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界

相关日志

论文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也说科技人员的评价
热度 6 Synthon 2012-4-9 08:14
蒋继平老师从工业界研发人员的角度,提出论文和产品相比,产品更重要。陈学雷老师从学术界的角度表示不赞同。我却又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也是在公司做研发工作的,但是我在公司的分工是什么呢?是从事基础研究,为从事产品开发的同事提供知识积累和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用产品来衡量我的工作,我真的没有做出什么产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水平不行。如果我真的去做产品,把自己放在产品开发的角色上,那么我也可以有自己的产品。但是在一个团队里面,总是要有分工的,既然我的分工是提供知识,那我就做好自己的分工,同时多跟做产品开发的同事交流,保证自己的基础研究是有针对性的,不要“跑偏”,我想这就是我对公司最大的贡献。但是同时,由于公司技术的保密性,我也不能够发表。所以说,无论是用产品来衡量,还是用论文来衡量,对我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那么什么是公平的呢?很简单,也是我一直以来在这里说的,同行评议。把自己做过的工作拿出来,大家看一看,不管你做的事偏重基础,还是偏重应用,工作的水平,内行都是能看出来的。简单靠数数儿,不管是数论文,还是数产品,亦或是数专利或者其他东西,都是片面的,不是么?
54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过去的2011年学术界
热度 2 dreamcat 2012-4-8 10:19
过去的 2011 年我国学术界一点也不平静,有喜有忧,大有逐渐娱乐化的趋势。就个人旁观,列举几例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 1. 饶毅施一公落选院士事件 这事从七八月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学术界最大的谈资。除了对我国科研体系高调批评的他们俩,还包括一个非常非常低调的海归学者 - 韩家淮,三人都是国际一流学者,全部落选。这事从民间到官方各有说辞,但公认的一点是绝不是学术水平的原因。这件事及其持续发酵让整个院士体系“一地鸡毛”的状况暴露在大众之下,“院士”头衔不再那么光亮。 2. 屠呦呦和青蒿素 这件事更有戏剧性,一个几乎无人知道的名字,突然在短时间内“爆红”,其速度远比某某门快得多。原因一是她获得了中国人从来没有得到的一个重要国际大奖 - 拉斯克奖,另一个是获奖后引起的国内大辩论。特殊年代做出的贡献怎么算?是奖给“第一”还是奖给“贡献最大”?等等问题都在考验学术界的道德标准和科研人员的良心。不管怎样,屠呦呦在国际上还是为我国争光的。 3. 段振豪事件 挪用公款、包小三、私生子等等名词一直是某些政府官员的专利,突然间都集中到了一个知名教授身上,再加上“师生恋”,极具娱乐性。该事件的曝光过程更让人体验到网络和原配的威力。这事以段老锒铛入狱暂告结束,有不少人对段老的晚节不保扼腕惋惜。其实,想想克林顿,私生活不检点也就罢了,但挪用科研款项花到石榴裙下就不象话了。当然,该事情到此为止,秉承 XX 一贯政策,对段老及秘书开除,移交司法机关,至于其他应该履行监管和领导的人员,内部批评就罢了。看看当年交大的陈进,几千万科研经费造假事发后领导都没事,段振豪花钱还是挺节约的 … 4. 烟草院士 烟草研究专家谢建平当选工程院院士,引发了公共利益和集团利益谁在科学界更重要的思考。该事件的特点不是针对谢建平个人,而是一个国家的科学良心问题。说起来论科研成果创收最多和杀人最多的其实都是诺贝尔,他的 TNT 炸药及相关产品应该是地球上产值最高的,并且至今还在屠杀人类。但诺贝尔奖明确规定只授给为人类健康和和平有贡献的人,所以从来没有人因为研究一个武器获奖。我国“最高”科学机构给杀人的烟草行业发“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实在是开了国际玩笑。 5. 2011 计划 北大百年时江泽民书记提出了“ 985 ”计划,给重点高校注入了大量经费,确确实实得改善了很多地方的科研环境。清华百年校庆了,胡主席提出了“ 2011 计划”。可能很多人对此不了解,通俗的解释是:原来国家给大学很多钱,大家自己管自己花,各扫门前雪,结果产生了大量的纸( paper ),没有对我国科学技术和重要产业发展起到多大多用,那现在国家投钱不是给你们自己花了,要你们联合起来,不同学校、研究院和企业等多家协同作战,能真正为我国创造一批一流的重大学术高地和产业提升起到显著作用。这是今后若干年内的巨大机会,如果实施的好,将对我国科技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这是给“大专家,大领导”的题目,一般研究人员就睁大眼睛看有没有机会喝粥就不错了。
3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JACS发了,人却不在了。。。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热度 74 redrum 2012-4-7 10:31
JACS发了,人却不在了。。。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早晨,像往常一想,打开google reader浏览最新送达的文献, 在浏览JACS的时候,一篇文章下面的一个名字令我的心为之一振: Tingbing Cao ? 是那位刚刚仙去的人民大学曹老师么? 当我点击进去,看到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看到通讯作者的邮箱:tcao@chem.ruc.edu.cn 我确知了这正是二十多天前跳楼身亡的人民大学曹廷炳老师! 呜呼,可惜曹老师已经看不到他的第一篇JACS的发布了, 这恐怕也是曹老师为学术界贡献的最后一篇文章。 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 JACS. …… 曹老师的学术成果令人敬仰,他的科研做的可以说很成功, 可是,是什么让曹老师放下了科研,放下了孤儿寡母,撒手人寰呢?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赞成自杀,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是王道。 特别是,你不是一个人,你对父母妻儿有责任,你不只是为自己活着! 社会可能不在乎你,甚至你也可以不在乎自己, 但是你的父母在乎!你的妻子在乎!!你的孩子在乎!!! 死是很容易的,一了百了, 少一个人,地球依然在转动, 所不同的,是亲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 蝼蚁尚且偷生, 而人呢?伴随着思维的开化,同时也伴随着痛苦, 幸,抑或不幸? 好好活着!!!!!!
个人分类: 随心录|33127 次阅读|89 个评论
什么人敢在这里实名写帖子?
热度 7 duke01361 2012-4-5 12:26
什么人敢在这里实名写帖子? 我个人的意见是,研究生们最好不要用实名在这里说三道四,姑且不论说的对错,重要的是不管你说的对错,你都是在冒险! 除非,你是受到某些人的指使到这里来做“水军”或是“枪” 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你还想在我国学术界混饭吃,那么你最好就退出用实名写帖子,记住“言多语失”,你难免惹人不高兴,如果是那样,你会“中枪”,为此付出代价 那么什么人可以在这里用实名写帖子? 我个人的意见是,要不你就已经根基牢固,已经到位,或者你已经宿命地退下去,去二线休息了!前者每人奈何你,后者没人和你较真! 还有,象我这样的人可以用“实名”写帖子 因为一是你可以去留都困难,困兽尤斗,无人敢付出如此的代价和你匹敌;二是,你明里暗里都有人肯为你赴汤蹈火。 如果你是这样,那么go ahead say what you want to say!
