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存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存在空数嘛?
yanghualei 2010-6-29 20:35
数学中有实数 存在空数不 若已知不存在 怎么寻找 若已知存在 则定义已知那一类数为空数 建立与实数的对应关系 不知道 期待解答 、、、
个人分类: 数学沙滩|29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笔记:存在与虚无(二)
h123xq 2010-6-29 08:15
二元论可以避免吗? 1、被认识的对象认识者被认识的认识者认识被认识的认识者......................... 要打破二元论的自我循环必须去除认识关系本身。 2、如果要避免无穷后退,意识就必须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直接的,而非认识的关系。(P10) 3、本体论的二元论:本质-存在(现象)-意识 4、认识论的二元论:实存-认识 5、二元论总是构成一个循环或自我循环。 6、直接感知、纯粹直观、显现、生成。 意识存在的超现象性 1、意识是一种存在 2、意识是一种活动 3、意识活动需要材料 4、意识能够主动感知(被意识的)材料 5、意识不是变化的基础 6、被感知的方式就是被动。(P16) 7、意识即不是存在,也不是非存在 8、意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在场的存在与不在场的存在 1、存在不需要在场也可以存在。 2、不在场的存在也是存在。 3、意识生来就被一个不是自身的存在支撑着。 这就是所谓的本体论证明。(20) 4、为意识而存在的超现象存在本身是自在的。(21) 5、意识可以意识到在场的存在,也可以意识到不在场的存在。 6、意识是这样一种存在,只要这个存在暗指着一个异于其自身的存在,它在它的存在中关心的就是它自己的存在。(21) 7、存在是无处不在的。(21)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5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书笔记:存在与虚无(一)
h123xq 2010-6-24 09:34
如何消灭二元论? 1、现象背后没有康德式的物自体(本质)。现象就是本质本身。 2、现象是有限的存在。那么无限性(类本质、抽象的属性如红)如何探求? 3、本质不在对象中,而是对象的意义。(p5) 4、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二者的关系? 反思是如何可能的? 1、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被认识的对象; 2、反思者总是意识意识; 3、反思的意识将设定被反思的意识为自己的对象(p10); 4、反思无法跳出自身指涉。 意识来自于何处? 1、意识不可能来自于意识,意识无法自我证明和自我产生。 2、意识不可能来自于无意识,无意识的实存只是被感知; 3、我们绝对无法理解,这些非意识的与料,既然不是从自身中获得它们的实存的,怎么又竟然能够使意识延续下去,并且甚至能找到力量来产生一个意识。(P14) 4、意识是纯粹的显象,是完全的虚空。(同上) 5、神秘的意识其实并不神秘,既不是纯粹的显象,也不是完全的虚空。破除意识神秘性的锁钥就是我要探寻的技术交往实践。 存在如何存在? 1、存在是自足的,不需要存在者的证明; 2、存在不是为了被感知; 3、现象的存在不能是它的被感知。(P18) 4、存在不是有层级的系列; 5、存在是无本体的本体论。
个人分类: 哲学片断|45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guowencheng 2010-6-19 17:07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代生活方式下的艺术追问 郭文成 (东南大学 哲学与科学系;江苏 210096) 内容摘要: 当下对于艺术的理解还存在着无知和误解,因此对于艺术一词的概念以及追问艺术的方式仍然有待深入思考。本文试图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与当下的审美文化思潮,指出当下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此当代艺术的边界也就显现出来。 关键词: 艺术;技艺;生产;真理;存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对于艺术的边界,人们也许认为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一般的意见是:这是说不清的问题,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沉默。但这是否意味着艺术的边界就不用去追问呢?显然不是,艺术的边界在当下尤其令人困惑。在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沉思当代艺术的边界。 一、艺术的模糊本性 为什么需要重提艺术的模糊本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以前的提问方式不对。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不在于艺术的具体内容如何,而在于艺术本身的提问方式。 在当代,艺术的提问方式与存在样式都有了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重新去追问艺术。对这种追问,有必要交待一下:这是一种美学的追问,即研究艺术的哲学精神。因而这里不致力于描述艺术世界,而是描述我们用来对艺术世界加以分门别类时使用的概念。换言之,这里追问的是思考的方式、谈论的方式。因此,在提到艺术这个字眼时,一个哲学家或许不是对艺术这个字眼本身作出解释,而是去回答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不同于艺术是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这样表达: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艺术是模仿,艺术是生活这种表述无疑击中了艺术的某些方面,但却没有回答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原因。也就是说,它遗忘了什么是艺术这一基础问题。要追问什么是艺术,首先必须从考察艺术一词入手。 从历史的历时态方面来看,艺术一词并不具有一种静止不变的特征,它是一种漂浮的能指;而从共时态方面来看,诗歌,音乐,绘画等这些主要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是在互不相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因此,艺术的概念就好比一根电缆,它由许多不同的电线所组成,每根电线都有它特殊的历史,并和它自己遥远的过去相联系。 在西方的艺术史上,古希腊所说的艺术主要并不是指一种产品,而是指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尤指技艺(韵律的生产)。中世纪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黯淡期,在艺术理论上其继承了古希腊关于艺术的看法,并在神学的意义上加以改造。 托马斯阿奎那用理性的正当秩序来为艺术下定义,认为在制造者的心里就存在着一件作品的源泉。他是按照制造事物的观念去制造该事物的。邓斯司各脱在一种神学的意义上也曾涉及艺术的概念,认为艺术是行为的产物,把艺术定义为一种正确观念的产品。此时,艺术是神学的附庸。而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自主性才建立起坚实的地基,这一地基的形成是以美为尺度的。而在这之前,美与艺术是互不相关的。 而到了18世纪,真正的现代艺术体系才得以形成,艺术的概念进一步丰富: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总体而言,西方艺术概念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阶段是古代的艺术概念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8世纪),艺术被认为是种遵循规则的生产。第二阶段从1747年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直到现代,它标志着古代的艺术概念终于让位于现代的概念。 即艺术被认为是美的艺术,技艺与艺术才真正分离。另一方面,艺术概念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力量,艺术概念的出现,必须首先要以把艺术作品孤立起来为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博物馆体制的建立对美的艺术的体系的巩固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时,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艺术,而应该问:事物何时才成为艺术。 这预示着一种多元开放的艺术概念的建立。因为现代艺术虽然以美的艺术为主流,但艺术概念已变得模糊开放。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艺术的概念也有自己的历史。艺,在甲骨文中其通耕字,指生产劳动,这是古时最早的艺术本义;到了春秋时代,有了所谓的六艺,这里的艺指道德修养;春秋以后,艺的含义基本继承了春秋时期的规定。术与道相对,主要的含义有三:技艺,方法以及古代城市中的道路。由此,艺术这一词的命名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它的基本态度,即艺术与道(真理)是不相关的,从而规定了艺术的低下地位。所以,尽管儒家、道家、释家对艺术的态度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均把艺术作为一种技,并没有把艺术当作自主性的。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艺术概念基本缺乏自主性的一面。 在此,西方对艺术概念的论述的确更加深刻;现代中国的艺术概念接受了西方的理论,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因此,现代艺术概念的模糊本性也传染到中国。那么,如何认识艺术的这种模糊本性?这意味着艺术概念是否就是混乱不堪,换句话说,能否给艺术下定义呢?由此,我们必须反思:艺术是否有本源。 二、艺术的存在本源 纳尔逊古德曼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因此种种答案不免要以失败告终,问题不是哪些东西是艺术作品,而是某物何时才成为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概念是历史的、生成的。然而除此之外,这里有一种取消主义的立场,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 从本世纪50年代起,艺术是否可以下定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两种对立的派别:一派是反本性论,艺术并不具有一种独立的本性,因此无法下定义,代表者如维特根斯坦,他指出:这种寻找共同性质和它们的本性特征的冲动,因为某种错误的语言表达而受到鼓励。 另一派是本性论,艺术的本性特征是可以概括的,因此它可以下定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本性论者都认同同一种本性。反本性论者为我们澄清了艺术的概念,力图揭示出本性论者在观念上的模糊性,这是有价值的,但其错误也是明显的:取消艺术的本性就意味着取消艺术的普遍性。但在美学、艺术或艺术批评的领域里,一些普遍性的抽象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艺术应该可以下定义,但这种本性论必须注意:所有关于艺术的定义都是探索性的,它们的缺陷十分明显。因而一种适当的艺术定义将努力避免两种片面性,既反对一种取消主义的立场,也反对一种凝固不变的艺术概念的立场。因此,艺术概念不能一劳永逸地由凝固不变地概念来作出界定,它的模糊性也是不能排除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这种努力,因为在当代美学中,一种可能的艺术哲学只能以一种含糊的有关艺术的观点开始。 因此,在把艺术哲学看作是一个松散的体系的同时,什么是艺术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经过分析哲学的洗礼,艺术的定义已经不是寥寥数语,而是许多概念的集合了。这样,定义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理论,而且也只能是一种试探性的理论。 但最基本的不是匆忙去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描述艺术之为艺术,就是说,给予艺术一个真正的基础。 在此,让我们来倾听海德格尔的追问。什么是艺术?这应该从作品那里获得答案。 这是因为作品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成物。而对作品而言,物性是其都具有的。这里的物性即物之物性(物的存在),其在西方思想上表现为三种形态:1、物是特性的载体;2、物是感觉的复合;3、物是赋形的质料。