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版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双版纳的兰情岁月
热度 2 ecoliugy 2014-4-2 15:38
元代郑思肖《墨兰图》,无根,体现了亡国之后士人的气节 兰花是植物界中进化最为高级的植物类群,也是人类最为喜爱的植物类群。特别是中国人,对兰花的喜爱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自然之美,而是上升到了精神与气节的层面。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屈原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自春秋战国始,多少文章墨迹,借兰花而言志,抒发虽不得赏识但依然独自散发出浓郁的芬芳的感情。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赋予了兰花一种高洁的人文气息,文人墨客、官员、特别是失意不得志之人,将自己的人生命运比作幽谷中的兰花,彰显人生节气。 回顾历史,中国人对兰花的热爱,未免多了一些悲剧意识,这或许与兰花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据考证,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兰,其实是指具有香气的植物,如《离骚》中的兰可特指佩兰、泽兰、白芷、墨兰等。随着秦汉唐宋的园艺的发展,中国人赋予了 “ 兰 ” 特定的指向,那就是墨兰。墨兰喜欢阴湿的环境,生长于杂芜之间,叶如刀剑,刚劲有力,开花时大多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 从生物学上看,中国人所谓的兰花(墨兰)仅仅是兰花中的一类,与欧美或印度所说的兰均不一样。 生物学中所谓的兰花,全世界大概有 2 万多种,花色、形态和形态都极为丰富。墨兰多生长于温带落阔林的山中,在长江两岸极其以南地区较为常见,而其它花色艳丽,花朵奇特的兰花种类则多分布在热带,因此中国的兰花文化除去文化基因,也具有一定的生物分布因素限制。如版纳地区的兰花文化就与中原有着较大的差别,中原兰花资源缺乏,花较漂亮的石斛较少,而版纳兰花资源较为丰富多样。 在西双版纳,低海拔的热带雨林、高山地区的阔叶林,缺乏土壤的石灰岩山林,以及各种复杂的生态植物类群,为兰花的生存与进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境,同时也赋予了西双版纳的人民更多的兰花种植资源。据调查,西双版纳发现了近 500 种兰花,当地人可好中选优,挑选出最优秀的兰花品种。与中原汉人偏爱墨兰不同,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更加喜欢色彩斑斓的兰花,如石斛中黄灿灿的鼓槌石斛、红艳艳的迎春石斛,娇小玲珑的球花石斛,以及霸气的万代兰都是版纳各名族的最爱。石斛多为附生植物,可捆绑在庭院的树上,芒果树、酸角树、古茶树,或其它树木均可。石斛还可以绑在傣乡的房屋之上,远远看去,一副异国风光,甚是动人。 灿烂多姿的金钗石斛 娇小玲珑的球花石斛,版纳人比较喜欢的一种兰花 版纳人较为喜爱的鼓槌石斛和报春石斛 西双版纳当地人类对兰花的钟情与喜爱,更多的是一种对色彩和美丽的喜爱,是一种原始简单的审美情趣。在野外考察之中,我们看到版纳人多用牛屎将兰花粘贴附着在树干上的情景,远远望去,几株球花石斛玲珑可爱,走进一看,竟然长在牛屎之上,实在令人捧腹。然而,傣族、布朗族对鼓槌石斛的使用则又非常灵巧,将其附在房角之上,灵动而柔美,让傣楼多了一份诗情画意。真是羡煞人也。 装病的毛瓣杓兰。探索发现很多兰花很“狡猾”,毫无风骨可言 ( 网图) 与当今世界兰花文化相比较而言,西双版纳人对兰花的这种赏析和喜爱,这种对花色之美的眷恋,恰恰是世界兰花文化的主流。来自欧美和东南亚的人,引种开发了更多的兰花种植资源,他们更加珍视兰花的花色和花型。一些花大而艳丽的种类,如洋兰、石斛、蝴蝶兰、万代兰、兜兰等越发受到推崇,兰花那种蕙心兰质和傲骨精神气质被大大地弱化了。