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人才。人才?
热度 1 liweiyin2009 2010-11-29 10:56
前些日子,我的一位朋友在半路上见到我,给了我一张他复印的半截报纸,说,老同志了,谈谈你的想法。回到家,一看是人民日报上关于呼吁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几篇文章,再一看日期,呵!是7月份的报纸,我遛了一眼。后来他又看到我,问我有什么看法,我嘿嘿一笑,那么早的文章,之后国家不是向全球招聘十个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了吗?又呼吁海归,都有行动了,还值得讨论吗?美国从建国以来就是人才汇流的地方,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有多少(话又说回来,美国人本来除了原来的印第安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许多是来自德国的犹太人,还有日籍的、华籍的。人才汇集,帮助了美国的科技发展,今天中国在发展,期盼着强大的中华,当然要广开门路。要人才,所以,人才问题,毫无疑问,句号。 顺着需要人才这个思路,我在去深圳参观时,见到中广核各公司的人才在一茬茬有序地接班特别让我高兴,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写在我的深圳行那篇文里,不再啰嗦。只是我被告知,原来要在全球招聘,并且不拘国籍、主管核安全的集团副总经理的岗位已由原集团的最早在大亚湾核电站担任安全工程师,后任公司副经理的中国人担任。我为此还真松了一口气,要是外国人来管,能干得了吗? 我的一个亲戚,在德国就学工作十年有余,德国的公司派他在中国做代表,他也成了家,有了孩子,父母在国内,回国工作是个好事,没有想到他受不了中国复杂的人情关系,还是带着老婆孩子跑回了德国,也就是说,不适应。 昨天,有一位67岁的老清华大学毕业生,说起他的校友,也是他的老副组长,人很好,有才干,有高级职称,因为双调问题回到老家,凭资格担任了该地区质检部门的老总。一次,人家给送上来钱,老总一级给6万,其他人给2万,他生气了,说,给点烟,吃顿饭就凑合了,给钱我不能拿。他们那儿的书记说,你不拿大家都不好意思拿。他气不过,辞职不干,上面也批准了。这样的群体,人才怎么待? 问号:人才来了,能不能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给予什么条件让他们适应和发挥特长? 其次,读过居里夫人传记的读者们都知道,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有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的思维特点,有股子犟劲,耐得住寂寞,这才能出成就。今天,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孩子们的脑瓜里灌输着获取高分考好学校找好工作挣大钱的功利窍门,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作文有抄范文、编瞎话的例子),父母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领导喜欢顺他心的人,同事之间是非多,摩擦多,中国的表扬奖项多而烂,社会变得十分浮躁,久而久之,哪有真在科学技术上创新(别出心裁)的人? 问号:中国的教育和环境怎么有利于造就人才?中国如何培养出自己的科技人才? 所以这篇文章,又是句号,又是问号。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87 次阅读|7 个评论
闲话“人才过剩”
boxcar 2010-11-27 20:06
刚才看到迟菲的博文 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1】,随后又看到徐明旭的博文人才真的过剩么?【2】两位博主的博文中都说出了这两大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境。其实,我在和工科的一些博士生的交流中也听到过一些类似的故事,例如有些搞最高精尖的纳米材料研究的博士虽然SCI的数量和点数都很强悍,但在找工作的时候却不大灵光。鉴于人才是否过剩这样的话题,其实相当的沉重,远非我等博主在科学网上写几篇博文慨叹一番这么轻松,我在多次发表关于人才话题的博文【3】之后,仍愿意再写一篇,说说我对所谓人才过剩的看法。。 在我看来,能用10多年时间在大学(和/或研究所)里面受完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些学子,即使当下的成就和影响力远不能和那些功成名就的牛人大腕们相提并论,但肯定绝大多数都算得上是人才。现如今人才的数量是相当之巨大的,全国每年能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博士、数以十万计的硕士,数以百万计的学士,这绝对是科教事业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在给社会形成一种压力巨大的就业压力。这些人虽然拿到了文凭和学位,却未必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未必能端稳属于自己的那个饭碗。20多年前那个大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毕业就能分配一个铁饭碗工作的往昔早已过去,现如今虽然有少数人还能端到玉饭碗、金饭碗,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瓷饭碗甚至泥饭碗都未必人人有份。当僧多粥少的局面出现,人才们都在为个饭碗发愁的时候,人才过剩的说法自然便不胫而走。 事实上,人才过剩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有多有少而不够均衡。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体现在与人才过剩共生的职位稀缺,或者说无法充分保障就业。简单说就是社会没有给这些人才(具有特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创造出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导致了萝卜多而坑少的局面。人才过剩的相对性,还体现在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不均衡上。迟博士的博文中已经说了生物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的人才出现了过剩,其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却是有些专业的人才相当紧俏,甚至有的工作岗位可能长期虚位以待却招不到人的局面。不均衡的起因,在于自上而下的规划制订和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以及自下而上的个人选择上的某些非理性因素。对于前者,问题主要出在学科专业的招生计划制订时可能比较盲目(扩招更盲目),并没有真正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教育进步的实际需求,有时也可能出自某种错误的预判或者长期的积习。对于后者,可能源自人们在报考和找工作时喜欢盲目地跟风和因为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而被忽悠。我想有很多学生都经历过报考时的热门与就业时的冷门这样的冰火两重天的鲜明对比,由此也不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有一种人才是永远不会过剩的,那就是不但有强大的学习能力,而且善于适应新环境和新工作,并能努力干好每一份工作的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遗憾的是,现如今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们,在校的学习能力可能没得说(否则未必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但很多人在适应环境和工作的变化方面却难免有所欠缺,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如果再不够认真(敬业)而惯于挑三拣四,则难免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自我定位和职位),结果不幸成为过剩的人才。年轻的毕业生们,应该要善于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能够不断地根据需要去学习新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应该把每一份拿到手的工作都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永远都不会被过剩的人才。 参考: 【1】 迟菲: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798 【2】 徐明旭:人才真的过剩么?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933 【3】 吕喆: 人才 与 人力资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249
个人分类: 社会|11141 次阅读|17 个评论
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是否过剩?
热度 1 cutefay 2010-11-26 22:46
我本科是生物类专业,硕博时期是生物与化学化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对这两个学科的就业情况有所了解。这两个学科一直是最不好就业的学科之二,无论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生物类的尤其更难。 我认识的很多生物专业的人,有一部分一直读到博士(在国内或者国外),最后继续搞科研了,然而没有读硕或者读博的人,大部分都转行了,因为凭着生物类或者化学类的本科或者硕士学历,很难找到工作。可能有些人会说,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陶氏、杜邦、GE、壳牌等大企业不是都会招生物和化学类的应届生吗?其实,这些企业每年也就最多平均招几十个生物或化学类的应届生,这些企业能够提供的职位一年也就几百个,而一个高校一年的生物和化学专业毕业生就有几百人,因此,这些大企业提供的职位远远不能满足应届生的需求。此外,他们大多会招化学类中的高分子专业、精细化工专业的应届生。化学类的其他专业和生物类的专业还是比较难找到工作。 我认识的一些生物和化学类的学生好一点的有改行做销售、做管理工作、做证券或基金的行业研究员、期货交易员;差一些的则做行政秘书或者进工厂成为普通工人等。似乎社会上真不需要那么多生物类和化学类人才。 这种现象说明生物类和化学类的人才过剩吗?我觉得不见得是过剩,而是高校没有培养好人才。现在很多管理咨询类职位、证券或者基金的行业研究员职位等都很需要一些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但是往往这些专业人才不懂金融或者管理的知识,因此,纯生物或化学类的应届生很难被招到这种公司,除非是个别在咨询或金融类公司做过实习的学生。 现在大学这些基础学科的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是都按照科学家的标准进行教育的,而社会上并不需要所有的本科生都成为科学家,这就害苦了一些不想成为科学家或者不能成为科学家的人。社会上更需要交叉学科的综合性人才,但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很难被高校培养出来,除非是学生自己想多学点其他学科的知识,自己想办法去学习。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137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2003
yue 2010-11-25 20:56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0/content_1241175.htm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吴邦国、贾庆林、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温家宝、曾庆红讲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 12 月 19 日至 20 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出席会议。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曾庆红在会议结束时作总结讲话。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全面总结了我们党人才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强调要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胡锦涛强调,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胡锦涛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第三,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纳入总体规划,认真抓好队伍建设。胡锦涛特别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广大青年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第四,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制订相应的人才资源规划,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要在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人才资源,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要紧紧围绕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吸引、调配和补充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资源的潜能。要鼓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胸怀大志、不畏艰险,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成长为各项事业的骨干。 在谈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时,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地统筹人才工作,更好地组织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做好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要注意处理好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统筹兼顾地抓好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人才使用工作,在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中,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政府的奖励、职称评定中,对各类人才都要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对各类人才都要平等开放;在立法和执法中,对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都要同等保护;在舆论宣传方面,对各类人才的创业活动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要切实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按照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不同特点去识别和使用人才,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机遇难得,人才难得。要抓住本世纪头 20 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需要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需要大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需要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做到:一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二要知法守法,依法行政;三要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四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温家宝指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努力构建人人享有学习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人才的工作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要改革人才工作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他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机制,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风气。要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干事业。对待人才,要指导他们,使他们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提高他们,使他们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水平;要正确对待他们,鼓励人才出成就,也允许人才犯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要严格要求他们,加强自律;要照顾他们的生活。 曾庆红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执政党,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必将产生重要的深远的指导作用。 曾庆红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把人才工作摆到战略位置、提上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和措施,千方百计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要加快人才工作改革创新的力度,努力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曾庆红在讲话中还就明年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 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领导同志还有王兆国、回良玉、刘云山、周永康、贺国强、曾培炎、王刚、徐才厚、何勇、路甬祥、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肖扬、贾春旺、王忠禹、刘延东、陈奎元、徐匡迪。 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四川省、北京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 5 个单位在会上发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副省级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负责同志以及组织、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驻京各大单位负责同志,中央管理的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 21 所高校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来源:新华网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2—05年全国人才建设规划纲要
