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对科学捧的太高,有时会害了科学——读张学文老师评论有感
热度 1 yanghualei 2012-1-4 15:57
前些天写篇博文,陈述学术界不断的进去一些企业文化,其在不断的吞噬着科学精神,并且最终占据主导。昨天在和一历史院强进钱同学聊天的过程中,其陈述在过去,拜师礼是很重要的礼节,并且学生上学读书,很少交钱,而老师仅仅获得道德,即礼节。而师父道德累积在某种程度通通过制度和法律,可以在生活中获得生活资料,在仕途上不断的遭到推荐和升迁。如今很少学生尊重教师,学校的道德缺失,学生不感恩,不懂礼节,某种程度上是现在道德的沦丧,即制度的缺失,使得道德不能获得仕途和生活上的改善。同时也是现在大学商业化的后果,过去大学或者上学堂是不交什么钱的,故学生尊重老师,而现在交钱学习,故他不需要尊重谁,也不欠谁,故也不要给谁道德什么的。 今天在博客上,看到有人写的考研数量的逐年增加,至少说明考研是有利可图的,相对毕业后从事其他行业,也不做太深入的分析,因这样已经成为进入其他行业的敲门砖,不问你是否有这个能力,而是你是否有这个文凭;有时候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环境迫使你。如果你不这样,大家都这样,最终的这样行为形成一个行业最低标准,水涨船高,若进入这个行业,就必须随大流。现在我想说的,前天那篇博文,张学文老师说过:“压缩科学研究经费!这种人就跑另外的地方去钻营了!对科学,捧得太高,就害了科学,什么人都进来!”我感觉这张老师说的这句话非常好。 一般科学发展初期,对科学采取轻微激励是好的,非常有利于科学发展,这样进入科学的都是科学卫士,在经济学中,有一定理:“ 想要寻找一种商品最适宜用途,或最经济用图,不断提高其价格,就会发现其最适合的领域。在科学研究上,同样存在一发现科学卫士的方法,不但降低科研经费,你会发现谁才是忠实科学卫士 ;即当某个人发现其只有一种用途时,不管这种用途给其提供再少的经费,其都愿意供给。对于科学,不断的提高科学的激励,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科研经费,反而不利于科研,即把科学捧的太高,有时候会毁了科学,出现什么人都钻进科学的阵营,进而影响科学阵营整体的科学精神,出现逆向选择,科学界充斥反科学精神的文化,反科学占据主导,最终科学的阵地演变成其他的阵地,通俗点变成单一的商业文化精神。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万年薪”计划们煽了谁的耳光?!
热度 2 jimmy198360 2011-12-30 20:38
“樊明武认为,“百万年薪招聘教师”的口号很响,但建设一流大学需要的是一批高水平教师,让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体面些”更为实际。” “樊明武在报告中说:“我们总是提一些很响亮却很空洞的空号,而忽视一些小的、实际的东西,不明白客观世界的进步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 各种充满特权和歧视的 霸道实施(从制定到实施到流行,典型的举国、威权模式) 的“高端”人才计划,让 金钱和名利还有特权 在学术界、尤其是高校肆意横飞! 为什么我们不能多做些对身边的教师还有新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们一些更实际的东西呢?! “百万年薪”计划们你煽了谁的耳光?! 这是中国学界的耻辱!!! 樊明武院士:大学建一流要少些功利主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768.shtm 更多相关不相关文章: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2--- 走出学术界与教育改革的泥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8 ; 打开中国困局的钥匙 1--- 迷茫的中国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08042 让“公平”飞一会!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7645 博士生的“吃饭研究”---兼与饶、施、王、邓等教授商榷学术改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1825 国内人才低层次、后娘养?特权横行无正义的国家和学界有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289 中国人把院士制度弄成了造"神"的制度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376do=blogid=516727
299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上有老,下有小
热度 1 youxue 2011-12-28 10:23
在我这个年龄,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在学术界也是如此。 上有老 导师们年事已高,有的已经退休了,有的在考虑退休,有的还老当益壮,做出更大的事业。照顾倒是不需要。导师们通常都很有成就。如我的导师们都大名鼎鼎,老早就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也获得了许多其它大奖。有的教授的学生极为有名,比导师的名气还大得多,这些学生常常尽量提名导师获奖或者成为院士。例如有的教授获奖或成为院士时学术界的公论是这位教授的最主要贡献是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生。即使导师已经名满天下,但锦上添花也是好的。在合适的时候提名再拿下一项大奖,或者来一次 60 岁或 70 岁的学术研讨会,也能使导师们高兴。做这些都极为费时间(以后有时间我可能写一篇文章介绍美国学术奖提名的过程),有时是单位组织,有时就看学生们的工作了。 更广泛的上有老是指比自己年纪大的一批学者。这些人接近做贡献的尾声了,有的盛名赫赫,誉满全球。本着赢者通吃的原则,可能已经拿下了其领域所有的奖了。有的也做了不少贡献,但连一个 Fellow 都不是。如果是自己领域,就可以考虑提名某位“实高于名”的学者来竞争某项合适的奖,或者别人提名请到自己写支持信的时候同意花时间写信。 下有小 自己带的学生需要花很多心血。此外已毕业的学生也许在学术路上需要拉一把。有的可能还在申请工作,需要很多的帮忙。有的可能已经做出杰出成就,可以提名某学会的杰出青年奖或者 Fellow 。当然,身在学术界,也有些不由己,提名前还得考虑这位学者的贡献的分量够不够。如果不够找人写支持信都找不到(除了提名信外,基本上所有提名都需要有几封著名学者的支持信),也就没法提名了。 更广泛的下有小是指学术界比自己年青的学者。这些学者要从助理教授提升到副教授(通常也同时获得终生位置),或者从副教授提升到正教授,都需要相近领域的著名学者写评审信。