很难说这是一种兰花文化的进步还是倒退,但无疑这是一个社会现实。中国人对兰花的感情也随着兰花品种的多元化而悄悄发生着改变。 另外一种悄然兴趣的兰花文化可能是兰花的科学文化。随着近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西双版纳丰富的兰花还为我们展示了兰花的另一面 -- 惊奇。越来越多的人因兰花的各种妙招而越发热爱兰花。兰科植物作为最为进化的植物种类,不仅生活方式多样,有在石头和树干上生活的,还有沼泽边或土地上的国货的,获取营养的方式极为惊人。此外,兰花传宗接代的故事,更是展现了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兰花有非常古怪奇特的欺骗试的传粉模式,有卖香水的、下套子的、 “ 装病 ” 的、性诱骗的等等,科学深入的研究让兰花名声扫地,完全丧失了兰花傲人的 “ 风骨 ” 。这中猎奇的兰花情感,或许就是社会和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新感情,新兰花文化吧。
6134 次阅读|3 个评论
慈母念
dongleon 2014-2-11 15:47
(Leon 20140210@版纳) 老母来电言飞雪,蓉城二月倒春寒。 寒气袭人人不寒,锦衾暖和勿挂念。 孙儿孙女可安好,出门在外莫贪玩。 沧江夜夜数星星,版纳日日骄阳伴。
个人分类: 我的风景|2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秋•版纳
热度 4 ecoliugy 2013-8-10 19:31
暴涨的罗梭江。 恍然之间,时光到了立秋时节。 2013 年是雨水十分丰富的一年,尤其八月份是西双版纳版纳雨水最丰富的时节。整个流域雨水不断,致使罗梭江江水暴涨,淹没沿江两岸的菜田、橡胶林和建筑,许多巨大的倒木顺江水而来,蔚为壮观。平日里看似闲置的河道,瞬间变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江河的规律,自然脾气,人类在其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水淹傣楼 。 在古代,祖先与自然关系密切,从自然中获取生活必须品,也敬重自然。现代人生活上与自然“割裂”,从水龙头里取水,从超市里获取物资,从淘宝上购买一切,造成虚空的人与自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错误地过度强调“亲近自然”。各种海景房、胡乱占用自然“闲置”资源,干扰自然,最终肯定要被自然教训的。利用各种喙头占用河道、滩涂,恢复本不该种树的生态系统,最终都将被大自然证明我们是有多么的愚蠢。 八月初盛开的 蒜香藤。 虽然时令到了立秋时节,但似乎对版纳影响不大,版纳的八月是花的海洋。各种艳丽的鲜花不胜枚举,黑色的马兜铃、粉红的紫蝉、紫色的蒜香藤、木鳖子、雨久花、龙船花都开得正盛,多彩的版纳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秋意。 雨水打落的蔓茎野牡丹花瓣。 对于昆虫及一些幼小的生物来说,七八月的雨水既带来生命,又带来危机。雨滴从空中落下,可能直接将许多生物直接打死,或者造成伤亡。传统的生态学研究,常常将眼光局限在降雨量之上,而对生物物理过程缺乏关注和研究。生物对雨滴的适应其实是个十分有趣的事件,比如 蚊子如何避雨 ,以及幼苗如何抵抗雨滴的击打等等都是极有意思的话题。我在自家菜园中种了白菜、黄瓜和芫荽,小苗萌发后全部被降雨打死,冲刷掉,而版纳植物园中引进的草本植物蔓茎野牡丹也十分害怕降雨,一遇上猛烈一点的降雨,花瓣就会被打落,很明显不能适应降雨过猛的自然环境。 夜晚灯下,一只南方油葫芦在啃噬烟头。南方油葫芦是南方比较常见的蛐蛐,叫声婉转动听。古人对蛐蛐的习性极为了解,是秋的象征和使者。立秋后,蟋蟀就要进屋了。 鸣叫的中华螽斯。四季变化,时令变更,万物繁荣凋零,这多是古人对白天所见自然万物的总结。夜间其实也有其规律,只是人们知之甚少。 八月的版纳夜晚,在人类周围的环境中,直翅目的虫子是最多的,如蛐蛐、蝼蛄或 螽斯。它们的鸣叫声有的沉闷,有的婉转动听,有的撕心裂肺,若细细寻找识别,也别有一番滋味。 