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三峡工程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三峡工程

相关日志

鄱阳湖非汛期枯水的主要原因是进入长江的泥沙逐渐减少
jiangming800403 2017-9-20 18:59
从末次大冰期结束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是不断淤积上升的, 和三峡大坝相似,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成都是因为长江干流淤积壅水形成的。 鄱阳湖的形成主要还是自然因素,但洞庭湖则是 “三分自然、七分人力”。 三峡工程最后的论证期间,长江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泥沙淤积问题一度被认为是事关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但是经过几十年的长治工程,长江上游输沙量只有三峡工程论证时期的60%,经过水库拦沙后,三峡坝后清水下泄,长江中下游河道再次下切。当然在大自然的沧海桑田面前也算不上什么,末次盛冰期长江曾经长河一万四千里,在琉球海沟入海,南京河段江底在海平面以下九十到一百米。 几百年来,特别是1949-1989 年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重,荆江河道不断淤积抬高,这是两湖水患的根本原因,三峡清水下泄冲刷河床,只是为了恢复历史常态;但是历史已经无法恢复,泥沙淤积其实是淤积在同时河槽与滩面上的,现在清水下泄只是冲刷河槽,滩面很少冲刷,甚至仍然在淤高,这其实是冲槽淤滩的塑造河流平衡断面机制,平滩流量增大,对防洪有利。 三峡工程规划时期认为上荆江冲刷的泥沙可能会淤积在城陵矶附近江段,造成水位抬高(这里主要是指非汛期水位),由于河床淤积和枯水流量增大,长江下游乃至长江口沿江低洼地带的渍水和涝害会增加。但三峡蓄水后,由于来沙量显著小于预期,所以城陵矶江段淤积问题并不突出,甚至城陵矶 - 九江江段也出现了冲刷的趋势,同流量水位降低, 非汛期连续出现极低水位,鄱阳湖区呈现“河相”,如果城陵矶江段发生进一步冲刷,溯源侵蚀甚至可以通过洞庭湖底,延伸到湘江下游,使非汛期洞庭湖基本消失,成为一河汊型湿地。 当然城陵矶和九江附近长江水位如果较高,可以抑制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排空,维持两湖水面,但是这是以长江沿岸平原,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涝渍害加重为代价的。因为城陵矶水位超过 25 米,就会影响江汉平原的排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22611.html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4)
xixu 2017-3-12 14:11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4) 三峡工程面临的第二个主要极端荷载是地震,丹江口 - 三峡地区位于中国 150 公里宽的重力梯级带的中南段,北段以及两侧是华北强震区,南段的 4 个水库已经发生诱发地震。三峡地区自 59 年设置地震台网观测以来在距坝址 70 公里范围内发生了三起五级左右地震,震中均为 7 度,其中最近的是 1979 年的秭归龙回观 5.1 级地震 (最新增加的第四次是水库满蓄水之后的秭归2014年3月4.9级地震) 。三峡工程采用万年一遇抗震设防,其相应地震烈度为 7 度,主要的依据是中国地震局根据历史地震和地质构造建立的统计模型( Yan,1988 ) 。 类似于上文关于洪水重现期设定出现的问题,这里三峡工程的抗震标准设定同样存在类似的两个潜在问题,一是地震局根据历史资料预测的万年一遇地震烈度是没有考虑水库蓄水之后的诱发因素的,工程直接取用 7 度作为万年一遇标准,从风险角度看造成明显的抗震标准降低;第二是地震的历史资料相比较水文资料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低估的可能,例如距坝址 100 公里范围内历史资料里的三次 4.7 级以上地震全部发生在 1959 年设置地震台网观测之后(第四次发生在水库建成满蓄水之后的 2014 年 3 月)。 由于水库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叠加,以及水库地震能量和构造地震能量叠加而诱发的地震为水库诱发地震。据 Packer1985 年对蓄水深度大于 92 m , 库容大于 100 亿 m3 的世界大型水库的统计分析 , 发震概率为 12 % ,我国坝高 100 m 以上的高坝大库 , 发震概率约为 32 % ( Wang,2006 )。而从峡谷型水库、库容、坝高、和地质构造以及蓄水后的观测来看,三峡满足理想的水库诱发地震的所有条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关于三峡水库诱发地震影响的评价结论为 : “据最大历史地震震级并适当加权 , 确定库区最大可信地震为 6 级左右。在仙女山和九湾溪断裂一带 ( 距坝址为 18 km) 存在诱发地震的可能 , 应用断裂长度等统计法估算 , 诱发地震震级 MS 在 5. 0 ~ 5. 8 级。对坝址所受影响烈度为Ⅵ度 , 不会对按烈度Ⅶ度设防的枢纽主要建筑物构成直接威胁。”这一结论的作出只是从最大影响烈度的这一角度出发,却忽略了地震发生概率这一重要指标,也即是从重现期的角度看,原先设定的 7 度作为万年一遇标准,在叠加上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后,重现期将降低到万年以下,再考虑上文中关于历史资料风险低估的第二个潜在问题,三峡地震烈度 7 度的设防标准有可能是更接近于千年一遇,而不是万年一遇。 关于三峡诱发地震的强度是否可能会超过历史最大构造地震的问题,从地震风险的角度看,就是一个相应概率大小的问题,在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所反映的深部断裂构造作用下也难以排除诱发超过历史最大地震的可能( HuYi,1988 ),相关的概率分析以及超过万年一遇重现期构造地震的研究文献目前都没有出现,这些研究将有助于下一步评判如何将三峡工程的安全度提高到一个可以接受或容忍的程度。 根据一定的地震荷载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大坝的失事概率仍然是工程界一个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涉及坝身、基础、和水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钢筋混凝土的非线性破坏。( Hou et al, 1998 )根据 7 度地震荷载得到的三峡大坝抗滑稳定失事概率为 0.003 ,以此量级为参考,考虑 7 度地震的年发生概率在 10 -4 和 10 -3 之间,那么由于 7 度地震造成的年失事概率大约为 10 -6 量级,再考虑比 7 度更大的地震事件及失事概率,由于地震造成的总的年失事概率大致在 10 -6 和 10 -5 量级之间(不考虑A 类尚未知晓的危险如未知软弱夹层及新的破坏机理、B类危险中的混凝土老化、以及C类危险中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基岩冲刷过大等问题)。 (续)
19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3)
热度 3 xixu 2017-3-11 04:34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3) 谈到 B 类危险的可靠度分析,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土木工程自 19 世纪以来的设计哲学变革的背景,第一阶段的设计方法是基于确定性思维的安全系数法,用构件的断裂强度除以典型工作荷载得到一个大于 1 的安全系数,这个安全系数在规范中的取值大小乃根据于具体结构种类的实际经验而来,之所以说是确定性思维是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分析被一个基于经验的、理论数值上含糊不清的安全系数所包揽和代替。安全系数法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安全系数的大小与工程的失事概率大小没有直接的联系,假如取两个具体的大坝比较,安全系数大的那个大坝其失事概率反而有可能会更大。这一阶段的工程师由于没有受过不确定性、工程风险、和工程的统计概率等训练,其确定性思维所犯的一个典型错误就是认为只要安全系数足够高,就能保证工程千年万年不垮。 第二阶段是基于不确定性思维的半概率法, 1950 年代首先在钢结构领域开始出现,在收集大量荷载和材料强度的统计数据之后,用概率方法进行结构极限状态分析,在保证结构达到一个可接受的目标失事概率后,推导出规范中相应的“分项安全系数”,以便于习惯于安全系数的工程师使用,之所以还称为半概率法,就在于规范中的“分项安全系数”是针对某一类建筑物设置的,而对某一个具体的建筑物其失事概率离目标有可能出现大偏差。这一方法由于采用不确定性思维,运用概率和统计手段,且使用方便,迅速被土木工程绝大多数专业规范所采用,一个例外是岩土工程,由于统计数据的不足和应力分析的复杂,半概率法在岩土领域的进展相当缓慢。 第三阶段是全概率法,不使用任何人为的“分项安全系数”,而是对具体工程根据收集到的荷载和材料强度用概率方法进行结构安全分析,这种方法由于代价昂贵一般只用于涉及重大安全的工程项目。 三峡大坝主要的结构稳定设计采用的是第一阶段基于确定性思维的安全系数法,也就像其它的水坝设计一样没有对大坝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虽然陆续有一些对三峡工程局部问题进行可靠度分析的研究(都缺失了模型的敏感度分析),但没有见到有对三峡工程整体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的发表,本文尝试在此作一初步的量级估计以得到三峡大坝年失事概率大致的下限范围,也就是最乐观估计范围。 三峡大坝的两个主要极端荷载是洪水和地震。首先从三峡大坝防洪安全来看,三峡作为河道型水库,其库容比坝址处年径流量小很多,不仅防洪能力有限,而且面临相对大的漫顶风险。由于洪水预测过小而导致大坝设计能力不足最终失事的例子不少,直接的例子就有美国的 SOUTHFORK, 巴西的 OROS, 印度的 MACHHUS II 等。上个月在美国加州造成大恐慌撤退的 Oroville 大坝, 设计时由世界一流的水文学家进行洪水重现期预测,结果就在 10 年的施工期内,大坝就遭遇了两个千年一遇,一个万年一遇洪水。 三峡工程设计的依据是按千年一遇 9.88 万立方米流量设计,可能最大洪水( MPF )按万年一遇 11.3 万立方米加 10% 校核,大坝最大泄洪流量为每秒 11.6 万立方米。这里直接取用一个根据历史洪水数据得到的洪水预测结果有两个潜在的问题,一是得到的预测流量没有考虑上游强震区域溃坝带来的巨大洪水增量的风险(年发生概率大致在~ 10 -5 到10 -4 量级之间),二是就长周期的流量预测来说,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要考虑到统计模型的敏感度,例如一个改进的洪水模型显示其预测的三峡百年一遇洪水量即相当于传统模型得到的千年一遇洪水量( Liu et al, 2010 )。 关于三峡漫顶风险的文献基本没有,有一个根据三峡校核洪水进行理想化模拟得到的漫顶概率为 1.12% ( Xiong, 1996 ),若依此乐观结果为参考,那么仅考虑校核洪水得到的年漫顶概率大致是 ~10 -6 量级,加上比万年一遇更长重现期的所有洪水事件漫顶概率,以及考虑泄洪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闸门老化失灵),总的年漫顶概率将会接近 ~10 -5 量级(不考虑 C 类危险中的水库运行人为失误因素)。如果将前述两个潜在问题再考虑进来,三峡大坝的年漫顶概率大致在 10 -5 和最大泄洪量的重现期概率 10 -4 之间(可以通过MONTE CARLO法进行具体数值验证),这个估计也接近于其它大坝漫顶风险研究的结果。 (续)
38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2)
xixu 2017-3-1 13:34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 - 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 (2) 从上述例子可见, A 类危险有可能将工程分析量化得到的失事概率大大提高几个量级,因此工程的可行性分析必须要考虑到工程失事的最糟情形,是否是在社会的可接受度范围之内。例如核电项目的选址就要考虑到反应堆堆芯融毁完全失控的最糟情形,保证人口撤离和污染扩散如河流以及地下水污染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对三峡大坝而言 尚 未知晓的危 险主要源于 特殊巨大的坝体和设有大孔洞的泄洪坝段、上游连锁溃坝或巨大山体滑坡与洪水叠加引发的洪峰冲击波、峡谷型水库的诱发地震、以及地下基岩软弱夹层等不确定性,有报道夸指三峡工程“创下两千多项世界之最”,从风险的“浴缸曲线”角度看,这些不在经验范围之内的应用“之最”大大增加了尚未知晓危险的发生概率,恰恰是重要工程的安全忌讳。 排在第二位的 B 类危险是工程结构安全主要的研究对象,工程可靠度就是针对 B 类危险发生的失事概率进行分析计算而专门发展出的一个研究领域。大自然外力具有统计和测量不确定性,结构抗力则具有估测(模型,计算,分析)和测量的不确定性, B 类危险在理论上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可以通过提高结构抗力来降低失事概率,但这种努力受到技术、环境(例如三峡大坝的基岩强度)和资源的限制,失事概率降低到了一定量级就会饱和而无法或很难再继续往下降。从风险低估的角度出发,本文对三峡大坝的溃决概率分析将集中在 B 类危险。一项研究表明大约 10% 的工程失事源于 B 类危险, 90% 源于其它三类危险(Fraczek, 1979 ) ,由于排除了其它三类危险因素,特别需要指出在土木工程中由 B 类危险计算出的失事概率比真实失事概率一般低1~3个量级,例如美国房屋和桥梁的计算年失事概率是 10 -8 ~10 -6 之间,而美国桥梁的实际统计年失事概率是在 10 -5 ~10 -3 之间(NowakCollins,2000), 越是大型的建筑物误差越大,例如美国大型桥梁的典型计算失事概率为 10 -6 量级而实际概率在0.01-0.001之间 ( Brown, 1979 )。 C 类由于人为误差和无意失误产生的危险可以通过投入更大资源、改进管理和提高质量减小,但考虑到人的不完美性,在实践中是无法避免的。不同于 A 类危险, C 类危险中人为失误产生的后果一般会根据其严重程度在行政上或法律上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由于实际失事往往是多类危险叠加的结果,除非是明显的人为错误,通常此类的事后调查较为困难,特别是有关施工质量问题的人为失误。一个典型的人为设计错误是造成 114 人死亡的美国堪萨斯城 HYATTREGENCY 酒店廊道垮塌事件,人为操作失误则在三哩岛核电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三峡大坝可能涉及的人为误差和失误包括勘察(如未探明的基岩软弱夹层和裂缝,过高估计基岩强度等)、设计(如计算模型过于简化,荷载组合不全,模型假定不正确、坝基冲刷过大等)、施工(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问题,施工产生裂缝,基岩渗水,排水不畅等)、运行(如坝前水位控制错误,泄洪闸损坏,控制失灵等引发漫顶的危险)、保养(如温度和酸雨对混凝土的侵蚀等)、监测(如未探明的坝体和坝基的裂缝扩展等)等。 关于 D 类故意攻击的危险必须指出的是任何大坝包括三峡大坝的安全在现代化的攻击手段面前都相当薄弱,这里不多讨论,只是提醒相比较国家之间的军事打击,恐怖袭击的风险远远大于前者。 水坝年失事概率的历史统计是在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之间,超过 50 米高的水坝年失事概率是 4x10 -4 , 重力坝的年失事概率是 1.1x10 -3 ( Cheng , 1993 ),1929年到1992年之间 混凝土重力坝年失事概率为3.5 x10 -5 ,超过 5 年使用期的为 1.4x10 -5 ( Douglas et al, 1999 )。中国自1954年到2006年发生3498起水坝失事,年失事概率为7.8 x10 -4 (He et al, 2008),从1990到2013年有278个水坝失事,按2013年全国有98002座水坝算,年失事概率是1.2x10 -4 。混凝土坝绝大多数是由于坝基破坏而失事,统计资料显示 34% 是因为坝基渗水, 29% 由于坝基剪切破坏, 29% 由于排水不畅而引发扬压力增大, 8% 由于坝基冲刷引发滑移 (Kalustyan,1983) 。 以下集中就 B 类危险分析三峡大坝相应的年失事概率。 (续)
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1
热度 1 xixu 2017-2-24 08:19
三峡工程溃坝的巨大量化风险 --- 严重违背国际通行的风险量化标准 ( 1 ) 人类社会至今为止高居榜首的三大工程灾难应该是板桥水库溃坝、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和福岛核电事故,其中排名第一的板桥水库溃坝以6亿多立方米水量引发60多座水库连锁溃决,保守估计造成直接和间接死亡人数20多万,受灾人数一千万以上。而目前人类所能想像得到的有可能的有史以来最恐怖的工程灾难,应该就是三峡大坝溃决的末日景象,总库容近400亿立方米的水量和溃决时高达百米的水龙向人口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咆哮而下,将彻底摧毁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从宜昌直到沙市的沿江地带,并淹没江汉平原直到武汉,洪水范围影响直达南京,保守估计的死亡人数也是数百万,受灾人数可达近亿。 三峡工程2009年完工至今8年,其在防洪、生态、航运等方面显示出的缺陷已引发大量的社会评论,本文则认为三峡工程最致命最不可行的问题还在于巨大的溃坝风险,风险(RISK)一词按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定义是“对生命、健康、财产、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的概率和严重后果的度量”,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风险量化参数是(f,N)组合,f代表事件概率,N代表死亡人数。本文将对三峡工程的溃坝风险作一量化分析,并与国际通行的工程可接受或容忍量化风险比较,结果显示三峡工程的溃坝风险超过后者2到3个量级,即100~1000倍之间,以这样大的风险量级悬殊,姑且不论三峡在其它方面的缺陷以及替代方案的可能,无论此项目有任何的特殊性,三峡工程是否可行的讨论应该就到此为止。 就上文所提及三峡溃坝的末日景象,通常人们都是把溃坝可能性联与战争攻击,例如钱伟长1991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海湾战争的启示”,其实军事打击只是下列按严重度和可能性大小排列的各类危险(HAZARDS)中最小的一种: A. 尚未知晓的危险 B. 外力(洪峰,地震等)超过设计承载以及强度(混凝土,基岩,老化等)低于设计值的危险 C. 人为误差和无意失误的危险(勘察,设计,施工,运行,保养,监测等) D. 人为故意攻击的危险,包括恐怖袭击和军事打击 其中列在首位的是A类尚未知晓的危险,即对此危险的察觉和了解超过人类现有知识或经验范围,大多数的新技术或新结构的工程灾难都是出于A类危险,最常见的是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局限或不足,例如美国TACOMA悬索桥的垮塌是由于当时所未知的负阻尼现象,其次是在现有理论框架范围内的但却没有考虑到的破坏机制,例如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原因在于泡沫塑料散落和碎片撞击,此类情况已知但却没有被考虑为安全威胁,另一个例子是福岛核电事故,海啸会导致的连锁性破坏没有被考虑为致命的安全威胁。 由于尚未知晓的危险属于无法量化的一类,因此工程上的风险量化通常是对后面三类进行,所得到的风险指标也就必然是低估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NASA的航天飞机可靠度分析报告,得到的航天飞机飞行次数的失败概率是万分之一的量级(相比较商业飞机飞行次数的失败概率是百万分之一量级), 而由于隐藏的巨大尚未知晓的危险,实际航天飞行的飞行次数失败概率是2/135,两次失败分别是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在这样巨大的失败风险之下,航天飞机不得不暂时退出航天计划。
3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长江客轮事故与三峡工程
热度 7 yjjsu27 2015-6-2 10:25
6月1日约21时28分,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 距离事故地点上游200km作用的三峡工程做了什么呢? 从上图可以看见,事故4个小时的时候,三峡下泄流量还是10700,而事故10个小时后,三峡流量增幅50%到14900. 我就奇怪了,难道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是为了救灾? 按照我的理解,对于客轮沉没,救援最有利的,就是事故区域长江流量大幅度减少(风依旧但浪会小很多),水位自然也会大幅下降,对于幸存者和救援者,应该都是有利的。 但是为什么三峡还要加大下泄流量呢?难道是信息沟通不畅,三峡工程调度还不知道200km外的客轮事故?如果真的是这样,真的就很让人担忧“板桥事故”的新版本了。 更深层次的事情是,这样的灾难事故,难道就没有一个协调机构或者预案吗?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不能有效调度和协调,那我有理由怀疑: 三峡大坝遭受核武器打击12个小时后,中国军队才察觉,开始上报....为时已晚 最新消息 新华社武汉6月2日电(记者 黄艳、沈翀、李伟)记者2日从长江水利委员会了解到,2日上午,长江委防办对三峡水库进行三次调度,减少出库流量,从172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7000立方米每秒,为长江沉船救援创造条件。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办副主任陈桂亚介绍说,2日上午进行的三峡水库调度分为三次,第一次从172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10000立方米每秒,第二次从100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8000立方米每秒,第三次从80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7000立方米每秒。2日12时,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接近7000立方米每秒,三次调度已经完成,    陈桂亚表示,由于降雨原因,长江水位近日呈上涨趋势,紧急减少水库出库流量可以减缓水位上涨趋势,为救援创造有利环境。预计2日晚上,调度的影响将达监利江段。 ====点评 在事发12个小时以后(6月1日万22:00算起,到6月2日12时结束,算2个小时的分步调控,算10点开始),三峡工程总算接到一堆官僚的调度命令,开始减少出库流量了。 我,一个水利外行,仅仅是爱好者,在知道这个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三峡出库。那么,做为国家级别的官僚们,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不是直接要求三峡工程立即减少出库?还要三峡连续17200的出库近12个小时。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如果三峡大坝调度中心,在事发2个小时以后,就是6月2日凌晨0点开始,就迅速把下泄流量由10700,迅速减少到5000,甚至3000,那么,等到6月2日早5:00天亮时分,事故区域的长江流量和长江水位就会大幅度减少,对救援产生积极的影响。 很可惜,救援的紧急性,还是赶不上官僚的层级划分,非要在事故发生12小时以后,在官僚们吃饱喝足,报纸看完,再大会小会,从门卫到组长到学委到班长到队长.....到长江委员会专家委员组全体表决通过,签字画押后,再逐级下发到主任,副主任,班长,副班长....到门卫后,总算决定减少下泄流量了。 现在再来发牢骚,虽然有些晚,但是希望能给社会和相关部门提个醒:三峡工程的作用很多很大,要善于利用。就比如此次事故,如果三峡工程在6月2日0:00就减少下泄流量到5000甚至3000,最极端的情况,甚至可以出库流量为0,滴水不漏,全部截流,那谁都不会指责三峡。 救灾本不是三峡工程的设计功能,但是三峡工程的确有巨大的救灾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充分的好好利用呢?本来是三峡工程表演光鲜亮丽一面的机会,却被非常可惜的浪费了 三峡工程之所以如此多是负面新闻,社会误解的确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三峡工程自己做的也不够好。 把好事办好,才叫真的好。 三峡已经连续蓄水截流3天了,貌似并没有导致上游重庆和四川洪水滔天
358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三峡和南水北调两篇文章的启示
热度 3 manrongchen 2015-5-23 16:46
近期看了两篇文章,有关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一个是《南方周末》发表的 一篇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上发表在《报刊文摘》看到的。两个共同的特点是巨大工程,面临的现状有些尴尬。 不需要多说,也没有深入调查,无权多说,扫描了片段,识者可鉴. 《 报刊文摘》2015.5.22第二版 题目:“南水”来了,北方却不愿用了(此处摘要) 通水5个月来了,河南、北京和天津目前的实际用水量只有各地规划年度用水量的不到十分之一。河海大学郑垂勇教授表示,很多城市当年上报的需水量,是针对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用水需求做出的预测,目前经济出现新常态,导致用水量不如预期。 另一个原因是水价高。2014年4月,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公开表示,调来的水价肯定比北京的水价要高。 很难上传扫描图像, 文章在南方周末2015年4月2日“大坝拦沙,江湖失调 长江新麻烦”
个人分类: 环境保护|16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三峡科研“大跃进”的上马与下马
热度 7 keyuanwangshi 2015-5-4 00:43
张志会 尚存良 1994年12月14日,我国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2009年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迄今为止,三峡水利枢纽已安全运行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众所周知,1986~1992年间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为工程决策上马创造了重要条件。事实上,关于三峡工程泥沙、地质问题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中即已开始。1958年1月,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在肯定三峡工程必要性的同时,充分吸取林一山、李锐为代表的不同意见的合理性,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三峡建设方针。同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作为第一个关于三峡工程的正式决定,三峡工程被确定暂缓,但三峡科研却在“大跃进”声浪中开始了。当时由国家科委三峡组组织领导的三峡科研大协作,以中科院为牵头单位,先后有300多家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参与其中。不过这场声势浩大的三峡工程科研大戏却遗憾地无疾而终。   1958年4月,在周恩来指示下,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成立三峡科研领导小组(通称“科委三峡组”),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为组长,国家科委与水电部各一负责人为副组长负责组织三峡工程科研大协作。6月5日至16日,在科委三峡组召集下,科学院、水利电力部、一机部、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等共同筹备的“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在武汉举行,张劲夫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国家有关部局及其科研设计制造部、高等学校等共82个相关单位、268人与会。华罗庚、周培源、张文佑、田鸿宾、朱物华、张如屏、钱令希、张光斗等著名科学家参会,同时还有13位苏联专家。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根据这次会议制订的计划,全国共2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三峡工程的科研大协作。此后还召开了两次三峡科研会议,就三峡重大科技问题和初步设计进行研讨。   在这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张劲夫作了报告。会议按照水利、动力、机械、综合经济、地质五个专题组全面地讨论了250多个有关三峡水利枢纽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及有关科学技术问题。此后合作单位之间分别签订了协议或制定了任务书, 确定了分工协作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钱令希教授在会上激动地表达了大家想创造三峡奇迹的共同愿望。会议期间,为了更好地理解三峡枢纽的实际情况,参会代表们还冒雨乘专轮在6月10日和11日到三峡现场查勘。时隔仅两月,周恩来于8月主持党中央北戴河会议,要求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在本年底完成《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要为三峡工程“1961 年开工作好准备”。这次颇具跃进色彩的会议及其结论意味着在三峡工程尚未完成系统的基础科研和缺乏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就要迫不及待地上马了。而这种不切实际的跃进也恰恰是三峡科研本身后期下马的根本原因。   1959年,三峡科研大协作在全国大规模铺开,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多个研究所的骨干力量参与其中。作为三峡科研组的成员之一的钱学森兼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他在所内专设水轮机流体力学研究组,积极组织研制百万千瓦量级水轮机组。当时世界上最大水轮机组也不超过20万千瓦量级,我国官厅水库水轮机只不过一两万千瓦。钱学森的水轮机方案导致工业界人士一片反对声,认为他的想法不可思议。钱学森却坚持己见,还专门画了两级式设计草图。后来这一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下马了。   1959年,在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与面临冷战的威胁下,毛泽东已在慎重考虑战争状态下的三峡工程防护,并由周恩来成立三峡防空炸科研领导小组,建立国防科委负责的三峡工程试验站。而三门峡工程泥沙淤积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也令毛泽东认真思考三峡泥沙与水库寿命问题。1960年,中央根据国内经济情况和战争形势对三峡工程进行调整,放缓三峡建设,8月,周恩来在北戴河会议期间主持召开长江规划会议,将三峡工作部署调整为“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三峡科研组继续推进协作,1960年三峡科研在科学院遍地开花,例如河流研究室联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组织了三峡水库淤积科研野外查勘;自动化研究所组织进行三峡工程升船级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1961年,参加三峡科研单位已达到360个。1962年12月,科委三峡组在中科院召开扩大会议,提出1963年至1972年十年科研规划,将三峡科研工作列为重要课题之一,拟就水库淤积、水库预报双水内冷大型水轮发电机组、升船机、高水头深孔泄洪、高压输电技术等开展研究。   事实上在1962年后和“文革”期间,除国防科委负责的工程防护和长办负责的水库淤积及预报调度少数项目外,三峡科研已处于停滞状态,科研大协作无疾而终。究其原因,人们对重大工程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不得不提。三年“困难时期”前后,国家和各单位均经费严重缺乏,科研工作普遍“吃饭晒太阳”,而国家正处于“两弹一星”攻关期,需集中力量加以保证。尽管“两弹一星”和三峡都是关乎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大事,不过一旦有所冲突,三峡仍首当其冲。后来在各种复杂因素的驱使下,葛洲坝工程于1971年取代作为三峡工程配套工程,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方针下先行仓促开工建设。由于前期基础科研不足和重大技术问题尚未攻克,不幸出现了严重的工程事故而停工近两年。后来通过修改工程设计和加紧进行关键科研问题补充研究后复工,葛洲坝后期运行良好。   人们一般认为,当时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是导致三峡工程未能在20世纪中期上马的根本原因,三峡前期科研不足却鲜有被提及。客观来看,虽然当年的三峡科研大协作产生了数量可观的成果,并推动了三峡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跃进”的急促冒进和“三边”方针势必会对三峡科研产生影响。倘若三峡工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马,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是思之,或许可启发我们重新认识扎实的基础科研之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原载《中国科学报》2015年4月24日第6版)
233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与三峡工程
yjjsu27 2015-4-4 08:32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计划进展情况(2015年2月) http://www.nsbd.gov.cn/zw/gg/201503/t20150312_369200.html 至2015年2月底,我办已累计下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投资2557.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7.3亿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106.5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基金196.5亿元,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1528.6亿元,贷款478.9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含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545.4亿元,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2578.2亿元的99%,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321.7亿元和2128.4亿元,分别占东、中线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总投资的97% 和99%;过渡性资金融资利息94.4亿元,其他0.9亿元。   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土石方159649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99%;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4276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混凝土总量的99%。   据统计,南水北调工程2月份完成投资0.40亿元(其中东线一期工程完成0.03亿元,中线一期主体工程0.37亿元)。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用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1528.6亿元。这下,那些黑三峡,污蔑三峡建设基金的人,大概需要转移话题了。 三峡建设基金,并不是换了个马甲,改名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然后继续给三峡用,而是的确用于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其实,官方从没有否认过三峡建设基金的征收与用途,虽然也许在个别使用过程中有问题,但是就事论事,而不是胡搅蛮缠,恶意污蔑抹黑。
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揭秘钱学森四次打压《科技导报》:讨论三峡工程成导火索
热度 9 animalfarmer 2015-1-8 09:10
揭秘钱学森四次打压《科技导报》:讨论三峡工程成导火索 2015-01-08 按蓝字加我好友 赛先生 2014 年8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一个座谈会上,《科技导报》前常务副主编蔡德诚回顾他主持该刊期间,不仅刊登赞成三峡工程的文章,还刊登非议三峡工程的文章。为此,钱学森在任职中国科协主席期间以及其后四次向他发难的经历:钱学森先是在主席办公会议上责备他在三峡问题上与中央不保持一致,然后试图解散科技导报社,后又指责该刊的办刊宗旨有问题,乃至追责该刊有宣扬马克思批判过的人的政治错误。 口述人:蔡德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35 年出生, 1955 年参加工作, 1962 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 “ 文革 ” 中,因为替彭德怀辩护,反对林彪、江青,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先后在监狱、干校 11 年。 1986 年由航空工业部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担任《科技导报》常务副社长、副主编,退休后仍任该刊特约副主编至 2003 年底。 蔡德诚先生( 2015 年 1 月 5 日熊卫民摄) 口述时间: 2014 年 8 月 20 日 口述地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整理:熊卫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技导报》(以下简称《导报》)于 1980 年在美国创刊。创刊时,我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柴泽民从中协助,由方毅副总理批了 30 万美元,由清华大学教授钱宁带到美国负责运作。然后,聂华桐、谢定裕、潘毓刚等一批华人编委组织文章,操作起来。他们把自己的家作为办刊场所,编好稿件后,送到香港去印刷。 1980 年出版创刊号,主要在大陆发行,也有很多美国的华人教授订阅。 李政道、杨振宁、林家翘、陈省身等老一辈科学家也支持这个刊物的创办,但其主要的操办者还是那些当时也就 40 岁左右的少壮派华人教授。他们办这个刊物,主要目的是给中国开放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推动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 汇集热诚和智慧,为中国的现代化贡献一份力量 ” 。所以,刊物以 “ 探讨现代化的道路与方法 ” 为宗旨。 1981 年,在一共出版了 3 期、发行了 7 万多份后,《导报》因故停刊。 1985 年,它正式复刊,放在中国科协运作,缺一个实际操办人。当时的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高镇宁找了我。我在航空部常感觉官场很憋屈,难以思考、探索问题,正希望脱离官场,表示愿意来。但我有一个条件,就是刊物终审必须在我这儿结束,上面的人,不管是多大的官、不管有多大的名望,都不予干预。 高镇宁答应了我的要求。于是, 1986 年,我以常务副社长、副主编的身份主持《科技导报》的实际工作。正式复刊建社时,由清华大学前校长刘达任社长;由沈鸿等几位副部长和柴泽民大使出任副社长。主编是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孟昭英。高镇宁说得很明确,请这些人出面领衔,目的是提高《导报》的规格,实际让我来操办,不管是杂志社的行政事务还是刊物的编辑工作,他们都不干涉我。 孟昭英去世后由朱光亚任主编。他和其他领导一样,从来不干预我们。但钱学森不一样,他几次严重干预我们。 第一次责难:你们《科技导报》讨论什么三峡问题? 钱学森对《导报》不满,首先是因为它对三峡工程不同意见的报道。从 1986 年起,我们《导报》就开始关注长江三峡工程的决策问题,连续五六年,既登赞成意见又登质疑意见。 1986 ~ 1987 年,我代表《导报》长驻美国开辟海外工作,期间曾在美国参与了一个关于三峡工程的两国四方(中、美、台、港)专家会议,并以《科技导报专刊》的方式出版了讨论会的专集。国内很多大专家,以及李锐同志的反对意见我们都登过(李锐 . 三峡工程现在不能上马 . 科技导报 .1992 ( 2 ): 33-36,40. )。 库区移民是专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三门峡工程的移民问题一直遗留至今,而三峡工程的预计移民规模还要大得多(后来的实际移民又比预计的要大得多)。还有水库的淤积问题。我访谈黄万里时,他说:与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不一样,长江三峡水库是中小卵石淤积;泥沙可以通过水库排放水形成的激流带出去,而卵石是难以被激流带出去的。黄万里说过这样的话:一百年之后,中小卵石的淤积将使长江三峡水库的库容完全失去意义。三峡大坝的蓄水量将不够发电,而航运也要出大问题。到那个时候就必须要炸坝,残块要用拖轮拖入海中。即使届时把水坝炸掉,中国的黄金水道也已大大受损。他的另一个预言是,将来要建二男一女三个铁人,跪在三峡上游的白帝城边,就像杭州西湖岳飞庙前跪二男一女三个铁人一样。他当时是指名道姓跟我说的。 1992 年全国人大表决三峡工程前,外媒说,全中国几千家报刊杂志,只有《科技导报》登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但他们不知道我们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第一次压力发生在 1990 年春夏之交。长江水利委员会给我们编辑部打电话说: “ 在长江三峡工程上,你们老登不同的意见,是错误的,是不跟中央保持一致。 ” 我当时就让编辑部主任顶回去,回答说: “ 长江三峡工程还没有作最后决策,中央还没有下红头文件,你们没有权力指责我们不跟中央保持一致。 ” 长江水利委员会是与我们平级的事业单位,应该说,背后没有钱正英部长的指示,他们是不可能对我们这样专横、放肆的。 钱正英、钱学森二位钱老是好朋友,被合称为 “ 二钱 ” ,交谊很深。我把上述指责顶回去后,钱正英和钱学森很不高兴。钱学森是当时的中国科协主席,几个星期后,他召开科协主席办公会,给我下正式的书面参会通知,并让科协秘书处口头告诉我必须参加。一开会,钱学森就说: “ 蔡德诚,三峡工程是政治工程,你们《科技导报》讨论什么?! ” 这是正式的会议,有记录的,他居然这样开门见山地责问我! 我知道,钱老找我来开会,很可能是为了三峡工程。他在政治上一贯紧跟中央,对于三峡问题持什么态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早有思想准备。我清楚三峡工程是个政治工程。中国科协的办公厅主任曾经告诉我,有一次他去人民大会堂开会,从王震身边经过时,他亲耳听到,王震拉着华罗庚的手说: “ 华老,你做做工作嘛!科学界有这么多人反对我们上三峡,三峡是中央要干的大工程,你要争取科学界的人同意我们嘛! ” 但问题是,我们得有知识分子的良知。这个工程潜在哪些问题?到底该不该建?在还有很多问题没弄清楚,很多事情做起来还没把握的时候匆匆上马,以后出了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怎么办?子孙后代怎么办?为了避免不堪设想的后果,所以我们要讨论三峡工程的利弊。 因为心理上有准备,我回答得很快,也很干脆。我说: “ 我赞成钱主席的话,三峡工程是个政治工程。但它首先是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如果在科学上,在工程技术上出了大问题,那就会变成不得了的大政治问题。 ” 就这么几句话,我回答得斩钉截铁,非常直白。而且,这几句话,逻辑非常清楚,完全站得住脚。所以,钱学森没法反驳我。他接不上话,停了一下,说: “ 好!这个问题我们会下再说。下面讨论第二个议题 ……” 会后,他并没有找我谈这个问题。所以,关于这个议题,两三分钟就结束了。 第二次打压:要撤销《科技导报》,解散编辑队伍 没能当面压服我,随后的发难接踵而来。我们《导报》本来被定位为中国科协的学术会刊,上述主席办公会约半年后,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高镇宁和《导报》的主管领导 —— 书记处书记李宝恒找我谈话,说,钱老指示,《科技导报》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应予撤销,解散刊物的编辑队伍,另组建一个《现代化》杂志作为中国科协的会刊。 我这个人有些个性,凡事皆要独立思考,从不盲从,也从不仰视任何人。 “ 文革 ” 初期,因为替彭德怀辩护,反对林彪、江青,反对发动 “ 文革 ” ,把矛头指向 “ 伟大领袖 ” ,我被打成 “ 罪大恶极的现行反革命分子 ” ,先后在监狱、干校十一年。这个性格我一直改不了。一听说要解散我们《导报》,我就毫不客气地对这两位(中国科协书记处的一、二把手)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有什么问题应该摆在桌面上来说。我们《导报》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什么叫 ‘ 完成了历史任务 ’ ?我们在不久前得到了 300 余位院士的反馈意见,说我们《导报》办得非常好。正值我们进入高峰状态的时候,要把我们解散,到底是因为什么问题? ” 高镇宁和李宝恒为人皆很正派,我跟他们先后谈了两三个小时,他们知道钱老的指示没有多少道理,就把这个事情拖着。一直拖到 1991 年 5 月钱老卸任中国科协主席,也没有按照钱老的指示办。 1992 年底,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了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在全国 3800 家科技期刊中,我们《导报》被评为综合指导类一等奖 —— 这是最高奖,全国仅有五个。中国科协书记处新任的党组书记从《人民日报》上看到这个消息,他问我: “ 这是我们《导报》吗? ” 我把奖状、奖牌拿给他看,说: “ 当然是! ” 而且,在后来举行的颁奖会上,我还作为得奖单位的代表应邀上台做了一番讲话。我们为什么会得奖?就是因为我们勇于刊登不同意见,负责地介入国家重大决策。 第三次干预:指责《科技导报》的办刊宗旨 卸任中国科协主席后,有一次,钱老在跟继任的中国科协主席和《导报》主编朱光亚谈话时,批评了我们《导报》。主要是:《导报》现在还把 “ 探讨现代化的道路与方法 ” 作为宗旨登在刊物上。钱老指责说,我们国家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已经由中央定性了,还要你探讨什么现代化的道路?他的意思是,我们《导报》跟中央不保持一致,试图探讨另外一条跟中央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他要求我们取消这个宗旨。还有,他对我写的一些评论员文章、 “ 编者的话 ” 也不满意,说它们没有多大意思,没有多大价值。而我们则收到了许多读者、专家的专门来信和专门来电,他们很赞赏这些评论文章。 然后,朱光亚用铅笔写了一封很工整的短信给我。这是他作为中国科协主席和《导报》主编唯一一次对《导报》表达具体的意见 —— 还不是他本人的,只是转达钱老的意见。他只是很客观地转达,并没有表达他本人的态度。他始终没有说你们应该怎么样。没有!为此,我一直很感激,很敬重光亚老。 既然钱老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来直接找我,朱光亚也不来找我,只是把信写完、转达完就完了,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华人教授创刊时的心意和诚意,所以,在我 2003 年底离开《导报》前,还是一直坚持在刊物封面上刊出这个宗旨。而且,对于一些重大的现代化建设工程问题,譬如南水北调工程、高速铁路的发展、教育问题的决策,我们《导报》都作为公共平台,坚持刊登两类不同的探讨文章。有时候我还写评论员文章,表达我们的一些分析性的见解。这种办刊方针当然是有风险的,但我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第四次发难:反对《科技导报》介绍马赫的科学思想 1995 年,《导报》对五六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进行了系列介绍, 4 月号上的那篇谈的是马赫的科学思想(注:指李醒民的《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 ── 从哲人科学家马赫及其思想来看》)。突然有一天,钱老的秘书涂元季给我打电话,说: “ 老蔡呀,你们那个文章惹得两位钱老(指钱正英和钱学森)非常生气。两位钱老要你回答,为什么被马克思批判过的马赫,你们还要宣扬他?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大问题。 ” 我当时就想,马克思好像没有批过马赫啊,他俩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查阅大百科全书,我的想法得到证实。批马赫的是列宁。马赫主张社会主义,但与列宁主张暴力革命不一样,他主张通过工团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马赫是个很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所以,列宁写专著来批判他,不但批判马赫的工团主义,还批判马赫的哲学思想等。看完大百科全书,我的底气更足了。我根本就不想回信,打算跟上次一样,对他们的意见不予理睬。但是,当时的科技导报社社长、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很冷静,很好,她劝导我说: “ 老蔡,两位钱老一起发怒、发话是很少的。你要认真对待,无论如何都要给个回音。你不回话,在态度上不合适,毕竟他们是领导。作为社长,我也不同意你不理睬的办法。你必须写回信,至于你怎么写、写什么我不管。 ” 我就跟编辑部讨论这个事。有一两位资深老编辑主张: “ 既然两位钱老都来压,我们就妥协算了吧,简单承认个错误,说我们以后注意就是了。 ” 我自觉没什么错误,不想这么屈从,就跟李醒民商量。李醒民说: “ 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是让你们来处理。我本人是不赞成简单认错了事这个意见的。 ” 我觉得李醒民的态度是对的。我就提出,既然钱学森和钱正英指名要我来回答问题,那就不要编辑部负责,我以个人名义回答他们。 于是,我就以个人名义写了个材料。首先,根据刘恕的意见,我对他们表示感谢。大意是:两位钱老对我们《导报》每期必看,而且看得比较仔细。这说明你们对《导报》很重视。我很感谢。写完这番话后,我接着说:由于在我印象中不记得马克思批判过马赫及其政治方面的观点,故而在审稿、发稿时未意识到文中内容观点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什么抵触。我以后接受教训,注意这类问题。也希望二位钱老继续关注《导报》,帮助《导报》把关。我并没有明确地说马克思没有批判过马赫,只说自己不记得有此事。写信前,我还跟涂秘书说: “ 我能不能在电话里向钱老报告一下我们的想法?我们编辑部约了好几篇文章,系列介绍几位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关于马赫的那篇只是其中之一,我想把我们的编辑思想向钱老报告一下。 ” 涂元季说: “ 钱老向来不接电话。他不是耳朵不好嘛。 ” 涂元季拒绝让我跟钱老直接谈话。收到信后,大概他们也去查对了历史,发现自己的指责实在师出无名,后来,两位钱老也再没来找我了。 这就是我跟钱学森打过的四次交道:第一次,他以科协主席的地位正面压我;第二次,他要解散我们《导报》;第三次,他只是科协名誉主席了,还试图通过时任主席朱光亚来改变我们《导报》的办刊宗旨;最后一次,他通过秘书涂元季打电话指责我违抗马克思,违背马克思主义,违反四项基本原则。 结语:媒体得有自己的风骨 是的,在接手《导报》之后,我仍努力使其保持了华人教授们在美国创刊时的那种风格和特点:作为综合性的公共平台,就众多重大的科技、工程、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开放的、自由的讨论。它因此得到众多知识精英的赞誉,并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肯定(每期印刷发行近 2 万份)。但从我前面所讲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在转型期的中国,保持媒体的独立性、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是需要承受很大压力的。 不过,目前的《导报》跟它在美国时的风格完全不一样了。 2003 年 10 月,中国科协派了紧握终审、定稿实权的新社长兼主编来接手《导报》。我跟他说:此前的导报我负全责。你要是改变办刊方针,放弃《导报》原来的宗旨和特点,会把它创下的声望、效应、影响及原有的读者群、作者群慢慢丢掉。那是你的责任,与我无关。但他完全听不进我的意见。 像我这种有点个性、敢为真实、真相、真道理而违拗上级意志的人,当然不会受某些领导喜欢。但我并不后悔。我认为,人不能有傲气,但不能没有骨气。而媒体也应当有自己的风骨,特别是科技刊物,要遵从事实,遵从逻辑,遵从科学道理,不能惟权力是从,枉对有独立思考、有识别能力的读者。 (本文由蔡德诚口述,熊卫民整理,后经蔡德诚修订。)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刊物和机构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事宜: 243155190@qq.com) 更多精彩文章:您可以回复 “ 目录 ” ,接收往期文章目录和每一篇的获取方式。谢谢! 关于我们 ▃▃▃▃▃▃▃▃▃▃▃▃▃▃▃▃▃ ▃ 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 ── 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 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赛先生 关于 赛先生 《赛先生》出身象牙塔,由三位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饶毅、鲁白和谢宇做主编,旨在 “ 与科学同行 ” 。 赛先生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苑往事|3872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热度 1 zbt92 2014-10-17 10:28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张博庭 2014 年 10 月 17 日 水库大坝与环境保护科普论坛(贵阳) 一、水库大坝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为何争议不断? 生态环境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名词。据考证,这个术语最初是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针对草案中 “ 保护生态平衡 ” 这一说法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草案中的 “ 保护生态平衡 ” 的表述不够确切,建议改为 “ 保护生态环境 ” 。他的建议在政府报告和宪法中都被采用后, “ 生态环境 ” 似乎就成为了一个名词。但此后,黄秉维院士自己也发现这个提法不够妥当,并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地说明 “ 顾名思义,生态环境就是环境,污染和其他的环境问题都应包括在内,不应该分开,所以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我觉得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它有权改变这个东西。 ” 。 虽然黄院士自己后来也意识到这个修辞上的疏忽,可能会造成某些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已经建议过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予以更正。但是,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宪法中出现的名词,即使国家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不予收录,但是,它还是不可避免的要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尽管开创这个名词的黄院士的本意,是指要保护环境,但是,后来还是有不少人想当然地会把保护生态环境,不仅理解成为保护环境,有时也简化理解成 “ 保护生态 ” 。然而 “ 保护生态 ” 的提法,虽然不能说是错的,但它确实能引起一些混乱。因为,与环境的主体是人不同,生态系统有很多层次,不同的生态层次对应着不同的主体。因此,针对不同主体,保护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肯定会存在着矛盾。 例如,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为目的被叫停的。但是,由于怒江水电不能发挥出应有清洁能源的作用,我国每年要多燃烧 5000 余万吨原煤,多排放一亿多吨二氧化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也给整个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显然,叫停了怒江水电,局部上看似乎是保护了鱼的生态、草的生态,但是,却明显的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那么如何理清 “ 保护生态环境 ” 口号可能造成的混乱能?有人曾建议引进 “ 广义的生态 ” 和 “ 狭义的生态 ” 的概念加以区分。广义的生态就是指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狭义的生态就是某一类(不包括人类)生物研究领域所考虑的特定的生态。通过与某些国内资深的生态学者的交流,笔者发现在生态学界他们所要研究和保护的生态确实是不包括人的狭义的生态。我问他们理由何在?比较主流的解释意见是:人是世界上特殊的物种,人的能力太强大了,一旦在生态学的系统研究中考虑了人,别的物种基本上就没有生存的余地了。 根据这种学术观点,再加上社会上把生态与生态环境的混淆使用,那么在我国的现实就出现了,人们在讨论某一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所考虑的范畴是不同的。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工程技术人员和生态研究保护学者之间经常是各持己见、争议不断,谁也说服不了谁。 二、三峡生态环境作用应如何评价? 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术界,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历来都存在着分歧。在三峡论证的初期,中科院组织的一次论证结论曾经是 “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弊大于利 ” 。正式的三峡工程论证的结论。虽然得到的结论是生态环境影响 “ 利大于弊 ” ,但是,中科院的一位院士,则公开的拒绝在论证意见上签字。为什么都是非常严谨的科技工作者,却得出了完全相悖的结论意见?其原因还是在于,大家对生态环境考虑的范畴不同。 工程专家是从广义的生态环境上考虑问题,而生态学家们则是以狭义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得出的结论。可以说这种局面至今也没有改变。我们说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绝对是从广义生态环境上作出的判断,但是,很多生态研究员人员和环保人士,认为三峡的生态环境影响弊大于利,则是从狭义的生态环境观念出发的。当然,他们也并不否认三峡工程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不过,他们常常把这些作用解释成是社会和经济的效益,而不承认这也是生态环境的效益。 一场大洪水可以让十几万人死于非命,一场大干旱可以让数以万计的河流、湖泊干涸,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同样也是干旱区域内任何珍稀冬动植物的生态灾难。前不久,水利部的老部长汪恕诚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 《 水利工程说到底是生态工程 》 ,已经把这个问题阐述的非常清楚。三峡的水力发电和航运虽然体现出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同时具有巨大的生态作用。众所周知,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当代人类社会最大的生态难题,而三峡的发电每年可以替代大量的煤炭,减少一亿多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减排工程,我们能否认它的生态作用吗?。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航道平稳,在长江航行的船舶的平均燃料消耗下降了约 40% 。这不仅节约了燃料成本,同时也减排了长江航运 40% 的温室气体。因此,和汪部长论述 《 水利工程说到底是生态工程 》 一样,我们同样可以论证 《 水电工程说到底也是生态工程 》 。 从广义上看,水利、水电工程首先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我们当年的三峡论证中得到生态环境影响 “ 利大于弊 ” 的结论,其实也是基于这一前提的。然而任何一篇对三峡的生态环境评价不够公正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的把三峡工程的防洪、供水说成是社会效益,而把发电和航运说成是经济效益。这种批评三峡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非常高明,那就是把你的生态环境效益,归类到社会、经济上去,而仅仅把必须要承受的生态损失,算作是生态环境的影响。 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否认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的生态环境作用的观点,恰好与当前生态学界的主流的狭义的生态保护倾向不谋而合。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很多数的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者,从心里是比较认同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 弊大于利 ” 的结论。然而,即使狭隘的生态观是我国生态学术界的主流倾向也不能代表就是正确的。除了我们前面提到来的,怒江水电被保护生态的理由搁置后,我国每年要多燃烧 5000 多万吨煤炭,多排放一亿多吨二氧化碳和各种污染物之外。我国整体的水电开发的程度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严重的不适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优先开发利用水电,水电的开发程度普遍在百分之七、八十,甚至九十多的情况相反,我国的水电开发程度,至今才刚刚超过 30% 。 为此,按我国应有的水能资源测算,由于我们水电开发的滞后,每年至少多燃烧 5 到 8 亿吨煤炭,多排放 10 到 16 亿吨的二氧化碳和大量的污染物。这样在 2012 年,我国的煤炭消耗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总和,占到 50.2%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的总合和欧盟 国家的人均平均值。在遭受到国际社会会的普遍批评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污染。 面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局面。我们不能不承认,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过于狭隘。喜欢用狭义的生态环境保护,反对和取代了广义的保护。因此才造成了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动机和效果相违背的结果。目前,这种由于片面地强调保护某种特定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全球生态破坏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生态学界的高度重视。 2013 年 11 月,英国的生态学会理事长就在世界著名 《 自然( nature ) 》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 生态学必须进化 ” 的文章 。他指出生态学研究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必须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疾病传播、粮食安全等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他号召学者对各种动、植物生态的研究,不能只强调保护,而更要尊重其进化规律。也就是说,生态学者必须要有 以人为本 的保护生态的意识,必须要尊重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自然生态进化。 我们不知道,这位国际生态学领军人物的批评,是不是针对中国生态学者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现实是,在我国生态学界中盛行的狭隘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已经给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党和国家也已经及时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相应的我国的环保法也从 2014 年 1 月 1 号做出了修改,把其中 “ 保护生态 ” 的提法,换成了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的本质?文明是相对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任何否定以人为本的(不考虑人的)生态保护,都是生态不文明的体现。显然,我国今天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难题,其实就是狭隘的生态保护理念所造成的生态不文明的结果。这里也包括我们一些同志对三峡工程的不全面、不公正的评价。 三、客观评价三峡工程的狭义生态作用 我们强调说三峡工程在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作用的目的,并不是要否认和掩盖三峡工程可能产生的各种生狭义的态环境副作用。如 1991 年完成的《 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 环境影响报告书 》 , 中的主要结论是: 三峡工程 会对 生态与环境 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涉及的因素众多,地域广阔,时间长久。所涉及的问题相互渗透,关系复杂,利弊交织。其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因此而可能加剧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 水生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 四大家鱼 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等等。 针对影评报告中阐述的风险,我们的三峡工程采取了很多相应补救措施。例如,针对 “ 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 的可能,我们在三峡的库区新建设了 400 多座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针对 “ 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 水生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 四大家鱼 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 的问题,我们不仅采取了珍稀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而且还开展了生态调度的研究。这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虽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果,但是,由于在媒体宣传方面。我们却出现了较大的失误,以至于社会舆论常常被严重的误导。 3 .1 、三峡与长江水质、海水倒灌等问题 我们常常听人说三峡大坝恶化了长江的水质。 2007 年某环保组织的报告就称三峡蓄水后,水质恶化如何如何严重,有二十多条支流发生了水华。但是,无论是我们在三峡大坝前目测的现实,还是三峡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都说明水库建成后的水质有所提高。查阅当年国家颁布的水资源公报( 2005 年数据),我们发现整个长江的水质与蓄水后的前一年相比已经有所提高。直到 2014 年 6 月,凤凰网在中国农业大学组织的一场三峡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公开对话 《 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生态环境研讨会 》 上,还有人信誓旦旦的强调,三峡工程恶化了长江的水质。事后,我又再次查阅的最新发布的( 2012 年)的水资源公报,其结论是长江水质比以前再次有所好转。如下表 Ⅰ~Ⅲ水质 2004 年 2005 年 2012 年 全国 59.4% 60.9% 67.0% 长江 72.4% 72.5% 74.7% 在那次会议上,还有人炒作说上海是三峡工程的最大受害者,不仅有水污染的问题,而且能给上海造地的泥沙没有了,同时还造成了上海的海水倒灌。而事实是三峡建成后不仅使得长江的水质有所好转,而且三峡、葛洲坝等水电站每年都要从长江中清理出成千上万吨的各种垃圾。 关于减少长江的泥沙含量,是我们建设三峡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和消除地上悬河,解除长江最大的防洪隐患。但,泥沙的减少,绝不是某些人污蔑说泥沙没有了。例如,在三峡工程蓄水之后,上海的化学工业区照样取得了围垦造地 6 平方公里的预期成功。 关于上海的海水倒灌,在没有建成三峡大水库之前,不仅经常会在枯水季节发生,而且我们只能听天由命的束手无策。而当有了三峡水库之后,我们则可以通过科学的调度,应对和解决上海的海水倒灌问题。其实就在今年的 2 月份,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三峡水库为应对上海的海水倒灌,实施了压咸潮调度的新闻。但是,个别的反三峡人士仍然不顾事实的散布着三峡工程造成了上海的海水倒灌的谎言。 3.2 、三峡工程对鱼类影响的分析 关于三峡工程对珍稀鱼类和四大家鱼的影响,一些媒体的报道也不够客观。例如,常有人说 “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坝下水文条件变化等原因,四大家鱼产卵规模明显下降了 97% , ” 。 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告诉大家,真正的事实是:那只是 2009 年的数据。自从 2011 年,三峡集团与有关的科研机构实施了 3 年生态调度试验,检测结果显示, “ 四大家鱼 ” 卵苗径流量从 2009 年的 0.42 亿尾回升至 2003 年三峡蓄水时的 4 亿多尾的水平 ” 。鱼卵汛也已经恢复。 另外还有一篇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教授刘某某撰写,刊登在三峡探索网站上的《三峡大坝蓄水十年》英文文章,其污蔑三峡的谎言更是巧妙。 该文章称 “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农业部的报告,科学考察队在金沙江只见到 17 种鱼类,而在 10 多年前,金沙江曾经有 140 多个鱼类品种。 ” 。 这个引用的前半部分是有据可查的,而后半部分则是虚构的。根据历史上的记录金沙江总共有过 143 种鱼,而根本不是什么十多年前金沙江还有 140 种鱼。此外,所谓金沙江只有 17 种鱼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该考察队在其考察的短短的几天里共扑捉到了 17 种鱼。这并不能说明金沙江目前的只有 17 种鱼类了。 事实上,十年前金沙江鱼类的生存状况,并不比今天好。当时虽然没有组织过正规的鱼类资源普查,但是,我们在进行参与金沙江的泥沙研究的过程中,就发现当时的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小江,以及我们的研究所涉及到的二级支流深溪沟和吊嘎河都已经是鱼虾绝迹。 特别是早在金沙江水电的开发之前的 2005 年,有过一场关于金沙江水电开发与 “ 三条鱼 ” 的争论,非常能说明金沙江鱼类大幅度减少的情况,十年前就已存在。 为了搞清楚金沙江里到底还有没有当时的保护区要保护的 “ 三条鱼 ” ,一位同志曾经公开宣布悬赏 50 万,奖励在江中捕获到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这三种鱼中任何一条鱼的人。然而,几年过后确实没有一个人能够捕捉到这三种鱼。倒是在金沙江水电开发展开之后,由于三峡集团的珍稀鱼类研究成功的完成了胭脂鱼和达氏鲟的人工孵化繁殖。随后通过增殖放流,这两种鱼已经能被人们在金沙江中捕捉到了。 这个小故事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由于考察队采集的 17 种鱼中并没有达氏鲟和胭脂鱼,说明该考察队的样本采集是非常不完备的。 二;与十年前相比金沙江的鱼类种数至少已经增加了 2 种,而绝不是什么十多年前 140 种,现在只有 17 种了。 一般来说,在河流上建筑水坝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鱼类,尤其是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状态。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不可避免的,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说明,通过鱼梯鱼道或者辅助过坝,人工培育增殖等补偿手段,完全可以抵消水坝产生的不利影响。 目前,美国的很多河流上的梯级水电站基本上都已经解决了鱼类的过坝的问题。欧洲莱茵河的成功治理,在没有拆除任何一座水坝的情况下,莱茵河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已经恢复到了二战以前的水平。与此同时,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水库大坝对鱼类生存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类似的现实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例如,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绝迹了 20 多年的黄河铜鱼已经在水库中再现。 我国的新安江水库建成后,不仅出现了 “ 水库大头鱼 ” 这一新鱼种,而且,建水库5 0 多年来,新安江的渔获总量已经增长了 50 多倍。 我国的三峡集团通过合理的生态调度,让曾经锐减了 90% 的 “ 四大家鱼 ” 的鱼苗数量,成功恢复到了蓄水时的水平。我国金沙江水电的开发,也已经让一些曾经难寻踪迹的珍稀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成功。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公众在媒体上却几乎得不到上述的信息。 大家几乎都听说过 “ 三峡蓄水让 ‘ 四大家鱼 ’ 的数量锐减了 90%” ,但是,有几个人知道,三峡的生态调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鱼苗的数量已经恢复? 大家都听说目前金沙江中只能扑捉到 17 种鱼,但有谁知道,十多年前金沙江中的鱼类种数,其实比现在还要少呢? 结语 我们的三峡工程, 按照受益人口,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工程; 按照能源作用,全球最大的碳减排工程; 然而它确是一个,全球最具争议的工程; 其原因是误解和偏见 1 、狭隘的生态保护的偏见 需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取代狭义的生态保护。 2 、忽视或者误读三峡工程的一些实际情况 除了我们本文指出的,水质、海水倒灌、鱼类影响等方面的事实外,还有很多,例如,今年三峡蓄水以来,鄱阳湖水域面积却比常年平均增大了 1/4 。与几乎世人皆知三峡造成了鄱阳湖的大面积干枯相比,有几个人注意到这个事实? 总之,要想全面、准确的评价三峡的生态环境作用,必须要消除误解和偏见。 参考文献 : 【 1 】 钱正英 , 沈国舫 , 刘昌明 , 建议逐步改正 生态环境建设 一词的提法 , 科技术语研究 , 2005(2) 【 2 】 GEORGINA M. Ecology must evolve . nature. 2013,503(14),191-192
11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红墙论战]李锐揭秘三峡工程上马之谜
热度 4 冯用军 2014-9-28 16:59
老冯故事会iStory of Feng(冯用军说时事)之“祸国殃民的三峡工程”!(红墙论战之卫国系列) 唐山著名教育学者、河北历史文化讲师、中国最年轻资深大学评价专家、中国高考考研辅导专家 冯用军博士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李锐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峡工程,千秋功罪,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留待后人评说。 原毛泽东秘书李锐:我所知道的三峡工程上马经过 2014 09/26 http://shehui.daqi.com/article/3643981_2.html 1952年9月,我从湖南被调进京,分配到燃料工业部管水电,据说这是陈云的意思。燃料部统管全国的煤、电、油,有三个总局:煤炭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石油管理总局。那个时候还没有成立国家计委,燃料部的上面是国家财经委员会,陈云和薄一波管事。电业总局下面有水电工程局,管水电的计划,我任局长。次年,经过我的努力,陈云批准成立水电建设总局,国家计委(1952年11月成立,12月正式开始办公)的钱直接拨给我们。   当时,电业总局主要搞火电,水电完全没有地位。火电短平快,反正是一要电,就给钱、上马;水电建设复杂,不受重视,很难争到投资。那个时候我们争投资,就是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电力建设的重点是火电。水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先后上马的项目,有新安江、刘家峡、以礼河、狮子滩,还有一个上犹江,那个时候叫做五大水电站,都是1957年以前先后开工的。我们当时的目标就是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争取到这五座水电站的投资,其中争得最厉害的是刘家峡,因为资金受到三门峡开工的影响。   1955年,燃料工业部撤销,成了三个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电力部的部长是刘澜波,一个副部长,两个部长助理。我是部长助理之一,另外一个是原来管火电的电业总局局长。部长助理一水、一火,部下设一个火电总局,一个水电总局,另外还有一个管运行的局。水、火平起平坐,这样一来,我的发言权就比较高一点了,争取到刘家峡上马。   五十年代的两次三峡风波   电力工业部独立以后,我和部长刘澜波两个人合拍子,他放手让我去干,部内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举个例子,1955年初,刘澜波和我任正、副团长的电力代表团正在苏联考察,接到中央的一个电报,说是水利部向中央提出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修建三峡,请我们考虑,从电力系统的角度提出我们的意见。刘澜波没有把握,问我怎么答复。我就告诉他:现在搞三峡绝对不行。于是他就回了电报:三峡是长远的事情,现在还提不到日程。   三峡陈云从来反对,坚决反对。水利部那时候真叫开玩笑,提出的方案更是荒唐:要把重庆市淹掉,牺牲重庆,彻底解决湖北所谓千年一遇的洪水威胁。提出这个方案的背景是1954年长江大水,引起党中央、毛泽东的注意。当年毛泽东到湖北,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委”)主任林一山陪他乘军舰从武汉到南京沿长江走了一趟,林一山就跟毛谈,要解决长江的洪水必须在三峡修个大水库,把长江的洪水装起来。这件事给了毛泽东一个很深的印象。水利部提出建三峡,就是林一山陪毛泽东走了那一趟后提出来的。当时我们在苏联征求了苏联方面的意见,他们基本上也是不赞成的,我们做了记录,回国以后,把记录报了国务院,以为事情就过去了。三峡又一次非常厉害地哄起来是1956年。水利部有个月刊《中国水利》,那一年第5、6月的合刊上,发表了林一山的一篇长文章《关于长江流域规划若干问题的商讨》,正式公开提出修三峡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说还可以打一个很长的隧洞,将水库的水引到丹江口,南水北调,解决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非常宏伟的计划。他提出来的蓄水高度是多少呢?235米。现在的三峡大坝是175米,他的计划比现在高60米。235米是个什么结果呢?现在重庆有一个抗战胜利纪念碑,它的海拔高度就是235米。也就是说,整个重庆都在水下边了。这篇文章一出来,我们就看到了,我就在我们的刊物《水力发电》的9月号组织了一期长江规划问题专刊,一共八篇文章,从各方面谈长江三峡的问题。这期《水力发电》出来以后,据说武汉买不到,长委把它控制了。而长委在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长江水利资源查勘测工作结束》特号字标题的新闻,副标题为“开始编制流域规划要点,争取年底确定第一期开发工程方案,解决三峡大坝施工期间发电、航运问题的研究工作即将完成”,文中还涉及了施工期间的具体措施。这就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好像三峡马上就要开工了。我立即写了篇三千字的文章《论三峡工程》寄给《人民日报》,清样都寄给我了,结果后来没有发表,主编告诉我:总理不赞成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争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毛主席关心的、赞成的,不好公开争论。我就写了一篇杂文,发在《人民日报》的副刊上,了解情况的人一看就明白,我在挖苦三峡的计划。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六千多字的长文《克服主观主义才能做好长江规划工作》,发表在当年《水力发电》第11期上,认为长江规划以大三峡方案为主导的急于上马的思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认为长江工作规划,应当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不能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   1958年1月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会议开到结尾的时候,毛泽东提出三峡工程上马问题。周恩来知道我是反对三峡的,他也知道我和林一山的争论,薄一波和李富春更知道,但是这个时候只有薄一波委婉地讲了一句话:主席,三峡有个反对派叫李锐。毛泽东就说:那好啊,把林一山、李锐都找来,当面谈谈吧。于是,我和林一山被叫到南宁,当着中央领导的面谈。结果是,林一山谈得没有我简洁有力。毛泽东还要求我们再写文章。文章交上去后,我看到彭真那些人在我的文章上划了很多红杠杠,在林一山的文章上打问号的多。最后的会议上,毛泽东还批评林一山的文章写得不好,说他是师范毕业,文笔不通,也就是把他的意见否定了。毛泽东夸奖我的文章写得好,把问题讲清楚了。三峡的问题就这样定案了。我就趁机谈水电,讲中国北方的煤多,南方的煤少,有水力资源的地方就不要搞火电,要搞水电。李富春、薄一波也在一边帮腔。毛泽东就说道:好啊,今后就“水主火辅”。会议之初曾反映了电力同水利两部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即决定两部合并。南宁会议后两个部就合并了,变成了水利电力部(1979年后,两部才又分开,但是1982年初又合并了)。会议快结束时,毛泽东出人意料地对我说:李锐,你来当我的秘书。后来,我做了他的兼职秘书。   中央关于三峡工程的“促退”决议   南宁会议后,毛泽东把三峡问题交给了周恩来,由周恩来负责:你去论证,现在不上马,将来到底怎么办才合理。这样,1958年3月,周恩来带队考察三峡,参加的人有水利部、电力部、科委、计委、交通部等很多部委,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几个省的负责人,还有苏联专家,一大船人,我记得胡耀邦也去了。总理在船上开会,开会时有文件,一本一本的。总理没有让林一山发言,让我第一个发言,钱正英代表水利部发言,矛头还是对着我。那时南宁会议的具体细节、我跟林一山的争论、写的文章,大家都还不太知道,人们的意见还是一边倒地赞成三峡上马。但是苏联专家的发言是站在我一边的。会开完了以后,人就都散了。   然后我就参加了3月份的中央成都会议。成都会议确定了“大跃进”的总方针,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个“促进”的会议。但是三峡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是个“促退”的决议,3月25日会议通过,4月5日政治局会议批准。主要内容是:三峡是个长远的事情,施工准备工作要15-20年的时间。三峡工程是长江规划的主体,但是要防止在规划中集中一点,不及其他,或以主体代替一切的思想。长江的规划应该是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几种关系互相结合,分别轻重缓急和先后次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安排。长江的防洪要抓紧时机,分期完成各项防洪工程,其中堤防特别是荆江大堤的加固,中下游湖泊洼地储洪排涝等工程决不可放松,在防洪问题上要防止等待三峡工程和有了三峡工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就是说,防洪要把堤防、分洪、蓄洪这三个问题统一抓住,这个决议制定的长江规划基本原则就是:统一规划。这个有关三峡的决议是总理主持的,我参加了起草,其中防洪部分是我加进去的,完全是我的思想。现在来看,像成都会议、后来的北戴河会议等,为“大跃进”做了那么多的决议,只有这个三峡决议是正确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水利系统根本不执行这个三峡决议,依然我行我素。   干不成三峡干葛洲坝   1959年,我在庐山出了问题,水利电力部搞了一个所谓的“李锐反党集团”,还加上三大罪状:反火电、反水利、反三峡。我离开水利电力部以后,水电可说是被随后的领导人破坏得体无完肤,水电事业整整停滞了二十年。现在想起来,如果不合部,我还是待在电力部,也许后来个人的遭遇也会不同一些。文革中周总理在葛洲坝出问题时提到过我,那是一个可以让我出来的契机,但是钱正英(时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党组书记)根本就不理会,我在大别山的磨子潭水电站一直待到1979年1月,才获得平反回到北京。   我从安徽流放地回到北京复职,还是到水利电力部当副部长。一进水电部办公楼的大门就看到毛泽东对葛洲坝的批示,有一面墙那么大的牌子,摆在大厅里:   “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想不到的困难,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   我一看就非常恼火,莫名其妙嘛,这根本就违反工程建设的法则,哪有没搞好设计就开始施工的道理?那年2月份两部分开,水利电力部又回到1958年以前的水利、电力的两部格局,我就让人把那个大牌子给取掉了:赶紧摘了吧,这不是丢人吗!   葛洲坝是什么时候开工的呢?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生日。钱正英知道毛内心里是醉心于“高峡出平湖”的,干不成三峡,葛洲坝对毛是个安慰,而且葛洲坝完工以后,三峡就是弦上之箭了。林一山倒是坚决反对修葛洲坝的,他是从建三峡出发的。三峡水电站发电后,供电量多少时有变化,也使下泄水量随之变化,这就影响航运。因此需要修一个葛洲坝,作为三峡的反调节水库。先建葛洲坝后建三峡是本末倒置。   毛泽东批准了葛洲坝工程,还发了那样一个根本违反基建程序的批示。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批示还得了,林一山当然反对不了了。后来葛洲坝出了事,周恩来把担子交给了林一山:你把它修好。林一山也没有办法,只好接过来干。2006年12月26日,他们还把刻有毛泽东那段批示的一块大石头,正式安放在葛洲坝枢纽防淤堤上。后人看看,我们过去就是按这么荒唐的“圣旨”干事情的。   葛洲坝开工以后,因为地质问题没搞清楚,中间停工两年。后来国务院开会的时候,谈话中周总理还特别把我提出来:李锐就反对在干流上先修,他赞成先修支流。他又问:“李锐哪里去了?”有人说:李锐还被关着(我是1967-1975年在秦城监狱被关了八年)。总理说:李锐对三峡的意见还是正确的嘛,还是可以做些事的嘛。   当年,毛泽东接受了我的观点,1958年南宁会议以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建三峡,周恩来也没有。60年代到70年代以后,只有林一山、钱正英两个人不断地向中央提意见,要上三峡,还有张光斗,是钱正英最倚重的水利专家,后来加上李鹏。地方上也有积极分子,湖北张体学,还有王任重,都积极,李先念是湖北人,也被他们说动,他们总是闹着三峡上马。大概是1972年1973年,有过一个毛泽东对要求上三峡的批示:“需要一个反面报告。”钱正英这些人不死心,修不成三峡怎么办呢?就修了那个葛洲坝。   三峡是怎样上马的   三峡最后到底是怎么上马的呢?我所知道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邓小平1980年7月去过一次三峡,那时长委的主任是魏廷铮,林一山原来的部下,他陪同邓小平,把邓小平给说动了。怎么说动的呢?“三峡建成后,万吨轮船可以通重庆。”毛泽东虽然有“高峡出平湖”这样的诗人的浪漫,但是知道三峡事体之大,到底没有敢干,我估计最后说服他的是军队的意见。50年代总理曾委托张爱萍将军,让他从军事的角度对三峡工程提出看法,他给中央的意见是:“不能建造一个战争的目标。”这大概最后把毛说服了,毛毕竟是打仗出身。邓小平则是个“举重若轻”的人(周恩来对他的评语)。张爱萍告诉我,他专门跟邓小平谈过三峡问题,小平怎么讲呢?——“你胆子太小。”   宋平跟我谈过1980年邓小平找他谈三峡的事情,他回答说:主要的问题是投资问题,国家没有钱,给挡回去了。后来邓小平一直鼓动着要上,1982年论证了一个150米的方案,是两级开发,下边还要再修一级。我知道这个方案水利部是绝对不会同意的,防洪有限,两级还需要重新勘察坝址,他们不会干的。后来这个方案果然不了了之。1984年2月,水利部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议立即着手兴建三峡工程枢纽工程的报告》,这个时候李鹏已经是副总理了,被任命为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小组组长。有一次邓小平接见外宾,接见后把李鹏留下来谈三峡,他问李鹏:为什么不上三峡?不是说修好以后万吨轮船可以直通重庆吗,为什么不修?李鹏说:移民问题很大,非常困难。邓小平就说:那好嘛,成立一个三峡省,不用四川、不用湖北安置,独立出来解决移民问题,由国家管起来。那个谈话记录很快就有人拿给我看了。我心里想,这不是在骗小平么!这些人怎么能这样干呢!南京的长江大桥,武汉的长江大桥,只能通五千吨的船,所以后来改称万吨船队。   1985年3月5日,中央以“4号文件”的形式,正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水利部的副部长李伯宁被任命为三峡省筹备组组长,这个人是应该记下一笔的,他对三峡“功不可没”。三峡省筹备组搞了一年多,搞不起来,叫做不三不四,都是穷地方,无法解决问题。最后中央领导人把王任重带去看,王任重是最赞成、最积极的人之一,到三峡库区去了一趟,王也无话可说。这样一年以后,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了《关于将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三经办)的通知》,撤销了三峡省筹备组。本来,为了一个水电工程建一个省,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这样三峡的工作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论证过程,算是他们那些人的低谷吧。   这期间,最出名的反对派意见得到的传播,是戴晴在1989年编辑的那本《长江,长江》。这是一本文集,是孙越琦带队的全国政协经济建设组在对三峡作了为时38天实地考察后写的调查报告。报告写出后,原来答应刊登的媒体不敢登了。这里要提一个人:许医农,她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可以说是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女编辑。许医农常驻贵州一家出版社的北京办事处,她从戴晴那里知道了这本书后,立即与贵州的出版社老总联系,要老总授她全权在北京把这本书印出来。“两会”召开的前几天,北京的一个印刷厂赶印出了5000册。戴晴很厉害,立即拿到当年“两会”代表们住的宾馆小卖部出售,还在“两会”召开的当天,在大会堂旁边的欧美同学会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开这本书的发布会。这本书和戴晴的会外游说,直接导致了姚依林在那年的人大宣布:三峡工程赞成的人很多,反对的人也很多,这件事五年不议。后来这本书由出版社大批印出,刚刚发行就被封掉了,中宣部要求全部销毁(后来在香港出版)。   不是“五年不议”吗?后来怎么又闹起来了呢?还是李伯宁的“功劳”。中央撤销了三峡省筹备组后,他当了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主任,1991年他经手了一部《三峡在呼唤》的纪录片,送给中央领导们看。王震看后落了泪,经过钱正英的动员,那年春节他在广州找了以张光斗为首的十个水利方面的专家开了个座谈会,会后王震立即给邓小平、江泽民还有李鹏写了封信:“我看了《三峡在呼唤》录像片后,心情很不平静,找任重同志商量后,邀请了几位著名水利专家、教授在广州进行座谈讨论,主要是听一听关于加快三峡工程建设的意见。听了专家教授的发言,我深感有必要大声疾呼促进工程上马,即使三峡工程近期上马,也为时很晚了,不能再作推迟。”有人告诉我,王震在会上骂我:李锐,这是一个反动分子。我说:怎么会是反动分子呢?大概说我是反对分子吧?他们就又去查,王震确确实实骂的是:李锐是个“反动分子”,不是反对分子。王震对我的看法我是知道的,他当面也对我说过:“李锐,你是我的死对头。”   1991年“两会”之后,李伯宁又给王任重写信,说过去不允许宣传三峡,现在应该改过来,大力宣传。王看了就把信转上去,上边批示说可以进行点正面宣传。5月份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三峡工程宣传工作通气会”,传达了这个批示,这样一来,三峡上马的宣传就哄起来了。而反对意见的发表渠道被完全封死,全是一面之词。   “兴建三峡决议”是在1992年的全国人大通过的。那个被通过的三峡论证方案是怎么产生的呢?三峡论证原来由计委与科委负责领导,钱正英却设法让他们退出,由水利部领导,由她主持。参加论证的400多个专家,分成15个专业组:经济、防洪、施工、地质等等,每组的负责人都是赞成上马的水利部的司局长。像黄万里等反对派,就不让参加。论证不谈长江整体流域规划,就是独立地论证三峡工程:大坝的高程、规模,等等。三峡根本没有比较方案,是个孤案。论证是怎么通过的呢?每个专业组就通过自己那个组独立的题目:防洪、地质、发电、船闸、经济,等等,就像是做单独的科研课题,各组只通过本组的论证题目,根本不是将三峡当成一个总体工程来论证。即使这样,各组通过论证时,仍有九名专家、两名顾问和一位政府官员拒绝在论证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是应该记住他们的:陆钦侃(防洪组顾问)、侯学煜(生态与环境组顾问)、陈昌笃(生态与环境组专家)、程学敏(电力组专家)、方宗岱(防洪组专家)、何格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综合经济组专家)、黄元镇(综合经济组专家)、覃修典(电力组专家)、伍宏中(综合经济组专家)、李玉光(移民组专家)、廖文权(移民组,四川开县移民办主任)。人大表决之前,高层又做工作,让人大保证三峡方案获得通过。2002年2月份的《人民日报》登了一个消息:现在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山体有2200多处有崩塌危险,需要花40多亿将山体固定。这是开玩笑,山体怎么能固定?水是有浮力的,怎么去固定?楼的地基可以想办法改变,那个比萨斜塔的地基也可以想办法处理,库区水一泡,是没有办法的。   我的最后努力   1985年,湖南科技出版社排除艰难,出版了我的《论三峡工程》一书,约20篇文章,15万字。1996年,我将文章增加到近40篇文章,连同附录,共45万字,大陆却没有出版社敢接,只能拿到香港出版了。我关于三峡问题的最后一篇文字是1996年4月写的,那是三峡开工后一年,给中央的上书,希望三峡还是停下来,停有先例,丹江口停过工,葛洲坝也停过工。我说,现在还没有做多少工作,还来得及再研究。写好后先寄给朱?基:你看一看,若同意的话,请转送给其他几位政治局常委。朱?基给我回了电话,说:给江泽民看了,总书记要你照顾大局,以后不要再提反对的意见了。此后,我没有为三峡的事情再写过文章和上书,到此为止了。但是那些反对三峡的人提出的减少危害、尽量补救的方案,我都帮助递给中央。香港版的《论三峡工程》一书的封底刊有编者的长篇介绍,其中引有我的一段话:   出版此书始终有两个目的:一是便于世人了解有关三峡争论的历史过程。二是希望有助于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至于三峡工程本身,几十年来尤其直到上马之势已定后,我要说的话都已经反复说过,说够了,区区寸心,天人共鉴。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或者聊以自慰:“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三峡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问题   三峡是我这辈子反对到底的一件事情。我跟我的外孙女忙忙说过:“将来三峡出了事儿,你要记住,你的外公是坚决反对这个工程的。”   三峡我过去是坚决反对,到后来呢,我公开的意见是先开发上游:金沙江、支流,上游的水库可以排蓄泥沙,可以帮助防洪,让三峡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像原来那么严重,再来考虑三峡什么时候修,需不需要修。实际上是想先拖住,拖得越久,很多当前说不清楚的事情,譬如卵石淤积问题,生态环境影响等等问题,就更能看清楚,也就没人那么起劲了。所以,我并没有真正改变反对建三峡的态度。   我前面光说了我和水电系统的人反对三峡,实际上,社会上反对三峡的人也很多,有很多是中科院的院士,像周培源、钱伟长,政协里面的反对派为首的是孙越琦,他原来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他两次带代表团去考察三峡,回来给中央报告坚决反对上三峡。   世界上有两个大坝会议,其中一个排列了全世界十个最危险的大坝,三峡是第一名。我们中国的领导人真的就不懂三峡的问题有多严重吗?我看,不能说中央的领导人都不懂,毛泽东、周恩来在世时,都知道这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毛泽东那样自认为无法无天的人,至死都没有再提三峡。为什么现在能通过,能开工?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看法是:从根本上来讲,是国家制度的问题,是政治体制的问题,还是人治,就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体制。其他人说什么都没有用,绝对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特别是重大问题,听不得不同意见。黄万里这样的专家的意见谁也不听,他就来找我;我的意见,也是谁也不听,你有什么办法?黄万里是2001年去世的,我记得9月8日遗体告别我去了,是从水电学会的会场上直接去的。那天开会我旁边坐的是张光斗、潘家铮。张光斗,黄万里清华的同事,潘家铮,三峡工程的头头这两个人根本没去。告别完了之后,我又回到会场继续开会,感慨无穷!我们这种体制、这种制度!从1949年以后,我们国家的总体决策方式也好,建设路线也好,三峡工程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黄万里的命运是一个最具体的例子。鲜明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正确的意见被否定,错误的意见吃香;对人才的使用是淘汰好的,启用坏的。黄万里是黄炎培的儿子,是30年代从美国回来的,1957年被打成右派。上个世纪30年代,他对长江上游做过实地考察,研究过上游支流河床卵石移动和河床因之变化的情况。他认为川江干支流的造床质是卵石加粗沙,是会移动的。   三峡泥沙专题组的论证认为:造床卵石的移动量为零,而黄万里的计算是卵石年移动量不少于一亿公吨。他认为三峡高坝建成后,水库尾水达重庆以上,长江流到这里时,由于水深增加,流速必然减慢,其中细沙可以漂游出坝,粗沙沉积在重庆上下,而卵石先是夹杂在粗沙之中,最后则沉落在粗沙的后边,淤积在重庆以上的库尾,逐渐向上游漫延,直至淤积平衡,将两岸的平坝,就是好田毁掉,将长江在四川的四分之一的流域沦为泽国,生态面貌完全改变,长江的航运也遭到破坏,因此三峡大坝决不可修。为此,他不断向中央上书。80年代三峡论证时,他两次到我家来谈他的意见,把他写的文章拿给我看,文章的标题是《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他是北京市政协委员,他曾在市政协会上正式提出反对修建三峡的报告提案:“三峡高坝祸国殃民,请决策停修”,附文是:“请安排争辩”。在我家谈时,他还讲出这样的气话,如果三峡修了,出了问题,那就在白帝城头如岳王庙,跪三个铁人世代请罪。   黄万里跟钱正英有亲戚关系,钱的丈夫是他的侄子。每年春节,他俩都到黄家拜年,可三峡论证,就不请黄万里参加。黄万里在清华被排挤,到85岁才让他上课。黄万里是一个悲剧人物,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可以跟马寅初、陈寅恪并列,有独立的人格,能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体制,就是不能容纳这样的人。几十年的政治运动,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趋炎附势的人成了大气候。当年三峡如果不是我劝阻,自是大灾难。三峡工程的负责人潘家铮算是讲了良心话,回答“三峡最大有功人是谁”的问题时,他说:是李锐,是那些反对建三峡的人。   1979年我回到北京后,陈云找我:又在闹三峡,你赶紧写意见。1984年我继续向中央写信,还是陈云支持的,姚依林、宋平他们都支持。我的上书,邓小平也划了圈,那次水利部闹三峡,没闹成。1980年,1984年,水利部两次折腾三峡,没有成功,还是中央内部起作用,两派人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邓小平也没有办法硬要一个人说了算。而1992年人大通过三峡方案时情况就不同了。在政治大气氛下,人大的投票当然好走过场了。即使如此,仍然有177人投了反对票,弃权的664票,三峡工程以1767票,刚刚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获得通过,已经是空前绝后的了。