yue 2010-11-25 20:56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办、国办日前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纲要全文约9000字,分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人才的开发和引进、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加强教育培训、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加强领导,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等11部分。 《纲要》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纲要》指出,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建立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奖金制度。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试行股权制和期权制。 《纲要》提出,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引导人才合理流动。20022005年,我国人才流动的基本导向是: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逐步解决大城市人才积压、浪费和中小城市人才缺乏的矛盾;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合理分布。 附: 《 2002 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全文) 为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本纲要。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我国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得到改善。到2000年底,我国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干部585.7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780.1万,专业技术人员4100万,其他人员894.2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人才环境逐步优化。 (二)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才是关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树立发展新理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02━2005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突出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1.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 2.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3.坚持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重点带动、整体推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展。 4.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理论和体制创新,将改革创新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5.坚持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2002━2005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扩大人才队伍总量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8350万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0万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6.3%左右。 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 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到2005年,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58.8%左右,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3700人以上,从事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全时人员达到90万人年以上。各类人才人均年脱产学习时间累计达到12天以上。 三、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五)重点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体现时代要求,赋予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新的内容。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围绕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构建党政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框架。研究制定不同层次党政领导干部的具体标准。 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以高级干部、各级党政干部正职和年轻干部为重点,组织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和管理知识特别是各种新知识。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骨干到国外、境外学习研修。坚持在实践中、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锻炼干部。抓好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之间,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促进党政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 根据选任制干部和委任制干部的不同特点,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疏通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机构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标准和程序,对特别优秀的干部予以破格提拔。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坚持后备干部制度,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六)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选调制度,注意选拔年轻干部、高知识层次干部以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党政机关。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锻炼制度。 加强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培养,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完善党政机关干部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党政机关干部退出和淘汰机制。 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公务员立法进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加强公务员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增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七)重点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企业家素质。研究企业家成长规律,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 (八)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培养一批政治上强、能够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实行产权代表委任制。研究制定国有企业产权代表管理办法。 建设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紧研究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参照国际惯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首席执行官制度。 建设一支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他们参加国内外培训,选送他们到国外大公司学习、锻炼,提高他们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 从中国企业实际出发,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善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九)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新机制。理顺和改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配置。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企业后备人才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重点培养造就优秀学科带头人。采取切实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统筹规划学科带头人培养工作。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项目,聚集和培养人才。继续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探索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新途径。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鼓励创新创业,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按照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与培养自然科学人才并重的要求,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带头人。建立学术休假制度。建立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工作体制,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 (十一)努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的金融、财会、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业人才。注意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重视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 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破除项目课题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建设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以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为主,构建完整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体系,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继续发挥好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继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聘任权。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吸纳人才的主体。注意发挥科学技术群众团体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六、西部地区人才的开发和引进 (十二)稳定现有人才。树立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的观念,大力改善各类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工资政策的倾斜力度,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工资水平。 培养急需人才。围绕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培养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和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委托代培、联合办厂、对口帮扶等形式,培养一批西部地区特色产业人才。实施西部地区百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军工企业人才资源,充实壮大西部地区人才队伍。 开发民族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建立若干培训基地,培养较高层次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做好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工作。切实加强西藏、新疆等西部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 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要以各种方式积极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 (十三)积极引进人才。有计划地从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西部地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锻炼。依托重点项目和工程,为西部地区输送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做好为西藏、新疆选派干部工作。 落实税收、土地使用和矿产资源开发等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通过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西部大开发急需的专门人才。继续选派博士服务团,组织西部专家行和留学人员西部咨询服务等活动,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吸引与使用 (十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积极倡导留学人员长期或短期回国工作,鼓励他们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工作,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提供发展空间。 按照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具体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留学回国人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任用。选拔德才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留学回国人员列入后备干部名单,进行重点培养。 完善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和家属就业政策,研究制定薪酬、户籍、投资创业政策,尽快形成有利于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环境。 (十五)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制定和实施国家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给予优厚的薪酬、提供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建立海外高级人才信息网络,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具体办法。发展和规范引进海外高级人才中介组织。对引进的外国高级专门人才实行在华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制度。加强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专家的联系,研究制定鼓励和吸引他们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政策。对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工作,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法,为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提供法律保证。 八、加强教育培训 (十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快普通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国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对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形成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激发终身学习需求。 (十七)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在提高各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和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研究提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框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 (十八)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好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根据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的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体系。改善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努力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推进联合办学,利用好国外培训资源。 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发展质量评估和监督的社会中介机构。切实加强对学历、学位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 九、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十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度。建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归并简化现行工资结构,适当拉开不同职务的工资差距。研究建立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党政机关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奖金制度。 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试行股权制和期权制。 (二十)完善奖励制度。建立人才的国家级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成就奖、西部大开发杰出人才奖。继续鼓励并规范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专门奖励项目。 (二十一)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福利项目和待遇要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货币化。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 十、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二十二)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国家建立人才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人才需求预测白皮书。 2002━2005年,我国人才流动的基本导向是: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逐步解决大城市人才积压、浪费和中小城市人才缺乏的矛盾;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合理分布。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人才的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改变企业人才和技术力量薄弱状况;鼓励科研院所人才向本行业内人才相对匮乏的单位流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鼓励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加快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 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人事代理和人才中介机构,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市场主体到位,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才市场供求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管理。健全人才市场监管机构,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准入制度,规范涉及人才出入境的中介活动,促进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 (二十四)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十一、加强领导,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十五)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列入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贯彻本纲要、实施人才战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本纲要,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人才规划。中央成立人才工作协调机构,统一指导全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与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抓好落实。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人才工作的创新。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广泛宣传本纲要,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十六)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人才开发的投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鼓励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完)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纲要》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做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深刻认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把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2年5月7日 新华社 2002 年 6 月 12 日