由于我自己曾经主持过 Promotions Committee, 切身了解了这些信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了找到足够多的学者写这样的评审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每一封没有收回的信对于提职都有负面影响,因此别人找到我的时候我只要稍微知道这位学者的工作都满口答应而且极其认真地看材料和写评审信。此外,年青学者在提名获奖的时候也需要有支持信 , 如果被请到了就要认真考虑这位学者是否值得自己写支持信了。 中间还有同龄人。同龄人常常是竞争关系。但也有互相提携的时候。例如某人已经获得了某个奖,感觉到另一位同龄人也应该获奖,因此提名同龄人。由以往的获奖人提名通常成功的比例比较大。有时也可能有人觉得某人做得特别好,比自己做得更好,因此提名此人竞争自己没有获得的奖。这时的成功几率似乎较小。 提名或者写评审信或支持信都很花时间。而大家都很忙(不忙的通常也没人请他们写信)。因此每个人决定是不是干这事时都会认真考虑这位学者是不是真的非常优秀,值得自己花宝贵时间。
2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六:“三自”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12-16 15:41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六 : “三自”    我在发表五个“缺失”之后,感到余意未尽,因此又想进一步补充: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六 : “三自 ” ,包括:自主创新、自强不息和自知之明。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强国之路最重要的一条,必须强调:这是国家科技生命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例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就是中华民族的骄 傲和自豪 。因此,我国最需要的是科技的主自原创性的成果,而不是随风跟踪的国外科技的引进技术,这当然也要但是那只是一种“洋为中用”、过渡和补充。实际上,国内经常有这样的情况,看到国外某课题或新科技突破了,兴起了,各个单位或个人一蜂而上,盲目跟踪,造成课题重复,缺乏自主特色和自主创新,国内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无需点名了,该是我们醒悟的时候了!在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闯出自己的主自创新之路! 同时,我认为,我们还要做到有:自主自强和自知之明,才能更多、更好、自觉地进行自主创新。 毛泽东曾经 倡导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 寓意深邃,道理深刻,充满唯物辩证法,是做人的大道理,是做事的真功夫,是执政的大智慧,是党性修养的应有之义。 另外也需要认识到:人(脑)的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只要 奋发图强,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就会爆发出创造力,就会成为“发明迷”,就可能不断涌现意想不到的创新!! 之前,我看到了 蔣勁松 的博文 “學術自主性是中國學術健康發展的前提 ”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 uid=224810do=blogid=517549 ),其主要观点是:“通過形成以追求真理為榮,以誠信遵守規則為榮,以拒絕外部政治勢力干預學術為榮的風氣,逐步提高素質,逐漸改進規則,培育優良的科學文化。”我赞同他的观点,“誠信為先”,反对“利用政治勢力和媒體力量干預學術自主性”。我这里提出的“三自”也是与之相呼应和支持。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院士们分分级
热度 8 PoseaFables 2011-12-15 07:22
给院士们分分级
给院士们分分级 院士乃中国学术界之最高荣誉。每届院士评选,都象一场武林大会,拔筹者心花怒放,落马者眉头紧锁。每次名单公布,各种评论、各种消息、各种质疑、各种澄清满天飞。本文不想对院士评选做评价,只是以个人的视角,给院士这个群体分级画像,博大家一乐。 第一级:老祖级。多为学界元老,在某些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或为国家重大工程、学科建设等做出过突出贡献。但目前已超脱于俗世纷争,人生最大追求是安享晚年、抱重孙。老祖级院士虽解盔卸甲,但余威仍在,偶发吟啸,山川变色。 第二级:佛祖级。多为学界泰斗,同样为国家重大工程、学科建设等做出过突出贡献。目前仍活跃于各种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政策咨询、顾问等决策场合。佛祖级院士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其代表学科未来几年的发展。众小神们碗里的汤其实全是佛祖从国家忽悠来的,所以轻易不要怪他们多拿多占。没有他们,俺们小虾小蟹连汤都没的喝了。佛祖级院士能左右逢源上下通吃,是众仙修炼之目标。 第三级:老君级。学术成果突出,乃学界标杆。醉心研究,低调行事,清誉广传,但对学术资源的掌控力一般,所以簇拥者寡。老君级院士德艺双馨,是学界的楷模,却是所在单位的伤痛(不能给单位争来实惠)。 第四级:天王级。多为老祖和佛祖之徒子徒孙,属学界中流砥柱,代表着中国学术界总体学术高度,在各自的山头决定着学科内部小方向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掌控多种重大重要项目的建议权和评审权。天王级院士隐忍内敛不怒自威,是各科研院所竞相追逐的对象。 第五级:大王级。……(此处省去出身 xx 字)。学术成果乏善可陈,但圈内人气极高,能摆平各方利益,在小圈子里直接或间接掌握某些项目的生杀大权。大王级院士常意气风发霸气外露,言必铿锵有力、行必飞沙走石。 需要说明的是,长老级别与年龄无关,有些人临终也只是个大王,而有些人年级轻轻便已坐上祖师席。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是我被抄。
个人分类: 狐说八道|3932 次阅读|11 个评论
院士选举风波实在是好事
zongwk 2011-12-13 12:35
