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报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大气灰霾成因及控制——专家为您揭开灰霾的面纱
热度 14 sciencepress 2014-4-21 10:55
科学出版社近期发布了中国科学院《 2014 科学发展报告》。该报告自 1997 年以来至今已经连续发布了 17 册。其使命是向社会和决策层报告世界科学的进展与发展趋势,评述科学前沿与重大或热门的科学问题,报道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介绍国内外的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我国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在世界的位置,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建议以及如何以科技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代表提供科学发展背景材料,供科学决策参考。该报告被人们称为“我国唯一的年度科学总览”。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 2014 科学发展报告》中有关灰霾成因及控制的报告。 一、我国大气灰霾的特点和成因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以城市群为特征的大气灰霾污染态势日益严峻。气象上将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灰霾。雾和霾的判识标准为:相对湿度小于 80% ,判识为霾;相对湿度大于 90% ,判识为雾;相对湿度 80% ~ 90% 时 ,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按照大气细颗粒物 PM2.5 和 PM1.0( 空气动力学直径分别小于 2.5 和 1.0 微米 ) 的浓度判识雾或霾的程度。 PM2.5 的来源可分为一次源 ( 直接排放 ) 和二次源 ( 二次生成 ) 。一次源可分为自然界排放和人为源排放。其中,自然排放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海浪飞沫、生物来源等;人为排放源包括:工业粉尘、机动车尾气颗粒物、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厨房烟气等。 PM2.5 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多种化学物理过程产生的二次细粒子。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 (SO 2 ) 、氮氧化物 (NO x ) 、氨 (NH 3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s ) 等,都能够在大气中被氧化产生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 (SOA) 。这些二次生成的细粒子是大气中 PM2.5 的重要来源。全球范围内,二次粒子贡献率可达 20% ~ 80%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常常高达 60% 。 无论一次颗粒物还是二次颗粒物,在大气中都会经历一个吸湿增长的过程,增重增容,这和当时的污染状况及气象条件都有关系。灰霾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出现以水平静风和垂直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而内因则是大气中的 PM2.5 及其前体污染物的浓度严重超过了由当地天气、地形等因素所决定的环境容量。在持续的静稳天气条件下,污染物不易扩散,并且通过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过程产生二次颗粒物的积累,并与一次颗粒物叠加导致大气中细粒子超标。自然条件不可控制,大气污染才是真正的内因。 20 世纪 40 ~ 50 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的主因是燃煤导致的煤烟型污染;之后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因是机动车尾气导致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其主控因素比较明确。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把发达国家经历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大气复合污染历程压缩到当下这个特殊阶段,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已经由燃煤型污染转变为目前燃煤 - 机动车 - 工业排放多类型污染、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这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新情况。 在我国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中,氧化剂 (O 3 和 OH 自由基等 ) 浓度高,有助于 SO 2 和二氧化氮 (NO 2 ) 等酸性气体向硫酸、硝酸的快速转化,也有助于 VOC s 向 SOA( 含有机酸 ) 的转化,进一步加剧灰霾污染状况:一方面,这些酸性组分会促进新粒子生成;另一方面,其与高浓度 NH 3 发生酸 - 碱反应和非均相成核过程,产生具有强吸湿性的盐, 在湿润空气中易于发生吸湿增长,转变成消光能力强的粒子,最终形成灰霾。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污染条件下,污染物环境容量下降也是形成灰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 ” 的支持下,我们结合实验室模拟和外场观测结果,发现在高浓度 NO x 和矿质颗粒物共存的情况下,活化了大气中的分子氧,造成大气的氧化性增强,降低了 SO 2 的环境容量,加速了 SO 2 向硫酸盐的转化,促进灰霾的爆发。 总的来说,虽然我国对 PM2.5 的污染现状和来源分析已经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 但这些工作还不够系统深入。国务院在 2013 年 9 月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 国十条 ” ) ,其中提出了很具体的奋斗目标,如污染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到 2017 年细颗粒物 PM2.5 浓度要下降 25% 。为科学控制灰霾污染,实现 “ 国十条 ” 的预定目标,急需加强对 PM2.5 的科学认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二、大气灰霾的防治建议 1. 近期防治措施 我们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在复合污染条件下,单一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会下降。