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博士生求职记:从学术界跳到产业界的七大秘诀
NatureResearch 2020-5-6 09:43
作者告诉科研人士如何走出实验室,进入私营部门。 2016年4月1日,我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我的论文主要关于海洋、河口和环境科学。我比较幸运,因为当时我已经在私营部门找好了一份工作——建筑公司AECOM的咨询师。我成了公司在美国东南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气候适应性和恢复力主管,负责发掘与气候恢复力有关的商业机会。 对于那些想要逃离学术界的研究人员来说,产业界蕴藏着大量机会。 图片来源:Cultura/SPL 许多博士研究生总是一门心思扑在博士论文上,好不容易拿到了博士学位,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如今,摆在博士毕业生面前最容易的选择就是做几年工资微薄的博士后。对于如何将毕生所学应用于学术领域之外,常常让他们一筹莫展。 面对这些挑战, 博士研究生平时应该注意让自己的经历更多样化 ,这对于找到一份非传统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列举一些我在求职道路上总结的诀窍,希望能帮助丰富你的博士求职简历,以便获得政府和学术圈之外用人单位的青睐。 总结、学习、训练软技能 。 和其他领域一样,学术界也有自己的文化。根据我的经验,学术环境能锻炼我们与不同人群合作的能力,包括一些固执己见的人。学习与学术同行们相处,留意他们在研究之外都做些什么。 广泛涉猎研究领域之外的话题,并找机会与人交流你学到的东西。 学会项目管理 。 读博期间,你可以学到的有用技能包括拟定议程、做会议记录以及主持一般会议和电话会议。这些技巧能为你的企业求职之路开一个好头。 少想多做 。 博士阶段刚开始时,我用在思考 (阅读或向他人分享我的想法) 和行动 (写作或其他产出) 上的时间是一样的。在学术界,衡量成功看的是你的研究的影响力、受众规模和经费数量; 而在私营部门,成功取决于你销售服务、增加营收和实现利润率的能力 。在这里,时间常常是有限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高质量产品的人往往最受重视。因此,想要在私营部门取得成功,你需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行动上。 拓展人脉关系 。 你的论文答辩主席和研究小组组长很有可能终身都在学术圈工作,因此,他们帮你过渡到私营部门的能力可能也是有限的 。想要突破这种限制,就要主动构建你自己的人脉网和专业关系。 学习具有交叉应用能力的技术 。 学术界有好几种常见的编程工具——从SAS和STATA到R或Matlab。如果你的研究需要用到编程,而且你用过其中一种或好几种工具,你就要知道哪些才是在产业界最具价值的技术。根据我的经验,像R和Python这类工具比SAS 或STATA的交叉应用吸引力大。 平时关注一下招聘信息中对软件的使用要求,这有助于你了解最新技术,提高录用机会。 让你的研究通俗易懂 。 要知道,你那些深奥无比的研究对于外行来说和天书一样难懂。 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你的研究内容以及你的研究能力。 没错,一想到全世界其他人可能不知道你说的 P 值是什么,抑或是看不出你居然使用了混合分析法,你会感到无比气馁。但是,如何将这些行话转化为非专业人士也能听懂的大白话就全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积极进行自我推广宣传 。 这是让我最为畏惧的一点,也是我至今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如果能做到不变声色地自我推销那是最好不过了。许多公司会利用 社交媒体网站 来搜索和追踪他们的潜在录用对象,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对口和可见度很高的岗位。 大胆贴出自己已发表的出版物,为自己创建一个网站,向非研究类出版物投稿——总的来说,就是要在网络空间里留下你的“足迹”。 原文以From academia to industry: seven tips for scientists making the leap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2月22日《自然》职业专栏 原文作者:Crystal Romeo Upperman,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研究员 ⓝ Nature|doi:10.1038/d41586-019-00692-y 如果您有寻找海内外科研工作机会的需求... 上自然职场,轻松搜索职位 Nature Careers: 国际领先的职业资源及求职平台,汇集海量的学术界和产业界职位资源 还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职场资讯、职业发展建议以及会议和招聘会信息 ▲ 点击图片 进入Nature Careers平台轻松搜索 职位 ▲ 扫码自然职场官方微信小程序,查看国 内院校机构 发布的工作机会,并直接了解雇主情况、岗位待遇以及申请方式等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职业专栏|2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听老蒲的课
lixthk 2020-4-2 01:19
今年从春节前就开始严重起来的新冠疫情,让大家失去了平常春节的那种节庆热闹和社交应酬。但是当大家适应居家隔离后,往往却也可以有意外的收获,比如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并通过网络来学点新东西。对我来说,疫情隔离期间最大的收获,除了 读了几本不错的书以外, 就是在网络上还听了老蒲(蒲慕明先生,美国 UCLA 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讲课。我认为他是用中文把《神经生物学》讲得最好的教授,几乎没有之一。从老蒲的讲课中,让我重新看见中国学界尤其脑科学领域的新希望。 老蒲的授课非常专业和系统,同时还用他的台湾腔普通话讲得声情并茂。更重要的是,他还巧妙结合了自己三四十年的亲身科研实践,认真回顾了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授课信息量很大却又充满着趣味。单凭这一点,国内就没有几个人可以望其项背,因此我也想说,他应是国内生命科学界讲课讲得最好的院士,几乎不用之一。另外,老蒲在做人做学问上的一大亮点就是 光明磊落 、真诚坦率,这从他在网络课堂的授课台风中也可以一览无余。听不懂那门专业课的,还可以听他最后补充讲的《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他非常直白地讲到科研的灰色地带,让国内学界有震耳欲聋之感。 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老蒲的一个鲜明特征:即当老蒲讲到自己亲自做过的实验研究时,两眼放光,抑扬顿挫之间充满激情;当他讲到他学生或员工做过的研究时,则娓娓道来,充满逻辑思维;而当讲到来自其他实验室做出的成果时,则会语速变慢,稍作停顿以更好理解和思考他人思路。其实,每个人在叙述这类事件时,都会有类似的反应和特征。只是国内很多上台报告的专家、教授、领导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在自身的语调一扬一抑、语速一快一慢,以及表情和姿态一张一弛中,真正懂的人早已经读到了台上的人到底有多懂、讲得东西到底有多真、亦或是不懂装懂、以假乱真而误人视听。 我估计以后搞出来的情感 AI 在这方面的判断计算可能还会超越人类自身。 这次以武汉发起的新冠疫情让大家集中感受到真善美的胜利,同时也让大家目睹了不少来自另一面的脏乱差现象,仅在学界的风波就不少,包括 “ 某所的双黄连事件 ” 和 “ 一些学者不顾疫情危急而抢发论文 ” 等等。这促使国家相关部委在那时联发两份重要文件,都是关于杜绝唯论文、唯 SCI 、唯学历,强调要特别注重原创研究。但已经扭曲严重的唯 SCI 文章 “ 疯 ” 又岂是一朝一夕能立刻改变呢?因此,反观像老蒲这样,能够结合自己几十年科研实践,认真讲好一门课程,在国内领导阶层感觉是寥寥无几,尤其还包括那些头上还戴着各种头衔的各路大咖们。因为他们平素讲话感觉都已经习惯了形式主义、话中有话,讲到难点或痛点时却含蓄矜持,甚至不知所云。所以让他们来认真讲好一门课的话,那是很难的。当然其实他们也是想试一试。但是这样做不仅仅要花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而且还要临时纠正他们平时讲话的那种思维惯性。这样感觉就的确太难。不如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主要用来去捞取更大的名和利,这才是他们的精明以及擅长之道。因而这次疫情出其不意地揭露出一些事实,包括一些平时说话头头是道的领导们不小心在紧要关头就暴露出真实水平。发觉国内有不少领导还是缺少自身专业素养,也许主要是靠密集剥削下属劳动力上位。让他们亲自去讲好一门课,尤其还要上半身无保留地暴露在屏幕前,也许他们自己想过但感觉的确很困难。因为一般人的内心若平时充满着的是各种算计,心灵上就很难突然宁静下来去面对大众分享真实或真知。少数人这样做无权去干涉,但关键是,不少经常上台面的人常常这样做,这就会很大程度破坏国内培养讲真话、摆事实的风气。也许有听话的群众还会诘问,领导为什么要去讲课?领导为什么要知道很多细节或知识?对于这样的奴性问题,我只能不回答。但是,如果领导不是真得懂这么多,那就要加倍尊重真正懂的那些知识分子们。欧美学界至少做到了这样,就是那些搞行政的所谓领导们,会毕恭毕敬地 把舞台让给那些真正的学者、教授们 。 因此老蒲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清奇授课之风,让我等也倍感新奇。好奇地仔细回头查了查老蒲的经历。发现他至少发表了 30 多篇 Nature 和 Science 级别的文章,而且很多大作都是不超过 3 位作者的,这点跟国内研究论文通常是一长串作者名单的风格迥然不同。另外,他虽然是祖籍在中国梅州的客家人,但最主要的成长与教育是在台湾完成,直到读完台湾清华大学才过去美国留学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偏偏是蒲先生能给国内带来一股清新奇风,自从他被邀请回北京重建清华大学生物系开始,直到他最近从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的所长职务退下来。当然,至今他都还在为 中国脑科学事业 发光发热,即使已经 70 多岁。不得不承认台湾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其实得到了更和谐的发展。台湾在印象中还是一个特提倡讲真话、讲包容的地方,包括一些文化名人、名嘴,如余光中、李敖等的存在。尽管在工业发展后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放缓、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他们的文化和政治一直都秉持兼容并包、多元共存的生态。这样的社会生态也就直接影响生态里的人们如何成长、生活、以及具有怎样的言行 ...... 老蒲的清奇魅力也使我立刻理解了小平同志早年提出的 ” 一国两制 “ 构想。我猜里面还有一个深刻的用意,就是想在体制上让大中国保持多元化,并同时 吸纳两岸三地人杰地灵的天地之精华优势 吧。