个人分类: My Ideas|292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大学学科评估的主要依据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2-4-5 08:13
俞吾金:只要不流于形式,学科评估仍然是必要的。就建立合理的学科评估体系来说,以下三点非常关键:第一,该学科基础是否扎实,主要研究方向是否把握住了,是否具有前沿意识;第二,该学科是否拥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领军人是否在学术界拥有权威性的(指学术研究上的)影响;第三,该学科是否发表了原创性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学术界拥有一定的影响。
27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易传》与占星学的关系——从《易传》对《易经》的思想拓展说
zhangqq 2012-3-28 15:22
论《易传》与占星学的关系 ——从《易传》对《易经》的思想拓展说起 《易经》原是占筮之书,占筮就是巫术。关于《易经》的成书年代,多数学者认为是西周初期。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没有提及《易》,可能孔子晚年对《易》才产生兴趣。上章说过,直到汉初,《易》仍不为经学,故不在焚书之列,有秦隶传世。《易》学自田何至杨何才立博士,为经学。 《易传》是现存对《易经》最早的系统解释,后人把它与《易经》合称为《周易》。《易传》中篇目形成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但全书为汉儒编订是学术界的基本定论。在汉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中,它与《易经》已经难分难解,尤其是作为哲学和思想,《易传》的影响实质上已经超过《易经》本身。 然而,《易经》与《易传》的世界,具有本质的不同。《易传》的形成过程,正是邹衍占星学——阴阳五行说思想大行其道之时。《左传》、《国语》中的一些《易》占解释,也涉及到与占星学关系。我试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易传》在对《易经》思想的改造与拓展中,占星学观念所起的根本作用。正是在占星学的基础上,《易传》才把上古中国人作为卜筮工具的素朴理论,建构成一个集宇宙论、本体论一体的宏大哲学体系。 第一节 从吉凶之“象”到天文之“象” 《易经》的爻、卦就是“象”。爻象只有阴阳。卦象很丰富,经卦(又叫单卦、三爻卦)有8个,别卦(又叫重卦、六爻卦)有64个。虽然爻有阴阳,卦有卦名,但象不是文字,象的意义不是文字所能完全涵盖的。象也不同于具体的事物形象,而是一种符号性的象征,其实更应该写作“相”。这个象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意象”。 八卦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这个系统运用阴、阳两个本源性的元素,构成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八个基本物质形态,建构了一种素朴的宇宙结构。这个结构与古代希腊的宇宙论(水、火、气、土),以及古代印度的宇宙论(即“四大”:地、水、风、火,)有某种相似,但又具有根本区别。因为它们不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而是八种事物形态。而且,宇宙也不是由这八种事物推演或演变出来的。整个《易经》没有表述任何宇宙生成的思想理论。这是易象的第一个特质。 《易经》用八卦两两相交构成的六十四重卦象,用象与象之间的关联,来含蕴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宇宙运动、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律,并预兆未来事物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例如:天地交合为“泰”,即安泰大吉。风在天上为“小畜”,天上有山为“大畜”,“畜”即蓄积之意。火在水上为“未济”,而水在火上为“既济”。山在泽上为“损”。火上有风为“家人”,即温暖之意。天上有雷为“大壮”。火在地上是“晋”,即日出光明之意。火入地下是“明夷”,即日落黑暗之意。可以说《易经》涉及到天文、地理、社会、政治和哲理,实际上在当时是一种实用的百科全书。西方的平面几何学、解析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形,但都遵循一些定理,是一种数量关系之中的形相。而《易经》的象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具体可感的、变化万千的世界,具有直观的性质,是能为我们直接欣赏和体味的意象,涵义远比数学中的图像丰富。因此,《易经》卦象和爻象的世界,不同于西方科学的、数学的图形世界。但是,这个象的意义最终是指向吉凶,具有实用的价值,没有形而上学的意味。这是易象的第二个特质。 象与象之间关系形成的意义,实质上就是象与辞(不专指卦爻辞)的关系。《易经》中象与辞的关系是一个谜。现存《易经》象与象、象与辞之间关系呈现出广阔的意域,虽然在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具有一种独特的关联形态,使得象与象之间具有极为丰富的义涵和恰当的张力,但很多卦、爻象与辞之间,仍然没有明确的意义链接。按说,卦爻辞是解释卦象和爻象的,例如《震》卦,卦辞为:“震来虩虩,震惊百里。”爻辞从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六皆言“震”。但是,《乾》卦的卦爻辞中却无一句言“天”,《巽》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风”,《离》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火”,《艮》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山”,《兑》卦的卦爻辞无一句言“泽”。《坤》卦与《坎》卦只说到与“地”和“水”相关的事物。 这表明,要探讨象与象之间的确定意义、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的必然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归根到底《易经》是卜筮之书,不是一个演算公式。它对于宇宙万物各种事件的解释和预测,根本依据是天意和命运,带有偶然的特点。虽然有时候它能干预某件事情的发生、发展,但它不可能把握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是不可能有必然联系的。这是易象的第三个特质。 正是由于《易经》的象与辞之间的“不对位”特征,对于《易经》的解说也呈现出很多的可能性。从《左传》、《国语》中的很多记载看出,春秋以来关于《易经》的解释就是五花八门。 这就给《易传》的理论建构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易传》关于象的理论,虽然同样是对爻象和卦象的解释,却具有根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易传》阐发了易象的来源: 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蹈之以尽神。(《系辞》上)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上) 象是圣人所作。“子曰”没有根据,主要是强调这个说法的法典意义。圣人即后来所谓伏羲、文王等,这些说法的根据只能是传说。然而,圣人是根据什么来创作象的呢?《易传》也有说法: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系辞》上)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系辞上》)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系辞》上)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 与只是根据传说来虚构卦象的作者不同,对于卦象创制的依据,也即整个《易经》的合法性,这里说得非常明确,即:“天垂象”,“圣人象之”。这个“象”实则是“天文”,圣人由此“天象”而创制了“易象”。这基本上是占星学思想的沿用。其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与司马迁概括占星学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在文字上也几乎一样。后人基本上把这个观点作为《易经》合法性的惟一论证。《汉书·五行志》开篇云:“《易》曰:‘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而生,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这些话大同小异,如出一辙。 《易传》由此还建立了宇宙发生学理论: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 一般把“两仪”解释为阴阳,“太极”生阴阳,混沌始开,天地自判,万物衍生。“四象”或解释为东西南北、春夏秋冬,或者直接解释为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个宇宙于是运行,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 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豫卦·彖》)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恒卦·彖》)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道”就是规律。《易经》中的象虽然含义丰富,但最终意义是指向人间的吉凶祸福,既没有宇宙论,也没有形而上学的思想。而《易传》阐发中的象,则是圣人依据天象创制的。从这个象,我们上以知天文,下以察地理,中以观人事。我们可知宇宙的起源,万物的产生,并可以掌握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因此,《易传》所阐发的象的世界,所呈现的形象和意义是无穷尽的。 很显然,这些思想基本上是汉儒的信念,实质上是邹衍学派占星学的观念。 第二节 从巫术之数到天地之数 《易经》中的象涉及到与数的关系。《易经》以每卦三爻,每爻阴阳不同,分别组合,便构成最基本的八卦,再八卦两两相重,分别组合,便得六十四卦。单独的爻象不能构成卦象,无法表现出宇宙和世界万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爻象要完整表现出这种关系,必需要数。这种结构,突出了一种数的思想。古人早就发现这一点。《左传》僖公十五年曰:“龟,象也;筮,数也。”韩康伯《说卦》注云:“蓍,数也。”“蓍极数以定象,卦备象以尽数。”与龟占不同,筮法起源于数,来源于上古人们对于数变的一种崇拜。 首先是奇、偶的观念。朱伯崐先生认为,阴阳两爻就是奇、偶两画,可能最初卜筮用蓍草时,完整的一根为奇,断开为偶。奇、偶的互换、倒置、错置,构成不同的卦象。这是整个《易经》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运用的实质上是2进制的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八卦两两相重构成六十四卦,更是2进制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数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电脑使用的2进制基本上是一样的方法。 其次是对“三”的崇尚。每卦由三爻构成,其包含的思想是以三为多、为极。这种观念从古至今,对后人影响至深。《老子》的“三生万物”、孔子的“举一反三”、传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国家政体的三公九卿、三省六部,直至当下人们所说的“事不过三”等等,都是这个观念的延续。 