个人分类: CHAM胜美公司Corporation国安中心|192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三峡泥沙问题
yjjsu27 2014-8-24 10:56
地质调查队工程师谈三峡水库泥沙淤积 北极星电力网新闻中心 来源: 中国能源报 作者:胡学萃 2014/6/20 17:03:38 我要投稿 所属频道: 水力发电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三峡大坝 三峡工程 北极星水力发电网讯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工程师范晓在日前举办的“ 三峡工程 、水坝建设与环境研讨会”上表示,三峡工程的泥沙争论由来已久,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三峡水库 泥沙淤积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出典型的点状淤积或局部集中(祥见图表),在仅占库区干流总长1/6的河道,淤积了超过总量70%的泥沙,对航道影响特别严重。 “三峡水库提前蓄水,势必拦沙,这与‘蓄清排浑’自相矛盾,解决不了库尾淤积问题。模型试验和模拟计算在根本理论上未能成立,将复杂的自然现象概率化与平均化,与实际情况差距过大。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纸上谈兵或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的问题,而是一个正在接受大自然检验的现实问题。”范晓说。 滥泥湾、坝前和上下引航道最为严重 范晓透露,对于常年库区河段,淤积主要集中在坝前、弯曲河段、支流河口、江心岛的河道分叉处,其中以忠县滥泥湾、 三峡大坝 坝前及船闸上下引航道的淤积情况最为严重。 =========== 重庆主城河道采砂权首次互联网竞价 共拍出1717万元 2014-01-20 13:16 来源: 华龙网 转发至 !--enpproperty 295102382014-01-20 13:16:55.0重庆主城河道采砂权首次互联网竞价 共拍出1717万元采砂 高价 竞价82168748肖子琦/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华龙网1月20日13时讯(记者 肖子琦)今日,华龙网记者从重庆联交所获悉,我市长江沙湾中坝至野骡子河段、嘉陵江朝天门至磁器口河段共7个标段二年期采砂权,在重庆联交所互联网交易平台成功分零出让,总成交价1717万元,增值798万元,平均增值率86.83%,开创了主城区河道采砂权互联网公开竞价出让的先河。 据了解,去年底,重庆市水利局管理的长江沙湾中坝至野骡子河段、嘉陵江朝天门至磁器口河段采砂权经营期满。为满足市场供给,确保采砂权规范高效出让,市水利局打破过去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处置的惯例,创新借助产权市场互联网竞价模式,充分发现投资人、发现资源价值。重庆联交所在对接转让方,完善相关前置审批的同时,快速启动了投资人推荐,7天内征集投资人27位。 最终,经过4小时117次互联网报价,7个标段全部增值出让。其中,杨村函标段成交价400万元,溢价304万元,增值316.67%;西流沱标段成交价240万元,溢价168万元,增值233.33%;木关沱标段成交价450万元,溢价250万元,增值125%;桂花园标段成交价71万元,溢价47万元,增值195.83%。 结论就是 专家忧心忡忡,危言耸听 政府点石成金,兴高采烈 商家盆满钵满,招财进宝 网友云山雾海,不知所措
2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守仁:三峡工程竣工验收预计2016年完成
yjjsu27 2014-6-21 18:19
郑守仁:三峡工程竣工验收预计2016年完成 作者:胡学萃 来自: 中国能源报  发表时间:14-06-20 浏览: 62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日前在“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环境研讨会”上透露,三峡工程缓建的升船机正在进行无水调试,待试运行一年之后正式投入运行。与此同时,三峡工程竣工验收正在进行,预计将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   据记者了解,三峡工程竣工验收包括八个专项,即枢纽工程、安全设施、消防、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库区移民、工程档案、工程财务决算。据悉,三峡工程最重要的“三大件”:枢纽工程、库区移民和输变电工程,分别由水利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家发改委主持验收,其余专项验收由各相关部门主持。   按照郑守仁院士的说法,从2008年竣工验收准备开始,到2016年正式完成竣工验收,其时间跨度为8年,这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   “本来一个工程按照设计水位运行1-2年就可以竣工了,但三峡工程影响太大,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三峡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竣工验收预计在2016年上半年可以完成。但竣工了不意味着就结束了,还要继续加强监测,例如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让三峡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郑守仁说。    升船机还要等两年   在回应与会人士关于三峡升船机的疑问时,郑守仁表示,这个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长委设计院“)联合德国设计的三峡升船机,采用齿轮齿条式,无论是其规模、提升的船舶吨位还是提升高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在此之前,我国已有湖北长阳清江隔河岩水电站的电动卷扬机驱动升船机、云南澜沧江景洪水电站的水力式驱动升船机。
1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水电建设有利于地质减灾
zbt92 2014-6-16 07:37
张博庭2014年6月14日在《三峡工程、水坝建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上的发言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和滑坡崩案、泥石流等,为了说清楚问题,下面我们把地震和其他地质灾害分别来谈。当然,我们这里所谈的主要是水库地震和河流周边的地质灾害问题。 首先,看水库地震问题。这个问题要想说清楚,也要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地震对水坝的威胁,一个是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这里第一个问题最重要,因为我们都知道,水库大坝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历史的教训一个不太大的大坝的失事,都可能会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上百万人的灾害。所以,如果水库大坝的建设不能有效的抵御地震的威胁,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水电建设对自然的地震灾害有放大的作用。然而,非常幸运的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完全有能力保障地震高发区建设的各种建筑物的安全性,目前,这种工程抗震的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结论 一、地震高发区建水库大坝的安全性有保障 不难想象,实体的水坝的坚固程度肯定要好于结构复杂的高楼大厦。而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中国的唐山,都是地震高发区,地震工作者为什么敢在那里建高楼大厦呢?就是因为他们掌握和运用了当代的科学抗震原则。 我国的唐山经历了76年的大地震灾难之后,现在已经完全建成了一座崭新的抗震型城市。唐山的地震的活动断层,现在是城市中的绿化带。在断层之外,所建筑的房屋只要达到了相应的抗震标准,就完全不会在未来的大地震中再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科学的抗震必须要强调:要安全,首先是躲开活动断层,否则的话即使是不太大的地震,建在同震错动层上的建筑物也会垮塌。而躲开了断层之后,其建筑物的安全性如何,主要是取决于该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一方面,坐落在地震活动断层上(注意,不是指笼统的断裂带)的建筑物,即使是烈度不高的地震,也很难抵抗地震中的撕裂。另一方面,不具备抗震标准的建筑物,也会在地震中造成大量的伤亡。我国以前的民用建筑,一般没有抗震的考虑,所以,即使不大的地震损失也非常大。而发达国家的情况却好得多。然而,在水坝建设方面,由于我国的起步较晚,在抗震方面的考虑,比发达国家一点都不差。 几年前,人们对我国西南地震高发地区的水电开发、大坝建设一直是争议不断。各种议论曾经让很多人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大规模水电建设感到十分的担心。尤其是对岷江上有的紫坪铺水电站,很多宣传都认为“一旦类似叠溪、松潘大地震,紫坪铺电站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512大地震后岷江上的紫坪铺水库高坝,不仅没有发生任何“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且,还在地震中立了大功。例如,紫坪铺水库形成的宽阔水面,为地震后道路的严重塌方和空中气候受阻的救灾提供了可靠的水路保障;震后不几天(5月17日)紫坪铺水电站就率先恢复发电,为灾区的抢险救灾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水库的11亿库容,成为当时危机四伏的众多堰塞湖的最后屏障,保障着整个成都平原免受堰塞湖溃决洪水的威胁。 尤其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紫坪铺的这种成功抵御特大地震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特例。而是那次所有处在强烈地震区域内的水坝、水电站,都不负众望的经受住了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为了科学应对大地震灾害,也为了回答各界关注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在地震后不久,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牵头、多家单位参加,对西南地区水电大坝在大地震中的震损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评估,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调查表明:特大地震证明了我国水电建设的抗震设计规范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对于现行水坝的抗震性能,我们已经留有比较充分的安全系数。在一些工程大大超过原有地震设防烈度的情况下,我国西南地区水电站大坝的表现,仍然令人十分满意。 二、水库诱发地震的本质是触发了正在积蓄中的天然地震 水库地震绝不是水库蓄水压出来的地震,水库地震的能量主要来自该地区自天然的地震。一般的人,听说三峡的水库蓄水总重量高达3百多亿吨,就觉得大水库特别恐怖。三峡水库蓄水392亿,但却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上。地壳平均每平方米承受的重量只有30多吨,每平方厘米的承压强只有3公斤多,还不如一辆载重汽车的轮胎对地壳的压力大。既然,汽车行驶不会压出地震来,那么水库蓄水怎么可能压出地震来呢? 按照国家地震局的分类,水库诱发地震不属于人工地震。注意:人工与天然地震的区别在于地震能量的来源。构成人工地震的爆炸所产生的压强和能量密度,至少要比水库蓄水高出数百倍。 有人说,别管作用在多大的面积上,但水库水体的总重量大。这种说法的逻辑不通,一场大暴雨洪水的水总量可能有上千亿,对地壳造成的总压力比水库蓄水还要大的多。但是,我们谁听说过“洪水可以诱发地震?”。总重量巨大的洪水压不出地震来的道理与水库的蓄水有相似之处,因为,它作用的面积很大,平均的压强却很小。 也有人说,水库中水的深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地壳构成的压力不应按平均值计算。 不过,由于水库的上表面一定是水平的,所以,在单位的地壳面积上,水和土体的总体积应该是相等的。 水库水体对地壳的实际压力,水越深的地方,压力越小。显然,水少的地方岩土就多,水电多的地方岩土就少。由于岩土的比重大于水,所以,整体上看水库和周围的土体对地壳构成的综合压力,实际上是水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小。因此,世界上无论是多么大的水库,多么深的水,也不可能压出构造地震来。 水库诱发地震的本质是水库的渗流影响到了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导致积蓄中的构造地震提前发生。水库蓄水影响构造地震的关键,并不是水体重量的压力,而是蓄水所造成的渗流作用。因此,我们国家地震局的地震分类,也表明这一结论。地震分类是: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诱发地震和 人工地震这 5 种。这种分类也说明,水库地震不属于人工地震,它是 由于水库蓄水或油田注水等活动(的渗流)而引发的一种天然地震。 水库地震之所以不能算人工地震,是因为水库地震的能量不是人为产生的,而是来自地壳板块运动的天然构造地震。因此,从本质上看,修建水库是不会增加原有的地震灾害的,只不过会把当地正在积蓄的地震能量提前释放出来罢了。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的告诉公众,水库地震的能量(破坏性)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自然界中固有的。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提前释放了地震能量,并减小未来地震震级的减灾作用。 例如,上个世纪 70 年代,国外曾有过通过向深井高压注水的方式,使其提前释放地震能量最终能够减小地震灾害的尝试。但是,由于注水后诱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人们无法控制。因此,容易引起公众的误解,所以,就终止了这种地震减灾的方式。 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至今仍有这样的解释“由于我们对地震机理的掌握还十分肤浅,尽管我们知道高压注水是有可能把大地震的能量提前释放,起到减小震级的作用,但是,我们毕竟还不能判断人为诱发出来的地震的量级到底如何。” 。这也是为什今天我们不再主动使用通过高压注水,提前释放地震能量的方式减灾的理由。不过,由于通过水库蓄水调节社会的水资源时空矛盾,是人类社会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通过水库诱发地震的方式,被动的采取提前释放能量减灾措施的行为,我们人类社会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三、水电开发的消能作用与地质减灾 除了地震之外,河流周围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我国西南地区多数河流的坡降都在增加。在产生了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我国西南地区的河床都在下切。河床下切后增加了两岸的坡度,形成了深切的 V 形河谷。当河流的边岸被深切,陡峭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在地震或暴雨的激发下,就有可能发生崩塌和滑坡。此时若发生洪水,如有大量坡积物和碎石,带进山溪沟谷,就会形成泥石流。 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往往能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各种各样堰塞湖的不断出现、消亡,构成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态河流、山川和湖泊。不过堰塞湖 - 特别是堰塞湖群,一旦稳定下来,发育成为河流的 尼克点 (即:河床纵剖面上急剧变陡的点)。就能形成天然的河床消能结构,可以极大的降低河流的继续下切,最终减少新的崩塌和滑坡等灾害。如果打个比方说,一条正在往下深切的河谷,就象地球表面的一道伤口,而稳定的堰塞湖和尼克点结构,就是地球自愈所结的痂。所以,天然的消能结构,是河流稳定的关键。 我国西南山区的河流蕴藏着极大的水流能量,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地质灾害隐患。水电开发建设的坝群,类似于天然河流中稳定后的堰塞坝群,对于降低滑坡势能、减少地质灾害将是非常有利的。 地质减灾的核心是消能,发育良好的天然阶梯深潭结构,能够自然的消能。所以,它能稳定河床,避免地质灾害。而水力发电的作用,则是通过驱动水轮机把水能转化为电能,因此,科学的水电开发不仅达到了河流消能的目的,而且还能变害为利,让水能服务于人类社会。 除此之外,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人们还要对危险的滑坡体进行处理。有的需要加固、有的需要提前释放。然而,即便如此,水电站水库建成蓄水后,一般都会有一个地质灾害的集中释放期。当一座水库新建成蓄水以后,水位的上升对原有的山体边坡产生了侵蚀的作用。边坡被水浸泡后,土壤当中的空隙水压力增加。当水库突然泄水导致水位急剧下降时,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而边坡外部的静水压力突然丧失,土体内外的压力不平衡,常常容易导致不稳定的边坡失稳,产生滑坡。 不过,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需要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所以,现代水库的建造和初期蓄水所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非但不是水库制造出了滑坡,而且还是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因为,即使我们不修建水库,这个潜在的滑坡体也总有一天会爆发。例如,在受到地震晃动的影响,或者遭遇连续的强降雨的情况下,只要这个边坡吸收了足够的水分,也同样能造成孔隙水的压力增加,产生滑坡。 总而言之,水库的建造和蓄水通常可以为原有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这些不稳定的地质滑坡体,一旦在蓄水期被释放之后,今后再遭遇到任何暴雨或地震都很难再发生地质灾害。这种在水库蓄水的初期,通过严密的监测,让潜在的滑坡体在不长的时间内都释放出来的减灾方式,可以被看成是水电建设的减灾“免疫”。 经过工程措施处理和水库多次蓄水的“免疫”考验后,水库库岸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非常低。不仅我国早期建设的丰满、新安江等地区很少发生滑坡,而且水能利用早就得到了充分应用的法国,我们也很少听说过滑坡等地质灾害。这就是水电消能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看,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距震中仅十几公里的坝高132米的沙牌水电站,大坝后的水库库岸,完好无损,而大坝前的自然边坡,滑坡、崩岸的现象则非常严重,惨不忍睹。这就是因为沙牌水电站建成以后,水库的多次蓄水,已经把那里潜在的地质滑坡体都释放掉了。即使再遇到大地震或者大暴雨,也很少有发生滑坡的可能。可见,水电建设的最佳地质减灾效果,一般会出现在水库建成蓄水几年之后,并且将能长期的发挥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消能是减少地质灾害的最根本措施,这种科学理念,亟待普及和推广。而水力发电就是一个把河流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消能过程。有效的消能,不仅是保障水坝结构安全的最重要手段,而且还是减少河流沿岸地质灾害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水电开发的地质减灾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如果把奔腾的江河水用来发电,减少江水对河谷的急速深切,使河流发育趋于缓慢、稳定,最终会大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消能减灾) 2 、在工程修建过程中,为了减少滑坡通常都要对主要的滑坡体进行人工排除,或者护坡(包括混凝土喷涂、打入抗剪滑桩和预应力锚索固定等)。(工程减灾)在汶川大地震中,所有经过处理的边坡没有一处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 3 、水库蓄水的初期对潜在的滑坡体,提供一个集中释放的机会。把未来若干年内,遭遇暴雨、地震可能引发的随机滑坡,都提前引发出来的过程。(免疫减灾) 不过,我们还应该说明的是,虽然梯级水电站的消能,无疑将会有利于减少远期的地质灾害,但是,在建坝期间和运行的初期,如不能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也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因为工程活动的扰动,而增加地质灾害。因此,应该说只有科学的水电开发,才能真正起到减少地质灾害的作用。
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面、历史地评价三峡工程之利弊
热度 21 zbt92 2014-6-14 06:27
全面、历史地评价三峡工程之利弊 文 / 张博庭 三峡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中国水电的一个象征性标志。无论是其水电的功能,还是社会各界关于水电的争议,几乎都在三峡工程上集中体现。 上个世纪末,国际社会一度对水电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片面认识,以至于大型水电的开发一度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之外。当时很多国家的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由于移民的矛盾而受阻,为了避免投资失误,世界银行还曾一度停止了对各国大水电的资助。但是,社会对水电的偏见严重的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坝、水电站建设的放慢,使得人类社会的水资源、能源以及贫困的问题日趋严重。特别当国际社会看到我国的三峡成功建设之后, 2002 年联合国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重新肯定了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加速水电的开发。此后,世界银行不仅恢复了对大型水电建设项目的信心和投资,而且,还把水电作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措施予以大力的支持。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是三峡工程用自己成功的实践,让全球改变了对大型水电的态度。 作为水电杰出代表的三峡工程,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要说它的社会效益,确实比较抽象一些,不过,一位来自湖北荆州地区的年轻记者,曾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诠释过三峡的社会作用。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长江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为了避免长江泛滥,她的父母每年的冬、夏两季都要出“义工”。冬天要去“挑堤”,因为长江的大堤每年都要修补、加高。夏天则要去大堤上抗洪。古老的长江带给他家庭的记忆,除了恐惧还有沉重的负担。但自从三峡建成后,这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出“义工”的惯例,已经成为历史。特别是去年汛期,虽然长江出现了超过 1998 年的特大洪峰,但是,江边的乡亲们仍然悠闲自得的度过每一天。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民众来说,三峡大坝已经把昔日带来恐惧和负担的长江,变成了今天幸福和美景。 三峡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供水、航运和发电等多方面。例如, 2011 年春季,长江下游遭遇严重的干旱,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超过 200 亿,极大的缓解了下游的旱情。由此所带来社会公益性的经济效益,绝对不少于几百亿。三峡的航运从大坝建成后,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急流险滩的危险性已不复存,而且航运燃料的成本也平均降低 35% ,这使得长江的航运量逐年大幅度的上升。 2012 年三峡大坝处的货物通过量,已经由建坝前的每年不足 1000 万吨,迅速提高到上亿吨。此外,三峡的发电能力也非常强,每年发电约 1000 亿千瓦时,不用说电力生产给国家上缴的利税,和电力应用后的社会产值有多么巨大。仅仅就三峡水电入网的低电价一项,就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社会公益。 据统计三峡投产计发电十年来,累计发电量 7000 多亿千瓦时。三峡每度电的上网电价仅为 0.26 元,与火电的平均差价至少约为 0.15 元。由于三峡的水电拉低了全国的销售电价,十余年来仅三峡隐性的回报给全国用电户的效益已达上千亿,这个数额不仅与当初从全国的电费中提取的三峡建设基金相接近。而且这种低电价的政策,恐怕还将长期的持续下去,很可能全国的用电户,永远都将是三峡水电的受益人。(注:目前社会上流传三峡公司用了 5000 多亿三峡基金的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我国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也只有 1800 多亿。据三峡集团公司曾透露这笔基金共计 1378 亿元。) 三峡的防洪和供水,极大地减少了洪涝和干旱灾害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其经济社会效益之巨大,难以估算)。除此之外,它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效益,还体现在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各种污染排放上。自从去年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污染之后,社会公众已经开始对过多地使用化石能源的危害,有了切身的体会。 2013 年 10 月 20 日 在哈尔滨开始供暖的第一天,由于赶上了天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立刻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 PM2.5 的暴表现象。这足以说明造成雾霾的最大元凶,很可能就是过量的煤碳燃烧。目前,三峡一年发电量如果折成煤炭,足够全北京市使用两年多。可见一个三峡工程,就可以让多少个城市,免遭雾霾的困扰?这是多么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啊? 尽管我国三峡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但社会上对三峡的评价却仍然是负面的居多。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负面的说法,往往就能发现它如果不是片面的,就是不够尊重历史,或者不太符合实际的偏见。例如有人说三峡让上百万的非自愿移民陷入了贫困。客观的说原来居住在长江边城镇码头附近的极少数居民,确实有可能会有个别的会因为淹没搬迁,使得他们现有的生活条件有所下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三峡移民来说,三峡的建设绝对是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机遇。 根据我的亲身经历,记得在三峡的论证期间,包括加拿大等很多国内外的水电工程师,都认为三峡大坝绝对应该采用 155 米 的高程。因为,按 155 米 高程建坝,只有 30 多万的移民。而一旦采用 175 米 的方案,将会增加移民 70 多万。这从水电开发的规律上来看,绝对是不可取的。然而,当时我国的情况是长江边上的少数三峡移民,生活条件还算不错,而恰恰是山上那些人,尤其是 175 高程将要涉及到的移民,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生活极度的贫困。记得当时我曾看到过一篇强烈希望三峡建设能改变他们命运的文章中介绍说“大家都知道涪陵榨菜很有名,但是,谁知道我们那里的老百姓的苦。出门就爬坡,每天命悬一线;拼命的干一天,只能挣到几分钱 --- ”。 那篇文章,看过真是催人泪下。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为了能让山上那些最贫困的百姓也能借着三峡的建设改变命运,所以,坚决地要求三峡大坝按照 175 高程来建设。它们摆到桌面上的理由,说是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想让船队到重庆非常容易,在适当的位置再修一级电站或者船闸足以。两者的最大差别,就是移民。世界上恐怕也只有“执政为民”的共产党,才有这样的魄力,才肯为了让 70 多万贫困的百姓改变命运,而不计得失的采用了 175 方案。三峡建成后绝大多数原来最贫困的群体,确实彻底改变了命运,和相对比较富足的江边的居民一样,正享受着移民后的新生活。回顾那段历史,谁要说三峡的移民都属于非自愿移民,谁要是说三峡的建设让广大移民陷入了贫困,那绝对是昧了良心。 在生态环境方面,目前也有一些不够科学、理智的声音。例如,有人说三峡的建设加剧了下游河道的冲刷,改变了原有的江湖关系,导致了鄱阳湖的水位下降,造成了新的生态灾难。其实,长江的江湖关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原来的长江河道每年都要随着泥沙的淤积不断的抬高。除了造成了地上悬河的防洪隐患,很多原来通江湖泊,都不得不截断与长江的连通。因为,湖泊的岸坡很难像长江大堤那样不断的逐年加高。假设我们不建设三峡,随着长江河道的不断增高,鄱阳湖恐怕早晚也会有一天,要因为防洪的需要而被迫截断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对比那种为了防洪被迫的截断,今天即使真的实施了为保水的截断鄱阳湖与长江的自然连通,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三峡带给鄱阳湖的是生态的效益,而不是灾难。 总之,我国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是十分巨大的。不过,辩证的看,世界上从来也没有绝对的好事,任何利的获取,一定也少不了弊的存在。百万移民再好,总还会有不尽如人意的。消除了地上悬河,也并非就是百利无一害的绝对好事。但愿我们在看待三峡的时候,即不要脱离历史,也不要不尊重事实,更不能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辩证历史,当成是没有是、非,分不出对、错的盲目“改造自然”。
7256 次阅读|28 个评论
第一篇科学网的博文
yjjsu27 2014-4-23 13:46
这个是我在科学网的 第一篇 博文。作为测试,也谨此留作纪念。 关注的方向,三峡工程及水利资源开发,三江源的保护与开发,政治和本行:经济学
1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峡工程到底何时收回建设成本?
热度 7 zbt92 2014-3-28 16:25
文/水博 最近,社会上关于三峡的议论很多。博客中国上有一篇被小编顶置的文章《 三峡工程坑了百姓多少钱? 》(下称:博客文章),非常有代表性。看过之后,有些话,让人不的不说。在这次党的路线教育中由于三峡的领导班子不团结,中组部宣布两位主要领导同时调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猜测。人民网还刊发了一篇题为《三峡董事长总经理齐遭免职,电力系统迎反腐风暴》的文章,总之,对于国有独资企业的腐败问题,百姓十分关注是必然的。不过,据我的了解,我国的三峡不仅在众多的国有企业中,还是管理的比较规范的,就是与国外的一些公司相比,也并不算逊色。 了解社会现实的人士都知道,关于招投标中的腐败,几乎可以说是世界性的难题。博客文章中所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一次对记者说,中介费已成为招标领域最大的腐败,而且某些中介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甚至部分央企也要通过他们的关系才能拿到项目。他说,中介费根据工程大小收取, 100 亿元以上的工程往往收取 1-2% 的中介费,稍小的工程是 3-4% ,还有些工程收取 6% 的中介费。”。不仅在国内一点也不稀奇,而且,在国际上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大家有机会去非常民主的国家印度去投个标,就会发现 6% 的中介费根本就不够用。 我在这里说这些,并不是想为三峡的腐败问题开脱罪责。而是想提醒大家一个事实,关于三峡公司的招投标腐败,并不能说成三峡工程的招投标腐败。因为,据我了解我国三峡工程的招投标,不及非常的规范,而且还是重要的国家意志行为。依靠三峡机组的打捆招投标,我国不仅成功的建成了三峡电站,而且还收购了世界上的最新的水电机组制造技术。使得我国在三峡建成后,也一举成为世界上水力发电机组的制造第一强国。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三峡工程的招投标,全都是靠腐败进行的,能有这种可能吗? 总之,我国的三峡工程招投标,不仅管理十分严格的,而且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当然,三峡工程的招投标管理得很好,并不说明三峡公司的招投标也都管理得好。根据目前揭发出来的情况看,三峡公司自己在市场上的表现,基本上是与社会上的其他企业差不多的。即便是对这种社会普遍存在的招标腐败问题,我们也希望三峡公司能通过这次路线教育,带一个好头。不仅在工程建设上给全世界一个惊奇,而且在公司的管理上,也创造出中国国有企业的典范。 不能否认的是,由于大家看到三峡公司的腐败,不免要会怀疑三峡工程的效益。因此,博客文章对三峡专家王儒述所说的“三峡电厂累计发电 7045 亿千瓦时,售电收入达 1831 亿元人民币,三峡工程已经收回投资成本。”进行了驳斥。 博客文章认为“王儒述的这种说法缺乏财务常识,王儒述得出的这个结论好比是说:一个运输企业用 100 万元购买汽车,每年运费收入 20 万元, 5 年就能收回 100 万元的投资成本。王儒述没有考虑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人员工资、燃油费、过路费、车辆维修费等。王儒述讲的收回成本,是假定三峡电站发电没有一分钱的运营成本,即没有一个职工,也没有设备、器材的维护和更新添置,同时还假定三峡电站发的电要 100% 卖掉。” 博客文章的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王儒述的说法确实是不够严谨的。不过,博客文章的举例,更是离奇。如果非要类比,可以认为“一个运输企业用 100 万元购买了集装箱,每年节省了集装箱的租金支出 20 万元, 5 年就能收回 100 万元的投资成本。”来比喻。我为什么这样比喻?因为水电的运行成本,确实非常低,有点像集装箱的使用。如果是用汽车比喻的话,到是可以用来比喻火电站。因为火电站的收益中,需要巨大的煤炭消耗。相对来说,我到是觉得王儒述的说法,比起博客的文章还是要可靠得多。老实讲,王儒述专家讲这番话的时候,我当时就在现场。我为什么没有提出异议呢?因为,我觉得王儒述的说法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尽管三峡的运行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成本,但是,一方面水电站的运行成本非常非常低。另一方面,国家收购三峡电的价格,还是非常非常的低的。目前国家收购三峡电的价格每度与常规火电相差至少是 0.14 元,而三峡的运行成本,每度电绝对超不过 0.02 元。也即是说,王儒述所说的“国家已经收会三峡的投资”的说法,不仅是能够成立的,而且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至于,博客文章所说的需要“卖掉三峡”才能真正收回成本问题,是一个十分幼稚的比喻。不管你卖掉不卖掉三峡,它都是国家的资产。更何况你非要卖掉的,不仅是一个优质水电站,而且还可以说是高效率的印钞机。总之,无论从任何角度上看,三峡工程的投资回报,确实已经超过了国家对它的实际投资。只不过目前国家所收回来的不完全都是现金,而是一部分现金、一部分像当年基金一样补贴到了百姓的电费中,另外还有一个优质的国有资产――即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公司。 另外博客文章所说的“固定资产的寿命如下:水坝是 40-60 年,房屋及建筑物是 8-50 年”等等,只不过是工程折旧的一种计算方式,并不代表实际情况。目前国外的水电大坝,超过一百年的非常多。我国的水电权威潘家铮院士预计,我国三峡大坝的寿命,至少要达到500年,甚至上千年。总之,三峡水电站这个中华民族的高速“印钞机”,绝不会仅仅工作40-60年,而是不少于400――600年。 除了怀疑三峡投资回报,博客文章还例举了水电和大坝的其它“毛病”。应该说博客文章的作者还是清醒的。他也知道破坏生态的不是水电站,而是大坝。博客文章所说的“建设水电站,就要修大坝,大坝把江河拦腰截断,就会阻断自然水流的流淌,由此带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水坝的外溢成本逐渐彰显。”情况,的确是不能否认的。然而,作者不知道的是,即使我们不需要建设水电站,我们也要修建水库和大坝。因为,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都有水资源的保障。 博客文章所说的“美国胡佛水坝 1936 年竣工,当时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水坝建成 6 年后,科罗拉多河三角洲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三角洲集水区海水和淡水的混合水域向内陆延伸 64 公里 。”即使是真的,也是美国必须要接受的。因为胡佛大坝建设彻底改变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干旱和荒芜,美国最现代化的城市“拉斯维加斯”就是胡佛大坝的产物。所以,与博客文章的作者的看法完全相反,美国人一直把胡佛大坝看成自己的骄傲。大坝的主要设计和建设者名字被当成英雄,刻在了胡佛大坝上。关于美国拆坝的说法,绝对是反水坝的虚假炒作。我记得2008年在三峡的一次会议上,美国垦务局的局长明确的宣布,在美国有用的大坝,一座都没有拆过。所拆的全都是一些需要退役和废弃的小水坝。 关于博客文章所说的“世界水坝史上最大的垮坝灾难,当属 1975 年 8 月 5 日 和 8 日中国河南省板桥水坝和石漫滩水坝相继垮坝, 1100 万亩农田被淹没, 1100 万人失去家园,死亡人数超过 23 万,洪水引起的疫情导致至少 113 万人发病,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情况。非常有说服力。既然仅仅一个不大的水库垮坝,就造成了如此重大的灾难,为什么人类还不接受教训?停止建水坝呢?因为,人类社会离不开水库和大坝来调控水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板桥水坝的垮坝,不仅和水电站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且可以说,就是由于那个水库没有建设水电站,所以该大坝的安全可靠性也不够高。如果,当年的板桥水库真的建有水电站,恐怕也就不会出现那场大灾难了。 总之,水库大坝是人类社会文明所必须的,而水电则是一个能够提高水库大坝安全性的一个附加收益。 至于博客文章的“其五,水电温室气体排放不亚于火电。根据世界水坝委员会 2000 年 11 月 16 日 发布的《水坝与发展报告》,水电排放的温室气体甚至高于同等规模的火电”的谎言,早已经被揭穿了。联合国组织的调查说明,水库中的腐殖质造成的碳排放,与水库的建成时间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排放会越来越小。根据对加拿大的调查,水电的碳排放大约相当于火电的1/17到1/50。而对水电开发时间更长的瑞士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电的碳排放大约相当于火电的三百分之一。 最后,博客文章所说的“在环保组织和环保专家的多年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水坝的危害。美国在半个世纪前就颁布了《野生景观河流保护法案》,规划出一些河流禁止建坝,并拆除已建成的水坝。”是早就过时的信息。我得到的最新消息是,美国的大坝委员会主席当面告诉我们,美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未来十几年还要开发6000万千瓦的水电。听到美国人的这个新决定,不知道喜欢道听途说的博客文章的作者,作何解释,有何感受?
575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三峡工程影响气候?这是个传说!”似乎仍在传说之中—SPM在哪?
hillside 2014-2-20 22:40
浏览网页,发现一则多处转载的消息《世界气象组织给出答案 三峡工程影响气候?这是个传说!》,原始出处为光明日报。 此消息的原始出处见: http://www.cnknowledge.org/uploads/pdf/报纸/基础科学/三峡工程影响气候_这是个传说_李盛明.pdf 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我搜了半天,除了记者的报道外,似乎很难找到报道中所称的《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SPM)》中文文本。当然,在国际场合,仅发布英文文本也是可能的,但仅凭记者转述,权威性、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 非常奇怪的是,记者所称的WMO会上正式发布的《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英文文本也是遍寻无着。我不由得作这样的 联想 ,所谓“三峡工程影响气候?这是个传说!”的答案似乎是记者给出的,而不是世界气象组织。与中文的报道相比,附6新闻中的记者又是另一位了,两位记者不约而同编同样的故事可能性不大。那么,我的 联想 的可靠性看来也要打上一个大问号。 目前,我只在WMO网站上找到一个由中国多名作者完成的三峡工程潜在气候影响报告的英文文本。我暂时不能确定此文本与传说中的SPM的关联。至于记者所说三峡SPM(应系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的缩写)的真容,我目前尚不太清楚。我希望有兴趣的网友施展一下搜索本领,对记者消息的出处追根求源,锁定报道标题中所谓“给出答案”的真实主人。此外,因为不少网友并不见得能够读懂英文,我希望,能有热心人士将英文文本翻译成中文以便更多的网友了解与阅读。 附1:WMO公布发表的的三峡工程潜在气候影响报告英文文本(作者为中国气象局矫梅燕等) http://www.wmo.int/pages/publications/bulletin_en/addressing_potential_climate_effects_project_en.html 注:非常奇怪,登载中国报告的同一期WMO公报中并无SPM的踪影。 附2:光明日报的报道摘录(网址见上) /2013 年/7 月/5 日/第008 版国际新闻 世界气象组织给出答案 三峡工程影响气候?这是个传说!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李盛明 面对近十年来全球普遍出现的极端气候状况,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对于大型人造工程的质疑。 有人认为,是大型工程的建设导致了极端气候的频发,而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也为基础建 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面对相关的争论,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7 月1 日在瑞士日内瓦 联合举行了主题为“气候为水行业服务——三峡气候服务个例研究”边会,并首次在国际会议上 发布了“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SPM)”。此次边会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政府间 气候服务框架系列会议的一部分,由世界气象组织气候与水利部门主任布鲁斯·斯图尔特博士主 持,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进行了相 关报告的展示,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学委员会主席的代表詹·丹亥卡进行了报告点评。 作为“政府间气候服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延伸,世界气象组织1 日召开了为期5 天的政 府间对话会议。在开幕的当天中午就举办了“三峡气候服务”边会,说明了世界气象组织对此的 重视程度,也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接受本报记 者采访时说:“对于三峡工程可能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以及与极端天气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专 项评估。我们用特别具体的三峡案例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对国际社会质疑的回应。” …… 附3:光明网消息 世界气象组织给出答案:三峡工程影响气候?这是个传说! http://politics.gmw.cn/2013-07/05/content_8178998_2.htm 2013-07-05 02:32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中国气象局在会上介绍了多年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服务情况,内容涵盖了三峡库区专项气候监测网的建设、库区气候立体监测、保障蓄水和水库安全运行的针对性预报预测服务、蓄水后三峡库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评估及服务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评估报告认为,近50年来,三峡库区和降水的变化与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库区附近的气温具有微调作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的降温效应。数据模拟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附近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明显的范围不超过20公里。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近年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重大旱涝事件是大范围的大气和海洋异常造成的,三峡水库的影响作用无论怎样评估都很小。   需要强调的是,近十年来极端气候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出现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部门的强烈关注。世界气象组织于4日发布了针对近十年极端气候研究的报告,展示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与成果。虽然三峡气候服务的评估报告主要是在中方科学家的努力工作下完成,但是其审核和公布的全过程都经过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此次边会也是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世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局为水利行业所提供的气候服务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学委员会主席的代表詹·丹亥卡在会上评价说:“中国的三峡报告展示了一个大型工程建设和为大面积区域人口提供气候服务案例,体现了中国跨部门跨领域专家合作的成果和能力,中国气象局所介绍的集信息采集、气候观测和指标监控的科学研究综合平台体现了国家的发展实力。”矫梅燕副局长也表示,针对三峡工程的评估是一个专项团队工作,类似的气候服务工作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气象局跟国内的水利水文部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家等共同对三峡的气候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评估团队利用长序列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三峡工程建前建后的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证明三峡工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三峡的气候评估不仅分析和研究了气候效应与重大建设工程的关系,更是中国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气候服务的科学实例。在这个案例里,中国气象局通过一套成熟的气候监测系统,借助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进行气候模拟和对比,从而得出综合的结论。此外,分析还引用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综合了社会科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让分析更加立体和丰富。 附4: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NewsID=8809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网站) 政府间气候服务委员会会议在日内瓦召开 我方发布《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 世界气象组织于7月1日至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政府间气候服务委员会(IBCS)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将批准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实施计划。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团成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参加了会议。   7月1日中午,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共同举办了三峡气候服务边会,会上正式发布了《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矫梅燕在边会致辞中表示,中国气象局借助向三峡工程提供气候服务的机会,在气候信息为水资源管理服务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中国气象局组织了来自气候学、水文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从三峡气候背景、蓄水前后气候对比分析、三峡附近极端气候事件成因分析、三峡工程在防洪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及对三峡工程的影响和对策等方面,对三峡工程的气候效应和影响进行了科学、系统地综合性评估,形成了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及其决策者摘要。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详细介绍了三峡气候效应评估结果和气候服务情况。WMO秘书处气候与水司司长Bruce Stewart博士主持了会议,WMO水文学委员会主席代表Jan Danhelka对三峡气候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WMO副秘书长Elena Manaenkova、WMO农业气象学委员会主席等出席了边会 。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徐相华报道) 附5:国内的相关报道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05/c_124962628.htm http://www.gov.cn/gzdt/2013-07/03/content_2439424.htm http://www.ctgpc.com.cn/tg/news.php?mnewsid=73893 (三峡总公司)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izheng/2013-07/03/content_16713395.htm http://news.qq.com/a/20111112/000094.htm 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3/7/3/1025067.shtml http://roll.sohu.com/20130705/n380807829.shtml http://news.cnr.cn/gjxw/list/201307/t20130705_512977036.shtml] http://www.china.com.cn/news/env/2013-07/03/content_29302134.htm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7-03/4995060.shtml 附6: http://www.cma.gov.cn/en/NewsReleases/News/201307/t20130710_219039.html 中国气象局官网 Experts affirmed summary of Three Gorges climate report 10-07-2013 Source:China Meteorological News Press On July 8, CMA organized a meeting to analyze and appraise th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ic effects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Experts participating in the meeting carefully analyzed and appraised the products of this report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summary from the aspects of role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in flood control, disaster reduction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features of the climate evolu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some others. Deputy Administrator of CMA Jiao Meiya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Li Zechun and Ding Yihui and experts from CMA,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and many other relevant units participated in the meeting. Jiao Meiyan introduced the condition of the 1st session of IBCS which was held in Geneva from July 1 to 5. This summary was released in the side meeting of the Three Gorges climate service which was jointly sponsored by CMA and WMO Secretariat to show CMA's efforts in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and offering climate service. These experts expressed that this summary reflected the climate monitoring effect and climate change featur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term. It also evaluated the condition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servoir and gave relevant adaptive measures. Editor Kong Yan 附7:一篇标题有些夸张的英文文章摘录(我未阅读正文,只是看了标题) http://www.e-ir.info/2014/01/30/china-dams-the-world-the-environmental-and-social-impacts-of-chinese-dams/ China Dams the World: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of Chinese Dams Frauke Urban and Johan Nordensvard , Jan 30 2014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created a series of pressures that has forced the country to engage more closely with a number of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First, rapid growth is depleting scarce domestic na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energy resources and minerals, and so part of China’s ‘Going Out Strategy’ encourages overseas investment to access these resources (Mohan and Power, 2009; McNally et al, 2009; Urban and Mohan, 2011). Secondly, as some sectors of the Chinese market become relatively saturated,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liberalised under the post-1979 reforms need to internationalise and acquire new markets (Huang, 2008). Thirdly, China’s rapi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 such as in energy technology- have made it possible to expand overseas. These three drivers – resource access, new market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come together in the hydropower sector where China is the pre-eminent global player in major dam projects, often with the support of Chinese state finance (Bosshard, 2009; Urban and Mohan, 2011). Large dams have been controversially debated for several decades due to their large-scale and often irreversibl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WCD, 2000). In the pursuit of low carbo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hydropower is experiencing a new renaissanc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despite its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and increased water stress (IPCC, 2011).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renaissance are the Chinese, the world’s largest dam builder. Sinohydro, a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OE), is leading the global hydropower sector in terms of number and size of dams built, investment sums and global coverage. While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domestic dam-building, recent developments have led to rising numbers of Chinese overseas hydropower dams, particularly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in Asia and Africa (Bosshard, 2009; McDonald et al, 2009; International Rivers, 2012). Power generation equipment is now China’s second largest export earner after electrical appliances (Bosshard, 2009). Other motives include China’s search for overseas job creation for Chinese workers and for providing the infrastructure for larger resource extraction projects (Bosshard, 2009), for example, in planned aluminium industries at the Bakun dam site in Borneo, Malaysia.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巴东县5.1级地震的几点初步分析
sxllinux 2013-12-17 22:06
1.湖北地震局称“湖北恩施5.1级地震,初步判定开矿致溶洞塌陷诱发” 原文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17/c70731-23863723.html 然而,事实上,因开矿导致的地震往往为2-3级左右,朝鲜的核爆也只在5级上下,难道开矿比核爆还具有威力?溶洞坍塌是因还是果? 2.新闻报道从08年的“三峡大坝抗震能力十级”到13年的“三峡大坝可以抗7级地震” 原文链接:http://news.sohu.com/20080512/n256805530.shtml http://news.yesky.com/hot/321/35497321.shtml 不要讲文字游戏的话,比如“前者是后者的子集”之类,联想到最近几年新闻中各种可抗“百年一遇”的工程最终毁在了“千年一遇”的灾害手中,我们可以悟出点什么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于“渤海拟建世界最长海底隧道”不持乐观态度。 3.三峡工程是否会引发强震? 这是有可能的。 历史上,1967年12月11日,印度戈伊纳水库发生地震。这次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库地震中最大的一次,震级为6.5级。它发生于比较稳定的德干高原地区内。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坝南3公里。戈伊纳水库坝高103米,1962年开始蓄水坝高103m,水库库容27.96亿立方米,有效库容26.62亿立方米。 而三峡大坝的数据为: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量221.5亿立方米,三峡大坝所在区域相对比较稳定,但西部濒临万州一带相对德干高原而言要活跃些。 因此,三峡工程存在诱发超过6.5级强震的可能。 4.建议:在三峡工程一带布设至少4个地磁台站,密切关注原始秒值数据,以做到中短期预测;尽快组织专业队伍评估当地风险,若结果不乐观,需尽量疏散当地居民,否则后果未必比2011年的日本东海岸更乐观。 5.本文为初步分析,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3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造成影响
热度 2 xjtuhyg 2013-12-15 20:37
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造成影响 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天气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关键词:三峡工程,泥沙淤积,地质灾害,鱼类资源,洞庭湖,鄱阳湖 http://news.163.com/13/1215/16/9G59EGEK00014JB5.html 2013-12-1516:11:1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从论证阶段到运行10年,三峡工程始终是舆论的焦点。 泥沙淤积情况怎样?西南大旱和三峡工程真有关系吗?……兴建20年、枢纽成功运行10周年,暨连续4年成功实现175米蓄水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单位,向权威专家请教,并走访了三峡坝区、库区及下游多个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试图梳理解读笼罩在“三峡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点问题。 焦点一:泥沙淤积埋大坝? 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技术问题之一。 面对泥沙问题,三峡水库采用 “ 蓄清排浑” 的方法,即在汛期时加大排水量使浑水出库,在枯水季节大量蓄积清水,以此减少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 近年研究表明,三峡水库泥沙入库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根据中国工程院2013年《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评估综合报告》, 自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2003年至2012年),入库年均水量变化不大,但入库年均沙量为2.03亿吨,为1990年前均值的42%。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水库上游来沙减少趋势仍然持续,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库悬移质输沙量为1.83亿吨,仅为1990年前均值的38%。 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项目组组长、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认为,三峡入库泥沙量减少, 一方面是因为上游不断实施水土保护工程,水土流失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另一方面,三峡上游新建了一系列水库,对泥沙有一定拦截作用。 他表示:“今后,随着三峡上游新建各大水库的蓄水拦沙和上下游水库的联合调度,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总体会进一步缓解,三峡水库可以在100年内维持200个亿的库容量。” 目前,三峡水库已蓄水运用10年。2009年以来三峡水库采取提前蓄水、中小洪水调度、汛限水位上浮等优化调度措施后,年均淤积沙量仅为论证阶段预测值的45%,防洪库容的淤积好于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水平。2012年,三峡水库采取了库尾减淤调度、沙峰调度措施,进一步减少了库尾及库区泥沙淤积,有利于水库更长时间保持有效库容。 焦点二:地质灾害因水起? 三峡地区历史上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记载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余处之多。三峡蓄水以后,库区地质灾害情况如何? 据三峡集团副总经理张诚介绍,自2003年开始初期蓄水以来,近坝段干、支流的天然库岸和已防护好的人工堆积库岸均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滑塌等变形现象,岸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局部出现了小范围变形与调整等正常的库岸再造现象。总体情况符合初步设计结论。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至2012年8月31日,三峡工程库区共发生新生地质灾害灾险情401起,其中湖北库区112起,重庆库区289起。 在这401起地质灾害险情中,绝大部分发生在试验性蓄水第一年(2008年),占总数的83%。此后,随着库岸逐步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发生率锐减,并渐趋平缓。 围绕着库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全力开展以三峡移民县、区为重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强化新建移民小区的地质环境安全,保证了库区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地质灾害“零伤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陈厚群院士表示,鉴于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水库蓄水后两岸高陡岸坡危岩崩塌险情难以发现预测,同时库区近年来城镇规模和人口的扩展,土地开发建设致灾危险性不容忽视,对地质灾害防治仍需高度重视。 焦点三:蓄水诱发大地震? 近年来,一旦我国西部地区发生强震,就有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蓄水期间水库地震活动以微震和极微震为主,主要由岩溶、矿洞浸水引发。 蓄水后记录到的地震以初期2008年11月的M4.1级(相当于ML4.6级)为最大,远小于初步设计论证报告中给出的“可按M5.5级考虑”的预测值。 目前学术界公认,对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来说,水库蓄水只可能触发距离库区较近且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发震断层, 库水沿断层深层渗透导致其抗剪断强度降低,是触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库水向外渗透距离不会超过库岸第一分水岭,一般距库岸边约3到5千米,不会大于10千米。 对于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西南强震是否由三峡水库诱发,专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2008 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龙门山地震带,属地下深层次板块碰撞的结果。而三峡大坝所在的黄陵背斜属于扬子准地台中部的上扬子台褶带,两者所处的区域构造条件截然不同,完全没有区域构造上的联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三峡水库蓄水是不可能触发汶川地震的。” 焦点四:高坝阻断环流路?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正好是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如2006年川渝大旱、2009至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以及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三峡大坝阻断大气环流影响周边气候”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三峡原本是四川盆地的一个缺口,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导致各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 大气环流的垂直高度为3000米,三峡大坝高度仅180多米,三峡大坝根本不可能阻挡或阻断大气环流。”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说。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天气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 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根据中国气象局今年发布的《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气候评估报告》,三峡水库蓄水后(2004至2011年),库区大部分地区气温较蓄水前(1996至2003年)有所升高,年均气温17.9至18.9摄氏度,平均增加0.2摄氏度左右。 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海表温度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热力异常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但与水库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焦点五:两湖喊渴伏危机? 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数次严重旱情,一些观点认为这与三峡蓄水有很大关系。而在湖南、江西省内,希望在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口设闸拦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三峡蓄水到底对洞庭、鄱阳两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有“容纳四水”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洞庭湖泥沙不断淤积,湖面不断缩小。“三峡蓄水后拦蓄了部分泥沙,使下泄的水更清了,这对缓解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情况十分有利。”沈国舫说,“与此同时,清水下切长江河道,对洞庭湖入江口的冲淘作用也更加明显。 ” 鄱阳湖的情况略有不同。 沈国舫介绍,洞庭湖和长江是互相换水的关系,但鄱阳湖更多是湖水外泄。 三峡每年蓄水期间,水库下泄流量较天然流量减少,大坝下游干流水位降低,使得鄱阳湖湖口出流量增加。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对此做了更详细的分析:“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鄱阳两湖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汛后蓄水期间,长江干流水位下降,经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 两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对灌溉、供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一定影响。 ” 焦点六:珍稀物种今安在? 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三峡工程批准建设之前,科研工作者曾赴实地进行全面考察,并就三峡工程对当地动植物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严格论证。 从陆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的危险。对于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了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从水生生物看,三峡工程影响区内共存在6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达氏鲟、江豚和胭脂鱼。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我国先后设立了河口中华鲟和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等,并实施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放流。 中国工程院的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报告显示,长江上游干流江段的特有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种类减少、种群空间分布改变、种群数量变动。 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有差异,如中华鲟在葛洲坝截流后迅速适应环境,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中华鲟研究所于2009年突破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难关,使该物种保护工作摆脱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具备了人工条件下物种长期保存的能力。 焦点七:黄金水道拦腰断? 近年来,三峡大坝船闸时常出现大批过坝船舶待闸的现象,不少人开始怀疑三峡工程对长江黄金水道的影响。 在三峡工程建设前,川江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制约了长江航运的发展。重庆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航道内,有激流滩、浅滩、险滩139处,绞滩站24处,单行控制航段46处。三峡工程蓄水后,渠化了重庆以下航道,消除了坝址至重庆之间所有滩险、单行控制河段,川江全线实现全年昼夜通航。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长江干线货运量仅191万吨;葛洲坝枢纽通航后,2002年该区段的货运量达到最高值1800万吨。三峡船闸通航使得长江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由一千万吨提高到五千万吨以上。 近年来,过闸货运量稳步增长,2011年通过船闸货运总量达到10033万吨,提前19年实现船闸年单向5000万吨的设计通过能力指标。 三峡集团公司近年来加强船闸运行管理,先后采取了156米水位下船闸四级运行等拓展船闸通过能力措施,逐步提高过闸效率。2008年至2012年试验性蓄水期间的年均通航率为96.25%,高于84.13%的设计指标,相当于每年多运行了1000余小时。 专家表示,为应对长江航运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日益增长的过闸需求,要推广和普及船型大型化、标准化、系列化,缩短闸次间隔时间,提高闸次利用率,增加平均每闸次船舶载重吨,进而提高通过能力,拓展三峡工程航运效益。 焦点八:坝下河势会“巨变”?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专家指出,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257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三峡工程总体利大于弊
