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出的补偿机制
热度 1 SciWater 2016-12-15 21:12
缘起 : 以前国内的各种人才项目和目前的双一流建设,已经发起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而且势必愈演愈烈。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经济落后地区人才流失加剧,也会直接导致经济现状差异较大的地区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个方面的差距更大,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亟需探讨对策。 难题 : 由于(1)人才是国家的,流动起来可能会促进科技进步,本来无可非议;和(2)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经费,人才流失直接可以对应为资产损失,必须应对,因此为了避免基于财力的人才豪夺引起的不公,也促进人才发展和区域公平,探讨因此如何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是个有趣的难题。 对策 : (1)应该继续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提高人才的利用程度和社会贡献; (2)引进人才的高校和区域,有必要给予人才输出高校部分经济补偿,作为其人才培养和后续发展的投入; (3)离开原单位的人才,需要按照一定比例把随后的研究成果和原单位按照一定比例分享,而且获取的社会回报也必须和原单位分享;具体时间和比例需要分析。 欢迎讨论和商榷,谢谢!
个人分类: 科学服务社会|42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426吴文俊 =学导式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学导式倡导者
ljkf 2016-12-8 19:27
64-426 吴文俊 = 学导式人才 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 学导式倡导者摘选 81216 426 吴文俊 《走自己的路 —吴文俊口述自传》,邓若鸿、吴天骄访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9 月出版 1919 年,吴文俊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家庭。 2009 年,吴文俊过了 90 岁生日。 2010 年,吴文俊在接受作口述自传时说:“我现在可以算个老人了,走过了人生的 90 多年,好长好长的一条河流呀。有些事记得很清楚,历历在目,可有些事记不大清了。讲述这些往事,有点像一个顽童,顺着河水捡拾石子,左一个右一个,色彩斑斓的,形状怪异的,或者平凡得没有一点耀眼之处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只要是记忆这河浮现出来的,只是记得的就捡拾起来。想来总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 作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是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同时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他的生平和学术贡献通过资料、媒体报道以及评传等很容易找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扬宗认为, “这本书是大数学家的口述自传,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中还不多见。本书是吴先生在耄耋之年有意为后世留下的一份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亲历证言,毫无疑问将是中国现代数学史的一份宝贵资料。” ==== “吴先生口才好,无论大小报告都做得很漂亮。”邓若鸿开始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记录整理。吴文俊能聊,接受采访更是常有的事,谈起自己的过往经历很熟练。他们花了半年时间,从他的家世和幼年、中学时代和大学,拓扑和数学机械化,一直讲到 1990 年,这时吴文俊认为差不多,“行了,这事我们就到这儿了”。 随后,邓若鸿开始对之前的采访作整理,搜集资料,并在这段时间 “读了几乎所有关于吴先生的材料,读了吴先生的所有我能读懂的文章。还有就是所有中科院的相关档案”。 同时,邓若鸿又做了 6 个辅助访谈。它们或者加深了人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或者补充了吴文俊所谈的内容。 吴文俊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谈拓扑,吴文俊的学生高小山谈数学机械化,著名数学史专家李文林谈中国古代数学。 周咸清是世界科学界认识吴文俊数学机械化成果的桥梁,上世纪 80 年代,他将吴文俊的有关研究介绍到国外,再反馈回国内。 刘卓军则协助吴文俊成立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许忠勤谈到 “天元基金”及吴文俊为数学界作的贡献。 做了半年多的 “功课”,邓若鸿开始了第三阶段的采访。 这轮是有目的地和吴文俊聊,就一件事情或者很具体的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这时吴先生就会想起很多。” 作为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 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的编委,王扬宗告诉记者,对吴文俊面向晚辈娓娓而谈、坦率真诚、不卑不亢的风格印象深刻。 ====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吴文俊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国际数学界不乏早年成名的优秀人物,但很少有人会再度辉煌,更少有人能在晚年开创一个新领域,并再度站到世界领先地位。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古代数学三个领域是吴文俊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2010 年夏天,朋友推荐邓若鸿作吴文俊的口述自传时,邓若鸿的想法是,一位数学家的口述,读者怎么读呀? 邓若鸿找到吴文俊的儿子吴天骄,说要做这件事,吴天骄同意了,接着又说: “其实我父亲就是一个普通人。” 邓若鸿和吴天骄一致认为,这部口述自传的基调是写好一个普通人成就一番辉煌事业的不普通故事。 书中记录了吴文俊早年的国际交流以及 “动荡的年代”不懈的追求,以及教学工作和研究;还记录了吴文俊开创的新领域,首次访美及在美国的学术交流等。另外,还记录吴文俊的一些其他经历,如当选为数学会理事长,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做全国政协常委,创立数学“天元基金”,努力为数学科学争取更多的经费等。 为了有好的可读性,邓若鸿增加了 “注述”,这部分包括吴文俊没有讲到的背景材料及纯学术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越过这些注述,也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阅读。 “小憩闲话”用的是对话形式,是最后加进去的,书写完后,邓若鸿发现还有许多内容无法放入正文,“但这部分又挺好玩的,从侧面可以立体地看到一个人,所以最后还是保留了,而且是以原始的状态出现”。 有一次聊到回国,吴文俊就说:回国早了,并说如果晚些时候回国,拿菲尔茨奖绝对没问题。 “他和谁也不会说。任何一次采访都没有提到。当时他非常放松才会说的。”邓若鸿解释道,像这样的话就不好放入正文中。 “小憩闲话”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内容。吴文俊非常喜欢看电影,这是他年轻时就养成的爱好。 2011 年一天,趁着儿子出差,已 92 岁的他,自己坐公交车去附近电影院看电影,最后说“还到星巴克喝了杯咖啡呢,后来被批评了,没再犯过”。 ==== 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1958 年,吴文俊被邀请参加当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作分组报告,这是当时新中国数学界第一人。但所有资料对他受邀而最终没有成行,只限于“提到”,没有涉及个中缘由。这本书中用一节专门写了这件事始末及其对吴文俊研究工作的影响。 吴文俊很谦虚,一般不直接评价自己的工作。有一次访谈结束前,邓若鸿问到当年 “拓扑地震”中他们四个人的关系,这时吴文俊冒了一句:“拓扑地震,四个人,我是主要的。” 王扬宗也认为,从书的内容来看,系统丰富,史料价值非常高。吴文俊在书中不仅细致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学术经历以及观点,还谈及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件。 “这对理解和研究他本人和他的学术工作,都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吴文俊还或详或略地谈了与他有关的陈省身、华罗庚、关肇直、陈景润等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均有所评论,是他从亲身经历和感受而得出的看法。 王扬宗认为, “这有助于认识这些重要的数学家,理解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6-01-15 第 6 版 读书 )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 1919 年 5 月 12 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 嘉兴 ,数学家, 中国科学院 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文俊毕业于 交通大学 数学系, 1949 年,获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博士学位; 195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1 年,当选 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 2001 年 2 月,获 2000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 “ 吴公式 ” , “ 吴示性类 ” , “ 吴示嵌类 ” ,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毕业院校 交通大学 、 斯特拉斯堡大学 今用的笔名,写成 “ 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 一文,明确推出 “ 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 的数学,而非希腊 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 的数学,而非希腊 的数学 ” ,该文发表于数学学报 1975 年第 18 期。 1976 年末,开始定理机械化证明的研究,于次年春节期间取得成功。 1977 年,首次发表定理的机械化证明的论文,由此开辟全新的方向。 1978 年,撰写 “ 数学概况及其发展 ” 一文,发表于科学出版社的《现代科学技术简介》一书,文中提出了脑力劳动机械化,但于刊印时被删去。 197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0 月, 关肇直 创建系统科学研究所,吴文俊离数学所去系统所,任副所长。 1980 年,中国国内开始举办双微会议,在首次会议上做报告 “ 初等几何和微分几何的定理机械化证明 ” 。 1981 年秋,去 美国加州大学 Berkeley 分校讲学。 1982 年,回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持首批博士生毕业答辩。(参加答辩的 18 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1984 年秋,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开设数学机械化机器证明理论的课程。 1990 年 8 月,成立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同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 1992 年,任国家科委攀登项目 “ 机器证明及其应用 ” 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同年 8 月,去 奥地利 参加 AAGR ,对 RISC 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1993 年 3 月,随科学家代表团访问台湾。 1995 年 5 月,接受 香港城市大学 名誉博士学位;同年 12 月,去新加坡参加第一届亚洲数学科技会议,作大会报告 “ 几何问题求解及其现实意义 ” 。 1996 年,任国家科委攀登项目 “ 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 ” 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98 年,将 1997 年以来关于数学机械化的工作总结成书,书名为 Mathematics Mechanization :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 Geometry Problem-Solving and Polynomial Equation-Solving 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 年 10 月 21 日,被聘为 华中理工大学 名誉教授;同年 11 月 6 日,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纪念 关肇直 先生八十诞辰的学术研讨会。 1999 年 12 月 15 日- 20 日,去德国访问,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1 年 2 月 19 日,获首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时任国家主席 江泽民 亲自为吴文俊颁奖。 2002 年 6 月,在清华为祝贺 杨振宁 80 寿辰而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Frontiers of Science” 上作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Mental Laborin the Computer Age” 。 2003 年 11 月 19 日,在中国智能学会 2003 全国学术大会、可拓学创立 20 年庆祝大会、中韩智能系统学术研讨会上作 “ 计算机时代脑力机械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 ” 报告。 2005 年 9 月 26 日,被聘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荣誉教授。 2006 年 4 月 25 日至 28 日,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芜湖市进行了考察,参观了 安徽工业大学 、马钢第一钢轧总厂、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奇瑞公司等单位,并受聘为 安徽工业大学 荣誉教授。 