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才

相关日志

人工智能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热度 2 自我源于思考 2019-10-22 10:03
人工智能对新时代人才的要求 人工智能崛起的同时,互联红利期便已经在悄然衰退了。劳动分工不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技术才是。人工智能,会把资源进一步集聚在头部企业,一大片互联网独角兽公司的百花齐放场景很快将成为过去,孤零零的人工智能巨头会沉重地横亘在时代的前沿。这些巨头的影子,已经呈现出朦胧的轮廓。 各种商业模式变幻,一度攻占了互联网时代的潮头浪尖,而算法和硬件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将长期盘踞在创新的山巅。 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呜呜”吹响攻占网络世界的号角时,后知后觉的人们兴奋地提出了每个人工智能消灭一个工作岗位,同时会创造两个新的工作岗位(甚至更多)的理论。可事实上,这其实是一种产业升级,同时倒逼人才结构优化。即人工智能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迫人类去改变。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环境呢? 互联网诞生初期,会写几行代码就能拿到程序员的饭碗,下几个黑客软件,就能在各企业单位的后台如入无人之境……可今天,需要连开几个外挂,才能满足人工智能的要求。 一个外挂是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能力可不是单纯记忆力,而是模仿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从创新系统的概念来说,是系统性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把不同工种、不同程序的技能集中于一身,但却又创新了更多的职业技能,把人配置在更疏远的末端。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日渐扩大的优势。 所以,要掌握的不是网络,不是编程,不是算法,不是硬件,不是材料,而是软硬件结合部的知识,这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点。 再一个外挂是社会能力。这个能力与情商没有关系。因为人工智能的情商,很快要把人类甩出几条街。这个能力也不是服务人工智能的能力,如语言处理,道德评估,代码查看,定期维修等等,或者是为人工智能拾遗补漏如市场调研、。而是把大数据应用于社会。理解资本、权力、劳动、创新在社会的作用。 最后一个外挂是创新能力。这个不是社会学上理解的创新,也不是农民工式的大科学工程带来的发现,而是逻辑基础上的思维火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思维是符合逻辑的,但从宏观的视域来看,我们都在自己偏僻的一块上钻牛角尖,正因为如此,思维火花才如此珍贵。 无数个思维火花,变成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经历几百年的积累,近代科学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让每个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畏惧。但事实上,知识系统的每一部分,都直面前沿,我们需要的是强大的自我,独立的人格,以及时时保持的怀疑精神。这种怀疑精神,必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而不是消失。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技术工作者(甚至是黑客)代表的创新系统,对社会的影响力持续增大,在未来必定会媲美资本、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劳动、资本、权力、创新,四者长期平衡发展的时代,必定到来。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10174 次阅读|2 个评论
97岁的诺奖获得者和限定年龄、促人奋进的各类人才项目有感
热度 5 JerryGZ 2019-10-9 22:52
看到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JohnB Goodenough教授 97岁了,我震惊了,突然觉得有动力十足,觉得自己还可以为科学事业做50多年贡献,当然前提是我不能英年早逝。 但一想到学术界各种人才帽子的年龄限制,又顿时觉得无力了,马上45岁了,还是普通4级教授,还没带任何人才帽子,拼优青没戏了、申杰青也无缘了,好像除了追逐院士这顶帽子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还是用 JohnB Goodenough教授的话自勉,继续在教学科研一线努力搬砖吧。
个人分类: 人生记事|521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怎样自学成才》
if229 2019-10-8 21:00
《怎样自学成才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室青少年工作总部编 北京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2
个人分类: 图情缘|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王育民——感悟认知科学-15: 对“李约瑟命题”和“钱学森之问”的认知
lcguang 2019-10-8 20:20
王育民 (2019,07,01-15) 导 言 上一世纪著名英国学者曾提出了 李约瑟命题 , 2005 年钱学森又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 。 李约瑟命题: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 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与 李约瑟 命 题 都是对中国科学发展史所提出的关键命题。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命题,是发展科学和文化所需人才培养的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探索和求解。 多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教育、文化、政治、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了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有不少是很有见地的,这里就不再重述,可参看 。 在人类发展史上首次革命就是认知革命 ,智人之所以能由动物变成为人,就是因为直立后、开始吃熟肉的智人大脑较为发达,能够对客观环境和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认知分辨,逐渐探索得到一些真知,并通过长期艰苦的实践摸索,得到了回报。这使人类逐渐超越了其他动物,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可见,认知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正确认知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工具,科学和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大方面,自然是包括在内的。 但在所见到的论述中,从认知科学来讨论这个命题的不是很多 ,本文就是想从认知论观点分析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这个特有的命题,借此谈谈个人的管见,抛砖引玉与大家分享和求教。这是我发此文的初衷。 初步想到的有三个主要问题: 1 、我们迟迟未能走上创建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之路。 2 、发展科学技术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 3 、要努力构建适宜发展科学的生态环境。 1 、迟迟未能走上创建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之路 人类认知自己的主、客观世界所依赖的就是人类所特有的两类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数学建模、逻辑推理、计算机仿真、实践证实等手段来确认所提的观点是否为真。迄今人类所积累的科学知识都是经 过逻辑思维证实的产物。 在社科、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更大些。形象思维极具想象力、时变性、个性化、突发性……,其逻辑性、合理性、合法性……有待通过逻辑思维检验,能通过的比率是不高的,且因人而异;政治、经济等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要对其进行实践检验所需的时间、成本代价往往是巨大的,且不具可重复性。 由于古代人类认知科学的水平和技术手段低下,致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他们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只能采取简单的脑力计算和有限的实践手段,所能得到的真知是很有限的,其效率也是很低的。我们对此需要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不能片面地过高估计古人的认知能力和成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假,但远未达到博大精深、妙不可测的水平,更不能将现代人的看法去解释为古人的想法,强加于古人。 古代人中自然不乏天才,他们的智商也不见得就比现代人低,但他们的知识水平、 逻辑思维能力和验证手段肯定不如现代人。他们更多的时候是用形象思维来解决认知问题。这是和现代人的重要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稍稍花点时间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儒、佛三家的精髓,从而更加看清楚李约瑟和钱学森命题的根源。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道、儒、佛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三教合一,即道、儒、佛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道家最高者称仙,儒家最高者称圣,佛家最高者称佛。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道、儒、佛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道、儒、佛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道家 ,又名道教、 玄门、玄学 。创始人为老子, 代表人物:庄子、列御寇、慎到、杨朱、王诩等。 其主要思想为“崇尚自然,清心寡欲,淡薄知足”。其代表作为《 道德经 》。 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与家的关系。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家反对天命论、天意论和目的论,也排斥人的意志、欲求和情感,排除任何加诸于一切现象的刻意有为,践行“天人合一”。 总之道家文化就是要领悟道、修养德、崇自然、守本分、淡名利、讲规律、修得自我完善。 儒家 ,创始人为孔子,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其主要思想为“ 仁义礼智信 ”, 五德始终说 。代表作, 《论语》( 为其弟子整理 )、《孟子》、《荀子》。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修炼道德,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坚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初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把人格价值、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之上。 