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花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高压氢气瓶 我经历的一次与死神相遇
热度 2 weiweishi 2015-12-25 00:21
清华大学的一个博士后 在试验中受伤去世,引起关注。---引子。 由此,联想到我的一个故事。 2008年到2010年,我湖南做稻田实验。有一次在操作气相色谱时,也曾遇到高压气瓶阀门冲破,幸好反应迅速,逃离实验室。高压氢气瓶冲破的阀门,重重砸在水泥天花板上,砸出一个深坑。其威力不言而喻。 这是我野外实验中唯一的一次历险。本来把这个故事完整讲出来,结果洋洋散散的故事点击保存,页面显示“网页无法连接”,完全丢失。看来是可能涉及敏感词,或者网络太差。 野外实验无疑是辛苦的体力付出。安全更是马虎不得。2年野外实验,兼顾给另一个博士的实验,过的非常充足。导师每天补助40元,生活费用自理,当时只觉得扎扎实实做点事情,没有什么值与不值。但是那些发表的中文论文,包括一级学报,转眼之间贬值的什么也不是,对工作和就业没有丝毫的作用,似乎有些不值。 博士期间,横跨中国北方的大规模采样,见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青藏高原到内蒙古高原,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新疆广袤的荒漠,留下了足迹。有一次,车差点掉在沟里,但是有惊无险。本来按照设计好的思路,能多做一些事情。然仓促毕业之际,这些工作便与自己无关,一些想法也无法实现。 之后,接触了模型,发现新的天地,也发现了一个空虚大脑。 再一次轻声告诉自己,重要的是在做什么。 归国的飞机上,鸟瞰地面。一条条河流蜿蜒曲折,犹如巨龙在莽莽林海雪原里穿梭。应该是俄罗斯冬天的西伯利亚。北方的河流,婉转曲折,总是那么秀美。我也曾在黑龙江边欣赏你落日的辉煌,在鸭绿江和图们江边看看对面过去的自己,在青藏高原上惊叹黄河如何修饰和切割大地,在新疆额尔齐斯河和伊利大桥上发现边疆的秀美,在大漠深处的叶河和塔河侧畔体会胡杨的生命力。 其实生命只是徘徊于物质支撑与精神享受探索之间。
2996 次阅读|4 个评论
稀巴烂的期末考试
热度 2 EnvRedox 2015-6-25 10:46
一年两度的期末考试又来了。今天有幸监考最早一场,7:50-9:40. 为了避免迟到而发生教学事故,我6点26分就起床准备,走路-公交-走路,7点32分到达考场。此时,学生们已经全部到位,正在翻弄着打印的资料。随后,主监考驾到,包全部拿到前面,手机关机。整理一番,开始发试卷了。马上就要开始考试了,有三位女同学突然起立,拿着笔和书包跑了。一问,原来是走错考场了!咳!这也能找错。考试开始,我这个副监考开始核对学生信息,并要求学生签名。想起,我读本科的时候还真没这个程序。其中,有两位同学没有带证件,按照要求要几位同班同学指认才能考试。绕来绕去,总算签完字了,有2位同学缺考。全部都弄好之后,两位监考开始轮流前后场巡视。 这是一场理论力学的考试,老实说这样的课程我还真没学过,或许和我本科学的工程力学有点联系吧。看看学生们的表现,大概2/3的学生在犯难。有看天花板的,有看监考老师的,有对着演算纸发呆的。僵持了一个小时之后,先后有学生举手要上厕所。现在的考试还真是有人情味了,还可以登记一下随时上厕所。这时候学生作弊你也没办法,总不能到蹲位上看着吧。其实这样的考试,学生很难去作弊,都是计算题书上也没有现成的答案。临考试结束30分钟的时候,学生们有些坐不住了,有的索性交卷了,有的开始瞪大眼睛瞄别人的答案。其实瞄也没有用,因为前后桌的也都不会做。哎,这些学生啊,一学期都学了点啥啊!考试结束,开始收卷,此时下一场考试的学生又冲进来了。每个人期末都要过堂,只是看起来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场煎熬!
