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周恩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老照片:1961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共大庐山分校
chensh 2010-11-10 20:36
这里转贴一幅老照片作为纪念: 1961年9月17号,周恩来总理在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陪同下,到共大庐山分校视察。 共大的全称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坚持半工半读、社来社去办学模式。共大诞生于1958年,是一所新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当时在江西各地办有很多分校。共大庐山分校是当时的分校之一。共大这种教育形式从1958年建立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
个人分类: 共大教育忆想与思考|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周恩来一样的人——张朋刚
TsinghuaNCC 2010-11-5 00:51
看看以前的那些关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视频,才发现我其实更适合做一个像周总理一样的人,我应该把自己的奉献精神发扬至极,并且没有任何宣扬的姿态。并不是说毛泽东主席有宣扬之嫌,只是在年老的后期,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相对的权利主义让我感到后怕。 现在的学术促进会,需要的是每一个领导者在说话的时候,提出这样的话:“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智慧的结晶。”而不是“这些都是我以前做的”或者“这些都是我长期以来做的”。一个组织的发展,个人力量重要,但是集体的力量才是核心。不能因为大家帮助了你,给你注入了新的理念,你就剽窃大家提供给你的理念,说这是自己想出来的,说这是自己做的,如果这么说了,相信那个提供者会很失望。即使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一次两次可以接受。但是长期下来,必定会出现力不从心。 毛泽东的功过,留给历史。周恩来这样默默无闻的好总理,我更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努力,朝着他这个方向走下去。组织建设者,怎样团结集体,需要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团结,如果仅仅像一个领导者一样讲话,吩咐大家,然后利用组织的强大去宣传个人,从中获取无形的利益,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17 次阅读|3 个评论
周恩来新诗四首,日本岚山记
yue 2010-9-30 22:18
周恩来 1917 年 9 月 1919 年 4 月留学日本。 周恩来有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所谓掉头东,就是指东渡日本。人们只知道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却绝少知道他首先是留学扶桑东瀛。 蹈海英雄,指湖南蛮子陈天华,也是留学日本的人士。 周恩来的这首诗,我过去和鲁迅的一首诗混淆了。把第一句 大江歌罢掉头东 和鲁迅的 鲁迅的原诗如下:聚义群雄又远游混合在了一起。说成: 大江歌罢掉头东,聚义群雄又远游。 无题二首 (1931年) 大江日夜向东流, 聚义群雄又远游。 六代绮罗成旧梦, 石头城上月如钩。 雨花台边埋断戟, 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 归忆江天发浩歌。 《鲁迅日记》1931年6月14日:为宫崎龙介君书一幅云:大江日夜向东流 又为白莲女士书一幅云:雨花台边埋断戟 宫崎龙介和白莲女士是夫妇。 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这天,周恩来一连写了三首诗:《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月九日,又写了《四次游圆山公园》一诗。四诗均载《觉悟》创刊号。 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1919 年 4 月 5 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 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 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 绕石照人 潇潇雨 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 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娇妍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 美观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 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 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 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 冷清清不言不语, 可没有人来问他。 四次游圆山公园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九日 四次来游, 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 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
个人分类: 诗论|751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咋被治理成这样?——读《1961年周恩来走访农村,农民直言“你也会饿死”》
QFL 2010-8-24 12:42
. 看完《1961年周恩来走访农村,农民直言你也会饿死》一文, 颇为感慨,又感到很无语 。 原文的作者赞扬周总理的伟大英明,又感叹农民二廷的朴实、直率和大胆,且客观地描述了那个处处是非正常死亡的艰苦年代。 新中国的创立者们,不可谓不伟大,不可谓不睿智,不可谓不英明,奈何国家被治理成这样 ?(我是不愿使用治理一词的,因为在现代社会里,政府提供给人们的应该是 基本的管理 和 服务,而绝不应该是治理。) 尽 管当时外部的国际形势很严竣复杂,尽管有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家也不应该出现千万计的饿殍 ? 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CCP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惨烈是占相当大的一部分 。 我个人认为,华盛顿有两点最伟大: 1、 成功地领导了独立战争,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功在当代 ; 2、 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关于政府首脑上台的良好规则,利在千秋 。 除了以上两点外,华盛顿在其他方面的作为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至少对后世美国人而言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 人治终究是要不得的,哪怕是明君之治,遗留给后世的最终只能是更大的祸患; 一个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的、良好的政治规则才是国家和民族兴盛的最根本之道 。 - ----------------------------------------------------------------------------------------------------------- 注:原文链接:http://book.ifeng.com/shuzhai/detail_2010_08/09/1912642_0.shtml 1961年周恩来走访农村 农民直言你也会饿死 本文摘自《共和国红镜头》 作者:顾保孜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为克服严重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会议讨论和研究了农村政策的调整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身体力行,带领调查组走出中南海,到农村、到工厂、到军队走访,调查搜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纠正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左的行为。摄影记者杜修贤理所当然在同行之列。 视察中,杜修贤的镜头中时时出现周恩来总理紧锁眉头的表情。这是在杜修贤任周恩来总理的专职摄影师以来所不多见的。这次视察,周恩来穿的是灰色棉布中山装,天热时总理也会敞开怀,就像当地的老农一样随意地撩起衣襟扇风。杜修贤平素看惯了周总理在与外宾会谈时的潇洒整洁,镜头里的这种形象多多少少让他有些不习惯。但当时他更不习惯的却是总理脸上时时流露的忧郁,杜修贤的心情也跟着沉重起来。 河北省武安县的伯延是由十多个自然村落组成的公社,办公共食堂较早,当时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961年5月3日,调查组成员来到这里后,住在附近的部队营房里,早晚在部队用餐,午饭就在视察的村子里吃。 第一天中午,杜修贤跟随周恩来总理来到村里的公共食堂。社员们已经提前吃完饭走了,空荡荡的食堂里给总理准备的餐桌上有一碗猪肉和一盘炒鸡蛋。但周恩来没有吃,而是让工作人员把肉和鸡蛋都端走了。 为了摸清食堂真正的伙食情况,第二天周恩来没有事先通知就直接来到了食堂。可事不凑巧,社员们已吃完饭离开了。但炊事员慌忙盖锅盖的动作还是被周恩来发现了,他直接走到锅前,不顾炊事员和公社干部的劝阻,盛了一些锅里剩下的玉米糊糊吃。