但这三种规定都遮蔽了物自身。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日常的态度,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物的意义不是作为有用性,而是无用性。在对梵高的那幅农鞋的描述中,海德格尔让我们真正去看物:即现象学地看。物之物性不同于器具之器具性,也不同于作品的作品性。我们对作品的追问总是摇摆不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从未探究过作品,所探究的只是半物半器的东西。 而这种追问态度正是传统美学的。我们不仅要动摇这种追问态度,而且要从根本上去思存在者的存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作品的作品性、器具之器具性、物之物性才会接近我们。由此,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开启,也即去蔽即存在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 因此,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 在此,海德格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在作品中去寻找艺术的本性。而且他指出,这种本性不是他物,只是存在的真理。这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性。在这里,艺术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表现,更不是再现,艺术是它自身(如其所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就消除了所谓的主客体,没有了所谓的对象化。传统的美学观照被中断,这里只有现象学的方式,只有存在之真理在作品中聚集。与此相关,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方法尔仔细以梵高的《农鞋》为例阐释了艺术与真理内在的一致性。这里的真理不同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即它不能理解为正确性(某某与之符合);而是要理解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以此真理观为指引,海德格尔批驳了那些艺术终结论者。由上可知,海德格尔给予了艺术一个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的规定是现代性的,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本源的道路。 然而在当下,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是否依然能指示我们前行? 三、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当下,海德格尔的沉思是否还具有效性,即艺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一命题,是否仍可以解释艺术的本性?这就有待深思了。从当代艺术的实践以及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也只是现代性的;即他还抱有乡愁因而无法给当代艺术提供更好的思想养料。但值得肯定的是,海德格尔的提问方式是深刻的:追问艺术必须从艺术品开始。 如前面所强调的,这里的艺术品是已完成的现成物。比如静默4分33秒的演奏。不要以为这种改变是玩弄文字游戏,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作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着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艺术概念。 而那些不认为上述现成物是艺术的人,则是在保卫已有的艺术边界,对于改变它的种种企图进行抗击。这种争执实则是一种关于概念之边界线的争执。这种争执是十分重要的,其结果关乎我们未来文化的形式。但这里的争执并不急于有一个非是即否的答案,关键是把问题看清楚。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它是艺术与当下生活的融合问题,即审美文化问题,或者说是艺术化生存问题。在当下,艺术已经进入到人的生活中,并同日常生活同一。自杜桑以来,日常生活物品和行为变成艺术品似乎变成合法的。这种革命取消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我们应该承认这种革命的价值,它解放了我们的感觉,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革命只是一味地比拼谁最离奇谁最革命,那么革命和离奇就成为生活常态,就不会有感性积累。真正的艺术不是需要变态之后才能理解的感觉,它必须是卓越的生活直观。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是用来挥霍感觉的,而是用来拯救感觉的。 因此,现代艺术必须是怀疑的( skeptical ),或者说是现象学的( phenomenological ):即废掉我们的感觉习惯,从而建设另一种心灵。只有这种革命才能使我们达到艺术化生存,它能重新形成感性积累,并且使我们的感觉双重化:令人眷恋和开拓想象的。 对于艺术而言,审美文化是必须面对的事情。我们应该看到,审美文化这一概念被爆炒以至于滥用。这里的审美文化,无非是指当代社会中艺术的普遍化甚至泛化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正是艺术的终结。黑格尔曾在绝对精神运动的前提下,指出艺术终将消亡,而被哲学替代。的确,他所谓的艺术是消亡了,那是古典艺术的消亡。对于杜桑而言,艺术的确被他终结,这里的艺术是作为美的艺术,即现代的艺术概念被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概念:审美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是对传统美学静观理论的反叛,它是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传统美学的失误正在于分离真善美,因此要将分离的领域重新融合。在这种融合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艺术。 综上,当代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这是由于艺术概念永远在生成之中;当代艺术的边界仍然有一个存在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是一个技、欲、道游戏的多元世界,由此我们说当代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应该防止当代艺术成为技术主义、物质主义、虚无主义 的俘虏,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新的心灵的力量所在,从而给当代人的灵魂以居住的家园。 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 .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第240页, 第89页, 第7页. 朱狄.当代艺术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第15页,第23页,第32页,第39页.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38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页. 赵汀阳.拯救或者挥霍感觉 .花城,2000年第3期:第203-207页. 聂振斌 滕守尧 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页,第351页,第352页. 彭富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读书,2002年第7期:第40-45页.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 0802064C )。 作者简介:郭文成( 1978-),男,湖北武汉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博士后,哲学博士。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追问
guowencheng 2010-6-15 19:33
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追问 郭文成 内容摘要:人道主义的追问是一种思想的冒险:因为追问人道主义意味着要追问人的本性,而追问人的本性就必须从形而上学对人的规定着手。本文着力于分析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的形而上学特性,揭示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批判,从而显现出人的本性:人是存在的邻居。 关键词:海德格尔;人道主义;人的本性; 存在 什么是人道主义?首先看人道,从字面上说人道就是人之道,换句话来说即人性。而人性即人之为人的规定,那么如何通达人性?这里需要一种追问,但我们首先要注意区分伦理学与哲学(形而上学)的追问,因为前者关心的是人的幸福,而后者关心的是这种幸福如何可能;其次要区分思想与形而上学的追问:在此思想的追问意味着:什么是人道主义?它不同于一般的人道主义是什么,因为前者关注的是人道主义本身,后者是从存在者的角度去把握人道主义从而是形而上学的。因而如果要走向人性这一事情本身,这里必须从一种思想的追问入手。其次看人道主义,人的本性问题正是人道主义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但这一问题还需要一种追问,这是因为:对人的本性的规定绝不是答案,而根本上是问题。因此,要理解人道主义,必须追问人,即注目于人的本性,而不是简单地问人是什么? 由此,笔者的任务在于:描述海德格尔对人的本性显现这一事情,并对海德格尔的思考加以沉思。 一、追问的缘由 《关于人道主义的信》是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追问的作品,这作品属于海德格尔思想的中期。而对于海德格尔的分期,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对于现代的思索而言,整体是世界、历史和语言,这区分于形而上学的整体:上帝、世界和灵魂。与此相应,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应区分为一条道路中的三个阶段:亦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彭富春 , 2001(5))早期海德格尔试图显现世界的本性,是此在规定世界;中期海德格尔过度到历史性的解释,这个历史性是存在的历史性,因而是存在的命运;晚期海德格尔走向了语言性的领域,这里问题不在于信息语言对于诗意语言的遮盖,而是在于作为道的语言的言说和沉默所构成的悖论。因而,《关于人道主义的信》的背景是历史性,即与形而上学的历史争论。 另一方面,此时(二战结束不久)的人们迫切要求反思人性,人道主义的呼声异常高涨。许多哲学流派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贩卖自己的学说。在此背景下,一位海德格尔的法国学生这样提问:如何恢复人道主义一词的意义?因此,人道主义便有着独特的历史意味。首先,它相关于西欧的存在主义: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其次,它又与新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因为他们也宣称: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最后,它可归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这正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最大的敌人。在这个意义上,追问人道主义就是要思形而上学的历史。 二、追问的道路 什么是人道主义?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一追问意味着我们已经踏上思之道路。那么,如何在此道路中前行?当然,我们不妨尝试一种后退,而这种后退也许恰恰是思想的前进。因为在这种后退中,思想得以返回到它的开端处。 一般而言,人道主义一词是近代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近代的思想。这种近代思想把人理解为主体,因此人道主义就是主体主义,其基本精神在于 :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肯定人的世俗生活的合理性,肯定人的意志自由和理性力量。 然而,如果要追问人道主义,那么作为历史性的人道主义就必须被显现出来。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清理出历史中存在的不同种类的人道主义及其对人的规定。