3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人员收入的天花板
热度 5 xiaoboxb 2014-10-28 10:08
单位传达北京市最新政策: 1、单位在编人员的年总收入平均不能超过9万; 2、如果超过9万但低于12万,那么超出部分必须来自市场创收(技术、专利转让、服务、开发),且该部分不能超过市场创收总收入的30%; 3、如果超过12万,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里是北京。
802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一学历歧视玻璃天花板的‘敲打锤’
热度 19 lin602 2013-3-25 22:55
本科毕业于非985及211学校,博士就读于重点大学,但在就业中仍然受本科学历歧视,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学历歧视。这就象一个透明的玻璃天花板,网上有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博文。 存在的是有原因的。早期好象这个现象不明显,但近多少年越来越明显。 有的师范类及非名校学生及校方,将考上研究生成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除了考试的课程外,许多课教很少甚至取消。我曾经到一师范学院,他们将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们照片挂到‘光荣榜’的墙上。 有些学校成为考研专业户,考分很高,因为只有四门课,结果考上研究生后,除了部分学生素质不错外,许多研究生素质比较差,以至于不少大学对上了‘黑名单’的学校的考生原则上不录取或不优先录取。 想想也是挺可悲的。这种现象我都从不少高校的朋友们嘴里听说过,他们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其实也是许多高校短视的后果。 即使考上研究生甚至博士,许多单位对第一学历仍然歧视,这种现象合理吗? 部分不合理,部分合理! 大学期间要学许多基础及专业课,好学校的各方面条件要好,师资、实验室、学习气氛、大学氛围。而到研究生阶段,许多课是不上的,只学相应的专业课,因为许多基础是在大学奠定的。 不少学生即使在非名校,通过努力不比重点学校差,但是,如何将这些学生们展示出来,是击碎玻璃天花板的关键。 如果好的学校,我觉得还是要在现在研究生复试中加上综合题,甚至外加一门基础实验(化学为例),这综合题内容要多些,涵盖大学中应该学的基本内容。让只学几门课的考生显示出不优秀,当然这些综合题不应该是偏或为本校服务,应该是本专业通用的知识内容。 而博士毕业后为了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应该看这博士发表的文章,应该组成考核组,对所有来面试的博士们进行合理公平的面试,应该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对自己科研基础的掌握、研究方向前沿等进行综合考核,将这个过程拉长点,内容多点,考核组人多点,考核设计得更全面科学合理点,我想,不管这学生毕业于那里,这种考核结合发表文章是可以区分出来的。 要造出与应用这‘冲击锤’,将好素质的人才冲出玻璃天花板,到达人才精英的高峰。
7851 次阅读|31 个评论
不是每块“天花板”都需要击碎
热度 12 fytc27 2013-3-24 02:27
近日,一条关于“武大博士找工作第一学历遭歧视”的新闻引起多方关注,科学网上也有许多博主写博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的确存在,就拿我们实验室来说,去年有一位师姐硕士毕业,硕士期间主要做界面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精通 CFD 软件,发表了 1 篇 SCI 和 1 篇国际会议文章。应该说科研方面能力还是不错的,可惜由于本科不是 211 高校,应聘许多单位时,连投简历的第一关都过不了。 昨天有位博主专门批判了“第一学历歧视”和“海外经历优待”两种现存的规则,并认为这是阻挡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天花板”,需要破除击碎!的确,不管是求学还是求业、就业或是创业,都会遇到一些 个人不可抗拒的外在条件或规则 。而大部分规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不会是绝对公平的,都可以认为是阻挡部分人的“天花板”。 那是不是所有“天花板”都需要击碎呢?当然不是。 一、“天花板”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天花板”是怎么产生的。“天花板”就是一种规则, 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程序要有指令才能运行,社会需要有法律才能和谐,人才选拔当然也是有标准和规则的。 “天花板”可以认为是一个“滤波器”或一张“半透膜” ,只有符合这个规则的人才能通过“天花板”,其他不符合的,只能被“天花板”挡着。只要有了规则,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才来说,这规则自然成了不可逾越的“天花板”。因此,“天花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 二、哪些“天花板”需要击碎?