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机会与人才”之拙见
热度 3 Jacky168 2011-11-20 11:38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上一个有趣的说法,大意是:一流的人才在商界和军方,二流的人才在政界,三流的人才在学术界。开始不得其解,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学术界,何沦落到“三流”了? 文章后面做了解释,之所以将社会各界划分为高低不同的“流”,是因为“商界和军方”中,商场如战场,一纸合同如同临战立的军令状,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战”定乾坤;“政界”的领导们可以有两到三次机会,失手了一次,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再重新来过,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虽然出了莱温斯基那档子事,不过幸运躲过一劫直到任期结束;“学术界”的学者专家们,就有太多太多的机会了,例如做某个试验,失败了可以再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反复几十上百次甚至千次,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 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武断,古有“学而优则仕”,现今不少人不只学问做得好,还兼之设立企业、学以致用。每个人境遇不同、能力有别,因此会选择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对于我们一般的多数人而言,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 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个体,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也存在三类“机会”:“唯一的机会”、“两到三次的机会”和“重复多次的机会”,由于“机会”的价值和意义不同,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肯定有别。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的程度等。能够准确敏锐地判别“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可列为人才中的“一流”。当然能够不断地给自己创造机会的人,则肯定是“一流”中的一等。 特别申明,本人非机会主义者。不是还有那么一句话吗?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3561 次阅读|6 个评论
[精]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2---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热度 2 jimmy198360 2011-11-14 22:16
根据2008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每年招收博士生5.98万人,在学博士生达23.66万人,做一个最简单的计算,若各城市最低工资按1000元每个月计算,每个博士生每月薪酬按3000月计算,若国家、学校、导师每年给每个博士生按1:1:1出资支付博士生薪酬,其三者每年分别支出2.366亿元,共计7.098亿元。2009年国家财政支出43819.5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567.62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4.7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433.82亿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2010年6月23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上》, 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1006/t20100628_324488.html ),如果把后三者统称为科教文化支出,则它们共计2156.19, 那么博士生的薪酬仅占科教文化支出的0.33%,占整个国家财政的0.16‰,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很微乎其微的比例。 二、如何不再迷茫:学术界---智力和良知的储备库? 学术界腐败堕落,学术界尽人皆知,有方舟子在战斗,有很多人在呼吁,有很多人也根据国外那“美好”的模式提出靠齐方案。实际上学术界面对自身的腐败和低效率,大多数人都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与国际上的 科研 体制相比较,也都知道应该变成什么样子,但是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沦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道如何着手去改革。 我们国家自古至今是一个以伦理代替信仰给人以精神支持的国家,走出以上认知误区进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人的观念上的转变,形成正确的人性化的价值观。如果说以上问题的根源都在学术界,或许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从学术界开始解决,分析分析看。 可以毫不讳言的说,世界上50%以上的科学研究尤其是事关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命运的基础科学研究,都是直接由博士研究生在进行着,创新性的想法有相当一部分诞生于他们中间,他们身体力行实践着导师指导的项目,或者自己与导师协作主持的项目!他们支撑着一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发展和长期竞争力的根基!他们是即将主导国家科研导向的人们!这在当前中国学术界也不例外。神舟飞船,高速铁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等各种科学文化项目的实施不知凝聚了他们多少的心血。但是诚如第一部分学术腐败问题的分析,腐败的根源相当一部分存在于博士生群体。 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已经很完善,在国内正受着高等教育的学生们是一个庞大而又最集中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每年的在校生都接近0.5亿。鉴于目前国内的教育状况,研究生教育更像是大学教育的延伸,而毋庸置疑,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职业的学术研究人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博士,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而且现在每年培养的博士生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对比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及相关成果,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依然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博士的培养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过程,它已经与本科教育有了明显的不同。在本科教育中,按照Newma模型,基本上是侧重于对已知知识的传受和传播而不在于对知识的创造。…但是博士培养却绝不仅仅是对研究生现有知识的传授。它最为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原创的想象力,对已知的质疑,和理论分析的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博士研究工作的核心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如果离开这样一个核心,博士的研究工作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现阶段,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来完成的,导师和培养单位更多的创造一个学术氛围,比如大量的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熏陶博士研究生慢慢走向职业化研究。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群体,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工作群体。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职业科学人才,而这种培养和锻炼,是在这些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和参与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职业。 博士研究生群体年龄多在22-30岁之间,纵观世界上众多卓有建树的大学者和科学家,不难发现,这个年龄是一个人在长期教育的知识积累后最有创造力和创新欲望的年龄,他们这个阶段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直接决定一生的研究。 而且就国内的情况,和大多数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工作的同龄们相比,博士生有着相似心智和生活需求,而且很多成立了家庭或者需要成立个家庭。但是国内博士研究生依然被作为简单的学生群体看待,培养单位和国家政策给予的待遇普遍很低,一直以来大多在每个月1000元一下,有的学校甚至一直保持在每月300多元。“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博士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博士生的生活补助金太低,博士生在求学期间,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在压力之下,有的博士生期望早一点毕业找工作,于是选择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完成的课题,做毕业 论文 ;有的博士生则花大量时间去打工挣钱,但总难处理好学业和打工的关系,结果钱没赚到,学问也没做好;还有的博士生则由于被导师吩咐做一些课题,没有时间外出挣钱,也难以做自己的研究,精神十分焦虑,因此有人戏称,博士生是学生中最焦虑的群体。”(熊丙奇:博士生“加薪”是否空欢喜, http://tech.nen.com.cn/73507854169931776/20100113/2614654.shtml ) 这种学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博士生有极大一部分会对科学研究丧失兴趣或者动力,而从事其他行业,大量博士毕业生去做公务员这个相对闲适的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又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人才流失。另外这样成长起来的学术人才最有可能上演新一幕的学术官僚化和行政化,这种恶性循环值得深思。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盟和美国,博士研究生通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各种途径的资助能充分保障读书研究期间的生活工作。虽然从去年9月份,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的指令,部属高校给博士生涨薪,但涨薪之后总共也只有每月1000元左右(全国部属高校博士生加薪在即 清华等校寒假前补发, http://www.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111/t20100111_438675.shtml ),但也仅能满足他们的正常生活需求,博士生的基本自由度很低,除了奔波于实验室于宿舍间。疲惫单调的生活也让他们的工作效率大为降低,不但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而且很多人也因此延期毕业,给学校和个人带来很多负担,我们很难期望他们领着比富士康工人还低的薪资水平下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 在符合人性的前提下,兼顾整体,每个个体幸福程度与他们的自由度成正比,也就是说自由度越大,幸福程度就越高,创造创新能力就越强,而博士生生活资助来源的匮乏导致他们的自由度极其有限,因此他们的学术创新能力大打折扣。(注:自由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言论自由度,财务自由度,活动自由度,决策自由度等等不一而足,幸福与自由度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种子和养分的关系,充足的养分能保证种子健康自由的生长) 去年(2009年)九月份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货通胀慢慢到来,部属高校的涨薪更像是经济危机下的施舍,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难免最终沦为空欢喜。从制度上保证博士生的薪酬以使他们具有最佳的创新能力和生存状态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一部分让我个人设计了一种简单博士生薪酬制度,并探讨了薪酬保障的意义。 2.2 博士研究生薪酬制度改革 科学研究日益职业化的今天,科学研究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只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他们的核心仍然是生活!生活有保障,才能理直气壮追求公平和公正,不折腰。 1、 博士研究生的薪酬水平:根据笔者个人的感受和了解到的各种信息,博士生的薪酬水平应该是所在城市的最低工资的两到三倍(工资浮动),当然薪酬的确定需要整个社会的讨论。 2、 博士生薪酬国家、学校和导师三方制,即让这三者共同出资资助博士研究生,因为这三者是博士研究生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又是他们的培养和管理者。这三者的核心是学校和导师,核心的核心是导师,因为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进行研究的,指导老师也是学术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和创造者,明晰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十分重要。导师应该通过从项目资金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每个研究生,而且这一举措要受到监督。 3、 根据2008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每年招收博士生5.98万人,在学博士生达23.66万人,做一个最简单的计算,若各城市最低工资按1000元每个月计算,每个博士生每月薪酬按3000月计算,若国家、学校、导师每年给每个博士生按1:1:1出资支付博士生薪酬,其三者每年分别支出2.366亿元,共计7.098亿元。