这正是海德格尔的思路所在。 第一种人道主义即罗马的人道主义(以及以后直到当代出现的一切种类的人道主义),都把人的最普遍的本质假定为不言自明的。(海德格尔 , 1977年,第202页)在此,人被理解为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来自于西方对存在者的区分,按惯例,即人、动物、上帝(诸神)。在这样一个存在者整体中,形而上学把人理解为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动物,一个特别的动物。在此,人要与动物相区分:尺度是理性;同时人也要与上帝相区分:上帝是理性的存在,人是理性的动物。这种人道主义设定了人的本性,为人保持了一定的尊严,但问题在于: 1、这种规定并没有走向事情本身即没有走向人本身,因为人是人,而不是动物。2、把人首先看成是动物,其次再把人与动物区分开,这始终囿于动物的领域,而没有把人的人性充分展示出来。3、理性并不能为自身设立根据。对于罗马人而言,人道的人与教育有关。教育就是人性的培养。因此,罗马人的人性从来就不是指自然性,真正的人性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而教育的内容就是古希腊时代的人文知识。他们依然遵循古希腊对人性的看法。 第二种人道主义是基督教。对基督徒而言,人与神之间的界限是不可逾越的。他们以此来看待人的人性:人是被上帝创造的有限存在物,他要在基督那里聆听天父的要求。在此,作为受造者出现的人 ,其本质就在这被创造性之中,而且人在忏悔赎罪中能够得救而走向上帝。现代神学把人规定为某种能超出他自身而到达神的存在者,这种超越成其为人的本质.他们主张:人只有做两个世界的公民,才能保护人的人性.然而在基督教神学框架中,上帝还是理性的存在,人依然是理性的动物:肉体是要抛弃的,只有有信仰的灵魂才可能被拯救(此岸是要否定的,只有彼岸才是肯定的)。因此,人性是要否定的,而神性(信仰)才是永恒的肯定。这里的问题显而易见,人被神所遮蔽,因而没有回到人自身。 第三种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否定的是中世纪的神学,要求回复到古希腊。因而总不外乎成为一种对希腊文明的复兴。(海德格尔 , 1977年,第201页)在这一方面,人道主义作为一个口号被广泛地传播着。它所解放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具有启蒙价值。这里人道的人相对的不是野蛮人,而是经院学者、教条主义。在此,人的本性表达为我思故我在:根据对人的自我的无可怀疑的我思来确定人。尽管笛卡儿声称思想指的是在我们身上发生而为我们所直接意识到的一切:理解、意欲、想象,甚至知觉都在思想的范围之内,但其基本成分是理性。(笛卡儿, 1958年,第3页)由此,人由理性的动物转而被理解为纯粹的理性实体,人的理性思维的主体性原理得以确立,近代人道主义对人的存在的理解的基本框架得以形成。这高扬了理性的优先地位,给人以更高的尊严,但问题在于:人被理解为一个认知的主体,人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并与客体相对立:主客二分,人与世界的关系变成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此,人无法避免自身的分裂,人的本性还是被曲解。 第四种人道主义是德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如温克尔曼 ,席勒,歌德;其要求是走向古希腊,为德意志人找到精神家园。这里的家园是人的尊严、人的高贵、人的人性。其相关于第三种人道主义,是对后者的发展。与此相应,人的本性的规定依然是笛卡儿式的,虽然康德第一个系统地论证了人的自然方面与人的自由意志方面的两重性,试图对人的存在做出全面的理解,但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康德扩大了人的这两个方面的差别。因此,虽然康德给理性划定界限,为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最终没有突破笛卡儿的我思模式。在黑格尔那里,人的存在的理性预设被极大地张扬出来: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黑格尔,1980 年,第80页)由此可见,黑格尔把近代人道主义对人的理解的理性模式推向极致:人被理解为抽象理性。因而主体、客体,人与世界的对立不仅未被消除,反而变得更加尖锐。 第五种人道主义是存在主义,其主张回到个人的生存上去。在克尔凯戈尔看来,存在的理论与存在根本不是一回事。对苏格拉底的推崇,表露出克尔凯戈尔对存在的基本体验:存在是讽刺的。一方面,存在是排斥理性的,另一方面,存在完全不是一个思辨问题,存在需要去体验、去实践。(王为理, 2001年,第64页)因此,存在不能用概念思维来表达,只能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存在也就必然是人的存在,尤其是个人的存在。以孤独个体来理解人的存在,是克尔凯戈尔对黑格尔绝对理性主义模式的批判,同时也是反抗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人道主义的理性传统。这完成了对人的存在的重要视角转换:其一向人们展露出理性之外的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领域,将人尤其个体性的存在置于生活的中心;其二以孤独个体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是对康德哲学的意义的重新挖掘;其三强调个人对自己存在的关注,个人的存在是自由选择的存在。但他也有其不足:孤独个体只能听到他自己的声音,他本质上只与他自己相关。因此,它一方面使人返回到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世界隔绝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孤独的个体反而加深了人与世界的分裂问题。虽然克尔凯戈尔提出了交往概念作出补救,但这种交往最终被归于上帝自身和上帝与人的关系上:以宗教的方式来解决这种矛盾,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可以称为生存主义。生存主义它是什么?回答是:负起责任,跟着人性,不断创造你自己,但只用你的行动。(吕迪格尔 -萨弗兰斯基,1999年,第476页)生存主义通过人的行为来定义人,其对人说:希望只存在于行为中,唯一使人得以生存的就是干人在他的生活中自己参与并承担责任、描绘自己的面孔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这种生存与存在并不等同。生存就意味着:选择、充满激情、变化生成、个性化、无限地操心自己、对自己的罪恶有知地面对上帝。(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1999年,第457页)对于生存,萨特是在传统的笛卡儿意义上使用Existenz这个术语,Existenz的意思就是:某种东西的经验的现成存在,它和思想对它的纯粹规定相对立。 P.464-465这相当于海德格尔的手前之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才说:存在先于本质。对于海德格尔而言,Existenz指的恰恰不是这种手前之物 、实在性,而是指一种积极的、及物性的意义上的 Existieren,一种对自身的关系。( 吕迪格尔 -萨弗兰斯基,1999年,第 465页)这种关系在萨特那里被表达为:自为。萨特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关于自由的现象学。那么,如何理解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发明人性(人生不具有任何先验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在行动中所选择的那种价值。这种选择,都是一个超越即 Transzendieren。此超越并不是彼岸的东西,而是为人可能向其超越的各种可能性的总和;它并不是一种人可以找到的安居之所,而是那反复折腾着人的那颗永无平静的心。生存主义因此就是人道主义:因为我们让人们又记起,除了他之外,没有其他立法人;他必须自己依靠,自己为自己作出决定;因为我们指出,不是通过返回的自己本身,而是必须不断去追求在他之外的目标,即追求这种或那种解放,这种或那种特殊的实现什么的活动。正是在这种追求解放和实现目标的活动中,人才实现了他的本质。(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1999年第478页)因此可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形而上学无家可归的情况下让自己负起责任、自己参与行动的新人道主义。但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萨特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看待exrentia与essentia的,萨特把这个形而上学命题颠倒过来了;但是这种对一个形而上学命题的颠倒依然是一个形而上学命题。( 海德格尔 , 1977年 , 第208页)因为萨特以反思前的我思取代笛卡儿的我思,却在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冲突中以新的方式回复到笛卡儿二元分立的世界之中。 第六种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此,人的本性被规定为劳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者声称:马克思要求我们去认识和肯定合人性的人。而这种合人性的人只在社会中可以找到。因而,对马克思而言,社会的人就是自然的人,也因此是人道的人。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异化理论与人性学说的价值。在他们看来,人要成为共产主义者,只有这种人才真正达到自由、解放。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一种工艺学意义上的劳动者,一种忙碌而机巧的动物,对历史具有一种世俗的宗教信仰。换句话来说,这里的人是可以控制与被控制的,人自身也并没有足够的尊严。 现代哲学之后(所谓的后现代),人道主义一词不具备什么意义,因为人已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碎片(人已死,福柯)。这里的人是生物的人,经济的人;与此相应,人性便是生物性、经济性。而最根本的在于人是 X。因而,这里没有追问,因为怎么都行。 由此可见,人道主义的这些种类各不相同,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也有不小的差异。如果按照思想本身的五个分期来说,那么古希腊:人是理性的动物;中世纪:人是有限的存在物;近代:人是主体,这一主体被我思所规定(我思故我在);现代:人是存在的人,但这里注意区分现代哲学内部的差异,如海德格尔与尼采、马克思的不同:尼采的存在是权力意志,它是生命的冲动和追求。海德格尔的存在是真理的发生,它是既显现又遮蔽的林中空地。但马克思的存在是社会实践,它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彭富春 , 2001(4))而后现代:人是X。但以上这些人道主义有一点是一致的:人道的人都是从一种已经固定了的对自然、历史、世界、世界的根据的解释的角度被规定的,也就是说,是从一种固定了的对存在者整体的解释的角度被规定的。( 海德格尔,1977年,第202页)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人道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它们思考的是存在者,而不是人道主义本身,它们都遗忘了存在之真理。 因此,海德格尔的任务便是重新给予人道主义一个存在的基础。那么,如何给予人道主义一个基础?换句话来说,如果一种人道主义存在,那么这种人道主义便要与存在相关,但它是如何与存在相关,在这其中人又是如何被存在规定的? 海德格尔指出:每一种人道主义或者建基于一种形而上学中,或者它本身就成了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根据。对人的本质的任何一种规定都已经以那种对存在之真理不加追问的存在者解释为前提。任何这种规定无论对此有知还是无知,都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1977年,第202页)这意味着一种反人道主义,而不是非人道主义。因为形而上学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不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这里并不是不要人道主义,而是说人道主义并没有给予人足够的尊严。 人道主义思考的是人的本性,但 对某事加以思考,就是给某事以应有的尊严。(吕迪格尔 -萨弗兰斯基,1999年,第472页)而人道主义对人的估价并不够高。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本质在于:人比单纯的被设想为理性的生物的人要更多一些;与从主观性来理解自身的人相比,又恰恰更少一些。人可以这样表达:人是存在的邻居,或者说,人是存在的牧人。因为人作为绽出的生存守护着存在,人本身就是在此。存在与人的关系在于: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存在是这一抛;由于人的生存是被存在所抛投的,人就无法决定存在者的活动;因而人不是存在的主人,而是存在的看护者。