0 个评论
[转载] 朱光潜:中国学术界有五大通病
热度 3 zlyang 2019-6-20 18:08
朱光潜:中国学术界有五大通病 http://www.sohu.com/a/214521737_740896 朱光潜(1897.9.19-1986.3.6),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朱光潜1922年3月30日、31日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现被收入《朱光潜全集》(第八卷)。节选时,文字有删减调整,无增补。 1. 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 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 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 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 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2. 缺乏 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 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 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神。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 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 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 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3. 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 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考。等到他自己十分透彻,觉得十分靠得住,才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才是学者的忠实! 现在我国学者的发表热太狂了。许多人对于学术没有下个真功夫,就著书立说来欺世盗名。还有一些人,一种学术自己也不十分透彻,就来道听途说的介绍事业。 忠实精神的另一面,就是不剽窃。是我发明的,才敢说是我发明的;不是我发明的,不应该掠人之美。现在我国著作有百分之几是作者自己独创的呢?有百分之几申明他的根据呢?英雄所见,有时或不期而同。 但是在这个过度时代,学术界张冠李戴的把戏实在不少。这件事从表面看,似乎对于学术不生坏影响,但解剖心理,剽窃由于爱真心太浅,虚荣心太重。这两种心理与研究学术的精神根本冲突,我们决要破除这种习气,努力做忠实的工夫。 4. 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 模仿热大于创造热,也是我国学术界的大危机。模仿原本没有十分坏处,但你如果希望学术一天进步一天,你定要有模仿进一步去创造。现在我们所模仿的起初都由创造得来的。 如果只能守成,没有新创造,将来环境变迁,我们没有新知识和能力去适应,定会淘汰的。我们占人类四分之一,责任比别的民族都较大些,我们当然不能全然抱着膀子闭着眼睛跟着他人走。 趋附风会的办法,原本不无片面利益。但同时把精力吸收到一方面去,各种学术不能平均发展,就是那种独尊的学问也因而没有“它山之石”,不能继续的进步。这还是小事,模仿还有更坏的缺点。 独立创造的精神是学术进化的驱遣者。模仿热太重,这种独立创造的精神渐渐被它剥蚀去了。战国以后二千多年我国学术进步迟缓,就因为这个模仿热战胜创造热。现在我们自问一声,“这个二千多年的老狐狸尾子还没有割去么?” 5. 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我国学者最普遍的缺点,要算是好理论轻察验。学术上原则定律都要根据事实,事实都要由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才真确精密。 近代科学发展得快,就因为两个原因。一,就态度说,客观渐比主观占势力;二,就方法言,察验渐比空想占势力。这两个原因在事实上不能分离,惟其重客观,所以尚察验。客观比主观,察验比空想,效力较大,因为主观与空想常易为成见幻觉所误,察验一方面能供给思想材料,一方面可以纠正思想错误,使得结果真确精密。所以近代科学都较重察验。 我们今后也当偶尔脱去书中生活,从故纸堆中爬到人物世界中呼吸一点新鲜空气!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界资料|39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77)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8-10-3 07:31
美国社会真相系列(77) (七十七)学术界的大牛人物一点儿架子也没有 蒋继平 2018年10月3日 在美国的学术界, 大牛人物多如牛毛, 从诺奖得主, 到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美国学者占的比例很高。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 就有幸结识了好几位我这个专业的世界级学术权威或者说大牛人物。 先来说一个改变我人生的大牛人物, 他叫George Zentmyer. 他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植物病理系的一位资深教授, 担任过全美植物病理学会的会长, 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在我到这个系读研究生的时候, 他已经是退休的荣誉教授了。我平时在实验楼里见到他, 他总是那样的慈祥, 好像一位年长的爷爷, 带着关爱的眼光与我点头致意。 在我第一次众当演讲后, 他是整个大厅内第一个上台跟我握手和表示祝贺的人。他的这个举动彻底地改变了我一向自卑的心理阴影, 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再来说一个给我人生带来好运的大牛人物, 他叫John Niederhauser. 他是1990年世界粮奖(1990 World Food Prize) 得主, 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成员。他在1988年五月份来到我的实验室,和一个平常人一样, 与我一起做实验,他当时已经是72岁高龄,而且是非常出名的教授, 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个重要成员, 而我刚拿到硕士学位。 他和我在一起一个星期,我没有发现他是一个大人物。 他一点儿也没有展示他的特殊身份。 在他回到了纽约大约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通知才知道他是来考察我的研究工作的, 是为我申请这个奖学金而专程从纽约总部到我的实验室来的。 他为我顺利获得洛克菲勒奖学金作出了最为关键的一个贡献。 最后来说Noel Keen. 他也当过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长, 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属于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是系里当红教授, 非常有名气, 但是, 没有任何架子, 和我一起打球, 请我们家里人一起到他家做客。 而我不是他带的研究生。 后来, 在他担任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长期间, 有一次在波特兰市开年会, 在电梯里我和他相遇, 他立即邀请我去餐厅一起吃早饭, 而且不由分说地帮我付了帐。 反正美国学术界的绝大多数大牛人物都没有架子, 也不享受特殊的待遇, 更没有前呼后拥的场景。
个人分类: 美国万象|3338 次阅读|4 个评论
[求证] 《朱光潜:怎样改造学术界?》原文
热度 3 zlyang 2017-7-8 12:07
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 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朱光潜:怎样改造学术界?》原文 感谢您提供权威的原文! 朱光潜:怎样改造学术界? http://www.hnzk.gov.cn/zhikuqianyan/2463.html 时间:2016-02-29 15:54 来源:湖南智库网 作者:朱光潜 本文节选自 朱光潜 1922年3月30日、31日发 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现 被收入《朱光潜全集》(第八卷)。节选时,文字有删减调整,无增补。 朱老在百年前的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过分强调实用,忽视理论和真理的追求精神,喜欢人身攻击忽视客观争论,喜欢盲从忽视独创,喜欢传统理论忽视客观证据。这些问题我们仍不时常犯,应时时提醒,引以为戒。 朱光潜 ( 1897-1986 ),字孟实,笔名孟实、孟石。安徽省桐城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897 年出生,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 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一、缺乏爱真理的精神 中国学者,多数都还不能超过“学以致用”的浅见。他们以为,学术以有用为贵,真还是第二个问题。学术原本有实用,以前人研究学术也大半因为它有实用,但人类思想逐渐发达,新机逐渐呈露,好奇心也一天强似一天,科学哲学都超过实用的目标,向求真理的路途去走了。真理固然有用,但纵使无用,科学家哲学家也绝不会因此袖手吃闲饭。精密说起来,好奇与求知是人类天性。穿衣吃饭为餍足自然的要求,求学术真理也不过为餍足自然的要求。谁能说这个有实用,那个就没有实用呢?我们倘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就要趁早培养爱真理的精神,把实用主义放在第二层上。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过分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主义,不注重甚至于打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象依然是当今的流行思想。 二、缺乏科学批评的精神 第二个缺点就是武断盲从,无批判的精神,这大概是我国此前学术界“独尊”主义的流毒。