社会兼职 1979 年 10 月 -1984 年 2 月,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副所长 1984 年 2 月起,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名誉所长 1984 年 -1987 年,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1990 年 8 月 -1999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系统所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2 年 4 月 -1996 年 4 月, 中国科学院 数理学部主任 1996 年,任天元基金领导小组组长(接替原组长程民德教授) 2011 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所为基础组建了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 辛勤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为我国科技界争得了荣誉,也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中国科学院原院长 路甬祥 评) 天资聪慧,有数学天赋。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工作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及独创性。他从事数学教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贡献卓著 ……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省身 评) _8713190" title="向上跳转"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 万绚 . 吴文俊与中国科技大学 . 兰台世界旬刊 , 2013(1):103-104. 4. 吴文俊 : 在风雨石缝里崛起的数学家 . 青年教师 ,2007,10:57-58. 5. 上海交大走出来的吴文俊院士   .光明网 6. 康东升 , 曹玉平 . 数学大师吴文俊的科学成就 . 天中学刊 ,2002,02:54-56. 7. 高小山 , 石赫 . 卓越的贡献 高度的评价 —— 吴文俊及其科学成就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01:64-66. 10. 吴文俊学长:我的数学底子是在交大打好的 2001 年 2 月 1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江泽民主席亲自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引起了 “拓扑学的地震”吴文俊谈笑风生,性格开朗。可吴先生说他从少年时代起,很多年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甚至可以整天不说一句话。可是,这样一个人却有着别人所不及的数学天资。   吴文俊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战的炮火中度过的。 1940 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到处奔波才在郊区的中学找到了一个位置。此后整整五年,没有接触数学研究。抗战胜利后,吴先生由亲友推荐结识了陈省身先生。此时,拓扑学正在兴起,被称为现代数学的王后,陈省身先生把他引上了拓扑学的正途。在陈省身身边一年多的时间里,吴文俊展露了颖异的才华,极受陈先生赏识。 1946 年,吴文俊考取了留学生,来到法国,两年之后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法国是拓扑学的中心,吴文俊在这里御风而飞,渐入境界。 1950 年 , 吴文俊提出“吴示性类” 和“吴公式”,将拓扑学中示性类的概念由繁化简,由难变易,并给出了示性类之间明确的关系和可以计算的公式。吴文俊抓住本质的鲜明工作,如同拨云见日,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被称为 “拓扑学的地震”。 1951 年吴文俊回到祖国,继续拓扑学方面的研究,又作出了“吴示嵌类”的发现。   因在拓扑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吴文俊获得了 1956 年度的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57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这一年他 38 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学部委员。 1958 年,吴文俊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示嵌类方面的报告,这在数学界被认为是很高的荣誉。   拓扑学至今仍是数学的主流之一,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而吴文俊的成果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其中一些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从他的成果中受到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研究的起始点。   五十年代从事拓扑学研究 (《人民画报》 1957 年第 4 期) 摄影 钱浩   连接古代与未来 ——开辟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数学机械化思想的提出和成果铸就了吴文俊数学人生的第二块里程碑。   这源于两次偶然的机遇。一次是在无线电厂的劳动,一次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重新认识。 “文革”期间吴文俊在北京无线电一厂劳动,但这里并不做无线电,而是转向制造计算机,在这里吴文俊第一次了解了计算机,并感到了计算机的巨大威力,认为计算机是一个了不起的工具。 1974 年,吴文俊开始涉足中国古代数学史,渐渐地深入进去,他对中国古代数学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贯穿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是机械化的思想,是非常符合现代计算机的思想。这促使他想二者合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他开始选择了初等几何定理证明作为尝试。经过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的艰苦工作,机器证明定理终于取得了成功。 1984 年,年轻的中国数学家周咸青去美国丹佛参加“全美定理机器学术会议”,在会上他提交了一篇《用吴方法证明几何定理》的论文,同时在现场用电脑进行演示,短短的十几分钟证明了几百条几何定理,整个会场顿时哗然。 “吴方法”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让电脑代替人脑去进行几何定理的证明,这样对于人脑来说,原本很复杂和繁琐甚至不太可能的计算和推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各种科研和技术领域中,就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后来,吴文俊在他的阅读中零星地读到,在他之前,世界上也有数学家提出过减轻繁重脑力劳动的想法,像解析几何的发明者笛卡尔等,但他们或是没有进行过尝试,或是迷失了路径。而吴文俊以他敏锐的目光在世界电脑发展初露端倪之时,立即把电脑与自己所研究的中国古代算术思想联系起来,开辟了一条与西方迥然不同的数学机械化道路,开创了机器定理证明的时代,国际上称为 “吴文俊方法”和“吴消元法”。吴文俊的名声又一次鹊起, 1986 年,吴文俊第二次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介绍这一发现。   这里不应该忽略的是吴文俊对中国古代数学史的贡献,西方人一直对中国古代数学存有偏见。他对古代数学史进行了整个检查后,却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中国古代数学自成一体,不仅与西方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思路,而且对现代数学也有启迪。 1977 年,吴文俊发表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明确指出近代数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决定数学历史发展进程的主要是靠中国(式)的数学而非希腊(式)的数学。 1987 年,他发表了更加重要的《中国传统数学的再认识》,引起了数学界的极大兴趣。这是对数学史正本清源的研究。据说,一向谦虚谨慎的吴文俊也口吐“狂言”:“我是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第一人。”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已年逾八旬的吴文俊先生至今仍活跃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他主要的精力是致力于数学机械化的应用。   在吴文俊的培养带领和影响下,中国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在国际上被称为 “吴学派”。   目前, “吴方法”已经在高科技领域开始了成功的应用。运用“吴方法”,北京大学的科学家使得可视电话的传输效果比传统传输方法大大改善;而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数控机床将更加精巧、灵便,可加工更为复杂的曲面,被科学家称为“ 21 世纪的机床”。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将“吴方法”成功应用到一种常见的机械结构“四连杆”的设计制造中,现在已经可以向工厂推广进入产业化阶段了。   吴先生说,数学机械化的研究目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代数几何、微分几何等领域,如何扩大数学机械化的范围,将是今后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采访结束,问及吴先生为何如此高寿,仍精力过人,答曰:没有心理负担,没有烦恼。   而他的学生对此解释有二:一为家族遗传,一应归结为吴先生个人修养。吴先生挚爱数学,一心只在学术,一生淡泊名利,不计成败得失。虽为学术大家,但谦虚谨慎,毫无霸气,为人正直,平易近人,而且不失天真之心,令人可亲可敬。 [] 64-426 吴文俊 = 杰出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 学导式倡导者摘选 81216
个人分类: 五元智能开发|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战场、市场、科技场转载中金博客[2014-12-13 21:13:22]同名文章
ericmapes 2016-11-26 16:17
“ 战场、市场、科技场杰出人才产生12字要诀截然不同 ”( http://blog.cnfol.com/Ericdeli/article/1418476402-98257411.html ) 战场、市场、科技场杰出人才产生12字要诀截然不同。 成为杰出操盘手与科学家/技术专家或军人的12字法则虽有关联但明显不同。 科技领域虽可以有专家、天才,但我一直认为在金融操盘方面没有专家与天才。 仔细体会发现,性格、技术、盘感、经验、悟性与心态是成为杰出金融衍生品操盘手的12字要诀。 这与我给985高校本硕博学生强调天赋、基础、思辩/思想、实验/设计、顿悟与拼搏是未来科学家/技术专家培养12字要领截然不同。 同时,与我认可 天才、专业、经验、机智、英勇、忠诚 作为职业军人的12字法则亦完全不同。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动物(5)马和驴
热度 8 fdc1947 2016-11-20 08:09
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动物(5)马和驴 【 写在前面的话 】 西方有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种动物在各人的心目中也是不一样的,怎么能够知道各种动物“传统中国人心目中”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从成语、俗语、谚语和其他许多年来流行的语言发现“统计意义”上的结果。这些历史的大浪淘沙得到语言中表达了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8)马 传统中国人的理想,首先是希望天下太平,然后是希望自己家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字经》上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马为六畜之首,对于人类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动物。 过去能够养马人家实在很少,但是,大家还是把马置于六畜之首,这是因为能够 用得起马是身份的象征 。“骑大马,做大官”是旧时老百姓的人生理想,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这样。人们让刚刚学会走路或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儿子坐在自己的腿上,一颠一颠地像个骑马的样子,嘴里还教着儿歌:“康灵康灵马来哉”(这是顾颉刚先生所编《吴歌甲集》中的开篇之作)。这样,人们在还不懂事的时候,在没有见过什么动物之时,也已经知道了骑马。等到能够在门口的空地上飞奔的时候,胯下便多了一根竹竿。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英武的“将军”惹得边上的小女孩很是眼热。 不过,骑大马做大官之类的话都应当是明清时代才有的了。最早的中国人是不会骑马的,他们只知道用马拉车。《论语》中有“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的话,这里的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马车。牛车是用来拉货的,载重而慢行,马车是载人的,轻便而快行。《穆天子传》 记载了西 周穆王 让八匹宝马( 八骏)拉着车而西巡天下之事,行程达三万五千里。那时候所谓的千里马,还是指拉车的马。实际上,汉代以前,在没有马鞍和马镫的情况下,人不可能长时间地骑马飞奔。 不过,无论是先秦的马车也好,汉以后的骑马也好,都是古人们传递物质或信息的最快的途径。 马到成功 ,说明过程很顺利,胜利来得很迅速。 走马观花 ,表示很快地粗枝大叶地看一下。说了的话,收不回来,称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间断的快速做某件事情,称 马不停蹄 。如今,比马快得多的交通工具多的是了,但是, 我们还是说“马上” (来、去、做、完成等等)。 在人们驯养的常见动物中,马是最高大的一种,马象征着大。马蜂是大的蜂,马鹿是一种体型大的鹿,炒菜的大勺称为马勺,古人把一种叶子像兰的大草称马兰。 马是强健的,《周易》中称“乾为马”。古人认为马有阳刚之气,神气十足、精力旺盛称有龙马精神。 过去, 马是战争的最重要物资 。招兵买马、秣马厉兵是战争的准备,千军万马、金戈铁马是战争的主体,射人先射马是战争的策略,一马当先者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仰马翻的是失败者,而兵荒马乱则是老百姓对战争的感受。 传统上人们用动物来比喻人物可以有褒有贬。一般地说,用龙、虎、马等来夸奖人、赞扬人,而以狼、豺、蛇等来贬斥人。 用马来赞扬人的,那莫过于千里马 。 前面所说周穆王的八骏,那就是最早有名的千里马,其中的骅、骝、骥等字,后世仍多用。 《战国策》里有郭隗向燕昭王叙述了一个“ 以千金求 千里马 者 ”的故事,那就是把千里马比喻成人才了。屈原 《卜居》中说:“宁昂昂若 千里之驹 乎?”千里驹就是千里马。汉代宗室刘德,被汉武帝称赞为千里驹。据《三国志》,曹操称赞自己的族子曹休“此吾家千里驹也”。从此,不知多少帝王将相们吹嘘他们的某一位后辈为“吾家千里驹”。