2009年国家财政支出43819.58亿元,其中教育支出567.62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4.7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433.82亿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2010年6月23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上》, 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1006/t20100628_324488.html ),如果把后三者统称为科教文化支出,则它们共计2156.19,那么博士生的薪酬仅占科教文化支出的0.33%,占整个国家财政的0.16‰,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很微乎其微的比例。 2.1 博士研究生涨薪的意义分析 对于博士生这个科学研究人才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的资助,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培养和受益责任的明晰势必会带来学术体制的改善和缓慢改良,进而减少和降低学术腐败。这或许为学术体制的改革找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开启的会是学术体制的全面改革,并且会逐渐改变民众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对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而且这个做法也是最简单易行,而且从根本上不会触及各个群体利益的,最易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认可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下面的关于博士研究生涨薪的意义分析显得不言而喻,限于时间和精力,以下分析不展开,留给人们去讨论。 对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影响 A. 保障直接的研究人员真正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B. 促使引发建立严格高质量的人才选拔机制和高质量公平、活力竞争的科学教育培养体系; 博士研究生的薪酬制改革会聚集大量想考取研究生的人才,进而有利于建立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利于促进建立良好的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B、引发学术界薪酬改革连锁反应 如果博士生享有一个高于目前社会中等的薪水,就会引发企业、高校、政府对人才有实质的重视,直接体现在从事研发、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待遇的提高。根据美国的一份调查研究,美国高校的教师(知识分子)的薪酬水平排名靠前,而在目前的国内,除了名目繁多的潜在的福利外,工资水平却很低,一个刚从教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每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大约只有3000元左右。 C. 从根本上舒缓地减少学术造假,这一意义通过以上的所有分析不难理解; D. 恢复知识分子的所代表的本真追求,改变国内对知识分子的畸形认识,获得应有的尊严。 对社会和国家长远健康蓬勃发展的影响 A、博士生薪酬制的改革,势必影响社会上各阶层的薪资结构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B、建立维持国家持久发展、健康的智力动力来源,防止财富流失。领先的独有的造血科技能引领和推动高附加值的产业,当然这种效果只有在整体国民素质提升到一个层次。如果能在国内保有这样一个高附加值的群体也是能有力保证国民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安全,为世界社会创造多样文化和财富。 C、学术界自身通过以身作责和教育向社会传播和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 D、推动财富分配公平均衡,降低社会两极分化。 E、保持国家发展的优势和人民幸福的生活。民众的生活幸福是一个社会和政府的重要导向和目标。 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也带来人民生活状态和方式不断地变革,离开学术界,我们很难想象当今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因此通过大讨论让公众更加真实和深入地了解和关注科学,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加强自我学习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进而关注知识分子群体,关注知识分子中的弱势群体,鼓励和促进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氛围,防止社会腐化。 最后请公众和学术界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财富创造与文明进步中的作用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 2、 什么是科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3、 学术行政化和官僚化的根源; 4、 当代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及其误区。 未来还有更多分析... 2010年9月
3178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论文撰写和发表
热度 5 jimmy198360 2011-11-14 21:57
本博文系应一SCI医学论文编辑公司朋友之邀而写,最初2010年10月18日发布在个人qq空间,以及朋友公司网站。后开通科学网博客后,特重贴于此,供大家批评借鉴。 在 当今学术界,撰写并发表论文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你做出的实验结果没有通过会议论文或者学术期刊发表出来,那你差不多等于做了无用功,更通俗的说做出的东西没有实现它对于社会的价值,无异于垃圾一堆,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1、 论文撰写 前论文撰写阶段 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论文撰写和发表是所有实验工作都做完之后的事,不用考虑太早。实际上,“论文撰写”从一你一开始接手和进入你的课题就应该考虑的事情,哪怕开始时你什么都不懂得。大概了解你的研究课题后,你首先要对你研究的内容和它的可能取得的成果有个定位,即它处在所研究领域的学术界的哪个等级,确定这一点需要你对这个领域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你是一个项目主持者,这个过程和经验应该很清楚,否则你是一个失败的科学工作者。这篇文章写给初入学术领域的研究生们看,如果要定位你的研究水平,就要去关注领域内的牛人并大量阅读他们的文章,然后你就会对你的研究有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如何追踪学术牛人,如何阅读文章,如何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这里就不做讨论了)。学术研究中,如果是个人设计课题,要以创新为原则,即你要做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学术问题,这个分为理论新和实验对象新,如果你要做的课题没有创新性,就没有必要做下去,因为做别人已经做的工作,不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对自己的研究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后,理解起导师的课题或者提出有益的补充就会很得心应手,对于正确和高效率的实验操作也是有益的,实际上这些都是“撰写论文”的开始,虽然未动笔,但是腹稿和以后论文中的闪光点就在这不断的思考中积累起来了。而且如果你了解了领域内相关的学术期刊,就很能对自己课题可能取得的成果选定到某些合适的学术期刊发表,这是对自己研究的清晰的定位。当然这个过程中如果培养自己的一些好习惯,对于以后写论文就很有帮助,比如阅读论文时记笔记(要精练不要照抄翻译),有好的想法和思考就写出来,这是一个逐步提高你的思考能力和学术观点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学术的学术论文。 实验过程中,要每天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每周都把当周的实验整理成 word 和 ppt 的形式,及时总结失败原因以利于进一步实验,整理成功的成果,把它们做成类似于你要发表期刊要求的图片和表格的形式,这也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而且很容易记错,如果实验结果堆积起来长期不整理分析,课题的进行无异于无头的苍蝇,很容易搞乱,没有整理起来的结果也会化为乌有。 做了这些工作就相当于你自己设计了整个课题以及实验过程,那么对于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就了然于胸,这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核心。 论文撰写 课题实验结束后,就进入论文撰写的实质性部分,笔者先从我个人的经验谈谈论文撰写的一般过程: 大部分论文分为 title , abstract , introduct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和 discussion 六部分组成,也有很多期刊把 results 和 discussion 两部分合并为一个部分 ---- “ results and discussion ”,就是边展示和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边讨论。实际上论文的写作一般不按照上面罗列的顺序,选定要投稿的杂志后(课题初期就要选定好自己要投稿的杂志)按照要求格式撰写,具体要求可见期刊的官方网站首页“ to the authors ”项目里面。一般先写 results ,结果的选择以能完全得体系统的展示你的研究并很好佐证你学术观点为准则,然后再根据得到这些结果所涉及到的实验写 materials and methods 。完成这些后,就是关键部分了 ----discussion 的写作,首先用两到三句话总结下你的整个研究(不要很啰嗦的写一大段),然后就是你平时笔记和思考的亮点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候了,评价和你工作相关的他人的工作并予以比较分析,陈述分析你所研究的学术问题并陈述你解决的细节和不足,最后就是高瞻远瞩的展望环节了,豪言壮语写几句,要学术又让人深思和心潮澎湃,令人回味。 这些部分写完后, introducton 就是有的放矢了,好的 introducton 的逻辑结构和思路是倒金字塔形状的,就是开始介绍你的研究相关的部分要大,然后慢慢收拢收拢再收拢,直到恰到好处的在这些诱导下提出你的研究,这部分就大功告成了。这其中的水到渠成的衔接是要一定的功底的,和 discussion 部分一样,写出来都要仔细打磨修改。 之后进入摘要写作的部分,字数要按照期刊要求控制,一般结构是第 1 , 2 句话陈述研究背景,三四句引到你的研究,然后展示你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最后评价你的研究。 只有当以上所有部分都写作完成了,题目才能比较好的确定,题目要简介醒目切中你的研究核心,达到这个要求后越诙谐个性越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当然一般好的文章未到发表都难以最后敲定。 整篇文章写出来后也只是个草稿,比如放一放隔几天或者半个月再看就会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 2 、论文的发表过程: 让我们首先对学术期刊的好坏水平有个简单的认识。 Thomson Reuters Web of Knowledge 收录了全球大部分的学术期刊 http://www.isiwebofknowledge.com/ 。它所收录的期刊均是被学术界认可的用于论文发表的期刊。通过这个网站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期刊的基本信息, Thomson Reuters 给各个学术期刊每年赋予一个数字指数 ---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来评价它们的影响力,影响力数据每年都是更新和变化的。但是这些期刊的排名一般是很少变动,对于某一个领域的学术期刊也是这样。 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来选择合适的水平相当的期刊发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你选择的期刊影响力较高,你的论文投稿过去就很容易被拒稿,从而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选择的期刊影响力较低,那你的研究就不容易被别人关注到,有点屈才,现实到国内,论文发表的水平跟学术成绩和职称评定甚至工资福利严格挂钩,对你的生活也不利,就研究生来说对你以后学术道路也有影响。选好目标期刊后,投稿要从高到低来,即先往好的期刊投,在编辑和提高人返回审稿意见后,尽量修改澄清和补充实验满足其要求直到发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再依次换到其他较低水平的期刊投稿。切忌避免一稿多投,即投了一个期刊没有撤稿或者没有被拒稿的情况下,不要把期刊投往其他学术期刊,一稿多投是学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 投稿的稿件一般包括 cover letter , manuscript 和 figures and tables 三部分。 cover letter 是写给期刊编辑的新就是客套的介绍你的论文,表达你要把你的论文投到他们那的意愿。每个期刊都有多名编辑,他们分别负责各个领域的研究,选择相关而又合适的编辑也很重要,比如不要把你的植物病毒研究的论文投到负责动物病毒研究论文的编辑那里,当然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划分方式。 Manuscript 就是你的论文的文本部分,图片和表格往往独立的成其他的文件。现代网络发达,投稿都是通过期刊的在线投稿平台投稿,注册账户后,在投稿栏目里,按照引到一一上传做成电子文本的 cover letter , manuscript 和 figures and tables 就可以了。 投稿完成后,在你的帐户的所投稿件栏里面会显示你的论文的状态,包括: newsubmission , Editorassigned , under review ,以及 rejected 和 accept 多个状态。如果进入 editor Editor assigned 和 under review 就成功了一大半,表明论文已由编辑发往相关审稿人,过了编辑的一大关。快的期刊几天后就会返回审稿人的意见,慢的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审稿人的意见一般就决定了编辑的决定,是拒还是接受你的论文的发表。审稿人把关论文质量,他在欣赏论文的同时提出批判,如果赞赏多于批判就会接受论文,如果论文档次不够或者存在严重缺陷就会被拒绝。 以上笔者泛泛介绍了论文的撰写直至发表的过程,希望能帮助大家对论文的撰写和发表有个大致的认识,实际上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比如参考文献引用方式,专业术语以及特定的学术格式都是提高论文规范的关键,它们也影响论文的发表。论文撰写和发表,课题的选择和实验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要让大家更清楚,每个细节都可以用很长的文字来表述,如果有需要,我会抽时间就各个细节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经验。 最后请大家记住,努力、用心并身体例行的去实践,你的研究成果论文一定会找到它理想的归宿!