xjtuhyg 2013-5-30 09:40
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三峡工程总体利大于弊 索丽生 教授指出,三峡工程总体是利大于弊,建设效益已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环境、移民等问题仍需大力关注,还将继续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 泥沙淤积,水污染, 水资源配置 2013-05-2916:38:00  来源 : 中国江苏网 http://money.163.com/13/0529/16/902BLQPO00253B0H.html   河海大学“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的一场报告会近日举行,水利部原副部长、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索丽生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三峡工程解读》的报告。   索丽生教授的报告结合目前我国水电开发面临的种种机遇与困境,从工程概况、关注问题和阶段结论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三峡工程的效益与影响,阐述了三峡大坝的枢纽组成和功能效益,并通过精确的数据、详实的论证以及与世界大型水利工程的比对,介绍了国家对三峡移民的帮扶政策以及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泥沙淤积、水质污染、珍惜物种保护等多个问题的解决措施。 索丽生 教授指出,三峡工程总体是利大于弊,建设效益已得到充分发挥,然而环境、移民等问题仍需大力关注,还将继续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通讯员 钱恂熊 记者 王逸男) @@@@@@@@@@@@@@@@@@@@@@@@@@@@@@@@@@@@@@@@@ 院士:三峡工程影响生态大坝建成后地震增加 2011-06-0809:09:06  来源: 四川在线 (成都)  有109807人参与 http://news.163.com/11/0608/09/7611EQ9000014AEE.html   核心提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谈到三峡问题时表示,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他说,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大于弊。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大旱,虽然三峡水库持续“放水”支持抗旱,但指责“三峡工程本身就是导致干旱的原因”的议论四起,再次把三峡工程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6月3日中科院举行的“科学看待气候与水电发展媒体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   当不少言论把矛头指向三峡工程改变长江流域气候大环境,致使“旱季蓄水涝季泄洪”时,王光谦院士表示,三峡工程虽有利有弊,但其利远远大于弊。   “就是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大坝时水位大约60米   当提到“三峡工程”的时候人们想到的是什么?王光谦院士指出,要了解三峡工程这个综合性水利工程,就得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他表示,三峡工程至少带来了防洪、航运、发电、调水四大好处。   对于三峡工程的定义,王光谦有个很简单的描述“它就是在河道里筑的一个大坝。” 这个大坝大概有2公里长,185米高。原来没有三峡大坝时水位大概是60米,抬高后正常水位为175米。夏天的时候,水位是145米,形成1公里宽、600公里长的河道,库容393亿立方米。   由于长江洪水灾害严重,三峡工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洪。   “1840年推算出来长江洪水流量是每秒11.6万立方米,若这样的洪水泛滥会把长江以南的平原扫光,而1998年洪水也达到每秒6万立方米,所以当时要严防死守。”王光谦分析,有了三峡工程,抵抗百年一遇的洪水没有太大问题。   “如果1998年三峡工程能用,就不会死那么多人。去年洪水是7万吨的流量,比1998年还要大,由于把洪水存到三峡水库里,所以并没有问题。”王光谦说。   三峡工程带来的第二好处就是航运“原来长江上行船,过不去的地方有人光着背拉船。我记得有一年要从武汉运送30吨的设备经宜昌去重庆,花了极大的代价,一个月才运过去,现在一个晚上就可以到。”王光谦表示,随着物流成本高,三峡带来的好处比人们能想象的还大。   “第三个好处是发电,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能从丹江口把水调出来。”王光谦说。   三峡四弊首害影响生态   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说到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王光谦首先想到的就是130万移民。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的建设,工程移民是必须的。然而就工程移民和拆迁移民关系来说,我们国家大部分没有处理好,如果让我打分,应该是不及格。”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移民一部分移走了,但很多人不愿意背井离乡,人太多没法安置,只能往山顶上放,本来山就陡,地质灾害也是一个问题。生活环境没有改善,指望脱贫没有希望,影响不是两三天的事。   “ 第二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最直接影响的是珍稀鱼类。 我看的一份资料上说,有一种鱼在水温18℃时准备产卵,产的卵会在流水中冲走,如果这时水库进水,卵就会落到库底死掉。”王光谦说,原来三峡工程设计规划的时候,并没有把生态功能考虑进去。20年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几乎是零,十几年前才慢慢认识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    此外,三峡大坝建成后,大的洪峰经过带来泥沙冲刷,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 第四个问题就是地质灾害,由于三峡水库水位攀升,快速升降,加上这个地方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很多,水坝再一泡,就容易坍塌。” 王光谦告诉记者,三峡工程会引发低震级地震。工程建成后,地震增加了很多,最大震级是6.4级。   其实早在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就发布了《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三峡工程只影响局部气候   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   “我可以很明确地说,三峡工程利远远大于弊。三峡与干旱没有关系,干旱就是因为不下雨。这次干旱肯定是天灾。”虽然王光谦的话掷地有声,然而外界关于“往年要防汛抗洪,今年却要抗旱”的质疑仍然不止。   日前,环保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三峡大坝的质疑进行回应,称持续少雨是致使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性天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东海表示,干旱涉及一个水系平衡的问题,也是一个能量问题,降水偏少不等于干旱。   “干旱是自然常态,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之下,天气和气候有可能被改变。就像美国春季龙卷风很多,1000多场龙卷风是不是因为美国人汽油烧多了所致呢?人家不会这么想。 人为原因不能说没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很小 。”王东海告诉记者。(本文来源:四川在线作者:杨春)
163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峡工程,期待真相
xiaoyanghe 2013-1-28 17:45
众所周知,著名的水利学专家黄万里先生一直是反对修建三峡大坝的,这不是什么秘密。他多次在各种场合直言修建三峡大坝的危害,比如说砂石淤堵、引发地震、引发库区气象条件变化、生态问题等。最近,关于三峡工程在网上有不少传言,说是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预示着最终会使三峡工程的问题朝着黄万里先生所预言的方向发展。 我对水利学完全是一个外行,不知在三峡工程上的争论到底谁是谁非。虽然说历史已经证明黄万里先生在三门峡工程的问题上的看法是正确,这并不能证明他也能在三峡工程上的看法就一定能正确。说实在的,我之所以尊敬黄万里先生,并不是因为他当年在三门峡工程上的先见之明。我只不过是尊敬他能在权力的高压下,还能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坚持真理! 只是希望政府能够直面这些问题。 如果三峡工程确实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及早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并且要把真相公布出来;不管是当时是谁决策的,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追究其决策责任。 如果三峡工程确实没有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也要直面谣言,消除其影响。 还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站出来讲明真相。 我还建议,在科学网上开设一个专栏对三峡工程的作用进行讨论。 附相关链接 建三峡大坝弊大于利, 拆三峡大坝利大于弊
个人分类: 科普|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下游抗旱不可能指望三峡工程——再与从远新老师商榷
热度 8 jiangming800403 2012-11-4 17:58
【提要】就是完全放弃发电和下川江航运把三峡放干,也只是把水库的水都放到东海里去。因为要维持长江较高的江湖水位,入海水量必然增加。但长江流域没有多少地方从干流直接引水,缺水的地方地势较高,干流里的水根本用不上。 从远新老师结束休博,再战江湖,而且战斗力惊人,把本人与张博庭老师、王春艳老师放在一起批,荣幸荣幸。 “至于赵建民,并非水电专家,连中学物理常识的基本水力发电原理都搞不懂,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他还试图通过他那些环境、水土等专业知识来驳倒基本水力发电原理,还列举了很多理由,详细参看本人博文: 三峡大坝利弊机理 。王老师却因他们博文更符合美感而倾向于他们观念,不愿相信客观科学事实。”本人的物理水平肯定比不上教物理的王老师(我一向很崇拜物理好的女生,比如玛利亚.S.居里夫人),但是我曾经对牛顿时代的理论物理产生过浓厚的兴趣。中考物理成绩接近满分,但高中就不行了,150的卷子很少上140。至于大学,根本没学过大学物理。 丛来师已经承认三峡工程规划没有考虑抗旱,但为什么揪住三峡工程无法将有气候记录以来长江中下游最大春旱消饵于无形不放,而声称“三峡工程终成一害”,这真是莫须有的罪名,好歹三峡水库每秒还向下游补水一两千立方米,虽然于是无补,但聊胜于无。就像质问林丹你为什么跑不过博尔特一样,但超级丹是打羽毛球的,和短跑是哪里和哪里呀。 发电与灌溉一直是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一对矛盾,但不是因为水库调节。水电站要增加枯水期的保证出力,就必然会为下游补水。而是灌区为了较大的控制面积就必然要从高位引水而牺牲发电用水,如海河、淮河和渭河流域许多大型水库为了灌溉和供水基本放弃了发电。但是这一矛盾对于三峡并不存在,因为在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水的三丹大渠建成以前,没有任何灌区和引水工程直接从三峡库区取水,因此在三峡上游来水量达到每秒30000立方米满发之前,三峡水库泄多少水就发多少电。 任何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其综合利用潜力也是有极限的。三峡工程即使再多有几个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消饵于无形。因为抗旱本不是三峡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指望三峡工程抗旱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长江干流位于流域最低处,无法为大面积的旱区特别是重旱的山丘区供水 干旱一般是由于大范围的高压气团长期滞留形成的,所以有“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的说法。98抗洪的时候,湘南山区仍出现了严重的伏旱。 我们无法改变的物理定律是水往低处流。长江不等同于黄河下游,除上荆江河段外,长江干流位于流域最低处,水不能往高处流,因此从直接长江引水的灌区很少,因此指望三峡的抗旱作用对长江沿岸或许起点作用,但是长江之滨一般情况不会缺水。即使把三峡放空,长江水倒灌到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内90%以上的耕地还是用不上三峡的水。 (二)三峡调节库容有限,即使放空水库也是杯水车薪 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三峡工程平均只能给下游补水每秒1000立方米多一些。这对每年12月到第二年2月每秒两三千立方米的极枯流量还能起到一定作用。三峡相机放水,可以使长江中下游流量保持在每秒5000立方米左右,便利航运和抵御长江口咸潮入侵。但是每年四五月间长江中下游流量已经增加到每秒1万立方米左右,再增加一两千个水,也起不了太大作用,长江中下游河湖水位也抬高不了多少。 像11年春旱时节如果想恢复鄱阳湖水面,恐怕需要每秒三四万立方米的小洪峰,三峡工程有排沙底孔,即使通过排沙底孔把水库放干,这样的流量也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三)三峡抗旱会把水都放到东海里去 水位与流量呈正相关,如果想维持长江中下游河湖的高水位,长江入海水量就必然会增加,所以大家指望三峡抗旱,只是把三峡水放到东海里而已。即使把三峡的水都放到东海里去,如果赣江上游还不下雨,把三峡放空以后,鄱阳湖的水位还会下来,这不是折腾吗? (四)指望三峡,还不如打井靠谱。 长江中下游沿江沿湖平原,地下水浅,是个大水盆,地下水消落一米的水量就不知道是几个三峡水库了。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7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三峡大坝利弊机理
热度 16 ljry8044 2012-10-23 12:32
三峡大坝利弊机理
其实,三峡大坝利弊关键不在其本身,而在政府的管理、调控力度和社会的监督力度。 参见网易新闻 http://news.163.com/11/0518/17/74BPU7P800014JB6.html 国务院要求处理三峡蓄水不利影响 核心提示: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称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事实上,在分析2011年长江流域遭遇50年一遇旱情时,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今年3月、4月间,因为忙于发电,水库提前用掉太多水,令旱情雪上加霜。 参见:http://www.xsez.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74 另有新闻 三峡放水抗旱是重点 蓄水发电被推后(图) http://info.electric.hc360.com/2011/05/261011354544.shtml 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说:“电调必须服从水调,三峡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洪,其次是供水,发电只能排在第三位。”现阶段,人们把三峡发电的功能抬得过高,反而忽略了三峡防洪的功能…… 因此,关键的矛盾在于发电与防洪、供水之间。 其实下面几张图片有助彻底理解相应机理。 1、就在今年长江最大洪峰到来之际,三峡大坝最后一个发电机组投入使用,32台发电机组这周首次开始一起运作,使三峡大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 3 如果洪峰到来之际,大坝只有很小的水位差,参见图2、3,那么,发电量将会小很多。在40米高压下泻出的水流动能远非4米压力下可比的。 因此,最有利发电的是,在洪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着较高的水位差。 最有利防洪措施的却是,在洪峰之前,尽可能地将水放掉(如果中下游此时干旱那正好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应),到时就能积蓄较多的水,给下游以缓冲。 2011年,按长江防总要求,三峡水库5月7日紧急启动抗旱应急调度,将水库每秒的下泄流量将维持在7000立方米左右,此时上游来水量为5500立方米,多下泄1500立方米。 从5月20日开始,应国家防总要求,三峡水库日均出库流量为1万立方米每秒,比入库流量大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至22日16时,水库水位已降至153.07米,较20日的起始水位下降了约1米。 为加大长江中下游抗旱支援力度,三峡水库25日起继续调高下泄流量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直至6月10日。 6月份,形势急转,干旱变洪灾,至6月24日,三峡大坝开始开闸泄洪。 参看:http://www.gov.cn/jrzg/2011-06/25/content_1892404.htm 这就是所谓的“三峡大坝干旱蓄水、洪灾泄洪”现象。 事实上,确实是汛期泄洪的。至于旱季,三峡倒没有完全蓄水,实实在在地给下游补充了一些水。只是补得太吝啬,至少按照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的说法是这样的。本来,充分放掉库存水,一方面,抗旱,另一方面,可以在接下来的汛期蓄水防洪。可实际上看翁说话的意思,似乎是三峡决策者并没有充分放水以抗旱、防洪,而是保存了更多的水以利接下来发电。 另外,据说,2007年,金正日来到三峡,厚着脸皮提出要看看大坝泄洪。估计是我国领导人迫于情面,破例为他一个人做了一次人工泄洪。殊不知,那一泄如注的损失竟高达数百万。那次只开了2个闸门,限10分钟。所以,三峡大坝的发电效益确实是惊人的,只是过于追求惊人的发电效益往往会适得其反。 参见http://www.zznews.gov.cn/news/2012/0720/article_63222_2.html 因此,如果能被充分监管好,三峡工程确实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如果监管不好,过于偏向发电,就可能起负面作用。本人之前之所以发 如唯发电是图,势必使三峡大坝成一害 一文,即出于此故 。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16825 次阅读|53 个评论
忆潘家铮和他魂牵梦绕的“水电”
热度 2 zbt92 2012-8-18 17:55
文/水博 2012年7月13日,正当三峡水电站的32台机组开始全部运转发电的时刻,三峡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潘家铮院士平静的闭上了双眼,走完了他传奇的水电人生。不知道潘家铮院士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否就是为了中国的水电的兴旺发达?然而,不管怎么说,作为解决了中国水电众多难题的技术权威,潘家铮对中国水电的贡献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中国水电的今天,离不开潘家铮,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水电成就了潘家铮院士辉煌的一生。因此,似乎潘家铮也非要等到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的全部机组投入发电的那一刻,才肯放心的离开我们,走向另一个世界。   潘家铮院士1927年生于浙江绍兴。据潘院士介绍,他从小就痴迷于文学,但是,父母出于生计的考虑让他报考了一个容易找到工作的土木工程专业。1950年潘家铮在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时候,正好是新中国水电建设最需要人的时期。潘院士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工作。此后,潘院士从最基层的水电设计工作做起,再也没有离开过水电,直到成为中国水电界的最高权威和技术负责人。 作为一名水电工作者,不可能不认识潘家铮。我是在1990年潘家铮任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期间开始接触到潘院士的。那时候我研究生毕业后不久,来到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下简称:水电学会)负责开拓国际学术交流。开始的时候,我接触潘院士的机会,不过就是在一起暂短的开会或者找他审批一些文件。我与潘院士的第一次密切接触是从1991年陪同潘家铮院士参加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大坝会议开始。    一、陪潘院士一起参加国际大坝会议   90年代初期,潘家铮院士担任能源部的水电总工程师,同时还兼任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即:中国大坝委员会)的主席。当时的中国大坝委员会,是挂靠在我们水电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之下的一个二级学术机构。1988年水利和电力分家之后,由于大型水电被明确的划归能源部管理。而且我国较大型的大坝几乎都是与大型水电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时的大坝问题,就被名正言顺的划归能源部管理。水、电分家之后,中国水利学会已经挂靠水利部,只有我们水电学会挂靠在能源部。因此,尽管当时的中国大坝委员会同属两个学会,但主要还是接受水电学会的领导。   1991年6月14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的第59次执委会和第十七次大会在奥地利的维也纳(联合国会议大厦)召开。经能源部批准参会的中国大坝委员会的代表团有四人组成。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潘家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陈望祥、能源部水电开发司总工程师张津生和在水电学会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我。那时候,潘家铮院士虽然是能源部的总工程师,但是还没有资格配备专职秘书,只是由水电开发司的陈东平同志兼任。在加上当时对出国名额控制较严格,一般领导的专职秘书都不大可能陪同出国。因此,尽管潘家铮院士已经是64岁的老人,但还是不可能带秘书出国。在同行的四个人当中,另外两二个人也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同志,因此,我这个团组中唯一的年轻人,似乎也就不得不担负起潘家铮业余秘书的工作。   我们团组中一起出国的另外两位专家也应该算是在水电和电力部门赫赫有名的。当时任中电联秘书长的陈望祥,解放前在清华大学电机系读书,与前总理朱镕基不仅是同学,而且还是地下革命的同志。由于他同朱镕基总理一样喜欢仗义执言,在反右期间,也曾被打成了右派。恢复工作后,曾担任水利电力部政策研究室的主任。水利、电力分家之后,到能源部下属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当秘书长。陈望祥同志的敢于直言,在电力系统是非常有名的。他是为数不多的敢把一些电力系统的内幕,毫无顾忌的捅出去的人。   另一位时任水电开发司总工的张津生,也算是水电领域的一个名人。他不仅长期工作在工程第一线,而且还非常善于总结和发表各种学术论文。经常在国内外的各种刊物和会议上发表文章。由于其出色的水电专业知识和社会活动能力。张津生后来成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大坝委员会的副主席。再后来,通过竞选,张津生还担任过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副主席。作为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的潘家铮的学术水平,是在国际大坝委员会上得到公认的。那一年,本来潘院士最有资格代表中国担任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但是,潘院士认为自己的英语不够流畅,不能胜任国际副主席的工作,坚持让既懂英语,又会法语的张津生代表中国出任副主席。不过,此后潘家铮院士还是以他对水利水电科学技术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际大坝委员会颁发的终生荣誉奖。   在那次会议上,有个场面令我们大开眼界,在联合国的会议大厅外面,反水坝的团体组织了一些人,搭建了不少帐篷并且住在那里。每天当有开会代表来到会场时,他们都会摆出反对建水坝和让河流自由流淌的标语牌。这些人的抗议行为,不仅平静,而且还非常文雅。经我们与其中的一些示威者私下交谈之后才得知,他们大部分都是反坝组织专门花钱雇用来的学生。他们的目的不是真要抗议建坝,而不过是想挣点钱。这种情况到和我们今天国内众多的环保组织非常相似。它们并不大了解水电大坝,他们反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得到资助和名、利。得知这一情况之后,从来也不爱照相的潘院士,连忙让我给他和这些反坝示威者一起拍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也曾被潘院士用于他的《千秋功罪话水坝》一书中。   在那段与潘院士亲密接触的日子里,潘院士超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看到我的谈吐和性格与当过右派的陈望祥秘书长非常相似,潘院士曾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是学力学的,知道力学上有个最小势能原理。你把自己的位置放的越低,你就越稳定,你遭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小。潘院士说:其实,社会、人生也是一样,适用于最小势能原理。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感到非同一般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让我对潘院士善意提醒而心存感激。我知道,潘院士不是一个无原则的人,这件事,一方面让我体会到潘院士在饱经磨难之后把自己的人生体会告诉给我,表达的是对年轻的人爱护。另一方面也让我领悟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大道相通。一般的设计人员,工作多年以后往往就只记住了常用的公式,很少有人还能关注科学原理。而年逾花甲的潘院士,不仅能够熟记住各种科学原理,能够把这些科学原理灵活的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去,而且,还能灵活的发挥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见,科学原理、科学理念、科学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潘家铮院士的灵魂,完全融会贯通在潘院士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这也许就是在同时代的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当中,潘家铮院士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我觉得,潘家铮院士的成功,也应该算是科学的成功。   那次国际会议结束之后,潘院士又带着我们团组一起去法国参观了正在施工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因为,他们开拓海底隧道使用的掘进机,或许能有助于我国锦屏二级水电站的开发和建设。    二、科学素养决定了院士对伪科学的批判态度   最近几年以来,社会上对伪科学、伪环保的看法,似乎已经产生了分歧。科学界也已经有人公开的呼吁要取消《科普法》中反对伪科学的提法。作为以“最小势能原理”为处事原则的潘家铮院士,自己也很长时间不再提及“伪科学”之类的名词。的确,现在再提反对伪科学、伪环保,确实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面对社会环境的这些变化,很多人从保护潘院士的声誉出发,也不再提及潘院士明确的反对伪科学的那段历史。但是,如果我们客观的看,反对伪科学、伪环保,不能不说是潘家铮院士对社会进步最重要贡献之一。   2003年编辑出版的潘家铮院士文选中,第二大章节的题目就是“反对封建迷信、伪科学”。里面收录的“大力开展科普工作,坚决反击伪科学”、“反对为科学的斗争任重道远”、“无神论教育和宣传应该列为国策”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等十余篇潘总自己写的文章。这些文章,现在读起来还是很那么铿锵有力、至情至理。里面居然找不到一句话,会因为外界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显得一丝不妥、或者过时的。这里面的每一篇文章,细读起来都仍然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我个人认为,尽管当前伪科学、伪环保已经在社会上变得有点时髦,潘院士自己也不愿意再去趟这种浑水,但是,潘院士的坚持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迷信的理念,即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任何错误。   潘院士反击伪科学的精彩文章,之所以不会随着社会的潮流变化而褪色,是因为潘院士的文章,都是围绕着宣传科学精神、提倡科学理念和普及科学知识所写的。这些以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底蕴的文章、论述,怎么可能会过时呢?   例如,潘总在《关于“永动机”致某同学》的公开信中曾说到过“谁都知道,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代数方程都能得出一处等形式表达的解,但是五次以上的方程就不行。这是前人经过严格论证得出的结论。如果你对代数没有深入的研究,不了解一些数学大师(如高斯、拉格朗日)在这方面的努力,没有阅读伽罗华发表的开创性的论文,不知道数学中有‘群论’这类理论及其应用,只是简单的怀疑:‘为什么五次方程就不能求得形式解?’‘为什么要听前人的话?’坚持抱定‘我就是要找出五次方程的解’的态度,而固执的走下去,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很多文章都报道说潘家铮院士是会写科幻小说的科学家。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潘院士撰写出大量的科学幻想小说的底蕴,恰恰来自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强烈的希望普及科学知识的意愿。在潘院士的很多的科幻小说中,都赋有深刻哲理或者是科学知识。科幻小说是潘院士崇尚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学术权威”   在中国一旦成名之后靠着已经取得的名誉、地位混日子的人很多。然而,知识是无止境的,没有实事求是、谦虚好学的态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和专家权威。我觉得潘家铮院士在虚心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我上研究生期间的论文题目是《压力钢管的结构的可靠度分析》,可靠度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新颖,而且也非常时髦的课题。记得当时,为了推广工程结构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水利电力部还成立了专门的推广领导小组。由于可靠度的分析,需要有大量的数理统计数据,所以,我记得上研究生期间,去拜访过一位该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但是,给我的印象却是泼了一大盆冷水。我发现,该领导小组的负责同志,居然有很多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而且还要故意掩盖,摆出一副权威的样子夸夸其谈。有这样的领导小组,我断定我国的可靠度设计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什么起色。   果不其然,到今天为止,我已经毕业工作几十年了,而我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目标还是没能实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很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像潘家铮这样的是实事求是、虚心好学专家,担任可靠度设计的领导工作。记得我毕业后曾经把毕业论文中的一些内容整理出来,交给某专业期刊发表。因为迟迟得不到专业期刊的准确回信,我不得不去询问,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还没有结论?期刊的同志告诉我说,因为我所探讨的内容比较前沿,他们本来是交给水电界的权威潘家铮审稿的。但是,潘总回信说这个问题比较前沿,理论性较强,他这方研究的不多,也不大懂,不能进行评价。他建议可以交给对可靠度工程设计研究较多的河海大学的吴世伟教授审查。   吴世伟当时是我国水利水电领域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的权威,不过,他后来在一次空难事故中不幸罹难,英年早逝。我的论文经过吴世伟教授的评审之后顺利发表了,但是,作为水电行业权威的潘家铮院士,居然大胆承认自己在某方面不大懂的举动,确实令人佩服。我想如果当年的那些可靠度领导小组的专家们,也能像潘总一样的承认自己还不懂,把工作交给懂行的专家去做的话,恐怕也不会让我国的可靠度工程设计出现几十年停滞不前的后果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潘总的谦虚并不仅仅停留在实事求是的“不知为不知”的基础上。后来我在一次会上,听到潘总与中科院的陈祖煜院士讨论过可靠度设计的问题,我才发现潘总已经对工程结构的可靠度设计有了非常深入、透彻的了解。也就是说,正是潘总从来不会不懂装懂的科学态度,决定了潘院士总能不断的虚心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成为水利水电行业内当之无愧的真正权威。这与现在某些依靠“官本位”得到了某种名号之后,既不肯学习,还要不懂装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所谓专家权威们,形成了巨大反差。我觉得令人庆幸的是,正是因为我们行业里有了潘家铮这样真正的科学家,担任了三峡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才能使我们的三峡建设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四、水电发展得益于殊途同归的水电“大家”   众所周知,在一场战役中,既需要有运筹帷幄的军师,也需要有敢打猛冲的战将。在我们水电建设的战场上也是一样。前面我曾提到过,潘院士告诫我,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需要应用最小势能原理。谦虚谨慎,放低身段,尽量的少得罪人。不过,同样是我们水电的老前辈,李锐老部长也经常教导我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真理。李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到。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党员,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恐怕我们党就不会遭遇到那么多的挫折和失误。   以前,我总觉得我们行业内的李锐、黄万里这样为了真理,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直言的人最值得学习和敬佩。但是,后来我逐渐发现一个人要修炼到潘家铮院士那样做人的高度,往往更难。人们都说,潘家铮是水利部老部长钱正英一手提拔起来的,对钱正英部长的话绝对是言听计从。但是,有一次我亲自参加的关于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审查会,钱正英老部长在自己的发言中已经表态不赞同建设虎跳峡。然而,随后的潘院士还是委婉的,同时也是坚定表达了应该尽快开发虎跳峡的科学意见。那时候,我才真正发现,不管是对什么人,在原则问题上,潘院士绝不是随风草,而是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照顾到各方面关系和感受的协调高手。   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一般的人恐怕永远也不可能修炼到潘家铮那样的水平。我觉得潘院士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特殊人才。李锐、黄万里和潘家铮等水电大家虽然都是才华横溢的人才。都有不惜牺牲自己,全身心的投身水利水电事业的高尚情怀。但是,由于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历史和环境不同,造就出了完全不同的处事方法和人格特征。李锐是劳苦功高的老革命,黄万里不仅是留洋归来的时代轿子,而且还贵为国务副总理的公子。即使他们曾经被打成过右派,但是,在他们的骨子里也不乏总有一股傲气,让他们表达自己才智和情怀的方式仍然是激情奔放、直言不讳。而潘院士虽然也是才华横溢,但当初只不过是一出身不好的普通知识分子。在过去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他必须要寻找出到能够表达自己聪明才智和高尚情怀的特殊方式。   今天的社会开放程度,早就没有了过去那种社会扭曲,个人才智受到压抑的环境。有本事的人才,如果受到压抑总可以转行,找到能让自己发挥的新领域。所以,可能也就再也造就不出像潘家铮那样的特殊人才了。因此,尽管在20多年前,潘院士就给我传授过,他为人处事的成功“秘诀”,但是,由于没有了他所处的历史环境,至今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似乎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倾向模仿黄万里那样的耿直、直言不讳的性格。无论如何也修炼不到潘院士的那种超人的睿智水平。   潘家铮的睿智,绝不是一般的水平。例如,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潘家铮院士的“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三峡反对派”的名言。也就是潘院士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解释,让李锐老部长和一大批曾经反对三峡工程上马的同志,不仅化干戈为玉帛,而且也认同了潘家铮院士是钟情水电,但又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关于三峡问题的争论,在我们水利水电行业内部来说,本质上应该是一场如何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发水电的争论。支持上三峡的和反对上三峡的双方,其实都是为了要让中国的水电更好、更快的被开发利用。由于水电这种可再生能源的特殊性质,开发利用则无穷无尽。反之,不开发不利用,不仅什么都没有,而且也不可保存。因此,水电资源每晚开发一天都是巨大的浪费。   与其他行业不同,深知水电这一特性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敬业,而且几乎都把尽快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当成自己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整个人类和子孙后代的一份责任。建设三峡的争论,虽然有一些关于技术水平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由于当时我国的投资体制。当时国家有限的水利水电投资,一旦被用于建设三峡就会严重影响其它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而三峡工程的单位千瓦造价和建设周期,要比其它大中型水电高出不少,所以,从全国考虑,先建三峡肯定不利于我们更早、更多的开发利用水电资源。   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各个具体水电单位的任务是否能饱满的因素。根据三峡所处的位置,长江委设计院和葛洲坝工程局都将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直接受益人,所以,他们都鼎力支持三峡上马。但是全国其它所有的水电工程,都可能会由于三峡工程的上马而受到影响。所以,从保饭碗的角度来说,当时全国绝大多数的水电工作者也都是反对三峡上马的。那时,为了确保三峡的上马,也有官员强调三峡工程的投资,绝不会占用其它水电基本建设的投资,属于“篮子外”的工程。但是,绝大多数水电人都不相信,三峡的投资真能在“篮子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全国广大水电工作者的判断是没错的。三峡上马之后,我国其它的水电项目投资,确实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原来已经准备好上马,并且已经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承诺的广西龙滩工程,搁置到了下一个世纪。据记载,在1996年全国的水电开工,还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   我国的三峡工程之所以争议会这么大,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当时的体制下,全国的水电工作者都来想方设法的给三峡挑毛病。由内行人提出的质疑,当然都是有些道理的。这些道理深刻的影响了整个社会,于是就造成了当时社会上的激烈争论。我当时站在有利于国家水电尽快开发的专业角度,也是反对三峡上马的。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发现政治家们要比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更高明些。如果当年我们不开工建设三峡,到了今天(由于极端环保的影响)就基本不可能再建了。与国家的水电开发速度减慢了一些相比,我觉得不建设三峡对中华民族的损失,肯定更大。   今天看来,潘家铮院士不仅是水电专业人士中为数不多的能够超越专业眼光的局限,鼎力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的,而且,还能充分肯定广大水电专业人员给三峡挑毛病所做出的贡献,并成功的化解了水电从业者之间矛盾的功臣。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在行业中获得如此高度一致的认可。在我们行业内,能有潘院士这样的水电“大家”,与李锐、黄万里这样才华出众的水电前辈相得益彰,真是我们的幸运。    五、潘家铮院士魂系水电,情满江河的人生   关于潘家铮院士的水电情怀,在潘院士还在世的时候,就曾有很多媒体报道过:潘家铮曾改写陆游的诗并当众宣读:“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后来,我国的金沙江、雅砻江都已经开工建设了。有人向潘院士提起这首诗。潘院士随口答道,那就把“金沙宝藏”改成“雅鲁藏布”吧!显然,潘院士心里装着祖国的每一条江河,他希望能即便在自己离开人世之后,也有人向他报告水电资源得到开发的喜讯。   还有媒体报道过,1964年,潘家铮参与三线建设,参加四川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设计。一个带路的牧羊男孩问他为什么会来这里,他兴冲冲地说:我们是来修大电站的,等明年下游的炮声一响,你就来当工人吧!男孩听了很激动。谁知这一等就是40年,这让潘家铮院士的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当地的群众,直到锦屏电站上马后潘家铮才道出埋藏在心里的话:“条件这么好的工程不能上马,我死不瞑目!”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这件事情,作为水电同行,我似乎最能理解潘院士的心情。2005年为了揭露极端环保组织造谣污蔑怒江水电开发的谣言,我们水电学会曾组织过一次怒江考察。我非常有幸的与陆佑楣、何祚庥院士等人一起参加了那次考察。仔细的了解了怒江的实际情况之后,院士们以及方舟子和司马南等善于揭假打假的社会学者向社会澄清一系列污蔑怒江水电开发的谣言。事后,很多人感谢我们揭穿了谣言,还给了怒江人民一个公道。但是,作为水电工作者的我,却深深的感到愧疚。怒江的水电资源,仅发电一项就相当于每年5000万吨的原煤。开发之后,不仅能很好的保护怒江生态,而且还能相当于让怒江州50多万群众每人每年都给人类供应近百吨的清洁能源。其每个人作用完全超过我国专业的采矿工人。然而,由于我们水电工作者的失职,解放50多年以来,怒江深山中的民众还是那么样的贫困。直到今天,我们不仅让怒江的很多民众,捧着金碗要饭吃,而且还让我们的国家大量的消耗着本可以留给我们后代的煤炭,同时也因为我们的排放增长过快,而不断的遭受着国际社会的各种批评。而所有这一切,都仅仅是源于我们水电工作者在揭露谣言和舆论宣传方面的失败和无能。   潘院士本来也想参加那次怒江考察,因为有其他事情冲突没能如愿。尽管后来潘院士也表示过还希望有机会要去考察怒江,但直到他辞世,最终也一直未能成行。人们都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潘院士的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但我觉得,完全不是。潘院士对祖国江河的感情,绝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在潘院士离世的前一年,80多岁高龄且已经身患绝症的他,还是饶有兴致的考察了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显然,高海拔的雅鲁藏布江都能去,说明考察怒江潘院士身体也应该不成问题。更何况潘总也曾经亲自表达过这一愿望。而且,据我了解,祖国江河中,潘总唯一没有亲自考察过的只有怒江了。不过,根据我自己的心情,我又隐约的感觉到,潘院士似乎又不大敢去考察怒江。试想,一旦去考察了,就不能不说话,然而,讲话表态之后,若怒江水电仍然迟迟得不到开发,潘院士难免又会有当年愧对雅砻江百姓的心结。同时又会加剧“条件这么好的工程不能上马,我死不瞑目!”的终生遗憾。    六、潘家铮院士对水电被妖魔化的苦闷与无奈   我对潘院士始终没能考察怒江,留下了终生遗憾的猜想,也许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在外人眼睛里,曾任过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潘家铮,应该是一言九鼎的说话算数。但是,在与潘院士的言谈话语中我却能感觉到,他对水电被社会舆论严重妖魔化的苦闷和无奈。他不止一次的对我说过,即使是关于某些科技问题,他的话语权,经常还不如一个小报的记者。前不久水电工程报记者韩磊的文章中曾透露“2001年下半年,先生有感于时事,写了一篇《我们需要再反一次党八股》的小文,只有短短的二三千字。让人诧异的是,此文连投多家报、刊,竟然无人敢登。一气之下,时任政协委员的先生在2002年3月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应邀发言时,全文宣读了自己的这篇小文章,竟然引起轰动。后来,以敢言著称的《炎黄春秋》在2002年第11期发表了此文,给了先生些许安慰。”   近年来,面对社会上妖魔化水电的误解和谣言,潘总的苦闷与无奈常常是眼看着谣言传播,自己的科学意见却得不到表达的机会。很多记者朋友听了我说这些之后,都感到不解。很多人都表示说,潘总如果有话要说,你让我们去采访,我们一定会让科学的声音发出来。但是,实际上潘总却很少接受记者的采访,因为,潘总是个非常严谨的人,而在中国接受记者采访,常常要冒很大的风险。   每次接受采访之后,你很难预料记者的发稿会是什么样子?陆佑楣院士有一次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但发出来的内容却与陆院士的意思完全相反。后来,在陆院士的抗议下,该报后来又重发了一篇稿。2010年夏天社会各界对三峡大坝的气候影响及防洪、抗旱功能多有疑问,为此,中科院的《科学新闻》杂志特地组织了一场专家和媒体记者的研讨会,清华大学的王光谦院士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疑问,全面介绍了三峡工程的重要作用之后,同时还指出了我国的三峡之所以防洪、抗旱的作用有限,正是由于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不足。与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库蓄水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需要建设更多“三峡”,才能解决我国防洪和抗旱的难题。当然,王光谦院士也没忘客观的阐述了一些三峡和任何水库大坝建设所必然带来的某些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此后,王光谦院士的这一番讲话,却被《南方日报》的记者,精炼的表述为“王光谦院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直陈‘三峡四弊’”。   很多记者都曾抱怨说“你们水电行业的专家,几乎都不敢出来讲话”,以至于水电常常被社会公众误解。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有了陆院士、王院士这样的经历,谁还敢轻易的接受媒体的采访?潘院士当然也不例外,因为,他说的话一旦被歪曲报道的社会危害性肯定更大。所以,不敢见记者,害怕被黑心的记者算计,在我们行业内是普遍的。不过,据我了解,尽管潘院士几乎拒绝所有记者的采访要求,但还是非常愿意能把科学的声音传达出的。因此,凡是由国家宣传部门正规组织的新闻采访,潘院士从不推辞。例如,他曾经在国务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驳斥污蔑三峡的谣言,直陈妖魔化水电的社会危害。   我是水电行业中为数不多的敢于接受媒体采访专业人员。因为,我特别注意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绝不能与和同行们讨论问题一样的不设防。切记不要为了表现自己的客观和公正,而给了某些别有用心的记者断章取义的机会。为此,我宁愿接受外界对我“观点偏激”的评价。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我接受采访和发表出来的文章、报道也比别人多一些。然而,如果我不说,可能大家谁都想不到,最理解和支持我反击伪环保的,竟是温文尔雅的潘家铮院士。尽管,有时潘院士也会提醒我,写文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及无辜、避免树敌过多。但是,我感觉对我支持最多、鼓励最大,以及常常能够与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恰恰是潘家铮院士。    七、潘院士鼎力支持揭露伪科学、伪环保   看到我写的揭露一位自称旅居德国的水利专家王维洛的关于三峡水力坡度的文章,潘院士曾打电话问我,那是个什么样水利专家,怎么连水库的库容计算都不懂呢?我说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水利专家,只不过是个专门炒作三峡的造谣专家。他以前还以知情人的身份说过“水电部坚持要上三峡是为了自己获得投资,能上项目”,其实,三峡的建设投资与水利部一点关系都没有。他说我们现在急着要上金沙江上的虎跳峡等工程,是为了要给三峡工程擦屁股。但我们水电人都知道,我们当初关于三峡的争论,最核心的矛盾就是先上三峡,还是先干上游的金沙江?现在,三峡建成了,我们开始转战金沙江了,我们当年反对三峡的水电工作者的愿望开始实现了,怎么就突然变成给三峡工程擦屁股了呢?   都说德国人最讲诚信,但是,我发现德国的某些媒体却始终没有表现出德国人应有的品格。这个多次造谣污蔑三峡,而且已经屡屡被事实揭穿的伪专家王维洛,至今还是某些德国媒体反三峡以及反华宣传的“常客”。国内的很多媒体记者,也更愿意相信那些说三峡有问题的伪专家。关于三峡水库的水力坡度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不仅我曾经多次写文章揭露王维洛的所谓“三峡的水库计算有严重错误,实际水力坡度将达到42米的谎言,淹没移民的人数至少要250万”的谎言。而且,记得在三峡初期蓄水前,潘家铮院士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专门解释过这一问题。但是,科学的声音却一直十分微弱。直到三峡真正蓄水到175米之前,媒体和社会舆论却对三峡的水力坡度是否计算正确,仍然存在着怀疑。特别是在三峡工程一期蓄水之后,一些造谣者和媒体,还曾经以长江沿岸河道的某些天然水位为数据,论证说事实已经证明的三峡的水力坡度绝不可能是2、3米,而是40多米。直到2010年秋季三峡工程真正蓄水到175米之后,实测到的重庆寸滩的水位确实只有176米左右(说明当时的三峡水力坡度只有1米),污蔑三峡水力坡度计算错误的谣言才真正平息下去。而在此之前,潘院士也和我一样,尽管对社会上盛行的谣言,极力加以解释,但仍然是无可奈何。有谁能想到?在国内外的某些媒体帮助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意见,竟然还不如一些冒牌的伪专家。   记得我还有一篇驳斥四川地质局旅游地质勘测队总工程师范晓,关于污蔑三峡的泥沙淤积和加剧地质灾害的文章,也得到过潘院士的高度肯定。其中,我根据科学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提出的关于“水电开发有助于地质减灾”的新说法,很多水电同行都不敢苟同,但潘院士却鼎力支持。   我曾根据加拿大地质学者嵇少丞总结的,地震具有“强岩强震,弱岩弱震,软岩不震”的特点,提出水库触发地震本质是水库的蓄水导致的渗流,降低了抗拒的真变形的板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让“强岩变弱,弱岩变软”的作用。因此,断言水库触发地震可以提前释放地震的能量,有助于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灾害。关于这一种观点,虽然我在陪同陈厚群院士去中科院地质所与某地震院士讨论水库触发地震问题的时候,当面提出来过。尽管,当时就有中科院地质所的同志补充说,国外在上个世纪70年代,确实也有过利用高压注水释放地震能量的尝试。但是,地震学者们似乎始终不肯重复我的这一说法。然而,我发现潘院士却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表述了几乎同样观点。当然,这也许是潘院士在支持我多次表达过的观点看法,也许是我与潘院士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我经常感到,我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提法,常常都能得到潘院士的支持和共鸣。   不仅如此,潘院士对我揭露伪科学、伪环保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几年前,中国工程院组织撰写一部关于《能源》的科普图书,潘院士坚决的推荐我来撰写水电部分,以便在能源科普中消除伪环保的不良影响。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中,潘院士也经常极力的推荐让我参与其中,以便能表达出揭露伪科学、伪环保的正确观点。除此之外,我在揭露伪环保谣言的文章和论述中,一些创新性的提法,往往也总能得到潘院士的支持和肯定。    八、潘院士的心愿:续写《千秋功罪话水坝》   我感觉中国今天的社会就如同1991年我和潘院士在维也纳联合国会议大厅看到的情况一样。那时反水坝的伪环保组织利用奥地利的民主,雇佣了大批的学生进行反对大坝建设的示威。当时的大坝建设者们,根本就没把他们当回事,但是,没想到久而久之,他们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真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先是世界银行给了反水坝组织“世界水坝委员会”一笔钱,调查世界上的一些典型大坝。而“世界水坝委员会”则利用这一机会,合法的制造了大量的言过其实的水坝“罪行”的谎言。这些谣言曾经一度影响了国际社会的主流,最后导致在1996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因为要反对建大坝,决定把大水电排除在可再生能源的范围之外。世界银行也一度停止了大型水电和大坝的建设投资。   后来,经过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水电协会和国际灌排组织等专业机构的共同澄清,以及我国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联合国才逐步认清事实和真相,并在2002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重申了大型水电的可再生能源地位。此后,世界银行也很快的恢复了对大型水电的投资和支持态度。   我国当前的现状,非常像当年的维也纳会场。由国外资金资助的大批环保组织在我国的表现和作用与当年的雇佣天真的学生参加的反坝示威,极为相似。当年,由于国际社会任凭这些制造谣言的示威活动,从不进行必要的宣传解释,以至于造成了全世界一度对水电的重大误解。经过补救,现在虽然国际社会主流已经意识到水电和大坝的重要性,但是,要彻底消除人们对水电大坝的污蔑和偏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于国际社会明显有一个滞后期。目前我国的状况,有点像90年代后期的国际社会,由于任凭各种极端环保组织和某些媒体记者妖魔化水电大坝的宣传和活动,社会舆论已经被严重误导,对水电大坝的误解已经影响到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决策的领导。   特别是在2009年6月国家环保部居然以未批先建为理由,叫停了正常建设中的金沙江中游的水电站之后,国内妖魔化水电的风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由于水电被严重的妖魔化,整个“十一五”期间的水电开发任务受到严重干扰。水电发展的受阻,必然要加速火电的建设。以至于我国的能源结构被严重恶化。在煤炭消耗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得我国在社会经济水平远远低于美国的情况下,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不光彩的世界第一。   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大会上,我国第一次遭遇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批评。这与当年国际社会的水电发展受阻,将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样,我国的水电受阻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同样也是能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为此,我国政府也向全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提高能源效率和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15%的庄严承诺。此时此刻,我觉得中国水电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刻,曾抑制不住焦急的心情给总理写过一封信。令我没想到的是,也是在这种国家发展的危机关头,潘院士也与我不约而同给中央写了封信,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于是才有了2010年中宣部和国家能源局共同组织水电正面宣传的活动。以及随后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积极发展水电”的重大的国策调整。   此后,为了能加强水电的正面宣传,澄清社会上各种妖魔化水电的误导宣传,潘院士曾经表示:希望我能把他以前的《千秋功罪话水坝》补充一些现实的内容,再版发行。尽管从我本意来说,我非常愿意做好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是,非常遗憾。由于我认为我国当前的水电斗争形势,似乎还容不得我们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总结。目前,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揭露极端环保组织和伪专家们所编造的各种谣言。我们澄清某些政府官员误解水电的错误表态的任务,也还十分繁重。因此,至今我一直都还没有机会去完成潘院士给我们提出来的,续写一部新的《千秋功罪话水坝》的任务。   听到潘院士辞世的消息以后,我感到十分的愧疚,没想到这么快,潘院士的这一心愿,已经变成了他的遗愿。今天在追忆和纪念潘家铮院士的同时,我也把潘院士当年的这一愿望诚恳告诉大家。希望我们一起,用揭露各种伪环保反水坝、反水电谎言的实际行动,续写一部新的《千秋功罪话水坝》,为我国水电的发展建设,营造一个公平的舆论环境。以便早日让我国的水能资源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告慰已经离开了我们的潘家铮院士!
27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周培源与三峡工程论证
热度 4 武际可 2012-8-18 08:07
周培源与三峡工程论证   按 : 今年 8 月 28 日是我国科学界的一代宗师周培源的 110 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对我国近代科学影响巨大、贡献卓著而又坚持真理的科学家。我转载田方先生介绍周培源先生关于三峡问题的一篇文章。周培源先生在理论物理和力学上的贡献,学界了解得比较多,而对他在三峡工程论证上的严肃和科学的态度了解得比较少,这篇文章可以提供网友一个概略的了解。 周培源与三峡工程论证 田 方 作者系国家计委咨询小组成员,中华全国记者协会特邀顾问,现居住北京。此文 原载广东省政协《同舟共进》杂志 1995 年第 2 期。其编者按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 程已于 1994 年底正式动工,但是由于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人们 依然十分牵挂和关注它的技术问题。田方同志这篇文章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忧虑”。本 刊略有删节。 —— 编者 周培源基金会来函来人,邀我回忆撰写周老生前事迹。我和周老的关系,主要建立 在三峡工程论证过程中。周老对三峡工程的看法虽与有关部门的观点相左,但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标准,历史自会作出公正的结论,何况一代科学宗师的真知灼见,更有留待后 人鉴定的价值。记录下这段史实,还是很有意义的。 初识于三峡工程的论证 我有缘和周老相识,是在 1987 年 5 月。 1983 年我离休以后,在完成自选的《我国生产 力的合理布局》和《中国人口迁移》课题后,很自然地转移到对三峡工程问题的研究。 因为这一举世瞩目的超大型工程及其 100 多万移民,理所当然地涉及我国生产力的合理布 局和人口迁移问题。特别是 1984 年 3 月原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同志曾经就《组建三峡特区政 府实行库区新移民政策的初步设想》文稿,批示给吕克白同志和我,要求我们研究后提 出意见,更加引发了我对三峡工程的重视。 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的会议上,曾多次强调,要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出于对三峡工程将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关注,曾共同努力, 收集资料,调研著述,并组织有关各方面专家学者撰写论文,准备编成专集,供决策部 门参考。为此,我们觉得需要请一位有权威的科学家给予支持。有人介绍周老就是十分 关心三峡工程,并有真知灼见的科学家。 1987 年 3 月间,我冒昧地给周老去信,请求他为 我们编的论著写一篇序言。 5 月 5 日收到周老亲笔写的长达 1400 多字的回信。他首先表示 赞成并支持我们编写这本书。“但是我还有些看法,提出和你们商榷。”他提了七点意 见,其中特别强调了以下两点:( 1 )关于修改书名的问题。因为三峡工程不仅牵涉到能 源决策,而且和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全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与社会效益都有关系。根 据书内选登文章的内容,可否请把书名稍作修改,概括得宽一些。( 2 )我们要明确要求 把长江上游建坝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具体方案制订出来,和三峡建坝的方案相 互比较,哪个方案比较合乎‘四化’的需要,然后作出决定。”此外,周老还对三峡大 坝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发电容量悬殊的问题如何解决;要重视大型工程的模拟试验与实践 之间的误差;调查国外大型工程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要认真总结葛洲坝建设规划中的 经验教训以及确切计算工程建设经费等问题,都提出了他的看法。 根据周老的宝贵意见,我们把原来定为《三峡工程和能源决策》的书名,改为《论 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书名问题,也就是究竟就三峡论三峡呢, 还是从宏观决策上加以论证?我们就是本着周老这一指导思想,相继编辑出版了《论》、 《再论》、《三论》、《三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续)》 4 本论著。 不应“就三峡论三峡” 1987 年 5 月,周者为第一本《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所写的序言中,回顾了从 1919 年孙中山先生提出拟在三峡建坝的建议, 1932 年恽震等三位工程师提出的勘察报告, 40 年代美国高坝专家萨凡奇来华提出的高坝方案,以及全国解放后,自 5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以及 80 年代初历次提出拟建三峡工程的建议和方案的整个过程后提出: “ 回顾这一段历史,三峡工程所以长期上不了,看来主要问题在于仅就三峡论三峡, 而没有从长江流域干支流总体规划,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实力的可能性,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来考虑问题。 “ 我们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峡工程要重新进行论证的英明决定。但论证的 主题不应是就三峡论三峡、单独论证三峡工程蓄水位 150 米或坝高 185 米的问题;而应是 论证先开发支流或其它优选方案,还是先建三峡工程,以及这一超大型工程是否符合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宏观决策问题。” 周老在这篇序言中接着介绍了长江流域各支流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及众多可供开 发的水电站后,提出了三峡工程所需的投资庞大、工期很长、移民众多;而且,“在本 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中,三峡工程起不了作用”的问题。 周老又从发电、防洪、航运等功能论述了晚上缓上三峡工程的科学依据后积极建议: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宏观决策问题,除要研究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外,更 重要的是要研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变化、系统工程等问题。在决策过程中,需 要认真贯彻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方针,只有贯彻真正的广泛的民主,才能取得符合科学化 要求的结论。” 最后,周老又语重心长地告诫:“过去的教训,是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主管部门尤 其不能主观地追求兴建一座超世界水平巨型工程而闻名于世。否则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再说一句:如果不经过各个方面的反复论证,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就仓促上马,势必 后患无穷,后悔不及!” 根据周老的指导思想,我们以编者名义,撰写了题为《从三个层次的总体战略上论 证三峡工程》的“总论”,这三个层次就是: “一要放在长江全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上;二要放在国家能源决策的总体上;三要 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上。” 我们还在第一本《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编列了“ 2000 年中国水电发展的设想”、 “长江流域干支流开发程序”、“得天独厚的四川水能富矿亟待开发”,以及“优先连 续开发乌江水电的优越性”,接着,又在《再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中专列了“别论” 一栏,编发了“应加快长江上游支流综合开发步伐”、“澜沧江流域水电经济开发综合 考察报告”、“加速岷江综合开发的建议”、“加速乌江干流水电梯级的连续开发”、 “加速西南六大水电站开发的建议”等专论,由多位水电专家和地方水电部门用充分的 事实说明,我国西南地区真正亟待开发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更说明周老要求多方案对 比论证的建议,是很有说服力的科学观点。 从 1987 年到 1993 年 6 年间,在周老的亲切和具体指导下,我们连续编辑出版了 4 本 《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共 110 多万字,集中 120 多位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所提出的 宝贵意见。正如周老为拙著《秋实集》所写序言中所说:“几年来,围绕三峡工程上马 时机问题,国家广泛征求意见。对这样关系国计民生、子孙后代的特大型工程,能够科 学化、民主化决策,真是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 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精神在论证中 出乎意料的是,正当第一本书行将问世之时,我们作为书的编者,尚未见到样书, 主管部门的某领导却首先拿到了。消息传来,说有关领导不满意我们出这本书,不同意 公开发行这本书。我们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出发,理直气壮地进行申辩。我们从三 个方面说明:( 1 )“为了有利于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避免失之偏颇,将不赞成早上快 上的论述汇编成书,公诸于世,完全符合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精神;”( 2 )“本书已经 编集了 40 多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和周培源教授的序言;已有国内外 20 多家报刊发了书讯; 新华书店发出征订后,已有根多订户预订此书。公开发行已既成事实;”( 3 )如果中途 夭折,突然停止公开发行,不仅难于向 40 多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订户做出交代;甚至使大 家对党的十三大关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产生疑虑,其后果是很不好的。”经过一 、番申辩,第一本《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总算于 1987 年 11 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我们在问题取得顺利解决而向周老汇报时,他总是鼓励我们为了坚持真理,要有不 怕挫折,遇难而进的勇气。 新书出版以后,反响之热烈,确实异乎寻常:《群言》杂志发表了周谷城副委员长 读周培源序文有感赋诗四首;《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 员王淦昌教授为这本书写的“评介”;《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这本书不仅仅论证了 三峡工程》的书评;《光明日报》发表了《来自反方》的述评;香港《文汇报》、《北 京科技报》、《瞪望》周刊、《团结报》、上海《劳动报》等等相继发表了对这本书的 评介以及对不主张早上快上三峡工程的专家学者的访问记、社论和评论文章。报刊上开 始透露了对三峡工程上马时机和建设方案的“第二种声音”。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力地 推动了国内外更多专家学者参与三峡工程论证的积极性。不少报刊发表了众多的“反方 意见”。在专家学者们热情推动下和周老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编辑出版了第二本《再 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周老又为《再论》撰写了《再序》。 周老在《再序》中指出,主管部门在建设葛洲坝工程中所惯用的“钓鱼”手法,人 为压低工程造价,以所谓的“静态投资”(不计算利息和物价因素)计算法,与实际情 况大相径庭。并针对性地指出长江泥沙为害,三峡库区地质复杂,环境生态问题异常突 出,滑坡崩塌的严重威胁,以及库区移民搬迁规模之大,均为举世所无。“如果处理不 当,势必影响安定团结。”最后,周者说:“我本人经过 1988 年 9 月政协视察团和 182 名 政协委员共同去鄂川三峡地区考察以后,更加认为在党的关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精神指 导下,三峡工程的论证及近期应否上马,终将取得符合科学决策的一致意见。” 周老又为《再论》提供了他向全国政协所写的题为《关于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和建 议》的视察报告全文。阐明:一、长江的开发治理应该先干流还是先支流;二、三峡工 程应该快上还是缓上。再次提出:“对于三峡工程这么重大的建设项目来说,不能只搞 一个方案,而是同时还应有一个以上的比较方案……才有利于领导机关在决策时做出最 佳选择。”根据周老《再序》精神,我们以“舆论”、“总论”、“专论”、“别论”、 “外论”,于 1989 年 3 月出版,受到了当时还正在召开的七届二次人大和政协“两会” 与会者的好评。 与此同时,首都新闻界一些知名的记者也参与了。他们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记者们访问了周培 源、林华、孙越崎、乔培新、彭德、陆钦侃、侯学煜、罗西北、陈明绍、田方、林发棠 等等,一本反对早上快上三峡工程、由孙越崎题写书名的《长江长江》,便由贵州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当时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已经确定了早建方案,要求这个特大工程在 1989 年动工兴建,但当时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动工条件,冒的风险太大,所以记者 们和被访问的专家学者无不为之焦虑,都希望快速反映不同意见,对延缓这个工程上马 时机发生一些作用。但由于没有起码的出版经费,只得发动义卖给予支持。我们被访问 者都以至少 50 元一本义买此书,周老还乐于用 500 元一册的代价购买。 姚依林讲话缓解了快上之风 1989 年 4 月 3 日,姚依林副总理在七届二次人大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受主持招 待会的李鹏总理委托,答记者问时说:“主张建三峡工程的人是有道理的,反对上三峡 工程的人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经过详细论证。我认为,三峡工程在今 后五年之内是上不去的。在目前治理整顿期间以及将来‘八五’期间,都不会有大规模 上三峡工程的计划。”(见 1989 年 4 月 5 日《人民日报》) 上述我们编著的两本《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和《长江长江》中所反映的各种不 同意见,只不过不同意早上快上,当然也都是“有道理的”。所以大家认为姚依林副总 理的讲话,不仅代表李鹏总理,而且也是完全合乎实际、实事求是的结论。周老在医院 里还打电话给我,说明他非常拥护姚副总理的讲话,并表示莫大的宽慰。姚副总理的讲 话,使争论双方一度处于沉寂状态,缓解了早上快上之风。但不久后消息传来,有些身 居高位的人在不同场合吹风,说姚副总理讲话不当,三峡工程仍应早上快上等等。 快上之风重新卷起 1989 年 8 月间周老从新华社 8 月 11 日的《国内动态清洋》上看到,一些同志又在广州 集会宣传“八五”期间乃是上三峡工程的最佳时机,从而推翻了姚依林副总理的讲话精 神。周老对此十分焦虑,即以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名义,于 8 月 25 日上书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首先提出, 1988 年 9 月他与 182 位政协委员视察鄂川两省后,对三峡工程“大家 都很关心”,但也很不放心。“绝大多数同志认为三峡工程问题很多,近期不宜兴建。” 同时,周老认为这期《国内动态清样》中所提出的几点认识与实际有些出入。“作为一 名党员和科学工作者,对此我感到有责任向您总书记反映我所了解的一些具体情况。” 周老分析了长江洪水四个来源后指出,“三峡工程仅能控制四川上游来水,对湖北、湖 南、江西各大支流的洪水都无法控制。所以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不大。”并且指出,根 据水利部 1980 年确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防洪方案中种种措峋,如加高加固堤防,利用湖 泊洼地等防洪工程,正是当务之急,都还有大量工作未做,大都没有做好。还指出,三 峡工程巨额投资,既非在当前国力所能承担,且将挤占其他建设所需资金;三峡工程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经科学院专家大力调研的结论是“弊大于利”,包括库区移民 100 多万 人社会环境大难题,泥沙碍航问题,库区滑坡崩塌,诱发地震,人防安全等都存在潜在 威胁。周老均以直言相陈,并建议“泽民同志最好能有机会去四川视察听取四川同志的 看法。” 1991 年淮河和太湖发生的那次大洪灾,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本来,这次 灾情不仅和是否修建三峡工程毫无关系;而且,只有说明 40 多年来的治水方针大有问题, 应当进行认真的总结检查,加以改进。可是,主管部门却借口那次大洪灾,强调非早上 快上三峡工程不可。一股“早上快上”之风又重新卷起。 对国防安全的忧虑 三峡工程对我国国防风险太大,然而在三峡工程 14 个专题论证组中却没有一个国防 组,只是在两次小组会上少数同志谈及国防问题。主管领导人认为,即使在现代化战争 中,也可以预测战争征候,从而在敌人发动进攻前 7 天中把库区蓄水放泄到安全水位; 即使遭到核武器袭击,大坝部分溃决,坝址到沙市间灾害严重,但从全局分析仍属局部 地区性灾害云云。听到这样的观点,周老十分忧虑。认为这种粗浅的估计,既无科学依 据,也是不负责任的轻率态度。因此,周老于 1990 年 6 月曾向中央军委领导建议,召开了 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等科研专家参加的战略研讨。周老带病主持了 这次会议。与会者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并一致认为:在目前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一 定要居安思危,将三峡工程的防护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大力支持“开发大西南” 在姚依林副总理讲话以后,我们和周老共同研究后认为,既然三峡工程在短期内、 至少在‘八五’期间不可能上马,何况我们对晚上缓上三峡工程的积极建议,已经在两 本《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中作了充分的阐述。现在应当站在更高的层次,从开发大 西南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入手,带动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多品种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振兴西南,支援全国。从这样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出发,无须对三峡工程的论证再作无 谓的争论。三峡工程在开发大西南的全盘布局中自有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设想正 好和周老、九三学社中央的工作安排完全一致。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在西南五省区党 政领导的配合下,并取得了《开发大西南》电视系列片组委会的资助,组成了《开发大 西南》丛书编委会,积极从事调研、组稿、撰稿等编著工作。在两年多时间内,把 200 多位作者撰写的著述编辑出版了包括“综合卷”、“地区产业卷”、“四川云南卷”、 “贵州广西西藏卷”、“纪实卷”和“联合开放开发卷”,共 230 多万字《开发大西南》 6 卷丛书。为了取得九三中央领导组织上的支持,周老曾亲自主持在九三中央召开两次会 议,进行具体安排,并聘请九三中央的徐采栋和赵伟之两位副主席担任丛书的顾问;责 成九三学社所属的学苑出版社执行丛书的出版发行工作。 周老为丛书提供了他致江泽民总书记的信,以及《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 源开发的研究意见》稿,和国家计委对此问题贯彻执行的研究报告,周老还为丛书撰写 了序言。指出:“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的建议》的要求,依据产业重点和地区布局的原则,加快大西南的开发,从而促进地区 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是一项越来越重 要和越来越紧迫的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的战略任务。”序言分别以“大西南是一块 亟待开发的资源宝地”、“大西南是我国人口众多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缩小与其他地 区的经济差距势在必行”、“大西南是维系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生态环境的根基”、 “大西南是我国面对东南亚和南亚的前沿阵地”、“开发大西南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等 专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这样一套集体创作的系列丛书的出版,对于我国在宏观决策 中发展区域经济作出了一大贡献,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西南地区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 三峡工程议案表决前后 1992 年猴年早春,水利部、能源部和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等 11 个部门在 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大规模的“长江三峡工程展览”;由水利电力等出版社编印了整 套有关三峡工程的 10 本丛书共 10 万多册;更准备好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 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和长篇的附件,迎接即将召开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这次会议 已将兴建三峡工程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对于这项举世瞩目、事关全局的工程,将要由与 会代表抉择后作出决策。即使有上述主管部门作了充分的、精心的、肯定的准备,但是, 作为要对全国人民负责的代表们,特别是利害相关的四川省、重庆市的代表们,不得不 三思而行。他们带来了张广钦、徐尚志、杨尚时、邓明聪以及杜桓产等知名人士所写的 《详陈兴筑三峡工程危害请考虑放弃方案书》和《我对三峡工程的几点意见》等文稿。 到北京以后,代表们更读到了全国政协赴鄂川视察团团长周培源所写的《关于三峡工程 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使代表们不解的是,同样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率团( 20 多人)考察三峡工程的报告,新闻媒体作大量的突出报道,而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培源率团( 182 位政协委员)的考察报告,新闻媒体却从未作过公开报道,原来主要的 区别在于周培源的报告中写着:“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三峡工程快上不如缓上。等将 来翻两番任务实现,国家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了,到那时再来考虑三峡工程的修建 问题。”应当指出调者虽非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或顾问,又是 86 耄耋 之年,仍 然受全国政协的委托,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率团从北京飞成都,参观了都江堰,再到 重庆,搭长江轮船沿江而下武汉。一路上,除了视察沿江 7 个市、地、县有关建设情况以 外,又听取水利部“长办”和川、鄂两省及重庆武汉及沿江各地方、各部门的工作汇 报,阅读大量资料,和 182 位政协委员一起考察座谈。这是他亲自调查研究后作出的考察 报告。但由于和主管部门意见相左,而未被置理。 代表们到北京以后,还看到了李锐所写的《三峡工程现在不能上马》、薛葆鼎所写 的《上三峡工程必须落实的几个问题》,和国家计委第一咨询小组理论组 14 位离休干部 讨论后所说的《三峡工程上马非当务之急》等等文槁。 不少代表作出了审慎的思考和抉择。最后通过了关于三峡工程的决议案,但仍有 177 票反对、 664 票弃权、 25 人没有按表决器。说明在人大代表总数中近 1 / 3 的未投赞成 票。这在人大表决史上从未见过,是值得决策者再三深思的。为此,在邹家华副总理关 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的说明》中特别强调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可 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应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重视,谨慎从事,认真对待,听取 各方面的意见,使三峡工程的建设更加稳妥可靠。” 本着这个说明的精神,我们原来考虑,根据周老早有打算,赶编一本《三论三峡工 程的宏观决策》,向党的十四大献礼,赠送给十四大的每位代表,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 关于三峡工程存在的不同意见,防止决策中产生进一步的失误。周老仍然给了我们明确 的支持。但他因病住院,已经无力为《三论》撰写序言,而同意以他在 1991 年 7 月所写的 《关于开发大西南,缓上三峡工程的建议》作为代序;同时,重新发表了周老作为全国 政协赴鄂川视察团团长所写的《关于三峡工程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本来,有关出版社 的领导同志积极热情支持出版《三论》,并要求在扉页上和出版社共同署名“献给党的 十四大代表”,而且,书稿的清样也已排出。不料,此举却被有关部门视为不利于十四 大的安全,不准作为正式出版物公开出版发行,只准作为征求意见稿,自费( 3000 元印 刷费)印了 1000 本“内部资料”,似乎一有不同意见就会妨碍国家安全,这实在难于令 人理解。像这样的艰难坎坷,我们当然不能向病中的周老诉说。但当周老得知《三论》 一书还需自费支付印刷费时,就派他的司机申师傅送来了 300 元,并写便条表示支持。 坚持民主科学精神的一代宗师 6 年来,不论我有事找周老,或是周老有事找我,都由周老接听电话。他思路敏捷,语 言简明,最后总要客气地道声“谢谢!”从 1987 年 5 月到 1992 年 10 月,在此期间,为了支 持我们主编的有关三峡工程和开发大西南的 10 本论著,我收到并保存的周老亲笔信函 27 件。几乎每个重大问题都有明确的指示。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直到文字、数字、标 点符号,全都一丝不苟地加以指点。我们 10 本书的顾问林华、水利水电专家陆钦侃以及 林发棠和我,先后到周老家向周老当面汇报请示达 10 次左右。尤其使我感动而不安的是, 有多次临时需要听取周老的意见或者他有材料交我,他知道我用车不大方便,常是在他 参加全国政协有关会议前后,亲自到三里河计委宿舍登上三楼到我家。而这时周老已经 是 86 到 89 耄耋之年。直到 1991 年周老的女儿周如玲从美国回来得知后,到我家说明周老 已年近九旬,健康状况欠佳,要我尽量少找周者请示联系。因此,近两年除了重大节日 和林华等同志前往看望周老以外,就很少打拢他了。 6 年来,在和周老交往过程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周老作为一贯坚持民主与科学精神 的老一辈科学家,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始终以民主科学的态度来提出他的合理化建议。这 和我们党中央一贯倡导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方针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实践中,也 是在不断前进的。 没有想到,在我离休之后,竟能遇上像周老那样一位对人体贴入微而又坚持真理的 伟大科学家,真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大大激励我要更好地发挥老有所为的精神。 1989 年 11 月 30 日,他写信给我,既对我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表示祝贺;又极为赞同我 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所写的《延安精神不能失传》一文的观点,并为我题写了“实 践延安精神的楷模”的赞词以资鼓励。 啊!周老,您真是广大后生学人的良师益友!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919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请不要把枪口对准科学家们,去找应该找的人去!
热度 4 blackhumor 2012-7-14 18:18
挺奇怪的,前几天谷超豪先生去世,浙大的学生网上奔走相告,表达对老学长的哀思。殊不知,老先生和浙大的渊源远不如和复旦和中科大的渊源深厚。今天,潘家铮先生去世,这位杰出的浙大校友却似乎没有同学知晓。 浏览了一些网页和论坛,我似乎找到了原因。受了三峡工程的影响。 “三峡工程Panacea or Pandora's box.” (常常浏览外文文献的老师一定知道,一般Science、Nature上的观点评述类文章,经常使用这个词组) 同样,学术界的讨论还没有定论,但网友们就开始批判了。 中国的一些网友是最“聪明”的和“正义”的,而且深受儿时动画片和样板戏的影响——任何事情,不是黑就是白。 于是,黄万里先生就成了一些网友心中的爱国英雄,“被迫害”的大科学家。 反派人物,除了当时的决策者 鹏鹏 总理等人之外,有“三峡之子”之称的潘家铮先生首当其冲成了故事中的“反一号”。 网上评论一边倒的对潘先生的批评,甚至谩骂。 引用浙江知名主持万峰老师的话: “你什么学历?什么专业背景?读的什么书?看的什么报?”你到底懂不懂? 科学的事情没有那么绝对的,请不要妄自评论科学的是非。 其实,大多数人是在看热闹,少部分有头脑的人是在反思我们国家的决策体制及制度缺陷。 但,请不要把枪口对准科学家们,去找应该找的人去!