武断就是过信自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过信自己的固执一种学说,以为这一定是对的,别人与他辩论,他只是老气横秋,充耳不闻。这是对自己无批评的精神。过信他人的总是见风使舵,追赶潮流。这是对他人太无批评的精神。武断和盲从,都因为没有批评的精神,都是学术界的剜心虫。我们应该同这些恶根性作斗争。 说我们没有批评的精神,不是说我们不批评,我们也很好搬弄是非,不过无科学的批评的精神,往往犯逻辑上的误谬。最普通的误谬就是提出一条主张,不举出理由;或者虽举理由,不找出几件事例来证明这个理由。 还有一个误谬是我国学者犯的最多,就是离题攻击。他们对于和私见不合的学说,未曾考究到十分清楚,未曾平心静气的用理由批评,且先把主张那个学说的人乌七八糟的乱骂一番,好一点的也要嘲笑他一番。冷嘲热讽成了某些人的特长。这些人,有些因为智力薄弱,也有些因为故意负气,同敌手抗衡。负气者固然不是,逼令他负气的人也难辞其咎。他们一个违背真理,一个致人违背真理,对于真理同样贻害。真理是个和平世界,里面无种族,无界限,无门户,无成见,向这个世界去的个个是朋友。 武断就是过信自己,有一定成绩的人就树立山头,利用各种优势和资源打击异己。盲从就是过信他人,没有成绩的人过分盲目崇拜他人,毫无主张和主见,迷失自我。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没有科学思想的体现,根本不按照科学的原则方法进行学术交流。 三、缺乏忠诚扎实的精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规律在学术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就自身说,不知是知的导火线,如果假不知以为知,知不复成为目标了。就他人说,以不知为知,他人如果信我,便致以讹传讹。前面是自欺,后面是欺人。自欺欺人就是自误误人。所以科学家主张一种学说,往往以毕生精力去仔细观察实验思考。等到他自己十分透彻,觉得十分靠得住,才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众。这才是学者的忠实! 现在我国学者的发表热太狂了。许多人对于学术没有下个真功夫,就著书立说来欺世盗名。还有一些人,一种学术自己也不十分透彻,就来道听途说的介绍事业。 忠实精神的另一面,就是不剽窃。是我发明的,才敢说是我发明的;不是我发明的,不应该掠人之美。现在我国著作有百分之几是作者自己独创的呢?有百分之几申明他的根据呢?英雄所见,有时或不期而同。但是在这个过度时代,学术界张冠李戴的把戏实在不少。这件事从表面看,似乎对于学术不生坏影响,但解剖心理,剽窃由于爱真心太浅,虚荣心太重。这两种心理与研究学术的精神根本冲突,我们决要破除这种习气,努力做忠实的工夫。 四、缺乏独立创造的精神 模仿热大于创造热,也是我国学术界的大危机。模仿原本没有十分坏处,但你如果希望学术一天进步一天,你定要有模仿进一步去创造。现在我们所模仿的起初都由创造得来的。如果只能守成,没有新创造,将来环境变迁,我们没有新知识和能力去适应,定会淘汰的。我们占人类四分之一,责任比别的民族都较大些,我们当然不能全然抱着膀子闭着眼睛跟着他人走。 趋附风会的办法,原本不无片面利益。但同时把精力吸收到一方面去,各种学术不能平均发展,就是那种独尊的学问也因而没有“它山之石”,不能继续的进步。这还是小事,模仿还有更坏的缺点。独立创造的精神是学术进化的驱遣者。模仿热太重,这种独立创造的精神渐渐被它剥蚀去了。战国以后二千多年我国学术进步迟缓,就因为这个模仿热战胜创造热。现在我们自问一声,“这个二千多年的老狐狸尾子还没有割去么?” 五、缺乏客观实验的精神 我国学者最普遍的缺点,要算是好理论轻察验。学术上原则定律都要根据事实,事实都要由实地观察和实验来,才真确精密。近代科学发展得快,就因为两个原因。一,就态度说,客观渐比主观占势力;二,就方法言,察验渐比空想占势力。这两个原因在事实上不能分离,惟其重客观,所以尚察验。客观比主观,察验比空想,效力较大,因为主观与空想常易为成见幻觉所误,察验一方面能供给思想材料,一方面可以纠正思想错误,使得结果真确精密。所以近代科学都较重察验。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07-01-18 ,日本必胜 中国必败 从俾斯麦预言看我军建设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1/18/content_5622644.htm “ 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 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 孙学军,2015-04-20,读《怎样改造学术界》有感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83889.html 2015-12-23, 孙小淳 老师《 苏联专家谈中国的“科学文化”》的真实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5476.html 2015-11-19, 以下说法的出处,正确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6563.html 中国人所羡者,实乃西方科学之效果,非西方科学精神发明之源头也。近百年来之中国人,遂以其急功近利之浅薄观念,自促其传统文化之崩溃,而终亦未能接近西方新文化之真相-钱穆 2012-07-22,《当代中国摄影的危机》读后感:陈省身谈中国数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4646.html 早在 1931 年,中国的摄影研究者 胡伯翔 先生曾提出: 吾国最初之摄影家,鲜有以研究学术之精神临之者,大都从西方之来华传教者或商人,略得一二简易手续以为谋生之计。其时传教者或商人。对于斯道,未能深明其学理技术,可断言也。而得之者,复视同枕秘,不肯轻以示人。师徒相承,辗转传播,以讹传讹,逐致毫无新知。纵有好学者,亦不得其门而入。安有登堂入室之望哉。 一晃, 80 年过去了,当年胡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又真正解决了多少呢? 刘全慧,2011-06-08,数学界的玻尔——陈省身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452745.html 九, 科学在中国 还 没有 生 根 “ 讲得过分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纯粹数学,都是应用数学。这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到现在还存在。 应用当然很重要,但是许多科学领域的基本发现都在于基础科学。” —— 陈省身 , 《纪陈》 P. 188 “ 人往往从两个方面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西方多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中国人多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西方人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改造自然,就要求社会和自然不断地变化、进步,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中国的孔子、儒家主要讲人际关系、讲稳定,不愿讲自然的基本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想不到,也不鼓励讨论这些问题。 所以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发展不多,即使有,也多在应用方面。 —— 陈省身 , 《纪陈》 P. 183 “ 科学在中国 还 没有 生 根 。 ” 四十年后的今天,陈先生仍对我们讲这句话。 —— 陈省身 , 《纪陈》 P. 189 “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信仰,光靠科学是不够的。 ” —— 陈省身 , 《纪陈》 P. 183 共产党员,2011-04-03,发人深思:贪官徐其耀误导儿子的一封信 http://www.creativedu.org/AnecdoteInfor.aspx?TID=14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57240.html 6. 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 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 农民 。农民的特点是 目光短浅 ,注重 眼前利益 。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 短期效益 ,要 鼠目寸光 。 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 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 参考消息网,2014-04-12,刘 亚洲上将谈甲午战争:制度·战略·信仰·国运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412/374132.shtml 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 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福泽谕吉说,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这个顺序绝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表面上看是走捷径,其实是走不通的。 日本就是按照福泽谕吉这个顺序走的,而清朝则反着走。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分别接待过中国和日本两个代表团,后来有人问他对中日的看法,他指出,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他说:“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012-10-18 科学网—科学计量学开放基金申请本月底截止,有意者抓紧时间啊! - 武夷山的博文 .pdf
2990 次阅读|5 个评论
县委书记也学会抄袭后不知情了
热度 17 gaoshannankai 2017-7-4 20:08
近日,一篇刊登在6月23日《延安日报》二版、署名为中共延安市富县县委书记李某的文章,因内容与新华社两年前发表的一篇时评文章共有800多字雷同,而被网友质疑涉嫌抄袭。 官员讲话或喊口号涉嫌抄袭,不是“新”闻,上个月才发生过陕西神木县街头大标语“热爱长沙”的笑谈。 这次不同之处在于,富县有关方面称,经初步核实,该文章由县委办组织撰写,李某本人并不知情。至于为何会以署名文章形式见报发表,李某也不知情。昨日上午,该事件在网上曝出引发广泛关注后,李某已就此事向市上有关领导当面做了汇报。 署名,特别是署名通讯作者,奖励风光有我的,出了问题不知情。 这手貌似是我们学术界爱用的招数,你们行政领域也会了? 不过还是道行浅,我们学术领域有第一作者把事情扛了,你们不行了吧, 因为你们署名都是领导,秘书什么一个不带玩,现在出事了, 秘书想出来替你扛都抗不了。 你看我们学术界还是比你们高不少吧
