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心理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SCI”关键是同行评议使用需公正,别心理问题错用关公大刀!
热度 2 ericmapes 2016-12-27 12:40
学术界的鸦片“SCI”亟待改进: 关键是同行评议使用需公正,别心理问题错用关公大刀! SCI作为科技期刊定量评价指标是一种进步,90年代引入我国人科技才与学术论文评价参考也是与国际接轨,起到积极有效促进作用。 在新世纪明显变味,特别是近年来更为突出。 但截止目前仍有作用,只是副作用越发明显。 抛弃仍未到时机,除非在国内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部分可以。 CiteScore可能逐渐替代SCI也是几年后才可能,依然只是改进换药不换汤。 做个很不恰当的比喻,高考再差也是最公平的,目前没有可替代公平方法,在中国最需要公平年月。 不过,SCI乃至CiteScore等,与高考不同,只是借用参考,特别在管理层,真正同行评议时实际也一直没有使用。 并且一直改进中,空间机会还不小,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聪明才智不可低估,SCI本身不可能变成中国学术鸦片,特评论如下: SCI本身是好事,没错。 被严重用错,有失偏颇。 仍可以理解管理者苦心,尽管副作用明显,但还算统一公平。 最大的错误在于同行评议时的不当使用。 稍懒点也可以,严重不作为主观臆断,闭着眼睛说瞎话才可恶。 甚至SCI不少,却1篇也看不见才无耻下流。 不宜火力全开,朝着当权者发泄,自己作为领导又如何?发泄时,并未给出更好评价指标。 其实,学术本有道,正规关键评审至今也未糊涂,必要时都在忠实执行着。 只要所在范围圈子正气大于邪气,科技学术的生态氛围良好着,这才是应该追求学习的模范榜样。 正如科技是双刃剑,看怎么用,看谁用! SCI,以及可能下一步采用的CiteScore,都是期刊定量评价工具,不是科技人才与学术论文评价工具。 一般参考使用在于尺度把握,领导管理层方便参考使用在所难免。 关键是同行评议使用需公正,别心理问题错用关公大刀! 一气呵成,该午饭了,就此止笔! 附上: 学术界的鸦片“ SCI ”亟待改进 李连达 李贻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05840.html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期有些专家对“ SCI ”在我国学术界的现状及危害有大量报导及评论,数据可靠,论点正确,发人深省。“ SCI ”之危害已甚于鸦片,不仅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版面费,更严重的是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完全同意各位专家的远见卓识。但是如何根治这一顽疾,尚需良策。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参考。 一、“ SCI ”之害严重到如此地步,问题在下边,根子在上边。科技、文教、卫生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制定院士、教授、专家、各种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职晋级,评选课题、评成果、评奖,评定研究生学位等,花样繁多的各种各样评审标准,将“ SCI ”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次数等列为重要标准,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金指标。使广大学者、被评对象,有 SCI 则生,无 SCI 则死,逼良为娼,弄虚作假,他们自己应主负责,但主管部门的不合理评审标准、不合理要求,更应负主要责任。 二、盲目追求 SCI 数量、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实质是缺乏民族自尊心,缺乏民族气节,崇洋媚外,自卑自贱,甚至是卖国求荣、卖祖求荣的汉奸行为。 三、目前解决此问题多为治标不治本,治下不治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多部门多方面通力合作,下决心加以治理。 四、建议: 1 、今后制定各种各样审评标准时,不应以 SCI 论文数、影响因子及引用次数作为评审标准。应删除此类指标。 2 、今后应鼓励最好的论文,最杰出的学术成果及科研贡献,首先在国内刊物发表,然后可以在国外用外文重复发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同等待遇,不应重奖 SCI ,贬低国内刊物发表的论文。 3 、学术性、科学性、技术性评审标准,不应以论文论英雄,更不应以 SCI 论英雄。应以学术水平、科学贡献的实质性成果作为评审标准,例如医生评定标准应以治病救人的水平,防病治病能力为主要标准,而不应以论文数量( SCI 数量)为标准。又如袁隆平院士的学术成就的评审应以粮食增产数量及质量等实质性结果为评审标准,而不应以 SCI 数量为标准。又如基础科学研究应以创新发展的新发现、新理论、新突破的实质性成果及科学贡献为标准,而不应以 SCI 论文数为标准。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不是 SCI 论文数,其评选办法及标准值得借鉴。 4 、我国各类科学性、技术性及学术性的评审标准、审评办法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等,应进行全面改革、修订、完善。 5、过去的唯成分论,现在的唯SCI论是压在科技人员头上的两座大山,过度行政化、等级化、特权化是阻碍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铁锁链,移山开锁,任务艰巨,势在必行。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华师大青年学者江绪林自杀身亡事件带给我的思考
热度 7 hbility 2016-2-21 11:33
和高博主关于此事有一些讨论,意犹未尽,结合我去年找工作前后的心态变化过程,给我和我的亲朋一些建议: 第一,不要信教。接触和了解的基督徒、穆斯林不多,一共也就十来个,但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很难和非信教群体建立哪怕是普通的关系。很多按照教义而行的行为在旁人看来会比较怪,从而导致疏远。按理说这么小的样本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此刻我还是想玩一把经验主义:在滚滚浊世中,可能与光同尘才能更好的生存。 第二,不要学文。虽然还不算“贫苦农村出身”,但也有很大的赚钱改变物质条件的驱动力,工科和理科可能更适合我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物质世界,并分享一些收益对我来说比较重要和可行。 第三,知足。眼睛不仅要往上看,也要往下看。可能才华被埋没了,可能收入并不匹配自己的劳动或者期待或者别的什么,但想想自己已经比父辈强了不少,那就按捺住躁动的心,慢慢来吧。