崇“中庸”、重“道统”、守“规范”,这种核心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铸造了中华民族乃至东南亚地区一些人的特有之处。 1. 崇尚“中庸”之道,使中国人,遇事不温不火,不落后,也不出头。这种习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 重“道统”,不逾越古人的制度(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类)、规定(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从四德”……)、做法(如祖传秘方等)等,这有利 于文明 的传承,但不利于文明的创新。 3. 守“规范”,造就了中国人“忍”字当头,吃苦耐劳的韧性,在逆境或新环境中,能埋头奋斗求生存。但在开拓创新的精神上较为欠缺。 佛家 ,来自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创始人为悉达多 · 乔达摩 西达多,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最迟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其主要思想为“ 缘起性空 ,性空缘起”。无代表作,佛经为其弟子结集或杜撰。 佛学,是一种奉献文化,以大爱为核心,慈爱众生、无私奉献、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脱离苦海 、免下地狱、求入天堂、享受极乐、修行来世,万世得福。强调 修行自身、平静无争、忍世隐让、人心向善。 中国文化传统,道、儒、佛很少提及法制,倡导皇权、族权、夫权、父权,蔑视人权,崇尚专制、蔑视民主与自由。这正是我们长期未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主要原因。 2 、发展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 首先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儒、佛三家对 认知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的观点。 道家的认知世界的路线和个人修炼方法 : 主张悟道、修炼, 远离尘世、自我完善,不倡导交流、讨论、实践,追求无为而治。 儒家的认知世界的路线和个人修炼方法 : 以教化为核心、主张办学、讲学、游学,讨论和交流,这使孔子成为世界最早的伟大教育家。是中国古代对于人类的一个重要的贡 献。 儒家主张 积极进取、努力参与社会活动,建功立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认知世界上这些都是积极因素。 佛家的认知世界的路线和个人修炼方法 : 强调 自身修行、 多做善事 、刻守十戒、远离尘世、心灵安定、相信转世、 修行来生。 道家和佛家都 不强调与人交流,强调自我修炼,远离尘世、到深山老林中冥思苦想。 儒家在这方面是值得称道的,在提倡教育,培养人才,开放交流等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遗憾的是儒家也始终未能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是运用形象思维得到的,且很少涉及科学方面的问题。道家在崇尚、关注、思索自然上较为突出,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见解,启迪人们去探索自然。其中一些是较直观、易于证实的见解,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能存疑于后人。更多的想法是出自于形象思维,很难得到逻辑思维去证实。 3 、要努力构建适宜发展科学的生态环境 由前面的论述可知,要发展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人的认知科学水平,这涉及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大问题。人生观就是要树德,对于献身科技事业者,要有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已有的典范数不胜数,外有 布鲁诺 、哥白尼等,中有 邓稼先 、黄万里等。要发展科技当然需要人才,“才”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最根本的智慧就是要“疑”字当头去认知主、客观世界,也就是要树立好世界观。能正确运用人的两种思维方法去认知一切事物。 如何才能培育出所需的这类人才?纵观古今中外科学发展可以明确,生态环境的状 况是影响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例1. 古希腊对 科学的贡献 古希腊对 科学有很多贡献:托勒密创立了地心说,统治欧洲天文学界 1400 多年,欧几里德的 《几何原本》(公元前300年,提供了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阿基米 德发现比重原理和机械学杠杆原理等、希波克拉底将医学和巫术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0多年)的《工具论》是形式逻辑的基石。柏拉图(公元前400年)的教育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影响欧洲中高等教育发展。 虽然从认识科学的角度看, 古希腊的认知水平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是很初级的,但已经走上了运用逻辑思维的正道,这是极其可贵的!另外当权者所提供的生态环境较为宽松,这两点都是我们古代所不具备的。 例2. 欧洲文艺复兴 为什么科学没有诞生在古代欧洲,也没有诞生在近代中国,却诞生在了近代欧洲?归根结底还是从事科学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发展科学所需的生态环境。 欧洲文艺复兴 时期, 布鲁诺 、哥白尼等科学家的真理探索精神是导致近代科学诞生的关键,科学没有权威、没有顶峰,有的是无穷尽地探索。这种精神激励着众多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学者。像 哥白尼 、 伽利略 、 拉瓦锡 、 牛顿、 卡文迪许 、 德布罗意 、莱布尼茨、 普郎克 、 爱因斯坦、 孟德尔 、达尔文与 华莱士 、居里夫妇等。在认知的思维方法上都已自觉地运用逻辑思维的武器了。培根的 科学方法论 也已问世。 此外许多有钱人也认识到发展科学对推动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科学研究,如诺贝尔那样将财富用来奖励对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例3. 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 要搞清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是”和“非”这样复杂的问题绝非易事,亦非本人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仍然只就发展科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中国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原则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中国几千年的政体和主流文化不能动摇,需要学的只是西方的科学技术。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文明开化”,意思是欧美一些先进国家才是文明的国家,使人本的榜样,不仅需要学习它们的科技,也要吸收它们的文化、制度和观念。 这和我们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人有个特点,他们的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和文字是一种黏着语,特别方便吸收外国语言的词汇,这使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难免进入日本社会。唐朝的交流使汉字成为日本语言和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治维新后的外来语在日本语言和文字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自成一统,很少依赖外来的元素,在表达思想和情感上,丰富多彩,惟妙惟肖,美不胜言,是人的形象思维产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但在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方面尚有不足之处。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及“百日维新”之后,我们中国就只学习到了西方文明的皮毛,日本则学习到了西方文明的精髓,,特别是认知世界的逻辑思维能力。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两国间的内在差距日益明显,也更为深刻 。 2001 年至2018年有18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 日本专利盈余世界第二,且年年在上涨。 全球创新企业TOP100: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国第一名,2014年之后被日本超越。新技术领域,美日两国瓜分了全球80%的市场。日本正在全力向未来全球12新兴技术进军,其中有多项日本已经占先。 例4. 民国有一段短暂的时期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成效显著 当时在社科文方面颇有成就的大师有胡适、鲁迅、郭沫若、 陈寅恪、傅斯年 小说家钱钟书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 罗家伦 、明史学家 吴晗 、诗人 闻一多 、 臧克家 和 康白情 等人。在理工科方面的世界级大师有: 陈芳允 (1916.4.3-2000.4.29,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胡先骕 (1894.4.20-1968.7.16,为中国 植物分类学 的奠基人); 熊庆来 (1893.09.11-1969.02.03,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 函数论 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以“熊氏 无穷数 ” 理论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王助 (1893-1965,中国航空事业先驱, 波音飞机 之父); 陈省身 (1911.10.28-2004.12.3,现代微分几何之父,1943年发表《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还有:梁思成、 林徽因 华罗庚 、姜立夫、 范旭东 、 侯德榜 、 谢家荣 、 李四光 、 周仁 、 翁文灏 、 张锡纯 、 李宗恩 、 张孝骞 、 邓叔群 、 钱天鹤 、董时进、 沈宗瀚 等等。 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生态 环境尚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较高,掌权人不管是否真心听劝,至少换不大敢断然否定进言。 例5. 留学欧美的东方人 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长期以来,中国人以致东方人对现代科学贡献不大,甚至还有人竟然提出“中国人没有科学头脑”的谬论。近百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智慧并不比其他民族逊色,关键是要让他们能在适当的生存环境中,学会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就能发出光和热,做出很多杰出贡献。 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09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其中华裔有6人,占获奖者的3%。他们是:1.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2.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3.