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封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上帝的门窗:涌现与封闭遮蔽遗忘
热度 4 lvnaiji 2014-10-21 08:48
吕乃基 写过“上帝的门和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332884.html 眼下又有新的体会。 在自然界的演化中,在奇点大爆炸之后不断出现新的物质形态和新的运动形式,例如原子、分子,以及丰富多彩的生命构成的大千世界。复杂性科学更是把这种“出现”本身作为核心的研究对象,称之为“涌现”。 其实,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心理,存在有与“涌现”相对应的现象,那就是——封闭,或者用哲学家们喜欢的词语:遮蔽。 上帝在开窗迎接新事物涌现之时,一定会把已有的一部分关在门外,以维持“屋内”的某种守恒。 在已知的物质层次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作用量级来说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和中子。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最新的发展表明,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CIMS,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这种“封闭”在人类社会同样一再发生。 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或更形象地说,“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19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是集成了这些知识的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光纤、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从而为广大的消费者得以共享。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然后在科技黑箱所提供的共享知识的新的平台上从事新的发现和创造。知识的逐层封闭黑箱化减轻了人类的负担,为人类在知识征途上的继续攀登提供了逐次升高的平台。没有对以往的封闭就不会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没有遮蔽就没有涌现,上帝不关上门就不会打开窗。 自然界演化过程中被“封闭”的各个层次,并非对所有人禁锢,而是由各路专家一一揭示,眼下主要是物理学家;而技术造就的科技黑箱同样并非“一黑到底”,首先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知,必要时可以由“硬件软件化”打开后“重塑”。 现在无限的信息、知识或者“资讯”越来越多存放在“云端”,既不必自己来承担和记忆,不会在眼前打扰烦人,又可以在想起来时,凭几个关键词或其他方便的途径安全调取。这大概就是可以随意开关的“上帝的门窗”了。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375 次阅读|8 个评论
为什么有人说中医的不是,就立马有人出来说西医的不是?
热度 3 xyysh2008 2012-8-16 22:50
——对《 中医典籍中的有些观点不能太较 真》一文的博友留言的回复 anonymity 2012-8-11 00:56 西医发展到这程度,要是一问三不知,那就太说不过去了。总得有些理论,有些逻辑,把自己想推销的东西推销出去。这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 我是在说西医的功利性。在发明伟哥之前,因为西医没什么可被接受的有效手段,只好解释为心因性。现在一有了这药,马上宣布它是器质性了,变脸变得太快,连掩饰的功夫都不做,太赤果果了。 植入人工体,有多少人能接受? 同时,西医对于西医体系之外的技术,一贯采取打压的办法。拿医学术语来说,现在使用的大量的医学术语,在西医引入中国之前,千百年来中医一直在使用。 比如心肝脾肺肾,很多人说中医的这几个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我要说,是西医的这几个概念,和中医不一样。得有个先来后到,顺序不能反了。如果你说heart, liver,那我管不着。可你用的是中文。 同样,阳痿也是中医中的专用名词,中西医不统一,应该说西医概念中的阳痿和中医不一样,而不是反过来说。 中医认为的阳痿,是不同原因的,有的,是阳虚导致的,那才需要壮阳,作为食疗方法,狗肉才可能有效。 不是说一看到阳痿,就以为全是阳虚导致的。 阳虚是一个大的证,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四肢发冷、精神不振,都可能是阳虚,吃狗肉都有效。 博主回复(2012-8-16 22:33) : 如果有人反对西医,没有人会立即跳出来说其他医学的不是;而如果有人说中医的不是,就立马有人出来说西医的不是。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危机感外,中医(准确地说中国传统医学)是相对封闭系统,其实不等同于完美系统!似乎谁也无法超越张仲景,无法超越《伤寒论》!( 补充:后人无法超越前人,年轻中医无法超越老中医。) 西医(准确地说现代医学)是开放性的体系,它本来就承认自己是不完善的,正在不断完善的,中医的不少精华它也不放过。 杜立智 2012-8-11 09:51 高论 博主回复(2012-8-16 22:22) : 多谢杜兄鼓励!虽然我是一知半解,我还是愿意为非医学人士介绍一些知识。