2299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彩图版
lcj2212916 2014-11-1 13:31
转载自 ESHUBA 《世界上最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全集》彩图版,人人必备的心理学宝典!一个个简短有趣的心理学故事,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游戏测验。让你轻松进入心理学的世界。更好地呵护自己的心灵,摆脱心理问题的羁绊,活出轻松自由、健康快乐的人生。 共256页。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7345921
1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年早期不得不患的病!
热度 2 gediyao 2013-12-2 21:36
“扎羊角辫,光屁股的时候,年少不经事,对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幻想和憧憬,那时,妈妈抱着我,坐在院子里静静地看天上的月亮,数天上的星星,我稚嫩地问妈妈,哪一颗星星是我的,什么时候,我才能摘到属于我的星星,妈妈笑着说,等你长大,就能去摘星星啦。” 于是,我一直都期盼着快快长大吧,快点长大吧,长大了,我就能摘到星星啦。不知不觉,俯仰之间,我竟然真的长大了,可是长大了,却越来越喜欢唱那首有点矫情撒娇但又很真切的歌:《不想长大》 我不想 我不想 不想长大/ 长大后 世界就 没童话/ 我不想 我不想 不想长大/ 我宁愿 永远都 笨又傻/ 我不想 我不想 不想长大/ 长大后 我就会 失去它/ 尽管长大了,似乎丢了摘星星的梦,生活还是要继续编剧。 没有预料到,成为了女研究生。一个女研究生的成年早期,有太多太多的病! 哎,成年早期了啊,学业,爱情,友情,竞争,求职,家庭,社会责任,等等,所有的这些都铺天盖地地包裹着你,真的有点喘不过气。可是大多数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所以,我似乎也就要这么过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梦想吧,想要叱咤风云,惊涛骇浪那样的传奇生活。可是生活的舞台太小,这个舞台注定没办法容纳下所有的人。那些冰冰之流,S之类的人充斥着视野,羡慕嫉妒恨?好吧,是女孩子可能都会有的吧。可是又怎么了呢?生活还是生活,生活还是要继续,我们暂且平凡着吧。可是,换个角度,想想,生活的舞台确实很小,但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舞台,好吧,我承认这样的言辞确实是老套了点,对于神马都是浮云的现在,老套的东西似乎都慢慢被遗弃,可是那些“老套的”生活哲学却依旧而且必将继续熠熠生辉。 一开头,就罗里罗嗦了这么多,确实不是有意而为之,但是也无意识地反映出些许我这个个体在成年早期的思维逻辑方式和心理状态:矛盾纠结,活跃,甚至是过分活跃,还有开始追求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琢磨自己的生命哲学。或许其他成年早期的人也有类似的感受吧。 下面赶紧进入这次论文的正题:探索 成年早期 青年的心理信号,并达到相互之间的共感理解。 由于这个话题,我个人看来算是比较深沉的,很值得我们好好的分析。又因为我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自己本身就有很多的经历,感受和看法。或许在这一次作文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打开长久以来郁结于心的疙瘩。大多人在这个年龄阶段应该都有大大小小的心理疾病,抑郁啊,焦虑啊,孤僻啊,自我存在感缺失,等等。我觉得“成年早期”就像一个患者,它集结了所有这个阶段的人们的痛苦郁闷自卑伤感,当然现在我们只看它的阴暗面,在能够正确和坦然的去正视这些阴暗面后,自然我们会看见阳光,看见彩虹,看见那些原本被我们忽视的美好的东西。 好吧,这一次,我想做一个伟大的心理医生,来帮助我的第一个病人朋友——“成年早期”。 下面是我满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这份宝贵的病例 患者姓名:成年早期 患者年龄:18至25 患者学历: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不等,还有广大没有学历的孩子。 患者职业:各行各业 患者性格:千奇百怪 l 症状一 :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发展和膨胀,自我同一性的艰难寻求和确立。自我意识的膨胀与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带来的落差。 病理分析 :在这么个人的一生中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候,大多数成年早期患者的普遍经历了离开家这个温室的保护,真正独立开始人生的旅途,探索自我的过程。 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分析和处理,会感觉不适应,不喜欢,可是不得不去适应。在矛盾挣扎中患者慢慢成长起来,慢慢形成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独特的自我,开始去想我是怎么样一个人,我会变成什么样,我能够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我能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不能否认,或许患者大多数时候会感觉自己是这样那样的,自己是很了不起的。觉得自己能够独立生活,不再想要家人唠唠叨叨的保护。这是所谓的自我意识高度觉醒与膨胀的具体表现。可是,事情的发展,大多时候往往总不会按照你所想象的那样去发展,自己所想象的那个完美的自我总是在生活中不断的碰壁,露出灰头灰脸的样子。这个时候,会痛苦,会忧郁,会怀疑,自己真的很厉害,自己的存在真的有意义吗? 自我同一性还没有好好地建立起来时,怎样慢慢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性格喜恶,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做人准则。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可能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长远。