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应用技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Bomb Pulse Science——核试验炸出来的科学
热度 8 simonstone 2015-5-6 19:29
政治与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网络。二十世纪给科学与政治间的关系遗留的最重要遗产无疑是核能。原子物理和核化学的发展催生了核武器,改变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际政治规则和格局,并使得科学发展与国运盛衰前所未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而伴随而生的核能开发、核工业与核战略研究,又是现实政治交给科学界的重要课题,推动了相关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但除了这些宏大叙事之外,在科学的其它地方,政治以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介入到了学术研究中,并出人意料地扮演了推动科学进步的角色。原本是政治和军事行为的地面核试验,就在它们发生几十年后炸出来一系列科学发现。 1945 年 7 月 16 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中爆炸了人类第一颗原子弹“ The Gadget ”,这也是有记载的人类第一次核武器试验。早期的核武器试验以及两次核武器投入实战都是在大气层中进行的,截止到 1960 年,美、苏、英三个掌握核技术的国家已经进行了超过两百次核试验,总爆炸当量超过人类之前所有战争释放的 TNT 当量之和。科学家们很快就发现,大气层核试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一般大气层核试验的引爆地点包括地面靶标、高塔顶部、飞机投掷、气球悬挂和火箭发射等,高度从地面到对流层不等。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残留物不仅落在当地,还随着大气环流进入到全球环境中,造成世界范围内的放射剂量的上升。为了避免进一步军备竞赛和防止大气层核试验造成更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1963 年 8 月美、苏、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了除地下核试验之外的一切核试验。这一条约遏制了大气层中放射性物质的增长,但法国和尚未爆炸原子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未签字。 1974 年法国停止了大气层核试验, 1980 年中国结束了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标志着人类大气层核试验的结束,此后各国只进行地下核试验。 1996 年,各主要有核武器国家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此后除了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在国际社会强烈抗议下分别进行了数次地下核试验之外,人类核试验基本停止。 图 1 世界范围内曾发生核爆炸的地点( Yang 等, 2003 ) 大气层核试验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得放射性同位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丰度显著上升。放射性同位素的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核试验的原料如 238 U 、 239 Pu 等核素;核裂变的产物如 140 Ba 、 137 Cs 等核素;核聚变的产物如 3 H ( T )、 14 C 等核素。一方面由于大气环流的运行,另一方面由于主要核试验场地位于世界各地,南北半球、沙漠海洋都有分布,如图 1 所示(美国在内华达沙漠和马绍尔群岛、苏联在新地岛和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英国在澳大利亚和圣诞岛,法国在阿尔及利亚,中国在罗布泊),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很快扩散到世界各地。以 14 C 为例,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根据联合国关于原子辐射影响的科学委员会( UNSCEAR )报告估计,核试验释放的 14 C 给全球总计带来的放射性活度高达 2.2 × 10 17 Bq ( Gonzalez , 1998 )。对比中国国家标准《食品中放射性核素通用行动水平》中规定,每千克一般食品中 14 C 的放射性活度不能高于 10 4 Bq ( 武权 等, 2012 ),可见核试验释放的 14 C 放射性水平已经相当可观。 由于碳元素的特殊重要性,在 1940 年发现 14 C 后不久,对环境中 14 C 自然本底含量及其历史水平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天然本底的 14 C 主要通过宇宙射线带来的中子被高层大气中的 14 N 吸收产生,并以 14 CO 2 等形式迁移到大气层底部,并进而进入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近一万年以来, 14 C 的产生与衰变长期随宇宙射线通量涨落在一定范围内涨落( Damon 等, 2000 )。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大气层中 14 C 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 Suess 效应:来自远古生物遗体的化石燃料距今年代远超过 14 C 的半衰期,其中的 14 C 已经基本衰变消失,因此化石燃料燃烧后释放的 CO 2 相当于稀释了大气中原本含有的 14 CO 2 ( Tans 等, 1979 )。到 1950 年,大气中 14 C 的含量相对于 1850 年的平均含量已经下降了 2.0% 。但很快,核试验积累的 14 C 就造成大气层中 14 C 含量的急速上升。从 1950 到 1963 年全面停止大气层核试验期间,对流层中的 14 C 含量增加了将近一倍,造成了一个非常显著的峰值,这被称为 14 C 含量的“ Bomb Pulse ”(核爆突跃),如图 2 。此后,由于大气层核试验的停止和生物圈、水圈以及岩石圈的吸收, 14 C 在大气层中含量以指数形式减少,半衰期约为十一年( Hua 等, 2004 )。 图 2 1955 年至 1985 年间全球夏季大气层中 14 C 含量相对天然本底增高比例 由于受到季节、大气环流和生物活动的复杂影响,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 14 C 含量存在差异。图中显示将全球 32 个观测点的夏季观测数据加权平均得到的全球夏季平均值,以及以新西兰的 Wellington 代表南半球和以奥地利的 Vermunt 代表北半球的夏季观测数据。数据来自 Hua 等( 2004 ) 。 大气层中 14 C 的产生自然导致海洋、陆地和生物体内 14 C 含量的升高。这种升高来自于地球碳循环导致的积累。进入大气层的 14 C 并非因衰变而逐渐减少( 14 C 的半衰期是 5730 年,远远大于上述事件的时间尺度),而是由于海洋和生物对 14 CO 2 的吸收或交换而发生的减少。海洋以碳酸或碳酸盐的形式将 14 CO 2 固定在深海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 CO 2 固定为碳水化合物,动植物还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与大气层交换 14 CO 2 。实验和模型证实,大气层核试验产生的 14 C 首先在平流层积累,之后通过大气环流和对流交换扩散到对流层,进而在大洋和生物圈中富集( Levin 等, 2000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对世界各地的树轮进行逐年 14 C 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树轮中显示的 14 C 含量增高的比例和趋势基本与大气层中的比例和趋势一致( Hua 等, 2004 )。对人类头发和血样的 14 C 分析也给出同样类似的结果( Nydal 等, 1971 )。 对传统放射性碳元素测年法而言,大气层和生物圈内的 14 C 含量的异常升高对测年准确性是不利的。根据 14 C 衰变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积分方程 ln( c / c 0 ) =- k Δ t (其中 c 是生物样品在测定时的 14 C 丰度, c 0 是其停止与环境碳交换时的环境 14 C 丰度, k 是速率常数, Δ t 是样品距今的时间)不难发现, 14 C 含量的异常升高造成实际 c 0 值的异常升高。然而,也正因为这一异常升高的存在,使得 14 C 定年法可被用于过去无法应用的一些场合。这是因为,大多数生物的正常寿命远远小于 14 C 的半衰期,这使得利用 14 C 标记生命体的年龄和发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环境给生物体造成一个 14 C 含量的突增和随后的弛豫过程,并且这一突增和弛豫的时间尺度与研究对象的时间尺度可以比拟,就可以利用这一过程的表观动力学行为分析此类问题。“ Bomb Pulse ”正是满足条件的环境扰动,它造成生活在 1955 年之后的不同年龄的生物样本具有不同的 14 C 丰度( Geyh , 2001 ),从而为确定这些样本的年代提供了条件。根据 14 C 衰变的方程计算得到的北半球不同年份的生物样品中 14 C 含量随年份变化如图 3 所示。计算结果说明, 14 C 衰变的慢弛豫使得样品保存了它与环境停止碳交换时的 14 C 含量信息,而后者可以依据监测数据精确标定,这实际上相当于标定了样品的年代。不仅如此,由于 14 C 来自环境本底的自然增加,这一标记对生物样品完全无损伤、无干扰,忠实反应了真实情况下的生命现象,研究者只需要借助诸如加速器质谱( AMS )之类的快速高分辨质谱分析手段,辅之以适当的数学建模( Bernard 等, 2010 ),就可以解决问题,有人将这类研究命名为“ Bomb Pulse Biology ”( Falso 等, 2013 )。 