3849 次阅读|6 个评论
战略科学家 ---- 潘家铮院士
热度 3 xupeiyang 2012-7-14 18:03
战略科学家 ---- 潘家铮院士
“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作为战略科学家和卓越的工程科技专家,他为国家需要献身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科学态度烛照后人。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27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三峡工程"点亮"半个中国 累计发电超5600亿千瓦时
热度 1 whyhoo 2012-7-10 10:31
新华社北京7月10日电(记者 林晖)7月4日,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至此,经过10多年的安装、调试,三峡电站全部机组投入运行。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包括左岸和右岸电站26台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地下电站6台机组(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电源电站2台机组(单机容量为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约1000亿千瓦时。 2003年7月10日,三峡工程首台机组——2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2005年9月16日,三峡左岸电站最后一台70万千瓦机组——9号机组投入运行。至此,三峡左岸电站14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提前一年建成投产。 2007年6月11日,三峡右岸电站22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成为三峡右岸电站第一台投产运行的发电机组。2008年10月30日,三峡工程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15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三峡工程初始设计的左右岸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产运行。 2011年5月24日,地下电站首台机组——32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2012年7月4日,地下电站最后一台机组27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三峡电站供电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广东等10个省市。自2003年7月10日三峡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以来,截至今年7月4日,三峡电站发电量累计超过56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消耗了近2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二氧化硫500多万吨。依靠着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三峡工程以清洁能源“点亮”了半个中国。 除了发电效益外,三峡工程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也已全面发挥: ——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通过拦蓄控泄功能,实现拦洪266亿立方米,成功经受了建库以来最大洪峰的考验。 ——三峡水库蓄水到达175米水位后,显著改善了宜昌至重庆间的通航条件,航运成本比兴建三峡工程前降低三分之一左右,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枢纽货运通过总量达6亿吨。 ——三峡水库充沛的淡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在调节江水盈亏、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等方面也将产生作用。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7/10/content_2179777.htm
个人分类: 水利|12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增多 近10万人面临搬迁
热度 2 hjf306 2012-4-20 10:33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 2009 年以来,三峡工程已经进行了 3 次 175 米试验性蓄水,据国内外水库建设的普遍规律,新建水库蓄水后至高水位初期 3 到 5 年内将集中产生大量的新生滑坡和塌岸,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大约 10 万人将面临搬迁。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巡视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柳源介绍说,三峡库区每年都会发生多起崩塌滑坡,由于监测到位、预警及时,三峡库区已连续 9 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但未来一段时间,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柳源: 175 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灾 ( 险 ) 情超过 70% 为突发性地质灾害;部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受水库水位升降影响出现灾 ( 险 ) 情,且有逐渐增多趋势,需要及时采取工程处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一些位于库区沿岸的滑坡和塌岸,即使灾害体上没有人员和房屋,但涌浪灾害的危险性对长江航道构成严重威胁。 柳源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国土资源部将配合湖北省、重庆市做好各项防治任务的实施。 柳源:开展 355 处滑坡崩塌危岩体工程治理。对现有的 5386 处隐患点实施群测群防,其中对 182 个隐患点,影响比较大的实行专业监测。除此之外,还要对一些需要进行搬迁避让的人员实行搬迁,大约涉及 10 万人左右。 转自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4/262810.shtm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089 次阅读|8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未来鄱阳湖地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与途径(6)
xiqingchen 2012-4-3 10:58
关于鄱阳湖建坝问题,我已经在“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这一标题下作了较多的评述(1-5),但尚未给出我自己的观点,鄱阳湖大坝、或“湖控工程”要不要搞? 首先,我认为如果不搞这一工程,通过其它途径也能合理解决江西省关切的地方利益问题,此为上策。我相信江西省地方政府要搞鄱阳湖大坝的初衷是为了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不是追求政绩、或所谓“形象工程”,不会像某些工程部门,是从企业利益出发,仅仅为了从该工程中分一杯羹,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是成立的,那么,
个人分类: 健康长江与流域管理|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断创新,开创水力发电设备研制的新阶段
kejidaobao 2012-3-7 14:52
梁维燕,山西省襄陵县人,发电工程与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电机厂总工程师,现任哈电集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电机研究所所长。主持研制达到国际水平的长江葛洲坝125MW水电机组,获国家优质金奖;主持突破高压定子线棒主绝缘防晕层电腐蚀的技术关键,实现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主绝缘与防晕层半导体带包扎后一次模压成型的新工艺,无电压击穿,延长机组寿命。参与三峡机组论证与工作,肯定国内制造的可行性,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到201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13GW,约占技术可开发量的40%,很有发展余地。自主研制的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700MW大型混流式水电机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正在制造770MW溪洛渡和800MW向家坝机组,1000MW的机组也正在开发,将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为了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到2030年水电装机还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抓住水电发展的机遇,不断提高发电设备的技术水平,我们要认真总结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实现大型水电设备核心技术突破和设计制造水平跨越的成功经验;要在做好目前设备制造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们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不足,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步伐,不断开发新产品。对当前和今后水电设备的研究工作,我提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1 高水头大容量水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在常规水头大容量机组制造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到了水电开发的后期,对机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及结构刚强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在雅鲁藏布江上规划的多座电站容量超10000MW的特大型电站,这些电站建在高山峡谷中,机组利用落差在400~800m以上,其特点将是单机容量大、机组尺寸大、转速高,无论是水轮机还是发电机的制造难度都比目前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高水头水轮机的性能开发和降低推力负荷、发电机的通风和轴承、机组的密封及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要着手开展研究工作,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来制造这些具有世界级难度和水平的机组。 2 高性能的高水头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研制 截至目前,我国已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总容量为15145MW,在建规模13240MW。随着核电、风电等新能源的建设,必然要加大对抽水蓄能电站的需求,到2020年,抽水蓄能电站将超过50000MW。抽水蓄能机组研制,国内企业走过了做外商的部件分包、打捆招标引进技术分包制造、国内为主国外技术支持和完全自主制造等4个阶段。跟常规水电机组相比,在抽水蓄能机组的开发上,我们的技术积累和经验还有待提高。水泵水轮机、发电电动机及控制系统较常规机组更复杂,难度更大,因此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特别是高水头大容量的机组关键技术开发方面要加快步伐,在高性能水泵水轮机转轮开发、主轴密封技术,发电电动机电磁、通风、双向推力轴承技术,机组启动及工况转换技术,附属设备及机组的成套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 3 小水电机组的性能提高  我国小水电技术可开发量128GW,2010年末小水电总装机达到58000MW,资源和装机均居世界第一位,“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000MW。与大、中型水电机组要根据电站特定参数做专门开发设计不同的是,小水电是系列化的产品,水轮机按照已有的转轮“型谱”来选择,配置系列化的发电机。多年以来小水电这些“型谱”中的水轮机转轮沿用几十年前开发的技术性能较低的模型,模型效率大都在90%左右(目前国内开发的多个水头段的模型效率都在94%左右),非常陈旧,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影响小水电机组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要充分利用这些年水轮机开发的先进成果,在国家和行业协会组织下,依靠水力发电设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具有先进水平的“型谱”。 4 水电机组的技术改造和性能提升 我国目前有许多水电站机组运行已超过30年,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有些电站进行过技术改造,有些没有。水电站更新改造一方面要通过更换部分部件来消除隐患延长机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许多电站还要通过更换水轮机转轮等关键部件来提高机组的容量,但要进行科学系统地论证和仔细地试验分析,充分利用材料、结构和性能等方面的技术成果,结合电站的具体情况开展研究。要组织做好调研工作,找准问题,有计划有目标开展科研。 5 其他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利用海洋潮汐能和潮流能发电。我国潮汐能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为21575MW,沿岸潮流能理论平均功率13960MW,资源丰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这种发电设备未来具有较好的前景。 日本和德国在抽水蓄能电站都开发了具提高发电、抽水两种工况的效率、实现有功功率高速调节等优点的大容量可变速发电电动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电网运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此项技术市场前景较好,在“十二五”期间,建议国家设立示范工程项目,组织研制。 另外,跟踪发达国家开展的被称为对鱼友好型水轮机的研究,进行环境友好型水电机组的开发。如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在水电机组上的应用,采用碳素纤维制造转轮、磁悬浮推力轴承、定子线棒主绝缘采用非云母合成材料等;应用信息技术使水力发电设备自动化程度和安全可靠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今后应研究的内容。
个人分类: 栏目:卷首语|3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八:南方水灾何以不断?
热度 1 蒋高明 2012-2-6 23:24
蒋高明 与北方干旱形成明显反差的是,中国南方频繁出现严重的水灾,长江流域表现最为突出。在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异常,表现为先旱后涝。从2009年11月起,到2010年4月 ,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连续半年少降雨,造成西南大面积干旱,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90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197万 亩。有2088万人、1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然而,旱情刚刚缓解后,进入雨季,水灾又来了。2010年7月,长江大水再次将国人的心提了起来。7月18日以来,嘉陵江支流渠 江、三峡区间中段、金沙江、乌江、沅水、澧水、发生了强降水。受暴雨影响,长江多条支流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最大洪水,其中,四川渠江广安市城区段水位在基准水位212.38 米的基础上,上涨了25.66米,超警戒水位9.16米。这是自1847年以来广安市发生的最大洪水。 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2010年6月25日晚,一场罕见暴雨突降云南。距离县城8公里远的龙泉水库大水漫坝,大半个县城很快被淹。据报道,暴雨导致马龙全县5万多人受灾,经济 损失在6亿元以上。就在三个月前,这个县城还遭受着百年一遇的旱情。从2009年7月到2010年3月,马龙县境内滴雨未下,全县491个水库和塘坝中约有近200个干涸,小麦几乎颗粒 无收。 提起长江流域的大水,人们很自然记起1998年那场洪水。当时,专家们称1998年大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发生的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而2010年长江大水的程度 和危害显然超过了1998年大水。 据新华社消息:2010年7月19日~20日,三峡大坝迎来一次峰值在6.5万立方米/秒左右的特大洪水,堪比1998年长江三峡河段的最高峰值,这也将是三峡水库建成以来规模,最大的 一次洪水。,鄱阳湖和洞庭湖水系的部分地区江河湖库长期高水位运行、防守压力较大,长江上中游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国家防总要求,长江防总要认真研判长江中上游防汛 形势,准确做出洪水预报,精细调度三峡水库,统筹协调和全力组织做好长江流域的防汛抗洪工作。 长江大水致长江九江水位持续上涨,鄱阳湖继续全面超警戒。2010年7月18日,记者从江西省防办等部门了解到,受连日高水位浸泡冲击,长江九江段江洲、棉船江岸已出现崩岸险 情。大约1万名部队官兵和数万名干部群众正在这里联手抗洪。 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的黄盖湖,因三国名将黄盖曾经在此操练水兵而得名。7月15日21时25分,黄盖湖水位达30.12米,仅比1973年的历史最高水位30.14米低0.02米。临湘市防汛指 挥部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爆破等措施,向境内源潭、乘风和定湖三个乡镇的7个低洼地带排水。在安徽,4座大型水库、26座中型水库、890座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抗洪形势异常 严峻。 对于近年来频发的长江水灾,专家们本能的的解释依然是气候异常导致,是“天灾”。我国长江上游地区,天公总是不作美,前些年连续大旱,西南五省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而 现在长江上游又大涝,奔腾的洪水无处去,袭击脆弱的城市。这从客观上来看,肯定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在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摸不透老天爷的脾气。其实,关于今后长江会不会 发大水,曾有人于去年和前年都预测长江洪水会卷土重来,但专家们的解释都是不可能,都是非常自信地来辟谣。他们仅依据气象数据作出预测,完全忽视了人的行为也会加重自 然灾害甚至诱发自然灾害。让我们以这场大水为例,分析如下: 第一,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从根本上动摇山体植被拦蓄功能。云南砍伐热带森林种植橡胶、转基因桉树,湖北一带放火烧山,种植纸浆林。经济效益有了,然而,水的涵养功能 却消失了。西南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土壤抗蚀性差,加上降水量大,其生态系统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但这种脆弱性在未受人类干扰的前提下是不会表现出来的。而一旦将天然植 被砍伐,普通暴雨就造成洪涝灾害。虽然经济林、人工纯林都属于森林,但它们的水源涵养能力比起天然林来,要差很多。据研究,24小时之内降雨在200毫米之内的大雨,天然林 几乎都能够涵养,一旦降雨强度超过400毫米时,天然林就有点拦蓄不住了,但依然能够减弱其破坏力量。如果改成人工纯林或者果园,降雨在200毫米左右,就出可能现大的洪水 。这次长江大水,许多地方降水强度24小时内超过了500毫米,如果没有有效的植被拦蓄,那些借助了山体重力的洪水,一旦冲下山来,其力量是很难阻挡的。 1998年长江大水后,长江上游不是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加大了造林力度,森林植被覆盖率不也上升了吗?只要稍微深入分析,便知道林业宣传部门的问题所在了。如专家 在总结1998年洪水教训时,就两组数字比较,发现了有意思的现象:一组即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数字,按1993年全国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分别达到1.37亿公顷、13.92%计,比解放初增 长71.25%、59.77%;另一组是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数字: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长江流域12个省区有林地面积年均下降0.6%-0.8%。这两组矛盾的数 据说明,我们再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依然是纸上的数据。据笔者观察,最近10年来,长江上游毁林造桉树、种橡胶、大树进城、剥树皮(提取紫杉醇)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尽管林 业部门也在造林,然而,砍掉的是荫天蔽日的老林,栽上的却是稀稀拉拉的中幼林,其拦蓄降水的能力很差。原始森林及其功用是不能复制的。单就持水这一项,发育较好的天然 林林冠持水能力就比人工林高7~8倍,林地土壤有效贮水能力比人工林高6~7倍。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原始森林究竟被砍伐、毁坏了多少,这个数字恐怕成为不解之谜了,而 时至今日天然森林还剩余多少,这个数字也不详。从近年来,长江流域连续出现大水可以判断,长江上游的森林恢复工作肯定不会像有关部门宣传的那样乐观。 第二,将奔腾的河流拦腰截断,建立大小发电站,挡住了洪水的去路。高峡出平湖,发电效益提高了,但抗旱防洪的功能可能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没有水的时候,为了发电效益 ,水库是守住水不放的,这就加重下游干旱;而当水太多的时候,就开闸放水以自保,这就加重下游的洪灾;水库快要决堤时,要动员军队护堤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中国 建造大型水坝高达2.2万个,占全世界大型水坝总数的45%,为世界之最。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下游水位降低,与三峡水库面形成较大落差,库内的水直接流到长江里去了。2006 年7~8月份,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旱情,而这次大水又继续考验三峡工程。从旱涝发生频次增加来看,人类无休止地“改河建库”可能是导致长江流域水灾和旱灾 的“人祸”重要原因。 人们在设计三峡工程时,专家们信誓旦旦地保证,大坝建立后,将具备抗旱与防洪的重要功能。然而,在长江大水面前,该工程怎么不发挥作用呢?倒是数万计的官兵每到洪灾严 重时,冲到了抗洪第一线,还要靠人工死守严防保证大坝不溃堤。在长江大水面前,从几个有讽刺意味的新闻标题中,可以看出,专家们对三峡工程的抗洪能力,其信心是逐年减 少的。有网友将不同时期,新华社关于三峡抗洪能力的报道截图“标题”如下: 2003年6月1日8时54分, 新浪网转金羊网《新快报》新闻:《三峡工程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8年10月21日8时49分, 搜狐新闻—新闻中心—纪念98抗洪胜利专栏下有这么一条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图)》; 2010年7月20日1时, 腾讯新闻转发CCTV-新闻1+1消息:《长江水利委:抗洪不能全都指望三峡大坝》。 http://news.sina.com.cn/c/2003-06-01/0854176837s.shtml 03年新闻: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ina.com.cn/c/2007-05-08/085711774700s.shtml 07年新闻:三峡大坝 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http://news.sohu.com/20081021/n260148246.shtml 08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图) http://news.sohu.com/20100720/n273615755.shtml 10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 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三峡大坝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04/15/180702_12655611.shtml 遇河过山的地方拦河修坝搞水电,还指望大坝具有抗洪能力,是不很现实的。道理很简单,河流里都有泥土沙石随水流失,上游发生了泥石流或水土流失更多,当河道水流正常时 ,可能这些泥土都随水冲到下游了,不会堆积,一旦有了大坝,这些泥土沙石长年累月的会堆积在水库河道中,造成河床抬高,水位也相应抬高,这就造成现在动不动就是百年一 遇的大水。当然,我们可以清理河道,但那需要相当大的成本,发电公司不会承担清理费用的;况且,当山洪来临时,现清理野来不及,水的出路没有了,只有动用军队去死守大 堤。这就是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媒体报道三峡大坝防洪能力出现“变脸”的根本原因。 第三,围湖造田,大面积湿地消失,蓄洪能力降低。湖北素称“千湖之省”, 上世纪50年代,湖北面积百亩以上湖泊1332个,其中面积5千亩以上的湖泊322个。然而,由于“围湖 造田”,加上上游拦水,近几十年来湖北每年消失15个百亩以上湖泊。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原为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由于泥 沙淤塞、围垦造田,完整的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当天然湿地变成变成陆地后,洪水没有地方去,只好就袭击城市和农村。城市里的 水泥地面,没有蓄水的功能,城市雨水系统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大量“客水”在短期内涌入。 第四,拉直海岸线,填海造田,将近海湿地填为平地。即使到了长江入海口,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也没有停止,甚至变本加厉,“围海造田”就是明显的例子。或许有人会说, 这对于洪水的作用不大,但人类对大自然改造引起的负面作用是逐步积累的。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但是,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则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 ,因地表干燥,这样,上气(云)不接下气(湿地),降水格局就可能发生改变。“围海造田”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 痛定思痛,我们必须接受数次长江洪水教训。只有保护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搞好关系,才能有效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我们不能总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怨天”不“尤人”,用“ 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来回避人类的责任。如果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十几次自然灾害都是“百年一遇” 的,那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难逃其责。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62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峡工程完建长江中下游防洪就高枕无忧了吗?
zhangwb2010 2011-12-31 10:36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防洪效益十分显著。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其实不然,早在兴建三峡工程的准备阶段, 1958 年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文件中就强调指出,在长江防洪问题上,“要防止等待三峡工程和有了三峡工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2010 年,三峡工程蓄水至正常蓄水位 175 米,标志着三峡工程已开始全面发挥效益。无论是从长江的洪水特点和防洪体系来看,还是从近年来三峡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依旧任重道远。这是因为: 从洪水特点来看,其一,洪水规模上,长江中下游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来势凶猛的特点。在遭遇稀遇洪水的情况下,即使运用三峡工程,洪水下泄与长江河道安全泄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遇 1954 年型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仍将维持较高水位。按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拟定的对荆江和城陵矶地区进行补偿的调度方式,仍有约 400 亿立方米超额洪量需妥善安排,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仍然严峻。其二,洪水发生的地理分布上, 三峡工程仅对长江干流城陵矶以下长江的防洪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上,三峡大坝以下还有 80 万平方公里的汇水面积,尤其是支流众多、水量较大的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以及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都是洪水发生频繁的区域,这些都在三峡大坝的控制范围之外。 从长江的防洪体系来看,目前尚未完全建成,还存在工程和非工程方面的缺陷。工程方面,如荆江大堤尚未达到设计防洪标准,一些分蓄洪区不具备分洪运用条件,支流堤防的防洪能力还比较薄弱等。非工程措施方面,部分非水利工程对堤防工程的结构性破坏,如在堤防安全区内打井、钻探及建筑物基础工程等活动处置不严,严重威胁堤防的防洪安全。此外,城陵矶附近洪水调度方式复杂,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从近年来三峡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中下游的防洪形势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有 3 方面:一是大坝下游河床发生冲刷,导致滩岸失稳,甚至危及堤防安全。二是大坝下游河势发生调整。受水库调节作用,上游来水过程被改变,中水流量历时延长,枯水流量增大,根据河流动力学原理,水流动力轴线位置将发生改变,出现主流顶冲点上提或下挫,使河势发生调整,伴随的是新的崩岸发生。三是江湖关系发生变化。虽然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减少洞庭湖的淤积有利,但三峡工程建成后,荆江南岸四口(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分流洪水的比例将会明显减小,其结果是洞庭湖的调蓄作用减小。 此外,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防洪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不断深入,防洪减灾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从过去的控制洪水到洪水管理,再到目前的人水和谐。因此,为保障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江的防洪治理即使在三峡工程建成后仍需进一步加强。 基于以上分析,三峡工程建成发挥防洪作用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建设仍要加强,中下游防洪仍需进一步完善堤防、河道整治、水库、蓄滞洪区、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体系,以期进一步缓解人与洪水的矛盾,协调人水关系,提高防洪能力,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正如著名防洪专家谭培伦指出的,三峡工程不是唯一的防洪措施;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是一个系统工程。即使是在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任务依然繁重,绝不能、也不会是高枕无忧的。 参考文献: 李真,三峡工程完建长江中下游防洪就高枕无忧吗?引自:长江水利网 http://www.powerfoo.com/ 刘丽 , 梅金焕 .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初步分析 . 中国防汛抗旱 ,2009,(6) 关于防洪的作用,《非常三峡》,第 248 页 防洪是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态效益,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4日   來源:光明日報
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与三峡工程建设
zhangwb2010 2011-12-28 10:54
一直以来,认为三峡工程就是三峡枢纽工程,只是对于广大的社会公众来说,枢纽工程是专业术语,所以简称为三峡工程了。问过周围的一些朋友,包括水利行业的和非水利行业的,也都认为二者就是一个全称与简称的问题。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三峡工程,有机会接触到三峡集团的人(姑且称之为三峡人),才真正发现我的这种想法完全是一厢情愿,三峡人所说的三峡工程,包括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和移民工程。三峡工程与三峡枢纽工程是完全不同的,只是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基本的常识,从来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所以就没人去关注罢了。 对我这个半路入水利的人来说,确实没搞明白,尤其是把移民工程也当成是三峡工程的一部分,实在难以理解。感觉移民是一种社会问题,怎么就成为三峡工程的一部分了呢? 在翻阅了一些资料后,终于有了一点理解(虽然还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认为三峡工程就是三峡枢纽工程。呵呵!不过,至少有两个概念是需要厘清,即:三峡工程与三峡工程建设。 先说三峡工程。三峡工程一词大约在上世纪 40 年代出现,是在萨凡奇计划提出之后,确切的出处尚待进一步查核,但主体就是三峡枢纽工程,主要包括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等。 50 年代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提出三峡工程是开发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主体也是指枢纽工程而言的。 80 年代三峡工程论证的最终结论是 “ 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 ,主体指的还是枢纽工程。 1992 年,中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指的也是枢纽工程。 1993 年至 2009 年,是三峡工程的建设时期,可以说举全民之力,全国之力,分 3 个阶段完成的,主体指的也是枢纽工程建设。 2010 年 10 月 26 日,三峡工程蓄水至 175 米试验性蓄水位,开始全面转入了正常运行时期,非常明确也是指三峡枢纽工程。因此,可以说,三峡工程是以三峡枢纽工程为主体的一项系统工程,既设计工程技术问题,也涉及移民等社会问题,还有国家决策等政治问题。 那么,输变电工程和移民工程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就要说到三峡工程建设,即 1993 年至 2009 年这一时期。工程建设首先需要工程概预算,国家将三峡工程的投资分成 3 部分,即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和移民费用。资金一经国家批准,当然会有相应的部门来管理,工程界习惯于“工程”的叫法,于是就有了输变电工程与移民工程的说法。此外,三峡工程涉及百万移民,移民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难度之大,都是其他工程所无法比拟的,一定程度上也使移民工程的说法顺理成章、顺其自然了。一般人相对也容易接收,但输变电工程,相信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包括水利部门的很多人。 三峡工程历经百年,是中华民族的工程,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标志性工程,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还是认为千万不要简单地划分为几个工程。
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恩三峡!
zhangwb2010 2011-12-19 16:49
前阵子参加一个有关三峡的讨论。席间有人提出了2个引人深思的问题:(1)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工程,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人们应该赞扬才对,但不仅没有赞扬,却受到了来自社会一些方面的责难和非议,这是为什么?(2)三峡工程建设中,多少人为三峡付出了情感,但却没有牵挂,这是为什么?就是三峡工程建设者,大多也仅仅是关注自己份内的工作,只要自己的工作不出问题,其他的事情好像与自己无关。 联想到去年春节时,老家的一个朋友发祝福短信: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相助之人,常感相识之缘,常忆朋友之谊!一份感恩之心,这何尝不是目前三峡尴尬局面的心结和症结所在呢? 但,这么一个心结和症结,又怎么打开,又怎么去治愈呢?这位发言人也说了2点:(1)带着情感去编一本三峡的科普。因为时代给了我们机会,人民给了我们力量,三峡也才能在今天实现。带着感恩的心理去编辑科普,要让为三峡建设付出的人感到光荣和自豪,包括移民,有一份牵挂。(2)三峡人的胸怀和境界。三峡往往只关心发电,挣了多少钱?实际上,三峡电力在全国电力中所占的份额很少,三峡人需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需要有一个高的境界。 这次讨论会后,看到了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先生一篇《珍惜历史,善待未来》的文章,文章最后指出:无论是过去的论证,还是新的后续工作规划,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要用模糊的概念掩盖问题,给不明真相者造成虚幻或错觉。 读到这里,我心里感觉豁然明亮起来,感恩,是一种情怀释然,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实事求是。对三峡工程建成后引发的一些新问题,有的是以前预见到的,有的是没有预见到的,必须面对! 作为一名水利人,作为一名水利科技人,宣传三峡,展示三峡,任重道远! 参考资料: 郭来喜:珍惜历史,善待未来——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始末暨《三峡后续规划》展望,环境教育,2011.7
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何尝不想说爱你?
zhangwb2010 2011-12-19 16:02
大概从7月份以来,近半年的日子里,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三峡书稿的写作,也借此去三峡实地参观了一次。作为水利人,这是第一次切实地关注三峡,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雄伟的三峡工程。 但所谓雾里看花。在开展这一工作之前,我对三峡有的只是垂涎和神往。垂涎三峡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神往三峡工程的天下奇迹。尽管也知道社会部分人对三峡的质疑,但都认为是社会的偏见和无知。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关注过这些人真正在质疑些什么内容?无知些什么事情? 开展这一工作后,我也开始产生一些畏缩的心理了。太多的文章对三峡赋予了太多的政治韵味,以致本来很简单的一项科技工程,稍不留神就会扣上政治的帽子。前一阵子比较揪心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众说周知的原因,兴建三峡工程的计划一度搁置起来。但马上遭到老三峡的反对,说三峡的进展从来没有搁置过。还有关于李锐等对兴建三峡工程持有不同意见的人,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争论,一项国家重大工程的上马,自然会有不同看法,但后来听了老三峡的同志说,这些都是很敏感的问题,建议不要去碰。 最近,在看关于2002年前后互联网上流传的三峡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刚开始是从一些老三峡那里了解的,说是很正常的事情,世界上无坝不裂,属于正常的技术允许范围。但前两天看潘院士的文章,潘院士非常直接的指出:这些实际上是走了一些弯路,是由于技术、质量的问题。到后来再次施工的时候,质量抬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类问题了。读完潘院士的文章后首先是内心对潘院士的钦佩和尊敬,非常实事求是,读者也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再读了潘院士关于三峡的其他一些文章,内心真是舒畅,三峡工程在潘院士笔下终于还原为一个科技工程了。但其他太多的文章硬是生硬地否认这些事情,有意夸大有利的一些方面,避而不谈一些不利的方面。长此以往,这不正是给别有用心的一些人制造把柄吗?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人民的民族工程和民生工程,相信所有正直的中国人都支持三峡,向往三峡。但现实的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最好能客观展示三峡,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三峡。唯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消除对三峡的误读,三峡创造的人间奇迹和地理奇观也才更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三峡,我的骄傲,虽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但我还是愿意用心去接触你、认识你、了解你、宣传你!
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赞三峡工程
zhangwb2010 2011-11-16 13:50
赞三峡工程
近日参加一学术年会,终于有机会一睹三峡工程的雄伟风姿了。此前从各种书本和影像中得到的三峡印象可以说是四个字:雄、奇、险、幽。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修建后,三峡风光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看三峡大坝,巍然屹立! 看三峡船闸,棋盘人生! 远看移民新镇,光照人间! 两旁林立的高架线路,熠熠生辉! 坐游船观看九畹溪景区,平静的湖面上看不到险、幽,看着耸然屹立的大坝,唯有人间奇迹的感受!同游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居云峰秘书长有感,赋诗一首。众人顿时皆感,转摘如下,以展示三峡工程的伟大! 《赞三峡工程》(2011.11.11) 中堡雄奇立高墙, 千钧浪拍百城亮。 荆襄沃野少水患, 天堑江途更风光。 在此也祝居老先生健康长寿!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决策中被遗忘的一个重要日子:1985年1月19日
zhangwb2010 2011-11-1 16:56
在《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1985年开篇,有这么一段话:“1月19日,对三峡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同志听取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汇报。他力主采用180米中坝方案,支持开发性移民,并提出了把四川省一分为二的设想。” 此前,1982年11月24日,邓小平曾对三峡工程作出指示说:“我赞成搞低坝方案。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那么,1月19日李鹏和邓小平到底谈了哪些内容,促使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赞成由低坝改中坝呢?这里根据《李鹏三峡日记》,简单归纳整理如下: (1)三峡工程中坝方案的基本情况。坝高180米,万吨船队可到重庆。与低坝相比,装机容量增加700万千瓦,达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增加300亿千瓦时,达1000亿千瓦。 (2)中坝方案的移民情况。较低坝比较,移民从50万增加到100万,从过去的安置性移民转变为开发性移民。 (3)中坝方案的总投资、建设时间和设备。总投资增加1/3以上,采取“以电养电”的办法;泥沙、航运问题没弄清楚前,不开工;70万千瓦机组从国外购买并引进技术,以后的机组自己生产。 (4)建坝对航运的影响。葛洲坝船闸的货运量每年增加30%左右,主要问题是国产设备质量不过关。 (5)关于设立三峡行政区。用行政区的力量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做好淹没区得移民和经济开发工作。四川一分为二,分别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 (6)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要保证国民经济世纪末翻两番,“七五”期间电力需要700万千瓦,“八五”期间需要1000万千瓦。 可见,困扰总书记的是移民问题,促使总书记下决心的也是移民问题。由安置性移民到开发性移民的转变,促使了三峡工程中坝方案的采用。可见,移民实实在在是决定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天,《人民日报》对三峡工程也进行了报道,文章为《大量科学实验工作提供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靠数据》。
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的世界之最
zhangwb2010 2011-10-31 17:38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工建设史上的奇迹。它的许多指标都突破了我国和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 ( 1 )准备最充分的水利工程。从准备时间来看,三峡工程从孙中山先生 1919 年正式提出,到 1994 年正式开工,历经 75 年 , 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水利工程。从准备过程来看,三峡工程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初勘测和 50 年代至 80 年代全面系统的设计研究,历时半个世纪,积累了浩瀚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是世界上前期准备工作最为充分的水利工程。 ( 2 )三峡工程的兴建引起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是第一个经过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投票表决的水利工程。 ( 3 )综合效益最大。防洪方面,三峡水库总库容 393 亿立方米 , 防洪库容 221.5 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每秒 2.7~3.3 万立方米 , 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总装机 2250 万千瓦,单机规模 70 万千瓦,是世界上单机规模和总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航运方面,三峡水库回水可改善川江 660 公里的航道 , 使宜渝船队吨位由现在的 3000 吨级堤高到万吨级 , 年单向通过能力由 1000 万吨增加到 5000 万吨;宜昌以下长江枯水航深通过水库调节也有所增加,世界上航运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 ( 4 )从工程综合规模来看,三峡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物总工程量包括:土石方开挖 10283 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 2794 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 3198 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 25.65 万吨,水电站 32 台 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等(含右岸地下电站 6 台单机 70 万千瓦的机组)。除土石方填筑量指标外,其它各项指标均是世界已建和在建水利枢纽工程中最大的。 ( 5 )从单项建筑物来看,三峡工程多项建筑位居世界之最。大坝:三峡水利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体总混凝土量为 1486 万立方米总方量居世界第一。水电站:三峡水电站为坝后式厂房,单机容量( 70 万千瓦)和总装机容量( 2250 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水电站送出工程包括 2 ± 500 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和 11 回 500 千伏交流输电线路,送出工程规模居世界第一。双线五级船闸:三峡工程船闸是世界总水头最高( 113 米)、级数最多(五级)的内河船闸,其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长 280 米、宽 34 米、坎上最小水深 5 米,能通过万吨级船队,亦属世界上已建船闸中最高等级的内河船闸。船闸输水系统闸门最大工作水头 49.5 米,最大充泄水量 26 万立方米,边坡开挖最大高度 170 米,均属世界最高水平,其工作水头属超世界水平。升船机:升船机型式为单线一级全平衡式垂直升船机,由上下游引航道、上下闸首和升船机船厢室段等建筑物组成。升船机最大过船吨位为 3000 吨级,承船厢外形尺寸为长 132 米、宽 23.4 米、高 10 米,承船厢内有效水域尺寸为长 120 米、宽 18 米,深 3.5 米。升船机最大提升高度为 113 米,提升总量约 15000~16000 吨。由于建设规模大、运行条件复杂、安全可靠性要求高,在设计、制造、施工难度上,三峡升船机也是目前已建和在建升船机中最大的。 ( 6 )从金属结构方面来看,三峡工程的工程量也是世界之最。从总量来看,除右岸地下电站、升船机外,三峡工程金属结构包括各类闸门 386 扇,各种 启闭机 139 台,引水压力钢管 26 条,总工程量 25.65 万吨,其综合工作量为世界已建和在建工程之首。单项金属结构中,引水钢管的内径 12.4 米,双线五级船闸人字工作门最大门高 38.25 米,最大工作水头 36.25 米,单扇门重达 850 吨等,均属世界之最。 ( 7 )从移民搬迁规模和安置难度方面来看,三峡工程同样为世界之最。三峡移民工程涉及湖北、重庆 20 个县市的 277 个乡镇,移民人数为 129.65 万人,需搬迁工况企业 1632 家,还建各类房屋 5000 余万平方米,需要部分或整体搬迁城市和县城 12 座。集镇 114 个,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淹没区内文物、珍稀动植物保护和水库库底环境卫生清理,是世界上水库移民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
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三峡工程
热度 1 kandyliuyu 2011-10-30 10:31
专家老说三峡对上游川、渝及下游附近气候变化(强降雨、干旱加重等)没有影响。觉得有好多地方难以理解。 从一个简单的逻辑,打一盆水放屋里都能带来点凉气,放这么大一个横贯东西的水库对附近气候的影响没有是不可能的。 再说,一条流动速度快的大江存在时与一潭缓慢流动的库水存在时区域内的水汽、温度、风等肯定是不相同的,平时站在奔腾的溪水旁和平静的池塘边就会感觉到这点。这些不相同不会导致局地气候的变化?大气是高度流动的,一个地方变了其他地方会一点不变,尤其是其邻近区域? 三峡把水位抬高100多米,相当于修建100多米高的水墙挡在长江上,沿江东西向的水汽流通不会被影响?根据教科书告诉我们的,水体在冬季是相对暖源,夏季是相对冷源,于是存在水陆之间的水汽流通。三峡水库这么大的水库立起来,相当于给当地提供了一个冬季的相对暖源和夏季的相对冷源。如果冬季有冷气团从北南下,在这附近会不会由于水库的存在导致气压差加大而加快南下的速度,至少加快局部的速度?如果夏天暖湿气团北上,同样会不会在这里受到拦阻,至少是减弱一点北上的速度? 此外,大学时看过几篇论文,说三峡蓄浊排清,清水对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搬运比浊水强,从而将河道中的泥沙再次搬起往下输送,然后在更下游沉积,可能会形成河底沙坝,从而抬高河床水位,对防洪起到负面作用,比如加剧汛期江水向下游湖泊的倒灌。
个人分类: 学海之问|3783 次阅读|4 个评论
让科学走得更近些
热度 1 yunxuanzhi 2011-10-18 22:20
昨晚去亲戚家做客,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当前的热点话题:三峡工程与食品添加剂。接着就和大舅哥热烈地讨论起来,听完他的见解我颇有感触。 首先是三峡工程。大舅哥认为三峡工程直接造成了下游的大旱。理由是:有三峡大坝之前不旱,而之后就旱了。这个结论有两点问题:第一,没修三峡之前也旱,而且旱得更厉害!举个例子, 197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长达 250 天,粮食严重减产。去网上搜一搜,三峡竣工之前,长江流域旱灾的记录很多。第二,旱灾是三峡造成的?这个结论也站不住脚。那么目前的状况是旱涝急转,那三峡到底是让流域旱了呢,还是涝了呢?还是两个都加强了?极端天气?难道三峡竣工后,长江流域出现旱灾就要归罪于三峡?中国很多地方出现过旱灾,包括东北,难道也要归罪与三峡? 三峡的问题我不懂,不想多说。三峡问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说旱灾是由三峡造成的,就要拿出证据。长江流域可以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地质、水文、植被、大气和人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个复杂的生态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化学问题。许多科学问题,尤其是生态学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要应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多因素进行估算,并定义结论的置信区间(在什么程度上是可信的)。统计学中把自然社会现象分为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确定性现象包括肯定发生的现象,例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 100 摄氏度会沸腾。而随机现象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现象,比如抛硬币出现的正反面。大家总是习惯把问题理解为“是”或“不是”,这样理解固然简单,但并不是客观事实。目前很多科学问题存在争论,比如全球变化,比如三峡工程。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看待问题,从单纯的判断“是”与“不是”中走出来。 第二是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谈论的热点,同时在管理部门与学术界争论也很多。目前,食品添加剂无疑被妖魔化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分成了两派:第一派确认食品添加剂是魔鬼,避之如蛇蝎,吃什么都要绿色纯天然,恨不得自己下地去种。第二派坚信 “ 专家 ” 就是 “ 专门骗大家 ” ,你说出花儿来我也不信,咱就是该吃自己的东西让他们说去吧。这两派人占据了大多数,而唯独缺少理性思维的人,辨别什么是好,哪些是坏。这也是当前舆论信息错综复杂,百姓的一种无耐的自适应表现(真的不知道该听谁的)。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舆论主导,政府无为,百姓盲从,科学靠边。 刚才讨论的两个问题各大网站都讨论火热,大舅哥的观点也无非是网络主流观点,而最能影响大众意识的就是这些具有话语权的舆论媒体。老百姓遇到自己解释不了的问题时,大部分人不会查阅文献资料,而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判断争论双方谁更有道理,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依据,判断的结果却往往站在政府主流意识的对立面。例如修水库,政府认为是对的,网络的主流思想就认为是错的。这反映了民众对于政府决策的一种“逆反情结”,这种争论有时候和科学无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网站论坛对这种逆反心理的迎合是原因之一。网络的力量另人难以想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人们建立科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混乱的网络舆论无所作为,并让自身的公信力每况愈下。政府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复杂的中国现状所致。政府的不作为加强了民众的“逆反情节”,而这种“逆反情节”让政府的行为看起来更像是“不作为”,这种“正反馈”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即使在提出正确导向时也变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众。 老百姓该做什么呢?提高自身辨别事物的能力与科学素养。而这种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哪怕只有一点点,都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的前进,而与此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协同付出巨大的努力。当你没有这种辨别力时,至少应该意识到自己没有,或是听一听反对的声音,不要盲目附和、随波逐流,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抢食盐的笑话。 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公众讨论,当媒体发表自己观点时,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自己的想法;媒体的一些观点,是不是和学术界主流思想一致。对于那些利益驱动的“专家”,更应严厉打击,在学术界搞臭他,丧失其话语权,逐步改善大家对“专家”的看法。 中国目前的问题很多,不信科学是其中之一。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从小就接受科学教育而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教育体系会让大家这么抵触科学。可能大家抵触的不是科学本身,更多是利用科学当招牌而谋取私利的利益集团和个人,也可能科学与理性思维进入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的时间还太短,还是个孩子,这需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让科学走进百姓生活,任重而道远。
2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议三峡蓄水,是否汛期拼命放水?是否只有发电功能?
热度 7 liuliangyun 2011-9-13 14:12
三峡工程是全民工程,三峡的功能决不应该只有发电利益,也决不能汛期拼命防水,应该将6-8月汛期的洪水拦截一部分蓄下来,待旱季在放到下游去。 今天又见三峡“蓄水试验”连续第4年启动。到底是蓄水试验还是蓄水发电,很值得怀疑的。 三峡工程启动 2011 年度 175 米蓄水试验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10/16/7DJSPNK0000125LI.html 三峡工程 2010 年 175 米试验性蓄水启动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0910/16/7DJSPNK0000125LI.html 三峡工程 2009 年 175 米试验性蓄水于 15 日凌晨启动 http://www.gov.cn/jrzg/2009-09/15/content_1417816.htm 只看标题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数据极不和谐。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水位是145-175米。 2011年和2010年蓄水日期是9月10日,2009年蓄水日期为9月15日。我将近5年汛期来临前后及蓄水日期对应的数据列在下面,供解读。 日期 2007-5-31 2008-5-31 2009-5-31 2010-5-31 2011-5-31 水位 144.8 146.1 150.5 150.3 150.1 日期 2007-8-31 2008-8-31 2009-8-31 2010-8-31 2011-8-31 水位 144.9 145.9 146.3 158.7 150.3 日期 2007-9-10 2008-9-10 2009-9-10 2010-9-10 2011-9-10 水位 144.9 145.8 145.8 160.2 152.2 数据来源于三峡集团网站: http://www.ctgpc.com.cn/sx/sqsk.php 从2008年开始 秋冬季175米蓄水试验 以来,2008、2009年冬季枯水期上游水量不够,只蓄到了171米和172米,2010年终于在12月31日蓄到了174.7米,2011年上半年发电赚了个满盆钵。今年再来,只要老天给点面子,也应该可以的,下游河道、湖泊干旱,跟三峡是无关的。 纵观近5年数据,与5月31日数据对比,6、7、8三个月的汛期,三峡真可说是滴水无存,尴尬呀! 呼吁三峡能够科学调度,利用8、9月汛期过程,在10月前装满库容,在枯水期给下游补水,而不是在9月中旬开始从底库容开始蓄水,到12月才艰难蓄满175米。 附:重庆(沙坪坝57516)气象站1971-2000年3年月降水数据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0.1mm 193 158 372 815 1799 1251 2061 1447 1221 518 491 163 累年各月降水量0.1mm 195 206 362 1046 1517 1712 1754 1344 1276 924 459 249 重庆降雨不一定能够代表长江上游径流水平,但通过合理预测与调度,在9月份蓄到175米还有风险吗?今年下游鄱阳湖在9月就到了超低水位了,将蓄水任务放到10月乃至11月对下游肯定有很大不利影响。
4647 次阅读|43 个评论
三峡工程——民主与科学决策的典范
whyhoo 2011-8-8 10:51
1913年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建设三峡大坝的构想,但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这一伟大构想只能成为一个梦想。随后国民政府、美国也曾派一些专家学者到长三峡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并绘出了三峡大坝的草图,因为战乱计划又遭搁浅。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工程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小组对三峡工程进行反复论证。治理长江水患、获取清洁能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库区周围的环境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上百万人要离开家园。赞成和反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造福子孙后代的社会责任迫使国家领导人作出了历史性的选择。1993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底26台发电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向全国各地源源不断的输送清洁能源。民主和科学促成三峡工程这一百年梦想得以最终实现,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启示作用。
1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与高教改革
whyhoo 2011-8-8 10:50
高教改革是全社会都关心的热点话题,它影响深远,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认为应该跳出教育的范畴来看待这个问题。三峡工程的建设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从孙中山先生提出建设三峡大坝的构想起,关于建与不建、早建与晚建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息过。一项大的工程首先是要由国家来主导的,我认为“去行政化”的提法是不合适的,它显然不大符合中国国情。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来研究这个问题,并组织了很多专家长时间的对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论证,本着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整个论证过程时间长、效果显著,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细致深入。三峡工程的建设没有仓促上马,而是通过长时间的广泛论证而得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将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很多问题都考虑在内,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所要进行的高教改革所要学习的。高教改革最缺的就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民主与科学的决策精神,关起门来进行改革是肯定要碰到很多问题的,中央应成立高教改革领导小组来领导一批专家来就这个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得到一个合理的实施方案。
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陆佑楣院士:为什么要妖魔化三峡工程?
zbt92 2011-7-1 14:54
(2011-7-1 ) 来自 南方周末    “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洞庭湖即使没有三峡水库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是自然规律。”“反坝的声音是从美国来的,他们在美国没市场了,跑中国来。”“怒江,建一连串梯级电站就是一连串明珠,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这次,为了下游的抗旱,大约损失了五亿度电,也是可以接受的。”“我干过这么多的大坝,最睡得着觉的就是三峡大坝,没问题。”   这就是三峡,从工程动议第一天开始,争议与质疑,从未间断。   这还是三峡,哪怕成功蓄水至175米,哪怕全面实现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目标,仍无法消解公众对其诱发地震,改变库区气候,引发干旱等诸多疑惑。   三峡工程争议了多少年,陆佑楣辩护了多少年,争议声浪越大,辩护音调也越高。支持的人会说,这是权威的声音,因为他几乎全程亲历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反对的人则指责,这是替利益代言,他曾是三峡开发总公司的负责人,岂有自己反对自己的道理。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已是旱涝急转,那场大旱引发的争议仍未完全平息,被视为挺坝阵营的中国大坝协会的学术年会即选址三峡库区,论战三峡,颇具意味。   参会的陆佑楣院士坦言,“三峡工程遇到了新一轮风波”,他为之辩护时,也不忘说“自己是要承担责任的”,却又终于忍不住感叹,为什么要妖魔化三峡工程?   他评价曾经的三峡工程反对派黄万里时说,“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教授,不是百分之百一辈子都没有错误。”同样的,他和他坚定支持三峡的言论,也将面临历史的检验。    反对三峡没有道理   南方周末:不久前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引发了新一轮对三峡工程的争议,你的态度呢?   陆佑楣:三峡风波由来已久。不仅对三峡,对大坝、水坝争论也由来已久,这些争议发源于美国,美国在修建大坝的时候就有绿色和平等组织起来反对,他们认为好好的河流应该让它自由奔腾,为什么非要堵住它?   他们不了解情况。全世界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用水量不够,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要靠水坝,就像银行,可以储蓄货币,起调节作用,水库、水坝、水电站从本质上没消耗一立方水,没有化学过程,全是物理过程,不像化石能源,要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现在全球在建大坝还有一千多座,一味反对大坝没有道理。   南方周末:但是今年反对声音跟往年不一样,好像更激烈?   陆佑楣:今年旱灾,一说是因为三峡蓄水,造成长江水位低,拉空湖水。还有说,自从有了三峡水库所以气侯变了,水也不给下游,这两个都站不住脚,要讲科学。   干旱因为气侯变化,气象权威部门已说了跟三峡没有关系。长江水位实际情况是由于三峡向下游补水抗旱,增加了下游的流量,这一枯水季向下游补了200亿立方米的水,没有三峡水库下游就得不到这么多补偿。   南方周末:6月初我曾到鄱阳湖采访,连当地湿地管理局的官员都说,鄱阳湖今年的大旱和三峡有关系。   陆佑楣: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对三峡水库运行情况缺乏了解。今年上游来水量小,去年汛后水库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长江每年水量是4500亿立方米,这393亿立方米相对总水量而言是一个很小的数量。水库每年都在更新,没有挡住水。每年9月份后进入枯水期,把汛期尾巴的水存起来,用到今年汛期以前,这是多好的事情,怎么下游少下点雨,就说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呢?   南方周末:有一种说法,说三峡蓄水后导致下游湖泊枯水期提前,引发严重干旱,就像洞庭湖,面积缩小了那么多。   陆佑楣:本来长江没有洞庭湖,而是云梦泽,云梦泽是一块低洼地,长江分洪后来演变成洞庭湖。   为什么洞庭湖会逐步干涸、缩小?没有三峡水库时,汛期大量洪水夹带泥沙进入洞庭湖,等洪峰过去,湖水又回到了长江里,部分泥沙留在洞庭湖,这样逐年累月地淤积,湖水面变小,变浅,加上围垦、围湖造地,所以洞庭湖即使没有三峡水库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是自然规律。事实上,有了三峡水库,反而可以延缓它的寿命。   南方周末:有人难免担心,三峡公司会不会因为考虑到发电经济效益,而不愿意放水,影响抗旱的公共效益。   陆佑楣:实际上由于下游干旱,三峡把去年存的水多放了200亿立方米出来。放水对三峡工程没有太大影响,就损失了一些水头,但还是通过水轮发电机,所以不要把这些矛盾夸大,就算有影响,为了下游的抗旱,大约损失了五亿度电,也是可以接受的。    被误解和被炒作?   南方周末:这几年干旱下来,看三峡工程的作为,有人认为,三峡工程是“反控工程”,该下泄时没有下泄。   陆佑楣:正好反过来,该下泄时候泄,该削的时候就削。人是聪明的,哪有人这么笨,为了发电不顾下游干旱全部蓄起来,没有这个道理。就是今年,三峡水库在下游干旱时补水,也没有损失多少电量,通过水轮机产生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这是多好的事情。   南方周末:到底谁在妖魔化三峡?   陆佑楣:谁在妖魔化三峡,有部分媒体炒作误导的原因。也有一些反坝的人士来误导,反坝的声音是从美国来的,他们在美国没市场了,跑中国来,国内一些NGO接受了他们的资助,也替他们鼓吹反坝。   南方周末:尽管你认为是部分媒体和NGO误解了三峡,可这些年的争议都是这样吗?   陆佑楣:有地震说是三峡工程引起的,比如汶川地震,距离三峡大坝有700公里,根本不在一个构造板块上。有一年洞庭湖出现鼠害也说跟三峡蓄水有关,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有时候你要花很多口舌去解释。   南方周末:以前主要是民间声音,可以说是误解,但这次争议的源头是严肃的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陆佑楣: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先是肯定,你不看主流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成效,发挥的作用。第一句话不看,就拿后面说。国务院提出应该注意存在的问题,都是应该的。   我看一些媒体,尤其国外媒体说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了三峡工程的问题,这就是误读、曲解了。   也有人在网上,在微博上说,你看现在领导一个也不去三峡了,害怕三峡,怕沾三峡的边,好像三峡出了多少问题,这都是瞎说的。领导天天盯着三峡工程干啥,建设过程本来很平凡,建成前已经来过多次,还来干什么。可经媒体一炒作,好像就是中国政府承认三峡工程出问题了。哪有什么问题?   南方周末:为什么反对大坝的声音从不间断?   陆佑楣:现在已经在建电站的河流这么多,金沙江只有一条,怒江还没建,怒江是很好的一条河流,建一连串梯级电站就是一连串明珠,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不会不利,也不会改变三江并流,又可以得到1000亿度电,是清洁可再生的电能,比三峡的电还多一点。当然最后该不该建,由政治家来决定。    “不能总打三峡的主意”   南方周末:据报道,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没有公布之前,湖北、重庆等省市对后续项目格外关注,也争得很厉害。   陆佑楣:我看到有报道说,库区一个县就提出要1000个亿。   重庆计划再移民400万,整个三峡后续规划移民部分才给120亿,重庆移民是好事,我赞成,但是不能打三峡的主意,好像是三峡有钱,这就不对。   这一次批准所谓的后续工作的投资1238亿,是不是够了,花完了又会动脑子,三峡工程是有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工程,工程建完了就应该画句号。其它属于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的事情,应纳入常态管理,不能都贴在三峡工程身上。   南方周末:这次风波会不会影响中国水电发展?   陆佑楣:中国水能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只因为它是可再生,所以取得的能量是无限的。中国水电资源从发展的眼光看,可以获得大概不到5亿千瓦,已经开发了2亿千瓦,还有3亿千瓦,你不得白不得。   如果经济和技术上都可开发的这5亿千瓦都开发了,相当于代替6亿吨标准煤。   南方周末:开发完了以后怎么办?   陆佑楣:那就没了。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不用白不用,水电资源开发完了,但是能量是源源不断的,每年都有。   南方周末:现在几乎所有主要河流都要在建坝,生态怎么办?   陆佑楣:生态环境要科学对待。三峡工程论证过程已经把生态环境炒过多少遍,我认为最大问题是人群与人群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生态移民。移民保护了1500万人口,保护了下游150万公顷肥沃的平原土地,淹没的是库区劣质的山谷陆地面积。   南方周末:可是也有人说库区有很多肥沃农田。   陆佑楣:峡谷里面哪有肥沃的土地,都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移民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南方周末:还有一种说法,说三峡工程如果放在现在来决议有可能通不过?   陆佑楣:如果通不过,那也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   南方周末:现在科学技术成熟,资金充裕,为什么会通不过?   陆佑楣:搞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有一定的公众认可度,而公众认可度要有一种动员力量才能够做出来,现在有些人就反对,而且他们的动员能力还挺强,有得扯不清。   南方周末:在未来水电开发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陆佑楣:现在水电开发,穷山恶水,高山峡谷,地质地震,生态环境移民,没有一块好啃的骨头,都很艰难。只要搞能源都是高风险的工程。就有一个老外跟我说,烧煤发电是不可取,会污染大气,核电太可怕了,根本不能干,水电是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干,但是到了房间你还是要去开电灯。假如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有点这样的想法可以。但是作为政策制定者你要讲科学的道理,你人类没有能源行吗?    “黄万里的判断是错误的”   南方周末:那中国大坝有存在的问题吗?   陆佑楣:就是要保证工程安全,追求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地质构造方面,原来勘探没有发现问题,到施工过程才发现,这说明前期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基础有点问题的,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加固。应该把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做透,不能盲目开工。   南方周末:有没有被历史证明是不应该建的,是失败的大坝?   陆佑楣:黄河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其他小的水库可能还有,没有规划去干的,一场洪水就把它冲走了,这种是地方自己干的,管的也不够周到,有许多是病险水库,青海沟后水库不是垮了嘛。(此水库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坝高71米,1993年8月27日晚11时许发生溃堤事故,造成288人死亡。)   南方周末:黄万里先生生前告诫三峡的言论最近又被提起,你对此作何评价?   陆佑楣:黄万里是我们很尊敬的一位老教授,对水利工程有自己一些独特见解是对的,三门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如果当时听了他的话,就可能避免这个错误。   但是,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教授,也不是百分之百在一辈子里都没有错误,这也不可能。他对长江三峡就混淆了,是不对的。   长江泥沙含量是黄河5%都不到。他年轻时候曾经当过一个测量队长,在岷江,在嘉陵江做过测量勘查,正好遇到洪水暴雨,看到大量滚滚石头冲到长江,因此他想如果三峡大坝建成后,这么多泥沙淤积三峡水库里面,后果就跟三门峡一样。这是没有后期科学分析导致对问题的看法质的不同。实际上,这么多泥沙专家做了大量科学实验,其结论表明三峡水库不会出现这个状况。现在三峡入库泥沙量比原来预计少了一半还多,泥沙专家组目前对泥沙问题也比较乐观。   南方周末:他似乎还预言三峡大坝运行一段时间会被炸掉。   陆佑楣:实际不可能,一、黄万里的预言判断是错误的。二、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没有拦洪任务的情况下汛期洪水是敞泄的,大量泥沙都已排走。到汛期快结束时蓄水,这叫蓄清排浑,枯水期的水很清,再加上上游植被的保护、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工作,以及干支流正在兴建其他水坝工程,泥沙入库量逐年递减,现在年均入库泥沙量只有2亿吨,本来是5亿多吨。   南方周末:长期这样积累,也不会淤满吗?   陆佑楣:不会,大概七八十年后,大坝泄水口以下不用的部分库容就会淤满,以后再来的泥沙就排走了,这是冲淤平衡。    最安稳的是三峡大坝   南方周末: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报道说三峡能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而到旱季,说三峡工程也能缓解,可实际情况,似乎是旱涝都别指望三峡工程。   陆佑楣:这又是一种误导。   南方周末:就是说不要指望三峡工程有多大抗旱或防汛的能力。   陆佑楣:这个话应该不是搞水利的人说的。说多少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就是一个误导,三峡大坝的设计标准是按照抵御万年一遇,再加上10%,比1870年还要大的洪水,用这个标准来保证大坝自身的安全,而不是指下游防洪功能。大坝本身不会溃坝,这是工程本身的设计标准,不是工程的防洪功能,要区别开来。所以一些媒体说你们不是说三峡能抵御万年一遇洪水,这是两回事。   那么,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三峡建成后从原有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超过百年一遇,荆江大堤及分蓄洪区的运用也要开闸分洪,不过这个概率很低。   南方周末:你说三峡大坝很安全,也就是让你放心。   陆佑楣:我干过这么多的大坝,最睡得着觉的就是这个坝,没问题。   南方周末:据称当年钱正英部长来时对包括永久船闸等附属设施质量是放不下心的,报道还说她是带着红牌来的。   陆佑楣:她是来检查工程质量的。   为了有一个准确说法,我跟总理提意见,建议国务院派一个权威专家组,每年跟踪三峡工程质量,每年如实向国务院写报告。总理后来批了,说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跟国家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这话说得是很重的,我要承担责任的。后来,增加了一个质量监督检查小组,一个最高层次的。   南方周末:最近这两年检查结果怎样?   陆佑楣:现在钱正英他们都退了,年纪太大,所以不常来了。这个组还有,每年来看一看,写一个报告给国务院。   南方周末: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或者预料不到的情况?   陆佑楣:没有。水轮机组非常平稳,大坝各部位运行观测都在正常范围内。
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自然事件与人类工程活动
jinjingguo 2011-6-28 09:56
春天南方大旱,夏初又洪水施虐,加上2008年汶川地震,三峡工程似乎成为网路发泄之对象,对于这种缺乏科学论证,人云亦云的讨伐,我颇不以为然。从地球的结构和地质过程时空演化看,一些看似极端的自然事件,实际上是地质过程的正常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惊人,但与自然界的威力相比,还是及其渺小。现代科学认识水平还不足以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把一些极端事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相联系,甚至认为是人类工程活动的灾难,缺乏科学依据。干旱和洪水是大气圈循环的结果,尽管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可能会有所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的,更不用说发生在地壳深部的灾难性地震是地表过程诱发的谬误。对人类来说,地球过程仍然处于科学数据积累阶段,万年、十万年的周期,人类历史还没有经历。科学家,特别是地球科学家,还要执着的去探索,认识地球过程的规律和奥秘,工程学家在改造自然和工程规划建设中应及时了解地球科学研究进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把工程植根于自然,与自然协调,才是避免极端事件的灾难的关键。
3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5)
热度 2 xiqingchen 2011-6-26 21:40
上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耗水量快速增加伴随着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加,同时在全球气候与区域水文变化环境背景下,鄱阳湖水质下降速度非常显著。“ 监测数据表明, 上世纪 80 年代鄱阳湖水质以 Ⅰ 、 Ⅱ 类为主,平均占 85% ,呈缓慢下降趋势; 90 年代仍以 Ⅰ 、 Ⅱ 类水为主,平均占 70%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 2003 年以后, Ⅰ 、 Ⅱ 类水只占 50% ,下降趋势急剧。 2006 年后,鄱阳湖水全年优于 Ⅲ 类的不到六成,属于 Ⅲ类 的有两成多,劣于 Ⅲ 类的则逼近两成, 2006 年鄱阳湖已经从整体上呈现出中度营养化的状态(代银萍等,2010,鄱阳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所以,鄱阳湖建坝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成为反坝呼声中的最强音之一,也是建坝者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水环境已经给国人展示了建坝前后库区水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应对这一问题已经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代价。 大坝前后三峡库区、或鄱阳湖区的物理过程首先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过程与化学过程出现相应的变化。对湖泊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有:1. 湖泊水体循环周期及其季节变化;2.湖泊深度的变化;3.湖泊水流速度及其时空变化;4. 湖泊水体泥沙浓度和水体透明度变化。江西省认为:“按吴淞16m计算,枢纽工程蓄水80亿m3,鄱阳湖年入江流量在1400亿 m3以上,全年可实现水体交换17次以上,10~3月调度期也可实现水体交换10次以上”。的确,如控制坝高,这一数据要优于三峡水库。我们可以简单估算一下,三峡库区以上每年来水量4400亿 m3,总库容393 亿 m3,所以,三峡库区全年换水仅11次左右,即使用年内三峡水库的平均库容,也显著低于鄱阳湖数据。然而,这只是考虑了平均值,还没有考虑其它重要因素,例如,(1)三峡库区的泥沙来量大大高于鄱阳湖区;(2)鄱阳湖区的水深要远远小于三峡水库;(3)鄱阳湖水面积广大,广大浅水区和浅滩处的水流速度远远小于平均速度,而三峡库区就是一狭长河道型水库,水流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小于鄱阳湖。上述这些特征对建坝后的鄱阳湖水质极为不利。 让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三峡库区和鄱阳湖的污径比(径流量与污水量之比)。国家公开颁布的数据表明:2009年宜昌以上废污水总量为65亿吨左右,占长江总废污水总量的20%左右。有数据表明:江西省2007年废污水总量为27亿吨,根据年增长量,至2009年,估计在32亿吨左右。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鄱阳湖来水量相当于三峡水库以上来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鄱阳湖废污水量相当于三峡库区的二分之一。即鄱阳湖污径比明显大于三峡库区。 所以,可以认为:尽管鄱阳湖水体平均循环周期较三峡水库短,平均换水次数较多,但建坝后鄱阳湖面临的水质问题比三峡水库更为严峻。在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背景下,旺盛的光合作用对湖泊水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爆发极为有利。在这一方面,近年太湖蓝藻爆发也是前车之鉴。 待续!