患者一方面在自己想象的王国里叱咤风云,一方面在现实的残酷里痛苦磨砺,在理想和现实的合力下,患者艰难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或者没有方向到处乱窜。 小结 :患者在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中徘徊前进。 l 症状二 :爱情的折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理分析 :爱情,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战争舞台剧,多少人前赴后继,多少人深陷泥潭,又有多少人在这场战争里耗费了自己的生命。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无法用语言完整去描述,然而,千百年来,歌颂爱情的篇章总是络绎不绝。成年早期患者不管在之前经历了多少次爱情,大多不是藏着就是掖着,或许还被冠以早恋的名义。然而到了这个时刻,爱情似乎疯长了般,不管是自己的内心渴望,还是家人的催促,爱情之花就这么泛滥地开了。然而成年早期患者都尝到爱情的甜蜜了吗?显然,甜蜜的滋味也是因人而异。爱情是苦海,爱情是苦果,一些成年早期患者在这片神奇的领域惶惶不可终日,另一些成熟的成年早期患者却能普度苦海,修得正果。除了爱情本身带给人的甜蜜和痛苦外,成年早期患者还抱怨这个时代的爱情或许早已没有了爱情的纯真和自然。爱情都在蜗居里变了味了,金钱,房子,性,权力这些东西都不知不觉钻进爱情的怀抱,让原本两个人的天堂,变成了狰狞的炼狱。这是成年早期患者关于爱情普遍有的苦闷。 小结 :成年早期患者既想拥有纯真幸福烂漫的爱情,又往往不得不被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给潜规则了。 l 症状三 :亲情和家庭,付出爱与承担责任。还有学业的紧张,压力,与他人的竞争以及自己给自己的挑战。对能力和名誉的执着。紧跟着来的求职,就业,创业——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一员,确立自己的地位,身份。 病理分析 :这个时候,大多数成年早期患者离开父母,在外面走南闯北,并慢慢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可能很多人到这个时候,都还没缓过劲来,明明昨天自己还是个小孩子,自己还在爸妈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生活,恍然间,自己却快要为人父母,承担养护家庭的责任了。怎么办呢?学业,还是这么不温不火的样子,求职还是老大难的问题,创业更是显得遥遥无期,高不可攀。这个时候,其实才真正体味到成年人的压力。还有作为社会一份子,我该和我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能生活在怎样的交际圈,我能拥有怎样的地位,我能给我的家庭带来什么?这个时候,总是充满着无数的问题,艰难而刁钻。 小结 :作为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大人,也想做一个大写的人,成年早期患者,顶着无数的压力,爬山涉水。 l 症状四 :友情——成年人的友谊还纯真自然可贵吗? 病理分析 :中国有句古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和曾经一起耍泥巴,掏鸟蛋,爬树,抓阄,放风筝的伙伴各奔东西,又会遇见无数的人,有朋友,有竞争者,有宿敌。大家都出门在外,都渴望结交到挚友,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能够一起躲避风雨,共同努力奋斗。可是,往往事与愿违,走出家门,才发现原来交朋友还有这么多门道,认识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寥寥可数。我们还需要朋友吗?成年人的友谊还纯真可贵吗?成年早期患者怀着这样疑问,和身边的人打交道,偶尔会觉得很累,觉得很可悲。 可是,朋友,需要,当然需要,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一两个生死之交是一生所求。没有朋友的人注定是失败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似乎很难有人拗得过这个自然的理,你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都成为你的朋友,但总会有人真心对你。遇到了,千万请珍惜,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伤害不起。 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了解到成年早期患者的心理信号,也希望这样的解读,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达成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此外,我这个“心理医生”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我也没有答案。
3373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家庭的角度管窥大学生心理问题
zhujie8116 2013-9-22 11:27
据相关报道,目前在我国,大约有 25 %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且呈上升趋势。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抑郁、焦虑、强迫症、睡眠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物质滥用、严重的有自杀念头等。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可能患上网络、游戏成瘾等心理问题。就北京师范大学在 1378 名大学生中做过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就是否有自杀念头这个问题上, 71.4 %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过自杀念头; 26.5 %的大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 2.1 %的大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超过 1/4 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这个数据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到了让人担忧的境地。