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保罗·萨缪尔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版)
黄安年 2009-12-22 21:20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商务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2 日发布 美国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著者保罗萨缪尔森( Samuelson )于美国时间 12 月 13 日逝世( 1915-2009 ),享年 94 岁。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上千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如果说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 , 影响中国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不短的时间里,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国家经济学说有着重要的影响。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1948 年初版,他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在当代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 对于美国主流经济学作出新的解释。第 14 版起,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加盟,每 3 年左右出 1 版,体现了后凯恩斯主流的综合经济学流派。 在我国先后有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选译本 ) 、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第 14 版 (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 、第 16 版 ( 华夏出版社 ) 和现在的第 17 版。笔者手中有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还有一部原文第 9 版 , 经常翻阅他的《经济学》很受教益。 2009 年 12 月 14 日的博文: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594 )说的是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 2009 年 12 月 15 日的博文:萨缪尔森《经济学》英文第 9 版提要 ( 照相复制版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746 )则是英文原本第 9 版。现在发布的是商务印书馆根据第 10 版( 1976 年)翻译的。 所附照片 31 幅是依据该书翻拍的。 书名 : 经济学 作者: (美)保罗 A 萨缪尔森( Samuelson ) 翻译: 高鸿业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印刷 : 北京第二新华印刷厂 发行 :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统一书号: 4017 199( 上 ); 4017 235( 中 ); 4017 257( 下 ) 出版: 1979 年 1 月 第一版 印次 : 1982 年 2 月北京第 4 次印刷 ( 上 ) 1982 年北京第 2 次印刷 ( 中 ) 182 年 5 月北京 第 1 次印刷 ( 下 ) 印张 : 上册 17 5/8 中册 12 下册 12 开 本 32/1 850X 1168mm 印数 : 24000 册 ( 上 ); 16300 册 ( 中 );31000 册 ( 下 ) 字数 : 上册 404 千字 , 中册 285 千字 , 下册 287 千字 页 码 上册 535 页,中册 372 页,下册 375 页 版 次 1982 年 2 月根据第 10 版英原版出版 定价 : 上册 1.50 元,中册 1.25 元 , 下册 1.25 元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8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三)
黄安年 2009-12-14 17:34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4 日发布 美国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著者保罗萨缪尔森( Samuelson )于美国时间 12 月 13 日逝世( 1915-2009 ),享年 94 岁。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上千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如果说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 , 影响中国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国家经济学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1948 年初版,他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在当代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 对于美国主流经济学作出新的解释。第 14 版起,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加盟,每 3 年左右出 1 版,体现了后凯恩斯主流的综合经济学流派。 在我国先后有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选译本 ) 、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第 14 版 (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 、第 16 版 ( 华夏出版社 ) 和现在的第 17 版。笔者手中有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经常翻阅这部《经济学》受益匪浅。现在介绍的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第 12 版。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经济给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带来了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增加预算支出和财政赤字的政策 , 来解决失业问题 , 则有效需求的扩大必然是通货膨胀恶化 ; 如果通过减少预算赤字来制止通货膨胀 , 那么有效需求的减少 , 必将降低消费和投资的支出 , 从而使失业更加严重。萨缪尔森在第 12 版 《经济学》 称 : 我们把不同学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包括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这种综合审慎地考虑到经济学中竞相争鸣的所有流派 : 后凯恩斯折衷主义、货币主义、合理性预期学派、芝加哥的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激进经济学。和前几版相比 , 第 12 版增加了以下三点内容 : 第一 , 承认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 批评早期凯恩斯主义者毫无根据地贬低货币的作用。第二 , 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比重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的组成。第三 ,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 财政政策所导致的政府开支的增加可以排挤掉私人投资。这些都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 , 以前很少涉及这一领域 , 而第 12 版则占有重要篇幅。其主要观点是 : 一是资本主义的总供给在一定时期是固定不变的 , 相当于充分就业的产量 , 但在不同时期 , 却可以改变。这一观点来自供给学派。其次,在短期内 , 由于一部分生产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 所以总供给的数量可以随着价格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 在长期中 , 由于一切成本都可以变动 , 所以总供给量最终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数量。