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计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转载】《社会计算的基本方法与应用》前言 ------王飞跃
wlly2003 2013-8-10 22:52
本书是我们团队出版的第一部关于社会计算的专著,是团队成员十余年来不懈追求与探索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从个人角度就“社会计算”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做一简要回顾。 自己关于社会计算的想法,源自对计算实验的认识,而对计算实验的想法又源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浙江大学力学系攻读硕士 研究 生的经历。当时我的专业是断裂力学,导师为王仁东教授。王教授十分强调研究的试验环节,然而, 30 年前断裂力学的试验成本相对较高,而且非常费时,就是一次最普通的微裂纹扩展拉伸压缩的试验,往往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可我最初选择的微裂纹下材料疲劳寿命的概率可靠性研究,按要求至少需要进行上百次这种实验方能得到有意义的结论,这几乎是不可能实施的。无奈之下,我提出了结合物理试验和数学模型的“计算实验”设想,希望以此在短时间里低成本地完成实验要求,并写了一个简单的建议呈给导师(此建议原稿一直保留,后收于 2004 年我的力学论文集《弹性力学与板壳理论研究》之中) 。 后来,由于导师因病去世,我不得不从断裂力学转入计算力学,后又改为从事板壳和弹性理论的研究。完成硕士学业后,计算实验的想法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回想起来,我能够从30年前的纯工程性理论研究转到今天的社会科学与计算方法结合的交叉领域,硕士学习结束时读的一本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是我硕士论文答辩后读过的第一本书。库恩所揭示的学人的作用,范式的转移,再加上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让我感觉到科学研究不再是理想中科学家探索真理的纯净过程,而似乎是一部大师们借助真理制造范式,利用个人、学术、政治及社会许多过去的影响,创造领导科学潮流的历史。库恩对我的冲击,是感性非哲学的,就是自幼想象中罩在“科学”二字上面的“神圣”光环的突然消失,再也找不回以前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科学“神圣”感。我开始感到,许多过去认为是客观的物理定律在发现时也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影响,科学的研究也只是诸多研究中的一种,而献身于科学也不过是诸多献身中的一类。库恩的书,最终促使我从理论研究工作转向工程研发及其应用,也使得我重新认识文学、历史、社会学、甚至世俗的人际关系学 。就是这些感性的想法,引导我开始大量地阅读经济与社会科学方向的书籍,最终有了今天的境况。 我攻读博士的专业是计算机和系统工程,但我博士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申请再读经济学的博士,被拒后无奈才去了亚利桑那大学教书。 20 世纪 90 年代初,在我的第一位来自国内的研究生的鼓动之下,自己开始了 Day Trader 的股票交易尝试。没想到,七年多“疯狂”般的交易,没有把我引上金融之道,但短时间内必须阅读大量经济、社会、政治、新闻等材料并实时决策的经历,却将自己引入了语言动力学( Linguistic Dynamic Systems , LDS )和情报与安全信息学(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Informatics, ISI )的新兴研究领域。这段磨练,对于我今天的研究至关重要,是我能够进入社会计算等交叉领域的物理和精神基础。 这段时期,我得益于与亚利桑那大学商学院的陈炘君教授( Hsinchun Chen )和社会科学学院的史蒂夫 ž 兰森( J. Stephen Lansing )教授的交流与合作。炘君是 ISI 的主要创始者,而史蒂夫是自然、人和社会交叉研究的世界领军学者。特别是后来史蒂夫和亚利桑那大学的其他几位研究人类社会学的同事,去圣塔菲研究所( Santa Fe Institute, SFI )分别担任研究员和管理者后,又给了我同 SFI 研究复杂性的许多著名学者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其中花旗银行 Arthur 博士关于人工股市的研究引起了我很大的共鸣,也使我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99 年我在亚利桑那大学领衔成立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 The Program for Advanced Research in Complex Systems, PARCS )就是这些合作交流的直接结果。十分巧合的是,刚一回国,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戴汝为院士也正有成立复杂性研究机构的设想,后来就演变成于 2000 年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的 “ 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心”, 戴老师亲自担任首任主任,我是副主任。当时中心确立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经济、社会,特别是人口复杂系统的研究。 然而,促使我明确地提出“社会计算”这一名词的直接原因是发生在 2003 年的三件事。一是美国“ 9 11 ”事件后,西方各国对反恐情报研究极为重视,陈炘君教授择机倡议召开 ISI 研讨会。第一届会议就在亚利桑那大学召开,除美国国家基金会 NSF 之外,美国中央情报局 CIA 、联邦调查局 FBI 、还有国防部等情报机构皆派人参加,作报告并提供资助。 2004 年又在图森召开了第二届,情况与上届基本一样。然而,对于情报二字,当时心里总有顾虑,内心不希望自己的名字与情报一词联系起来,加上会议又涉及许多情报机构的专业人士,就更加担心了。而且,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大多专注于计算方法的应用,使我感到了 ISI 还缺少真正的科学内涵和自己的方法体系。因此,我希望能够能用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 ISI 。这些考虑,是我提出社会计算的主要原因,目的就是使情报研究进一步“中性”,使社会舆情的分析等也成为其主要的内容之一。 2005 年,我与炘君合力,终于把 ISI 发展成为 IEEE 的国际会议,而社会计算也成了会议的主题之一。二是 2003 年和 2004 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几次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内部讨论会,使我更加明确了以人工社会对社会问题建模,将计算机作为社会实验室进行试验,再把人工社会与实际社会并举互动,实现平行执行管理与控制的思路。这一认识是我研究断裂力学时的计算实验想法的扩展,也是自适应控制方法的发展,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因科学发展观问题一般无法做实验所导致的根本性矛盾。这就是后来的 ACP (人工系统 + 计算实验 + 平行执行)方法,当时得到了许多与会领导和学者的共鸣与支持。三是当时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的迫切需要。 2003 年初,我代表实验室首次参加了科技部组织的每五年一次的工程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评审专家纷纷认为实验室定位不清,不知 “ 复杂系统”是什 么,质疑我们研究了 “ 复杂科学”的哪些问题,而且认为我们哲学讨论多,具体方法少。 苦思数月并与室内多位研究人员,特别是与戴汝为院士讨论之后,我们最终认定 ACP 是一个方向,而复杂社会问题是一个突破口。当时我与戴老师正参加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蒋正华、宋健和徐匡迪等领导和学者主持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研究项目,因此提出了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合作建立社会计算实验平台的建议,并与蒋正华和戴汝为两位老师撰写了一篇利用人工人口系统进行复杂人口问题研究的文章。 2003 年, 我完成了“从一无所有到万象所归:人工社会与复杂系统研究”一文, 投《科学时报》,呼吁大家关注这一研究方向。由于初稿过长,不适于报纸上发表,修改后还是太长,最后只好变相作为“广告”性质的文章于 2004 年春发表。在这篇文章中,我首次提出了 “ 计算社会学” 的名词和概念,显然是受到过去从事计算力学工作的影响。在此文的影响下,我们开始组织人员撰写基于人工交通系统研究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 “973 计划”立项书,并于次年在上海召开首届人工交通系统研讨会,主要就是讨论“973计划”的立项问题。 社会计算一词和 ACP 方法的正式提出是在 2004 年,相关文章可见本书附表 2 所列的目录,分别发表在我自己创办、后由周孟初教授主编的国际智能控制与系统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 , IJICS )和几份中文期刊上。不用“计算社会学”而用“社会计算”,是为了消除有些从事计算研究的科研人员的顾虑,因为他们可能不希望涉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而“社会计算”一词比较中性,更容易被看成是关于一类计算方法的研究。 2005 年春,正值中科院信息技术学部和技术学部在河南省南 阳市联合举办《科学 Ÿ 技术 Ÿ 人文》论坛,我被邀请做了《社会计算:科学 Ÿ 技术 Ÿ 人文》的报告 ,这是自己关于社会计算的首次正式报告。之后,《科学时报》(现《中国科学报》)又组织了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院士与自己的一次访谈,给了我又一次通过报纸宣传社会计算的机会。 在此之前,当我与学生一起上网查询时,不论是百度还是谷歌,都没有中文“社会计算”作为一个研究术语出现的情况。但英文“ Social Computing ”一词早在 1994 年就有人用过。这一度曾使我十分沮丧,但找来原文一查,发现文中虽用了“ Social Computing ”一词,可一开头就解释“ Social Computing ”是“ Social Software ”,即社会软件之意,如电子邮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 CSCW 等,并不是我们所指的“社会计算”,即广义而言的“面向社会科学的计算理论和方法”,狭义而言的“面向社会活动、社会过程、社会组织及其作用和效应的计算理论和方法”。这一发现,使我释然,最后决定还是以“社会计算”而非“计算社会学”来命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为什么提倡社会计算研究? 以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为例。工业时代中的各种 “ 人造过程 ” ,如现代工厂里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实在农业时代里都存在,但却是自然的过程,其强度、速度或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一旦大了,有的就是 “ 自然灾害 ” 了。 “ 人造 ” 自然过程的强度、速度和规模要求我们必须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过程控制系统( PCS )、集散控制系统( DCS )和企业资源规划( ERP )系统等,都成了当今工业时代必不可少的“人造过程”。因为再按过去农业时代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就会产生“人造”自然过程的爆炸、起火、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而新的工业化管理的基础就是现代物理学和其它现代科学。 目前,我们的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智业或知业时代过渡。由于因特网、社会媒体、特别是微博等的出现,促生了许多“人工过程”,如人肉搜索、团购、 “ 秒杀 ” 等。其实,这些社会现象过去都有,但在无网络的时代,这些过程的速度、强度、规模和影响力往往很小,一旦大了就可能是“社会动乱”。可以预见,未来的“人工”社会过程之强度、速度和规模将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方式来治理社会,所以未来的社会过程控制( SPC )系统、集散社会管理( DSM )系统和社会资源规划( SRC )系统等,将变得必不可少。因为再按过去的方式管理社会,“人工”社会过程的“爆炸”,“起火”,“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将不可避免。而实现科学化的社会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可持续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社会科学真正的“现代化”,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离线走向在线,从时滞走向实时,其核心就是社会计算方法或计算社会科学。一句话,社会系统本身已光速化、量子化了,社会科学也必须像百年前发生的物理科学革命那样,实现“量子化”、“光速化”、计算化。 所以,我们要研究并普及社会计算。 2006 年,借成立国际计算机协会 ACM 北京分会和 ISI 国际合作团队评审的机会,我们在北京组织了第一次关于社会计算的研讨会,即“ ACM Workshop on Societal Security and Computing ”,同时申请香山会议,即后来的 2007 年第 299 届香山会议“社会计算的基础理论和应用”。之后在国内外,我们团队首先于 2008 年举办了 IEEE Social Computing Workshop ( SoCo )和中国科协学术沙龙“社会计算 —— 社会能计算吗?”。 2009 年,由来实验室寻求合作的 JustinZhan 博士推动并启动了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和中国首届社会计算会议。此外,我们团队还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和《 IEEE 智能系统》合作组织了中外最初的新意义下的社会计算专刊。 在美国,除社会软件的 Social Computing 研讨会,第一次真正意义下的相关会议是 2007 年底哈佛大学举行的“计算社会科学”研讨会。我曾被邀参加此次研讨会,可惜因为当年 10 月刚去波士顿参加了 IEEE TAB 会议并顺访了哈佛大学,无精力于 12 月再回去,故与此次会议失之交臂。 2008 年,美国空军等资助在亚利桑那州举行了“社会计算、行为建模和预测”的研讨会,同年还有海军资助的“社会计算与文化建模”的研讨会。 2009 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哈佛研讨会的总结,大大地促进了计算社会学或社会计算的研究。同年,应美国海军全球研究办公室之邀,我去泰国,在第二届国际“社会计算与文化建模”研讨会上做了关于人肉搜索及网民社会运动群体( CeSMO) 的主题报告。现在,社会计算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研究热点。 过去,总有人问我什么是社会计算;现在,很少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了。但我却要说,要十分明确地说清楚何谓社会计算非常不易,因为这是一个发展十分迅猛的新领域。 不管怎样,从文献而言,“社会计算”一词新在中文,旧在英文,但新意义下真正明确的社会计算研究源于中国。对此,我十分欢迎大家提供相关的反例。 值得高兴的是,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即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的大力支持下,社会计算已于 2012 年成为跨“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学科代码为“ 99J2 ”,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位培养工作已依托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展开。本书的撰写,正是因为社会计算研究生培养的迫切需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基础上,我们还正在组织《社会信息处理》和《社会行为建模与管理》的撰写工作。 社会计算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成熟还需一段较长的时间,特别是近年兴起的解析学( Analytics )、大数据、还有社会制造等的研究,无疑将给社会计算带来新的冲击。因此,实际上目前并不是撰写一本完整且稳定的社会计算专著的成熟时机。本书主要是我们团队近十年研究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的概括性总结。由于时间限制,书中的内容选择和安排不尽理想,文字处理更非精细,这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版本中作进一步改善。显然,本书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学者和学生都参与到这一领域,出版更高水平的专著,促进社会计算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 在此,我谨向在社会计算研究起步时给予我极大支持的陈炘君教授、 Steve Lansing 教授、 Jim Hendler 教授、戴汝为院士、吴宏鑫院士、张钹院士、陈国良院士、陆汝钤院士、李国杰院士、郑南宁院士,以及 Wendy Hall 和 Tim Berners-Lee 等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曾大军教授虽然因时间的原因没有参加本书的写作,但他为社会计算学科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在此深表感谢。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我们团队培养了十余名社会计算领域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相应的成果形成了目前研究和应用工作的核心与基础,特别是我从他(她)们身上也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实际上,我们许多在读和毕业的研究生都为本书的完成作出了贡献,书中一些内容还引用了部分学生的论文及项目成果,在此深表感谢。需要特别致谢的是陈伟运、罗川、张清鹏、张长利、王友忠、苏鹏、谭章文、曾轲、王晓等。同时,衷心感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给予的大力支持! 最后,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陈晓嘉、许佳颖老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帮助。 王飞跃 2012 年 12 月于北京中关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374-702557.html
个人分类: 大家之言|1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产业发展趋势]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一场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
rbwxy197301 2013-4-7 20:57
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一场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 发布时间: 2013年03月19日  浏览量: 225 正如Google依靠大规模的计算机服务器阵列来满足人们信息搜索的需求,从而改变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一样,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3D打印机组成大规模的制造阵列,实时方便地满足人类对各种个性化产品的物质需求,进而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生活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3D打印将改变我们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制造将带来一场产业革命。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的转换,将两个密切相关的新兴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一场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 From Social Computing to Social Manufacturing: The Coming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New Frontier in Cyber-Physical-Social Space 王飞跃 摘要: 通过社会计算,社会制造可以使得传统的企业转变为能主动感知并且响应用户大规模定制需求的智能企业。社会制造的关键就是主动、实时地将社会需求与社会制造能力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为此,必须把社会计算和社会制造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新兴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互联网、物联网和物流网与 3D 打印机组成的社会制造网络无缝连接,通过众包等方式使社会民众充分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制造过程,促成个性化、实时化、经济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形成新的产业革命。 Abstract: Through social computing, social manufacturing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to intelligent enterprises that can actively sense and respond to customers’ individualized needs in massive scal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social manufacturing is to integrate effectively social demands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in real time. To this end, it is imperative to combine the two emerging fields of social computing and social manufacturing, and to connect seamlessly Internet and logistic networks with 3D printing based manufacturing networks, so that customers can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through crowdsourcing, eventually leading to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new lifestyle in cyber-physical-social space. 