8471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美化工界同仁欢迎胡志成博士回归社团
热度 11 Nancyback 2011-11-12 20:25
中美化工界同仁欢迎胡志成博士回归社团
本周 1-4(7-10 日 ) 在北京昌平中国石化会议中心召开 The 6th Sino-US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胡志成博士应邀做了题为 “SCR catalysts for meeting heavy duty diesel emission regulations” 的学术报告。 这次会议由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mical Industry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主办。所有的口头报告均为邀请。为交流方便,报告分为 Plenary keynote, Keynote, Oral, 和 Plenary panel discussions 。 志成博士三年多以来第一次见到中美化工界高层同行们。特别的,他这次机会见到他在 MIT 做博士后时期的系主任,后来到 Princeton 做工学院院长,已经 80 岁高龄的 James Wei 教授和在 MIT 做博士后时期的同学,现在 Exxon-mobile 公司催化剂研发生产主管赵新进博士。当然他还见到了很多位美国同行同事,也见到了多位天津大学、浙江大学、 Tufts 大学的师兄弟。还有他的大学同宿舍同学林跃生 (Jerry YS Lin ,现任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的 Editor 之一 ) 。 同行们对他的处境深表关切。 2011 年 11 月 12 日于天南大联合楼。 胡志成博士的报告信息丰富,对解决柴油重卡的环境污染问题充满信心,对核心技术已经成竹在握。 胡志成博士和参会同行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418 次阅读|20 个评论
旗帜鲜明地反对“一稿多语多投”兼一些博友的问题解答
热度 17 lionbin 2011-11-11 13:15
这篇博文部分内容被《科学时报》收录发表出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1/251219.shtm 昨天中午看博文,由于对博文中的有些评论有不同的看法,就特意写了一篇 博文 ,觉得这样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见,没有想到一写就写多了,篇幅居然不短了,很快得到科学网编辑的赏识,给了一朵大红花,这样引来的看官就不少啦,由此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和讨论,毕竟目前在国内学术界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人(特别是刚刚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对这个问题比较迷惑,说不能吧,好像周围的人,包括导师,都在这样干。在这些博文评论中,水迎波老师的《 一次论文的双语审查以及“双语规则” 》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真拜读后,也逐条阅读了后面的评论及水迎波老师的回答,结合博友对我博文的评论和我的理解,以及 李子丰等(2010) 论文的建议,总结出这篇博文,希望能给迷惑的年轻学者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和说法。下面分析的引用中,我将省略一些愤青语言,直接总结出一些问题。 还有一句话,要啰嗦一下,我这里说的是“一稿多语多投”,这是一个词,评论时请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分开。 1)中国早些时候,曾经鼓励研究生将做得比较好的工作拿到国外英文杂志上去发表,这个属实吗? 的确如此,那个时候这样做的理由比较简单,当时的中文杂志与世界沟通较少,相对比较孤立所以自成一体,中国做了什么研究,国外并不知道。那时许多教授是鼓励或者默许学生这样做的,希望通过这样逼学生一方面可以读读英文文献,写写英文文章,另一方面可以将国内的科研成果推销出国门,根据当时的国情,这个双语规则是有其合理的一面(上面的话,直接在水迎波老师原话和观点上进行了修改)。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杂志认为这样做不妥(中文杂志只是制定了规则,似乎还没有考虑到问责)。比如,《遥感学报》在“论文版权转让声明书”中写道:全体著作权人保证: (1)论文是著作权人独立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并且不涉及一稿多投、泄密和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2)论文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 并承诺: (1)论文在《 遥感学报》上发表以后,不以任何形式在其他任何地方再次发表;不将论文稍做修改,或分成多篇进行多次发表......。 而英文杂志本身就制定了明显的版权规则,而且对违规者采用retreat(撤回)处理,其规则已经历史的检验是合适的。在投稿的时候,我们会阅读杂志的Instruction to Authors,上面一般都这样规定: A statement certifying that the article is not being submitted simultaneously to another journal should accompany the MS. Articles that have appeared or are to appear elsewhere, whether in English or in another language, should not be submitted . 这在投稿前就告知了,不能以任何形式在其他地方发表过了。有些杂志还给出了发表形式进行了定义,并排除了一些形式,例如: except in the form of an abstract or as part of a published lecture or academic thesis 。如果文章被接受,送到出版社,出版社首先要你签署一个出版协议,一般类似下面的文字: I hereby assign to XXX publisher the copyright in the above specified manuscript and any accompanying tables, illustrations, data and any other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intended for publication in all forms and all media (whether known at this time or developed at any time in the future)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all languages, for the full term of copyright, to take effect if and when the article i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这上面签字了,那么这个协议就生效了,你不能投其他杂志(包括中文杂志)并在上面发表。 2)用一种语言发表了的论文,再翻译成其它语言发表是否违反知识产权法?中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十五)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因此,作者可以将论文翻译成其他文种发表,例如,联合国公报翻译成几种文字同时发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报也翻译成几种文字同时发表。为此,某些杂志社所说的一篇论文只能以一种文字发表一次的规定是霸王条款 ( 李子丰等,2010 ) 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是曲解中国著作权法。是的,作者有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但没有republish的权利。如果同一个出版社要求你这样做,那是可以的,因为你的版权已经转让给出版社了。而李子丰等(2010)所举的公文,那也是拥有版权的机构才有权利这样做,何况科研论文与公文并不能完全类比。而且,英文期刊中一般还有一条是:government authors not transferring copyright hereby assign a non-exclusive licence to publish。 3)一般来说,首发论文文种应该选为资助研究的团体所在国家的官方语言,以示对资助者的感谢,也便于资助者阅读和检查工作,如果论文的研究工作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得到资助,则应首选作者所在国的官方语言来发表,以示对国家的尊重和忠诚。在国内,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其资助者大多数为国家、部门或企业,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中文期刊 ( 李子丰等,2010 ) 如果你愿意这样做,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引用discoverme网友的话:很多人有一个误区,总认为中国人发英文论文是拿中国的钱便宜了外国人。有没有想过我们从外国人发的英文论文获得了多少新东西?! 实际上,现在的趋势是科学无国界了,想要做好学文章,不懂英文很难。 4) 2009 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有效院士候选人公布后,用中文检索系统对部分候选人的论文进行检索后发现:(1)有些候选人的论文在中文检索系统中根本检索不到;(2)有些候选人的论文在中文检索系统中寥寥无几,且水平不高;(3)这些候选人从事的是基础理论研究,不涉及保密的问题。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鼓励国内学者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提高中文期刊的论文水平和印刷质量;(3)在评价系统中,提高中文检索系统的地位;(4)按论文的学术水平,而不是发文数量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进行评价 ( 李子丰等,2010 ) 显然,我们如果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要追踪国际前沿,本来就不能限于国内的检索结果。不管你如何理解,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和水平做科学研究,这是千真万确的。世界上最权威的科研检索机构Web of Knowledge几年前已经有中文版的了。 我完全同意鼓励国内学者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和在评价体系中提高中文检索系统的地位,但是这更需要的是出版社的努力,而不仅仅是论文作者的努力。如果你有一件好东西出售,你是愿意放在地摊市场上呢,还是愿意放在精品商店出售?至于上面的(4)条建议,这个规则如何制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同样是一个非常软的概念,难道SCI的数量以及被引用率不能从某一方面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所以,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5)自费出版的论文可以一稿多投吗? 作者保留版权,一稿多投也不侵犯出版商的版权吧。 自费出版与版权是两个概念,二者不是对立的 。中国的杂志大都要交费的,英文刊物要交费出版的倒不是很多,但版权还是出版社的。到目前为止,论文投稿作者自己保留版权的我还没有看到,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另外,不要将这个问题与某些杂志转载其它刊物的文章混淆起来,那也是要征得原出版社同意的。 6)《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等一些中文期刊的中英文版相同内容的文章算一稿两投吗? 不算,这是出版社自己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将中国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合法地介绍给非汉语的研究人员,这种做法值得提倡。有网友建议:如果为了照顾国内某些研究人员英语文献理解能力或者接触面有限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中文期刊里面专门设置republication-in-Chinese专栏,让读者清楚这是已有文献的重发。还有网友建议:分别以letter和full paper的方式在国内外发表,自然不能完全照搬;或者把letter和full paper都发到国外,以review或专家讲座的方式在国内发表介绍这一工作。我觉得这些建议完全可以尝试。 引用曾杰博友的话:科学期刊确实英语已经成了科学语言;所以,问题的讨论包括二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作为知识产业的期刊只有出版商的区别没有国籍的区别,比如,德国等欧洲国家有许多非常著名的英文出版界,包括科学专著和科学期刊,中国完全可以发展自己的英文期刊、科学著作出版产业;二是作为科学的传播和普及问题,多少国人阅读或写作英文论文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同一个期刊或同一个出版社是可以,不同期刊或不同出版社只能一先是版权一后是版权翻译许可转让。这些问题其实是出版界的版权问题,不属于科学发表或科学交流与传播的问题,现代社会常把两者混淆了。 7)本来我以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但看到了许多类似的案例,也拿来说一说吧。 案例一:我在欧洲读博士时,听欧洲著名教授就怎样发表论文发表意见,该教授(他也是一个主要学术刊物的主编)说,来自非英语国家学生的论文可以先以母语在本国发表,接下来可以在用英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 案例二:我们曾经就能否把中文发表的论文内容用英文投稿的问题,当面请教一位国际知名的加拿大教育学者,他的回答是:因为读者群的不同,这样的一稿两投是可以的。其实,对很多中国学者来说,他们未必读英文;而对外国学者来说,他们很少会读中文论。所以,同样的内容分别以中、英文发表在中文和英文期刊上,不应当算是一稿两投。 案例三:I feel also confused about the publication in two languages. I am working for my PHD in Germany in the field of ceramics. I have written several papers for pubilication. However, my boss prefers translating my papers written in english to german and then submiting these papers firstly to a german journal. And he also agrees that I can submit these papers to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 journal. 看来,不只是中国人,外国人在这方面的理解也有偏差。如果你觉得这样可以,你在投稿的时候告诉出版社,这篇文章已经用中文发表过,看看总编是否会接受审稿。文章接受后,你同时询问一下,我的文章是否可以翻译成中文继续发表?或者说得更冠冕堂皇一些:我希望在你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同时也要翻译成其他语言发表在另外一个刊物上,目的是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知识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不同语言文字的读者的需要”(引用一些博友的话)。 前面说过了,历史上中国人一稿双语双投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现在我们必须明确:原创只能有一个,其它属于二次发表,二次发表时应诚实注明原创文献来源,否则就是作弊和欺骗。 借用科学网网友swallow2011的话: 就科研伦理和知识产权的角度,一稿中英文两投是绝对不可取的。至于有的学者认为水平高的文章投了英文杂志不利于中文杂志学术水平的提高,我想这只是一个借口。 长远来看杂志间只有在严格依照和遵循规则前提下才能形成良性竞争,才能切实保护杂志本身和科研人员的声誉。中文杂志的水平相信随着国内科研人员队伍壮大和水平提高会逐渐提高的,靠聊聊几篇一稿两投的文章,只是“杯水车薪”, 无益于总体水平的提高,到头来不仅破坏了科研诚信,还很可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 8)不管发在哪里,中国人写的论文许多都是垃圾,多年无人问津 我丝毫不怀疑这样的评价其实也是我想说的话。其实,垃圾论文不只中国人产,非中国人也产,没有调查统计过,是不是中国人的产垃圾的比例更高一些(希望有数据佐证)。一说到论文需要发表在SCI上吧,许多人就认为是用中国的钱便宜了外国人,那一定认为所发表的SCI论文是个宝啰,当谈到SCI的重要性的时候,又指责SCI论文是垃圾(无论如何,估计SCI其平均垃圾的程度也不如中文期刊)。这里一个悖论是,既然是垃圾,为什么又要将这些垃圾引回来。如果认为是宝贝,那依照SCI论文来评价一个人不是也很合理吗? 9)我觉得好的科学制度不是在形式或制度上约束科研人员,而是服务科研人员。如果现实中真的就有不懂英语,有得诺贝尔奖的思维或潜力,怎么办?比如青蒿素发现者。 屠呦呦的时代与现在大不一样了,如果屠呦呦与我们同龄,她英语也不应该差的(其实我并不知道她英语是不是差),至少是我们的平均水平吧。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门槛不低,有得诺贝尔奖的思维或潜力,却不懂英语的人,真有吗? 10) 如何解释论文 二次发表 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博文发布后,在水迎波老师的建议下阅读了任胜利《 一稿多投与二次发表 》后添加上来的,现在这篇博文已经太长了,这里就不拷贝过来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欣赏。 最后,尤其提醒各位引起注意的是:水迎波老师博文《 一次论文的双语审查以及“双语规则” 》中开头的话:“ 最近眼科专业杂志IOVS编辑转来一篇数年前在此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求给予双语(中英文)审查。编辑要求明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查此文有无一稿两投;二,有无学术造假问题。送来的除了英文的原文文章外,还另附有一篇中文文章。” 显然编辑部在追究以前所发表的论文的责任,也许投稿的时候你确实能蒙混过关,但之后没准哪一天就是一个定时炸弹。更可悲的是, 这篇文章对于成就你的事业也许没有太大帮助,但要把你从事业的巅峰拉下马来,可能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自己的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旗帜鲜明地反对“一稿多语多投”吧。 如果为了交流,让我们继续寻找二次发表的合法途径吧。 参考博文/文献: 水迎波《 一次论文的双语审查以及“双语规则” 》 许培扬《 同一篇论文可以在不同语种期刊上发表 》 李子丰、李润启《 首发论文文种选择与翻译再发表 》科技信息2010.02 赵斌《 鼓励论文同时在中、英文杂志上发表,成吗 ?》 任胜利《 一稿多投与二次发表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12743 次阅读|42 个评论
薪水、科研、职业
热度 1 yumenshao 2011-11-10 15:47
选择科研作为一种职业是个人的选择;待遇低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人为的干预薪水也只能是一个微调;薪水只是科研报酬的一个方面,还有自我实现。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 我认为更多的是来反思自己是否正的沉下来心来工作了(当然科研领导者,政府官员他们反思与否我们控制不了),不要简单的来抱怨科研回报的周期长等普遍的问题,还是先拿出真正意义的科研成果,我想学术界的不正当人有,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正义的,你有意义的工作还是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可能就有科研人员会问:都不给我科研经费,你让我怎么给你拿出成果;同样的道理,政府的官员会问:你都不给我展示你的科研能力,我凭什么给经费,我怎么能保证我的科研经费给你不是打水漂。所以就会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好吧,给你搭个台子,你们唱戏,我看着,谁有能力,钱就是谁的。科研圈就成了演艺圈,科研明星就会一飞登天,跑龙套的就跑一辈子的龙套。个人认为这就是现实,做科研就是就是这样:科研是探求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需求的就是精英,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像工业界,更多的侧重工艺,更商业化,你发现了这个工艺,不公开;我重复探索,一旦发现,同样可以创造价值,但是科研就不一样的,我发现了一个定律,一旦公布,第二个人发现,只能算重复,没有任何意义。(说了这么多废话,也有一些点表达的比较极端,只是为了支撑一个观点,忌断章起义。)只是想阐明一个道理:认清科研作为一种职业的特点,跟随自己内心的选择,外界的条件和氛围可能会左右,但是肯定不会改变这个必然的方向,当然每个人买对的现实不一样,需求层次也不一样,不要纠结与一些表象,给一些实在的建设性意见,可能对后人有更多的启发!