3046 次阅读|19 个评论
Tumor Biology杂志107篇论文撤稿风波的案中案
热度 9 kaki2018 2017-6-15 15:42
最近几年来 的几次大规模撤稿风波无疑是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杂志社的撤稿程序是否规范其实值得商榷。 Tumor Biology 撤稿过程中,很多 作者毫不知情,直到自己的文章被撤稿才大吃一惊,恍如晴天霹雳!这就类似于突然警察把你抓住,说你已经被判刑了,等着坐牢吧。最后警察把你送到监狱后,发布新闻告诉大家,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个人“犯事”了,已经通过内部审判给他判刑了。但司法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单方面这样的审判都会造成冤假错案,这次 Tumor Biology 的撤稿过程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 据撤稿监察( RetractionWatch )上的报道, Springer 出版社去年就在调查这件事情了。整个调查过程中, Springer 首先发现有不少作者向杂志社推荐的审稿人存在明显的猫腻,然后出版社收集出一批问题审稿人,逐个查找这些审稿人都审过哪些文章,最终把这些文章全部撤稿!有别于一般的撤稿过程中,需要和作者核实信息以及将撤稿通知发给作者审核, Tumor Biology 的撤稿过程中作者是毫不知情的。但问题是,出版社在调查过程中是否审核了如下情形:有可能有的文章作者并没有推荐虚假审稿人,而是编辑由于粗心(保留了虚假审稿人的联系方式),把有的文章发给了虚假审稿人去审稿?!由于同行评审是单盲的过程,即审稿人知道作者的身份,作者不知道审稿人的身份。这种情形下,作者就无辜被牵连了,而且一直被蒙在鼓里!这种情形很不幸的就这么发生了。 Science 杂志上的一则报道指出,有些虚假审稿人信息已经混入 Tumor Biology 编辑部的数据库中,从而导致有被撤稿的论文中作者没有找公司代为投稿,也没有推荐虚假审稿人,却因为编辑部找了虚假审稿人而被牵连撤稿。 事情就这么发生在我身上,现在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联合科协在调查此事情,我不知道除了等漫漫无期的出版社重新发撤稿声明阐明撤稿原因,还有什么是我能做的?!而且,出版社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完全的甩锅,除了 5 月 5 日 发了一封邮件表明会更新撤稿声明之外,没有任何后续回复,即使我们一再发信询问对方,也是毫无音讯,不知道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还是想敷衍过去?! 附 Science 杂志上的报道: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5/journal-holds-record-retracted-papers-also-has-problem-editorial-board-members 国内媒体的转载报道: http://www.sohu.com/a/142888010_170798 http://mt.sohu.com/learning/d20170523/142888010_170798.shtml 附出版社答应更新撤稿声明的邮件。 2017-6-16日补充更新,出版社已经回信把更新的撤稿声明发给我们了,相信此事也就只能这么解决了。
12803 次阅读|19 个评论
学位与论文受国际惯例保障最靠谱影响因子有助于应用研发工业选择
ericmapes 2017-5-2 13:28
学位与论文受国际惯例保障最靠谱影响因子有助于应用研发工业选择 附上: 工业界与学术界机会选择关于“数影响因子的人才计划一文说明 黄宏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74558-1052290.html 最近 Aarhus 朋友,科学网博主蔡宇伽博士写了一篇博文: 数影响因子的人才计划 — 伤了应用研究者的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51798-1051817.html 这篇博文 在科学网以及一些其它论坛社区上引起广泛讨论。我个人的职业发展选择成为该博文中讨论的案例主角。关于这篇文章,其实蔡博士写的时候以及发到网上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我。当他发到网上后,星期六丹麦时间大清早澳洲的朋友微信告诉我才知道这件事情。关于在国内国外发展,网上已经有很多的讨论,海归与否大家有很清楚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我也没有必要赘叙。但是评论中有些读者似乎对我产生质疑,认为我是非常在意人才帽子,帽子不得而转 industry。作为一个科学网资深读者,我觉得在此有必要个人澄清一下。 我博士博后一直做基于 LCMS 的蛋白质化学和蛋白质组学,博士在哥本哈根大学 (KU)食品系,博后在南丹麦大学(SDU)ProteinResearchGroup。这两家单位分别在食品领域和蛋白质技术领域里都有很不错的世界口碑。我博士期间应用传统蛋白质组学方法和高通量质谱(LC-MSMS)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蛋白质磷酸化通过调节肌肉内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结构蛋白收缩性而影响重要肌肉代谢功能结构以及对屠宰后肉品质的重要影响,这一点是与食品相关的,我博士期间工作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奖励。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我博士期间的重点其实是蛋白质组学和LCMS技术,应用的生物学问题是食品和肌肉方面。我博士期间已经和SDUPRgroup有很多技术学习合作,整体而言,我博士学习是偏重技术方面的,所以我2013年夏季博士毕业时顺利申请到拿到药企基金会NovoNordiskFoundation和DanishDiabetesAcademy丹麦糖尿病研究院的3年的博后fellowship,做与糖尿病相关的工作。我2016年下半年起开始找工作,期间自己也开始自己申请funding。去年12月份自己申请的一个funding被Novo基金会再次资助支持2.5年,课题是应用我们发展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糖尿病相关生物学问题。因为这边博后需要做四年,所在大学决定再做一年博后后转为 AP, 但是只有 1.5年 fundingsupport, 如果要继续做下去还得需要申请到新的 funding 才能继续。所以我同时在找其他机会。最近拿到欧洲最大乳品企业 Arla 的 proteinscientist 的一个 offer ,这是一个 LCMS技术密切相关的工作,公司需要人去搭建并运行质谱平台,另外该职位会和目前单位以及KU合作很多,工业界工资也还不错。关于国内方面,其实我也一直有考虑并和国内有些单位有接触,特别是一些需要搭建质谱平台的单位,如中科院某些院所和一些大学机构,参加过一次走进中科院活动和一次南方高校论坛,中科院有研究所邀请申请他们技术百人 B 类,但因为能否招收研究生资格问题,最终没有谈妥。今年南方有高校邀请申请他们的人才计划,支持申请青千,如不成功就建议考虑他们自己的人才计划,去了后学校支持自己搭建平台,自己做研究同时提供服务。 实话实说,我是做技术的,对蛋白质质谱设备平台建设使用比较有经验,有美国专利,但是整体发表文章影响因子不高,目前有 MCP 等蛋白质和食品专业杂志文章 , 有 N ature M ethod 在投,能否接受另说。我博后导师 Prof.MartinR.Larsen也是我博士期间合作者,他在领域内声誉还不错,是TiO2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明人,他最好文章并且我们组里大多数文章也都在 MCP ,他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科学家,都教授好几年了还每周 1.5 天以上时间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对文章质量要求比对文章发在哪儿更加看重,他要求我们的数据和试验方法一定要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些我极为佩服和信赖。所以我们组对文章发表在哪儿真的不是特别关注。我的 MCP文章是我们组基于TiO2技术的第三个方法学文章,用于Cysredoxcharacterization以及phosphorylationandCysoxidation相互作用研究,技术和案例应用各方面都优化到最佳才开始写稿投稿,前后花了大约2年时间。同时基于该技术申请了一项美国专利,文章投稿到NatureMethod后,editor说可能受众面太窄而被拒,接下来我们就直接投到MCP,获得很好reviewcomment,如 “theCysPATtechnologyisamorepromising,efficientandpowerfultoolforcurrentCysredoxtoolbox”,“Tomyknowledge,theCysPATstrategyisthefirstmethodtosimultaneouslymeasurecysteineproteomeandproteinphosphorylationfromthesamesample,whichisthemajornoveltyofthisstudy”.当前我有一篇投到NatureMethod的文章,也花了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目前处于修改补充实验状态,Martin最初也是建议直接投到MCP,我和其他人都建议先试试NM再说。因此我个人觉得我们组是一个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兴趣和关注远高于在哪儿呈现科学技术的课题组,认为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的。当然这对成熟知名的课题组没问题,但是对组里成员的职业发展还是有一些影响的,在当前这个Moneytalks,impactfactortalks的大环境里面。所以我们组的博士博后基本一半去了industry,一半留在academia继续奋斗。 回到话题本身,我自己当前决定辞掉当前职位,将我还有两年多的 funding转给组里其他同事,而接受industry的offer,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这个职位依然和academia联系密切,主要就是和现在课题组以及博士期间课题组,我们有联合培养的industrialPhD,这也是他们为什么选择我的原因。同时Arla和国内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发展也在建立完善,中国是Arla亚洲最大市场,应该有很多机会。第二,这个position是一个permanentposition,在欧洲现在academia的funding非常不乐观,成功率大约10%左右,我现在funding如果用完,两年后又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当我告诉Martin我这个offer的时候,他是非常支持的,他说如果他在我目前这个状况,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PR组里其他PI同事也都非常理解支持。第三家庭因素,考虑给妻子,孩子一个稍微稳定的成长环境和一个相对体面的经济家庭环境。 关于回国问题和个人发展,我的理解个人发展达到一定空间层次以后,中国人毕竟还是在国内发展空间机会大一些,但前提是你得能达到一定空间层次,这个和个人能力以及发展机遇直接相关。比如青年千人就是一个对很多学术青年人才的瓶颈。与我个人,如果我有机会能够成功申请到青年千人(学术类或创业类均可)或类似支持,我确定我会回国发展。不然就先在丹麦继续生活工作,发展提升自己,寻找以后进一步的国内外发展机会。 以上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够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我个人真没有那么在意担心影响因子,人才帽子,做技术研究发展和做基础研究毕竟具有不同的属性,职业发展情况肯定也不尽相同,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也以个人情况案例给大家分享了解一下北欧这边的学术生态。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模式探索