骐、骥、骅、骝等字或前面加一个家字,多被人给自己的儿子用作名字,以寄托他们对后辈的厚望。 千里马是人们对于人才的赞许,那么,伯乐则是千里马的发现者。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据说,伯乐是秦穆公时代的人,善于相马。一匹马,是不是好马、是不是千里马,一般人并不知道,要等待伯乐那样的人去发现。去选择、去发现,就要有个标准。 有两个故事说明发现千里马的两种结果 。 一个是九方皋相马。他抓住了千里马的主要特点,发现了千里马,但是,他把马的颜色、性别等都弄错了,而一般人却最注意这些与千里马无关的性状。 另一个是伯乐的儿子,他按照伯乐的《相马经》上所说千里马的特征去找马,即所谓按图索骥,犯了教条主义的毛病,结果把“ 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 ”的癞蛤蟆当成了千里马。 我们今天要发现人才,要到全世界去找各个“学科带头人”、“百千万人才”、某某学者,也都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如果像九方皋那样,忽略了一下非主要的方面,却容易受到责难。而死扣几条固定的“选择条件”,结果弄来一些很能够“忽悠”人的假冒伪劣货,癞蛤蟆式的人物,也真是很有可能的。 好马需要一个调教的过程,就像人需要受教育一样。 不过,如果像《庄子》所说的那样: 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 马鬃 ,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 络头 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有可能可以训练出几匹跑得快的好马,但是却使大多数马成了残废甚至死亡了。 这更是一种悲剧。 (9)驴 驴和马是同科同属的动物,只是驴比马小,也更温顺,容易饲养,也容易役使。过去北方农户,养马的不多,养不起,养驴的却很多。驴的饲养成本低,用处却很大,种地、拉车、推磨、骑行都行。我年轻时坐过农民家的小驴车,看了他怎么使唤驴,后来我有事,借来驴车,第一次就自己单独赶车,那驴也很听话,要停就停、让走就走。 上面已经说过,马是战争的最重要物资,它是雄健的,是将军的坐骑。相对来说, 驴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帮手,它似乎只与文人、农民、老人、妇女相关 。陆游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活脱脱地描述出文人骑驴的儒雅。张果老倒骑毛驴,虽然说的是仙人,但给人的印象却是健康老人骑驴的潇洒。过去华北地区城乡都有赶脚的,备驴供人雇佣骑行。妇女出门,小媳妇回娘家也有自己家人赶驴送行的,或骑行、或拉车。 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人是极“势利”的,可能就是因为驴温顺而易使,比马走得慢而力小,所以通常人们对驴的言语几乎都是贬义的 。文雅一点的有成语“黔驴技穷”、“驴心狗肺”,俗一些的有“驴唇不对马嘴” 、“好心当作驴肝肺” ,更下道一点的就是骂人的粗话了,“驴头”、“拉着张驴脸”、“犟驴”、“蠢驴”、“秃驴”等等。 就像用宝马(千里驹、骐骥、骝骅)来赞扬人类似,过去人们也用驽马、蹇驴等作为自己谦逊的比方。 至于因为不少人想保健,用驴皮做阿胶,中国的驴皮不够用了,把非洲的驴也买了许多,搞得一些外国人不大满意,这是前几天的新闻,与本文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1200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64-141李盛学=杰出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学导式刘学浩摘选5
ljkf 2016-11-5 09:57
64-141李盛学= 杰出人才五元智能开发实例摘选 摘选者 学导式刘学浩 51116 141-1 李盛学 _ 百度百科 简介: 李盛学 , 男 ,1948 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 , 吉林市政协委员 , 中共党员 , 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 ... 多年来拜师求艺 , 潜心致力于 微生态制剂 的研发和生产。他用他独特坚韧又仁爱的 ... baike.baidu.com/ 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总裁。 1992 年创建吉林市盛大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1995 年创建吉林市盛大生物工程研究所, 1997 年创建吉林天三奇药业有限公司, 1998 年创建吉林市天三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因综合调节平衡理论》创始人,糖尿病等慢性病 “ 自然综合调节法 ” 发明人,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医医促会授予全国 “ 治未病 ” 首席专家,民族安康(北京)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家委员,世界华人华侨精英联合会大爱慈济会、会长,吉林市劳动模范,东北三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吉林省优秀民营实业家,吉林省质量管理十佳厂长、吉林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光彩事业理事。 经营理念 李盛学的企业经营理念 “ 真、善、美 ” 三字箴言,真心真诚献给患者,善心善行献给患者,美德美药献给患者。   李盛学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企业家,自己白手起家的经历,让他秉承了诚信和踏实为本的做人做事原则。他曾经是我国第一个研发生产浓缩饲料的人,他苦学中医。多年来拜师求艺,潜心致力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和生产。他用他独特坚韧又仁爱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灵。他也用成功的光芒昭示着农民企业家的坚毅不屈。他将天三奇药业的事业与回报社会的企业使命结合起来,不忘向社会奉献企业力所能及的爱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十几年如一日进行无偿健康救助的企业。  诠释天三奇 “ 天三奇 ” 蕴藏着无穷的内含和韵味:老子《道德经》有言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三字经》中有言:三光日月星、三才天地人。 ”   天三奇包含着天奇、地奇、人奇的内涵。 企业使命 一、 永远救助贫病交加的大病儿童   二、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延长人 1000 年   三、 呼唤人间真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公司把社会效益作为发展目标,把赚钱作为手段,赚来的钱服务于社会。   公司从 1997 年创业之初就开始救助贫病交加的孩子,十几年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救助了四千余名大病儿童,在 全国二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并得到了团中央、全国总工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对天三奇健康救助大力支持的还有全国各省、市、区的政府和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为天三奇捐款的人很多,为天三奇捐祖传秘方的人也非常多。 李盛学证书 (20 张 )   李盛学几十年来潜心于中医学和微生态医学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天三奇科研团队研制的高科技微生物天三奇胶囊、归元精产品成为吉林省火炬项目,曾荣获国家第二届优秀产品博览会金奖,获 99 国际巴黎发明博览会银奖,被列入 “ 国际精品批发中心 ” 产品。公司注重社会效益,在全国开展 “ 健康救助工程 ” ,免费为因患肠胃道疾病和风湿、类风湿疾病失学的孩子送医送药,直至康复为止。   天三奇药业于 2004 年通过药品 GMP 和保健食品 GMP 认证。公司有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我国著名的微生态学家王厚德教授被聘为天三奇总工程师。微生态制剂长乐胶囊生产工艺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公司研制治疗脑中风的中药一类新药羟基红花黄色素 Ay 获得国家中医药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临床批件,并取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发明专利证书。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天三奇医药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天三奇医药发展公司。十几年的实践中,公司科研团队创造性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 “ 内因综合调节平衡 ” 健康理论和糖尿病 “ 非药物内因平衡法 ” 是对糖尿病的重大突破,可使多数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缓解和恢复健康。 参考资料 1. 李盛学和他的 “ 健康救助工程 ” .中国侨网. 2001-5-7 2. 中华赤子健康使者 - 记吉林天三奇集团和李盛学总裁 .人民网. 2002-8-3 3. 主流媒体为 “ 健康救助大行动 ” 推波助澜 .环球网. 2010-9-28[ 引用日期 2013-01-23
个人分类: 五元智能开发|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2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参考文摘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刘学浩摘选
ljkf 2016-10-5 21:21
02 人才成长的主观 因素参考文摘 5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摘选 ==1 立志成才者要正确认识环境,努力驾驭环境,顺 境下善于节制而不忘乎所以,逆境中坚忍顽强而不灰心丧气。为 培养自身的现代人才素质 ,立志成才者必须具有祟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不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水平 * ==2 人才开发 过程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 进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没有自身的主观努力,客观环境 再优越,也只能是坐失良机;客观环境不具备,自身的主观努力也 会受到限制。因此,人才的主观努力要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充分利用客观环境中的有利因京,克服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素质 水平。 3] 大多数学生受益于自由的自主学习方式,超过 80% ;而强压高效式和按部就班教导式的学习方式,分别有 5% 和 3% 的学生受益。总体来看,自由的自主式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表 9 ) 有超过 90% 的学者们都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较大,自身对学术的付出是取得显著成果必不可少的,而打酱油式治学态度无法在学术界立足。)   性格特性细分为 18 条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为智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三个部分,旨在从微观的角度剖析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性格特质。除了体育锻炼,所有其他 17 项性格特征,都有超过 90% 的受访者持有肯定态度。其中包括善于思考、充满求知欲、有独特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学术研究很感兴趣、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处事严谨、愿意接受新事物并具有创新精神、目标明确、细心并善于观察、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从整体来看,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个性特征,智力是保证,而在兴趣爱好方面,对学术的兴趣在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兴趣爱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用并不大。 5] 客观条件优越,只不过为人才素质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必须付出相应努力。因此,人才素质的形成,最重要的还要靠主体的自我修养,也就是所谓的内在因素。 每个社会对人才都有其特殊的要求,并为人才素质的形成创 造了一定的环境。这些环境可分为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无所 谓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一般而言,顺境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形 成,逆境不利于人才京质的形成。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情况就会 有所不同。如果身处顺境,不知奋斗,仍然会碌碌无为;如果身处 逆境而不气馁、不消沉,仍然可以形成优良的内在品质。因此,在 一定的客观环境下,要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按照社会所要求的素 质和水平,自觉做出自我选择和努力。 自我修养是指个体为获得某种能力和品质而自觉地主动地学 习、锻炼和修养。立志成才者要正确认识环境,努力驾驭环境,顺 境下善于节制而不忘乎所以,逆境中坚忍顽强而不灰心丧气。为 培养自身的现代人才素质,立志成才者必须具有祟高的理想、坚定 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扎扎 实实埋头苦干,不断获取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 人才素质的形成过程就是上述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 进的结果,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没有自身的主观努力,客观环境 再优越,也只能是坐失良机;客观环境不具备,自身的主观努力也 会受到限制。因此,人才的主观努力要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充分利用客观环境中的有利因京,克服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的素质 水平 6] 构成人才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知识和智能等基本素质 , 人才成长 和发展 的主观因素 和客观环境因素及其辩证关系等成才过程中的 ... 11] 人才开发与成长除了社会因素和其它外在条件,还需要优良的主观因素 --- 尤其是成长为学术大师 , 更需要:探索真理超世俗,潜心治学漫漫路。