这一观点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长期和短期总供给的说法几乎完全相同。 这种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支柱的宏观经济学 , 企图以这种相互作用来说明包括滞胀在内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消除波动的政策建议。它的总供给的观点受到了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 ; 而总需求的观点则来自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 有关全书的译者序、原作者序、目录、结束语等请见影印照片,(一) 27 幅 , (二) 26 幅 , (三) 12 幅 , 两幅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 , 附两份相关介绍自网上。 书名 : 经济学 作者: (美)保罗 A 萨缪尔森( Samuelson ) ; 威廉 D 诺德豪斯( Nordhaus ) 总翻译和校阅:高鸿业 翻译者 : 杜月升、张晓光、梁小民、彭松健、潘佐红、宋立刚、黄卫平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印刷 : 仰山印刷厂 印张 : 48.625 发行 : 中国发展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国际书号: ISBN 7-80087-056-1/F 29 出版: 1992 年 3 月 开 本 32/1 850X 1168mm 印数 : 21000 册 页 码 1496 版 次 1992 年 3 月根据第 12 版英原版出版 定价 : 29.50 元 ( 上下册 )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4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二)
黄安年 2009-12-14 17:23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4 日发布 美国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著者保罗萨缪尔森( Samuelson )于美国时间 12 月 13 日逝世( 1915-2009 ),享年 94 岁。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上千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如果说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 , 影响中国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国家经济学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1948 年初版,他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在当代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 对于美国主流经济学作出新的解释。第 14 版起,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加盟,每 3 年左右出 1 版,体现了后凯恩斯主流的综合经济学流派。 在我国先后有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选译本 ) 、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第 14 版 (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 、第 16 版 ( 华夏出版社 ) 和现在的第 17 版。笔者手中有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经常翻阅这部《经济学》受益匪浅。现在介绍的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第 12 版。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经济给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带来了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增加预算支出和财政赤字的政策 , 来解决失业问题 , 则有效需求的扩大必然是通货膨胀恶化 ; 如果通过减少预算赤字来制止通货膨胀 , 那么有效需求的减少 , 必将降低消费和投资的支出 , 从而使失业更加严重。萨缪尔森在第 12 版 《经济学》 称 : 我们把不同学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包括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这种综合审慎地考虑到经济学中竞相争鸣的所有流派 : 后凯恩斯折衷主义、货币主义、合理性预期学派、芝加哥的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激进经济学。和前几版相比 , 第 12 版增加了以下三点内容 : 第一 , 承认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 批评早期凯恩斯主义者毫无根据地贬低货币的作用。第二 , 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比重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的组成。第三 ,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 财政政策所导致的政府开支的增加可以排挤掉私人投资。这些都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 , 以前很少涉及这一领域 , 而第 12 版则占有重要篇幅。其主要观点是 : 一是资本主义的总供给在一定时期是固定不变的 , 相当于充分就业的产量 , 但在不同时期 , 却可以改变。这一观点来自供给学派。其次,在短期内 , 由于一部分生产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 所以总供给的数量可以随着价格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 在长期中 , 由于一切成本都可以变动 , 所以总供给量最终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数量。这一观点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长期和短期总供给的说法几乎完全相同。 这种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支柱的宏观经济学 , 企图以这种相互作用来说明包括滞胀在内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消除波动的政策建议。它的总供给的观点受到了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 ; 而总需求的观点则来自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 有关全书的译者序、原作者序、目录、结束语等请见影印照片,(一) 27 幅 , (二) 26 幅 , (三) 12 幅 , 两幅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 , 附两份相关介绍自网上。 书名 : 经济学 作者: (美)保罗 A 萨缪尔森( Samuelson ) ; 威廉 D 诺德豪斯( Nordhaus ) 总翻译和校阅:高鸿业 翻译者 : 杜月升、张晓光、梁小民、彭松健、潘佐红、宋立刚、黄卫平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印刷 : 仰山印刷厂 印张 : 48.625 发行 : 中国发展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国际书号: ISBN 7-80087-056-1/F 29 出版: 1992 年 3 月 开 本 32/1 850X 1168mm 印数 : 21000 册 页 码 1496 版 次 1992 年 3 月根据第 12 版英原版出版 定价 : 29.50 元 ( 上下册 )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50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一)
热度 2 黄安年 2009-12-14 17:05