个人分类: 中医|340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多元向量乘法的几何意义
热度 5 TUGJAYZHAB 2012-3-7 18:10
多元向量乘法的几何意义
请教 数学家(6) 多元向量乘法的几何意义 多元向量有“点乘”,“叉乘”(内积,外积),现在我们又定义了向量乘(白, 1997 )“分量的积做积的分量”。三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般来说,如果以两个向量为边做矩形,则矩形的对角线是两向量的和,面积是两向量的积。 ‘两向量的和是以向量为边的矩形的对角线’,‘向量积是矩形的面积’,同样适用于多 元向量。 两多元 向量 A i 、 B i 的和的几何解释(i=1,2,3,... m ): 以 向量 A i 、 B i 为边做矩形,把边长按向量的分量分段,则矩形被划分为 m*m 个小矩形。两向量的和是一支以“ 分量的和做和的分量 ”的多元向量: A i + B i =(a 1 +b 1 , a 2 +b 2 , a 3 +b 3 , ... , a m +b m ) 其几何解释是对角线上m 个矩形的( m 条)对角线。 在多元向量和的基础上,考虑多元向量积。 多元向量乘法定义是: 分量的积做积的分量(白,1997) 。 向量 A i 乘 B i , C i = A i * B i ,i=1,2,3,... m 同样以多元 向量 A i 、 B i 为边做矩形,把矩形按向量的分量分段,则有: 点积(内积)是一个数(标量): A i * B i =a 1 b 1 +a 1 b 2 +a 1 b 3 +...a 2 b 1 +a 2 b 2 +...a m b m ,是大矩形的面积。 叉积(外积)是一个m*m 个元素的矩阵 : A i * B i =(a 1 b 1 , a 1 b 2 , a 1 b 3 , ...a 2 b 1 , a 2 b 2 , ... , a m b m ),其几何解释是m*m 个分列的小矩形的面积。 向量积 C i = A i * B i =(a 1 b 1 , a 2 b 2 , a 3 b 3 , ... , a m b m )是 m 元向量,几何解释是位于对角线上以对应分量为边的 m 个矩形的面积。 比较以上三个乘法定义, 点积失掉了分量的信息。一个大面积,等同于两个标量的乘积。分量不见了。 叉积保留了分量的信息,但却也保留了过多冗余的信息。分列的m*m 个小矩阵 。每个分量重复 m 次。 向量积简练地保留了分量的信息,没有冗余。 这样定义的多元向量乘法 ,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而更重要的是,这样定义的乘法是封闭的,它们的积仍然是同一空间的向量;而且,它有恒等元,I(1,1,...1),逆元(分量的倒数做逆的分量),所以这样定义的向量乘法有逆运算。 多元向量有除法的一个重要意义是: ‘多元演替系统的状态转移’有解,唯一确定的解。 【参见918猜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331do=blogid=531295 另一个重要意义是:组成了一个新的群。 图一:分量的和做和的分量 图二 分量的积做积的分量 图三 多元向量点乘得到一个标量 图四 叉乘得到m*m个矩阵 参考文献:Multi-Dimensional Sphere Model and Vegetation Instantaneous Trend Analysis T. JAY BAI1, TOM COTTRELL2, DUN-YUAN HAO3, TALA TE4, and ROBERT J. BROZKA5 (Ecological Modelling, 97/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331do=blogid=449959
个人分类: MDSM 通讯|12242 次阅读|24 个评论
apple
lvscien 2011-12-9 23:09
最近在看乔布斯的传记,看到他个人和公司的起伏,也有了一些感慨。 当年苹果电脑还是超级潜力股的时候,有人提出将集众多创新点的漂亮、流畅的苹果操作系统卖给别的电脑公司,以使得苹果的系统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事实上的业界标准(一如今天PC领域的windows)。结果控制欲超强的乔布斯拒绝了,他无法忍受平庸的人们改动他伟大的艺术品,他只喜欢自己的心血保持自己欣赏的样子。结果,历史无情的抛弃了苹果电脑,在IBM和微软的强大攻势下,苹果电脑从名噪一时竟逐渐沦为非主流。虽然现在,强大的苹果公司花无数心血打造苹果电脑,人性化的触摸板让人爱不释手,华丽的界面也让人赏心悦目,上网、聊天、看电影这些普通的操作用起来还是挺爽的。但遇到一些专业的东西,和windows比,还是总有着种种不便。 