持之以恒戒浮躁,随心所欲不逾矩。海纳百川集大成,心怀天下极远目。学科融合促创新,科学方法绘宏图。 一、探索真理超世俗,潜心治学漫漫路。 必须具有超越世俗的勇气,克服从众心理,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即使面对灯红酒绿等各种诱惑,也要学会自我调控,善于自我激励,甘于潜心治学。把探索真理作为人生最高的价值取向。为此,不惜放弃常人的生活与幸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要成为学术大师,更要有超凡脱俗的品格,潜心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学术创新能力。 二、持之以恒戒浮躁,随心所欲不逾矩。 治学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毅力,要坚持再坚持,敢于打持久战,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力戒见异思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打好坚实的治学基础;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态。 治学要达到心灵自由与遵循学术规律的和谐统一。要敢于突破思维禁区,要放飞想象力。近些年来,各种学术抄袭层出不穷,这些人的心灵不知不觉被眼前的名利遮蔽了,根本上背离了学术规范,与探索真理背道而驰。 三、海纳百川集大成,心怀天下极远目。 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广采博取,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学贯中西,才能成为集大成者。海纳百川,既是指心胸的宽广和思维视野的宽广,也是指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在海纳百川中实现新的优化组合,不断优化为 “山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现在倡导学有专长固然强调了学术的分工,但客观上却导致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单一化,其结果只能培养出某一领域的专家,却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师 --- 应该是复合型的 \ “山型人才”。 以天下为己任 --- 只有心怀天下,志向高远,胸怀宽广,才能高瞻远瞩,极目天下,才能对丰富多彩的世界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四、学科融合促创新,科学方法绘宏图。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际整合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学者们进一步发现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多种联系 学科融合促创新,注重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把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窥见其相似性、相关性和相同性,一方面了解不同学科各自的不同特点和独特规律,发现不同学科独有的特色及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通过学科的融合,促进创新能力的加速发展 科学方法绘宏图 --- 科学方法能够使研究者事半功倍,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没有科学方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费时耗力,丧失创新机遇。当然,科学方法也是法无定法,研究者既要遵循一般的科学方法,又要不拘一格,把各种科学的方法交叉渗透、互渗整合起来,把学科融合与科学方法和谐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创造力。 超远凡庸,高瞻远瞩 →勤奋执着,苦苦求索→踏破铁鞋,豁然开朗 ---- 学术大师的成长绝非一日之功,优良的主观因素是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 论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要素 ,2011 年 6 月 10 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1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4人才开发规律参考文摘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刘学浩摘选 41016
ljkf 2016-10-4 21:23
4人才开发规律 参考文摘 4 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摘选 1. 德才兼备 ,协调发展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2- 1 除极少数因遗传、先天因素或后天意外事件造成的智力障碍者外,每个人都有才能的生长点,都有成为不同类型与不同层次人才的可能性 2-2 受外在因素与主观努力程度的制约与影响,本来可以成才的人,存在着被埋没 (社会原因)或淘汰(自我原因)的可能性 3-1 才能萌发规律 -- 人的才能发展,在早期阶段有一个 “萌发期”。如果略为提前,儿童 得到 良好的教育 -- 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才能可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如果错过这个 “萌发期”,随时间之后推,其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呈现递减的规律。 3-2 才能增长规律 -- 人才才能的发展度 与 付出的有效劳动量以及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由德识才学体五大内在因素构成)之宽实程度在一定阔值内成正比。 “劳动量”包括“有效劳动量”与“无效劳动量,犹如“有用功与“无用功”一般。无识之勤是“愚勤”,方法不当的勤是“蠢勤”。这个规律要求有志者不只勤奋,还须加上提高见识,改进方法两条。 知识的增长可以是无限的,但才能则有一定限度。每个人都有各种才能发展阈值。阈值受遗传、环境、教育、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3-3 扬长成才规律:人的才能幼芽,具有质的多样性与量的 (长度)差异性。这种差别是由天赋素质、后天实践与主观兴趣爱好不同而产生的。一般而论,成才者是在最佳才能得到较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扬长避短或扬长克短走向成功的。 扬长,首先需认准自己才能的长处,即最佳才能。才能是在实践中增长 \ 得到认识。潜人才有类型之不同,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有人长于逻辑思维,有人具天赋歌喉,有人获后天绝技。 在反馈基础上的自我动态调节是选准最佳才能幼芽的必由之路。反馈的结果或强化对所选最佳才能认识的坚定性,或对所选最佳才能产生怀疑、否定。但是.这种调节讨程一般不宜持续时间太长。 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自幼喜爱条件下的“水道渠成”式。(二)志向朦胧条件下的“层层剥笋式。(三)情绪激动条件下的“忽然发现”式。(四)社会调节条件下的“多次碰撞”式。 最佳才能与次佳才能或一般才能,有内在的相关性 --- 相关度大的,如体育与舞蹈才能:数学与物理才能,发展次佳才能,可以起到强化最佳才能的作用。 相关度小的,如文学与数学才能,哲学与歌唱才能,发展次佳才能则对最佳才能助益不大。 从战略上讲,与最佳才能相关度小的,一般应放弃发展,与最佳才能相关度大的,应突出最佳,以次养佳。 扬长与避短是成才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人才,都是以自己的一种或几种见长的才能得到社会承认的。 才能之短,有的可以避,有的则不能避,只能克。克短,是为了更好地扬长。 立志成才者 \ 社会人才管理部门, 要 尊重这一规律。 3-4 聚焦成才规律 --- 依据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的前提下,需要过滤信息,集中精力,目标 4 检察机关人才成长的五大规律 ———内因驱动规律、带动传承规律、健全培育规律、战略优势规律、成长... 5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5-1 “优势积累”现象。一是毕业于名校,接受了严格的学校教育,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在行业知名的科研院所工作,有良好的工作、试验条件和氛围。三是师从名师,得到行业高水平带头人的培养和指导。四是具有在国外学习、研究或工作的经历,接受了一些世界前沿的信息。 5-2 人才所在的组织大多具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宽松的工作环境,能为科技人才提供独特的环境和条件 ——即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处于创造性阶段的科技人才有充足的时间自由支配。拥有良好的科研硬件条件,它和“自由时空”共同构成了单位小环境。科研条件是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 ----- 包括科研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室、试验与测试条件、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经费保障等。 5-3 依托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 合作和交流的范围超越国界。 1901年至1972年间美国的28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之中,185人即三分之二是因与他人合作进行的研究而获奖的。 我国的 “两弹一星”工程是团队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典型案例。依托团队合作才成就了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元勋这样的科学大家。 5-4 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实践,是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必经通道。工作的机遇对科技人才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与国家发展需要及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如石化催化裂化家族技术、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科技项目攻关都锻炼培养了大批人才,诞生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6-1 要从青年科技人才抓起,建立执行有力和保障充分的激励制度; 6-2 要大力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6-3 要贯通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增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6-4 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文化氛围。 7 -1 有志者事竟成、 7 - -2 识时务者为俊杰、 7 - -3 成才是综合素质的结晶、 7 - -4 需求层次决定人才成长高度、 7 - -5 大器晚成、 7 - 6 合作竞争是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7 - -7 行动和速度决定成才关键 8 人才成长的精神动力、主观努力、科技实践、现实需求与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王剑 等等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人才|1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02人才开发战略参考文献文摘 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刘学浩 摘选
ljkf 2016-10-3 11:31
02 人才开发战略参考文献文摘 3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 摘选 1 人才开发战略 1.1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在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战略,因此,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华民族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确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价值取向,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我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落实成效不明显”,(《中国人才》 2007 年第 1 期第 49 页,沈荣华文) 我们的人才战略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因此,在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人才浪费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我国由于科技人员的政策安排缺失,人才浪费严重,仅 2005 年,我国就有 2500 万人才(占人才总量 40% )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中国人才》 2007 年第 1 期第 50 页,沈荣华文)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人才战略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战略必须以人才战略为核心和关键。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的社会发展进步,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我们必须抓住人力资源这一最具有优势的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是人力资源,只有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开发,才能使人口大国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资源优势。 3 我国人才资源的现状 我们正在走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主题,国家之间的竞争正日益演变为激烈的人才竞争,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将会旷日持久地激烈战斗下去。 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并非人才大国。