关键词: 3D 打印;加式制造;社会制造;社会计算;网群运动组织;平行系统 Keywords: 3D Prin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ocial Manufacturing; Social Computing; Cyber Movement Organizations; Parallel Systems 一、引言 源自快速成型和快速制造,以3D打印技术为核心手段的加式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项将要改变世界的“破坏性”新技术,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今年3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此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声称3D打印技术即将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浪潮,并认为生产制造将从大型、复杂、昂贵的传统工业过程中分离出来,凡是能接上电源的任何计算机都能够成为灵巧的生产工厂;人类将以新的方式合作进行生产制造,制造过程与管理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目前的制造格局必将被打破:“未来的制造业将再次回流到先进发达国家”。 在过去的几个月,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美国媒体持续就3D打印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进行报道,以详实的案例为佐证,直白地宣称“天将变了”,“美国制造,出口中国”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众多由年轻创业者发起且具有鲜明创意的加式制造企业,落户于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曼哈顿城区。2008年该地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滑坡,然而,这些企业仍保持快速发展,拉动了萧条的经济。据美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管理局最近发布的报告,纽约城区去年的出口额居全美之冠,从2010年的850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0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目前,我国在高精小型3D打印机的生产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几家海外产品的代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是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家层面所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近期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一些特定领域的快速成型与制造技术的支持力度;对于3D打印与加式制造,许多部门和企业亦表现出了极大兴趣。 我们认为:快速成型和3D打印机是加式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计算机之于信息行业。以信息行业的发展历程来讲,快速成型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专用和大型计算机,而3D打印机则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个人PC和苹果台型计算机。令人担心的是,我们在加式制造这一领域目前所处的地位,差不多就是半个世纪前我们在世界信息行业所处的地位! 显然,我们必须尽快补上快速成型和3D打印机这一课,但我们切不可忘记信息行业在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后浪潮般的发展进程:Microsoft的快速崛起,还有随之而来的Oracle,Yahoo,Amazon,eBay,Google,Facebook,Twitter,国内的百度、阿里巴巴、QQ和微博等等。以目前加式制造的发展情况判断,3D打印机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的迅猛发展。社会制造对加式制造行业而言,就是信息行业从Microsoft至Amazon再到Google和Twitter的一体化合成,可视为虚拟网络世界与真实物理世界的首次完美结合。因此,在关于快速成型和3D打印机之大量媒体渲染的背后,社会制造才应当是我们关注的要点,否则,我们可能将错失良机,一误再误,代价难以估量。 在社会制造的环境中,消费者与企业通过网络世界能够随时随地参加到生产流程之中,社会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将实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想法到产品(Mind to Product)”,“需求就是搜索,搜索就是制造,制造就是消费”将成为现实。因此,社会制造必将极大地刺激社会需求,同时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的参与程度,其直接结果就是社会就业率的大幅度提高。一言蔽之,社会制造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和转型、扩大社会内需、繁荣国家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速发展社会制造产业,不但能够解除我国长期在模具和材料工业落后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还可以使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媒体和网络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使其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有力工具: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在这一方面,社会计算研究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专注社会舆情分析到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为社会制造的发展与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二、从减式制造到加式制造:历史与现状 加式制造是相对于减式制造而言的,二者过去都不是严格意义下的制造专业术语。所谓减式制造,即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技术与工具将原材料转化成产品的工艺过程与设备的总称,其特征为利用缩削、减少材料来生产部件。自古以来,减式制造就是人类生产的主要方式,更是现代制造工业的基础。 近十年来,随着快速成型、快速制造、3D打印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加式制造已成为日益风行的制造专业术语。在很多文献中,将加式制造等同于3D打印技术;但实际上3D打印只是实现加式制造的一种方式,尽管目前看来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加式制造的主要特征就是利用逐层增加材料的方式生产各种产品,无须模具,因此也被称为无形制造技术(Freeform Fabrication,简称FF或FFF)。 2009年,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成立了加式制造标准委员会(ASTM F-42),开始制定标准术语并研发相应的工业标准。在该委员会颁布的第一项标准(F2792-10)中,加式制造被简洁地定义为: “基于3-D模型数据,通常采用与减式制造技术相反的逐层叠加的方式,结合材料来生产物品的过程(The process of joining materials to make objects from 3-D model data, usually layer upon layer, as opposed to 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图1:加式制造的早期技术年史 实际上,加式制造的思想也是自古有之。从远古时期至今,房舍楼宇的构建技术始终体现了加式制造的思想。工业时代早期,就有许多加式制造的技术和专利出现。根据美国学者所查出的世界上相关加式制造专利和技术,图1展示了加式制造的早期发展历史。由此图可以看出,现代的加式制造有两个源头:照相雕塑(Photosculpture)技术和地貌成形(Topography)技术,分别始于1860年法国人Willeme的多照相机实体雕塑专利和1890年美国人Blanther的分层应急地貌图专利(见图2)。我们认为,照相雕塑更接近从3-D模型数据产生物体的过程,因此更能体现加式制造的思想。特别是1951年Munz的专利,十分清楚地展示了现代立体印刷(Stereolithography)的特征(见图2 c)。 图 2 :加式制造的源起专利 (a) Willeme 专利, (b) Blanther 专利, (c) Munz 专利 现代加式制造技术直接起步于1968年Swainson的专利、1972年Ciraud的专利和1979年Housholder的专利(见图3),分别开创了激光三维聚合成形、直接粉末沉积和粉末激光烧结等加式制造技术。一般认为,1972年德国人Ciraud提出的利用激光能量光束进行粉末沉积,实现分层叠加成形的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现代加式制造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各种各样的加式制造技术大量出现,并在许多领域里进行了创造性的应用,形成今天的加式制造,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新局面。 图 3 :现代加式制造的起步: (a) Swainson 的光化学 SFF 系统, (b) Ciraud 的粉末沉积 SFF 过程, (c) Housholder 的粉末烧结 SFF 过程及初始产品 根据2009年美国的Wohler报告,2008年全球加式制造市场规模约为12亿美元。至2011年,这一市场规模超过25亿美元,其中设备和材料的直接销售为5亿美元,在卖出的加式制造机器中,90%为生产基于聚合物的部件和模型的3D打印机。 文献和数据都表明,加式制造已从早期快速成型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制造技术,而且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制造技术。目前,加式制造已在武器装备、空间系统、飞机部件、医用器件、电子电路以及家用电器及装饰,甚至服装与艺术设计等领域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因此,加式制造对于时下的产业升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3D打印技术的应用、挑战与应对 图4:3D打印与加式制造 毫无疑问,目前3D打印是加式制造的主体和研发应用的前沿,这也是为什么多数专业与非专业的讨论中都把3D打印与加式制造技术等同的原因所在。然而,无论是从逻辑角度还是从手段而言,都应把3D打印看成是实现加式制造的一种途径,特别是加式制造本身与纳米制造和未来的原子制造有着更深刻的内在关联,因此也有更长的发展阶段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见图4)。不过,在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里,我们几乎可以把3D打印与加式制造等而视之。 表一给出美国科技政策研究所就3D打印技术按过程、主要厂商、所用材料和典型市场进行的初步调查结果。一般而言,对3D打印过程和设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下列特性: 所使用的材料 制造部件的速度(沉积或叠加的速度) 生产部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生产部件的材料特性 机器和材料的成本 与操作复杂性相关的安全性和可适性 其它性能如多颜色、易回收等 表一:3D打印技术类型与属性 目前,3D打印主要应用于小批量生产,以及小尺寸、高价值、高复杂度和高难度部件等的制造,从而消除制造过程对部件模具和机器工具的需求,实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的目的。3D打印的市场可粗分为原型制造、工具制造、直接部件制造和部件维修等。 目前,3D打印仍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美国2011年的Wohlers报告和IDA综述将主要问题归纳为下面七个方面: 1)材料的刻画 2)材料的研制 3)过程控制问题 4)过程的建模与分析 5)机器的验证与标准 6)机器的模块化构造与组合 7)设计工具与软件 除了对这些技术上的挑战研究之外,目前欧美日等国家还兴起了许多综合性的研发课题与方向。例如: 能源和电子器件 奇特结构 轻质结构与部件 三维扫面成像 生物医学打印技术 环境影响与冲击 尽管美国在3D打印的整体技术上领先全球,但在基础研究设施、研发组织和政府支持上,欧盟明显领先。首先,欧盟在政府研发方面的投入要大于美国(不计不公开的国防军事投入),著名的大型合作项目包括英国的加式制造创新中心、欧盟第六框架项目大航空航天组件快速生产Rapolac(Rapid Production of Large Aerospace Components),全程专注航空航天的SMD(Shaped Metal Deposition)技术,等等。其次,欧洲工业界也主动组织形成3D打印产业群,共同开发加式制造的市场。一度形成原始创新技术源于美国,但其后的研发和应用及商业化却是由欧盟等国家完成的局面。 近几年来,美国明显加大加快了对3D打印技术研发的组织力度,但仍然是以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等半政府半民间的组织为主导力量。2009年,以美国相关大学为主的“加式制造路线(RAM)研讨会”就未来5到10年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发表了较有影响的路线图研讨报告。根据这一报告的建议,由爱迪生焊接研究所(EWI)牵头于2010年成立“加式制造共同体AMC(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nsortium)”,试图将相关的制造商与供应商同大学与研究机构联结成为一个互动良性发展促进的生态组织,共同解决3D打印技术中还存在着的大量问题。AMC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研究所、大学、军方和政府等机构成员,以金属材料的加式制造技术为主,每季度活动一次。目前,AMC整合EWI及其成员的设备、技术和专业知识,初步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网络化的加式制造“国家实验平台中心NTBC(National Test Bed Center)”。AMC和NTBC的使命就是提高3D打印加式制造技术的成熟度,促进相应的产业投资,在全美范围内将这一新兴的制造方式早日转化为主流的制造方式。自2011年起,AMC每年都向其会员发布加式制造的现状报告。此外,近三年来美国政府、军方及企业还多次组织了3D打印技术的有奖挑战大赛,希望以此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 四、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产业革命的基础与动力 2012年9月19日,著名科技杂志《Wired》的主编Anderson以危言耸听般的标题“The New MakerBot Replicator Might Just Change Your World(新的MakerBot Replicator或将改变你的世界)”描述了新型3D打印机的进展情况。根据该报道,MakerBot公司新推出的低端3D打印机Replicator 2的价格仅为2199美元,高端的 Replicator 2X也只有2799美元;并且,几年后价格可能会降到99美元;届时,每个人都将拥有3D打印机,比计算机还要普及。在2011年美国加式制造现状的许多报告中,3D打印的个人使用和世界范围的应用已被列为最新的发展趋势。 这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这将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意味着“长尾效应”常态化将在生活和产业中成为现实,意味着个性化的规模化和经济化,意味着社会制造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里,社会需求将同社会制造能力实时无缝地衔接,搜索就是制造,搜索就是生产,搜索就是消费。原因十分简单,减式制造依靠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但绝大多数的需求并不需要规模生产,属长尾范围,过去只能由手工制作或归为奢侈品来满足,而现在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高质量且经济地解决。3D打印成本的下降和应用的普及,意味着加式制造的Microsoft、Oracle、Yahoo、Amazon、Google、QQ、阿里巴巴、Facebook、Twitter和微博时代的同时到来。正如Google依靠大规模的计算机服务器阵列来满足人们信息搜索的需求,从而改变人类生活与工作方式一样,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3D打印机组成大规模的制造阵列,实时方便地满足人类对各种个性化产品的物质需求,进而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生活的社会,这就是为什么3D打印将改变我们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制造将带来一场产业革命。 至今,人们尚未对社会制造的确切含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不妨从国外二个典型的社会制造公司入手,考察其内容和意义。 Shapeways:该公司于2007年创立于荷兰,后将总部移至美国纽约市,至今已获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12年10月,该公司在纽约皇后区的“未来工厂”投入运营。“未来工厂”里的机器,就是50台工业3D打印机,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媒体,接受客户的各种产品的三维设计方案,并在数天内完成产品的打印生产,然后寄送给客户。同时,该公司还为商家和设计者设立平台,使他们可以利用公司的3D打印机生产并销售自己设计或收集的产品,目前该公司已有近15万个平台会员,6000余设计者,至2012年6月20日,已经打印了100多万个3D产品。 Quirky:该公司于2009年成立于美国纽约,至今已获近亿美元的风险基金,创始人Ben Kaufman今年仅25岁。Quirky的特色是众包:公司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会媒体接收公众提交的产品设计思路,并由公司的注册用户进行评论和投票表决,如此每周挑选出一个产品进行3D打印生产,参加产品设计和修正过程的众包人员可分享30%的营业额。公司还进一步将众包设计改进的过程同时转化为通过社会媒体来推荐相应产品的过程,创造性地拓展了销售市场。目前,该公司每年仅生产60种产品,产品的提交费由最初的99美元降至现在的约10美元,公司的注册用户每月以20%的速度增长,已达6.5万人,而网上社区注册用户达26万。公司有望今年获利100万美元,已向发明者支付了200多万美元的授权费。Quirky的一个成功例子是一位中学生所设计的“Pivot Power”插线板,今年已获50万美元的净收入,该中学生的收入超过5万美元。 可见,社会制造最大的特色就是消费者可以将需求直接转化为产品,即“从想法到产品”,并使得任何人都能通过社会媒体和众包等形式参与其设计、改进、宣传、推广、营销等过程,并可以分享其产品的利润。简言之,社会制造就是利用3D打印、网络技术和社会媒体,通过众包等方式让社会民众充分参与产品的全生命制造过程,实现个性化、实时化、经济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在社会制造的环境下,大批3D打印机形成制造网络,并与互联网、物联网和物流网无缝连接,形成复杂的社会制造网络系统,实时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见图5)。 图5:社会制造的网络与过程 搜索是社会制造的核心,其实质内容就是社会计算,传统的企业将转变为能主动感知并且响应用户大规模个性化需求的智能企业,否则无法生存。 社会制造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主动、及时地将社会需求与社会制造能力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有效地完成从需求到供应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为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的转换,将两个密切相关的新兴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网络空间和社会媒体的环境,不但是催生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条件,更为完成相应的整合任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首先,社会计算为社会制造提供了主动及时地掌握社会需求的必要手段,从而能够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直接用数据考察研究各类问题。其次,社会制造涉及人的行为与需求,对许多问题由于时间、经济、法律和道德上的原因无法进行传统的实验,而社会计算能够以计算实验的方式弥补这一缺陷。最后,社会计算的平行管理与控制为落实社会制造的运营和支持各种决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 特别是,作为目前社会制造的核心手段之众包,也正是社会计算目前的核心研究内容。众包源于中国的“人肉搜索”现象,可以被认为是工程化的“人肉搜索”,而“人肉搜索”是社会化的众包,两者是同一概念从不同角度的认识而已。一般而言,社会民众可以通过“人肉搜索”的独立方式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社会制造企业,而企业可以通过众包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产品的提出、设计、评价和营销等任务(见图6 a)。图7给出通过“人肉搜索”或众包的方式完成从社会需求到社会制造的过程。 图6:网群运动组织CMO、社会需求、社会制造 图7:基于CMO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制造能力转换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提出网群运动组织CMOs(Cyber Movement Organizations)的概念(见图6 b)来刻画动态网民群体,从而能够精确地满足社会制造的各种需要。