个人分类: 活书出版社,可检索图书馆|1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共中央、国务院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
yue 2010-11-25 20:5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3 年 12 月 31 日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本世纪头 2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努力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 .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要围绕发展来确立,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用发展来检验。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起抓。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才结构调整。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3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研究制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改革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4 .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统筹城乡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国家发展和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用。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继续做好选派各类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学习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三、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    6 .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改进考核方法。建立健全考核工作责任制。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改进国有资产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围绕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突出对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研究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7 .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快车道。逐步推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建立和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取向,拓宽选人视野,吸引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到企业任职。大力扶持能够整合生产要素、利用社会资源和聚集各类人才积极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的要求,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研究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8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遵循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企事业单位通过市场自主择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针对人才资源的特殊性,按照人才的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相结合,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9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发展人事代理业务,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推广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地区等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流动,鼓励人才安心基层工作。制定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强人才流动中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五、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根本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和保障    10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适当拉开不同职务和职级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职级的激励功能。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实施中央政府统一调控下分级管理的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对国家机关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的工资、津贴政策。   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指导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加大对基础教育、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公益研究等事业单位的分配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结合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不断改善收入结构,逐步建立与市场价格接轨、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11 .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    12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人才工作深入发展提供保障。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完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六、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3 .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化要求的培养规划,针对不同特点,实行分类培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   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纪律、宗旨观念等根本问题。大力提高中高级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培养企业家职业精神,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建立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保护企业家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坚持双百方针,形成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努力改善工作条件,大力营造激发创新活力的工作环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科学道德水平,激励各领域专家奋力攻关,勇攀事业高峰。重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注意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以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   中央和省部两级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省部级和地厅级后备干部队伍。同时,建立高层次人才库,直接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各类高级专家。设立和调整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在工作上、生活上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保障,激发他们的贡献热情和创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14 .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继续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服务。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制定和实施留学人才回归计划,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建立符合留学人员特点的引才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完善留学人才的评价认定制度,提高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对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国资助力度,切实解决留学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制定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大力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基地建设。健全留学人才为国服务的政策措施,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制定和实施国家引进海外人才规划,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抓紧制定投资移民法、技术移民法和海外高级人才聘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办法。对引进的海外高级人才实行在华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制度。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人华侨专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建立和完善国际人才市场,发展和规范引进海外人才中介组织,保护应聘海外人才和聘用单位的合法权益。    15 .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国家重要人才。通过立法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制定政策法规,提高重要人才待遇,保障重要人才权益,规范重要人才流动。建立国家重要人才的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16 .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人才工作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宏观调控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需求,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各类紧缺人才。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和党外人才。注意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积极做好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的人才工作。不断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17 .进一步做好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制定灵活的用人政策,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重视开发少数民族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强化职业教育,加大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壮大人才队伍。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各类人才的收入水平,制定鼓励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特别是长期工作的优惠政策。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积极构建吸引各类人才到西部建功立业的事业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支持大中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到西部地区基层提供服务,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和民族地区人才工作的支持,完善中央国家机关、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和民族地区干部交流机制,加大县处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以及其他地区的工作。加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8 .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汇集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19 .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改进技能传授方式,促进岗位成才。完善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结合,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根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农科教相结合,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和智力扶贫。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    20 .大力抓好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是实现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青年人才工作制度,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青年人才把个人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在艰苦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在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实施中要把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青年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切实使用好这一宝贵资源。   八、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1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要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于做好人才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服务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   做好人才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养,努力使广大党员成为学习的模范、劳动的模范、创新的模范、贡献的模范,在成才的道路上发挥带头作用。要注重从各类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的各级干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    22 .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各级党委要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搞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分类指导,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理论、体制和方法,使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人才工作合力;积极提供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精神激励和环境保障,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以感情和人格的力量,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实行依法管理,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建设,增强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全社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知识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3 .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完善法制,优化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西部人才开发、公派留学生等工作。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要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加强对人才投入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加大人才工作立法力度,围绕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基本环节,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舆论宣传,为人人竞相成才和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心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个人分类: 我的阅读|1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以人为本的定义