个人分类: 健康长江与流域管理|49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院士:三峡工程被妖魔化有多重原因
zbt92 2011-6-24 18:03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11:00 南方周末   2010年10月22日三峡水库水位174.5米,离175只有半米,坝前水位线的清漂工人正在打捞水面漂浮物。 (CFP/图)   陆佑楣,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原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曾主持三峡工程建设,也考察过西南多座巨型水电站。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    “洞庭湖即使没有三峡水库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是自然规律。”    “反坝的声音是从美国来的,他们在美国没市场了,跑中国来。”    “怒江,建一连串梯级电站就是一连串明珠,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    “这次,为了下游的抗旱,大约损失了五亿度电,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干过这么多的大坝,最睡得着觉的就是三峡大坝,没问题。”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   这就是三峡,从工程动议第一天开始,争议与质疑,从未间断。   这还是三峡,哪怕成功蓄水至175米,哪怕全面实现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目标,仍无法消解公众对其诱发地震,改变库区气候,引发干旱等诸多疑惑。   三峡工程争议了多少年,陆佑楣辩护了多少年,争议声浪越大,辩护音调也越高。支持的人会说,这是权威的声音,因为他几乎全程亲历了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反对的人则指责,这是替利益代言,他曾是三峡开发总公司的负责人,岂有自己反对自己的道理。   2011年6月,长江中下游已是旱涝急转,那场大旱引发的争议仍未完全平息,被视为挺坝阵营的中国大坝协会的学术年会即选址三峡库区,论战三峡,颇具意味。   参会的陆佑楣院士坦言,“三峡工程遇到了新一轮风波”,他为之辩护时,也不忘说“自己是要承担责任的”,却又终于忍不住感叹,为什么要妖魔化三峡工程?   他评价曾经的三峡工程反对派黄万里时说,“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教授,不是百分之百一辈子都没有错误。”同样的,他和他坚定支持三峡的言论,也将面临历史的检验。    反对三峡没有道理   南方周末:不久前的长江中下游大旱,引发了新一轮对三峡工程的争议,你的态度呢?   陆佑楣:三峡风波由来已久。不仅对三峡,对大坝、水坝争论也由来已久,这些争议发源于美国,美国在修建大坝的时候就有绿色和平等组织起来反对,他们认为好好的河流应该让它自由奔腾,为什么非要堵住它?   他们不了解情况。全世界现在很大一部分人用水量不够,怎么来解决这个矛盾,要靠水坝,就像银行,可以储蓄货币,起调节作用,水库、水坝、水电站从本质上没消耗一立方水,没有化学过程,全是物理过程,不像化石能源,要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现在全球在建大坝还有一千多座,一味反对大坝没有道理。   南方周末:但是今年反对声音跟往年不一样,好像更激烈?   陆佑楣:今年旱灾,一说是因为三峡蓄水,造成长江水位低,拉空湖水。还有说,自从有了三峡水库所以气侯变了,水也不给下游,这两个都站不住脚,要讲科学。   干旱因为气侯变化,气象权威部门已说了跟三峡没有关系。长江水位实际情况是由于三峡向下游补水抗旱,增加了下游的流量,这一枯水季向下游补了200亿立方米的水,没有三峡水库下游就得不到这么多补偿。   南方周末:6月初我曾到鄱阳湖采访,连当地湿地管理局的官员都说,鄱阳湖今年的大旱和三峡有关系。   陆佑楣: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对三峡水库运行情况缺乏了解。今年上游来水量小,去年汛后水库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长江每年水量是4500亿立方米,这393亿立方米相对总水量而言是一个很小的数量。水库每年都在更新,没有挡住水。每年9月份后进入枯水期,把汛期尾巴的水存起来,用到今年汛期以前,这是多好的事情,怎么下游少下点雨,就说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呢?   南方周末:有一种说法,说三峡蓄水后导致下游湖泊枯水期提前,引发严重干旱,就像洞庭湖,面积缩小了那么多。   陆佑楣:本来长江没有洞庭湖,而是云梦泽,云梦泽是一块低洼地,长江分洪后来演变成洞庭湖。   为什么洞庭湖会逐步干涸、缩小?没有三峡水库时,汛期大量洪水夹带泥沙进入洞庭湖,等洪峰过去,湖水又回到了长江里,部分泥沙留在洞庭湖,这样逐年累月地淤积,湖水面变小,变浅,加上围垦、围湖造地,所以洞庭湖即使没有三峡水库也是要消亡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这是自然规律。事实上,有了三峡水库,反而可以延缓它的寿命。   南方周末:有人难免担心,三峡公司会不会因为考虑到发电经济效益,而不愿意放水,影响抗旱的公共效益。   陆佑楣:实际上由于下游干旱,三峡把去年存的水多放了200亿立方米出来。放水对三峡工程没有太大影响,就损失了一些水头,但还是通过水轮发电机,所以不要把这些矛盾夸大,就算有影响,为了下游的抗旱,大约损失了五亿度电,也是可以接受的。    被误解和被炒作?   南方周末:这几年干旱下来,看三峡工程的作为,有人认为,三峡工程是“反控工程”,该下泄时没有下泄。   陆佑楣:正好反过来,该下泄时候泄,该削的时候就削。人是聪明的,哪有人这么笨,为了发电不顾下游干旱全部蓄起来,没有这个道理。就是今年,三峡水库在下游干旱时补水,也没有损失多少电量,通过水轮机产生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这是多好的事情。   南方周末:到底谁在妖魔化三峡?   陆佑楣:谁在妖魔化三峡,有部分媒体炒作误导的原因。也有一些反坝的人士来误导,反坝的声音是从美国来的,他们在美国没市场了,跑中国来,国内一些NGO接受了他们的资助,也替他们鼓吹反坝。   南方周末:尽管你认为是部分媒体和NGO误解了三峡,可这些年的争议都是这样吗?   陆佑楣:有地震说是三峡工程引起的,比如汶川地震,距离三峡大坝有700公里,根本不在一个构造板块上。有一年洞庭湖出现鼠害也说跟三峡蓄水有关,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有时候你要花很多口舌去解释。   南方周末:以前主要是民间声音,可以说是误解,但这次争议的源头是严肃的国务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陆佑楣: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先是肯定,你不看主流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成效,发挥的作用。第一句话不看,就拿后面说。国务院提出应该注意存在的问题,都是应该的。   我看一些媒体,尤其国外媒体说中国政府终于承认了三峡工程的问题,这就是误读、曲解了。   也有人在网上,在微博上说,你看现在领导一个也不去三峡了,害怕三峡,怕沾三峡的边,好像三峡出了多少问题,这都是瞎说的。领导天天盯着三峡工程干啥,建设过程本来很平凡,建成前已经来过多次,还来干什么。可经媒体一炒作,好像就是中国政府承认三峡工程出问题了。哪有什么问题?   南方周末:为什么反对大坝的声音从不间断?   陆佑楣:现在已经在建电站的河流这么多,金沙江只有一条,怒江还没建,怒江是很好的一条河流,建一连串梯级电站就是一连串明珠,对生态环境只会有利,不会不利,也不会改变三江并流,又可以得到1000亿度电,是清洁可再生的电能,比三峡的电还多一点。当然最后该不该建,由政治家来决定。    “不能总打三峡的主意”   南方周末:据报道,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没有公布之前,湖北、重庆等省市对后续项目格外关注,也争得很厉害。   陆佑楣:我看到有报道说,库区一个县就提出要1000个亿。   重庆计划再移民400万,整个三峡后续规划移民部分才给120亿,重庆移民是好事,我赞成,但是不能打三峡的主意,好像是三峡有钱,这就不对。   这一次批准所谓的后续工作的投资1238亿,是不是够了,花完了又会动脑子,三峡工程是有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工程,工程建完了就应该画句号。其它属于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的事情,应纳入常态管理,不能都贴在三峡工程身上。   南方周末:这次风波会不会影响中国水电发展?   陆佑楣:中国水能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只因为它是可再生,所以取得的能量是无限的。中国水电资源从发展的眼光看,可以获得大概不到5亿千瓦,已经开发了2亿千瓦,还有3亿千瓦,你不得白不得。   如果经济和技术上都可开发的这5亿千瓦都开发了,相当于代替6亿吨标准煤。   南方周末:开发完了以后怎么办?   陆佑楣:那就没了。这是自然条件决定的,不用白不用,水电资源开发完了,但是能量是源源不断的,每年都有。   南方周末:现在几乎所有主要河流都要在建坝,生态怎么办?   陆佑楣:生态环境要科学对待。三峡工程论证过程已经把生态环境炒过多少遍,我认为最大问题是人群与人群之间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生态移民。移民保护了1500万人口,保护了下游150万公顷肥沃的平原土地,淹没的是库区劣质的山谷陆地面积。   南方周末:可是也有人说库区有很多肥沃农田。   陆佑楣:峡谷里面哪有肥沃的土地,都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移民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消极的因素。   南方周末:还有一种说法,说三峡工程如果放在现在来决议有可能通不过?   陆佑楣:如果通不过,那也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   南方周末:现在科学技术成熟,资金充裕,为什么会通不过?   陆佑楣:搞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有一定的公众认可度,而公众认可度要有一种动员力量才能够做出来,现在有些人就反对,而且他们的动员能力还挺强,有得扯不清。   南方周末:在未来水电开发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陆佑楣:现在水电开发,穷山恶水,高山峡谷,地质地震,生态环境移民,没有一块好啃的骨头,都很艰难。只要搞能源都是高风险的工程。就有一个老外跟我说,烧煤发电是不可取,会污染大气,核电太可怕了,根本不能干,水电是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干,但是到了房间你还是要去开电灯。假如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有点这样的想法可以。但是作为政策制定者你要讲科学的道理,你人类没有能源行吗?    “黄万里的判断是错误的”   南方周末:那中国大坝有存在的问题吗?   陆佑楣:就是要保证工程安全,追求安全是第一位的。尤其地质构造方面,原来勘探没有发现问题,到施工过程才发现,这说明前期工作还没有做到家。基础有点问题的,要采取工程措施来加固。应该把任何一个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做透,不能盲目开工。   南方周末:有没有被历史证明是不应该建的,是失败的大坝?   陆佑楣:黄河三门峡水库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其他小的水库可能还有,没有规划去干的,一场洪水就把它冲走了,这种是地方自己干的,管的也不够周到,有许多是病险水库,青海沟后水库不是垮了嘛。(此水库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坝高71米,1993年8月27日晚11时许发生溃堤事故,造成288人死亡。)   南方周末:黄万里先生生前告诫三峡的言论最近又被提起,你对此作何评价?   陆佑楣:黄万里是我们很尊敬的一位老教授,对水利工程有自己一些独特见解是对的,三门峡水库是一个典型的失败例子,如果当时听了他的话,就可能避免这个错误。   但是,再伟大的科学家,再伟大的教授,也不是百分之百在一辈子里都没有错误,这也不可能。他对长江三峡就混淆了,是不对的。   长江泥沙含量是黄河5%都不到。他年轻时候曾经当过一个测量队长,在岷江,在嘉陵江做过测量勘查,正好遇到洪水暴雨,看到大量滚滚石头冲到长江,因此他想如果三峡大坝建成后,这么多泥沙淤积三峡水库里面,后果就跟三门峡一样。这是没有后期科学分析导致对问题的看法质的不同。实际上,这么多泥沙专家做了大量科学实验,其结论表明三峡水库不会出现这个状况。现在三峡入库泥沙量比原来预计少了一半还多,泥沙专家组目前对泥沙问题也比较乐观。   南方周末:他似乎还预言三峡大坝运行一段时间会被炸掉。   陆佑楣:实际不可能,一、黄万里的预言判断是错误的。二、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没有拦洪任务的情况下汛期洪水是敞泄的,大量泥沙都已排走。到汛期快结束时蓄水,这叫蓄清排浑,枯水期的水很清,再加上上游植被的保护、水土保持等一系列工作,以及干支流正在兴建其他水坝工程,泥沙入库量逐年递减,现在年均入库泥沙量只有2亿吨,本来是5亿多吨。   南方周末:长期这样积累,也不会淤满吗?   陆佑楣:不会,大概七八十年后,大坝泄水口以下不用的部分库容就会淤满,以后再来的泥沙就排走了,这是冲淤平衡。    最安稳的是三峡大坝   南方周末: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报道说三峡能抵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万年一遇的洪水。而到旱季,说三峡工程也能缓解,可实际情况,似乎是旱涝都别指望三峡工程。   陆佑楣:这又是一种误导。   南方周末:就是说不要指望三峡工程有多大抗旱或防汛的能力。   陆佑楣:这个话应该不是搞水利的人说的。说多少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就是一个误导,三峡大坝的设计标准是按照抵御万年一遇,再加上10%,比1870年还要大的洪水,用这个标准来保证大坝自身的安全,而不是指下游防洪功能。大坝本身不会溃坝,这是工程本身的设计标准,不是工程的防洪功能,要区别开来。所以一些媒体说你们不是说三峡能抵御万年一遇洪水,这是两回事。   那么,三峡工程防洪功能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三峡建成后从原有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超过百年一遇,荆江大堤及分蓄洪区的运用也要开闸分洪,不过这个概率很低。   南方周末:你说三峡大坝很安全,也就是让你放心。   陆佑楣:我干过这么多的大坝,最睡得着觉的就是这个坝,没问题。   南方周末:据称当年钱正英部长来时对包括永久船闸等附属设施质量是放不下心的,报道还说她是带着红牌来的。   陆佑楣:她是来检查工程质量的。   为了有一个准确说法,我跟总理提意见,建议国务院派一个权威专家组,每年跟踪三峡工程质量,每年如实向国务院写报告。总理后来批了,说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跟国家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这话说得是很重的,我要承担责任的。后来,增加了一个质量监督检查小组,一个最高层次的。   南方周末:最近这两年检查结果怎样?   陆佑楣:现在钱正英他们都退了,年纪太大,所以不常来了。这个组还有,每年来看一看,写一个报告给国务院。   南方周末: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或者预料不到的情况?   陆佑楣:没有。水轮机组非常平稳,大坝各部位运行观测都在正常范围内。
2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傻瓜才认为“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
热度 1 zbt92 2011-6-24 15:44
文 / 水博 文 / 水博 最近,关于三峡的争论非常激烈,有网友给我推荐一篇文章问我的意见如何。看过之后,我只能告诉网友,只有傻瓜才会认为“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因为道理非常明显,一个工程建成之后,它的利弊都摆在那里了。尽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可能会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但是,客观事实只有一个。如果一个重大的工程建成了并且已经运行了多年之后,却还有人说利弊难下结论,我只能说这个人的脑子有点问题。 现在社会上关于三峡的争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共同认定的客观事实有不同的理解、看法。另一类就是对客观事实(或者事实的起因)的认识存在着分歧。这一点也不奇怪,即使在世界的范围内,对于水电大坝的生态环境利弊争论,从来都没停止过。但是,同时任何一个国家同样都没有停止过大坝的建设和使用。为什么呢 ? 因为,任何大坝的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等作用,本质是上都是它的生态作用。至于大坝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影响的评价,则是相对的和因人而异的。有些取决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水平,有些则取决于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的一种博弈。 事实上,任何水电大坝的作用都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如果某个大坝不能做到利大于弊,那么这个大坝无需争议,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就像我们的三门峡大坝,建成之后连蓄水都不敢蓄。如果不能成功地改造,只能被拆除掉。三门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这是对水电大坝利弊的客观判断的结果。在客观事实面前,不可能会再有争议。而三峡大坝以及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的局面则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和世界上所有的水电大坝一样,都能发挥正常的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等作用,所以,它们的利大于弊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出于政治的需要,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又不想让这些客观事实得到社会的承认,于是就编造出来的三峡大坝和阿斯旺能够大坝严重破生态环境的舆论,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例如,由于某些炒作的结果,阿斯旺大坝的成功防洪作用,曾经被全世界广泛的理解成缺少了一年一次的洪水泛滥,土地失去了营养物质的补充,因此造成了生态灾难。我记得访问阿斯旺大坝的时候,有一位当地居民气愤地问道。有没有愿意自己家每年都被大水淹一次的傻瓜?三峡建成之后尽管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还是有人指责它的泄洪还是加剧了下游的洪水灾害。遭遇干旱三峡加大了水库的泄水,但是,还是有人要指责,是三峡的蓄水造成了下游的干旱。 对于没有水利知识的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也真有一定的欺骗性,可能会想当然的以为,水库在上面蓄水了,流下来的水肯定就减少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水库不可能总是在蓄水,蓄完了水之后,它总还是要把水放出来的。而三峡的蓄水是在去年汛末。它蓄的是去年的洪水,而今年以来三峡一直处在放水的阶段。 事实胜于雄辩,没过几天,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三峡蓄水导致干旱的谎言立刻被揭穿。此时此刻,有人为谎言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狡辩。有的迷信的解释是三峡大坝动了龙脉,所以,龙王爷生气了必然要有旱有涝。也有的开始狡辩说“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言下之意,无非就是说虽然说三峡大坝导致了干旱的谎言已经被事实否定了,但是,三峡大坝的罪责并不能洗清。当然他们还有些理论根据,那就是“蝴蝶效应”,一个蝴蝶的翅膀都能引起一场飓风,何况是一个大工程,引发什么问题都是有可能的。 为了掩盖造谣诬蔑三峡大坝的谎言被事实无情揭露的尴尬,一些人就开始假装疯魔的说什么“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现在无论如何争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可能改变既成事实。即使是‘弊大于利’派能够用铁一般的科学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们也不可能把三峡大坝拆掉。”。我说这是在放屁。三门峡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的弊大于利,所以,立刻就必须停止了蓄水进行改造。当年的毛泽东主席都已经表态了,如果不能改造三门峡(利大于弊),必须把它拆掉。谁告诉你说弊大于利“也不可能把三峡大坝拆掉”啊? 这位装疯卖傻的家伙接下来的“利大还是弊大,除了需要有水利、地质、气象等诸多学科的专家来研究外,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说法,就更是在掩耳盗铃的欺骗。表面上看,这位人士似乎是一个不迷信专家说法的明白人。但是,实际上三峡建成蓄水发电已经 8 年多了,难道 8 年多来还没有过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吗?难道三峡大坝也能像这位装傻的同志一样,假装闭上眼睛睡 8 年大觉? 这位诬蔑三峡的人士一面假惺惺说什么“我对水利、地质、气象等科学统统是门外汉‘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就常识而言,我对任何‘无影响论’ ” 都持怀疑态度。”。但同时又说“会议在指出三峡大坝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同时,也指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三峡工程存在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水利专家的主观充分论证为转移。”。 我想请问这位认为“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的先生,你怎么自己犯起糊涂来了?到底有没有谁说过“无影响论”啊?我很奇怪,如果一个工程建了以后居然是白建,没有产生任何影响。那我们大家岂不都成了傻瓜了吗? 不容否认,三峡的防洪功能去年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拦蓄了超过 1998 年的特大洪峰。三峡的供水作用也非常突出,今年大旱期间以来为下游补水近 200 亿立方米,对缓解长江中下游的灾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三峡的生态环境影响,不仅是有利有弊的。而且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否则这个大坝就不能继续运行,必须向三门峡一样立即改造或者拆除。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对三峡大坝的评价不能是孤立的。一方面,因为世界上并非只有三峡一个大坝,而是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坝。无论是大坝的生态环境作用还是它的生态环境影响,都不会仅仅体现在三峡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只有一条长江,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一个没有三峡大坝的长江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评价三峡建成后长江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要与其他国家的大坝建成后的情况进行类比。 根据联合国 2007 年对全球的 50 个国家的调查统计发现,水库大坝的建设的程度与这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说水库大坝建设多的国家和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生态环境好、地质灾害少。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的利弊到底如何,国际社会早就有了“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具体内容可参见:《水电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作用》一文。 http://www.hydropower.org.cn/info/shownews.asp?newsid=5050 参考文章《三峡工程利弊现在难下结论》 2011 年 06 月 23 日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苏文洋 昨天看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各界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表示,三峡工程并未改变流域高空天气形势。 蔡其华主任是三峡工程 “ 利大 ” 派。他认为,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约 5500 米 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高仅 185 米 ,相对于 5500 米 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流域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部分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现在无论如何争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都不可能改变既成事实。即使是 “ 弊大于利 ” 派能够用铁一般的科学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们也不可能把三峡大坝拆掉。况且,现在还没有足以证明 “ 弊大于利 ” 的科学事实。利大还是弊大,除了需要有水利、地质、气象等诸多学科的专家来研究外,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在大坝已经建成,主建的 “ 利大派 ” 水利专家们早已经取得无可改变的根本性胜利、决定性胜利之后,不妨放下身段,降低调门,与反建的 “ 弊大派 ” 各方面专家一起讨论大坝建成后已经出现的和将会出现的各类问题或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我们应当承认,不管三峡工程利有多大,也不可能对地质、气候的改变及其他方面不发生一点影响。三峡工程上马前的论证无论怎样充分,论证终归是论证,论证并不能替代科学实证。建成后的大坝,仅仅是科学实证的开始。毛主席说: “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 利大还是弊大,要等很多年才能有结论,或许我们这一代人都看不到这个结论。但影响是不用等那么多年的,今后就会陆续出现,甚至已经出现。 5 月 18 日 ,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在指出三峡大坝的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的同时,也指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就无可辩驳地说明,三峡工程存在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水利专家的主观充分论证为转移。   我对水利、地质、气象等科学统统是门外汉, “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 。就常识而言,我对任何 “ 无影响论 ” 都持怀疑态度。而且,就宣传效果而言,我赞成对水利的影响由水利专家主讲,对地质的影响由地质专家主讲,对气候的影响由气象专家主讲。水利专家出面讲对地质、气候有无影响,难免给人以越俎代庖之嫌。我的常识告诉我,倘若在我们家楼顶放一个小水库,首先要考虑楼的承重以及楼的地基及地质层变化。其次,楼的局部地区气候也会发生小小的变化,至少会比现在凉快。 185 米 高的大坝,累计拦蓄洪水 260 多亿立方米,不会对地质层产生巨大压力吗?水面提高百米以上,相对于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从地面到约 5500 米 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固然是一个很小的微量,但是亚马逊河畔的一片森林被砍伐后,气象学家发现改变了当地的降雨状况,大树难道不比大坝更是从地面到 5500 米 之间高空 “ 很小的微量 ” 吗? “ 魔鬼在细节中 ” ,气候的改变可能就在这个 “ 很小的微量 ” 。请中国的气象专家研究一下这个 “ 很小的微量 ” 对三峡气候的影响,说不定能够拿一个诺贝尔奖之类的大奖
11047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网群英烩 陈西庆 关注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热度 1 readnet 2011-6-16 01:46
陈西庆 全部博文 | 南水北调与中国水问题 |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 健康长江与流域管理 | 长江河口综合治理 |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 全球变化与绿色发展 | 经济领域的三言两语 | 我国科学制度评论 |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1) 2011-6-11 11:16 2010年,我已经写了一个博客题为“ 2010年长江中下游枯水位与水危机:一个痛苦的话题 ”,但一直作为草稿隐藏着,除了编辑,其它人看不到,当时没有完成这一题目,希望不要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只是 想到这一日益困扰国人的问题、成因、历史、我们可用的选择以及这一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常深感痛苦。“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又遇到更大的问题 。 实际上,在2008年初更早的一篇博客“ 三大湖泊与健康长江(二):鄱阳湖 ”的结尾,我已经阐述了我对鄱阳湖的忧虑:“近年来由于气候等原因,鄱阳湖的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周边城市发生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由于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系统的影响, 我担忧的是 未来鄱阳湖水文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可能对鄱阳湖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形势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湿地生态系统开始出现显著变化 。近年来由江西地方政府主导的鄱阳湖建坝的呼声日益高涨,就是发生这一背景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乃至未来,鄱阳湖枯水位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一种常态,表现为水位趋低,发生频率陡然增高。从地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角度,江西省要求在鄱阳湖口建控制性水坝是可以理解的。 让我们看看 鄱阳湖低水位导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吧: 1. 湖面水域:水面收缩重创养殖业、水质下降(入湖污水量相对增多、流速下降与水深变浅导致富营养化),水运交通受影响; 2. 鄱阳湖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危机:在鄱阳湖周围,有“五河”注入,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的湖面是一个区域性基准面,控制着“五河”中下游的水位。由于湖面大幅度下降,“五河”中下游的水位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导致位于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城市与乡村水位下降,显著影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量与水质,乃至整个河流生态系统 。如城市与乡村水源地缺水、水质下降,取水口外露等等。 近年来鄱阳湖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理性来面对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寻求有效对策与途径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撇开长江干流的影响,则2011年鄱阳湖的特枯水位无疑是由于气候方面的原因。有人把2011年干旱气候也归因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我在最近一篇博客“ 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中已经指出:“我不同意关于三峡工程导致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的观点,这缺乏科学依据。探讨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的原因,需要在更大的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尺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尺度来进行。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泄水过程中,是河流水文方面的影响”。我在20世纪80-90年代之间,主要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1999年提出“气候增暖,缺水更盛”(文汇报,1999年2月2日,第6版)。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问题,应该从专业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的问题不能情绪化。但我们也不应该回避三峡工程及其它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方面的影响。 谈到鄱阳湖水位的问题,除了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干旱,为什么还必须要谈长江干流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问题? 首先,与长江中下游的其它主要湖泊(如太湖和洞庭湖)一样,鄱阳湖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并且其成因与长江密切相关。在末次冰期最最盛时期(距今18000年前左右),作为长江的基准面,我国东海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当时长江的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河谷都处在深切状态。这时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地区都还是陆地,在现在的湖底甚至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遗址。在这些湖泊底部仍然保存着当时的古河道地貌形态及其河流沉积物。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陆地上的冰盖(除了南极冰盖等)与大部分冰川融化,原来位于陆地表面以固体形态堆积的水体回归到海洋之中,在距今6000年左右,世界海平面已经上升到目前的位置。长江干流的水位也随之上升,原来长江两岸低洼处积水成湖、发育了众多的湖泊。所以,鄱阳湖的发育从一开始就与长江干流水位息息相关。 下接第2部分: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2)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2) 2011-6-12 09:14 也就是说,海平面变化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位变化,而长江干流水位是鄱阳湖的区域基准面,影响着鄱阳湖湖面水位、面积、水量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鄱阳湖流域内部的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变化进一步对鄱阳湖的变化产生影响。 我们首先了解在自然状态下,鄱阳湖水位与面积变化的机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鄱阳湖流域的降水变化,从2月起入湖水量(来自鄱阳湖流域的)开始大于出湖(入长江)的水量,所以,每年从4月至7月鄱阳湖水位明显上升。从7月至9月,由于长江干流河道在这一时期的水位较高,长江水位对鄱阳湖有顶托作用,甚至出现长江水倒灌进入鄱阳湖的过程。历史记录显示:长江干流水倒灌鄱阳湖的流量最大可达9450 m 3 /s。这种顶托和倒灌作用使鄱阳湖水位在这一阶段维持在高位。从9月起至来年的1月,出湖(入长江)水量开始大于(来自鄱阳湖流域的)入湖水量,导致鄱阳湖水位逐渐下降。 那么,在三峡工程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对鄱阳湖水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1. 按照设计,三峡水库每年10月开始蓄水。近年由于气候干旱及三峡水库上游其它大型水库影响,已趋于在9月份合适的时期开始提前蓄水。前已述及,在自然状态下,9月份长江干流的高水位对鄱阳湖有顶托作用,9-10月份干流高水位时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对鄱阳湖其它时期的湖水位的影响十分重要。可见, 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作用,鄱阳湖向长江出水过程比自然状态下提前了1-2月 。 2. 有人会说,那么等三峡水库下一年泄水的时候不是加大了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流量么?不错,每年12月至下年4月期间,三峡水库内储蓄的水量必须向中下游河道释放,加大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枯季水量与水质有利。但是,鄱阳湖很难享受到这一好处, 这一时期长江干流与鄱阳湖水位总体上处于低位, 三峡水库这一时期补充的来水量还不足以大幅度改变鄱阳湖至长江的水位比降,从而对鄱阳湖产生明显的顶托作用,更不用说形成逆比降,产生倒灌鄱阳湖的水文过程了 。2011年的数据支持了原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据鄱阳湖水文局的数据:“5月18日,三峡大坝的蓄水量是226亿立方米,最近几天每天以3000m 3 /秒的速度放水。但是这个水量最远只能影响到鄱阳湖湖口地区的水位,对星子站以南的湖区基本没影响”。 3. 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之一是防洪,或更精确一点说,是减缓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所以,类似历史上长江中下游的大洪峰将很难见到 。1954年9月8日, 长江干流水倒灌鄱阳湖的流量最大达9450 m 3 /s。所以,以后 长江倒灌鄱阳湖的水文过程将产生趋势性变化:频率趋低,强度趋弱 。 4. 水库蓄水过程大幅度减少出库流量,降低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位,直接影响鄱阳湖水文变化。此外,三峡工程的存在对鄱阳湖水文还有间接的、长期的影响。 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从长江上游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泥沙数量大幅度下降 (有兴趣者可下载阅读本人有关学术论文: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into the sea over the post-Three Gorge Dam period: A Discussion (见: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 , 网址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scholar/homepage/281886 )。 河道的下切导致长江枯水期同流量水平条件下水位下降,加大了鄱阳湖至长江干流之间的水位比降,使鄱阳湖出流速度加大,即湖泊水位下降 。 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三峡工程导致了鄱阳湖水文的趋势性变化:(1) 每年9-10月份三峡水库蓄水,鄱阳湖提前进入净失水期;(2)洪季三峡水库的对洪水的削峰作用,削弱了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和倒灌作用,不利于鄱阳湖水量的补充和高水位形成;(3)三峡工程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冲刷导致枯季同流量条件下干流水位的下降,有利于鄱阳湖水量进入长江干流河道。 但是,并 不能把所有不利因素都归因于三峡工程。也有一些其它区域性因素加重了鄱阳湖的低水位 。如:(1)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巨量采砂,显著改变了河床的地貌形态,进一步加重枯水期同流量水平条件下长江水位的下降。 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曾在2006年曾向国家提出建议(见: 陈西庆,2006年,“关于进一步保护长江中下游-河口床沙资源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2006年第6期(总第325期),单行本,1-8页; (2)鄱阳湖周边地区耗水量的大幅度增长,这是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 下接第3部分: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3)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3) 2011-6-12 18:28 让我们转到鄱阳湖建坝这个话题上来。 在本专题开头,我们已经谈到, 在全球气候变化、三峡工程及其它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和鄱阳湖流域区域变化的背景下,鄱阳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形势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湿地生态系统正经历着迅速及趋势变化, 这种变化是空前的,是人类历史上未曾经历过的。这一变化导致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诸多问题与危机。 所以,近年来由江西地方政府主导的建坝呼声是可以理解的。据国内媒体报道,2011年6月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临鄱阳湖视察旱情期间,陪同温家宝调研期间,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对总理表示:“希望中央尽早批准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工程是民生工程、富民工程,还是生态工程”。然而,有学者抨击这一工程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国人心目中,“大坝”这词的形象也不佳。以至于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不承认是在建大坝。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该厅长解释称,“没有大坝这一说,我们从来都叫闸”。 那么,是大坝还是“大闸”呢?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定义是国际大坝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 ,简称ICOLD,该组织成立于1928年) 给出的定义是: "坝高到达15米以上(从基部开始起算)、或坝高在5-15米之间并具有300万立方米以上库容"。世界大坝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Dams(WCD)也采纳了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定义。 鄱阳湖建坝后新增的库容远远大于300万立方米,坝或闸的高度不可能低于5米,所以,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定义,该工程在类型上应该是属于大坝 。在世界上,沿海国家修建了众多的挡潮闸,防止风暴潮对低地海岸地区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灾害。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Delta Project),这类“闸”只是在风暴潮来的时候暂时关闭一下,不形成库容。 对于在河流与湖泊上建坝,持抵触情绪与反对意见的首先是生态学家,中国与外国都是如此。 河流和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干支流、河湖、河海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在维持健康河流状态中占有首要地位 。 生态学家对长江珍稀洄游鱼类(包括江豚)在建坝后如何自由过闸忧心忡忡,鄱阳湖被视为江豚在长江中下游最后的避难所 。建坝对长江中下游洄游性珍稀鱼类的影响还是局限在中国境内的事情, 而全球范围内迁徙的候鸟保护问题则更是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占江西省湿地总面积的97%,也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1992年鄱阳湖成为首批列入拉姆萨尔国际公约(Ramsar Convention)保护的七个湿地之一。白鹤是鄱阳湖的标志性冬季居民,每年4000多只白鹤涌向这里,占到整个现存种群的95%。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2009年3月拉姆萨尔公约秘书处曾写信给中国的外交部长杨洁篪提醒,公约缔约国必须“维护所有拉姆萨尔指定拉保护区的生态特性”。中国当然希望在世界上维持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鄱阳湖建坝作为国家决策,应该回答国际社会对鄱阳湖大坝对白鹤影响的关切。 下接第4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4)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4) 2011-6-15 19:06 尽管鄱阳湖建坝对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详细分析与探讨这些影响,还必须首先回到水文问题上来,这是产生影响的动力源。 首先,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与湖泊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学界经常运用的术语“江湖关系”。为什么要重视这种江湖关系?因为长江干流与湖泊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关系在世界大河中,是少有、甚至独特的。无论是研究长江干流河道和湖泊的地貌演变、沉积还是水文特征与变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江湖关系问题,否则,这种研究只能是肤浅的、孤立的、静态的、短时间尺度的研究。反对者认为:建坝将改变原先自然状态下的江湖关系,引发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变化。从地方社会与经济角度出发,江西省地方政府认为:可以通过大坝的设计方案(如降低坝的高度,增加季节性关闭的闸,增强干流与鄱阳湖之间的连通性,等等),减轻对大坝、或所谓“湖控工程”对江湖关系的影响。另外,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认为是“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待续! 谈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之二:软工程措施优先 热度 1 2011-5-31 14:35 前已述及,河流与沿海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工程可分为硬工程( hardengineering )和软工程 ( softengineering ) 。硬工程通常定义为:利用人工结构对自然过程进行 “ 可控的破坏 ” ( controlleddisruption )。但对于涉水土木工程来说,所谓“可控的破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 145 次阅读 | 1 个评论 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 热度 1 2011-5-29 21:22 长江流域以大型水库为特征的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日趋强烈,尤其是这种状况又是发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对长江中下游的水资源与河流与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忧心忡忡,2007年在繁忙工作之余,挤时间研究了三峡工程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水资源、尤其是枯季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这一研究成果以科技建议的 ...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 151 次阅读 | 1 个评论 谈中国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之一:论工程与水利工程 2011-5-29 18:28 一、论工程与水利工程 在现代社会中, “ 工程 ” 一词有狭义 与广义 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 “ 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 ” 。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 ...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 195 次阅读 | 没有评论 怒江开发?官员应在公开媒体面前管好自己的嘴 热度 6 2011-2-2 11:59 据中广网北京1月30日报道,国家能源局某官员近日在“中国三峡杯”全国首届水电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个人认为怒江一定会开发,因为怒江的上游、下游都已经在建设,过去有人提出,要留一条生态江,我认为其理论、实践都不那么现实,所以我们希望能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 ...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 | 465 次阅读 | 6 个评论 扩展阅读 ▌ 三峡工程的代价 郭玉闪 三峡工程很可能会是一场大灾难。 这场灾难会带来的后果,虽然尚未发生,但早为人所料。 世间大概再没有比事前知道恶果却又无力阻止更伤心的事情了 。当年三门峡水库要上马,黄万里先生一再反对和警告,可惜当权者不理睬,结果是恶果一一兑现,一个花了40亿(预算是13亿)的水库刚建成不到两年就淤积严重,泥沙一直淤积到西安,富饶的渭水平原沦为盐碱地,大量移民被迫背井离乡,这种牺牲最后却成了笑话: 这个水库毁了数十万人的家园,毁了黄河,换来的却是一个废库和陕西的水灾 。 不幸的是,即使是三门峡水库这样的灾难也没能让当权者多些畏惧心。翻看李鹏的三峡日记会发现,“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原来是因为这天邓小平明确表态支持中坝方案;可见, 在三峡工程的决策上,和当初三门峡一样,依然是谁官大谁有份量。用不懂水文水利乃至工程的政治人物来做决策的最大依据,这是李鹏为首的政府高层官员决策三峡工程时犯的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李鹏日记里还记载着1990年王震同志对三峡工程的挂念,但唯独不见对黄万里先生的任何记载。事实上,作为曾经成功预见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果的大科学家,黄万里先生拥有着崇高的声望,可是,这样一个行内权威在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工程里,不仅仅没有被吸收进三峡工程论证小组,甚至官方对他完全视而不见, 黄先生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先后六次写信给中央主管官员,包括钱正英、江泽民等,阐述三峡大坝不可修的道理,但没有任何回音;由于忧虑三峡工程会带来的严重后果,黄万里先生一度考虑要将国务院告上法院,直到临终前黄先生都对三峡工程念念不忘,连遗嘱都在交待对长江的治理之策。 三峡官方很多人包括潘家铮、蒲海清等都曾先后表示说,反对意见对三峡工程是有益的,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似乎在三峡工程上反对意见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些明显虚伪的话还一度四处流传。其实,且不说他们对黄先生的完全漠视,即使是李锐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具有重量级身份的反对者,在表达意见时也遭到了“组织待遇”。李鹏在1996年4月15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昨天,江泽民同志在电话里向我谈了几点:李锐上书要求停建三峡工程已被制止,要他从大局出发。另外,在1998年4月25日他去看望生病的肖秧(主上派的主要人物,曾当过重庆市长、四川省长),提到:三峡工程议案在人大审议通过期间,他以四川省长的身份,对四川代表团做了不少工作,当时许多反对意见来自四川。这里的“做了不少工作”,显然也是要求这些反对意见要从大局出发。 所谓从大局出发,说的直白点,就是可以置科学于不顾:即使李鹏在日记里记载着他在各个地方发表科学治水的讲话,也不表示他对科学真有什么敬意。 李锐在回忆文章里提到,1986年开始的历经两年多的三峡工程论证,是由水电部门一手操作的一言堂,“凡是批评三峡工程的专家,多数都被排除在论证专题组之外,而且对这一工程批评最多的专家,水电部都一概不予邀请”,比如黄万里先生与李锐这两位最著名的反对者都被排除在外。 讨论蓄水位时,最终选择的方案是领导在开始就授意的175米蓄水方案; 泥沙试验,1988年7月,按1954年大水大坝蓄洪至175米北京水科院泥沙研究所做的泥沙模型试验显示,“重庆最大的九龙坡港区和朝天门港区的淤积很严重,再经两年尽量排浑也冲不掉;原在码头附近的深水主河槽已被淤塞,而主槽移到对岸去了。长江科学院同时也做这个试验,与北京水科院的结果很相似。 但是在以后几次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汇报中都没有提及这个泥沙试验所得出的严重淤积情况。”(陆钦侃等2004年) 1 可是,客观规律并不会因为领导讨厌就自动消失,黄万里先生对三门峡的预言已经是一个例子;在三峡工程上,黄万里先生反对的更激烈,因为 在长江上建坝后果比三门峡更严重。长江三峡工程与黄河三门峡水库一个巨大区别是,淤积三门峡的是悬浮在水里的小颗粒的泥沙,可以设法用水冲出水库,而长江除了泥沙外,还有沿河床移动的砾卵石,按黄万里先生的估计,重庆以上长江砾卵石夹底沙的年输移量约有一亿吨,修坝蓄水后这些砾卵石一粒都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后就会堵塞重庆港。 三峡公司的工程师却不承认这一点。2003年潘家铮接受卢跃刚采访时对黄万里先生的估计嗤之以鼻,认为黄万里先生既没有把观点发表在什么负责任的论文里,又没有什么可靠的观测或者实验可以佐证,似乎黄先生这个在学术上最有份量的反对者只是在胡闹。事实上,黄万里先生关于长江砾卵石输移量的见解都发表在《水力发电学报》上(1993年,1995年),而且他还“曾步行六次勘察岷江、乌江、涪江、嘉陵江,行程三千公里”;他对三峡砾卵石淤积的意见是专业且不容忽视的,相反,潘家铮的傲慢和虚伪则表露无遗。 三峡大坝在经历数次实验性蓄水后终于在今年(2010年)10月26日蓄水至175米,所以黄万里关于三峡大坝的预言也许将很快可以得到验证:如果黄万里等专家关于三峡泥沙的观点是对的,那么 当水库蓄水到175米时,库区回水将上达重庆,若遇到大洪水,河水携带的泥沙能把重庆淤积变成死港,而且嘉陵江也会因为淤积而抬高水位从而使重庆处于水灾的威胁之中。 担心三峡大坝会被砾卵石迅速淤死,这从八十年代水电部门极力推动三峡大坝上马开始就已经屡屡由专家提出,但却几乎完全被官方轻视或者忽略,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组织的正式的工程论证都一再把黄万里这样的专家排斥在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工程争议太大,所以政府先后组织了两次论证,第一次在1983年,由国家计委牵头,最后定的方案是蓄水150米的低坝方案,第二次是水电部组织的论证,前后历时两年多,得出的方案是蓄水175米的高坝方案;1992年最终拿到人大通过的是第二次论证的方案,而在这两次论证过程中,黄万里的观点都没有得到尊重和重视。 其实,对于工程应该如何论证黄万里先生也自有非常专业的观点。黄万里先生在1993年《对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文章里提到,拦河修坝是否可行,首要的问题是对工程环境作分析,其次才是工程本身的可行性(包括经济、技术、社会、军事等)分析。具体在三峡大坝的可行性问题上,首先需要分析长江宜昌以上河床演变机理,从而推断在长江建三峡大坝是否会发生砾卵石淤积库区,如若无法事先弄清楚砾卵石问题,则三峡大坝断不可修,也毋需再作后续的工程可行性(包括经济、技术、社会、军事等)分析。 所以,长江砾卵石的输移量和库区是否很快淤积才是三峡工程应否上马的最关键问题。也正是出于对泥沙淤积的忧虑,从九十年代三峡工程开始动工,已经木已成舟之后,在无法停止工程建设的情况下,一批老专家转而求其次,多次上书要求按低坝方案建坝,或者至少把水位定在低水位(150、160米)。1998年,陆钦侃、徐洽时等一批水利专家写信给江泽民与李鹏,要求把水位定在160米,把省下的钱用于上游工程(李鹏以不耐烦的口气在日记里提到了这件事情);到2004年6月,三峡已经蓄水到135米后,陆钦侃又一次联合300多名专家上书紧急建议,“三峡蓄水到156米后,一定要先停下来,不要贸然蓄水至175米,否则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包括上游洪灾和重庆港淤积”。 若只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泥沙问题一片光明。2007年底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表示,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排沙比高于设计预计值,特别是2006年和2003年,原预测入库泥沙量为每年5亿吨,实测仅2亿吨,说明来沙量减少,而排沙功能已达到设计要求。潘家铮则保证“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似乎确认三峡水库淤积问题已经解决,三峡完全可以快速提前蓄水至172米或175米。 可是,正如四川社科院专家鲁家果所分析的,“2003年水量偏枯,2006年是枯水年,四川、重庆大旱,水库又正在蓄水,如以这二年观测数据来推断今后入库泥沙量,难免以偏概全。只有经过一、二次较大洪水,我们才能较确切地判断河床推移质卵砾石及底砂对库尾淤积的严重程度。”另外一些专家,比如老地理学家金绍绸认为:如果蓄水至175米,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再次出现的话,库尾将淤积数亿吨泥沙和卵石,中国最重要的内陆港口重庆港将成为死港;还有国务院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成员荣天富,也曾明确说过,三峡蓄水175米以后,由于泥沙淤积,重庆的九龙坡港和朝天门码头都会出现断航。2006年2月,地质专家范晓作了一次三峡之旅,发现长江左岸一条支流乐天溪口已经被泥砂淤高成一大片滩地,溪流几乎被堵死,淤积的泥沙有20米厚,而“在重庆主城区汇入长江的嘉陵江,就是一个放大的乐天溪”。 重庆政府对三峡蓄水后港区汇淤积显然也是有认识的,所以才在2003年开始动工建设寸滩港。而且2004年三峡大坝蓄水一周年时,南方周末记者赴三峡调查时,重庆市交通委计划处副处长李昌均还曾对记者表示,“重庆港区淤积正逐步变成现实,重庆港区肯定是会淤掉的”。 对此,三峡总公司也并非全无意识,根据南方周末记者刘鉴强2004年的报道,“前任总经理陆佑楣曾对重庆方面说过,如果实在不行,三峡总公司可以出几个亿,把重庆的九龙坡港口搬到条件更好的寸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副总经理曹广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是,三峡公司主要打的算盘还是多蓄水,多发电,用发电收入来补助重庆挖淤。越快蓄水到175米就能越快获取更多的收入。这只要简单算一笔经济账就很清楚。三峡大坝每多蓄6立方米就可以多发一度电,当蓄水位从156米升到175米时,水库总库容从234亿立方米增加到393亿立方米,可以多发26.5亿度电,按三峡电力平均0.25元的售价计算,三峡开发总公司就可以多获利6.6亿元左右:而且按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的说法,“水库的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置换,重复利用。三峡利用完这些水,还可供紧接的葛洲坝电厂使用。因此,实际增发电量还远大于这个数。”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有陆钦侃、李锐等老专家不断呼吁低水位蓄水,实际发生的情况依然与他们的愿望完全相反;三峡大坝一直都处在加速蓄水的状态,原来的计划是2003年135米蓄水后四年,即2007年蓄水到156米,然后根据对库尾泥沙淤积实际测量结果以及移民的具体进度确定175米蓄水的时间,初步暂定为6年的观测时间,也就是在2013年蓄水至175米。事实上,2006年10月份,三峡大坝就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156米位蓄水;随后三峡开发总公司又在2008年初宣布,今年要完成第四期移民,并实现蓄水至172米或者175米,2010年10月,大坝蓄水至175米,比原计划整整提前3年! 一旦三峡工程完成蓄水175米,那么三峡工程的反对派在泥沙问题上就完全失败了,剩下的只能由时间来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否会像三门峡水库时不幸言中。如果确实不幸言中,黄万里先生已经在数年前去世,不用亲眼目睹灾难后果,但 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灾难,长江断航、重庆被淹、四川洪水…. 2 除了泥沙淤积外,三峡工程还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尤其在蓄水位不断增高之后,出现了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根据《财经》记者的采访,“三峡二期蓄水后,2003年前11个月整个库区的崩塌和滑坡体就达到了4688处。与2001年全年的2490处相比,短短两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其中7月13日凌晨发生的千将坪大规模滑坡更是一场大悲剧,大约2000万立方米体积的土石倾泻而下,导致24人丧生;地质灾害的出现并非出乎意料,八十年代水电部主持论证时有专门小组对滑坡地震等做过测算,但结论是:10万平米以上的崩滑体共有260处,不会对三峡工程造成影响。可我们仅从2003年一年实际发生的崩滑数量都可以看出当年水电部论证时的谬误之大!另外,经记者采访报道出来的,还有 水库污染、生态破坏、大坝碍航、移民生活无着落等等问题 。水库污染的严重程度也是事前没有料到的;而水库修成后会形成的黄金水道以及开发性移民的优点都是三峡主上派事前夸下海口的,如今和他们说的恰好相反, 三峡大坝船闸已经成了长江航运的障碍 ,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去三峡,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197天试通航中,有积压船舶的天数高达119天,其中,船舶等候时间最长的为5天5夜”。 至于移民问题就更严重了,财经文摘的记者到三峡库区调查时,记录了一段可以代表多数移民心声的一段话:“如果地质风险,上面会考察,这里不能住人,就搬走了,危房就加固,整修。关键是人民生活问题,大坝移民影响到了人民的生存。现在老百姓没法生活,接连不断上访,个人的,集体的,随时都有。我给国家算了一下,移民搬迁户均不足一万,安置一个人,人均不足八千元。所以我们三峡移民就依靠上访,但是上访就被镇压,多次镇压。”从移民的反应看,开发性移民并没有把移民移富,相反,移穷了;客观的说,当年力主上马三峡工程的,包括李鹏、钱正英等,都把移民工作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不断强调,但现实是,移民工作的难度不是靠一厢情愿和一点决心就可以完成的;李锐曾说过,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问题,超过了地质灾害,新安江水库修好都快50年了,移民问题依然存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对记者表示:“2006年3月我担任重庆副市长,记得当时接受任命时,组织上对我说,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移民的重点在重庆,三峡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坦率地说,我压力很大”,事实上,重庆能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所要承担的移民工作,有李鹏日记为证,他在1996年8月1日里写道:加快重庆市的组建工作,把移民的担子由四川省转到重庆市的身上。 移民工作长期而复杂,充满了各种变数。比如移民数量就大大超过了计划数。根据鲁家果先生的核算,“截至2006年底重庆库区计划移民95.13万人,其中城镇63.6万人,乡村31.5万人;实迁人口102.3万人,其中城镇67.88万人,乡村34.47万人(以上均不含安置人口)。如加生产安置20万人(乡村已安置8万人左右)与2007年及以后移民15万人,仅重庆库区移民总数将达137万余人,超出移民计划42万余人”;三峡百万移民将来会如何演变,也许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里才能看清楚,但总的来说,实在不容乐观。 3 所有围绕三峡大坝产生的问题,在三峡大坝一米一米的增高中也一点一点的累积。究竟中国社会为三峡工程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很难追问,却又是任何一个关心三峡工程命运的人都会不由自主追问的问题。 当然,三峡工程带来的全部代价是不可能统计的出来的。但是,工程本身需要花费的直接成本,在工程开始之前可以预估,在工程开始之后则可以直接统计;所以如果关心三峡工程的代价,可以从工程预算与工程决算开始谈起。 工程预算,在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修建三峡工程决定之前,八十年代两次论证都提出过。第二次由水利电力部主持的论证会上提出的工程预算是当时争议的焦点,这个论证会从1986年6月开始持续了2年8个月,中间经历了共10次论证会议;1988年在第九次会议时,水电部论证小组按“坝高185米,蓄水位175米,施工期32年(1989年-2020年),2000年发电”的大坝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预算方案:按1986年底价格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共361.1亿元(根据能源部高级工程师丁功扬在第九次论证会上的发言,其实静态投资预算里还有一个经营成本58.31亿,总静态投资应该是419.4亿),其中枢纽工程投资187.7亿,水库移民赔偿110.6亿,输变电投资62.8亿;而在考虑了物价上涨和部分投资利息后,动态投资总额应该为:934.5亿。 这个预算一公布就遭到了孙越崎、林华、王兴让、乔培新、陆钦侃等十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他们一起发表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的意见与建议》,其中专门提到静态预算361亿的估算不足,理由有:第一,87年88年物价上涨幅度很大,用86年的价格计算低估了静态资金;第二,少算了库尾淤积带来的治理费用和移民费用;至于动态预算934.5亿元,比较这群老专家算出来的结果就差的更远了,算法是由乔培新(曾担任过人民银行副行长)提供的,他在静态预算361亿的基础上用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每度电不同还款额度以及不同期限的贷款年限来计算,如果贷款利率按国家优惠价,那么动态投资额在787亿~3203亿之间,如果按基建投资利率算,那么动态投资总额在2861亿~5843亿之间。 在1989年第十次论证会上,也是最后一次论证会上,水电部论证小组对这些老专家的意见几乎全盘否定,在能看到的材料里(《三峡工程的论证》,潘家铮等,1990年),唯一一个能支持这些老专家部分观点的是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顾问的石衡,他在第十次论证会发言上提到:“报告中静态投资用1986年价格为361亿元不合适,预计1989年才提出可行性报告,建议调整改用1988年价格为基础,然后按分年投资和物价上涨指数逐年计算,累计后为总的静态投资,可能大于报告中的673亿元,该多少即多少”。他发言里说的673亿总静态投资,应该是第十次论证会上将(在枢纽工程、移民、输变电工程之外的)经营成本等都计算进来的数据,如同第九次论证会一样;这些对公众“隐藏”的数据,在以后按1990年价格、1993年价格计算的预算里也同样没有出现。 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或资料,是回顾三峡工程预算历史时一个显著的困难;我们只能从那些在论证会上发言人说的一些蛛丝马迹里推断出一些内容来,比如我们可以知道水电部论证小组用世界银行也使用的Gesp数学模型来计算比较不同三峡工程间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发现水电部门对外宣传的预算和实际数目存在着差距,他们对外宣传的预算费用一直都没有枢纽工程/移民/输变电工程之外的成本,但实际上第九次和第十次论证会上最终的静态投资数目都还包含了其他成本,也因此总静态投资数目超过了他们对外公布的数据,难怪乔培新先生接受李树喜采访时所说的(见《长江长江》,戴晴主编,1989): 总投资概算埋伏太大! 其实,不要说可行性报告里计算三峡工程花费的细节了,当时,那些反对三峡上马的人即使只是想要传播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困难的。1987年,《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一书影响广大,将对三峡工程的讨论从专家圈扩散到了社会,这本书因为主要汇集的是“反上派”的言论,因此在出版之前如果没有出版社编辑据理力争,肯定就被领导(按黄万里先生留下来的文字,此领导当是李鹏)禁止了,主管论证部门的甚至“宁愿出资收买全部(3100册)新书,也不准让新华书店公开发售”;可见,虽然一直号称要在三峡工程上民主决策,实际上三峡“主上派”的盖子捂的有多紧! 预算上的埋伏,还有一段历史可以说;按1986年价格计算的三峡工程361亿静态投资总额,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论证时是官方关于三峡工程预算的标准说法,官方的第二个标准说法是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预算案,“工程静态总投资按1990年价格水平计算为571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298亿元,水库移民投资186亿元,输变电工程投资87亿元”,从法理上说,这个方案是最具权威的,但事实上,这个预算方案被官方提及的次数最少。因为很快,到1993年10月29日,也就是离92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提案一年多点,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在梅地亚宾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按照1993年5月的价格水平,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库区移民安置三项费用加起来,总投资(静态投资)是954亿元人民币”。 从1988年到1992年再到1993年,三线工程静态总预算从361亿升到571亿再升到954亿,几年内就将近翻了两番。而物价指数,按国家统计年鉴的数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6年到1993年,累计上涨不到2倍(1.9倍多点),如果这些预算变化里没有埋伏的话,只靠物价指数是无法把361亿变成954亿的。 第三个预算中的枢纽工程静态投资500.9亿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1993年7月份批准的,水库移民搬迁与安置400亿元的静态总投资是在1994年11月批准的。这两项都是以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的,合计总投资有900.9亿元,折算成动态投资总额应该是2039亿;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预算数字是三峡官方从94年开始对外的唯一标准说法,而且每次都会强调三峡工程结束时动态投资能节省200亿,即使从94年到2007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标准说法也从来都没有换过。 如果仔细检索的话,可以发现,这个标准说法最初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把手陆佑楣说的;李鹏在三峡日记里1998年10月18日这天,记录了陆佑楣向他做的关于三峡工程投资情况的汇报:“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其中静态900亿元,物价上涨749亿元,支付利息389亿元;由于物价和利息降低,可能节省出200亿元”。 之后,2000年三峡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当时是副总)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三峡工程的投资包括两方面:一是枢纽工程的建设,所需静态投资为500.5亿元,另一部分是移民搬迁费用,静态投资为400亿元。整个工程共需要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这是按1993年的物价水平预测的。……到目前为止。工程投资完全控制在初设概算之内。如果宏观经济状况不发生大的波动,到2009年大约只需要1800亿元,即可完成三峡工程建设,比预计的动态投资少200亿元左右。” 然后是2001年的三峡总公司副总郭涛、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对媒体透露总动态预算将节省200亿,控制在1800亿之内;2002年郭树言、李永安又对媒体透露工程动态预算“1800亿以内,节省200亿”;直到2006年,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副总曹广晶还在对媒体透露同样的消息,而媒体似乎得了健忘症,依然孜孜不倦的报道“据三峡总公司透露…”一个十年前就定调、十年内一再重复的标准官方消息。不得不承认,三峡官方的宣传政策做的非常好;三峡工程从94年施工到现在也经15年了,三峡总公司居然能把工程实际决算情况捂的严严实实,而对外则唱高调与表功并举,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国家节省了200亿投资的口径,可惜,这样出色的表现反而让人无法相信它的真实性。 三峡官方1800亿预算说法中,最蹊跷也是最大的一个漏洞就是,整个输变电工程投资预算居然完全消失了,似乎三峡工程从一开始就没有输变电工程这一回事。但事实上,在92年人大通过的预算方案里,输变电工程的静态预算有87亿元,占总投资的15%;到93年的预算里,输变电工程的静态预算已经大幅增长为275.32亿元(也是按93年5月份价格计算的静态投资),突破92年人大预算的幅度甚至超过了整体预算突破的程度,而到2007年底整个工程全部完成,官方宣布的最终动态投资额为395亿元,折合为静态投资则为322.75亿元,超出93年预算47.43亿元,超出92年人大预算235.75亿元,是92年国家正式批准预算的3.7倍!这么高数额的投资,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 三峡官方对此的辩解是三峡总公司不负责输变电工程建设,问题是,当年为了论证三峡工程应当上马,同样是这一批人,大谈三峡工程对缓解国家电力紧张的重要作用,强调发电是三峡效益的重要一部分,那么把三峡的电往华东华中电网输送的工程怎么可能不属于三峡工程的一部分?怎么能不计算进三峡的总投资里?又如何能推卸的掉呢?三峡官方一方面将静态总投资高达322亿的输变电工程剥离出来,一方面又大谈特谈三峡工程比原预算节省了200亿,这样打埋伏、耍花枪,也未免太不把全国人民的智慧放在眼里了。 虽然三峡官方遮遮掩掩,1992年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提案后,在安排输变电工程如何建设方面的变化依然有迹可寻。李鹏日记在1994年9月13日里记载着他与邹家华、郭树言(时任三建委副主任)、陆佑楣(时任三峡公司总经理)等决定“把输变电工程列一专项,建立一个全国电网建设公司来经营”;随后,国家电网建设总公司于1996年6月18日正式成立,1997年更名为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不过没过多久,也就是1998年12月,就撤销并入刚成立不久的国家电力公司,成为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分公司,到2002年12月,又重新成立为国家电网公司;不管这个公司前后怎么变化,反正三峡输变电工程是完全托付给它负责建设了。 4 国家投入到三峡输变电工程上的钱,也属于三峡建设基金,是从属于三峡建设基金的一个专项资金,叫三峡电网建设基金,按照《三峡电网建设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电力加价征收的建设基金中有两部分属于电网建设基金,一是三峡工程第一批发电机组投产受益地区每千瓦时电加收6—8厘,二是四川省和重庆市每千瓦时电新加征的3厘钱(这部分钱专门用于三峡电站至四川、重庆的送变电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在资金管理上,虽然三峡电网建设基金由国家电网公司具体使用,但是受三峡建设委员会领导并负责。 作为专项基金,三峡电网建设基金是不能随便挪用的;不过,在官方编制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大事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1998年1月份,也就是三峡二期工程刚刚开始之际,李鹏、邹家华决定将1997~1999年用于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基金调剂给三峡枢纽工程和移民迁建工程使用,2000年、2001年再返还给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就是后来的国家电网公司)用于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水电部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时,在资金筹集和财务分析上说的头头是道,打了很多包票,其中之一就是三峡工程投资依我国国力完全可以承受,并列举过多种融资渠道;可从工程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在三峡工程开工三年多,资金筹集就曾陷入到困境中,甚至需要挤占输变电工程的钱来保证枢纽工程与移民的进展,导致1999年电网建设资金不足,只好由电网公司尽力设法向外方融资。 从三峡工程建设年鉴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在三峡工程开工前几年,直到1999年,三峡建设基金的征收都不太顺利,地方电力公司还是颇有抵触情绪的,而且因为工程遭抵制使得向国外贷款也不太顺利。另外,通过李鹏日记里的记载,也能隐隐猜到三峡移民工作在开始时并不太顺利,腐败严重,而超支不少,比如,1997年12月4日,他这样记录:二期工程投资原计划720亿,要增加80亿元,郭树言说移民可能要增加一些。 由于整个工程一直都是不透明运作,工程决算的实际真相我们很难得知。不过,可以肯定,尽管三峡总公司对外一直宣传1800亿的说法,对内他们应该另有一本账。三峡工程著名反对派,戴晴女士就曾提过另外一个数字,她在96年提交给全国人大的信里提到,“1995年秋,当三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从技术的角度看工程已不可逆转时,三建委副主任、三峡工程投资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在回答朱熔基副总理对总投资的询问时,所报数额为¥6000亿”(戴晴在另一篇文章《三峡工程蠹虫》提到的陆向朱镕基汇报的时间是1997年)。 为了让项目通过,采取开始时报比较低的预算,等到项目开工木已成舟时又不断追加预算,这种项目被人们称为钓鱼工程;钓鱼工程这种事情我们并不陌生,当年葛洲坝工程,1970年开始时的预算是13.5亿元,随后1974年由于工程质量过差,不得不将概算增为35.56亿,到一期工程结束,二期工程开始时(1983年)又一次将工程总预算增加到48.48亿;李伯宁曾辩护说,第一次预算是文革产物,不能算数;可是,第二次将预算增加是八十年代的决策,而且超出预算的比例高达36%,这绝非小事。 三峡工程在八十年代就被人批评将来会成为钓鱼工程,三峡总公司将工程决算实际情况捂的这么紧,而对外又一直只说为工程节省钱,动机之一应该是想避免被视为钓鱼工程。可是,如果陆佑楣向朱镕基汇报的6000亿属实,那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钓鱼工程! 即使三峡总公司否认6000亿的说法,他们也无法否认,三峡工程确实引发了许许多多他们控制不住、也掩盖不了的问题,包括移民增多、库区污染、地质危害等等,而治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大笔投入,典型的比如清库费用,工程预算里是没有这笔钱的,可是水库污染又必须解决,结果到2000年时,钱正英和张光斗跟三建委要求追加投资3000亿元用于清库,只此一项就超过了工程预算总费用,而如果所有类似的追加费用最后中央政府都不得不去满足的话,那三峡工程不就是一个典型的钓鱼工程嘛! 2005年,戴晴女士在北京做公开演讲时曾感慨道:“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了,文物保护没钱,中央追加(30亿);水库清库底没钱,中央拨款(一期50亿)。移民由当地安置改外迁,要填多少钱?巴东新县城整个搬迁,要多少钱?发电机从26台增加到32台,钱哪里来?升船机上马,又要花多少?…1980年代我们就说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三峡工程必是个不断要挟的钓鱼工程、无底洞,15年过去,已经得到证实。有人估计6000亿已经打不住了,一个“体制内人士”告诉我,戴老师,你说一万亿,只少不多”。 是的,从三峡工程开工到现在,快15年过去了,国家为三峡工程多付出了很大代价,即使这些代价至今还无法全部算清,但也不是三峡总公司“节省200亿,总投资会控制在1800亿”这样一个拙劣的说法可以掩盖的住的。 5 多年以来,对三峡工程预算的关心甚至质疑,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就一直都不乏其人。直到最近,2008年两会期间,来自重庆市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程贻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三峡工程现在接近尾声,应该向全国人民交个账。 比较明确追问三峡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钱的是林培榕,他在2004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老百姓应当有知情权——就三峡工程总投资超预算与潘家铮商榷》,不仅谈到三峡总公司宣扬1800亿预算的谬误,而且还提到三峡工程在移民费用与环保费用上的节节攀升。按他文中的估计,三峡工程最终移民费用要花掉800-900亿,远远超过92年人大批准的预算186亿。在环保费用上的投入也是当年预算所没有,但是林培榕指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所的透露用于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393亿元资金,仅此一项就相当于三峡工程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而且为了治理三峡工程带来的各种问题,未来肯定还不断需要新的投入,林培榕称之“防治是无休止的,投钱更是无止境的。” 给三峡工程算账,直接目的是要讨个明白,看看让全国人民付出这么大代价的工程究竟值不值。事实上,即使不考虑三峡工程上马后钓来的追加投资,只从纯粹水电工程的角度判断,三峡工程的造价也是昂贵的,这一点即使是极力为三峡工程辩护的人也不敢否认。 八十年代,在水电部领导对三峡工程第九次论证扩大会上,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院规划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丁功扬将三峡工程与可能的替代方案,也就是长江支流上的水电工程(溪落渡、向家坝、构皮滩替代方案)作了一个比较(在88年版本的预算基础上),他承认:“其它地区有些水电站就电站本身而言,技术经济指标优于三峡工程,如,平均单位千瓦投资为1301元(三峡工程为1687元),平均单位电度投资为0.25元(三峡工程为0.355元),这些电站如果只在四川、贵州开发应用,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能源开发项目。”但最终他论证三峡工程更优越的方法是把输变电工程的费用一起计入,认为三峡工程的地理优势使得总成本会比这些替代方案更低;而事实上,我们前面已经提及,三峡输变电工程最终耗费的投资远超过开始的预算。 黄万里先生对三峡工程造价也有非常专业的发言,尽管他曾强调只要三峡泥沙淤积问题没搞清楚,就毫无必要开始后面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包括经济可行性。他先后数次致书国家领导人,其中至少两次谈及三峡工程的经济评价。他在92年三峡刚通过人大投票时致书江泽民等新的国家领导人,谈了四点反对三峡上马的意见,其中第三点是:“三峡坝工经济可行性是根本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美千瓦投资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方法是错误的。” 93年,他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写的信里又写道,“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实际造价之高,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且不论摊派到发电的静态经济成本按1986年物价300亿元是否属实,并缩短工期为15年,投资逐年平均分配,到完工时实际投入为666.45亿元(见《简释》文)。但是审核的报告竟按开工时的成本计算,若也按15年工期,则仅159.54亿元。这样,缩小了造价成为1/4,即隐瞒了实价的3/4。这样,经济可行性自然就成立了。这一错误,凡建设领导都该懂得而负责。所以长江三峡高坝不仅因其破坏航运和农业环境而不可修建,而且其本身价值也不成立。三峡电站20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有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堪负担。理应从速修江西湖南山区所有大中型电站,以供应东南各省电能燃眉之需。” 循着黄先生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在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发布的《2006年电力工程项目造价》里,2006年新建水电工程造价单位造价为5754元每千瓦,其中大(I)型水电开发造价为3871元每千瓦,按国家标准,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以上的称为大型水电站;其中大于75万千瓦的为大I型;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如果算上地下机组则总容量为2240万千瓦,属特大型水库,即使按官方报告的预算1800亿计算,每千瓦造价为8035.7元,如果不计入地下机组,单位造价更高为9890元。相比2006年国家大(I)型水电开发造价3871元每千瓦,三峡是它的两倍有余了。 这还没把三峡工程前期论证费用计入。一般来说,大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与设计费用花费不菲,黄万里先生在《怎样决定三峡大坝是否修建》一文里提过一个比例,即可以占到工程造价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三峡工程造价巨大,当年又引发了那么大的争吵,前后经历了两次规模巨大的论证,论证费用肯定比之一般的工程论证要大不少;可惜,这方面数据从未曾公布。唯一报道过的是八十年代末水电部主持论证时花在泥沙论证上的费用,在樊云芳等写的《三峡工程论证始末》里提到,“泥沙论证小组最后的论证结论是:情况已清楚,问题可以解决。而每个字的论证代价是100万元”,也就是共花了1100万元。另外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是1986年8月开始水电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合作做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为这个可行性研究加拿大政府出了1300万加元。可见,八十年代中国政府花在三峡工程的论证上的钱至少过亿。 如果再把三峡工程开工后带来的其他各种治理成本以及工程超支的成本一起计入,把因三峡工程开工而挤占掉的其他水电工程能产生的效益一齐计入,那么,这个工程相比长江支流上的替代方案就更昂贵、更不可取了。当年,在这些治理成本与超支成本都被主上派用一堆保证和证明掩盖住时,李锐等老专家就已经指出,一意孤行上马三峡工程将对国家水电开发造成严重的挤占:“1979年我复职后在水电部工作期间,体验过葛洲坝工程对其他项目的冲击和影响。当时,由于葛洲坝工程吸走了大部份水电建设资金,结果许多急待开工的水电项目(如龙滩等)就只好靠边站了,许多在建工程也都因投资紧张而拖延工期。所以,在三峡工程上马前,我曾预言过,一旦这一大工程上马,水电就没有什么文章可做了。因为,三峡工程一开工,国家就没有钱投资其他的水电项目了。电力部有一位管水电的副部长,当时并未重视我的这个预言,等到三峡工程一上马,他才意识到,李锐说中了,水电建设真的没钱了。所以,他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风力发电上去了。”(李锐:《回忆三峡工程上马过程的始末》) 更严重的是,三峡工程吸引走了水利部门对长江中下游防洪部署的注意力,98年长江大洪水过后,黄万里先生对失责的水利部长钱正英有极其严厉的批评:“查水利部于1980年7月30日由钱正英签发上报国务院的(80)水办字第80号文《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报告》,对长江中下游作出了近十年(l980~1990)防洪部署,主要为:培修巩固堤防,尽快做到长江干流防御水位比1954年实际最高水位略有抬高,以扩大洪水泄量;落实分蓄洪措施,安排超额洪水。上述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应在1990年完成,但因实施不力,完成很差。1987年8月7日水利电力部又由钱部长签发了(87)水电计字第313号文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执行情况的报告》,要求推迟至1995年完成此项任务。但是到1998年大洪水来临时此项任务仍未完成。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三峡工程论证期间,不少专家强烈呼吁先做好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再兴建三峡工程,作为水利部长是怎么想的?是否存在“等待三峡工程和有了三峡工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在作祟?很值得深思。l980年所定长江中下游防洪部署,以防御1954年大洪水为标准。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比1954年小,如能按照所部署的培修加固堤防和落实分蓄洪措施,完全可以安全渡过这次洪水,不会那样被动而酿成那样巨大的水灾损失。由于对培修巩固堤防不重视,1998年洪水时长江中下游堤防出现各类险情73825处,经广大军民奋力抢险,还造成淹没耕地354万亩,受害人口23l万人,死亡l526人,倒塌房屋212万间。如果长江中下游防洪部署能如期完成的话,本应可大大减少灾害,此岂不值得反思吗?” 6 然而,最可怕的是,江河长流,岁月推移,我们依然还要为三峡工程继续付出代价;当年论争中对立的双方陆续老去,留下的这个大坝和因大坝引发的一大堆问题,只要没到最后最坏的结果出现,只要人们希望减少或者延缓大坝可能带来的灾难,人们就得继续为它付出。 潘家铮在2007年岁末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责了一些妖魔化三峡工程的国外媒体,并且说:“…作为我个人,三峡工程耗尽了我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人们形容为妖魔、炸弹、一库酱油,心里很不好受,我希望这些先生们能够客观地报道中国,中国人民欢迎朋友们的批评和监督,哪怕讲得重一点,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请不要‘妖魔化’。” 应当说,由于三峡工程对中国至关紧要的程度,即使存在对立的观点,我们也不应该妖魔化任何一方。三峡工程不仅仅耗尽了潘家铮等大坝建设者半辈子的精力,更耗尽了像黄万里这样杰出的科学家的大半辈子;可是,在过去的历史里,对黄先生、对李锐、对陆钦侃等专家观点的压制,比外国媒体对潘家铮等的“妖魔化”程度来的更严重;这种压制,不仅仅消耗了这些专家宝贵的才华,而且也给三峡工程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避免妖魔化的一个恰当方法,是要给与各方观点公平论争的平台,既不能用组织原则和纪律性要求反对方闭嘴,也不能强迫所有对三峡工程开口评论的人必须有主流眼光,也即陆佑楣所说的在肯定三峡工程巨大贡献的前提下讨论三峡工程。在当下三峡工程已经建设的情况下,避免妖魔化更重要的方法是要透明化,把多年来被三峡大坝建设者们藏的严严实实的信息与公众共享,包括八十年代的可行性报告、工程历年的实际决算、库区治理的实际投入等等都公诸于众,把三峡大坝给中国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一一清楚的向人们展示,而不是多年如一日的说工程只会花1800亿,会节省200亿这样的谎言,或者指责批评者对三峡工程的妖魔化。既然潘家铮等自信三峡工程没有大错,又怎用担心别人错误的挑战呢?而且,既然选择了在三峡工程上耗尽后半辈子,又怎么会没有信心公开一切,让人相信你的贡献呢? 当然,在这一切尚未到来之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寻找真相,在宛如一堆碎纸的公开材料里复原三峡工程总代价的整个图案;和我们国家的转型一样,这件事情既难,又只是开始。 水危机终结中国繁荣? http://www.indaa.com.cn 2011-06-16来源:青年参考   “ 真正可能终结中国繁荣的问题是:水危机 。”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近日做客BBC节目,当谈到中国经济首要问题时,排除了外界最为瞩目的房地产,语出惊人。   洪玉兰在洞庭湖浅水区捕了近30年的鱼,这个夏天,她做了一件以前从不敢想的事:湖底散步。   “我还从未见过洞庭湖底呢,”她搓着手略带紧张地说,“一切是那么不真实。”   穿着还未洗去上个捕鱼季泥渍的橡胶靴,洪玉兰拖着步子,费劲地穿行于地处湖南省的这一片龟裂干涸的河床。几条倾覆的小渔船横七竖八地躺卧在湖底,死蚌及蚌壳遍地都是。这片如今干枯的湖底,是它们曾经的“家”。    新草如雨后春笋般长了起来,连成一片新生的“草原”,去年这里还是望不到边际的湖面,鱼虾穿梭其间多年来,洞庭湖一直是长江主汛期的防洪湖 。“不打渔,我就没收入。”洪玉兰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今年创纪录的低降雨量导致长江中下游流域水位急剧下降,一场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席卷数省,造成数百万人受灾。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水面已缩小到不足常年的45%,湖东侧有超过1000公顷的湿地完全干涸。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其水面面积也缩减到小于历史同期面积的1/5。   “连长江本身都面临干旱,不啻敲响了警钟。”《中国水危机》作者马军表示,长江流域供养着约4亿人口。   不独长江,正如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FOX)指出的,旱情如一个幽灵,已在神州大地徘徊多年,一再重创地方经济。“中国北方正在挣扎。”美国《纽约时报》以如此惊悚的开篇道出了它对中国水危机的忧虑,其笔触掠过“ 已污染到不可再提供饮用水的黄河 ”,直指 坐拥2200万人口的 北京 和1200万人口的 天津 , 这两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 地下蓄水层已干涸 蓄水层的积蓄需要花费上千年 。   12年来,北京遭遇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旱情最严重的干旱期。近日,北京水务局发布,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公尺,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短缺警戒线1000立方公尺。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政府为缓解水危机开出的药方。20世纪50年代首次研究结束后,该工程被搁置一旁,直到90年代中国北方被旱灾打击得抬不起头,政府才重新审查这项工程。2002年,国务院为中线和东线的开工亮起了绿灯。   《纽约时报》评价“南水北调”为“豪迈大气而代价昂贵”:每年从千里之外的长江抽调至少6万亿加仑的水,以滋润华北平原及其4亿4千万居民干涸的喉咙,而南方此时正在旱灾的侵袭下煎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湖北省内的丹江口水库为起点,水位从43英尺抬升到558英尺,一路从高向低流向800英里外的北京。可如今,丹江口水库正处于10多年来的最低水位。   国务院一位负责水资源管理的官员对《纽约时报》承认,“南水北调”工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但是他同时指出要解决当前的水危机,“我们已别无他法”。   今年以来,上海降水总量仅132.9毫米,是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而从5月19日开始,一场持续了9天16小时的罕见反季节咸潮突袭上海,突破了同期历史纪录。 旱情导致长江水位减半,由此造成海水倒灌,使得这座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水资源问题最严重的6个城市之一的工商业重镇,水危机日剧严重。   中国政府为此启用三峡大坝泄洪,以抗衡旱灾。预计到6月10日,三峡大坝放出的水足够填满200万个奥运会比赛用规格大小的游泳池。巴克莱银行石油分析师阿米拉·森表示,这样减少了水力发电量,每天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可能会增加30万桶。国家电网公司称,由于水电供应不足,电力缺口总量可能超过历史上最严重的2004年。   FOX指出,水力发电已占中国当前发电量的20%,“如果旱情持续,今年中国的用电需求将有40千兆瓦的缺口,明年将升至50千兆瓦”。   越来越多的工厂因为电荒而暂停生产。据美联社报道,虽然今夏30千兆瓦的缺口只占中国发电量的3%,但都集中在江浙两省的长三角工业区域。中国官方已警告上海以西的工业园区,在夏季的用电高峰期,他们将面临更严峻的电力定量配给。石化及塑料产品的制造商、小工厂将因此受冲击最大,但上海宝钢同样在需要削减产量的公司之列。   “真正可能终结中国繁荣的问题是:水危机。”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近日做客BBC节目,当谈到中国经济首要问题时,排除了外界最为瞩目的房地产,语出惊人。   “我不关心中国内战、瘟疫、骚乱、萧条或者其他所有类似问题。经济都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复原, 惟一无法复原的是水 。”罗杰斯称。   韩国《中央日报》亦把中国干旱称为:随时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熄火的“毒素”。   中国是联合国开列的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印度媒体《印度人》在论及全球水危机的文章中说,中印两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与西方国家有20倍以上的差距。而今,水危机真的已经上升到将“终结繁荣”的地步了吗?   《英文虎报》将中国的旱情视作全球水危机的先兆,悲观地预言, 人类社会将面临从未有过的水危机 ,却也凸显出了水资源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该报指出,在香港及上海的股票交易所,只有16支股票涉及水资源相关产业,却笃定“受需求推动,马上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在水资源领域涌现”。   路透社指出,长江沿岸的许多其他地区仍有足够水源养活大片稻田,中国经济规模之大也足以吸收此次旱灾冲击,而不至于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单单今年这场干旱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崩溃,但肯定会造成影响,反映出水资源压力给中国带来的威胁。”中科院水利专家夏军对路透社说,“ 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为经济发展正给水资源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灾害影响的方式和范围也在扩大 。”   德国日报《面对干旱》专号,报道了干旱的中国不可思议的奢侈运动虽然政府明令禁止,但在北京郊区,19座新的人造滑雪场以高尔夫球场的名义出现。按照环保人士胡勘平估算,北京市每年人工造雪的用水量至少100万吨,相当于北京市8300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总和。“除了靠引水来满足一座城市不断发展的需求之外,我们应该先清楚我们有多少水资源,再决定城市的发展规模,”王健说,“毕竟人们对发展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解决中国的水稀缺》研究报告称:“有效管理稀缺的水资源,以便在未来维持经济增长,是中国正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挑战。”在中国,每4美元的经济产出,就需要1立方米的水大致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路透社专栏作者赵岩指出,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在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GDP高于一切、集中决策;法律缺乏权威,违法成本低廉 。“ 崛起的中国似乎仍未真正意识到,不是将来是现在,水已经是我们的终极命题 。”赵岩意味深长地说。