对海德格尔而言,人还可以区分为本真的人与非本真的人,即人要与常人相区分,而成为能死者。这一能死者是将来的人,其在天地人神的世界中,居住在大地之上与苍天之下,能以死为死。由此可见,能死者不再是传统理性的人,而是一个存在的人,一个比理性的人更为本原的人,这成了现代人的规定。 然而在这个时代,人道主义一词已丧失一切意义,因此恢复人道主义一词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存在之真理。与此同时,现代人的命运已是无家可归,因为这种无家可归状态是存在被遗忘的标志,而存在之真理始终未被思及。但何处是人的家乡?回答是: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里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在此人便有了一种还乡的可能性:诗意的居住。由此,海德格尔开启了另一扇大门:走向语言的途中。这正是晚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所在。 三、意义与局限 对于人道主义的思考,这是海德格尔思想中重要的过渡。因为这包含了从中期的历史到晚期的语言转换,这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眼光。 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信》中,海德格尔分析了形形色色的人道主义,并揭示其致命的不足,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人的本质思想 : 人是存在的牧人;并在现代人无家可归的情形下重新给予人道主义一个存在的基础,而不是简单地恢复人道主义一词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是反人道主义的,这种反人道主义要求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并给人足够的尊严从而使人最终得以还乡。 海德格尔的意义在于 :他强烈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规定,把人由主体的人转到非主体的人,由此,人的生存受到注目,而这种生存最终被存在所决定。因此,存在问题才是根本的,人的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存在入手。 但海德格尔似乎也有他的困境:海德格尔太过平静地接受了上帝之死,如果他确实经验过这件事情,那么他的思想当会更加苦恼,或者从另一方面看会更加欢愉,因为他已经幸免于死。(威廉 -巴雷特,1992年,第252页)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只是一个学者式的教授(只有冷静的分析),而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诗人。另外,他始终没有摆脱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个幻觉,即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对惟一的一个哲学概念的澄清上,却忘记为自由的、无限可能的、感性的人类实践活动留下余地。(邓晓芒,2000(8)) 上述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有其代表性 :一方面是基督教对海德格尔的评价,另一方面是新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但它们并没有击中要害。因为海德格尔的真正局限在于,他虽然竭力把他的思想与康德、黑格尔等的传统哲学相区分,但他并没有摆脱也不可能摆脱西方思想自身的同一性。他的思想源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并被其规定(又受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施莱马赫的解释学的影响),因此,他并没有走出西方思想自身的陷阱,他对人道主义的追问也可看成是对古希腊思想的一种回归:尽管他把人和存在再次重新联系在一起,但他并没有把人和存在的游戏具体地绽露出来。 然而,海德格尔的思之道路是迷人的,富有思想性的。我们应该循着海德格尔的道路原道而行,在中西思想的边界上进行语言的批判、思想的批判和现实的批判,以此来重建我们新的家园。 参考文献 彭富春 , 2001(5):《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 , 哲学动态。 2001( 4):《马克思美学的现代意义》 , 哲学研究。 海德格尔,1977年:《基本著作》,纽约:哈普和劳出版社。 笛卡儿, 1958 年:《哲学原理》 , 关文远译,商务印书馆。 黑格尔, 1980 年:《小逻辑》 , 贺麟译,商务印书馆。 王为理, 2001年:《人之问》 , 上海三联书店。 吕迪格尔 -萨弗兰斯基,1999年:《海德格尔传》 , 靳希平译, 商务印书馆。 威廉 -巴雷特,1992年:《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 , 段德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邓晓芒, 2000(8):《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个比较》 , 哲学研究。 作者简介:郭文成( 1978-),男,湖北武汉人,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科技伦理,西方美学。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3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医存在是因为有实用价值
热度 1 张三火 2010-6-15 13:44
今天,浏览蔡子微老师的博文 不要以科学的名义 , 忍不住也想说几句: 从余云岫有了一个什么壮举(1927年)开始,到现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虽然废除中医并没有得以实现,但是自那以后,对中医的打击已然造成重创!直到现在,风风雨雨的,中医在夹缝中、冷漠中,甚至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似的生存着,偶尔在疾病流行、瘟疫肆虐的时候显露一点身手,最终的成绩和功劳大都还是别人的。等到灾难一过,又总是有人举着科学的大旗忽悠东忽悠西,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好像中医的存在障着他什么事了似的,巴不得中医立刻彻底消失才痛快。一有人说中医怎么样,有人就会马上拿出科学来对照、反驳、否定,来证明中医不科学或者是不符合科学。都做下毛病了! 其实,中医是科学,还是不是科学,与中医本身有什么关系呢?中医学诞生的时候,科学恐怕连胚胎还没形成。中医学形成完善理论体系已经有几千年了,又是行之有效的一直沿用的医学,现在却非要拿后起的这个科学死套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科学证明不了的东西多的是呀!现在的科学证明不了的东西就是不应该存在或是没有的吗?为什么就死抓住中医不放呢?不科学、伪科学的帽子满天飞,让人很费解。信者为医,不信中医的人也用不着那样不遗余力地非得想把中医怎么样啊!如果中医没有实用价值了,自然而然自己就会消失了,用不着这么费劲。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说和技术不都已经成为历史了吗?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水文学、农学、预测学、建筑学太多了,这些方面我们都跟着西方后面跑,学习人家的。现在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中医学了,还顽强而艰难地生存,有时候,我感觉到她真是要名存实亡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把现代的理化、生物、生化、计算机等技术去掉,现代的医学能生存吗?可怜的中医学,就那样从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环境中被连根拔起,把她移植到现代这种科学气氛下,她的生存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要不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早就完了!大家说,支撑中医这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呀? 博主说明:此文原名为存在就是有理的,看到李铭老师的评论就像搞批斗一样,不仅使我想起造反有理,真不好听。所以,特改了。
个人分类: 中医研讨|4909 次阅读|27 个评论
时间:另类的解读
xuning001 2010-6-6 22:51
前几日,厨房水龙头坏了,去五金店买了一个新的水龙头、还有生料带等相关材料。回家后卸掉旧的,按照程序换上新的,不幸的是,我的技术太差,换上新的以后,仍然漏水。于是,重新再来,唉呀,还是漏水,有些上火,干脆,不管它啦,等等再说吧。惊奇的是,过了一天,到第二天同样的时间,我再一看,不漏水啦,一点都不漏啦! 通过这一经历,我发现,时间真好,时间真的能解决许多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要么是寸金难买寸光阴,要么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益。还没有人告诉我时间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时间可以消磨、也可以浪费,时间还可以疗伤、可以治病,时间更可以增加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走出三维,奔向更广阔的空间。 因此,除去陈腐与功利的珍惜和比作金钱以外,时间还有其它妙用。不信,看看名人对时间的其它用处的评价: 巴尔扎克: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麦金西: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伯 克: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卓别林: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别林斯基: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莎士比亚: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关于时间的书籍林林总总。但是,真正为时间赋予生命和理性的著作并不多见。《存在与时间》是陈述时间与人的存在状态的一本优秀哲学著作,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人无法选择他存不存在,因为他已经存在;人也无法选择他存在于怎样的一个世界,因为他已经被抛给了他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世界。按照我的理解,人从一生下来就有两个时间,一个是现存世界给予他的,另一个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人在已经在世的存在中先行于自身,因此,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的自由状态与否决定于他对不同的时间的选择,然而这种选择是那样的困难,因为时时刻刻都有一个他无可选择的时间摆在他面前,海德格尔称这种既自由又被决定的纠缠状态为实际的生存。 法国的柏格森的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在法国已出到第七版。柏格森教授在书中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造成的。在哲学方面,柏格森用生命冲动和绵延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就是真的时间,就是宇宙的唯一实在,而这实在只能靠直觉来把握。所谓现在,不过是划分过去与未来极微之一瞬。因此,真的时间是直觉的体证,是息息变化的生命冲动和绵延。时间不只是分分秒秒,还是个人的认知和直觉。在超出自我的世俗的绝对时间之外,一定存在着属于个体的相对时间,自由意志在相对时间的绵延过程中息息增长。我想,柏格森用时间论自由意志其寓意可能正在于此。 从科学角度对时间的解读颇具影响力的当属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相信许多人都读过这本书。该作品自1988年首版以来,已成为全球科学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类似的书还有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基普S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该书讲述了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卷曲以及黑洞的发现与拒绝等内容,这类书看起来虽困难一些,但是,关注一下其中对时间的一些趣味性的解释,还是十分有收获的。