CMO的概念源自社会学的社会运动组织(SMO)和网络促生的SMO(即CeSMO),对于社会制造而言,可以直接将CMO解释成客户运动组织(Customer Movement Organization)。掌控相关CMO,将是实现从社会需求到社会制造之间有效转化的关键所在(见图6 c)。将来,一个社会制造企业能否成功,一定取决于其掌控CMO的手段和能力。 总之,社会计算是社会制造在3D打印技术之后,整合 Microsoft、Oracle、Yahoo、Amazon、eBay、Google、百度、阿里巴巴、Facebook、Twitter、QQ、微博等理念与实践的关键,是社会制造成为未来智能生产企业之基础的必由之路。只有在社会制造过程中,真正地嵌入社会计算方法,加式制造才能真正完成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 五、社会制造的平行运营与管理 尽管社会制造企业仅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正如Anderson所指出的,相对传统的制造方式,这类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下面三个鲜明的品质: Ÿ 免费的多变性(Variety is Free):把每个产品做的不同与把它们做成同样之间无成本的差异(It costs no more to make every product different than to make them all the same.) Ÿ 免费的复杂性(Complexity is Free):可以像打印一个简单塑料方块一样便宜且方便地打印一个具有精巧小组件和繁琐细节的产品。(A minutely detailed product, with many fiddly little components, can be 3-D printed as cheaply as a plain block of plastic.) Ÿ 免费的柔韧性(Flexibility is Free):在生产过程开始后,改变一个产品只是意味着程序的简单改变。(Changing a product after production has started means just changing the instruction code.) 必须指出的是,这三个对于加式制造为免费的品质,要在传统制造中获得,每一个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然而,这些品质也将不可避免地使真正的社会制造过程变得极其动态、多样、复杂并且不确定。因此,我们需要新的理念、系统和方法来管理和运作社会制造企业,这就是提出社会制造平行运营和管理的原因。 基于针对复杂系统的 ACP ( 人工系统 + 计算实验 + 平行执行)理论 ,图8给出社会制造的平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以社会制造企业和承载网群运动组织CMO的互联网为对象,以现代物流网络为支撑,以3D打印加式制造设备为依托,形成一类支持集设计、生产、制造、推介、消费为一体的新型智能制造产业模式。这对于我国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进而 提高我国制造业中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 图8:社会制造的平行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框架 社会制造的平行控制与管理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简介如下。 社会制造的人工社会 图9给出社会制造的人工系统架构,主要包括:社会制造中网群运动组织CMO的人工社会构建;社会制造的人工系统构建;社会制造参与各方的交互模型。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需求热点和相关CMO网上网下行为的演化模型,并研究其复杂网络结构特性与社会媒体信息传播机制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制造的控制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图9:社会制造的人工系统架构 社会制造的计算实验 图10描述社会制造中的计算实验过程,主要包括:生产任务的计算实验,生产全过程的优化跟踪、分析评价、动态演化,CMO的演化分析与评估,CMO对突发事件的动态响应模拟及预处理模拟;CMO的管理机制与策略的分析与评估,探索网络社会中热点形成机理及发展规律,3D打印制造分布协作机制评估与性能分析;3D打印制造分布协作机制对突发事故的动态相应模拟及预处理机制模拟,3D打印制造负载均衡与批量优化方法,物流过程优化与跟踪方法,等等。 图10:社会制造的计算实验 社会制造的平行执行 图11描述社会制造中的平行执行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制造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的虚实互动机制,网络社会与真实社会的互动调节与反馈机制, CMO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之间的互动调节与反馈机制,分布式协作的3D打印人工系统与实际系统的互动调节与反馈机制等等。主要任务包括:研究CMO与真实社会交易行为的相互影响与反馈机理;社会制造中虚实系统的互动演化和反馈调节,为真实社会中基于CMO的社会制造决策提供支持。 图11:社会制造中的平行执行过程 社会制造的支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由于存在于社会媒体上的CMO涉及大数据的动态性、多样性、虚实交互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从大数据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从中挖掘出CMO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必须以物联云计算的手段,采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理论、技术、方法, 研发可计算的智能社会媒体数据信息处理的机制, 进而支撑处理CMO的计算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图12所示。 图12: 社会制造的大数据处理 社会制造的系统设计 最后,图13和图14分别给出面向服务的社会制造平行系统之体系结构和运营框架,描述了各个层次结构及其功能。 图13: 社会制造的平行控制与管理体系结构 图14: 社会制造系统的运营架构 六、回顾与展望 2007年,在参加编写《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科技发展路线图》的过程中,加式制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但当时由于专家意见不一致,特别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缺乏,只能将加式制造作为实验室的一个跟踪课题予以关注。2010年,我们向有关部门提出将社会制造作为重点方向立项的建议,但最终的决策是首先加强快速成型系统的研发与完善。2011年,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国家批准成立,我们即决定将社会计算与社会制造有机地结合,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的研究方向,以此重新组织我们在控制和自动化领域的力量,重塑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传统影响。之后,实验室成立了以年轻科研人员为主的社会制造攻坚团队,配合相关企业,研发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的核心方法和系统平台。 然而,3D打印技术和社会制造的发展速度却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以目前的国际发展态势,我们必须立即大力度大规模地启动社会制造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否则就难以保持我国目前在制造业的优势和地位,无法维持我国的竞争力,更难以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很明显,社会制造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引发的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场产业革命,而且是一场虚实结合的革命,其规模和速度都将是前所未有的,意义重大,并更具挑战性。这场革命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以及运营环境的要求都与我们现行的教育科研和产业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冲突。如不认真应对,轻则可能发生西方国家所期望的制造业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的现象,重则严重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致谢 本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平行管理”重点项目(71232006),以及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社会制造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王飞跃, 加式制造与智能产业:3D打印、人肉搜索、社会计算与社会制造, 中科院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中心报告, 2009年. 王飞跃, 刘建军等, 3D打印与加式制造现状报告, 2012年. 王飞跃, 社会计算与社会制造, 2011年. David Bourell, et al, A Brief History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Ahead, RapidTech 2009: US-Turkey Workshop on Rapid Technologies, 2009. Justin Scott, Nayanee Gupta, Christopher Weber, Sherrica Newsom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Status and Opportu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 March 2012. David Bourell, et al, Roadmap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dentifying the Future of Freeform Processing, at Austin, TX, 2009. Thomas Campbell, et al, Could 3D Printing Change the World? Technologies, Potential, and Implication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ashington, DC: Atlantic Council, 2011. Andy Christense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s Changing Surgery. Paper read at U.S.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Symposium, September 19,2011, at Mountain View, California, 2011. Terry Wohlers, Wohlers Report 2011: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State of the Industry.Ft.Collins, CO: Wohlers Associates, 2011. C. W. Fink, “An Overview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art I.” AMMTIAC Quarterly no. 4(2): 7-11, 2009. H. Lipson,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Frontiers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 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edited by NAE,33-44.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Gibson,I., D.W.Rosen, and B.Stucker.2010.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Rapid Prototyping to Direct Digital Manufacturing. New York: Springer. President Obama to Announce New Efforts to Suppor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Encourage Insourcing. March 9, 2012.Available from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2/03/09/president-obama-announce-new-efforts-support-manufacturing-innovation-en Lavallee, Dave. New Printer to Make 3D Models at URI College of Pharmacy. http://www.uri.edu/news/releases/index.php?id=5711, 2011. Hopkinson,Nei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Loughborough, UK: 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 2010. 王飞跃, 从一无所有到万象所归:人工社会与复杂系统研究, 科学时报,2004 王飞跃, 社会计算:科学•技术•人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 Vol. 20, No. 5, 2005. 王飞跃, 平行系统方法与复杂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控制与决策,Vol.19, No.5, pp: 485-489, 2004. 王飞跃, 知识产生方式和科技决策支持的重大变革——面向大数据和开源信息的科技态势解析与决策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刊, 第5期, pp: 527-537, 2012. 王飞跃, 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的动态网民群体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第1期, pp:8-17, 2011. Fei-Yue Wang,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in Social Computing: The ACP Approach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Volume 22, Issue 5, Sept.-Oct. 2007 Page(s):65–67. Fei-Yue Wang, Paralle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or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oncepts,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Vol.11,No.3, pp.630-638, 2010. Fei-Yue Wang, Social Manufacturing and Intelligent Enterprises: From Cyber-Physical Systems to 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of Applied Intelligent Systems,Dalian, Liaoning, June, 2012. 王飞跃, 自动化与智能产业——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 2012年全国第十七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 吉林市, 2012年8月. Fei-Yue Wang, From Social Computing to Social Manufacturing: A New Frontier in Cyber-Physical-Social Space,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Xiangtan, Hunan, 2012. 中科院先进制造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科技发展路线图,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张杰, 王涛, 王晓, 王飞跃, 社会运动组织与网群运动组织,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 商秀芹, 刘建军, 王飞跃等, 社会制造的平行控制与管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 秦蕊, 刘建军等, 3D打印机与加式制造:现状与发展,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年. 王飞跃等, 社会制造发展路线图, 2012年. 本文转发自: http://www.ccf.org.cn/sites/ccf/nry.jsp?contentId=2727276557360 以下为相关阅读: 从社会计算到社会制造:一场即将来临的产业革命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科学网博客,2012年11月20日 《社会制造的关键是主动、实时地将社会需求与社会制造能力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有效地实现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通过众包等方式使社会民众充分参与到产品的全生命制造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革命。 众包的经济学解析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网易博客,2010年3月18日 众包是企业利用互联网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方式,其产生得益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与软件开发变革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CSDN.net,2012年5月24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未院士深入剖析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本质,从软件工程的角度提出了群体软件工程的理念,并对比了传统软件工程和群体软件工程的主要方面,归纳提出了群体软件工程的基本开发原则。 TopCoder组件开发教程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CSDN博客,2013年1月13日 TopCoder是一个采用新颖模式的软件开发企业,通过互联网利用全球的注册用户参与开发,将原本以企业形式组织起来的软件开发工作通过众包转向了市场形式。如果想挑战自我、寻求兼职、汇聚高手,还犹豫什么,赶紧加入吧。 开源软件项目版本管理三国志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博客园博客,2013年2月21日 锂电池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从手机、电脑到大型机械设备、新能源汽车,都由锂电池驱动。复旦大学吴宇平教授课题组关于水溶液锂电池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新的成果将满足人们对锂电池的所有要求,也为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走进人们的生活解决了瓶颈问题。 社交网络走进开源项目托管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IBM developerworks,2012年6月18日 社交网络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同样波及到软件开发,分布式版本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传统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如GitHub的座右铭就是“社交编码”。社交网络与开源的逐步融合,正在展现强大的发展潜力。 开源商业软件项目中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CSAI.cn,2010年6月1日 越来越多的商业软件项目采用开源策略并在开源社区发布,探讨了适合开源软件开发模式和商业软件特点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过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开源社区开发模式和开源软件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云计算环境下的社交协作开发平台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美国商业资讯,2011年11月15日;IBM developerworks,2008年4月28日;金蝶,2012年12月12日 这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下,开发人员和开源社区需要新的协作开发平台,使地理上分隔的成员将能互相协作、共同构建软件,并使得软件交付实现更加协作化、高效率和无缝衔接。这里,介绍三个典型的技术平台。 小米手机的众包测试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51CTO.com,2011年11月7日 众包模式不仅能应用于手机这样的硬件,更适宜应用程序这样的软件。到现在为止,小米手机的众包测试做得很到位,软件硬件的升级都很快,每周更新也很准时。开发者应该还能发掘出更多的针对软件众包测试的改良方法。 群体开发的软件应用商店 原文 回到顶部 来源:CocoaChina.com,2012年8月24日 许多用户都会觉得应用才是智能终端的关键。诺基亚、RIM以及惠普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能激励更好的应用市场创意,全都在苹果的App Store和Google的Android Market面市后一败涂地。成功的奥秘何在?