个人分类: 科网群英烩|3251 次阅读|1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4)
xiqingchen 2011-6-15 19:06
尽管鄱阳湖建坝对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详细分析与探讨这些影响,还必须首先回到水文问题上来,这是产生影响的动力源。 首先,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与湖泊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即学界经常运用的术语“江湖关系”。为什么要重视这种江湖关系?因为长江干流与湖泊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关系在世界大河中,是少有、甚至独特的。无论是研究长江干流河道和湖泊的地貌演变、沉积还是水文特征与变化,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江湖关系问题,否则,这种研究只能是肤浅的、孤立的、静态的、短时间尺度的研究。反对者认为:建坝将改变原先自然状态下的江湖关系,引发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变化。从地方社会与经济角度出发,江西省地方政府认为:可以通过大坝的设计方案(如降低坝的高度,增加季节性关闭的闸,增强干流与鄱阳湖之间的连通性,等等),减轻大坝、或所谓“湖控工程”对江湖关系的影响。另外,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晓鸿认为是“三峡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江湖格局'”。 那么,迄今为止,学界对“江湖关系”有多少认识呢?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论述: (1)基于水文过程一般规律的认识与依据实测数据进行的诊断分析。据此,学术界对一些重要的“江湖关系”有了一致认识,例如长江干流对鄱阳湖水位的“顶托”与“倒灌”作用;鄱阳湖对长江下游干流的洪季分流作用与枯季补流作用,以及河流与湖泊之间泥沙和其它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等等。 (2)上述只是一般规律认识,对于操作层面,这种认识过于笼统,还不足以回答水利工程建设后的调度与管理问题。对于工程后的许多重要图景,原先的认识还远不够详细,一些重要变化与预测差异较大。用已建成的三峡工程为例,大坝建成后上游来沙量、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包括了坝下河床冲刷)和长江入海泥沙泥沙量等等都与预测值相差很大。再把与鄱阳湖相关的问题来说,对三峡水库削平中下游洪峰后对“倒灌”过程的影响及其对枯季鄱阳湖水位的意义,认识还不够;三峡水库枯季对中下游补流对鄱阳湖的有利影响,在程度和范围上的理解还不够。 (3)基于以上问题,如建设鄱阳湖大坝,即使设计有季节性可活动的闸门,但由于鄱阳湖口断面的缩狭,门槛处高度的提高,水流阻力将大幅度提高。可以预估,长江洪水期倒灌鄱阳湖的水流将进一步受到压制。另外,鄱阳湖口以下长江干流至长江河口枯季流量和水质的变化,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并且,这类研究需要有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学术争鸣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未来我国重大涉水工程的立项与论证,需要通过新的法规与制度安排,减轻部门或集团利益、局部区域利益、研究机构与人员的选择性控制、主管行政官员对项目的各种影响。 下接第4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5)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4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水利部部长杨振怀谈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
热度 17 lihujun 2011-6-13 12:12
l 应该让移民用自己的土地作为股份加入,每年分红 l 很遗憾当初将 10 万三峡移民移到深圳的想法未能实现 l 南水北调东线的问题不比预计的多,是线路的 方向错了 l 有领导在,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好话,坏的不给你讲 2007 年 10 月 17 日 ,在山东东营举行的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上,我以《财经》记者的身份,对原水利部部长杨振怀进行了专访。后稿件未发表。以下访谈未经 杨振怀审阅。 杨振怀 195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88 年至 1993 年任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 1993 年至 2003 年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在其任上,三峡工程上马。 李虎军:听说您从水利部部长任上退下来以后还非常关心三峡移民的生活状况。 杨振怀: 那当然要关心,因为三峡移民的问题是全世界都关注的事情,不光是中国人关注。在三峡工程的成败上,移民是个关键问题。移民安置不好,就不能说三峡工程成功了。 李虎军:从现在的情况看,移民难度是不是比当初设想的大? 杨振怀: 进展还算正常,国家已经增加了对移民的补助,原来移民的经费是 400 个亿,现在看来不够,我估计要增加 50% 或者更多一点。 以前给移民一次性补偿就完了。一次性的补偿是需要的,可以解决临时性的问题,比如搬家修房子。但不能补偿一次就完了,应该连续地给予补偿。所以国务院制定了新的移民补偿标准,每个人每年给 600 元,连续给 20 年。假如一家有 5 口人,每年就有 3000 元的补偿,共 20 年。 我认为这个还不够,应该把移民的土地、林木入股,然后长期受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要收益。三峡水电站一年要发 800 多亿度电,就像一个自动印钞票的机器。移民用自己的土地作为股份加入,每年分红,这样就是双赢。 李虎军:您什么时候有移民入股分红的想法? 杨振怀: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水电站靠淹没地才有库容,不淹地就没有库容,土地是有价值的,而且以后还会升值。所以要探讨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才是真正解决移民问题。现在三峡工程给的是 20 年补偿,但我要问 20 年之后怎么办? 移民问题我总是要关注的,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 李虎军:那移民入股分红的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杨振怀:现在要逐步地解决问题。三峡工程有几百个亿的贷款要还。贷款还完了,然后就是净赚,净赚的就可以分红了。如果还款的时候就把钱分光了,债务永远都还不完。还款的时间不会很长,三峡的效益很好,不到 10 年就能还完。 中国是季风气候,每年七八九月的雨量要占一年的 70% ,冬春季没什么水,北方的很多河流是干的,不蓄起来怎么办啊。挪威的水资源利用了 80% 到 90% ,美国利用了 70% ,而中国只利用了 25% 。水电站不烧煤,是清洁能源。它主要是一次性投资大。 当然水电站也有负作用。第一,三峡要淹地,要移民。第二,大坝对生态、对鱼类有影响。要想办法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李虎军:您怎么看三峡库区的山体滑坡,以及水库自净能力差等问题? 杨振怀:没有修三峡水库以前,滑坡也很多,现在水蓄了起来,抬高五六十米,增加了滑坡的危险性,这是肯定的。所以国家拿了 40 亿元治理滑坡。 山体滑坡大部分是人为的原因。没有搞水库之前,那里的房子都比较矮小,城区街道面积也比较小。现在大马路出来了,几十层的高楼也出来了。滑坡体建房子当然会增加滑坡的几率。 从三峡大坝到白帝城这一段,应该建立国家公园,旅游收入会远远高于现在发展的这些小工业。国家要引导这些地区到山背后去发展,而不是在江边发展,巫山县和巴东县的人口还应该往外移。 李虎军:我去过巴东,专家们说它处在一个巨大的滑坡体上。 杨振怀:它原来的老城就是一个滑坡体,新城没有做好地质工作,还处在滑坡体上,只好再搬一次。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处在滑坡体上。 山区的城市和平原的城市完全不一样,但咱们的山区城市把平原的大马路和大广场都搬过来了。无论巴东还是巫山,新县城的面积比原来的面积翻了几番。那些地方都在山坡上,面积要大,就只能削山,人为地造成滑坡,这是必然的。把帐都算到三峡工程头上能行吗? 我去过阿尔及利亚。那里也有山城,但人家的山体不让动,不允许削坡,马路是 “ 之 ” 字形上去的。 我和深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谈过,说想把 10 万三峡移民移到深圳,他说你给我钱,每个人一万块钱。现在正好是中国的移民大潮, 2 亿多农民都要进城,国家应该借此机会鼓励生态环境脆弱地方的人走出来,鼓励库区的年轻人走出来,要培训他们,东部省份也要优先招收库区的工人。 李虎军:移民深圳的想法后来怎样了? 杨振怀:后来没谈成。我回来给领导汇报,领导说一万块钱太多了,给五千块钱,但五千块钱人家就不愿意了。现在看起来,十万块钱都不多。 移民的问题要解决,只有把人移出来。现在三峡移出去了 14 万多人,到上海崇明,到江苏,到安徽,到江西,到广东,到湖南的,都很安定。相反,留在库区里面的不安定。那里的环境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三峡移民 100 万人,其中有 60 万城镇居民,当地可以安排, 40 万农民里面,我认为要有 30 万的农民移出去。 李虎军:说到滑坡,我的同事了解到,国土资源部有一个防控三峡地质灾害的指挥部,经费控制在发改委 …… 杨振怀:我当部长的时候,巫溪县有一次滑坡,三层楼房垮下来砸死很多人。李鹏同志当天夜里给我打电话,我马上就派人去了。这是上世纪 80 年代的事情,三峡工程还没开建。 我后来对李鹏同志说,山垮下来属于地质现象,地质部门最清楚。这个职责就交给了国土资源部。现在国务院给了国土资源部 40 个亿治理滑坡。 李虎军:我的同事还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在做地质灾害预警监测,但经费预算只到 2009 年。 杨振怀:预警监测花的是小钱,这些钱应该花。去治山,用铆钉把山铆住那个才叫花钱。 滑坡和泥石流的问题主要在于预防,人要避开,不要硬去对抗,去挖墙脚,挖山角。 甘肃有个武都地区,在白龙江流域,属于滑坡和泥石流的地带,但建了好多房子,还有一个地级市。这里迟早要淹掉,城市的地面比白龙江江底还要低两米。兵法上叫死地,军队都不敢驻扎。在死地上盖房子,不是找死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做环境评价。 在离江几米高的地方修马路也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我们现在各自为政,没有控制好。 李虎军:您刚才提到了三峡库区的水污染问题。 杨振怀:水污染的问题是那里在拼命搞工业,人多了,生活污水多了,工业多了,污水多了。 三峡原来是急流险滩,自净能力比较强。水动了当然好,流水不腐嘛。现在变成湖泊,自净能力小了,这个方面应该承认。但根本问题是治污。比如重庆的那些化工厂,拼命地将污水往里排,那怎么受得了呢?所以国家给了 100 多个亿,让重庆治污,让万县治污。 李虎军:南水北调呢,问题是不是比以前预计的多?比如在东线,山东的南四湖出现了污染。 杨振怀:南水北调东线的问题不比预计的多,是线路的 方向错了。山东的南四湖地区有重化工,有火电厂,污水都往南四湖排。治污是根本,但治污需要时间,没有二十年治不好。过去希望三五年治好,搞零点行动。零点行动已经成了笑柄。污染是慢性病,要慢慢治。 所以我提了一个方案,在南四湖边上挖一条 70 公里长的渠道, 从渔台走 ,绕过南四湖,不就行了吗?山东不接受这个方案。南水北调的 300 多亿经费里面有 150 亿是用于治污的,如果绕过去了,就可能拿不到治污的钱,或者拿到的钱没有原来计划的多。 李虎军:绕过去的话,成本会增加吗? 杨振怀: 投资会增加二三十亿,看起来浪费,实际上不浪费。治污的话, 300 个亿都下不来。能够治本当然最好,但我不相信治得下来。天津不想用东线的水,只想用中线的水,就是怕山东的水被污染了。 李虎军:这个绕开南四湖的方案是您提出来的吗? 杨振怀:这个方案只有我在提。三年前,我去现场查看,差点死在那个地方。我的动脉血管破裂,被连夜送回北京。动脉血管破裂的死亡率是 70% 。我挺过来了。 李虎军:您早就退下来了,为什么还去现场? 杨振怀:我认为我有责任,因为 东线工程我是赞成的。 我是工程师,做官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工程师总希望做点实在的事情。干一个工程至少能够起几十年的作用,人死了工程都还在。 对于南水北调,要站在全局来看,不能因为一时的污水问题就不做了,不能因噎废食。 李虎军: 我在这次论坛上采访了西班牙环境大臣纳沃纳女士。她三年多以前上任时,西班牙政府终止了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将海水淡化作为应对水危机的一个主要措施。 杨振怀:我也非常关心海水淡化。但海水淡化需要消耗电,甘蔗没有两头填。至少从现有技术水平看,海水淡化在中国不可能代替南水北调。 李虎军:有媒体报道说,你曾经希望全国人大对南水北调进行表决? 杨振怀:黄河三门峡修建是 1956 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三峡工程也是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家重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应该让全民知道,在全国人大表决。 要立个规矩,超过多少亿的工程在全国人大通过。少数人来定的话,肯定会有偏差。将来涉及到公众利益的事情需要公众参与,这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李虎军:您是支持南水北调的,万一表决通不过呢? 杨振怀:没关系,通不过咱们就放一放,民主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并不是说投多数票就都是正确的,有时少数人是正确的。但经过反复,吃一堑长一智,就会前进了。 李虎军:对于南水北调还没有启动的线路,是不是需要表决? 杨振怀:西线工程虽然还没有做,但我也不主张表决了。民主也有缺陷。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是七嘴八舌,结果一些好事办不了。社会主义也是七嘴八舌,但好在有民主政治协商制度,有党的领导,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在外国,像三峡工程这样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干的。在中国,如果不是上世纪 90 年代表决,也干不了。现在环保主义的势力太大了。 李虎军:那您是不是庆幸上世纪 90 年代的时候通过了? 杨振怀:我很庆幸,决心下得对。我当部长的时候,一个三峡工程,一个小浪底工程,都干得对。干成之后千秋万代受益。像三峡工程今年开始起防洪作用了,这次是牛刀小试,大作用还在后头呢。 金沙江的向家坝和溪洛渡水电站也一样,起码几百年上千年都会受益,作用不亚于都江堰。 假如三峡工程利和弊各占 50% ,我不会支持,利一定要在 70% 以上才行,但如果要百分之百,或者 90% 以上,战机就失去了。就像打仗,指挥员要决断,看准了就应该下决心。 重大的事情要慎重,通不过就放一放,晚几年做也来得及,但也不能总是拖而不决。我们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 15 年到 20 年,时机耽误了,子孙后代要埋怨我们的。 李虎军:您怎么看待环保主义者的批评? 杨振怀:批评很正常。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有什么样的环保水平。 10 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年就要 1500 万的维持费。你叫老百姓拿,拿得起吗?西部好多县里的污水处理厂,国家拿钱给它建,可是它维持都维持不了。三峡是这样,包括淮河流域的也是这样。 没有国力,财富不增加,就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环保主义者说要以大自然为本,我不同意,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环保主义者说怒江不能动,说这条河是中国唯一一条全天然的、没有动过的河流。怒江在缅甸和泰国叫萨尔温江,你不开发,缅甸和泰国在开发,萨尔温江正建一个 60 万千瓦的水电站,施工单位是中国水电建设集团。 不能讲人工的就不好,纯自然的就好,天然和人工相结合,尊重自然规律就更好。而且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以前才多少人口,现在多少人口啊? 我也在学生态学,以前学得不够,现在要像环保主义者和生态学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指了指桌上一本书,是 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院士编写的《中国河口海岸的研究与实践》) 这是陈吉余院士让他的一个博士送我的。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然 讲一些老掉牙的话谁听? 李虎军: 您现在学了生态学,有没有觉得以前的工程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呢? 杨振怀: 比如修坝的时候,考虑过鱼的设备不够。另外,没有考虑分层取水。水电站是在底层取水,水库底层的水温冬天高,对鱼是有利的,但夏天水温低,对一些鱼不利,所以夏天可以取表层水。这些问题我们认识到了,可以多花点钱改过来。 我现在跟水产界的人交朋友,向他们学习,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就算多花点钱也应该尽量满足。 我还想去宜宾那边看看,看金沙江的向家坝工程。我觉得宜宾可以设立一个水产研究所,研究如何弥补大坝对鱼类产生的负作用。 大坝占用了鱼类的产卵场,那么,鱼类在金沙江不能产卵了,能不能把别的地方让出来,比如岷江下游不修大坝,赤水河不修大坝。 我们不要搞得你死我活、剑拔弩张,把关系弄得那么紧张。彼此都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提的口号是,团结治水,团结治污。 李虎军:您在任时,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通过了,您说很庆幸。现在回过头来看,您觉得任上有什么遗憾吗? 杨振怀:三峡库区 移出去了 14 万人,这是我提意见的结果,朱镕基同志接受了。我认为还要继续移出去,要给优惠政策,下游的省份还有空间,为什么非要留在当地呢?当时为什么不出来呢?地方政府不让他们出来,留一个人就等于有 5 万块钱留在当地,所以当地说有环境容量,现在钱用光了,又说没有容量了,然后继续要钱,拿移民来找你要钱,无底洞一样地要。移民难度的增加,是地方政府造成的。 李虎军: 您最近一次去三峡库区是什么时候? 杨振怀: 去年和李鹏同志一起去的,去看蓄水的情况,从重庆看到了宜昌。但我觉得看得还不够,是走马观花。 细致观察要靠年轻人了。 李虎军: 这一次您从三峡移民那里听到了什么? 杨振怀: 有领导在,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好话,坏的不给你讲。 我在位时特别注意人民来信,总担心听不到批评意见。如果没有反对声音,都是一致意见的话,我晚上反而睡不着觉。有反对意见,我才可能知道哪个地方考虑得不够。 李虎军:这次论坛上很多人在谈论流域综合管理。长江和黄河等主要流域都正在进行综合规划修编,流域管理是不是需要更多部门的参与? 杨振怀:江河要按流域、地理特征来治理,不能按照行政地区来治理,全球水伙伴和世界水理事会都提倡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流域规划是有法律依据的,一切水工程必须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流域规划来进行,要实行规划同意书制度,但现在很多工程违反了流域规划。例如一些地区农村的小水电没有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没有流域规划的同意书。 不光是水资源的规划,任何规划都应该是多部门参加,不能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全局利益之上。按理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团结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好,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部门专政的事情太多了。
个人分类: 个人作品|24080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央视《对话》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
热度 4 zbt92 2011-6-13 09:15
央视《对话》再问三峡 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 作者: 来自:CCTV《对话》供稿 发表时间:11-06-13 浏览: 1              (本期《对话》节目《再问三峡》于2011年6月12日晚21:55在CCTV2财经频道播出)   《对话》主持人:陈伟鸿   嘉宾:   曹广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   沙先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每年5月中下旬,长江迎来汛期,但近几年来,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水位在汛期一直在退落。今年以来的降水量更是达到50年来新低,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连连告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旱情较为严重。江西省余干县位于鄱阳湖的东南岸,自古以来湖光山色,有着江南名郡,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最近这儿俨然成了一片草原,村民们开始在湖底放牧养羊。受50年一遇的干旱影响,洞庭湖不仅水面缩小了三分之二,水位也急剧下降,比去年同期降低了4、5米。没有水,鱼产不了籽,虾蟹的生存空间也被严重威胁,很多虾蟹甚至在淤泥里被活生生的晒死。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目前水位已经降到了五年来的最低值,一些通向巢湖的支流也面临着干枯的考验。旱情持续告急,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竣工起就备受争议的三峡。一时间,围绕“三峡工程与当前旱情”的讨论不绝于耳,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三峡引起的吗?三峡是带来极端天气的最终原因吗?   去年央视《对话》栏目推出的《大坝前的对话》,在在三峡迎来竣工7年后最大的洪峰之际,让公众对三峡大坝工程防洪功能的猜测和质疑给出了最权威、及时的回应;此次,《对话》再度邀请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在去年《大坝前的对话》基础上,回应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直面质疑、解疑释惑,让公众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三峡工程,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   1、面对公众的关注,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三句话概括心情   陈伟鸿:曹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对话》的节目现场,这些天还好吗?   曹广晶:工作一直很忙碌,心情最近还是有点复杂。   陈伟鸿:用什么样的词汇可以来描述这个复杂的心情?   曹广晶:我想一个词汇的话,可能现在还是不太够,是不是三句话来概括一下我现在心情。第一句话,人有难,我相助。长江中下游的重度干旱的这种情况,三峡工程根本国家防总的指令,我们调度了流量,三峡工程是多目标的工程,防洪、发电、航运、抗旱,这个时候应该说我们绝对是社会效益领先于经济效益,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肯定是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第二句话,人有言,我倾听。现在听到了很多关于三峡工程的传言,实际上我们对三峡工程来讲一直抱着一种非常开放的态度,如果大家有好的建议、好的意见、好的措施,我们都认真地倾听,把它融汇到我们的工作当中。第三句话,人诬陷,我淡然。关于三峡工程,有很多人,遇到什么事情,都想把三峡拿出来作为一个替罪羊,有些质疑因为不了解,有些人的话,我看是有意地给三峡泼点脏水,有意地妖魔化三峡。不了解的,加大宣传,要解释,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对于这些故意的妖魔化三峡这些人,我想不值得去反驳,我们淡然处之。就像这样大旱是三峡引起,地震也是由三峡引起,这样的话经不起推敲,没有依据,所以只好淡然处之。   2、三峡到底对干旱做了什么?洪水猛兽能被驯服吗?   陈伟鸿:老百姓是不是议论这件事,为什么今年这么干旱?我看到互联网上也有这个说法,牛村长一位网友,高峡平白无故出了一个平湖,把本该流向下游的水拦住了,气候不受影响才怪。气候诱发干旱的影响,您最近常常听到这样说法?   曹广晶:这个说法没有道理,肯定我们宣传不够,这位牛村长对三峡不够了解,三峡蓄水每年蓄末,8月底,9月份,一直延续到10月份,这个时候蓄水,元月份流量不断地增加,水库水位不断地降低,流量不断地增加,这个时候干旱,三峡起到帮忙的作用,而不是拦截这些水。   陈伟鸿:举一个例子告诉大家三峡入库出库的流量,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也许大家从图表当中可以得到一些收获。   曹广晶:那么通过三峡的补水,差不多增加1500到2000立方米流量,最大达到3500立方米流量,水位抬高,荆江河段水位抬高,0.5到0.8米。荆江河段虽然离三峡比较远,水位有所提高,水位提高0.2到0.5米。   陈伟鸿:网友并不了解实情,并不是真正三峡水库把本该放到中下游的水拦住了,让我们变得干旱了。   曹广晶:三峡不是这个时候把水拦起来,这个时候增加下限流量的过程。   陈伟鸿:可不可以多增加一些,看到那么干旱,多放一些水下去,干旱可以缓解了。   曹广晶:说一下三峡水库调度,按照国家批准调度工程,进行什么时候蓄水,什么时候放水,什么时候水位控制到什么高程,正常情况下三峡公司进行调度,特殊情况,去年的防汛、今年干旱都是国家防总统一调度,这个时候调度过程是这样。从三峡来讲,尽管库容比较大,流量还是有限,对待下面这么大面积干旱,水量还是有限,什么时候该放多少,根据国家防总,根据全国抗旱的需要,这个情况来决定下泻多少,这个时候跟我们居家过日子一样,不能工资一发完,大吃大喝,一个月钱全花完了,这个月计划着花,三峡水库也是这个道理,根据未来干旱情况,我们有序地来下泻水量。   陈伟鸿:其实对于三峡来说,去年我们要面对的是涝,今年我们要面对的是旱,所以对于我们的科学调度而言,是不是难度非常大?   曹广晶:有难度,但是也不是特别大。从调度来讲的话,第一,还是要有科学的预报,但是我们现在预报能力是有限,但是有了三峡以后的话,我们有了调控的手段,像你讲的洪水猛兽有了调控手段之后的话,它就可以被驯服,洪水猛兽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造福,调度虽然难,但是如果有规则、有顺序,有优先顺序,我觉得也不是很难。  3、烽烟再起关注三峡,对三峡公司造成什么影响?   陈伟鸿:在烽烟再起当中,其实三峡大坝就处在了漩涡中心,对于身处在这样漩涡中心的人来说,他们一定有很多很切身的感受,沙总能不能跟大家描述一下,当这样一系列媒体报道蜂拥而至的时候,给公司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压力?   沙先华:媒体一直很关注三峡,三峡也很关注媒体,我们也主要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的媒体对三峡工程的密集报道,事实上关于三峡工程密集报道,我们说操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相信不是最后一次。这几年凡是发生在长江流域或者更远地区的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大一点自然灾害,总有人把它和三峡工程连在一起,说是三峡工程惹的祸,的确三峡工程有利有弊,从各级政府和三峡集团,非常回避、否认过三峡工程一系列问题,刚才报的国务院的三峡规划,这是努力,不过怎么说三峡工程利肯定大于弊,如果抓住局部问题,夸大,抓住一点,难免有失客观公正,误导观众,对于三峡工程形象、经营造成损害。   陈伟鸿:最近这段时间会不会有媒体专门抱着这样观点采访你们,因为他们在文件当中看到有这样提法,也是被路透一些新闻机构用来做标题,妥善处理三峡对于长江中下游带来不利影响。   沙先华:有媒体采访,我们尽可能客观向媒体介绍情况,对于三峡工程损害有很典型的例子,这一轮操作的开始几天,三峡集团控股长江电力(600900)有限公司,股票两个交易日跌幅超过8%,市值蒸发了106亿,近几年没有过,这不仅对三峡集团公司损害,也是对于广大投资者损害。这个事情怎么看,说这个话不是责怪媒体,因为媒体特点,特别是市场化比较高的媒体特点,就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对于这个我们也理解,所以也没有感到特别大的压力。至于国外一些媒体,情况、原因比较复杂,出于这样那样的目的,总是试图把三峡工程泛政治化,或者妖魔化。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出发点不一样。   沈国鲂:我们说三峡是利多弊少的工程,我们工程院做了两年多,三百多位专家,40多位院士,做了两年多的评估工作,出版了这个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这么大一厚本。   陈伟鸿:有人说你们在做评估报告的过程当中,争吵得很厉害。   沈国鲂:没有,我是评估专家组的组长,我清楚这个工作,我们中间没有大的争吵,我们只是对某一些具体问题的说法上有争议,如此而已。   陈伟鸿:为什么您会看到今天这样现状,从我们的论证到建设一直到现在利弊之争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存在,为什么?   沈国鲂:我现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觉得最近从刚才说的中央文件出来以后,所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其中有一个是大家的误解,好像觉得这些问题出了新问题了,刚发现了三峡有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好多都是预先是知道的,我们向中央提出来的要继续关注的问题,所谓是三峡以后要做的事情,就包括了环境问题,包括了地质灾害问题,包括了移民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早就提出来了,早就知道了。并不是新发现新问题。   4、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解读三峡的利和弊   陈伟鸿:现在衡量一下,我们得到最大的利和面对的最大的弊,这两个问题。   曹广晶:得到最大利三个方面,首先是防洪。从中国人来讲的话,我觉得防洪的问题是一个自古以来头等大事的问题。那么如果说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峡的话,从历史上来讲,中华民族就是两个忧患,对外的话就是要防止北方民族的入侵,不断地修长城,对内来讲,这几条河流,这几千年以来把中华民族折腾得够呛,所以消除水患历来是最大难题。三峡工程历史,当时孙中山修建三峡更多从发展工业角度提的,可以收集水力,装机三千万,主要从发展工业角度提出这个问题。解放以后,毛主席再来看三峡,从防洪角度,不仅仅从发电和航运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根治水患,既是中华民族一个解决历史性的心腹性大患的问题。而且按照我看的话,防洪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和效益问题,也是生态保护问题。我们保持鱼就是保持生态,保持人难道不是保护生态吗?人不比鱼更重要吗?这是第一个效益和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话就是发电,经济要发展离不开电,三峡的话,现在已经累计发电接近五千亿度,都是清洁可再生能力,水流走就白流走了,如果不利用,白白地流走,变不成任何资源。我们如果把它变成电,能够为我们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我想这也是造福全国老百姓的大好事。   第三个是航运,航运改善非常明显,2003年,蓄水以前,一般年份一千万吨,去年三峡工程航运数量达到八千万吨,这是最大社会效益。防洪和航运都是社会效益,从三峡公司本身来说收不到任何效益,而且要付出成本。从工程大的效益来讲防洪、干旱、航运,加上补水,这是巨大效益。如果今年没有三峡工程补水,下游干旱、旱情无疑更加严重,如果今天有若干像三峡这样能够解决旱情的水,能够利用的话,今年的旱情可能会大大减轻。所以这些主要从利的方面。   从弊端的方面来讲的话,主要是生态环境方面带来一些影响,而且我的观点是这样,影响也是有利有弊,我刚才防洪实际上也是最大的生态,人的保护,我觉得首先是第一位的,生态环境方面其它一些问题的话,我觉得在论证阶段、论证的也是比较透,有些东西的话,咱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可以避免,有些事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得到减缓。那么影响不一定是破坏,而且我的观点就是作为生态问题而言,大自然不是完美的,大自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之下,重塑一个新的生态环境系统。
3944 次阅读|5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3)
热度 1 xiqingchen 2011-6-12 18:28
让我们转到鄱阳湖建坝这个话题上来。 在本专题开头,我们已经谈到,在全球气候变化、三峡工程及其它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和鄱阳湖流域区域变化的背景下,鄱阳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形势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湿地生态系统正经历着迅速及趋势变化,这种变化是空前的,是人类历史上未曾经历过的。这一变化导致鄱阳湖及其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诸多问题与危机。所以,近年来由江西地方政府主导的建坝呼声是可以理解的。据国内媒体报道,2011年6月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临鄱阳湖视察旱情期间,陪同温家宝调研期间,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对总理表示:“希望中央尽早批准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个工程是民生工程、富民工程,还是生态工程”。然而,有学者抨击这一工程是:在“用‘三峡的手段’试图抵消三峡对鄱阳湖造成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国人心目中,“大坝”的形象确实不佳。以至于 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不承认是在建大坝。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该厅长解释称,“没有大坝这一说,我们从来都叫闸”。 那么,是大坝还是“大闸”呢?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定义是国际大坝委员会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 ,简称ICOLD,该组织成立于1928年) 给出的定义是: "坝高到达15米以上(从基部开始起算)、或坝高在5-15米之间并具有300万立方米以上库容"。世界大坝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Dams(WCD)也采纳了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定义。 鄱阳湖建坝后新增的库容远远大于300万立方米,坝或闸的高度不可能低于5米,所以,根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的定义,该工程在类型上应该是属于大坝。在世界上,沿海国家修建了众多的挡潮闸,防止风暴潮对低地海岸地区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灾害。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Delta Project),这类“闸”只是在风暴潮来的时候暂时关闭一下,不形成库容。 对于在河流与湖泊上建坝,持抵触情绪与反对意见的首先是生态学家,中国与外国都是如此。谈到生态问题,一般读者往往把认识限于动植物生态,认为是生物学家所关心的事情。实际上,除了生物生态学,还有地生态学(geo-ecology)和地生态系统(geo-ecosystem)。这是许多地学(地理学、地貌学、地质学、水文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景观生态学 ( landscape ecology )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可见,在宏观尺度上,生态学与地生态学能够相互沟通,具有共同语言。例如,在景观生态学看来,河漫滩是重要的湿地,是许多珍稀湿地鸟类的生境(habitat)或栖息地。在地生态学看来,河漫滩是洪水河床,是自然环境和气候脉动的产物。所以,无论是为了鸟类生境保护,还是为了防洪的目的,都不应该过分侵占河漫滩,要把必要的空间还给河流系统。河流和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干支流、河湖、河海等各子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在维持健康河流状态中占有首要地位。生态学家对长江珍稀洄游鱼类(包括江豚)在建坝后如何自由过闸忧心忡忡,鄱阳湖被视为江豚在长江中下游最后的避难所。建坝对长江中下游洄游性珍稀鱼类的影响还是局限在中国境内的事情,而全球范围内迁徙的候鸟保护问题则更是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占江西省湿地总面积的97%,也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1992年鄱阳湖成为首批列入拉姆萨尔国际公约(Ramsar Convention)保护的七个湿地之一。白鹤是鄱阳湖的标志性冬季居民,每年4000多只白鹤涌向这里,占到整个现存种群的95%。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2009年3月拉姆萨尔公约秘书处曾写信给中国的外交部长杨洁篪提醒,公约缔约国必须“维护所有拉姆萨尔指定拉保护区的生态特性”。中国当然希望在世界上维持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鄱阳湖建坝作为国家决策,应该回答国际社会对鄱阳湖大坝对白鹤影响的关切。 下接第4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4)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2750 次阅读|1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2)
xiqingchen 2011-6-12 09:14
也就是说,海平面变化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位变化,而长江干流水位是鄱阳湖的区域基准面,影响着鄱阳湖湖面水位、面积、水量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鄱阳湖流域内部的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变化进一步对鄱阳湖的变化产生影响。 我们首先了解在自然状态下,鄱阳湖水位与面积变化的机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鄱阳湖流域的降水变化,从2月起入湖水量(来自鄱阳湖流域的)开始大于出湖(入长江)的水量,所以,每年从4月至7月鄱阳湖水位明显上升。从7月至9月,由于长江干流河道在这一时期的水位较高,长江水位对鄱阳湖有顶托作用,甚至出现长江水倒灌进入鄱阳湖的过程。历史记录显示:长江干流水倒灌鄱阳湖的流量最大可达9450 m 3 /s。这种顶托和倒灌作用使鄱阳湖水位在这一阶段维持在高位。从9月起至来年的1月,出湖(入长江)水量开始大于(来自鄱阳湖流域的)入湖水量,导致鄱阳湖水位逐渐下降。 那么,在三峡工程的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又对鄱阳湖水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1. 按照设计,三峡水库每年10月开始蓄水。近年由于气候干旱及三峡水库上游其它大型水库影响,已趋于在9月份合适的时期开始提前蓄水。前已述及,在自然状态下,9月份长江干流的高水位对鄱阳湖有顶托作用,9-10月份干流高水位时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对鄱阳湖其它时期的湖水位的影响十分重要。可见,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作用,鄱阳湖向长江出水过程比自然状态下提前了1-2月。 2. 有人会说,那么等三峡水库下一年泄水的时候不是加大了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流量么?不错,每年12月至下年4月期间,三峡水库内储蓄的水量必须向中下游河道释放,加大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流量,对长江中下游枯季水量与水质有利。但是,鄱阳湖很难享受到这一好处,这一时期长江干流与鄱阳湖水位总体上处于低位,三峡水库这一时期补充的来水量还不足以大幅度改变鄱阳湖至长江的水位比降,从而对鄱阳湖产生明显的顶托作用,更不用说形成逆比降,产生倒灌鄱阳湖的水文过程了。2011年的数据支持了原先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据鄱阳湖水文局的数据:“5月18日,三峡大坝的蓄水量是226亿立方米,最近几天每天以3000m 3 /秒的速度放水。但是这个水量最远只能影响到鄱阳湖湖口地区的水位,对星子站以南的湖区基本没影响”。 3. 三峡工程的三大功能之一是防洪,或更精确一点说,是减缓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所以,类似历史上长江中下游的大洪峰将很难见到。1954年9月8日, 长江干流水倒灌鄱阳湖的流量最大达9450 m 3 /s。所以,以后长江倒灌鄱阳湖的水文过程将产生趋势性变化:频率趋低,强度趋弱。 4. 水库蓄水过程大幅度减少出库流量,降低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位,直接影响鄱阳湖水文变化。此外,三峡工程的存在对鄱阳湖水文还有间接的、长期的影响。由于三峡大坝的拦截,从长江上游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泥沙数量大幅度下降(有兴趣者可下载阅读本人有关学术论文: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into the sea over the post-Three Gorge Dam period: A Discussion (见: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 , 网址 http://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scholar/homepage/281886 )。河道的下切导致长江枯水期同流量水平条件下水位下降,加大了鄱阳湖至长江干流之间的水位比降,使鄱阳湖出流速度加大,即湖泊水位下降。 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总结起来,就是三峡工程导致了鄱阳湖水文的趋势性变化:(1) 每年9-10月份三峡水库蓄水,鄱阳湖提前进入净失水期;(2)洪季三峡水库的对洪水的削峰作用,削弱了长江干流的顶托作用和倒灌作用,不利于鄱阳湖水量的补充和高水位形成;(3)三峡工程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冲刷导致枯季同流量条件下干流水位的下降,有利于鄱阳湖水量进入长江干流河道。 但是,并不能把所有不利因素都归因于三峡工程。也有一些其它区域性因素加重了鄱阳湖的低水位。如:(1)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巨量采砂,显著改变了河床的地貌形态,进一步加重枯水期同流量水平条件下长江水位的下降。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作者曾在2006年曾向国家提出建议(见: 陈西庆,2006年,“关于进一步保护长江中下游-河口床沙资源的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建议》,2006年第6期(总第325期),单行本,1-8页; (2)鄱阳湖周边地区耗水量的大幅度增长,这是鄱阳湖流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 下接第3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3)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5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孙鸿烈因三峡被免职?
热度 2 yz2011 2011-6-11 21:40
过去,一直都听说,对于三峡工程是否应该上马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绝对不可以”。当时的“带头大哥”是著名生态学家、中科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因此,坊间一直流传,孙鸿烈这个帅哥,因为三峡问题,在副院长位置上非正常被免职。 遥想当年,搞水利的张光斗、钱正英因为部门利益,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三峡工程尽快上马。从此之后,三峡工程成了政治工程。如今,似乎国家对三峡工程给了个小口子,允许讨论了,不在愚蠢地郑智化了。 近日,碰到个NB的圈内人,告诉我:此事绝对误传,当年孙先生系平安着陆。目前我国碰到的灾害问题,并没有确切科学证据表明和修三峡大坝有关。
个人分类: 争议|3580 次阅读|3 个评论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1)
xiqingchen 2011-6-11 11:16
2010年,我已经写了一个博客题为“ 2010年长江中下游枯水位与水危机:一个痛苦的话题 ”,但一直作为草稿隐藏着,除了编辑,其它人看不到,当时没有完成这一题目,希望不要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只是想到这一日益困扰国人的问题、成因、历史、我们可用的选择以及这一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常深感痛苦。“屋漏偏逢连夜雨”,2011年又遇到更大的问题。 实际上,在2008年初更早的一篇博客“ 三大湖泊与健康长江(二):鄱阳湖 ”的结尾,我已经阐述了我对鄱阳湖的忧虑:“近年来由于气候等原因,鄱阳湖的水位大幅度下降,导致周边城市发生严重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河流系统的影响,我担忧的是未来鄱阳湖水文变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可能对鄱阳湖地区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文形势及其相关的水资源与湿地生态系统开始出现显著变化。近年来由江西地方政府主导的鄱阳湖建坝的呼声日益高涨,就是发生这一背景之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乃至未来,鄱阳湖枯水位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一种常态,表现为水位趋低,发生频率陡然增高。从地方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角度,江西省要求在鄱阳湖口建控制性水坝是可以理解的。让我们看看鄱阳湖低水位导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吧: 1. 湖面水域:水面收缩重创养殖业、水质下降(入湖污水量相对增多、流速下降与水深变浅导致富营养化),水运交通受影响; 2. 鄱阳湖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危机:在鄱阳湖周围,有“五河”注入,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鄱阳湖的湖面是一个区域性基准面,控制着“五河”中下游的水位。由于湖面大幅度下降,“五河”中下游的水位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导致位于这些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城市与乡村水位下降,显著影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量与水质,乃至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如城市与乡村水源地缺水、水质下降,取水口外露等等。 近年来鄱阳湖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理性来面对这一问题,因为这是寻求有效对策与途径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撇开长江干流的影响,则2011年鄱阳湖的特枯水位无疑是由于气候方面的原因。有人把2011年干旱气候也归因于三峡工程的影响。我在最近一篇博客“ 回顾2007年的研究:关于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的建议”中已经指出:“我不同意关于三峡工程导致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的观点,这缺乏科学依据。探讨2011年长江中下游严重旱灾的原因,需要在更大的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尺度、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尺度来进行。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游大型水库(包括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泄水过程中,是河流水文方面的影响”。我在20世纪80-90年代之间,主要研究我国东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变化。1999年提出“气候增暖,缺水更盛”(文汇报,1999年2月2日,第6版)。对2011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干旱问题,应该从专业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的问题不能情绪化。但我们也不应该回避三峡工程及其它因素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方面的影响。 谈到鄱阳湖水位的问题,除了鄱阳湖流域的气候干旱,为什么还必须要谈长江干流对鄱阳湖水位的影响问题? 首先,与长江中下游的其它主要湖泊(如太湖和洞庭湖)一样,鄱阳湖的历史只有几千年,并且其成因与长江密切相关。在末次冰期最最盛时期(距今18000年前左右),作为长江的基准面,我国东海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00多米,当时长江的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河谷都处在深切状态。这时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地区都还是陆地,在现在的湖底甚至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遗址。在这些湖泊底部仍然保存着当时的古河道地貌形态及其河流沉积物。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陆地上的冰盖(除了南极冰盖等)与大部分冰川融化,原来位于陆地表面以固体形态堆积的水体回归到海洋之中,在距今6000年左右,世界海平面已经上升到目前的位置。长江干流的水位也随之上升,原来长江两岸低洼处积水成湖、发育了众多的湖泊。所以,鄱阳湖的发育从一开始就与长江干流水位息息相关。 下接第2部分: 鄱阳湖建坝的思考---兼谈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的影响(2)
个人分类: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4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老百姓总是喜欢瞎操心
热度 5 LEIVI 2011-6-11 08:00
很多人都很关心三峡工程,万一战争时被人打了,溃坝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期其实就有记者问过,但不是中国记者,当时三峡公司的人老总没有直面这个问题。其实,这种担心在某种层面上讲是多余的,这么大一个坝,俨然一个炸弹,肯定有这方面的研究的。作为业内人士,其实早就知道实验结果,只是不宜对外说罢了。之所以不讲是因为真正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人没有公布结果,其他人只知道结果不知道研究过程是怎么样的,合理性难评价,另一方面 没有证据也就没有说服力。还好,现在那些人已经愿意直面这个问题了。我想从几个层面上谈谈这个问题: 1. 敌方军队不可能贸然打击三峡大坝 国际上有这么一个公约,战争不能袭击大型水利工程,不然会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害。多少面积受淹多少民众流离失所倒还不是主因,死人才是主因。毫无疑问,很多情况下溃坝会死很多人,数以万计。现代世界,哪个国家敢公然大规模袭击另一个国家无辜的公民?没有。西方国家没有这个胆。 另一方面,袭击大坝无疑会使战争升级。当一个国家攻击另一个国家的大型水利工程时,已经不再是常规战争了,受灾国完全可以把这种行为等同于核袭击,然后用核武器反击。想必没有国家愿意承受这样的后果。 从这两点来看,一般情况对方军队是不会打击三峡工程的。 2. 中国已经加强了三峡的空防 重要的城市和大型的工程,特别是像三峡工程这样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其周边的空防力量肯定是加强了的。就算是敌对军队不顾国际公约,不顾可能出现的人道主义灾难,准备打三峡了,那也不一定能打得着。解放军的空防能力还要相信的。 另外有一点必须指出,三峡位中国的中部,想要打中国的心脏还有点困难的,除非中国军队已经崩溃了。如果已经崩溃了,也没有必要再打三峡了。 3. 纵然被打,后果也不是想象中那么严重 纵使前面说的两条都没能阻止三峡被打击,那是不是一定会出现特大灾难呢?我的意见是不一定会。得强调一下,对方导弹击中了三峡并不代表三峡一定会溃坝,一定会出事,这么大一个工程,不是一两颗导弹就能解决的。现在我假设大坝被完全击毁,水流全部下泄。 如果是在高水位被击中,比喻 175M 时,这种情况是比较可怕,我只能说这种可能性比较低。按照目前三峡运行的情况,一年之中保持在 175m 附近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如果发生战争肯定得提前放水,不然后果很严重。三峡在正常情况下放水的速度还是比较快,一个星期就够了。 如果是在低水位的情况,模型实验表明溃坝并不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但生态灾难还是比较严重的,当然保持民众的生命安全这在战争时间是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倒还是次要的。溃坝后,并不是整个三峡的水一下子泄出来,有一个过程的。鉴于三峡水库狭长的地形,这些水下泄还是有一段时间的。跑出来的水的动能其实到了下游洞庭湖就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对洞庭以下地区,影响就更小了。 在非战争情况下,三峡工程出事的概率就比较小了。据我所知,三峡主体工程的设计寿命是五百年,应该没有问题。简单来讲,三峡工程溃坝的可能性非常小,后果也不是想象的那么严重。
个人分类: 专业|208 次阅读|7 个评论
三峡工程(5)--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何科学决策
wido 2011-6-8 16:22
参考: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腾讯网、中国青年报等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坚持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一定的必然性:首先,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属于一次性活动,几乎没有完全重复的建设,因此必须在一次建设中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运行的稳定。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风险大。项目的技术构成复杂,具有较多的高、新、尖端技术,设计、施工中的风险大。建设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此外,工程建设是在特殊的组织和法律条件下进行,有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会很严重。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型工程在决策时必须走科学化民主化的道路 通常,在大型工程的决策过程中,专家和政府官员之间会存在争议,特别是在涉及生态和环境安全的工程项目上更是会有大的争议。因此在事关国家大型项目要不要开工建设的问题上,不能单单是是政府意志为主或者是专家意见为主,而是要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在充分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这不光是一个理性政府所应有的态度,也是理性国民应该有的态度。 因此,探索、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越来越显得重要。其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组织,不能一把手说了算,政府和领导的权利尤其是决策权要得到有效的监督。其二,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专家咨询机制,政府和领导慎重对待专家意见显得十分必要。其三,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听证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这将积极促进决策透明化。其四,建立和完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科学程序,要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实施,不能跨越式决策,更不能跨越式建设。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4)--潜在问题与争论
wido 2011-6-8 11:40
参考:中国网、中国三峡建设、水力发电学报、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等 三峡工程 40 年论证, 18 年建设, 10+ 万人员参与兴建, 130+ 万库区群众迁离。中间有诸多问题值得争论和思考。 泥沙问题:为了保证三峡库区的有效库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是通过“蓄清排浑”的方式来解决,所谓“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 “ 排浑 ” ;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 “ 蓄清 ” 。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工程蓄水以后,大量上游的泥沙被拦截下来,大坝泄出的清水中泥沙量较少,使得下游河道河床冲刷强烈,河床刷深,水位下降,从而河势发生变化,滩地后退,护岸坍塌,将不利于抗洪。此外,随着泥沙的淤积,库尾重庆等地的航道和港口作业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对于泥沙运动还处在监测和数学模型模拟的过程中,因此要解决泥沙问题还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和加强上游生态保护等。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近来温总理提出三峡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库区地质灾难主要除了有大家熟悉的崩塌、滑波,还存在诱发地震的问题。每年蓄水到达高位时,诱发的小地震很多,震级虽多在四级以下,但已经对当地的民房建筑等造成破坏。从未来来看,很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比如是否诱发破坏性的强震。根据已有的案例,当蓄水到达高位后的 3 至 5 年,有可能诱发这样的强震。另外,三峡工程在开工前对地质灾害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加之后续工作不到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计划,到目前已经投入超过一百多亿的资金,地质灾害防治成了永恒的工程。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由于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滞留,蓄水带来的局部水域水流变缓,为藻类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上游农业生产使用的营养元素随雨水进入库区,综合三峡库区江段及其支流的营养状况,以及目前诸多水域已经发生的藻类水华等现象,可以推测,如果水体营养负荷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水库按 175m 正常蓄水位运行后,局部水域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治理异常困难:三峡工程竣工蓄水至 175 米 后,将会出现面积达 349km 2 的水库消落带,库区水位最大变幅可达 30 米 ,岸位于海拔 145~ 175 米 的消落带生境将发生很大变化,成为三峡库区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三峡水库消落区将具有以下凸显的生态 环境特征及影响:一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幅度大,面积广,连片消落带多。二是消落区易成为泥沙淤积和污染物、水面漂浮物等的滞留地。随着水位的剧烈变化,泥沙将大量落淤在城集镇、溪河口和消落区附近,淤塞港口码头,影响通航,污染水源,并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患,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在季节上违反江河自然洪枯规律。消落区出露时期炎热潮湿,易形成腐败型沼泽地带,导致蚊蝇大量滋生、水源性流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危害人群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消落区形成的近 30m 高度的库线带裸秃似荒漠化现象,严重损害了三峡、小三峡、神农溪、香溪等著名风景名胜区风貌。 库区建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三峡水库建成后,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原产地将被淹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将不同程度地破坏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原产地的生存条件,加速这些物种的濒危。三峡水库蓄水,使原适应于流水环境的土著水生生物类群面临生存威胁。同时,由于水库水位的反季节涨落所形成的消落区,其原有陆地生态环境的大部分土著种类的种群生长节律被打乱,将在淹没后发生灾变性消亡,而适应周期性水位变化 30m 的消落带生物群落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水库形成后,水生生物群落将会发生较为显著的种类演替。 移民的心理状况的关注:三峡移民是由于水库工程的修建而引发的非自愿移民,属于政府行为的非自愿的国内迁移,具有数量大、移民经济落后、文化相对较低、移民背景和心态不同等特殊性。移民安置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它毁灭性地破坏了一种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造成原来生产模式、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和结构的解体,这一点对于外迁移民显得尤为突出。外迁移民在搬迁以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搬迁过程中及搬迁后遇到的种种不顺利,对搬迁后的生活无法适应等,往往要承受因背井离乡,生活、生产条件差带来的经济困难和精神苦闷的双重压力,这些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对这些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结果有可能导致移民中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病增加。 管理难度很大:由于三峡工程跨重庆、湖北,且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某些问题上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并且没有现成的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完善法规、加强立法、加大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方面多做工作。 不得不承认的是,三峡工程所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最终结论,这其中包括对长江流域气候、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位置、上游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等。自三峡开工建设就陆续出台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法规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筹)将为三峡工程的潜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途径。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3)--经济效益及其综合效益
wido 2011-6-7 15:45
参考:中国三峡、湖北水力发电等 防洪效益:三峡水库库容 393 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 221 亿立方米。可以有效调节长江洪水,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过去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 2300 多万亩田园、 1500 多万人口得到有效保护。想说一句:刚开始宣传,三峡能抵挡万年一遇,后来是千年一遇,后来是百年一遇,再后来是防洪不能光指望三峡。 发电效益:电站装机 18200 MW ,保证出力 4990 MW ,年发电量 847 亿 kW·h , 主要向华中、华东及三峡地区供电。以三峡电站为基点,纵横延伸的三峡输变电系统贯穿九省二市,供电区域覆盖 18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0 %,既保证了三峡电力外送,还促进了全国电网互联格局的形成,实现了国家电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按每度电创造的单位产值计算, 2008 年年底前送出的电量创造产值 2.4 万亿元,相当于 2009 年中国GDP的8%。 航运效益:改善三峡库区峡谷航道 570 ~ 650 km ,使库区航道通过能力由 1200 万 t 左右提高到 5000 万 t 以上,万吨级船队可由上海、武汉直达重庆 , 航运成本降低约 35 % ~ 37 % ;增加三峡坝下枯水期流量,由三峡建库前的 3 000 ~ 4 000 m 3 / s 提高到 5 860 m 3 / s ,增加荆江航道枯水期水深约 0. 5 m 。三峡水库蓄水前,川江单向年运输量只有 1000 万吨,蓄水后提高到 5000 万吨;库区船舶单位马力拖带量提高了 1 倍多,船舶单位平均能耗降低了 20% 以上,有效地降低了船舶运输成本。水库蓄水 6 年来通过三峡大坝的货运总量达 2.8 亿吨;今天三峡航道, 3000 吨的轮船或者万吨级的船队已经可以从上海直达重庆。 生态效益:三峡工程已经成为一座真正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为中国大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2009 年 11 月 25 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行动,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三峡工程提供的巨量清洁可再生能源使中国减排工作增加了底气。 拓展旅游效益:三峡库区大坝施工期间,这里就已经成为重要的观光景点,平均每年接待游客 40 至 100 多万人次。 1997 年到 2009 年 8 月,这里共接待了游客 850 万人次。 另外,开发性移民效益、养殖效益、供水灌溉效益、储水节能节地节投资效益也被提出来。 影响其发挥综合效益的因素:三峡工程达到设计综合效益后长期效益的变化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如水库水位优化运用 ( 如变化某一时段的水位 1 ~ 2 m , 可增加发电效益约 1 %) ; 外部因素包括长江上游梯级开发、水库泥沙淤积、西线南水北调、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等。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4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听长江专家谈三峡工程,犹如一场玩笑
热度 1 泰山 2011-6-4 10:30
听长江专家谈三峡工程,犹如一场玩笑 这里转载新民晚报记者采访长江水利委专家一篇谈话记录,多年来,我们一直听报道,看电视,就是不识字的人也知道经过专家充分论证的长江三峡工程是多么严谨,多么科学,为中国人办了一件世纪大工程,足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如今真相终于一点点揭示出来,原来根本不是这样,让老百姓做了一场春梦。如今这位专家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吞吞吐吐,把三峡的实情逐一道了出来,原来他们在论证三峡大坝的可行性时既不严谨,也不科学,这里摘录几段,以下是原文: 王井泉: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语) 当记者问道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王井泉回答:事实上确实有影响 . 记者:设计时考虑到蓄水时间和下游湖泊之间的关系吗?王井泉:设计时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记者:有专家称,不应对三峡水库的抗旱功能有过高要求,如何解释? 王井泉: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本来初步设计时,对抗旱考虑得较少,再加上长江中下游旱到这种程度,完全靠三峡水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峡水库帮一下忙可以,在实现主要功能时尽可能考虑抗旱,但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要求太高。公众担忧也有一定道理, 记者: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也称,三峡水库无抗旱功能,是这样吗? 王井泉:三峡工程原来设计的是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从 2008 年开始,长江在枯水期特别干旱,湘江、赣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它们取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补充下游的水源,抗旱的功能就被提了出来。 记者: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是否有影响,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王井泉:设计三峡水库时,对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发现这些问题后,即请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如多大的流量、多高的水位、河水呈现怎样的变化过程,才能适合水中生物的生活,鸟类在多高水位的湿地上才能生存得更欢畅一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这就是多年来,报纸,电视宣传的多么美好的,举世罕有的伟大的三峡工程,原来他们这些主政者在从一开始就这也没考虑,那也没考虑,那么这些人是拿三峡工程当做小孩子办家家吗,难道是孩子在沙滩上垒沙滩模型吗? 如此伟大的工程在专家的口中如今变得这样轻率,这怎么不能让我们叹气,这就是现实。我无言。 长江水利委专家:三峡工程对下游湖泊水体确有影响 2011 年 06 月 01 日 18:38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姜燕 ■ 三峡水库多日连续放水抗旱,库容已接近“底线”特派记者孙中钦摄 ■“直击江淮流域旱情”系列报道路线图制图董春洁 特派记者姜燕 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少人追问原因时,对三峡工程颇有微词——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5 月 18 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三峡后续工作主要任务目标”有一条:“对长江中下游河势重点影响区的处理,提出‘工程整治、生态修复、观测研究和水库优化调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记者昨在武汉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巡视员王井泉。他表示,三峡工程在设计时确实没有充分考虑大坝建成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鄱阳湖蓄水也有影响;同时明确表示长江中下游今年的大旱并非三峡工程之过,分析指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将通过优化水库调度减轻三峡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旱是三峡水库造成的吗? 王井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只要略懂水文气象知识的人,就应该很清楚,三峡工程坝高只有 185 米,这个高度不可能对气候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周围的山体都是两三千米高。到了三峡库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与周围雄伟的山体相比,三峡大坝显得相当渺小。如果说对气候有影响,也只是对局部的小范围的,表现在库区降雨量增加,水库蓄水后,不是水面的地方变成了水面,水面的蒸发要比陆地大得多,蒸发上去的水如果遇到特定的条件,就形成降雨。 记者:三峡大坝对下游湖泊水体是否造成影响? 王井泉:事实上确实有影响。三峡水库的放水期是 5 月 25 日至 6 月 10 日,这期间,三峡库区水位要从 155 米降到 145 米。 10 天之内,库区水位要降 10 米,这意味着将有 50 亿立方米的水量泄到下游,除排泄上游正常来水外,一天要增加 3000 多立方米 / 秒的流量,增加了下游的防洪压力,这时鄱阳湖正好进入主汛期(鄱阳湖 4-8 月是汛期, 5-6 月是主汛期),三峡水库增加这么多流量下去,鄱阳湖泄洪压力大大加重。 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洞庭湖影响更大些,因为它离三峡水库更近。三峡水库原来设计的蓄水期是 10 月 1 日至 11 月底,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水位降低,离上游较近的洞庭湖水位就会给长江“补水”,即用洞庭湖的水补了三峡水库拦蓄的水。等到洞庭湖补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轮到鄱阳湖补水。 记者:对此有何补救措施? 王井泉:可通过三峡水库优化调度解决这个问题,提前蓄洪和推迟下泄,就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在设计泄洪期到来时,鄱阳湖进入汛期了,就可推迟下泄,减轻下游压力。 蓄水期提前,增加抗旱功能,对缓解两湖和湘江、赣江的旱情也有积极作用。 按照 2009 年 12 月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今后三峡水库蓄水期开始时间提前到 9 月 15 日。去年 8 月底在调度运用时,已经考虑到提前蓄水。当时根据天气情况,预计不会出现大的洪水,即提前蓄水,把运行水位抬到较高的位置,达到 158 米多一点。提前蓄水的好处是,把蓄水期拉长,蓄满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可供来年抗旱使用;延长蓄水期的好处是,蓄水强度相对较小。 蓄水意味着下泄流量减少,如果蓄水时间短,洞庭湖和鄱阳湖往长江里补水时,流得就比较快,不利于湘江和赣江的抗旱。蓄水时间延长后,可减缓两湖补水时的流速,从而减轻湘赣两江的旱情。 将蓄水期提前到 9 月份后, 9 月份长江流量在 20000 立方米 / 秒,拦蓄掉一点,相对数不是很大,对下游影响就不大;到了 10 月份,长江的流量降到 12000 立方米 / 秒,且时间越往后流量越小,如果拦蓄掉 4000-5000 立方米每秒,对下游就很不利。 记者:设计时考虑到蓄水时间和下游湖泊之间的关系吗? 王井泉:设计时考虑得确实比较少,泥沙专家组也曾想过 9 月份蓄水,但考虑到枯水期蓄水时泥沙的淤积, 9 月份长江来水流量丰沛,水流夹带的泥沙多。如果把水拦在里库区里,就把泥沙也拦了下来。另外,泥沙淤积对重庆港区也很不利,毕竟航运也是三峡的一大任务,所以最后论证的结果是 10 月份蓄水。 记者:有专家称,不应对三峡水库的抗旱功能有过高要求,如何解释? 王井泉: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本来初步设计时,对抗旱考虑得较少,再加上长江中下游旱到这种程度,完全靠三峡水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三峡水库帮一下忙可以,在实现主要功能时尽可能考虑抗旱,但要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要求太高。公众担忧也有一定道理,但根据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干旱应该不会再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当然,如果再继续旱下去,还可以考虑水库的综合功能,三峡水库汛期时,限制水位、船闸的底线是海拔 139 米,到时就看国家的决心,是断航还是抗旱。如果断航,船只可通过“翻坝”的方式通过大坝,即从大坝上用吊桩机把船运过去。如果是载人的船只,就把人从坝上转移过去;如果是货物,就将货物分散后翻坝。当然,这是不得已的、极端的情况,到时就看怎么权衡这个利弊了。 记者: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也称,三峡水库无抗旱功能,是这样吗? 王井泉:三峡工程原来设计的是三大功能:防洪、发电、航运。从 2008 年开始,长江在枯水期特别干旱,湘江、赣江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它们取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就提出了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补充下游的水源,抗旱的功能就被提了出来。 如果国务院批准,增加“生态修复”“抗旱”两项功能,三峡工程就有五大功能,谁先谁后、如何协调是优化调度要考虑的问题。三峡水库偌大一项工程,不可能在设计时考虑得尽善尽美,很多问题会在使用中暴露出来,需要研究者和管理者不断调整使用方案,将效用发挥到最大,把不利影响减到最小。 记者:三峡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是否有影响,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王井泉:设计三峡水库时,对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考虑得确实比较少。 目前带来的生态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下游水生动物的影响。三峡大坝建成后,大洪水到来时,拦截一部分在水库里,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使得水流“均匀化”,这样一来,一些鱼类可能就“不高兴”了,因为它可能喜欢水流更急一些,水位更高一点,这样才更有利于它繁殖后代。二是水生植物受到影响,下游湖泊水位太低,会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由于当初对生态方面考虑欠缺,也没有在蓄水前或设计时,对重点区域做生态方面的监测,所以现在拿不出相关的监测数据。发现这些问题后,即请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如多大的流量、多高的水位、河水呈现怎样的变化过程,才能适合水中生物的生活,鸟类在多高水位的湿地上才能生存得更欢畅一些,都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这些问题都是下一步优化调度方案中要考虑的。(本报武汉今日电)
个人分类: 雨中漫步|14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工程(2)--项目概况
wido 2011-6-3 17:19
参考:交通部三峡办公室、百度百科、网易、中国三峡建设年鉴等 ( 1 )主体工程: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 3035 米 ,坝高 185 米 。三峡水库是一座长远 600 公里 ,最宽处达 2000 米 ,面积达 10000 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 632 平方公里,淹没城市 2 座、县城 11 座、集镇 116 个,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主城区及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忠县、开县、丰都区、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等。其中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 9 座县城和 55 个集镇全部淹没或基本淹没。 ( 2 )装机容量和发电情况:水电站左岸设 14 台,右岸 12 台,共装机 26 台,前排容量为 70 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 1820 万千瓦时,年发电量 847 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 3 )工程量:按照初步设计报告,三峡工程土石方开挖 9871.2 万 m 3 ( 其中永久船闸 4175.5 万 m 3 ) ,土石方填筑 2864 万 m 3 (其中永久船闸 533.2 万 m 3 ),混凝土 2643.3 万 m 3 (其中永久船闸 435.4 万 m 3 ),钢筋 32.7 万 t (其中永久船闸 11.09 万 t ),钢材 26.6 万 t (其中永久船闸 6.12 万 t )。 ( 4 )资金来源:三峡基金为三峡工程最稳定资金来源。 1992 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兴建方案后,国务院决定全国(西藏、贫困地区的农业排灌用电、县及县以下的孤立电网除外)用电加价 3 厘钱 / 千瓦时,于葛洲坝电厂上交利润一并作为三峡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工程的建设。 ( 5 )项目运行管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该公司于 1993 年成立,前身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3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个科学网帖子的剪辑片段
热度 1 Zhanglincn 2011-5-28 11:50