丁肇中: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4.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5.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6.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此外,还有两位美籍华人,1.钱永健: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2.高锟: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时年76岁。 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也是数不胜数,如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的吴健雄女。士等。最近一篇网文报道, 森路透集团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其中榜单前6位均为华裔(5位在美国,1位在台湾),进入前100的华裔竟有15位! 4 、结束语 本文 揭示 了 “ 李约瑟命题 ” 和 “ 钱学森之问 ” 的关键是认知问题。科学是经过逻辑思维验证为正确的认知产物,是人类的财富。科学是无国籍之分的,但搞科学的人是有国籍的。 发展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实践和交流。坚持:心胸开阔、坦诚交流、质疑为先、捍卫真知。 构建良好的适宜发展科学 和教育 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 关键因素。选择有才华的年轻人,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正确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才,大师级的人物就会涌现,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定会多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约瑟难题,网文。 2. 钱学森之问, 来源 网文,知乎精选。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491433/answer/566857518 3.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Yuval Noah Harara,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From animal to Gad, 2012) ,林俊宏 译,中信出版社,北京,2014。 4. 黄生财:从中国古代思想观念谈李约瑟命题, 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二十一卷第 6 期,总 124 期,pp.48-54,下接p.27, 1999 。 5. 王育民:认知科学读书笔记-9:信息表示编码理论新进展(2018, 9, 6) 6. 道、儒、佛三家思想的精髓,根据网络下载资料整理的文稿,2019,06-07。 7. 古希腊科学,网文。 8. 文艺复兴期的科学,网文。 9. 日本的“明治维新”、满清的“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网文。 10. G20 后,才看清日本的真面目,中国人需惊醒, 东方时局 ,2019,07,02 https://mp.weixin.qq.com/s/3Qojbzou2o2Yc2vXtE-F6w 11.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教育,网文。 12. 留学欧美的东方人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网文 李云飞:中国人对美国的贡献很大、 森路透集团发布了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榜单等材料整理的资料,2019,07。 13. 关于杨振宁教授在香港谈《中国文化与科学》的问答(05)。
个人分类: 杂谈|3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企业家为师(二)—赴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学习交流侧记
haz6526 2019-9-30 22:11
HNU贺门智客 8月30日 2019年8月28日上午9点,湖南省企业管理学科带头人、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贺爱忠教授带领十余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到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考察学习。探秘湖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历经三十余年仍生机勃勃,从高污染企业转型为平台企业背后的成功之道。 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此次考察交流,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而且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佑桥先生、湖南省曾氏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斌先生、董事长秘书谷树安先生等高管亲自介绍企业经验,参与互动交流。 贺爱忠教授与曾佑桥董事长(中)、曾斌总经理(左)合影 在正式交流前,贺爱忠教授介绍了本次考察交流的主要目的,希望湖南省曾氏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佑桥先生、湖南曾氏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斌先生等高管能够就以下主题进行分享:(1)曾氏企业从传统企业向平台企业转型的经验;(2)曾氏科技孵化器公司为客户服务的经验;(3)曾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4)曾氏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贺爱忠教授介绍本次考察交流的主要目的 在本次交流会中,曾董事长首先对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随后结合其自身的创业经验介绍了曾氏企业从起步、转型到稳步扩张的发展历程。他介绍道: 1981年,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曾董及其兄弟四人率先在村里创办了“十字铝制品厂”,成为湖南当时最早的私营企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曾董抓住湘南建立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的机遇,动员全家离开故土,迁入湘南新城冷水滩,谋求更大的发展。曾氏兄弟联手组建了“曾氏企业集团”,利用集团化优势,创办两家铝业公司和一家金钢石厂,企业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实力也愈来愈强。 2000年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先后到贵州六盘水、安顺、平坝等地建立电解铝和氢氧化铝生产基地。既使企业得到更大发展,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到2008年,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和铝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挑战,这也让企业重新审视发展战略。一方面,企业主动剥离了与主业无关的业务板块,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力的电解铝和氧化铝上来。另一方面,努力寻找新的、有发展潜力的项目。 在政府的号召下,曾氏企业结合市场的变化,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型升级,对第三产业进行投资尝试,在长沙市南郊投资了“曾氏文化园”。 2010年开始,响应国家产业园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号召,投资创办科技孵化器。其中长沙高新区麓谷生物医药园已评为湖南省级科技孵化器项目。截至目前曾氏企业在长沙布局了生物科技、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科技制造、智能制造、科技孵化等6大运营板块,下属控股、参股企业30多家,企业业务已覆盖到全国多个省份。 曾董指出,坚持“ 脚踏实地做事 ”一直是曾氏企业的基本原则。曾董还强调企业的发展要时刻紧跟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 曾氏企业董事长曾佑桥先生介绍成功之道 随后,曾氏企业董事长秘书谷树安先生,详细介绍了曾氏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他指出曾氏企业以家族企业起家,创业之初, 整个公司管理层人员集中家族相关人员 ,管理秩序更加依赖对成员的“信任”而非制度的约束,但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仅“亲情式”管理已不适应于企业的发展需要。 因此,从2019年起曾氏企业开始推行 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 ,采用“总公司集中管理,运营板块团队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总公司负责制定制度、明晰规则、完善流程,指导和监督各个板块的运作; 团队第一负责人与集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承担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 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经营计划,具体确定经营目标(KPI指标)、工作任务、完成措施、考核规则等。 管理体系建构完成后,使整个企业的人、财、物能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做到老板可控,情况可及时反馈了解,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可及时发现并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 接下来,湖南省曾氏孵化器有限公司曾斌总经理向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曾氏企业,他认为曾氏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有两点,一是勤劳、节俭文化的传承,二是永远学习。 时代塑造了一个企业的性格,曾氏企业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自成立以来的核心理念一直是 踏踏实实干实事,不追求“快钱”,努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同时,那个年代的教育资源极为稀缺,很多人都无法获得优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曾佑桥董事长始终坚持不断学习,通过收集来的有限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每天都会写日记以自省。到现在为止,曾董事长已写作书籍数十本,朴实的文笔后是一段崎岖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现在,年近七旬的曾董事长坚持“ 走出去、请进来 ”的思想理念,深深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正是对这两点的坚持,使曾氏稳步而坚定的成长。 曾氏孵化器公司曾斌总经理谈自己感悟到的曾氏成功之道 互动提问环节 Q 贺爱忠教授问:曾氏企业为何选择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曾佑桥董事长答:曾氏企业一直坚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在1988年前后,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成立,曾氏率先到冷水滩投资兴建压力锅厂。