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工程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工程院

相关日志

2019,中国粮油行业的院士之路
jxz1963 2019-5-6 21:38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4月30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 在众多院士候选人中,中国粮油行业有多位研究员和教授入选第一轮。其中工程管理学部有45人获选,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推荐的 环境与轻纺工程管理 吴子丹研究员;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有50人获选,其中粮油科学与技术专业有4人获得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他们分别是王兴国、江连洲、金征宇和林亲录四位教授;还有多位食品界科学家入选第一轮。 中国粮油行业能否结束“无院士”的局面,大家拭目以待。 吴子丹研究员简介 吴子丹,男,汉族,1955年9月出生,重庆人。1971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子丹研究员历任商业部粮食储运局副处长、处长;1993年8月--1997年5月任国家粮食储备局储运管理司副司长;1997年5月--2000年3月任国家粮食储备局储运管理司巡视员兼副司长、仓储司副司长(正司级);2000年3月--2005年11月任国家粮食局监督检查司(财务司)司长;2005年11月--2007年2月任国家粮食局监督检查司司长;2007年2月--2011年3月任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2011年3月--2015年11月任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11年1月,吴子丹研究员所主持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 成果,荣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完成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成功解决了国家储备粮安全储存的高大粮仓熏蒸杀虫不彻底、湿热转移严重、易结露发热霉变和陈化快等难题,成果已应用到全国1100多个国家储备粮库以及1500万吨仓容的地方储备粮库。通过本技术成果,央储备粮中的陈化粮大幅度降低;损失损耗从4%降到1%以内;宜存率从70%提高到99%;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80%,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王兴国教授简介 王兴国,男,1962年生,浙江台州人,民建会员,江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油脂及植物蛋白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大学脂质营养与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 王兴国于1983年7月获成都理工大学岩矿分析学士学位;1990年7月获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工程硕士学位;1994年5月获无锡轻工业学院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博士学位。 王兴国教授长期专注于食品油加工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在食用油精准适度加工理论与方法、花生油规模化安全生产、油脂脱色机理与专用脱色材料、油脂增值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1、2、4)以及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2件;出版专译著教材16部(册);发表论文423篇,其中SCI论文205篇;指导研究生135人,28人获博士学位。 王兴国教授还积极组织和参与应对反式脂肪酸、地沟油、煎炸油、黄曲霉毒素、塑化剂、苯并芘等食用油安全突发事件;多次受邀参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解读食品安全热点、完成学科和行业发展报告、在国内外会议作主旨或专题报告;2016年4月被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授予“科学精神奖”,以表彰和感谢其坚守科学精神及为推动食品安全事业在中国所取得成果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及其团队与中粮、鲁花、益海嘉里、诺维信、嘉吉、麦当劳、康师傅等知名企业长期合作,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科技难题。2018年5月获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 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王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培养对象、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粮油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江连洲教授简介 江连洲,男,1960年生,安徽省东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AOCS)中国分会主席。 江连洲于1982年6月获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6月获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6月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江连洲教授专注于大豆加工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30余年,倾心致力于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振兴与发展。主持完成联合国UNDP、国家“863”、国家基金重点等重大科技项目4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广应用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主导创建了以产品高端化、生产高效化、资源高值化为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豆加工技术体系,为提升我国大豆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SCI/EI论文183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著作11部(独著3部);获科技奖励3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获授权发明专利74件。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30余人,为食品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江连洲教授兼任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是黑龙江省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OCS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职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龙江科技英才”等荣誉称号。 金征宇教授简介 金征宇,男,1960年生,江苏南通人,博士、教授、博导、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 金征宇于1982年1月、1988年7月、1992年7月在无锡轻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糖业技术研究中心、荷兰WAGENINGEN大学、美国KANSAS州立大学、美国PURDUE大学等从事博士后以及访问教授研究工作。历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院长,江南大学副校长。现任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任、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征宇教授长期从事食品工程领域淀粉深加工方向的科研工作。在淀粉深加工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及装备工程化等方面成果突出,以第一或责任作者发表SCI论文165篇,他引3000多次,入围Elsevier2014年、2015年、2016年农业与生物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主编出版专著、教材8部(其中1本英文专著在国外出版);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件(美国专利1件),产业化效果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2007排名1,2009排名2,2011排名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2014排名1)。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金教授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碳水化合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计划资助;发表SCI论文13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件,主编出版教材和科技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7,2009,2011)、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01,2005),所指导的博士生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林亲录教授简介 林亲录,男,1966年生,湖南洞口县人,致公党党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林亲录于1987年在湖南大学邵阳分校生物专业毕业,1992年在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1995年,担任湖南农业大学校办饮料厂厂长。1998年考取公派留学资格,赴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食品营养系学习,2002年获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林亲录于2005年挂职长沙市科技局(局长助理)。现任职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食品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担任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大米加工首席专家,中国食物与营养委员会专家分会成员,中国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学会理事,国家863项目和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组评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常务编委,湖南省科技咨询协会注册咨询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人员。 林亲录教授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7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9项,其中授权36项。 据油泳圈的相关统计,在2019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来自食品学科的候选人共有12人,除了环境与轻纺工程管理的吴子丹研究员和粮油科学与技术类江连洲、金征宇、林亲录和王兴国四位教授外,还有:食品科学类3人,为江南大学陈卫、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华南理工大学赵谋明;食品营养科学与技术类2人,为南昌大学谢名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张名位;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类2人,为南京工业大学黄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4人,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浙江大学应义斌和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 衷心期待着中国粮油行业尽早出一些院士级科学家!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油脂工程师之家的部分内容和照片,在此谢谢!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5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来自哪些学科的多?