个人分类: 科研职业|4228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评“钱胡之争”
热度 21 metanb 2011-11-9 06:30
最近某大学师徒之争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话说作为导师一方的钱思进教授,在其博客打出了标题为“教育界剽窃造假的另一恶劣案例,中国教育界学术打假和惩治腐败的艰难”的博文,指其硕士生胡震本科毕业论文剽窃造假。先按下各方的争执不说,单就这个标题而论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钱教授不但给该学生的作法定性地判定为“剽窃造假”,而且还从程度上判定为“恶劣”。也就是说,在多方调查结果未达到钱的预期的情况下,钱教授便充当起“起诉方”和“法官”的双重角色,给“被告”来了一个“自诉自判”!这就不能不贻笑大方了。想象一下,如果钱教授这种作法可以通行的话,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自己是名校的教授,作为“原告”的身份,可以拿自己的判断作为“法定结论”吗? 退一步讲,即便是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也应当在第一时间“起诉”,而不是等到学生硕士快毕业的时候来个“秋后算账”或者“新帐旧帐一起算”,这一点已经有不少博主指出了。再退一步讲,如果钱教授认为当初接受该学生是一个错误,而后来发现这个错误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必须“亡羊补牢”,那么钱教授首先应当勇于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在此基础上提请相关部门调查;如果调查无果或受阻,或对调查处理结果不服,要把事情交给公众判断,那么就相关事项做一个客观地说明即可:要知道,在“法官”宣判之前,只能用“嫌疑人”或“涉嫌”这种说法,否则就有“诽谤”嫌疑了,因为“被告”的权利也是必须维护的。 近年来人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学术不端事件”的报道,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而国内的情况就是,若是事情涉及师生双方,那么事发后,导师一方往往把责任推脱的干干净净,缺乏反思的精神和负责任的勇气;若是事情涉及“大人物”和“小人物”,情况也是类推。毕竟,学术界是很看重“牌坊”和“名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学者们之间的攻击报复也最容易从这个角度出发。“牌坊”这东西似乎有很强的全局性,本质上是“牌坊观念”在起作用,就是一劳永逸地把对方打倒,就算不能令其永世不得翻身,也要让TA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这种“牌坊观念”究竟是否值得提倡,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理想地,最好每个人都象上帝那样完美,而现实中,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有意思的是,从这起事件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当事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博弈”。在博弈论中,一般假定双方都努力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并伴随相应的妥协。最新资料显示,钱教授当时(2007年9月)“发现他抄袭部分没删,把此事报告给当时的物理学院副院长,院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讨论怎么处理,当时胡震就在这间办公室里求我留下他”,钱还说“……我当时的科研任务比较紧迫,需要人来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如果将他退回川大,一年都招不到学生,他留下来做项目对他也好,于是给了他一次机会。”从中可以看到,钱教授权衡利弊后,做出了当时对双方都有利的决定,双方达成双赢。也就是钱方面作出了妥协,来应对当时“比较紧迫”的科研任务。问题是,当时钱似乎没有要求胡这一方面作出相应的“让步”,比如连读博士(一说导师没有这个权力)。如果有作导师的经历,就不难明白这一点,因为钱还要看看胡是不是那块料;再说,当时胡是“求着”要留下的,忽然不但可以留下,还给送个读博的“大礼包”,岂不显得太“那个”了。尽管这样,在钱的意识里,胡这方面还欠着一个让步。由于自己是导师,属于相对强势的一方,所以主观地认为胡应该在任何时候“偿还”这个让步。 但是,可以推断胡并没有认同或意识到这一点,在胡看来,当时他求钱留下自己读硕士,而钱最终留下了他,同时意味着自己已经获得原谅,而且学院还给他出国学习的机会,该局关于是否留下的博弈已经结束了(其实,在这局博弈中,胡也没有主动权,主要还是由钱来权衡)。可以推断,对这些胡自然很感谢,而作为较优秀的学生也自然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这里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在该校读博不属于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胡之后也清楚钱希望他留下,如果考虑到之前的情节,一般情况下可能会妥协。令人惊讶的是,胡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有策略地坚持了自己的意愿,这很可能是因为有人“撑腰”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吸引力很大,否则是很难想象的。根据胡方面最新的资料,钱在答辩会上“陈述胡震抄袭、道德败坏等等”(应付这种场面可够受的),可是之后也通过了答辩(由此看来,钱到处告状无果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胡所言,钱快退休了,意味着其影响将很快衰减消失,强弩之末势难穿缟;而钱自己也说学问并不是学院中最强的。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资料所显示的而论,钱将胡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有声明、有引用的小篇幅“抄袭”(可判为引用不规范),放大为“造假剽窃”,并说成是“恶劣案例”,似乎有悖常理,令人费解。不过仔细分析,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资料上看,钱对胡的本科毕业论文修改很仔细,下了功夫培养,心里是预备着要接收这个学生做徒弟,硕士期间自然也难免花费一番心血,忽然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恼羞成怒,也在情理之中,又或者可同情。学院支持胡,可能也是看到廉颇老矣,不如把好学生交给老美培养。而胡以四川大学的出身,辅以北大为跳板,虽经历了一番曲折,最终蹦到美国顶级实验室,也算是幸运了。 最后,想引用《易经》中的“讼”卦:“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建议当事双方“止讼免争”,须知“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主要参考文献: 胡震造假,主要责任在钱思进 钱思进须对造假全部负责 钱思进:打假为给广大学生做一个标杆 胡震回应钱思进打假:没有抄袭没受警告
个人分类: 精选博文|7086 次阅读|41 个评论
[转载]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性能及用途
hewu 2011-11-4 13:34
多孔泡沫金属(porous foam metal)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对其概念及分类学术界不尽统一,但基本上有如下定义方式:多孔泡沫金属是一种金属基体中含有一定数量、一定尺寸孔径、一定孔隙率的金属材料。多孔泡沫金属最早是在1948年由美国的SoSnik利用汞在熔融铝中气化而制得,这使人们对金属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认为面粉可以发酵变大,金属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使之膨胀,从而打破了金属只有致密结构的传统概念。多孔泡沫金属材料实际上是金属与气体的复合材料,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使之既有金属的特性又有气泡特性,如密度小、比表面大、能量吸收性好、导热率低(闭孔体)、换热散热能力高(通孔体)、吸声性好(通孔体)、渗透性优(通孔体)、电磁波吸收性好(通孔体)、阻焰、耐热耐火、抗热震、气敏(一些多孔金属对某些气体十分敏感)、能再生、加工性好等。因此,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它在电子、通讯、化工、冶金、机械、建筑、交通运输业,甚至在航空航天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1 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很多,可从泡沫孔的结构(开孔、闭孔)、金属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孔结构形成机制和制备工艺等出发对多孔泡沫金属的制备技术进行分类。 闭孔泡沫可通过发泡工艺获得,其生产方法主要有熔体发泡法、直接喷吹气体发泡法、金属粉末与发泡剂混合体致密化发泡法等。通孔泡沫可以通过渗流铸造、沉积、粉末松装烧结、添加造孔剂等工艺获得,其主要途径是首先获得多孔预制件,预制件可为盐(NaC1)的烧结体,或为多孔塑料,或为激光快速成型体等,利用多孔预制件进行渗流、沉积、烧结等工艺,可获得通孔金属泡沫。通孔泡沫的特点在于结构可控,但与发泡闭孔泡沫相比,其工艺过程相对复杂,增加了预制件成型工序和相关设备,且预制块(如NaC1)对型模和环境的不良作用很大,故生产的规模化前景不如发泡法。但通孔泡沫金属,附加值高,在功能应用上比闭孔泡沫有优势。泡沫金属的制备可从固态、液态、气态出发而获得,从固态出发的方法有粉末或纤维的烧结、气体存留、粉浆成型、空心球烧结、反应烧结、激光快速成型等;从液态出发的方法有直接喷吹气体、发泡机剂发泡、共晶定向凝固、粉末致密化发泡、多孔塑料的熔模铸造、空心球浇铸、喷射成型等;从气态出发的有气相沉积;另外还有电沉积等方法可以生产金属泡沫。在制备泡沫金属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工艺有铸造、沉积和烧结等,还可从主要的工艺步骤出发来分类。在众多制备方法中,甚至包含了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方法主要是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尤以铸造法中的熔体发泡法和喷吹气体发泡法最可能实现规模化生产。铸造法生产泡沫金属,最大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但存在孔结构(即发泡剂或喷吹的气体在熔融金属中的均匀发泡和扩散)控制困难的弱点,使其应用推广受到一定限制。铸造法生产泡沫金属,应进一步降低成本,稳定工业规模生产的工艺控制和质量,以获得与其它非金属泡沫市场竞争的优势。目前金属泡沫以铝和铝合金泡沫为主,其它金属泡沫有镁、铜、钛、铅、锌、镍和钢泡沫等,但所占比例较小。 1.1 粉末冶金法 1.1.1 熔体发泡剂发泡法 这种生产多孑L泡沫金属的方法是将能够产生气体的发泡剂加入熔融金属,使之受热分解而产生气体,通过增加金属液体的粘度和高速搅拌以及恰当的温度控制,使产生的气体均匀地分布在金属液体中,冷却之后即可获得金属泡沫固体。一般采用金属钙、金属镁、铝粉等为增粘剂;发泡剂多为金属氢化物:氢化钛、氢化镉用于生产泡沫铝,氢化铒和氢化镁用于生产泡沫锌和泡沫铅。采用熔体发泡剂发泡法制备多孔泡沫金属的主要问题是孔洞的尺寸大小及其在金属基体中的分布难以控制。为解决孔洞不均匀及其尺寸过大等问题,一些研究者采取了高速搅拌、宽结晶温度范围合金、加入熔体增粘剂、控制发泡剂分解以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空问实验室进行熔体发泡试验等措施,但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O世纪80年代后期,德国不来梅市j Bremen)夫雷霍弗实用材料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Applied Materials Research)和斯洛伐克材料与机械学研究所对用氢化物发泡法制备泡沫铝材的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日本Et立造船技术研究所选用火山灰作为发泡剂制备泡沫铝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1.2 气体注入发泡法 与熔体发泡剂发泡法相类似的气体注入发泡法是目前生产多孑L泡沫金属最廉价的方法。该方法是向熔融的金属熔体内直接吹入气体而使金属熔体发泡,发泡用的气体可以是氧气、氩气、空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和熔体发泡剂发泡法一样存在着孔洞的大小及其在金属基体中的分布难以控制等问题。其关键技术是使得熔体金属具有合适的粘度,一般采取添加钙和碳化硅粉增粘剂等措施来增加金属熔体的粘度,金属的成分应保证足够宽的发泡温度区间,使所形成的泡沫孔具有足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以保证泡沫在随后的收集与成型的过程中不破碎。