个人分类: 论坛|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心外有物——隔壁家的上帝
sheep021 2010-5-13 10:54
隔壁家的二傻整出一篇 傻帮讲座(6):上帝存在吗 ? 文中指出: 世界只有一个 它就是您正在看的那个世界 您也在里面。。。包括您的梦 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又都是虚幻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傻真是大彻大悟了: 见诸相非相,可以见如来 了。 巧合的是,忽然二傻就不见了,大量评论也不回复了。真被上帝喊去喝茶了? 世界只有一个,但是认识世界的主体却有无数多个,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所以,被 描述 出来的 世界 也就有无数多个。这个被 描述 出来的 世界 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故二傻说 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又都是虚幻的 ,《金刚经》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此,若回答 世界是純客觀的嗎? 世界是客观的,但是,如果把世界说出来时,世界已经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主客合一的了。这就是佛说的 不可说 ,老子的 道可道,非常道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坐禅的对话 中苏东坡以为自己占了佛印的便宜,但苏小妹却认为哥哥输了,因为: 万法(万事万物)唯心,心外无法,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的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 虽然说 心外无法,但心外的确有物心外有物是杨玲的博客名字哦。这老兄真是早早觉悟者也。 正好,等二傻喝茶回来,问问他上帝长啥样。哎,还是别问了,他肯定是说不清楚,被他一说,别人还以为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上帝呢 隔壁家的上帝。 连世界和上帝都是被描述,这年头,还有啥不是被的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sheep021 2010-5-7 17:01
按:感谢隔壁家的二傻提供本文的线索。看完此文,本人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本博昨天的一篇博文 闲谈:科学与不科学 中的一个比喻(科学与传统在山顶会合)与本文的结尾竟然不谋而合。高兴了半天,特此转载。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 朱清时 院士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 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 。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 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 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 。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 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 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 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 【 本博注:这正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的方式,如阴阳,五行等 】 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辞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这是第一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凝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棵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棵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细心照料,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 所谓关系者,缘也 , 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 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海)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珮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 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 本博注: 说白了,科学与传统,都是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成果,只是道路不同、时代不同、手段不同而已,但目标是相通的。就像爬山一样,如珠穆朗玛峰,有人从南山爬,有人从北山爬,路上的感觉、所见所闻自然不同,但等到在山顶会师时,所见所闻自然相同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传统相当于登过山顶的人,科学还在登山途中。传统的观点,科学当然不相信了,只有等他也登顶之后,大家才能坐下来慢慢聊。这个时候,自然而然也就达到中西汇通、古今和合的境界了。 另:本文是用佛学来解释现代物理的,其实用中医的观点同样可以解释类似的现象。佛与道是相通的。《西游记》就是一部佛道合一的修炼之书。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2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主观感知现实的存在
wangproject 2010-4-29 09:08
文 / 王钰洋 有时候总是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直到现在我还处于一种难以言说的虚幻感觉中,如同梦境。 如果说不相信死亡之后灵魂仍会存在是一种主观经验主义的认知回响,那么现在的我就恰处在这种回响激荡的中心。人们偶会提及,脱离现实的虚无,那么梦的存在是否正是让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模糊不清了呢?不断递归的确认自己是否在梦境之中的过程就如同梦的画卷之中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影像连成一条时间的轴线。 如果说不相信死亡之后灵魂仍会存在是一种主观经验主义的认知回响,那么现在的我就恰处在这种回响激荡的中心。人们偶会提及,脱离现实的虚无,那么梦的存在是否正是让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模糊不清了呢?不断递归的确认自己是否在梦境之中的过程就如同梦的画卷之中所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影像连成一条时间的轴线。 N。。。。。。。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雨绵绵
BaoHaifei 2010-3-16 08:53
春雨绵绵 鲍海飞 2010-3-16 春雨绵绵,春雨绵绵, 浓雾弥漫,浓雾弥漫; 扯地连天,日月不见, 行旅难前,小鸟得闲。 小鸟得闲,无米下咽, 檐下窗前,徘徊辗转; 小鸟午餐,两眼望穿, 只盼雨闲,只望雾散。 一天两天,接连不断, 雨滴点点,浓雾依然; 天光向晚,灯火阑珊, 春雨绵绵,小鸟无言。
个人分类: 流水诗|3530 次阅读|5 个评论
存在
BaoHaifei 2010-3-15 11:08
存在 鲍海飞 译 这是一个动物权利保护组织成员写的诗。 EXIST By Tammy C. Smith Im looking for a place perhaps you 抣 l help me find. It really does exist, not only in my mind. 我在寻找一个地方 也许你会帮我找到 它确实存在此世间, 而不只是在我心田。 Where each and every creature, no matter small or great, May find compassion in this world and never fear their fate. 那里的每一个生灵, 无论其是大还是小, 都会得到同情怜悯 而从不担忧其命运。 Where every living being with legs or wings or fins Shares this earth in peace and love with no torture to begin. 那里的每一个生灵 奔跑飞翔还是游泳 分享着和平和爱怜 从而没有痛苦磨难。 Where blue forever skies float those who are not scared, And men with guns and arrows no more will aim and dare. 那里的天永远碧蓝 飞鸟不会受到惊吓, 那持枪拿箭的人们 将不再瞄准和恐吓。 Where seas so crystal clear are filled with those un-chased Who will never know a net or in a can be placed. 那里海水清澈如晶 鱼儿自由自在游泳 他们从不知道渔网 更不知会被罐中装。 (或者渔具置于何方。) Where the senseless killing and born for only deaths Stop this very second and all suffer will go with. 那毫无意义的杀戮, 出生就遭灭顶之灾, 请在此刻永远住手, 所有苦难一并走远。 Where value of a life is not based upon mere pelts, No longer destined to become shoes and chairs and belts. 那生命价值的体现 不再只依赖其皮毛, 也将注定不再变成 各种加工的皮制品。 Where those considered least are no longer used to test Potions made by man and expensive cosmetics. 那看似渺小的生命 将不再只用于试验 成为人类的试验品 或化妆品的试验品。 Where the only soul youll witness wear a coat of fur Will be as God intended: original owner. 那里你将永远见证 唯一穿皮毛的灵魂 是注定上苍所赋予: 独一无二的拥有者。 Where the heartless man finally opens up his eyes And becomes the man he should be: caring, strong and wise. 那些曾经无心的人, 最终将挣开他的眼, 恢复他本来的面目: 具有博爱明智之举。 Im looking for this place, perhaps youll help me find. It really does exist, not only in my mind. 我在寻找这个地方, 也许你会帮我找到, 它确实存在此世间, 而不只是在我心田。 A place that's true and safe and real, where all are treated kind, Here on earth and in our hearts, perhaps youll help me find. 那一个安居的地方, 所有生灵都被善待, 在大地和我们心间, 也许你会帮我找到。
个人分类: 英诗译|3566 次阅读|4 个评论
诗是什么
furaibo 2009-12-14 23:06
诗是什么? 诗是汉字的组合吗?如果是,在汉字和汉语语法确定以后,所有的唐诗就已经存在了?那李白、杜甫岂不是剽窃了?他们是剽窃吗?剽窃的谁的呢?他们又是怎么找到的呢? 有人说:诗是对大自然的感知。可是,我们同样可以说:音乐是对大自然的感知吧。其实,对同样的山水风雨,花鸟虫鱼,有人感知出了诗,有人感知出了音乐而已。 显示在我博客上的诗,我吟诵给自己听的诗,又是什么呢?它们和我感知出的诗是同一个东西吗?液晶显示器上的那些文字到底是什么呢?它们和那些液晶又是什么关系呢?那些存放在科学网服务器上的呢?我终于把自己想晕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感知。这朵红玫瑰真香啊!这一感知是从何而来的呢?假如有一天,我们造出一机器人,能够根据玫瑰反射回来的光波的波长和散发出的化学物质及其浓度,说出诸如这朵红玫瑰真香啊!之类的话,我们能够说它感知到了吗?还有,当你的同伴跟你说这朵红玫瑰真香啊!的时候,你如何确定他所看到的红不正是你从别处看到的绿呢?