yue 2010-11-25 20:44
摘要: 科学发展要以人才为本,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对人的尊重,把人作为价值标准,尊重人的权利和需要,实现人的发展。尊重人的权利,就是在程序中贯彻民主原则。尊重人的需要,就是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实现机会公平和程序正义。促进人的发展,要增加体制的开放性,让人们在自由竞争中成材,在自由流动中提高自身价值。当代应当提倡个性解放,支持人们发展兴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人才 以人为本 人的发展 公平正义 一、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在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更加重视人才的作用。市场经济是全球竞争的经济,都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知识经济是创新的经济,创新更是依赖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赖人才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社会的发展看,一方面我们成就非凡,我们的社会处于伟大的机遇期,另一方面困难也在发展,我们的社会处于矛盾凸显期。这个时代是千头万绪风云际会的时代,是人才的大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和人才强国战略成了必然选择。 人才工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一历史时期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转变,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世界也进一步影响中国。一方面我们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发展了民主法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同时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统筹社会各阶层和统筹国内外事务的难度在加大,时代更加要求广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更加需要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03 年 12 月召开了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要做到人才为本,必须以人为本。首先什么是人才?人才就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工作本来就是做人的工作,更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 2003 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他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强调,人才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从而把以人为本作为人才工作指导方针的首要内容。 总起来说,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而人才工作,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它在人才工作中什么意义呢? 二、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涵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含义和要求。《决定》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论述,以人为本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二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三是实现人的发展。 1 、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权利。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人民的政治权利就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民主的实质恰恰是尊重人民的权利,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我国当前政治的新趋势是: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方略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新的时代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民的权利,特别是民主权利。 2 、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要满足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实现人民的利益,让人民高兴,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让人才辈出。温家宝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重视人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如果不是为了人的需要,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做。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依赖。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反过来说,凡是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都是人的需要。 3 、以人为本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恩格斯在晚年说,要恰当地表达马克思的思想,除了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认为,共产主义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有学者据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把人作为价值标准,尊重人的权利和需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的,根据人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终实现社会发展。 三、人才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说,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深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 那么人才工作的规律是什么呢?胡锦涛说,做好人才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思想上要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落实在制度上,就是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的相应的社会环境。 本文根据这一思想,并且根据以人为本的含义,认为要把人才为本和以人为本结合起来,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 、尊重人的权利,在人才工作中加强民主。 尊重人的权利,关键是人民的政治权利,即民主权利。江泽民同志说,要按照民主、公开、竞争的原则,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因此民主完全是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工作中实行民主,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要求。胡锦涛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的要求,从而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总体目标。 民主体现为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前提是公开透明。江泽民说,坚持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 p.173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这些思想和政策在实践中越来越丰富。中共江苏省委在 2004 年决定由省委全体委员投票表决由省委任命的干部,由此决定了苏州市的领导干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人才工作中发扬民主,必然给人民带来实在的利益,最终促进党的事业。相反如果忽视民主,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损害党的事业。民主要合法有序,不是群众运动。民主给人们增加实现价值的机会,增加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表意见的场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用和平与规范的方式进行权力交接,让人才脱颖而出。 2003 年山西省公开选拔 20 名副厅级干部,从学历层次看,本科以上的达 100% ,其中博士 1 名,硕士 6 名;从考察结果看,民主测评的优秀、称职率都在 94% 以上。 说明民主是选贤与能的有利渠道。 相反,如果忽视民主,必然带来消极后果。首先,它会扭曲人性。从人的心理规律来看,一个人掌握绝对的用人权,必然用自己了解的人,而所谓自己了解的人,必然是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这就使得用人的圈子比较狭窄,而且人心会忐忑不安,为了亲近领导,人们会想方设法取得领导的好感,这就容易诱发溜须拍马,出现亲小人,远君子。其次,它减弱人民的力量。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和集中之间必须平衡,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单纯依靠上级监督,必然使权力失控。上级的监督有便利的地方,也有不便利的地方。山高皇帝远,上级和下级往往不在相同的工作场所,甚至距离很远。从工作便利的角度看,也需要加强民主。过去腐败现象一度蔓延,北京的陈希同生活腐化,上海的陈良宇飞扬跋扈,安徽阜阳的肖作新敛财数千万,沈阳在慕马时期硕鼠成群,说明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很好实现德才兼备的目的。进才渠道不畅,首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最终必然损害党的利益即党的事业。在人才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民的权利,在程序中贯彻民主原则,才能更好地选贤与能。 2 、关怀人的需要,在人才工作中维护公平正义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具体地说,就是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说到底就是公平正义。胡锦涛同志说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8 年温家宝在两会答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只有公平正义,人们才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 人才的成长需要公平。公平就是权利上的公平,关键是机会公平。只要是人才,得到机会就能脱颖而出。有些干部压抑人才,方法就是不给下属机会,为了保住位子,硬是不开展工作,这样就显示不出他的弱点,也显示不出别人的能力。偶然上级布置了工作,他就被迫动员下属,有真才实学的下属马上有了表现的机会,他就开始感到岌岌可危。人才最需要机遇,应该从制度上保证所有人有一定的展示和工作的机会。没有机会,必然造成对人的压抑。有位公务员很有才干,在校时组织社团,毕业后到省级国家机关工作,但是单位死气沉沉,无所事事,他始终表现不出来。有一年单位工作多起来,有一次他向领导汇报工作,领导问你是科班出身吧!他说是。领导说,就是水平高!但是此前他已经晃荡十多年,一开始经商,后来也办工厂、开饭店、考律师,去年忽然到王府井书店买关于房地产的书籍,看来他又掉队了。这位公务员走了多么长的弯路,虚度了无数的青春岁月,真是人生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损失。因此要做好人才工作,必须想方设法为人们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展示才华。这不但是个人的福气,也是党和人民的福气。 人才的成长需要程序正义。程序正义就是不作弊,办事诚实无欺,没有行贿受贿,没有拉帮结派,大家都遵纪守法。正义的实质是不损害人民的合法权益。它给人们正确的行为导向,给人们健康的心理塑造。大环境好了,人们才会把精力都用在提高素质,而不是时刻想着钻营,心理会更积极善良。有位公务员,能力很突出,经历也很顺利,但他为了保住地位和更好的前程,充满了危机感。他的爱人说,他把工资都请客送礼了,一分钱也拿不回来,一家子的开销就靠我一个人的工资。在不公平的环境里,必然助长请客送礼的问题。所谓请客送礼实际就是剥削。这首先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最终也损害党的事业。 3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增加体制的开放性。 人才的成长实质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保证人的自由发展,要增加体制的开放性。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对内开放,也即解放人民的创造力。开放的好处有二:一是开放意味着竞争,二是开放意味着价值。竞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的成长有自主性,不仅要靠组织培养,也要靠自己打拼。当代人才学和人力资源理论主张:赛马不相马,就是说人才通过竞争而涌现出来,而不是单纯靠领导主观判断。 2005 年中共山西省委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保先整改的重要内容,决定今后每年新提拔的副厅级领导干部中公开选拔的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开放的第二个好处是增加人的价值。一个人在这个地方可能价值不大,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价值更大,因此开放有利于实现人的价值。人移活,树移死,就是这个道理。 人才的成长,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鼓励个性解放,推进人的自由发展。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过去我们高度强调集体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新的时代应该有所调整。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竞争和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说,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经济方面我们需要创新人才,政治方面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江泽民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 要鼓励创新,就要鼓励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创新活动也是内在人格的反映。 要鼓励创新还要支持人们发展个人的兴趣。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说,选择人生的道路,首先要根据你的激情,不要根据你的算计。( First, follow your passion, don t follow your calculation. )过去我国经济困难,必须在人才工作上实行实用主义,即按照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统一分配人才。但是现在我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应该同时支持人们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专长,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最终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党的事业。 结语 我们这个时代是发现人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都是人的创造。以人为本的思想将越来越深入。我们这个时代更是发现人才的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制度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是创新的经济,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在民主法治的环境里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赢得民心,关键是得到人才。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重新理解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只要我们尊重和维护人的权利,理解和实现人的需要,才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人成材,实现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2003 年 12 月 31 日) . 孙承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20/content_1241175.htm 王伟光:科学发展观干部读本 .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 p.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p.5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p.2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p.7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p.239 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 北京日报, 2004 年 5 月 24 日 .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08.p.116 雷丽华:省委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领导组负责人答记者问 .http://www.sxgov.cn/xwjj/200977.shtml2005-7-26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p.192 193 Relation between Human Resource and Humanism Abstrac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human resource which is based on Humanism as to respect mans value, right and needs, and mans development. To respect mans right is to implement democracy in procedures. To respect mans needs is to guard man s legal interests comprising equal chance and fair play. For man s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be opening up for system. So talents are formed through competition , and man is perfected through personality liberation and going for interest. Key words: Talent; Humanism; Human developing; Equal; Fair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热度 1 fanxiaoyingz 2010-11-23 00:58