同时,考虑到我国中东部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的特殊国情,我国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应该制定比发达国家更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并加强执法力度,督查企业等责任主体严格遵守。只有加大源头控制工作的力度,对致霾重点污染源 ( 主要是燃煤和机动车 ) 排放的 PM2.5 及其主要气态前体物 (SO 2 、 NO x 、 NH 3 、 VOC s 等 ) 严格控制,才能有效地缓解中国的大气灰霾污染问题。根据现阶段的污染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1) 油品质量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应该放在最优先的位置。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致霾的 PM2.5( 含碳颗粒、硫酸盐等 ) 及其前体物 (NO x 、 VOC s 、 SO 2 ) ,对城市圈大气灰霾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提高油品质量可以促进机动车尾气净化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机动车排放污染。例如,由于油品质量不同步的问题,环境保护部曾两次推迟柴油车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实施,至今柴油标准仍落后于排放标准的要求。 另外,汽油车的排放法规没有包含对细粒子的限制,汽油车排放对 PM2.5 的贡献可能被低估。应尽快着手研发汽油车细粒子检测和控制技术,支撑新标准立法。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立法控制非道路机动车 ( 工程车、农用车等 ) 排放。 和其他污染源相比,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具有技术含量高、易于规模应用和见效快的特点,应该放在目前重中之重的位置。 (2) 切实做好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工作。燃煤电厂烟气排放新标准已经相当严格,采用的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联用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成本压力。 2013 年 1 月京津冀灰霾期间的观测结果表明, PM2.5 中硫酸盐浓度居高不下。虽然目前烟气脱硫技术已经普及,但 SO 2 排放仍在高位运行,远未得到根本控制,有必要对环保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可能出现的漏洞环节,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此外,要尽快推广烟气脱硝技术,遏制 NO x 排放继续上升的势头,完成 “ 十二五 ” 末期消减 NO x 排放总量 10% 的约束性指标。 (3) 对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应该加快立法和新技术研发。工业 ( 工业锅炉、石油、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 ) 是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前体物 (SO 2 、 NO x 、 VOC s 等 ) 的重要来源。由于各行业所需环保技术和成本承受能力各异,废气排放控制立法和技术研发进度参差不齐,建议加快工业行业废气排放控制立法工作,重点研发一批 PM2.5 及其前体物联合控制技术并推广应用。 另外,通过废气排放控制立法也有利于利用市场手段鼓励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4) 农业区应加强 NH 3 排放的控制,严控秸秆燃烧。 NH 3 排放对于污染物气粒转化及颗粒物吸湿增长致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农业源 NH 3 排放主要来自畜牧业和农业施肥,建议研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颗粒物也是导致灰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严控农业区特别是城郊区的秸秆燃烧。 2. 根本解决措施 我国应该加强环境立法,将清洁空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能源结构,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稳妥推进新能源利用,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比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环保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根本解决措施不可能立竿见影,收效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贺泓 马庆鑫 马金珠 楚碧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本文摘录自中国科学院《2014年科学发展报告》,图片来自网络)
839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听王渝生谈科学
fuleiucas 2012-12-4 20:37
听王渝生谈科学
2012 年 12 月 4 日,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王渝生——科学的本质、价值和历史走向。 王渝生博士是一个科普名家,经常出现在全国各地的科技场馆和中小学校,还有报刊和电视上,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说起来,他可是地道的科普行家,在中国科学院获得了科学史专业的理学博士,担任过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副所长、中国科技馆馆长,还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个人。 很早就听说过王渝生博士的大名,也看过他的电视演讲和撰写的文章书籍,尤其是他在《中国科技教育》杂志上撰写的每期一篇的科技教育史文章。 2010 年他去广西师范大学给参加国培计划的中小学物理骨干教师作报告,是我第一次直接接触他。后来的 2011 年和 2012 年,他每年都会在广西师大给参加国培的老师做报告。那时,大家都叫他王馆长。他的每次报告都是门庭若市,即便没有参加国培的师生,听说他来做报告,也都赶去听;每次的场面都是热烈,大家都被他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记忆力、极富感染力的演讲所吸引,阵阵掌声和笑声不时在会场响起。王馆长自诩为科学老顽童,他还有极富个性的签名。这一次的报告,精彩依旧! 本次报告的题目是《科学的本质、价值和历史走向》。其核心要点是: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近代科学是观测实验和自然规律数学化。科学不是双刃剑。科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般说来科学有用,但有的科学没有什么用。中华科技文明由盛至衰,传统科技优秀基因有现代价值。未来科技发展走向可以有限预测。 