如果追寻《易经》卦爻的来源,它们与数的关系更大。现代考古发现,六个数排列的筮数卦画形式早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在商代卜甲、卜骨中数量也不少。因此,今存阴阳两爻,可以确定是由筮法中的筮数演变而来,它的原始形式和意义就是数。楼宇烈先生还进一步认为: 爻象“- -”是由“六”这个数目字演变而来,它的原始意义就是筮数六,以后成为一切偶数的代表,因而它的名称叫“六”,是“用六”。”……爻象“—”是由数目字“一”演变而来的,它的原始意义是筮数一,以后则成为筮数中一切奇数的代表,这是无可怀疑的。 虽然从现有考古材料中,还没有发现仅用一、六两个数字的卦画。但现存易卦爻象的确是由一、六两个数字演变而来,而且其原始含义是一、六也是无可怀疑的。“现存易卦卦有六爻肯定与原始筮数卦画只取六个数(也就是进行六次筮占)有关,是从那里延续而来的。” 如果说,《易经》中的象蕴涵着直观的物象及其意义,数则为这个世界建构了某种秩序。这些数与数学、几何中的数,意义不尽相同。因为,数学、几何中的数具有铁的逻辑和规律。但是,与直观、丰富的象的世界比较起来,《易经》中的数仍然具有最大确定性的因素。它所指向的意义,不是随意、混乱的,而是相对固定、明晰的。例如:“初”(一)表示起始,“上”(六)表示结束,并暗示新的开始,“二”与“五”表示在过程之中,而“五”是极为重要的位置,等等。因此,《易经》中的数虽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数学、几何中数的性质,还是与理性相关,是必须由理性来理解和把握的。《易经》中的数代表某种特定的秩序,具有一种抽象的性质;而象蕴含具体的形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它们集合一起,不仅构成一种抽象与具象的张力,也构成一种收敛与张扬、闭合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张力,形成一种特殊的思想和知识,表达了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独到思考和认识。这是《易经》的思维特色,也是中国式思维的一种特色。 另一方面,现代人类学发现,在原始宗教和巫术中很多都有对于数的崇拜。《易经》用蓍草卜筮,进行吉凶祸福的预测,根据和依靠的就是数。因此,数在这里自然具有神秘性,具有原始崇拜的意味,这是作为一般巫术的根本特征。 但是,《易传》中阐发的数的思想,与此有根本的区别: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系辞》上)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系辞》上) 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系辞》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系辞》下) 所谓“天地之数”,也是一种本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辞》上)数在这里属于一种宇宙论、本体论甚至伦理学。把天、地、人谓之“三才”,把日、月、星谓之“三光”,来自占星学的说法。《易传》以此来解释三爻、六爻成挂的根据:“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而“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说法,就是占星学理论的简单移植,连文字也相差无几。 除《易传》外,汉代易学注重天象和术数,这个根本特征被后人称为象数《易》学。从现存汉代的孟喜、京房、费直等人的《易》学,可以看出整个汉代《易》学没有走出象数《易》学的樊篱,实质上是没有走出占星学的基本观念。 第三节 从阴阳变易到“立天之道” 《易经》中的象与阴阳变易的观念密不可分。 阴阳是《易经》中两个含义相对的基本符号。作为卜筮之书,《易经》把某些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吉凶悔吝告诉卜筮的人。《易经》就是运用阴阳两个基本符号,衍变为八卦、六十四卦,从阴阳三百八十四爻的相互衍变中,试图反映宇宙、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以成吉凶悔吝的判断和预言。当然,这些吉凶悔吝都是在变动中发生的,属于事物的发展过程。这种判断和预言就已经展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可能的结果。 因此,《易经》中的阴阳两爻就不仅仅是奇偶两数,作为两个符号,它们表征了两类不同的事物、性质、现象等等。例如,“阴”本是背向阳光的意思,本身就有昧、隐的含义,表现女性和雌类动物,以及静止、柔弱、滞塞、寒冷、闭合、退守、接纳性等等,“阳”本是朝向阳光的意思,本身就有光明、显现的含义,表现男性和雄性动物,以及运动,刚勇、通顺、温暖、开放、进攻、主动性,等等。《诗经·大雅·公刘》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说明西周有阴阳概念。阴阳观念后来演变成中国思想的基本元素。 《易经》的所谓“易”,即变易、不易、简易之义。变易即是阴阳流转,变化无穷。不易是说宇宙间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简易就是删繁就简,抓住要领。《易经》把宇宙和人类社会中所有的运动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大势力的对立转化,它们之间相推相济、相生相克、相胜相减,这种运动此消彼长,永恒存在。《易经》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日新,生生不息的。任何变化,都在渐变之中孕育着剧变(例如《革》卦)。任何事物,只要达到顶点、极端就会走向反面(例如《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而且,宇宙间的发展变化是周而复始,没有止境的(例如《乾》卦辞:“元亨利贞”,义含一元复始,贞下起元)。这里运用的是整体思维的方法。 因此,《易经》的全部卦爻象,不仅描述了自然世界及其关系,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君臣、夫妻、父子等关系,还描绘了各色人等在世界中之地位,状态及行动规律、趋向,揭示出各种事件的相互联系,例如战争、外交、婚丧嫁娶,并能预示吉凶、祸福等。《易经》的思想表明,任何个体的事物和人,只能在一个运动着的环境和背景中来被理解和领悟,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意义,主导它们发展的趋势,影响它们的结果。在变与不变、通与变、时与中的过程中,象与象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相胜相减,能尽意的创构。 但是,全部《易经》所指向的目的,是阴阳和谐,万事大吉。 《易传》则对阴阳的内涵进行了巨大的拓展。首先,《易传》把阴阳与天地、道、德、仁、义、性、命等结合起来,建构了一种形而上学: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同神明之德。(《系辞》下)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 夫易,广矣大矣,……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系辞》上) 根据《易传》的理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阴阳交错、流转变化,就是“道”的体现。天之道与阴阳相关,地之道与刚柔相关,人之道与仁义相关。阴阳之义与日月一样,万古朗照。因此,《易经》的变化原理体现了“至德”。《易传》的这些思想,打通了天、地、人与仁、义、德之间的通道,从道、理到性、命,都囊括在它的形而上学之中。而占星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把天象与人间的秩序合而为一,证明人间的社会结构与列宿的结构是统一的,天理(天体运行规律)就是性命和人情,“天人”因此“合一”。可见,《易传》关于阴阳与道、德、仁、义、性、命之说,都是邹衍学派占星学思想的深刻体现。 其次,《易传》把阴阳变化与“明堂月令”之说联系起来: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挈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 八卦与八方、四季构成一个体系,这个图式在《月令》中得到详尽的描述。冯友兰先生说这是一个世界图式。 “月令明堂”之学是汉代的显学,占星学——阴阳五行说则是这个理论的骨架和精髓。 第三,《易传》中的阴阳互感思想,与《易经》的阴阳思想也有质的不同。因为,它渗透了占星学的思想: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说卦》)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上) 因此,《易传》把《咸》卦之“咸”解释为“感”,并曰: 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 天地人互感,道为阴阳动静,这是邹衍学派占星学——阴阳五行说的基本特征。《易传》认为,64卦、384爻是象,阴阳交感互动是内在动力,它们使世界生成,并使世界运动。象在这里不是孤立的,一个象往往表示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类物象的整体,而象与象之间的联系即是运动。在《易传》中,阴阳变易的义涵和功能,从卜筮预测被解释、建构成一种形而上学,一种包含天道性命、仁义道德的形而上学。 这个形而上学的内在指向是社会政治和伦理,与邹衍学派的占星学形成合流。 第四节 流动的时空:从生活世界到历史哲学 《易经》的阴阳变易也与象的时空结构相关。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由六爻构成。每一爻在空间上的不同位置,实际代表它们在时间上的不同阶段。例如,乾卦的初九爻,表明一个事件的开始,上九爻,表明事件的结果,并指向下一次发展的趋向。六爻的六个位置,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事物发展时间段。由此可见,《易经》的每一卦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形,不是简单指明一个意义,而是一个时空运行的图式。 因此,卦象中每一爻的“位”,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表一个事件过程的不同时间阶段,有吉凶不同的含义。按照《易经》的原理,每一爻如果与它所处的位置非常恰当,叫“中”或“正”,就会“吉”或“大吉大利”。每一爻的位置与数有关:初、二、三、四、五、上。因此,“中”和“正”也与数有关系。 象与数一体,实际就是时与空交错。它表明,《易经》中作为空间象征的“位”与时间概念的“时”是不可分的。“时”也即“变”。空间的“位”不仅是在“时”中形成的,是这个时间过程中短暂的“立脚”场所,而且“位”(六位)还随着“时”的创进而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易经》中所有的象都不是平行并列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层次、有等级的,通过有机变化达到完形。就是说,《易经》中的空间是在时间中变化、生成的,时与空是不可分离的。“爻者,言乎变者也。”(《系辞》上)“变”在《易经》的体系中,既是时间的因素,又是空间的因素。 因此,如前所说,《易经》中的数,不同于今天数学中的数。数学中的数是一种最抽象的形式或符号,本身与世界万物的任何质料是分离的,独立于一切物质形态之外。因此,它最多具有空间性(例如几何),而不具有时间性。它常常是作为其他科学,例如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被运用。数学科学本身实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纯形式的游戏(例如复数展示的关系与现实世界是无关的)。《易经》中的数与象在根本上互为一体,难分难解。数即象,象即数。象与数本身之中就含有运动和变化,以虚运实,无方无体,展示了一个时空一体的观念。这样,《易经》中的空间永远是流动不拘、具体可感的,而不是抽象的、数学的或几何学的。