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取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认知折叠与原始创新
热度 2 dfedhw 2019-9-15 19:52
七十年代的时候,如果要请人吃饭,主人得专门提前去客人家里走一趟,说好时间,然后等客人们第二天上门;如果听说院里有坝坝电影,那么下午就得有人拿着小板凳提前去“占位子”,这样一家人晚上才能看到电影。 上述这一切在如今看来都已成为了遥远的过去,以前司空见惯的各种方式行为,随着手机等系列技术产品的出现,瞬间消失,无从寻觅,取而代之的只剩下以手机操作为“核心”的行为方式。 所谓“认知折叠”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取代 ,一旦“取代”形成之后,很多旧场景逐渐成为了历史记忆:写信之后到邮局寄信,火车站排队买票,现场观看文艺演出,挤在售票窗口抢电影票,百货商场购物,去电子游戏厅打街机游戏,到相馆买胶卷洗照片,订阅报刊杂志,到银行存钱取钱……现如今的“手机一族”已无从体会,假如是一个完全与世隔绝了30年的“囚徒”再次回到现代社会,他几乎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过去他所熟悉的一切社会活动,几乎都被“折叠”进了手机。所以, 没有前后场景的取代或对照,谈不上“折叠” ,哪怕只是部分场景被取代或更替。 午餐肉没有出现之前,要在战场上埋锅造饭的现实场景并不容易:大锅、炊具、燃料、各种食材、调味品,然后又涉及到物资的调配、交通运输工具、食物数量保质期、场地、天气、水源、安全,一旦实际展开,尤其当部队处于运动状态,就会发现要想让士兵们每顿吃上热乎饭,居然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然而当午餐肉问世之后,这一棘手的问题似乎一下子就得到缓解,之前关于战场上做饭的相关场景一下子就被“折叠”进了这个罐头盒子里,往日里那些莫名的混乱与无序顷刻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认知折叠”的背后实质依赖于原始创新的推动 ,真实的原始创新会带来对以往相关“认知”的“折叠”,由于一种新的技术、产品、方法或原理的实施,针对某项任务的相关场景被全部或部分“封装”进了一块“屏幕”,从此不再具有立体展示的机会,故称之为“折叠”。“认知折叠”只是对该过程的一种简化描述,其大致发展顺序为:创新出现-认知改变-场景折叠。 当然,创新产生之初,传统认知尚未发生改变,并不等于现实就可以一下子被“折叠”进去,还有一定的适应及配合过程,如集装箱最初概念的提出,在当时尚未具备相关的配套设施:相应尺寸的运载工具、吊车、码头、道路、隧道、桥梁、货柜场、互联网、操作人员等,集装箱运输方式依然无法实现,只有当外部条件完全具备之后,集装箱的使用效率以及对生产活动方式的影响才开始大规模凸显出来,而以往由吊索、抬杠、网兜、货盘、工具、简单机械、人力等构成的忙碌的搬运场景开始渐行渐远…… 回过头来看,“认知折叠”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实现,它取决于技术产品的固有使用周期,例如,同一行业几乎不可能在一种产品大量应用之后,十年八年时间就会又冒出一件新产品。换句话说,反倒是越古老的行业,历史上很少有变化的行业,反倒越有可能出现“认知折叠”,产生原始创新的概率相应越大。 从已有“认知折叠”技术产生的案例来看,大都围绕着能源、物流、信息等流动性行业,除去上述例子,还有如:蒸汽机、内燃机、交通工具、电力传输、互联网、共享单车等,认知改变的背后也皆为原始创新所引领和驱动。 最后不 得不提到的就是关于武器的进化,当核武器出现之后,过去再厉害的常规型武器似乎一下子都变得相形失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伴随着常规武器的征战杀伐随之被“折叠”,悄然化为历史尘封的记忆,达到“认知折叠”的最高 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罗胖60秒:什么叫“时间的折叠”? 转自微信公众号 罗辑思维
37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解开石墨烯取代硅基材料的“死穴”
redtree 2014-5-25 22:04
科学家解开石墨烯取代硅基材料的“死穴” 作者:陈丹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4-5-24 22:10:57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丹)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与石墨烯相关的新材料,其具有改善电子设备中使用的晶体管的潜力。这种名为“三嗪基石墨相氮化碳”的新材料早在1996年就获得了理论预测,但这是它第一次被研制出来。 目前的晶体管由昂贵的硅制成,在电子设备中应用时会产生热量。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取代硅的碳基材料,但作为半导体使用,要求这种材料拥有电子能带隙。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石墨烯因具有强度大、导热和导电效率高等特性,一直被认为是硅的“接班人”,不过没有带隙也是它的“死穴”。而此次研发的新材料也是二维的,并且拥有电子能带隙,这使得它适合于制造晶体管的可能性大增。 利物浦大学化学系教授安德鲁·库珀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结果,因为有序的二维有机固体材料相对来说太少了。找到了石墨烯家族的一位新成员意义非常重大。” 据 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 ,研究团队首先用廉价的双氰胺分子,制备出了石墨相氮化碳晶体,它的二维层状结构与石墨烯类似,但其中含有氮。然后,他们将这些晶体置于石英管中,在600摄氏度高温下加热62个小时使之融化,这时得到的液体中含有三嗪基石墨相氮化碳小薄片,通过过滤或者将其从石英管上剥离就可以分离出来。 这种新材料目前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库珀表示,接下来的研究将是探索它的性质。他说:“创建和分析这种材料仅仅是第一步。要扩大制备规模并证明其在电子设备中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空间站用【Linux】取代【Windows】