个人分类: 文章转载|2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国社会计算学术会议
热度 1 bhwangustc 2012-9-19 19:16
全国社会计算学术会议 Chin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2012.11.15-16 北京 大会简介 第 四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 NCSC2012 ) 将于 2012 年 11 月 15 日至 16 日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承办。 本 次会议最大特点就是体现社会计算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会议将邀请来自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三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为社会计算相关领域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探讨社会计算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讨论该领域内最新的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探索社会计算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展望社会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会通知 o 专题报告的专家已更新 o 论文通知已发出,已查收 大会报告 Noshir Contractor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Noshir Contractor is the Jane S. William J. White Professor of Behavioral Sciences in the McCormick School of Engineering Applied Science,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He is the Director of the Science of Networks in Communities (SONIC) Research Group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Professor Contractor has published or presented over 250 research papers dealing with communicating and organizing. 张智威 (Google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张智威教授于2006年加入Google(谷歌)公司,担任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张教授是机器学习和多媒体研究领域的世界级专家,研究集中在大规模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及高维度数据检索。张教授在国际计算机协会(ACM)、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美国工业 与数学应用协会(SIAM)等多个组织的会议程序委员会任职。主持多个重要国际会议,如多媒体数据建模会议(北京)、影像科学和技术学会(IS&T)、ACM多媒体会议(圣巴巴拉)、2008 年IEEE和 WWW 学术会议。他是IBM教授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奖得主。 Huan Liu (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 Huan Liu is a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Ira A. Fulton Schools of Engineering,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developing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data min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social computing, and designing efficient algorithms to enable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ranging from basic research, text/Web mining, bioinformatics, image mining, to real-world applications. Gene Stanley ( Boston University) Harry Eu gene Stanley is a physicist and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Boston University. He has made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statistical physics and i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Hi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anomalous behavior of liquid water, but he had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complex systems, such as quantifying correlations among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Alzheimer brain, and quantifying fluctuations in noncoding and coding DNA sequences, interbeat intervals of the healthy and diseased heart. He i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econophysics. 专题报告 专题1:社会计算与信息技术 演讲嘉宾: 朱文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吴朝晖 浙江大学计算机系 顾 宁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程学旗 中科院计算所 刘 挺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专题2:社会计算与新闻传播 演讲嘉宾: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演讲题目:见微知著: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处理 — 以百度热搜词的数据挖掘为例 金兼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演讲题目:社会计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刘德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演讲题目:社会化媒体数据挖掘的机会与风险 沈浩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演讲题目:预知社会:群体动力的社会计算与幂律法则 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演讲题目:大数据挖掘中的社会科学理论运用问题探讨 专题3:社会计算与社会学 演讲嘉宾: 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 演讲题目:待定 邱泽奇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演讲题目:待定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演讲题目:待定 专题4:社会计算与管理科学 演讲嘉宾: 陈国清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演讲题目:大数据背景下的若干前沿课题 张 维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演讲题目: Development of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石勇 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 演讲题目:社会计算与数据科学 王刊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演讲题目:待定 陈煜波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演讲题目:待定 专题5:社会计算之企业实践 演讲企业: 微软、 HP 、腾讯、百度、 IBM 、新浪微博、人人网、淘宝网 组织委员会 第四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NCSC2012)组织委员会 大会指导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袁 卫 中国人民大学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陈国青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晓明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 大会主席(General Chair): 孟小峰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 程序委员会主席(PC Chair): 曾大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总论) Irwin King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科学) 刘红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科学) 程序委员会成员(PC Member): Irwin King 香港中文大学 Xiaoquan (Michael) ZHANG 香港科技大学 陈国青 清华大学 冯仕政 中国人民大学 郭迅华 清华大学 何军 中国人民大学 , 李晓明 北京大学 梁循 中国人民大学 刘红岩 清华大学 刘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孟小峰 中国人民大学 王飞跃 中科院自动化所 王军 北京大学 王刊良 中国人民大学 卫强 清华大学 吴俊杰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闫相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姚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叶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余力 中国人民大学 曾大军 中科院自动化所 张维 天津大学 , 赵红霞 中科院自动化所 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 左美云 中国人民大学 征文通知 第四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NCSC2012)征文通知 第四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 NCSC2012 )将于 2012 年 11 月 15 日至 16 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中国社会学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承办。 本次会议最大特点就是体现社会计算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会议将邀请来自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三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为社会计算相关领域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探讨社会计算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讨论该领域内最新的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探索社会计算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展望社会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征文范围 ( 不限于这些领域 ): 社会计算基本理论与方法 社会计算与计算机科学 社会计算理论研究 面向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群体思维与社会智能研究及应用 社会网络分析与挖掘、语义 Web 计算实验方法研究 社区发现与影响力分析 人工生命与人工社会建模 舆情分析与情感挖掘 社会计算与系统控制 社会人机交互 社会环境下的信任、风险和安全 社会情景下的信息检索与机器学习 社会计算系统及平台的设计与结构 网络环境中信息、情绪与影响传播过程 社会工程、工具与案例研究 网络社会态势分析与预警 社会计算的应用 移动环境下的个人隐私问题 社会计算与社会科学 社会计算与管理科学 面向社会问题的计算理论和方法 社会智能与群体决策 网络社会与数字社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群体交互、形成、协作与演化 基于社会计算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媒体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分析与建模 e-Science Enterprise2.0 基于计算与仿真的社会学 社会商务的理论与应用 万维网的普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社会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管理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社会化网络营销 新型数字媒体下的新闻传播 非常规突发事件管理与决策 2. 投稿要求: 1) 论文应是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应包括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 由于论文采用匿名评审,故论文中不能包含任何作者相关信息(如姓名、单位、电子邮件、通信地址、资助项目等) 。 2) 论文中英文均可,用 Word 排版,每篇论文篇幅 A4 纸原则上不低于 4 页、不超出 6 页 ( 包括图表 ) 。稿件应严格按照要求排版 ( 排版要求详见如下,会议拒收未按要求排版的稿件 ) 。 投稿模板(中文) 投稿模板(英文) 3) 会议论文均采用网上提交方式,不支持电子邮件提交论文的方式。 4) 投稿网址: https://www.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ncsc2012 3. 论文出版: 最终被录用的论文将会收入大会论文集,并推荐若干篇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到以下杂志发表: ·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SCI) ·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SCI) · 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CI) · IEEE Transactions on SMC (SCI) · Information Sciences (SCI) · 自动化学报( EI ) · 信息系统学报 · 社会学 · 社会学研究 4. 重要日期: 论文提交截止时间: 2012 年 7 月 16 日 2012 年 7 月 31 日 论文录用通知时间: 2012 年 8 月 16 日 2012 年 8 月 31 日 排版稿件截止时间: 2012 年 9 月 16 日 2012 年 9 月 30 日 5. 联系方式: 会议秘书组 余 力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 电话: 010-82500907 , 18600421997 赵红霞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所: 010-62554288 , 13522774772 会议网站: http://idke.ruc.edu.cn/NCSC2012 电话: 010-82500907 传真: 010-62512334 邮件: ncsc2012@126.com 第四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NCSC2012),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11-2012, 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书推荐:数位人文研究丛书
热度 1 timy 2012-8-26 00:40
新书推荐:数位人文研究丛书
在台北诚品买了三本偏科普的书籍,分别为: 《TOP研究的必修课——学术基础研究理论》、 《数位人文研究丛书1——从保存都创造:开启数位人文研究》、 《数位人文研究丛书2——数位人文研究的新视野:基础与想象》。 其中数位人文研究丛书,目前出了三本,我尚未购买的是《数位人文研究丛书3——数位人文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该丛书的信息可以从 http://www.dadh.digital.ntu.edu.tw/Books.php?LangType=twHis=MKOOO 看到。 感觉这几本书外部包装都很不错,至于内容,我对其中的几个章节非常感兴趣,其余的还没来得及细看。 个人认为,这个丛书对跨学科研究人士,特别是人文计算、社会计算等相关研究领域的人士,应该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个人分类: 科学评论|6510 次阅读|3 个评论
微博:爱情都可以量化,为啥民族复兴进程不能?