今天看智能手机也有这样的感叹,虽然自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起,每年iphone一经发布,便卖至脱销,一代比一代火,iphone4也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街机,常有公司开发出旗舰级手机,便把iphone作为假想敌,来宣传自己的手机如何如何好。但开放的安卓帮助了大量的模仿者,反正硬件都是通用的,你用速度快的芯片,我可以用更快的,你用3.5英寸的屏,我可以用更大的,你分辨率高,我可以更高,你界面华丽,我也可以学。虽然很多细节,这些跟风者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消费者哪会在意那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买东西终究还是讲个平衡,综合外观、性能、价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一款iphone再牛,也还是双拳难敌四手,慢慢的被淹没在安卓的海洋中,还有未来的windows8也是很有希望的竞争者, 还有ipad,ipad前,mp4还大卖过一阵。结果ipad一出,以前做mp4的纷纷摇身一变,成了不同档次的平板,并且pc厂商也来分一杯羹,和这样无数的对手竞争,ipad总也会有一天心有余而力不足。 封闭的环境,一旦创新的脚步稍慢,很快就被模仿者淹没了。或许这就是当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后苹果衰落的原因吧。乔布斯重回苹果后,公司的蒸蒸日上与不断的引领潮流密切相关。但乔帮主走后,苹果是否还能不断的标新立异、保住目前的市场地位就不好说了。 其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有相似的道理,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大家都捂住自己的小聪明(或某种资源),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没有互相分享,大家都得不到新鲜的营养,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最后集体落后。反过来在一个开放、共享的环境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每个人都有收获,才能取得最大化的进步。
个人分类: 感悟|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开放与封闭
热度 15 boxcar 2011-10-13 08:36
彭思龙老师昨天写了篇好博文——“ 科研:保持开放的心灵 ”【 1 】,从产生想法、获取知识、结交朋友、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学习能力和端着心态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读过之后感觉受益非浅,我十分赞同。赞同的同时,我又自觉不自觉地把“开放”这个词的反义词“封闭”思考了一下,发现科研除了开放性,似乎也应该有些封闭性。大早起来写篇博文,论说一下我对科研的开放与封闭的理解。 毫无疑问,科研和创新必须首先坚持开放的原则,就像彭思龙老师所说的那样,至少要做到心灵的放,也要做到行动上的开放。“开放”可以主外,在学术交往中需要开放,在新知识学习中需要开放,在学术思想的形成等诸多过程中都需要开放。开放能够具有发散性和扩张性,可以实现数量的增多和领域的扩大,能够带来科学研究很大的发展。但是,凡事大都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由于人的精力和能力所限,这种发散和扩张也应该适度,过分的扩张和发散无疑也会带来某些问题。例如,在研究中思维的发散性太大,可能会不小心陷入到后发的枝节之中,导致无法重回提出问题的根本或原点;在研究领域的开拓中扩张过度,会导致工作难以深入,只能浅尝辄止;在学术交流中如果扩张过度,也可能会使时间都花在了路上和谈话中,无暇静心思考和埋头实验。解决开发过度可能带来的问题,不妨尝试一下“封闭”。如果说“开放”主外,那么“封闭”就应该主内。 在科研中,通常很讲究逻辑自洽,也就是所谓的“自圆其说”,这就是一种封闭性。在研究中,如果当下用到的理论和实验证据如果一时还不能做到自洽,就需要不断寻求新的理论或者更多的实验证据,这是研究的开放性,如果一直无法自洽,甚至需要不断地创造新概念,才能把论证维持下去,这种研究是否必要可能就值得怀疑了。正常情况下,从起点到终点,应该经过的应该是一条像高速公路那样的道路,这是一条很简洁的线路,并不需要占据道路两旁太多的区域和空间。 “封闭”的另一种形式,有点儿类似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们的闭关清修,也就是在一段时间里切断与外界不必要的往来,专心领悟或修炼。在信息和交通异常便利的时代,实现“开放”非常容易,获得“封闭”反而可能是中奢求。设想一下,除非发生长期、大面积的停电而被切断了与外界的信息联系,谁能做到一天不接几个电话(或打几个电话)、不收若干个 E-mail 、不去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在网络或电视上看看新闻(俺们还时常会写篇博文或评论下博友的博文)?估计谁也做不到,当我们的时间被一系列主动或者被动的事件不停地打断,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片段之时,不但工作效率会因为这些中断的发生而大大降低,缜密的思维也就自然变得难以存在了。