图 3 北半球不同年份的生物样品中 14 C 含量随年份的变化 图中计算了样品在 1956 、 1960 、 1964 、 1970 、 1974 年等五个代表年份停止与环境碳交换之后的 14 C 含量衰变情况,假设样品初始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中 14 C 含量保持一致。由此可见在测量时(设为 2000 年) 14 C 几乎没有衰变,记录了样品形成时的 14 C 含量信息。 最早应用这一方法的研究工作可能是 1983 年 Druffel 等人研究胆结石形成年龄的工作( Druffel , 1983 )。随后的二十年中,可能是由于生物学家的知识所限,只有零星的报道涉及到这一方法( Campana 等, 2002 )。直到十多年前,这一方法才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5 年,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 Karolinska Institutet )的 Jonas Fris é n 课题组在 Cell 上发表文章 Retrospective Birth Dating ofCells in Humans (人类细胞的可追溯定年法),并被选作该期封面(如图 4 ),首次系统性地建立了利用 14 C Bomb Pulse 测定人类细胞年龄的方法。人们知道,在不分裂的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 DNA 分子不再复制和更新,因此细胞核中 DNA 分子中的同位素丰度水平与这个细胞从分裂中产生时的环境同位素丰度水平是一致的,记录了细胞产生的时间信息, Fris é n 等人在文章中称之为“时间胶囊”( Time Capsule )。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分离细胞核中的 DNA ,再利用 AMS 精确测定其中 14 C 的相对含量,就可以通过前述的定年方法确定细胞的年龄。过去使用 5- 溴尿嘧啶( 5-BrdU )标记的方法需要志愿者口服相应药物,耗费的时间和成本很大,并且也存在潜在风险,而同位素法完全没有这些问题。 Fris é n 等用这一方法测量了成年人大脑皮层中神经细胞的年龄,结果与个体年龄一致,支持了出生后大脑皮层细胞不再分裂的观点。同年 9 月,他们更在 Nature 上发表了一篇一页纸的短通讯 Age Written in Teeth by Nuclear Tests (年龄被核试验写在了牙里),报道了使用牙齿中的 14 C 含量确定人类年龄的方法,引起广泛关注。 图 4 Cell 杂志 2005 年 7 月 15 日封面 核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与人类大脑形状的叠合暗示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测定细胞年龄最直接的用途便是研究组织、细胞或生物分子在天然条件下的自发更新( turnover )。如果细胞年龄显著小于人体年龄,则可以判断细胞在发育形成之后存在更新现象;反之,如果细胞年龄接近人体年龄,则说明从细胞诞生以来基本上不存在更新现象。更进一步地,由于测得的细胞中 14 C 含量是参与细胞更新的细胞(与新合成时的环境 14 C 含量一致)和不参与细胞更新的细胞(与出生时的环境 14 C 含量一致)的平均值,利用数学方法分析此值可以得到细胞更新的频率。 Jonas Fris é n 及其课题组的 Kirsty L. Spalding 等人利用这一方法对诸多人类组织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传统上认为难以在出生后继续更新的心肌细胞和海马体神经元细胞都有更新现象:心脏在人的一生中会更新不到一半的心肌细胞,更新速率从 25 岁时的每年 1% 逐渐降到 75 岁时的每年 0.45% ( Bergmann 等, 2009 );而海马体每年会更新 1.75% 的细胞,成年人每天都会有 700 个新神经元细胞在海马体中产生( Spalding 等, 2013 )。这两项发现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和人类高级神经活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超重与肥胖问题上,他们还开展了系统性的工作。过去人们发现,脂肪细胞的数量在成年后没有明显增多。但他们通过细胞定年方法发现,每年大约有 10% 的脂肪细胞被更新,只是由于新生和凋亡的数量大致相同才维持了其数量的平衡( Spalding 等, 2008 )。进一步研究发现,脂肪细胞中的脂肪(以甘油三酯为代表)在脂肪细胞平均十年的寿命中会更新六次,并且其代谢情况与脂肪细胞的代谢密切相关。超重人群的脂肪产生速率不变,而消耗速率减缓,导致脂肪累积;而脂肪产生和消耗速率的同时减慢则会导致脂肪细胞分流脂肪能力的降低,导致高血脂症( Arner 等, 2011 )。这些结果说明,肥胖来自于脂肪细胞成长时期的脂肪积累,这种积累与调节脂肪细胞中脂肪消耗的基因和酶有关。也就是说,那些一吃就胖的人,他们的脂肪细胞很可能代谢脂肪能力不足;而那些脂肪细胞消耗脂肪速率很高的人,怎么吃都吃不胖。他们的研究有助于建立靶向性的减肥疗法。近几年来,其它课题组陆续有类似方法的工作发表,诸如研究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 β 细胞的更新( Perl 等, 2010 )、研究跟腱组织的自愈( Heinemeier 等, 2013 )等工作。相信随着这一方法的广为人知, 利用 14 C Bomb Pulse 研究生物问题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 除了在生物领域之外, 14 C Bomb Pulse 还给地球化学中研究自然界碳循环问题提供了重要工具。通过对大洋深处 14 C 含量在 1950 年到 1990 年间的监测和模型拟合分析,人们发现实际结果比原先的预测少 25% ,说明原先的工作高估了大洋吸收 CO 2 的能力( Hesshaimer 等, 1994 )。在全球变暖和碳排放日益增多的话语体系下,这种高估无疑削弱了人们对限制碳排放的迫切感。另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 14 C Bomb Pulse 定年法在法庭证物中的作用。过去人们难以确认近百年中有机物质的生产时间,使得在某些案件中确定罪证变得十分困难,而利用 14 C Bomb Pulse 就可以相当精确的确定有机物的生产时间。对 1958 年到 1997 年间的红酒中的乙醇进行 14 C 含量分析进而确定生产年份,其精确度可以达到 1 年以内,如图 5 所示。而对于 1992 年到 1995 年间生产的可卡因进行类似分析也可以达到相似的精度( Zoppi 等, 2004 )。由于碳元素分布的广泛性,这一定年方法相比其它同位素来说具有独特优势。 图 5 对红酒中的乙醇进行 14 C Bomb Pulse 定年分析的测定值与实际值关系 虚线表示测定年份等于实际年份的参考线。数据来自 Zoppi 等 ( 2004 )。 由 Bomb Pulse 所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至少还有三十余种,理论上它们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被用作标记研究生物圈和其它地球化学问题。早在五十年代,核爆炸产生的 185 W 就已经被用于研究平流层气象学了( Feely 等, 1960 )。到今天,核爆炸留给我们的这一份放射性同位素遗产仍然是某些科学发现的产出来源。 地面核试验无疑是人类在冷战时代的疯狂行为之一,它造成的局部环境污染和全球生态效应可能在今后的很多年中还需要人类自己为之付出代价。但没有什么事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Bomb Pulse 及其带来的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就是一例:原本与之毫不相干的生物现象和人类健康问题,却可以利用核爆炸来提供解答。站在科学发现的立场上,人们或许会这么怀疑:到底是政治利用了科学,还是科学利用了政治呢?当然,为了这些看似无用的科学发现去煽动各国政府进行地面核试验,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科学家都不会干的啦。 参考文献 Arner P, Bernard S, Salehpour M, et al. Dynamics of human adipose lipidturnover in health and metabolic disease . Nature, 2011, 478(7367): 110-113. Bergmann O, Bhardwaj R D, Bernard S, et al. Evidence for cardiomyocyte renewalin humans . Science, 2009, 324(5923): 98-102. Bernard S, Frisén J, Spalding K L.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interpretationof nuclear bomb test derived 14 C incorpora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s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010, 268(7): 1295-1298. Campana S E, Natanson L J, Myklevoll S. Bomb dating and age determination oflarge pelagic sharks .