先生2009年12月17日下午于清华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 《科学时报》 (2010-2-3 A3 观察)
个人分类: 教育|2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骏事件的启示
Nancyback 2010-7-18 04:13
不久前,方舟子先生经过细心分析查证,发现打工皇帝唐骏的文凭有假。一时间网上沸沸扬扬,有很多评论发表。认真看来,确实十分值得推究。蹊跷的事件发生了,明晰了多个社会科学命题,应该分析透彻,以汲取教训,促进发展。这些命题是: 1. 持有假文凭的唐骏何以在中国如此成功? 2. 唐骏的成功何以出现在著名的跨国公司? 3. 如此成功的唐骏为什么需要一个假的文凭? 4. 唐骏为什么要把一个假的文凭炒作成名校文凭? 5. 唐骏为什么能够如此低估方舟子先生等的责任心和智商? 6. 唐骏为什么能够跨单位获得公派出国机会? 7. 政府曾为唐骏等等一批人承担巨额学费,这些人为国服务状态如何? 8. 唐骏当年花纳税人的钱,相当于同年中国一般公民收入的 10 倍以上,这笔钱不当使用为什么无人关注? 9. 唐骏是欺骗了民众还是欺骗了雇主? 10. 唐骏的几任雇主为什么一致沉默? 11. 唐骏的雇主为什么需要唐骏到中国主持一个专业公司的工作? 12. 唐骏从业的公司是著名的专业公司,相同专业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什么在与唐骏的竞争中失败? 13. 这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严肃教育体系的失败案例吗? 14. 唐骏如不回中国,会在美国持续成功吗? 15. 唐骏在美国受聘,而后被派往中国,是美国雇主没有认识到唐骏是银样蜡枪头,还是认为中国的分公司就需要这个领导? 16. 严肃的教育机构应该从中汲取什么? 17. 发展中的中国应该如何减少被骗的风险? 2010 年 7 月 18 日于瑞士洛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22 次阅读|2 个评论
深圳需要的是创建中国的工研院
flowerofmay 2010-7-13 18:07
深圳需要一流大学吗? 深圳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大学,尤其是缺少一流大学。高校太少是深圳发展的一块软肋这样的议论,成了近期深圳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深圳真的缺少大学吗?没有一流大学的深圳,会给这座雄心勃勃要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城市造成什么样的硬伤呢?一个个问题,像一块块沉甸甸的石头 工研院成立于 1973 年,当年是由当时的经济部长孙运璇在接任经济部长之初,曾应邀至韩国访问。韩国科技研究所,高薪聘请了一批韩国留美学人,致力研发电子、化学、纺织等技术。孙运璇看在眼里,因为他深知,台湾如果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同时他也下定决心,台湾也要成立一所类似的研究院。当时,孙运璇将分散在各处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与金属工业研究所,决定将三所的设备、土地、人才合并,成立台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重新赋予任务、目标,利用进步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的发展,引导经济起飞。 工研院不但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更是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 1977 年 10 月,工研院建立台湾第一座 4 吋晶圆的集成电路示范工厂,同年底成功试制 CMOS IC 并掌握了 7mCMOS 制程技术,奠定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之基础。 1979 年,工研院成功开发出第一颗商用 IC 芯片,自此,台湾开始一贯作业自立生产制造集成电路,为台湾半导体打下良好基础。 回顾三十余年来工研院扮演的角色,从技术引进、人才培育、信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于台湾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在人才培育上,有「台湾总经理制造机」封号的工研院,人才的扩散为其重大成就之一,因为由工研院转进企业界的员工已逾一万五千名之多,这些人多半身居要职,实际成为台湾经济的掌舵者,包括张忠谋、胡定华、杨丁元、章青驹、蔡明介等引领风骚的人物,这些工研人在台湾科技产业中,如同织起一张绵密的网,让台湾新兴科技产业从无到有,屡创佳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强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驱动整体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产业永续发展之泉源。因此,在开创新兴科技产业与协助既有产业技术升级,工研院将扮演台湾提升国际竞争力之重要关键。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工作怎样“点石成金”(人民论坛)
danielyan 2010-7-13 16:06
简满屯《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9日 04 版)   有的单位,每年招收几十个大学生。当这些学生过五关斩六将被招进来时,领导感 慨说,今年又招来了一批素质很好的学生,个个都是人才。几年后,在领导看来,他们 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当时的好印象,成不了人才。为什么?   有的单位领导经常感叹,自己瞪大眼睛找人才,身边的人都划拉了好多遍,还是无 人可用,人才难找。为什么?也有的领导,无论走到哪里,好像能点石成金一样,在他 身边总能成长起来一批可用之才。这又是为什么?   实际上,有的同志在一个岗位一待就是数年,恰好又碰上了不利于他发挥特长的环 境,就慢慢光芒黯淡,泯然众人矣。而有的同志经过几个岗位的轮换,找到了发挥特长 的地方,在波折中日渐成熟初具气象。还一些同志刚开始没有适应机关的环境,自身的 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甚至暴露出来的都是缺点,给领导形成的成见一时难以更改。等这 些同志逐渐成长起来时,领导却已经把眼光移到新的一拨人员中寻找人才去了。   我们常说,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特的资质 和禀赋。