个人分类: 书斋小记|3479 次阅读|9 个评论
演化:进化与退化——之五(结束语):哥本哈根,你离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竟然如此遥远?
lvnaiji 2009-12-14 07:31
吕乃基 前面讨论了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同时,随着高级循环的产生,低级循环并不消失,而是作为高级循环的基础继续存在。正是在这一点上,演化与存在,自然与自然界统一起来。 通常,人们混用自然和自然界两个词,然而其意义不同。自然,是演化,是过程,是一连串的自然界;自然界,既然有界,就在时空上确定下来,指的是此时此地的自然。例如,一百亿年前的自然界就不同于现在的自然界。自然不断突破此刻的界,演化出新的自然界。 演化与存在,自然与自然界在宇宙时零秒时合为一体。作为奇点,自然尚未演化。此刻的自然界既是演化的源头,又是全部的存在;既是古代哲学家所构造体系始基演化说的出发点,又是万物之本原。始基,是自然的起点;本原,是自然界最小的和不可分割的要素,实际上就是自然界本身。 演化的最高阶段,人,既体现了 137 亿年自然演化的全部成果,又包含了自然界所存在的全部层次。在奇点和现在之间,演化所达到的各个阶段,就是存在着的自然界的各个层次量子阶梯。 演化,揭示了存在着的自然界如何不断地突破自己的界而生成新的自然界,这就是自然。英语 Nature ,我不知其词源为何,翻成中文是自然和自然界,既区分了存在与演化,又将二者统一在一起。这就是汉语之妙。 再看自然。然乃过程,自然,即自己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汉语。还有什么词汇比这更令人叹为观止? 之二谈到螺旋式演化,之四考察了时空和量的关系。层次越高,物质的量越少。螺旋式推进的自然,演化至今所呈现的自然界,就是一座无可比拟的金字塔,人类有幸踞于这一金字塔的顶峰。 大自然,以其全部的时空,全部的质量和能量,以及所有的偶然性,一句话,以其全部的生命,托起了人类。人类,又应以何种行为善待生他养他的自然,应以何种行为方配得上这一上帝所赐予的地位? 天上的星空并不反对人,心中的道德律难道反对星空?哥本哈根,你离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竟然如此遥远? 科学并不反对人,科学文化并不反对人。蜻蜓点水般搞点哲学看来会导致无神论,但若是认真地搞起来,则会适得其反,导致宗教(培根)。博主不想介入有关争论。渺小而卑微的人类难道不应敬畏自然? 打完这几行字,一股股气息在身上游走。博主一时丧失思考能力。 此刻,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合二为一。 演化系列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赏光与评论。
个人分类: 科技|62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毛主席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
chni 2009-7-1 02:53
毛主席说没有共产党的 时候 , 中国依然是存在的 为了永远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今天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88 周年的日子,为了向全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建议大家和我一起唱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一)毛主席与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是 1943 年由曹火星创作的一首歌曲。据称是在 1950 年,毛主席亲笔修改了歌名,在中国前加了一个新字,并作了小幅改动。此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一直传唱至今,鼓舞、激励了数代中国人。关于加新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毛主席认为早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 改动后的歌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後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作曲家曹火星( 1924-1999 ) 曹火星原名曹峙, 1924 年 10 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 1938 年参加革命,同年 2 月参加平山县农民抗日救国会,走上了革命道路。此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一直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工作,同年调平山县抗日救国青年联合会宣传队(即铁血剧社)任演员、音乐队队长。 1939 年冬入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前身)文艺学院学习,期间创作了第一首歌曲《上战场》。 1940 年至 1943 年期间,曹火星还创作了《选村长》、《春天里喜洋洋》、《春耕忙》、《万年穷翻身》等一系列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歌曲。主要代表作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的祖国到处是春天》、《人民总理人民爱》、《拥护共产党》等。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由来 1943 年日军占据了中国大半河山。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3 月 10 日 ,国统区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书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对此,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明确提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要求宣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理论。同时,中共中央指示,要将这一革命真理在解放区和抗日根据地积极宣传,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为了批驳这本书和宣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理论,同年 8 月 25 日,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了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指出: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当时,只有 19 岁的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 确切地说, 1943 年,曹火星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中堂庙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名曲。对于曹火星的一生而言, 1943 年是其生命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的转折点。 4 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0 月,他和战友们深入平西根据地开展抗日宣传,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创作了不朽之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平津解放后更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嚼点哲学--我思故我在
furaibo 2009-3-16 23:10
跟着鬼王嚼点哲学。:-) 这个世上最真确的是什么?无可质疑的到底是什么? 400 多年前的笛卡尔这样思索着 比方说,我眼前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真的吗?搞不准是幻觉吧?您说了,我亲眼所见,当然是真的了!那您证明给我看看?您能证明吗?反正我怀疑。那天,我做梦娶了个新媳妇,在梦中还就没有怀疑过^_^ 。睡醒了被老婆狂扁:( 什么科学,什么理论,什么数学公式,全是瞎掰。 那么,这世界上真就没有毋庸置疑的存在吗?笛卡尔怀疑着,怀疑着 带着怀疑一切的态度执着地寻求那唯一不变的真理。 终于有一天,一道亮光从天而降,笛卡尔豁然开悟!即使我所识别的这一切全是假的,那个怀疑这一切的存在却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怀疑身边的一切,但只有一件事是我们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我们无法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终于找到了绝对无可怀疑的真理。
个人分类: 书斋小记|47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存在和认识
zhangxp 2008-12-14 23:34