2011年院士选举结果早已新鲜出炉,科学网上各大博友热烈讨论。 今年院士选举的最大看点就是饶毅先生最先的声明今后不再参加以后的院士选举,接着又是一路和院士比赛,又是炮轰院士的学术水平,到院士新鲜出炉的时候入选大热门——原普林斯顿生物系最年轻的教授、现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施一公被出局,到最后据有博主说科学院领导要媒体低调报道今年的院士增选。 我不是一名生物系的学生,不知道具体他们的内部事情。只晓得施一公和饶毅在国外的水平应该很不错。如果真的是一个水平还不行的,我相信:首先,他不会有胆量来搅局,尤其是这么大的居,院士增选是需要报到国务院备案的;其次,他搅局了,影响还这么大,那我只能说这个人很有水平,如果一个人水平和入选院士水平差不多的话,我相信也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顶多觉得这个人脑子有点问题而已。 就目前的各大博主讨论看,有人说饶毅个人品德不好的,但是也没有低估人家的水平。所以从这次声波中,我们应该能够了解到,饶毅的水平绝对不会低,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人的水平应该在世界生物学界有很大的声望,否则他觉得没有这么大的勇气来搅这么大的局。而且既然搅了局之后影响这么大,更加证实了我的猜测。 学术界,到底是按什么来定义一个人的水平的?院士,说的是国家科学技术最高的学术成就的评价。所以但就院士这次选举来说,饶毅先生能搅这么大的局实在是好事。 想起以前,听朋友说的事情:一群搞学术的人去开会,到了那个地方有升棺表演,看到该表演的人会升官发财。一群群教授们急切去看的心情实在罕见。到底我是想不明白的是,一群群搞学术的人,居然还要想着升官想着发财。那我就想不明白的一点就是,你们既然当年选择搞了学术就要明白搞学术是一件很清苦的事情,本没有很多财要发的。过个体面的生活,有着还算满意的“俸禄”,这不就挺好的嘛。居然还要搞什么钩心斗角,想着升官发财。真正想要升官的,为什么不去政界;想要发财的,为何不去商界?只能说站着位子想着不该追求的东西。 听同学说,中国连个好的飞机发动机都造不好,实在是悲哀。一个泱泱大国,十几亿的人口,真正创新的东西到底有多少。现在海外的华人工作做的好的还有很多,他们被我们国家培养后选择回来的又有多少。一个国家,留不住人才,还想着复兴,实在是可悲。 但就这次饶毅先生的搅局,在我看来真的是一件好事,真心的希望更多的“饶毅”来搅局。只有拿这些“饶毅”的水平还质疑中国学术界“院士”的水平,争取最后把“院士”拉下神坛。 学术界嘛,更需要热烈的讨论,像“饶毅”来搅动一下,不是更经得住人民的洗礼嘛!
个人分类: 城墙外|1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各位,你觉得有意思吗?
热度 5 张海霞 2011-12-12 13:22
周六去看汪峰的演唱会,很震撼,一个用生命创作的歌手和一个用生命演绎的乐队,带我们度过了一个心灵回归和绽放生命的夜晚,其中这首“有意思吗?”堪称点睛之作,根据科技界的现状作了改编,希望大家能会心一笑: 看着电视上的“砖家胡侃” 你觉得有意思吗 听着电台里的“无聊扯淡” 你觉得有意思吗 聊着网络上的“院士竞选” 你觉得有意思吗 过着方程式化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希望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校园里的叫兽越来越多 你觉得有意思吗 实验室的设备越来越密 你觉得有意思吗 研究中的成果越来越假 你觉得有意思吗 学术界的名声越来越臭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梦想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梦想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幼小的孩子为学习哭喊 你觉得有意思吗 大批的学者为科研卖笑 你觉得有意思吗 讲师拼命挣扎依然悲惨 你觉得有意思吗 学霸有恃无恐无耻逍遥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寻找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热爱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有意思嘛~ ———————————— 原作 有意思吗 歌手:汪峰 看着电视上的芝麻黑 你觉得有意思吗 听着电台里的明星访谈 你觉得有意思吗 聊着网络上的花边新闻 你觉得有意思吗 过着现代城市花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希望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街道上的高楼越来越多 你觉得有意思吗 路面上的汽车越来越密 你觉得有意思吗 天空中的蓝色越来越灰 你觉得有意思吗 护城河的河水越来越臭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梦想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梦想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弱小的孩子为生命祈祷 你觉得有意思吗 漂亮的母亲为生命卖笑 你觉得有意思吗 穷人拼命挣扎依然悲惨 你觉得有意思吗 富人有恃无恐无耻逍遥 你觉得有意思吗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寻找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你觉得有意思嘛 这就是你热爱的生活 你觉得有意思嘛 有意思嘛~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6110 次阅读|7 个评论
[签名处] 反怂、支持饶毅等继续在国内助力推进学术界改革
热度 8 jimmy198360 2011-12-11 17:18
饶毅一直高声呼吁学术界“净化”和改革,不但用实际行动,而且用个人言论和影响力。饶毅、施一公等相继落选中科院院士后,针对饶毅“高调”“勇敢”执着爆料, 各位科学网大家 勇敢地 对“落选悲剧”结局“客观”温柔劝退中肯的评价。 评论看起来都很理性,如果你按照评论中呈现的这些逻辑来思考分析,就更觉得中肯了。 其实,仔细再抛开来,理性思考下,原来这些文章表现出来一种感觉--- “怂” 。 年轻的,未来的科学工作者们,你们认为呢? 我想饶毅、施一公、王晓东、邓兴旺等等等等等全力回国肯定经过深思熟虑,肯定有着更强的责任心和更远的眼光,不单单为一己的学术成就!即使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东西没有考虑到,但是这种勇气和执着和一往无前的改良变革的勇气就值得我们不断支持下去! 未来是既得位置者的,也是年轻人的,但终究来说是年轻人的,年轻人要保持积极、理性、客观、正直。 我想这些勇挑学术改革责任的令人敬佩的学界灵魂们会推动和坚持下去,因为他们比很多只看自己利益团体的人看得更高更远!!! 看科学网没有组织专门的贴或者活动支持饶毅等老师!!! 欢迎那些支持和推动学术界改革的人在这里签到支持吧!!! 推荐和分享即可!!! 落选院士不是悲剧而是“阳性结果”的喜剧,他们如果这个时机离开中国才是真正的悲剧!!!