一旦找到合适的时机,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时间里,就能发挥他的优势。最 大限度地人尽其才,个个都能成为人才。但是,这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更需要环境的 造就。   很多同志一开始并不能找到适合的岗位,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找到感觉,才能让 用人者看清楚他的真实素质,所以用人者要创造适当宽松和流动的空间让大家适应。这 种宽松和流动可以是轮岗,也可以是竞争上岗,可以是自己诉求,也可以是组织上有意 识的安排。只要动起来,就是一潭活水。   用人者也要扩大选人用人的空间,不能只从自己的身边看。三国时代的曹操,视野 开阔,广纳贤才,不仅自己帐下的旧部个个成才,凡是有能力的,不管过去是不是身边 人都能视如己出,给一定的位置让他干事,在干事中把他们变成自己可靠的帮手。开阔 的视野和量才使用的弹性,使得曹操身边人才济济,也吸引了其他人才像水一样汇聚到 曹操旗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器量,使得曹操最终能成就统一中国北方的大 业。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有的领导很忙,对有的同志考验两三次后发现 不行,根本没有时间再去考察,基本就放置一边了。物质是运动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观点。认识人才需要时间,考核一个人应该及时了解他的进步和发展趋势,做到动 态看人,用长远的眼光培养人。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了解观察,创造机会,在帮他改正缺 点的过程中造就他。   领导干部不一定要能亲自干好每一项工作,但一定要知道谁能干好这项工作,并能 让他高高兴兴地干好这项工作。每个人不一定现在就是人才,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里,一定能成为人才。历史经验证明,善于创造空间成就人、善于把握时间培养人的领 导者,总能带出一批人才,总能成就光辉的事业。
个人分类: HR世界|254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才
metanb 2010-7-9 20:45
真的人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2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逻辑思维教育有待重视:逻辑学家刘培育谈人才培养
brbaba 2010-7-8 22:31
编者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培育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逻辑学专家。作为金岳霖先生的弟子,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逻辑学的介绍、研究和传承工作。近年来,他对人才培养的问题比较关注。他认为,在当下的教育学科体系中,逻辑学教育有待被重视。逻辑思维教育、逻辑的普及对提高民族素质、培育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问:刘先生,您这些年一直在关注逻辑思维教育和逻辑普及工作,您是怎么想的?   答:这要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我和我的一些同事深深地感觉到,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逻辑混乱和语言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严重性。不论是法律条文、经济合同、广告说明,还是官员讲话、决策论证、传媒报道,几乎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不合逻辑、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这些问题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有时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二是,我国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逻辑思维教育不够重视。近30年来,有关方面曾两度在中学课本中编入逻辑基本知识,最后都没有得到落实,成了纸上谈兵;在高等学校,逻辑教育也是几起几落,有的学校取消了逻辑课,致使逻辑老师改行。这些问题引起我对逻辑思维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关系、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思考。   问:不久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把推进素质教育规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您认为,逻辑思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答: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人的各项素质中,逻辑思维素质是最基本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重要的。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规律和有效推理、论证的学问。逻辑素质高的人,他应该是思维清晰、推理正确、有高超论证水平的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高,将有助于他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有助于把各种知识转化为智慧,转化为做事的能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逻辑思维素质很低,常常思维混乱,那么他的其它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他哪里还会有办事的能力。国内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明确指出要重视逻辑思维教育。   问:请您举几个例子说说。   答: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钱学森之问激荡着无数人的心灵。为什么中国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他认为,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举办的。