热度 3 xcfcn 2012-8-11 17:51
爱情都可以量化,为啥民族复兴进程不能?―― 发改委专家杨宜勇 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据说是一门新兴学科,科学网博主王飞跃就在使劲忽悠,而且他自己也在搞什么ACP玩意。 其实社会科学在20世纪一直处在两极分化中,一极是自然科学化,一极是人文哲学化。好像余英时还特别 梳理了20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 ,感叹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化,当然他一直是社会科学人文化的坚守者,或许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那个大奖就是对他这种立场的最大鼓励和肯定。 事实上,政治学早就分为相互鄙视的两派,一派是政治科学,玩的都是模型,留美回来的海龟阎学通教授早年就吹牛说,他预测2008年台海必有一战,据说他的信心就来自于他跟洋人学来的模型。结果2008年风平浪静,阎学通本人倒是没有耍赖,真的公开道歉了,但是还是没有反省自己的治学是否真有问题。国内那些没有喝过洋墨水的政治学者当然欢欣鼓舞了。不过,美国政治学界看不惯政治科学的也多,其著者就是玩政治哲学的新保守主义者导师施特劳斯(Leo Strauss),据说国内甘阳和刘小枫就是他的粉丝。 正如一本论文集的题目“社会能计算吗?”所问,我个人觉得,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有些模块肯定是可以计算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就算建立了完整的物联网,它的计算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尝试还是有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其弊端自然有另一极的人文学科来校正。 PS:正如网友调笑杨宜勇所言,为什么民族复兴率是62%,那是因为今年刚好是建国62年,而国家的目标是建国一百年达到完全民族复兴。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计算的“误差”可以很大。 PPS:科学网很多博主在做“科学计量学”,不管您怎么批判他们,他们的成果比如引用数和H指数已经成了评价我们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 PPS:去年国际化学年,有机构根据一些具体指标排出了100名最牛的化学家,但是其中物理化学家很少,但显然,物理化学家的工作应该是最重要,最能推动化学进步的。
个人分类: 杂论|1665 次阅读|17 个评论
宣传两个计算机领域国际会议
热度 1 tangmingdong 2012-6-6 12:19
1. SCA2012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Nov. 1-3, 2012, Xiangtan, Hunan, China. http://kpnm.hnust.cn/confs/sca2012/ 2. CGC 2012 -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and Green Computing,1-3 Nov. 2012, Xiangtan, Hunan, China. http://kpnm.hnust.cn/confs/cgc2012/ 征稿截止时间为7月13日,优秀论文将推荐到领域重要SCI期刊发表。尽管近年来国际学术会议有点泛滥,但我认为这两个会议是值得领域研究人员参加的,从程序委员会构成和Keynote演讲者的身份可见一般。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第四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
mohong 2012-2-1 15:06
详见: http://www.caa.org.cn/index.php?me_id=36ac_id=450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1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计算》有望增为新的交叉学科
王飞跃 2012-1-21 02:59
《社会计算》有望增为新的交叉学科
《社会计算》有望增为新的交叉学科 2012 年元旦刚过, 1 月 5 日,中科院研究生院在自动化所召开了“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社会计算’专家论证会”,对中科院自动化所王飞跃研究员牵头提交的“社会计算”交叉学科建设方案进行现场质疑、论证和评估。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专家组由来自 “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社会学”四个一级学科的 9 名专家组成,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专家涂序彦教授任组长。 因王飞跃研究员劳累生病住院,无法出席论证会,中科院自动化所曾大军研究员代表王飞跃研究员首先向专家组、研究生院领导和自动化所研究生部领导详细讲解了“社会计算”交叉学科的建设方案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对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之后,专家组针对学科建设方案和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长达 3 个多小时的热烈论证,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设立“社会计算”交叉学科的必要性,认为该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致同意通过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设立“社会计算”交叉学科,并对学科建设方案和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专家组组长涂序彦教授还即兴赋诗一首,对论证会进行了概括,并表达了对“社会计算”交叉学科的祝福。 2012 年 1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在京召开会议,对修改后的“社会计算”交叉学科建设方案和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 讨论和评估 ,同意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设立“社会计算”交叉学科,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根据中科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建议,此次拟新设立的 “ 社会计算 ” 学科是跨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和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三个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 ,学科代码定为 “99J2” ,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位培养工作将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中科院自动化所有望在今年成为我国首个“社会计算”研究生培养点,同时具备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国际上只有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和乔治梅森大学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开设了跟社会计算相关的博士培养点,密西根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开设了类似的硕士培养点。中科院自动化所在社会计算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研究实力和水平与国际同步,具备了设置社会计算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实力。自动化所王飞跃研究员率先使用“社会计算”这一术语命名面向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提出了基于 ACP( 人工社会 Artificial Societies + 计算实验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 + 平行执行 Parallel Execution) 理论方法的社会计算研究和应用框架。 据悉,中科院自动化所已经开始“社会计算”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拟聘请王飞跃研究员为该学科的首席科学家,刘德荣研究员和曾大军研究员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今年,自动化所将依托下属的“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该新兴学科三部核心教材:《社会计算》、《社会信息处理》和《社会行为建模与管理》的编撰工作。 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林静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2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计算还是社会化计算:兼忆社会计算一词的起源
热度 16 王飞跃 2011-12-2 23:03
社会计算还是社会化计算:兼忆社会计算一词的起源 2011 年 12 月 1 日上午,有幸被邀请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社会计算”启动暨研讨会。来自北大、香港城大、哈工大的三位教授和本人分别做了报告,我的题目是:“计算思维、计算文化、计算社会:关于社会计算基础的讨论。”在我的报告之前,是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祝建华教授的报告:“社会化计算的扩散与普及。”祝教授的报告中,认为社会计算的含义不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社会化计算。祝教授的报告十分出色,给我许多启发,但我无法同意社会计算是社会化计算的说法。在开始自己的报告之前,我对此向大家说明了自己的看法,现转述如下,供大家进一步讨论并批评指正。 首先,我感觉这与我开始社会计算研究的最初动机相反。我提“社会计算”,其实就是“计算社会科学”,追求的是“计算化的社会”,而不是“社会化的计算”。我认为,“社会化的计算”是把计算作为现有社会科学研究之工具的“倒退”之举,最终可能是社会科学现状的维持,而“计算化的社会”是把社会作为目前计算科学升华之平台的“前进”之举,目标是引发社会科学的变革,使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现实走向“人工”,开发 Cyberspace 、人工社会、平行世界、最终从工业时代走向“智业”或“知业”时代。 就我个人而言,社会计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验上是源于自己从事开源情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在情报和安全工作中注入新的科学的内容及方法;在思想上是源于波尔普“开放社会”和金观涛“超稳定社会结构”的影响,希望能以可计算的方式研究各种社会假说,进而对其理论的后果有一个量化且可比较的认识。 为什么要提倡社会计算研究? 以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作为例子。工业时代中的各种“人造过程”,如现代工厂里的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实在农业时代里都存在,但却是自然的过程,其强度、速度或规范一般都小,一旦大了就是“自然灾害”了。“人造”自然过程的强度、速度和规模要求我们必须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因此过程控制系统 PCS 、集散控制系统 DCS 和企业资源规划 ERP 系统等等,都成了工业时代必不可少的。因为再按过去农业时代的方式进行管理,就会产生“人造”自然过程的爆炸、起火、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而新的工业化管理的基础就是现代物理学和其它现代科学。 目前,我们的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智业或知业时代过渡。由于因特网、社会媒体、特别是微博等的出现,促生了许多“人工过程”,如人肉搜索、团购、“秒杀”等社会过程。其实这些社会现象过去都有,但在无网的时代这些过程的速度、强度和规模一般都很小,一旦大了就是“社会动乱”了。不久,未来的“人工”社会过程之强度、速度和规模将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方式进行治理社会,所以未来的社会过程控制系统( SPC )、集散社会管理系统( DSM )和社会资源规划系统( SRC )等等,也将变得必不可少。因为再按过去的方式管理社会,就会产生“人工”社会过程的“爆炸”,“起火”,“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而实现科学化的社会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可持续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社会科学真正的“现代化”,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离线走向在线,从时滞走向实时,其核心就是社会计算方法或计算社会科学。一句话,社会系统本身已光速化量子化了,社会科学也必须像百年前发生的物理科学革命那样,实现“量子化”、“光速化”、计算化。 所以,我们要研究并普及社会计算。 过去三十年,我个人的研究主要是自动化和计算机的结合。回国后,研究的核心就是基于 ACP 的平行系统方法。在自动化方面,以平行控制和平行管理为主;在计算机方面,首先是社会计算,其次是计算思维;一是关于研究与应用,是百年前“赛先生”的今日之影;一是关于教育与普及,是百年前“德先生”的今日之影。 有趣的是,社会计算一词是新在中文,旧在英文;而计算思维一词是旧在中文,新在英文。碰巧的是,从可以查到的文献上看,这两个词都是本人引入到国内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欢迎提供反例)。 自己社会计算的观念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短暂的 Day Trader 经历和语言动力学与开源情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成形于 90 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起名时曾在“计算社会学”和“社会计算”之间犹豫。最初曾叫“计算社会学”(见文【1】),是因为我曾在浙大学习研究过计算力学,但担心把社会学放在名称里,会使从事计算机研究的科研人员有所顾忌,影响其发展,因此才决定采用“社会计算”一词。相关文献,可见【2-12】。 但是,当我与学生一起上网查询时,发现尽管中文里当时还没有“社会计算”一词,但英文“ Social Computing ”一词,有人早在 1994 年就用过了。这一度使我十分沮丧,曾想回到“计算社会学”一词。但找来原文一查,发现文中虽用了“ Social Computing ”一词,但一开头就解释其“ Social Computing ”就是“ Social Software ”,即社会软件之意,如电子邮件、 CSCW 等等,可见【13】,并不是我们所指的“社会计算”,即广义而言的“面向社会科学的计算理论和方法”,狭义而言的“面向社会活动、社会过程、社会组织及其作用和效应的计算理论和方法”。这一发现,使我释然,最后决定还是以“社会计算”命名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2006 年,借成立 ACM 北京分会和情报安全信息学国际团队评审的机会,我们在北京组织了第一次关于社会计算的研讨会,即“ ACM Workshop on Societal Security and Computing ”,同时申请香山会议,即后来的 2007 年第 299 届香山会议“社会计算的基础理论和应用”,之后在国内外,我们团队首先于 2008 年举办了 IEEE Social Computing Workshop ( SoCo )和中国科协学术沙龙“社会计算 —— 社会能计算吗?”,后于 2009 年由来实验室寻求合作的 Justin Zhan 博士推动启动了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omputing 和中国首届社会计算会议。此外,我们团队还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与《 IEEE 智能系统》组织了中外最初的新意义下的社会计算专刊。 在美国,除社会软件的 Social Computing 研讨会,第一次真正意义下的相关会议是 2007 年底哈佛大学举行的“计算社会科学”研讨会。我曾被邀参加哈佛的研讨,可惜因为当年 10 月刚去波士顿参加 IEEE TAB 会议并顺访了哈佛,无力 12 月再回去,故与此次会议失之交臂。 2008 年,美国空军资助在亚利桑那州举行了“社会计算、行为建模和预测”研讨会,同年还有海军资助的“社会计算与文化建模”研讨会。 2009 年,《科学》杂志发表了哈佛研讨会的总结,大大地促进了计算社会学或社会计算的研究。同年,应美国海军全球研究办公室之邀,我去泰国在第二届国际社会计算与文化建模研讨会上做了关于人肉搜索及网民社会运动群体(CeSMO)的主题报告【14-16】。现在,社会计算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研究热点。 过去,总有人问我什么是社会计算;现在,很少有人再问我何为社会计算了;尽管至今我更无法十分明确地说清楚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发展十分迅猛的领域。 不管怎样,由文献而言,社会计算一词新在中文,旧在英文,新意义下真正明确的研究源于中国(欢迎提供反例)。 计算思维的情况恰恰相反。在翻译周以真的“ Computational Thinking ”之前【16,17】,我也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中国早有人用过计算思维一词,但多是文学或者文化性的提法,科学方法意义下的“计算思维”当数黄崇福 1992 年在其博士论文【18】中的定义:“计算思维就是思维过程或功能的计算模拟方法论,其研究的目的是提供适当的方法,使人们能借助现代和将来的计算机。逐步达到人工智能的较高目标。”显然,这是人工智能或认识科学的提法,与周以真对“计算思维”的定义是不同的,故“中文先之,英文新之”,但应以英文的“计算思维”为主。 目前,国内以陈国良院士为首的团队正在大力推广计算思维的教学与普及,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这使我感到十分鼓舞。因为没有计算思维的普及,就不会有社会计算的社会应用基础。 以上是关于“社会计算”和“计算思维”一点认识和回顾,感谢参与《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社会计算”启动暨研讨会》各位专家的相关讨论。错误之处,我负全责,敬请大家指正。 