时间在这里不仅与空间,还与特定的事件相关,因而与季节、特定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 不过,《易经》归根到底是卜筮之书,主要功能是预告人的吉凶悔吝,“时中”则为大吉大利。所以,《易经》的时空一般只是描述一个具体事件的发展过程,这个时空最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时空。 《易传》则把这种时空拓展到整个宇宙,而这个宇宙实质上就是占星学——阴阳五行说的宇宙: 六爻之动三极之象也。(《系辞》上) 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系辞》下) “三极”即天、地、人三才。爻所有变动,就是一种宇宙运动。这样,对于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易传》作了特殊的发挥,解释为六十四卦之最。不仅文字最多,专有《文言》全面阐释,而且最为系统,集中表述了《易传》的宇宙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彖》)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彖》)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乾卦·文言》)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卦·文言》) 在这个阴阳五行、日月列宿周转流动的宇宙里,一切都变动不居、生生不息。世界万物运动的根据在于“变”,“变”是绝对的、永恒的。在变化中,天、地、人以及君、臣、百姓各得其位,因而也各得其所:“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因此,这也是一个汉儒理想的太平盛世:“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宗白华先生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空间与生命打通”。其实,时间和生命的意义对于古代中国先民来说,就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时成岁”是中国古人生活中最普通、也是感受最深刻、最丰富、最有意义的时间。体现在“四时成岁”所展开的大千世界中,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也得以展开。因此,他把《易传》描述的这种时空称为“具体的全景”(concrete whole),这个时空因此不仅被法典化,而且被意义化、表情化,达到了一种意蕴的境界。 而且,流变的时间不仅与空间一体,还是具体生命活动的节奏,宇宙生命与个人生命融为一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象》) 与时空一体的具体的人生、生命,因此具有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意味。 当然,占星学的目的是为现实的政治服务,因此,《易传》又把宇宙、天地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合而为一: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卦·彖》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系辞》上)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彖》)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系辞》上)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乾卦·文言》) “天文”即是天象,“人文”即是文化、政治。这景象之中包含有宇宙、世界的秩序,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安宁,还呈现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程。《易传》这里所展现的时空,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历史,而不是脱离人类历史生活、与人类无关的宇宙时空。《易传》这里所阐发的“变”,则是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和规律,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历史理性的特征。 因此,圣人正是根据观天象、察天文来治理人间社会: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闔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上)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系辞》上) 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系辞》上) 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彖》) 在《易经》中,掌握卜筮的人只是一个巫史,其职责只能对于某个事件进行预测,以告诫、警示人君。《易传》则把掌握卜筮之人奉为察知天道和人道的圣贤,他的职责和使命是治国安邦、济世救民。《易传》在这里阐释的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哲学,是正统的汉代意识形态。而这正是邹衍学派占星学思想的现实指向和终极意义。 第五节 小结 概而言之,《易经》是卜筮之书,相信有种神秘的力量可以左右和启示人的命运,认为世界万物与人事之间具有某种契合。它又认为通过人的努力,人的遭遇、命运可以转化。因此,它预告人的吉凶悔吝,对人有劝诫、引导、警告之意,但终究是一种巫术理论。《易传》则是一种形而上学。这个形而上学的骨架,是邹衍学派占星学——阴阳五行说,其意指几乎遍及当时人们所想像到的宇宙万象和大千世界的一切方面。 从历史的、政治的意义说,《易传》属于汉代的意识形态,与五经的其他文本一起构成汉帝国的统治意识。从哲学的角度说,《易传》是一个试图解释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无所不包的理论模型。这个理论模型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蓝本。 而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还是哲学理论,邹衍学派的占星学思想不仅是其构成要素,还是其灵魂和核心。 《易传》所建构的这种形而上学,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儒、道、释)、艺术(文学、绘画、书法、雕刻、舞蹈、音乐等)、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体育(围棋、武术等)、宗教(道教)、军事(兵法)等,几乎渗透在中国思想的一切方面。阴阳变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密码。 当然,《易传》的思想非常驳杂,其中吸取了大量的先秦儒家思想,因此一直被奉为儒家经典。还杂取了先秦道家等思想。这些方面的问题学界讨论甚多,见仁见智。限于篇幅和学养,本文只涉及《易传》与邹衍学派占星学相关的思想,对于《易传》的其他思想就存而不论了。 因为《易经》的基本素材属于西周初期或前期,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古史辨》第三册)一文,对卦爻辞中的历史人物作了清楚的考订,其结论基本可靠。李镜池也认为《易经》成书于西周晚期。(李镜池:《周易探源》第3页。中华书局1978年)朱伯崐先生说:“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从事占筮的人,有周史、史墨、史鱼、史赵、史苏、蔡墨等,他们都是周王朝和诸侯国的史官。《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0页)但也有不同看法,例如侯外庐等人认为:“《易经》一书,不论卦、爻、辞、传,都是战国以来的作品,不足据以论西周。”(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26页) 朱伯崐先生曾提到邹衍对于《周易》的影响,但只限于阴阳五行学说。(见《易学哲学史》上册,第34页。)王博先生提到“易象”可能与占星术相关,但没有梳理中国上古天文学与占星学的关系,也没有展开系统论述。(见王博:《易象的空间——以易传为中心》,《哲学门》第十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后来人们常把“易象”解读为“意象”,这首先来自《易传》“立象以尽意”之说。唐以后意象之说用于诗学。诗僧皎然《诗式》云:“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义。”司空图《诗品》云:“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恽南田《题洁庵图》云:“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宗白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精妙的意境理论,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第59-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但这里的“意象”已经不完全是“易象”了。 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自序》,中华书局1984年。 朱伯崐认为,古代解《易》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种说法: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取象说和取义说还取其中二至五爻的卦象,后来被称为互体说。(《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9-25页。) 宗白华先生描述象的这种状况说:“象为圜,执其环中以应无穷。”(《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62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张祥龙先生说:“卦爻易象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符号系统:它是深层多维的,有数、形、位、时等多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都是可以合理推演的;而且各个维度之间也是可变换沟通的。这样就造就一种比‘镜屋’还更巧妙的相互投映的‘全息’效应,或现象学中讲的境域构成的效应,具有很强的构象和诠释的能力,比西方古代和现代的公理化系统从本质上要更聪灵。”“总而言之,象与辞的主要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凭借象与辞的动态的、境域式的变通来建立或‘构成’的。……这种‘变通’是象辞互向或双向的,而且象的变通是打通象辞联系、揭示《周易》的哲理含义的更有效方式。不这样,《易》的深刻的哲理意义反倒出不来。换言之,《周易》中象与辞之间的距离在这种双向变通中成了‘解释学的距离’,要求和激发着一种注重语境和变易成象成文的思路。”(张祥龙:《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哲学门》第三卷,第一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参见朱伯崐:《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1页。