那么,什么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模式呢?他说,这种模式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并重实施的教育。钱老的这个想法是他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切身体会,也是他晚年研究思维科学、总结历史上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结果。再一位是钱伟长。他晚年一直担任上海大学校长,经常就高等教育问题发表意见。他曾说: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刻苦学习,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绩。但是,更关键的是逻辑思维,有了这个习惯以后,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会带你走向无数个成功。前不久,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也表示过,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我再举一位有影响的人物谈在学校读书时接受逻辑思维训练的感受: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在1929年考入清华,第一年念国文系,第二年转入哲学系。他在晚年回忆中详细讲述了当年听金岳霖逻辑课的具体情形。他说,是金先生教他学会怎样去思考。半个世纪过去了,仍然认为对他的帮助很大。谈到以上的例子,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问:现在到处呼吁创新人才,请您谈谈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是什么关系?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人类历史跨进21世纪,有人预言到2030年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从经济资源角度说,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为配置第一要素的经济。而人的智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于是,不同领域的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创新思维研究。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本质,对它的理论体系仍在探索之中。我以为,创新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人们为解决某个问题,突破旧的思维定势,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产生新的思想,并在成功实施中获得社会效益和价值的过程。创新思维的特点是独创性和新颖性,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因此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并列起来,甚至也有人把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对立起来。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也必须遵循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创新思维要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成果的验证,也必须运用逻辑推理和论证。因此,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素质,对于他成为拔尖的创新人才是有帮助的。顺便说一句,逻辑思维强调理性、规则、程序、讲理,这种逻辑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基石,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石。   问:您认为,应如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搞好逻辑思维教育呢?   答:我觉得,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各级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深刻地认识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性,要自觉地、有效地搭建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平台,切实地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可以在不同的课程和活动中进行,但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搞好大学和中学的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逻辑知识,真正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要梳理学校各门课程、各个教育环节与逻辑思维训练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上,实施逻辑思维教育和训练。为此,可以开展逻辑思维教育研讨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可行方案。可以对相关教师、特别是中学教师进行逻辑思维培训,提高逻辑教学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事关全民族的素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象毛泽东当年要求广大干部要学点逻辑那样,向全社会普及逻辑基础知识。 信息来自:人民政协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38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
brbaba 2010-7-8 22:27