1995年国家鼓励联营合作,曾氏在1995-1998年间与沈阳双喜压力锅实行联营,借用他们的品牌在长沙观沙岭工业园生产销售双喜牌压力锅,得到了新的发展。随后国家重视西部大开发,曾氏便顺应历史潮流,在贵州六盘水、安顺、湖北宜昌等地开创了电解铝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直至2010年,国家大力推动环保生态和鼓励创新,曾氏开始从电解铝行业逐步延伸至工业地产、科技孵化器。在转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曾氏始终坚持以下三点: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分析行业风险与机遇;二是讲究诚信,做好服务;三是时常掌握和熟悉国家的新政策和动向。 Q 贺爱忠教授问:曾董事长,请结合您的经历谈谈一个企业长远发展主要靠什么? 曾佑桥董事长答:曾氏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三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培育和稳定人才;第二,了解、熟悉国家政策,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第三,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跟其他优秀的人不断交流,相互学习。 Q 2017级科学学位硕士生刘星问:曾氏企业是如何寻找可孵化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可量化的指标? 曾斌总经理回答:我们在选择可孵化的团队时,首先考虑的是行业,确定哪些行业有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然后在这些行业中寻找需要帮助的优质企业。目前,我们选择的行业主要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文化产业、物流等。其次,我们会对所选择的企业进一步考核,以确定其是否具有长远稳定发展的能力和可能性。其实,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寻找可以合作的人实现“共赢“,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对企业团队的考察,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理念、人品和能力。其中,理念和人品最为重要,能力可以通过我们的帮助进一步弥补。 Q 2017级科学学位硕士生刘梦琳问:外部企业发展到哪一阶段,可以入驻曾氏企业产业园?比如说,有的企业是刚有一个想法,或者是刚组建团队,或者是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对于这三种情况,曾氏企业如何进行选择呢? 曾斌总经理回答:首先,对于园区空间租赁的合作,曾氏是面对广泛的企业群体开放的。其次,曾氏是一个比较追求 “稳健“ 的企业,一般会选择其中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考虑入股合作。如果只是刚有想法或是刚组建团队,陪伴其前期成长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与精力,投资回报周期长,所以与其合作的不确定性高,风险较大,而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内部各方面都比较稳定,预期收益相对乐观,此时选择与其合作也能将风险控制到较低水平,这时候曾氏与对方共同成长,也能够实现“双赢”。 Q 贺爱忠教授问:曾总提到之前学习的专业是计算机,您觉得相关专业的知识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哪些方面? 曾斌总经理回答:当自己琢磨透某些事物的时候,便知晓世间很多事情背后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计算机的知识其实与企业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在企业管理中,上级将任务发布给下属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员工也必须及时将工作进度反馈给上级,反馈不及时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上级的决策。这就形如模拟电路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企业内部任务管理应该如同电路一般形成一个闭合回路,上级有了“输入”,下级也必须进行“输出”,在过程中及时纠偏避免失误,不断调整进步;其次,公司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也必须进行取舍,有的放矢。就像做芯片在性能、面积、功耗的选择上必须有一个折中的缺口一样,追求某些侧重点上的最优解或相对优解,同时懂得在其他部分适当做出让步。自身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多加思考其实能够融会贯通于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Q 2018级MBA研究生方嘉燕提问:关于平台孵化器的部分,企业现在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具体会有怎样的培育和孵化方案呢? 曾斌总经理回答:在最原始的孵化器形式中,企业仅仅是提供“房屋租赁”的服务,各司其职。在这种模式下,被孵化企业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曾氏现在提供的孵化器平台服务不局限于租赁与物业服务,还会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区域政策说明、引荐资金途径,并在各个园区设置“创业指导室”,配备一批具有专业资格证的创业导师帮助某些小微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挑战,由此助力各个企业的落地发展。同时曾氏企业也会挑取某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直接进行资金注入,实现更深度的合作,共同发展追求“双赢”发展。 Q 贺爱忠教授提问:曾总,曾氏企业科技孵化器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曾斌总经理回答:科技孵化器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方面:(1)传统的租金;(2)政府补贴,包括国家、省市政府等相应的政策补贴;(3)通过入股合作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获得利润。对于公司的盈利追求,曾总特别强调道:曾氏企业经营拒绝暴利,不会激进追求过快的盈利速度。 Q 2019级EMBA研究生陈琦提问:曾总,我的团队是做口腔医疗的,想请问您对大健康行业的前景怎么看?其次我们现有的医疗行业服务模式都是以三到五公里范围进行社区覆盖,那么相对于现有的情况,您认为把所有的医疗服务都集中在一起,这种做法可行吗? 曾斌总经理回答:大健康行业是个很不错的行业,它跟教育行业一样都属于民生,都很有发展潜力。但是,本人不支持将所有医疗都集中在同一个地方。我认为作为面向于C端的服务行业,尤其是直接服务于大量客户的行业,应该选择在尽量靠近消费者的地方,使他们能够享受便利的服务。而一些面向B端的行业,则可以选择较为偏远的地方,实现产业的聚集和成本的降低。因此,将整个医疗服务行业集中在一个点,一方面会对交通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恶性的竞争。当然,类似于长沙高桥市场这样部分集聚的情况也可能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它起到了一个行业的标杆作用。但所有企业都集中到一个地方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现实的。 会议结束以后,曾氏企业几位领导邀请贺爱忠教授及其他与会人员参观曾氏企业科技产业园。参观过程中,大家边走边讨论,直到上午12点钟仍意犹未尽。通过这次实践交流活动,我们发现与“年轻有活力”的企业不同,曾氏企业更像一个“ 沉稳睿智 ”的长者,静水流深。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看到它的特点:管理上,曾氏企业更多的通过“ 情 ”发展团队,凝聚力和执行能力强,但是与此同时会导致一些责任模糊的现象,目前曾氏企业通过引入目标责任制管理模式改善这一问题;业务上,曾氏企业选择有前景的行业,但偏爱稳健的企业,依靠 经验 选择合作伙伴,通过 诚信 维护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曾氏企业虽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高污染行业到平台企业的转型,但后续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在 平台的数字化、客户服务体系化、经营管理智能化 等方面仍有待改善。 每个贺门弟子通过这次活动都获益良多,希望在今后能有机会继续求教。在此,衷心感谢曾董事长、曾总经理以及其他高管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衷心祝愿曾氏企业基业长青! 双方与会人员合影 贺门弟子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上夯实基础,更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与更新,自觉向实践学习,拜企业家为师,永无止境!
4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 高考录取 博客记事 2019年7月21日
等离子体科学 2019-7-23 09:01
博客记事 2019年7月21日 阴霾 1. 关于人才培养 人才项目是我们磁约束专项特色。执行多年,培养了大批骨干、乃至领军人才。中间适应国家对项目管理的改革、调整,年龄从45,经过过渡到40,再到35以下。不断年轻化。 当然,年轻化是形式。主要还是在实践中培养、成长。要下水,才能学会游泳。还是在学校里做自己轻车熟路的事情,很难真正成才。 2. 关于高考录取 这也是关系人才的。 高考录取差不多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网上发朋友圈宣传自己录取线提高的学校,自然是那些欢喜的。每届考题、学生都不同,所谓“提高”只能是相对的。被“比”的学校,自然应该是“愁”的。 但是也就是600-700多分里面差几分而已。出来的毕业生能看出不同吗? 其实那几分真不能算差别。有时就是细致和马虎一点的区别。关键还是进来后的培养。 有人说,中国的大学都一样,像纽约的街道,叫“中国第一大学”、“中国第二大学”也可以。其实真进来,校园文化还是差别很大的,有的几乎是完全相反。所以选学校,校园文化倒是应该放在前面的。还有就是本科科研的机会和水平。这些年带本科论文、带研究生,最大的感触就是:做过本科科研的和没做过的真是不一样。实践出真知,确实是真理。 所以,还是靠自己努力。笔者的建议是:大二下一定要开始做本科科研的。再拖就有点晚。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3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邀请函
冯用军 2019-6-17 17:57