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周恩来会趁大家不注意,悄悄地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有一次,大家又发现总理不见了,连忙分头去找。杜修贤凭着自己对总理的理解,在一家烟囱冒烟的人家找到了周恩来。原来,当时大家都在食堂吃饭,很少有人家烟囱冒烟的,周恩来于是前去走访。 杜修贤看到总理正在和这家的老汉聊天,就紧走了两步,摆好架势给他们拍照。周恩来见了却摆摆手说:别跟着我,你那个咔嚓把人家吓住了。 杜修贤只好暂时放下照相机,走开一些,但他仍没有放过抓拍的时机。 周恩来随老汉进了屋,揭开他家冒着热气的锅盖看,屋里光线不好,锅里像是在烧开水。盖上锅盖后,他看见地上有榆树叶子,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再一次掀开锅盖,仔细观看,竟发现锅里是榆树叶子和粮食混合的稀糊糊! 这吃不饱的食堂要它干什么?出门后,周恩来自言自语,声音还不小。 很快,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社员代表会议。会上,周总理亲切地询问到会的12名社员代表有关食堂的问题。虽然农民们看到周恩来衣着朴素,但是他们还是把周恩来当作大官,不敢随意讲话。你推推我,我看看你,没有人说话。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在周恩来的再三鼓励下,一个蹲在他身边的农民终于打破了沉寂。这位朴实而直率名叫二廷的农民站直了身子直着嗓子说:在食堂吃不饱! 随后,二廷又像竹筒倒豆子似的说出了原委。原来,在当时的困难时期,本来每天的定量就少,司务长和炊事员以及他们的亲戚多吃一点儿,干部又多吃一点儿,到了社员吃饭时就只有每人三四两了。这对于每天参加重体力劳动的农民来讲,填饱肚子是根本不可能的。 见二廷开了头,其他社员也纷纷倒出自己的苦水,会场里说食堂不好的声音多了起来。本来一个征求意见会,转眼间成了诉苦大会,一些社员说到激动处竟然泪水涟涟。周恩来的心收紧了,直往下沉。种地的社员们在食堂挨了饿,可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杜修贤看到此时的周恩来脸上只有愧疚。 他诚恳地对大家说: 乡亲们,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挨饿了。食堂办不好,就不办 。 半信半疑的二廷追问周恩来是否在糊弄他们。周总理告诉他不是! 此时,二廷又冒出了一句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的话来: 你要是糊弄我们,再过两三年,你也会饿死的 。 这句话不仅使社员们惊呆了,就连周恩来这样在国际上堪称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家也一时语塞,会场又重新陷入了沉寂。 半晌,周恩来一拍桌子,大声对二廷说:好!你说为什么两年连我也会饿死? 说就说,我们吃不饱,没劲干活,地里打不上粮,没有粮食往上交。一年不交,有国库,两年不交,还有国库,三年不交,国库还有吗?当总理也要吃饭,国库没粮,你能不挨饿 ?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二廷一口气说了一大堆。 对于二廷的直言不讳,周恩来丝毫没有怪罪,他反倒感谢二廷讲了真话。饱含热泪的四目相对,总理的手和二廷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总理和农民的心也紧紧贴在了一起。 第二天清晨,周恩来径直来到了二廷的家。当得知二廷的妻子没了,他只身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很清苦。周恩来提出来帮他带最小的女儿,养大后再给他送回来。面对总理的关怀,二廷这个粗犷的庄稼汉子落泪了。他知道总理比他还累,还辛苦,他又怎么忍心增加总理的负担呢?二廷没有同意。 在伯延调查的4天中,周恩来先后召开了7次会议,与会者有干部、社员、农机站和修配厂的工作人员,调查范围非常广泛,了解到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经过详细的调查,周总理还获悉了吃食堂的另一个弊端:在食堂吃饭,大家有一种不吃白不吃的心理,收成好的时候不知道节省,遇到灾荒年景时收成减少了,却没有存粮。看来,农村办公共食堂的问题是该解决了。 5月6日,临离开伯延的时候,周恩来亲口告诉大家:伯延解散食堂!并通知食堂给社员发口粮,到10日之前要将农民生活基本安排妥当。社员们沸腾了,他们欢呼着,纷纷和总理握手。 有一个老汉口呼周大人,双膝跪地,给周总理磕了一个响头。 本应把这一场景摄入镜头的杜修贤,当时却被老汉这一出乎意外的举动惊呆了,他说什么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他手里的相机失去了作用,作为摄影记者,他自感失职。 因为有会议正等着周恩来,所以他没有留下来和这个老汉仔细谈一谈,但周恩来责成秘书留下了解真实情况。 周恩来结束了考察。次日凌晨3点,整夜未眠的周恩来与在上海的毛泽东通了电话,把调查的结果对毛泽东进行了口头汇报。后来,周恩来又进行了总结,给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所有这一切,都为第二年年初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供了最直接的一手材料。
个人分类: 读书读报|16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周恩来
ouczdm 2010-6-2 17:38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jun-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 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 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Z政F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Z政F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毛泽 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jun-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Z政F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 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 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那*个_年*代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夫人邓颖超。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3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國首個間諜大案 因2隻老鼠破案
jiangjinsong 2010-5-14 22:03
中國首個間諜大案 因2隻老鼠破案 【中央社╱台北14日電】 2010.05.14 07:56 pm 中國第一個間諜大案,竟是因為2隻粘黏了放射性物質的老鼠而破案。 43年前,1名外國人攜帶2隻老鼠,被廣州海關扣留。經檢測,這2隻老鼠身上粘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質,化驗鑒定後的放射性物質數據,與中國西北核工業生產基地的放射性數據相同。 中新社報導,中國文史專家近日在「文史春秋」撰文披露新中國建立後,西方國家針對大陸的這起「第一間諜大案」。 1名持英國護照的外國人攜帶2隻可疑老鼠,被海關檢查人員發現,北京市公安局偵察員張文奇,受命過問此事。他找2隻相似的老鼠,悄悄將這2隻老鼠替換下來,送廣州市衛生檢疫局檢測,查明老鼠的來源地。 經檢測,送檢的2隻老鼠身上粘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質,化驗鑒定後的放射性物質數據與中國西北核工業生產基地的放射性數據相同。據此研判,老鼠生活的地區有可能是原子工業基地。 報導說,據偵查,攜帶老鼠的是在蘭州某化工公司工作的英國籍專家喬治?瓦特。 巧合的是,當時中國透過英國1家公司引進1套價值2000萬英鎊的化工設備,安裝在蘭州某地。但工程進展很慢,前來「幫助」安裝的外國專家也不好好工作,經常到蘭州週圍逛,瓦特就在其中。 報導說,更難辦的是當時因為「文革」,北京市公安局處於癱瘓狀態,無人決斷。張文奇只得越級報告公安部副部長楊奇清。 聽了匯報,楊奇清表示,「不能放走,但要婉轉,不要打草驚蛇,要拖住他,給他開一條通道,讓他把『東西』給他的夫人,我們在機場張網!」 據報導,1967年9月5日,張文奇從即將搭飛機離開的瓦特夫人行李中,搜出發報機和膠卷。經鑒定,膠卷拍的是中國核工業基地的地形圖。這些底片經過特殊拼接,可以顯示不僅有原子彈機密資料,還有7張蘭州軍區完整的戰備地形圖,另3張是蘭州軍用機場地形圖。 楊奇清隨後向總理周恩來匯報案情,周恩來指示,「這個案一定要辦到底」。 不久,透過長途電話監控,又發現更重要的涉嫌人「許林德」,為進一步瞭解這個人,張文奇以技術專家的名義隨中國進出口公司考察蘭州這家化工基地。外國專家組長就是特魯茨?封?許林德,而他實際上是美國人。 為了防止情報透過外交途徑或外交郵袋轉移。張文奇加強對瓦特的監視工作。隨後,上海公安部門報告瓦特夫人已向間諜機關報告,她所攜帶的東西已被查獲。 接著,瓦特在北京新僑飯店收到蘭州寄來的包裹。經檢查,在給瓦特的外國食品罐頭商標內貼處,發現許林德給瓦特的命令:「喬治先生,你夫人帶出的『東西』已被查獲,請你寫一份向國際法庭控告中國政府的控告信,設法寄出後再自殺,以製造國際輿論。」 1967年12月12日,許林德在北京機場被捕。 由於這些外國人享有外交豁免權,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國際糾紛。張文奇直接打電話向周恩來報告。很快地,在周恩來親自過問下,這起外國間諜刺探中國原子彈研製機密的大案被及時偵破。 var gaJsHost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gaJsHost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try { var pageTracker = _gat._getTracker("UA-102965-1"); pageTracker._setDomainName(".udn.com"); pageTracker._trackPageview(); } catch(err) {}
个人分类: 尚未分类|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大眼儿”这回OUT了
boxcar 2010-5-11 13:33
