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围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痛心!一天听到几处墙踏压人,3人死亡
jiasf 2019-7-21 14:45
早上看到新闻, 7月19日上午7时左右,受近期持续降雨影响, 云南曲靖 德泽乡德泽中学操场东侧围挡墙发生坍塌,压垮围挡墙外德泽村北村村民高某祥户土木结构瓦房1间,致使该户4人被困,两名小孩死亡,两位大人在医院救治。 中午又看到报道, 20日下午16:17分, 济南长清通发大道与济菏高速交界处, 疑似降雨导致路边围墙发生塌方事故有三名人员被困,1人抢救无效死亡。 因为围墙倒塌压死人,今年已经好几期了。 风险无处不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还需细致扎实的工作来保证!应该定期排查围墙的安全隐患!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代修筑国界围墙的领袖们
热度 3 zhangxw 2017-1-27 10:55
近代修筑国界围墙的领袖们 张学文, 2017/1/27 最近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修筑与南邻墨西哥的边界围墙,这怪新闻,也让我这个历史没有学透的人回忆起近代另外几起国界处修隔离带的事件。现在把它们统一列于下表欢迎大家修正和补充。 发生年代 对应的国界(边界) 主动修筑国 有关人物 有关目的效果 1937 ?年 法国 - 德国边界,是军事防御系统,马奇诺防线 法国 法国当局 - 希特勒 没有防住希特勒入侵法国 1953 ?年 南北朝鲜的北纬 38 度,是军事隔离带 双方? 金日成 - 李承晚 防止入侵。已经维持到 2017 ,没有武装冲突 1956 年? 两个德国的柏林分区,是防止居民越境的围墙 东德 东德当局 + 赫鲁晓夫? 防止本国人外逃 2017 年 美国 - 墨西哥边界 美国 特朗普 防止墨西哥居民入境 看来特朗普的名字要与这些当年的这些大人物共同议论了。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1850 次阅读|6 个评论
拆除小区围墙就是打通新能源汽车和电信提速降费的"最后一公里"
wya 2016-2-29 16:15
非高档小区的物业公司最明显作用是在小区门口设置收费栏杆,收取进出车辆的停车费。他们基本分辨不出来客是否本小区业主,亦或小偷强盗,因此普通封闭小区物业保障安全一说实难成立。 阻碍纯电动汽车车主在小区内顺利安装充电桩、收取电信企业的 高额“入场费”等妨碍国家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就是物业企业,因此 拆除小区围墙、取消小区物业、推进街区社会化管理 就可以打通新能源汽车和电信提速降费进入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是一项真正惠民政策。 http://news.163.com/16/0229/05/BGVHP45U00014AED.html “提速降费”让人们在互联网时代驶上信息高速路,获得公众大力点赞。但对有些用户而言,“提速降费”的梦想却难以照到现实,在政策的实施和具体执行过程中,“提速降费”在有的地方被卡在“最后一公里”:有用户升级网络服务套餐,交纳了更多费用,可网速却不一定更快;不少地区光纤改造“越往市中心越难推进”;一些老旧居民小区光纤改造成本高,也有的要被收取高额“入场费”…… 作为一项国家政策,电信行业的“提速降费”已开展近一年。 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的意见》,再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相继公布各自实施方案,“提速降费”在政策层面获得大力推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 拆墙必将惠及最底层劳苦大众: http://news.163.com/16/0317/02/BIAU8A5A00014Q4P.html (原标题: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禁止外卖送进校园引发学生热议) 3月13日傍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王同学在寝室赶着毕业论文,大冷天懒得出门,她就点了份外卖。 等了好久却接到外卖小哥电话:“你们学校不让送进门啊,你下来取一下吧!”原来,自3月9日起,校方就一律不准外卖送进校园。 为了这事儿,前天有一群送外卖的小哥还集中在学校大门口,举起了“外卖无罪,支持O2O”的牌子。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墙
fdc1947 2013-9-25 16:19