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2002, 59(3): 450-455. Damon P E, Peristykh A N. Radiocarbon calibration and application togeophysics, solar physics, and astrophysics . Radiocarbon, 2000, 42(1):137-150. Druffel E R M, Mok H I. Time history of human gallstones: application of thepost-bomb radiocarbon signal . Radiocarbon, 1983, 25(2). Falso M J S, Buchholz B A. Bomb pulse biology . Nuclear Instruments and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Atoms, 2013, 294: 666-670. Feely H W, Spar J. Tungsten-185 from nuclear bomb tests as a tracer forstratospheric meteorology . Nature, 1960, 188. Geyh M A. Bomb radiocarbon dating of animal tissues and hair . Radiocarbon,2001, 43(2; VOL B): 723-730. Gonz ález A, Radioactiveresidues of the cold war period: A radiological legacy . IAEA BULLETIN, 1998,40(4): 1-10 Heinemeier K M, Schjerling P, Heinemeier J, et al. Lack of tissue renewal inhuman adult Achilles tendon is revealed by nuclear bomb 14C . The FASEBJournal, 2013, 27(5): 2074-2079. Hesshaimer V, Heimann M, Levin I. Radiocarbon evidence for a smaller oceaniccarbon dioxide sink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 Nature, 1994, 370(21):201-203. Hua Q, Barbetti M. Review of tropospheric bomb 14C data for carbon cyclemodeling and age calibration purposes . Radiocarbon, 2004, 46(3): 1273-1298. Levin I, Hesshaimer V. Radiocarbon-a unique tracer of global carbon cycledynamics . 2000. Nydal R, Lövseth K, Syrstad O. Bomb 14C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 1971. Perl S, Kushner J A, Buchholz B A, et al. Significant human β-cell turnover islimited to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life as determined by in vivo thymidineanalog incorporation and radiocarbon dating . The Journal of Clinical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2010, 95(10): E234-E239. Spalding K L, Bhardwaj R D, Buchholz B A, et al. Retrospective birth dating ofcells in humans . Cell, 2005, 122(1): 133-143. Spalding K L, Buchholz B A, Bergman L E, et al. Forensics: age written in teethby nuclear tests . Nature, 2005, 437(7057): 333-334. Spalding K L, Arner E, Westermark P O, et al. Dynamics of fat cell turnover inhumans . Nature, 2008, 453(7196): 783-787. Spalding K L, Bergmann O, Alkass K, et al. Dynamics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in adult humans . Cell, 2013, 153(6): 1219-1227. Tans P P, De Jong A F M, Mook W G. Natural atmospheric 14C variation and theSuess effect . 1979. Yang X, North R, Romney C, et al. Worldwide nuclear explosions .INTERNATIONAL GEOPHYSICS SERIES, 2003, 81(B): 1595-1600. Zoppi U, Skopec Z, Skopec J, et al. Forensic applications of 14 C bomb-pulsedating .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Interactions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004, 223: 770-775. 武权 , 刘庆芬 , 张晓东 , 等 . 我国食品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限制标准 . 癌变 . 畸变 . 突变 ,2013, 24(6): 470-473. (原载《学堂化学志》 2015 年 4 月刊)
9598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技术革命与应用技术大学的未来展望
merp 2015-2-26 16:39
混合式教育和创新教学法 --- 应用型教育的重新定义 在以前 ,毕业就意味着教育生涯从此结束,工作历程由此开始。如今,教育和工作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学术型 院校固然能提供 理论 知识,然而很多传统学术课程并不能提供实用的 专项 技能训练,因此 培养 “ 即插即用 ” 的行业专业人才 成为一个难点 。 然而, 高职院校提供的技能培训能够很容易的得到工作岗位,但 这些培训知识 是有保质期限的,过期的 培训知识 将导致被 行业 淘汰。 双重教育模式(也就是应用型教育模式)结合了理论知识以及行业专项技能两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 不但可以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并得以转化,同时可以获得 业界公认 的行业专项技能 。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 教育机构 必须结合行业技术来提供一个创新的教育模式,来使就业能力最大化。对于想要转化为应用型大学的高等院校 (IHL) ,则需要创建新的能力以及关系网来重新设计课程大纲 、研究并 开发混合式学习内容、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并有效的 促进实践学习。 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定义 窗体顶端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对于什么是应用型本科,如何从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评价体系角度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体系,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目前还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应用型本科的本质内涵和发展策略 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基本点 。 应用型本科的本质内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确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规格,重视人文知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要求学生了解技术创新的知识,熟悉技术创新的原理和方法,具有初步的技术创新实践能力,能参与科技和创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创新素质。其培养目标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技术创新与开发、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维持工作... 窗体底端 所谓应用型本科,就是面向专业领域,侧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层次。 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 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从传统教育孵化而来的产物;也是在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壮大起来的一种职业型教育。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国都积极结合其独特性,望探索出一种推动人才培养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如“工学交替”模 式 、“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创业实践”模式、“个人专业”模式、“产学研培养”模式、“创业孵化器”模式等等。