张祥龙先生对于《易经》2进制的思维特征与莱布尼兹关于2进制数学的构想的优劣得失作过深入讨论,详见《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笛卡尔也曾有建立“普遍数学”的理想,他认为事物的可理解性归结于秩序和度量,无秩序不可理解,无度量理解不可以精确。“普遍数学”就是关于一种事物的秩序和度量的一般方法。也就是通过“普遍数学”来认识事物,这是人类固有的禀性。详见钱捷:《笛卡尔“普遍数学”的方法论意义》,《哲学门》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见朱伯崐:《易学哲学史》上册,第11页。 见楼宇烈:《易卦爻象原始》,《温故知新》第101-118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他甚至认为,“以‘- -’‘—’作为阴阳性质的代表符号,是在《周易》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才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意义,可能是《系辞传》出现以后的事了。”(同前) 参见朱伯崐:《周易与现代社会》。载《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祥龙先生说:“此所谓‘变—通’,所谓‘时—中’或‘中—庸’。能深刻地感受形势、情境中的‘时’,能通过这种境域体验领会万事万物的时机,尤其是朝向未来的时机,是真正的‘得道’,是最高的智慧。”(《象、数与文字——周易·经、毕达哥拉斯学派及莱布尼兹对中西哲理思维方式的影响》。)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八卷,第526页。 王博先生认为,这里八卦与五行的对应是:木-巽,火-离,土-坤,金-乾,水-坎。(王博:《易象的空间——以易传为中心》,《哲学门》第十六辑)《史记·律书》所述八风音律与月份对应,就是用八卦的模式说明律历,即关于历法和相应的气候物候状况,也是描述太阳周年视运动和一年里各个月份的名称、气候物候特点。《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就用九宫八卦盘安排了一年365天的历盘。1977年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一个“太乙九宫占盘”,与《灵枢》中的《九宫八风图》基本相同,因而证实古代用八卦九宫历盘是当时的一种历书。(见卢央:《易学与天文学》第33页,中国书店2003年) 朱伯崐先生大致概括了属于《易传》中阴阳范畴的事物:“天地,日月,寒暑,昼夜,山泽,火水,男女,父子,君民,君子小人等;涉及的性能有:刚柔,乾顺,圆方,奇偶,动静,明幽,进退,盈虚,长消,辟闔,屈伸,生死,治乱,安危,存亡,尊卑,贵贱,仁智等。总之,光明,主动,刚健,积极,前进者属于阳,阴暗,受动,柔顺,消极,后退者属于阴。”(朱伯崐:《周易与现代社会》)有人甚至认为:“我们可以在基因代码和亚基本粒子的理论中识别出‘阴’、‘阳’元素或者过程。相似的,我们也没有理由断言价值、情感和意图等就一定不能用‘阴’、‘阳’的语言来描述。这样说来,‘阴’、‘阳’可以被视为创生了关系和变化中的中性和变异性因子。”(成中英:《易经哲学中的“易”与“气”》,《哲学门》第十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611页。宗白华先生还认为,《易传》阐发的数“以构成中正中和之境为鹄的”,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乃生命进退流动之意义之象征”。(同前,第597页。) 蒙培元先生说:“《易传》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这里说的‘天’,具有超越义,但并不是实体,它无非是宇宙自然界的全称,是一种哲学概括。所谓‘天人合一’境界,就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自由’。”(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第123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活着:八位老人守山30年造林13.6万亩
miran 2012-3-21 18:00
[转载]活着:八位老人守山30年造林13.6万亩
几个纯朴老人辛辛苦苦种得13.6万亩树林,政府与国家怎么好意思无偿接受?更多人为他们的处境心酸,为他们的付出多少感觉有点不值。但无论如何,他们比那些养尊处优、搜刮民膏的“公仆”和学术界混吃混喝的“专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大。特向他们致敬,希望他们有尊严地活着,并被世人尊重和认可。。。。。。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活着》:“陆良八老”列传 新闻_腾讯网 http://news.qq.com/a/20120315/001631.htm#p=1 8位老人守山造林30年 每天工资7毛钱 云南陆良有8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三十余年来只做了两件事:种树、守山。他们这16只手在 荒山上种出了13.6万亩树林,最后又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而他们每人每天只领7毛钱的工资 。现在他们的心愿,只是希望能解决一下低保。 从陆良县城出发,沿途高山大多遍布乱石,属典型的岩溶地貌,土地石漠化程度严重。然 而在距县城30公里处,道路两旁忽然出现满眼的郁郁葱葱,这就是被称为“花木山林场” 的7400余亩林地。其施造者,便是人称“陆良八老”的8位耄耋老人。 2012年2月22日,“陆良八老”的合影,从左至右:王小苗、王家寿、王家德、王长取、王 云方、王家云、王开和、王德映。时光追溯到1980年末,当时的大队民兵营长王小苗在带 领民兵上花木山训练打靶时,发现目光所及竟是满眼荒芜。他便下定决心上山开荒种树。 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这八位汉子或许未曾想到,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 将始终与这座山、这片林为伴。 在荒山上种树,辛苦可想而知。三十年前,“陆良八老”还都是敦实的汉子。他们凭一身 蛮力和简陋的工具,硬生生凿石挖坑,一个星期就要报废一把钢锄头。雨季来临时,为了 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们便冒雨栽种;冬季到来后,天寒地冻也得住在山中。 这是王小苗老人的脚,当年种树就住在山上,夜间气温低,脚底板就给冻成了“树根” 这段艰难的“培绿”之路前后历时4年。到了1984年年中,占地7400余亩的林场,已经具备 了雏形。为了纪念大家曾经的艰辛付出,8个人一致同意,将这片林场取名为“花木山林场 ”。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75岁的王长取回忆自己种树的时候说,他一般都是带着百把人一起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 ,毫不顾及什么刮风下雨,甚至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称得上意气风发。“那时候,我 就觉得自己很光荣,很有斗志。” 用11年种树,再花19年守山。将树苗种下去之后,“八老”就开始了漫长的守山岁月,个 中艰辛不亚于开垦种植。1983年的一次,王小苗在守山过程中三天水米未进,一屁股坐在 一棵树下睡了过去,差点儿没唤醒丢掉性命。 因种树经验丰富,八老在附近县乡声名远扬。从1980年到1991年,八老先后在陆良龙海乡 、马街镇、三岔河镇、河水乡,甚至邻近的师宗县都种下了林场,累计共13.6万亩。 上世纪90年代初,曲靖当地媒体为八老拍下了这幅照片。那个时候,他们已显出老态。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八兄弟每天的工资是0.73元。王家寿的老伴李光珠总说:“老 倌是苦了一辈子,苦了一身病回来。现在一无所有,有点不太值得。”王长取的境遇则更 令人心酸。他儿子因罪获刑。如今他和老伴儿都年过七旬,还不得不成日下田劳动,抚养 两个孙子。 不过幸运的是,虽身体都或多或少有些毛病,但八老如今全部健在,而且依然保持着亲密 的兄弟情谊。王小苗说,这三十年来,八个人从没有红过脸。 让我们记住这八位老人:王德映,78岁,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自从30年前选择上山 种树那时起,就基本上顾不得家里的小脚老伴了。而今,老人说他因为家庭经济原因,遇 到感冒时一般都舍不得花钱买药,每次都靠自己上山采药“发发汗,扛过来”。 王小苗,72岁,“陆良八老”的领头人。1983年暑假,王小苗17岁的大儿子突然发烧,因 无钱医治去世。老伴儿一个人在医院附近挖了个坑,把孩子埋了。王小苗直到10天后,才 知道大儿子的死讯。 王云方,84岁,就在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差点要了他的命。每每坐在椅子上的 王云方,总会不时用手紧按着的小腹部位,并使劲弓起身体,踮起左脚,将左边的身体死 死顶在大腿上面。老人说,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总觉得小腹疼。 王家德,79岁,每天得下地干活养活不能动弹的老伴。他盼着80岁赶快到来,因为这样就 可以得到政府每年360元补贴。 王开和,身材高大,站在自己屋檐下,他说:“嘿嘿,房子快要倒了!” 王家云,现在耳背眼花,总是被老伴保小四斥责为“脑子差”。 王家寿,78岁,看起来已经十分消瘦了,一张满是褶皱的脸庞上遍布老年斑。因为罹患严 重气管炎,这几年来,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与人谈话时,几乎每隔几分钟,便会发出一 阵阵剧烈的咳嗽。 王长取,75岁,与王家寿是亲兄弟。自从30年前跟着哥哥一同上山种树开始,兄弟俩的全 部生活重心便落在种树上。自2006年开始,因为儿子犯法进了监狱,儿媳改嫁,在长达6年 的时间里,王长取以苍老之躯肩负起了2名小孙子上学读书的重任。 现在的王云方,什么活都干不动了,每天也只能到处走走。2010年“退休”时,政府给每 位老人发了2000元钱,到如今已经所剩无几。王云方说,希望政府能考虑一下他的实际情 况,每月给他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起码,自己吃药的钱就有了。” 推荐博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败局:提振、猫腻、公子、剥削、官二代、昏庸、腐败 新疆摄影作品之二 : 图片集锦 《魅力新疆》摄影展入选作品之一 : 图片集锦 集体世袭的中国高层:藉助权力赚取财富 看不懂的农村 : 豫北老家农村见闻 电影鉴赏系列: 电影鉴赏 : 《危险方法》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之精神分析学 ; 电影鉴赏《卑鄙的我》:萝莉与大坏蛋奶爸的故事 ; 电影鉴赏 : 《巴黎野玫瑰 》; 电影鉴赏 : 《开往春天的地铁》影片赏析 ; 发条橙子 : 传说中的 中国 暴力亡命 “ 哥 ” 几则 ; 大败局:中国式尊严 【诗歌】人行天桥 本博客主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135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3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学术界的笑柄
热度 4 zjcui 2012-3-21 09:09