文头有彩蛋(盖章版正式通知)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正式通知.pdf 第 二 届全国 高校 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 邀请函 各高校、联盟单位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人才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新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高校人事工作效能,探索大数据与“互联网 + 教育”背景下高校人事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助力各高校“双一流”建设,将于 2019 年 7 月 13-16 日 在浙江杭州召开“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 ” 。 本次峰会由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联盟主办,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HR )智库承办,唐山中岳艾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中国高校科技》( CSSCI )、安邦研究院、《中国人才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现将峰会正式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峰会的主题为“新时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教强国建设”。 会议将邀请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全国知名高校人事处领导、联盟单位人事主管领导、人才学会知名专家等出席并作大会报告。 二、会议议题 人事管理与“双一流”大学建设; 数字化时代的高校人事管理创新; 人事管理与大学评价;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人事分配的体制机制; 高等教育相关专题。 三、会议对象 高校分管人事工作的领导;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人事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人力资源研究机构、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联盟单位会员。 四、时间地点 2019 年 7 月 13-16 日;浙江杭州宋城第一世界大酒店。 五、会议形式 主旨演讲、特邀报告、平行论坛、圆桌峰会、考察座谈。 六、会议费用 会务费 1200 元 / 人。与会者自行承担往返路费;与会期间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会务费交纳方式(请注明“单位 + 杭州峰会”): ①银行转账(会议委托高校 HR 智库举办方杭州宏服软件有限公司作为峰会会务费的收款单位) 单位:杭州宏服软件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杭州市农行清泰门支行 帐号: 19025401040009244 ②支付宝转账:账号: 18958068296 收款人:汪红英(同微信号) 七、会议报名 请您接到邀请函后,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填写好正式回执,以电子邮件方式返回给会务组;如提交参会论文,请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发到会务组电子邮箱,并安排部分优秀论文作者作报告。 盖章通知、发票(提前交费)和会议日程等材料报到时领取。 八、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cuhumeeting@163.com 联 系 人:冷老师 18302472381 李老师 18167186377 赵老师 18730562819 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联盟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代章)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HR )智库 唐山中岳艾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19 年 5 月 18 日 附件1:会议正式回执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正式回执 姓 名 性 别 职务 职称 单位名称 工作部门 移动电话 E-mail 地址、邮编 是否愿意参加平行论坛或圆桌峰会 p 是 p 否 住宿 p 单人住 p 双人住 7 月 日- 日,共 天 是否有意承办第三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峰会 p 是 p 否 1 、论文类型包括理论研究成果、案例分析报告、人事改革方案、人事工作典型经验总结等;自愿投稿,优秀论文拟结集出版或择优推荐给《中国高校科技》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格式参考《中国高校科技》; 2 、请您接到邀请函后,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填写好回执,以电子邮件方式返回给会务组,邮件主题为“姓名 + 单位”。如提交参会论文,请于 2019 年 6 月 30 日前发到会务组电子邮箱,邮件主题为“姓名 + 论文标题”,以便会务组统一编排论文集。会务组邮箱: cuhumeeting@163.com ; 3 、杭州峰会席位有限,请参会代表最迟于 6 月 15 日前将会务费转入会务组帐号(备注单位名称),发票将在会议报到时发放。考虑到会务筹备工作和酒店接待能力,请收到通知的高校务必提前报名和缴费。 附件: 第二届全国高校人力资源论坛暨杭州峰会通知(盖章版)
个人分类: AUA安邦大学评价院|3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杂议天才与成才
热度 3 张海霞 2019-6-8 15:46
2019-06-08 今天高考就要结束,我们马上要进入新一轮的人才大战,考出好成绩的同学,恐怕很多人都会自以为自己是天才或者被周围人捧成天才,其实在绝大多数领域里都没有天才也不需要天才,那些伟大都是“ 99% 的勤奋 +1% 的灵感”的结果,而如果一定要找出有天才的领域的话,恐怕也只有数学和音乐可以粘得上边,其中在印度和 圣雄甘地( M. Gandhi )、诗人泰戈尔( R. Tagore )等人一道被称作“ 印度之子 ”的 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就是这样的一位代表人物! 相信很多人听到过这个名字,这里简单说下他的故事:诞生于 1887 年 12 月 22 日的他,自学成才,十几岁时把家里住的大学生的教材无师自通地学会,酷爱数学以至于多门功课不及格被大学开除,工作以后又找机会在 家专心从事数学研究,在印度无法找到同行交流之时给剑桥大学教授哈代( G. Hardy )写信,从此开始了一段数学界的佳话:拉马努金因哈代而崭露头角,哈代因拉马努金而增光溢彩;在 5 年里,他们共同发表了 28 篇重要论文。 31 岁拉马努金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亚洲第一人)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印度第一人),难怪哈代教授说: “ 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 。 ” 他更知名的一句话是: “ 我在数学上最大的成就是 “ 发现了拉马努金 ” ! 天妒英才, 1920 年 4 月 26 日,他病逝于马德拉斯,年仅 32 岁。但是,他身后留下了一份使人着魔的、深奥的数学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没有证明的公式和命题,那些在他的梦中娜玛卡尔女神给他的启示,日后有许多得到了证实。就像 1992 年美国出版的畅销书《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里说的那样: 拉马努金是印度在过去一千年中所诞生的超级伟大的数学家。他的直觉的跳跃甚至令今天的数学家感到迷惑,在他死后 70 多年,他的论文中埋藏的秘密依然在不断地被挖掘出来。他发现的定理被应用到他活着的时候很难想象到的领域。 这是一个千年不遇的天才,拉马努金用他在世的 12000 天给我们创造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他不仅仅成就了他自己,更是成就了后来的很多人和很多领域,如今,他过世将近 100 年,而他留下的影响还在世界各地继续:电影、书籍、拉马努金学会、拉马努金奖、拉马努金数学会刊 …… 这个连是否可以去英国留学都要问问神是否同意(哈代邀请他去剑桥的时候,信教的他不能决定,是他妈妈梦到他家的庇护女神同意才成行的)的天才数学家,竟然能够做出如此重要的贡献,而且来自一个没有什么数学基础(更没有奥数培训班)的国家,不得不说: 数学成才真的是要靠天赋!当然也离不开后天的执着和不懈努力, 这里说说他的两则流传甚广的轶事: 早年在印度,有一天一个老朋友遇到他: “ 人们称赞你有数学的天才! ” 拉马努金听了笑道: “ 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 ” 他臂肘的皮肤显得又黑又厚,原来他日夜在石板上计算,用破布来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时间了,他每几分钟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问他既然要作这么多计算为什么不用纸来写。拉马努金说他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买纸来算题呢! 拉马努金病重,哈代前往探望。哈代说: “ 我乘出租车来,车牌号码是 1729 ,这数真没趣,希望不是不祥之兆。 ” 拉马努金答道: “ 不,那是个有趣得很的数。可以用两个立方之和来表达而且有两种表达方式的数之中, 1729 是最小的。 ” (即 1729 = 1^3+12^3= 9^3+10^3 ,后来这类数称为的士数。)利特尔伍德回应这宗轶闻说: “ 每个整数都是拉马努金的朋友。 ” 可见,无论是贫困还是疾病都不能改变拉马努金的志向,无时无刻不想着他的数学问题,才有天才的光芒得以完全展现! 故事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这里要说的第二个名字:李云迪,他从事的正是我前面说过要有有天赋才能从事的两个职业之一:音乐。这个 1 982 年 10 月 7 日出生于中国重庆的中国青年钢琴家, 2000 年他一举获得第 14 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简称肖赛)冠军,知道这有多难吗?肖赛每五年才举行一次,自 1985 年 前苏联的布宁( Stanis Lav Bunin )获得冠军以后, 1990 、 1995 年没有出现耀眼的新星,规格极高的肖赛让一直冠军空缺了两届十年,直到 2000 年 18 岁的李云迪横空出世、一举夺魁!这也是中国人继 1955 年第五届中国人傅聪( Fou Ts'Ong )获得第三名之后再次出现在肖赛的领奖台上!可以说,李云迪就是钢琴界的天才少年,他在音乐上的才华堪与世界上最顶尖的天才媲美! 可是,这个被各界给予厚望的李云迪之后却是令人大跌眼镜,频繁被邀请出现在大众娱乐媒体上,其专业演出却到处成了 “ 车祸现场 ” : 有一年在韩国首尔作为客座钢琴,与指挥家大卫 · 罗伯森执棒的悉尼交响乐团同台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发生 “ 车祸现场 ” 级的严重失误 —— 他突然忘记要弹什么,演奏被迫突然中断和停止。 这几年李云迪继 “ 当选肖邦钢琴大赛最年轻评委 ” 、 “ 翘班去挺好兄弟黄晓明婚礼 ” 这些话题后,再次以专业演奏家难得一见的 “ 车祸现场 ” 承包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的热词榜 …… 如今的李云迪,我们很难联想到与 ** 爱乐的演出,而只能和“跑男”“力宏”等这样俗不可耐的话题结合在一起,如他自己所说:做个娱乐明星有何妨?!是呀,本来做个什么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可是你有这样的才华、却在被无端地这样挥霍和毁掉不得不让人心痛, 就像 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 对他的评价一样: 音乐家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必须要分清楚。李云迪这种现象表明:现在很多音乐家有了一定的成绩后就转入了娱乐圈成为了 “ 明星 ” ,他们只是把音乐当成成名的途经,而不是一生的理想,过度追求出镜率,那么再优秀、再有天赋,最后终究要慢慢凋零、迅速殒落的。真正的大家,除了在艺术上,在人品、修养、学识上都有很高的层次。没有这种追求极致的崇高精神境界,自然不可能走向更高的的艺术境界、成就一代大师。 数学和音乐,两个最需要天赋的领域;拉马努金和李云迪,两个都在各自领域具有超人天赋的青年;一个成了世界的传奇,一个却在他最具有天赋的领域断崖式坠落!为李云迪扼腕之余,猛然发现: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李云迪”!(我娃的原话评价)! 刚刚在科研上高出名堂就开始被拉到官位、甚至脱离科研一线的青年科学家们 …… 刚写出几篇作品就开始到处签名售书、出席座谈会并忘记继续写作的文学新锐们 …… 刚刚在国际大赛取得名次就出现在各种娱乐头条的转瞬即逝的体坛明星们 …… 刚刚拿了投资就开始不可一世、到处吹嘘创业成功学的青年创业者们 …... …… 不是天才都能成才!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泱泱十亿人的大国,出现拉马努金和李云迪那样的天才并不少见(历届的奥赛金牌们和高考的各种状元们),可是当其中很多人把所从事的事业和取得的成绩当作博取名利的手段和途径的话,纵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技术也难以成为拉马努金式的大师! 在这个高考即将结束的时刻,借用屈原 2000 多年前留下的名句送给将要开启人生新历程的同学们: 不管你是不是天才,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修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4709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4)