据统计,到 1999 年,我国就业人口 7 亿多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仅占 3 . 8% ,而初中以下的占 80% 以上。 2000 年,我国 29 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共 157 万,仅占技术人员总数的 5.5% 。每万名劳动者中有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 11 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字接近或超过了 100 人。在 2000 年国际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上,我国“企业获得合格工程师的难易程度”这一指标在 47 个国家中位居倒数第一。我们缺少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将帅人才,缺少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更缺少在综合中求创新的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非常突出,知识老化现象异常严重。 从人才学意义上来说,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人才资源大国。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2005 年中国人才报告》对我国 2003 年城乡人口受教育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全国人口大专占 5.15% ;高中占 12.54% ;初中占 35.68% ;小学占 31.35% ;文盲占 7.91% 。其中,农村人口大专占 0.64% ;高中占 6.3% ;初中占 39.2% ;小学占 41.4% ;文盲占 11.17% 。在 2003 年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中,大专占 4.8% ;本科占 1.9% ;研究生占 0.1% 。三项总共才占 6.8% 。另外, 2003 年我国职工总数 6876 万人,而专业技术人才只有 2774.56 万人,占国有单位职工总数的 40.4% ;在国有单位中职工总数 2920 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 494.3 万人,占职工的 16.9% 。在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才占 61.4% 。我国人口中的大专学历人数还是太少,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后劲。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才年龄的老化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表明,我国从事高科技发展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 156 万人。近两年,我国有 42% 的正、副教授和 50% 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及农艺师退休;今后 5 年,我国将有 15 万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很显然,老年人才的利用也是人才战略不能忽视的问题。 此外,我国近 20 年来,人才的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对我国的人才战略敲响了警钟。我国地方院校忙考研,重点大学忙出国,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特别是我国由于创新型人才总量短缺,自主创新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资源分散,力量不足,措施不够得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还缺乏根本的突破,尚未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更没有从战略上把 13 亿人口纳入巨大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库加以思考和建设,没有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4 部分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 美国早在 1997 年,每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达到了 4099 人; 瑞典 1997 年达到了 3826 人; 新加坡 2001 年达到了 4052 人; 俄罗斯 2001 年达到了 3494 人; 德国 2001 年达到了 3153 人; 韩国 2001 年达到了 2880 人; 日本 2001 年达到了 5321 人; 中国在 2003 年,内地才达到 1745 人。 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看上述数字的差异,可以从中感悟到国际之间人才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上述统计数字中就有很多人是从中国外流出去的。 清华大学电子系 2000 年毕业了 16 个研究生, 12 个去了美国。硅谷里的“同学”到处都是,我们成了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培训基地。一些发达国家已纷纷提出计划,欲从发展中国家“采购”和引进大批尖子人才以及急需领域的人才:德国计划从欧洲以外地区招聘 3 万多名电脑专家,美国计划今后两三年内把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名额由过去的每年 11.5 万人增加到 20 万人,就连一向保守的日本也放低了准入门槛:外籍研究人员占本国人员的比例将在今后几年提高到 30% 。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我国视为头号“猎头”目标,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则充当了“急先锋”。为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少跨国公司新招迭出,有的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研发机构设在我们的“家门口”。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从联合创办实验室、设立奖学金,到创办全球性的研发机构,在我们国内就地获取我国的人才。日本一些企业在世纪 20 世纪 90 年代,对在校的大学生就采取“买青苗”的方式,以吸引优秀大学生毕业后去公司工作。美国信息产业有 210 万职工,其中 35 万属于 1992 年以后移居美国的新移民,其中 40% 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王通讯《人才与人事论衡》,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3 页。)美国微软公司甚至到了争夺“人才幼苗”的地步,哪里有天才儿童,他们就会上门问:“你以后是否想到微软工作?”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无疑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力量。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才的数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速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人才当量不高,在全球范围的人才大战中,我国已经处于劣势,再加上这几年严重的人才外流,我国的人才战略形势愈加严峻。因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我国的人才战略,在稳定人才和开发人才两个方面,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才竞争中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 5 根据国际之间人才竞争的激烈态势,我国人才战略必须确定以人为本 == 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才战略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因此,在实施人才战略的过程中,必须理解和关心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都视为人才开发的对象和主体,即:开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是人才开发者;每一个人都是伯乐,每一个伯乐也都是千里马。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营造一种人才开发的时代氛围和时代主题,促进全社会人才辈出。 第二,人才战略通过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即人才战略是为了促进人才开发,而人才开发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了人的社会理想。 5.1 以人为本的目的是人尽其才 我国当下的新闻媒体、领导讲话、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诸多领域,几乎普遍使用“以人为本”的概念,这虽然看起来强调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但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怀人,就是要紧紧依靠人的力量推进事业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人尽其才。 5.2 在国际人才争夺战中,只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微软公司之所以举世瞩目,其秘诀就在于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对人才精挑细选,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竭尽全力追求人尽其才的最佳效果。比尔·盖茨只要了解到有公司需要的令他满意的人才,无论在世界上哪个角落,他都不惜任何代价将其挖到微软公司。比尔·盖茨认为,如果把微软公司顶尖的 20 个人才挖走,那么,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正因为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尽其才,所以,公司对世界各国人才的吸引力也因此而大增,每年竟然能够接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求职申请达 12 万份。 5.3 以人为本,就是要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这种理解和关心不能停留在提高福利待遇,组织人们旅游等浅层次上,而是要紧紧抓住人才开发这个主线或主题,把理解人和关心人,落实到人才开发这一最重要的永恒主题中来; 离开了人才开发这一主题,就不可能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就只能局限于一般的物质层面或其他的浅层次上。 我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抓住以人为本的实质和关键,这就是通过人才开发,使人成其才,最终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5.4 为了更好地人尽其才,管理者要力所能及地让每一个人干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这是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明的工作策略,让每一个人的兴趣成为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主观动力,成为诱发潜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加速器;聪明的管理者,就应该尽可能地把每个人放到最恰当的又是最喜欢的地方去工作。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再普通的下属,同样也能用其所长;而这正是判断一个管理者优秀还是平庸的重要尺度。 6. 从宏观上来看,人才战略就是为了人才强国; 6.1 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识才,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6.2 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年轻一代坚定创新超越、产业报国的远大志向,为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多作贡献。 6.3 创新政策、完善体制,坚持用宏伟事业感召人才,用良好环境凝聚人才,用优质服务吸引人才,用合理待遇激励人才,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影响人才成长的客观因素; 6.4 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突出改革,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主线,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7. 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 7.1 人才生态系统建设 一 - 树立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人才生态观,政府也要主动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 二是向硅谷学习四个方面:人才多样性、跨越社会壁垒的信任、注重长期利益、快速多样合作的社会法制建设。 三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要建立人才特区,活跃创新创业社群系统,推进开放的教育和研发,探索草根型风投系统,满足专业服务的孵化需求,建立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文化系统。 7.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都要求全面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其中既要创新体制,又要创造良好环境,而在体制机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管理型人才、特别是战略管理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心胸、视野对发挥科技类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强高级公务员国家战略能力的培训,加强省部、司局级管理岗位对中央战略改革意见的落实。 ---- 一要解决人才发现机制的问题,解决产业发展和人才匹配的问题;二是要解决不同体制之间人才流动、合理配置的问题;三是在技术层面,使人才管理、开发工作适应整个世界的技术发展趋势。 === 一是英才引领未来,人民创造历史,要突出高精尖人才的导向。 