要想产生些慢工细活的精品成就,科研或许还是需要适当地打上些“封闭”的。 在研究领域、方向和课题的选择方面,开放无疑可以带来很多好的机遇和创新的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开放的环境下如果盲目地跟风,也未必不会因此形成某种干扰。在科研的征途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封闭性,在认准了目标以后就应该在一定的时段内心无旁鹜地按照规划和设定好的线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和状态获取借鉴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样做虽然可能会错过很多当下的热点(其实多数是昙花一现),但因为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的成就反而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总之,开放和封闭看似矛盾和对立,其实可以统一。只要把握好开放和封闭的度,会对科研带来很多好处。 参考: 【1】 彭思龙: 科研:保持开放的心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96003
个人分类: 科研|6687 次阅读|36 个评论
适者生存:不进步也能生存
热度 2 smallland 2011-2-22 09:19
看了央视关于南太平洋的几集纪录片,印象颇深。独立和独特的进化环境,能使一个物种迅速分化,产生奇特的生命现象,譬如靠绿藻光合作用生活的水母,譬如能捉虫子吃的毛毛虫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一个小岛上生活着一种爬行动物,类似蜥蜴,它们很懒,可以一小时呼吸一次,几天不动一下,像是冬眠状态。然而,这是它们的生活常态。不只是懒,生存本领也很拙劣,捉虫子的动物迟缓而不得要领。就这样的动物,也能历经千百万年而得以幸存。 还有一种硕大的鸮鹉,眼睛似猫头鹰,整体像鹦鹉,吃植物果子,也很笨拙,不会飞。结果,人类带去的几只猫,就把它们全给消灭了。要是没有人类的侵入,再活百万千万年,说不定也没问题。 类似的动物,在别的大陆肯定没有生存空间。因为远离大陆,别的物种不可能轻易入侵,能让它们远离血腥和尘嚣,苟且活着。 生物进化不总是百米冲刺你死我活,封闭的环境就能造就独特的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现代工业革命,没有现代科技,许多部族仍能继续以他们原始的物质文化形态生存百万年。 没有西方的洋枪洋炮,我们可能依然在喊万岁。不进步也能生存,假设我能永远封闭。不进步也能生存,假设别人也不进步。北朝鲜人可能依然在想像这样的假设。
2761 次阅读|6 个评论
如何在科网博客首页增加评论?
热度 3 冯用军 2011-1-24 12:42
1、好像现在这个无法在首页显示博文评论,是否意味着科学网的某种转向?还是舆论控制被强化? 2、现在这个博客怎么没以前看的舒服? 3、博主自我选择权多了,但是使用方便度在降低? 4、首页没有直接 发表新博文 的选项,只有点开一篇博文后才能出现。 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
个人分类: FEEC冯氏全球经济学家年会|3059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稳定的系统里不可能只有狼,也不可能只有羊
famingkuang 2009-12-16 20:43
在一个自然界封闭系统里,多样化才是稳定的,要有羊,有狼,。。。。。。 在一个国家里,也应该有羊,有狼,。。。。。。 美国这个国家里,狼多羊少,所以它不可能是个封闭的系统,它必须全球化,用别国的羊来养活自己国家的狼。 中国这个国家里则狼少羊多,狼们肥不胜肥,羊除了供应本国之狼所需外还大量出口去养活美国的狼。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中国几乎是清一色的羊,三十年后,一些狡猾的羊、一些凶残的羊开始快速的分化成狼,再三十年后,分化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狼是狼,羊是羊,一眼就能看得明明白白。但这毕竟是一群不成熟的狼,虽然具备了狼的凶残但却缺少狼的精明,虽然在羊们看来,他们比狼还凶残,但在真正的狼面前,却还是羊,因为此时他就只剩下会温顺的摇尾乞怜。 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那样的国家,如果中国都成了美国那样的国家了,这个世界就完了,因为狼多羊少的系统能维持稳定吗?美国似乎已经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再对中国的民主呀,人权呀那么热心上火了。因为多羊的中国才是他们的根本利益所在。 如果你生于中国,而且不幸已经成为羊,那就安心吃你的草如果还有草吃的话,不要去想明天早晨太阳还会不会升起来这种傻事了。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3061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