此法最大的优点是造价低且易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1.1.3 其它粉末冶金法 (1)粉浆法 粉浆法是用金属粉、发泡剂和有机载体组成悬浮液,将其搅拌成含有泡沫的状态,然后将其置入模具中进行加热焙烧,而得到固态的具有多孔结构的金属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初用于制作发泡Be、Fe、cu和不锈钢材料,后来也用于生成泡沫铝,但产品强度很低。 (2)散粉烧结法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细小的颗粒在相互接触的情况下,通过表面张力作用可相互黏结,从而形成多孔的烧结体,这种方法被称为散粉烧结。用此方法生产铜过滤器,孔隙度一般在40%~60%。 (3)浸浆海绵烧结法 海绵状的材料也可作为制造孔隙率高且均匀的发泡金属材料的暂时性支持结构。将海绵状的有机物质切成所需形状,然后用含有待加工的金属粉末的浆液渗透(悬浮液的载体是水和有机液体);将浸后的海绵状有机物干燥以除去溶剂,然后加热使有机物体分解,最后在更高的温度下进一步加热烧结,冷却后即得到高孔隙率的三维结构的发泡金属。 (4)纤维冶金法 通过机械拉拔或其它方法得到的有色和黑色金属丝,通过粉浆浇注或机械制毡圈的方法将金属丝制成毡圈,然后进行烧结,使之达到所需强度和孔隙率。所得到的金属丝粉末有机多孑L材料具有如下优 点:可获得比粉末烧结更高的孑L隙率;气孔全部为相互贯通的连通孔;多孔材料即使在高孔隙率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进行弯曲加工;具有良好的透过性。 (5)添加造:fLail法在金属粉末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造孔剂,混合均匀后,通过压力加工方法(模压、挤压或轧制)获得具有一定密度、强度并含有造孔剂的预制件,将此预制件烧结,造孔剂在烧结过程中或在烧结后去除,可以获得高孔隙率(30%~90%)的通孔金属泡沫。甲基纤维素等有机造孑L剂可在烧结过程中去除,NaC1等无机造孔剂可在烧结过程后去除,孔结构可以通过造的大小和数量进行控制。 1.2 铸造法 铸造法可细分为熔模铸造法和粒状物料周围浇铸法两种。熔模铸造法是先将已经发泡的塑料填充到一定几何形状的容器内,在其周围倒人液态耐火材料,在耐火材料硬化后,升温加热使发泡塑料气化,这时模具就具有原发泡塑料的形状,再将液态金属浇注到模具内,冷却后把耐火材料与金属分开,就可得到与原发泡塑料的形状一致的金属泡沫。粒状物料周围浇铸法,是先把粒状物料放置于铸型之内,在其周围浇注金属,然后把粒状物料溶解,得到泡沫金属。常见的这种既有一定耐火度又能被水溶解的粒状物料是NaC1。由于界面张力缘故,金属有时不能进入到粒状物料周围的缝隙中,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熔体表面施加压力(如使用活塞)或使模具有适当的负压(如连接真空泵)方可达到浇注目的 。 1.3 烧结法 简单烧结,就是在较高温度时物料产生初始液相,在表面张力和毛细管现象的作用下,物料颗粒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冷却后物料发生固结而成为多孔泡沫金属。为使物料易于成型,可采用粘结剂,但粘结剂必须在烧结时除去。为提高多孔泡沫金属的孔隙率,可采用填充剂,填充剂同样也需发生升华、溶解或分解,氯化铵和甲基纤维素均可作为填充剂。 1.4 金属沉积法 金属沉积法就是采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把欲得多孔泡沫金属的金属物沉积在易分解的有机物上,有电沉积和气相沉积两种。电沉积是用电化学的方法实现制备,它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 (1)以泡沫有机物为基体,由于它不导电,故须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对有机物进行腐蚀,使其表面变得易于被水润湿并产生微痕,常用的氧化剂为H Cr 07/H SOJH PO 的混合物,这一步骤常称为粗化。 (2)粗化后用PdC1:溶液中的Pd 对表面进行催化,称为活化。 (3)放入镀液进行化学镀得到均匀地附着于与有机物表面导电的金属层,镀液中含有金属离子和还原剂,常见的镀层有Cu、Ni、Fe、c0、A Au和Pd,以前两种最为常用。 (4)经过化学镀处理的有机物最后进行电镀得到所需要种类的金属和厚度。必要时可把有机物在高温下进行处理使其分解l7’81。鉴于Pd较为昂贵,活化时加入PdC1 导致泡沫金属的生产成本较高,此外Pd 离子吸附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又具有催化作用,会加速化学镀液的分解使其稳定性变差,故可采用Pd的代用品或进行无Pd活化工艺的研究,有的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气相沉积有化学分解和物理沉积,以泡沫镍的制备为例,把CO—Ni(CO) 混合气体导入反应器内,使其通过经过表面特殊处理的高分子泡沫体,在一定波长的红外光照射下,可使Ni(CO) 分解为金属Ni和CO,Ni沉积在泡沫体表面上即为所要制备的产物。真空气相沉积则是用物理的方法实现泡沫金属的制备,它同样是采用泡沫有机物作为基体,在真空设备中使金属镍挥发沉积到泡沫有机物上面,作为加热手段的有电子束或直流电弧。 1.5 溅射法 溅射法就是在反应器内维持可控盼隋性气体压力,在等离子的作用下,通过电场的作用将金属沉积在基体上,与此同时惰性气体的原子也一并沉积,升高温度,金属熔化时隋性气体发生膨胀形成一个个空穴,冷却后即为多孑L泡沫金属。 2 多子L泡沫金属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多孔泡沫金属材料自问世以来,作为结构材料,它具有轻质、高比强度的特点;作为功能材料,它具有多孔、减振、阻尼、吸音、隔音、散热、吸收冲击能、电磁屏蔽等多种物理性能;因此它在国内外一般工业领域及高技术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体应用如下:利用其减振、阻尼性能,做缓冲器、吸振器,例如宇宙飞船的起落架、升降机传送安全垫、各种包装箱,特别是空运包装箱,机床床身、底座、减小齿轮振动和噪声的阻尼环、高速磨床吸能内衬,该应用也可看作是对多孔泡沫金属的吸音、隔音性能的应用;利用其电磁屏蔽、轻质和优良的吸音、隔音性能,已将其用于制作建筑业的隔音板、电子仪器外壳和电屏蔽室等结构;利用其多孔性已将其应用于化学过滤器、供净化水使用的气化处理器、自动加油的含油轴承、带香味的装饰品等;利用其轻质、高比强度的特点,用其制作浮水器、运动器材(如雪橇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相应零件。据有关资料报道用多孔泡沫金属材料制造飞行器,不但有减轻重量、节省能源的好处,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即当空间站结束其使命时可以让它重返大气层,在大气层中迅速彻底地燃烧,化成气体,减少空间垃圾;利用其散热性能,已用其制作了散热器;利用其吸收冲击、减振、阻尼性能,已用其制作汽车、火车侧面与前部的防冲部件、军事装甲车冲击防护材料等 21。 2.1 电极材料 随着高档电器(便携式计算机、无绳电话等)的迅速发展,可重复使用的高体积比、高质量比容量的充电电池的消耗也越来越大。高孔隙率(95%)的多孔泡沫金属对提高电池的这些性能提供了用武之地。如当泡沫镍作为电极材料用于Ni—Cd电池的电极时,电极的气液分离好、过电压低,能效可提高90%,容量可提高40%,并可快速充电,在电池行业中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可充电碱性电池一致趋向于采用泡沫镍作为正负极板以提高容量,这是电池行业的一个突破。 2.2催化剂 化学反应尤其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常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催化剂的表面积也是越大越好,高孔隙率使得多孔泡沫金属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化工行业中,可直接使用泡沫镍作镍催化剂,或将泡沫镍制成催化剂载体。高孔隙率的多孔泡沫金属作为支撑物有可能使催化剂高度分散,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性能远远优越于陶瓷催化剂载体。 2.3 流体压力缓冲材料 多孔泡沫金属可装在气体或液体管道中,当其一侧的流体压力或流速发生强烈波动时,多孔泡沫金属材料可以通过吸收流体的部分动能和阻缓流体透过的作用,从而使多孔泡沫金属体另一侧的波动大大减小,此效应可用于保护精密仪表。 2.4 机械振动缓冲材料 在将多孔泡沫金属垫在振动部位的接合部时,利用多孑L泡沫材料的弹性变形可吸收一部分机械冲击能。据报道,密度比为0.05—0.15 g/cm 的泡沫铝可吸收的能量为20~180 MJ/m ,强大的能量吸收能力使得它有可能用于汽车的保险杠甚至于航天器的起落架,也可用作制造升降运输系统的缓冲器、磨矿机械的能量吸收衬层、汽车乘客坐位前后的可变形材料以改善安全性,优异的减振性能也使泡沫技术有可能用作火箭和喷气发动机的支护材料。 2.5 消音材料 声波也是一种振动,所以声音透过多孑L泡沫金属时,可在材料内发生散射、干涉,声能被材料吸收,所以多孔泡沫金属也可用于声音的吸收材料,即消音材料,这种消音材料在气体管道和蒸汽管道中都可获得应用。 2.6 阻燃、防爆材料 多孔泡沫金属既有很好的流体穿透性又可有效地阻止火焰的传播且自身有一定的耐火能力,于是可放置在输运可燃性液体或气体的管道中以防止火焰的传播,因为流体在输运速度增加时可能会着火(声速在接近爆炸限时会产生约15 MPa的压力)。实验表明【13】,6 mm厚多孔泡沫金属就可阻止碳氢化合物燃烧速度为210 m/s的火焰,其作用机理可以解释为当火焰中的高温气体或微粒穿过多孔泡沫金属材料时,由于发生迅速的热交换,热量被吸收和散失,致使气体或微粒的温度降到引燃点以下,火焰的传播被阻止。 2.7 自发汗冷却材料 把固体冷却剂熔化渗入由耐热金属制成的多孔骨架中,在经受高温时这种材料内部的冷却剂会发生熔化和气化而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材料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冷却剂气化温度的水平,逸出的液体和气体会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液膜或气膜,可把材料与外界高温环境隔离,此过程可一直进行到冷却剂耗尽为止,由于冷却机理相当于材料本身“发汗”,故有自发汗冷却材料之称。 2.8 发散冷却材料 发散冷却是一种先进的冷却技术,它是迫使气态或液态的冷却介质通过多孔材料,使之在材料表面建立一层连续、稳定的隔热性能良好的气体附面层,将材料与热流隔开,得到非常理想的冷却效果。以液氢一液氧发动机推力室喷注器面板为例,采用发散冷却后,它的一面为一150 c的氢气,另一面为3500℃的燃气,而材料的热面温度仅在80~200℃之间。用于发散冷却的多孔材料,渗透量必须能够准确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透气均匀,孔道曲折小,介质流动通畅,并且要满足作为防热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和韧性,选用抗氧化性能好的材质,以防止意外氧化堵孔,烧结金属丝网多孔泡沫材料是其最佳选择。 2.9 过滤材料 把多孔泡沫金属制备成适当的形状,它就可以作为过滤材料从流体(如水、溶液、汽油、润滑油、冷冻剂、聚合物熔体)中滤出固体或悬浮物。常用的多孔泡沫金属的材质为青铜或不锈钢。在腐蚀性很强的流体中,则需采用贵金属(如Au)。 3 关于制备方法的几点认识 综上所述,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优异特性无疑会使其在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多孔泡沫金属应用的推广程度取决于材料性能对使用目的的适应程度和多孔泡沫金属的制备成本。多孔泡沫金属的制备工艺不同,所得到的多孔泡沫金属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也有差别。一般说来,电沉积制备出的多孔泡沫金属的孔隙率高且非常均匀,但工序长,操作繁琐,成本较高;用化学分解法制备的多孔泡沫金属对于泡沫镍而言存在封孔问题和残碳问题;真空气相沉积制备多孔泡沫金属的操作条件严格,沉积速度慢,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发泡法的技术一般则比较复杂,难于掌握,且主要用于低熔点金属泡沫的制备上;熔模铸造法仅适用于低熔点的金属和合金(如Al,Pb,sn等);粒状物料周围浇铸法可以得到形状非常复杂的铸件;如果利用金属纤维而不是金属粉末进行烧结以得到多孔泡沫金属,则可制备出尤其适用于筛网制造的材料;溅射法是目前所知道的在多孔泡沫金属中保留惰性气体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可用于泡沫非金属的制备。由于电沉积法制备的多孔泡沫金属孔隙率高、均匀性好、产品合格率高,且设备投资小,故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采用无钯制备有望降低成本,有关工艺的完善和改进仍需进一步研究,并且,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探求三废排放尽可能少的工艺生产多孔泡沫金属是一种必然趋势。此外,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多孔泡沫金属向大面积、合金化发展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也是一种趋势。采用高自动化生产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则是多孔泡沫金属生产的努力方向。
7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你们,披着学术界人士外衣的政客们!