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如果规则不合理,不能达到目的,那就需要去打破它、击碎它!如果这块“天花板”的设置,不是为了选择更优秀更合适的人才,而是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单位招考因人设岗,那么请击碎它吧!如果这块“天花板”的设置的位置不合理:太高了,没有人能达到要求,都够不上;太低了,太多人能满足这个条件。那也请击碎它吧! 总而言之,我们要根据这块“天花板”产生的实际效应,来判断是否需要击碎它 ,而不是因为它阻挡了一部分人。 三、“天花板”应该怎样击碎? 一块“天花板”的设立,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复杂性。比如高考,目前高考是当今中国社会阶层流通的重要通道,也是许多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采用怎样的“天花板”才是合理的呢?这个真不好说:采用考试的方式,优点是公平公正,但有的好学生也许会发挥失常,这对他们又是不公平的;引入综合测评,这个分应该怎么给,谁来给,这种主观评价会不会有暗箱操作?遇到这种“天花板”,不是说击碎重建就行了,它还会牵涉到其他种种问题,贸然击碎有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 有的“天花板”得看怎么用 。比如“第一学历”这个问题,这块“天花板”设立完全没有问题,毕竟用人单位在录用一个人时,时间有限,只能用一些客观条件来判断。比如说,当两个博士其余条件都差不多,就是“第一学历”有差别,那选用这块“天花板”也是可取的。而怎么挡也是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人本科专业一样,学校不一样,那可以选重点学校的;如果本科是非重点学校的是转行进来的,并且对这个专业抱有很大热情,那从进步和上升空间角度讲,选非重点学校的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而如果“第一学历”这块“天花板”放在了投简历的第一关,甚至是用人单位为了能少看些简历而设置,那就是不合理的,要击碎它! 有的“天花板”其实是一种成长导向 。比如“海外经历优待”,目前,国外的确在许多学科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而这块“天花板”的设置也可以是认为在引导学术青年工作者们争取到海外进修的机会。去国外进修,只要踏实肯干、积极上进,必然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当这块“天花板”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成长导向时,我们就应该把它作为目标,作为成长途径,这样自然而然“天花板”就被我们自己“击碎”了(穿过去了)。 这就是因势利导,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求结合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难 。而不是说看到别人占便宜了,就喊着要击碎它。当然,在选择人才时,一味的“海外经历”至上,抛开成果不谈,那就是“天花板”使用不当。 总之,“天花板”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不合理的“天花板”才需要去击碎它,而怎么击碎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天花板”不能因为有不合理的一面就彻底否定,同一个“天花板”不同的用法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天花板”能指引我们成长的方向,可以靠我们自己穿过去。当然,还要补充一句,在谈“天花板”是否需要击碎之前,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能够到“天花板”,如果我们还在“天花板”下面,那谈“击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7460 次阅读|24 个评论
社会存在‘玻璃天花板’吗?
热度 11 lin602 2013-3-21 09:29
今天早上六点,一阵手机铃声将我吵醒,心里一惊,这时候来电话经常是有急事。原来是我表哥家的儿子即我的表侄过会儿要到我家,他跟我姐姐要的我的手机号码。赶快起床,因为我办公室离我家只有三分钟路程,所以我一般六点半起来,八点前到办公室。 七点多表侄到了,他从盐城来,坐下。他说无事不登门,有个事要请我帮忙。他儿子今年在一三流学校‘金融与投资’专业本科毕业,他们班有路子的同学已经找到工作了,他急了,让他父亲找人,能给他找个工作。这表侄是农村的,二十多年前到城里收旧,钱还是有点的,但找不到人,急病乱投医,来找我这表叔来了。 唉,说来惭愧,一个大学教授,农村人总以为了不起可以帮上忙,其实我是‘两眼一抹黑’,基本上二点一线‘实验室---家’,连上街都是很长时间不去的,只到校附近的超市买菜与生活用品。我自己的孩子毕业后,全是自己找的工作,我们没有找一个人没有花一分钱。 跟这表侄说了会,刚开始他不理解,认为我不帮忙。过会,他理解了,知道我这一介书生‘手无搏鸡之力’。 他说:“你那时上大学有个大学的工作,真是享的邓小平的福呀”。这是他的原话。他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上大学是‘硬考’又不要钱,工作是分配。 