读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4 日发布 美国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著者保罗萨缪尔森( Samuelson )于美国时间 12 月 13 日逝世( 1915-2009 ),享年 94 岁。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上千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影响了当代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如果说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 , 影响中国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国家经济学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1948 年初版,他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在当代世界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 对于美国主流经济学作出新的解释。第 14 版起,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加盟,每 3 年左右出 1 版,体现了后凯恩斯主流的综合经济学流派。 在我国先后有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选译本 ) 、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第 14 版 (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 、第 16 版 ( 华夏出版社 ) 和现在的第 17 版。笔者手中有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经常翻阅这部《经济学》受益匪浅。现在介绍的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第 12 版。 20 世纪 70 年代滞胀经济给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带来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在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带来了自相矛盾的后果。如果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增加预算支出和财政赤字的政策 , 来解决失业问题 , 则有效需求的扩大必然是通货膨胀恶化 ; 如果通过减少预算赤字来制止通货膨胀 , 那么有效需求的减少 , 必将降低消费和投资的支出 , 从而使失业更加严重。萨缪尔森在第 12 版 《经济学》 称 : 我们把不同学派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包括凯恩斯主义、古典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这种综合审慎地考虑到经济学中竞相争鸣的所有流派 : 后凯恩斯折衷主义、货币主义、合理性预期学派、芝加哥的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激进经济学。和前几版相比 , 第 12 版增加了以下三点内容 : 第一 , 承认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 批评早期凯恩斯主义者毫无根据地贬低货币的作用。第二 , 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比重可以改变国民收入的组成。第三 , 认为在一定条件下 , 财政政策所导致的政府开支的增加可以排挤掉私人投资。这些都是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 从总供给的角度看 , 以前很少涉及这一领域 , 而第 12 版则占有重要篇幅。其主要观点是 : 一是资本主义的总供给在一定时期是固定不变的 , 相当于充分就业的产量 , 但在不同时期 , 却可以改变。这一观点来自供给学派。其次,在短期内 , 由于一部分生产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 所以总供给的数量可以随着价格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 在长期中 , 由于一切成本都可以变动 , 所以总供给量最终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数量。这一观点和理性预期学派关于长期和短期总供给的说法几乎完全相同。 这种以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支柱的宏观经济学 , 企图以这种相互作用来说明包括滞胀在内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消除波动的政策建议。它的总供给的观点受到了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 ; 而总需求的观点则来自货币学派和凯恩斯主义。 有关全书的译者序、原作者序、目录、结束语等请见影印照片,(一) 27 幅 , (二) 26 幅 , (三) 12 幅 , 两幅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 , 附两份相关介绍自网上。 书名 : 经济学 作者: (美)保罗 A 萨缪尔森( Samuelson ) ; 威廉 D 诺德豪斯( Nordhaus ) 总翻译和校阅:高鸿业 翻译者 : 杜月升、张晓光、梁小民、彭松健、潘佐红、宋立刚、黄卫平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印刷 : 仰山印刷厂 印张 : 48.625 发行 : 中国发展出版社 经销 : 新华书店 国际书号: ISBN 7-80087-056-1/F 29 出版: 1992 年 3 月 开 本 32/1 850X 1168mm 印数 : 21000 册 页 码 1496 版 次 1992 年 3 月根据第 12 版英原版出版 定价 : 29.50 元 ( 上下册 ) *****************************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现在所有经济学教科书的鼻祖,初版于 1948 年。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他的首创。现在所有教科书都沿用了这个体系。从该书的第 14 版起,著名的青年经济学家诺德豪斯加盟,使这本书总能跟上最、新的潮流。这本教科书在我国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先后有第 5 版 ( 商务印书馆选译本 ) 、第 1O 版 ( 商务印书馆全译本 ) 、第 12 版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第 14 版 ( 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 、第 16 版 ( 华夏出版社 ) 和现在的第 17 版。可以说,这本书在中国的影响最大。现在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是在读《经济学》第 10 版中译本中走进了经济学世界的。这本书的优点是内容全面而丰富,被称为经济学的百科全书,而且每 3 年左右出 1 版,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Samuelson ) : 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 , 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Samuelson ), 1915 年出生。 1935 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 1000 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他于 1947 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 1970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    1931 年,聪明勤奋的萨缪尔森,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尽管他进入经济学的领域纯属偶然,但结果证明,经济学这一行如天造地设般适合他,用他自己的话 9 月 2 日(芝加哥大学开学的这一天)才是他真正的生日。   进入大学后,他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学习,博览群书。他爱好广泛,课余常把做高等数学习题作为自我消遣。