热度 2 Tianqing 2011-11-3 11:26
中国,有大量的政客,混迹于学术领域,或者已经变异为政客的学者,呼啸于学术领域,用政客的思维和行为,影响着学术同仁、影响着学界的新生力量、教育新入学的学生和研究生,这股强势的政客力量,已经成为了主流。这是中国学术界的哀歌。 学术界的操守应该是什么?学术界的义务和责任是什么?学术界的追求是什么?学术界的骨子里应该执着于什么?披着学术界人士外衣的政客们把这些思考和学术界基本的价值操守击得粉碎,并用政客们的价值观影响着学术界的新生力量甚至新入学的学生。这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悲哀。 在秦始皇时代,管帽子的不能代替管衣服的人的职能,如若逾越,二者皆被砍头,一个失职罪,一个越俎代庖罪。 如若始皇在世,是判政客们和学术界人士都不能恪守本职而各自杀头,还是...? 学术界的自我救赎,也是对这个社会的救赎! 到处看到披着学术精英外衣的政治精英们的嘴脸,甚感绝望,有感而发。
3889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界现状和若干内幕
热度 20 frandxc 2011-11-2 13:39
国内科研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只是还剩下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没能改好。 体制问题:最突出的是行政官员同时是科研领头人。行政官员占有大部分经费,他们有政治和经济头脑,却没有科学头脑。比如大学的院长,中科院的所长,处长之流个个肥得流油(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依然热衷科研)。可能他们曾经是学术界的翘楚,但是在酒桌和人情关系的熏陶下,很多人已经渐渐忘了自己原本的梦想和坚持。相反,那些静下心搞科研的,常常是不会搞关系,没资源的。全球那么多学术机构,都在强调行政和学术分离。我们国家的政策决策者则顾及自身利益,在行政和学术领域都要占有,不肯将利益拱手让出。 大量的科研经费低效率使用:科研人员工资低,使得绝大部分人利用科研经费补贴家用。现在财务越来越严,很多不良现象得到遏制(相对于普通科研人员),但是行政官员依然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人脉和资源把钱转化为己有。 NSFC是大家公认的国内最公平的基金(虽然也有猫腻),而其他的省基金和所谓的公益项目基本属于某些人特有的圈钱和分钱游戏。9xx,8xx等虽然也要拿出一定的真本事和相当的工作基础,但是没有人情关系是肯定拿不到的,拿到后真枪实弹把钱全花在学术上的还是太少,当然9xx,8xx的审察是比较严格的,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科研人员把钱花在正路上。我希望所有的审察都很严和正规,省的有些大佬们吃撑了还要吃。另外,还是有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仪器平台没有真正的共享,重复购买相同仪器的太多了。而刚起步的年青朋友却很难找到好的实验平台。如果每个城市都可以建设像大学城一样密集的实验平台,整个城市的研究人员可以在一起密集交流,产生聚集效应,可以自己操作公用实验仪器,每个用基金买来的仪器必须公用,跨领域的好成果很容易产生,科研成本其实不用太多。有些国际上的科学家们曾经告诉我,他们并不是每年的都申请项目,自己觉得够用了就行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IDEA,宁愿休息一下。这种情况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考核指标:人情和关系是依然考核一切的至高标准。没有 SCI,可以申请专利;没有专利,可以去出国考查;没有这些可以靠人情和关系搞各种荣誉和进步奖。这些都没有可以花钱请人写文章,申请专利,甚至写书。其实好的SCI文章依然是检验一个人科研实力的标准,就好比只有高考才能评价中国人的学习能力一样,其他的评价体系太容易被人情和关系搞砸了。很多人花钱也很难买来一篇真正好的SCI的第一作者,如果可以,说明他适合做科研领头人。但是,现在的考核指标太多样化了,很容易让一个不学无术的行政人员靠人情和关系蒙混过关。 以上言论属于个人梦语,请勿深究。
5135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事业选择:学术界与企业界科学家的区别 PPT
热度 1 oryzameng 2011-10-31 16:49
(根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讲座录音整理) 学术界与企业界科学家的区别PPT.pdf 谢谢大家,我要站着讲不坐着讲,和大家有个互动,我想感受下做超级歌星的滋味。(笑声)大家都是研究生,研究生都要做科研,大家一定在想,今后要做什么?走上科研的道路, 一般比较多的是两条路,一个是学术界,一个是工业界,也就是在大药厂或生物高科技公司做药物的研究开发。大家对在学校在研究所做研究有相当的了解,但对在医药工业界如何做研究,怎么做,却不太清楚。我自己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工作,但现在在药厂从事药物的研究开发,有很多体会。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做科研,到底有多少差别和类似的地方。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学生对科学家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不管你今后要做什么,有一个基本点,就是怎样选择最适合你的事业。中国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即使你今天你觉得以后要做什么,但过10年、20年后再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坚持最初的选择?社会在进步,对人的要求在改变,人的兴趣也会改变。现在比较好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像过去是分配工作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做出选择。 Slide #2 为此我先向大家推荐一本书《From Good To Great,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对华尔街上市的2000多家公司进行分析,找出了仅有的12家所谓” 优秀到卓越”公司。它们的业绩比所有公司的平均值高三倍,而且不是高一年二年,而是连续高15年以上。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公司有些共性。其中有一个是Hedgehog concept,就是刺猬概念,认为无论是公司还是一个人,在选择要做什么的时候,要考虑兼顾三个基本要素。所谓注意集中在三个圆圈的交界处: 首先你要做你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本身不感兴趣,纯粹是为了赚钱,为了谋生,那你不可能做的很好。所以你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在那里,激情在那里。但是你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你做的最好的事情。比如:你对唱歌特别有兴趣,但你天生是个破锣嗓,你能成为歌星吗?所以,第二点你要考虑的是你的长处,你要做你擅长做的事情。有些人擅长和动物打交道,有些人喜欢分析,有些人喜欢看书,有些人喜欢和病人打交道。所以你必须要找到你自己特别喜欢又特别擅长的东西。这是两个基本要素。还有第三个基本要素。你自己喜欢并且也很擅长的是不一定有价值,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能不能对人类对社会提供价值,能不能对你个人发展提供价值,这是第三条要考虑的。刺猬概念要求三条都要兼顾,缺一不可。 所以你从现在开始时时刻刻都要想,我有没有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有没有了解你自己的个性特长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做的这些事情能不能对自己对社会产生价值,这些问题是我们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 Slide #3 我听过一句孔夫子说过的话“choose a job you love, and 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翻译一下,即从事你喜欢的工作,就没有一天让你觉得是在工作。因为你在enjoy。你自己会很开心。我在想,孔夫子讲过这话吗?后来去查原文,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概是翻译把自己的想法套在上面了。不过也没关系,大意就是做你喜欢的事情。 Slide #4 刚才讲的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和长处。这点比较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科研会做的很好,以后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到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Tilghman)在谈到大学教育的目标时说。第一是Discover your true passion,发现自己最喜欢、最热爱、最有兴趣的事情。其实上多少课不重要,学多少知识不重要,学多少技能也不重要。在大学四年,最后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能知道自己最最喜欢的是做什么事情,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慢慢发掘的。第二是Understand your character,发现、了解你自己的个性、特长,素质, 长处和短处。只有你自己最能认识自己是怎么样的。然后慢慢开始Develop your skills and capacities开发自己的能力。最后on the look out for emerging fields。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有很多新兴的行业出现,只有你跟上潮流的发展你的事业才会是最好的。 Slide #5 有一点我要讲的是工作不等于事业,career不等于job。最好的工作是事业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工作,每天上班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pursue your dream。就拿学术生涯例子来说,一般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非常向往学术生涯。而做教授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自己是自己的老板,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很自由。经常讲学,周游世界,遇见一些很有趣的人。一个人经常能遇见非常有才华,有能力,经历奇特的人,是人生一大乐趣。你可以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学术生涯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叫Richard Feynman,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得过诺贝尔奖。他写了一本书,《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我强烈推荐给我的研究生。如书上所说,做科研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未知。假如在座的各位没有这种激情,只是为了要出名,或者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我劝你趁早改行,因为你肯定不会成功。做科研最大的乐趣,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原动力,是你可以发现新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这个激情,那么科学生涯实在是太苦了。 Slide 6 接下来我想花点时间讲一下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这个问题很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科学家不能光追求自己的兴趣,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心。拿生物医学来讲,就是如何研究开发新药,治疗疾病,改善健康。举个例子,神经科学突飞猛进,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但是神经科学领域内,每年做出的新药却在逐年下降。2008年只有6个药被美国FDA批准。每年这么多文章发表,为什么药却做不出来呢?原因有很多。除了制药本身的困难之外,科学家对成果转化的努力不够,也是一个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奉献青春的领域,因为它的空间很大。需要大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把科学知识变成延长我们生命、治疗我们病痛的药。 Slide #7 2007年FDA一共批准了57个药,其中在神经科学领域有5个药,有4个不是完全新的药,真正的新药只有一个。2008年情况好不了多少,2009年就一个都没了。这是现在的情况。我再举一个老年痴呆的例子,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最近好几个药在临床二期三期失败了。这对整个领域打击很大。其中有一件事情可能你们不能体会。很多药不是因为它没有效果,而是因为它有毒,有副作用,过不了安全性这一关。50%的药不是因为它没有效,而是到了一定的关口发现它不安全,就宣告失败。一般来说,一个新药大概要10年,多至10亿美金来开发。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 (NIH) 每年的投资也不过是300亿美金。而GSK,我所在的英国医药公司,每年做研发的钱是90亿美金。一个药厂投资的钱就是NIH的三分之一。