刚才看到反面教材大宝司机同学转载了李大眼儿(李承鹏)的博文 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2010-05-08 05:08:12)【1】。其实这篇博文昨天我已经在李承鹏的新浪博客上看过了,有些话当时就想说,不过因为一个立刻沉底儿的评论其实就算写了也没什么什么物理意义,只好暂时憋在肚子里了。今天看到大宝同学把这篇博文转到科学网上来了,就不想继续憋了,冒个泡来评说一下。我的看法是:李大眼儿这回OUT了(当然,事实求是地说,大眼儿在说足球和体育的时候非常内行,所以我常看他的博客)。理由如下: 1、李大眼儿显然是把二战时期的军用运输机想象成现在的波音7N7了,这很OUT!其实当时用来飞普通航线(不是驼峰航线)的C-47军用运输机,座舱通常不会增压,这样舱门可以打开以便于空投物资和人员跳伞。当然,这种座舱不增压的飞机的航线的高度也不会太高,钻进水汽充沛的云层中造成机翼和螺旋桨等部位结冰很正常,至于舱门是否结冰,我说不准。 2、说到有没有降落伞包,大家还是去找专家陈纳德问问吧(看看飞虎队和当时空勤人员的回忆录,寻找蛛丝马迹)。我记得在科学网上其实也有位解放初期干过空军的老专家倪鹏云老师,当时的运输机大概是什么水平,也可以请倪老师帮助回忆一下。 3、在军用运输机上跳伞,开伞不是问题,因为都是挂钩自动拉开的,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跳伞员自己掌握开伞时机的。落地才是真正的考验,不过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只要不被摔死就行,挂在树上等别人去救助,或者折胳膊断腿只能自己认命了。如果不跳伞随着飞机一起掉下来是肯定没命了。 4、所谓中共对高层核心领导人严格的保卫制度最OUT了!请注意,这个故事发生在1946年,当时周恩来等人来往重庆-延安之间乘坐的飞机多半是美国空军的运输机,别人的地盘儿人家说了算,飞机上给预备了几个降落伞包这样的事儿,还真不一定能找到值机柜台去理论。当时中共方面只有在东北捡到的日本人遗弃的破破烂烂的99式高级教练机,既没有自己的飞行员,更没有领导人专机机队。 这篇课文的真实性和渲染加工成分有多少我不知道也无法评论,但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用60多年后的后现代经验去对历史做这样的分析和解读,否则会比他认为不靠谱的东西更不靠谱。 ~~~~~~~~~~~~~~~~~~~~~~~~~~~~~~~~~~~~~~ 后记: 刚才在蒋永华老师对李承鹏博文进行转载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544 )下面看到如下评论: 标题: 发表评论人: jiangpub ip:222.92.67.* 飞机是马歇尔派的c47,机师都是美国人,飞机自西安起飞往重庆,途中遇到冷空气团和冰雹,由于结冰加重飞机无法爬高,无法安全翻越秦岭,最后谨慎起见返回西安。 故事确实进行了一点艺术加工,不过无伤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 周总理确实是把自己的伞让给了叶扬眉,不过副官何谦把伞给了周总理,随后美国人又拿出了伞包,伞是够用的。 博主回复:谢谢!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学加工与理性质疑让问题生辉。 叙述的清晰,简直感到亲眼看到一般。 ~~~~~~~~~~~~~~~~~~~~~~~~~~~~~~~~~~~~~~~~~~~~~~~~~~~~ 参考: 【1】吴宝俊: 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2010-05-08 05:08:1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2708
个人分类: 社会|6600 次阅读|9 个评论
林彪外逃死无全尸 周恩来因何嚎啕大哭
xupeiyang 2010-1-13 13:06
本文摘自《我的伯父周恩来》 作者: 周秉德 著,铁竹伟 执笔 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在延安时就笑指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林彪外逃之时,毛主席已是年过古稀老人,林彪外逃之事,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致命的。 1971年12月,正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召集会议的伯伯,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再进门时脸色灰白,他挥挥手说:散会散会!没了往日的镇定,转身带着小跑往电梯方向赶。卫士长张树迎扶着伯伯走进电梯,他明显感到总理的全身在发颤:到游泳池。他的声音也微微发颤。张树迎心里一震,一定是毛主席那里出事了。果然,一进游泳池,毛主席卧室的门窗大开,平躺在床上的毛泽东主席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仿佛已经没了呼吸。 张春桥、姚文元、江青等人已经到了,只是冷漠地远旁站着。伯伯进去后立即向紧张焦急的医生询问情况,判定病情,紧急调来了吸痰器。经过吸痰,毛主席的脸色渐渐恢复了血色,大口喘着气;又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伯伯此时如释重负,他激动地扑到主席床边,双手紧握着主席的手,泪水夺眶、语音哽咽地冲口而出:主席,主席,大权还在你的手里!这句话,站在伯伯身边的张树迎听得清清楚楚,他内心无限感慨:党内对毛主席心思最摸底的恐怕非总理莫属。至今张树迎还仍常对我感慨:你伯伯一直维护毛泽东主席的地位,你说他崇拜主席,尊重主席,也是为了这么大的国家呀! 注:本文的作者为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故文中称周恩来为伯伯. 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消息一经证实,有人立即提出用导弹打掉。毛泽东主席摇摇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而伯伯曾拿着话筒向林彪乘坐的三叉戟喊话:林副主席无论在国内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去机场迎接。接着,为了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伯伯吃住在人民大会堂,几乎整整三天三夜没合眼。 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中国驻蒙古大使馆派人带回的照片,证实了林彪的确折戟沉沙,自取灭亡之后,原本弥漫着高度紧张气氛的东大厅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其他人都已经如释重负地离开了,屋里只剩下周恩来、纪登奎。 突然,一阵嚎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暴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暴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就是刚才还和大家一样露出久违的笑容,举杯庆祝这不幸中的万幸的周恩来! 自从调到中央工作,纪登奎看到的周恩来永远是从容、镇定、乐观。如果从身材长相上看,周恩来只算是中等个,典型江南人的脸庞,端庄清秀,举止文雅,让人不禁联想起西湖边的杨柳。可是,从跟随他工作开始,不管是外交上的剑拔弩张,还是党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永远应付自如!而且,他仿佛是专为克服困难来到这个世界的,往往越是困难、艰险,他越有力量和办法,仿佛世界上没有难得住他的事。 像今天这样的失控,纪登奎是第一次看见,真感到太意外了,太震动了,以至于平时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他,此刻也乱了方寸,话说得结结巴巴:总理,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讲完他自己才意识到,自己分明在重复着总理刚才讲的话。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确实,纪登奎也是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真正想明白周恩来的痛哭失声:为着树立和维护林彪副统帅的地位,冲击打倒了党政军那么多老干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全国从上到下,几乎无一幸免,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定为叛徒、内奸、工贼,煤炭部长张霖之被活活打死,多少老干部被投入监狱,多少群众因之划线受批判如今,这个一直是被称为毛主席最亲密战友,并作为毛主席当然接班人写入党章的林彪,竟带着老婆、儿子逃往国外,落得个折戟沉沙,死无完尸!作为一个国家总理,他怎么不为文革以来党的一次次错误决策痛心!怎么再说以打倒刘少奇大树特树林彪为主要成就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他又怎么向全国党、政、军、民解释和交代这一切?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情报人员让周恩来在临终前依旧牵挂
xupeiyang 2010-1-11 13:53