热度 8 iKnow 2017-4-1 16:19
【注:近期科学网上有诸多关于教授该不该去工业界、学术界与工业界之间关系的讨论。关于这个话题,今年年初刚好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相关的文章,介绍我们过去5年和工业界合作的实践经验。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原文发表于2017年第1期《中国科学院院刊》】 http://www.bulletin.cas.cn/publish_article/2017/1/20170113.htm 摘要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中“三个面向”之一。本文分析科技力量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指出科研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离不开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在介绍国外的主流科研合作模式基础上,文章陈述了中科院计算技术所与华为公司在过去5年中科研合作模式探索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 : 国民经济主战场 科研模式 学术界 产业界 编者按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是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2011年6月,中科院正式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这是中科院对全院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综合培养的创新举措,旨在通过有效组织和支持,团结、凝聚全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大家的学术视野,促进相互交流和学科交叉,提升科研活动组织能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术技术带头人。5年多来,“青促会”会员已将近3000人,成为全院青年科研人员的核心骨干力量,许多青年科技人员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也对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等有着较深入思考。在中科院人事局的指导下,《院刊》与“青促会”合作,从2017年1月起开设“新青年·新思想”栏目,从科学前沿、科技政策与体制、人才成长等多方面,展现我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所思、所想。 为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和发展要求,中科院确定了“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办院方针调整明确提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基于当前国家改革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也是基于对科技力量与国家发展之间联系的深刻认识。 1 科技力量的服务对象 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究竟应该为什么服务?一般而言,可分为3种状态。 (1)特殊时期科技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例如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的英国科学家图灵,在“二战”期间即参与了密码破解任务,立下赫赫战功。 (2)民生需求崛起,与国家战略需求不相一致甚至冲突,二者争夺科技资源。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均属于此状态,但这是一种极不稳定状态,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 (3)国家战略需求与民生需求基本一致,形成需求互补、相互转化,提高科研资源效率。 以美国为例,便经历过上述3种不同的状态。“二战”期间的美国处于第一种状态,许多大学教授纷纷投入武器研制,包括哈佛、耶鲁等顶尖学校也不例外,当年哈佛大学的教授就为美国海军研制了新型鱼雷。据统计,1941年美国政府资助了约6 000位科研人员参与军事研究,而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这一数字上升到3万人。“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复苏,社会民生需求快速发展,于是转入第二种状态,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在此时期,哈佛、耶鲁等大多数大学回归到为社会民生服务,而少数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一些国家实验室则仍然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包括“阿波罗计划”“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计划(SAGE)”等。但这种状态并不稳定,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是社会矛盾突出,群众运动四起。不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下,美国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国家战略需求主导向日益繁荣的民生需求的过渡。在麻省理工学院,师生们暴发了多次游行抗议,迫使学校将军事项目从校园里撤出;IBM则主动从做军方项目为主转到面向民用市场,开创计算机租赁服务、研制面向企业的System 360机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转入第三种状态,很好地平衡了国家战略(军事)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科技力量投入比例,形成了以“硅谷模式”为代表的科研创新之路。 2 美国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模式 科技力量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离不开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以信息技术为例,2003年美国科学院的一份报告《信息产业创新》(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便揭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在基础研究与产业推广上的密切互动( 图 1 )。 图 1 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密切互动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图选项 这种紧密的合作是美国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三界不断努力探索才发展起来。 (1)美国学术界办学理念的转变。一直以来,大学注重的是基础学科和纯粹学术的研究,离社会民生需求较远,在普通大众看来大学是十分经典和高雅的地方,因此被称为“象牙之塔”。但是斯坦福大学在“二战”期间率先调整了办学理念,认为大学不应当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而应该是为社会公众与产业发展服务的机构。如今很多世界著名大学的理念发生了转变。2011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在哈佛建校375周年之际曾接受媒体采访,谈到了哈佛的新治校理念。福斯特校长认为,“终生的学问始于学校,终于社会”,大学不再是象牙之塔,而应该服务于社会。 (2)美国学术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体制。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其调整办学理念后,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表 1 )。这些改革措施为斯坦福大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硅谷的企业和斯坦福大学也实现了深层次融合。哈佛大学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创建了一个新的工程和应用科学院,加强应用技术研究;2011年又筹建了创新实验室(i-lab),鼓励教授、学生参与创业。 表 1 斯坦福大学的改革措施 表选项 (3)美国产业界也发展出多种与学术界合作的模式。根据笔者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① 企业设立一些面向大学教授的研究资助项目,大学教授们可以向企业提交项目申请,在通过评审后便能获得资助。 ② 企业将一些最先进的产品免费捐赠给大学实验室使用,希望实验室能基于这些产品开展研究。 ③ 企业面向大学招收实习生,让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的前沿需求,从而反馈到学术界。 ④ 成立类似自然基金委的非盈利组织,收集来自企业的研究需求,反馈到大学。企业以交纳会员费的形式加入,大学教授根据研究兴趣申请经费。 ⑤ 企业定向资助模式,一般都是若干公司联合起来,直接资助某个大学的实验室,资助的力度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 ⑥ 企业主导开源社区模式,吸引学术界参与到开源项目的完善和优化中,实现双赢。 (4)美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知识产权与人才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流动。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拜杜法案》,允许大学保留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所产出的专利所有权,这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率,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1985年开始由美国总统为技术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人员颁发国家技术创新奖章(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技术创新奖章获得者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一样,很大比例来自产业界。例如,1985年第一届获得者就有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与沃兹尼克。这种学术界与产业界无差别的荣誉授予机制,促进了两界之间的人才流动与合作。 3 中科院计算所科研合作模式的转型实践 通过上述合作模式,美国的学术界与产业界形成一种融洽氛围,既有相互尊重又有互惠互利,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相比而言,中国的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却存在明显的隔阂。如何消除这种隔阂、形成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良好合作模式成为科研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压力,这要求更多科技力量投入到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事实上,中国的产业界对前沿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以华为公司为例,2015年营业额高达3900亿元、净利润370亿元,研发投入达到600亿元,已经成为世界级科技公司,一些技术处于全球领跑者的地位,这使华为有更强的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需求。国内互联网企业也是拥有与国际一流企业相当的30%左右的高利润率,具备了探索前沿新技术的经济基础。 3.1 中科院计算所与华为公司合作进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科院计算技术所(简称“计算所”)在孙凝晖所长的带领下又一次率先走上了转型之路,积极探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模式。2011年9月,计算所与华为签订了为期5年的“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引领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这是计算所历史上与企业最大规模的合作,也是华为历史上与学术界最大规模的合作。因此,双方其实也肩负着探索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新模式的重任。 经过5年的合作,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产生了300余族专利,围绕第三代数据中心(DC 3.0)的核心技术,在系统架构、软件定义体系结构、消息式内存、一体化存储、网络、操作系统、异构/并行编程等方面进行了专利布局,为华为积累了一批核心技术,一些技术已经在华为产品中应用落地。联合实验室在计算机系统研究方面发表 70余篇国际论文,两次联合向全球发布白皮书,推动华为融入国际学术界;同时也为华为输送40余位高水平人才,包括近30位博士毕业生。联合实验室的成果得到华为内部各方的认可。因此,在第一期战略合作结束后,双方于2016年底又续签了新一轮5年的“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2 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模式探索 然而,计算所与华为的合作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多次挫折与困难才逐渐寻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方式。在合作初期,彼此预期都很高。但在实际推进中,由于双方在组织方式、单位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导致合作过程中分歧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计算所的定位为面向中长期的研究,对于这一点华为高层非常认可。任正非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公司要“加大研究经费投入,面向长远,围绕创新方向重新开辟新的合作模式,锁定教授长期合作”。于是联合实验室一开始的目标是面向5-10年的中长期研究为主。但是华为内部流程和考核机制尚未做出相应的调整,仍然是结果导向。因此,华为的中层与基层员工对短期可交付的合作结果更看重,更希望看到有短期效果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双方对研究成果的价值判断存在不一致。例如,在专利申请方面,由于双方人员在背景知识、前沿动态、业界需求等方面各有长短,往往会导致对同一件专利的价值存在不同的看法。计算所的科研人员认为一些创新性想法属于高价值专利,但华为人员从企业需求角度出发不予认同,经常导致双方在专利评审过程中各持己见、僵持不下。 这些分歧导致联合实验室在运行3年后,不得不在2015年4月暂停所有研究项目。之后,双方用半年时间总结与反思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三点调整方案。(1)调整项目预期产出周期。项目设置80%为演进技术型项目(3年见效果)、20%为颠覆型项目(5-10年出成果)。而此前联合实验室设置5-10年的颠覆性技术为主,增加了华为对接方的内部评审压力。(2)调整技术组织模式。按照系统和产品维度来组织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华为现有系统或产品,攻克其中的一些关键点技术。相比而言,此前联合研究按“ 973”项目形式组织,学术化惯性大,各课题都追求颠覆式创新,且课题之间相互依赖,这也导致整体进展未能达到预期。(3)调整资源整合方式。华为内部重新调整,形成跨部门项目组,扩大合作项目在公司内部的资源调动能力。而此前除了与计算所直接接口的部门,华为内部其他部门对合作项目了解不够,需求和技术的对接不充分。 2015年10月,调整后的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启动新一轮7个研究课题。如今这一期研究课题已经完成第一轮验收,华为各方对调整后的合作模式与研究产出均非常认可,这也促成了华为与计算所签订新一轮5年的联合实验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 结语 纵观历史,学术界与产业界合作过程产生矛盾,也许是合作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事实上,斯坦福大学与硅谷企业密切联系也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探索后才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曾经和企业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合作,当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师发明了微波电子管,美国斯佩里公司看中了其市场前景,支付经费联合产业化。但在合作过程中,公司完全掌控了实验室,粗暴干涉实验方向、强制加快实验速度、甚至限制教师学术论文的发表,最终双方不欢而散。这样的例子给我们很多警示与启发。 在经历了调整后,计算所-华为联合实验室已经焕发新的活力,但也远未达到理想模式,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磨合与改进。不过,经历了此前的总结反思过程,双方管理层建立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相信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希望我们的经验与教训能为其他单位在中国探索更好的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模式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 作者简介: 包云岗 中科院计算技术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为-计算所联合实验室执行 负责人/技术委员会主任。200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8年获中科院计算技术所博士学位,2010—2012年普林斯顿 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研制的访存监控系统、DMA优化技术已经在Intel、华为等国 内外企业应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领域的软件定义服务器新架构(PARD)研究入选华为全球合作五个代表性成果写入 华为2015年报,受邀参加2015年国际计算机顶级Dagstuhl Seminar(达堡论坛)。在计算机系统国际顶级会议期 刊发表30篇论文,曾两次获中科院计算所优秀论文一等奖,获2013年“CCF-Intel青年学者”奖,2016年中国计 算机大会(CNCC)特邀讲者。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12616 次阅读|7 个评论
“SCI”关键是同行评议使用需公正,别心理问题错用关公大刀!