参考文献 : 王飞跃,从一无所有到万象所归:人工社会与复杂性研究, 科学时报(纵横版) ,2004年3月17日,此文第一次提出计算社会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s or computational sociology)一词,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514825 Fei-Yue Wang. Social Computing: Concepts, Contents, and Methods. . International J. of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Systems ,9(2), pp.91-96, 2004 王飞跃, 社会计算与数字网络化社会的动态分析, 科学新闻 ,第12期,pp.13-14, 2005 王飞跃,社会计算与数字网络化社会的动态分析, 科技导报 , Vol. 23, No.9,pp.4-7, 2005, (邀稿) 王飞跃, 社会计算:科学·技术·人文,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第十七次技术科学论坛报告 ,河南南阳,2005 相关信息见: a)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顺其自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514829 b) 不想当士兵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514838 王飞跃, 社会计算:科学·技术·人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 , Vol.20, No. 5, pp.370-376, 2005 王飞跃, 社会计算--科学、技术与人文的数字化动态交融 , 中国基础科学 , Vol.7, pp.5-12, 2005 (邀稿) 王飞跃,关于社会物理学的意义及方法讨论,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 Vol.2, No.3, pp.13-22, 2005 王飞跃, 社会计算的意义及其展望,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 Vol.2,Issue2,pp.28-38,2006 Fei-Yue Wang, Daniel Zeng, Kathleen M. Carley, Wenji Mao; Social Computing: From Social Informatics to Social Intelligence,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 Vol.2, Issue 2, PP.79-83, March-April 2007. Fei-Yue Wang; Toward a Paradigm Shift in Social Computing: The ACP Approach,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 Vol.22, Issue 5,pp:65-67, Sept.-Oct. 2007. 王飞跃,曾大军,毛文吉:社会计算的意义、发展与研究状况,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Vol.1,No.2,pp.3-15,2010 D. Schuler, Social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37(1):28-29, 1994 Fei-Yue Wang, “Human Flesh Search: A Case Study in Social Computing”, 在 Global ONR 2010 Workshop on Social Computing and Cultural Modeling 上的主题会议报告, March 3-5, Phuket, Thailand, 2010 Fei-Yue Wang;et al;“A Study of the 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 Crowd-Powered Expansion of Online Knowledge”. IEEE Computer , 43 (8): 45-53,August 2010 王飞跃:基于社会计算和平行系统的动态网民群体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第1期,pp.8-17, 2011 Jeannette M. Wing (翻译:徐韵文,王飞跃, 校对:王飞跃), 计算思维,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 第3卷第11期, pp.83-85, 2007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8104 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 第3卷第11期, pp.78-82, 2007 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74do=blogid=8105 黄崇福,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2.9 本文于2012年2月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第8卷第2期 社会计算还是社会化计算.pdf
个人分类: 科研记事|28176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理念新革命:人本计算
热度 1 timy 2011-7-9 22:17
转载于: http://tech2ipo.com/13070 近来,互联网领域概念纷飞,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服务计算(Service Computing)、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CPS(Cyber-Physical System)、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智慧地球(Smart Earth)等等,看的人眼花缭乱。 我不认为上述概念是企业界的炒作,无风不起浪,这些新名词的频繁出现预示着一次新的互联网革命的到来。作为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者,我像一只焦躁不安的海鸟,预感到大潮的来临,迫切地想知道这次狂潮会给我脚下的这片岛屿带来什么。 经过多日的苦思冥想,我确认自己在恍恍惚惚中悟出了一点儿道理,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且借时下有点儿时髦,却又不甚火爆的“人本计算”来阐述我的想法吧。 所谓人本计算,英文可以翻译为Human-based(centered) Computing,简写为HC,含义是“基于人、以人为中心的计算”,一看便知包括两个方面:“基于人的计算(以人为本源)”(Human-Based Computation,HBC)和“以人为中心的计算(以人为本位)”(Human-Centered Computing,HCC) 。我们先说基于人的计算。 知识获取是一切智能系统的关键,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回顾一下语言技术的发展。第一代语言技术是专家系统式的,其知识获取形式是语言学家的语言学专业知识加上计算机专家的算法知识,这些知识是封闭的,有限的,以封闭而有限的知识面对开放而无限的语言现象,当然很快就败下阵来。第二代语言技术是基于和面向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广泛采用统计方法,语言学家插不上手,知识获取的来源是大规模原始语料和小规模经过标注人员手工标注的深加工语料。真实文本蕴含着用户提供的知识,但不经标注的原始纯文本只能提供很浅的不精确的知识,而组织一些学生对语料进行标注的工作每每令研究者备尝艰苦,几万句的树库搞搞研究尚可,面向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就差得远了。第三代语言技术就是人本计算,即基于人的计算,有大规模用户参与的计算,下面开始阐述。 当我们把互联网理解为一群机器的网络时,我们把用户排斥在外了,而Web 2.0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的参与。我们搞自然语言处理的人,最喜欢纯文本,处理网页时第一个动作就是提取正文,费好大的气力把我们最亲切的纯文本挖出来,各种tag标记全都去掉。这就好比日本兵拼刺刀,一定要先推掉子弹,这样的做法是自己难为自己,或者说是蒙上眼睛不去看新形势下一切对我有利的条件,仍按老办法行事。当我们换一个观念,把互联网上每台电脑背后的用户也算作互联网的一部分时,我们惊讶地发现,陈旧的方法损失掉了太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都是人提供的,包括:格式、链接、网络结构、用户行为、社会化标签、发帖时间、网址等。网页格式的解析最让人感觉枯燥乏味,但其实格式是信息发出者向信息接收者主动透漏的元数据,比如专名加黑,专名是超链接,这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识别命名实体。链接上的文字是对其指向的那个页面的描述。社会化标签就更有用了,比如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非常棘手的“别名、简称”问题,以前几乎是一筹莫展,现在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可以从不同用户对同一篇博文或同一张照片给出的不同标签词中发现别名和简称。至于用户的行为则向我们展示出更多的蛛丝马迹,用户输入一个查询,继而点击了搜索结果中的某个网页,则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查询与这个网页具有相关性。用户查询连续发出的一组相关查询称为Session,我们看到当前搜索引擎提供的相关查询服务正是利用Session实现的,而不是人工编制的同义词词典。通过发现兴趣相似的用户,当用户浏览新闻时,可以看到其他相似用户看过的新闻。PageRank,浏览数、回帖数等等都是页面价值和热点话题计算的重要依据。总之,除了文本内容以外,互联网上围绕内容透露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这为语言技术提供了新的知识源泉。 上面描述的还只是用户在不经意间提供的信息描述,除此之外,互联网上已经涌现出更多人人协同工作的模式。最典型的是维基(百科)、知道,这些互动产品,用户的动力在于自我表现,他们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挖掘出丰富的常识知识和行业知识。人工智能最缺少的就是常识知识,从Wiki这种半结构化的文本中获取常识知识,比直接由人工编写常识知识库要省力得多。此外,搜狗拼音输入法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借助网友贡献的词汇,使输入的速度和便捷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要让人更多地贡献知识,需要对他们进行激励,除了激发用户的自我表现欲外,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激励手段。CMU的Luis Von Ahn发明了“人计算”(Human Computation),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变“人让机器算”为“机器让人算”,通过设计各种游戏,让用户在娱乐中为机器贡献标注数据,比如给两个互不认识的网友同时看一张图片,如果两人给出了相同的关键词,就都可以得分,而这个关键词可以作为该图片的正确标注保存起来。Luis关于人计算的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这让我们更认清了到底什么叫“创新”,创新不是一定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只要是巧思独运,切实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从用户那里获取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Lifelong的学习。以往我们要在训练阶段把机器的学习任务完成,在使用阶段机器不再进化。而在基于人的计算中,用户一边用系统,一边教系统,以个性化新闻推送为例,用户用得越多,系统就越了解用户,变得越聪明。 再来说说人本计算的另一个侧面“以人为中心的计算(HCC)”。“基于人的计算(HBC)”谈的是从人(用户)那里获取知识的问题,而HCC谈的是面向人的应用模式设计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把“机器智能”推向极致,把人的知识、人的智能赋予机器,让机器代替人脑去工作,人可以“垂手而天下治”。但反思多年来能够走向应用的智能技术,却发现他们无一例外不是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在开展工作,而全自动的智能技术却始终无法走向市场。 这样的例子很多。全自动机器翻译在帮人写英文、翻译英文上用不起来,在浏览英文新闻时可以用,但很少有人用,相反辅助翻译,包括翻译记忆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价值。全自动的开放域问答系统已经有10年左右的时间,没有见到独立的应用,问答和检索的区别在于,检索是找出一些参考文献来,对不对由用户来判断,用户觉得检索结果都不满意,还可以修改查询再次检索,所以检索是交互式的,是人机协同的信息查找过程,而问答要解决问题,返还给用户的答案需要全面准确而没有冗余,这就难了,用户不看信息出处,无法判定答案是否正确。问答系统的准确率无法达到100%,所以不提供交互方式,问答系统就永远无法走向实用。因此,基于FAQ的问答是一条出路,而受限域问答不管受限到多小的领域也没法用。还有一个是听写机(全自动语音识别),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应用的曙光,相反,拼音输入法是成功的,因为人可以对拼汉转换的错误进行修改,可以让机器记住自己经常输入的词语。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在可预见的未来,智能技术的应用模式必须是人机交互,人机协同,或者是在机器的支持下的人人协同,而不会是人发命令,机器全自动完成。我们必须放弃“全自动”的理想,而对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人机协同”满怀激情,让计算的负载在人脑和电脑之间求得平衡。电脑的优势在于快速低成本地对信息进行存储、复制、传输、比较、排序和检索,人脑的优势在于联想、推理、分析、归纳,而“群脑”的优势在于智慧的互补,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的目标不应再是追求电脑的智能极致,那是舍本逐末,好比本来要钓鱼,鱼竿只是手段,后来却迷上了鱼竿,开了鱼竿加工厂,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体验。 从无用户参与,到人机协同,再到以网络为媒介,以计算为助力的人人协同,是由一个飞跃。在Web 2.0时代,这样的成功应用案例不胜枚举。自动问答系统不成功,但百度知道这样的社区型问答却很成功,计算技术在此帮助用户整理问答对,检索问答对,把问题推送给合适的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但不是唱主角。搜索引擎中的查询推荐,当当上的图书推荐,以至于双语例句检索和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背后都是人人协同的理念,看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我照猫画虎也能翻译。 除了用户自愿进行的人人协同工作外,还有付费形式的协同工作。比如“威客”,用户设定一个价格,要求其他网友为他设计一个logo,这是一种知识交易。联想开去,你帮我设计logo,我帮你做奥数题,还有中外用户互相帮助修改“外语”作文等等,这是一个“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设计新一代的互联网智能应用系统,必须把技术的姿态放低,充分地自然地辅助用户去完成他个人的任务,去与其他用户协同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在人类的各种通讯形式中,“多人远距离异步通讯”是最难的,互联网只为其他通讯形式提高了速度,降低了成本,比如即时通讯比电话的成本更低,电子邮件比传统的信件更快等,但“多人远距离异步通讯”以往几乎没有,最多看到领导之间由通讯员传递文件,依次批示。而在Web 2.0时代,最发达的就是这类通讯,包括:Wiki、论坛、贴吧、博客、微博、邮件组、知道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形式。 至此,我又讲完了我关于“以人为中心的计算”的一些感悟。 我还要补充说明的是,作为信息检索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研究者,我们的目标仍然是“搜索信息,理解语言,挖掘知识”,这种目标和使命并没有因为人本计算理念的影响而改变,但在Web 2.0时代,我们需要以人本计算的观念调整完善我们完成这些使命的方法,核心是重视人的参与。以往没有充分重视的一些研究点必须重视起来,比如版面分析、用户日志挖掘、人机交互界面设计、lifelong的机器学习、UGC(用户产生的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分析、基于游戏的知识采集、基于社会化标签的别名识别、基于FAQ的问答系统、个性化新闻推荐、协同式机器翻译等等。研究社会计算的学者可能利用用户日志走向社会关系网络,甚至人工社会等研究方向,但我们应该限制自己,坚持“利用语言技术帮助人们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宗旨,把我们获取到的多维信息(行为、结构、格式等)用于处理最初的那一维(内容)。此外,并不是说有了“人本计算”,第一代的专家知识加算法,第二代的专业人员语料库标注加统计学习的方法就都废弃,相反,他们仍然是需要的,我们有了大炮,但也需要匕首和步枪。 做个总结:“人本计算”就是“(知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一切依靠群众(提供知识),一切为了群众(获得知识服务)”,用英文说是“from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人与机器共建“和谐”。计算技术发展到今天,从以计算为中心(比如,曾有人认为机器语言就够了,不用设计高级语言,现在也有人建议设计规范的查询语言而不是让用户自由输入查询),到以数据为中心(有人认为没有人工智能,只有数据,还有所谓“内容为王”的提法),到今天“以人为中心”,这是人本主义的“王者归来”,我们不会被自己制造的机器所奴役和压迫,神不是本,物也不是本,“人”才是本,机器只能向人学习,为人服务。 我曾在10年前完整地提出了类似“百度知道”平台的一揽子设计方案,当时命名为“全球信息交换GIE(Globle Information Exchange)”,但此后却没有真正重视互联网上的用户。Web 2.0的概念提出来也已经好几年了,我身在互联网圈里,却没有从中得到灵感,一直把自己现在文本检索上,而没有做互联网检索,实在是后知后觉。今年是哈工大信息检索研究中心成立10年(2000年9月成立),这几天我尽力排除各种事务的干扰,比较安心地思考着未来的研究计划,才有所醒悟,写出上面的文字,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本文为Tech2IPO特约作者刘挺的原创文章,刘挺现任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信息检索。如果您对该话题感兴趣,可以留言评论,也可以通过 作者新浪微博 和他交流。如果您对Tech2IPO其他内容也感兴趣,请 通过RSS订阅我们 ,或者在 微博上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Tech2IPO ”, 谢谢合作:)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tech2ipo.com/13070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23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娱乐中的PageRank
timy 2011-4-11 10:13
娱乐中的PageRank