2010年01月11日 10:49 凤凰网历史综合 他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的特派员,也就是所谓中统特务在上海的最高负责人,但又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事事处处听从周恩来的调遣,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既是花花公子,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但又为了营救中共领导人,却不惜一掷千金,以命相搏。周恩来、陈赓称他是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的人,但也有人称他为国民党侦探、残害革命志士的刽子手 他叫杨登瀛,原姓鲍,名叫鲍君甫,一直到他担任中统驻上海的最高负责人以后才化名叫杨登瀛。 上海滩上兜得转的人物 杨登瀛是广东人,辛亥革命前后,受革命潮流的影响去日本留学。他在日本读完了中学,又考入了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听过日本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讲课,并受到很大的影响。回国后即参加了五四运动,以后又加入了国民党,是国民党内的左派。杨登瀛在上海日本人办的洋行里做事,他年轻博学、风流倜傥,又讲得一口流利的日语,交际很广。他与日本人办的几家通讯社,以及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巡捕都有往来,与国民党在上海的许多要人都很熟悉。五四运动时又结识了当时的工作运动领导人后沦为大叛徒的顾顺章,通过顾顺章又结识了许多共产党人。总之,他是一个在上海滩上非常兜得转的人物。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杨登瀛大为不满,颇多微词,被蒋介石手下的人抓起来关进了大牢。可是没过几个月,又由国民党要员蔡元培等从狱中将他保释,以后便蛰居上海。 杨登瀛有一个老乡叫杨剑虹,两人也是在五四运动中认识的。杨剑虹当时是上海洋务工会的负责人,但思想却十分反动。杨登瀛虽然和他在许多问题上没有共同语言,但广东省人特别看重乡情。浓浓的乡情把两人连在一起,加上当时两个人都是单身汉,他们在生活上十分亲密,平时一个锅里吃饭,一个床上睡觉,渐渐成了莫逆之交。 1928年初,共产党人陈养山在浙江搞农民起义失败,逃到了上海,一时没有地方落脚,突然想到了杨登瀛 陈养山和杨登瀛是在1926年认识的,他通过朋友介绍跟杨登瀛学习日文。杨登瀛自然晓得陈养山是共产党员,但他从不过问陈养山的行踪,相反倒不时地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给陈养山提供些方便。这一回陈养山辗转找到了杨登瀛,杨登瀛非常热情地收留了他。没有多久,陈养山便同中共地下组织接上了关系,但依然住在杨登瀛家。 与陈赓见面成双重间谍 也是在1928年春天,中统的前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成立,但任科长的先后有陈立夫、张道藩、吴大钧、叶秀锋、徐恩曾等。陈立夫、张道藩和杨剑虹是好朋友,便在中统给杨剑虹安排了一个位置,任命他为驻上海的特派员。这个位置虽不显眼,但权力极大,实际上是国民党特务机构在上海的主要负责人,要抓什么人,要杀什么人,基本上都可以由他决定。 中统刚刚成立,人手非常紧张,整个调查科不过二十来个人。杨剑虹一下子身居高位,需要帮手,他想到了杨登瀛头脑活络,交际广泛,尤其在租界当局中有很多朋友,便有意安排他为自己的副手。杨登瀛知道后左思右想,最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陈养山,想通过陈养山征求一下共产党的意见 陈养山将这一重要情报向陈赓作了汇报。陈赓是中共党内搞情报工作的行家。陈赓详细询问了杨登瀛的情况,并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觉得能够在中统内安插一个内线实在是太重要了,当即决定由陈赓和他单线联系,同时要陈养山迅速从杨登瀛家搬走 1928年初夏的一个早晨,杨登瀛兴冲冲地来到外滩,与化名王庸的陈赓见了面。杨登瀛谈到了自己与杨剑虹的关系,并诉说了身不由己当国民党特务那番苦衷。陈赓非常诚恳地说:我们完全理解你的处境和为人,支持你跟杨先生干调查科的工作,而且希望你同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淞沪警备司令部建立起联系,最好与公共租界、法租界的巡捕房搭上关系。 1930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共产党员黄弟洪从苏联学习归来,党安排他去中央苏区工作,同时让他住在机关内静候交通员带他去苏区。想不到黄弟洪这时已被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吓破了胆。他偷偷从机关搬到旅馆里去住,同时写了封信给蒋介石,表示愿意归顺校长 接到黄弟洪的来信,蒋介石心花怒放,当即将信批给徐恩曾,要徐派人找到黄弟洪,将他带到南京。徐恩曾即派专人将信转交给杨登瀛去办。杨登瀛接过信,声色不露,一面把信给了黄弟洪,一面又让连德生将消息告诉了陈赓。后来,黄弟洪也没有逃脱人民对他的严厉惩处。 1930年秋天,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任弼时不幸被捕,他在公共租界巡捕房里上了电刑,但他坚贞不屈,绝不低头。陈赓急忙找到杨登瀛,要他设法营救,杨登瀛在德大西菜社请兰普逊吃了一顿大菜,席间杨登瀛对兰普逊说:任弼时是他手底下的人。兰普逊半信半疑,但最后还是卖了个人情,将任弼时释放了。出狱后不久,任弼时就去了湘鄂西苏区 周总理最后保护了他 1931年初,化名李士珍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在自己的寓所被捕,同时被公共租界巡捕搜去了一箱文件,其中有不少机密文件,党组织知道后,即派陈赓动用一切关系设法营救,首先要将这些文件拿出来。此刻的兰普逊,正在为这一箱文件犯愁:他不识中文,又不便将这些文件拿给外人看,于是又想到了杨登瀛。陈赓获悉这一信息,当即让杨登瀛将刘鼎介绍给兰普逊,刘鼎精通英文,他拿起一叠叠文件用流利的英文对兰普逊说:这不过是一个学者的手稿。兰普逊大失所望,刘鼎趁机将最机密的几页纸偷偷藏进自己的口袋,以后又堂而皇之地拿了一叠手稿说是带回家去鉴定,第二天又把这叠文件换下将另一叠稿子带了去。接着,党又通过老共产党员黄慕兰请大律师陈专皋出面将关向应保了出来。 1931年4月25日,中央负责保卫工作的负责人、政治局候补委员顾顺章在汉口被捕,随即叛变。幸亏这一消息由徐恩曾身边的中共地下党员钱壮飞首先获悉,他匆匆赶到上海向周恩来作了报告。党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开始了中央各机关大搬迁。 陈赓找到杨登瀛说:此地不能久留。我们在上海的机关大都已经转移了。你快想办法到外地躲一段日子。 杨登瀛用手抹了飘落在脸上的雨滴,完全镇静了下来:我哪儿也不去,就呆在家里!不相信顾顺章就斗得过张道藩! 陈赓说:你实在不想离开上海,那就要有一个思想准备万一顾顺章咬住你,你就反咬他,别的一句话也不要多说,今后共产党总归要得天下的,到那时候我们决不会忘记你。 杨登瀛也动了情:不管今后我是否能看到你们得天下,有你这句话,哪怕明天叫我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后悔交了你这样的朋友。 也在这天早晨,徐恩曾亲自带领大批特务从南京赶到上海,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当天下午,杨登瀛就被捕了。他被关在狱中半年之久,什么话也没有说。1932年128事件以后,张道藩暗中活动,将杨登瀛放了出来。以后又安排他在南京反省院当副院长。 解放初期,杨登瀛在南京摆个小烟摊为生,生活十分困难,镇反时他被抓了起来,险些死去。这件事让陈赓知道了,立即向周恩来报告。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杨登瀛被放了出来。还是周恩来保护了他,1970年冬天,杨登瀛因病去世,临死前他再三对自己的子女说:我不是特务,不是叛徒,也不是什么内奸,我到底算一个什么人,自己也说不清,但周恩来是知道我的 1976年1月,当纷纷扬扬的瑞雪迎来龙年之春的时候,周恩来已进入弥留期间。一日,他将罗青长叫到自己身边。罗青长伏在周恩来身边,将耳朵紧贴着周恩来的嘴巴,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头,眼泪一串串地落了下来 据说,周恩来提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名字,其中就有杨登瀛,然后周恩来说:对这些在我们党最危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人,千万不要忘记了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帮我翻面
jlxt33 2010-1-9 14:28
(一) 三十四年前的1月8日,似乎跟昨天一样冷,那样的一个早晨,阴霾覆盖着中国的大地。 巨星陨落,江河呜咽,大地哀号,举国悲痛,大地颤抖,白花处处,热泪万家。人们在安静中想让这位离去的亲人安逸地休息片刻。为人民服务是他一生的追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他的一生做了真实的注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也成了他身后的所在。 他的骨灰撒在了北京市区、北京密云水库、海河入海口和黄河入海口。 是的,这就是周恩来,一个永恒的灵魂。不论是人格魅力还是政治智慧,不论是为家还是为国,都是为人敬仰的。 在这个稍稍迟一点的时间,为我心中的偶像,献一束花,表达哀思和纪念! (二) 天主教圣人圣劳伦斯在公元258年被罗马皇帝迫害,放在烤架上烤死之前,说:This side's done, turn me over and have a bite. 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觉悟,能有几人? (三) 当一个人站在公众面前,为大众服务、业绩由大众考核时,真的就是在被烤,包括肉体和灵魂的煎烤。 若只是出于职责和公义在为大众做事,那就无权无势;没有私利,就不会为特定的圈子谋利,必将导致没有特定的圈子力挺、也没有什么人害怕,而且有一堆问题要面对,解决不好,就是烤不及格。 (四) 请帮忙翻面,看是否能修成正果,看是否有轻舟掠过万重山之时。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56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周恩来 与中华之崛起
tianli99 2010-1-8 09:42
少年时代,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就立下了宏图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誓言。古人云“三岁看老”,诚哉斯言!以此纪念周公逝世34周年。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 1919年,19岁的周恩来书此诗赠同窗好友张鸿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君儒学周恩来后造的狂句
chrujun 2009-11-30 20:59
杨君儒知道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后,想变成杨恩来。 通过作业中的两个造句表明志向。 撑腰: 中华有难我撑腰! 崛起: 中华崛起就靠我! 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434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修身原则---周恩来
zjzhang 2009-11-23 23:00
我的修身原则
个人分类: 文学|3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泽东思想”提法在八大被废与复苏