香消玉碎的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 的季节似乎已经过去了,偶然间同事在其家里发现了这只已经成熟的雌性螳螂,虽然已没有粉嫩艳丽的身躯,但能在八月在此见到此君,着实令人兴奋。这次用手机拍了一段 小视频 ,作为记录。 令人迷惑不解的 睡莲。 这种睡莲形态对称,花色十分妖艳,无论是对虫子还是对人来说,都是极其吸引眼球的。但有趣的是,小睡莲往往不利用其花结果繁殖,而是从叶子中间发出小苗,选择无性繁殖的方式传宗接代。既然开出这么美丽的花,为什么却不利用它呢? 这是很多热带植物颇令人迷惑不解的繁殖方式之谜。 蜘蛛和三个卵袋。雨季的蜘蛛与旱季大不相同,雨季结圆网的蜘蛛不多,雨水会破坏蛛网,降低蜘蛛捕食能力。而一些蜘蛛的蛛网具有疏水性,且会利用落叶来躲避天敌和降雨,可在雨季生长繁殖。图中右下方是银斑蛛,这种蜘蛛事实上是个小偷,这网并不是它织的,三个卵袋(红色“果实”)中应该只有一个是它的。 银斑蛛 在另外一种蛛网上活动,一度以为它是纯粹的小偷。今年年初, Current Biology 发表一篇文章,发现银斑蛛不仅仅是小偷,它背面的银白色能够吸引蛾子,蛾子是蛛网“主人”(单色雲斑蛛)的食物。虽然“小偷”和“主人”都是掠食者,但二者通过体色形成一种奇特的共生关系。 窗台上的漆叶芋。漆叶芋的叶脉是红色的,叶子之上有白色斑点,据说是用来迷惑蝴蝶,以装病的姿态来取得蝴蝶的同情,尽量让蝴蝶少产卵于叶子之上,避免毛虫啃噬。芋头类是我比较喜欢的植物,种植于花盆中,格外优美。植物是特别好的东西,只需稍微扔点肥料给它,它就会拼命生长,给你一个旺盛的生命。 林下枯木上的菌类。八月的版纳雨水实在是太丰沛了,到处发霉长菌。无疑,也是吃菌子的好时节。基诺族、傣族和爱尼人会采摘大量野生菌子来市场上卖,鸡枞、奶浆菌、牛肝菌、扫把菌等等琳琅满目。回家洗净后,与辣椒、大蒜一起炒熟,真乃人间美味也。
6485 次阅读|6 个评论
五毒之美
热度 1 ecoliugy 2013-6-12 18:48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民间所谓的五毒 多指蛇、蝎、蜈蚣、蜘蛛、蟾蜍五种动物, 但具体是那些物种,我想是很难考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五毒”更不能害人了,甚至很少 能在野外遇得到。 在 西双版纳,五毒还是很多,但若与痢疾、瘴气等热带病相比,五毒根本算不上什么毒,对人的危 害要轻许多。傣族有 划龙舟的传统,但不 过端午节,在多毒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这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傣族 还 有纹身护体、 寨门护邪的鬼毒文化,傣药里也多解毒药方。现如今,西双版纳的 森林大面积丧失, 瘴戾之气也随之消 失了 。傣族之中能识毒、用毒、解毒的人越来越少,以后这些知识可能就会彻底丧失。 以我们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野 外经验看,五毒数量不多, 但在版纳保护较好的森林中,还能遇 得到。 如 五毒之首的蛇。 大多蛇类毒性不大,毒蛇少之 又少, 竹叶青 算是比较毒 的 种类。竹叶青是森林质量的标志。 干扰大的林子很少见,只 有植被保存良好的林子才能遇 到。 竹叶青对自己的拟态 很自信,往往一动不动,基本不会 主动出击。拍摄这张照片时候, 我们离它的距离也就几 厘 米, 它基本上是一动不动 地趴在树枝上,任由摄影师拍摄,哪怕你用棍子拨它,它也不会发动攻击,可谓极懒的毒蛇。 蝎子排在五毒的第二位,属夜行性动物。在西双版纳,蝎子较喜欢干燥一些的环境,常常躲在石头之间, 夜晚将两只螯肢伸出洞口,守株待兔地捕杀过路的小动物。 图中这种黑色的蝎子在自然保护区数量不少, 但 生性胆怯,一见就立马缩回洞中,假如被翻出来则会立马蜷缩身体装死,丝毫没有“五毒”应有的霸气。 与蛇蝎相比,蜈蚣是西双版纳相对常见的“五毒”之一。民间有公鸡吃蜈蚣后好斗的说法,也有泡酒疗伤 的药用方法。因此,蜈蚣常常被捉来泡酒。