其中企校合谋模式由于其连接了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消费市场,顺应了应用型“实用精神”的精髓而倍受人们的亲睐,但是也由于企校对接的种种困境,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精神而备受批评,因而企校对接的困境成为企校合谋模式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新加坡立腾学院 的成功经验 Lithan Education于1997年成立,主要以SAP ERP专业培训及行业顾问为主体。于2002年,集团决定成立 Lithan Hall Academy 作为教育窗口提供一系列高等教育课程,运用理论实践同步的应用型教育理念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高端专业人才,以及有创造力的高科技创业家。学院的办学特色表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效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融合实用性技能与现代行业需求,最终获得向高端专业领域成功转型的方式。注重发展 体验式学习,包括 参与某项目 或工作实践, 最大限度的帮助 学生 过渡,进而符合就职要求。学院更积极的联合企业雇主 提供实习 实践 和就业 机会给学生 , 承担起桥梁作用,实现学而致用 。目前 , 已 为电子信息通讯领域高端从业者提供8项NICF文凭 及多种单项培训,不仅使国际学生即时就业率达70%以上,而且培养了大批 信息通讯领域的高端 人才 , 使普通技术人员均华丽转身为行业专家。 包括:ERP顾问、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管理员、创新科技市场与营销等。 在未来的规划中,还将开设多过20个国际专业证书及多达100 个单项培训课程 。 多年来学院实施应用型教育理念,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 注重能力拓展、结合行业实践、侵入移动式无限学习及互动式授课方式。在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下,所有科目为模块式设置,并具备容易被吸纳的特点,可以被包含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这推动了立腾学院展开多方面的国际合作,成为应用型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学院已经在印度、马来西亚、印尼、中国、缅甸等地 携手当地教育机构共同推进应用型教育模式,并且在 不同程度 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合作成果 。 新加坡 立腾学院 在应用型教育模式备受关注的今天,不仅 创建新的能力以及关系网来 丰富 课程大纲 、研究并 开发混合式学习内容、结合创新教学模式 、并有效的 促进实践学习 和就业 。 我 们决心继续深入研究与创新,为行业发展、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欢迎洽谈学术合作,联系我们中国区代表 139 9810 1156
2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感受
jingbz 2015-2-19 22:11
2015年元月27日,进行一年多的科技厅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生物质能源植物山桐子栽培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通过了专家组验收,正式全面完成。整个试验围绕着催芽试验、基质筛选、容器育苗、野生资源调查、容器苗的试种等工作,发表了科技论文一篇,待发表论文两篇,培养了年轻老师和学生,保质超量地完成了任务书安排的各项工作。课题结束后,反思自己的试验过程和内容,觉得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可以再深入地研究,由于经费和试验技能的更高要求,有待于今后的机会去进一步尝试。所以说,科研无止境,学术无尽头,我还得在专业知识、科研技能、科研方法、科研设备等方面继续学习,才能承担更重要、更前沿的研究任务。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成果为什么大部分只停留在论文阶段?
热度 68 Taylorwang 2014-11-2 10:2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国家资助的科研经费的增加,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增长迅速,发表在国际杂志上的 SCI 论文数量,也仅次于美国。但另一方面,由各大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主导开发的实际工程应用技术反而相对越来越少,成为大家重点的诟病目标。虽然各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考核,职称晋升评定仍主要以高水平,高影响因子的 SCI 论文为主,也有不少科研工作者提出 SCI 论文无用论的观点,极力证明目前的这种研究与应用脱离的状况都是“唯 SCI 论文”引起的。 理性地分析,应该是科研项目的来源不同,将决定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国家的科研经费,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些重大专项,往往都是申请人通过申请书申报的。能拿到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人都是聪明人,通过查阅资料,及自己的以往研究经验或跟导师的研究经验,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书的内容,一般合符科学原理,最好还要有创新的突破点与理论上研究的亮点。在研究基础上若已有相应发表的 SCI 论文,则申请书就更有份量。项目评审人,看到申请书的研究有特色与亮点,原理上讲得通,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考虑到申请人拿了资助,不至于将来什么可以交差的 SCI 论文成果都没有,也就增大同意资助的可能。 由于项目申请时就没有实际应用基础,且项目拿到后,将来项目完成要交差,也是以发表几篇 SCI 论文为验收条件,而不是以应用为验收条件,要让这些研究成果能实际应用,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些所谓的重大专项课题,如我了解的一些水专项科研项目,当初不少团队申请项目时,就是为了分上面拨下来的研究经费大蛋糕。有些研究内容,已经是公知范围的内容,为了重新立一个项目拿到钱,则加上特殊地理区域的限制。有些项目申请,还要求有配套的示范工程,即申请者必须找到愿意花钱建示范工程的合作单位。申请课题时为了拿到国家拨付的研究经费,将示范工程的规模与要求定得较高。拿到课题真的做时,因申请的一些技术,强调了创新性,但从经济成本的核算,操作的可靠性与方便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要做这个示范工程,发现真找不到一个愿意出钱做示范工程的“冤大头”,为了项目通过验收,还要从申请单位的科研经费中予以支付。若科研经费用于额外增加的示范工程的建设,造假现象就难免了。或示范工程的规模严重缩水,或所谓示范工程,只是用于验收的“外表”工程。项目验收的专家也都不蠢,且不少验收专家与申请者也都是不大的圈子中的朋友,项目申请者的难处,一些做假的东西项目验收时也都能看得出来,但只要形式上合法,且有“科研成果”的 SCI 论文发表,只要做假不太离谱,一般也就验收通过了,显然这些研究课题的成果离实际应用,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若科研项目不是向上申请要来的,而是 在工矿企业的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被企业委托,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形成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就一定不是以发表 SCI 论文为目标,而是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项目的验收,也是以研究的成果能不能实际应用为目标,其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最近。 往上跑申请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与往企业跑,找可能做的研究项目的技术人员都是重要的。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排名评审体系,以及教师的晋升要求中,高水平的 SCI 论文,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因素,且 SCI 论文,也比较容易显现出来,故 SCI 论文数的增加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虽然有些尖端应用技术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事实上应用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否则不能支撑我国宠大的工业体系。 看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产品,甚至不少新奇的科技产品,绝大部分是中国企业生产的。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一些企业, 有时我们会碰到另外的一种科研人员。有些中小型的企业,企业老板或几位合伙的创业者,本身就是研究人员,他们整天考虑如何设计市场欢迎的新产品,如何改进产品的设计,他们对应用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很少发表相应的科研论文,更不用讲发表到国外杂志上的 SCI 论文了。 我国的研究经费申请及使用方法不改变,绝大部分科研经费仍将主要用于资助能写 SCI 论文的科技人员。 若高校也只强调写 SCI 论文为主,则实际工程应用研究开发能力也会下降,相应的专业课的师资,慢慢就会演变成只会写 SCI 论文,对国内的产业状况严重脱节,也难以培养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科技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长远来讲,有可能影响将来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要改变这种现象,如何培养与选择应用领域的高校专业课的老师,如何开展高校专业课的教学,这些都必须引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31264 次阅读|146 个评论