lix 2009-10-14 12:58
众所周知,1956年9月的八大,废除了七大以来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的提法,在文革中曾是刘邓的主要罪名之一。虽然这并未改变毛主席在延安整风以来党内独尊的地位,但是他老人家心里真的怎么想的,恐怕迄今没有谁知道。(孙金根,《理论月刊》2007年1期)另一方面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此后,对肃反运动中整错的知识分子有较广泛的平反,也较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言路相对自由。渐渐有百家争鸣 的气象。那段时间,经济继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时党中央是基本一致的,周恩来积极一些,总体来说党内外、社会上都相当和谐。没有查到任何人对八大废除毛泽东思想有任何不满的言论。 但到57年4月,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在毛主席的鼓动下,转入大鸣大放,向党提意见,帮党整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政治性就很强了,周恩来还是积极支持的。但一方面学生、工人迅速兴起的群体事件引起了广大党政干部(以刘邓为代表)的不安,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中的激进分子认为我党已经失控,可以轮流执政了。所以毛主席在一个月后就转变立场,开始反右。后来毛主席把自己的这一立场转变向党内称为引蛇出洞。反右运动如火如荼,毛主席觉得该追究周恩来了,一个是反冒进,一个是支持右派向党进攻。所以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上都逼周恩来作检讨。还不满意,嫌检讨范围太小,要周恩来向八大二次会议作检讨。这已经是逼周下台了。周恩来也作好了下台的思想准备。 周恩来毕竟人缘好。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大家认识到要为周减轻这两条罪责,必须推翻八大一次会议的两件事,1)阶级斗争还是主要矛盾;2)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是反不得的,毛主席说要大跃进,就得大跃进,不能反冒进。于是大家开始在分组讨论发言中,重新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对毛主席的颂歌,越讨论,调子唱得越高。毛主席一高兴,从轻处理恩来同志。但是,在八大二次会议公开发表的文件里,还没有明确重提毛泽东思想。林彪是第一个把毛泽东军事思想提法公开发表的(1959年10月)。从此,林彪就成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代表。红旗越举越高,人也越爬越高。但直到九大,一直未开全国代表大会,法理上不够否决八大二次会议的公开发表的文件。http://www.coldwarchina.com/zwxz/zgxz/lyh/001873.html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5442 次阅读|9 个评论
网叶摘录1,周恩来:事实比真理更重要
yue 2009-8-24 18:51
1 周恩来: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2 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 穆欣 党史文汇》 2006年第3期 《人民日报》研究员崔奇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纪念时写的回忆文章《高瞻远瞩,无微不至》中说:周总理有一句名言: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 3 现在的情况看来是,对于现代高速发展的以高科技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只要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能较好地适应;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就有适应不了而导致失败的可能。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实际上都是高科技生产力而不是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互作用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毋庸讳言,这种全球化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更为有利的,而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是机遇,也是挑战。 黄枬森 应该用唯物史观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问题 http://www.bjd.com.cn/gdjc/200905/t20090504_517999.htm 4 邓小平本人在英国培格曼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序言中满怀深情地说:毛泽东主席说过:国际主义者的共产党员,是否可以同时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呢?我们认为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深深地相信,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郑晓国、南东风:《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版,第302页。) 5 任公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谈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6 陈云谈党内民主 金冲及 陈云历来重视和提倡发扬党内民主,把它看成党的生命。他在上世纪60年代七千人大会时说过,发扬民主,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都是我们党的老传统。如果不能发表不同意见,我看人们就不会参加革命了,也不会愿意当这样的共产党了。粉碎四人帮后,他评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不是民主制度、民主生活很不够,而是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时讲话,认为会议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恢复和发扬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他在改革开放初期讲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其中说的党风,主要是指党内民主的风气。 陈云强调党内要有民主,是与允许不同意见存在连在一起的,目的在于使领导了解全面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十一届五中全会成立中央书记处时,他嘱咐说:党的任何一级组织,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我看这不是坏事。有不同意见,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把事情办得更合理一些。允许有不同意见的辩论,这样可以少犯错误。一个人讲了算,一言堂,一边倒,我认为不好。这是讲民主方面。但是,又必须要有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事无成。1982年,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又讲:我过去说过,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好现象。当然,有了不同意见,要在党内说,在你的那个党支部,或者在你的机关,按照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严肃地提出来。 在陈云看来,党内民主不仅是一种风气,还应当是一种制度。早在1977年党的十一大讨论《党章》修改草案时,他就针对其中关于党员对党组织的决议,指示有不同意见有权在党的会议上提出并有权越级报告的规定说,应该加上允许保留意见。1985年,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章规定的原则。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不同意见。1987年,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党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政治局多少时间开一次会,要立个规矩。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应该分开来开。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要坚持。 陈云强调发扬党内民主及民主的制度化,对带动人民民主的扩大、深化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对代表大会常任制实行试点,完善党的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推行地方党委决定重大问题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等等。这些举措凝结着全党的智慧,其中也包含陈云生前的心血。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7 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陈 晋 对许世友的评价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毛泽东是如何看待党内领导干部的个性的 人们常说许世友是一位传奇人物。所谓传奇,除他的经历外,还包括他的个性。