3873 次阅读|25 个评论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五:“科伯”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12-11 10:01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五 : “科伯” 前文提出: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四 : “六敢”,h ttp://blog.sciencenet.cn/ 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id=516864 “六敢”精神是 : 一、敢于我为人先;二、敢于独树一帜;三、敢于突破框框;四、敢于与霸抗争;五、敢于流血牺牲;六、敢于百家争鸣。 本文提出: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五 : “科伯”( 是“科技伯乐”的简称)。 “伯乐”精神和科技伯乐人物,一般具有上述“六敢”精神,他们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的高尚美德和高度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但是,迄今我国这种伯乐精神和传统的传承是非常非常不够,特别是“科技伯乐”目前更加缺少了。我认为,国家各级领导机关、学校和科研院所,应该从思想认识、人事措施和奖罚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如何支持发现人才(千里马)的“ 伯乐 ”,这对于我国长远战略上具有极端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我们应该对伯乐要有正确的认识, 科学网上有一篇博文 : “ 中国科学院呼唤伯乐”( 周天龙) 认为 :“ 伯乐要发现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很不容易,因为创新型人才非同寻常。他们能从杂乱无章的自然界中找到精华。好像有火眼金睛。” 但是,有人“错误地认为伯乐只是会发现人才,支持人才,为人家作嫁衣裳的人。其实不然!伯乐本身就是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 . 作伯乐非常困难,非常光荣 , 甚至非常伟大 ! ” “伯乐”精神和伯乐应该具备什么品德和基本条件?我认为,与上述“六敢”有密切的关联,他们还应该满足“五条”标准: 第一, 自我励练,德才兼备 第二, 眼光敏锐,善于发现 第三, 力排众议,敢于举荐 第四, 公字当先,坚持真理 第五, 自我牺牲,百折不挠 然而,实际上,经常看到:我国整个学术界或更多领域,不仅缺乏上述“伯乐”精神,而且有的部门和地方却非常“嫉贤妒能”、“排斥异已”。这样的事例恐怕全国到处存在,不胜枚举。尤其在各级领导层里,不少人心胸狭窄,容不下比你强的“部下”,包括领导能力、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技术水平等问题,因此,他们总企图人千方百计埋没、压制和打击优秀和杰出人才。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行政干部身上,也发生在技术官僚身上,不管发生在什么地方和部门,都是那里的不幸和“人祸”。我国必须尽快从人事制度和人才政策上杜绝发生这种现象!!!   最重要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强国之路,特别需要呼唤“科技伯乐”。在科技领域,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因此,在我国推进十二五规划和各项重大科技创新的进程中,警惕叶公好龙,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敏锐的科学判断力和脚踏实地的现代科技伯乐、伯乐团队(评委会)和伯乐运作的评审机制,不失时机及时发现 千里马。已经有不少事例表明:我国已经在各个层次上浪费了许多栋梁之才,多么令人痛心! 为了促进科学创新,应当鼓励伯乐精神,我赞同这个的观点和建议:在人事部、局、处分别设立“伯乐顾问或评委会”,重奖发现科学奇才的伯乐,并设立国家级发现人才奖,与国家奖并列颁发,等等激励措施。但是还要对那些压制“千里马”的人给于必要的惩罚! 截止现在,我来简要总结上面五篇系列博文的主题,指明我国学术界目前存在的“五个缺失”,概括如下: 一是 缺失:传承、促进和发展不同科学学派;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id=513212 二是缺失:勇闯难关、敢于原创的拼搏精神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id=515411 ; 三是缺失:真正的精诚合作、排除万难的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id=516091 四是缺失:发扬我为人先、独树一帜等“六敢”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quickforward=1id=516864 五是缺失:激励和发扬科技伯乐的精神、体系和政策。 我认为,已经是我国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与解决“五个缺失”的时候了! 我想:只有这样,我国各个层次的杰出人才才能和必将不断的涌现出来!建设我国自主创新型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889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年教师如何开始做科研
热度 3 shuilinxi 2011-12-10 10:12
很多青年教师做研究开始的时候会面临很多艰难选择。 青年教师如何开始做研究?做科研这些年来,小有理解。其实在高校,青椒起步是很艰难的,如何取得好的开始是对青椒来说很关键的问题。 最近结合上次听李落星老师的报告总结了一下。 1从小做起 基础研究-前沿课题 基础研究一定要注意目前国内和世界最前沿的动向。 最好每周都去关注世界顶级刊物的文章标题和摘要。 应用研究-国家重大需求 应用课题一定要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这样的课题才有可能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并使团队得到良性发展。 2博采众长 多参加各种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交流会是很有必要的。 学术界的交流多注意新思想,企业界的交流多注意新技术。 3结合强势 寻找身边的强势人物和强势团队,或者强势企业来合作,或者本校的强势方向做交叉学科来做,做到双赢。 很多大的课题必须在结合强势的基础上做长期准备。 