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出了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在一方面创造优良条件大力吸引海外高级人才回国效力的同时,国内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以及高级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水平也迎来了重大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改革契机。博士生教育是高级科技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阵地。博士生培养水平是反映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准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在研究生扩招的过程中,博士生教育质量成为了一个令人堪忧的教育研究热点。   大学毕业是走向社会的开端,而博士毕业意味着具备了独立科研能力,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开始。因此,博士生教育应该是个训练过程,而不是生产过程。具体地讲,博士生培养的实质不是做多少项目,不是发表多少论文,更不是编多长程序做多少实验,而是一个培训和练习过程,可以通过做项目、写论文等手段来完成,但是最终要获得的是一种思维,而这种思维恰恰是毕业生能否成为博士,能否在毕业后可以进行独立科研的关键。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思维呢?简单地讲,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一种科研的评判性思维。美国哲学学会对评判性思维的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个体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作出判断的互动的反映性的推理过程。反映到科研工作的评判性思维即包括对科学问题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严密论证思维等。思维的定义和抽象性决定了只有通过某种程度的具体化才适合交流和推广,下文从三种能力和一种素质探讨博士生培养目标和内容。   1.科学质疑能力。科学进步之首义在于质疑。科学质疑是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必须具备的能力。硕士毕业要求掌握一门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博士的要求是要在掌握一个领域的科学和技术之外,能提出质疑,并且制造知识,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当然,科学质疑不是怀疑一切,评判性思维更不是批判一切。科学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对现存的科学技术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和一种客观的判断,从而找到改进或革新的可能性。科学质疑能力是一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期间最应该发展的一种能力。   2.独立科研能力。博士毕业之后就应该可以开始从事独立的科研活动,所以攻读博士期间需要接受一整套独立科研能力的培训。独立科研能力的发展,首先需要具备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解现存知识才能找到问题,大胆提出研究假设,严谨而科学的求证,从而制造新的知识。其次,独立科研行为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活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必须不断地了解和吸纳最近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内容,这样才能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不被同行所遗弃。   3.成果发表能力。成果发表能力本身也是独立科研能力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成为了在现实中科研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   一个博士生应该在博士期间进行一定程度的成果发表能力的培训,这包括论文撰写、论文投稿、修改意见回复、学术会议演讲稿的准备,以及现场口头报告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方面,一些导师(尤其是年轻导师)实际上做得不尽人意。很多时候博士生只是负责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多撰写论文初稿,而后续的论文修改、完善、投稿、审稿意见回复都由导师代劳。表面上导师很卖力,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学生极不负责的做法,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导师的目的在于急切的想把成果发表,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科研能力训练所导致。   4.学术道德和素养。学术声誉是学者的学术生命线,学术声誉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而学术声誉的建立可以从三个递进层面进行概括:学术道德、学术素养和学术贡献。攻读博士期间,导师有责任向学生强调学术声誉的重要性,并且有义务对学生建立基本学术道德和优秀学术素养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有取得重大学术贡献的可能。 现在很多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问题,表面看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但从根本上讲还是由于整个学术界对学术声誉的漠视。更具体就是很多资深科研人员在成长过程中自身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这种道德和素养的建立是应该从攻读博士的时候开始的,导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楷模和引导作用。 信息来自:《学习时报》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是怎样造就的:我国古代专制社会人事制度反思
fqng1008 2010-7-8 10:37