[转载]黄达人:准确理解本科应用转型的内涵
wlingj 2014-6-17 15:52
黄达人:准确理解本科应用转型的内涵
个人分类: 大学发展|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公告
热度 2 talentblog 2013-7-10 15:34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现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予领域;4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农、艺8大学科门类。为了加强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各1名。 一、应聘条件 1、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应具有教授职务(或在海外大学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博士学位和相关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事的学科领域与所聘岗位有密切联系; 3、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外联络能力; 5、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 特别优秀者,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应聘要求 1、应聘采用网上报名或直接报名两种方式。 2、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复印件、近期免冠照片各1份,以及个人应聘申请书等材料(包括个人教学、科研情况)于2013年8月5日前邮寄或送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3、经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学校将对其进行面试。 三、待遇 一旦录用,待遇具体面议。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织部 邮  编:201418 咨询电话:60873547 传  真:60873546 E-mail: zzb@sit.edu.cn 联系人: 胡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3年7月5日
318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等公告
talentblog 2013-3-18 16:19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历史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现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予领域;4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农、艺术8大门类。为了加强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筹)院长、轨道交通学院执行院长、财务处副处长各1名。 一、应聘条件 1、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院长、执行院长应具有教授职务(或在海外大学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博士学位和相关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事的学科领域与所聘岗位有密切联系; 3、财务处副处长应具有高级会计师职务或注册会计师(CPA)证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经历; 4、国际交流学院(筹)院长还需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背景,熟练掌握英语,对外交流活动能力强; 5、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6、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外联络能力; 7、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 特别优秀者,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应聘要求 1、应聘采用网上报名或直接报名两种方式。 2、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复印件、近期免冠照片各1份,以及个人应聘申请书等材料(包括个人教学、科研情况)于2013年4月12日前邮寄或送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3、经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学校将对其进行面试。 三、待遇 一旦录用,待遇具体面议。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织部 邮  编:201418 咨询电话:60873547 传  真:60873546 E-mail: zzb@sit.edu.cn 联系人: 蔡老师 侯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3年3月12日
2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辽宁省雷达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组建
四面山 2012-4-16 21:53
本报讯 近日,辽宁省雷达系统研究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该重点实验室在沈阳自动化所自动化系统研究室雷达技术事业部基础上组建成立,研究方向包括雷达基础理论研究、雷达仿真技术研究、雷达应用技术研究、软件化雷达信号数据处理系统技术研究,主要涉及智能交通、工业应用和国家安全等领域。 目前,重点实验室在火车平面调车雷达、道口监控雷达、汽车安全雷达、智能交通雷达、工业测量雷达、区域安防雷达以及成像雷达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均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同时,该实验室与国内多所重点高校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周峰) 《科学时报》 (2011-08-31 A2 综合)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8/248307.shtm?id=248307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大明 油井抽油机的应用技术现状与分析
ems86 2012-3-30 09:22
油井抽油机的应用技术现状与分析 陈大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沈阳采油厂工程维修大队 辽宁沈阳 110316 ) 摘要: 油田生产用抽油机,是油田生产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采油设备,适合大量、连续、少维护采油,综合最节能、高效。该文主要针对抽油机的技术现状、维修等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 抽油机;维修;应用;现状;分析 1. 常规油气抽油机与煤层气用抽油机的区别 常规油气抽油机与煤层气用抽油机主要是大小不同,因为煤层气井一般较浅,在 400-800 之间最多,因此主要用 3~6 型抽油机,而油气井深度都超过 1000m ,杆柱较重,需较大的选点载荷,通常都在 10 型以上,当然在陕北和油层浅的地区使用的也有小型机。另外煤层气排采要求连续型,通常煤层气井的抽油机都与变频调速电机配合使用,当然一些油田也使用了变频调速装置。 2. 抽油机举升工艺的分析 . A.. 游梁式抽油机 游梁式抽油机仍然是应用最普遍的人工举升方式,它由一套电机驱动的地面系统举升油管中的抽油杆,以实现井下泵的循环往复工作。改善抽油机系统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包括:新型抽油杆接箍;减少气锁的游动阀;光杆磨损滑套密封及安全设备;一种新颖的、使用连续油管的双作用泵;快速便携式动力仪;井下流体加热器;一种独特的双级杆式泵。 B. 柱塞举升 在柱塞举升中,自由移动的柱塞下落通过油管或套管中的流体,然后在高压机构或注入气作用下携带流体段塞返回到地面。 3 种柱塞技术革新包括:单井柱塞举升控制器;释放过载流体的固定阀;全封装地面 / 井下柱塞举升系统。 C. 气举 气举系统从油套环空注入高压气体,通过气举阀进入油管,降低油管内液体密度并将其举升至地面。在气举方面有 2 项设备及电子新技术,缠绕可取式井下光纤温度剖面测试系统和一种独特的用于优化气举操作的、结合现场及办公操作的智能系统。 