对许的个性,毛泽东在文革期间曾几次谈到。1967年9月16日,在杭州对杨成武等人说:他们要打倒许世友。打倒许世友行吗?对许世友我是要保的。都打倒了谁指挥打仗啊?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错就错,对就对,很果断。他犯错误也果断嘛!1971年8月31日,在南昌同许世友、韩先楚等人谈话时,毛泽东问了南京军区领导成员的构成情况后,又对许说:你这个地方缺少一个宰相,宰相很重要啊,我准备另找一个政委帮帮你的忙。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再次当面对许世友讲:你就只讲打仗。你这个人也是少文。三次所谈,均涉及许世友的个性,诸如行事有魄力,但犯错误也很果断;能打仗,但缺少些文气;大致不能算是很全面,所以需要有好的宰相帮助。其中犯错误也很果断之语,或许是指文革初期许世友和意图打倒他的人硬碰硬对着干的做法。今天看来,这未必是错误,在毛泽东当时看来,即使有这样的错误,也要保他,至于是否是中规中矩的全面性人才,就更不是问题了。 许世友的行事风格,举文革中的两例可知。一例,1968年,张春桥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新闻纪录片后,对许说:你的镜头很突出,你是要在华东搞以我为核心吧。许世友把桌子一拍,不客气地予以回击:放你的狗屁,你才要以我为核心哩!此事见于许世友自己的回忆文章。再一例,写进了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毛泽东传》。1973年8月21日晚上,中央政治局讨论十大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人选,先后提出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四人。其他人没有异议,唯独许世友说:我看只要一个副主席就行了。意思是周恩来一人即可。后来,他又认为,有三个老同志(周、康、叶)就够了。这明显是对王洪文不满。两天后中央召开各部门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进一步协商十大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名单。在周恩来传达毛泽东的意见后,许世友依然插话陈述自己的观点。当张春桥指责许世友反对主席的意见时,许当众大声反驳:你有什么了不起! 按政治生活习惯,许的上述行事风格,确实不能算中规中矩。但在非常时期,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倒不失为一个亮点,至少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毛泽东从正面去体会和点评许世友的个性,还说要保护他,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毛泽东是如何看待党内领导干部的个性的。 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 早在1945年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说过一段很值得咀嚼的话。他讲:有一个新闻记者写了一篇文章登在《大公报》上,说共产党是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这种意见是不正确的。党性就是普遍性,个性就是特殊性。没有一种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础上的。没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这种不同,就是不让同志们发展长处。在七大结束时作的结论报告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任何一项凡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党性,也有个性。我想这样讲: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对干部的要求和培养,毛泽东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和愿望,即全面发展。体会他各个时期的有关论述,所谓全面发展,大体上可用一些对立统一的概念来衡量。诸如德与才,红与专,文与武,刚与柔,政治与业务,实践能力与学识修养,看得到与抓得起,等等。不过,毛泽东也深知,全面发展,同时兼备各种特长的人才,通常情况下总是少数,也不常有。因此,只能相对地来看待和要求干部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中来追求全面。故毛泽东在七大选举中央委员的时候,明确表示:我们的选举,应该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即不是从个人求完全,而是从集体中求完全。 关于德性和个性、才性的关系,有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实际工作总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去做的,人们常常碰到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和使用那些在才能上有所偏向,在行事上个性鲜明的人。 譬如德与才的问题。通常都讲德才兼备,这是我们不应该放弃的追求。但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工作任务,真正使用起人来,在强调德才兼备的基础上,有时候则难免有所侧重。中国历史上,在由乱到治的时代,在主要任务是夺取天下的时候,就特别需要能够开拓进取、独立搞出某种局面的人才。因为你面对的是强大的对手,才能弱了就可能掌握不住局面。这种情况下便有放任才能之士的做法,甚至出现曹操那种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而在治世,在执政天下的时候,追求的是稳定宽和的政治局面,执政者直接面对的是老百姓,要给社会树立值得崇尚的风气,要给老百姓做出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表率。这时候,对为政者德性方面的要求,就绝不是一件小事了。 关于德性和个性、才性的关系,有一个常见的认识误区,即觉得个性鲜明,才性有偏,德性或许就弱。这是把德性片面地理解成为了中庸。事实上,德性突出者也是有个性的,才性突出者就更有个性了。孔子评价自己的学生子路,说他的才能可以去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但却不满意他的个性太野,经常批评他遇事爱冲动,其实就是觉得子路在德性上不够中庸。但子路对儒家信仰的忠诚,对儒家礼仪的维护,却是无可非议的,甚至有些迂腐。打仗的时候,为了遵循老师讲的儒者死而冠正的教导,去扶戴帽子才让对手瞅准机会杀死了他。按儒家的党性标准,这位个性鲜明甚至缺点突出的人,德性并不亏,在大节上是毫不含糊的。 何胡子(即何叔衡)是一堆感情 在个性、才性问题上,就更不能强求一律了。谢觉哉在延安发表过一篇《忆叔衡同志》的文章,里面说到:在我还没有认识毛泽东同志之前,叔衡告诉我:毛润之是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他说: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道着了。何叔衡曾和毛泽东一起在湖南一师读书,又和毛泽东一道参加建党,二人相知甚深。毛泽东说他不能谋而能断,大概是说他在行事前思密曲谨,非其所长,但在人们犹豫的时候,他能够毅然走自己的路,站在人们的前面,从而在重要关节上发挥其影响力。为什么能够在关节问题上果断而行,是因为有信念在,有勇气在,有感情在。故毛泽东还说过,何胡子(即何叔衡)是一堆感情。一堆感情,就不是一堆骨头,一堆肉,而是有灵魂,有精气神,有正义感,一旦触动这些,便能做出非常之举。中央红军长征后,何叔衡被留在苏区。在被敌人包围难以脱身时,他毅然跳崖而死。何叔衡那一堆感情,和不能谋却能断的个性、才性,为他的信念也为他的生命,画出了感人的辉煌。 毛泽东为王稼祥说公道话 当然,某些个性鲜明、才性有偏的干部,缺点也很明显,很容易被人看出他们的短处。诸如他们或者清高自负、骄激偏颇;或者刚正不阿,不近情理;或者才情四溢,敢于冒尖;或者执着精进,钻牛角尖。总起来说,不大好使用,不大好管理,有时不大听话。对这样的人才,似也不宜放弃冷落,如果用好了,或有奇效。譬如,三国时蜀国重臣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很有才干,但他很计较个人恩怨。有人建议诸葛亮向刘备汇报,抑其威福。诸葛亮则从大局出发,认为法正恰如羽翼一样辅佐刘备,才使刘备能够应付时艰,不必因小过而束缚其才干的施展。毛泽东在《资治通鉴》里读到此事,批注说:观人观大节,略小故。显然是同意诸葛亮的处理方式。愿用、敢用、善用这种人才的领导者,总是以宽阔的胸襟接受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才性,在他们遭受误解和妒嫉时,能够主持公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毛泽东1975年有一个著名的批示,道出此中常理: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学错误思想。 看来,不仅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用才之能,还要有容人之量。这当中,也包括宽容失败和错误。任何人都不会事事正确,事事成功。个性鲜明,才性有偏者,更是如此。他们犯错的几率比一般人要大,平时暴露的缺点,也比一般人要明显。犯了错误,接受了处理,如果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继续干事业,就有一个怎样看待、鼓励和使用,进而把他们被边缘化的苍凉感转化为往中间挤的热情和干劲的问题。 毛泽东评价王稼祥,该是一个范例。1931年王稼祥初到中央苏区时,曾参与了左倾领导对毛泽东的批判。长征途中,在讨论是不是进攻一个叫打鼓新场的守敌时,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甚至提出:如果你们非打不可,我就辞去前敌司令部政委一职。王稼祥立刻回顶道:老毛,你这是什么态度,少数要服从多数。可见王稼祥是很直率坦诚,敢于说话的人。此后大家觉得他敢顶毛泽东,便推举他为新的三人团成员(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参与指挥红军。1945年6月,王稼祥在七大落选中央委员后,毛泽东专门在大会上介绍了一般代表不大知道的王稼祥的一些贡献,也不回避他的缺点错误。毛泽东说:王稼祥同志是犯过错误的,在四中全会前后犯过路线错误,此后也犯过若干错误。但是,他是有功劳的。