人才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最终认定,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最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学习型人才,一种是思维型人才。 为什么有这种划分,其实我觉得这里面很复杂,归根结底是和神经系统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入神经元发达的人,但是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并不发达,他们的输入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远远比输出神经元上的树突和轴突发达。而思维型人才就其本质来说是输出神经元发达的人他们的运动神经元,即输出神经元非常发达,但是往往感觉神经很不发达。 学习型人才其实质是保守型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维持现状;而思维型人才其实质是创造性人才,他们的发展前景是破坏现状,创造新世界。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的最大缺点不是别的,就是大量扼杀思维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数量过于庞大,这是我们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这种状况的出现的原因来自于人才自身的特点,学习型人才感觉神经敏感而且发达,而且善于把自己的学习内容回馈到感觉神经,短期记忆能力超强,但是运动神经系统不发达,只喜欢学习不喜欢思考。而思考型人才热爱运动,热爱思考,常常因为不自觉的思考注意力不集中于外界事物,感觉神经不敏感,甚至退化。由于经常性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其它事物不敢兴趣,不在意,所以偏科现象非常严重,有一两门课程非常好,但是他本人不敢兴趣的科目非常差,而且思考型人才的这种不感兴趣就学不好的特点导致他们很不善于考试,应试能力极差。 钱学森大师去年故去了,著名的钱学森质问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极大反响,人们都在思考。其实就根本原因来说是中国的国考把 90% 的思考型人才去除了。这是我们国家创新型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悲哀。 假如学习型人才我们记为 A 型人才, 思考型人才我们记为 B 型人才,那么根据统计原理,中间型人才就是 AB 型人才。如果更加详细的划分,那么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AAA 型、 AAAB 型、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五种,我们的国考基本上把 99% 以上的 BBBB 型去除了,把 50% 的 ABBB 型人才弄到了二流院校,而把 AAAA 型、 AAAB 型人才招收进了重点大学。这样,我们在科研上面的危机一直存在就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国考把绝大多数思考性人才扫地出门了。 这是有实际的事实为依据的,以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为例, 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 21 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完成《 1999-2007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报告对 1977-2008 年我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调查研究。总共调查到的高考状元有 1120 多人,报告显示,恢复高考 32 年来,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日益明显,理科状元阵地男性尚能坚守,文科状元阵地已是女性天下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占绝对优势,女状元不到 1/3 ; 1999-2008 年,男状元还处于领先优势,约占 63.48% ,可以说,男性仅坚守着理科状元的阵地。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 1977-1998 年,男状元仍占优势,约占 53% ,女状元约占 47% ,女状元勉强与男状元平分天下。而 1999-2008 年,女状元已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约占 66.24% ,可见大学扩招后的十年来,全国高考文科状元已是女性的天下;北大和清华是高考状元就读首选,经济管理专业成状元最爱;早期高考状元毕业后能见度偏低,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在课题组以往调查的我国各类杰出人才(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中,男性仍占据绝对的优势,女性的比例均不到 5% ,甚至更低。由此可见,高考状元中至少有 90% 是学习型人才,而不是思维型人才,这和实践中女性善于感官而不善于运动的结果是一致的。 但是笔者在 23 年前读过的一本书《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传( 1901 1920 )》中的科学家却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使得我 20 多年来一直不能忘怀。这里面记载的 70 多位科学家和 20 多位文学家多数是 AABB 型、 ABBB 型和 BBBB 型人才,少数是 AAAB 型, AAAA 型基本没有。比如大师级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但是他们都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爱因斯坦上过两次大学都不是名牌,而圣地亚哥 . 拉蒙 . 依 . 卡哈( Santiago.Ramon.Y.Cajal )也是典型的 BBBB 型人才;范德瓦耳斯( Johanness.D.Vanderwaals )、威廉 . 维恩( Wilhelm.wien )、威廉 . 奥斯特瓦尔德( F.Wilhelm.Ostwald )、维克多 . 格林尼亚( Victor.Griglia )是 ABBB 型人才;而亨德里克 . 安 . 洛伦兹( Hendrik.A.Lorents ),玛丽 . 居里( MaricCurie )、尼尔斯 . 达伦( Nils.G.Dalen )、马克斯 . 冯 . 劳厄( Max.F.VonLaue )、欧内斯特 . 卢瑟福( Ernest.Rutherford )是 AABB 型人才,约瑟夫 . 约翰 . 汤姆森( Joseph.John.Thpmson )、加布里埃尔 . 李普曼( Gabriel.Lippmann )、奥托 . 瓦拉赫( Otto.Wallach )、保尔 . 萨巴蒂埃( Paul.Sabatier )是 AAAB 型人才。以上列举的伟人都是比较典型的示例,其它科学家和中以思考型人才居多。 当然,在研究中我也发现,思考型人才在政治、思想、科学理论、文学、物理、化学、管理、经济、社会等领域居多,而在生物、医学、技术、植物和动物等领域,以学习型人才居多,这种区别恰恰是这些学科的特点自身决定的,但是伟大的人基本没有 AAAA 型人才。而中国大学中纯粹的 AAAA 型人才太多。 在我的大学同学中,学习型人才是多数,这些人才到目前为止有成就的很少。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他们考研究生很容易,但是研究生完了去搞什么研究却很迷茫,不知道干什么。我自以为我是 ABBB 型人才类型(如果能够上一个人才的话),我学习在小学似乎不错,但是到了中学和强者比较一直是上游的末位,学习中数学、地理基本不费力就能考高分,而物理、化学、政治尽管学习很好,但是从来没有得过高分(尤其是政治,我自己觉得我是天才,但是常常是中间水平的试卷),出现学习的自我感觉和考分脱节现象,而英语和生物最差,一直没有感觉(一直到了现在)。和我的大学同学比较,我是典型的思考型人才,我的思考范围广,毕业 16 年一直在思考,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而我的几个博士同学却一直表现平平,既没有思考的动力,也没有思考的方向,也没有很好的论文出世,但是他们每次考试总是高分。在中国的科技界不乏我的同学这样的人才(当然也有几个表现杰出)。 把人才划分为 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的神经学基础。人们知道神经系统分为感觉神经(输入神经),联络神经元(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输出神经)三部分,人们通常把感觉神经传入的信息经过联络神经元处理和传递以后,向运动神经元发出动作命令,完成一个完整反射弧。而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下丘脑是植物神经换元接替站,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神经冲动通过在丘脑换元才把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这说明思考和感觉是两类不同的神经元完成的,而两个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决定于 轴突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每个树突上大约有 1000 个 突触 。 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但是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是形成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突触前膜内侧有大量线粒体和囊泡,不同类型突触所含囊泡的形态、大小及递质均不同。突触后膜上有递质作用的受体。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化学性突触传递,缝隙连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化学性突触传递 是神经系统内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一种以释放化学递质为中介的突触性传递 , 外周神经 和 中枢神经 化学递质 并不相同。 外周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或肽类 。 中枢神经递质 包括以下四类( 1 ) 乙酰胆碱 , 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 ) 单胺类 :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5- 羟色胺、肾上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于黑质 - 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 5- 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 ) 氨基酸类 :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 - 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 ) 神经肽: 包括阿片肽、脑 - 肠肽等。 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来自于神经脑区的多样性,神经元的多样性,神经树突的多样性和 突触传递介质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因此人类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人才,但是任何人才都可以基本以学习型(记忆型)和思维型(运动型)为基本分类依据。而运动型人的思维神经中枢更加发达,因为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受传入 神经元 、中枢 神经元 、传出 神经元 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而感觉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 的频率 仅仅 受传入、中枢 两方面 影响 。而 中枢 神经元我个人以为还可以划分为记忆分析神经元和命令分析神经元,两者可能只是偏重点不同,但是结果是不相同的。由于学习型人才经常动用的是 传入 神经元和 中枢 神经元,而很少用 传出 神经元,所以有理由相信他们也很少使用命令分析神经元,而较多地使用记忆分析神经元。有理由相信记忆分析神经元只是复杂的中枢神经的一部分,它是命令分析神经元活动的一个前部环节,所以学习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要比运动型人才动用的大脑神经少,所以往往运动型人才往往就是思维型人才。而思维型人才往往其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 ( 神经元轴突始段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所以而且往往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无原因好动性 。 但是这和纯粹的运动型运动员还是有区别的,肌肉神经的信号传递可能是以电脉冲的形式传导,而思维的传导介质是化学物质。(以上分析可能有误,敬请指正) 基于以上神经生理学分析,我个人认为人才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学习型人才和思维型人才。思维型人才要求中枢神经有更大的活跃性,即神经的兴奋程度远远高于学习型人才,而学习型人才的神经在不恰当的活跃的时候立即就会产生神经抑制剂来抑制其兴奋性,由于神经抑制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量存在,所以学习型人才要变为思维型人才必须克服这类物质的产生,为了克服这种物质,有些学习型人才白了头发,自己搞乱了生物钟、消化系统等植物性神经,变成了神经衰弱症状等。许多不利于健康的现象都发生了。 而有些思维型人才为了应付考试,也往往拼命地学习,拼命地改变自己,拼命地抹杀自己的天赋,最后也成为神经衰弱症状,记忆力严重下降等。这些都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悲哀,也是我们用人机制的悲哀。 思维型人才的基本特点是:兴趣广泛,有志趣;神经兴奋;特长明显;要么身体好爱运动,要么体弱多病不爱运动但是贪玩;热爱书籍,自学能力强。 除过以上的人才分类方法以外,我按照 31 对 脊柱神经的部位和作用,把人才分为肺型人、心型人、脾型人、肝型人和肾型人五种基本类型,这种划分方法是和中国道教和中医传统相一致的,但是我认为同样很科学,此处不再分析。
个人分类: 教育与思维|14282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才成长的十条黄金戒律
qpzeng 2010-11-19 13:24
人的成长是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教育、培养和训练才能成才!人才的成长取决于内在的主观努力与外在的客观制约。古今中外,英才辈出,他们无不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天赋加勤奋,聪明加汗水!爱迪生认为:“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牛顿也说:“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先哲圣贤留下了人才成长的金玉良言,我从中悟出以下十条黄金戒律,供各位参考。若有失偏颇,诚望不吝指教! 一、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做人要以德为先!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师要讲究师德、师风!同样,做科学研究也应秉持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不懈追求真理,永远保持热情。生活不必讲究奢华,治学则应精益求精;论待遇不必跟人攀比,做研究务求超越前人! 二、 名师出高徒 。中国有句老话:“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说明年轻人的成长受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老者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果有可能,无名鼠辈们应争取拜名师为徒,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摘取胜利的果实!然而,“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拜在名师门下,若不思进取,也不乏碌碌无为之辈! 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求学阶段,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求教,争取学到真正的本领。在向科学高峰攀登时,学有所成的年轻人要打破各种陈规戒律,勇于向权威挑战,这样才能“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四、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于教条,不要轻信,对于权威,不能盲从。在科学上,怀疑精神尤为可贵!只有开动脑筋,甩掉包袱,才能取得创新和突破。如果跳不出传统观念的桎梏,将无法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五、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在研究中,应随时把握机遇,注意观察,不要忽略细节,同时也要勤思考,多对比,做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当研究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时,既不要放弃,也不能莽撞,必要时可以停一停。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却处理,可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从而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六、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也许你在某个方面不太行,但可能在其他方面很行。做学问,不仅导师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善加利用,学生们也要扪心自问:自己究竟是脑子好使还是动手能力强?擅长做理论研究还是适合做实验?不可否认,只有自己最拿手的活,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七、 好奇不能少,兴趣不可无 。对科学的好奇心,是引导自己向未知世界探索的驱动力,而对研究课题的兴趣,则是让自己保持旺盛创造力并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那种半夜冒出灵感也忍不住要去实验室验证的项目才是自己最愿意做的研究。如果一想到自己的课题就头痛,那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结果的,最好是尽早放弃。 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金子放在哪里都会闪光”!不论你做什么,只要你认真选择过,而且肯用心、肯“给力”,就没有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相反,“这山看到那山高”,好高骛远,浅尝辄止,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九、 胜不骄,败不馁。 对待成功,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胜利;面对挫折,不因物忧,不以己悲,真正达到“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面对别人的成功,不要妒忌,也不能“挖墙脚”,而应更加努力,实现超越! 十、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谈兵、信口开河、光说不练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忌。任何一个科研课题的立项,都必须建立在广泛查阅及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同样,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任何科学假说,都必须经过现场试验的验证。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733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