小时候生活在城市中心,出门就是街道。那些大街小巷,除了极少数几条“实窒弄堂(死胡同)”之外,基本上是路路通涂。比如,要到城市西北某处去,则向西、向北,或向北、向西,走一个大直角,或者弯弯曲曲地向西、向北,走多个小直角,都一样达到,并无多少远近之分。凡有围墙的都是“大人家”,围墙内多花园。但即使是大人家,围墙在一个街区,一户人家的围墙也不会大到哪里,并不影响外面行人走路。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在北方一所学校的“家属宿舍”居住。那是一个有几十幢楼房的大院,院里居住的都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家属。就像一户“大人家”一样,院内的大楼、街道、设施、一草一木都是学校的资产。哪里的设施出了问题,一个电话过去,学校就会来维修。脏了,学校派人来打扫。这样,家属院就有一道长长的围墙,人们进出都必须经过大门,来家属院的客人也会在大门的传达室受到盘问,学校资产、设施,教职工家庭的安全得到了保护。不过,人们也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走许多“冤枉路”,从院墙的里面走到外面,常常需要转很大的一个圈子。 90 年代开始,各地的城市都大大地扩张。先是在城乡结合部,然后在近郊,最后在远郊和农村,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村”、“小区”、“花园”。建筑标准越来越高,房屋装修越来越豪华。这些“新村”、“小区”、“花园”毫无例外地都有一道或长或短的围墙,把围墙内外分割成两个世界。墙内的人们虽然相互不认识,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墙外的恐惧。造成围墙内的居住者对于墙外面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围墙内外经济上的差别。无论是最早设立的“新村”“小区”还是后来越来越豪华的“花园”,围墙内居住着的经济条件最初都远远好于居住于围墙之外者。他们认为,墙外的人们都是他们家园潜在的破坏者,墙外的人们会盗窃他们的财产、破坏他们的设施、污染他们的环境,而那道长长的围墙则是对这种恐惧感的一个小小的安慰。他们自己进出的不方便则是为这种得到这种安慰而付出的代价。我目前坐着打字的地方,离开一条大马路只有三五十米,但是,离开小区的大门步行要十多分钟,如果要到离我三五十米的墙外,恐怕没有二十多分钟的跋涉将难以到达。如果我要去离开这里只有几十米远的一个邻近的“某某花园”的朋友家,也要走出这个小区的大门,进入那个“花园”的大门,步行近二十分钟。 最喜欢围墙的可能是城市的管理者,一道又一道围墙把城市分割为一个又一个小区域,管理的责任就可以分解给区域的管理者。分割开来的小区域也确实给城市的破坏者增加破坏的困难,使他们难以遁逃,易于被擒获。所以,许多城市管理者至今仍然在强调建设“封闭式管理”的小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城市中就被一道道围墙分割为一个个小的区域。中学生的历史课本上总会讲到唐代长安的一个个分立的“坊”,苏州人更熟悉的是弹词《玉蜻蜓》中“金大娘娘醉打巷门”。那都是说城市被分割开来的情况。随着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更需要方便、快捷的交通,在经济发展的面前,一切障碍都被冲决得干干净净。我小时候经历的城市之中路路通畅的情况,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现在,早年设立的“新村”都已经成了城市的中心区,“新村”周围的“旧村”也早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这些围墙内外居住者的经济条件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别。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如监控探头等使得破坏者的破坏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容易被擒获。可以说,在城市中心区附近的那些小区的围墙已经弊大于利,它给人带来的不便已经远远大于其好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在稳定的城区,拆除这些城市中间的“土围子”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 什么?拆除围墙?那不乱套了?”不少人不免会很有些惊慌,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会受到侵犯,担心安全得不到保证。其实,这种担心,主要是出自惯性思维。在城市中心区附近的那些小区去除围墙,并不是不要小区、不要物业管理者。只要小区及物业的管理者应用现代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小区居民的利益可以不被侵犯,安全也可以得到保障。 去除这些桎梏的阻力我看主要来自城市的管理者。毕竟变“封闭式的小区”为开放式小区在管理方面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一个个封闭小区简单的管理方式使惰性的管理者对“土围子”充满着感情,但是,一个由这样大量的“土围子”组成的城市却很难成为真正现代化的城市。如果城市的管理者是有远见的、卓越的,他们应当有办法管理好一个使居住着安全、舒适的生活和方便、快捷的出行的现代化城市。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大学还是有围墙比较好