上次发了一篇博文《 “忐忑”背后的计量学原理 》,对如何判断一首新歌是真火还是假火,给出博主自己的一点想法。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歌手的影响力?文献计量上的东西是否也能用呢? 评价学术期刊和论文有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统计指标,评价学者有H指数等指标。类似地,在娱乐界,比如对歌手的评价,利用被引用(被翻唱)现象,仅仅依据一些客观数据,大致也可以判断一下歌手的影响力,如果引入 PageRank 等方法,则计算的结果可能更加可靠。 比如一代巨星邓丽君的歌曲的被引情况如下图: (该图截自于 :http://list.mp3.baidu.com/zt/2011/huainian/index.html ) 上图中,很多PR值高的歌手翻唱邓丽君的歌曲,从侧面反映了她的影响力。 当然了,如果能弄出论文作者H指数一样的东西,比如歌手H指数啥的,也是有点意思的,现在需要的就是互联网上如何自动获取这些数据了。与获取论文的引文信息相比,获取歌曲被翻唱的信息,可能难度要大些,要更多地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各位博友批评指正。 博主相关博文 : 1. “忐忑”背后的计量学原理 2. 评价不是伪科学 3. 科学网上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博文作者: timy , 本博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782do=blogquickforward=1id=431801 )
个人分类: 信息检索|3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社会计算
热度 1 yizhenzhong 2011-3-29 12:32
这是200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 社会计算与数字人文(也称人文计算)正在成为两大新兴的跨学科领域。 以下文章来自互联网。 原文: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sci;323/5915/721 By David Lazer, Alex Pentland, Lada Adamic, Sinan Aral,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Devon Brewer, Nicholas Christakis, Noshir Contractor, James Fowler, Myron Gutmann, Tony Jebara, Gary King, Michael Macy, Deb Roy, Marshall Van Alstyne 翻译:许小可(xiaokeeie@gmail.com) 我们生活在各种网络中。我们定期检查电子邮件,在各处拨打移动电话,刷卡乘坐交通工具,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在公共场所,可能有监视器来监控我们的行为,在医院,我们的医疗记录以数字形式被保存。我们也很可能写博客给大家看,通过在线社会网络来维护友谊。以上的种种事情都留下了我们的数字脚印,这些踪迹汇聚起来就成为一幅复杂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图景,同时这些踪迹也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人生、组织和社会的理解。 虽然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已经改变了一些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等,但是数据驱动的“计算社会学”研究却进展缓慢。尽管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重要期刊都很少关注这一领域,但计算社会学在国际公司如Google、Yahoo以及政府部门美国安全局已经开始被研究。计算社会学要么是私人公司和政府部门的专有研究领域;要么虽然某些有特权的研究者使用私有数据发表论文,但这些数据却无法被其他人评价和复制。上述的场景毫无疑问都无助于公众在知识积累、验证和分发上的长期利益。 基于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计算社会学的价值在哪里?能够增强社会对个人和集体行为的理解吗?什么是计算社会学发展的障碍呢? 到目前为止,有关人类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依赖一次性的、自己报告的数据。新的科技,像视频监控(1),电子邮件和“智能”姓名标记这些手段不仅提供了随着时间发展,在不同时刻的交互关系,而且提供了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关系信息。例如,团体中的交互关系可以使用电子邮件数据来研究,有关人们交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等问题也可以被考察:像工作团体是已经稳定下来很少变化,还是他们关系随着时间发生剧烈变化(2)?什么样的交互模式对应着多产的团体和个人(3)?面对面的团体交流能够通过“社会测量法”来评定,而电子设备能够被人戴着从而时刻捕捉人们在物理上的亲密关系、位置、移动以及其他各种个体行为和集体交互等。这些数据有助于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亲近关系和交流模式,以及具有杰出表现的个人或集体的信息流模式等(4)。 我们也能够了解社会的“宏观”社会网络信息(5),以及它怎么随着时间进行演化。电话公司拥有数年间他们客户之间通话模式的记录,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像Google、Yahoo等拥有客户相互交流的即时信息数据。这些数据能够描绘社会通信模式的复杂图景吗?这些交互活动中的哪些方式会影响经济生产力或公共健康?不管怎么样,现在追踪人类活动已经变得很简单了(6)。移动电话提供了一种大规模长时间追踪人们移动和物理上是否亲密的方法(7)。这些数据或许会提供有用的流行病学方面的见识:比如一个病原体,像感冒病毒是如何通过物理上的相互接触而在人群中传播的。 互联网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来理解人正在说什么以及人们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8)。例如,在这个刚过去的政治季节中,只要跟踪一下论点、谣言、政治观点以及其他线索在博客空间的传播(9),以及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网上冲浪”行为(10),每一个选民究 竟关心什么东西就很清楚了。虚拟世界能自然而然地完全记录每一个人的行为,这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实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和也不被接受的(11)。相似的,社会网络在线站点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去理解一个人在网络中的地位对整个组织的影响,从他们的感受到他们情绪和健康(12)。自然语言处理已经开始不断增强组织和分析互联网以及其他来源的大量文本材料的能力(13)。 简短地说,计算社会学正在像杠杆一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增强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宽度、深度和广度。然而,不容易克服的障碍却影响着这一进程。目前存在的方法不能处理数以兆计的时刻变化的整个人类个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位置。例如,目前存在的社会网络理论是往往是通过几十个人的一次“快照”得到的数据建立起来的,它怎么能告诉我们有关百万计人口的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信息包含这些人的位置、商业交易和日常交流等数据。这些大量涌现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互的数据能够定量地提供有关人类集体行为的新观点,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框架却无法处理这些数据。 从博客空间得到的数据。上图显示的是政治博客社团之间的链接结构(从2004年开始)。红色线代表保守派博客,蓝色线代表自由派博客;橙色线代表自由派连向保守派,紫色线表示保守派连向自由派。每个博客的大小反映了其他博客连向它的数量。【经过计算机械协会允许从文献8中重画得到】 也有一些制度上的障碍来阻止计算社会学前进。从途径上看,物理和生物学上探索的问题更适应观察和干涉。在发现的过程中,夸克和细胞都不介意我们揭开他们的秘密,也不抗拒我们改变他们的环境。对于基础结构来讲,社会学和计算社会学之间的鸿沟要比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之间要大得多,原因主要是计算社会学需要分布式监控,追踪允许以及编码等。这些在社会学中几乎都没有资源可以利用,甚至从物理距离和管理形式上来看,社会学系和工程或计算学系之间的差异要比其他科学之间大得多。 可能最痛苦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数据可以获取而又很好保护个人隐私。很多数据都是有所 有权的(如移动电话数据和商业交易信息等)。由AOL公司公开它的很多客户“匿名化”搜索记录所造成的大混乱突出了个人或公司通过私人公司分享私人数据的潜在风险(14)。在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合作和数据共享的鲁棒模型是必需的,从而来促进研究、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为公司提供保护。更一般的讲,恰到好处的处理隐私问题是最基本的。最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报告就特别指出,他们可能会经常性的去掉个人外形特征,并且会仔细地匿名化数据(15)。去年,美国国家健康局和The Wellcome Trust突然去掉了一些基因数据库的在线获取功能(16)。这些数据看起来已经匿名化了,仅仅报告了某些基因标记者的总体频率。然而研究表明,在统计上,如果利用数据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数据,还是有可能重新确认个体身份的(17)。 因为一条个别的违背保护隐私的小事故就会导致扼杀新生的计算社会学的制度和法律条文产生,所以自我调整的与手续、技术和规则都相关的制度必须要建立起来,从而降低风险,保护潜在的研究。作为自我调整制度的基石,美国机构审查委员会(IRBs)必须增强他们的科技知识来理解入侵和伤害个人的潜在因素,因为新的可能性已经无法用他们当前有关伤害的范例来判断了。很多IRBs的人员很难来评估复杂数据被去匿名化的可能性。而且,IRBs可能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专注于保护数据安全的机构。目前,已有的数据在许多组织中传播,这些机构对于数据安全的理解和处理手段是参差不齐的。研究者必须在保留数据做研究的同时开发技术来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这些系统反过来可能也有助于对于工业界保护客户隐私和数据安全(18)。 最后,计算社会学的发展和其他新兴交叉学科也息息相关(像可持续性发展科学),这就需要发展一个方式来培养新的学者。决定教授职权的委员会和编辑部需要理解和奖赏跨学科发表的努力。最初地,计算社会学需要拥有社会学家和计算学家一起努力。长期地看,这个问题将取决于学术界决定是否应该培养计算社会学学家,或者计量文献社会学家和社会文献计量学家的团队。认知科学的出现为计算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认知科学涉及的领域包括生物学、哲学和计算科学。它已经吸引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来创建一个共同领域,而且为过去一代的公共货物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认为计算社会学具有相似的潜力、值得相似的投入。 References and Notes 1. D. Roy et al., “The Human Speech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Vancouver, BC, Canada, 26 to 29 July 2009. 2. J. P. Eckman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14333 (2004). 3. S. Aral, M. Van Alstyne, “Network Structure Information Advantage,”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 Philadelphia, PA, 3 to 8 August 2007. 4. A. Pentland, Honest Signals: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08). 5. J.-P. Onnela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7332 (2007). 6. T. Jebara, Y. Song, K. Thadani, “Spectral Clustering and Embedding with Hidden Markov Models,”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hiladelphia, PA, 3 to 6 December 2007. 7. M. C. González et al., Nature 453, 779 (2008). 8. D. Watts, Nature 445, 489 (2007). 9. L. Adamic, N. Gla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ink Discovery (LINKDD 2005), pp. 36–43; http://doi.acm.org/10.1145/1134271.1134277. 10. J. Teevan, ACM Trans. Inform. Syst. 26, 1 (2008). 11. W. S. Bainbridge, Science 317, 472 (2007). 12. K. Lewis et al., Social Networks 30, 330 (2008). 13. C. Cardie, J. Wilkerson, J. Inf. Technol. Polit. 5, 1 (2008). 14. M. Barbarao, T. Zeller Jr., “A face is exposed for AOL searcher No. 4417749,” New York Times, 9 August 2006, p. A1. 1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utting People on the Map: 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with Linked Social-Spatial Data, M. P. Gutmann, P. Stern, Ed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2007). 16. J. Felch. “DNA databases blocked from the public,” Los Angeles Times, 29 August 2008, p. A31. 17. N. Homer, S. Szelinger, M. Redman, D. Duggan, W. Tembe, PLoS Genet. 4, e1000167 (2008). 18. M.V.A. has applied for a patent on an algorithm for protecting privacy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19. Additional resources in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can be found in the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3/5915/721/DC1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研究资料汇总|250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社会计算
热度 2 limer 2011-3-29 11:28
这是200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 社会计算与数字人文(也称人文计算)正在成为两大新兴的跨学科领域。 以下文章来自互联网。 原文: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summary/sci;323/5915/721 By David Lazer, Alex Pentland, Lada Adamic, Sinan Aral,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Devon Brewer, Nicholas Christakis, Noshir Contractor, James Fowler, Myron Gutmann, Tony Jebara, Gary King, Michael Macy, Deb Roy, Marshall Van Alstyne 翻译:许小可(xiaokeeie@gmail.com) 我们生活在各种网络中。我们定期检查电子邮件,在各处拨打移动电话,刷卡乘坐交通工具,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在公共场所,可能有监视器来监控我们的行为,在医院,我们的医疗记录以数字形式被保存。我们也很可能写博客给大家看,通过在线社会网络来维护友谊。以上的种种事情都留下了我们的数字脚印,这些踪迹汇聚起来就成为一幅复杂的个人和集体行为图景,同时这些踪迹也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人生、组织和社会的理解。 虽然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能力已经改变了一些领域如生物学、物理学等,但是数据驱动的“计算社会学”研究却进展缓慢。尽管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上的重要期刊都很少关注这一领域,但计算社会学在国际公司如Google、Yahoo以及政府部门美国安全局已经开始被研究。计算社会学要么是私人公司和政府部门的专有研究领域;要么虽然某些有特权的研究者使用私有数据发表论文,但这些数据却无法被其他人评价和复制。上述的场景毫无疑问都无助于公众在知识积累、验证和分发上的长期利益。 基于一个开放的学术环境,计算社会学的价值在哪里?能够增强社会对个人和集体行为的理解吗?什么是计算社会学发展的障碍呢? 到目前为止,有关人类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依赖一次性的、自己报告的数据。新的科技,像视频监控(1),电子邮件和“智能”姓名标记这些手段不仅提供了随着时间发展,在不同时刻的交互关系,而且提供了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关系信息。例如,团体中的交互关系可以使用电子邮件数据来研究,有关人们交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等问题也可以被考察:像工作团体是已经稳定下来很少变化,还是他们关系随着时间发生剧烈变化(2)?什么样的交互模式对应着多产的团体和个人(3)?面对面的团体交流能够通过“社会测量法”来评定,而电子设备能够被人戴着从而时刻捕捉人们在物理上的亲密关系、位置、移动以及其他各种个体行为和集体交互等。这些数据有助于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在一个组织内部的亲近关系和交流模式,以及具有杰出表现的个人或集体的信息流模式等(4)。 我们也能够了解社会的“宏观”社会网络信息(5),以及它怎么随着时间进行演化。电话公司拥有数年间他们客户之间通话模式的记录,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像Google、Yahoo等拥有客户相互交流的即时信息数据。