dygnuist 2010-11-13 16:28
时间:2010年11月10日 09时09分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字号: 『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和集散地,担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大使命。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始终不渝地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大力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对于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办人民满意大学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是人,是高水平师资队伍。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高水平两个方向快速推进,进入了一个比观念、比实力、比后劲、比人才、比质量的全面竞争时期。高校的发展已经逐渐由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改善结构、提升质量、增进效益转变。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战略选择。   国以才立,校以才兴。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优势和特色学科,归根结底源于高水平师资队伍。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谁拥有顶尖人才,谁就能占领科学高地,引领学术潮流,获得竞争优势;谁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谁就有学科品牌、学术影响力和办学声誉。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教师队伍水平,中西部高校与国内先进高校的差距最主要的也是表现在大师与学科带头人的不足、高水平管理人才的不足。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人类发展的核心资源,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理当下大气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当然,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实际,尊重师资队伍建设规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又要把握当下科学谋划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领军式人才;必须努力留住一批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必须大力吸引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为本。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既是发展人才的必要环节,又是人才发展的具体表现。推动高校科学发展,既指事业发展,也指人的发展,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人才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高校而言,就是以教职员工和学生为本,就是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人才的全部效益在于使用,在于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只有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过程中,既充分遵循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才能让各类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优势得到充分发展,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只有解放各类人才、发展各类人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才能真正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只有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价值,才是最富成效的以人为本。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必然要求我们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分布在各个岗位上的师生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理想提供广阔的空间,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才会有强大的动力。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必然要求我们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优先保障人力和财力投入,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全体师生感受到温暖,享受到权益。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必然要求我们始终着眼于完善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着眼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实现各类人才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    培养和造就青年人才,是高校永葆生机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在人才工作中就是要统筹规划、长远谋划,在年龄上体现老、中、青人才的优化配置,其中特别要注重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从现实层面看,高校青年人才坚守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一线,他们是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人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重要方面。从长远看,青年人才是高校人才队伍的源头,是高校事业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青年人才的优点是精力充沛、可塑性强、适应能力强、敢想、敢干、敢闯,但也存在容易冲动、经验缺乏和水平有待提高等不足。因此,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既要把高校青年人才引导到办学育人的事业当中来,发挥他们的成长优势,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又要努力克服青年人才成长的弊端,促进青年人才又好又快成长,使高校师资队伍和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束缚青年人才成长的因素还很多。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必须下大力气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营造鼓励成才、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发挥老、中人才的带动作用,在实践中发现青年人才、培育青年人才、锻炼青年人才、使用青年人才、成就青年人才。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青年人才的渴求日益凸显,对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培育人才的体制机制,善于发现青年人才,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这样才能使高校的事业后继有人、更加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执笔:龚民)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2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箴言一 是金子总会发光?
热度 1 zhandlu 2010-11-10 10:46
常听到: 是金子总会闪光。 问: 发光还是闪光? 自己会发光?应该不是。 是闪光吧?! 是啊,金子会闪光 但不是所有的金子会闪光, 有的在土里, 有的只是分子...... 那 多少金子会闪光? 黄飞鸿版:全世界贮量是XX,每年挖YY,已经用了ZZ,银行存贮了UU,在闪光的百分比是:%%¥@ 金子为什么会闪光? 不要忘记,它要有太阳, 会自己跑出土来? 不会?要人去挖! 金子本来是在砂子里, 提炼后才能发大光。 对动物,金子闪光吗? 估计是,对植物呢? 闪光是个心理作用还是事实? 有时也是个大问题? 在土里,就不是金子? 不闪光的就不是金子? 在土里,那就是不闪光? ....... 那我们言归正传, 一个人才,是希望自己闪光的。 但人才,要有伯乐,伯乐不常有。 人之成才要有积累, 提炼的时间需要很长, 有耐心,有毅力,有时需要火炼。 金子自己不会出土,但人可以努力, 有了机制,大家可以努力。 默默的,是金子吗? 不为人知地工作,是人才吗? 我是个人才?是心理作用,还是事实? 再进一步,我认为, 人才不是金子, 金子是闪光的, 但人才会发光, 那么更高境界是 一个对社会创造大于索取的人就是发光!! 而且他更看重的是: 不是心理作用,与有没有太阳无关 总有太阳的,但不要是必然。 ----------------------- 我反对很多格言,箴言,因为他们很片面。 中小学生都在学,实际上造成很多成长过程的误会。 有机会大家都来好好分解一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人为本、德法结合 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发展空间
zhangyuxiu 2010-11-9 17:40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意义,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首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时,强调了我们在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可见,能否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高层次人才。 毫无疑问,对人的重视,是社会文明和成熟的标志。因此,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人才三个环节,积极探索建立选拔任用机制、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努力把各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中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许多人,甚至是每一个人,是全人类。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以个人为本,特别是不能理解成以我为本,如果这样理解,以人为本就会变成个人本位主义,也就是个人中心主义,或个人主义,那么,每一个人就不会关心他人和社会,就会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社会,社会就会大乱,国家就会大乱,高校内部就会大乱。 关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进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阐述: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全体人民为本。 因此,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科教兴省、科教兴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和社会个人和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还要注意把严格的科学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统一起来;还要注意德法结合,以合理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发展空间。 一、采取有力措施,为高校高层次人才营造发展空间,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方面可以广泛开展培训工程,加大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完善高校人才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联合,不断地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高校各类优秀人才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二、坚持以人为本,忧高校高层次人才所忧,解高校高层次人才所难,所谓用爱心换爱心。在这里,要想以人为本就不能忽视活生生的每个人,也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很多情况下,高校人才中许多个体利益往往在维护整体利益的空泛口号下被忽视。所谓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其结果是:以人为本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重视为高校高层次人才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解决高校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要尊重高校高层次人才各种正当的心理需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要激励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高校人才的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突出人的发展思想。 首先,对高校人才管理要从尊重开始。要尊重高校每一位高层次人才;尊重每一位高层次人才的正当心理需要;尊重每一位高层次人才的个性特征;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自主选择竞争上岗,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其次,要构建适合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要重品德、业绩和能力,不唯学历和资历,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评价环境,不对高校各类高层次人才指手划脚,品头论足,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赏识、激励高层次人才,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个宽阔的赛马场,做到高层次人才进入了高校,特长都能被发现,闪光点都能得到展示。 四、德法结合,从理性角度关注高校高层次人才、帮助高层次人才发展 . 我们党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同时,倡导以德治国、德法结合治理国家,这是时代的要求。从培养和管理人才的角度,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德法结合,帮助高层次人才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对高层次人才进行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合理引导。 第一 , 要帮助高校高层次人才正确理解德与法的关系。说到依法管理人才,很多人会认为是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把人管死,透不过气儿来。这种理解是有偏激性的。现代的依法管理,强调的是法制制度要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以人的根本利益为最后皈依点的,因此,人的个性在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中会受到尊重和保护,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会受到充分的关注。同时,只有确立以德治人思想,德法结合,才能使我们对高校人才管理更趋全面和完善。 第二,要对高校高层次人才实行目标管理。要建立建全高校高层次人才方面的各项管理目标,以发挥目标激励作用。使高层次人才人人有动力,个个有紧迫感,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发挥制度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约束功能。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给高校高层次人才以宽松环境的同时,也要善于用制度合理规范和约束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行为,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 第四,要在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中充分渗透情感因素。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个人的因素和创造性、个性才能等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人们在各种管理中更重视人的因素,更强调用柔的方法进行管理。因此,通过激励、关心高校高层次人才,以感情联络来调动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变得更加重要。高度重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满意感、归宿感、成就感,在注入感情、充满人情味的人性化管理下,各类高层次人才才能以在高校工作为荣,以干事业的精神和高等教育同甘共苦。 五、要创设优良环境吸引及留住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 不断改进他们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使人才事业有平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方向。在海南高校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风气,给敢于创新、敢于提出真知灼见的优秀社科人才提供一个较宽松的成长空间,以利于学术精品的产生。如湖南大学对高层次人才取消一年一度的考核,采取按聘期考核,给其相对较长的科研周期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对人才管理倡导刚柔相济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给高才以空间,给中才立规矩,对院士 和名 教授免于考核,其他教师考核以院系为主,保护厚积薄发者 ,并提出让教授潜心做学问,让教授优雅做学问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人才引进不能采取单个引进方法,要通过优秀的科研项目来吸引人才,给人才创设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提供创业机会,达到引进一个带来一片的效应,通过项目研究推动人才自身的发展 . 总之,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将其和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法制相结合,来作为现代管理理念,适合时代要求,适合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发展和管理,有利于构建高校高层次人才自主发展空间,应当成为现代人才管理探讨的课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蒲慕明所长在2005年神经所年会上的讲话
yangxlcau 2010-10-30 12:05