在版纳植物园,蜈蚣常夜晚出没于生活区,有人曾经被咬过 虽没有致命的危险,但据被咬之人说,蜈蚣咬后巨疼无比,有想疼得想哭的感觉。作为五毒的一员,蜈 蚣的命运实在太差,可谓人见人杀,不然就用来泡酒。 蜈蚣能在世上活到今日算是生命力十分强盛了。 五毒之中,蛇、蝎、蜈蚣、蛤蟆各占一席,另外一个到底是蜘蛛,还是壁虎多有争议,各执一词。 有毒 的 壁虎很少,但有毒的蜘蛛也不多见。然而中国境内,蜘蛛种类很多,最近十年,就发现了2000多个 新种, 算 得上21世纪中国的地理大发现。中国人对蜘蛛 感情较为复杂,一方面认为是吉祥之物,称之为 喜 子, 另一方面又称为毒虫,有恐惧感,见之杀之。其实,蜘蛛形态多样,色泽艳丽,是很精美的生物。 最后一个“五毒”是蟾蜍。如图中黑框蟾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较为常见,因其身上布满癞子,俗称癞蛤蟆。 黑框蟾蜍眼睛后方有个毒腺,可分泌毒素,一般动物不敢动它。该毒素也是名贵的中药材蟾酥,据说有活血 的功效。 对于人来说, 蟾蜍几乎不构成任何威胁,其毒也不能伤人,不知五毒的说法从何而来。 癞蛤蟆也只是 人们取笑那些想吃天鹅肉的人的笑柄而已。到此,五毒便介绍完了。五毒更像一个文化里的概念,很难以特定的 物种明确关联,图中动物也未必精确,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视觉冲击力。 如今的生态环境,想见到真正的五毒实 属 不易, 必须到西双版纳或者其它边远山区方可如愿。在西双版纳,这些动物也越来越少,随之消失的还有相伴 的用毒与解毒文化,实在是太可惜了。端午之际,送上日常在野外拍摄的几张五毒图片,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94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版纳五月天
热度 13 ecoliugy 2013-5-6 15:25
金光灿灿的银桦 零星地立在村寨 周遭。银桦是汉人带进版纳的植物,有它的地方就有江湖 泼水节是西双版纳雨季和旱季的分水岭。世居于此的傣族先祖们通过总结长期的生活经历,将西双版纳复杂的自然系统精确地通过节气划分开来。看似简朴的自然知识,在今日森林易容,山河变迁,气候多变的环境之下,泼水节变天的自然规律依然是那么准确,令人心生敬畏。节日之后,西双版纳天气骤然升温,加之每日狂风暴雨呼啸而至,西双版纳的五月天也渐渐多彩起来,迸发出独特的生机。 伴着温湿的增加,各种生命从难熬的干旱中苏醒过来。醉人的姜花、清香四溢的木兰,动人的使君子,还有热带少数民族最钟爱的鸡蛋花,各种花卉竞相开放,美不胜收。同雨水一起到来的还有数目众多的动物们,热闹的知了,暖人心扉的萤火虫,可爱的树蛙和漫天纷舞的蝴蝶,及难以计数的各类昆虫,均宣告着五月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到来。 五月是个火热的季节。在过去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的时代,中国大多数地区,五月容易令人暴躁,让人激动,青年们涌上街头,表达不满,如五四运动便引发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大变革。社会学研究发现,从冬天到五月这段时间之内,五月份的犯罪人数和宗教运动达到了一个高峰。从和煦春日中走来的人们被突然的高温折磨,导致打架的情感状态。西双版纳乃至真个东南亚地区的人似乎没有这种情绪,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带来了足够的雨水,每个炎热夏日的午后,大雨必至,给人们带来了清凉的夜晚。我想,可能正是这种炎热与清凉昼夜交替的状况,导致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人,无争无求、和蔼可亲的性格,最终引发了佛教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深化了傣族等少数民族平和的人生观和柔情的民族文化。 因为云南地势从南向北海拔逐渐升高,这种燥热与清凉交替的气候地理格局,未能发展到更加向北的思茅或红河地区,造就了版纳及往南的地区特有的柔美神韵。