从在读本科生直接升任教授级研究员。既然一个本科生可以解决一个重要的数学难题,大概这个难题不太难吧。 记得DNA测序刚刚出来时,曾经有教授让家里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识别特殊的序列特征。经过训练后,小朋友确实可以做些成人做不出来的识别效果。 具有一定天分的超常学生,确实应该提供特殊的条件如经济条件,帮助其完成所探索的学术问题。但是完全没必要冠之以“教授”级别。既然已经成为正教授,那就不要再读研攻博了呗。反之,既然需要在其他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培训过程,那就说明尚未达到正教授的水平。 有些人确实在有了一定权利后,脑袋发昏,不能做出最基本的正确判断。 而中国媒体现在追求的是吸引眼球,而不论这种眼球是愤怒的、谴责的、色情的、抑或是精神错乱的! China has become the laughingstock of the academic world! Ballistic elevation from a lowly undergraduate to a full professorship in no time, such things can only happen in a crazed world such as present-day China. It has been reported presently that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a so-called 211 designated university has recently been promoted to a full-professorship, after solving a difficult math problem. Many people say that since such a problem can be solved by an undergraduate, the problem may not be that difficult! Such mind-blowing events remind me the occassion when DNA sequencing was only starting to run in full gears. At that time, some researchers involved in sequence analysis reportedly used to train their kindergarten pupil sons or daughters to help to decigher special base sequences. It was said that indeed such infants did have special talents to recognize some of the DNA sequences.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outstanding students must be encouraged to pursue their academic interests, even with substantial amount of financial assistance. But to immediately become a full professor? Are the full-professors so cheap in your university? If indeed the student can be a competent professor, then he or she must do a professorial job like publishing peer-reviewed papers at a regular rate, and give lectures to undergraduates, and supervise MPhil and PhD students. If the student still has to go through the BSc to MSc to PhD training process, then that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hat particular student has not reached the high academic level of a full professor. A significantly large number of bureaucrats in China after achieving positions of whatever little power,their power-crazed poor mind starts to crumble, rendering them completely unable to make the most basic legical decisions. Power erodes the mind. Where else can you find such vivid examples than in present-day China? The Chinese media are not helping the situation either; on the contrary, the media rather power such sensationalizations. Even the main stream media sometimes pursue sensational news items as their ultimate goal. Sex, violence, intrigues. schemes, whatever that catches the eye-ball. No matter that such eye-balls may be angry, frantic, condemning, lewd or ever more crazed than before!.
个人分类: 新闻评述|184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学术界是否需要人员下岗
热度 2 lsx4431131 2012-3-18 22:54
众所周知,中国学术界水分含量越来越多,抄袭现象很严重,出现方舟子这样的打假英雄,对此我只能引用傅作义的强烈言辞,'丢城的不觉得耻辱,守土的倒成了英雄,这是个什么世代'这个时代出现英雄应该高兴,然却是我们学术界的一大耻辱,英雄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学术界许多科学工作者丢掉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是一个不称职的科学工作者。 一个伦理道德丧失的工作者,是否还称职,有待商榷。据了解每年我国毕业的博士和硕士可以十万计,在他们毕业时必须通过论文证明自己的科研水平,得到大众和国家的认可,这些里面有多少是真实水平,又有多少是水分呢?这就不得而知了。那么他们在科学工作中是否合格呢?市场上职员不合格可以下岗,可他们怎么办? 另外,我个人认为国家想缓解就业压力,就大开门径使许多高中生享受大学教育,是国家方针上的一次考虑不周。我承认这对国民素质提高具有很大作用,但另外一方面也展现大学教育的不足,七八十年代实行的是精英教育,现在是普及教育,水平上差距是可想而知,不仅仅一般性大学水平低下,连985和211类大学也在走下坡路。致使大学生毕业成了国家一大难题,这该归功于大学还是社会?现在硕士的大门也同样敞开,甚至博士的大门也是,那么他们毕业时会不会仍是国家一大难题呢?还有对于任何教育机构,输入的是学生输出的又是什么呢?是否具备毕业生的水平呢?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招收他们是对他们有好处还是有坏处? 我并不怀疑博导和硕导的能力,但他们的培养方式是否能培养合格的科学工作者让人质疑,如果他们不能,是否该停止他们的招生行为,如商场一样经营不善,吊销他的营业证呢?如果导师本人存在不符合科学工作者的身份,对他又该如何处理呢?让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科学工作者下岗,合理吗? 我仅仅提出疑问,至于回答还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篇博文,有些拙劣,希望同仁莫要见笑!
277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爱科研,就得赚足银子!
热度 8 caojian123 2012-3-16 16:23
现在的老师,动不动拿他们起步时的艰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你上一堂生动的政治课。那个艰难啊,那个辛酸啊,真是一把鼻子一把泪啊!让你听的肃然起敬,甚至潸然泪下,让你一下子有了即使饿死也要科研的凌云壮志,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苦尽甘来的! 后来,你会慢慢发现,原来这些都是神马啊!在过去那种大家都穷但相对公平的环境下,你还坚持搞科研,只说明了一点:你有眼光,知道将来前途无量。那时虽然苦,但不存在市场经济的风险。房子是单位分的,老婆工作是单位解决的,子女上学是学校照顾的,实验室的仪器是公用的。而且,那时尊师重教风气蔚然,搞科研自然是一种令人极度羡慕的职业。 可现在呢!呜呼!!!面对父母越来越年迈,物价越来越高涨,就业越来越困难,房价越来越不稳,你能淡定吗?君不见,土地承包制度或私有化已浸透到学术界的各个方面了吗?这个领域你承包一块,那个领域他承包一块,这个实验室,这个仪器。。。都一样,归个人所有了。你要用的话,拿银子过来! 在这个疯狂支出的世界里,你要热爱科研,就得赚足银子。不然,任何时候步履艰难。没有银子,你无法去野外,无法做实验,无法养老送终,甚至无法糊口度日。 如果能像过去一样,单位分房子,课题大家做,设备人人用,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现在的科研环境,让你无法淡定,更让你无法不功利。 名利双收的牛人们,少来这套:你们年轻,吃点苦是应该的,先苦后甜嘛。站着说话时间长了,也会腰疼的。
36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查询SCI、EI检索的方法
zhangenzhan 2012-3-13 08:45
学术界,尤其是国内学术界,把SCI,EI看得太重,很多大学都要求博士毕业要有SCI,硕士毕业要有EI文章。在加拿大,就我看来,不是很注重这一块,主要是分期刊和会议,另外就是业内有自己的标准,哪些是牛的期刊,哪些是一般的。甚至觉得有的好的会议比一般的期刊都要好,那种会议的每一篇稿件的审稿人有5到6个,通常回来的审稿意见都有论文本身那么长。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潮流,一个趋势,我们不仿也不得不见风使一下舵。在投稿的时候就考虑一下,调查一下,以免埋没了金子的发光,延误了它耀眼的时机。下面,就我的个人的一些了解和理解,写一点关于如何确认自己的文章是不是被SCI,EI检索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写得不对,欢迎各位专家指正。 EI检索一般在Engineering Village 上进行查询。一般国内高校都会有图书馆的入口。这里要注意的是一般不选数据库直接进行搜索在Datebase选项后可能有两个数据库:Compendex(即EI网络版)和Inspec(英国科学文摘)。当你的数据库显示是compendex时,恭喜你,你的文章被EI收录。当你的数据库显示是Inspec时,表示未被EI收录,但是,未被EI收录可能被SCI收录!即Inspec数据库收录的文章虽然可能不是EI检索,但可能是SCI检索!有时候一篇文章会既被inspec,也被compendex收录。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建立的科技期刊文献检索系统,被 SCI 收录的期刊分为核心与外围两个范围。核心部分包括期刊 3000 多种,涵盖了全世界范围内各学科领域内的最优秀的科技期刊;外围部分包括核心部分在内,有期刊 5000 多种。外围部分的期刊虽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技期刊,但与核心部分相比,学术水平相对低一些。 《 SCI 光盘版》即 SCI 核心部分收录的期刊论文,《 SCI 网络版》即 SCI 外围部分收录的期刊论文"。 SCI 检索我觉得有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去Thomson Reuters的网页看它的期刊列表: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mjl/ 。直接在search terms下输入想要查询的内容。另外,在网页的下端有收录期刊列表选项注意有Science Citation Index 和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国内习惯称之为核心和扩展)可以更详细的查出关心的期刊是核心还是扩展。另一种办法是直接查文章是不是被SCI收录。这时是去ISI Web of Knowledge(是Thomson Reuters的产品之一,国内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有入口)这时要注意选择网页上面的Web of Science,而不是All Datebases,这样搜出来的才是表示被SCI收录的文章。 查询的时候,注意在EI数据库里一般是将姓名写全(Qiaokang Liang),而在SCI里姓写全而名只用了第一个字母(Liang QK)。 总结一下, 1,如果查文章是不是被SCI检索:进入ISI Web of Knowledge,选择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进行查询; 2,如果查文章是不是被EI检索:进入EI Village, 选择Compendex 数据库,进行查询。 转载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978430100iqpp. html