王馆长从科学的属性谈到了科学的起源和发展,科学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精神力量。 20 世纪的四大发现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夸克模型、大陆板块构造理论和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20 世纪的六大发明是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在 21 世纪,数学和系统科学将继续向高度抽象化发展,同时其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而生命科学将取代信息科学的势头成为前沿带头学科,物质科学将继续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环保技术、清洁型新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都会获得发展。科技发展改变生活,科学不是双刃剑,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人。吴文俊曾经提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曾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展中的主流。曾经担任延安科学自然科学院院长的徐特立曾说过,前进的国家和前进的政党,对于自然科学不应任其自发的盲目的发展,而应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它不独应该把握着全国的政治方针,还应该把握着全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对于中国传统科技的优秀基因,可以做到古为今用,但要注意防止牵强附会和盲目夸大。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还不高,需要继续努力提供公民科学素质,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精彩语录摘编: 李政道曾经说过,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差别有时是很小的。 李政道谈物理:杜甫的诗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 李政道谈科学与艺术: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曾经有人提问:蔡文姬咬不咬人? 曾经有人提问:纳米是泰国香米的新品种吗? 5 岁的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美国是原始创新,日本是集成创新,韩国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引用高尔基的演讲《科学与民主》:见附件 高尔基:科学与民主.caj 。 备注:文本内容未经演讲者本人核实,部分演讲内容没有在本文呈现。
个人分类: 阅读与评论|4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热度 1 suqing1961 2012-11-6 19:41
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 2010 》首发式上的讲话 ( 2012 年 11 月 6 日于中国科技会堂) 尊敬的卡隆基女士、尊敬的王春法书记,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我谨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 2010 》(中文版)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向诸位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出版过程。 《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 1993 年、 1996 年、 1998 年和 2005 年之后,发表的第五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发展报告。《报告》由来自世界各地的 35 位专家学者撰写,他们借助丰富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信息,以客观的立场和广阔的视角,清晰地勾勒出了 2006 至 2010 年 5 年间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知识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对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图景式的描绘;第三部分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料。正如王春法教授刚才的致辞所说,这是一本资料权威、内容丰富、反映全面、视野开阔、客观公正的优秀科技图书。 科技拥有塑造人类未来的巨大力量。《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特别反映出,尽管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传播,正不断改变着全球的科技格局,极大地影响着知识的创造、积累和传播。《报告》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科学研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同,因此,近年来全球研发经费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以中国为例, 在过去 10 年中,中国无论在科研经费投入、论文出版数量,还是在人才培养规模上都取得了突出进步。 《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将成为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全球范围内改进科学政策的有益工具,可为中国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社很荣幸出版《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中文版。我相信,《报告》中文版的面世,一定会受到中国科技政策决策者、制订者和研究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人员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今后,出版《报告》中文版将成为中国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长期合作项目,并交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落实;我社也将在更多的出版领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此,我由衷地希望继续得到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友情相助。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3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发布2010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