自然,版纳迷人之处也只能在天气火热的五月方能彻底体现出来。 五月是版纳最多姿多彩的季节。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菠萝、西瓜、甘蔗、菠萝蜜等水果满大街都是,香甜而价廉;芭蕉花、苦花、野茄、刺通草果实,滑板菜等各种野菜琳琅满目,不仅口味独特,且生态健康,甚至在农家还能尝尝农家的蜂蜜,采集的知了等等各种大自然赋予的美味佳肴。我们在纳版河自然保护区的拉祜族村寨就体会到了版纳山人的这种朴实生活,从认知自然的角度看,这些生活经历真真让人惊奇万分,流连忘返。当然,除了森林地区,西双版纳大量橡胶也披上了绿装。几场大雨后,天空明净,草木葱荣,摆脱了旱季的萧索,从新让人找回了西双版纳森林王国的感觉。 五月的版纳植物园也是花开不断,奇花异卉姿态万千。纯美的蓝天下,缅桂花气四溢,使君子、粉花山扁豆,蓝花楹、凤凰木火热盛开,编织成西双版纳最美的季节。 立夏之时,万物皆长大。 工作之余,游历于版纳的山水之间,看山青青,水悠悠;赏玩版纳万物,情浓浓,意惬惬。甚是快哉。 朱顶红开让我想起了中高考的青葱季节 生态学家认为,充裕的水热条件造就了多样的生命。表面上是这样的,但你要是这样想的话你就错了。 就像这只紫衣的灰蝶,这岂是简单的水热条件便可创造得了的。这分明是上帝的杰作嘛 红蜻蜓 粉花芭蕉。这种芭蕉颜色轻柔优美,高度适中,可惜长在热带,错过了钟爱芭蕉雨夜的中国文人。 粉花山扁豆,这颗树是版纳植物园最美的一棵树,壮美的盛宴正在酝酿之中 螽斯脱壳 认识很多很多植物,但每每外出依然可见到许多未曾谋面的美物。 这是版纳最令人着迷和留恋的地方。 拉祜族人家收集的知了,油炸了吃。据说这知了五年一爆发,不可计数,傣族不吃这个,可能是低海拔不容易收到吧 作为热爱植物的人,我想知道植物的每一片知识,我渴求了解民间植物的认知、用途和用法。 当看到当地人用各种植物来治病的时候,出于对植物界庞大的知识体系,我由衷地开始敬佩起中医来。 西双版纳的纳版河拥有第一海拔高度,森林茂密,很是壮观。但从林型上看,属落叶阔叶林,中国挺多的。 西双版纳拥有中国最多的茶叶遗传资源,著名的普洱茶便起源于此。茶叶也做菜、做凉拌、烧汤,拥有最丰富的食用模式。 漫山遍野的橡胶树,带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 现在很多人听不得 “ 橡胶 ” 二字, 认为它是魔鬼。作为个人,我既为当人能富裕起来感到高兴,又为生态恶化感到悲伤,成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732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谁有毒?
热度 10 dawnshower 2013-3-4 22:09
谁有毒?
看到一则微博: 今天下午3时左右,在华农树木园的湖边看到一条蛇,后被图中男子制服( 错别字,应为制伏 )。据他介绍此蛇是银环蛇,有剧毒!是毒蛇中毒性最强的一种。这个季节大家去树木园游玩要小心了。 http://weibo.com/1883560293/zlTcIFJwI#_rnd1362401182703 这条微博下面有近50条评论,主要分三类。一类表达了对蛇的同情,对这名男子的不满。比如“除了眼镜王蛇,其他蛇类都不主动攻击人类。在人类环境碰见蛇应赶走或捕捉后异地释放;进入蛇类栖息环境注意脚下手边,并用打草等驱赶途经的蛇,即可避免被蛇咬伤,完全没有必要打死。” 还有一类是纠错,指出这不是银环蛇。有人说是水律,学名滑鼠蛇,无毒。也有人说是黄斑渔游蛇,无毒温顺。还有一类表达了自己对蛇的恐怖。基本上,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评论占多数。 以前我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打工时,感觉那边的工作人员对蛇都非常友善。有一次走在路上,我看见对面一位园林工人停下来,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低头猛然看见一条蛇正从我们面前的路上经过,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等待蛇爬过去,然后再继续各自往前走。