总是听人说‘玻璃天花板’这个词。想想中国社会真是有个玻璃天花板呀(国外有没有我不好说),如果有个当大官的父亲,或者有个有钱有势的家庭,找个好工作好职位是容易的事。如果官足够大,孩子的工作或出国自有人帮办好。而官场上,这个现象更为明显。 而底层人,找工作、升职、当官真是不容易呀。他们说他们愿意花点钱请人,但‘捧着猪头找不到庙’,这‘供品’没有菩萨收呀。 有个亲戚以前曾经这样说,‘一代人的成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为这句话我们还争过,因为我不相信这句话,我觉得人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成功。有时候想想,这句话有他合理的地方。 看看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电视上的风采,看看他们背后许多人都有个强大的家庭或父母。 现在来看,玻璃天花板在毛泽东时代是最少点的。当然一点没有是不可能的。 让玻璃天花板少点少点再少点,让天花板的层高高点再高点。让穷家的孙悟空级的优秀孩子能够翻个跟头跳到玻璃天花板的上层。 刚刚将这表侄送走,回来发点概叹。
285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一只苍蝇的死(外一篇)
热度 9 liuxuxia126 2012-5-3 08:38
一只苍蝇的死(外一篇)
一只苍蝇的死 10点钟就上床睡觉。似乎有点早了。 可家里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已经躺在床上了,我也只好从众,丢下还没有看完的书本,挨着一个男人躺了下去。 天气似乎还有点躁热,盖被子热,不盖又有点凉,开着空调盖被子的话感觉应该刚刚好,可我又舍不得电费,真是左右为难,在床上翻来覆去的不得入睡。 先把自己静下来,心静,自然就睡得快一些。我这样想。 可越静,窗外轰隆轰隆的车来车往的声音似乎就愈发响亮起来,我竟然可以听得出过去的是一辆货车或者是小客车。 虽然有限速的标志和禁止鸣喇叭的规定,但总有些司机在夜深时将这些规矩抛在一边,没有警察管和抓,听车过的声音就知道几乎没有少于80km/h的车速的,也有一些司机耀武扬威般按着喇叭呼啸而过的。让人心中一紧。 关紧了窗,窗外传来的噪音小了些,但却听见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向我靠近了,嘤嘤嗡嗡的,打开灯一看,一个绿头苍蝇在我的头上盘旋。 他已经熟睡了,刺眼的灯光惊醒了他,问:做什么? 我说:有一只苍蝇! “神经病!”不知道是骂苍蝇还是骂我,翻个身又睡去。 我又将苍蝇赶到天花板上躲起来,关了灯。心中暗想:你若乖乖地停在那里不做声,我便不理会你了。你若是再惹我睡不着觉,别怪我不客气! 它似乎了解我的心事,安静了好一会。 我也渐渐想着心事准备入梦了。 也许天花板上不那么好玩,也许它也不喜欢总呆在一个地方,飞来飞去本就是它喜欢做的事,飞的时候嘤嘤嗡嗡叫也是它最快乐的呻吟,压抑了好一会,终于还是按奈不住内心的渴望,不管我怎么想,它又开始在我的头上盘旋了。 我不能让它一而再再二三地打扰我的睡眠,我想我对它还是应该有办法的。它要是知道我对它的决心肯定会后悔自己的选择,或者在那里趴着,或者飞的时候不出声音,或者趁我出去的时候也跟着溜出去,那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强者总要展示它强势的一面,有机会的话。 我悄悄下了床,跑到阳台上轻手轻脚拿了放在那里的拍子,又悄悄关上门,在黑暗中等待了一会,先用耳朵寻找它可能躲藏的方向,突然打开灯,刺眼的灯光使它不知所措,我想它肯定是乱了方寸,开始乱飞乱撞了,就连声音也似乎有点颤抖了,没有了嘤嘤嗡嗡的节奏感。我的眼睛追随着它飞行的路线,快要接近一面墙的时候,我挥起了手中的拍子,“啪”地一声,墙上留下了一滩污迹,它顿时毙命,尸体掉在地板上。我用拍子铲起它,将它丢进马桶内,按了一下按纽,它顺水而下。我也深深地松了口气。 关灯。睡觉。盖上被子,竟然不觉得热了。 这一夜,竟然很安然。 心里有个苍蝇的时候,总是难以睡得着的。 我以自己的积极的行为造就了它死亡的事件,虽然没有法律上的后果,但对于它来说,确实是难以预料的事实。 苍蝇也有存在的理由 (写于2006-10-31 21:29:47,既然被刘立老师发现,索性放在这里,让大家看看我的矛盾与冲突) 苍蝇也有存在的理由,这句话我对你说过吗? 我今天又说了,并且是在思修的课堂上,当着160多位同学的面说的.他们能理解么? 思修,我又上了.从它单独作为一门课我上过,现在它和法律基础合在一起我又上了,因为临时要顶替一个要生孩子的同事.我多么善良啊,虽然我内心很不愿意接这个苦活,要重新备课,又是大教室上课,我得歇斯底里地喊.可有什么比孕育一个新生命更伟大的事情呢,我是为了这个孩子才接的,累点,我认了. 讲到尊重,将到尊重自然,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苍蝇. 苍蝇就一定要讨人厌么? 恩,那是讨厌苍蝇的人的想法,绝对不是苍蝇或者喜欢苍蝇的动物的想法. 有没有想过,少了苍蝇这世界会怎样?人会这样问.但苍蝇也会问同样的问题,不信你看见它从你身边飞过的时候,肯定问过你这样的问题,你以为你是人你不屑回答.. 其实苍蝇对你更不屑呢:哼,我们的世界,少了人又怎样呢? 认真想来,人的世界少了苍蝇还真不行,不然,人怎么分辨得出哪里臭,哪里脏,哪里有细菌病毒?可苍蝇的世界里没了人,其不是更快活? 尊重苍蝇,它们与你同在! 图片来源网络,非作者拍摄。非盈利性使用)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66 次阅读|44 个评论
天花板和墙壁是怎么被熏黑的?