接着毛泽东讲了王稼祥在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正确主张,在遵义会议和六中全会上的贡献,并说,在这以后,虽然他在工作中也有缺点,如在政治工作中就有很大缺点,但是他也做了很多好事,如1939年关于巩固党的决定,1941年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1942年关于党的领导一元化的决定、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的指示及建军的四号指示等,都是他起草的。增强党性的决定是他与王若飞同志合作,在他领导之下起草的;建军的四号指示是他与叶剑英同志合作,在他领导之下起草的。至于他有些缺点,如对干部的关系,这是大家知道的。但上面这些是大家不大知道的,是中央内部的事,我今天在这里必须讲一讲。他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也有缺点,但他是有功的。 毛泽东讲这些,目的是希望代表们了解王稼祥,能够选举他为中央候补委员。 对犯过错误的干部,在需要的时候,特别是在他们人生关键时刻,多想一想,多提一提他们的功劳和长处,既是一种容人之量,也是一种用人之道。像毛泽东那样,在选举关键时刻公开把王稼祥做过的好事,一件一件地摆出来,确实让人感慨不已。正是有了这种不拘一格评人才的做法,才可能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正如毛泽东早在1933年就说过的那样:怎么好说没有干部呢?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8 听厉以宁讲经济学 许 怡 一提起厉以宁的名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股份制思想,然而这一思想提出的背后有哪些少为人知的故事?又反映了厉以宁的哪些经济学思想?让我们一起来 厉以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就会把中国股份制改革和他联系在一起。有人说,没有厉以宁的股份制理论,就没有今天的中国股份制改革;还有人说,厉以宁一席话,可以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影响股市的涨与跌。那么,厉以宁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哪儿,其神秘的光环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听厉以宁讲经济学》一书为我们详述了厉以宁的经济学思想,揭开了厉以宁的坎坷、丰富的学术人生。 与苏联传统经济学诀别 20世纪五十年代,北大经济系与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学界一样,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占据着支配地位。1957年反右之后,许多个性鲜明、有棱角的专家学者强压住自己的观点,紧密联系现实的热门经济学似乎一夜之间被冷落下来。厉以宁也跟着自己的老师,干起了外国经济史的翻译工作。阅读英文巨著大大开阔了厉以宁的视野,使他对日常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变得深远起来。 但真正使厉以宁获得对中国经济的切肤之感的是当时中国经济本身的贫穷。从1964年到1971年,他前后三次被下放,这使厉以宁看到,农村是如此地穷,而许多村干部却胡作非为,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在有的地方就是村干部所有制。农村的贫困大大冲击了厉以宁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看法,他从根本上对苏联的模式发生了怀疑。厉以宁一次次地问自己:为什么公有制反而不公?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不出它的优越性?答案是:只有彻底摒弃苏联模式,改革传统的公有制,中国经济才有希望。厉以宁的思想就此发生了一个飞跃。1969年,他从北京下放到江西,在南京到镇江途中,隔江遥望对岸仪征的天宁寺宝塔,面对故土,他感慨万分,填了一首《唐多令》: 风雨小桃圆,杏花深巷边,遍池塘一色浮莲。年少只知乡里好,看新笋,竹林前。 鹰击九重天,燕翔路几千,半箱书伴我尘烟。从此应知天下秀,心已到,五洲间。 当厉以宁从根本上摒弃兰格模式之后,他就彻底与大学时代所接受的苏联传统经济学说再见了。他要走一条改革之路,要开创一套改革的经济理论。 中国改革有两大改革思路:一是价格改革主线论,一是企业改革主线论。作为后者的代表人物,厉以宁在中西经济发展史比较的基础上断言:世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股份制理论进军 思路一旦确定,厉以宁便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股份制理论进军了。书中透露,他专心致志地搞经济研究,几乎搞得发呆了,以至于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询问对方要不要紧,他将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未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然而,在研究成果得到公认之前,艰辛地付出换来的却是嘲讽甚至恶毒的诽谤和诬陷。幸而有系主任和副主任的热情支持,厉以宁知难而进,奋力攀登,最终写出了长达1000多页的研究报告。然而就在研究报告即将发表之际,厉以宁忽然被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波澜中。 1967年的夏天一片混乱,很多人尚分不清自己的组织归属,就稀里糊涂地彼此斗争起来,图书馆内的读书静思变成了激烈的辩论和争吵,更多的时候,拳头代替了舌头。厉以宁则被当作所谓资产阶级科研路线的安钻迷典型被批判这个呆子,竟然搞股份研究,股份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合伙吗?伪科学!当面对恶意的诽谤和中伤,厉以宁坚守着自己的研究没有动摇半步。当时,厉以宁惟一的心灵慰藉就是经济学。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改革的春风,也为厉以宁带来了学术上金色的收获季节。长期积累的文献卡片用上了,在资料室与农村做的思想札记被重新整理了,他的一篇篇旧稿经过修改得以发表了,他的宏大的写作计划也终于可以实现了 决心写一部自己的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从1983年秋至1984年夏,厉以宁把自己的理论研究重点定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上,并下决心写出一部自己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厉以宁关于体制的研究是以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背景而展开的,生产要素中的人与财产要有效配置,就应有相应的市场机制,而这种市场机制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股份经济与市场体系,股份制就这样自然地被提出来了。 在1986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厉以宁从总量与结构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国经济失衡的可能性,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滞胀理论,并指出滞胀的解决涉及到微观机制的改革。真要改革,就必须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改革,不动企业制度而放价格,只会放出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的结果。 然而在1985-1986年之际,以价格改革为中心是学术界的主导观点,厉以宁并不信这些,他在1986年5月的北大五四科学讨论会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由价格改革的失败所导致,而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只能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这一论断。而后,又比较了价格改革与所有制改革之间的十大区别,主张价格改革暂缓,率先进行企业制度改革。至此,厉以宁大体上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见解,并且一如往常地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决不随势流转。1988年5月,经济学界有观点主张闯价格关,冒风险实行价格放开,厉以宁却提出两个问题:(1)价格放开,几千亿存款出笼怎么办?(2)价格放开,企业如何消除涨价压力?这两个问题不解决,价格不宜放开。厉以宁将此上升为理论:宣传放开价格,等于是改变了人们的预期,而预期的改变是可以使政府政策完全失效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将政治与经济研究挂钩的遗风也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学界为了某一种观点受到批评的事例时常发生。在这段时期,厉以宁因为第一个明确提出按传统解释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有局限性等观点而受到批评和责难,也曾因为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实际上是市场经济等观点而承担了较大风险。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厉以宁的许多经济思想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一种参考把搞活大中型企业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同时努力转换政府职能,寻求新经济秩序之下的调节规范 此书虽名为《听厉以宁讲经济学》,但对厉以宁的诗词才情也有不少描述。平时除了做经济方面的研究、撰写经济学著作之外,厉以宁还爱好即兴赋诗填词,或直抒胸臆,或感怀伤情,可以说厉以宁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的经济学家。从书中所收录的词作看,你会发现他的词清新自然,没有刻意的雕琢,更没有繁复和典故堆砌。他说:我从不奉命而作,所有的都是有感而发。2000年11月,适逢厉以宁年届七十,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为他举行了题为经济学家的诗情画意的厉以宁诗词研讨会。厉以宁即兴朗诵了他的一首《破阵子七十感怀》: 往日悲歌非梦,平生执著追寻。纵说琼楼难有路,盼到来年又胜今,好诗莫自吟。 纸上应留墨迹,书山总有知音。处世长存宽厚意,行事惟求无愧心,笑游桃李林。