ywang69 2013-5-26 22:45
在校网看到以下消息,感到非常高兴。虽然说国外的大学都没有围墙,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中国很不好管理,周围房地产项目的运渣车随意出入校园也很不安全和卫生,许多老师都打扬尘办的电话举报,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尘土飞扬的景象。 许多周围的老乡长期把学院当成遛狗的场所甚至遗弃宠物在校园,还有老乡自己家里懒得烧开水,提着开水壶到学校的免费开水房提开水,造成学校电费大幅上升。 关于在犀浦校区北湖北侧修建围墙的情况通告 来源:校园规划与建设处 作者:文志红 编辑:周伟 发布时间:2013-05-24 犀浦校区北侧校园,因多种原因长期未进行完全封闭,存在脏、乱、差现象,师生员工反映较多。在“美丽校园”建设中,学校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由校工会、校园规划与建设处、保卫处、校园管理处等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学校决定将在北湖北侧修建围墙,由校园规划与建设处牵头组织实施,施工时间预计40天左右。 上述围墙起点在风洞实验室北侧,与该处的边界围墙相接,沿北湖北侧人行道路与既有的北区学生区围墙相接,一直延续至西一门(车管所沿线所对的大门)对面。围墙在西一门对面、风洞实验室北侧各设一个门禁,对进入教学和学生生活区的车辆进行管理;围墙还在学生区附近设置两道铁门,供行人出入。 目前,校保卫处即将在西一门、风洞实验室后(蓉杏园围墙的旁边)的大门加装门禁系统,待上述北湖北侧的围墙竣工后,在保卫处和校园管理处等相关部门的共同监管下,过境社会车辆的通行将会受到严格管控,同时将禁止大型运渣车等工程车辆在北区的道路上通行,届时,车流量会大幅减少,从源头上治理扬尘、降低噪音,美化校园环境。 围墙的位置、铁门和门禁的位置、效果见图1-图5。 图1 围墙及大门和门禁的位置 图2 围墙效果图 图3 铁门立面图 图4 围墙与道路关系剖面图 图5 门禁立面图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14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封闭建设”是我国城市拥堵的根本原因
热度 3 rongqiaohe 2013-4-14 15:32
城市道路拥堵,可以由各种原因引起,但是,在我国大城市导致道路拥堵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头脑深处存在的“ 封闭建设 ”观念已经 成为导致道路拥堵的主要因素。 封闭建设就是封建,就是闭关自守。在古代,我们用长城将国家围起来;各个城市有城墙将大家围起来;县城也用围墙包围起来;各家各户围成四合院,与邻里隔开 , 将自己封闭起来 ...... 然而,这种封建意识一直留存在在我们的骨髓和血液之中,作为遗传密码,代代相传。 到现在,哪个单位、哪个学校、哪个机关、哪个企业等等,不把自己用围墙圈起来? 为了修建围墙,扩大自己的地盘,谁顾及了公共交通? 虽然中国已经改革,向世界开放了 30 多年,但是我们对内,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开放。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到对世界敞开胸怀,但是,我们很难做到对同胞开放。 城市道路拥堵比比皆是。在国内的大城市,如果不堵车,就不正常了。 当今,在我们心中的“围墙”依然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的大小单位、小区、学校、部门等都有自己的围墙,将自己圈起来。围墙超过一公里长的单位比比皆是,这样的状态给城市的交通造成如下结果: (1)遇到单位的围墙,只能绕着围墙走,许多路段成为“华山一条道”; (2)由于围墙的存在,城市道路无法建成畅通的网络,到处都是“大钉子户”; (3)因为是“华山一条道”,交通无法调剂,只要有几辆车一堵,就导致整个道路的拥堵; (4)围墙导致城市土地的大量闲置,围墙使得许多城市土地变得无用,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5)由于临近围墙的土地处于“无用之地”(仅仅是为了“安全保卫”之用;其实有了围墙,盗窃等刑事事件也照样发生)。 我国大城市的土地面积有相当部分被围墙所占有,而处于 “ 无效用地 ” 的状态。如果我们能够拆掉围墙,我们的城市土地的有效面积将至少增加一半。英国剑桥大学,整个城市就是一所大学,各个学院就是在街道上。因为,没有围墙而对公众开放,一定量的公共交通就在大学的 “ 校园 ” 里通行。 由于围墙,干道之间的岔道无法建设,无法形成正常的交通网络,车辆无法疏散。所有的车辆都只能拥挤在“华山一条道上”。 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几乎看不到 “ 围墙 ” ,其安全保卫设在建筑物内部,即设在楼的进门处。