jiangjiping 2019-4-22 08:57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104) (一零四)美国对人才的培养和竞争非常重视和激烈 蒋继平 2019年4月22日 美国重视人才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是对重视的程度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 本文非常简要地为各位提供一些有关信息。 首先, 美国对人才的重视是大众化的, 是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的。 每个初中生都有机会一展自己在科技设计方面的才能,在初中的某个阶段参与学校的一次科技设计比赛。 在高中阶段, 学校组织各种学生自愿参与各类比赛, 从中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其次, 名牌大学争相从高中生中培养和争夺人才。 他们几乎使尽浑身解数。 首先在应届高中生毕业前夕向高材生发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宣传广告, 其次, 直接到学校与学生交流面试。 然后, 就是开出非常优惠的经济条件。 现在的常青藤大学几乎一样, 无条件地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入学的优惠。 其他各大名校也紧跟形势, 发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入学条件。 比如说, 位于美国德州休士顿的赖思大学(Rice University), 最近就给出了令人惊呔的优惠政策。它提出了给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五千的学生全部免费入学的条件, 这个免费不但包括所有学费, 而且还包含生活费(住宿费和餐饮费等), 给家庭年收入在6万五千到13万美元的学生免除学费的条件, 给家庭年收入在13万以上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按比例交一部分学费。 这些优惠政策对绝大多数学生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对家庭经济不是很富有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在大学生中招聘人才。 一些实力雄厚的私企, 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到各种名牌大学物色优秀人才, 提供非常优惠的薪金待遇。 所以, 通常情况下, 美国最优秀的大学生一般不直接读研, 都被私人大公司提前挖走了。 事实上, 除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很出色, 大多数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的私人公司对人才也是非常重视和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说到底, 各行各业的业绩表现主要还是靠人才。在这点上, 美国人看得比较透彻。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2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脱欧谈判中的创新人才的问题
duanlp 2019-4-18 16:02
英国在当今世界仍是全球一流的创新国家 , 英国的四所大学在世界排名前十,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仅次于美国。 2016 年 6 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决定退出欧盟后, 2017 年 3 月 29 日,英国首相特雷莎 · 梅致函欧盟,正式开启英国 “ 脱离欧盟 ” 程序,简称 “ 脱欧 ” 。 在此,先简要解释一下 “ 欧洲 ” 、 “ 欧盟 ” 、 “ 申根国家 ” 、 “ 欧元区 ” 等几个名词。 欧洲是个地理概念,目前有 45 个国家。欧盟是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的带有一定主权的国家组织,现有 27 个欧洲国家为欧盟成员国,有 18 个欧洲国家不是欧盟成员国。 “ 申根公约国 ” 是指取消边境管制,持有任意成员国有效身份证或签证人可以在所有成员国境内自由流动的国家区域,目前共有 26 个成员国。 “ 欧元区 ” 是指在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统一货币 - 欧元的国家区域,简称 “ 欧元区 ” ,共有 19 个国家。英国本身既不是申根公约国,也不是欧元区,与欧盟的关系本来不是最紧密, “ 脱欧 ” 之后 ,英国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欧洲国家了。 英国脱欧过程中,英国一系列政策都要做相应的调整。英国政府于 2017 年 2 月的《英国退出并与欧盟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指出英国退欧的 12 项基本原则,其中第 5 条是要控制移民,第 10 条是要确保英国继续保持科学与创新的领先地位。 为在脱欧谈判中在科学与创新领域更好地维护英国的利益,英国脱欧工作小组中有英国各大创新基金会、大学、研究机构与创新机构的高级代表。英国科学界对脱欧过程中科技相 关问题的走向非常关注,通过组织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等形式,撰写系列报告,以英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报告等形式公开发布,并提交给有关部门,希望英国政府脱欧过程能够在资金、人才等五个方面做好策划,继续保持英国的科学与创新领导地位,以及与欧盟科学团体之间的良好关系 , 其中人才和签证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人才角度,脱欧谈判中要保持英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吸引力,继续吸引他们来这里生活、工作、学习。 英国虽然明确要退出与欧盟签署的人员自由来往协议,但英国欢迎来自欧盟的高水平科技人员并将提供便利的来往,以及专业资格互认等。 英国大学和科学部部长约翰逊于 2017 年 7 月 4 日证实,政府将通过新成立的欧内斯特 · 卢瑟福基金 (Ernest Rutherford Fund) 投资 1 亿英镑,为来自发达国家以及印度、中国、巴西和墨西哥等新兴研究强国的起步阶段的研究人员和高级研究人员提供奖学金,维持英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 英国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强制造能力和国民总产值 , 把英国打造成全球的科学家、创业者、技术投资者的都愿意到达的国家,保持全球领先的科学与研发地位。 人 才 应该是英国 与欧盟进行脱欧谈判的重点,而不是做为其它事项的筹码。 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席雷迈克瑞施南爵士( Venki Ramakrishnan )认为人才的流动对国际竞争力特别重要, “ 无论我们本土能够培养多么优秀的科学家,我们都需要外来的专家来给我们带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火花 ” ,并敦促 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要尽早制定出一套新的移民系统,以吸引有经验、有才能的人才和留学生来英国。这对于近期各大学的招生计划和各研究机构的项目安排都很重要, 英国科学界的各方人士都强调这点。 英国的技术人才签证分为杰出人才签证 Tier 1 和普通人才签证 Tier 2 。 Tier 1 签证每年有 2000 名配额,不需要提供在英雇用合同,但需要由英国皇家科学院、英国艺术协会、皇家工程院等组成的 “ 才能认定团体 ” ( Designed Competent Bodies) 的认定,才能申请。实际上,由于 Tier 1 执行过严,只有诺奖获得者或潜在获得者才能拿到认定, 2017 年是申请 Tier1 签证最多的年份,也仅有 409 人,从而导致大量符合 Tier 1 条件的人转而申请 Tier2 ,挤占了普通人才的额度。目前英国科研领域大量的技工、实验室助理没有资格拿 Tier1 签证,只能拿普通签证 Tier2 。 Tier 2 要求签证申请者在英国有雇用合同且年薪超过 3 万英镑即可,但由于配额太少,导致实际申请到 Tier 2 签证的人员年薪都达到了 5.5 万英镑。英国科学界认为以年薪做为衡量标准对科学相关岗位不合适,因为很多科学研发相关的岗位,如博士后岗位仅提供较低的年薪,但仍吸引到来自全球的高水平人员,同样, 80-90% 科研辅助岗位的年薪达不到 3 万英镑。 Tier 2 高达 5.5 万英镑的薪金事实标准已超出绝大部分科研助理们的收入,这将导致此类人员短缺。此外,英国在 2012 年停止了非欧盟留学生和博士后可以直接申请 Tier1 的政策,这些人在毕业后如果三个月之内没有签署工作合同就无法转为 Tier2 ,就必须离开英国,只能在英国之外继续申请英国工作,事实上阻止了大量优秀留学生在英国工作的可能性。因此,建议针对这些人群重开 Tier1 签证。爱丁堡科学学会、英国医药工业协会、 桑格研究院 和英国免疫学会等团体向政府建议在 Tier 2 签证之外建立一个 人才短缺清单,以确保外来人才能够满足英国在科学与研发方向的人力需求。英国皇家科学院建议政府直接向获得公共财政支持的研发人员及其家属发放长期签证。 英国在脱欧后要求来自欧盟各国的人员申请英国长期居留签证之举,不利于目前在英读书的学生和经常在英国之外进行学术活动的研究人员。英国生理学会、创新研究和技术组织协会( AIRTO) 等英国科学界和工业界已经明显感到申请英国科研岗位的欧盟人员在急速减少,同时已在英国从事研发工作的欧盟人员离职人数也高于往年。英国现行的一年期签证和五年期签证都对签证有效期内离开英国的天数有上限限制,这限制了科研人员对外进行学术交流。英国签证的速度和便捷程度也很重要,英国医药工业协会等都指出签证的速度和便捷程度是影响跨国医药企业是否将继续将欧洲总部设在英国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桑格研究院 等机构指出签证太复杂影响招募全球优秀研究人员,一些项目的经费都已经拨付,但外国科学家的签证还没有到位,严重浪费纳税人的钱。 罗尔斯 · 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 等 工业界代表也指出给高水平的海外人员便捷 的 工作签证特别必要,否则会影响英国的工业发展。英国针对非欧盟成员的签证费用过高,若一个科学家一家五口在英国呆五年,仅签证费用就将高达 16000 英镑,而且即将涨到 21000 英镑。幸好英国政府可能会接受科学界的建议, 在脱欧后,针对欧盟成员的签证费用 将 设为成年人为每年 65 英镑,远远低于非欧盟成员的费用。 由于 《英国退欧、科学与创新》报告提出让英国移民咨询局尽早开始考虑科学与研发人员的移民政策的建议没被接纳,因此,英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又在广泛征求英国科学界和公众意见的基础上,于 2018 年 7 月出台《面向科学与创新的移民体系》报告,直接提出了一套能促进科学共同体流动的移民政策,以保护英国能继续全球一流的研发水平。该报告强调在脱欧后,英国要在短期签证和长期移民政策上采取积极态度,以减少因英国不再接受欧盟的自由流动法案而对英国吸引各层次的科研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 英国贸易能源工业部 (BEIS) 已经要求英国移民咨询局考虑英国移民体系如何配合 “ 政府工业战略 ” ,并要与欧盟达 到共识。
27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为何不来保定?