他对物理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初入大学时,萨缪尔森年纪虽轻,但沉着稳重,喜欢思考。他对前人的理论总抱着审视的态度,寻觅理论尚未完善或不完美的地方。萨缪尔森最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其平均成绩是 A ,随后他从容地进入哈佛就读。进入哈佛大学后,萨缪尔森的眼界大为开阔,这里的学术思想与芝加哥大学迥然不同。   面对着各种学术流派,他更加刻苦地探讨和研究、类比各种学说的异同,找出他们的不足。 1936 年,即来到哈佛大学一年后,萨缪尔森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以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及实干精神,赢得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权威人士阿尔文汉森教授的青睐。汉森收萨缪尔森做自己的助手,这使他对各种学派的研究更为深入。他不断地探讨汉森的学术思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也为自己选择研究的主攻方向。    1936 年,自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以后,美国许多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的学说大感兴趣,萨缪尔森的导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原来反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提倡自由放任,后来转而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传播人,把凯恩斯主义移植到了美国。他不但继承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而且把这种学说理论通俗化,还做了一些补充发展,后来成为美国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权威人士之一。萨缪尔森纵观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感到确有可研究之处,于是师生协作,不断宣传凯恩斯主义,并对它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这样,汉森和萨缪尔森便成为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而萨缪尔森对研究凯恩斯主义所做的贡献远比他的导师大得多。   萨缪尔森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重新阅读了从威廉配弟到亚当斯密,从李嘉图到马歇尔、瓦尔拉斯以及帕累托、庇古、凯恩斯等人的著作,得以纵观整个经济思想史,并以新的眼光看待凯恩斯主义。当时社会上对凯恩斯理论中的投资乘数论及就业乘数论颇为注意,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主义是从 1929 年 4 月的美国华尔街股票暴跌开始到 1933 年基本停止这一遍及资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的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很有价值。因此,他决定从当时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难题投资与就业问题入手,来研究凯恩斯主义。 乘数 - 加速原理   针对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投资乘数论和就业乘数论,汉森认为,乘数论不足以说明问题,原因是乘数论没有说明一定量的投资如何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增加,也没有明确收入(或消费)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动。因而只有把加速原理(关于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导致投资量变动的理论)和乘数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并解释经济增长中的周期波动现象。   萨缪尔森注意到了乘数论和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的关系,他在导师的提示下巧妙地把两者合为一体,于 1939 年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并首创经济波动的模型,指出政府开支对国民收入的重大作用。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是他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 博士学位的获得    1940 年,萨缪尔森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第二年,他发表了《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的长篇论文,这是他的博士论文,并获得哈佛的威尔斯奖。这篇论文就是他在 1947 年纪念凯恩斯逝世一周年发表的《经济分析基础》的雏形。后来,他对别人谈起这一段经历时说,这篇论文中的许多概念和观点,早在芝加哥大学时就酝酿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萨缪尔森严谨的治学精神。因为他完全以物理学观点和古典数学方法来引证、推理,因而该文被认为是数理经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同年,他受聘到美国资源计划局工作。    1944 年,萨缪尔森被提升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和辐射实验室经济学研究员。 1945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来到美国战时生产局和战争动员重建办公室任职,并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这些工作使他有机会把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得以从实践中检验其理论的科学性。同时,也使他有条件搜集资料,为以后的研究积累大量的材料。 经济学界的通才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萨缪尔森对静态、比较静态、动态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做了精辟的论述。   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首先对所有在这一领域中创建各个学说的先驱者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尔后,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并和汉森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以来在福利经济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成本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 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他论述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利益的影响,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   由于萨缪尔森在经济理论界全面开创性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在 1947 年提升他为经济学教授。同时,美国经济学会吸收他为会员,并授予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 《经济学》的发表    1948 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1953 年,当《经济学》第三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他提倡赤字预算,追逐加速经济增长,从而使美国克服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停滞,他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1959 ~ 1960 年,萨缪尔森被任命为美国总统事务委员会调查咨询小组的顾问。 1960 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 1958 年,他与 R ? 索洛和 R ? 