D. 螺杆泵 螺杆泵系统是靠地面的驱动头转动抽油杆,从而驱动井下的转子在弹性定子中工作。螺杆泵系统的改进包括:用于中等载荷的新型驱动装置和应用范围更广的新型油管旋转器。 E. 电潜泵 电潜泵是井下工作的多级离心泵,其电能通过潜油电缆由地面电网传送。电潜泵方面的技术改进包括:适合含游离气较高液体的多叶轮泵;专门用于生产高粘流体的高粘性流体电潜泵;有利于生产较轻流体的新式、高效的宽叶轮开口泵;高可靠性的、实时对电潜泵和井下条件进行监控的带地面接口的井下传感器;适合不同作业的挠性油管电潜泵,及为此研制出的新传感技术。 3. 无刷自控电机在抽油机上的应用分析 游梁式抽油机是石油开采的主要采油设备,它的用电量占整个油田总用电量的 60% 以上。但由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能与抽油机实现合理地配合的电动机,它造成抽油机电机的平均负载率不足电机额定功率的 30% ,与它配套的变压器的负载率不足 10% ,电动机的实际效率小于 0.8( 电动机额定负荷时的效率为 0.87 — 0.90) 。它不断造成抽油机电力拖动系统投资较大,浪费了大量的电网容量,同时,也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抽油机的转矩是一个随着曲柄角度而周期性变化的,它与风机水泵等恒转矩负载有很大的不同。电机额定转矩与平均转矩之比为 0.48 。当抽油机启动时,抽油杆一般处于最低位置,所需启动转矩只需克服静磨擦力及原油的表面张力的影响,因此,所需转矩相对较小。抽油机启动后,抽油杆开始上升,很快(约 2.5S )就碰到了第一个最大阻力转矩。因此,它一方面要求电动机具有较大的静启转矩,克服静磨擦力;另一方面,要求电机具有较大的平均启动转矩,以便使电机在第一个最大阻力转矩到来之前,超过电机临界(最大转矩转速),使电机进入稳定工作状态。 无刷自控电机的启动装置是采用免维护设计 ( 避免了电子节能控制装置成本高 , 故障率高等缺点 ) ,它本身不会增加电机的运行、维护工作量。同时,由于无刷自控电机启动转矩增大,启动电流减少,避免了电机因堵转、断相和重复启动而烧毁电机线圈的现象,提高了电机运行的可靠性,减少了电机的故障率。无刷自控电机与抽油机的机械特性实现了合理的配合,使它成为抽油机的一种经济的、节能的配套电机。 4 . 抽油机减速机 维修和维护分析 ( 1 )在安装过程中,往减速机箱内的油池中的两个螺栓孔注润滑剂。润滑剂型号 150# 是用于夏季的极压齿轮油, 120# 是用于冬季的极压齿轮油。万一极压油紧缺,引挚油 50# (用于夏季的)和 40# (用于冬季的)可以 作为 代替。 ( 2 )新使用的减速机,操作 24 小时后系紧固定物, 7 天操作后再系紧, 30 天后再系紧。 ( 3 )正常操作下,检查减速机,轴承盖上轴和密封面,减速箱接触表面,油放出口的堵塞是否有油溢出,并检查系紧部件有无松开。 ( 4 )新操作 6 个月后,清理减速机内部,替换润滑油。 ( 5 )正常操作下维护减速机。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在 6-12 个月后,使用者需全盘维护一次。包括:打开检查孔盖,检查每个齿轮组的磨损情况,观察分析润滑油。如果润滑剂变质,需全部放掉,用轻质油完全清理, 注入 新油。如果减速机没有立即运作,抽油机在至少 10 分钟内运作,以确保护油膜在齿轮表面及轴承上形成,从而对齿轮形成有效的保护。 5. 数字化抽油机技术分析 根据油田公司“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指导方针,为适应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快速发展,提出第二代数字化抽油机的设计制造思路。数字化抽油机是指具备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功能的抽油机。是针对目前数字化建设现场施工中安装工作量大、野外施工难度大、油田现场动火、动电危险度高、设备集成度低、各施工单位安装方式不统一等问题而研制的新产品。该产品集成油井数据采集模块,实现抽油机自动调节平衡,自动调节冲次。现场安装和数字化建设安装同步进行,节约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对油田数字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数字化抽油机的性能与特点。一是自动调节平衡抽油机平衡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抽油机的效率、能耗和寿命,对抽油杆的工作状况也有很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第二代数字化抽油机根据自动监测并实时显示抽油机的平衡状况,可手动或自动将抽油机调整到最佳的平衡状况,降低峰值电流,达到保护减速器和节能的目的。通过软件可设定平衡度,如 90 ~ 100% 为最佳平衡状态,当采集的传感器数据计算之后,自动启动平衡电机进行至最佳。二是自动调节冲次。抽油机运行过程中,根据功图量油软件数据接口得到的泵功图或泵充满度,应用最佳冲次技术设计的判定软件计算后,发送指令给变频器,调整电动机输入频率,调整到最合理的抽油机冲次。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 http://www.ems86.com 总第 434 期 2011 年第 43 期( 12 月 28 日出版) ----- 转载须注名来源
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全球招聘特聘教授及执行院长
talentblog 2012-3-29 16:38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全球招聘特聘教授公告 为提高我校科技队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我校在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我校自主发展和卓越发展能力,结合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我校发展定位规划,突出人才工作重点,特向海内外发布我校特聘教授招聘启事,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前来应聘! 一、 招聘岗位 专业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机械工程类、电气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类、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类、土木与建筑工程类、化学工程与制药工程类、轻化工程(香精香料)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艺术设计类、经济与管理类、园林园艺类、轨道交通工程类,及社会工作类 二、 招聘条件 1. 具有开阔的战略视野、前瞻和预见能力,能敏锐把握本学科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 2. 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有效组织队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推动和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3. 一般应是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教学成果奖等奖励的主要获得者,具有博士学位及高级职称,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 4. 海外应聘人员一般要担任国外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含)以上职位。 三、薪酬待遇 1、提供50-100万科研启动经费; 2、特聘教授岗位津贴16万元/年人民帀起,另提供80万元安家费; 3、我校将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引进人才的能力水平聘入相应的国家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目前本校国家专业技术二级岗尚有名额。 四、应聘方式 1. 应聘者需提供以下材料: (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应聘登记表》(应聘者可登录我校人事处网页 http://hro1.sit.edu.cn/ 下载填写); (2) 学历、学位、职称聘书复印件; (3) 近5年教学科研成果清单和5篇代表作复印件; (4) 受聘后的工作设想和预期目标。 2. 报名方式:来人、来函或E-mail 应聘均可。 地  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事处 邮  编:201418 咨询电话:021- 60873558 传  真:021- 60873557 E-mail: renshi@sit.edu.cn 联系人:王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2年3月19日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公开招聘二级学院执行院长公告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为办学目标的、具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上海市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现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法、经、管、农7大门类。为了加强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筹)执行院长。 