可见做药有多贵多难。但是做药也是一个非常获利的行当,一个好的药一年平均就有10个亿的收益。生物医药业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支柱产业之一。 Slide #8 那么一个新药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一般有这么几步:target validation即靶点证实。做药往往要有一个细胞靶点,这个靶点呢可能是一个酶或受体,离子通道,等等。我们做基础研究,除了发现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外,对新药开发的贡献就是新的靶点的发现,证实。很多论文在研究一些分子的功能。这些分子如果与疾病有关的话,就有可能是一个药物的靶点。很多人都在做,但真正能做出好的新药的靶点,就很少了。有了靶点后就需要找一个与之结合的分子即药物候选者。药物有大分子,小分子,有抗体,有蛋白,它们要与靶点结合。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要有很高的亲和力,特异性,还要能被人体吸收,转运,并在体内有一定时间的存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药物筛选,往往是从近百万的分子库中筛选出几百到上千个hits。这些hits再经过很多轮的二级三级筛选,选出一小部分叫做lead,将其做化学优化。称为Lead optimization。再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学,药代动力学,以及在体动物试验,最后找到一个药物特性好功能也好的分子,即candidate selection。拿到candidate候选者药之后,还要做preclinic development即动物安全实验。严格的实验证明该药物对动物没有毒性或副作用,你就可以向药检局申请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被批准后才能开始在人身上试验了。 一般生物医药公司都要有一个具有不同时期药物研发链,即pipeline。因为做药是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做研发,推出新的候选者药。否则药物的专利一过期,药厂就不能维持生存了。Pipeline中的东西有一部分是靠自己从头研发的,一部分是从本公司其他部门转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和学术界合作,或者是从其他药厂,小的医药公司,生物高科技公司买来的。这就是所谓BD(business development)。这里讲的是制药的一个过程。很多研究论文发现了新的药物靶点target。经过大量的研发工作,我们把它变成candidate。大概100个validated target可以出10个candidate,10个candidate可能最后会做出1个药。 如前所述,一个药物candidate申请到IND后,可以上人体临床实验。临床有一期,二期,三期。一期是安全实验,主要考虑药物安全,药代动力学等问题。大概是50人左右,不一定是病人,正常人也行,大概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第二期叫Proof of Concept (PoC),规模也比较小,有一部分是看安全性,还有部分是看它有没有效果。尤其是二期临床的后面,着重看药效。大概是1.年半到2年的时间。药无非就是这两件事情,第一是安全,第二是有没有效。最后是三期,是大规模药效检测。可以有很多人,可以到几千个人,要花2年3年甚至5年的时间才可以出来。所以做药要这么多钱。等到做出来全部都是成功的,安全又有效的话,可以向FDA申请NDA (New Drug Application)。经FDA批准后,医生就可以开给病人用了。这就是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Slide #9药物研发,失败率是非常大的。第一个失败的地方是target attrition。很多target你在做研究的时候觉得很好,做到一定程度后,发现它不能做药。或者因为它在细胞内不太可及地方,或在细胞内浓度太高不易阻断,或在体内有其他功能,会有靶点本身带来的毒性。第二个失败的地方是molecule attrition,有些target是不错,但找不到分子去激活它或抑制它。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分子,但就是找不到特定的分子构架,可以与该靶点结合。或者找到了结合分子但是它有毒性。第三个失败的地方clinic attrition,药物在动物身上的效果非常好,但是用到人身上效果就不行了。动物和人不一样,在动物身上有效,但在人身上没效,或者在人身上有某种特殊的毒性,不能吃了。所以我们花很大的力气去把失败率降低。我们选target的时候,就要考虑减低失败率,选molecular、做clinic的时候也是一样。 接下来我要比较一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异。 Slide #10先讲产出Output。大家都知道,你们做科研工作,就是发表paper。一个好的科研工作,一篇好的文章,基本上要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你必须要做一个科学上重要的(significant)课题。你的课题不是那么重要的话,你根本就做不了好文章,上不了好杂志。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但是很多情况下,大家是知道什么事情是重要的。所以第二条原则是创新。 你做的东西有没有独特性,有没有创新思维,是不是creative,是不是novel,世界上有没有人想到这个课题想到同样的题目。所以做课题你在方法思路观点等方面,一定要有创新。最后一个原则是扎实可靠。你做课题一定要是非常solid and rigorous。做一个问题要反复的从不同角度去做实验,要经得起推敲。这三条缺一不可,有了这三条后就基本有可能做好课题,写好文章了。这是学术界的要求。它的产出是paper,paper一定要有新意,语不惊人誓不休。在制药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它的产出是药。做什么事情都围绕一件事情,就是药。它考虑的是安不安全,有没有效,有没有市场。假如说有个药非常安全,但效果不佳,或者有很强的副作用,病人是不会愿意吃的,医生也不会开。假如一个要很有效也安全,但保险公司不给报销或者市场很小也卖不了高价,那也是白搭。 Slide #11 再从研究风格style上来看。在学术界你首先想到的是假说hypothesis driven,你先设一个假说,然后去证明或否定它。项目评审是教授要申请一个基金,先提交一份提案,送到基金会由专家评审,评审通过后拿到钱,这个叫“开初评审”beginning review。freedom是做学术研究的精髓,你有比较大的自由度,想做什么,怎么做,都由你自己决定。 做学术还非常强调第一first,你要争做第一个发现者,第二就没意思了。总之,学术生涯的一个基本点就是independence,强调的是独立性。工业界就不一样了,你首先想到的是任务,是mission oriented,有一个任务目的,我是根据目的来决定我的行为的。评审也和学术界不一样,工业界是“最后评审”的end review。先给你点小钱让你先做出来,做出来之后再给你更多的钱,往往是在最后才做评审的。工作作风方面强调严格的纪律discipline。能做第一也不错,但不是那么强调。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因为做药不是一个人,一个小组就能做出来的。需要很多很多人,需要合作。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强调不是独立性,而是团队精神team work。 Slide #12 另外一个是关注点。学术界关心的是好奇心驱动的发现curiosity to discover。而工业界感兴趣的是怎样将一个想法实现materialize ideas。学术界强调的是机制mechanism而工业界强调的是effect即有什么作用。在学术界强调的是创新creativity,你的东西要和别人不一样。而工业界强调的是严密,精确,可靠rigor。在学术界,你发表一篇文章,一共只有几个评审专家通过即可。很多文章结论是错的。即使结果是错的,也不会马上有恶果。但做药不一样,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假,每一个结果都必须是非常非常可靠。整个团队都依靠你这个结果继续往下做。如果前面结果有一点点不可靠,下面花再大的努力都做不出来的。而且越往下做,花钱越大。总之,学术研究,你必须要有一个故事tell a story。但到底有多少东西会被历史承认呢?比如《NATURE》上的很多东西,过几年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了。不是说是在做假,是认识有限,实验技术有限。而工业界强调做决定to make go-no go decision,做实验为的是帮助我们作出判断,是继续往前走还是不走。 Slide #13 再来比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学术界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关系。教授带领一个团队,下面有instructors,postdocs,students。教授往哪里走,大家都往哪里走。教授的限制也比较少,想往哪走就往哪走。这个团队里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上向经营,对上负责manage up。你要正确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要深刻理解体会导师的意途,课题设计思想,理解你的责任。你不太需要担心和师兄师弟之间的关系。在工业界就不一样,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网络关系,矩阵关系Matrix。每个人做事都是互相关联的,你做的每一件事,任何一个决定,都要影响到人家,或靠人家帮忙。所以人际关系是dynamic and interactive,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都要想办法说服别人往哪个方向走,或者被人家说服。这就是一个互动的模式。Matrix本身就是一个change。经常会有change。这就是公司的模式。 Slide #14 做药经常会做些似乎令人厌烦boring的事情,要注意非常细节的事情。比如,药物研发很注重计量关系dose response。在学校做科研你不会关心一个药在什么浓度什么时候发挥作用。又如,找到一个基因,要看它在那儿表达,什么时候表达,表达量多少,等等。Pharmacokinetics(PK),就是药吃进去后多少时间被吸收,多少被代谢掉,这都叫PK。还有我们要看药物有没有和靶点作用target engagement,而我们做学术只看效果就行了。中枢神经系统药,一定要能穿过血脑屏障Brain penetrate。还有就是toxicity,如果有毒就算它有效也必须放弃。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可能看不起,至少不会很重视,但做药的时候却特别重要。 Slide #15 下面我讲两个在工业界工作最重要的能力。一个是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skills。需要团队合作,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你需要和别人一起工作。还要能说服别人。如果大家意见一致当然最好,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一直一致的,所以你要具备说服别人的技能。更难一点的是conflict resolution,很多时候存在冲突,会有争论,你得不到你想要要的。要学会give-take也就是给一点拿一点,这就是协商,谈判negotiation。有时还需要有一个mediation就是说双方争执不下时需要第三方介入调解。Conflict在公司是非常常见的,所有你需要有协商的能力,要Open-minded,相互让步达到妥协。还有就是people management,如果你领导一共团队一起工作。你不能今天拿鞭子(惩罚),明天拿奖金(奖励)。惩罚和奖励是可以用的,但都不是很好用,到一定程度就不管用了。你要找到这个人的动机在哪里,然后发掘他的动力。还需有一个反馈feedback,你要经常反馈给别人哪些方面做的好或不好,别人也要及时反映你哪些方面表现不错,那里需要改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寻求接受反馈,是一个优秀领导人所必须的。还有是危机应变能力Crisis management,经常会有突发事件。比如突然有人辞职,药物出现毒性,等等。那如何处理就需要应急应变的能力。中国有句古话:骤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能做到这点就有大将风范了。 Slide #16 第二个是语言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这个太重要了。interpersonal skill和 communication skill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能走多远。主要是说与写的能力。你做实验,想问题解决问题是一方面,但最后还要看你说与写的能力,能否表达出来表达的好。写不接线员写paper,在公司里每个月每年每个阶段都得写报告,开完会也要有个总结报告,和别人交流也有一个e-maill communication。那怎么写好,写的流畅,逻辑清楚、有说服力、印象深刻都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就是Presentation skill,也就是你怎样做好一个演讲,可以是很小的报告会,也可以是大的演讲。你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占80%。在面试时往往在第一次演讲后,就决定了你能否录取。Think of it as a performance,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想做一下歌星,要把每次演讲当成一种表演,要做好演出的准备,要有这种态度。很重要的一条是demonstrate your confidence你的自信要在你的演讲中流露出来。演讲结束后要让听者知道你讲要点是什么,走后要能记住这些基本点,所谓take home message。一对一的交流也很重要,你要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信息,要能表达出来。