xupeiyang 2010-3-4 21:07
2010年03月04日 20:09 新华网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0 条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顾瑞珍 俞菁)记者4日从科技部获悉,中国科学院已发布包括《2010科学发展报告》《2010高技术发展报告》《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在内的2010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 被称为中国年度科学总览的《科学发展报告》,主要综述过去一年来世界科学进展与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家们以科技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真知灼见。 《2010科学发展报告》还特别策划了三个专题:与世界主要国家加强科技发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纪念中科院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科学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的政策与建议。 《2010高技术发展报告》的主题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该报告系统介绍了国内外高技术各领域发展状况,多角度地探讨高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并发表中国科技精英对于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见解。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绿色发展与创新,报告重点围绕中国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和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等三重挑战,探讨了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创新、低碳技术、新兴产业发展等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及今后10年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演讲不能叫学术报告
accsys 2009-12-22 14:29
昨天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跑到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聆听IBM SOA解决方案参考架构的发明人与领导者张良杰博士的报告。张博士的报告题目是计算机软件与服务创新学的探讨与展望。这个报告是YOCSEF组织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因为是一个人的报告,我想一定会讲出一些深层次的学术问题。 从下午2点20分开始,张博士一直报告到将近5点钟,然而报告的内容却使我大失所望。我着实佩服国外厂商的营销策略,中国有一句话叫拉大旗作虎皮,我颇有这种被愚弄的感触。 一两年前,国外厂商推出SOA架构,并提出服务的营销理念,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扩大,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世界上更多的人都与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发生了联系,许多过去很难做或根本无法操作的事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因而出现通过互联网进行满足人们需求的服务,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服务必然是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摆在计算机科技人员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的平台上构建起全面实现服务的系统。作为这方面的学术报告如果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讲者硬是将服务用创新学科的大题目进行推介,并号召在大学作为一个新学科进行教学,未免太过。 其实服务的概念早已有之,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活动都可以称为服务。 如果将服务引申并结构化,那么提供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元素,接受服务的一方叫服务对象,服务过程的实现方式,叫服务方式,能够实现服务方式的设备条件叫服务设施。这四方面是服务的基本要素,其整体叫服务系统。例如,数字电子计算机的核心就是一个服务系统。其中CPU是服务元素,程序是服务对象,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等是服务设施,而采用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逐条从存储器取出指令,送达到CPU分析执行,最终将执行结果回送到存储器,这一系列动作方式就是这个系统的服务方式。 由于人类的需求有多种多样,满足同一种需求的服务系统,我们称之为行业。由于服务需求的内涵可以细分,所以行业也可以细分。虽然一个服务系统会因为服务设施的改变,而改变服务方式,但不会改变服务的行业,因为需求并未改变。 一个服务系统的服务元素数量会决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本质上只是服务方式的改变而已。一个服务元素的系统叫一元服务系统,多个服务元素存在的系统,叫多元服务系统。例如,计算机作为服务元素可以向人类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如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融合,创造了网络,将多个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服务。由于设施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而解决问题的服务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过去单一计算机服务元素所提供的服务,变成了网络的所有可能节点计算机对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这种网络环境的服务系统,虽然由于服务设施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变了服务方式,但从服务的理论上来讲,却没有发生质的行业改变。这仅仅是由一元服务系统向多元服务系统的转化而已,如何能说这是服务创新学科? 张博士虽然举着服务创新学科的旗帜,但在报告中既没有给出创新服务的定义,也没有明确阐述服务创新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只是一味强调IBM公司的SOA-云计算-智慧地球的公司美好规划三部曲。