一、应聘条件 1、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教授职务(或在海外大学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博士学位和相关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事的学科领域与所聘岗位有密切联系; 3、国际交流学院(筹)执行院长还需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背景,熟练掌握英语,对外交流活动能力强; 4、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5、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外联络能力; 6、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身体健康。 特别优秀者,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应聘要求 1、应聘采用网上报名或直接报名两种方式。 2、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复印件、近期免冠照片各1份,以及个人应聘申请书等材料(包括个人教学、科研情况)于2012年4月15日前邮寄或送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3、经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学校将对其进行面试。 三、待遇 一旦录用,待遇具体面议。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织部 邮  编:201418 咨询电话:021- 60873547 传  真:60873546 E-mail: zzb@sit.edu.cn 联系人:蔡老师 侯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2年3月15日
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好或坏的专业,只有好或坏的研究(脚印贴)
热度 1 罗岚 2011-8-19 22:51
好或坏是指对科学的贡献,热门是短时间应用程度。 走到获得博士学位,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转换过专业,因为博士学位不是那么容易跨专业拿到的:即使通俗的字面专业有些不同,也是把硕士的研究应用到博士领域了。总结接触到的研究方向,硕士类通常具备攻击的特征,而博士研究应该是造福一方的类型:所以很多仅仅限制在国内核心专业本质上是硕士学科。所谓博士阶段,是各个学科融会贯通的过程。做到博士,有时候对人文社科有些看法:琢磨人还用博士研究?待到博士后一个人最孤独的阶段 (现在深刻感觉辜负了清华大学实验室里那个座位,但是 OUT 了就肯定不用座位了,不后悔!),深刻体会周围的社会和人心、人性:理解为什么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存在即合理! 。只要是可以呈现、存在的事物,应该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对生命科学也远望观察了很久,DNA 和信息科学的融合研究从理论到应用都看到结果了。 所谓研究,和大多数快速进入社会的本科生掌握的应用技术有些区别。还是坚持认为:有攻击和限制的专业仅仅是硕士学科!博士后给了博士们一个转变研究方向的机会,但是对必须继续走研究道路的博士,这个机会在天掌握,只有听天由命。所有专业通过正确的研究路线,可以展示精彩的结果;同样,剑走偏锋的研究可能给文学艺术提供素材;但是对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贡献在时间、实践、事件的证明后,好的研究得以延续,坏的研究沉淀消失。 NIST (美国国家标准局)对坏的研究也持肯定态度:坏的研究为好的研究提供规避条件 。 狐狸精的由来请参见: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1685do=blogid=471002from=space 。
3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水坑”与“星星”
boxcar 2010-12-11 18:57
最近,科学网的著名科学观察家【 1 】朱猛进老师猛劲写博文,其中一篇叫低头看星星与仰头过水坑【 2 】。我曾在猛进老师的这篇博文下面写过三条评论,并表示水坑与星星本来就是很有趣的话题,朱老师建议我以此为题写一篇,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博文的名目。 水坑与星星,相去甚远,一个近近地横在我们的脚下,一个高高地挂在遥远的天际;一个随时可能拦住我们的去路,一个若隐若现、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如何明显的影响。用水坑和星星来形容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确实是比较贴切的。一般来讲,做技术的负责脚踏实地对付水坑,玩科学的专司仰望空中的繁星。 不过,水坑和星星的关系虽看似很远,其实倒也不远。如果我们低头去看水坑,没准也能在里面看到几颗星星那是天上的星光被反射后形成的星星的倒影。说白了,应用技术的研发中其实也蕴含着基础科学的问题,至于这些星星能否被看到,全在想去过水坑或填水坑的人是否有这个兴趣和眼力了。虽说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在水面形成一个倒影之后总归还是有所不同。最起码,它会随着水波的荡漾显得飘忽不定,要抓住甚至比天上的真实的星星更难;更何况,如果水面上还有些莫名其妙的漂浮物,要看清楚就更难了。 天上的星星往往是在一片黑暗背景中闪烁,对比鲜明,所以更容易看到,这就如同很多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在排除掉各种影响因素后进行的,所以更容易总结出明确的规律,进而形成完备的科学体系。相比之下,水坑中的星星,其光线更加暗淡,更加扑朔迷离,常常难以分辨;这就如同在许多现实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凝练科学问题时,总是交织着各种干扰因素,排查的难度只会更大。 似乎看星星与过水坑是不大相关的两码事儿,其实不然。要到一个观看效果最佳的山头儿去看星星,路上也难免会遇到个把水坑要过,如果只顾仰头赶路,不小心跌入水坑,弄一身泥不说,没准还会摔坏或者弄脏了用来看星星的望远镜的镜头,看星星的效果和热情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事实上,在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中,总要具备很多条件,也确实也有很多技术问题要克服,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过水坑。再者说了,因为水坑的水面会反射星光和月光,所以在暗夜中我们也可以借此判断哪里有路、哪里有水坑障碍,即所谓亮水黑泥黄花路。 其实,如果漫天的乌云浓雾,仰望天空一时还看不到星星,我们也不妨低下头来,一边沉思一边找路,顺便通过一个个水坑。 ***************************** 参考: 【 1 】刘立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2198 下面的评论( 8 楼)。 【 2 】朱猛进: 低头看星星 与 仰头过水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91828
个人分类: 科研|4611 次阅读|6 个评论
2010年十大热门应用技术预测
yyt1 2009-12-15 11:41
2010年十大热门应用技术预测 http://info.ec.hc360.com/2009/12/150850167822.shtml 2009/12/15/08:50 来源:EETimes 2010年什么科技应用最红?以下是EETimes美国版编辑群选出的10个热门项目,包括 电子 书阅读器、3DTV等等;除了列举让这些应用如此引人瞩目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可能让它们仍无法在2010年出人头地的未解问题。 电子书阅读器 在今年,电子书阅读器(e-bookreaders)取得了更长的 电池 续航力、彩色触控屏幕以及越来越多的市场动力;在2010年,较不那么确定的是,这个价格仍然高贵的平台是否能出现大量的成长,同时为相关 芯片 供货商带来更多利润。 Amazon与Sony是电子书阅读器的早期领导厂商,但他们接下来的路可能会越走越辛苦;这样的状况也是众多后进厂商,包括美国出版业者BarnesNoble、从剑桥大学独立的PlasticLogic,以及众多台湾厂商(包括BenQ、Foxconn)等即将面临的也有人猜Apple会来参一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ediaIdeas的估计,2008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的出货量为110万台,明年该数字则将成长至600万台;另一家研究机构In-Stat则预测,电子书阅读器相关 半导体 组件市场,将在2013年达到11亿美元规模。 智能电网 智能电力网络(smartelectricnetwork)概念终于在数年的讨论之后,在09年完成了标准 化工 作与相关计划的起步;资深风险投资业者JohnDoerr表示,一个开放性、数字化且网络化的供电网,将会是我们此生所看到的、最后一个伟大的网络建设案。 Doerr指出,今日的英特网拥有1兆美元的经济规模,全球上网人口约有12亿;而 能源 产业规模则有6兆美元,使用人口有40亿人,且该领域因为种种理由还没有什么创新。美国最近已经通过投资额达80亿美元的智能电网计划,中国、印度与非洲也可能会跟进。 不过在这个领域,仍有许多各国法规、商业与技术上的障碍有待克服;要推动可替代能源的运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建立,有必要各国政府透过立法方式来进行。而另外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是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具经验的工程师能够完成全球智能电网的布建? ( 印刷 )滚动条式制造技术 结合创新的材料技术,利用滚动条式(roll-to-roll)制程可望以低成本大量制造出像纸张一样薄的电池、 LED 、内存、RFID卷标、太阳等电池等等组件;这个概念已经众所周知,但其实该技术并不容易,有很多厂商已经尝试过却失败。 