园林园艺部的同事们在qq群上喜欢秀一些蛇的照片,大家如献宝一般,纷纷贴出自己在各处拍到的蛇。科普旅游部的同事对于蛇就更加爱护了,因为“环境教育”是他们的工作项目之一。记得有一次和风入松(观鸟界达人)走在路上,他忽然俯身拾起一根蚯蚓状的尸体,叹气说“哎,又有一条小蛇被电瓶车轧死了”。 甚至连职工家属对蛇也很友好。师姐的家人住在版纳期间,在院子里种了盆栽的长春花,据说它可以防蛇(这种植物在百花园里也种了很多)。我父母在版纳游玩时,有一天晚上,爸爸在厨房里发现一条小黑蛇,他吓得赶紧躲进房里,我也躲在房里,给一位不怕蛇的同事打电话。妈妈则壮胆走到蛇跟前,说“小蛇,我们不伤害你,但是我们很怕你,你走吧,好不好?”然后也躲进房里。……等那位“降蛇师”同事到来时,蛇已经走了。 (长春花。种在庭院里,据说可防蛇) (拍摄者林华,2011年5月20日) 这条青蛇,是林师姐夜游保护区时拍摄。引用一段她的原文吧:“春天是一个浪漫的季节,谁愿错过在夜色下披着花香谈情说爱的机会?草丛中时常惊现寻觅异性的竹叶青,引来一阵阵惊呼。3公里左右的小路,一共看到8条,这倒是让我们开足了眼界。” 整体的氛围就是这样,在版纳,大家不怎么伤害蛇,我也很少听到蛇伤害人的消息。
个人分类: 科普|7154 次阅读|20 个评论
版纳迷雾:浓醉不知归路
热度 9 papaya313575 2012-2-16 15:52
版纳迷雾:浓醉不知归路
这是西双版纳冷浪漫的季节——雾凉季。 “清晨,走出宿舍,满眼都是乳白色雾,不是轻轻薄薄的似纱,而是浓浓地迷漫在树林之间。放眼望去,先见四起的雾,再仰头,才见之上的树冠,绿的有些朦胧和遥远,像迷失在了一场梦中。这场迷雾总要在时近晌午才渐散,太阳方如大梦初醒般给大地升温。因此,版纳在我印象中总是醒得极晚。”北京的小姑娘杨子仪初到葫芦岛时留下的只言片语,如今读来,依然似幻似真。 什么是雾凉季? 西双版纳的“雾凉季”是指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1月,此时节的月平均降雨量为35.4mm,但由于云雾的影响,其空气湿度为88%,早晚温度低,临近中午云雾散后气温迅速升高。 每当进入干热季(3-4月),总会按耐不住内心的烦躁,迫切期待泼水节后第一次淋漓酣畅的大雨。可真的进入漫长的雨季(5-10月),发霉的衣柜,潮湿的鞋子,林子里的蚂蝗,炎热的午后,总会令人十分想念那一年之中最宜人雾凉季——不热,雾美。 初醒的太阳,总是起得很晚 浓雾为太阳让路 蛛网下的雾水 晨钓 罗梭江上雾茫茫 这吊桥的那方,是人间还是天堂?
4750 次阅读|17 个评论
版纳的冬天有点冷
saraca 2010-11-2 01:33
一直以来,印象中的西双版纳是炎热的,是祖国唯一保存的热带雨林胜地。在版纳,我体验过早春二月的温暖,经历过炎炎夏日的漫长,品尝了转瞬即逝的秋,还没等回过味儿,刚进入 11 月,早晚的我情不自禁地打个冷颤:版纳也有冬天啊! 上周的阵阵秋雨,是绵绵的细雨,停了又下,下了又停,白天,黑夜 都在反复上演。灰蒙蒙的天,湿漉漉的树,偶然飘零的一片黄叶,天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停,我的心里忽地有了个比喻。哎,这老天下雨,怎么就像一个丢失心爱玩具的孩子一样,哭累了,歇一下,想起心爱的玩具,又开始接着哭。其实,我也没料到这就是秋雨,因为前两天还挺热,穿短袖衬衫的人不少。 一层秋雨一层凉。雨后,天晴了,版纳开始换了一副温情脉脉的样子。早晨起来,灰蒙蒙的天,草地和树叶上是亮晶晶的晨露,有些凉,感觉像回到了秋天的昆明,得加外套和披肩才能出门。中午时分,天晴开了,阳光灿烂,明媚柔和,走在太阳下,背上暖暖的,恍如回到了早春的春城。到了傍晚,太阳落山了,一丝丝凉意渐渐地浓厚起来,不小心还会喷嚏连连。入夜,穿过吊桥回园,罗梭江面上,居然萦绕着一层层白色雾气,衬着昏暗的路灯,恍如到了空中仙境。凭栏远眺,看到的是披着神秘雾纱的罗梭江蜿蜒向西消失在黑漆漆的丛林中;仰望星空,透过雾气的深蓝天幕,星空若隐若现。进入植物园,百花园,百竹园,也都披着了一层茫茫雾霭。 植物园,开始了它冬天的旅程。
个人分类: 植物园漫步|3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