二是对人才价值评价是基本出发点,对人才发展方向的引导,是处理好当前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老一代人才与新生人才若干矛盾基本准则。 三是人人皆可创新,事事皆有创新,要把万众创新的口号变成行动。 四是人才以用为本,用人以全为要。 五是加强人才评价机制建设,形成激励机制。 六是警惕人才异化,及时做出反应。 9 如何正确认识、处理好文科人才和理科人才关系,对制定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战略非常重要。文科和理科必须协调发展,科研项目政策激励机制,对人才的发展有重要导向作用,人才激励导向的偏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平衡。 10 要对传统文化精华有正确理解,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权力观是人文社科的内容,出现问题会导致人才异化。为了各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建设。 11 中国人才战略首先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道德层次,希望在“十三五”中能体现传统价值文化的回归;要形成造就人才的时代和机制;要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方面,进一步落实绿卡相关的公民待遇优惠条件。 13 坚持深入优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企业人才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沟通桥梁 20 从中观上来看,人才战略就是为了人才强省、人才强市; 30 从微观上来看,人才战略就是为了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家、人才强“我”。 40 人才战略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有长远性,又有现实性;既与领导干部重视本单位人才有关,又与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成员甚至孩子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 简言之,人才战略既是为社会的,为他人的,具有为“他”性,需要对社会每个成员进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具有社会开发的客观性,也涉及每个人的成才与发展的为“我”性。 41 我国要实施人才战略,党和政府需要制定宏观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要引领人才战略从每个人自我做起,体现人才开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受动性。 参考文献 : 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2011-09-30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63学导式素质教育与人才开发参考文摘 刘学浩摘选21016
ljkf 2016-10-2 21:05
63 学导式素质教育与人才开发参考文摘 21016 涌现创新人才的学导式创新体系研发者 刘学浩摘选 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第一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 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这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弘扬求真的科学精神;具有优良的道德;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培育文明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具有优良的审美能力;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具有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拓展、深化和聚焦,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融合、确证,也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显现和外化,而创造的成果则是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物化与对象化。 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它的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宝塔型”结构:“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处于塔的最底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种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间层面,处于塔的中间位置。“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处于塔的最顶端。 二、高校人才的软开发 所谓软开发,是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相对而言,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引领和变革,鼓励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一种开发模式,即从大学生的生命内部挖掘大学生成才的永恒动力。高校人才的软开发以人才开发的理论为支撑和动力源泉。在对学生进行软开发中,我们应该自觉学会用全新的人才理念指导人才的软开发,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培养要具有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系统观念。在充分了解国家人才政策的基础上,把国家的政策性开发、工作岗位的实践性开发、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开发与学生的自主性开发结合起来,把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开发的实践联系起来,追求人才开发的整体合力。 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性开发的能动性,对学生更多的激励和信任。激发学生做命运的主宰者,富有超越意识,即敢于超越他人和超越自我,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开发。 第三,用“原野模式”和“鸽子模式”的视野,对学生进行开放式开发。所谓“原野模式”,是与“大棚模式”相对而言的。“大棚模式”是把学生放在“大棚”中培养,像温室中的花草,永远长不大,也不可能有永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原野模式”则让你在田野里自由生长,或者被狂风暴雨所摧跨,或者长成参天大树。“鸽子模式”讲究养鸽子要放得开,还要自觉收得拢。高校的人才开发可以借鉴这两种模式的合理之处,对于学生不能不管,又不能管得太死,应该像养鸽子,自觉地大开大合。 第四,培养学生具有伯乐意识。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把老师当作伯乐,因为老师虽然有伯乐的责任,但并非每一个老师都有伯乐的眼光,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发现,相互发现,人人都是伯乐,人人都是千里马。作为学生而言,决不能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千里马,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 第五,要培养学生的千里马和老黄牛意识。千里马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开拓性,能够冲锋陷阵,可以攻城拔寨,但弱点是缺乏耐性和坚韧的意志;老黄牛的优点是任劳任怨,吃苦耐劳,具有意志的坚韧性,可以巩固后方,但弱点是缺乏速度和开拓精神。因此,我们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组合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最佳境界是把千里马和老黄牛的优点完美融合起来;假如二者不能融合,则应必具其一。 第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校扩招的社会效益,正视高校扩招后的困难,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困难的暂时性和光明的未来。 高校人才的软开发,主要涉及精神层面,因为科学的思想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直接为大学生的人生引路导航,能够极大地激活大学生内在的成才动力和生命能量。 三、教师应该具有“山型人才”①的综合素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要想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学生在综合中求创新的能力,必须全面提高教师“山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也是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不喜欢他的教师的话,就不可能从他受到真正的教育”。②如果教师的素质高,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好影响,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地陶冶灵魂和情操;如果教师的素质不高,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消极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教师而言,品德应该足以感化学生的心灵,学识应该足以启发学生的智慧。为此,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能力结构: 第一,熟悉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掌握人才开发的原则和常用技法,能够因材施教,掌握人才开发的特殊规律,把人才开发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结合起来。 第二,教师本身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具有“山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具有通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具有比较优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不能执教”③。 第三,教师应该具备非常突出的人际交往能力,善于与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积极互动,能够与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促进教学相长。 第四,教师应该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设计的能力,有因材施教的本领。在这方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一生的重要引路人,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等进行具体和科学的策划和引导。 第六,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较高的情商,不仅能够悦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要悦纳所有的学生,即使心境不佳时,也应该以高度的理性和责任感,善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第七,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教师职业是一项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职业,担负着人才开发的伟大重任,其工作量的大小无法简单按照机械劳动来进行计算,正因如此,人们才常说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也正因如此,教师才特别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应该具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感。 第八,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美学素养,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学生的审美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多种潜能。 “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方法。”④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作为施教者,只有具备崇高性和神圣性,具备“山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素质教育的实践表明,除了需要完善教育体制以外,教师只有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薛永武《“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 2001 年 6 月 5 日。 ②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吴永泉译,第 15 页。 ③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吴寿彭译,第 3 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吴寿彭译,第 70 页。 =========================== 本题待续 参考文献 : 素质教育与人才软开发 (2012-04-30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体系|1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这样培养数控技术人才能应对“中国制造2025”
gongkong 2016-9-20 14:35
