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江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粽子主要起源地小考
热度 1 陈龙珠 2018-6-30 15:13
【周末八卦】 觉得粽子的主要起源地,可能在江浙(吴越)一带。初步梳理出的依据: 1)浙江桐乡 罗家角遗址 揭示大约7000年前这一带就有水稻; 2)天目山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分布有野生低矮叶宽的 箬竹 ; 3)最早记载粽子叫“角黍”的书,是西晋宜兴人周处所编当地风俗的《 风土记 》,据说今人考证端午、七夕、重阳等习俗所依据的大多就是这部著作; 4)五月初五 端午节 ,吴越之地春秋之前,就有这天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等习俗; 5)将屈原和端午节、包粽子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 续齐谐记 》中才出现的,远晚于前述《风土记》; 6)南朝梁时期的《 荆楚岁时记 》, 记录了古代楚地(江汉地区)岁时节令风物故事, 比上述《续齐谐记》更晚一些时间。 ( 图2~图4 源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97 次阅读|3 个评论
苏杭之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williammilo 2010-8-29 04:01
个人分类: 天人合一|36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浙盛产院士人才辈出 原因在于战乱和人口迁徙(ZZ)
chrujun 2009-12-17 14:50
江浙盛产院士千年根源揭秘 自唐朝以来由于战乱原因形成两次人口大迁徙  来源:http://news.sohu.com/20091216/n268997502.shtml 致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从而人才辈出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增选刚刚结束,记者从两院增选后的全名单发现,在1469名两院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   本月8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其中江浙一带最盛产两院院士,江苏、上海和浙江分居前三位。   为何江浙一带容易出名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认为,这与我国自唐朝以来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有关,随之大量的北方人也南迁,从而形成了目前江浙一带容易出院士。   院士现状   江浙 盛产两院院士   黄 河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从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出生地区来看,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地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通过调查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求学背景发现,两院院士在出生地所接受的教育比其籍贯地在其成长历程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大部分院士均在其出生地完成基础教育,而又有相当部分选择在本地区,或临近省市,或祖籍地区,或高教发达地区的高校接受并 完成高等教育。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院士产生数量尽管不存在唯一性的联系,但存在着密切关系。   唐朝以后南方状元开始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极盛表示,在地域分布上,院士集中于几个省份,有一个很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导致教育发展程度较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著名专家韩茂莉介绍,江浙沪的院士比较多,除了目前江浙一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他 们有这个传统,从唐朝以来,416位状元中,江浙就占了114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朝和北宋两个朝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数的61%;南方籍贯的状元仅44名,占全国总数的39%,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数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量上形成了绝对优势,而南方籍的状元中又以江浙的状元为主。   另外,由于元代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科举制度实行得较晚,所以元代产生的状元比较少。    分析   黄河流域战乱人才外流   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清时期,状元的集中分布也说明了这个特点,但是为什么状元的分布会发生由北向南迁移的现象呢?   韩茂莉教授表示,从唐朝自宋朝,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迁。状元籍贯由北向南迁移的时空变化显示出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本吻合的变化趋势,随着古代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了相应的变动。   而人口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唐宋时期,几次大的战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造成的。   韩茂莉说,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是人才文化中心。但东汉以后,北方频繁的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就发生了人口的南迁,到唐代前期,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北宋灭亡人才跑到江浙一带   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黄河流域爆发,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迁,也导致了第二次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这一转移过程从唐代至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基本完成,特别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在杭州定都,将大部分北宋的人才都带到了江浙一带。   人口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填补了不少的劳动力,当时的江南地区很荒凉,人口也少,由于北方战乱,随着北方大量的精英人物迁移至南方,无论是人才还是先进技术上,更多优秀人才对南方的开发,加上南方地区条件好,南方的优势就显现出来。韩茂莉说。   唐代安史之乱前,北方状元所占比例更大,755年前著录籍贯的状元共8名,其中北方人7名,占总额的87.5%。大约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即843年前后)南方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逐渐提高有直接关系。   韩茂莉认为,随着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区的开发,经济中心不断向江南转移,同时,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以及福建等地的开发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间人才数量的对比更加悬殊,地域人才集团的分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人文环境   人多地少读书成谋生手段   随着南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转好,具备了读书的基本条件,再加上南方出现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人们除了在一小块的土地上耕种以外,读书就成了这些地方种田以外的另一种谋生手段。   韩茂莉分析说,在传统的农耕背景下,如果一家的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无形之中就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优势。南方经济的支撑,使一个家族会去全力以赴保证子女去读书,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这样可以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的好处。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出去读书也就成了一种风尚。   耕地和读书就成了南方同样重视的两个内容。而西北地区则不同,生活尚且不足,不能在经济上为子女的读书提供保证,这样差距就越来越大。她说。   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几率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江浙、福建、四川等地既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古代教育兴办最好的地方。   有关资料显示,在宋代人才出现率最高的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及福建等地,各类官私学校的数量以及设立学校的州县在本地区所占比例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明清时期,除边疆个别地区,全国大部分府县都设立了官学,民间以私学形式出现的各类学校,在数额上南方仍占绝对优势。各地风俗一旦形成就具有相 当的稳定性,南方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勤于诗书,习文重儒,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这一点对于促进当地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官方的布 化,是造就南方人才集团不断涌现的关键。   韩茂莉认为,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吸收进入官僚集团,在国都所在地任职。他们中有不少文化精英,这些人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人才荟萃国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长久以来,南方形成的习文重儒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南方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素质都要好于北方。就像近日北大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一样,以江苏为最多,这就不难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面重心依然在南方。    2009年中国新当选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名称 院士人数江苏 8   河南 7   四川 6   安徽、广东、辽宁、上海 各5   河北、山东 各4   北京、黑龙江、湖北、吉林、各3   江西、浙江   海南、湖南、内蒙古 各2   福建、甘肃、广西、贵州、 各1   陕西、重庆   注:中国校友会   网提供数据   注1:括号内为江浙的状元数量   注2: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辽、金在南方没有状元,南宋在北方没有状元,故将辽、金的状元数量合并,与南宋对比    名额限定致南方人努力读书   为了实现状元分布均衡,历代的皇室还通过限定名额来避免南北方差异过大。   据介绍,从宋代起南北之间人才数量相差越来越悬殊,为了保证最终所取之士不被南方籍文士所垄断,宋代规定了各地举人的名额。   由于各地举人配额相差不大,而参加乡试的生员人数却多少不一,最后就产生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东南百人取一人,西北十人取一人的现象。   明清时期继续沿用这项制度,进入省级的举人考试时,国家开始有了对一个地区的名额限制,比如明清时期的南北卷制度和南北中卷制度都是对名额的一种限制手段。不管有多少考生进入省级考试,但是在最后选择的时候,各地人数是基本差不多的,避免地区差异太大。   这些政策可能也逼迫了南方学子更加努力读书,成为南方涌现人才的一个原因。   文/记者朱治华   本文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7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