按:在 《逻辑和真随机的关系》 中留下一个话柄:生命才是最基本的。这一篇接上。 当我看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以为我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看到的是我看到的这个东西,认识产生存在,好好体会这一点吧。你是不是将客观事物当作是自在的加以研究----而不考虑它们是在我意识中这一点?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你以为这不是问题或者只是个小问题,你说我没对它干什么啊,我只是意识到它而已,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我反映一下也不行么?它的存在不关我的事啊, 不关我的事啊大哥,我只是路过嗻,我什么也没看到... ----吴孟达如是说,你没看到? 你没看到你就不会说你什么也没看到了 ----黑社会如是说,赶紧跑吧,说啥也没用了这些心狠手辣的要杀人灭口啊...... 同理,当我们试图研究世界的本质(即所谓本体论),很快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是在寻找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于是本体论实际上是关于本体的知识----本体论立即就转换成了知识论,你连转换的缝隙都看不到,所以只有知识论,哪有什么本体论啊。 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存在和认识本无法区分,在现实中,我们是把存在和对存在的认识分开的。对象,主体,主体对对象的认识,主语,谓语,宾语,通常我们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但这是错误的,将本体和认识分开,那就连哲学的门都没进。同样,企图将语法和语义分开也是个错误,形式和内容分不开,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道德准则(即真和善)区分为两类不同问题,也是错误的,比如象罗素所说: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直是由两个不调和的部分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和政治学。。。。。。 (见《西方哲学史》逻辑分析哲学章节已及下面若干段类似论调)。罗素有这个顽固的错误倾向,以为靠客观的逻辑分析能解决所有问题。通读《西方哲学史》,处处都有这种气息和论调,难怪杜威对罗素大为光火。根据我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把本不该分开的东西分开,那他必然就会把本不该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起(靠,好对称),他评价杜威的时候就这么干了(见杜威对罗素的光火)。 还是回到存在和认识的话题。先假设存在一个世界,然后是我们能否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象这个世界----许多哲学思考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多数的结论是我们不可能正确地表象世界----不可知论。这个思路不对是因为存在和认识不能区分,这一点在科学中并不重要,科学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假如科学试图在基础理论上正确地表象世界,就会出现矛盾。科学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代替哲学,这不是个复杂性的问题,不是个量的问题----打个比方----企图在股票市场中发现必然规律而后可以高枕无忧地运用这个规律赚钱,这是什么意义?而科学要干的正是寻找规律,所以说科学有非常强的限制条件,无论如何扩大科学的范围都不行,除非放弃寻找规律,但这是自杀性的。 科学寻找规律,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个数据压缩的概念, 但是随机的数据是无法压缩的,自由意志创造出来的随机性自身怎么会有规律?这一点我在《逻辑和真随机的关系》中略说了: 真随机源的随机性和产生的数据串的随机性不是一回事, 一个真随机源产生的数据串,你总是能找到一些局部规律----比如连续的很多个0,或者其它的疑似规律,很多的,当发现这样的规律后生命觉得很爽,就会拿这些规律去套之后的数据,粗粒化的有损压缩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块的学问是唯信息论的核心部分 ,我搞不明白,等李亚辉搞吧。生命进化是一个辛劳的过程,但是架不住规律的诱惑啊,生命是自由意志,之所以喜欢规律,是因为喜欢权力,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有权力就有自由,自由就是利益,生命和规律就这样左脚踩右脚不断攀升,生命越高级规律就越丰富,构建成一个越来越大的规律体系。那么利益是怎么判断的?要有一个价值观才能判断,价值观是什么?是滤波器。滤波器怎么来的?随机颤栗出来的,还是自由意志的自由行为,我们现在知道的最基本的科学规律,都是和生命捆绑在一起的。 这么说好象我否定科学,正好相反,除了老老实实的科学方法,没有任何其他求规律的方法是有效的,搞统学?搞回归中医?学二傻搞仙术?老实是做人的唯一正道,挺辛苦的,其他方法都是邪术,没有中间路线,除非你不做人了,真的不搞了,要搞就认真搞科学吧。科学的方法是什么?1、实验事实,2、数理逻辑找规律,3、同行评议。这个方法其实古已有之,和生命进化的方法是一样的,从最简单的生命开始,就是这样, 试探----归纳出规律----同物种间互相承认 ,承认之后,同步结构形成,宏量子长大了,进化了,不承认也没关系,那就变成其他物种了,从此各走各路,道不同不相为谋,要交流的话也是野蛮交流。我们以为科学方法是文明人才发现的,原来从最简单的生命开始就是循着这条老实的道路,一样样的,你要说科学用的数理逻辑如何可靠,罗素就迷惑了。这个扯远了,预告一下,以后在《个体的认识和共同体的认识》中再细谈。 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类的精神和信念是社会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自董志强《身边的博弈》101页)这就是说:自然中的物是有客观性的,而到人的层面就不同了。为什么有这个不同?这个不同是本质性的吗?不是,这两种情况不能找到明确的分界线,也就根本无法区分。客观性和主观性在两种情况下都有,程度不同,这个程度的不同是因为什么呢?是信息系统的层次。物理层面的规律和股票市场的规律,那可差远了,物理规律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股市有没有可重复的规律?如果你找到了,恭喜你,你升级了,现在其他人之于你就象动物之于人一样了,这规律对你来说是客观规律,对别人就不是,没可能人人都能掌握并应用的,否则的话那不是人人都发财了?sign,自杀了。我们往前看就好理解这一点----动物现在就掌握不了人掌握的规律,所以动物傻啊,当然,还有比动物更傻的,傻物质嘛,是个生命就可以指使欺负。 话说回来,即使相差悬殊,但是物理规律和股票规律还真是有很多共性,不是有好多理论物理博士在华尔街赚大钱吗?学完理论物理,直接就可以进华尔街,精英赚俗人的钱,天经地义,难不成还反过来?那谁还吃那苦中苦去做人上人?不过美国经济被这些精英搞跨了,中国人这回得意了:瞧瞧,资本主义那一套不行吧?太市场经济了不行吧?还是咱们这个搞法更科学吧?想要哪里市场经济,咱就让那一块市场经济,看到那里不行了,咱就把它计划起来,多么完美!要放就放,要收就收, 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你看看现在美国人,在反思呢,在向我们学习呢,得意ing......这个又离题有点远了,李亚辉有一篇写得很好,不如链接到这吧: 《美国的下场》 物理事件的发生随机性小,所以表现得有物质性,人和人之间事件的随机性大,所以不表现出物质性,只是量的不同,本质没有不同。由此分析,自由意志和必然性并没有矛盾。所以,试图找到完全可靠的规律,没有可能,在物理领域,规律性会比较强,实验的可重复性强,但到了股票市场,谁谁说发现了什么客观规律都有点扯,这种地方是众说纷纭的,大家都在博弈着呢,有时候发现一个规律,可重复吗?不可重复的不能叫规律。人们喜欢科学,就是因为科学的确定性、无可争议性,但是世界并不是确定的,自由意志永远在争议和斗争,只是个争议和斗争升级的问题,斗争升级了之后,已经平息了的斗争就成物质性了,但是新层次的斗争依旧,尼采深黯此道,只有还原到权力意志才能没有矛盾,解铃还须系铃人。 谈自指: 因为事物是由认识产生的,所以但凡我们研究什么,都是对认识的认识,其形成自指是必然的,一开始就形成了,不是在某个环节才开始形成的。那么本体是什么?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本体始终只会是一种推测。 自指是无法逃避的,并不是我们研究到了自指的时候才存在,而是一开始就埋下了自指的种子,导致随着研究的深入必然发现自指这个悖论(不是佯谬,而是真正的自相矛盾,这是不允许的)。比较泛的自指很早就在哲学上就发现了,随着形式系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自指也已经形式化了。 没有循环自指,就不会有时间。 摘自百度《分析哲学》 塞拉斯继承和发展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这一重要观点,认为阐明一个词的意义就是阐明这个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他还指出,意义不是表示一个词与某种外界事物的关系,而是表示一个语言项目与另一个语言项目的关系。 这段话很关键,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是无法区分的,形而上学问题确实无意义----这确凿无疑。那么什么问题有意义?柴米油盐问题?挣钱?爱情?打架?友谊?民主?科学问题?不幸的是,形而上学问题无意义成为定理后,可以推出上述其它问题也是无意义的,借用一句名言: 难道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难道青春不是用来虚度的? 除非不生活、不思考,除非不再有意识。企图将形而上学问题无意义化就会将所有其它问题(科学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也无意义化,承认其他问题有意义就会带回形而上学问题的意义。这应该都是可以用形式系统严格证明的,这个问题将会被证明,届时说形而上学问题无意义而又要搞其他有意义问题的人都给我shut up。形而上学最先承认自己无意义,率先这么干的人是多么难得啊,尽管这常常成为科学的笑柄。 一旦言说就要形式化,更进一步,一旦认识就要形式化。形式化和事情的发生在一开始就连在一起,不可分开,至于后来...后来...将形式和客观对象分开,已是误入歧途,生命就这样误入歧途了。形式系统不是在人们构建逻辑上的形式系统时才存在,在认识的刚开始就形成了, 刚开始就把主体排除在形式系统之外了, 所以形式系统的不可完全性是天生的。形式化是一个高级骗局,尽管他象个好人一样,似乎会告诉你很多很多有用的真理,但是骗子终究是骗子,不管在被识破前他表现得如何象一个好人。 但是逻辑之于真实有限,并不表示乱来就更符合真实,(乱来都有自相矛盾、冗余、循环定义、白走弯路),只能追求越来越广泛而又清晰的逻辑。这样就只能陷入到逻辑里面去了,不追求逻辑是不求上进流于庸俗,追求逻辑则只能是钻到越来越深的确定性的牛角尖里去,远离了俗众,结果就是越活越抽抽。别说别人越活越抽抽,你活一个既不庸俗又不抽抽的给别人看一下?《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张楚为什么这么唱?他还真就只能这么唱,不唱行不行?不行。 杨玲为什么伟大? 因为杨玲既不想活得庸俗,又不想活得抽抽,这个尝试是伟大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0 次阅读|13 个评论