由于没有围墙,公路可以成网络状,交通的调剂能力大大增加。拆除围墙,可以节约城市的土地并且少侵占耕地,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北京有千千万万座围墙,但北京究竟有多少条公共通路? 大家可以数一数,除了东西长安街、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平安大道等等,还剩下几条路? 根据不完全的调查。在北京打出租车时,我们询问出租车驾驶员: “ 你每天出车是否可以不利用二环、三环、四环? ”100% 的驾驶员都回答:“不可能不上这些环路,如果不上这些环路,将无法进行运营。”由此可见,我们的“围墙”把几乎所有的车辆都集中到了北京市的主要干道上。支线道路的疏散网络系统无法建成。如果我们小区和单位能够对公众开放,从而能够建设一些车辆的单行道(发达国家的道路模式),就能够大大减轻主要干道(二环、三环、四环等)的交通流量的压力。如果是这样,只要某一道路堵了车,后边的车辆就可走其他的支线,将拥堵自然及时化解。然而,现在的情况则是,有几辆车出了问题,整个局部的道路就马上拥堵,前边的车辆走不动后边的也无法疏散,只能排大队等候(或者相互乱插一气,结果谁也动不了)。目前北京市的车辆已经超过了 400 万辆,而且还在增加。面临越来越多的车辆,我们不能仅仅只扩宽道路,重新设计和维修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拆了几遍,改了几遍,结果还是拥堵),最应该做的是:拆除围墙,真正做到对内开放。 当下,在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全封闭式(全封建式)小区正在建设。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道路就两条,十字路口也就一个,围墙依然在建设之中。要解决城市交通阻塞的现象任重而道远。 我们宣传“封闭式小区”,但我们从来不提及“开放式小区” 。 然而,拆除围墙何等容易!要拆除我们心中的围墙难,触及人们利益就更难了。在加拿大等国,凡是要想寻找我们国人的住宅,只要看有没有建围墙,就可以找到了。目前,全国上下千千万万个 “ 全封闭式 ” 小区正在建设之中,犹如汪洋大海般的气势磅礴!越来越多的围墙正在建设,给我们的后人留下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堵车将成为未来的必然。因此,拆除城市中的围墙,疏通车辆交通,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许需要 100 年,乃至更长的时间。 本文转载博主自己在新浪网的博客文章(2009年):《我们道路为何如此拥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7185f0100cfh0.html
个人分类: 浅谈|1917 次阅读|3 个评论
高墙之患
陈龙珠 2008-6-18 18:20
后记: 中国农业大学围墙倒塌砸死女童(图) http://news.sina.com.cn/s/2008-08-02/030716045938.shtml 中国农业大学东门北侧的一段围墙突然倒塌,砸中了行经此处的祖孙3人,造成1名女童死亡,另两人受伤。/农大相关负责人称,近日接连降雨造成墙体酥松,同时,由于墙内绿地地势高,雨水聚集在墙边,导致了围墙倒塌。 ============== 在许多地方,尽管围栏可以拓展空间视角,但一些单位仍喜好于用高深莫测的实体围墙来作为将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界社会隔离的构筑物。遗憾的是,若对围墙管理不善,则经常会出现墙倒压死行人的悲剧。在连日的阴雨天气里,广西苍梧县某初中饭堂旁边的围墙于前天傍晚便发生了崩塌,造成4名学生不幸遇难,8名学生受伤(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17/130914030881s.shtml )。而杭州近也发生了一起围墙倒塌、一对四川广元夫妻不幸死亡的事情( http://video.google.cn/videoplay?docid=-6202907089018990772 ),其中令人费解的是那家建筑施工单位在墙内安装了彩板围护之后为啥不撤除这堵要了人命的砖墙。 围墙大多是在地上开一浅槽并浇筑一条简易的地基后用砖砌筑,墙体与基础之间少见配置提高其稳定性的拉结钢筋。而且 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吹雨打日晒后,墙体材料强度也将逐渐因老化而降低,其稳定性相应地会逐渐降低 。若再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可由附近施工、地下流土等致使墙基下沉、侧移引起),或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则其安全状态将更加恶化。 我在杭州工作期间,所在单位招待所锅炉房外堆煤场的围墙就曾于20年前发生过推倒围墙并砸死邻近小学路过此处的3位学生的事件。