看到一个帖子,摘抄一些句子以备忘 : 原贴超链接请点这里 " 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 1937 年从美国学成归来 ......" "2001 年 8 月 27 日 下午 3 时 5 分,在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 90 岁的黄万里先生溘然而逝 ....." " 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原清华大学水利系黄万里教授,他们都是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但都没有院士的头衔...... ” "1957 年,黄万里教授舌战群儒七天,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 黄万里教授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教书的权利。 ......" " 1958 年 11 月 25 日 ,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 1960 年 6 月高坝筑至 340 米 ,开始拦洪,同年 9 月关闸蓄水拦沙,是年潼关以上渭河大淤,淹毁良田 80 万亩,一个小城被迫撤离。库内的水位在涨,库区的农民一批批挥泪踏上离乡背井之路。 " "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 ! ...... " "1961 年,黄万里“奉命在密云劳动 ...... 文革中更贬他到三门峡挖厕所以示惩罚 ......" " 黄万里教授 ... 说 ... :“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 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 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七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 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 ,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 " ......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悬崖勒马、重新审查,建议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分专题公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 " 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 ; 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泸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目前测量 …… 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故此而论 , 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 ” “ 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益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 " 黄万里预言:“ 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 ” " 本书收集资料历时 2 年完成,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的马寅初和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 该贴匿名回复摘录 (似乎是给黄教授的): " 说啥实话啊,赶紧移民得了 " 。 全文完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2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逗你玩
phd9992000 2011-5-27 18:05
三峡官员:补水抗旱仅能再撑15天 5月26日,三峡水库水位降至152米附近。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也就是说,三峡最多可给下游补水15天。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介绍说,抗旱功能是三峡水利枢纽新增的一个功能。他说:三峡工程设计时只有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功能。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这是什么话? 三峡工程没有设计抗旱用水?这玩笑开大了! http://news.163.com/11/0526/17/750CUGV900014JB5.html
1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三峡水库专辑》的题外话
热度 1 李万春 2011-5-26 13:04
从人大投票通过开建开始,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就一直受到一些争议。而今工程完工,蓄水也到了175米,无论如何,要面对的只是未来,采取措施,将各种负面的效应尽可能降低一些,延缓一些,这应该是最近国务院会议的主要要求吧。 黄万里和蝴蝶效应似乎是最经常提及的,前者是我尊重的学者;后者我并不认为有多少科学价值,顶多就是一个噱头。其实,三峡水库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库容也近400个亿立方米,面积在全世界最大水库中连前10都进不去。库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各种异常或灾害性问题(洪涝、干旱、高温、地震、泥石流等等)都会有媒体关注,说这些异常和三峡水库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关系究竟有多大,或者说,在现今形势下,如何缓和、面对各种灾害或异常,却是非常非常难的问题,而且这也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防洪、发电、改善航运,似乎是三峡水库的3大利,而偏偏在最多提及的防洪方面,最近些年的“历史”表明,也许三峡水库的防洪作用未必有那么大,本来嘛,长江洪水主要在中上游,而对鄱阳湖、洞庭湖、汉水的洪水,三峡水库的作用不会很明显;而偏偏对上游洪水而言,干流洪灾缓和了,但是由于库区的顶托,支流洪灾可能会有所加剧。效益权衡下来,应该是发电和航运效益更大一些吧。最近中游旱灾,三峡水库又被密切关注了,说没关系那一定是不行的!于是,据说现在下泄的流量加大了,媒体要是炒作,这不是摆明让老百姓知道,瞧,三峡水库又不干好事......是冤啊!可你有口莫辩,谁让你是中国最大,又建在中国最长的长江上呢,还有那很多事情要做的,移民、库区建设和环境,后续的事情多得去!也许可以学人家老外,弄个上下游生态补偿之类,把那些收益的地方多弄些资金给上游,上游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要是考虑到持续性...... 在环境和生态方面,中国的科学家们在30多年前就开始了大量相关研究,现在看来对其中的很多问题预测、估计都有些保守,甚至有些属于完全没有提及,这也很正常。但是,要预测框架性的或者纲领性的,并不太难,以下就是我转摘的(来自20年前出版的一本专著《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就不利影响而言,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1)原先不存在,工程影响后出现的问题。 (2)原先不严重的问题,工程影响后严重化了。 (3)原先问题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调整,矛盾发生空间变化。 (4)原先问题的严重化时间提前,或推后、恶化速度加快。 (5)原先可逆的问题,发展成不可逆的问题。......” 每段都举例说明了。刚才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对当年参加这些课题的专家是非常敬仰的。而今,生态建设也罢,生态环境保护也罢,套一句不恰当的比喻“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这也将是,而且必将是千秋万代造福子孙的功德。 在我个人看来,现在更需要关注的是种种措施的落实和可持续性,以及水库调度。我本一小编辑,能做的有限,最近打算策划一个《三峡水库专辑》,具体的还需要那些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支持。希望能做好,也希望有点用。 ************************************************************************************************************* “三峡水库专辑”征稿通知 三峡水库是三峡大坝建成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面积 1084km 2 , 库容 393×10 8 m 3 (175m 蓄水高程时 ) ,是 中国最大的水库 . 自从 1994 年三峡工程开工, 2003 年初次蓄水以来,三峡水库对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受到了空前关注 . 近 20 年来,为保障三峡大坝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促进库区和长江流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诸多领域学者对三峡水库以及库区作了大量的调研,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 近年来,三峡水库水环境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管理、研究和产业部门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世界的瞩目 . 为加强我国水库工作者在三峡水库研究方面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三峡水库在生态安全和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水平,《湖泊科学》编辑委员会决定组织一期有关三峡水库专辑,计划于 2012 年初出版 ( 第 24 卷第 2 期, 2012 年 3 月出版 ). 1 征稿范围: 1 )作为大型水库的水库湖沼学特征; 2 )蓄水前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变化; 3 )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的污染控制、环境承载力分析; 4) 水库水环境质量、营养状态及早期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价; 5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预警研究; 6 )三峡水库与长江流域水文态势及影响; 7 )其它与三峡水库相关的研究 . 2 投稿要求 1 )投稿方式:请投稿至: jlakes@niglas.ac.cn 或 jlakes@163.com. 投稿请注明: 三峡 水库专辑 . 2 )稿件格式:参照《湖泊科学》论文格式 ( 学报网站上提供了论文模版,可下载 ; http://www.jlakes.org ). 3) 投稿文章未在任何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过,也不在其它刊物的审稿过程中,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保证投稿文章的合法性 ( 无抄袭、剽窃、侵权等不端行为 ). 4) 其它投稿须知请参阅《湖泊科学》投稿指南 (http://www.jlakes.org). 5 )《湖泊科学》不收稿件审理费;投稿作者需提交投稿声明;录用刊发文章将收取《湖泊科学》标准版面费;发表之后,将按《湖泊科学》标准支付稿酬,并赠送样刊及单行本 . 3 重要日期 截稿: 2011 年 10 月 15 日; 录用通知发出: 2011 年 11 月 30 日; 录用修改稿提交: 2011 年 12 月 15 日; 出版: 2012 年第 2 期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历史将会记住他们:拒签三峡论证书的人
热度 5 蒋高明 2011-5-25 10:02
蒋高明 今天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首次披露了20年前三峡论证拒绝签字的人。在重大工程或重大项目(如当今的转基因主粮问题)上,那些发对派的意见尤为重要,唯有反对派可能头脑是冷静的。在拒绝签字的专家名单上,有笔者博士导师侯学煜先生的名字。以前我知道这件事(我办公室还保留有侯先生当年一些重要资料),但详细的信息还是第一次了解。感谢记者的报道,让中国人民知道了曾经还有这么一个“弱势”的专家群体,他们并没有被权力或金钱所左右。 除公布重大工程反对派的名字,让他们进入历史,还应公布那些支持派,以及他们的言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判断他们的先人曾经对他们做过什么。 说不尽的三峡,说不尽的转基因。针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的决策,我们是要靠脑袋,还是靠屁股?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 三峡论证20年闪回:9专家拒绝签字 http://money.163.com/11/0524/01/74PI0PPE00253B0H.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 , 24-05-2011 王峰 4月15日上午11时,水电专家陆钦侃的追悼会在八宝山竹厅举行,走完98岁人生旅程的陆钦侃告别了送别的冷清人群和曾喧嚣一时的三峡工程论战。 5月1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就被认识到的,而且是可控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水利部原副总工程师袁国林告诉本报记者。 那场著名的论证开始于1986年6月,由原水利电力部组织,分为14个小组,共412位专家参与,历时3年。同这场论证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拒绝在论证报告中签字的9名专家。 事实上,陆钦侃并非那9名专家之一,其时他的身份是防洪论证组顾问,而非专家。如今,9位专家的姓名已鲜为人知。幸运的是,他们的名字和部分论证意见被历史档案所保存。“三峡工程事关重大,反对意见理应得到保留。”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 “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出身水利世家的袁国林是三峡工程最早的建设者之一。如今,早已从三峡工程岗位退休的袁国林对记者感叹,他最关注的三峡问题是移民和环境。 在当年的论证意见中,给出了“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解决”的结论。在当时的移民安置中,还没有如今的社会保障概念。 “动态移民113万多人,我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113万人,因为这是个双向问题,还涉及到移入地区人民的承受问题”,综合经济组专家郭来喜当时认为。时任中科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的郭来喜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在参加几次论证会后,变成一个“慎重态度”者。 在具体意见中,论证报告给出了目前仍在使用的“开发性移民”方针,但也坦承“目前尚无系统的经验”。由于移民问题是三峡工程的重中之重,论证组的专家规模相当庞大,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是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建设用地司总工的李玉光。 而为了更好地做好移民工作,论证组还请来了45位地方负责移民、规划工作官员代表,其中唯一没有签字的是时任四川开县移民办主任廖文权。 对环境的评估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和不同时期。“水库水质变差、支流的富营养化就是水库建成后出现的新问题,但都是可控的。”袁国林说,他尤其向记者强调了水库建成后的水土冲刷问题。 这亦在当年的论证辩论议题之中。在生态与环境专题论证组中没有签字的顾问侯学煜尤其指出“陆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侯学煜时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 ,于1991年逝世。 在1988年的论证中,76岁的侯学煜指出 :“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日益加重”。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强制性的植树与禁垦指令在多地施行。2005年时,当时生态与环境论证组唯一没有签字的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昌笃等生态学家还被请回三峡,对湖北、重庆段的三峡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评估。 “妥善处理防洪、发电、航运关系” 当年未在报告上签字的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曾在当时国力情形下,考虑能否承担三峡工程。在何格高看来,当时迫切需要满足建设资金的其他工程就包括“2000年前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 防洪组专家方宗岱于1988年3月20日给中央领导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葛洲坝的兴建,原以发电为主,周总理审阅报告时,认为不对,应改为航运第一。李先念同志插话说:“若葛洲坝发生川江碍航,是要拆坝的。” 为此,葛洲坝工程曾停工两年,做了大量模型实验。在三峡航运问题上,论证组结论认为“围堰发电水位135米及初期水位156米运用期越长,对航运影响越大,应尽量缩短”。 事实上,1988年的论证结论就已表明,防洪、发电、航运都有各自的要求,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其时,许多航运专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三峡水库经常用于拦蓄一般洪水,或者三峡电站承担调峰任务太重,都将影响三峡工程通航条件,使航运效益受到损害”。论证结论对此表示“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影响航运的重要因素还在于泥沙淤积。在此问题上,两位重量级人物选择了保留意见,他们是陆钦侃和方宗岱,其时二人分别担任防洪论证组顾问和专家。 “陆钦侃在民国时期曾被派往美国学习水利,就是当时准备修建三峡工程”,三峡研究者任星辉说,“在三峡工程上马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陆钦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操守,转而谋求‘改良’,呼吁保留大坝的导流底孔”。 知名泥沙专家方宗岱于1991年去世,在当年的论证中,方宗岱本应进入泥沙组,却被安排在防洪组,但他仍将意见集中在泥沙问题上,指出“三峡是细沙、粗沙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 水利专家刘国纬回忆,在三门峡工程改建中,方宗岱力主打开全部12个底孔,“经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如今,三峡工程同样留有22个导流底孔。 “三峡工程不宜早上” 时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伍宏中因工作关系未能参加论证专家会,亦没有签字。他在给论证组的一份书面意见中认为,三峡是一个好的电源站,远比建设火电来得经济,是应该开发的。但他在做了三峡积极建设和适当推后的比较后,认为后者较为经济,即以先开发西南和中南一批较经济的水电站,再开发三峡水电站,比较有利。 时任水利电力部外事司咨询的程学敏因健康原因未能参加最后一次论证会,但他表示“不拟签字”,原因是他认为论证的造价资料都是初步的,经济论证可靠性不足。 作为电力组的专家和综合规划与水位组的顾问,时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的覃修典均未签字。覃修典是我国水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我国最早的几座水电站以及新中国第一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者,于1994年去世。 在覃修典看来,三峡工程不应急于建设,他在一份书面意见中说,“三峡如果没有上游工程补偿调节,三峡本身库容相对很小,调蓄能力很低。这种不稳定电力要大范围长距离输送,质量上是难以保护的。因此不宜早上,大上。” 世易时移,国内的经济翻番式增长,并出现了“电荒”。综合经济组专家何格高当年拒绝签字,理由是担心三峡工程会否占用“全国为解决2000年前缺电局面正在建设或已经筹建的水、火、核电站”的建设资金。对于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情况下多发电,何格高曾给出一个三峡工程和溪洛渡、向家坝、枸皮滩三个水电站相比较的方案。他计算后认为,三个水电站比三峡工程可多得保证出力(指水电站在多年运行期间所能提供的具有一定保证率的电力)100万千瓦,年发电量67.8亿千瓦小时,而移民数却少99万人,淹地少33.7万亩。 这一比较,被同组另两位拒绝签字的专家郭来喜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黄元镇所认同。 2006年,三峡总公司负责建设的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相继开工,但三峡总公司一位原负责人告诉记者,仅仅移民安置费用标准,就比三峡工程高了数倍。 如今,电荒与干旱同时袭来,蓄水发电与航运、防洪灌溉的矛盾再次拷问三峡大坝。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440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客观讨论,不要妖魔化——三峡的详实资料初步汇总
halcon 2011-5-25 00:46
三峡工程很可能会是一场大灾难。       这场灾难会带来的后果,虽然尚未发生,但早为人所料。世间大概再没有比事前知道恶果却又无力阻止更伤心的事情了。当年三门峡水库要上马,黄万里先生一再反对和警告,可惜当权者不理睬,结果是恶果一一兑现,一个花了40亿(预算是13亿)的水库刚建成不到两年就淤积严重,泥沙一直淤积到西安,富饶的渭水平原沦为盐碱地,大量移民被迫背井离乡,这种牺牲最后却成了笑话:这个水库毁了数十万人的家园,毁了黄河,换来的却是一个废库和陕西的水灾。      不幸的是,即使是三门峡水库这样的灾难也没能让当权者多些畏惧心。翻看LP的三峡日记会发现,“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原来是因为这天DXP明确表态支持中坝方案;可见,在三峡工程的决策上,和当初三门峡一样,依然是谁官大谁有份量。用不懂水文水利乃至工程的政治人物来做决策的最大依据,这是LP为首的政府高层官员决策三峡工程时犯的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LP日记里还记载着1990年王震同志对三峡工程的挂念,但唯独不见对黄万里先生的任何记载。事实上,作为曾经成功预见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果的大科学家,黄万里先生拥有着崇高的声望,可是,这样一个行内权威在这样一个影响巨大的工程里,不仅仅没有被吸收进三峡工程论证小组,甚至官方对他完全视而不见,黄先生自80年代到九十年代先后六次写信给中央主管官员,包括ZYQ、ZMJ等,阐述三峡大坝不可修的道理,但没有任何回音;由于忧虑三峡工程会带来的严重后果,黄万里先生一度考虑要将国务院告上法院,直到临终前黄先生都对三峡工程念念不忘,连遗嘱都在交待对长江的治理之策。      三峡官方很多人包括潘家铮、蒲海清等都曾先后表示说,反对意见对三峡工程是有益的,反对者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似乎在三峡工程上反对意见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些明显虚伪的话还一度四处流传。其实,且不说他们对黄先生的完全漠视,即使是RL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具有重量级身份的反对者,在表达意见时也遭到了“组织待遇”。LP在1996年4月15日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昨天,ZMJ同志在电话里向我谈了几点:RL上书要求停建三峡工程已被制止,要他从大局出发。另外,在1998年4月25日他去看望生病的肖秧(主上派的主要人物,曾当过重庆市长、四川省长),提到:三峡工程议案在人大审议通过期间,他以四川省长的身份,对四川代表团做了不少工作,当时许多反对意见来自四川。这里的“做了不少工作”,显然也是要求这些反对意见要从大局出发。      所谓从大局出发,说的直白点,就是可以置科学于不顾:即使LP在日记里记载着他在各个地方发表科学治水的讲话,也不表示他对科学真有什么敬意。RL在回忆文章里提到,1986年开始的历经两年多的三峡工程论证,是由水电部门一手操作的一言堂,“凡是批评三峡工程的专家,多数都被排除在论证专题组之外,而且对这一工程批评最多的专家,水电部都一概不予邀请”,比如黄万里先生与李锐这两位最著名的反对者都被排除在外。讨论蓄水位时,最终选择的方案是领导在开始就授意的175米蓄水方案;泥沙试验,1988年7月,按1954年大水大坝蓄洪至175米北京水科院泥沙研究所做的泥沙模型试验显示,“重庆最大的九龙坡港区和朝天门港区的淤积很严重,再经两年尽量排浑也冲不掉;原在码头附近的深水主河槽已被淤塞,而主槽移到对岸去了。长江科学院同时也做这个试验,与北京水科院的结果很相似。但是在以后几次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汇报中都没有提及这个泥沙试验所得出的严重淤积情况。”(陆钦侃等2004年)      1      可是,客观规律并不会因为领导讨厌就自动消失,黄万里先生对三门峡的预言已经是一个例子;在三峡工程上,黄万里先生反对的更激烈,因为在长江上建坝后果比三门峡更严重。长江三峡工程与黄河三门峡水库一个巨大区别是,淤积三门峡的是悬浮在水里的小颗粒的泥沙,可以设法用水冲出水库,而长江除了泥沙外,还有沿河床移动的砾卵石,按黄万里先生的估计,重庆以上长江砾卵石夹底沙的年输移量约有一亿吨,修坝蓄水后这些砾卵石一粒都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后就会堵塞重庆港。      三峡公司的工程师却不承认这一点。2003年潘家铮接受卢跃刚采访时对黄万里先生的估计嗤之以鼻,认为黄万里先生既没有把观点发表在什么负责任的论文里,又没有什么可靠的观测或者实验可以佐证,似乎黄先生这个在学术上最有份量的反对者只是在胡闹。事实上,黄万里先生关于长江砾卵石输移量的见解都发表在《水力发电学报》上(1993年,1995年),而且他还“曾步行六次勘察岷江、乌江、涪江、嘉陵江,行程三千公里”;他对三峡砾卵石淤积的意见是专业且不容忽视的,相反,潘家铮的傲慢和虚伪则表露无遗。      三峡大坝在经历数次实验性蓄水后终于在今年(2010年)10月26日蓄水至175米,所以黄万里关于三峡大坝的预言也许将很快可以得到验证:如果黄万里等专家关于三峡泥沙的观点是对的,那么当水库蓄水到175米时,库区回水将上达重庆,若遇到大洪水,河水携带的泥沙能把重庆淤积变成死港,而且嘉陵江也会因为淤积而抬高水位从而使重庆处于水灾的威胁之中。      担心三峡大坝会被砾卵石迅速淤死,这从八十年代水电部门极力推动三峡大坝上马开始就已经屡屡由专家提出,但却几乎完全被官方轻视或者忽略,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家组织的正式的工程论证都一再把黄万里这样的专家排斥在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工程争议太大,所以政府先后组织了两次论证,第一次在1983年,由国家计委牵头,最后定的方案是蓄水150米的低坝方案,第二次是水电部组织的论证,前后历时两年多,得出的方案是蓄水175米的高坝方案;1992年最终拿到人大通过的是第二次论证的方案,而在这两次论证过程中,黄万里的观点都没有得到尊重和重视。      其实,对于工程应该如何论证黄万里先生也自有非常专业的观点。黄万里先生在1993年《对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文章里提到,拦河修坝是否可行,首要的问题是对工程环境作分析,其次才是工程本身的可行性(包括经济、技术、社会、军事等)分析。具体在三峡大坝的可行性问题上,首先需要分析长江宜昌以上河床演变机理,从而推断在长江建三峡大坝是否会发生砾卵石淤积库区,如若无法事先弄清楚砾卵石问题,则三峡大坝断不可修,也毋需再作后续的工程可行性(包括经济、技术、社会、军事等)分析。      所以,长江砾卵石的输移量和库区是否很快淤积才是三峡工程应否上马的最关键问题。也正是出于对泥沙淤积的忧虑,从九十年代三峡工程开始动工,已经木已成舟之后,在无法停止工程建设的情况下,一批老专家转而求其次,多次上书要求按低坝方案建坝,或者至少把水位定在低水位(150、160米)。1998年,陆钦侃、徐洽时等一批水利专家写信给ZMJ与PL,要求把水位定在160米,把省下的钱用于上游工程(PL以不耐烦的口气在日记里提到了这件事情);到2004年6月,三峡已经蓄水到135米后,陆钦侃又一次联合300多名专家上书紧急建议,“三峡蓄水到156米后,一定要先停下来,不要贸然蓄水至175米,否则可能会发生很多问题,包括上游洪灾和重庆港淤积”。      若只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泥沙问题一片光明。2007年底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三峡办主任汪啸风表示,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排沙比高于设计预计值,特别是2006年和2003年,原预测入库泥沙量为每年5亿吨,实测仅2亿吨,说明来沙量减少,而排沙功能已达到设计要求。潘家铮则保证“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似乎确认三峡水库淤积问题已经解决,三峡完全可以快速提前蓄水至172米或175米。      可是,正如四川社科院专家鲁家果所分析的,“2003年水量偏枯,2006年是枯水年,四川、重庆大旱,水库又正在蓄水,如以这二年观测数据来推断今后入库泥沙量,难免以偏概全。只有经过一、二次较大洪水,我们才能较确切地判断河床推移质卵砾石及底砂对库尾淤积的严重程度。”另外一些专家,比如老地理学家金绍绸认为:如果蓄水至175米,1998年那样的大洪水再次出现的话,库尾将淤积数亿吨泥沙和卵石,中国最重要的内陆港口重庆港将成为死港;还有国务院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成员荣天富,也曾明确说过,三峡蓄水175米以后,由于泥沙淤积,重庆的九龙坡港和朝天门码头都会出现断航。2006年2月,地质专家范晓作了一次三峡之旅,发现长江左岸一条支流乐天溪口已经被泥砂淤高成一大片滩地,溪流几乎被堵死,淤积的泥沙有20米厚,而“在重庆主城区汇入长江的嘉陵江,就是一个放大的乐天溪”。      重庆政府对三峡蓄水后港区汇淤积显然也是有认识的,所以才在2003年开始动工建设寸滩港。而且2004年三峡大坝蓄水一周年时,南方周末记者赴三峡调查时,重庆市交通委计划处副处长李昌均还曾对记者表示,“重庆港区淤积正逐步变成现实,重庆港区肯定是会淤掉的”。      对此,三峡总公司也并非全无意识,根据南方周末记者刘鉴强2004年的报道,“前任总经理陆佑楣曾对重庆方面说过,如果实在不行,三峡总公司可以出几个亿,把重庆的九龙坡港口搬到条件更好的寸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副总经理曹广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是,三峡公司主要打的算盘还是多蓄水,多发电,用发电收入来补助重庆挖淤。越快蓄水到175米就能越快获取更多的收入。这只要简单算一笔经济账就很清楚。三峡大坝每多蓄6立方米就可以多发一度电,当蓄水位从156米升到175米时,水库总库容从234亿立方米增加到393亿立方米,可以多发26.5亿度电,按三峡电力平均0.25元的售价计算,三峡开发总公司就可以多获利6.6亿元左右:而且按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毕亚雄的说法,“水库的水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置换,重复利用。三峡利用完这些水,还可供紧接的葛洲坝电厂使用。因此,实际增发电量还远大于这个数。”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有陆钦侃、李锐等老专家不断呼吁低水位蓄水,实际发生的情况依然与他们的愿望完全相反;三峡大坝一直都处在加速蓄水的状态,原来的计划是2003年135米蓄水后四年,即2007年蓄水到156米,然后根据对库尾泥沙淤积实际测量结果以及移民的具体进度确定175米蓄水的时间,初步暂定为6年的观测时间,也就是在2013年蓄水至175米。事实上,2006年10月份,三峡大坝就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156米位蓄水;随后三峡开发总公司又在2008年初宣布,今年要完成第四期移民,并实现蓄水至172米或者175米,2010年10月,大坝蓄水至175米,比原计划整整提前3年!      一旦三峡工程完成蓄水175米,那么三峡工程的反对派在泥沙问题上就完全失败了,剩下的只能由时间来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否会像三门峡水库时不幸言中。如果确实不幸言中,黄万里先生已经在数年前去世,不用亲眼目睹灾难后果,但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灾难,长江断航、重庆被淹、四川洪水….      2      除了泥沙淤积外,三峡工程还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尤其在蓄水位不断增高之后,出现了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根据《财经》记者的采访,“三峡二期蓄水后,2003年前11个月整个库区的崩塌和滑坡体就达到了4688处。与2001年全年的2490处相比,短短两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其中7月13日凌晨发生的千将坪大规模滑坡更是一场大悲剧,大约2000万立方米体积的土石倾泻而下,导致24人丧生;地质灾害的出现并非出乎意料,八十年代水电部主持论证时有专门小组对滑坡地震等做过测算,但结论是:10万平米以上的崩滑体共有260处,不会对三峡工程造成影响。可我们仅从2003年一年实际发生的崩滑数量都可以看出当年水电部论证时的谬误之大!另外,经记者采访报道出来的,还有水库污染、生态破坏、大坝碍航、移民生活无着落等等问题。水库污染的严重程度也是事前没有料到的;而水库修成后会形成的黄金水道以及开发性移民的优点都是三峡主上派事前夸下海口的,如今和他们说的恰好相反,三峡大坝船闸已经成了长江航运的障碍,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去三峡,发现“在2003年下半年197天试通航中,有积压船舶的天数高达119天,其中,船舶等候时间最长的为5天5夜”。      至于移民问题就更严重了,财经文摘的记者到三峡库区调查时,记录了一段可以代表多数移民心声的一段话:“如果地质风险,上面会考察,这里不能住人,就搬走了,危房就加固,整修。关键是人民生活问题,大坝移民影响到了人民的生存。现在老百姓没法生活,接连不断上访,个人的,集体的,随时都有。我给国家算了一下,移民搬迁户均不足一万,安置一个人,人均不足八千元。所以我们三峡移民就依靠上访,但是上访就被镇压,多次镇压。”从移民的反应看,开发性移民并没有把移民移富,相反,移穷了;客观的说,当年力主上马三峡工程的,包括PL、ZYQ等,都把移民工作放在很高的位置上不断强调,但现实是,移民工作的难度不是靠一厢情愿和一点决心就可以完成的;李锐曾说过,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最大的问题,超过了地质灾害,新安江水库修好都快50年了,移民问题依然存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对记者表示:“2006年3月我担任重庆副市长,记得当时接受任命时,组织上对我说,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移民的重点在重庆,三峡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坦率地说,我压力很大”,事实上,重庆能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它所要承担的移民工作,有PL日记为证,他在1996年8月1日里写道:加快重庆市的组建工作,把移民的担子由四川省转到重庆市的身上。      移民工作长期而复杂,充满了各种变数。比如移民数量就大大超过了计划数。根据鲁家果先生的核算,“截至2006年底重庆库区计划移民95.13万人,其中城镇63.6万人,乡村31.5万人;实迁人口102.3万人,其中城镇67.88万人,乡村34.47万人(以上均不含安置人口)。如加生产安置20万人(乡村已安置8万人左右)与2007年及以后移民15万人,仅重庆库区移民总数将达137万余人,超出移民计划42万余人”;三峡百万移民将来会如何演变,也许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里才能看清楚,但总的来说,实在不容乐观。      3      所有围绕三峡大坝产生的问题,在三峡大坝一米一米的增高中也一点一点的累积。究竟中国社会为三峡工程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很难追问,却又是任何一个关心三峡工程命运的人都会不由自主追问的问题。      当然,三峡工程带来的全部代价是不可能统计的出来的。但是,工程本身需要花费的直接成本,在工程开始之前可以预估,在工程开始之后则可以直接统计;所以如果关心三峡工程的代价,可以从工程预算与工程决算开始谈起。      工程预算,在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修建三峡工程决定之前,八十年代两次论证都提出过。第二次由水利电力部主持的论证会上提出的工程预算是当时争议的焦点,这个论证会从1986年6月开始持续了2年8个月,中间经历了共10次论证会议;1988年在第九次会议时,水电部论证小组按“坝高185米,蓄水位175米,施工期32年(1989年-2020年),2000年发电”的大坝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预算方案:按1986年底价格计算,工程静态总投资共361.1亿元(根据能源部高级工程师丁功扬在第九次论证会上的发言,其实静态投资预算里还有一个经营成本58.31亿,总静态投资应该是419.4亿),其中枢纽工程投资187.7亿,水库移民赔偿110.6亿,输变电投资62.8亿;而在考虑了物价上涨和部分投资利息后,动态投资总额应该为:934.5亿。      这个预算一公布就遭到了孙越崎、林华、王兴让、乔培新、陆钦侃等十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反对,他们一起发表了《关于三峡工程论证的意见与建议》,其中专门提到静态预算361亿的估算不足,理由有:第一,87年88年物价上涨幅度很大,用86年的价格计算低估了静态资金;第二,少算了库尾淤积带来的治理费用和移民费用;至于动态预算934.5亿元,比较这群老专家算出来的结果就差的更远了,算法是由乔培新(曾担任过人民银行副行长)提供的,他在静态预算361亿的基础上用不同的通货膨胀率、每度电不同还款额度以及不同期限的贷款年限来计算,如果贷款利率按国家优惠价,那么动态投资额在787亿~3203亿之间,如果按基建投资利率算,那么动态投资总额在2861亿~5843亿之间。      在1989年第十次论证会上,也是最后一次论证会上,水电部论证小组对这些老专家的意见几乎全盘否定,在能看到的材料里(《三峡工程的论证》,潘家铮等,1990年),唯一一个能支持这些老专家部分观点的是交通部三峡工程航运领导小组顾问的石衡,他在第十次论证会发言上提到:“报告中静态投资用1986年价格为361亿元不合适,预计1989年才提出可行性报告,建议调整改用1988年价格为基础,然后按分年投资和物价上涨指数逐年计算,累计后为总的静态投资,可能大于报告中的673亿元,该多少即多少”。他发言里说的673亿总静态投资,应该是第十次论证会上将(在枢纽工程、移民、输变电工程之外的)经营成本等都计算进来的数据,如同第九次论证会一样;这些对公众“隐藏”的数据,在以后按1990年价格、1993年价格计算的预算里也同样没有出现。      难以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或资料,是回顾三峡工程预算历史时一个显著的困难;我们只能从那些在论证会上发言人说的一些蛛丝马迹里推断出一些内容来,比如我们可以知道水电部论证小组用世界银行也使用的Gesp数学模型来计算比较不同三峡工程间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发现水电部门对外宣传的预算和实际数目存在着差距,他们对外宣传的预算费用一直都没有枢纽工程/移民/输变电工程之外的成本,但实际上第九次和第十次论证会上最终的静态投资数目都还包含了其他成本,也因此总静态投资数目超过了他们对外公布的数据,难怪乔培新先生接受李树喜采访时所说的(见《长江长江》,戴晴主编,1989):总投资概算埋伏太大!      其实,不要说可行性报告里计算三峡工程花费的细节了,当时,那些反对三峡上马的人即使只是想要传播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困难的。1987年,《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一书影响广大,将对三峡工程的讨论从专家圈扩散到了社会,这本书因为主要汇集的是“反上派”的言论,因此在出版之前如果没有出版社编辑据理力争,肯定就被领导(按黄万里先生留下来的文字,此领导当是PL)禁止了,主管论证部门的甚至“宁愿出资收买全部(3100册)新书,也不准让新华书店公开发售”;可见,虽然一直号称要在三峡工程上民主决策,实际上三峡“主上派”的盖子捂的有多紧!      预算上的埋伏,还有一段历史可以说;按1986年价格计算的三峡工程361亿静态投资总额,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论证时是官方关于三峡工程预算的标准说法,官方的第二个标准说法是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预算案,“工程静态总投资按1990年价格水平计算为571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298亿元,水库移民投资186亿元,输变电工程投资87亿元”,从法理上说,这个方案是最具权威的,但事实上,这个预算方案被官方提及的次数最少。因为很快,到1993年10月29日,也就是离92年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提案一年多点,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在梅地亚宾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按照1993年5月的价格水平,三峡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库区移民安置三项费用加起来,总投资(静态投资)是954亿元人民币”。      从1988年到1992年再到1993年,三线工程静态总预算从361亿升到571亿再升到954亿,几年内就将近翻了两番。而物价指数,按国家统计年鉴的数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6年到1993年,累计上涨不到2倍(1.9倍多点),如果这些预算变化里没有埋伏的话,只靠物价指数是无法把361亿变成954亿的。      第三个预算中的枢纽工程静态投资500.9亿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1993年7月份批准的,水库移民搬迁与安置400亿元的静态总投资是在1994年11月批准的。这两项都是以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的,合计总投资有900.9亿元,折算成动态投资总额应该是2039亿;最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预算数字是三峡官方从94年开始对外的唯一标准说法,而且每次都会强调三峡工程结束时动态投资能节省200亿,即使从94年到2007年,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标准说法也从来都没有换过。      如果仔细检索的话,可以发现,这个标准说法最初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把手陆佑楣说的;PL在三峡日记里1998年10月18日这天,记录了陆佑楣向他做的关于三峡工程投资情况的汇报:“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其中静态900亿元,物价上涨749亿元,支付利息389亿元;由于物价和利息降低,可能节省出200亿元”。      之后,2000年三峡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当时是副总)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三峡工程的投资包括两方面:一是枢纽工程的建设,所需静态投资为500.5亿元,另一部分是移民搬迁费用,静态投资为400亿元。整个工程共需要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这是按1993年的物价水平预测的。……到目前为止。工程投资完全控制在初设概算之内。如果宏观经济状况不发生大的波动,到2009年大约只需要1800亿元,即可完成三峡工程建设,比预计的动态投资少200亿元左右。”      然后是2001年的三峡总公司副总郭涛、三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言对媒体透露总动态预算将节省200亿,控制在1800亿之内;2002年郭树言、李永安又对媒体透露工程动态预算“1800亿以内,节省200亿”;直到2006年,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副总曹广晶还在对媒体透露同样的消息,而媒体似乎得了健忘症,依然孜孜不倦的报道“据三峡总公司透露…”一个十年前就定调、十年内一再重复的标准官方消息。不得不承认,三峡官方的宣传政策做的非常好;三峡工程从94年施工到现在也经15年了,三峡总公司居然能把工程实际决算情况捂的严严实实,而对外则唱高调与表功并举,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国家节省了200亿投资的口径,可惜,这样出色的表现反而让人无法相信它的真实性。      三峡官方1800亿预算说法中,最蹊跷也是最大的一个漏洞就是,整个输变电工程投资预算居然完全消失了,似乎三峡工程从一开始就没有输变电工程这一回事。但事实上,在92年人大通过的预算方案里,输变电工程的静态预算有87亿元,占总投资的15%;到93年的预算里,输变电工程的静态预算已经大幅增长为275.32亿元(也是按93年5月份价格计算的静态投资),突破92年人大预算的幅度甚至超过了整体预算突破的程度,而到2007年底整个工程全部完成,官方宣布的最终动态投资额为395亿元,折合为静态投资则为322.75亿元,超出93年预算47.43亿元,超出92年人大预算235.75亿元,是92年国家正式批准预算的3.7倍!这么高数额的投资,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呢?      三峡官方对此的辩解是三峡总公司不负责输变电工程建设,问题是,当年为了论证三峡工程应当上马,同样是这一批人,大谈三峡工程对缓解国家电力紧张的重要作用,强调发电是三峡效益的重要一部分,那么把三峡的电往华东华中电网输送的工程怎么可能不属于三峡工程的一部分?怎么能不计算进三峡的总投资里?又如何能推卸的掉呢?三峡官方一方面将静态总投资高达322亿的输变电工程剥离出来,一方面又大谈特谈三峡工程比原预算节省了200亿,这样打埋伏、耍花枪,也未免太不把全国人民的智慧放在眼里了。      虽然三峡官方遮遮掩掩,1992年人大通过三峡工程建设提案后,在安排输变电工程如何建设方面的变化依然有迹可寻。PL日记在1994年9月13日里记载着他与邹家华、郭树言(时任三建委副主任)、陆佑楣(时任三峡公司总经理)等决定“把输变电工程列一专项,建立一个全国电网建设公司来经营”;随后,国家电网建设总公司于1996年6月18日正式成立,1997年更名为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不过没过多久,也就是1998年12月,就撤销并入刚成立不久的国家电力公司,成为国家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分公司,到2002年12月,又重新成立为国家电网公司;不管这个公司前后怎么变化,反正三峡输变电工程是完全托付给它负责建设了。      4      国家投入到三峡输变电工程上的钱,也属于三峡建设基金,是从属于三峡建设基金的一个专项资金,叫三峡电网建设基金,按照《三峡电网建设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电力加价征收的建设基金中有两部分属于电网建设基金,一是三峡工程第一批发电机组投产受益地区每千瓦时电加收6—8厘,二是四川省和重庆市每千瓦时电新加征的3厘钱(这部分钱专门用于三峡电站至四川、重庆的送变电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在资金管理上,虽然三峡电网建设基金由国家电网公司具体使用,但是受三峡建设委员会领导并负责。      作为专项基金,三峡电网建设基金是不能随便挪用的;不过,在官方编制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大事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1998年1月份,也就是三峡二期工程刚刚开始之际,PL、JHZ决定将1997~1999年用于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基金调剂给三峡枢纽工程和移民迁建工程使用,2000年、2001年再返还给中国电网建设有限公司(就是后来的国家电网公司)用于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水电部主持三峡工程论证时,在资金筹集和财务分析上说的头头是道,打了很多包票,其中之一就是三峡工程投资依我国国力完全可以承受,并列举过多种融资渠道;可从工程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在三峡工程开工三年多,资金筹集就曾陷入到困境中,甚至需要挤占输变电工程的钱来保证枢纽工程与移民的进展,导致1999年电网建设资金不足,只好由电网公司尽力设法向外方融资。            从三峡工程建设年鉴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在三峡工程开工前几年,直到1999年,三峡建设基金的征收都不太顺利,地方电力公司还是颇有抵触情绪的,而且因为工程遭抵制使得向国外贷款也不太顺利。另外,通过PL日记里的记载,也能隐隐猜到三峡移民工作在开始时并不太顺利,腐败严重,而超支不少,比如,1997年12月4日,他这样记录:二期工程投资原计划720亿,要增加80亿元,郭树言说移民可能要增加一些。      由于整个工程一直都是不透明运作,工程决算的实际真相我们很难得知。不过,可以肯定,尽管三峡总公司对外一直宣传1800亿的说法,对内他们应该另有一本账。三峡工程著名反对派,戴晴女士就曾提过另外一个数字,她在96年提交给全国人大的信里提到,“1995年秋,当三峡工程已经正式开工,从技术的角度看工程已不可逆转时,三建委副主任、三峡工程投资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在回答朱熔基副总理对总投资的询问时,所报数额为¥6000亿”(戴晴在另一篇文章《三峡工程蠹虫》提到的陆向朱镕基汇报的时间是1997年)。      为了让项目通过,采取开始时报比较低的预算,等到项目开工木已成舟时又不断追加预算,这种项目被人们称为钓鱼工程;钓鱼工程这种事情我们并不陌生,当年葛洲坝工程,1970年开始时的预算是13.5亿元,随后1974年由于工程质量过差,不得不将概算增为35.56亿,到一期工程结束,二期工程开始时(1983年)又一次将工程总预算增加到48.48亿;李伯宁曾辩护说,第一次预算是文革产物,不能算数;可是,第二次将预算增加是八十年代的决策,而且超出预算的比例高达36%,这绝非小事。      三峡工程在八十年代就被人批评将来会成为钓鱼工程,三峡总公司将工程决算实际情况捂的这么紧,而对外又一直只说为工程节省钱,动机之一应该是想避免被视为钓鱼工程。可是,如果陆佑楣向RJZ汇报的6000亿属实,那将是一个多么惊人的钓鱼工程!      即使三峡总公司否认6000亿的说法,他们也无法否认,三峡工程确实引发了许许多多他们控制不住、也掩盖不了的问题,包括移民增多、库区污染、地质危害等等,而治理这些问题都需要大笔投入,典型的比如清库费用,工程预算里是没有这笔钱的,可是水库污染又必须解决,结果到2000年时,钱正英和张光斗跟三建委要求追加投资3000亿元用于清库,只此一项就超过了工程预算总费用,而如果所有类似的追加费用最后中央政府都不得不去满足的话,那三峡工程不就是一个典型的钓鱼工程嘛!      2005年,戴晴女士在北京做公开演讲时曾感慨道:“大家一定已经注意到了,文物保护没钱,中央追加(30亿);水库清库底没钱,中央拨款(一期50亿)。移民由当地安置改外迁,要填多少钱?巴东新县城整个搬迁,要多少钱?发电机从26台增加到32台,钱哪里来?升船机上马,又要花多少?…1980年代我们就说在中国现行体制下,三峡工程必是个不断要挟的钓鱼工程、无底洞,15年过去,已经得到证实。有人估计6000亿已经打不住了,一个“体制内人士”告诉我,戴老师,你说一万亿,只少不多”。      是的,从三峡工程开工到现在,快15年过去了,国家为三峡工程多付出了很大代价,即使这些代价至今还无法全部算清,但也不是三峡总公司“节省200亿,总投资会控制在1800亿”这样一个拙劣的说法可以掩盖的住的。      5      多年以来,对三峡工程预算的关心甚至质疑,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就一直都不乏其人。直到最近,2008年两会期间,来自重庆市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程贻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三峡工程现在接近尾声,应该向全国人民交个账。      比较明确追问三峡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钱的是林培榕,他在2004年发表了一篇文章,《老百姓应当有知情权——就三峡工程总投资超预算与潘家铮商榷》,不仅谈到三峡总公司宣扬1800亿预算的谬误,而且还提到三峡工程在移民费用与环保费用上的节节攀升。按他文中的估计,三峡工程最终移民费用要花掉800-900亿,远远超过92年人大批准的预算186亿。在环保费用上的投入也是当年预算所没有,但是林培榕指出,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所的透露用于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393亿元资金,仅此一项就相当于三峡工程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而且为了治理三峡工程带来的各种问题,未来肯定还不断需要新的投入,林培榕称之“防治是无休止的,投钱更是无止境的。”      给三峡工程算账,直接目的是要讨个明白,看看让全国人民付出这么大代价的工程究竟值不值。事实上,即使不考虑三峡工程上马后钓来的追加投资,只从纯粹水电工程的角度判断,三峡工程的造价也是昂贵的,这一点即使是极力为三峡工程辩护的人也不敢否认。      八十年代,在水电部领导对三峡工程第九次论证扩大会上,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院规划处处长、高级工程师丁功扬将三峡工程与可能的替代方案,也就是长江支流上的水电工程(溪落渡、向家坝、构皮滩替代方案)作了一个比较(在88年版本的预算基础上),他承认:“其它地区有些水电站就电站本身而言,技术经济指标优于三峡工程,如,平均单位千瓦投资为1301元(三峡工程为1687元),平均单位电度投资为0.25元(三峡工程为0.355元),这些电站如果只在四川、贵州开发应用,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能源开发项目。”但最终他论证三峡工程更优越的方法是把输变电工程的费用一起计入,认为三峡工程的地理优势使得总成本会比这些替代方案更低;而事实上,我们前面已经提及,三峡输变电工程最终耗费的投资远超过开始的预算。      黄万里先生对三峡工程造价也有非常专业的发言,尽管他曾强调只要三峡泥沙淤积问题没搞清楚,就毫无必要开始后面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包括经济可行性。他先后数次致书国家领导人,其中至少两次谈及三峡工程的经济评价。他在92年三峡刚通过人大投票时致书ZMJ等新的国家领导人,谈了四点反对三峡上马的意见,其中第三点是:“三峡坝工经济可行性是根本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美千瓦投资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方法是错误的。”      93年,他给中共中央领导人写的信里又写道,“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实际造价之高,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且不论摊派到发电的静态经济成本按1986年物价300亿元是否属实,并缩短工期为15年,投资逐年平均分配,到完工时实际投入为666.45亿元(见《简释》文)。但是审核的报告竟按开工时的成本计算,若也按15年工期,则仅159.54亿元。这样,缩小了造价成为1/4,即隐瞒了实价的3/4。这样,经济可行性自然就成立了。这一错误,凡建设领导都该懂得而负责。所以长江三峡高坝不仅因其破坏航运和农业环境而不可修建,而且其本身价值也不成立。三峡电站20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有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堪负担。理应从速修江西湖南山区所有大中型电站,以供应东南各省电能燃眉之需。”      循着黄先生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在国家电力监督委员会发布的《2006年电力工程项目造价》里,2006年新建水电工程造价单位造价为5754元每千瓦,其中大(I)型水电开发造价为3871元每千瓦,按国家标准,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以上的称为大型水电站;其中大于75万千瓦的为大I型;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如果算上地下机组则总容量为2240万千瓦,属特大型水库,即使按官方报告的预算1800亿计算,每千瓦造价为8035.7元,如果不计入地下机组,单位造价更高为9890元。相比2006年国家大(I)型水电开发造价3871元每千瓦,三峡是它的两倍有余了。      这还没把三峡工程前期论证费用计入。一般来说,大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与设计费用花费不菲,黄万里先生在《怎样决定三峡大坝是否修建》一文里提过一个比例,即可以占到工程造价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三峡工程造价巨大,当年又引发了那么大的争吵,前后经历了两次规模巨大的论证,论证费用肯定比之一般的工程论证要大不少;可惜,这方面数据从未曾公布。唯一报道过的是八十年代末水电部主持论证时花在泥沙论证上的费用,在樊云芳等写的《三峡工程论证始末》里提到,“泥沙论证小组最后的论证结论是:情况已清楚,问题可以解决。而每个字的论证代价是100万元”,也就是共花了1100万元。另外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是1986年8月开始水电部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合作做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为这个可行性研究加拿大政府出了1300万加元。可见,八十年代中国政府花在三峡工程的论证上的钱至少过亿。      如果再把三峡工程开工后带来的其他各种治理成本以及工程超支的成本一起计入,把因三峡工程开工而挤占掉的其他水电工程能产生的效益一齐计入,那么,这个工程相比长江支流上的替代方案就更昂贵、更不可取了。当年,在这些治理成本与超支成本都被主上派用一堆保证和证明掩盖住时,李锐等老专家就已经指出,一意孤行上马三峡工程将对国家水电开发造成严重的挤占:“1979年我复职后在水电部工作期间,体验过葛洲坝工程对其他项目的冲击和影响。当时,由于葛洲坝工程吸走了大部份水电建设资金,结果许多急待开工的水电项目(如龙滩等)就只好靠边站了,许多在建工程也都因投资紧张而拖延工期。所以,在三峡工程上马前,我曾预言过,一旦这一大工程上马,水电就没有什么文章可做了。因为,三峡工程一开工,国家就没有钱投资其他的水电项目了。电力部有一位管水电的副部长,当时并未重视我的这个预言,等到三峡工程一上马,他才意识到,李锐说中了,水电建设真的没钱了。所以,他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风力发电上去了。”(李锐:《回忆三峡工程上马过程的始末》)      更严重的是,三峡工程吸引走了水利部门对长江中下游防洪部署的注意力,98年长江大洪水过后,黄万里先生对失责的水利部长钱正英有极其严厉的批评:“查水利部于1980年7月30日由钱正英签发上报国务院的(80)水办字第80号文《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的报告》,对长江中下游作出了近十年(l980~1990)防洪部署,主要为:培修巩固堤防,尽快做到长江干流防御水位比1954年实际最高水位略有抬高,以扩大洪水泄量;落实分蓄洪措施,安排超额洪水。上述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应在1990年完成,但因实施不力,完成很差。1987年8月7日水利电力部又由钱部长签发了(87)水电计字第313号文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长江中下游近十年防洪部署执行情况的报告》,要求推迟至1995年完成此项任务。但是到1998年大洪水来临时此项任务仍未完成。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三峡工程论证期间,不少专家强烈呼吁先做好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再兴建三峡工程,作为水利部长是怎么想的?是否存在“等待三峡工程和有了三峡工程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在作祟?很值得深思。l980年所定长江中下游防洪部署,以防御1954年大洪水为标准。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比1954年小,如能按照所部署的培修加固堤防和落实分蓄洪措施,完全可以安全渡过这次洪水,不会那样被动而酿成那样巨大的水灾损失。由于对培修巩固堤防不重视,1998年洪水时长江中下游堤防出现各类险情73825处,经广大军民奋力抢险,还造成淹没耕地354万亩,受害人口23l万人,死亡l526人,倒塌房屋212万间。如果长江中下游防洪部署能如期完成的话,本应可大大减少灾害,此岂不值得反思吗?”      6      然而,最可怕的是,江河长流,岁月推移,我们依然还要为三峡工程继续付出代价;当年论争中对立的双方陆续老去,留下的这个大坝和因大坝引发的一大堆问题,只要没到最后最坏的结果出现,只要人们希望减少或者延缓大坝可能带来的灾难,人们就得继续为它付出。      潘家铮在2007年岁末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责了一些妖魔化三峡工程的国外媒体,并且说:“…作为我个人,三峡工程耗尽了我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人们形容为妖魔、炸弹、一库酱油,心里很不好受,我希望这些先生们能够客观地报道中国,中国人民欢迎朋友们的批评和监督,哪怕讲得重一点,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请不要‘妖魔化’。”      应当说,由于三峡工程对中国至关紧要的程度,即使存在对立的观点,我们也不应该妖魔化任何一方。三峡工程不仅仅耗尽了潘家铮等大坝建设者半辈子的精力,更耗尽了像黄万里这样杰出的科学家的大半辈子;可是,在过去的历史里,对黄先生、对李锐、对陆钦侃等专家观点的压制,比外国媒体对潘家铮等的“妖魔化”程度来的更严重;这种压制,不仅仅消耗了这些专家宝贵的才华,而且也给三峡工程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避免妖魔化的一个恰当方法,是要给与各方观点公平论争的平台,既不能用组织原则和纪律性要求反对方闭嘴,也不能强迫所有对三峡工程开口评论的人必须有主流眼光,也即陆佑楣所说的在肯定三峡工程巨大贡献的前提下讨论三峡工程。在当下三峡工程已经建设的情况下,避免妖魔化更重要的方法是要透明化,把多年来被三峡大坝建设者们藏的严严实实的信息与公众共享,包括八十年代的可行性报告、工程历年的实际决算、库区治理的实际投入等等都公诸于众,把三峡大坝给中国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一一清楚的向人们展示,而不是多年如一日的说工程只会花1800亿,会节省200亿这样的谎言,或者指责批评者对三峡工程的妖魔化。既然潘家铮等自信三峡工程没有大错,又怎用担心别人错误的挑战呢?而且,既然选择了在三峡工程上耗尽后半辈子,又怎么会没有信心公开一切,让人相信你的贡献呢?      当然,在这一切尚未到来之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寻找真相,在宛如一堆碎纸的公开材料里复原三峡工程总代价的整个图案;和我们国家的转型一样,这件事情既难,又只是开始。
0 个评论
三峡工程(1)—从设想到开工建设
热度 2 wido 2011-5-24 16:25
三峡工程(1)—从设想到开工建设
参考: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网易、人民网等 在 长江三峡 建造大坝的设想最早可追溯至中华民国的开创者 孙中山 先生,他在《建国方略》( 1919 年发表)一书中认为长江 “ 自宜昌以上,入峡行 ” 的这一段 “ 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 ” 。按此设想, 40 年代中期,国民政府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并邀请该局总工程师、世界知名水利专家萨凡奇( John Lucian Sovage )来华考察。萨凡奇在三度实地考察三峡地区后,写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可行,并安排开展前期工作,但后因中国内战,此事无果而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长江上游频发洪水,屡屡威胁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的安危,因此三峡工程被重提。 毛泽东 1953 年初,视察三峡时,曾说: “ 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 ” , “ 但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 。又作 “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水调歌头 · 游泳》)的词句表示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并指定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督办。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了三峡工程的勘探、设计、论证工作,并邀请了苏联的水利专家参与。当时水利领域内支持工程上马的林一山等人,和反对方黄万里、李锐等人,争论得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并考虑国力、技术和国内国际形势等其他因素,毛泽东最终决定暂缓实施三峡工程, “ 积极准备,充分可靠 ” ,先修建葛洲坝水电站,作为三峡水电站的实验工程。 葛洲坝水电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区, 1971 年开工, “ 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 ” ,但不久后就因为施工实在不合格而停工。在多次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后,于 1974 年复工, 1981 年实现长江截流, 1988 年全部建成。电站为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共安装 19 台 12.5 万千瓦和 2 台 17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271.5 万千瓦,曾是中国最大的发电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提出建设 “ 四个现代化 ” 的口号,要兴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1983 年水利电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着手进行前期准备。 1984 年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但是在 1985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以周培源、李锐等为首的许多政协委员表示了强烈反对。于是,从 1986 年到 1988 年,国务院又召集张光斗、陆佑楣等 412 位专业人士,分十四个专题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重新论证,结论认为技术方面可行、经济方面合理, “ 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 ” 。不过这之后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各方反对的声浪更大,李鹏等国务院领导人看到在难以取得比较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将工程议案提交给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继 1955 年三门峡水电站之后第二件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工程建设议案。 1992 年 4 月 3 日 该议案获得通过,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期。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 17 年。一期 5 年( 1992-1997 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 120 米 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二期工程 6 年( 1998-2003 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 6 年( 2003-2009 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2010 年 10 月 26 日 ,三峡水库水位涨至 175 米 ,首次达到工程设计的最高蓄水位,标志着这一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各项功能都可达到设计要求。三峡工程 2009 年基本完工,后续增加的地下电站和升船机两个项目将在 “ 十二五 ” 期间完成 。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175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峽、轉基因及其反科學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5-24 09:28
三峡工程,那么信誓旦旦地说没有问题,今天问题出来了谁负责? 同样的道理,转基因,今天又是一伙利益相关者在那里说没有问题,到时候问题出来了,谁负责? 我们草民的安全、利益,就在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利益集团面前被无情地牺牲掉了。 谁敢质疑,就是在反科学!
个人分类: 科學傳播|2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峡工程知足常乐?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5-23 20:20
三峡工程知足常乐? 2003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8 年新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三峡大坝有能力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010 年新闻,长江水利委主任蔡其华: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院士 : 干旱非全因三峡所致    2003 年三峡大坝:固若金汤 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 年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8 年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 年三峡大坝:三峡蓄洪能力有限 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三峡大坝 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 图 )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26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物志: 黄万里-“帮我看着三峡工程”
热度 2 tyyflc 2011-5-23 05:51
“帮我看着三峡工程”--黄万里教授去世五周年纪念 王维洛 作者按: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组织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但是在参加论证的412名专家中没有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黄万里教授,虽然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失败证明黄万里教授的反对意见是正确的。此后国内报刊杂志也不敢刊登黄万里教授关于反对长江三峡工程的文章。为此黄万里教授多次上书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要求对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并要求中央领导给他30分钟的时间,听他汇报把“三峡高坝永不可建”的道理讲清楚。黄万里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中,多次托付他的子女和朋友:“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替先生守灵,就是要帮他看着三峡工程。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封顶,中共中央领导全体缺席;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出版,但是关于三峡工程的多次重要讲话没有被收入文选。为什么政治家失去了往日对三峡工程的热恋?为什么政治家对三峡工程保持这么大的距离? 一、中央领导全体缺席,难道只是因为怕被“封顶”? 2005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建成;中央领导一个人也没有出席,就是对三峡大坝有特别钟爱的李鹏也没有露面。庆祝活动一共只持续了八分钟,中央电视台也没有进行实况转播。中央领导全体缺席三峡大坝封定的庆典,引起中国社会的很大震动,因为当今中国的政治依然和文革期间一样,是黑箱操作,是不透明的。比如一个领导人长久不出镜,就会被推测成“不是被双规了就是病重将死”;一个工程的开工、建成仪式领导不亲自到场,就表明工程不被领导所青睐,前途命运叵测。但是中国的新闻媒介还是尽力将“坏事变好事”。 南国时评称中央领导不参加三峡封顶庆典仪式有示范意义。南国时评说:“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按常规做法和众人的期待心理来讲,中央领导人参加封顶庆典活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事实恰恰相反,中央领导人将不参加这次三峡大坝全线封顶的庆典活动,这让全国亿万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务实的态度,也给各级官员树立了榜样。”南国时评还说:“中央领导不参加三峡庆典,等于是向中国各级官员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官员应当专心于政事,不务虚名,别凑热闹。人们也期待着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庆典活动都按‘简短、简朴’的原则低调举办,如此,于民是福,于政是一种去浮躁,也让官员们少逢典作戏,多把心思用在政务正业上。“ 这种解释听上去挺有道理的,似乎也符合胡温上台初始提出的“亲民”路线。 但是一个多月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率领庞大的中央代表团出席,胡锦涛在庆典上发表了讲话,称颂青藏铁路建的伟大意义,并送第一批旅客上车出发。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一天多时间的实况转播。这又让人们怎么理解?难道这是不专心于政事,只图虚名,乱凑热闹?难道这是执政浮躁,逢典作戏,不务正业?青藏铁路通车要有盛大的庆典活动,断然没有三峡工程只能有简短、简朴的庆祝活动的道理。 对中央领导无一人出席三峡大坝封顶庆典仪式,三峡总公司的解释是,这是秉成节约原则,可以节约300万人民币。 要说秉成节约原则,这应该是三峡总公司一贯秉承的原则。可是三峡总公司并非一贯如此。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总公司举行了盛大的开工典礼大会,李鹏到会并发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讲话。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进行大江截流工程,也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江泽民、李鹏出席,江泽民发表了讲话。2003年6月16日举行三峡工程两线五级船闸试通航仪式,国务院副总理曾培言出席。这些庆典活动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现场实况转播,每次起码持续四、五个小时。就是2005年底,三峡总公司在三峡公园为李鹏的诗碑揭幕举行了庆典活动,李鹏也携夫人亲自出席。难道那时都忘了节约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政府、公司都会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功绩,提高声誉。三峡大坝“全面”完工,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来了几百名中外记者,都是免费的广告宣传;中央电视台进行实况转播,是免费做广告,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费高得惊人,几小时的实况转播,这相当于多少广告费?这笔账三峡总公司总还会算吧!放弃中央电视台的免费广告,是浪费,不是节约。再说,胡锦涛率领中央代表团出现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典礼,是不秉成节约原则?是浪费? 三峡总公司的领导人敢对胡锦涛这么说吗? 关于中央领导无人出现三峡大坝建成活动,中国民间有许多猜测。其中有一个说法是,问题就出在三峡大坝的“封顶”两个字上。谁出席这个活动,将来的仕途和“钱”途都会被“封顶”,是大大的不吉利。所以无人愿意前往。但是胡锦涛总不该怕“封顶”吧?江泽民、李鹏也不该再怕“封顶”吧? 2006年8月“江泽民文选”出版。有人盛赞文选记录了第三代领导核心带来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但是关于三峡工程的多次重要讲话却没有被收入文选。为什么政治家失去了往日对三峡工程的热恋?为什么政治家对三峡工程保持一段距离? 二、三峡工程是皇帝的新衣 三峡工程是两个骗子献给皇帝的自主创新发明的新衣。“三峡工程可以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以保证荆江地区在遭遇千年一遇洪水时的安全”,“三峡工程的电将照亮半个中国!”,“三峡工程可以使万吨船队从上海直达重庆”,“三峡工程可以使川江航运单向运输能力提高到每年五千万吨”,“三峡工程可以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三峡工程可以使百万移民致富”,“三峡工程可以促进三峡旅游事业的发展”“三峡工程可以带动长江流域这条经济巨龙的腾飞”…… 两个骗子,一个是水利部,一个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如故事中说的,织一件衣服需要很多金子,这金子皇帝已经从老百姓处收刮来,给了骗子。也正如故事中说的,两个骗子不知白天黑夜地在织机上忙碌着。此外,还从国外和国内请了许多专家,来证明这件衣服是希罕之宝,这是故事中所忽略的。故事还忽略了时间因素。新衣织成了,那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很热。皇帝将新衣穿在身上,倒是十分凉快。他看到的是报刊杂志上万篇文章的称颂,和电视上万众的欢呼。皇帝想,我建立了“利在千秋”的丰功伟绩,“功在当代”啊。 为什么没有人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故事中的那个小孩到哪里去了? 立场鲜明地指出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建的是黄万里教授。虽然黄河三门峡工程的失败,证明黄万里的意见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水利工程师,但是他被排斥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之外。国内的报刊杂志上也不敢发表黄万里先生关于三峡工程的文章。黄万里教授关于三峡高坝永不可建的文章发表在美国普林斯顿出版的现代中国研究杂志(程晓农主编)上。所以“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声音,在国内就没有让喊出来。 1992年后黄万里教授多次给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信,陈述三峡高坝永不可建的理由,要求对三峡工程进行公开辩论。 1992年11月14日黄万里教授在信中写道:“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建的,不是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经济开发程序的问题,或者是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所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和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川汉保路运动引起辛亥革命实为前车之鉴。公布的论证报告错误百出,必须重新审查。建议悬崖勒马、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请用书面或集会方式,分专题公开讨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黄万里教授在1993年6月14日的信中指出:“凡峡谷河流原不通航,支流两岸又少田地,像大渡河龚嘴那样,是可以拦河筑坝、利用水力发电的。尽管16年来这水库已积满卵石夹沙,失掉了调节洪水的能力,仍能利用自然水流的落差发电。但长江三峡却不能这样,这是黄金水道的上段,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重庆港,上延抬高洪水位,淹没土地。那里水源丰富,生活着一亿多人口,缺少的正是耕地。凡是这样的地貌,绝不可以拦河筑坝。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以修高坝。” 但是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对黄万里教授的建议置之不理。黄万里教授在1993年6月14日信的最后写道:“未见批答,工程已准备进行,难望轮台有悔诏,只得将此案披露中外,或可拯救这一灾难于万一。” 黄万里教授生前对好友说:“我们受之于民的太多了,要竭尽自己的知能报效国家。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先后六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30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7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2001年8月27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医院一间普通的病房中辞世。黄万里先生留给子女的财产是:给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的拷贝件。他嘱咐子女们,在2010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时将这些信拿出来,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替黄万里先生守灵,就是要帮他看着三峡工程。 三、秋天的到来 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这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之前发生的。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之后三峡船闸试运行,三峡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部完工。这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之后发生的。 现在要向黄万里先生报告的是:“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地凉起来了。穿着新衣的皇帝感觉到有点凉了。” 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共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 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 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第四: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 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践证明,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坡度的斜面。根据已经发表的数据,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五。按照目前水库泥沙砾石淤积发展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水力坡度将超过泥沙组预测的万分之零点七(每一百公里七米高的水位差)。如此发展下去,许多新建的移民城镇要被淹没,就是重庆部分市区也要被淹没,包括朝天门码头,包括许多新建筑。 第五:所谓的排浑蓄清措施无法解决水库的淤积问题。 虽然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砾卵石淤积问题的出现,在嘉陵江和金沙江上建造了和正在建造多座大坝,阻挡砾卵石和泥沙进入三峡水库,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只是把问题在时间轴上作个推移,把更严重的问题留给子孙。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泥沙淤积在水库中,而且主要是淤积在水库的尾部。由于水土流失进入水库的红土微粒,粘性强,和粗沙、砾卵石、掺杂在一起,组成坚硬沉积层,和黄河中的细沙的特性有很大差别,排浑蓄清措施对这样的沉积层根本没有办法。重庆港口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重庆市已经做出计划,将重庆港上迁到寸滩和下移到万洲。 第六: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论证时,三峡河段的水质是全中国最好的,大部分河段属于二类水。虽然现在三峡河段的水质为三类水,但是由于这期间水质指标的更改,现在的三类水只是当年的四类水。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见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之严重。 第七:三峡工程的电并没有照亮半个中国,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不足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三。三峡工程也没有为老百姓、特别是被涉及的居民提供“廉价”的电力。老百姓承担经济改革的成本,经济改革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却流入利益集团的口袋,三峡工程则是最好的实例。 第八:三峡工程能达到工程效益的条件之一是未来的气象变化是可知的。三峡水库运行三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科学水平和预测技术都无法保证气象预报(包括长期、中期和短缺)的准确。2004年秋三峡水库调度出现错误,为了保证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行,在洪水期间抬高蓄水位,加重上游、特别是开县、万州的洪水灾害。同样,2006年夏天三峡水库调度再次出现错误,虽然重庆库区已经出现旱灾的迹象,三峡水库仍大规模“泄洪”,造成水库水位不足,加重重庆旱灾的程度。 第九: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三峡地区仪器可测到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但是地震专家认为有可能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但是三峡库区的建筑,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之后的新建的民居建筑物都没有抗震设计,一旦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一场地质大灾难不可避免。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说,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一共一百五十余处,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后,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上升到一千五百余处,是论证报告的十倍。受水库波浪的淘蚀,白帝城所在的山体有可能会坍塌下来的危险,现在白帝城海拔130-180米处加砌水泥围墙,以防万一。但是这水泥腰箍破坏了白帝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十:三峡水库正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从高发病的湖南、湖北向原没有血吸虫病的重庆、四川发展。三峡库区已经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第十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超出论证报告所估计的范围和强度。根据台湾的研究报告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台湾的东海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内根本不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十二:按照目前的设计,三峡工程根本无法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要想让北京喝到三峡水库的水,还需要加高三峡大坝,或者新建泵站和隧道、新挖运河,其造价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 四、待到冬天来 三峡水库蓄水三年的实践表明,黄万里教授当初所指出的问题,现在正一个个地浮现出来。虽然感到凉意的皇帝在不断地给骗子加钱,希望这件新衣能有保暖功能,起码不要给朕受凉感冒了。但是,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继续升高和时间的持续,三峡工程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透明。 比如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问题,从今年秋天起的两年内,两线五级船闸将分别进行改建,届时长江航运将处在半中断的状态,改造之后的船闸通航能力不会改善加大。又比如水库淤积,淹没扩大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无法改善。保持原定的蓄水位不变,必须放弃重庆部分市区,迫使那里的居民迁移。又比如地质灾害问题,最可怕的灾害将发生在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同时出现之时。所以,今日穿着新衣的皇帝只是感觉有点凉意,对三峡工程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让人们察觉。但是冬天会到来,那时的皇帝就会被冻得哇哇叫了。
3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峡工程
热度 4 flybirdissas 2011-5-22 23:19
最近网络对三峡工程似乎十分关注,但更多的是批评与谩骂,以至于三峡工程成了断子绝孙的工程。 我觉得有看法和意见可以讨论,可是有些人一旦别人有相反或不同的意见就骂人或扣帽子,没意思,有专制倾向!别人的专制不能成为自己专制的理由。 无需讳言,三峡工程当然存在问题,问题你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比如南京建垃圾处理厂,你说该不该建?人人都说该建,可是要是建到你家附近,你肯定不乐意,因此建哪都有人喊、有人骂,总不能建到沙漠里去吗?!人活着就得吃,可是还得拉,拉出来的东西也得处理,否则污染环境,是不是需要处理人就别吃了? 我不是水电专家,我不敢奢谈三峡工程的利弊,但是我们需要电,生活在城市里,要是哪一天没电,日子恐怕难过吧?!有人说用火电,可是想过没有,那需要大量不可再生的煤碳资源,没有可持续性,而且大量煤碳燃烧严重污染环境,比如酸雨;有人说核电,最近日本人的核电事故也让人们惊恐,不安全;至于风电、太阳能哪些玩意儿不靠谱,环境依赖性太大,只能是辅助作用。那怎么办,你就手摇发电?!抑或,你就不用电算了?! 一项工程正如一个人,任何人都优点和阴暗点,程度不同而己,一个好人如果只是宣扬其弱点或阴暗点而不提其优点,这个人再优秀也是坏人,同理,一个坏人,只宣传其优点而不提其阴暗点,再坏也是好人。因此评价三峡工程,我希望看到利与弊两方面的客观综合评价,而不是某些人一边倒似地猛批,还假借黄万里教授之名,有什么意思?就事论事客观讨论不好吗?涉及科学的事情,为什么要要夹杂着如此多的个人主观色彩? 科学的事情更需要科学的精神,而我们上至政府下至老百姓,都缺少点科学的精神,正如面粉增白剂,本是安全性的科学问题,却要通过征求民意的方式决定其安全与否,而“三公”消费的支出,从来没想征求民意。幸亏没把建三峡大坝通过征求民意的方式解决,否则就将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三峡工程更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工程,涉及很多学科,我想任何一个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可能就得完全不一样的评价,也许争议将长期存在。无论如何,我对三峡工程的总体评价是极积的,的确存在风险,但敢于面对并承担风险也是优良的特质,否则我们什么事都不要干了,因为干什么事情都有风险,问题在于你能否面对并客观评估风险。要发展就得承担风险,否则没有发展的可能。我老家在长江中下游农村,以前每年夏天都有洪涝灾害,看着将要成熟的水稻被水淹没而无可奈何,几乎年年如此,城里人也许无法感受个中滋味,但大坝修起来后洪涝基本就没有了。至于有人拿经济问或题腐败问题攻击三峡工程,我觉得文不对题,这是另外一码事情,与三峡工程的科学性无关,不应搅在一起。 补记:   也许人们对1998年那场特大洪水已经有些淡忘了,那一年夏天,我还是一名研究生,参与了三峡库区移民土壤质量调查,在秭归、巴东一带的深山里滚打了一个多月,从电视里看到老家被水淹,连武汉城都告急,很多地区一片汪洋,老江同志赶到武汉,亲上长江长堤鼓励军民共抗洪灾,那场景犹如昨天,至今让我感动,洪水无情啊!