一、社会变迁:专制的力量(英雄造时世) 1.草创期:刘邦与项羽;唐太宗与太子、宋太祖与唐后主? 2.鼎盛期:汉武帝,唐玄宗, 3.疲软期: 4.混乱期: 5.制度批判 二、适者生存:时世造英雄 1.奸雄 2.能臣 3.英雄 4.佞臣 5.贪官 6.贤卿 三、权力角逐:残酷的游戏 1.武大郎开店 2.小人得志 3.披着羊皮的狼(野心) 4.叭儿狗(无心) 5. 四、科举得失:学而优则仕 五、另类选择:学者与技艺 1.落泊文人 2.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3. 六、失意者说:高雅与庸俗 1.大雅大俗,小雅小俗,不雅不俗 2.雅生于俗,俗中见雅,俗能衬雅 3.十足的俗,夹生的雅,难得升华 七、人性善恶:君子与小人 1.事小人不如事君子无君子可事↖ 御君子不如御小人君子难得志 2.君子与小人:半步之遥 3.为什么小人容易得志? 4.小人如海,君子难修 八、官场社会:大众心理学 九、改革大势:民主与平等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引进、海归与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wangxh 2010-7-6 22:26
自从在科学网安家,就不断被人才引进恼扰着。明天就是七七事变的日子,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不忘记点历史上并不太久远的苦难?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中国人都很猛长城,谁敢干?给一个大国家砌堵墙,其它国家连想都不敢想;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又称地球的红飘带,历时一年多、最多两年多,其他地球人根本不能想象,一些有胆有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做到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初中期(30年前后),不断有所谓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级理论家海归,来指挥中国革命。直到后来从共产主义成功地苏联批发海归,个个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结果呢,由于过分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人把中国革命 毁了 好几次。不过呢,说是批发,但人家却是自愿投身革命的、甘愿回来吃苦呀(当然包括投机分子)不必优厚的待遇,也不必充足的革命经费。到头来他们中有几个真为这个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了呢?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50年至89年),祖国的召唤,迎来了立志报效祖国的强势知识分子,像钱学森、孙家栋、李四光、周光召、谷超豪、路甬祥、陈章良等,不胜枚举。(更多请见 赵明老师的博客 )他们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不知道他们中有没有先谈好待遇后回国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XX计划这回可是真的批发优厚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俺一直纳闷:如果没有优厚的待遇,他们中有几个人能够回来报效祖国呢? 俺相信他们中肯定能有像钱老们一样的 ( 有的俺还认识呢 ) ,铁了心要报效祖国的! 但是他们中又会有多少人会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做负功呢?(提示:汪精卫好像也应该属于海归吧!)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大家想一想,如果谁家要发家致富,到别人家 买 个儿子,而且要好吃好喝伺候着,他吃不愁、穿不愁,几乎可以说是养尊处优,这样可以吗?能行吗?
个人分类: 社会|4117 次阅读|5 个评论
喜看海归大牛“被指教”
harmonism 2010-7-2 22:43
喜看海归大牛被指教 曾纪晴 毫无疑问,饶毅和施一公两位教授可称是近年海归大牛人士。二位教授的回归,颇有改变中国教育与科研的宏伟志向。近年来,高调提出多项全国性的政策建议。科学网幸甚,两位海归大牛先后在此开博。本人不了解饶施二位教授到科学网开博的目的,但揣测他们可能想借科学网博客影响力以影响中国科学与教育界,从而实现他们的远大抱负。然而,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的言论非但没有获得大多数博主的支持,反而被批评、被指教。从饶教授提出派遣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出国的建议,到施教授提出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的宏论,在科学网都引起了广泛和热烈的讨论。博主们的意见几乎是一边倒地批评,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本人注意到,科学网编辑并没有压制这些讨论,相反是鼓励交流和讨论。科学网并没有倾向性地支持和偏袒饶施二位海归大牛的主流言论,许多批评饶施的博文都被编辑部列为精选博文加以推荐。科学网编辑部这种鼓励平等讨论交流的做法是可圈可点的。也正因为此,由饶施二位海归大牛发起的话题才不断地引向深入。 博主们应该感谢科学网给了大家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网络本身的特点就是其平等性,只要成为网络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发言权。不论你是海归还是土鳖,也不论你是大牛还是小虫,大家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权力。维持网络的平等性,网管或编辑部的作用是重要的。科学网编辑部维持中立,是维持科学网平台网络平等性的基础。可想而知,假如编辑部稍有倾向性,网络平等性的天平就将发生倾斜。 我们更应该感谢饶施二位教授,在百忙中在科学网开博,写博客。其实,二位教授想必也完全清楚,在科学网开博,自然就将自己的身份与其他科学网博主平等化了。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更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博客都开放了自由评论功能,任由博主及网友留言评论。我想,他们这是在主动倾听大家的意见的。否则的话,假如他们根本不想听批评意见,完全可以关闭评论功能,你想有意见也无可奈何。俗话说,树大招风,大牛们的一言一行自然也不例外地被广为关注。尽管饶施二位教授可能做好了被批评甚至被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希望二位教授理性对待批评意见,从批评意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牛也不是什么都牛。