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    1961 年是萨缪尔森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年。他再次出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同时,他在《经济学》第五版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并在 1961 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对其理论的核心部分、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他的此番解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人们一致推选他做该年度学会的会长。    1962 年,萨缪尔森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名誉法学博士。 1965 年,又被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咨询委员会顾问,并出任美国国际经济学会会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增长较快。在肯尼迪约翰逊出任美国总统的 8 年中,美国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被他的追随者吹捧为战后繁荣主义,作为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的萨缪尔森便成了美国凯恩斯主义的代名词,美国经济生活中的成就也被视为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功绩。    1966 年,萨缪尔森在接受印第安那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的同时,出版了《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 1967 年,密执安州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 1970 年,克莱尔门特雷特丢特学校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伊利诺斯州的伊文斯威林大学授予他荣誉奖章。 1971 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的爱因斯坦奖。    1970 年,《经济分析基础》的水准得到三度肯定,协助他赢得诺贝尔奖,最使他激动的是,他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个美国人。他从斯德哥尔摩领奖回到纽约时,成千上万的人用最高的礼仪欢迎他。在为他举行的庆祝会上,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说: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诀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他没有忘记精心栽培他的汉森阿尔文教授。 萨缪尔森的主要著作   《经济分析基础》( 1947 );   《经济学》(第 1 版, 1948 );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 1958 );   《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 (1 ~ 4 卷 )(1966 , 1972 , 1977) 。第三届获奖者西蒙库兹 GNP (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萨缪尔森的税收思想   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Samuelson )在《经济学》一书中论述的税收理论和政策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 一 ) 税收性质   在决定如何向他们自己征税时,人民实际上所决定的是如何把满足社会需要的资源从各个家庭中取出,从他们所拥有的企业中取出,以备作为公有物品和劳务来使用。在这里,萨缪尔森指出了政府的税收是来自对私人部门的征收,这是税收的第一次再分配;另一方面,他认为,政府取得的税收主要用于转移支出,这是第二次再分配。 国家也在福利转移支付上花钱,把钱给予社会上某些人,以便用于他们的私人需要。 他进一步分析,税收的上述两次再分配是对社会有利的,是公平的,因为税负是落于富人,而不是穷人 , 落于有形资源 ( 如土地和财产 ) ,而不是劳动力所有者身上。十分明显,萨缪尔森企图通过对税收经济性质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公平分配,它抹杀了资本主义税收的根本性质,掩盖了资本主义国家税收的真正来源。    ( 二 ) 税收原则   萨缪尔森对传统理论中的利益原则和牺牲原则两个税收原则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原则固然重要,但他们却存在选择上的困难。设想甲乙二人一切相同,其唯一不同之处是乙的财产和收入为甲的十倍。这是否意味着乙为警察保卫缴纳的税款的绝对量应和甲一样 ? 或者为了支付警察费用,乙应缴纳同一比例的收入 ? 或者,由于警察需用较多的时间来保护富人的财产,境况富裕的乙必须用收入的较大比例来付税才算是偿付了他在警察费用中的公道分额 ?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兼顾两个原则的公平合理原则,分别按横的公平和纵的公平征税。 对于情况相同的人征收相同的赋税;对于情况不同的人,征收不同的赋税。 为此,一国应采用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     ( 三 ) 税收影响   税收对经济有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许多方面 :   一是影响收入分配。萨缪尔森是通过洛伦茨曲线来说明税收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   二是税收对劳动力的影响。在一些场合,如劳动力工资较低或税率较低,所得税可以刺激劳动者努力,而在另一些场合,如累进税率较高,所得税则可能妨碍劳动者努力。   三是税收对投资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累进税会给风险投资带来不利影响,累进程度越大,这种影响就越大。但是,累进税同时也有对这种影响的抵消作用,因为税款取自仅仅花费其增长的收入的微小部分的节俭的富人,而不取自花费其一切的穷人。以此而论,累进税可以把消费的力量保持在高水平。消费水平高,自然对投资有利。四是税收对消费和国民收入的影响。萨缪尔森认为,税收对消费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增加税收,使得我们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将降低,而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又使我们减少消费支山。他分析到,消费支出的减少必然使消费曲线下移,较低的消费曲线自然相交于较低的国民收入曲线,导致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少。结论是,税收的增加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http://baike.baidu.com/view/960158.htm ***********************************************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去世(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091214/1577590.shtml ) 2009 年 12 月 14 日 05:2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纽约十二月十三日电 ( 记者 魏晞 ) 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十三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美联社当天在报道中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自一九四 0 年以来一直就任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十三日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091214/1577590.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1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