这些数据能够描绘社会通信模式的复杂图景吗?这些交互活动中的哪些方式会影响经济生产力或公共健康?不管怎么样,现在追踪人类活动已经变得很简单了(6)。移动电话提供了一种大规模长时间追踪人们移动和物理上是否亲密的方法(7)。这些数据或许会提供有用的流行病学方面的见识:比如一个病原体,像感冒病毒是如何通过物理上的相互接触而在人群中传播的。 互联网提供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来理解人正在说什么以及人们是怎么连接到一起的(8)。例如,在这个刚过去的政治季节中,只要跟踪一下论点、谣言、政治观点以及其他线索在博客空间的传播(9),以及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网上冲浪”行为(10),每一个选民究 竟关心什么东西就很清楚了。虚拟世界能自然而然地完全记录每一个人的行为,这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实验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和也不被接受的(11)。相似的,社会网络在线站点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去理解一个人在网络中的地位对整个组织的影响,从他们的感受到他们情绪和健康(12)。自然语言处理已经开始不断增强组织和分析互联网以及其他来源的大量文本材料的能力(13)。 简短地说,计算社会学正在像杠杆一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增强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宽度、深度和广度。然而,不容易克服的障碍却影响着这一进程。目前存在的方法不能处理数以兆计的时刻变化的整个人类个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位置。例如,目前存在的社会网络理论是往往是通过几十个人的一次“快照”得到的数据建立起来的,它怎么能告诉我们有关百万计人口的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信息包含这些人的位置、商业交易和日常交流等数据。这些大量涌现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互的数据能够定量地提供有关人类集体行为的新观点,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框架却无法处理这些数据。 从博客空间得到的数据。上图显示的是政治博客社团之间的链接结构(从2004年开始)。红色线代表保守派博客,蓝色线代表自由派博客;橙色线代表自由派连向保守派,紫色线表示保守派连向自由派。每个博客的大小反映了其他博客连向它的数量。【经过计算机械协会允许从文献8中重画得到】 也有一些制度上的障碍来阻止计算社会学前进。从途径上看,物理和生物学上探索的问题更适应观察和干涉。在发现的过程中,夸克和细胞都不介意我们揭开他们的秘密,也不抗拒我们改变他们的环境。对于基础结构来讲,社会学和计算社会学之间的鸿沟要比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之间要大得多,原因主要是计算社会学需要分布式监控,追踪允许以及编码等。这些在社会学中几乎都没有资源可以利用,甚至从物理距离和管理形式上来看,社会学系和工程或计算学系之间的差异要比其他科学之间大得多。 可能最痛苦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数据可以获取而又很好保护个人隐私。很多数据都是有所 有权的(如移动电话数据和商业交易信息等)。由AOL公司公开它的很多客户“匿名化”搜索记录所造成的大混乱突出了个人或公司通过私人公司分享私人数据的潜在风险(14)。在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合作和数据共享的鲁棒模型是必需的,从而来促进研究、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为公司提供保护。更一般的讲,恰到好处的处理隐私问题是最基本的。最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的报告就特别指出,他们可能会经常性的去掉个人外形特征,并且会仔细地匿名化数据(15)。去年,美国国家健康局和The Wellcome Trust突然去掉了一些基因数据库的在线获取功能(16)。这些数据看起来已经匿名化了,仅仅报告了某些基因标记者的总体频率。然而研究表明,在统计上,如果利用数据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数据,还是有可能重新确认个体身份的(17)。 因为一条个别的违背保护隐私的小事故就会导致扼杀新生的计算社会学的制度和法律条文产生,所以自我调整的与手续、技术和规则都相关的制度必须要建立起来,从而降低风险,保护潜在的研究。作为自我调整制度的基石,美国机构审查委员会(IRBs)必须增强他们的科技知识来理解入侵和伤害个人的潜在因素,因为新的可能性已经无法用他们当前有关伤害的范例来判断了。很多IRBs的人员很难来评估复杂数据被去匿名化的可能性。而且,IRBs可能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必要建立一个专注于保护数据安全的机构。目前,已有的数据在许多组织中传播,这些机构对于数据安全的理解和处理手段是参差不齐的。研究者必须在保留数据做研究的同时开发技术来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这些系统反过来可能也有助于对于工业界保护客户隐私和数据安全(18)。 最后,计算社会学的发展和其他新兴交叉学科也息息相关(像可持续性发展科学),这就需要发展一个方式来培养新的学者。决定教授职权的委员会和编辑部需要理解和奖赏跨学科发表的努力。最初地,计算社会学需要拥有社会学家和计算学家一起努力。长期地看,这个问题将取决于学术界决定是否应该培养计算社会学学家,或者计量文献社会学家和社会文献计量学家的团队。认知科学的出现为计算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认知科学涉及的领域包括生物学、哲学和计算科学。它已经吸引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来创建一个共同领域,而且为过去一代的公共货物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认为计算社会学具有相似的潜力、值得相似的投入。 References and Notes 1. D. Roy et al., “The Human Speech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Vancouver, BC, Canada, 26 to 29 July 2009. 2. J. P. Eckman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14333 (2004). 3. S. Aral, M. Van Alstyne, “Network Structure Information Advantage,”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 Philadelphia, PA, 3 to 8 August 2007. 4. A. Pentland, Honest Signals: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MIT Press, Cambridge, MA, 2008). 5. J.-P. Onnela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7332 (2007). 6. T. Jebara, Y. Song, K. Thadani, “Spectral Clustering and Embedding with Hidden Markov Models,”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hiladelphia, PA, 3 to 6 December 2007. 7. M. C. González et al., Nature 453, 779 (2008). 8. D. Watts, Nature 445, 489 (2007). 9. L. Adamic, N. Gla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Link Discovery (LINKDD 2005), pp. 36–43; http://doi.acm.org/10.1145/1134271.1134277. 10. J. Teevan, ACM Trans. Inform. Syst. 26, 1 (2008). 11. W. S. Bainbridge, Science 317, 472 (2007). 12. K. Lewis et al., Social Networks 30, 330 (2008). 13. C. Cardie, J. Wilkerson, J. Inf. Technol. Polit. 5, 1 (2008). 14. M. Barbarao, T. Zeller Jr., “A face is exposed for AOL searcher No. 4417749,” New York Times, 9 August 2006, p. A1. 15.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utting People on the Map: Protecting Confidentiality with Linked Social-Spatial Data, M. P. Gutmann, P. Stern, Ed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2007). 16. J. Felch. “DNA databases blocked from the public,” Los Angeles Times, 29 August 2008, p. A31. 17. N. Homer, S. Szelinger, M. Redman, D. Duggan, W. Tembe, PLoS Genet. 4, e1000167 (2008). 18. M.V.A. has applied for a patent on an algorithm for protecting privacy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19. Additional resources in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can be found in the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3/5915/721/DC1
53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打造地球模拟器复制全球所发生事情
halcon 2010-12-31 14:06
北京时间12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正致力于建立一个特殊的模拟器,据称可以复制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从全球天气模式到疾病的传播、国际金融交易,再到交通拥塞等。   该模拟器被科学家们命名为活地球模拟器,这是世界上最具开拓性的计算机项目之一。活地球模拟器研究项目旨在加强对地球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科学认识,提高对人类行为及环境力量的理解能力。因此,科学家认为,活地球模拟器就相当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赫尔宾博士表示,如今我们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包括社会和经济的不稳定性、战争和疾病传播等,这些都与人类的行为有关。但是,很明显我们对社会和经济究竟是如何运行的这个问题缺乏清晰的理解。赫尔宾博士是欧盟大型研究计划未来信息通信技术知识加速器(FuturIcT)项目的主席,活地球模拟器则是FuturIcT项目的组成部分。    原理:知识对撞机   赫尔宾博士声称,由于有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科学家们对早期的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表示,现在需要的是一个知识加速器,从而让不同的科学分支进行对撞。揭示潜藏于社会之下的原理和过程,则是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最紧迫的科学挑战。   活地球模拟器就是这种类型的知识对撞机。因此,建立活地球模拟器是有必要的。赫尔宾博士认为,活地球模拟器将能够预测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寻找解决气候变化的方法,甚至还可以发现可能将要到来的金融危机的迹象。   那么,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赫尔宾博士介绍说,首先,它需要一个数据组装过程,这些数据涵盖了地球上发生的大量活动。其次,它需要由一种目前还在建设的超级计算机提供支持,这种超级计算机可以执行海量数据处理任务。   尽管目前硬件设施还没有建成,但大量的数据已经可以使用。比如,由美国宇航局领导实施的行星皮肤项目将能够将一个庞大的传感器网络连接起来,搜集海、陆、空以及太空的全方位气候数据,并形成有效的可用数据。此外,赫尔宾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已经识别出超过70种他们认为可用的在线数据源,如维基百科、谷歌地图等。赫尔宾博士表示,再整合来自金融市场、医疗记录、社会媒体等其他数百万个数据源,最终将能够为活地球模拟器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下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框架,将这些混乱的数据输入模型之中,模型可以复制出地球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当然,这种模拟器要想能够真正工作,还必须要社会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制定出活地球模拟器的工作规范。    技术:语义网技术   赫尔宾博士认为,这种工作当然不可能仅仅留给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但他同时也强调,活地球模拟器所需要的技术要在未来十年内才有可能完善。例如,活地球模拟器不仅仅必须要能够吸收海量数据,而且还要同时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因此,随着所谓的语义网技术的成熟,这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如今,一个塞满了关于空气污染数据的数据库看起来与一台充当全球金融交易数据库的计算机几乎相同。但是,语义网技术将能够在读取数据本身的同时解码数据的描述,从而让计算机能够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个数据。赫尔宾博士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汇集数据的方法要着重于摒弃那些与个人直接相关的任何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得活地球模拟器能够整合出与人类行为相关的海量数据,而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隐私。   一旦科学家们找到一种可以处理大规模社会和经济数据的方法,就有必要建立起超级计算机中心来处理这些数据并对地球进行模拟。当然,要想处理模拟地球过程的海量数据,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能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技术挑战,但它远非天方夜谭。   数据分析专家彼特-瓦尔顿表示,如果你见识过谷歌的数据处理能力,你就会明白活地球模拟器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不是问题。如果你承认全球每年生产的数据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用于地球模拟,那么瓶颈问题就不再是数据处理能力。访问这些数据才是更大的挑战。    核心目标:为了人们的幸福   当然,仅仅拥有大量的数据并不足以建立起一个可信的地球模拟器。瓦尔顿表示,在过去这个世纪里,经济和社会领域都没有能够建立起拥有强大的预测能力的理论,虽然搜集了很多的数据。我怀疑,数据集越大,变数就越大。并不是我们对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了解不够多,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而是我们没有对我们所拥有的信息采取行动。   赫尔宾博士认为,活地球模拟器项目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它未来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社会经济趋势。比如,在过去数年中,很明显我们需要更好的指示器来判断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宁与否,而不是单纯依靠国民生产总值。   关键是,活地球模拟器项目将能够研制出更好的检测社会状态的方法,从而解决卫生、教育和环境等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人们的幸福。(彬彬)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1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三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
热度 1 mohong 2010-12-22 19:02
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复杂性专业委员会,国际计算机协会Social and Economic Computing 分会主办,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社会计算会议将于2011年11月5-6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召开。 论文投稿截止日期:2011年8月26日 最新信息请参阅中国自动化学会网站: www.caa.org.cn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检测系统
liuxiwei 2009-12-17 20:46
社会性事物怎么用来计算呢?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来看,模数转换打通了模拟和数字两个世界,从此自然界采集来的模拟信号能够参与到复杂的数值运算中来。模拟世界与数学计算的桥梁建立了。社会因素的计算也应该类似。先找到把社会属性变量量化成数值的东西。 社会性学科研究早就有了答案,衡量评价表示一种社会属性的量的方式太多了。各种考核,考试,评估,都是用来量化比较社会属性的。与工程应用的数值计算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属性往往比较复杂,包含多个维度,评价需要多种标准参量,量化方案也不唯一。社会检测的特点就是 多维度、多标准、多方案 。 拿检测系统类比,人为主要的敏感元件,人对社会现象的反应,就是敏感元件的特征。工业中有四大参量:压力、温度、流量、流量,而社会性变量太多了,这一点跟工业检测的特点, 社会检测敏感元件种类少,检测变量较多 。 类似于模数转换(ADC),社会数字转换(SDC)也就是把社会性变量 模型化、数量化 。这一变换靠人脑实现。变换与ADC类似比照基准参量模型化。模型化数量化之后也会有一些变换器的操作,转化成统计数据。
个人分类: 测控系统|3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