4步步为营 放下身段,始终不要认为自己很牛。初期做事一定要放下身段,积极参与,就是成功。 刚开始做科研的时候,心态要放低,最好本着拿一份钱,做十份活的态度,步步为营,扩大影响力。 5整合优势 科研跟做企业不一样,很多时候需要让竞争对手加入本团队来承担大项目以确保成功。 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整合全院甚至外院的实力来确保成功。 6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形成长效机制很重要。 在自然界中,没有危机意识的动物会很危险。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切忌无计划地东打一耙,西打一耙。形成持续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提升团队的影响力。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69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四:“六敢”
热度 2 Fangjinqin 2011-12-10 08:43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四 : “六敢” 方锦清 20 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在科研条件极端困难的国内外压力下,为了研制“两弹一星”,包括其他各个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抱着雄心壮志,敢于“争气”,能够做到:气壮山河,勇登高峰,艰苦奋斗、奋愤图强、排除万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目前,我国学术界年轻一代,看来整体上还是比较缺乏“树雄心、立壮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 为国争光、为民族 争气 、 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相对比较 缺乏那种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谱写的一首首气势恢宏、雄浑壮美的乐章;比较缺乏:在远大理想的鼓舞下,有一股为我国科技振兴大业奉献最大的聪明才智和贡献一切的英雄气概! 上述的问题表现,我认为,可以归结于缺乏“六敢”精神: 一、敢于我为人先 二、敢于独树一帜 三、敢于突破框框 四、敢于与霸抗争 五、敢于流血牺牲。 六、敢于百家争鸣 衷心期盼:我国学术界,不仅能够发扬以前提倡的“敢想、敢说、敢干”的“三敢”精神,而且特别需要大力发扬“六敢”精神,只要做到了“三敢”和“六敢”,可以坚信:在建设我国自主创新国家中,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必将振兴中华,开创我国强国发展的新纪元!正如《时代》杂志 2007 年就预言的: 21 世纪必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32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宁愿不当院士,也要敢说话,说真话
热度 1 benyang22 2011-12-10 05:05
施一公和饶毅两位海归,不但学术有成就,还对国内学术界乃至社会的弊端不断发出批评。如果他们因此而落选科学院院士,我向他们祝贺。 中国不缺院士,却缺乏敢说话、说真话的勇士。
个人分类: 饭后胡言|30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水平高级进阶
热度 6 sxyaxy 2011-12-9 22:23
一般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先定义或者由某个现象、某个应用引出要点,然后再对要点进行归纳、演绎、推理等等处理,最后得出结论,再验证及应用。本文不做铺垫,直接从经验观察出发,导出结论。 学术水平 ,如何来定?学术界有一套默认的标准,这也是公认的。在此,做一个变换, 可以用高手、牛人、大师来衡量 。 本科阶段:回想本科生活,对于高手的追求矢志不渝,也经常去搜索带“高手”的字眼,收获颇多。没有对高手的敬仰,没有对高水平境界的追求,这样的生活是混混沌沌的,正如时下大学生追求的茫然、价值观的混乱、精神的萎靡。 高手何解?在某方面掌握了某种技术或者解题手法纯厚的人。此时的TA,阅历极广。某个学科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学科相关领域,都留有余趣,熟谙其极为热爱的那一个方向,仿佛站在一个高峰,望尽天涯之路。自以为吸取了精髓,天地之大,任其遨游,略有自知之明。 研究生阶段:牛人一词,这也是研究生朋友们谈得最多的。心中的向往,自不必说。对于爱才的女孩子而言,说不定配成一段佳缘,共度一生。论文数量多,质量高,项目一个人挑,做事又快又好,往往会令同行人羡慕。进入牛人的境界,就必须能够在所学领域自由驰骋。技术和理论足以应对相关问题。 教授阶段:此时的个人,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成熟,生活的稳定等等都在驱使着人们对大师的期盼。虽有自知之明,不乏功利之心,却也波澜不惊。 曾了解到,有无名小生拦住陈省身求解奥赛题,陈前辈拒绝回答。视野不一样,自然不必浪费时间。大师的境界,不可言也。举一例,对于解剖学家而言,望穿人体,也只不过是一具骨架、一堆骷髅,美貌又怎能乱其心。大师的力量,在于思想,其力有多大,力均万敌。 水平之外,还有人情世理。人与人之间,在于互利双赢,根据这点,不难得出,境界层次越高,越应该深刻理解人与人的方方方面。 最后,每个人对 高手、 牛人、大师的特征 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误差总是存在的。分别将其作为一个变量,则该 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定律 ,该变量有时也会是一个因变量。另外变量可取工程师、会计师、药理师、护理师、作家、歌唱家、演艺家、维修工、专家、研究员等等特征集。当然,也有更细的分法,至于大牛小牛、国际大师等等,就不再分了。 至于如何进阶,依个人而定,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那就是思想的受力运动。也唯有运动,万物才生。
6691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三:“精合”