还要,在小组会里,经常会有讨论甚至争论,你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多数支持,说服少数反对者,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Slide #17 再讲两个工业界很关心,而学术界不关心的问题。第一是“关键步骤”Critical Path。 你在写论文的时候要有hypothesis,然后你会制定一个计划,根据计划来做一些实验,有些实验是必须的,其他实验可以是画蛇添足或是锦上添花的。最后把所有的实验结果放在一起,写成一篇文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做药不是这样的。一般会反复讨论,制定出一个critic path,这其中每一步都是必要充分的,即每一个实验都是必不可少的,又没有多余的,可有可无的。一旦写进critical path,就一定要通过的。一个分子在任何一步通不过,就要被淘汰。例如,我们要筛选一个受体的激动剂,首先是做in vitro receptor binding assay看看能否与受体结合,第二步是cell-based signaling assay看看能否激活蛋白激酶PKA,第三步是cell-based functional assay 看看能否增加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几步成功后就要分析在大鼠上的药代 PK,看看老鼠体内这种药物的作用时间是否足够长,药物能否达到足够的浓度,胃肠是否吸收等问题。接下来进入在体动物模型实验,看看在动物身上到底有没有用,一般做两个动物的模型。最后是安全评估,评估完后就达到了candidate。我要强调的是这些过程中,只要有一步不通过就宣告失败了。所以说critical path是研发的指南针,非常重要。 Slide #18 第二是“时间表”timeline。工业界尤其是制药界非常强调timeline。首先,每个药都有专利期,早一天完成早一天上市,就多一份盈利。其次,做药往往是多个团队协同作战,一环扣一环的。你团队做的工作如果花时间太长,就不能与别的部门配合协调前进,就可能拖后腿使整个进度慢下来。举例来说,第一个assay是在4月份做完,第二个assay是在5份做完,第三个在6月,同时对已筛选出来的分子的质量检测QC也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动物模型则必须在7月内完成。 Slide #19为了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企业非常强调所谓的”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每个课题或项目,都有一位项目管理经理,他的工作是保证项目按时间表推进。 每次项目讨论会末,他都要列一个行动计划plan,执行任务action items, 时间表timelines, 及可交付项目deliverables。 然后要按时检查进度。 项目管理经理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各部门的工作coordinate multiple departments。而他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抓住各项任务的指定负责人accountability。分配到各部门的工作。就得在规定时间完成。否则指定人就得承担责任。这样的管理体制非常有效。我觉得如果大学,学术单位也用这种管理制度,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当然项目管理人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es,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计划。 Slide #20 最后我总结一下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差别。 产出:学术界是论文,而工业界是产品; 人际关系:学术界是金字塔型的关系,工业界是网络关系,矩阵关系; 工作风格:学术界强调独立性,是假说导向的,特点是开初评审,强调自由,竞争求第一;而工业界强调团队性,是任务导向的,特点是最后评审,强调纪律,合作。 关注点:学术界希望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强调好奇心,发现,机制,创新性。 而工业界则注重怎样做出向前-终止决定,强调将想法变成现时,开发,效果,可靠性。 对人才的要求:学术界强调的是科学洞察力,技术天赋;工业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语言沟通能力。 项目选择:学术界强调的是想象力和逻辑分析力;工业界强调的是关键步骤critical path和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影响力:学术界主要影响智识生活;工业界影响物质生活。 今天我的演讲就讲到这,谢谢大家!(掌声) 整理人:刘婷婷
2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学术界众生相
热度 29 孙学军 2011-10-31 09:39
最近一个热门话题是关于大学教授任用的 TK 制度,这个问题应该涉及到我们科研人才队伍的整体情况分析。相对来讲,我国的学术水平距离西方欧美国家有巨大差距,大家一般在议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比较重视科研体制的问题,当然科研体制,评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作为科研学术的真正主体,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人才是问题的关键。从我多年从事科研的体会和接触到的学者来看,中国学术界有几类人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这里作为一个引子,希望大家能修改补充。我觉得如果从能力和爱好的角度,可以简单地把科研人员分为三类:热爱而且有能力,不热爱但有能力,不热爱也没有能力。 一、热爱且有科研能力的人 这些人可以说代表中国学术的未来,就想革命年代的坚定的革命者,中国高水平的研究目前只能依靠这类人。有能力可 做好科研,有兴趣可长期持续做科研。这些人又可以分成 2 类。一类是天然形成的,这些人有思路,并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停地学习提高,这类学者不计较个人的地位和名利,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但中国学术的希望又不能寄托给他们,这些人虽然有满腔的热情和永不言败的精神。但他们缺乏中国特殊的学术社会规范。什么时候这些人能受到真的重视和重用,中国的学术才真的有希望。二是后天产生,这类在中国是比较多的,许多优秀的知名学者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开始或者早期并没有对科学的热爱,只是按照干一行爱一行的自我价值观的诱导,在干的过程中获得比较大的成绩,获得比较多的认可,他们有水平,有经费,有地位,有影响,这些外在的因素反过来有促使他们对科研的爱好,形成更大的动力。这些人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真具有影响力的一类学者。但是,这些人由于缺乏第一类人的天然革命热情,一旦遇到外界的压力或诱惑,如自己或学生发生学术腐败被冷落,被提拔为大领导等,他们对学术的热情就会迅速冷却。 二、热爱科研但没有能力的人 这些人在中国学术领域中也有很大比例,其中比较多的是那些从小就有做科学家的愿望,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基本的正确的科研训练,如果不幸走到一个死胡同,会成为学术领域的一群另类,他们整天对传统的学术或者对公认的理论进行大胆质疑,过去这些人的声音很小,因为他们的观点往往无法在正统的学术平台上获得发表和认可,整天处于一种“生不逢时”,成为一类可爱的民科。当然这些人也不乏一些真正的科学高人,但毕竟比例非常小,往往产生不了大的影响。另一类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学术界的人,他们热爱科学,但是由于我国在过去的科研学术与国际上的脱轨和落后,他们的老师们本身都是一些被动进入学术领域的导师,除非自己的悟性超高,往往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至少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缺陷。例如,不明白什么是科学问题。长期对一些自认为科学问题的非科学问题付出艰辛,长期下来的结果是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要么是盲目自信,要么是完全不自信。往往连一篇象样的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论文都拿不出。不过由于国内的学术期刊对真的学术价值并不看重,往往看重的是撰写格式,科研的空泛的设计,不讲究科学性和创新性。有不少这类学者论文都是踏实的跟踪国际低水平的研究。因为这些学者连跟踪国际高水平研究的能力都不具备,只能跟着那些国际上的科研混子混日月。 三、不热爱科研也没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感觉,这类人在中国的学术领域是最多的,至少有 80% 以上。这些人的情况比较多,一是那些把科研作为生活,但从不认真做工作,把科研工作作为负担,只是为了生活而去做这份工作。最近 10 年,中国学术领域进来大量不应该作学术的人,例如本来可以专心于教学的一些普通高校,本来应该专心于个人的技术而非科研的大部分医生等许多所谓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类人最适合的工作不是做科学家,可能做技术人员更合适,不要用论文和科研项目来评价他们,否则就必然会出现大量被逼迫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无辜的,甚至可以说是受害的,因为能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不太容易,为了保住自己的“伪科研”工作饭碗,这些人被动地从事科研工作,效率和创新意识都很低,中国的科研水平,特别是整体平均水平,主要是决定这类人的比例。由于这类人的比例过大,导致我们的学术整体水平,学术文化和氛围恶劣。 我们的科研人才政策应该是发现和扶持那些有能力而且热爱科研的人,因为这些人是带动科研发展的最重要动力和基础,其次是吸引大量虽然不热爱但有能力的人,这些人是科研工作的群众基础,从这些人中培养出更多有能力而且热爱科研的人,尽量避免鼓励和变相鼓励那些没有真正爱好也没有任何科研能力的人混在科研学术领域。我们现在科研人才的矛盾是,科研队伍非常庞大,但科研精英和科研中间队伍严重不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是科研体制改革的有特别意义的一个环节
infomath 2011-10-27 17:25
理论思维 评博文 科学网博客信息资源组织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1-10-27 17:22 科学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动力,科研体制改革是科学进步的保证,科学网是科研体制改革的有特别意义的一个环节,希望学术界对此形成共识,同心协力办好科学网.
个人分类: 科学进步|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沉痛哀悼一位刚去世的先生
cuilanzi 2011-10-14 13:03
我们未曾谋过面, 但我们很熟悉; 我们年龄差距可以乘以倍数, 但我们交流无障碍; 我们都痛恨浮躁的学术界, 但我们都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说好这个月的25日碰面一起谈下一本书的撰写, 说好要合作出一本能够常销的有分量的书, 说好要好好地为理想中的学术圣地奋斗终生; 说好要一起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说好要………… 如果没有昨日的磕跘, 如果没有连日来的奔波劳累, 如果没有一切一切的意外, 如果没有万恶的劳神事情…… 生命仍旧会运转, 一切都会有更好的结局。 第一次听到不幸消息时心如刀割, 第一次眼泪控制不住直往下流, 第一次在电话里整个人都懵了, 第一次呆呆地看着书桌而什么事都做不了……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真想早点与您碰一次面, 而不会总因为繁琐的事情一拖再拖; 如果我是您的学生, 真想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对您尽孝尽心地尊重和爱戴。
个人分类: 旅游边人|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已经开始毒害中学生-对某中学生论文的批注
热度 7 Hongbolu 2011-10-13 23:07
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已经开始毒害中学生-对某中学生论文的批注
前几天收到福建某中学生的来信,要求为他的“论文”做修订。这是一篇在地理老师指导下“挑战权威”的文章,主要是反对福州大学施满堂教授所提出的第四纪冰川地貌认识。然文章并无创新,立场却非常坚定:主要根据就是施雅风院士等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存在的否定认识。 我认为这根本不是论文,不赞成作者修改发表。批注并给他回信之后却没收到他任何回应。我在问自己:假若我对他的“论文”大加赞赏一番,也许很快收到他的感谢信(估计他会在论文中加上:“研究第四纪冰川的专家吕洪波教授完全赞成作者的...”),但那样我就是在害他!而我在挽救他,却得不到感谢!当然,我不在乎一个中学生的感谢,我为他不懂得鸣谢而感到悲哀,为他不知道什么是为他好而悲哀。 这次只是好奇地尝试一下,看看现在中学教育的现状如何。结果令人担忧啊!我可别再干傻事了! 这个现实让我感觉到:当前学术界的浮躁之风不仅毒害研究生和本科生(如: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就是浮躁的表现之一),而且已经在毒害中学生群体了。 为了引起中学、大学指导教师们的思考,现隐去学生和其指导老师的姓名以及论文题目,将部分段落放在这里供同行判断。如何指导青少年从事“科研”活动?要将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值得全社会思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53 次阅读|1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