蒲慕明所长在 2005 年神经所年会上的讲话 ( 2005 年 11 月 26 日) 大家好,今天是神经所 2005 年年会,像往常一样,我先讲几句。先谈谈神经所 2005 年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们所 2005 年进展非常好。评估一个研究所的发展首先就是看它的科研产出。我们过去这一年的产出是建所以来最好的一年。在《神经科学杂志》以上的杂志共发表了十篇论文(包括徐天乐组前几天发表在 Neuron 上的文章)。单从论文质量来看,我们可以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看研究所发展状况的另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所 PI 和学生的招聘情况。是不是有很多人来申请神经所 PI 的职位,是不是很多学生希望进神经所。从这两方面来说我们的进展也不错。神经所在开始的头几年,由于成绩还没有表现出来,并没有很多海外学者有兴趣来应聘。从 2003 年开始申请人数大大上升,在这二个月,我们就要面试五位 PI 候选人。神经所的发展目标是到 2010 年动态保持 30 个研究组,我们现在是 15 个组。大家也许注意到,神经科学领域很广,为什么我们现在招聘的 PI 多数是细胞分子神经生物学领域的?这主要是因为这几年我们招聘的条件不是依据研究领域,而是依据应聘人的科研水平。国外高水平的细胞分子领域的研究人员多,所以来应聘的这个领域也多。等我们到了二十个研究组以后,就要考虑哪些研究领域我们需要加强,较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领域招聘。这是我们发展的策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研究所。另一个好的进展就是我们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学术评审制度,每个研究组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定期的评审,研究员是每四年一次,高级研究员是每六年一次。能坚持真正做到严格的学术评审的国内研究所是不多的,我们可能是做得最彻底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做下去,还要做得更好。严格的评审制度一定要有一个相应的退出机制,就是对因不愿意参加评审或者评审未通过等种种原因而离开神经所的,我们建立了很好的退出机制。比如我们允许学生、仪器设备都可以带到新的单位去,这样就建立和推动了一个良性的流动机制。按正常理解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应属于研究所,过去惯例是人走空着手走,这对他重新建立实验室继续研究工作是有很大阻碍的,对国家资源也是一个浪费,因为留下来仪器设备相当部分很可能是其他组用不上的。所以我们制定出一个公正合理的退出机制,这是我们经过很多努力才做到的,也是我们建所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成绩。在国内呆久了的人应该知道这是很难做到的。最后我觉得神经所的发展很关键一点就是我们的行政支撑系统,办公室人员对提高我们所的工作效率、推动各种工作、打破国内旧的各种框框做了许多努力,这是非常难得的。没有我们行政、支撑人员我们这个所是办不好的,我们应该谢谢我们各个办公室和公用实验室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众鼓掌!)。 一流的研究所的标准 现在国内外对神经所的评价很高,随时都有许多神经科学家、访问那里?国内常常说要建立国际一流的研究所、办国际一流的大学,国际一流到底是怎样一个标准?我个人认为第一就是看科研水平 , 这个所每个实验室发表顶尖杂志文章的平均数 , 出来的文章是否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第二就是我刚刚讲的招聘情况,进我们所的 PI 是什么水平,在国外是什么单位在跟我们竞争?第三,我们有多少 PI 被他们所在领域的重要的国际会议邀请做大会报告?假如我们以这三个标准为准,我们在国际上是怎样一个地位呢?大家不是喜欢排名吗?我自己估计,只要我们能够保持每一年都能做到像今年这样,我们是可以与美国前四十名大学竞争的。假设前 20 名是一流的话我们还没达到一流,如果你认为前 40 名是一流的话,那我们可以算一流,这是非常粗的估算。 发展中的不足和期望目标 下面再说神经所发展中的缺点。第一是我们这里的科研骨干,也就是我们的组长们还比较年轻,大多数是起步不久。而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地位的组长很少。一般一流研究所和大学都有一大群资深的教授,年轻反而是少数。我们下五年、十年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组长能够在国际上成为他们所在的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多数组长是这样的话,我们才可能与国外的一流研究所相提并论。要做到这点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假如一个组长和他的实验室在这个领域能连续性每年都有好的文章出来,持续五年、十年,大家就会注意到他,国际大会也会邀请他去做大会报告,这样他就成为国际知名学者。上面这个目标是可以预见的,也是做得到的。但对神经所来说比较困难的目标是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能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大家不只是公认你是一流学者,而且把你看成领袖人物,能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奠定我们神经所在国际上的地位。你们看 Harvard 、 Caltech 、 Berkeley 、 Stanford 这些学校都有几个这样的人物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目标我们 只能期望,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定能够有重大突破。只有当我们多数的实验室能达到刚才讲的一流水平,产生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时间久了总会有重大科学发现。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钻研重大问题。我举个例子,英国的 Cavendish 实验室,也就是 DNA 双螺旋发现的地方,在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世界科学的主要中心,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发展的许多重大成果都是从 Cavendish 实验室出来的。进去的年轻人一个个变成大科学家,许多成了诺贝尔奖得主。那些年轻人都是天才吗? Cavendish 实验室选人都选得那么准吗?为什么那些年轻人进去都变成一流的科学家? Cavendish 实验室那个环境到底有什么特别?我觉得不是那里的仪器设备特别好,也不是那里的 大师 特别聪明,脑筋特别灵,出的题目特别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个环境给所有进 Cavendish 实验室的年轻人一个信心。自己建立了信心,持久下去就会有重大发现。这种信心是由 Cavendish 实验室的传统风气形成的,以前进这个实验室的人都能做到,那我也一定可以做得到,所以建立了信心。还有大师对他的期盼,他对自己的期盼。信心和期盼成就了 Cavendish 实验室辉煌的历史。要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就要做重要的问题。重要问题大家都知道,并不是只有那些大师知道,外面的人也知道,但为什么外面的人做不好?因为别人没有那样的信心和胆识去做,而在 Cavendish 实验室你就可以去做。一篇新的、写得好的综述就会告诉你哪些是重要问题,每个领域都有一大堆重要问题,尤其是神经科学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很多,你不要挑选人家已经做得差不多的小问题,而是盯住那些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所以我希望神经所的老师、同学有信心做出最好的工作,有信心和胆识去做重要问题,最终会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 研究生教育 下面我要讲一个很重要的事,今年开始我特别强调的就是我们研究生教育。一个所的成就不要只看它现在有什么成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从这个所出去将来的发展怎样,他是不是变成一个好的科学家?他出去之后是不是觉得他在神经所待了那么几年确实学到怎么做科学,能够不后悔。让他重新做一次研究生的话,他还会选择到神经所。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我们神经所教育才是真正成功了。我记得上次有个座谈会,一位老师问我 你觉得在神经所工作这几年有什么是你最遗憾的 ?我说我最遗憾的是我们神经所过去这几年有的学生走的时候是一肚子气走的,很不满意,觉得在这里很多时间是浪费掉的。这就表明我们所过去这几年没有真正办好。我希望我们能加强对研究生的关注。今年我们对于研究生转博考试、对于博士生向其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进程汇报制定了更加全面、严格的要求。这也显示了神经所越来越关注、并尽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我希望明年研究生工作能做得更好 , 学生们不仅仅感受到科研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同时有回报,也能渐渐体会享受做科研的乐趣,工作能做得愉快。这也是保证我们每个实验室能够成功的基础条件。 学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实验生物科学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年轻人一变成组长以后就不做实验了,招一大群博士后或学生,自己则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跟实验台脱离了关系。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自己动手。我做 PI 后还自己做了 15 年的实验。只有自己动手才会有感觉,知道实验做不出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十年前我还声称假如我们实验室细胞培养或电生理记录出了问题时,让我来做,我可以解决问题。因为我曾长期在实验台上,有感觉。现在的趋势是大部分年轻的 PI 不做实验了,真正跟自然对话的就是在实验台上的学生了,这是一个缺点。补救这个缺点就是 PI 应经常接触实验台,学生做实验的时候应该常坐在他们旁边陪他们做实验,这将有助于发现和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 学习形成假说和检测假说 刚才说了研究生第一步是学习怎样去想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更重要的是学习怎样找问 题,怎样形成 (formulate) 假说和检测( test )假说。通常开始时由老师给一个问题,但是你要学到怎样找好问题、找大问题。这个步骤比较困难,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其实这是一个科学家终身要学习的。我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 探索性 ( exploratory )研究,搜寻未知的现象。另一种是 假说所推动的 (hypothesis-driven) 研究。在分子细胞生物学中的一些领域,假说所推动的研究占主要地位。已经有很多现象,你可以形成一个假说,去检测它,在检测过程中对自然现象有进一步了解。但是在系统和认知层面上的神经科学,很多是未知的,在形成一个有用的假说之前,需要收集更多的事实和发现新现象。探索性研究重视观察自然现象,要以尖锐的洞察力观察自然现象 (observation with a keen eye) ,观察时要专注、要想像,对这种情况下你看到的现象是不是有意思,要做恰当的判断,这种探索性研究很可能是未来神经科学发展有所突破的关键。我们神经所现在大部分的工作是假说所推动的研究。今天我化一点时间谈怎样形成假说、以及怎样检测你的假说。简单地说,别人发现那个现象,你看到这个现象,你把两种现象联成一个因果关系,形成一个有意思的假说。人家没有联想到你联想到了,这就是你的假说。下一步是去检测你的假说。首先,我想指出怎样才是好的假说。一个合理的假说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有意思的假说。我认为一个好的假说应该有以下三个特性:首先,一个好的假说所引导出的因果关系是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 surprising, novel 令人惊奇的 、 新颖的 假说)。第二、一个好的假说所引导的推断是可以立即用实验去检测的。第三,一个好的假说是可以立即引导出其他有意思的假说。通常一个假说就是要给一个有因果关系的联系。检测你的假说,其实就是为这个因果关系寻找证据。怎样检测因果关系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常识 (common sense) 。我举个例,你发现在你的系统里 AC ,在已知的另外一个系统里 BC ,你把它连到一起提出一个假说:就 是 AC 必须通过 B ,也就是 ABC 。要检测这个因果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掉 B ,看看 A 有没有办法产生 C 。假如没有 B , A 照样可以产生 C ,那你的假说就被推翻了,就没有继续下一步的必要了。反过来说,假如没有 B , A 就不能产生 C ,那么你的假说没有被推翻。假如没有 B 的话, A 就不能到 C , B 就是 AC 的必要条件。当然你还有其他要检测的 , 在你这个系统里你是否可以看到 AB ?可否看到 BC ?假如你的实验能得到 AB, 你同时也发现并不需要有 A , B 的出现就可以得到 C ,这就可以说 B 是 AC 的充分条件。 B 既是必要条件,又是充分条件,那么 ABC 的因果关系在你的系统里就暂时可以成立了。事实上大部分科研就是研究因果关系,如果你都检测清楚了,最后结果是你的假说在你的系统里可以暂时成立了 , 你就是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你拿走 B 时的处理是不是特异性的?是不是在拿走 B 时,其他的东西也被打坏了?例如你用药剂阻断 B ,这个药剂是不是有充分的特异性,其他条件有没有变?还有很多药理实验没有 100% 的效果,你怎么对待这样的结果?我们常见的就是 B 被阻断之后, A 造成 C 的数量大大减少,一般就会认为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但为什么 C 没有完全消失?是不是因为 B 阻断没有做到彻底?还是 A 还有不同的途径可以到达 C ,也就是说 ADC 。假如是后面所说的那种情况,你的假说就失去了强度,所以你一定要回来找原因,到底为什么阻断 B 只是部分有效果?是不是有更好的假说。如果用许多方法阻断 B ,你一直只能得到部分阻断,也许你就应该寻找 D ,从 AC 的作用中 D 可能比 B 更重要。这样你就要放弃原来的假说,即便你原来的假说非常新颖、非常吸引人。你是坚持还是放弃你原有的假说变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我们假定的因果关系是 ABC , B 是介导 A 到 C ,但是真正的因果关系可能是 ADC , B 可能只是影响 D ,是 D 存在的必要条件。假如 B 拿掉, A 到 C 可能会受影响,但并不马上表示 B 就是因果关系中的一环。即使 BC ( B 导致 C 是充分的 ) ,因果关系可能仍然是 ADC 。要真正的令人信服,你必须证明你的系统在实际生理条件下 A 能产生适当量的 B ,而产生的 B 的量足以产生 C 。这时候定量信息就很重要。如果没有定量信息支持你的假说,可能 B 只是 ADC 过程的一个必要的调控者 (modulator) ,而不是 AC 真正的介导者 (mediator) 。已往与当今文献中许多关于信号转导的争论就是由于缺乏对于信号转导途径的介导者与调控者的明确区分,而出现了太多的不可靠的相互矛盾的因果关系的假说。 还有,绝对不要说你的实验已经证实 (prove) 了你的假说。实际上没有一个假说是可以被证实的。假说是永远只能被推翻但不能被证实的,所有的实验结果最多只能说是支持你的假说。简单的说,在你这个条件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的假说不矛盾,所以你的假说在目前仍然成立。换一个条件你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与你的假说有矛盾。因为永远有一些条件你无法或没有测试,所以你永远不能排除你的假说可能是错的可能性。在写文章或做报告时至多只能说 数据符合或支持我们的假说 。 学习做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 研究生必须学习的第三点,就是要学习做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大家知道科学家不是生存在真空里,是在一个社会里面,在学术界、在社会上有品德的科学家才会受到多数人的尊重,他的工作才使人信服。有品德的科学家是严谨的 , 是讲公德的 , 是有诚信的 , 是尊重事实 , 并捍卫真理的。不要有了结果,即使数据靠不住,自己都不能信服的东西,也出文章。今年这文章出了,下面做不下去了,别人不能重复,那你的名声就毁了。假如你的发现是吸引大家注意的,将来大家知道这个工作是错的,你的科学生涯就会有污点。不可以因为眼前要出一篇文章,将来后患无穷。严谨态度要从小事做起,你到公用实验室使用仪器,该签名时就签,应该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要守规矩。想省事走小路和占小便宜反映了你的态度,这种态度积累在一起成为习惯,到最后就会犯大错。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严谨的态度,这是我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注意到和重视的。科学家的品德同样也反映在与人合作的态度上。跟人家交流合作必须是公平互惠的。合作是一个科学家要学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假如你不会合作,在未来的科学世界里你必定是非常局限的。学会怎样做一个好的合作者是你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怎样合作,从做学生开始就要学习,因为在做学生时合作是最多的,老师交给你的工作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你要跟别人合作。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到了国外后,很常见的一种想法就是认为你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就要竞争,要竞争就要厉害,要抢,不能退让。中国人过去都是软弱,被欺负,所以现在要竞争 , 要抢,有一个便宜就占一个便宜,有好处不拿白不拿。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短视的浅薄的态度。你总是占便宜的话,人家就不跟你合作。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出了文章谁做第一作者?都认为自己贡献最大,自己应该是第一作者。但是要量化贡献并使每个当事者都认为是完全公平的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的算法都不一样。有些时候很难去断定你的贡献一定是 55 %,所以你是第一作者,别人贡献是 45 %,所以是第二作者。在很多情况下就是 PI 作主, PI 要公平,要做一个合适的评估。我们不要因为得不到第一作者就认为这世界太不公平。其实没有百分之百的公平,假如这次你感觉吃亏了,你采用一个和气的态度接受这个事实,下一次自然会有好的安排。即使你的合作者这次占了便宜,下一次他可能认为应该让你多得一点。这都是有来有往,不要以为目前此时此刻一定要什么事情都是你第一,要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我自己经历就是这样,与人家合作时 , 我不争文章排名,但到了真正很 吃亏 的时候我是会反对的,但一般我都是很容易商量。你会发现很多文章我是倒数第二名。当然我是 PI ,你们可能觉得不一样。其实学生也一样,在一项工作中谁的贡献怎样大家心中会有正确的估价。所以多年来我都有很好的合作,我自己有很多收获,因为通过这些合作我自己得到了学习,也扩展了研究领域,总的来说对做科学是有好处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合作时不要斤斤计较,要以做科学为主。不要为计较眼前的利益,把自己的名声搞坏。我就知道国内有些 PI 甚至对没有参与工作的学生或其他有关系的人也会给个好处,把他的名字放在文章上,给学生排名有时候也是乱来的。还有的 PI 跟人家合作就一定要坚持自己占绝对的好处。到最后常常导致不愉快的事件发生。另一个与科学家品德有关的事就是国内科技界普遍的浮夸风。用文字或在公开场合描述你自己的成就,有时候也许比较难做到完全客观。但现在国内许多对个人或单位研究工作的意义或取得的成就的描述,常常夸大得不成比例。有人辩解说 这是公关,为了经费和名声,这是必须做的 。 每个人都这样做,国外的科学家也是这样公关的 。我不赞同这种态度,如果过分夸大事实、不诚实的、欺骗的行为是所谓的国际趋势,我们也不应该遵循这样的趋势。我反对科学家像商人一样,用尽一切办法,包括欺骗,去 销售 他自己和他的单位。我坚信一个有品德的科学家应该是诚实的,即便是面向 无知 大众或那些不懂得他的研究领域的领导也必须是诚实的。当一个科学家成为科学管理者时,应更有义务坚守科学家的行为准则,讲实话,不浮夸。中国科技界盛行的浮夸,包括申请经费时的浮夸风,归根主要还是科学家不能坚守基本的品德。这种浮夸风已经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尊重的主要障碍。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下一代的科学家能纠正这种不良的社会倾向,要对自己、对科学、对社会都能坚守诚信的品德。 我的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在我结束之前,我送给大家两句座右铭,这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胡适说的。胡适当时讲的是考证工作,但同样也非常适合我们做科学。第一个是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个是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如果能严守这二个座右铭,你将成为一个好的科学家。 最后讲一件事,就是最近有很多同学和外面的人问我,说我神经所所长是不是马上要被解聘了?(众笑)是不是还在做所长?我可以告诉大家,很简单的几句话,建立神经所是我这辈子重要的一件事,我什么都可以放弃,神经所是决不会放弃的,要赶我走还不容易呢 (众鼓掌!)。大家都知道我们神经所在国内科学做得好,什么人要赶我走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能够赶走我的是谁?是我们神经所的老师和同学,只要我们老师和同学认为我应该留在神经所,那我就在神经所,不做所长我也还会在神经所(众鼓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找到答案了吗?