但包括德国业者PolyIC在内的厂商并没有打退堂鼓,该公司最近发表了20位的塑料内存组件,就是采用滚动条式制程来生产。此外新创公司SolarmerEnergy、Konarka等,试图以滚动条式制程生产太阳能电池。日本厂商KonicaMinolta则在开发滚动条式生产的LED组件。 以上的研发都非常具吸引力,但滚动条式制程技术看来还没有准备好能颠覆世界。 MEMS陀螺仪 三轴微机电系统(MEMS)陀螺仪(gyroscopes)将很快催生更聪明的智能手机,以及更好用的游戏机游戏杆或遥控器。现有的MEMS陀螺仪多是用来稳定数字相机、高阶手机所拍摄的影像,在2010年,这些组件还将进驻GPS、以及像是无线空中鼠标(in-airmice)等3D外围装置。 MEMS陀螺仪可望为手势识别(gesturerecognition)以及远程选单控制等接口带来革新,并取代传统键盘与鼠标;但要注意的是,过去也有些3D外围装置未能获得使用者青睐而失败,此外还有很多类似技术将成为MEMS陀螺仪的竞争者。functionImgZoom(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防止撑破表格{varw=$(Id).width;varm=650;if(w 微型投影机 想要一支内置微型投影机的手机吗?这种新装置能让小屏幕上的画面投射到更大的墙面或平面上,意味着使用者能选择一种更舒适的观看影片屏幕大小,或是随时进行商业简报。包括TI、Microvision、Micron等厂商都已抢进该领域,Samsung与LG也将推出相关手机产品。 不过据了解,目前市面上已经有超过100款的微型投影机产品,大多数却是独立式的投影机装置(约是车库门遥控器大小);分析师预测,目前全球微型投影机出货量约200~300万台,其中很少部份是嵌入式的。 让微型投影机嵌入手机等装置的障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耗电量与发热量;此外相关显示组件也需要克服量产问题,目前相关产品的价格仍然非常昂贵。而要说服消费者接受这个新玩意儿也是一大课题。 远距医疗 据统计,光是美国民众去年一年花在医疗照护上的费用,总计就达到2.5兆美元(为美国GDP的18%)。人人都在寻找是否能让医疗成本下降的方法,现在有个方法是把医疗监视设备搬到家里,特别是针对因压力与肥胖所导致的一些慢性病患者。 市场研究机构ABIResearch的分析师JonathanCollins预测,目前可穿戴健康照护设备(几乎大多数是运动或是瘦身仪器)的出货量约为1,165万台,到2014年,该数量将可扩充至4.2亿台,其中有5,900万台是家庭使用。Collins表示,包括蓝牙、Wi-Fi等无线技术的普及,也将让家用医疗设备的连网更为简便。 透过家用医疗监视设备与感测网络,可把每个人的体重、生命征象与睡眠状况自动做分析,以早期发现健康问题;此外这类装置也能在高龄化时代,让银发族更长寿、居家更安全。但一个棘手的问题是,谁愿意投资这些居家医疗照护系统与服务?此外,相关远距医疗技术的发展还在初期阶段。 远距医疗相关的标准化工作也在发展阶段,包括如何将家用医疗监视仪器所收集到的个人健康信息,通过网络安全地传送出去,以及医疗植入装置与医疗设备的连结与数据交换等,都是相关标准团体如ContinuaHealthAlliance正在努力的工作。据了解,以上任务牵连的范围甚广,恐怕得花上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Android 2009年是Android手机的诞生年,而到2010年,采用该Google所开发之操作系统平台的装置,将到处可见。虽然对于Google致力将Android推向手机以外之各种装置的承诺,业界仍有不少质疑,但消费性电子产业恐怕难以抵挡这股趋势;未来包括电视、机顶盒、便携式GPS装置、MP3播放机,都可能看到Google与Android的影子。 而各家厂商已经看准Android商机积极抢进,包括ARM、MIPS等半导体IP供货商、设计服务业者Aricent以及EDA供货商MentorGraphics等,日本厂商还成立了一个组织(OESF)专门推动Android在各种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还有中国、新加坡等地的业者,也计划推出Android车用导航系统等消费性装置。 包括HTC、Motorola、Samsung等手机大厂,以及众多亚太区OEM/ODM厂,也都有意开发各种Android装置;不过像是Panasonic、Sony等消费性电子领域大厂,则对Android仍采取观望态度。 对Android是否能进军更广大消费性电子市场,是有理由持保留态度的;该平台最初是为智能手机所设计,所支持的处理器也有限,并无法支持C语言应用程序。因此相关设计工具供货商、芯片业者与软件设计业者,还必须想办法突破这些限制。 生物/医疗电子 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50万人使用医疗植入装置,主要是心律调整器与心脏去颤器(defibrillator);这类科技与医学技术的成熟,鼓励了医疗人员与设备厂商进一步开发应用于神经系统等更宽广人体范围的医疗植入装置。 神经与脑部的刺激器(stimulator)能用以控制包括阿兹海默症、癫痫、成瘾、忧郁或是失禁等症状;部分植入装置会针对特定人体器官投药,以减少透过口服或是注射等方式,可能会对胃或是血液造成的副作用。 至于电子器官的研发,则是一条仍在继续中的漫长道路,例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研发的人造胰脏;此外也有不少研究案已经在人造视网膜方面取得进展,并已开始临床试验。然而生物电子在法规、产业与科技等方面都仍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任何一种植入装置都必须经过数年的动物与人体实验,才能真正被应用。 在现今各种成本不断升高的趋势下,医疗照护服务供货商仍坚称,每种医疗装置一旦被批准使用,都将证明可以为民众节省更多金钱并提升病患的医疗质量;不过医疗装置的制造商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将医疗植入装置连结至远距医疗监视仪器网络的、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在技术方面,医疗电子装置开发商也仍在寻找能连结电子装置与人体器官组织,可传送清晰信号又避免感染的较佳接口技术。在此同时,各种医疗植入装置正迈向侵入性更低的新一代分子技术,即透过DNA与蛋白质的研究,在更微小的层级来对付各种症状。 触控屏幕 自从iPhone问世以来,每家智能手机制造商都把触控屏幕列为产品必备条件;触控屏幕的诞生大约是1960年代,但一直到iPhone诞生之前,该技术的消费性应用大多以自助式导览装置或是自动提款机(ATM)为主。 触控屏幕能让使用者直接与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互动,其种类包括电阻式、红外线、电容式以及表面声波(surfaceacousticwave)等,能侦测手指在屏幕上接触的位置;只有一种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projectedcapacitivetouch)能支持多点触控应用。 投射式电容触控屏幕上有排列成网格状的隐形电容,每一个电容都能独立侦测手指位置;该种屏幕因此能支持多点触控指令,例如以食指、大拇指在屏幕上滑动来放大缩小图片,即iPhone与iPodTouch最知名的功能,其它包括HTC、Motorola、Palm、LG、SonyEricsson等厂牌,都有类似的产品功能。 根据市场研究ABIResearch的估计,今年全球便携式装置的触控屏幕市场规模可达50亿美元。不过触控屏幕也有一个缺点,就是会在显示器上留下指纹;目前有数种新式的涂布技术号称能减经以上问题,但唯一可绝对避免留下指纹的方法,大概只有以触控笔取代手指。 3D电视 包括Panasonic、Sony等大厂,都积极地想把3D电视机送进一般大众家里的客厅,问题是你到底会想要买一台吗? 些支持3D显示技术的厂商们是很乐观,但反过来问问消费者,3DTV到底有没有那么容易进驻一般家庭的客厅,恐怕还是有很多的疑虑;以下整理出七个你可能也有的问号: 1.3D内容的字幕会怎么显示?──当3D电影的某个画面立体显示,字幕也是会跟着跳出来的这对观众来说可能有点怪,但Panasonic也表示目前这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2.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跟实况活动,要怎么用3D画面?──要让棒球或足球赛现场以3D画面呈现,得有一套全新的方法,目前的摄影师与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恐怕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 3.3D动画的画质很好,但其它的内容呢?──3D动画电影的制作技术已经成熟,但一般显示真实世界的影片内容要用3D技术就是考验了,只要稍微处理得不好观众就会马上察觉,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真实3D世界。 4.一定得戴可笑的眼镜吗?──无论是采用那一种技术的立体眼镜,消费者恐怕都想问:看3DTV必须一直戴着那些眼镜吗?而且大多数人往往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别的事,例如吃饭或看报纸之类的,戴着那种眼镜真的很不方便。 5.3DTV一台卖多少钱?──到目前尚未有供货商透露新的3D蓝光光驱或3D电视机的售价,在全球经济都这么不景气,消费者口袋扁扁,很难说会不会愿意花大钱买新奇的电子玩意儿除非是狂热的科技迷。 6.什么?还有3DPC?──你没听错,刚刚Sony的那位确有说过计划推出支持3D显示的VAIO系列PC;虽然PC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娱乐设备,但那种新产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还是让人好奇,可惜Sony并未透露更多讯息。 7.到底看3D电视对眼睛有没有害?──这最后一个问号也是一个对3D视频来说最关键的问题,目前尚未有足够的医学研究或相关证据,能显示若是看个几小时的3D影片,会对眼睛造成怎样的伤害,而要是真有这样的负面效应,该市场恐怕就真的玩完了。
个人分类: 产业动态|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