“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规划及具体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及全球“工业4.0”的到来,将带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今的技术变革局势,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中国制造2025”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专业界限将模糊化,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      “中国制造2025”时代,是以设计过程数字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及生产管理过程信息化等为宗旨构筑的现代化制造业,设计、制造乃至销售等专业之间的界限将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出现了交叉学科的部分或深度融合,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应是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2.只会简单应用的操作工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技术变革,必将使操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生产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控制中心的数据去解释、决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对数控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需要更多的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潜在型发展人才      “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将使传统工厂向智能工厂转变,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是日新月异,如果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很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对应“中国制造2025”,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存在短板      (1)专业设置过于细化,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综合素质不高,基础学科知识薄弱,自学习、自适应能力差,缺乏创新,发展后劲不足。      (3)评价导向机制片面化、单一化以及重当前、轻发展。      (4)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相对薄弱,难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      面对当今的局势变革,积极调整培养规划及策略: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指委会议研讨、分析、比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数控技术专家,通过专指委会议,针对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及“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依据企业员工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按照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专业 ”模式将成为主流      为适应全球“工业4.0”的到来、制造业格局的重大调整及“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1)淡化专业方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不再严格区分为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方向,而合并为车铣复合技术,以淡化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      (2)拓展机器人技术专业方向。“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的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化生产线。随着智能工厂的出现及深入,机器人产业在搬运、焊接、装配、加工、涂装及清洁生产等方面将日益普及,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可以依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拓展机器人技术方向,培养机器人操作、编程、调试和维修方面的人才。      (3)3D打印技术专业方向前景广阔。3D打印技术采用增材制造原理,与传统制造业的减材制造原理相比,大大节约了能源消耗和制造时间,突破了空间限制,具有立体扫描、可复制等优势,符合“中国制造2025”绿色环保、高效智能的要求,发展前景被看好。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和载体,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离校后能否具备直接上岗和后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还要有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其后续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的的企业文化课程、专业相关及外延课程等。      (1)加大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课时比例。“中国制造2025”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建立在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基础上,其实质是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为此,相关部门应组织编写适合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应用》课程教材,其内容应包含现在《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相关部分的知识点。      (2)加大《五轴加工控制技术》课时比例。五轴数控技术是国家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对一个国家的精密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实现国产五轴数控技术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职业院校,开展五轴联动数控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非常紧迫和重要,这既是“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也是解决我国急需高端数控人才的需要。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必备物质保障,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在资金短缺、避免重新购置新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联合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对原有的实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车间。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手机等终端设备实时监控实训基地的设备运行情况,运用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生产厂家提供的云服务功能进行远程监控及在线诊断功能,实现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无缝对接。      5.完善科学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标准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尺,又是激励学生努力方向的导向标,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努力方向。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对学生起到积极正向的导向作用。当前的“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重结果,轻过程”、“重当前,轻发展”的评价方式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注重职业素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社会、企业、学校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迫在眉睫。多元评价机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还要参考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全面职业素养。      (2)评价手段多元化。除考试结果测试外,还要注重过程考核、项目考核、作品考核、现场考核、个体差异(进步)性评价等。      (3)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原来传统的学校任课教师、班主任单一评价的局面,改为由社会、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数控技能大赛引入社会评价,通过顶岗实习引入企业评价(发展评价)。      6.开放式办学      “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将使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深度融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制造中进一步应用,而这一应用是建立在信息开放的基础之上,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办学方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已是适应新形势下办学方式的一种必需。      (1)开展对外学习与交流,开拓教师的视野。      加强教师与兄弟院校的互访、合作交流,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与国家、行业组织的中、短期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学术理论及接受学科前沿知识的水平,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2)承办和参与数控技能大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师通过组织、参与、指导数控技能大赛,掌握行业、企业对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把企业人才请进课堂,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把厂矿企业单位的数控专家、技术能手请进学校,进行讲座,并担任实习实训的兼职教师,把他们丰富的前沿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4)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社会培训,检验办学成果。发挥学校的技术、师资、设备等优势,与社会劳动部门积极合作,提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退伍军人转岗就业培训,通过开展技术咨询和社会化服务,了解社会需求,锻炼师资队伍,获取社会回馈信息,检验办学成果。      结语      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职业院校,肩负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关乎着由“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速度进程,在《中国制造2025》落地和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探讨如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我们斗志昂扬、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www.gongkong.com
个人分类: 工控新闻|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目的和个人发展
热度 7 zls111 2016-9-16 02:31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年轻人,使他们的智慧能促进社会发展。 大学为啥要重视排名呢? 因为培养人才不能量化,就用各种指标来量化,就有了排名。排名应该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副产物。 科研与大学是什么关系呢? 培养人才有很多途径;社会发展需要各个方面。而科研是上述两个方面的一个主要方式。如果能做好科研,又能有所引领,自然就能把上述两个方面做好,达到和谐发展。 道理说的很简单,但是现实情况就不是这个样子的。比如单纯性追排名,容易走捷径,不照顾到公平,资源就容易使老资历者获得。老资历者们占有大量资源,使年轻学者发展空间有限, 很容易使老资历者压榨年轻人发展空间 。因为在追逐利益面前,利益是首要的,很难有公平。所以大学应该有保持公平的途径,但在当前很难。不能公平,就会导致双输。虽然老资历者能获得很多成就,很多资源,但是对于成名者来说,重复之前的成就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如已经发了 CNS或一流杂志 多篇,再发就没有意义,而是要往前走,回归到大学的本质,怎么使年轻人也能把科研做好 ,如何去培养人才;如何促进体制发展。当下,科研做的好的人很多,但是教育家很少,很少。从成功科研工作者转成教育家是不难的,现身说法就可以。 这里就说到了每个人成长的一般规律。不只是有战术,得有战略!就是当爬了一个阶梯之后,而是要想着怎么再往前走。就要去想社会最缺什么,我能为社会做什么 。而不是一味的捞资源,捞钱,捞钱很俗!个人发展好了,钱也是副产物。
8536 次阅读|7 个评论
夜读王晓东先生关于科研自主权的专访有感
coffer 2016-7-22 08:14
昨天看《知识分子》对王晓东先生关于科研自主权的专访,联想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一点点浅薄想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A2NTI4Mg==mid=2655408635idx=1sn=4f52763a283fe18df62485bbff6a7e63scene=1srcid=0721fWQYOnRtgicVfLSP7I9f#wechat_redirect 《夜读有感》 高校发展, 因素众多, 资金空间, 并非死穴, 唯有人才, 亘古不破。 人才之道, 引进培养, 用人之道, 扬长避短, 留人之道, 心情舒畅。 评价考核, 事关重要, 标准过严, 怨声载道, 标准过松, 滴漏跑冒。 科学考评, 才是王道, 标准分类, 各有各招, 外松内紧, 主动创造。 数字冰冷, 仅供参考, 同行评价, 真材实料, 优胜劣汰, 增质提效。 世界一流, 未来目标, 榜单穷出, 切莫跟跑, 耐得寂寞, 终有一朝。
2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引进人才
热度 1 fanminqiang 2016-7-6 20:41