291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黄万里论三峡工程
热度 3 泰山 2011-5-21 10:00
黄万里论三峡工程 被毛泽东讥为“脑后长着反骨”的黄万里教授的悲剧人生也是中国水利界的悲剧,扩展一点说是民族和国家、科学与民主的悲剧。他作为水利界少有的目光远大、知识精博的奇才,不是以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闻名,竟是以执着反对某些水利工程闻名,岂非咄咄怪事。而他执着反对的两大水利工程并没有因他的反对而停建。就反对而言,他是失败者;就坚守道义和追求科学而言,他是胜利者。从学历、资历和水平看,黄万里无疑是中国水利界的佼佼者,是水利界为数不多的不仅具备水利工程知识,而且通晓气象、地质、水文及工程经济学,能熟练运用数学和力学,将水利工程知识、数学方法、工程经济学、自然地理学集于一身的大学者,这样一个杰出的学者却在长达几十年内基本处于废放的状态,既不能出教又被排除在水利界的业务圈之外,其学术、专业和知识也只能随时湮灭,这是多大的浪费啊!而废放的原因就是由于他坚守了学者的良知、节操,说了应该说的话,坚持了应该坚持的原则。他一生专注于江河治理的“国之大事”,弥留之际仍念念于兹,手书“治江”遗嘱而不及家事,可谓“为水而生,为水而死”,却又在“郁郁乎不得其志”中终老后半生。从另一角度看,他的后半生又光彩闪烁,甚至可以说名震遐迩,就是因为他反对建黄河三门峡大坝和长江三峡高坝——不是以建坝出名,而是以反对建坝出名;不是以建设者出名,而是以反对建设出名;不是以偶尔提出不同意见出名,而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执着反对而出名。这是幸乎?还是不幸?从表面看,他的反对并没有奏效,没有人愿意理睬他,更不用说回应和对话了——他的反对犹如旷野中的呐喊,棉花上的拳头。但从深层看,他的反对惊醒了一批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尺度,启发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治水问题,审视江河大坝的利与弊。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由声音,维护道义的勇敢行动,追求真理的本能之举,纵然是堂•吉诃德和风车作战,却从此打破了水库高于一切、大坝就是大利的极端思维。 在有关方面作出修建长江三峡高坝的决策前,笔者曾三次上书中央,建议勿修此坝;筑坝开始后,又曾三次上书,建议停工。多年来也曾一再请求,希望中央责成工程当局公开讨论三峡工程的可行性,可惜始终未被接纳。因此,只能在学报上展开技术性争论。美国总统曾来函咨询此事,我在致答时说明了此坝永不可修之理由,承其回函表示同意并致谢。各国有四个通讯社先后对我作了录象采访,除我国外已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   长江三峡大坝不可修,首先是因为建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不成立;其次是因为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有严重损害,一旦建坝蓄水后,将使金沙江和四川境内长江上游河槽中的砾卵石和部分悬沙在长江重庆段沉积下来,形成水下堆石坝,堵塞重庆港,其壅水将淹没合川、江津等城镇。   指导拦河坝工程的基础学科是土木工程中的建筑结构和水力学,水利工程规划涉及治河原理,其基础学科则是水文学。水文学始于 1930 年,是适应研究水资源利用和洪水定量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水文地理学(包括水文气象学、水文地貌学和水文地质学)和水文计算学。中国管理水利工程的决策者中,很多人习惯于从单纯土木工程的观点来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们不懂水文学却轻视或排斥水文研究的结论,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笔者虽毕生治水文之学,至年愈古稀,犹恐才疏学浅,唯虑尚在门外,居常孜孜学习,亦曾将对三峡工程后果的学术研究结论写成“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一文,刊载于 1993 年、 1994 年及 1995 年的《水利水电学报》上,求教于世之学者。现再择其要简述之。    1. 三峡大坝工程本身的可行性问题   所谓的工程本身( Infrastructure )包括大坝的全部工程,以及对上游库区及下游泄流河槽进行保护的必要工程,而不包括保护上游和下游环境所必须的工程。修建三峡大坝的目的是防洪、水力发电、改善航运、附带供水灌溉,还不可避免地包括治河工程。治河有四大基本方法,即蓄(拦河蓄水)、塞(筑堤防洪)、浚(浚深河槽)、疏(溢洪疏流),修建三峡大坝属第一种方法。   既然三峡工程是一个多目标治河工程,其设计规划就必须同时考虑到各种目标的综合效果,还应比较上述四大治河方法的效果,然后据以估计工程规模,以便以最小成本产生最大效果。讨论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要根据工程的诸多目标,分别分析科技、经济、社会影响和国防这四种可行性。这四种可行性是相互独立的,只有当每种可行性都成立时,才能进而研究如何按最小成本达到最大效果的方案。没有起码的可行性研究,是不应当动工建设的。   那么,三峡工程的这四种可行性究竟如何呢?   在科技的可行性方面,三峡地段之所以会被选为建坝地点,主要是考虑到这里的峡谷只有 500 至 1 , 000 米宽,在此修建高坝,可用较短的坝长形成容积极大的水库,再加上长江水流丰富,发电、通航的效益颇大,连建筑工程专家萨凡奇也表示赞同。但是,选择坝址时除了要考虑峡谷宽度外,还必须考虑坝基条件,因为修建高坝必须要有坚固的河床基础。在整个三峡河段中,只有在三斗坪附近(即现在的建坝位置)才找得到适合建坝的火成岩河床基础;可三斗坪河段河道宽度大,在此建坝则坝宽达到 1 , 980 米,比在三峡峡谷地段建坝的可能宽度长一倍多,失去了理想的峡谷出大库的优点。   由于受坝基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三斗坪建坝,这样工程的经济可行性就很差。由于在三斗坪河段的坝体宽度大,不仅大大增加了混凝土需要量,而且把施工周期拖长到 17 年之久。据此按复利核算成本的结果是,每七年投资的本利合计就会翻一番,显然这是极不经济的。为了掩盖这一结果,计委等有关部门竟规定,使用静态的不计利息的方法来核算成本,使设计方案中的成本明显减小了。这样做就谈不上可靠的经济可行性分析了。   至于社会影响的可行性分析方面,由于三峡工程要淹没田地百万亩,移民百万之多,对这个大难题,其实有关部门并未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国防可行性方面,有个明显的防空问题无法解决,以前张爱萍将军曾专门作过分析,向周前总理报告过,请求暂缓考虑筑坝。由此可见,三峡工程的四种可行性分析结论都不过关,因此,国内有许多人提出意见,反对修建三峡高坝。    2. 三峡工程对上游河床环境的可能影响   如果说工程本身的可行性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很多人都批评工程的可行性不佳,那么三峡工程对上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则是一个大家比较生疏、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果建成三峡高坝并蓄水后,长江重庆段水位将变得十分平缓,从上游金沙江和四川巴蜀盆地各江中运移进长江的砾卵石河床料( bed forming materials )将形成水下堆石坝,同时水中悬沙也会更多地沉积下来,结果不仅将堵塞重庆港、断绝航道,而且会在洪水到来时抬高水位,壅及上游合川、江津一带,淹没低洼地区,危及数十万人口的安全,其后果可能十倍于 1983 年 7 月底陕西安康汉水泛滥造成的惨绝人寰之灾情。   拦河筑坝是治河规划中的一种措施,坝本身的设计规划必须符合流域治理的全面规划。拦河坝会调节水流、改变自然的河床演变特征,使河中水流率(俗称流量)和沙石的输移率不断改变。河道中运移的沙石又分为漂流水中的悬沙和在河槽里移动的床沙( bed load ),床沙包括砾卵石、粗沙等。悬沙输移不直接影响河床的演变,而床沙的输移则会改变河床。   流域内的治河规划必然受到流域地质地貌条件的制约。长江上游大面积地层的岩基由页岩和沙岩组成,前者风化后成泥、后者风化后成沙,它们在暴雨后被地面迳流冲刷到江中成为悬沙。两亿年前,大片岩基又被砾卵石全面覆盖,砾卵石铺满了山头和大小溪沟。此后,雨水年复一年地陆续把砾卵石冲入江中,成为床沙,即河床料。河床料作为河床演变的主体,是治河的对象。   在大江里,悬沙的输移尚可观测到,而床沙厚达 30 至 40 米,其输移率是无法实测的;在一二级支流里,床沙仅一两米厚,但当床沙整体同时移动时,其输移率也不易观测;只有在岩基横穿河槽的情形下(即船工所称的“石龙过江”),才可能观测到浅层砾卵石的移动。例如,在岷江上游的都江堰断面上,人们用铁丝网多次兜住卵石而测到砾卵石的输移率。   笔者通过分析流域整体运筹与江河治理的原理,得出了以下结论:若干干流及支流的源头没有大片耕地,造床料又不是卵石而是泥沙,可以在干流上拦河筑坝;凡是江河干流的上游汇水流域属于有大范围耕地的冲刷区,而其支流的造床料为砾卵石者,则不宜在干流上拦河筑坝,长江干流恰好属于这种情况。   四川盆地和金沙江流域广袤达百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亿,全流域铺满卵石,卵石上的冲积土壤厚不及一米,卵石输移率和输移量都很大,而又难以挖除。 1981 年 7 月四川洪水一次冲入长江干流的卵石即达二亿吨。所以,按照水文地貌学的常识判断,即可知道在长江中游断然不可修高坝拦江,此乃定论。   面对这一问题,支持修建三峡工程的人们抱着一个幻想,即三峡高坝蓄水后或许不至于造成堆石坝而酿成灾害。我们可以看一下 1983 年 7 月长江的大支流汉水在陕西安康造成的洪灾,这是一个足可警示世人的先例。   汉水南岸的安康县地势低洼,其下游约 200 公里为丹江口水库。 1969 年丹江口水库完工后,安康以下的河槽就被卵石逐渐淤高。安康下游石梯一带有一峡谷直壁,宽仅 150 至 200 米,峡谷既窄,河床又已淤高,则洪水到来时,水位自然会抬高。    1983 年 7 月,汉水安康段的洪水量并未达历史最高水平,但汉水的水位涨势却异常凶猛。恰在此时,上游的石泉水库蓄水过量,不得不开闸放水,进一步抬高了汉水安康段的水位。结果,在极短时间内汉水安康段的水位就上涨了 19.4 米,高出安康城堤约 1.5 米,从 7 月 31 日 18 时开始,洪水破城而入, 2 个小时内就淹没全城,许多住在一楼的人爬上三楼、四楼,但仍被没顶淹死。据灾后向当地查询,谓此次洪灾使民众淹死达数千人。   安康以上的汉水流域面积仅 38 , 700 平方公里,已修有四个大坝,似乎可以拦住大部卵石和泥沙,唯因下游丹江口大坝和石梯峡谷之阻,使卵石沉积河槽,从而抬高洪水水位酿成灾害。可以想象得到,长江三峡建坝后,重庆段可能遭到的洪灾将数十倍于安康之灾。   笔者提出上述问题之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即“长办”)水文局等不少单位的专家对此表示了不同看法,对其中主要的看法有必要加以回答。   首先,关于重庆港淤塞问题,大家都同意,若有大量砾卵石河床料沉积在重庆港,就会造成灾害。争论之处在于,究竟有没有这种可能。主张建设三峡工程的“长办”的人们认为,根据他们的推移质输沙量测验,长江重庆段通过的砾卵石只有每年 27.7 万吨,宜昌段为每年 75.8 万吨,数量极少,可以忽略不计,只考虑悬沙的问题就可以了。   但是,这一测验结果似乎不可靠。因为,仅以长江的支流岷江为例,其集水面积仅 23 , 000 平方公里,在都江堰地段实测的砾卵石年输移量就有 200 万吨之多。众所周知,整个四川盆地都是冲刷性、减坡型地形,泥沙和卵石的年输移统计量是从上游向下游沿程递增的,而且宜昌的长江流域面积达一百万平方公里,是岷江流域的 40 多倍。在上游的一个支流就测到每年 200 万吨的砾卵石输移量,怎么可能到了干流的下游河段,整个干流的砾卵石年输移量反而减少到几十万吨呢?   也有人通过实验证实,卵石在长途推移过程中会磨成细小的沙粒、在河床里悬浮而成为泥沙,因此不足为虑。但笔者在长江沿岸长期实地测量时却发现,在四川盆地的长江上游段,河中运移的卵石如拳头大小,直径约 40 厘米,而在其下游的合川滩地上,卵石却大得象两只手掌合起来那样( 50x100x30 立方厘米),为什么下游的卵石反而比上游大呢?其原因在于地质变化,原来,两亿年前长江是由东向西流向地中海的,直到青藏高原被抬高后,长江才反过来成为今日的由西向东出海。这在长江专刊上有详尽的叙述。因此,在重庆至三峡段的河道中,卵石的体积可能比在上游河道还要大很多,其危害也会相当严重。   当卵石运移的可能危害越来越明显时,有人又提出了妙计,认为可以在各大支流的源头筑坝拦住卵石,不让卵石出谷,这样,重庆段就不会出现水下堆石坝了。孰不知,整个金沙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地表全面地铺满了砾卵石,只要有暴雨,它们就会在河槽里被冲成砾卵石河床料,只在河流的源头筑坝挡石是无效的。另外,页岩、沙岩化成的悬沙也会在重庆港沉积下来,相助堆石坝之堆高。   “长办”估计的悬移泥沙输移量年平均达 7 亿吨,床沙卵石输移量为 1 亿吨;而笔者运用统计方法所估算的结果,却因人们不承认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合理性,而被拒绝接纳。许多人其实不了解,在大江里是无法实测出多层同时移动着的卵石的输移率的,他们采用从每平方公里的卵石量累积起来约略方法,其误差是非常大的。但是,即使长江中的卵石输移量只及“长办”估计的十分之一,那么每年也会有 1 , 000 万吨卵石堆在重庆段,如此庞大的卵石堆积量,恐怕很难在枯水期挖净,所以,因卵石不断堆积而造成上游洪水泛滥成灾,就仍然在所难免。    3. 关于修改三峡高坝设计的建议   如今三峡工程木已成舟,我之所以仍然公开争辩,是希望能改变设计、降低坝高,使四川盆地免遭水灾,而又令已成工程尽量发挥其最大可能的作用。我建议将坝高降低到以不淹没万县甚至奉节为度,同时建议在大坝上另加隧洞或排水道,使砾卵石、泥沙能畅通出库,并恢复郝穴等出口,将沙石也输往江北洼地,抬高两岸田地,并确保汉口。 ------------------------------------ 黄万里抱憾辞世 中国再无人反对三峡工程 2001 年8 月26 日下午3 时05 分 , 黄万里 先生在他任教50 年的清华大学校医院一间简朴的病房悄然离去——离开了这个他又爱又痛的世界。 他爱它,是因为在他 90 年的生命里,他获得了常人难于企及的知识与智慧,享受过真正的爱与被爱;他痛,是因为他满腔的热忱遭冷遇,一身本事被闲置——而他苦难的祖国,他的正遭受专权、腐败与无知荼毒的祖国,多么需要他的奉献。 他不要名誉、不要地位、甚至不计较 20 多年的右派冤案,只要当政者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自己的业务领域把意见发表出来——从五、六十年代,他在流放改造的工地上等着;八十年代以后,在自己家中逼仄的书房里等着。他一次次投书报刊,没人登载;那就给管事的写信,从学校到政协到人大到国务院到监察部,直到总书记本人——没人理他……或者说,只有一个当权的人物客气地回信致谢——可惜不是他的同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他到底要说什么? 1935 年,黄万里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水文科学硕士, 1937 年,获美国伊利诺依大学工程博士(该校第七名、中国人中第一名该学位获得者),并在田纳西工程实习,任 TVA 诺利斯坝工务员,比国民 go-vern-ment 派员前往见习要早 10 年。 26 岁学成回国后,他历任国民 go-vern-ment 全国经委水利技正、水利工程师、涪江航道工程处长、水利部视察工程师,甘肃省水利局长兼总工程师; 1949 年,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 1953 至今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如今,全国上下,从科学 / 工程两院院士、水利系统、黄河长江三门峡三峡建设委员会大小干员,有哪一个能在学历资历上与黄万里一较高低,还不要说他作为科学家的良心、作为公民的责任感。 他以自己数十年的研究观察,只想提醒当政者别再犯愚蠢的错误:国家浪掷几百几千亿、百万生灵涂炭、大好山河糟蹋。 这不是危言耸听。他要说的,是万万不可在中国的命脉大河筑高坝。这话他在 1957 年说, 对于“造床质为泥沙”的黄河,是万不可在三门峡筑坝的——没有人听。不到两年,所有他预警的灾难(潼关淤积、西安水患、移民灾难)一一兑现。今天他又说,以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局面,“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 go-vern-ment 举办(在长江三峡筑高坝)祸国殃民的工程”。这一回,他预警了蓄水后卵石淤塞重庆、四川水患、浩大的工程开销和必将酿成祸患的移民安置。 在爱他、敬他、怜他的学生的推动下,在他去世前七天,抢着为他做了九十大寿。在有系领导参加的会上,当然只能说一些北京场面上允许说的话,但赢得最长时间掌声的,则是子女贺词中“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这究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基本的做人准则,还是 Communistparty 治下的中国人最高境界? 如果他肯钻营,黄万里的一生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他的父亲,前人大副委员长(这是非 Communistparty 人士所能得到的最高位置)黄炎培。他不但没有就势攀缘, 1950 年代只短短一段与 Communistparty 共事( 39 岁的他被委任为东北水利总局顾问),就赶忙抽身退步回到学校。他以为大学课堂可以只做学问,却不知当局要求知识人的,并不是他们独立的学识与见解。 1957 年鸣放中一篇小说(《花丛小语》),把他推到“伟大领袖” 钦定的深渊。当年七月,人民日报为“右派恶毒攻击”专辟的一栏的题头“什么话”,就取自 Mao.ZD 对他小说的批语“这是什么话?”。 这样大的政治压力,别人可能早找路子、求庇护,起码也缩起头躲躲灾,他却在国务院“征求专家意见”、但谁都知道要捧苏联方案、而且工地施工其实已经开始的会上,独自坚持“ 不可上”、争辩七天。此后,在他警告的“黄河潼关以上将大淤”已经出现,他做不到冷眼旁观,而是“顶着右冠,在工地劳动的业余时间”,完成《论治理黄河方略》等论文。 他是清华最后获得改正的“右派”,时年已经届古稀。他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尽快投入工作:教书、著述,并有机会为筹备上马的三峡工程贡献意见。他一心想的是中国的水资源,是河流、是土地和黎民,根本不知他的见解是会妨碍人家升官与发财的。决策不让参加,教书总行吧?从 78 年开始要求, 20 年过去,到了 1998 年大洪水,到了他已经 89 岁,才终于获准给研究生授课。他换了一身白西装,打上红领结,庄重地走进教室。 他本可以在家安享天年,也可以随子孙在国外享福。他不顾当政者的恨与嫌,一心只要工作。他的理由是:“我是公费留学生,百姓供养我学知识,我还没能报答他们。” 在他时昏时醒极度疲乏的弥留期间,他的两名毕业于 1958 年的得意门生,来病房探视。他们走后,黄万里向守侯在一旁的老妻要笔纸,写下以下文字: 万里老朽手启 予 敏儿及沈英夫妇弟妹: 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长江汉口段力求堤固,堤面临水面,宜打钢板钢桩,背面宜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 万里遗嘱 2001-8-8 手笔候存 这也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话,心头念念的,是长江水患对策。 与此相对照的,是三峡工程上最为 party 所倚重的专家,中科院与工程院双院士张光斗。 去年春,病中的张专家获得三峡工程副总管 ( 总管为国务院总理 ) 郭树言的亲切探视,过后将他的谈话以“ 张光斗同志关于三峡工程谈话纪录” 文件形式报副总理,总理及全国人大委员长。 张专家也谈到防洪,他说的是: “或许你知道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比我们对外宣称的要低,清华大学曾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看过后曾以此质疑长江资源委员会,该委员会承认清华大学的这份报告没错。” “但是,我们只能以降低蓄洪量到一百三十五公尺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这会影响长江江面的正常航行。但记住,我们永远、绝不能让大众知道这点。” ----------------------------------- 附: 黄万里三次致书 第一封信 中国 Communistparty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总书记,诸位委员: 敬祝十四大胜利成功,预祝诸位胜利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此,作为一个无 party 派科技工作者,愿竭诚地,负责地,郑重地向诸位提出下列有关水利方面的意见,请予批复。 一.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的,不是甚么早修晚修的问题,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或能源开发程序的问题,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 go-vern-ment 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它若修成,迫炸掉。公布的论证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还待从根本上重新审查。建议先用书面和集会方式对专题公开讨论,得出可靠的结论,使大家明白;并即停止筹备各种工作,请先向人大备案。 附送《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内容如次 : 1 .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 .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在全球为第一,不是某些人说的第六。中国所缺的是有水处的耕田。水库完成后淹地五十万亩,将来更多,用来换取电力,实不可取。详见《论降水川流与水资源的关系》。 3 .三峡电站经济可行性考虑到卵石沉积是不成立的,它比山区大中型电站要贵两三倍。报告中的经济核算是错误的。十八年内只有支付,没有产出,也无以解决当前缺电的问题。 4 .三峡水库对于长江中游防洪虽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而其代价是使守堤防洪时期加长,和利用的电能减少,实不可取。长江中游防洪当今迫在眉睫,除应加强堤防外,必须在堤身内建穴分流,长年送沙流向两岸,以淤高其洼地,并疏浚江槽。 二.长江中下游迫切需要汛期防洪,建议治理策略如下 : 1 .中游除堤防外要加强疏浚,床沙排向两岸洼地,任其淤高,不禁止围湖造地。各大支流筑坝拦洪蓄水,亦以防旱。 2 .在扬州开一分流道,近路出海,加陡坡降一倍,以刷深中游江槽。同时在下游束水攻沙,增补田亩。分流道逐渐加大,江北清水增多,南通七县变成江南。 3 .下游加多分流量,太湖区域全面疏浚,挖泥肥田;洪水宜导出吴淞江及浏河,勿入太浦河,免淹上海市区。 三.黄河乃是全世界最好的利河,今人把它看成害河,实为我水利学者的耻辱。它水少沙多,历史上南北漫流形成 25 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平原,全球最大的三角洲。我祖先修了两堤,逐步加高成为悬河。今人恐惧洪水,不敢修闸分流,不知它正是一条自流淤灌的总干渠,足以解决华北平原缺水缺肥,恢复南北大运河。低设分流闸槛,可以刷深河槽,大增过洪能 O ,于是河治。大堤不再需加高,改成高速公路。黄淮海平原得以整体开发,可增加支持半亿人口,详见《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淮北平原的整体开发》,其主要措施如下: 1 .打开南北大堤约二十道闸口,低槛分流刷深河槽,北岸分流年 200 亿方水,南岸 100 亿方。首先打开人民胜利渠闸,引水天津;随后再开运河南北闸。各派取复式断面,固定住低水岸边。 2 .停止小浪底坝工,改修三门峡坝,恢复其设计功能,并刷深黄渭河槽,确保上游农田。 3 .停止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水只可抽到里下河地区。该工程抽水 70 米水头,经济上不可行;将来恢复大运河,黄水南北分流,该工程将大部拆除。该工程是错误的。 4 .整治南北大运河,今线下移到黑龙港。 5 .整修南北大堤及原运河高地成为三条高速公路。 附三文。 顺致敬意。 黄万里 清华大学 1992 年 11 月 14 日 第二封信 中国 Communistparty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总书记,诸位委员: 1992 年11 月14 日 曾函陈长江三峡大坝决不可修等水利方面的意见,附文简释有关技术问题,未见批复。而总理已赴汉口开始筹备施工。在此我愿再度郑重地负责地警告:修建此坝是祸国殃民的,请速决策停工,否则坝成蓄水后定将酿成大祸。 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 1983 年安康汉水骤涨 21 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最终被 ??#22365; ,而两岸直壁百米,石渣连同历年沉积的卵石还须船运出峡,向下游开旷之地倾倒。航运将中断一两年。不知将如何向人民交代。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造价三四倍于一般大中型坝,其经济可行性并不成立。对比五年工期的大中型坝,设此坝施工期 1995 年至 2010 年,连续 15 年,按 1986 年物价,每年 20 亿元中浪费达 13 亿元,等于每年抛扔大海 400 万吨粮食。此举远比美国胡佛总统 1931 年只一次沉粮于海以示众,还要壮烈。完工后十年内陆续回收发电效益 781 亿元,未必能抵偿炸坝运渣,断航,及淹没损失。 详情请阅前送的《简释》。拒说三峡问题规定不准公开争辩。此事关系重大,愿向诸公当面解说。单谈卵石塞港问题只需一小时。若再谈经济问题,则外加半小时,质询时间在外。担保讲得诸公都明白。 原来流域水利规划必须具备治河(包括防洪),航道,灌溉,发电,供水等各种工程知识;并曾亲历其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的经验;此外还需要气象,地貌,地质,水文以及工程经济的知识;还须能对数学,力学方法和概率统计方法运算自如。这些要比一般土木工程的知识广阔和深邃的多了。概括地说,水利规划要求工程和自然地理学术兼备于一身,前贤有言在先。 技术人员中最早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美国专家萨凡奇只是专长于造坝和略晓坝址地质的土木工程师。但是 1932 年美国罗斯福总统创立田纳西流域专区 TVA 时就未聘用他,而专任具有流域规划经验的 Author E. Morgan 领导和 Sherman M. Woodward 教授为顾问。这些外国专家我所熟知,曾在其下层工作过。一个甲子 60 年过去了,我国涌现出成千上万位水利专家,但仍未闻有兼通工程和水文地理者在水利机关领导规划。于是出现了这个截断长江的高坝计划,实际上不作可行性研究就该被否定。 希望 party 的经济建设科学化民主化要确实贯彻下去。切勿规定经济建设可行性由行政当局事先决定。例如黄委主任王化云曾对总工程师交代:“这个坝(小浪底坝)你先按 6 亿元设计请款 ”;又如万里副总理带了张某某视察引黄济青导水工程后,就由计委批准施工,结果耗资 10 亿元,每年还须大量费用抽水,其费大于在青岛煮海取水年一亿立方米。对于与众不同意见的建议从不答复,甚至控制学术刊物不准刊登合理的建议,附送两案件请审阅后转交中央纪委。 顺致 敬意 黄万里 1993 年2 月14 日 清华大学九公寓 35 号 第三封信 中国 Communistparty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总书记,诸位委员: 前曾两次劝告切勿修建长江三峡高坝,首次 1991 年 11 月 14 日,附送两文,第二次 1993 年 2 月 1 4 日,附文请阅后转交中纪委。现在另再送上《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河床演变问题论证一文,请予审批,并请连同前文发交有关机关,安排会议公开讨论。 凡峡谷河流若原不通航,支流两岸又少田地,象大渡河龚咀那样,是可以拦河筑坝,利用水力发电的。尽管 16 年来这水库已积满卵石夹沙,失掉了调节洪水的能力,仍能利用自然水流的落差发电。但长江三峡却不是这样,这是黄金水道的上段,四条巨川排泄着侵蚀性盆地上的大量卵石进入峡谷,在水库蓄水后,这些卵石和泥沙就会堵塞住重庆港,上延抬高洪水位,淹没田地。那里水源丰富,生活着一亿多人口,缺少的正是耕地。凡是这样的地貌,决不可拦河筑坝。所以长江三峡根本不可修高坝,永远不可修高坝。当年孙中山提出这一设想后,可惜没有一个学者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至今也只我一人,说明这是不可行的。随后也就不会有美国萨凡奇的建议,也不会有一群工程师涌向美国学习筑坝的经验,其实这些技术还停留在幼稚可笑的阶段。更不会向加拿大乞取可行性研究经费,更不会有 party 代会人代会和半个世纪的讨论。这些都是科技低落的后果,虽不单是我国,但今准备施工了,领头的“专家” 应负刑事之责。 论经济效益,此坝每千瓦实际造价之高,可以打破世界纪录。且不论摊派到发电的静态经济成本按 1986 年物价 300 亿元是否属实,并缩短工期为 15 年,投资逐年平均分配,到完工时实际投入为 666.45 亿元(见《简释》文)。但是审核的报告竟按开工时的成本计算,若也按 15 年工期,则仅 159.54 亿元。这样,缩小了造价成为 1/4 ,即隐瞒了实价的 3/4 。这样,经济可行性自然就成立了。这一错误,凡建设领导都该懂得而负责。 所以长江三峡高坝不仅因其破坏航运和农业环境而不可修建,而且其本身价值也不成立。三峡电站 20 年内只有工费支出,没有电费收入,国家财力不堪负担。理应从速修江西湖南山区所有大中型电站,以供应东南各省电能燃眉之需。 作为共和国的一个公民,由国家培养成的,从事了 60 年水利工作者,眼看着国家和以百万头颅换来的坚强 party 组织误入陷阱,自觉有责任忠告,也应依宪法“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凡对技术复杂的问题例应公开讨论,岂可即下结论,申称“一定要上”,犯有欺国之罪,向监察部举报外,也对总书记等对我两次警告未予批答,深为诧异。未知曾否考虑按宪法“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这一条,发交有关机关处理。当年黄河三门峡修筑前争辩,只我一人反对修筑。现在虽有许多人反对修建长江三峡霸,但又只我一人从根本上彻底反对,申称是对国家经济不利。可能诸公相信群众多数,我个人仍希望公开争辩。 未见批答,工程已准备进行,难望轮台有悔诏,只得将此案披露中外,或可免这一灾难于万一。 顺祝 进步健康 附文 黄万里 1993 年6 月14 日 清华大学九公寓 35 号 附记: 三封信如石沉大海, 1994 年 1 月 25 日,黄万里以举报人的身份致信“中纪委、监察部合署举报中心”,“举报国务院在长江三峡高坝修建问题上,置本检举人劝阻说理于不顾,违背宪法‘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的规定。虽此坝业经人大通过由国务院定期动工修建,但国务院不能卸却核定该坝修建可行性成立的责任。请监察部举报中心查明处理。” 仍旧置之不理。 2000 年 4 月,黄河问题越来越突出,他又把自己治理黄河和长江的意见,寄给国务院的总理和副总理。依旧没有理他。这年他已年届 89 岁,且处于癌症晚期 . “五百多万中国人因三峡大坝得搬家”标题之下的三峡大坝汹涌澎湃的彩色图片刊登在本周二发行的法国大报《费加罗报》的头版头条并列位置。《费加罗报》常驻北京记者梅维尔在庙河进行得“扬子江让中国颤抖”为题的调查报告图文并茂占据该报整个第二版。 《费加罗报》写道,三峡大坝这个中国民族的骄傲愈来愈像一场人为的,生态的和金融的灾难。已有一百三十万人背井离乡,有关当局又已经宣布迁徙另外四百万人。其实,扬子江还远没有被征服。根据负责行政管辖大部分水库的重庆直辖市的统计,在长江两岸已经有九十一处坍塌,长江水中氧气和水产品减少。中国前总理李鹏的大工程的发票上的开价也越来越高。 《费加罗报》记者在调查报告当中列举了庙河的例子,今年五月,挂在长江三峡上方的庙河发生几秒钟的地震,橘园和地瓜田都出现了裂痕,据悉,水位越稿,房屋墙壁的裂缝也就越多。尽管庙河一直被认为“危险地区”,但是村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地震或者诸如此类的裂缝。然而,从那以后再进入庙河第三个小村庄处才有正式告示警告说,有一条四百五十米的坍塌长条,可是原因是什么呢?地方地质学家的答复是由于山洪与三峡水库的水位上升所致。 村长敲锣打鼓地通知村民,又有六十五户村民需要紧急转移,庙河村的一半以北三峡工程埋在水底下,现在又急需迁徙村民。此次与上次的区别是,这次迁徙根本在预期计划之外。 一位八十一岁高龄的退休专家雷恒春指出,其实一直知道会出现塌方,只是任何人也不能预言到底在什么时间或在什么地方出现塌方。 《费加罗报》记者强调说,有某些问题要比预料的严重地多。根据季节的不同,三峡大坝水库的水位在三十米上下浮动,因此河床与河床两侧所受到的水压非常危险,水库水位现在达一百五十六米,而明年秋季就要达到一百七十五米之高的水位。更何况按计划三分之一的水库容量所导致得庙河坍塌问题就已敲响了警钟。 然而除非承认失败,否则不可能减少水库蓄水量。 有的专家相信有两千个弱点,一旦蓄水,危险就会加重。尽管做了许多预测研究,但是实际上在实践当中某些问题却比预期要严重得多。 梅维尔的调查还指出,有一个出乎所料的好消息就是,根据专家所说,蓄水却有利于解决河床淤泥沉积变浅的问题。 文章还说,尽管温家宝总理很担忧李鹏留下得发票上的开价越来越高,但中国总理最近才颁布了长江三峡的环保是第一优先工作的法令,新华社也预测说,如果不采取正确的措施,三峡大坝将会是一场灾难。 法国报纸摘要 “三峡大坝的弊端”,这是周一出版的《解放报》在“广角版页一篇报道的标题。报道指出:长江三峡大坝可能引起的坍塌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终于获得官方的认可,这将成为当地数百万新移民的一个借口。《解放报》驻中国记者帕斯卡尔 - 尼维尔在占居了两个整版版页的报道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三峡大坝工程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 位于大坝工程附近的庙河村,于今年四月见证了一次不太严重的滑坡事故,引起官方的警惕。这些滑坡事故虽然没有造成大的损害,却令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否认大坝工程可能带来风险的当局政府感到震惊。因为如果在同一地段发生大规模的塌方,将造成严重的灾难:庙村将从地图上消失、装载游客的客轮及渔船将会遭遇海啸、大坝工程本身也将濒临险境 ...... 没有人敢于想象类似的后果。 如果出现重大事故,最先受到威胁的将是庙村的农民。该村一名陈姓村民向记者披露说:今年八月雨季之际,政府当局要求当地民众撤离住所以防滑坡。撤离了家园的民众在一个没有灯光的潮湿隧道内度过了两个月的时光,许多人因此患病。如果按照政府的要求转移住所,选择较远的稳定地盘建造房屋,每人可获得七百欧元的补助。但是,要在距村庄数百米远的指定地带建造一座水泥结构的住房,费用将高出十倍,这远远超出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 《解放报》文章写道:七年以来,庙村的居民人数减少了一半。 2000 年,“底层群体”连同他们的住所及文化一同消失。像其他一百四十万被迫“自愿撤离长江”的人口一样,他们为建造三峡大坝离开了家园。学校关闭,在农田干活的劳力大大减少,只有二十多家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庆幸躲过了一劫。但好景不长,陈姓农民对其命运作出感叹说:这条大坝是由国家建造,我们怎能说不好?总而言之,我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 《解放报》记者指出:最近几个月来,对三峡大坝的热情有所减缓;这项工程计划曾在 1997 年被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誉为“人类历史上建筑奇迹之一”;但是自今年四月以来,这项工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忧虑。三峡运输办公室的一名负责人披露:用于预防洪水的水位线变化令人堪忧:去年的水位差约为十一米,如果大坝水满,水位差达到三十米,后果不堪设想!今年九月,武汉方面拉响了另一个警钟。 杨子论坛在召集全体会议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发生一场生态灾难。除了土地滑坡,还面临保护堤坍陷问题。水污染问题也达到令人担忧的地步。一名生态学家指出:二十年之后,三峡水库将全面污染,现在到了必需引起重视的时刻。《解放报》报道说:二十年来,中国官方首次对三峡工程的弊端表示认可。 北京一名负责三峡工程的高官表示: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几年间已为三峡环境保护投资了十多亿欧元的中央政府终于明白三峡工程引起的环境问题远远高出预期。那么,谁将为此付出代价呢?《解放报》记者指出:像中国多数情况一样,首先付出的是最贫困的民众。该报披露了位于三峡上游的重庆一个地区一千万人口未来十年的拆迁计划。
个人分类: 雨中漫步|4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到底有什么影响?
热度 8 zbt92 2011-5-19 12:06
文 / 水博 据新华社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5 月 18 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由于三峡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曾引起了社会的巨大的争论,所以,社会各界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格外的关注。因此,国务院会议对三峡工程的评价,就特别引人注目。特别是最近几天,由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出现特大干旱,三峡工程加大下泄流量以后使得南方诸省的特大干旱未能对长江航运和沿江的大城市产生严重的影响。然而,尽管三峡工程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社会上还是有些喜欢利用三峡投机炒作的人,编造说什么南方大旱是由于三峡造成的。有的炒作者甚至都不知道,三峡工程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就发表文章说三峡大坝建成后造成“十年八旱”。而实际上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到现在还不足 8 年。 有些不理解三峡工程的同志,为了给这些谣言辩护。特别列举出了国务院的决议。有的还特别指出了其中“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国务院也承认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你们水电工作者就不要再给三峡工程“护短”了。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判别问题的标准应该是客观事实和科学逻辑,而不是哪一级政府的文件和决议。其次,如果全面的分析国务院的文件的措辞,也能发现国务院并不会支持那些诬蔑三峡造成了干旱的谣言。请大家注意,国务院决议对航运、灌溉、供水的表述是“有一定影响”。这与前面的“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说法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区分呢?很显然,因为这种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有利影响,而不是什么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修建三峡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洪、供水、发电和航运。如果三峡工程真的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么至少说明我们修建三峡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也可以说我们修建三峡的决策是错误的。不过,我们从建坝的理论上就可以肯定地说,修建三峡工程不可能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能够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因素只有水量。而当我们的三峡工程完成了拦洪和发电任务之后,我们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做到,让上游的来水与三峡水库的下泄的水量相同。这样对于下游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三峡大坝不存在。也就是说要做到让三峡大坝发挥了防洪、发电作用之后,丝毫也不影响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然而,在实际当中我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完全没有影响的调度方式呢?这恰恰是因为我们非常需要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产生有利的影响,否则,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建设三峡的意义。例如, 2009 年汛期过后,我们为了保障三峡水库能够在来年的枯水季节里对长江中下游发挥“航运、灌溉、供水”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想法蓄水。在这个蓄水的过程中,确实也曾经造成过某些长江下游水量过少影响了航运、灌溉和供水的情况。然而,当出现这些问题之后,三峡很快就停止了蓄水。我们当时宁可让三峡的蓄水不到位,也要保障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和供水。 这就是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的所谓影响。这种影响的本质是我们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从完全不可控,到可控之后的控制和管理水平问题。所对应的正是国务院的决议中的“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的阐述。也就是我们对三峡的管理调度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 确实有某些对三峡坝有偏见的人士,似乎总是希望国务院能做出一些否定三峡的决议,所以,他们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同时,特别需要强调的还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你要想让三峡工程对枯水期的长江航运、灌溉和供水发挥出调节作用,就要选择好蓄水的时机、并且同时也要承受蓄水时期对长江中下游某些水量的暂时变化。 一般来说,大型调节水库建成之后所造成的损失往往体现在上游,而效益常常体现在下游。所以,国务院的决议中所说“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绝对是任何水利水电工程都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必须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这些不利影响也都是在上游。然而,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决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除非我们的管理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失误。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某些其它影响,也可能是有利有弊的。例如,由于大坝的沉淀、拦沙作用。通过三峡的江水的含沙量会大幅度降低。这一方面有利于减少长江中下游的泥沙淤积,但同时会降低我国长江口淤积造地的速度。再比如,大坝的清水下泄会携带走下游河道内大量的泥沙,逐步减少长江下游地上悬河的威胁;同时,清水的下泄也会冲刷防洪大堤,增加大堤崩岸坍塌危险。这种清水下泻的情况,不仅在我国的三峡存在,而且也是全世界所有的水库建设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总之,尽管三峡大坝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航运、灌溉、供水,绝对是有利无害的。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些基本水利水电科学知识,就不可能会曲解国务院的会议精神。
418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研究表明:日本地震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热度 9 LEIVI 2011-5-18 08:57
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杀手,喜欢在月光下杀人,只要是月亮最亮的那几天,周边都会有人死去,而这个杀手由于道行高深,从来没被发现,自然也不会被抓住,渐渐周边就传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月光会杀人。 杀人的其实还是人,不是月光。为什么会传出月光杀人论呢?因为人太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说话要讲求依据,不能胡乱联系。请科学网上某位博主,不要上下游出现什么极端事件都往三峡工程上扯。非要扯也行,还请扯出点道理来。不过,不管你怎么扯,我都不会相信三峡工程导致了下游旱灾。 顺便说一句:没有证据表明,日本地震是由三峡工程引起的。 相关博文 可怕的“月光杀人论”
个人分类: 专业|696 次阅读|9 个评论
你信吗-中广核声称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
热度 1 冯用军 2011-3-19 13:53
你信吗-中广核声称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
谁S13谁信,反正我不信,能顶住9级海啸综合型地震就谢天谢地了,何况很多核电站都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人口密集地区,比如广东、山东、福建的核电站,就像那些中科院、工程院冤死、三峡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说的类似,三峡工程从可抗万年一遇洪水、到前年一遇、再到百年一遇、再到十年一遇,最后到2010年当年就遇,重庆主城被水淹威胁,差点就没顶住,加之长江水系系地震带,不仅有大量巨型装机容量的水电站、火电站,还有一些核弹部队,如果发生火山泥石流综合型8级地震,整个长江下游都可能被夷为平地、变身泽国! 我们这些科学家还是应该量化核电站、水电站、火电站的抗震震级,不要再拿什么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来糊弄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了。 我们最神马部门——有关部门和最神马人——有关负责人,不辟谣还好,一辟谣就糟! 不信,看有谁能看到我国核电站、三峡工程抵御住万年一遇的地震,其实,完全可以模拟日本仙台9级海啸型地震看看秦山、大亚湾、岭澳、宁德核电站是否能顶住万年一遇的地震——10级海啸型地震,有兴趣的可以做个计算机模型! 中广核: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说法有误 2011-03-18 03:11:34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核心提示: 17日,中广核集团声明称“万年一遇”说法对公众存在误导。中广核表示,“万年一遇”是核电站抗震设计的最高标准,是对年超越概率10-4的一个通俗说法,说明概率水平极低,是对难以理解的概率范畴概念的一个通俗定量的说法,不可望字生义。 针对日前媒体报道“中广核集团表示‘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 地震 ’”,昨日中广核集团通过官方微博声明“万年一遇”的说法对公众存在误导。“万年一遇”是一个统计层次概念,不是说明一万年内一定发生、或者一定不发生,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国反应堆厂房可抗万年一遇地震”。 中广核集团表示,在我国核安全导则《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和《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中,定义的核电站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按年超越概率10-4评价(也即重现期是万年一遇)。 “万年一遇”是核电站抗震设计的最高标准,是对年超越概率10-4的一个通俗说法,说明概率水平极低,即电厂区域出现如此量级地震的可能性极低,是对难以理解的概率范畴概念的一个通俗定量的说法,不可望字生义。 但对此解释,有网友认为太过于专业,完全超出人的理解范围。也有人建议国家制定科学技术标准时将“千年一遇”、“万年一遇”这样的“术语”全部取消。 中广核集团是国内主要核电投资和运营方之一,现拥有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岭澳核电站二期1号机组共500万千瓦的在运行核电机组。目前全国运营的核电机组为1080万千瓦。 责任编辑:NN027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钟晶晶) 嵇少丞 图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31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近年来南方冻雨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热度 2 wangxh 2011-1-23 12:01
近年来南方冻雨是否与三峡工程有关?
近年来南方冻雨一直像梦魇一样,每年冬季临近春节时便游魂不散。俺不是搞这方面研究的,但总觉得似乎与三峡工程有关。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 0 ℃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 0 ℃ 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 0 ℃ 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 0 ℃ 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百度百科】 形成 “ 冻雨 ” ,要使过冷却水滴顺利地降落到地面,往往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 2000 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 0 ℃ ; 2000 米至 4000 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 0 ℃ ,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 0 ℃ ,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下落,正准备冻结的时候,已经以过冷却的形式接触到冰冷的物体,转眼形成坚实的 “ 冻雨 ” ! 【百度百科】 三峡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中规模较大的工程,这种规模足以影响局部的气候特点。人工降雨也应该属于这个规模或更小一些。例如靠近海岸的沿海城市的气候的确与那怕是远离海边百八十里的内陆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同。还有一个更局部、更明显的例子:每到冬季长江以北就会进入供暖期。在一个拥有一两百万常住人口的城市,其市内气温平均要比郊区或周边县乡村高 5 ℃左右(俺注意过每天的天气预报)。这说明人类的某些规模的活动是能够改变规模差不多(一般来说应该数量级相同)的自然环境的。 三峡工程影响了局部的植被与土壤层,从而影响了水分在空气与土壤、江水中的分配与平衡。无论在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冬季相对来说雨水较少,但由于三峡水库的存在肯定会增加空气的水分,从而可能会增加冬季降水量的增加——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形成冻雨。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史上划时代的创举(有些弱智的、好大喜功的人愿意听这样的吹捧),经历近半个多世纪的论证,终于在 1998 年的大洪水“辅助”下催生了。从各方面的用词——抵御“万年不遇”、“千年不遇”、“百年不遇”洪水以及“三峡工程不是万能的”——来看,似乎越来越显示缺乏“科技含量”。也许有人太想史无前例、名垂青史了,也许有人太想收电费而发家致富了,也许 …… 聪明智慧的中华祖先总是按照“顺其自然”的思路——即“道法自然”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如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成功、至今仍在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枢纽工程——都江堰。虽然当时是军事、政治目的,但后来的确为天府之国带来无穷无尽的利益。当我们摒弃古代先进的思想、亦步亦趋地追逐西方原理、定理、定律和公式的时候,现代的我们已经变得非常弱智了。 另一方面,三峡工程规模的人工工程对“自然”的影响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 2008 年汶川地震后,有人就把造成地震的原因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或者认为是三峡工程“重压”出了汶川地震。倔人俺认为不可能!因为能量的数量级不同,而且大大的不同。专家估计汶川地震相当于四、五百颗广岛原子弹(亦有近千颗、 5600 颗、 2 万颗之说),所以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冰冻的运动
个人分类: 科研|3417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国三峡是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最好的证明
zbt92 2011-1-8 08:39
----- 舆论宣传对我国水电的影响和分析系列讲座( 10 ) 张博庭 我国的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曾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些反对的意见在没有建设之前有人说预言说三峡根本就建不成;建设当中又有人预言说,建成了也是第二个三门峡不可能运行;现在建成之后,尽管当初的各种疑问都已经用事实做出了回答。这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改变了过去对三峡的看法,但是,也还有个别对三峡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存在疑问,认为三峡工程的生态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 这些说法看起来好像是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自从三峡开始规划以来,我们已经有过多次的争论。为什么会争论,无非就是因为三峡工程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既然是史无前例,所以,其生态环境效果如何,当然还有待于实践来证明。然而,如果我们对全球的水电开发和水资源开发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三峡工程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但却不是最大的水库和水坝。然而,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一个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它的水库和大坝而不是它的装机容量。 而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上已经建有了一批比三峡水库还要大几倍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参见表 1 )。所以,像三峡这样的大型水库水电站的生态环境效果到底如何,可以说世界上早已经有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的检验结果。 表 1: 世界已建成的大水库(中国的三峡排在第 24 位) 序号 坝名 年份 库容 亿方 坝高建库目的 国家 1 欧文瀑布 1954 2048 27000 31 米 I 、 H 乌干达 2 克里巴 Kariba 1959 1840 128 米 H 津巴布韦 / 赞比亚 3 布拉茨克 Bratsk 1961 1694 125 米 HNS 俄罗斯 4 阿斯旺 Aswan dam 1968 1689 111 米 IHC 埃及 5 阿松博 Akosombo 1966 1480 141 米 H 加纳 6 马尼克 5 (manic 5) 1968 1418 214 米 H 加拿大 7 古里 Guri 1977 1380 162 米 H 委内瑞拉 8 贝奈特 Bennettw.a.c 1967 743 183 米 H 加拿大 9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Krasnoyarsk 1967 733 124 米 HN 俄罗斯 10 结雅 Zeya 1975 684 116 米 HNC 俄罗斯 11 卡博拉巴萨 1979 630 163 米 HIN 莫桑比克 12 拉格朗德 3Lg deux principal cd-oo 1981 617 100 米 H 加拿大 13 拉格朗德 2 级 1978 600 168 米 加拿大 14 乌斯特伊里姆 1974 594 105 米 俄罗斯 15 鲍戈昌 1999 593 77 米 俄罗斯 16 伏尔加列宁(古比雪夫) 1955 58 45 米 俄罗斯 17 圣菲列克斯 1990 552 160 米 巴西 18 麦澳河 1980 537 54 米 加拿大 19 阿塔图克 Ataturk 1995 487 184 米 土耳其 20 伊尔库茨克 1956 460 44 米 俄罗斯 21 土库鲁伊 1981 458 98 米 巴西 22 巴昆, 1993 438 210 米 马来西亚 23 保罗阿丰索 1979 398 35 米 巴西 24 三峡 2009 392 181 米 CHN 中国 注: H 发电, I 灌溉 C 防洪 S 供水 N 航运 表 1 是世界上已建成的大型水库水电站的统计表。除了三峡之外这些都是在 50 多年前就开始建设的工程,其中有不少工程建成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可以说这些大型水库水电站的长期生态环境到底怎么样,都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根据我们了解到的各方面的有关资料发现,不仅所有的大型水库工程的生态环境情况都非常好,而且,各国人均水库蓄水能力与国家的现代化文明程度也完全都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大型水库的生态环境作用和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都是非常突出的。 然而,在全球所有的这些特大型水库中,只有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工程和中国的三峡工程的争议和负面报道比较多。仔细分析这些争议和负面报道也都是有特殊原因的。 当时争论阿斯旺大坝是否兴建时,成为美苏两大阵营政治对立的焦点。苏联人修的大坝,美国人就发动全世界的专家都来挑毛病,造舆论。有些曾经流传非常广泛影响的舆论,仔细推敲起来竟然非常可笑。例如,埃及阿斯旺大坝的重要作用减少了洪涝灾害,但仍有人说:没有一年一度的洪水,土地失去了营养物质的补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因此,在三峡工程建设前,我国特地派出几批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了解了阿斯旺实际情况之后,发现国际上对阿斯旺大坝造成生态灾难的宣传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世界上还没有发现真正大水水库造成生态灾难的实例。 必须承认,三峡的争论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国内外有一些人对我国的体制和发展不满,所以就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政府干的事情都是有问题的。例如,有人常喜欢把三峡的建设说成是工程决策不民主的象征,然而,平心而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样社会制度的国家,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的工程决策的民主程度能够超过三峡。有人担心三峡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却是三峡不仅充分发挥了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效益之外,还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制造工厂。由于我们人类当前最大的生态难题就是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峡工程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环境保护工程。 当然,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好事,完全没有副作用的人类文明活动是不存在的。这就好像我们已经成功造好了现代化的飞机,但是,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飞机与牛车的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那么难免会有人埋怨维护保养飞机,将要比喂养牛车麻烦的多、费用也高得多。 在某种意义上说,三峡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效果,就是相当于是一架能带动我国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大飞机。所以,我们对它的养护也难免需要更科学的态度和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让这架生态文明的大飞机发挥好它的作用。具体说这架飞机的生态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概念:三峡工程最大的、最重要的防洪和水资源调节的生态作用我们不好量化,这里我们谨以它的发电作用而获得清洁能源的效益来说,每年 5000 万吨煤炭,永不枯竭。如果需要的话上千年也没问题,对于这个能源的总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会超过全球任何一个产油大国的石油能源的总和。 要知道我国的水能资源世界第一,仅仅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技术可开发量就有 2.47 万亿千瓦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那些 1 万千瓦以下河流上的小水电资源。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 13 亿吨原煤的能源。然而,到 2009 年底我国水能的发电量大约只相当于 3 亿吨原煤。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还有相当于 20 个三峡工程的水能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建设。 目前,在减排温室气体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生态环境难题的形势下,我国水能资源能否尽快地开发建设,决不是我们的某一个企业能不能赚钱,某一个地方的经济能不能发展的局部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全人类命运的头等大事。要知道水能这种可再生资源一个的重要性质就是,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而不开发利用,也不可能保存,一定会付之东流。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告诉我们,水能不仅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今天我们大家结合考察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果,深入地探讨水电科普和宣传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能保障让我国的水能资源尽快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最后,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一定不能脱离科学发展和改造自然这个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任何否定科学、阻碍改造自然的环保,其实都不过是把自残当成英雄的骗人闹剧,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反科学、反人类和破坏生 态环境的伪环保。(完)
个人分类: 三峡|3598 次阅读|5 个评论
相隔29年的大坝之游
罗帆 2010-8-5 22:36
1981 年夏天,我们班的部分同学在宜昌夷陵中学老校区聚会,然后一起游览了葛洲坝。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南津关以下 2300 米 处,距宜昌市镇江阁约 4000 米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综合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的工程,具有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综合效益。 高中后期,我们是在葛洲坝工地的轰鸣声中度过的。去游览时,葛洲坝尚未建成( 1988 年竣工)。我们实际上参观的是建设中的工地,但已经能看出大坝气势非凡的雄姿。 黑白照片均由班主任杨云峰老师所摄,感谢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纪念。 第一张照片的背景是 葛洲坝 泄洪口奔腾的长江水。 今年夏天,我们全年级同学在夷陵中学的新、老校区聚会之后,部分同学一起游览了三峡大坝。 三峡工程是兴建在长江上的巨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小岛三斗坪,距宜昌市区 40 公里 ,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38 公里 。三峡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首个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而兴建的基本建设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以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而举世瞩目。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总投资为 954.6 亿元人民币。三峡工程的益处主要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然而,有形和无形的副作用也使之倍受争议。 同学们的两次大坝之游,竟然相隔了整整 29 年。 当年清纯的少男少女,已经变成了历经沧桑的中年人。 彼此相望,恍若隔世;相视而笑,依然亲切。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49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三峡工程的防洪标准到底有多大?(转载)
shangsh 2010-7-22 20:23
三峡工程的防洪标准到底有多大?(转载)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7/22/c_12363093.htm 近日,外界对三峡工程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等防洪标准说法不一提出质疑。对此,三峡枢纽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回应,这几种说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解读。 从工程本身来讲,三峡工程的设计标准是可防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是可防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即,当峰值为98800立方米/秒的千年一遇洪水来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当峰值流量为110000立方米/秒的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时,大坝主体建筑物不会遭到破坏。 从防洪范围来讲,防峰值为83700立方米/秒的百年一遇洪水,是指三峡工程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即,三峡工程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若有超过百年一遇至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也可保荆江河段安全。 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很大。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按设计标准,三峡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荆江分洪区的蓄洪量。 2009年三峡工程基本完工,今年汛期,三峡枢纽挡水及泄洪设施可按设计最终规模运行,完全由大坝挡水,工程建筑物本身的度汛标准为千年一遇洪水,可抵御流量达98800立方米/秒的洪水。 同时,工程基本完工,也意味着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如遇千年一遇洪水,流量峰值达110000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超过77000立方米/秒,配合运用分蓄洪工程,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使荆江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免受毁灭性灾害。 长江最险的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遇百年一遇洪水,流量峰值达83700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不超过56700立方米/秒,沙市水位不超过44.5米,不必启用荆江和其他分蓄洪区。
个人分类: 水利知识|4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谁在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上欺骗公众?
热度 2 zbt92 2010-7-21 10:12
文 / 水博 最近,我国长江流域连续出现特大的洪水,我国已建成的三峡大坝开始发挥极其重要的防洪作用。 7 月 20 日 长江上游出现了超过 1998 年的特大洪峰,然而,由于三峡大坝的拦蓄消峰作用,长江下游的各地均安然无恙。三峡大坝终于让长江下游的人民群众实现了在特大洪水来临之际可以睡一个安稳觉的夙愿。然而,近期某些不正常的舆论却难免让人感觉完全相反。 最近今天,几乎所有的论坛上都出现了这样一篇《 三峡大坝到底可以抵挡几年一遇的洪水? 》的时髦文章。文章的内容不多,只列举了几个题目和相应的文章网址。分别是: 2003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2007 年新闻〈三峡大坝今年起可防千年一遇洪水〉; 2008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抵御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但是,文章的立意却很清楚。就是说我们的新闻宣传关于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在逐年降低。 2003 年的时候说是三峡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 2007 年的时候说是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 2008 年的时候变成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到了今年 2010 年则变成了“ 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知道从三峡开始争论那一天起就知道三峡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就是把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如果配合分洪措施,可以以抵御千年一遇的洪水。本来一个工程建成之后的防洪能力是确定,怎么可能会不断地随之时间变化呢?难道真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当年真是为了让民众支持三峡工程,曾经进行过各种虚假的欺骗宣传吗?抱着这个疑问,我不得不按照文章所提供的网址看个究竟。看到原文才发现,原来这又是一些反坝人士造谣诬蔑三峡的新伎俩。 为了达到欺骗误导公众的目的,所谓“ 2003 年新闻〈三峡大坝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文章题目就被篡改了。原文题目是〈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看到内容就更清楚了,这已是一篇形容三峡大坝本身建造的非常坚固的文章。即使遇到万年一遇的洪水,大坝本身也能固若金汤。通篇根本就没有过三峡工程可以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的意思。这里反坝人士的欺骗宣传,非常有技巧,他们知道大多数人不会仔细的去查看原文,所以,就放心大胆的造谣。但是,由于该文章的题目已经说得很清楚,万年一遇的洪水是关于大坝本身的安全性的论述,根本就不是指工程的防洪作用。为了能达到骗人的目的,他们就故意把题目中的“ 三峡大坝固若金汤 ”的部分给删掉了。因而就无中生有的编造出了,我国媒体 2003 年曾宣传过三峡“ 可以抵挡万年一遇洪水 ”的假新闻。 至于 2007 年和 2008 年的新闻内容,其实并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非常明确,就是保障把下游河段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在配合分洪措施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实际上在 2007 年的新闻中,不仅也曾提到过三峡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且,在说到三峡可以防止千年一遇的洪水的时候也是有条件的。文章中所提到这个条件,就是三峡水库要下泻 8 万的流量。实际上这 8 万的流量是非常的大的,我们今年说三峡发挥出了巨大的防洪作用,也不过是拦蓄 7 万流量的洪水。所以,在任何时候要说三峡工程可以防止千年一遇的洪水必须是要有条件的,如果不说明要下泻多少流量,就要说明必须配合分洪措施。而在 2008 年的新闻中说三峡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是一种非常通俗的简单表述,无需加上任何修饰的语言。 关于“ 2010 年新闻〈三峡蓄洪能力有限,勿把希望全寄托在三峡大坝上〉 ”就更是一种记者断章取义的炒作宣传。整篇新闻详细的报道了三峡工程今年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之后,记者在结束语中引述了水利专家的一句话而已。 必须说明,记者把这一段自己转述的内容作为节目的标题是极不妥当的。这是记者利用做节目的权力,强行把自己的观点用专家的语言表示出来的一种误导宣传。我并不怀疑蔡其华专家确实跟记者说过那些话。但是,这些话具体是在什么语境下说出来的;是不是我们真的就会因为几个移民没有按期搬走,三峡工程今年就一定不能发挥作用?这决不可能是哪个人自己可以说了算的。而且,在节目的过程中,记者所持有的这种错误观念已经遭到了专家的当面否定。 请看该节目中的这一段内容: 白岩松(主持人):现在,按理说我们到了 175 米高程,可以抵御百年洪水,但是现在的三峡工程想抵御百年洪水是几乎不可能的,为什么?在 175 米高程之下还有 2.847 万的移民没移走。因此今年的三峡水库想要达到最高的调解洪水的能力,基本上还做不到。因此,有关的负责人也说,今年三峡库区面对洪水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主持人:究竟是不是有限的,有多有限?我们下面要做一个电话连线,我们来连线三峡枢纽建设运行局防洪管理处的王海处长,王处长,您好。 王海(三峡枢纽建设运行局防洪管理处处长):您好。 主持人:你觉得现有的库容量能不能迎接即将到来的洪峰? 王海:三峡现在已经具有正常运行期 221.5 亿立方米 防洪库容的能力。应该说剩下的库容主要是留着应对以后更大的洪水,并不是说一次洪水之后就用完的,因为后期可能还会有大的洪水。作为三峡枢纽来说,本身是具有221.5 亿的防洪库容,作为枢纽本身应该是安全的。 主持人:您讲的是它的一个安全性,现在可能很多公众非常关心,针对今年即将到来的大洪水,三峡库区能否起到蓄洪、泄洪设计上的作用? 王海:应该来说三峡今年是具备有正常运行期设计的防洪能力,这是肯定的。 根据上面一段的节目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来,记者个人所持有的目前三峡“防洪能力有限”观点,已经遭到了具体负责防洪运行人员的明确否定。但是,在节目的最后,记者还是要固执的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断章取义的引述专家的话表现出来。而且,这个记者不仅一定要在节目中表现出来自己的个人观点,而且还要把他这个经过了专家明确否定的意见作为节目的题目。这当然就给了那些一直在找机会攻击诬蔑三峡的很好的武器。以至于在我们的三峡成功了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之后,在社会上反倒却刮起了一股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一直是欺人之谈的歪风。 最后,为了让大家更明确知道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我们特地把三峡的防洪功能重复一遍。请大家注意,三峡的这些防洪功能,是我们从设计三峡的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改变过的。 附:三峡工程有哪些显著的防洪效益? ------- 摘自(中国长江三峡公司的网站)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 175 米 时,有防洪库容 221 . 5 亿立方米 ,防洪效益及其连带的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防洪作用有: l )如遇 “ 千年一遇 ” 或类似 1870 年特大洪水,枝城洪峰流量达 11 万立方米/秒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枝城流量可不超过 71700 ? 77000 立方米 /秒,配合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和其它分蓄洪区,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 45 米 ,可使荆江南北两岸、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避免发生毁灭性灾害。 2 )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 “ 十年一遇 ” 提高到 “ 百年一遇 ” ,即遇到不大于 “ 百年一遇 ” 洪水时,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 56700 立方米 /秒,沙市水位不超过 44 . 5 米 ,可不启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 3 )提高了对城陵矶以上洪水的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分蓄洪区的运用,可避免武汉市汛期水位失去控制,不但提高了武汉市防洪调度的灵活性,还对武汉市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4 )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三峡工程能有效控制上游来水,减少汛期分流入洞庭湖的洪水和泥沙,不但可有效减轻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还可延缓洞庭湖泥沙淤积速度,延长洞庭湖寿命;可对澧水洪水进行错峰调节,减轻其下游的洪水灾害;并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 5 )增加了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更好地应付各种情况。例如: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区时,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即可为分蓄洪区人员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
个人分类: 三峡|626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武钢HiB钢材料通过三峡工程500KV级超高压变压器应用技术评审
imking 2010-3-28 16:35
时间: 2010-3-26 16:11:00   陈树清 夏武川 周庆报 道 24至25日,三峡工程500KV级超高压变压器应用武钢HiB钢材料技术评审会,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召开。会议听取了武钢HiB钢产品的介绍,进行了生产及检化验现场考察和技术答辩。专家组通过认真讨论认为,武钢自主集成创新成果,为高等级取向硅钢国产化作出了贡献;武钢HiB钢材料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可以应用于三峡工程500KV级超高压变压器制造。   三峡设备制造检查组组长陆燕荪、钢铁研究院总院名誉院长殷瑞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国务院三峡办技术与装备司副司长李秦、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清等参加评审会。会议还邀请了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金属学会、沈阳变压器研究院及变压器制造企业等国内专家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朱英浩、李立涅、干勇、王一德等参加评审组工作。   武钢总经理邓崎琳在致辞中说,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这次专题评审会,是国家部委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重大装备材料国产化的重要举措。   邓崎琳指出,2005年以来,武钢把硅钢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加强一贯管理,加强用户服务,加强自主创新,硅钢产能、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武钢具备年产冷轧硅钢200万吨生产能力,产能规模居世界第一;自主集成取向硅钢整体生产技术,实现了我国取向硅钢整体工艺和技术装备的重大跨越;自主开发出新HiB钢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的产品和技术,淘汰了从日本引进的一般取向钢专利技术,取得了110项国家专利,300余项技术诀窍,使武钢硅钢产品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国家硅钢研究中心落户武钢,培养了一大批硅钢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和操作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硅钢制造和管理经验,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硅钢研发和生产基地。   邓崎琳强调,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武钢为制造三峡工程超高压变压器提供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电力行业高端产品供料国产化,一直是武钢职工多年夙愿。按照三峡总公司提出的技术标准,武钢集中力量,深入攻关,不断完善工艺技术方案,产品质量取得新突破,达到用户要求,已经具备为500KV级超高压变压器长期稳定供料的能力。   专家评审组组长殷瑞钰在会上通报了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一是经过10余年的潜心研发和近两年的生产实践,武钢走自主开发、自主集成创新之路,在硅钢基础机理研究、关键工艺参数精确控制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自主集成创新成果,为高等级取向硅钢国产化作出了贡献;二是武钢生产的0.30mm和0.27mm厚度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产品电磁、力学、涂层等各项性能参数符合或优于国家及相关标准,产品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当今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三是武钢拥有世界一流的取向硅钢生产作业线、自主研发能力、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具备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大型变压器用高磁感取向硅钢的批量供货能力;四是武钢生产的高磁感取向硅钢产品可以应用于三峡工程等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大型变压器。   据国家硅钢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一个时期由长江三峡总公司所负责的溪落渡等多处大型水利电站将全部使用500KV级超高压变压器。这次,通过三峡工程500KV级超高压变压器应用技术评审,为今后武钢HiB钢进入长江三峡工程取得了通行证。   武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王岭在会上表示,武钢股份一定要认真落实评审组的意见,通过生产500KV级高磁感HiB钢用料,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通过加强质量责任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用户。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材料,进一步加强营销和服务管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公司总工程师傅连春、总经理助理吉照东参加评审会。   另悉,24日,国务院三峡建委三峡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一行,分别到武钢炼钢总厂四分厂、硅钢总厂三分厂、质检中心等进行了生产及检化验现场考察。
个人分类: 钢铁企业|3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三峡蓄水致尴尬局面:上游现地质灾情,下游出旱情
热度 1 蒋高明 2009-11-12 23:14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 《瞭望》新闻周刊 10-11-2009 记者江时强 吴植 汤耀国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拟10月末或11月三峡蓄水至175米最终水位的目标,今年可能已无法实现。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不无遗憾地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17年来,三峡工程始终在等待175的到来,渴望进入正常运行期。但如今已是第二次受阻。去年,因上游地质灾(险)情频发,中下游取水困难,第一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止步于172.8米。   这一次,上游地质灾(险)情仍不容乐观,但更直接的原因是长江中下游的旱情。中下游嗷嗷待哺,只得超计划加大下泄流量,同时上游来水又持续减少,近一周多来,三峡上游水位始终徘徊在170~171米,175米目标一时可望而不可及。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等受访专家表示,来年可考虑提前蓄水,否则恐怕三峡水库在大多数年份都蓄不满。   然而,一旦提前蓄水,或将面临上游防洪风险以及上游水库抢水局面。用老一套的水利调度理念,已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聂芳容等专家认为,三峡工程调度方式有待改善,长江干支流水资源还需统筹规划、科学调度。    旱情阻碍蓄水   据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水库最终蓄水位为175米,此后将由初期运行期转入正常运行阶段,全面发挥防洪、发电、通航、补水等综合效益。   2008年9月28日,首次试验性蓄水启动。尽管有地灾、取水困难等插曲,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评估认为,枢纽运行、安全监测、地质地震、生态水质、泥沙、移民安置等各方面情况正常,三峡水库具备于2009年试验蓄水至175米的条件。   于是,新一轮试验性蓄水于今年9月15日零时启动,起始蓄水位为145米,当时入库流量23500立方米/秒。此次蓄水方案较去年详细,规定9 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   9月底,三峡水库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蓄水任务,水位升至约158米,蓄水量70多亿立方米。眼见成功在望,孰料中途杀出个旱情程咬金。   9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湘江、赣江发生历史罕见旱情,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出现困难,渔民歇业,航运受阻。   针对这一情况,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自10月19日以来,已3次要求处于试验性蓄水的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至10月下旬,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仍不小于9500立方米/秒,比原计划方案多下泄3000立方米/秒,蓄水进程由此受到影响。   随着长江枯水期的临近,三峡入库流量还在持续减少,11月4日14时跌破9000立方米/秒,至8800立方米/秒。三峡水库水位虽在11月1日9时艰难涨至171米,但此后又稍有回落,目前仍在171米附近徘徊。   按照长江防总调令,10月31日14时起,若三峡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下泄流量按不小9500立方米/秒控制;若入库流量小于9500立方米/秒,水库按出入库流量平衡控制,即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若11月长江上游无大的来水,下游用水需求保持不变,三峡水库今年就不可能蓄至175米;若来水大幅减少,三峡水库还可能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水与旱的纠葛   10月22日上午8时,洞庭湖城陵矶水位由维持了两天的21.62米回升至21.67米。湖南省岳阳市防汛办副主任陈伟力说,这是自8月10日城陵矶水位从30.93米持续下跌以来,首次出现回升,说明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了明显效果。   既然放水能缓解旱情,那旱情的出现与蓄水又有何关系?陈伟力告诉本刊记者一组数据,此前,三峡水库下闸蓄水后,其下泄流量也随之逐渐减少,如在 9月15日至17日,下泄流量均在16000~17000立方米/秒之间,至月末减至11000立方米/秒,10月19日则降至6770立方米/秒,往年正常的下泄流量在13000~20000立方米/秒之间,10月份平均流量也在18500立方米/秒。   人们很容易把旱情和三峡大坝拦水联系起来。郑守仁院士却认为,蓄水并非干旱主因,主因是这些地区自身的旱情,即9月以来当地持续晴热高温,降雨量很小,无法形成径流。   本刊记者另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此次南方地区出现干旱的主要原因是持续高温少雨。   陈伟力也承认,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降雨量偏少。三峡蓄水只是起了加剧的作用。   按蓄水并非干旱主因的同一逻辑,郑守仁指出,补水对缓解旱情的作用亦有限。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有助于缓解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及其周边的旱情,但对维持湘江、赣江的水位可能帮不上什么大忙。   陈伟力亦认为,虽然增加了下泄流量,但对于八百里洞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另据了解,目前长江干流洞庭湖湖口和鄱阳湖湖口水位虽已止跌回稳,但湘江长沙段水位仍在下跌。   据受访专家介绍,长江水资源供需矛盾由来已久。自1877年有实测水文资料以来,长江上游来水量在10月的多年平均值为19700立方米/秒,但受上游降水减少及大量建水库等影响,最近20年的同期平均来水量减少了约3000立方米/秒。而今年10月上游来水量仅有6天超过14000立方米 /秒,远低于正常年份的水平。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长江中下游工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大量取水口由受污染的湖泊向长江迁移等原因,长江干流的供水负担大增。郑守仁说,1993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认为秋冬季节大坝下泄流量为5000立方米/秒就可满足中下游用水需求,但现在看来,10月中旬下泄7000立方米/秒都可能不够。 提前蓄水?   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入库流量不断减少,水库达到175米的成功几率已很小。而对于三峡工程来说,175米试验性蓄水是一个必要的全面考验,只有水位达到175米时,很多问题才能得到验证,工程的综合效益才能全部发挥。   更为重要的是,三峡水库若不蓄至高水位,来年1至2月上游来水量最小时,就无法给下游补水,届时下游的旱情会更严重。历史数据显示,在正常年份,长江上游于1至2月的来水量为3000~4000立方米/秒之间,最小值仅为2700立方米/秒。只有在三峡蓄水后,每年1至2月才可保证5000至 6000立方米/秒的下泄流量。   受访专家认为,解决蓄水和用水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蓄水时间提前,充分利用洪水资源。郑守仁说,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时的情况相比,长江上游在10月的来水量已减少很多。因此可考虑提前至9月10日启动蓄水,并将9月底的水位抬高至160米甚至162米。   据了解,三峡水库去年9月28日开始首次试验性蓄水,虽未像今年一样再三加大下泄流量,但若不是去年11月初遇到588年一遇、峰值为 33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水库水位根本达不到172.8米。而今年提前至9月15日开始蓄水,目的正是利用秋汛在9月尽量抬高水位,以便在10月上游来水较少时,仍能保持一定的下泄流量,但这种提前量可能仍然不够。   过去三峡工程调度规程为反季节调节,汛期泄水,枯水期蓄水。聂芳容认为,将来可提倡蓄洪补枯,即在防洪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洪水资源化,否则三峡蓄水就可能占用中下游10至11月的生态水资源,导致中下游缺水现象。   但提前蓄水又可能导致上游防洪风险,三峡集团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主任袁杰认为,拦蓄洪水尾巴可做到风险可控。我国气象水文预报水平已提高,即便蓄水启动后,上游可能酝酿大洪水,三峡水库也来得及进行调度。   他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长江主汛期,9月的洪水几率和量级都要小很多。进入9月后,中下游的水位已比汛期低很多,行洪能力较大,大洪水完全可以泄走。另外,近年汛期上游来水的泥沙含量已较工程初步设计时减少了约50%。因此,三峡水库具备进一步提前蓄水的条件。    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提前蓄水另有一个未知风险。   目前长江上游干支流已建水库的总容积达280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可能超过600亿立方米。受访专家表示,在当前长江上游来水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如果大量水库在汛末或汛后同时蓄水,势必出现互相抢水的局面,进而影响各自效益的发挥,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今年8月,在长江三峡三期枢纽工程正常蓄水175米水位验收会上,枢纽工程验收组副组长、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曾指出,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已建、在建、待建的水电站今后将组成全球最大水库群,要实施联合调度。这意味着还有大量复杂的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同时三峡工程也可能发挥出比初步设计规定更大的效益和影响。   长江下游的水库、湖泊也应纳入这个统一调度中。聂芳容说,以今年为例,光靠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是很难抬高湘江长沙段水位的。湘江上游最大的水库东江水库由于未承担补水任务,9月前就将积蓄的25亿立方米水下泄用于发电,结果该水库现在无法有效对处于低水位的湘江进行补水。   郑守仁还称,三峡工程目前可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但在千年一遇的洪水面前,还需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而水库群实施联合调度则有望在将来把位于中下游的很多分洪区取消,用来放心发展经济。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运行管理好三峡工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决策机制的问题。目前能够影响三峡工程调度的部门较多,协调难度很大。三峡工程即便有了新的调度规程,其运行管理也不可照本宣科,而是有可能需要根据不同年份的特殊情况,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因此,对长江流域水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度,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68 次阅读|8 个评论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频发地震
wangran 2008-11-24 19:42
昨晚,我乘机从深圳飞往武汉,下机之后我们一行便向工作目的地黄冈行进,路上,一个同事打开了手机电视,收看到秭归县发生了4.1级地震。当时,我的湖北籍同事说,这个地震是不是和三峡工程有关,是不是三峡工程引起了这次地震?我回答道,的确,水库蓄水可能会引起微震的频发发生,但震级达到4.1级究竟是否三峡工程所引起,按照地质学原理,三峡工程仅仅是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是否能够引起4.1级地震不能立即回答。需要调查研究,我到了黄冈宾馆之后,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秭归地震,得到一些消息。如:央视网消息(晚间新闻):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今天下午4点01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发生4.1级地震,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秭归县位于长江西陵峡畔、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一个集坝区、库区为一体的山区县。通过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核查和确认,三峡枢纽工程一切正常,地震对三峡工程没有造成影响。 今天又有1.8级地震发生,如 http://www.eqhb.gov.cn/structure/zwdt/zqxxzw_3101_1.htm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发生M1.8级微震 发布时间:2008-11-24来源:监测预报中心作者: 据湖北省地震台网测定, 2008 年 11 月 24 日 00 时 38 分 19 秒( 北京时间 ), 在我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 ( 震中位于北纬 30.99 , 东经 110.77 ) 发生 M1.8 级微震,该次地震属 11 月 22 日 M4.1 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动。
个人分类: 金融经济|1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