2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南大学校长的教育改革
热度 12 zsl4830932 2012-3-8 10:36
读完《中南大学将实施最激进改革 讲师不用上课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26do=blogid=545141 措施力度很大,针对当前学术界的一些弊病,先不说是否与国际接轨(说实在的对这个词相当反感),只要是符合学术氛围形成,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科研工作者工作热情的措施就是好措施。 第一、给青年教师最大的自由空间,在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也最有科研热情的年龄段里去出成果。当然出成果还是要有配套的机制,仅仅是用 6 年这个时间段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来 “ 恐吓 ” 青年教师是不够的。 其二、管理人员的收入不再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而是根据服务年限和服务质量。大家不用为当官争得头破血流了。这一点确立教授为主体,管理为辅助的一个合理的结构,而不是像很多学校管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极大牵扯教师们科研教学的精力。 同时读完这篇博文之后对张尧学院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百度其履历以及其他新闻发现张院士经历之丰富令人叹服, “ 种过地,经过商,教过学生,当过官 ” 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当过兵坐过牢了。 2001 年 6 月至 2009 年 7 月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期间 “ 在高校推行 4000 门精品课,万本新教材,鼓励教授走上本科生教学讲台 ” , “ 全国大学生中间推行的一项创新性实验改革 ” , “ 针对 “ 哑巴英语 ” 的问题强调听说能力,推行英语教学改革,新的四、六级改革方案出台 ” 等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当然在他任职期间高校同时也涌现了更多的问题,但是其所处位置只能在他能力范围内周旋,不能太多苛责。中国高等教育积弊丛生但还不是积重难返,这是一个改革的好契机。教育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基础和希望,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明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他也许是体制内教育改革的探路者,这些措施可能也是教育部内部的共识,由他扛起起这个教育改革的大旗,相比刘道玉教授、朱清时教授他有着教育部的背景,体制内就存在着改革的冲动,他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和信息渠道,相信他会把中南大学引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7396 次阅读|18 个评论
【陈氏微博】假如众所周知先生当上了院士,后面的事情还会有吗?
热度 19 陈安博士 2012-3-7 14:29
  引用:“ 众所周知,中国学术界风气不好,而生物学界就是一个典型。 ”   评述:逗号前的话都不错,生物界是不是典型,这个大家可以在不同学界之间比较一下看。但是,整个生物界(尤其是这个学部的院士们)没认真接纳某人并高捧,这后果绝对是严重的。   假如众所周知先生当上了院士,后面的事情还会有吗?或者,我们可以期待他指名道姓地说某院士水平差,应该滚蛋;或者,关于院士,同样的话全都反过来照积极的一面说了。   各位每篇博文都去热捧的粉呀丝呀的,您有见过他老人家对自己和自己夫人都身在其中的“X人计划”的批评吗?如果见过,请抓紧告诉俺,俺全文引用。或者,这个“计划”竟然是完美到不需要批评的?   这位先生说的风气不好,其中一个怕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而这位先生的说话和作为则在不断地为这句话做注脚。   明明是个“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一人,怎么竟然成了科学网的学者偶像了?还引来看上去似乎也算得科学家的粉丝一堆,我真是费解了。
个人分类: 人论|4203 次阅读|40 个评论
学术界的山头主义
热度 12 孙学军 2012-3-4 09:46
在国内举办学术会议,有时候会遭遇到学术氛围不够的问题,如果说有的学术会议是水平不够的问题可以理解,但有的明显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会议也不见的能见到国内同行的热情,这就难以理解了。如果认真分析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你会发现国内学术界的山头主义或伪学派现象才是产生这种漠视真学术的重要原因。 在学术领域,存在学派之争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也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但学派不是拉帮结派,不是占山为王,不能以资源垄断为目的,打着学派之争的名义,争取小团体利益。否则学派可能会堕落为伪学派。( 《辞海》 “ 学派 ” 词条解为: “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 这是指传统的 “ 师承性学派 ”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可以形成 “ 师承性学派 ” ,同样,因以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明,或某一社会,或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传统的一些学术群体,同样可称为 “ 学派 ” ,或曰 “ 地域性学派 ” (包括院校性学派),或曰 “ 问题性学派 ” 。 ) 一、国内许多学术领域存在伪学派现象。 就我比较熟悉某些领域,许多专业都存在不同学派的现象。之所以我说是“伪学派”,主要是这种学派的现象完全不同于真正的学派相争,而更象是山头主义,本质是为抢占资源。伪学派林立的专业往往是那些拥有附加资源比较多的学科。例如有的专业使用许多医疗器材,这些器材有许多商业利益。就有许多企业单位赞助的机会,只要你能拉起一帮人,可召开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只要这些会议能让那些科室的负责人参与,就能获得很多商业赞助。于是促成许多人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拉山头。有国际影响的,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有学术任职的,可以依靠学会的名义;单位名气大的,可以依托单位的名义;和专业大老关系密切的扯虎皮拉大旗,总之是各显神通,各成一派。 二、伪学派不利于学术交流。 有一些伪学派虽然表面上可能存在学术观点的争议,但大部分都是以学术观点相左为幌子,学术交流和争议不是目的和重点,争取学术以外的资源才是根本目的。由于学术争论不是根本,经常有人利用学派之争来实现争取更多学术地位学术任职的目的。曾经多次经历过这样的情景,一帮人私下热烈商议如何提议增加学术职务的议题,另一帮人作为拥护者集体呼应。而会议一旦到真正学术交流的阶段,许多人没有了热情,变的非常安静。 三、伪学派是学术商业化的表现。 所以会出现伪学派现象,是在于一些学术领域的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学术争论被抢夺经济利益取代。之所以有许多人热衷于学术山头化,是因为山头化的学术模式对许多对学术没有兴趣但对学术的附加值有兴趣的人提供一条生存途径。通过形成一些小团体,形成一个帮派,在获取经费,获得学术职位等方面建立一个有组织的队伍。 科研和学术诚信缺乏,科研利益冲突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管理等,也是导致这类现象产生的土壤和基础。 如何解决学术山头主义,如果解决伪学派现象,学习学习领袖著作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 “ 山头主义 ” 是个形象说法,没有文字定义。 ” 山头 ” 指的是不同根据地,一个根据地好比一个 “ 山头 ” ,众多的根据地就有众多的 “ 山头 ” 。 “ 山头主义 ” 相当于本位主义、地方主义。 延安整风后期提出反对山头主义问题。毛泽东也主张反对山头主义,因为它于全党的团结和统一不利。不过,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山头主义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只能逐步消灭。据此,毛泽东提出消灭山头主义的四个步骤。 首先是承认之。山头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而不是人为的。中国共产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革命的烈火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一处一处分别点燃的,各块根据地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加上交通阻隔,通讯困难,与中央的联系以及彼此间的联系不多也不直接。各根据地只在中央的大政方针下,独立自主的对敌作战,因而形成各自的斗争方式,各自的人缘关系。在观察问题时,立足点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在各根据地联成一片、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应当予以承认。 第二,照顾之。各根据地长期在分割的状态下独当一面地开展对敌斗争,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独立支持而不被敌人打垮,主要靠了根据地的军民,官兵,上下级之间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他们这样做已属很不容易。而且各 “ 山头 ” 的同志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的感情关系,对于全党的统一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只要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全党大团结的基础。因此不仅应该承认,而且应当予以照顾。所谓照顾,就是在考虑全局问题,特别是在用人上应当顾及到各个 “ 山头 ” 的利益。应当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代表性、应当允许那些老上级老下级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 第三,削弱之。