热度 2 ncepuztf 2019-4-6 20:53
前几日,一位身为总裁的高中同学来保定视察他的公司分部。 晚上一起吃饭聊天,他吐槽保定分部发展缓慢,主要有两点: 一是保定这边招不到人才,敬业心差,很难管理,且业绩一般; 二是从北京总部派人分管也没有人愿意来,尽管月多六千补贴。 但不同的是,天津分公司就没有这种问题,招人派人完全顺利。 这足以说明天津和保定在人才方面的吸引力差异。 简单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保定交通不如天津便捷。 除了铁路,市内公交,道路都相差很远。 前几天保定高铁东站被曝光围栏阻挡行人,公交发车间隔长,收工早; 市内道路维修混乱,最近刚取消单双号限行就开始到处马路刨坑。 (2) 保定工作机会少,教育资源匮乏。 跳槽难,缺乏优质教育资源,高考难。 好单位不多,华电在保定还算好单位行列。教育资源主要指中小学,子女教育。 保定的高校并不少,有十几所大学。 (3) 保定官方几乎没有吸引人才的政策,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很少。 自己没有优势,等着北京、天津人才外溢,结果又来了雄安,这下彻底没戏。 以上可能是影响人才的几个重要方面,没有“人才”,地方经济很难发展。 拿华电来说,我们系大概10年进了2个自产博士,引进人才一直不力。 系里多次开会研讨引进人才的办法,各种试图“诱惑”的手段都想过了, 领导们也出去转了几转,到底还是无人来。一是保定这地方确实不够吸引人, 二是所招“通信”人才呈现外热内冷局面,在社会上“通信”相关专业博士 找工作容易,年薪30万以上很普遍,而在学校实在是不受关注的学科,还要 承受“非升即走”的风险,年薪嘛,10万左右,通胀的今天,实在不经花。
个人分类: 说说|9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想在美国发展的人应该来读大学而不是研究生
jiangjiping 2019-3-19 07:58
想在美国发展的人应该来读大学而不是研究生 蒋继平 2019年3月19日 我这个标题绝对不是为了吸引眼球, 也不是信口开河, 读者们读完这篇文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在美国生活了33年后, 培养了两个比较不错的孩子, 才体验到美国社会对待人才的实际做法。 在我的亲身经历中, 我觉得美国对待人才的方略是很特别的。我总的感觉是: 名牌大学在高中生中物色和抢夺人才,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大学毕业生中招揽人才。 我听儿子和女儿说,一些名牌大学在应届高中生中物色学生, 采用面试和提前录取的方式把最优秀的高中生找为学生。 这样的话, 可以始终保持名牌大学的学生质量优于普通大学。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中拼抢人才。 他们提前到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学物色和挑选优秀学生, 提供很有吸引力的福利待遇。 但是, 在我的印象中, 从来没有大公司主动到大学的研究生院物色和拼抢人才。所以, 在美国, 非常优秀的各类人才大学毕业后大多数不是进入研究生队伍, 而是进入大公司。这些人才在物质待遇上比研究生不会差。比如说, 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博士学位, 儿子只有硕士学位, 女儿只有学士学位, 但是, 他们的收入和福利都比我这个博士要好多。 我的工龄比他们长很多呀。 鉴于此, 我觉得要想在美国发展, 中国的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子女在读完高中后直接来美读大学, 而不是等读完大学再来美国读研究生。 要是某人真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在大学毕业时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机遇的。 即使不被大公司聘用, 还有第二条道路可走, 就是继续读研究生。 在十几年前, 我的想法与现在恰好相反。 在那个时候, 国内的同学和朋友们问及该在什么情况下送孩子到国外读书。 我的回答总是在国内读大学, 到国外读研究生。 现在看来, 那时的想法是错的, 是对美国国情不了解造成的错觉。 可能误导了。
个人分类: 个人建议|2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什么样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端人才?
ustbhyh 2019-3-13 13:41
在我国,目前通常认为有“帽子”加身的人才为高端人才,如院士、杰青、千人等。大致算算数量,我国的所谓高端人才肯定已赶英超美了。 前天中午和一帮人吃饭时,坐在我边上的老兄和我小声说:“某所春节前开职代会时,某研究员问了大领导一个问题。大致意思是说咱单位的院士有 10 多位,杰青有 30 多位,千人有近 10 位,在一个小单位这样的高端人才比例不可谓不高,而领导还在强调要引进高端人才,目前咱单位的高端人才还不够吗?还要引进什么样的高端人才呢?” 估计这位研究员想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 1 )这么多所谓的高端人才并没有做出啥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2 )人才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在长期以 SCI 论文论英雄的指挥棒指引下,我国诞生了一批写论文的高手,哪个领域热就往上扑,哪个学科易发论文就往上凑,结果是论文数量上去了,引用率也上去了,但仍鲜见引领性的原创成果面世。 评价人才的客观标准,不应唯论文的广告效应(数量、论文发表的载体、引用率)是瞻,而应唯论文的内涵——突破或解决了某一领域的科技难题是瞻。好的科研是面向科技难题滴,以“疗效”为准绳。嗯,一辆夏利车,即使贴上宝马车标,仍然还是夏利。 我国现阶段所谓的高端人才,几乎都是论文广告效应的获益者。 TA 们的强项是为老外的理论方法做点拾漏补遗的工作,以此多发快发些“糯酱级”的论文,目的是为各种名利而奋斗,但实在看不出这样的工作有多大价值。如此毫无雄心壮志、缺乏原创能力、自愿沉沦的科研人员竟成为了“高端人才”,岂不可笑! 若仅看论文的广告效应,屠呦呦、袁隆平先生等只能算是“低端人才”,但前者研制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病人的生命从而获得了 NB 奖,后者 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 解决了水稻的高产和稳产问题。请问,目前的诸多“高端人才”有几人可与这样的“低端人才”媲美? 人才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就会助长急功近利的歪风邪气,催生学术不端事件的发作,易把真才实学者打入冷宫。 自从国家层面启动破“四唯”后,唯论文广告效应之风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其本质原因是不少科研单位的执政者都是当年靠“论文广告效应”的得益者,让 TA 们不唯论文广告效应而改弦易辙,还不是像从猴嘴内掏枣嘛。然而,为了国家科技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必须唯科研创新能力选拔人才,必须把破“四唯”落到实处。 转自秦四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63033.html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孔子年薪“粟六万”,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热度 5 fdc1947 2019-3-10 16:47
孔子年薪 “粟六万”,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郑永军先生写了一篇《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孔子说过这话吗 》,借孔子在鲁国不受重视跑到卫国的故事,说了人才流动的事情。他分别引用了《论语》和《史记 ·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话: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治长》 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 “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史记•孔子世家》 我对此评论道: “ 卫国为什么那么慷慨?还是有钱,富庶。(《论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古代人多就是富庶的象征。 人才流动,这是一个重要条件。 ” 郑先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 年薪奉粟六万,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因为这里的六万没有单位。不知道六万小米的单位是什么,就无从讨论起了。 不过,我想起来《 论语 ·雍也》中也有一处类似的说法,也是没有单位的。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就是子思,是孔子的学生。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薪水是 “粟九百”,子思嫌太多。孔子说,别推辞,多了的话你可给你的“邻里乡党”。 对于 “粟九百”到底是多少,杨伯峻先生注解说:“习惯上常把最通用的度量衡单位省略不说,古今大致相同。不过这一省略可把我们迷糊了。” 单独看一段,确实都看不出多少,容易迷糊。不过,把两段放在一起看,倒似乎可以看一下相对的大小多少。 假定司马迁引用的古代文献与论语在差不多的时代。我们就可以把《论语》中的这段话与这里一起看。 子思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薪水是九百,子思嫌多。看来也确实多,孔子对他特别照顾,还说花不了可以给 “邻里乡党”,可见当时一般管家的薪水远远不到九百这个水平。我们不妨假定是六百吧。 孔子自己的薪水竟达六万,是管家工资的近百倍之多。 假定粟六百相对于今天的六万元(这是一般工作人员能够养家糊口的工资),那么孔子的粟六万就相当于今天的六百万元,至少也是几百万这个数量级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08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转载]人才问题是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buaawsq 2019-3-8 13:52
□ 李世煇 智 宁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职能部门,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人才问题成为优化科研成果评定方式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推动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还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距离科技强国尚存不小的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在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呢?习总书记说:“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 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如何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才政策的意见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呢?笔者认为,慧眼识才是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前提,是落实人才政策的前提。发现人才需要我们贯彻科学普遍性原则,诚如慧能所言下下人有上上智。 由“作者身份”引发的科技公案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针对屠呦呦未能当选院士,人民日报“柏木钉”曾发过三篇关于屠呦呦获奖的评论文章,文中还列举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袁隆平、饶毅等人,对科技人才评定的公正性提出了异议。今天,屠呦呦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药学家。然而有几个科研工作者能有屠呦呦的条件和机遇,最终突破身份对从事科研、发表科研成果的限制呢?他们更多的是埋没以终,至死未获认可。