热度 6 Fangjinqin 2011-12-8 09:16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三 : “精合” 我的前面博文“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二 : 闯新 ” ( http://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6190do=blogid=515411 )中,提到一个 相联系的重要问题:为什么中国缺乏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我认为: 存在上述问题的要害是: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二 : 闯新 , 即在中青年学者当中比较缺乏那种“勇闯难关、敢于原创”的坚韧的拼搏精神。其实,这只是个人问题。 老一代科研人员敢于造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成功的原因有许多,关键是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自指挥下, “奋愤图强”“全国大力协同”和精诚合作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既有个人的闯新的智慧,又有集体精诚合作的结晶。 现在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 我国学术界目前特别非常缺乏“精合 ” ——真正的“精诚合作”的精神和科学素质。无论从 2 人或多人的小组,还是到规模庞大的团队,包括 973 和 863 等各类项目组,合作问题无处不在,但是真正的“精诚合作”是多么的难啊! 刘宏伟在他的博文“学术合作之难”(下称刘文,可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4748do=blogid=492259 )中,已对合作之难进行了相当深刻的分析,如他自己所说是“ 我的科研活动的亲身感受 ”,确实是切身体验之谈,我颇有同感。首先,提到了众所周知的“李杨合作创生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之杰作”,但是,我认为,李杨的分道扬镳也是令国人心痛而世界闻名的典型实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个致病弱点,其实,这种状况在不同层次(阶层),比比皆是。确实“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其难度之大,令一般人等望而却步,望洋兴叹,甚至退避三舍,敬而远之。”,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他揭示的合作之难,比较令人信服。何以言之?,刘文提出了四个表现形式,涉及:私愿和利益、合作兴趣、知识产权、学术眼界和人格素质。下面结合我的认识,作进一步补充,精诚合作之难及其突出表现,我还有以下四点看法: 第一,确实“即使同一学术领域之间的学者,也常常发生学派之争而互不相让”, 甚至相互窃取学术思想,抢先发表原创性论文。 对此,可以举许多例证,其中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即使在诺贝尔得主领导的团队里也不例外,例如 XXXX 领导的学派有二个小组,一个在比利时,一个在美国,这二个小组在他的统一领导下,虽然两个小组研究相同的课题,他们经常互访和一起讨论问题,可算有比较密切的合作研究,但是内情显示,他们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貌合神离的状态,曾经发生过为了抢夺成果而发生争吵的情形。同时,过去人们曾经以为,好象日本人(学者)比较团结和合作,其实不然,就在上面一个小组里的两个日本学者,他们也因为文章成果的排名和归属利益发生了争吵,撕破了脸。因此,“可以说,学术合作具体是什么形态,究竟能持续多久,决定于双方的学术眼界和人格素养,而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差异问题。”确实如此。 第二,“精诚合作之难”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是不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行为特性? 我想有可能应用网络科学来探讨这个人类行为特性。“精诚合作之难”是横在各国、各界、各领域人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特大的难题。它对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然,它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原创性的突破更是巨大的障阻和最严峻挑战! 第三,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背景的合作研究,这类“合作”相当普遍。 其主要表现在:国内外学术“老板”给于我国学者或研究生比较丰厚的待遇,他们被邀请去国外或香港进行学科研合作研究,这类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双方具有“收买和出卖”智力的性质,因为不少“老板”可能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用钱买论文成果。一旦出了成果,论文署名一定要有“老板”的名字,知识产权也一定共享了。其中有的被邀请人是事先基本做好了文章,到“老板”那里最后好交差,“心甘情愿”把所谓合作文章“奉献”(卖)出来。这些成果实质上并非精诚合作的成果,更是不平等合作的产物。 第四,以出卖创新成果换取高档次的刊物发表为目的的“合作”。 以这类所谓合作名义,也屡见不鲜。有的人或因为写作能力,或多次文章屡投著名刊物不中,或经济利益诱惑等原因,就跑到国外去把自己创新成果转变成与国外合作的成果,这样经过“镀了金” 的论文,写作水平和名气得到了提升,最后发表出来了,不以为 耻, 反以为荣,这类事情并不少见。对此其实我国学者包括博士研究生是非常吃亏的。虽然论文发表在高挡次刊物上,但是实质上是一种得不偿失和降低自己人格的做法,我对此并不看好,而视为一种变相的不当的学术行为,并且这也不是什么精诚合作的产物,应该注意尽量防止发生这类的合作,特别是年轻人需要警惕。上面第三和第四点的“合作“已经使我国长期以来流失去了许多科研的原创性的成果。我建议:我国政府对此,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应该采取强有力措施和恰当政策来挽救这种我国还在进行流失创新成果的一种明显趋势。 由上可见,确实可以得到的这样的看法或基本结论是:精诚 合作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是最后仍然希望:如刘文所盼,我国学者能够“知难而进",机缘巧合者,要好好珍惜难得的机缘,哪怕只为的给学术发展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也是值得的。这是因为学术合作必将因时代的需要而呼声日甚,并成为可能,其合作的成就也必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脍炙人口。”但愿,这个美好的愿望将来能够早日实现。 