wangxh 2010-10-30 11:50
人才难得,许多伟人都曾经感叹,如毛泽东、邓小平。 一般人才固然也很可贵,但并不难得,真正难得的是卓尔不群的杰出人才。在中国,这些人才所以难得,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凡眼不识、世俗不容 。 是故昌黎先生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认同既成的事实,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规矩出牌 , 扰乱 了现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常常被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认为是危险人物,加以攻击和扼杀。从古至今,那些改革创新人才常常遭受很多误解和冤屈,大多缘于此因 。 那些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具有超凡的天赋和智慧,他们在人类未知的世界中摸索前进,推翻约定俗成的公理,质疑理所当然的结论,揭示人所不知的秘密,提出异想天开的构想,预见未来世界的发展。他们开创的这些新思想、新成果,凭借常人的智慧难以理解,按照已有的标准难以衡量,至于未来的价值更是难以判断,因而常常被视作 异端邪说 , 受到压制。比如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而人们却骂他是魔术骗子,几乎把他置于死地;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而不得善终;爱因斯坦提出了 相对论 , 最初却被人攻击为 犹太人危害世界的阴谋 ; 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开创了人类航空史的新纪元,而当初也遭到美国科学界和舆论界的封杀,被迫移居法国继续他们的飞行试验 。 古人讲 : 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 。 那些杰出人才常常特立独行,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某种反叛精神。他们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他们自信、自尊、清高、固执甚至有些古怪,我行我素而不在意别人说什么,他们的逻辑是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 一个人越是把聪明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越是平常甚至笨拙。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 。 自古以来,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大多是在逆境中奋斗的,夭折的比存活的要多,被埋没的比被发现的要多,不得志的比得志的要多。不少杰出人才的价值是在其死后才被人发现的。时间越是久远,他们的价值越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 正因为杰出人才难得,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地发掘,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 制度选人 不能代替 伯乐相马 。 现在通行的工业化、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取出来,甚至会被当作 不合格产品 加以淘汰。只有领导者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将他们挑选出来。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 看看我们现行的领导选拔制度与形式,能否出现独具慧眼的领导者就可想而知喽! 钱老之问找到答案了吗?由上所述,鄙人认为已经找到。一是唯上的封建桎梏思想束缚,二是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看看我们身边好学生的定义即可略知端倪。杨振宁、李政道们的出现,虽然不是我们自己培养的结果,但最起码我们播下了可以收获的种子,因为那时我们还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朱自清、钱钟书、钱伟长等人的高考特例。现在清华北大敢招收某科〇分特长考生吗?招生人员与学校领导肯不辞辛苦找--收这样的特长生吗?【当然这里与自主招生中有的学校采用不考中文、用英文答卷等闹剧行为有别】 任彦申,《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1 版。
个人分类: 教之道|279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wlingj 2010-10-26 23:16
(林晓洁) 10 月 22 日 -23 日, 首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为主题,围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和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任务, 总结交流人才工作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探讨各类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探索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和提高人才效能的新方法、新举 措。 中 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致辞时强调,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确立人 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作了题为《加快人才优先发展 努力建设人才强国》的主旨报告。尹蔚民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认识和把握人才发展过程中具有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内在联系,注重把握其客观性、全面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并提出了人才的成长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流动规律、价值规律等五大规律。 尹 蔚民指出,首先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握人才的实践性特征。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在使用过程中评价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培养人才。 要切实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把以用为本的理念贯穿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其才,组织和引导人才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鼓励人才深 入群众、深入现实生活。 其 次,要遵循人才供求规律,把握人才的适应性特征。应进一步把握好人才供求规律,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发展。一是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施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二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人才宏观调控职能。三是坚持以用为本的方针,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 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三,要遵循人才竞争规律,把握人才的创造性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坚持以用为本,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改善人才竞争的制度环境。一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三是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第 四,要遵循人才流动规律,把握人才的自主性特征。一是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从根本上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二是 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法规,规范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行为。三是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合理流动政策,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第五,要遵循人才价值规律,把握人才的激励性特征。人才工作应努力为人才实现价值创造有利条件,重点是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 国 务院副秘书长肖亚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伟,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智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等领导以 及科技部、教育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政府等部门领导出席论坛。 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智勇宣读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奖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奖。 论坛分为一个主论坛、四个分论坛、人才发展理论创新座谈会。主论坛采取大会发言的形式;四个分论坛包括高层次人才论坛、高技能人才论坛、企业家论坛、海归人才创业论坛,采取专题交流形式进行。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代表研讨聚焦于人才战略制定与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三个专题,总结国内外人才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促进我国人才发展的建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各副省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务院各部委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的专家学者,论坛论文的作者代表等 570 余人参加论坛。
个人分类: 人才理论与实践|2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青”中的高级人才
xupeiyang 2010-10-20 06:35
对知青的研究已经很多,为什么知青中出了那么多高级人才?值得研究。早就有人预测中国诺贝尔出在1947年 - 1957年出生的人当中,要特别关注知青人才。 习近平 李克强 王歧山 张德江 陈竺 请大家补充吧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1900 次阅读|1 个评论
抽彩式竞争、金选择、社会资本和科研环境
王震洪 2010-10-17 09:03
这里谈谈生态学上一种生物间竞争、种内个体间互利、社会资本、科研环境建设的关系,以便对科技体制改革有一点建设性作用。由于生态学外的博友可能不了解抽彩式竞争、金选择、社会资本等概念,首先做点解释。 抽彩式竞争 ( competitive lottery )是指生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物种死亡后,群落中这种优势种占据的生态位出现空缺,某种生物刚好随机地占据这一生态位,形成对其它物种的竞争优势,直至这种生物最后死亡,另外的生物再随机占据该生态位,重新建立优势。由于占据优势的生物对其它生物间的竞争优势是随机的,类似于抽彩票中奖,因此称抽彩式竞争。出现抽彩式竞争要具备两个条件: ① 群落中具有空缺的生态位需要物种来占据; ② 群落中任何先到物种在其生活史中能阻止后入侵的其他物种再入侵。 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据一个观察所得,由三种热带鱼( Eupomacentrus apicalis , Plectroglyphidodon lacrymatus 和 Pomacentrus wardi )个体所占据的 120 个小空间(珊瑚礁中的空隙地)里,在原有领主死亡后再被取代的领主种完全是随机的,没有具规律性的领主演替,即占有的领主是不可预测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在某时和某一空间中取胜。 Grubb ( 1977 )曾对英国白垩土草地( chalk grassland )进行研究,发现每一小生态位空缺,很快即被一籽苗所占,哪一种成功都是随机的,因为大部分植物种的种子需要相同的发芽条件。 金选择 ( kin selection )是一种有利于生物个体及它的亲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选择。这种选择使利他的行为和决定这种行为的基因得以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例如松鼠、许多鸟类中的个体当它们遇到危险或捕食者的时候,它们就报警,通过发出奇特的声音通知同类逃跑,并把捕食者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即使自己被捕食,也再所不惜。因为这样是最有效保存同类的方式。金选择也是一种自然选择,但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之上的新发现。达尔文自然选择强调不同生物及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主导了生物间关系是排斥关系。甚至有人提出生物存在自私基因主导着生物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是指政府和市民社会为了一个组织的相互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 该组织小至一个家庭 , 大至一个国家。 罗伯特 科利尔 把 社会资本 分为政府社会资本和民间社会资本 。 前者被定义为影响人们为了相互利益而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各种政府制度 。 这些制度已有契约实施效率 、 法律规则 、 国家允许的公民自由度 等。 民间社会资本包括共同的价值观 、 规范 、 非正式网络 、 社团成员这些能够影响个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能力的制度因素 。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 金融资本 、 人力资本 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 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具有丰厚的社会资本。人在这样的社会中活动,遵循的是建设性的共同行为方式,能够对社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同时个人的发展也得到良好的体现。例如,一个年轻人在 车上给一位老人让座,既不期待即刻的回报,也不期待 年轻人 老了后同样的老人会给我让座(因为他多半已经去世),而是期待这种行为形成一种社会规范,几十年后 年轻人 老了,年轻一代也会给 他 让座。 又如,在丰厚社会资本的社会中,一位专家对某个项目的评审,他公正的评审会在个人利益、声誉及整体利益方面带来比照顾某个关系户得到的利益更大。 而社会资本贫瘠的社会,人也利用社会资本,但这种利用常常是利用个人之间的互益纽带,或者说私人关系,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就专家评审这个社会行为,在这种社会,利用评审的机会为朋友牟利是积累个人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因为你照顾的人将来也可能会给你回报,这种回报可能通过评审和其它。 中国现阶段的科研环境明显是处于社会资本贫乏或不丰富的条件下,因此,问题很多。例如,在人才引进上,存在抽彩式竞争现象。在大学,引进的人才一旦占据行政领导、学术负责人、学位点负责人岗位,就长期在这些岗位上形成优势,后来的人就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或常常被排斥。因为常常能上不能下,缺乏后来者的生态位,除非利用私人关系或其它非常规手段,获得某种晋升。但这种情况的概率都比较低。因此,阻碍了有益竞争,牺牲了效率。同行排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在中国社会资本积累薄弱,抽彩式竞争的人才引进方式下太普遍,危害太大。这种人才之间的抽彩式竞争也是造成大量优秀人才滞留海外不归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人才中的后来者要比先到者优秀,如果抽彩式竞争长期对后来者的排斥,科技是不可能进步的。 在市民社会中,动物从遗传学和行为学上的利他行为是提倡大公无私的生物学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使社会资本积累,建立社会的互益纽带和好的公民行为规范也是公民大公无私形成的一种条件,如中国文化中助人为乐。而且许多人大公无私作为一种利他行为可能是天生具有利他基因,因为从行为上,他为别人办事甚至去牺牲,他都显得十分快乐,如郭明仪、雷锋可能是这样的人。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金选择在自然生态系统,与达尔文传统的自然选择比,不是一种优势的选择方式。也就是说,大部分动植物为了获得一点资源如光照、水分和空间是强烈竞争、排斥的,最终要争个你死我活,确定谁是优胜者。在公民社会中,科技人员之间这种有害的竞争和排斥(如利用私人关系或违心的支持)也是普遍的。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本,建立起一种权益,使这种有害的竞争和排斥产生的个人效益远低于公正、公平和利他的行为方式产生的效益,使科研环境实质改善。 最近哈佛的 明星 教授、心理学家 Marc Hauser 涉嫌学术造假 得到的待遇就印证了这一点 。 由于美国社会具有丰厚的社会资本, 尽管他在国际学术界根基很深、朋友和追随者众多,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为他讲半句好话。大家遵守着的是一个共同的原则:不能为了个人的互益纽带牺牲公共的互益纽带。 相反在中国,方舟子一直在为达到这样的社会资本积累的高度(学术公正)而在单枪匹马地战斗,而且还常常得不到科技人员的支持,这实际上是广大科技人员的悲哀。中国科技环境的改善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积累学术社会资本去努力改变观念和自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制不变的引进人才必致新资源的浪费
周可真 2010-10-15 15:17
发表评论人: 游医 ip:69.151.11.* 人才关键是体制的问题,跟引进不引进关系不到,重要的是环境。现在忽悠的人有市场,能培养出人才吗? 博主回复 : 不矛盾。人才贫血症的病因就是体制原因,更确切地说是政治体制原因。 归根到底是由于不适合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的现行政治体制,才使得人才(属于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成为不可能;也正是由于当今中国缺乏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使得中国的人才无法得到合理的使用,即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由此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不思进取的执政者又企图在维持现行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于是,只能是一边在严重地浪费人力资源,一边又在用重金从国外引进人才。 其实,如果不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人力资源依然得不到合理配置,那末,引进来的人才作为新的人力资源也是无法得到合理配置的,因而必然造成这些新资源的浪费。
个人分类: 管理学|379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