端午节,天一山上天一门,前掌门退隐,新掌门继位。 新掌门推行新政,凡对天一门江湖排名有贡献者,有重赏。 前掌门一脉有多人居派内要职,人多势众。新政后,依靠江湖关系和殷实的家底,屡有斩获,吃穿住行,仍不失当年风采。 新掌门常居分舵,原手下依规矩不得返回总舵,但掌门之位影响巨大,派内实力人物大多归顺,江湖才俊亦前来追随,新掌门手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逐渐形成气候。 赵七、钱九,早前在前掌门手下当差,勤勤恳恳,已获派内居住权,养家糊口,无虑温饱。 赵七体壮如牛,肯吃苦,不善交际,虽不愿紧随新掌门,但从不曾误派内之事,与新掌门也相安无事,只是奖赏不多,生活一如往常。 钱九体魄不及赵七。因与新掌门修炼之法不同,难以进入新掌门之圈。维爱好诗歌,成立了一个“天一山诗友会”,每日里与同好者切磋,偶有所得,倒也自在。 赵七与钱九交往不多,只是都是拿奖赏少者,不知不觉间两人话多了起来。一日,赵七告钱九,拟为山中百姓修路,为门派挣得信誉,说已邀得同道者十余人,即日开工,并问钱九意愿? 钱九闻听山中风景迤逦,欣然同往。 修路乃体力活,风景看多后亦无趣,钱九不日退出。继钱九退出者众,两个月后修路者仅剩赵七等三人。 是年中秋节,掌门开会,依贡献大小打赏。赵七虽每日在山中开路,但仅修得一里路程,距离完工尚早,对天一门无贡献,不奖赏。钱九从山中修路回来后写就“修路歌”,在民间流传,因歌中有“掌门恤民意,开路有赵七”之句,得到了一份奖赏,但与第一名相比,九牛一毛。 因好诗者多好酒,钱九囊中羞涩,“天一山诗友会”式微,钱九渐成孤家寡人。 重阳节官府赛诗,钱九因“修路歌”有幸入围,得遇牛蒙牛大师。牛蒙诗、书、画皆精,为当世泰斗,正好为钱九颁奖,钱九遂邀大师到天一山一游,恰大师宽余,欣然应允。天一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钱九招待周到,牛大师兴致颇高。临走前一日,掌门会见并宴请了牛大师。席间,大师挥毫泼墨,赋得“天一山”赞,并应掌门之请愿作天一门名誉教习。不知有意无意,大师居然将掌门之名藏于“天一山”赋中,一时间,酒酣情浓。 翌日,掌门当众为牛大师颁发了名誉教习聘书,并奉上丰厚的教习酬劳。牛大师早已超脱金钱之外,当众宣布将酬劳用作天一山诗友会的会资,以发扬光大天一山的人文精神,并委托钱九处理诗友会的日常工作。 牛大师的“天一山”赋,诗书俱佳,一时洛阳纸贵。因名字嵌于赋中,掌门也是英名远播,志得意满。 元旦,钱九因引进人才有功,为天一门的江湖影响力做出贡献而获巨奖。 春节,钱九遍邀江湖诗歌好手,举办了“天一山”诗歌创作暨朗诵会,特约牛大师和掌门为获奖者颁奖,并获得《天一山诗刊》的正式发行权,钱九名声鹊起。 第二年端午,因掌管天一门有方,掌门被推举为江湖总召。 第二年重阳,《天一山诗刊》兼办书籍出版,钱九着手建造“天一楼”。 再一年,钱九成为“天一楼”总办。 “天一楼”初披冬雪,赵七在修路时失足于山涧,卒。
41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理想大学”的向往与追求
hifly2008 2016-7-5 16:05
——读《张尧学:大学究竟该办成什么样子》有感   读罢张尧学校长在中南大学十三五规划修编时的讲话(网址: http://www.cingta.com/?p=652 ),结合查阅走近“中南大学综合改革”(网址: http://news.csu.edu.cn/info/1002/127015.htm )等资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提出高校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制度、执行制度、凝聚人心、追求卓越”,高校改革的重点任务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卓越的创新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向二级学院放权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提出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重点要进行三种独立思考:即系统地思考、历史地思考和辩证地思考;三是描绘出理想大学的三个特征:第一,大学还要多一份安静和悠闲。第二,大学要给教师留一份自尊和自信。第三,在大学里要保留风骨和思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张尧学校长的讲话,或许能给高校科学谋划今后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深刻的启示、有力的启迪。   从张尧学校长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到,要推进学校改革发展,首先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吃透校情,对学校各种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不走错方向,不至于越改越乱。其次,必须实事求是,针对问题,做好顶层设计,为改革扫清制度障碍。再次,必须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实践中来。最后,他认为,改革最大的阻力和障碍是执行过程走样,保障各项改革制度严格执行是关键,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的问题,所以他的改革最初就是从人事制度上进行改革的,可谓牵住了“牛鼻子”。   我也非常赞赏张尧学校长对理想大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描述,办大学在于日积月累,不是成天赶鸭子似的追名逐利;是要办百年基业,要有大格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过于追求速度,而要追求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不要做表面文章,要做内涵建设,要耐得住寂寞,要立足长远,下足慢功夫,练就真功夫,增强硬实力。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让大学成为一方净土,师生能在这自由思想和悠闲生活,共享改革成果。这样就可以做到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去推改革,加上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改革就自然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个人分类: 新观点|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年到期,临时工变长工,晒晒科研成果
热度 17 zhuyucai1 2016-7-4 06:09
时间总是比你想象得快,我的五年合同 4 月底到期。每到整年我都会唠叨几句。五年结束,亮亮科研成果。 讲讲自认为重要的三项成果。 1 系统辨识预测误差的一个全局收敛算法 我花了 7 篇博客介绍这项成果的产生和发表过程。自认为是系统辨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解决了一个 48 年未解决的难题。这篇文章只解决了开环实验的问题,但已有同行沿着同一技术方向,开始解决闭环实验问题,成功在望。能解决一个近半世纪的难题,然后有人跟进,可以说是学术游戏的高境界了。虚荣心得到很大满足!论文在这里 Proof-AUT_6652.pdf 2 EIV 系统的渐近辨识法 输入含噪声系统叫 errors-in-variables 系统,缩写为 EIV 系统。相对输入无噪声系统,对输入有噪声的 EIV 系统辨识的研究工作就少多了,虽然也陆陆续续研究了几十年。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方法只能达到无偏(一致)的结果,几个有效(最小方差)的结果假设条件过强。经过两年努力,我和一个博士生成功把我的渐近法推广到 EIV 系统,得到假设条件最弱的无偏 + 有效(最小方差)估计。 文章的二稿已投出,部分结果已在 IFAC 辨识会议宣读。第一次做 EIV 工作就得到最强的结果,虚荣心得到又一次满足! 3 Anti-aliasing 滤波及快采样系统辨识 我的一位西安交大师弟 1997 年起发表了几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快速采样辨识方法,并指出该方法能在无激励信号的闭环实验条件下保证系统的可辨识性。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但一直没有得到辨识界的重视。我一直想理解该方法的机理,并想把其扩展到包含激励信号的情况。我让另一位博士生把渐近理论推广到快采样系统。经过艰苦的努力,学生推出了简单明了的公式,揭示了快采样闭环辨识可辨识性的机理和条件,即输出噪声含有高频成分时,系统才是可辨识的,否则不可辨识。同时,学生对辨识中的 anti-aliasing 滤波进行了分析,指出教科书中的做法是错误的。该工作部分结果已在 IFAC 辨识会议宣读两篇论文,一篇期刊论文即进入三审,第二篇已投出。这项工作的特点是问题的分析深刻,得到的结果很意外。虚荣心得到第三次满足 ! 我之所以对这三项结果很钟情,是因为已经对他们思考了十几年,得到的结果很深刻,可遇不可求。这样的境界是一个研究者最享受的。在荷兰没有发表文章的需求,一直没有下功夫去搞清楚。来浙大当了教授,有发表文章的压力,又有学生,大家一使劲,全做成了!自认为这三项工作会大大提高我在辨识界的学术地位。 从指标主义来衡量这三项工作,可就惨了:只发表了一篇期刊论文,没有任何引用以及国际大牛的赞扬;另外三篇还在审稿,拒稿仍然是可能的。学校和控制学院对我这五年的学术成果半信半疑,续聘,还是不续聘,成了问题。也不能怪谁,指标实在不好,特别是跟一些能写文章的年轻人比。另外评价我的人没有搞辨识的。虚荣心顿时受到沉重打击、打击、击。。。 最后还是续聘了,工资两年之内暂不降低。(这是在给我加点压力。)看来我对自己这些成果的忽悠产生了效果,领导们信的成分多于不信的成分。这就够了。 感触之一。这些结果的取得,第一得益于我在荷兰时有足够的时间做深刻思考,第二得益于国内渴望创新的、有活力的氛围。在浙大这样的学校搞科研,如果你真想搞,又有基础,不出结果也不容易。 感触之二。几年来,总觉得领导在慢慢地推我多得一些名份,多申请大项目,成为所谓的帅才,或叫领军人物。我呢,顽固不化、不争气,总是把所有的鞭策和鼓励慢慢地推回去。我只想能成为一个人才,别毁了我的中国梦,求求您了!
13709 次阅读|28 个评论
大学不但需要‘千人’,更需要‘商鞅’
热度 13 lin602 2016-6-22 21:26
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招人才,特别是‘千人’、‘院士’、‘杰青’及‘长江学者’。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发招聘广告,包括在科学网上都有不少,甚至有的‘价格’高了离谱。 这些人才对学校及学科的发展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必要的。 但是,我觉得可能一个大学更需要‘商鞅’类型的人,要能够分析国内外教育的形势,分析国内外科技与教育的走向,提出有建设性的特别是‘颠覆性’的具有战略意义且可操作性的建议,在学校的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评价方法、权力与义务、资源分配与整合、对外联系与竞争、经费与捐助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使其更能发挥大家的作用与效率,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商鞅’‘韩信’这样的人极少极少,可遇不可求! 但是看看历史,这样的人也经常不得志,甚至得不到许多领导的赏识。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是出来了。 中国的大学,其实‘卧虎藏龙’,不过,有时候不缺千里马(尽管他们达不到商鞅的水平),缺的是‘伯乐’。
2671 次阅读|19 个评论
'参天大树‘从来不是’栽‘出来的
热度 57 lin602 2016-6-12 07:48
中国古代的皇宫及其他皇家建筑,要用到质地好又高大的木材,做这些建筑的‘栋’或‘梁’,史载,这些木材都是从远方的森林中砍伐并经过长途艰难的运输。 参天大树不在京城,更不是栽培出来的。栽的树尽管有人施肥,有人浇水,还有人整枝,更有人照看,有的没有成活,而有的早早地被伐了,用于做家具或当作柴火烧了。 参天大树是‘野生’的。 看科技发展史,许多科学重大发现都不是由专门培养的‘专家’或‘人才’贡献出来的。 最典型的是爱因斯坦,他原本就不是教授,更没有得到政府或任何组织的大力资助或培养,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而伽利略、哥白尼等伟大科学家,不但不受帮助,反面受到了当局的迫害。 陈景润最辉煌的成果,是在他做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做成的,这成就了他的一生。一盏炼油灯,几平方米的房子,成麻袋的稿纸,还要做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这就是他的研究条件。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一大批专家学者,没有做出陈景润的研究成果。 王选在北京大学刚开始做成就他事业的研究的时候,许多人笑话他,说他不务正业。这是王选一个自述中的陈述。 袁隆平,成名前也不是什么人才计划,更不是风云人物,既没有中国最好的研究条件,也不是在中国最好的研究机构。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更是让中国学人大跌眼镜,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出国经历,更不是什么特殊人才。如果当年她就是名人,重点培养对象,或者是红顶专家,她可能也就在无形的压力下甚至自己主动选择快出成果,搞个官做做,SCI文章目录一大堆,诺奖也就背她而去。 历史真会捉弄人呀。 曾记得多年前,从国外高调引进一位‘人才’,国家各级部门给了许多钱,在中国最顶级的大学任教授,实验室与人、财、物一应俱全,最后还是‘下不了蛋’,选择做政府官员去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好批评的,这是他的选择,但从人才的角度来说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这种例子太多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假如这种人才都能够培养出来,我想伟大科学家都是出生于名望之家,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之子女,因为他们花钱就能够预期培养出伟大的能够记载于史册的‘人物’,为家族争光,也可为他们垄断资源。 对于我们已经在教学研究工作一辈子的人来说,都看到过经历过,许多曾经的培养对象(包括国外回来的),重要的人才,给予许多实验室、经费等条件资助,甚至还给个官位,当年的明星,并没有比那些当初不起眼的普通教师做出来的成绩好! 不少 灰姑娘经常最后比白雪公主还漂亮! 如今的人才计划真是多呀,钱更不得了,他们手夹缝里漏出来的钱,都可能比‘灰姑娘’一辈子的科研经费还要多! 韩春雨现象又一次诠释了‘参天大树’不都是栽出来的。 中国科技界的浮躁,要的是天天都能够割的‘韭菜’,年年见到文章,数量多,光鲜,能够现实享用。 看到不少引进人才大把的钱,博士后回来就是教授甚至是特聘教授职称,听到他们与管理部门签的论文数量与收录影响因子及项目申报计划‘合同要件’,再看他们承担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压力,年年出成果,这些成果能够是‘参天大树’级别的吗? 真正的伟大成果不是在‘温室’中长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栋梁大才不是有意栽培出来的,他们在‘风雨雷电’中顽强地成长,在夹缝中生存! 没有过度期待与压力让他们弯腰,没有‘双肩挑’让他们左右摇摆,没有过度施肥让他们营养过剩,没有‘木秀于林’而被风摧之,更没有急着使用而过早被伐! 真正的‘大家’,是培养不出来的!
10450 次阅读|85 个评论
大智慧--李鸿章论帅才与人才
热度 3 zhuyucai1 2016-6-9 00:14
(在官本位等级制社会)什么最容易?做官最容易,官越大,越容易。 —— 李鸿章
379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