我更衷心期盼并相信:今后我国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能够为了振兴中华,团结奋斗,同心拼搏,排除万难,更多地开展真正的“精诚合作”,去争取胜利! 只有这样,才可能也必将开创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新世纪辉煌! 附录:“刘文”学术合作之难的“四其”表现: 其一,“合作双方各有其难以告人的私愿和共同的利益需要而走到一起,自然而然也就预知了其结局如何。” 其二,“学术合作对象的志趣决定了合作的水平和成就。” 其三,“学术合作的知识产权划分决定了合作的可行性。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合作,产出了光辉的学术成就。但最终这朵典范合作之花,还是不可挽救地枯萎和凋谢了。其原因无它,科研无国界,科学家是有的。学术无领域的鸿沟,学者是有的。学者所工作的单位对知识产权的要求,学者本人对学术成就的归属要求, …. 等等,都是一颗颗威胁这场学术合作的定时炸弹,终将被引爆。” 其四, “ 学术合作人员的学术眼界和人格素质决定了全部合作形态和时效性。 ”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4316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论文牛人现象看中国的学术界
热度 4 shermanwang 2011-12-7 22:02
自古以来,中国就几乎没有学术( academia )可言 , 虽说古代道家追求得“道”,也有朱熹的求“理”,但都不是古希腊人追求的哲理,亚里斯多德认为人从天性需要知道认识周围的存在,但是中国的学术不是如此,从孔子开始,学习和学术主要是追求功名,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关于种田的知识时,孔子蔑视学生的提问。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同样极少有人在追求认识的真理,所以,学术的造假也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政治家的学术管理水平只有小学生的能力,那就是数论文的篇数,多少 SCI 等等,而不是看论文有多少新发现、多少新方法、多少新思想,而学术界自身又没有学术民主、共同追求真理的基本学术理念,所有的中国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几乎只能用一个“假”字来描述,极少有中国的学术会议是研讨学术,而是学术人物显耀场所,如同舞台演戏。因此,中国人尽量将同样的数据写成多篇文章。历史上中国人不追求真理,不追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术完美,也就没有形成客观逻辑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没有了 3 、 4 百年来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才有了后来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打得落花流水的历史教训。毛泽东写过哲学名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概括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中来,但是没有研究如何科学实践才能得到正确的知识而不是错误的知识。正是中国人的学术追求的是功名利禄,所以国家从老百姓那里拿来的税钱,都被那些利欲熏心的人骗取了,回头看看那些拿了那样多的国家重大基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有几个项目对人类的认知有贡献?有几个项目发现了前人没有认识的新的的自然现象,有几个项目发明了确实有用的新的技术?最终大多数是学者和官员们一道哄着纳税人的钱玩,在学校哪个科研项目验收不做假,不做假的人,你论文不够数,基金完成不好,你当不上教授,再也申请不上基金。
3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一:学派
热度 14 Fangjinqin 2011-11-30 10:11
我国现代学术界的缺失之一 : 学派 昨天夜里醒来突然涌现一种思路 , 感到我国现代学术界一直缺乏不同的学派 , 很多人 , 特别是年轻一代,恐怕对什么是学派了解很少 . 因为学术界和各种学术会议很少有意思来探讨这个问题。今年 3 月,我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组织的 “Recent Progresses in Complex Network Research” (KITPC/ITP-CAS, Mar 14 - Apr 1, 2011) 会议和 2011 年复杂系统国际会议( 4 、 23-24 ,南京) 上,在报告时我比较详细介绍和评述了普利高津为首的 布鲁塞尔 - 奥斯丁学派在非平衡统计物理方面极富特色的贡献。但是好象许多会议我从来没有听到什么学派的事情。 我认为 : 我国对于学派的发展很不重视,这可能也是影响我国科学创新和以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 如果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学派 , 自然也必然到处出现“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的生动活泼的繁荣局面。我国 “ 百家争鸣”源于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因此,有必要来聊一下 “学派”,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学派”在世界学术界自古有之,它的形成史源远流长,学派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辞海》中 “ 学派 ” 的词条解释为: “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 这是指传统的 “ 师承性学派 ”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 在中国早已有之,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学派已初露端倪。中文古籍中不乏 “ 学堂 ” 、 “ 讲堂 ” 和 “ 书院 ” 的记载。 “ 讲学者 ” 与 “ 听讲者 ” 两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和学问师承渊源随之而生,由此形成 “ 师承性学派 ” 势在必然。 先秦诸子 百家便是古代的一种学派,尤以他们当中的儒、墨、道、法四家所体现出的 “ 师承性学派 ” 特征最为显明。