假如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相信二位教授在科学网开博一定会收获良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科学网交流就可以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海归大牛在科学网被指教恰好是科学网提供的全球华人科学社区交流平台的一个范例。一方面,海归大牛们能够放下身段跻身科学网与广大博主和网友直接交流;另一方面,普通博主和网友并不因为面对海归大牛而自惭形秽,相反,由于网络平等性的特殊作用,更加激发了人们内在或潜在的力量与大牛们一较高下。海归大牛们自然在其专业学术上有过人之处,但涉及社会公共话题,普通博主和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却未必不如海归大牛们。海归大牛们被指教,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警示,可以让海归大牛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今后可能更加谨言慎行,提出政策建议和发表言论可能会更加切合中国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果如此,则中国幸甚。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海归大牛们对于批评意见和建议似乎回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互动的缺乏而影响了交流的效果。假如能够稍微增加一些互动,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 2010-7-2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55 次阅读|8 个评论
mirror - 说说施教授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liwei999 2010-7-2 02:20
说说施教授的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2599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30, 2010 04:45AM 施老师近来有个文章《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施老师的答案也很明确:中国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中国的前途取决于高层次人才。 上个世纪科学上最大的发现应该是不确定性了。很可惜,这个道理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也不喜欢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会给人们带来不安、恐怖。经济模式的最高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远远比施老师的问题简单,金融资本主义便是了。金融资本主义如何能赚钱?有没有一定可以发财的股市投资?这个问题与施老师的问题很有些相似之处。 有个歌子叫做《跟着感觉走》。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感觉了。施老师的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主张也是这样的一个感觉。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喜好折腾。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时代过后,按折腾法则,该轮到精英创造历史成为主流意识的时代了。 国人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所谓的人才问题。比较美国,科研人员人数、档次的确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更大的问题在于分布:人才的分布不均。过去帝制的时代还有任期制、轮换制,地方官和京官都需要轮换。而今天京城里的公务员几乎没有到地方工作的机会和经验。这样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的积压,另一方面造成了地方人才的缺乏。地方的大学也是这样,地方大学的师资普遍不如大城市里的。企业也面临着有同样的问题:比较国外的大型企业,国人的企业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研究所。人的心态也十分要紧。研究所不冠上个国立、中央伍的称呼就觉得丢份。有名大学的毕业生从来就不看好企业,尤其是中小的企业。 制造业上有两个模式。一个是母亲原理模式好的双亲生出好的后代,一个是非母性原理无中生有的法则。核心竞争力是高层次人才的主张显然是母亲原理的翻版。固然有了领军人物可以在某个方面有突破。但是在不确定的边界条件下,所谓突破也不过是个自我满足的说辞。比如说转基因的农作物,有了突破,可以抑制某种害虫了。但是生物是进化的。突破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突破才能维持。所谓制药,也不过是炼丹术的现代版。药虽然可以治病,但并不能解决人不死的问题。因为人的死亡是个定数,所谓新药,大多不过是一天花一百刀延长寿命的技术手段。人们信封的科学也不过是金融资本机器上的一个齿轮罢了。 人的竞争、设备的竞争都是显像的,很好理解的事态。因此也是初级的。这些下游竞争的上游是什么?没有显露的潜流又是什么?这才是需要学者们探讨、研究课题。国家、企业无疑也是一种人工生命。这类生命在今天的地球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进化、如何能活得比他人好?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价格竞争导向。这个道理也适用于选择人才。 改造沙漠应该有很多提案,包括种树。镜某小时候也曾信奉过植树可以治理沙漠。的确沙漠里没有树木。但是不考虑沙漠的生态,一味地种树造林也是个毫无效益的工程。据说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植树面积最多的国家。当然这并不能短路地说国人的绿化比洋人做得好,很可能是国人的投入比洋人多、而且是环境比洋人那里更荒凉。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4491,64491#msg-6449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70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