各个 “ 山头 ” 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级关系,拿到全局的方位来看,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影响全党的团结和统一。动不动讲 “ 他们 ” 、 “ 你们 ” ;只认老上级,不认新上级;只关心老部下,对新部下不亲切。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会形成自由主义。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包庇袒护,以感情代替原则。严重者会发展成正派主义,一个 “ 山头 ” 下来的人彼此抱成一团。因此从全党的团结统一出发,对 “ 山头 ” 和 “ 山头主义 ” 应该逐步削弱,而不加强。 最后是消灭之。 “ 山头 ” 是客观历史条件造成的事实, “ 山头主义 ” 是这种事实的反映。随着各个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 “ 山头主义 ” 应该逐步削弱。一旦全国性的政权基础形成, “ 山头主义 ” 就应当归于消灭。只有这样,才能最后达到全党的统一和一致。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教训:一支强大的革命队伍在打退或消灭了敌人以后,又面临着内部的分裂对抗,甚至互相仇杀,为敌对势力卷土重来提供了机会。内部危机总是和革命的胜利同时增长。太平天国就是这样功亏一篑的,李自成的失败也有这个因素。毛泽东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着眼大局未来,对 “ 山头主义 ” 采取分步对策,一方面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 正因为 ” 山头 ” 存在已久,毛泽东在党内注意约束自己,不同党内某一个或某几个军政要人发展超出同志、超出战友关系的私情。他认为作为全党领袖,对不同 “ 山头 ” 的人,不应该有亲疏远近,而应该照顾大多数,从全局出发。他以博大的领袖胸怀要求自己,也这样教育别人,终于把一个有众多 “ 山头 ” 存在的党带向高度集中统一的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没有学会就成专家了
wangzheBJTU 2012-2-29 21:10
郭德纲评论相声界时有一段非常适合学术界,其大意是:有些演员还没有学会说相声就出名了,从此到处抛头露面,招摇撞骗,再也没有机会去学说相声了,再没机会去提高了。大家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也是这样的,特别是在那些钱多人傻的行业里。
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场域中科学怀疑与信任的辩证统一
kejidaobao 2012-2-17 11:10
文/朱大明 如何认识和处理科学质疑、批评与科学家之间的人际信任及和谐关系以更好地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学术界关注的话题。文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语境下,批判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和实证主义文化的话语霸权,指出: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是科学场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有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制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 “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现实科学实践中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文献 强调科学信任在科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意义,期望建立信任、合作、和谐的科学秩序,其立意显而易见。但其中的某些观点、论证也值得商榷和补充。 文献 认为:“科学信任”是一个道德范畴,是表征科学场域中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的情感状态,即科学家之间的“情感型信任”,其指涉的是科学家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德性诉求;而“科学怀疑”则是指在对科学家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肯定的基础上,对科学内容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从科学实践的建构维度来审视,逻辑推理也具有文化相对性,它也常常隐含着科学成员对科学常识和习惯的分享,而这种分享正是基于对科学前辈的信任。而实证也由于“实验的无限回归”在操作层面上无效,从而不得不依赖于对权威科学家的德性和素养的特殊信任。信任等道德认同和归属在科学秩序的维持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科学怀疑只是一种方法论层面的促使科学知识处于不断修正、完善、发展的有效策略。“科学信任与有条理的反思精神两者不可或缺,但科学家之间的人际信任的作用更为根本一些。” 作者还指出:“从来就不存在只讲怀疑而无所信任的科学行动者,问题就在于信任谁,可信任度为何,信任的内在机制为何以及建构信任的策略为何?”“有条理的怀疑是科学家工作的一部分,信任更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环节,它们是从两个维度来审视科学秩序的不同向度,因此必须意识到科学场域中信任与怀疑两极之间存在的内在和谐与实践融合” 。可见,信任也不是绝对的。由此笔者推论:信任与合作、怀疑与批评都是为了科学的发展;但怀疑的价值归宿点并非信任,而与信任具有共同的价值归宿——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其共同融合于科学进步的实践中。 按照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理论,“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科学社会的基本规范之一;“无论是哪一个科学家做出的贡献都不能不经经验检验而被接受,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的原则应该体现在科学活动的所有环节之中”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是在质疑、批判、扬弃和继承中进步、发展的。基于此笔者认为:“情感型信任”固然是科学场域一种重要的内生资源,而“认知型怀疑”同样对促进科学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怀疑与信任交织贯穿于科学发展的整个轨迹。而目前我们所缺乏的、亟待增强的正是学术质疑和批评精神。 文献 主张“情感型科学信任”在科学秩序的维持和科学发展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并指出:对科学前人成果的怀疑,并不是对其基本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的否定,因为科研成果的瑕疵是时代局限性在科学家个人身上的必然演绎。笔者认为,这其中隐含一个未言明的假设,即科学家都完全具备对真理孜孜以求的高尚品行。但是现实社会中,科学研究过程会有各种因素影响科学知识的质量,特别是科学家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科学不端行为,会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建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目标 。这些不端行为或学术腐败有各种形式,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粗制滥造”、“权学交易”、“钱学交易”,以及因利益相关或冲突影响科学评价的客观、准确和公正,等等。这不仅破坏了科学的整体信誉,也严重伤害了科学家之间的“信任情感”。科学信任的逻辑前提是探求真理的科学宗旨。但是,当科学事业因功名私利等非学术因素导致严重异化,则自然动摇科学的“情感型信任”,最终导致以建设性的科学质疑、反思和纠错为旨归的“认知型怀疑”都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从这一角度看,“情感型科学信任”和“认知型科学怀疑”的关键是学术诚信。“诚信”在语义上可理解为“因诚实而值得信任”。科学诚信的基础是:“诚实做学问” 。科学事业的发展倘若偏离了求真务实的轨道,既无法赢得情感型信任,也不值得认知型怀疑——信任与怀疑都将失去意义。现实的科学场域中并不存在完全的科学信任,亦如没有彻底的怀疑主义——信任和怀疑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全然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而辩证统一的基石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理念、动机和相应的行为规范及其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必须重视打好以“创新”和“求真”为宗旨的学术规范基础 。 参考文献 刘崇俊.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 科学学研究, 2011, 29(7): 978-983. 曾国屏, 高亮华, 刘立, 等.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72-375. 查尔斯·李普森著.诚实做学问 . 郜元宝, 李小杰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22. 朱大明. 学术规范不要忘了创新和求真 . 科技时报, 2008-02-29.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2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年中国发表“表现不俗”“SCI”论文数量高校排名
热度 1 deafudiu 2012-1-21 21:50
若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则高于均线的论文为 “ 表现不俗 ” 的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 2009 年我们第一次公布了通过这一指标进行的统计结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 SCI )统计, 2010 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 12.15 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 23968 篇,占论文总数的 19.7% ,较 2009 年的 15.5% 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按文献类型分, 97% 是原创论文, 3% 是述评类文章。 其中化学、材料科学、物理、生物、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和农学等 10 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数量最多。而按各学科产出的表现不俗的论文占其全部论文的比例排序,化工、矿业、动力电气、力学、能源、农学、水利、水产、材料科学和交通运输等 10 个学科达到 30% 以上。
385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