热度 2 ericmapes 2016-12-27 12:40
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关键是同行评议使用需公正,别心理问题错用关公大刀! SCI作为科技期刊定量评价指标是一种进步,90年代引入我国人科技才与学术论文评价参考也是与国际接轨,起到积极有效促进作用。 在新世纪明显变味,特别是近年来更为突出。 但截止目前仍有作用,只是副作用越发明显。 抛弃仍未到时机,除非在国内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部分可以。 CiteScore可能逐渐替代SCI也是几年后才可能,依然只是改进换药不换汤。 做个很不恰当的比喻,高考再差也是最公平的,目前没有可替代公平方法,在中国最需要公平年月。 不过,SCI乃至CiteScore等,与高考不同,只是借用参考,特别在管理层,真正同行评议时实际也一直没有使用。 并且一直改进中,空间机会还不小,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聪明才智不可低估,SCI本身不可能变成中国学术鸦片,特评论如下: SCI本身是好事,没错。 被严重用错,有失偏颇。 仍可以理解管理者苦心,尽管副作用明显,但还算统一公平。 最大的错误在于同行评议时的不当使用。 稍懒点也可以,严重不作为主观臆断,闭着眼睛说瞎话才可恶。 甚至SCI不少,却1篇也看不见才无耻下流。 不宜火力全开,朝着当权者发泄,自己作为领导又如何?发泄时,并未给出更好评价指标。 其实,学术本有道,正规关键评审至今也未糊涂,必要时都在忠实执行着。 只要所在范围圈子正气大于邪气,科技学术的生态氛围良好着,这才是应该追求学习的模范榜样。 正如科技是双刃剑,看怎么用,看谁用! SCI,以及可能下一步采用的CiteScore,都是期刊定量评价工具,不是科技人才与学术论文评价工具。 一般参考使用在于尺度把握,领导管理层方便参考使用在所难免。 关键是同行评议使用需公正,别心理问题错用关公大刀! 一气呵成,该午饭了,就此止笔! 附上: 学术界的鸦片“ SCI ”亟待改进 李连达 李贻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有些专家对“ SCI ”在我国学术界的现状及危害有大量报导及评论,数据可靠,论点正确,发人深省。“ SCI ”之危害已甚于鸦片,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但是如何根治这一顽疾,尚需良策。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一、“ SCI ”之害严重到如此地步,问题在下边,根子在上边。科技、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制定院士、教授、专家、各种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职晋级,评选课题、评成果、评奖,评定研究生学位等,花样繁多的各种各样评审标准,将“ SCI ”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列为重要标准,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金指标。使广大学者、被评对象,有 SCI 则生,无 SCI 则死,逼良为娼,弄虚作假,他们自己应主负责,但主管部门的不合理评审标准、不合理要求,更应负主要责任。 二、盲目追求 SCI 数量、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实质是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民族气节,崇洋媚外,自卑自贱,甚至是卖国求荣、卖祖求荣的汉奸行为。 三、目前解决此问题多为治标不治本,治下不治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多部门多方面通力合作,下决心加以治理。 四、建议: 1 、今后制定各种各样审评标准时,不应以 SCI 论文数、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作为评审标准。应删除此类指标。 2 、今后应鼓励最好的论文,最杰出的学术成果及科研贡献,首先在国内刊物发表,然后可以在国外用外文重复发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同等待遇,不应重奖 SCI ,贬低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 3 、学术性、科学性、技术性评审标准,不应以论文论英雄,更不应以 SCI 论英雄。应以学术水平、科学贡献的实质性成果作为评审标准,例如医生评定标准应以治病救人的水平,防病治病能力为主要标准,而不应以论文数量( SCI 数量)为标准。又如袁隆平院士的学术成就的评审应以粮食增产数量及质量等实质性结果为评审标准,而不应以 SCI 数量为标准。又如基础科学研究应以创新发展的新发现、新理论、新突破的实质性成果及科学贡献为标准,而不应以 SCI 论文数为标准。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不是 SCI 论文数,其评选办法及标准值得借鉴。 4 、我国各类科学性、技术性及学术性的评审标准、审评办法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等,应进行全面改革、修订、完善。 5、过去的唯成分论,现在的唯SCI论是压在科技人员头上的两座大山,过度行政化、等级化、特权化是阻碍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铁锁链,移山开锁,任务艰巨,势在必行。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97 次阅读|2 个评论
但凡创新都会在中国学术界(包括非学术界)引发大的争论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6-12-3 21:17
wzx666 2016-10-815:51 太有科学精神是中国人拿不了诺奖的重要原因。 博主回复(2016-10-816:27) : 但凡创新——比如“韩果”、包括拟议在冀东山区的超级环形对撞机都会在中国学术界(包括非学术界)引发大的争论,包括青蒿素、杂交稻亦如此。 博主回复(2016-10-816:25) : 数码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不超过24个月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86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在等待学术界对“板块漂移学说” 认真的反思
lulingkxw 2016-11-26 22:35
消失的板块不是因为岩层“俯冲”,而是因为新的陨石撞击,形成了新岩层,而往往新的构造如果规模比较小,那么,在它的周围会存在旧的岩层,而当新的岩层覆盖着旧的岩层,在其边缘地带就会类似”岩层“俯冲”的现象——这可以通过岩层的地质年代分布来找到确切的证据。 ……在鼓励创新的时代里,当旧的理论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地球,用大陆构造“陨击成因说”来讨论地球构造的各种现象应该没有逻辑困难的。 我在等待着,焦虑又耐心地等待着,学术界对板块漂移学说的反思,等了10年整。为我们的社会对构造现象 迷惑,并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而深感焦虑和心痛。 转贴: 探秘地下“墓地” 重建板块“幽灵” 《地下世界地图集》揭示地球历史中消失的海洋和高峰 模型显示洋壳板块俯冲进入地心。图片来源:Fabio Crameri 地球有个擦除自己历史的坏习惯—— 在全球构造板块交集点,许多洋壳板块下沉进入地幔,这个连续循环的过程不仅会驱动大陆漂移,还会引发火山,形成诸如日本岛一样的岛链和安第斯山脉一样的高峰。这些板块的消失被称为俯冲,因为它们存在于数亿年前,而且有山岭从侧面夹击,因此很难被重建。“每一天,我们都在失去地球表面的地质信息。”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地质学家Jonny Wu说,“它就像是在丢失你设法组合在一起的玻璃杯碎片。” 但地质学家已经开始通过凝视地幔捡起这些碎片,他们利用穿过地球内部的地震波生成的类似计算机层析成像(CT)扫描得到的图片。过去几年,层析成像技术的提高已经在板块自由地落入最终“墓地”——位于地表2900公里之下地球熔融核心上方的岩石堆——的慢动作过程中,揭示了其中很多冰冷的厚板块。 现在,地球内部整体x光成像图即将走到聚光灯下。今年年底,在加州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议上,来自荷兰的一个科研团队将根据其层析成像模型以及对其他已发表研究的再次分析,宣布100个俯冲板块的目录,相关信息包括它们的年龄、大小以及表面岩石记录。“我们的研究已经一步步距离地心越来越深,年代越来越久远。”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地质学家Douwe van Hinsbergen说,他与该校地质学家Douwe van der Meer和Wim Spakman等人一同主持该项目。 这份他们称之为《地下世界地图集》的资料中包含了历史上地形地貌的“幽灵”。通过让时钟逆转,并让这些目录中的板块重新在地球表面“复活”,科学家可以了解古海洋的规模和位置。此外,他们还可以定位俯冲板块在何处触发熔融,释放出岩浆体并上升到地壳导致火山爆发。这已经帮助地球学家明确指出古老的山峰在哪里拔地而起,又在哪里被夷为平地,它们的踪迹过去仅能在难以解释的岩石记录中略见一斑。“将所有这些拼图组合在一起,这是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时刻。”挪威奥斯陆大学地质构造建模专家Mathew Domeier说。 由于地幔层析成像这种优先选择的技术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这一梦想直到最近才成为现实。它依赖的是不均衡分布在全世界的感应器收集的地震波,更快抵达的地震波被认为经过了俯冲板块中温度更低的岩石。但地震仪的覆盖也处在片面性,地震(地震波的来源)并非在所有地方都会出现;而且当地震波经过地心附近或是较长距离之后就会变模糊。“那些结构最有趣的地区经常不确定性最大。”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地形专家Ved Lekic说。 全球各地的研究团队利用20多种模型解释层析成像数据,而他们的地幔和构造图经常是矛盾的,奥斯陆大学博士后Grace Shephard说。今年12月,她将发表对14个不同模型的对比,以此评估哪些板块更可能是真实的。她的研究结果将可以去除乌特勒支板块的一些疑点。由于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和类似对比项目的完善,地球内部成像结果正在变得日益可靠。 现在,消失板块的图像已经足够精确,可以让科学家逆转时钟重建消失的世界。在早期x光层析成像技术阶段,俯冲板块看起来就像熔岩灯中的一些斑点。但随着模型的改进,上地幔中的板块已经显现为僵硬、连续的帷幔,休斯顿大学构造和断层扫描中心负责人John Suppe说。图像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当其俯冲时,这些500公里厚的板块发生了弯曲,但却没有产生褶皱,这使得Suppe和其他科学家更容易解开谜团。“我们发现这些板块并未轻易地褶皱,而且它们变形得也不严重。”Suppe说。 他表示,这些板块驱动的重建对此前的板块运动推测提出了质疑,该推测基于大陆上保存的受到侵蚀的古海洋地壳。“以前我们几乎在所有地方都在观察这些现象。”Suppe说,“但我们在地幔中的发现和预测的并不确切地相同。” 据悉,此次重建还包括“复活”历史上消失的山脉。Van Hinsbergen及其同事还希望,他们的板块构造图集能够重建完整的古老地形地貌。然而,即便是利用这些被Suppe等人称为“板块构造学”的新技术,地幔的海洋板块记忆也仅能延伸到2.5亿年前,这是一个板块落入地幔底部并被完全重新利用的时间。在此之外,地球仍在继续擦除着自己的踪迹。(晋楠编译)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界过度着迷影响因子?