静夜狂思-(25)-8月10日风雨大作
考槃在涧 2008-8-11 11:38
上周末有点疲惫,丝毫没有动笔。现在回过头来想以前写过的东西,觉得真烂。奥运会 - 喝酒 - 奥运会,风雨大作的时候,心里变得很平静。清晨小云在卫生间啼叫不休,恍恍惚惚间想到了一些东西。 ------------------------------------------------- 存在即是意义。 存在不是生存,是存在。 宇宙的目的是存在,存在的目的是认识,认识的目的是创造,创造的目的是存在。 人总希望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一个目的或意义,其实存在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只有存在和自性。 人可以寻求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好像宇宙要寻求自己的存在一样。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存在,你也可以知道宇宙的存在,但宇宙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存在呢?于是宇宙创造了人,那是他印可自己存在的方式之一,这就是人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追求存在,不追求目的和意义。我曾经以为哲学追求目的和意义,我错了。目的和意义只是哲学的过程,哲学没有结果,也没有目标,它甚至连存在都不追求。 当你的存在没有意义的时候,你总会追寻存在的意义;当你的生命没有目的的时候,你总会追问生活的目的。我不会再问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了,因为我在即是意义。 我在故我思。如何知我在?因为我思。世界本来就是相互缠绕和嵌套的,有孤立的思和在存在么? ------------------------------------------------- 1 不是存在,因为 1 是孤立的; 0 也不是存在,因为 0 也是孤立的。 1-0 是存在的,由 1-0 而生万物。 世界是从 1 来的,还是 0 来的,并不重要。因为孤立的 1 和 0 的状态是等价的。我们总想去定义 1 和 0 ,其实 1 和 0 的本身即是定义。 之所以说 1 和 0 的状态是等价的,因为孤立的 1 和 0 都没有规则。在一大堆 1 中虽然没有 0 ,但是已经有了规则, 0 不出现在现象之中,出现在规则之中。 世界的本原既不是物也不是心,是规则。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道,但又不完全是道。 无序并不是没有规则,无序的规则不能用有序的语言描述而已。 每一种新的有序产生必定伴随一种新的无序。所以,世界多么的有序等价于世界多么的无序。 有序和无序是相互缠绕、嵌套的,二者之间有一套更本原的规则,理解了这套规则便可在有序和无序之间自由转换。终极的科学差不多就是理解这套规则。我不知道这是可以理解的还是可以接近的,我知道的是:它是存在的。 ------------------------------------------------- 人在小的时候只有自性,没有分别心,而只要到了六七岁时就会有分别心;动物小的时候也没有分别心,只要到了独自觅食的时候就有了分别心。可见自性和分别心都是人的本性。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不过是回归到自性的分别心。 ------------------------------------------------- 长久以来大家认为中国没有信仰,大家错了。中国的信仰是一个名叫权力的上帝。 中国人骂孔子,骂老子,骂这个那个坏了中国文化,有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骂过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历来的皇帝没少被骂过,那只是骂他们的昏庸和暴行。没有人骂皇帝这个职位本身,它因上帝之名啊。所有的皇帝都该骂,李世民也该骂,因为李世民的存在,让大家觉得权力本身不是坏事,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明君。期待明君的思想害了中国人,历史早就证明,在权力面前,没有人是靠谱的。与其说李世民靠谱,不如说,那是一个靠谱的时代。 无论哪个角度看,玉帝都不是个好领导。无菜、无德、无能,所有的神化传说中,玉帝都是窝囊、刻板的。因为他是权力的化身,一当获得权力后,权力本身不需要才能、品德和智慧,权力自己就足以统御天下了。 权力是生物的必然产物,但权力作为信仰却不是必然产物。 权力是斗争的稳态。不要试图去消灭权力,因为你不可能消灭斗争。但对权力的信仰是不合理的,因为斗争不应该成为信仰。你能够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热衷斗争了么?因为他们信仰权力。 你不会有安全感,即使你站在权力的中心。因为你的经历告诉你,其他人没有不想把你取而代之的。 当权力成为信仰,等级成为必然,思想和创造力也必然被阉割,这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源的根源。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要科学干什么?权力是科学的大敌。 如果我们不把对权力的信仰丢掉,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秩序、有思想、有创造的现代中国。不把对权力的信仰丢掉,我们可能输出经济和军事,但仍不可能输出文化和价值观。 我看到今天的中国,每个人都要迫不及待的站在权力的中心,无论是政治、学术、科学、商业、文化,莫不如此。每个人都认为站在权力中心能够利用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错了。妄图利用权力者,没有不被权力利用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对抗十亿人的信仰,即使你能代表信仰。所有人不过都是权力的牺牲品,殉道者。 中国古代的那些隐士,看起来他们是在逃离一切尘世,其实他们只是在逃离权力。 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思想在民间吗?因为我们没有权力。 ------------------------------------------------- 凡能预料者,皆不是奇迹。 在一个不相信奇迹的国家,不会有奇迹。 相信奇迹和相信权力完全不同,前者是虔诚,后者是狂热。 今天我们需要奇迹,因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相信奇迹。
个人分类: 哲思|395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精神性存在
fxf 2008-6-3 15:22
??人的存在,形式很多,在传统的说法中,我最看重精神性存在,而不是人的生物性或社会性。对于生物性,很好理解,它确实不能说明什么,针对个人来说,生物性的特点是无法进行自我认可的;对于社会性,稍有疑难,的确,我们每个人根本无法脱离社会,甚至无法脱离具体的群体,但依据人与群体以至社会的关系,而来演绎自我认可,心中多有不甘,因为这样的认可很不真实,也很不自由。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精神是这样,如果以团来喻,正是我的精神团构成了真实的我,而不是什么种族的、民族的或区域性的体征,更不是什么现实的人际关系或社会角色,通俗一点,我之所以是我,不是因为我是你的领导或下属,也不是因为我是你的儿子或爸爸,而是因为,我的精神整体是这样,所以我是我。人在自省时,在沉静时,最能感受精神性的自我,最能感觉精神性存在的真实,我们更认可这样一个我,而不是他人看到或理解的样子,在他人的视域下,我是他样的扭曲。 精神相对物质而言,最宽泛的说法是意识,如果说物质是无意识的存在,那么精神就是有意识的存在。依据目前的认识,精神寄寓于物质,根本无法离开物质,并且一直企图认识物质,进而控制物质;精神还能够感受到自身,能够在认识上分离精神与物质,并进而认识自身,甚至控制自身。就个人来说,物质性成长经过青春期的外表关注后,就直接进入了健康关注阶段,特别是知识分子,过了某一阶段,几乎忘记了我还包括一个物质性的我,当然,需要排除那些依靠身体,从事生存活动的人。 物质性成长主要依靠食物,精神性成长却主要依靠阅读,毕竟我们的意识是通过意义进行的,如果一个人掌握的意义相当贫乏,那么可以肯定其精神也相当简单,那人也当然简单了。文字一般具有意义,但意义并不只是负载于文字,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智慧的老人,几乎不认识什么字,但其精神之圆满让人叹服,因为,他们虽然不能阅读有字之书,但他们能阅读无字之书,而且读得相当高明。精神性成长受制于阅读的范围和程度,进一层说,受制于我们所掌握的意义,若企图使精神性成长趋于圆满,那么只能尽可能地掌握意义,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读无字之书虽必不可少,也必不可避免,但更为重要的是读有字之书,读的范围要尽可能广泛,理解的程度要尽可能深刻,免得一知半解,陷自己于褊狭,把出丑当作亮相。 人,精神性存在,对于知识分子有着更深的意义,对于现代人有着更深的意义。现代社会有一点因为尊敬个体独立性,而偏重人的生物性的趋势,也许过去对于人的生物性太过压制,以至今天,大有生物性压倒精神性的派头,如果那样的话,人的人性会渐渐减少,兽性会渐渐浓烈,人性无论善恶、有无,毕竟是精神性的事。至于社会性,就我的偏见,人类不见得比蚂蚁或狼群们高明多少,因为自相残杀的残忍,迄今为止,人类是第一位的,人的社会性可见。作为人,精神性的缺乏导致的后果很多,笼统地说,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大多根源于此。最为惊讶的是,知识分子,这一以精神性成长为特殊追求,以精神性建设为存在理由的群体,大有滑入生物性泥坑的可能,难道,人真的有原罪?原罪真的在起作用吗? 今天的人,事实上是昨天精神性阅读造就的,单单就文字的阅读来说,今天还有多少年轻人,能怀着敬畏和善感之心,沉浸在美妙的人类精神之海?如果没有多少人,明天的世界可想而知,除非那些电脑游戏,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好的非文字阅读,让他们有条件建构更圆满的精神性存在。
个人分类: 关于生活|7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