2001年 5月12日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黑龙江路某建筑工地沿街遮挡墙发生倒塌( http://www.xjbz.gov.cn/html/news/jjxx/2001-5/15/9_46_001862.html ),12人当场死亡,30余人受伤。这些事件均是人们不了解靠墙堆积大量散粒物体会产生过大水平推力并可能导致墙体向外倒塌所致的。 在砌体围墙内側大量堆积煤或建筑废土时,其自重即可使其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其结果不但使废土密实度不断增大,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侧向(水平)位移。而另一方面,围墙所具有的侧向刚度使得它对煤或填土的侧向变形将产生抵抗作用,随之而来的便是煤或土对围墙产生出侧向水平推力。根据土压力理论,在填土高度不断增加时,虽然围墙前期已发生的微小位移会使填土初始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有利的主动土压力状态(水平应力不到竖向自重应力即重度乘以深度的一半)发展,但随着填土或煤厚度的不断提高,围墙受到的总土压力及其作用线的高度乃至倾覆力矩会明显增加。因此,若在其内侧不经计算分析而大幅抬高填土或堆煤,围墙倒塌最终将是难免的。另外, 当发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后,在墙体开裂前,较大面积的堆煤或土中可能还会出现类似于地下水位上升的现象,而水压力是各向均等的,其对土或煤粒作用于墙的水平应力的减少远没有其水压力的增加多,从而会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对墙体的水平推力,使得墙体在雨天更容易倒塌。 因此,对临墙较大面积地堆煤或土,一定要限制其厚(高)度,或对墙体承载力进行计算后予以加固,同时还要安排专人经常察看围墙垂直度和裂缝变化情况,雨天尤其应该如此。 而当我们沿着高墙行走时,是否还应该尽量离它远点呢?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营外说营
jlpemail 2008-6-3 07:20
2007 年冬天,我途径曾工作过的军营。那是一座马蹄形的三层红色窝砖建筑;在一个十字路口,可能建筑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抬头张望的时候,一个带黄色安全帽的人,从已经空荡荡的窗户框子里探出头来, 他右脚踩着窗台,左手扶着窗框,右手拿着铁锤很奇怪的样子。 那个窗口,曾经是我和同事们张望街景,包括香椿树的地方。香椿树已经不见了,那里堆起了抽出的钢筋。钢筋枝枝杈杈地躺在地上,好似高原无人区遭遇偷猎的巨兽遗骨。 有拆迁工人和大型机械进入这座军营,它将要成为一篇废墟。 这里,原先可能是陆军某团的驻地,后来成了二炮的地盘。二炮,先把干休所建在这里,又把总部迁移了过来。那座发射架形状的高层建筑, 1992 年 10 月开始使用。我在当年年底进入旁边的马蹄楼,经常听到对面工厂的高音喇叭,播送一个非常流行的香港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隔墙有音,虽然不是靡靡之音,也觉得非常怪异,和军营的气氛不协调。 我先在一层,后来进入二层工作, 10 年后在那里脱去军装,完成了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变,从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到双鬓斑斓。 我第一次亲眼看到,别人拆除自己工作过的建筑,并不十分留恋或者觉得可惜。那些褪色的营房、营墙,已经或者将要倒塌,是值得庆幸的,它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它们曾经禁锢过多少代的青春的躯体和思想。当各种媒体极力渲染那种坚韧的力量时,往往忽略了它其实源于许多无法言传的牺牲和无奈。正因此,它们才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说,这种力量是青春和热血、生命凝结起来的,无论情愿还是不情愿,都非常真实、自然。某种整齐、统一的思想曾经产生统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曾经从事多年的野外测量工作,居住各种营房自然而然的。这些营房,有飞驰的闷罐车厢,有宽大的车库,有民居。也有海军、空军兄弟单位的营房。这些暂时的或者流动的营房,是我们的歇脚点,是充电的地方。居住时间最长久的还是这座即将成为废墟的楼房。 面对废墟,可以凭吊已经失去的青春。 面对废墟,可以回顾已然流逝的时光。 面对废墟,可以反思曾经淡忘的失误。 那些废墟不会长久地保留,它们会被清理干净,就好似这里压根就没有过三层建筑一样。这里要竖立的是高层建筑,它们将和我无关,和我将来的日子无关。实际上,我离开这里已经五年了,这个数字会不断增长。 可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是,那个禁锢我多年的地方。我为什么会一度非常留恋?非常感伤?非常绝望? 人,太留恋过去了,不是好事情,会停滞不前,会失去方向。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