热度 7 Enago 2016-11-15 11:37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 ) 的期刊引证报告 (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中的一项数据。 它的计算公式也很简单,是用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影响因子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期刊定量评价指标。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其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期刊影响因子是对期刊影响力(被引用频率)进行评价,并不是用来评判单篇文章质量或作者科研水平的指标。简单地用期刊的水平来代替单篇论文的水平显然是错误的。不幸的是,现在众多科研及基金资助机构都还在这样做。而且影响因子已经被滥用到成为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的一个硬指标,还直接和奖金挂钩,导致了科研人员竞相“投靠”高影响因子期刊的现状。虽然几乎每个人都对这种现状颇有微词,但又都“骑虎难下”,文章投稿的时候还是会多少受到期刊影响因子的左右。因为唯影响因子是论的结果,就是评价体系关心的只是你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却并不关心文章发表的内容。 --- 更多精彩文章 请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 --- 近年来,学术界反对影响因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2012 年 12 月,美国科学促进会等 75 家科研机构和 150 多位知名科学家 , 共同签署了关于科研评价的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不能将影响因子作为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的评审标准。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 12500 人和约 900 个组织签署了该协议。 2016 年 7 月 11 日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也在官网上宣布,旗下期刊不再支持影响因子。同时学会表示,这一扭曲的评价系统损害了科学本身,阻碍了科研工作的交流。 2016 年 7 月 5 日,几大顶尖级学术出版机构包括多家著名期刊( Science 、 EMBO 、 eLife )与出版社( PLoS 和 SpringerNature )的主编及高层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 BioRxiv )”上提交了一篇关于系统分析各大期刊影响因子的论文。该文章揭示了期刊影响因子不能体现单篇论文的引用信息。文章同时呼吁期刊降低对影响因子计算的痴迷和依赖程度,并强调引用分布曲线。 英国皇家学会和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也已经公布了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 )这个概念。《自然》杂志的一名发言人称,《自然》将会尽快更新其网站,以使其涵盖多种评价标准。 当影响因子开始衰落其他一些评价指标就跃跃欲试了,如 PlumX Metrics , article-level metrics ( ALM , PLOS 使用)和 Altmetric ( Nature Publishing , Wiley 等使用)等。 Altmetric 是对单篇学术论文的评价采用非传统计量的一种新的计量方法。可以反映某一论文分享、下载和阅读的情况,它有更快速、全面、综合地评价定量指标对论文影响力的可能性。但 Altmetric 也有许多缺点,例如现在只对英文文献有利,而对于非英文发表的研究不利。而且 Altmetric 只是基于关注度,更重视热门学科或是具争议性的课题,多人传阅讨论而不考虑这些关注是正面或负面的,对于文献真实的质量 Altmetric 并不知道。同时这样的指标也是比较容易被操纵。 可以预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文献数据库的不断完善,用以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新指标也会不断地被提出。但有学者曾说过:“唯一衡量论文质量的方法就是:人们应该完整地阅读全文,然后由自己来做出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很多严肃的科学期刊而言,除了极少数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外,其他人或许很少有兴趣把全文读完。”因此,总的来说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用者是否正确理解和合理地组合使用这些指标。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SCI投稿过程经验分享-稿件状态 2. 出版或灭亡?数字化时代下纸质期刊的影响力 3. AlphaGo(阿法狗)对科研的启示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117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工业界与学术界该何去何从?
热度 24 dwchen 2016-11-7 14:44
好朋友未必时时联系,时时联系的未必是好朋友。我有个好朋友,姑且称之为张博士,好久没有他的消息了。他是我研究生同学,与我同龄,前几年刚刚在一个国立研究所评上正研究员。记得我们当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都意气风发、粪土当年万户侯,都不屑于去华为这类的高科技公司挣年薪十万的工作(当时正教授年薪约3万),相约去名校去攻读博士。读完博士,我们都一直在学术圈奋斗,先后都评上了正教授。 在外人看来,我们虽然算不上牛人,也算是发展比较顺利的。 以前,我们隔一段时间,如果有空或者有重要的事情,也会想起对方通通电话,互相吐吐槽,说说 项目难搞、论文难录、团队难带 之类的话题,有时也会发发 工资涨太慢、空气太雾霾、房价涨太快 之类的牢骚。今年忙忙碌碌,好像都很少和张博士联系了。前几天,我意外接到张博士的电话,说他已经辞职到一个股份公司工作了,任技术副总。我很诧异,自然要问一问,薪水多少,待遇如何?一打听,我大吃一惊。 他现在的年薪为120万,加上股票和分红,一年约200多万,5年能挣1000万。 他说去企业不完全是为了挣钱,主要是和企业董事长的一个小时的谈话,坚定了他 要做有用的技术的一贯思路 。在研究所,每年为项目和考核奔波,做的技术经常是半成品,常常半途而废。他继续说,他的很多项目验收完了就结束了,然后又要想创新思路,申请新的课题,特别劳心费力。 在研究所,他要操心各种事,不知不觉变成了多面手, 光是财务报销就要化很多时间,而且要东挪西借、想方设法给课题组成员提高点收入。 不能集中精力做他喜欢的科研,他一直觉得很苦恼,但又想不出好的办法。 他刚去企业时间不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去熟悉,没有聊多久,就匆匆地挂断了电话。虽然他现在也有很多压力,但是,好像比以前洒脱些,不需要太担心未来了。 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高科技股份企业。他们有灵活的用人机制、财务机制和创新机制,对科研人员吸引力不断增强。 学术界由于人满为患、制度繁琐,收入较低,已经呈现出一定的弱势。 最近像张博士这样的例子好像很多,我也听说了不少。但是,在我熟识的朋友中,张博士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勇敢地迈出了貌似体面的学术界,大胆地进入了真刀实枪的工业界。希望他的发展顺利, 能实现他做出有用的技术的科研梦。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7965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转发这位前辈对于学术界的认识
HaifengWang 2016-10-10 22:21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QxMTAwNA==mid=2650109440idx=1sn=276cb941d50b567227dd339e865d2c50chksm=87f73f53b080b6459b440ef3b8f014a3b3573c3f9491666eea3891831eb677522a0e3ced0ca5scene=0#wechat_redirect
1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