热度 14 boxcar 2012-1-2 10:04
早上在第一时间( 7:00~8 : 00 间首播)看 CCTV-2 的《第一时间》,里面有条关于对烟花爆竹销售商店进行消防检查的新闻。记者为了证明这家店铺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专门把摄像机瞄准了店内照明用的节能灯上方的天花板,可以看到那里已经被“熏黑”了,让俺们这些观众看看点那些节能灯有多“危险”。这条新闻促使我动手敲打出这篇好久以前就想写的博文——天花板和墙壁是怎么被熏黑的。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或观察,暖气片或灯具上方的天花板、墙壁和天花板如果不每天清扫,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很黑;此外,屋角也会显得很黑。这些黑色显然不是人们涂抹上去的,而是灰尘日积月累的沉积造成的。那么灰尘们来自哪里?又为何会更“偏爱”这些地方呢? 沉积在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灰尘,显然来自空气中悬浮着的微粒,这些微粒会随着空气流动,遇到障碍物时有可能会吸附 / 沉积上去。灯具、暖气等这些比较热的物体上方的天花板与墙壁上沉积的灰尘会格外的多,是因为在这些发热体上方,空气会被加热,然后就会产生更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上升气流有确定的流动方向,而且流速要比自然对流大得多。这样和墙壁、天花板发生作用的气体的量会比较多,在空气中灰尘含量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沉积下来的灰尘也就越多,所以那些地方会比较脏、比较黑。在屋角的位置,由于气流在那里必然发生转向,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相比重得多的灰尘容易与气体分离,沉积在角落处,所以角落处也会显得比较黑。事实上,像新闻中所说的天花板被节能灯给熏黑的情况,也和屋角类似,上升气流在遇到天花板时必然发生转向,并在此处留下了灰尘。 关于新闻中被熏黑的天花板能否被用来证明那家店铺的照明系统不够安全,我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根据刚才的分析,“熏黑”是由于灰尘沉积产生的一种现象,只要长时间积累就必然发生,并不是热源造成了天花板材料本身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这还不至于造成火灾及其隐患。如果天花板被更高温度的热源或热气加热后发生了热解碳化,到了可能被点燃的程度,那才是真正危险的。其实节能灯本身的发热量并不算太大,至少比相同亮度的白炽灯小得多,如果线路没有其他问题(例如导线过细、开关或灯头的触点接触不良等),应该不至于成为安全隐患。 当然,新闻中提到在经销烟花爆竹的店铺内烧香的行为,已经过近的店铺分布和太多易燃易爆货物的集中堆积等等,才是真正的安全隐患,这是必须消除的。无论如何,咱们国内要的是岁岁平安,而绝对不是碎碎平安。 本文将在《中国科学报》发表。
个人分类: 科普|8401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近两年年目睹吉大之“怪”现状(转载字牡丹园)
waterman84 2011-10-31 20:20
发信人: woshimiaomia (我爱miaomiao),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近两年年目睹吉大之“怪”现状 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Mon Oct 31 17:53:07 2011) 转眼来到吉大已有数年,从懵懂无知到了现在的凡事有了自己的“些许想法”。也许 是正赶上了吉大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期,于是也便遇到了许多看起来让人有些“不懈”的 事情。关于一些好的方面在此不再多说,一方面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体会判断,另一方面是 作为一个吉大人自己夸自己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当然,我知道这样是很不合某些人的心 意的。 以下摘取三件小事纯粹谈一下个人之见。 一、 关于地质宫的维修。10年地质宫屋顶的翻修搞得轰轰烈烈,整修过后一片焕然, 尘封已久的五楼也终于改成了学习办公的地方。然而前后不到一年,二楼自习室天花板坍 塌,所幸没有伤到人,接着又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屋顶大翻修。在天天喊钱紧张、教师学生 待遇没有丝毫提高且与全国同类高校反差巨大的一个大学里,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很是让 人匪夷所思。 