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云产品,目的显然是号召大家去购买他们的产品。并且一再声明:没有市场的科研是没有意义的。还号召我们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将云计算等论文,投到IBM创办的刊物上。 没有深度和充满商品推销内容的讲演,必然不能够吸引听众。我观察到一直有人在瞌睡,我身边的一个女孩在张博士的报告中睡了很长时间。 在报告进入互动的阶段,我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四点: 1. 服务不是新概念,更不是新学科; 2. 与计算机相关的网络服务业并不属于创新,所有应用软件行业和硬件支撑行业都属于这个范围; 3. 网络服务业不仅仅是软件行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硬件设备的研发支撑; 4. 作为对这次张博士的讲演,我的评价是在知识的领域没有创新,在技术领域IBM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我们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一直为国外厂商培养打工者的恶劣气氛中,如何提倡创新教育,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迫切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张博士报告还就行业需要的人才与当前教育机构所能培养的人才的知识体系的脱节进行分析,介绍服务大学(Service University)的努力与发展愿景。这未免太小看中国人了,竟然将一个属于大专级别的技术层面的知识问题,在中国提升到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来办,足见他们将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贬低到了何种程度,也体现了他们继续让我们培养打工仔的愿望。 计算机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些年上了国外厂商的贼船造成的。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在他们的鼓吹下,从一开始就忽视了理论教育,一味追求技术,甚至有人居然说计算机没有理论。实际上,技术是具体化了的东西,很难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没有理性的理论把握,就没有知识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学校今天学了A公司的设计方法,毕业时到了B公司工作,而B公司的技术手段又与A公司差别很大,由于学生没有理论的内在支持,所以很难实现变通,自然就会出现学用脱节了。 理论的教育表面上看起来与实际脱离较远,实际上与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是人们能力的体现之处。学会技术伴人一时,学会理论伴人一生。学会理论能够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如果单单学了某种技术,一旦环境条件变了,往往就会造成束手无策的景象。在大学进行本科以上的教育,应该将理论教育放在第一位,因为培养的是工程师,而不是技术员。所以技术的东西,实践的环节东西都应该为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服务。这样,我们培养的未来工程师才会有后劲,在实践中创造出连国外都不曾有过的技术。 当我提出看法时,张博士说他们开发的产品中具有许多理论问题。不假,就是中学生做一道数学证明题,其中也包含许多理论的问题,但我们没有人会认为中学生在搞科研,在创新。一个产品的开发确实需要许多理论的支持,但能否认为一个软件体系的架构,或硬件结构的组织就是科学的创新,主要要看其在理论上是否有创新性,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而不能认为在成熟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实例就是科研创新,哪怕这个实例是前所未有的第一个,也不能这样认为。 论坛执行主席雷风云司长在总结时说得好:我们国内的科技水平现在不比国外差多少,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就有能力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YOCSEF的科技论坛是促进学术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深信经过YOCSEF学者们的努力,随着计算机科技论坛讨论的深入,在国内,一个将率先闯入世界计算机先进行列的团队,一定非YOCSEF莫属。 姜咏江 2009-12-22
个人分类: 随笔|51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想请我去作报告
accsys 2009-12-15 07:25
如今国内的计算机科学报告真东西很少,泛谈和规整式的内容满天飞,很少见报告人谈自己的发明理论和方法。 我是小人物,二十多年才有自己发明的动态计算机理论和方法,而且现在懂我的人很少,需要向计算机界人士报告。毛遂自荐,不知是否会有感兴趣的大学,肯请我去向感兴趣的老师学生报告。 最近,我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连续发了三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介绍我的动态计算机设计发明的基本思想方法。文章的名称是《动态计算机核心PMC362成功设计》《限位数理论与运算器设计》《如何用FPGA自己设计制作计算机》,希望懂得世界潮流的专家们批评。已有人说论述不够透彻。确实,一个会否定现代操作系统核心内容的理论和方法,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完全透彻论述出来,我希望一些东西能够暂时保留在内部的圈子中讨论。 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推广自己的发明创造很艰难。我曾去找那些我认为能够审查我的设计发明的科技大人物,然而都让秘书给挡在了门外。看来想借别人的影响,来推广自己的科技发明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中国计算机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一个内部的相互讨论的圈子。虽然我们需要吸收国外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但不需要他们介入,更不需要经常向他们报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发明,才能够改变我们在世界科研界的落后形象。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更要如此,因为计算机产品的研发,有着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领域的创新科研,需要换一种方式进行。为了摆脱我国计算机创新研发领域的尴尬局面,我愿作个靶子,接受大家的批判。我相信,真正的科学发明是不怕批评的。不知何人愿意给我这种机会? 免费报告,随叫随到,为了我们的计算机事业不怕丢面子。 2009-12-15
个人分类: 随笔|379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