这种因出自于同一师门且学术观点相同的 “ 师承性学派 ” ,在中国古代史上不乏其数。同样,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 “ 学派 ” 。例如,欧洲有 布鲁塞尔 - 奥斯丁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维也纳学派等,西方经济学界相继涌现的 芝加哥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瑞典学派 、 剑桥学派 、 洛桑学派 等 “ 地域性学派 ” 以及 重农学派 、现代 货币主义 学派、供应学派等 “ 问题性学派 ” 。   由上可见,东西方学派的形成,大致有赖于三种因缘:即师承、地域、问题,因而大体上可归为三类:即 “ 师承性学派 ” 、 “ 地域性学派 ” 和 “ 问题性学派 ” 。三者互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划分界限绝非 泾渭分明 。中国古往今来的这些学派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皆为 “ 汉学派 ” (以汉学为研究对象)。而当代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 这一地域由一群长期以 “ 壮学 ” 为研究对象的草根学者形成的地域性 “ 八桂学派 ” 的横空出世,终于打破了自古以来 “ 汉学派 ” 独领风骚的局面。   事实上,随着探索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风气蔚然形成,师生关系自然应时而生,以致以师承关系为中心,或以文化和学术活动倡盛地区为中心,或以博学者为中心,或以观点和学说相近为中心的 “ 学派 ” 随之诞生。     初步看来,我认为,我国现代也存在不同学派,只是大家不去特别关注而已。例如,可以说,存在 钱学森学派,他是中国最早明确提出探索复杂性巨系统的著名科学家,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复杂性研究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提出开放的 “ 复杂巨系统 ” 等概念,在他周围凝聚了一批弟子,不少人已经是院士级和学术带头人,他们曾经经常一起探讨问题,在国内颇有影响。无疑,其他学派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但是我们没有重视和发挥他们的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不同学派,可以 极大激活我国科学学术界的潜力、活力、动力和创造力,能够有效地迎战 21 世纪网络时代的高科技巨大挑战,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5021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中国的科学家缺乏学术评价能力
陈小斌 2011-11-25 11:56
令我感到悲哀的,不是中国学术界的创新能力,而是学术评价能力。 这悲哀感日日加重。因为我越来越觉得: 中国自己基本上没有学术评价能力。 这是致命的。 除了个别特殊领域以外,一项研究成果到底是不是创新,到底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中国的学术界自己是闹不明白的。一项非主流的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学术交流多次宣讲,如果宣讲者是新人,没什么地位,那么基本上不会引起什么反响。哪怕与会者汇集了当今小同行的精英。但如果是同样的成果,突然在NS或本行业顶级SCI上发表了,受到国外热捧了,国内就会热起来。 (所谓非主流,也就是没有紧跟当前国际上流行理论) 对SCI的过份的依赖,不就是这样的吗? 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不也是这样的吗? 最近二十年来,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自己提出过几个有影响的科学问题呢?建立了哪些有影响的理论体系呢? 不是提不出问题,而是不知道提出的问题中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那些光光乎其上的中国学术界的牛人中,连本专业中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的大有人在。 于是大家都只好去跟风,这样才能获得认可,获得自己在这圈子里的生存权和话语权。 一声叹息。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55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迫喝酒,的确苦不堪言
热度 3 ssg334 2011-11-23 23:48
今日读了山东小子写的《酒桌综合症》,轻啜一口手边的啤酒,不禁想到:喝酒本是欢喜之事,到了职场抑或学术界,也竟成了负担。 饮酒赋诗,借酒消愁,是我幼年时对喝酒的概念。后来有人考证,说古人喝酒,大都不像现今这样。如诸子时期,喝酒需要有吉日,需要宾主入席、奏乐、引言,然后轻抿斛中的美酒,像是一种仪式。到了盛唐,喝酒之风盛行于江湖、文坛,缘由众多,但都是为了尽兴。我不避讳饮酒,与朋友相聚,多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饮酒泯恩仇之感。漂泊海外,也总是能交到喜好饮酒的朋友,日下朱霞,三两人来到小酒馆里,一扎啤酒下肚,开始尽情地谈天说地。渐渐的,每当清闲,手边总是有一瓶啤酒(或是罐装的威士忌),看楼下车来车往,说不出的惬意。 看了《酒桌综合症》,本来心中恻然,感慨酒精过敏者少了多少乐趣呀。仔细想想,如若我是那个陪领导喝酒的人呢?记忆中,倒是真有这样的事情:以前工作时,有一次陪一位领导(行政类)吃饭,我举杯敬酒,领导称自己之前喝了很多,我毕竟也算是年轻人,就干一瓶酒吧。当时我不好意思拒绝,喝下去后胃里翻江倒海,眼睛也充血差点流泪。那时觉得喝酒好痛苦。又有一次,和一家医院的个把主任吃饭,喝白酒要“打圈儿”。这次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频繁地敬酒依然盛情难却,可叹技不如人,终于伤了身体。这样的酒局,后来我都会坚持立场,或是表示自己不胜酒力。 我窃以为,违背本愿去做事,或是被人强迫去做事,都是痛苦不堪的。喝酒自然不例外。比如学术,如果一个学生志不在此,而导师又心急文章,往往学生会心猿意马,叫苦连天;那么如果不愿喝酒的人,每每被逼喝的苦不堪言,自然心中咒骂、抵触,甚至恐惧。与朋友相聚、或是人逢喜事,愿意喝酒自是可以喝得昏天黑地,不愿喝酒,也不会破坏气氛;而本该严肃的政、职场,必须喝酒,或是喝酒才能成事的习俗,确实害人不浅。回想古人饮酒,我印象中的饮酒,多数境况下,是自己的思维意愿。希望“酒局”不再猖獗,大家也可以享受饮酒的乐趣。
423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