redtree 2019-1-6 21:13
历年当选的两院院士,来自哪些学科的多? 发表于 2018-12-10 22:32:06 本帖最后由 ustc001 于 2018-12-11 09:21 编辑 http://bbs1.netbig.com/thread-2952301-1-1.html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世界各国都使用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代表中国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两者虽然都是顶级人才,但研究领域和工作性质却有所不同。 近日,经过近两年的重点研发与迭代升级,青塔革命性的新一代分析平台——新版学科动态分析平台正式发布。根据新版学科动态分析平台收录的数据,青塔对历年当选两院院士学科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一起来看看我国当选的两院院士主要分布在哪些学科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历年当选数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历年共增选17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约1381人当选。 1955年,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这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前身,当年共有172位知名学者当选。此后的1957年,共当选22人。此后,由于一些原因,中断增选工作。1979年5月开始进行学部委员增补工作,之后又中断十年。 至1990年再次进行了学部委员增选,确定了两年一度进行增选。除2007年和2009年外,其余年份增选人数均为50-60人左右。 学科大类分布 目前中国科学院共有六 大学 部,包括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学科目录,我们对历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所在的学科大类进行了分析。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科大类的分布与学部的设置保持高度一致,其中 理学大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远超其他大类,占比高达61.04% 。工学领域紧随其后,占比为30.12%。医学领域为5.65%,农学为2.75%,其他大类的院士占比非常少。 一级学科分布 从统计数据来看,传统基础学科占有绝对优势。其中化学成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最多的一级学科,历年共有187位化学家当选。物理学紧随其后,共有172位物理学家当选。生物学方面的院士也较多,共有169位,略少于化学和物理学领域。地质学领域的科学院院士也较多,共有128名学者当选。 除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地质学四大理学学科外,其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较多的学科还包括数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核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年当选数 根据公开资料,我国历年共增选14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约1073人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始于1994年。1994年3月初,由中国工程院筹备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以差额无记名预投票和正式投票,遴选出首批拟聘中国工程院院士66名。同时,经过投票表决,确定30名工程技术背景比较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并列入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拟聘名单,以上两部分共96名。这便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97年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改为两年增选一次。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数也从超过116人减少到33人。从2009年开始,每年增选人数在48-70人之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学科大类分布 根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目前共有九大学部,包括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农业学部,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工学方面的院士为主,占比高达67.66%。医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位居第二,占比高达12.67%。理学领域的占比为10.07%。农学为8.11%,管理学和军事学院士占比较少。 一级学科分布 相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科分布更为分散,各大主要的工学一级学科均有较多院士。 从一级学科统计数据来看,临床医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位居第一位,共有8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共有70人,紧随其后。土木工程共有53人,位列第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共有48人,位居第四位。其他中国工程院院士较多的一级学科分别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水利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中毕业,没有一分钱收入公司老总当选工程院外籍院士
leiyian 2017-12-4 14:22
威廉姆.亨利.盖茨,62岁,高中毕业,1975年大学法律专业肄业 从事专业:软件工程 就职企业:泰拉能源,任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公司投资人。 就职企业情况:一家成立不到10年的核能开发企业。成立以来还没有一分钱业务收入。 没有发表过一篇核能学术论文,没有管理过一个核能开发项目。 2017年以核能专家身份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以上在12月4日的修改中一字未改。 以上评论本来只是调侃。我在朋友圈中还有“哭晕在厕所”之类的玩笑话,也就随便说说。但是以上调侃被诱导性引用,虽然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澄清,但也没有必要让朋友们误解,因此表达我的本来观点如下: 我对比尔盖兹先生没有任何意见,我尊重他的成就和他做出的各种选择,以及他想做的对人类有益的各项事业。我还知道他桥牌很好,正好我也玩,但从不参加正式比赛。 从机构性质上来说,中国工程院应该是最严肃的学术机构之一了,坚持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学术成就,或者工程方面的贡献。盖茨先生如果因为他在信息科学方面的贡献入选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外籍院士,我觉得名至实归,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情。但正如核能界欣喜的那样,比尔盖兹入选工程院的身份是泰拉能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这几年每次过来也是谈行波堆的事情,入选的也是工程管理学部外籍院士。 盖茨先生的成就和境界都很高,但在核能方面,他没有受过核能技术方面的系统训练,对行波堆的了解没有超出科普层面很多,没有发过一篇研究论文。行波堆是钠冷快堆的一种,算不上突破性的新堆型,而是一个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来的老概念。同类的概念非常多,行波堆并没有得到同行的特别青睐。 钠冷快堆都是投资巨大,风险巨大的项目。比尔盖兹先生富可敌国,即使行波堆是他的主张,却没有自己建堆的打算。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落实的计划,遑论工程管理。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2016年10月31日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第一条规定外籍院士的标准条件为:“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的外国籍专家、学者”。 既然工程都还没有,怎么能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或者“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就算对“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有重要作用”,也不能只是一个外国公司吧? 所以,比尔盖兹先生当选工程院院士,依据的既不是学术标准,也不是工程成就。那么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个人看法|1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