二、 关于“节电”的感应灯。为了节电,为了省钱,轰轰烈烈的感应灯很快覆盖了每 个教室。然而再灵敏的感应器也会出现失误,如果教室里的学生不走动的话很快感应灯就 会自动断电。没办法,装上没有半年,那些个感应器又一一拆除。当时亲眼看着一个个装 上去,又亲眼看着一个个拆下来,当然局部地方还是有所保留的。真不知道这个工程上马 的时候有没有人实地调查验证过,关于感应灯的弊端、功能有没有真正了解清楚,如果有 些许责任心,我想是不会出现这样结果的。 三、 关于打卡、录指纹。当听说第一个学院开始打卡录指纹的时候很是震惊,然后马 上意识到这个东西很快会一一“攻克”其他学院。印象中上班打卡、录指纹都是在那些个 公司、政府部门,因为他们一个是要为老板服务,老板为了方便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另 一个是要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治不和谐因素的发生。而实际上后者的安装比例是 很低的。我不知道在一个门禁都不装、外人可以随便出入的校园里装一个打卡录指纹机目 的是为了什么。如果为了更好的管理,我倒觉得全校定一个每天的日程表安排一个监督员 更有效,毕竟大家高中都是这样过来的,而且据我所知一些大专啊职校学生就也是这样生 活的。 果不其然,这个打卡录指纹的机器已经开始“攻克”了更多的学院。在这里我要对这 个机器的销售人员表示一下小小的鄙视:看来你的销售技能还是不行,你要是第一次就直 接攻克学校,还用现在一个一个学院来么?那样的话你的收益是不是能更高点?当然,我 们可以想到这个销售人员现在可能还在忙碌中,毕竟他们公司可能不只这一件设备需要销 售吧。。。 发信人: mathh (xxxxxx),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Re: 近两年年目睹吉大之“怪”现状 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Mon Oct 31 18:07:20 2011) 感应灯都拆了?希望当初做决定的人也能被拿下!!! 还有价值4亿的图书馆,看看厕所,尤其是四楼的,就像水帘洞,男厕所的门全都锁不上了 ,当初的感应水龙头早就坏了,换成了那种普通的,这么容易坏的东西,干嘛还要在这上 面花很多钱呢··· 发信人: liuniansishu (财迷一号),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Re: 近两年年目睹吉大之“怪”现状 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Mon Oct 31 18:12:45 2011) 整个社会都这样,学校算好的了。 人又不能生活在真空中。总得有点亲戚朋友,各种开销吧。 发信人: lwtfengling (梧桐树上的毛毛虫), 信区: Postgraduate 标 题: Re: 近两年年目睹吉大之“怪”现状 发信站: 吉林大学牡丹园站 (Mon Oct 31 18:19:35 2011) 消费了,GDP就来了 消费了,政绩就来了 整个社会都这样,都是群败家玩意,浪费子孙资源的货色
个人分类: 生活|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抬头看到天花板
热度 4 zhuoqing 2011-8-5 16:59
我抬头看到天花板
今天我去照澜院照因公出国护照照片,我在一边整理衣服准备照相,让我的儿子去交费60元,同时嘱咐他开一张发票回来。 我在旁边听到他和服务员的对话: 。。。。。。。。。。。。。。。。 儿子:我需要开一张发票; 服务员:抬头是什么? 儿子抬头看了看,回答道:我抬头看到是天花板。。。。。。。
个人分类: 我的儿子|4699 次阅读|6 个评论
最后的晚餐
xifzou 2009-12-15 15:21
“最后的晚餐”中的"透视学" “最后的晚餐”描绘出了真情实感,一眼看去,与真实生活一样。似乎达芬奇就在画中的房子里。墙、楼板和天花板上后退的光线不仅清晰地衬托出了景深,而且经仔细选择的光线集中在基督头上,从而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基督。十二个门徒分成四组,每组三人,对称地分布在基督的两边。基督本人被画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的描绘目的在于表达基督的情感和思考,并且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最后的晚餐”原画 “最后的晚餐”数学结构图 摘自: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math/6/604/6_604_1002.htm
个人分类: 宗教哲学科学|7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