热度 3 outcrop 2013-5-14 17:00
国际空间站为了使电脑操作系统更稳定和便于维护,逐渐从Windows切换到Linux操作系统。相对Windows,Linux的开放性,使得它可能更稳定,也更方便修补或者改良。 “We migrated key functions from Windows to Linux because we needed an operating system that was stable and reliable – one that would give us in-house control. So if we needed to patch, adjust or adapt, we could, said Keith Chuvala of the United Space Alliance, which runs opsLAN for NASA. Linux is already used to run various systems aboard the ISS, including the world's first 'Robonaut', sent to the Space Station in 2011. 'R2' can be manipulated by astronauts as well as ground controllers and is designed to carry out tasks too dangerous or mundane for astronauts in microgravity, according to the Linux Foundation. 中国的科研领域,可能是最有可能推广普及Linux操作系统的场所,Linux所收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可能还不够。 延伸阅读: http://www.telegraph.co.uk/technology/news/10049444/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to-boldly-go-with-Linux-over-Windows.html
个人分类: 开放源代码工具|4985 次阅读|6 个评论
20种正在被网络“杀死”的事物
忆江南 2009-12-16 14:02
1.从头到尾听完一张唱片 有了网络,许多人只听其中的某首单曲。人们不必要再把所有歌听完就能挑出最好听的。 2.准点 在手机出现之前,人们通常都不会在约会时迟到。但现在,离约定时间5分钟时发个短信告诉朋友要晚了,是屡见不鲜的事。 3.手表 想知道时间,许多人的习惯是摸出手机看一下,而不再是看表。 4 .正确的书写和信件 电子邮件更快、更便宜也更方便,收到朋友寄来的亲笔信已经成了非常难得的事。不仅如此,用笔写字的机会也大大缩水。网上交流很多人会用各种缩写或网络用语,这种习惯已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写作。 5.相册和幻灯片 旅游回来,照片往电脑里一存,或者贴到网上与人分享。今年早些时候,柯达公司就宣布因为需求量太少,停产一款幻灯胶卷。    6.一起看电视 原因之一是相比看电视,许多人更喜欢上网。另一个原因是,爱看电视的人,可能选择上网看。加上在线电视可以让亲朋好友在不同时间看同样的节目,所以不用赶在同一时间挤在电视机前了。 7.背电话号码 过去人们不得不用脑子记住一些电话号码,但现在只需将号码储存到联系人菜单里,再也不用看那些数字了。 8.地理知识 自从GPS的应用从汽车延伸到各类智能手机,认路已不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技能。出租车司机就是个例子,他们曾经花了不少时间将所有道路牢记于心,但现在很多司机已经不这么干了,因为他们用GPS。 9.记忆 想知道某样东西,不管它多稀奇古怪,用谷歌或百度一搜,花不了几秒就有了结果。互联网时代,光记住知识并没有非常大的价值,更看重的是你如何运用它,创造性更重要。 10.集中注意力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多任务****作。一边干活,一边发邮件,一边看新闻,还要见缝插针上开心网偷菜。 11.独处 你今天是不是吃完饭就回到电脑前?甚至一边吃饭一边发电子邮件,或者查询自己感兴趣商品的价格?你上次坐在窗前发呆一小时,或者重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什么时候?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且越来越难以抗拒。 12.信息空白 现在还有人为了知道某场比赛的结果而去买报纸吗?有个能上网的手机,随时就能得知最新比赛结果。在很多时候,人们要有坚强的意志才会不上网看一下新闻。 13.隐私 英国公共场所的摄像头是欧洲国家中最多的,因此政府常被人抨击滥用摄像头监视人们的生活。但你在社交网站上对自己私生活的曝光,远远超过监视器所能获得的部分。你在Facebook或者校友网上已经出卖了自己,上面清楚贴着你的照片和详细资料。 14.对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士的尊重 大量健康保健网站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开始动摇了医生们的权威地位,因为越来越多病人手里握着大量下载打印的保健资料。在法律事务方面,也有很多人自学成才。 15.权威参考书 我们仍然需要可靠的消息,但一般不愿意花钱买了。 16.外语的神秘感 不少翻译网站已经能够提供即时、高质量的翻译服务,并且涵盖几十种语言间的互译,令外语不再神秘。不过这种方法也让人无法体验外语的美感和韵律感。 17.脚注 有了各种超链接,脚注就显得多余了。 18.粉丝杂志 有了博客和网站,针对粉丝的纸质杂志就被取代了。网络给了粉丝们更大的自由及交流空间,还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 19.骗局与阴谋论 互联网上经常充斥着谎言,但无数事实证明,它揭穿的骗局更多。 20.未被发现的艺术家 绘画作品、诗歌、文章都可以轻松上传到网络,所以不用隐居在阁楼上自我欣赏了。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227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