个人分类: 上下求索--------教学资料|3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辛苦的周恩来的爱:我有一肚子话说不出来
热度 2 王铮 2009-1-7 22:54
2009 年 1 月 8 日是周恩来去世 33 周年纪念日。 33 年前的这天,当周恩来逝世的消息广播后,我哭了。声明一下,毛泽东逝世我没有哭。毛泽东逝世时,我正跟一个走资派的儿子在一起,他说:这个老 ** 终于死了。我看了他一眼,他吓得脸色雪白。我说:你刚才说什么?我没有听清楚。这与周恩来逝世时的反应完全两样。周恩来逝世,我们两个都哭了。 灵车队,十里众相随, 哭别 总理 心欲碎 。长夜无言,天地同悲; 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回。这是当时流行的诗,我记得不是太准,但是它的的确确是当时许多人的悲痛心情的写照。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悲痛呢?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个总理,而且是个保护伞。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大多数民众公认中央可能只有一个人在爱我们,而且爱得辛辛苦苦,这个人就是周恩来。这时一个生产大队的文书说的,农村知识分子。我和那个走资派的儿子不仅为周恩来在哭,而且也为自己在哭。可是,周恩来的死也许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他太辛苦了。 纵观周恩来的一生,我相信他的爱几乎都牺牲给了大众,而且这个爱充满了辛苦。关于他个人的感情,现在披露的很少,而且很可能就没有什么可披露浪漫故事的。现在我们知道周恩来最初的女友叫张若名,她是大家闺秀,与周恩来一同创立觉悟社,一同到法国留学,一同参加少年共产党,后来由于参加种种原因退出了少年共产党,安心读书,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留法的女博士,解放后是云南大学教授,那时候的云南大学是中国的名校。 1955 年,周恩来去看望张。他说:小超让我来看看她的若名姐。张提出自己 1922 年参加了共产党,周恩来说:你参加的是共青团。周恩来这句话,包含了他的苦心,因为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周恩来知道,参加党退党就意味着叛党,这就成为了当时的历史问题。这句话对不理解当时情况的张若名是有点打击,可是周恩来会轻松吗?包括小超让我来看看她的若名姐这话,也包含了多少周恩来的辛苦。我当知识青年时,记得邻居就是一个叛徒,他 1949 年前参加了共产党,又退党了。他是一个文化人,解放前的高中毕业生,虽然教师奇缺,但不能当教师,只能干农活,好在他学了木匠,在村里日子还过得去。张后来成了右派,一说她感到儿子思想落后,把儿子的信交给组织上,希望帮助儿子,结果组织上让儿子当了右派。一个作者写道: 1958 年 6 月 18 日, 56 岁的张若茗来到了昆明盘龙江,两眼迷茫,回头西望,看了绿树成阴的云南大学最后一眼,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幽暗的江水中。我的记忆中,站在盘龙江边看不见云南大学,她向北看北京方向,看新华门方向很有可能。我没有见到张死了以后周恩来反应的记录。有的是周恩来的秘书在回忆录里写道, 1957 年下半年,当他告诉周恩来说:地下党的除了华北的几乎都划成了右派。周恩来流泪了,什么也没有说。 1956 年就被毛泽东批评为离右派只有 50 米的周恩来在反右问题上大概是无能为力的,这个政协主席是或多或少有点对不起朋友,就像她对不起张若名。对这些朋友,对张若名,他只能流泪,只能辛苦地爱。王充闾的文章说,周恩来临终说了一句话:我们不能忘记老朋友。在当时情况下,是他对他的组织的政治遗嘱,更是他对他朋友的关怀。组织不能在成功时忘记朋友,需要提醒当时被极左派控制的组织刀下留人。 学者们考证,周恩来在写给邓颖超的求爱信时,这样写道:让我们 将来也像 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 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周恩来这里的话充满了一种牺牲精神,而这种牺牲精神来自他对这个世界辛酸的认识,去改造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自己准备的是上断头台。 1942 年周恩来给邓颖超写过一首诗: 结婚十八载,至友兼爱妻;若云夫妇范,愧我未能齐!周恩来的诗,愧我未能齐,有一种内疚心理,这种内疚透着辛酸。从这点看,周恩来比毛泽东、彭德怀爱得更辛苦 对于周恩来,很多人批评他对毛、刘的某些失误绞肉机的政策不反抗,甚至有人指责他为之张目。我想你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样?当你以大局为重时,当你选择自己爱大众、爱自己的事业时,你难道不会去忍受这痛苦去作一些违心的事吗?我们设想一下,文化大革命,如果没有周恩来情况会怎么样?没有 1967 年对社会名流的保护,没有 1969 年中苏的休战,没有 1970 年通海地震的救灾,没有 1970 年生产的恢复,没有 1971 年的乒乓外交,没有 1972 年中美的和解,。以周恩来的智慧,他不难料想到历史会对文化大革命重写,他的名声会怎样,但是他宁愿承担着历史的误会。他下令逮捕了自己的弟弟,下令逮捕了自己的干女儿,我认为是为了保护他们,因为人放在外面,他更没有办法把握,更危险。当然孙维世因为种种爱恨交织未能保住,很是遗憾。胡焕庸先生对我说过,文化大革命幸好一开始就把他抓起来,放在外面的话,就可能斗死了。 这里有一个具体案例,最近出版了历史学家李新的《回忆录》,李新写了四清中的一个故事,大热天,刘少奇突然召集在京的政治委员、元帅和高级干部开紧急会议,不得缺席。他对大家训话说:王光美下去了,总结了许多新经验。你们为什么不想下去呢?怎么不产生官僚主义?李新写道:刘看了周总理一眼,然后对大家说,谁要不下去,就把他赶下去!周恩来仅略一迟疑,就马上起来圆场。转身对对刘少奇说:我看可以让光美到各单位作报告。然后对台下大家说:每单位都可以请王光美同志去作报告,口头报告比书面报告生动些,丰富些。随即宣布散会,干部们解放了。出门后,军队干部就开始骂娘了。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周恩来的辛苦,他在左支右绌,这个左支右绌中透着他的苦心。试想,如果没有周恩来,当时会场矛盾也许会激化,至少政治委员、元帅和高级干部在那里僵着。周恩来如果是个政客,记者延安整风的仇,可以正好看刘少奇的笑话或者煽动矛盾。周恩来作为地位仅次于刘少奇的领导人这样忍辱负重,包含了对自己组织的爱,对自己同志的爱,而个中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毛泽东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同样,要爱就会有牺牲,误会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现在仍然有些人误会周恩来的辛苦。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某些评论发挥了这种误会,我曾经写过,那个误会周恩来对贺龙没有尽责的故事,仅就事实部分而言,完全可以解释为周恩来的苦心。我想,在反右、在四清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一定想到了历史,可是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一个早年准备上断头台的人,他一生充满了爱的牺牲。他为爱自己的事业牺牲过张若名,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组织牺牲自己的尊严。我想,我们这些受惠于周恩来的人,需要不去误会他。从这点看,知道林彪死后周恩来放声大哭就不难解释了。他为自己的组织哭、他为自己的国家哭。 在周恩来去世时,他对邓颖超说:我有一肚子话,说不出来。邓颖超说:我也有一肚子话说不出来。人的感受说不出来是最令人辛酸的。这些说不出来的话,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说了一点,周恩来说,建国二十多年了,人民还吃不饱。说完就老泪纵横了。海外有些书,我看靠不住,但是这话符合周恩来的一贯思想,符合他爱的牺牲精神。我认为它是真的。一肚子话说不出来,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人民的爱只有忧伤了。爱得越深,忧伤就越重。这种爱的最大特点是忍辱负重,是牺牲与忧伤的结合。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庸俗化的理解周恩来然后去指责周恩来。他们看不到的是周恩来充满奉献的爱,看不见爱的忧伤,爱的辛苦,看不见他在爱上的忍辱负重。革命者 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同样我也套一句:月亮哪知太阳的爱?太阳燃烧着自己去维护生命,虽然他有时候太热,有时候发生磁暴让我们不舒服,可是太阳的爱是我们人类不可缺少的。周恩来的爱就是太阳的富有牺牲精神的爱,不过它充满了忧伤,充满辛酸,爱得辛辛苦苦。 可惜一般人只能感觉到月亮柔和的爱。这样,周恩来就爱得更辛苦了。 末了,画蛇添足一下,海外有本书,据说叫《叫声父亲太沉重》,只会编造故事,媚俗,不闻民众心理,这就是那些民主派难于推行自己理想的一个原因。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10543 次阅读|8 个评论
看了这组周总理的视频,我真的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dragon513 2008-11-14 16:34
看了这组视频,我真的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只想哭!客观、真实。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 http://v.ifeng.com/v/his/20081104/2651/index.shtml#58ef850c-8f10-48b3-b49e-9acb98a39f66
个人分类: 心得偶记|28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