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从遗传理论被长期埋没的奥地利帝国圣托马斯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1822-1844);到1849年,因常年遭受挖苦,加之连串生活打击,跳楼自杀未遂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德国医生迈尔(1814-1878);甚至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爱因斯坦(1879-1955),未成名之前还被人挖苦为“小专利审查员”, 1905年他的“狭义相对论”,还被批为“伪科学”。还有我国已故数学家陆家羲先生,他在1961年至1981年的20年间,先后攻克了“Kirkman数学难题”和难度更高的“Steiner系列大集”问题。他多次将论文寄给《数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并请求鉴定,均被漠然置之。陆家羲死后“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得到发表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此时陆家羲已经去世5年了。陆家羲现象令人深思,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桩桩“冤假错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如此荒唐,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不正是以学术权威的观点作为评判对错的标准,把研究人员的出身作为考评依据的必然结果吗?只要导致荒唐的原因不消除,荒唐的剧目还会不断上演。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识别人才,又怎么能够落实中央人才政策,从而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呢?笔者认为,是否是科技人才,应当以科研成果的有无、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根本标准。现实的困境是科研成果的评定渠道单一、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违背科学精神,根据作者身份的高低而在上述两个方面给予不同待遇:这是扼杀科技创新的最大障碍。 论文发表过程堪比“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马克思把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同样,论文发表也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不能发表,科研工作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血就将付之东流。 发表论文是当下科研成果评定的主要渠道,但当前每年待发表的论文总量,已远远超过了EI、SCI等核心期刊年发表论文的总量。即使通过审核的论文,也要在一年后,甚至两年以后才能发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势必提高论文准入门槛,把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是否有基金支持作为审阅论文的前提条件。大量的论文投稿后,如石沉大海,根本无审阅机会。在符合条件的稿件中,“关系稿”、“金钱稿”又占去一部分。如上原因导致大量的论文根本无发表机会,大量具有真知灼见的科研成果被拒之门外。 能否有重大科研成果应由研究者负责,而已经得出的科研成果能否在与成果匹配的期刊上发表,则应当由社会负责。但现实是:不管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只要你的科研成果无法面世,最终都会埋没以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要在5家大型出版集团控制的刊物发表,其中一些领域甚至达到了70%,除了追求高额的订阅费外,一些国际学术期刊还利用自己优势支配地位,充当实现垄断资本利益的鹰犬。 期刊本应作为发布优秀研究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现在却沦为垄断资本攫取利润、进行侵略的工具。如此情况下,还能够把论文发表作为鉴定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吗? “ 权威迷信”阻碍“创新自信” 当下国内科研成果评定标准却因袭西方主流观点,缺乏“创新自信”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科学界照样存在迷信,只不过迷信不是“神灵”而是“权威”。这种“权威迷信”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它直接扼杀了创新的可能。 在我国,长期的权威迷信导致大量具有重大原始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或因观点与权威观点相悖,或因作者身份不济而被闲置浪费。 “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造性活动。”只有接受批评和实践的检验,科学才能不断发展。科学成果不因研究人员身份高低贵贱影响其科学性,因人下菜碟的做法是一种粗鄙的陋习。因此,科技部等联合发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破除“四唯”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条件和科研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而在于是否能够准确识别人才、充分利用人才,能否真正贯彻、落实中央人才政策。在我国民间科技界有很多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把民间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科学界人才评价方式进行调整:首先,降低科研成果的“作者身份”评定门槛,避免以身份取人造成可能的成果胎死腹中、已经具备转化推广条件的成果的闲置浪费的现象;其次,改变对科研评价的“唯发表主义”,以科研成果的价值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根本标准,为科研成果评定不公提供救济渠道;最后,落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术准则,杜绝因袭主流权威、废弃科学精神,从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自主创新与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世煇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智宁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地理与赛博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情愉快才能保持持久的学术生命
热度 8 fdc1947 2019-1-11 08:11
心情愉快才能 保持持久的学术生命 时值三九,虽然如今气候变暖,冬季天气不像过去那样严酷,华北平原的室外毕竟仍然一片萧瑟的景象。阳台上的杜鹃在元旦前后就开出了大红的花朵,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生气。 我不善养花草,也没有这样的心思。有时候朋友们送我家一些花,花开过后就死去了,觉得很伤感的,所以自己从来不去买花买草。这一盆杜鹃是去年 2月初,太太的一位老同事送我们的,送来的时候就满盆通红,很是喜人。这些花能够开得很持久,记得一直开到了5月份,外面春天的花儿差不多都开败了,它才谢了花。以后,放在阳台上,只是过几天给它一杯水罢了。 到了 11月份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在枝头长出来了那么多花骨朵,慢慢地有的骨朵变红了,终于在12月19日的时候,有一朵花盛开了。 这朵花,就是上面 第一 张照片上最左下角的那朵,至今二十多天了,仍然很鲜艳的样子。不像有的花,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就枯萎了。像这样美丽而不娇气、又能够开的持久的的花,真是美化家庭环境很好的品种。 从花的持久,想起来了人才的持久。如今,科学与教育工作者受教育时间很长,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了,如何让人才有创造力的时间很长一些,是一个 重要 的问题。 人们会说,如今退休的年龄是固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工作的时间也应当是固定的,何来人才的持久一说? 科教工作者工作的年限确实是基本固定的,这里所说,不光是指工作年限,而且是指真正能够奋发向上,努力工作争取做出好的贡献的时间。借用诗人的话: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做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也是如此。有的人名义上还在工作,不过心已经不在科研和教育上了,他已经不想干了,度日而已。有的人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可是他还在为科学和教育事业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人才持久的一个方面的意义。 我们很多 “青椒”现在就怨声载道,心情很糟糕,被逼着才做一点事情;还有很多人刚到五十岁就盼着退休,羡慕着我们退休者的幸福和自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工作环境过于逼抑,没有鼓励和欢乐,有的只是一味的催促和鞭策,而且往往得不到领导者对他们应有的人格上的尊重。他们总是感到如在炉子上面被焙烤般的焦灼。 在一个不快乐的环境中工作是很痛苦的事情。科研和教学都是需要用满腔热情去从事的事业,没有满腔热情,很难做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没有满腔热情,更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对现在这种大学和研究所的政策环境下,能够做出真正大量的好的研究工作(少量有可能)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批好学生感到悲观。大学对于教师的政策必须宽松,让教师有一个较好的心情才好。正如我一直所说: “大学要像温吞水,不能像铁匠炉”。 古人就说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现在的弦绷得太紧,把大学教师搞得太紧张。心情太紧张,做不好大学教师。所以, 要使人才有持久的学术生命,现在对于教师的各种政策必须放松,不能搞这么多紧张的 “绩效考核”。 还是回过头来说我阳台上的杜鹃花。那些花从 11月初就出现花骨朵了(是否更早我不知道,我发现已经是11月初了),可是,最早的一朵花也到了12月19日才开放,而19日看上去已经很大很红的花骨朵(照片2那花的左上方),也到了近日才完全开放。这说明,这些花能够开放较长时间,也需要孕育很长的时间。 我又想到了人才的培养。人才是需要培养的,没有一个人生下来不接受教育就可以成才。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研究生,需要很长时间的教育。要打好基础,真正学到本领、学到好的思想及思维方法、学到好的动手能力,心灵手巧,才是一个人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现在,我们考核学生的办法是看学生能不能通过需要死记硬背的考试,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以及能够解多少习题。十几年的死记硬背搞得学生痛苦不堪,搞得学生没有了继续学习的信心,恨不得来一个 “焚书坑儒”。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学生早出成果,拔苗助长,甚至弄虚作假。短期里“催长”起来的人才,就像暗室里出来的豆芽菜,看上去很长,实际上长不好,更谈不上培养出有持久的学术能力的人才。我年轻的时候种过地,种庄稼要“蹲苗”,就是不能苗期的小苗过于疯长枝叶,而要很好地扎下根去,根深才能叶茂。学生也只有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 总而言之,我们要创造这样的环境:能够培养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又要使这些人才能够有持久的学术生命。这需要改进我们的教育,这是对培养出好学生而言的,又需要改进我们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是对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而言的。只有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够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真正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7835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