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德育的内容应包括 政治 教育、思想教育、 道德 教育和心理教育。因此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求学、就业、交友、恋爱等使大学生面临多维的人生选择,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校园与社会的联系直接、迅速、频繁。大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缺乏社会经验,其思想处在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这些都会使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因此,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变革中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环节。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责无旁贷。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善于发现相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发现以下家庭结构的学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 一、单亲家庭。这里面有父母离异,也有年幼时父母中的某位非正常死亡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不健全,孩子在多年成长中很可能会出现定位不准确,比如单身母亲带大的孩子性格可能会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流;而单身父亲带大的孩子可能会比较强势,做事不够仔细,不容易与他人融洽相处。有调查揭示,离异家庭青少年学生在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等方面均低于完整家庭青少年学生;相反在抑郁、交往不良方面的行为问题上又全部高于完整家庭青少年学生。因此父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视。 二、特困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他们通常对一些东西特别敏感,这使他们内心世界常常充满痛苦和冲突,产生了“心理贫困”的现象,轻则抑郁失眠,重则出走或轻生。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是摆在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校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三、溺爱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的。到了大学,大家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一下子就变成了平等的交流,每个孩子一下就少了在家庭中那种被父母宠着的优越感。这时,需要经历成长“心理断乳期”,在这个特殊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被媒体曝光的大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已给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敲响了警钟。 这三种家庭中的孩子内心或多或少存在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子,如果我们辅导员在工作中不及时疏通或觉察,容易导致这类学生心理的累积、迁延、演变从而造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对个人健康、生命安全、家庭幸福、工作效率、社会和谐均造成持续的不良影响。笔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相关经验得出以下心得: 一.引导大学生正视离婚现象。大学生已经成年,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离婚: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其次,正确看待离婚现象。单亲及单亲子女这个角色并无好坏之分,而是一种正常的身份,这一理念有助于单亲大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认同自我身份。有知识、有理想、有文化的大学生们,不要因为父母的存在的问题而倍感蒙羞,要正视它,它是一种解脱,同时也是另一种幸福。 二、给予单亲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单亲大学生大多不愿意向他人倾诉心中的烦恼,其怨恨和不满堆积久了,必将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我们要帮助这样的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系统,纠正他们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使他们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实践证明,坦率地表达内心的愤怒和抑郁情绪,心情会变得舒畅,压力会减少,与情绪体验同步产生的生理改变也将较快恢复。 三.消除困难学生心中的一些非理性认识。引导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是不能选择的,这种贫困并不是耻辱,不必因此而自惭形秽。对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要突出情感方面的感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就业意识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消除自卑心理,培养主动的、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 四、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第一级: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作用,广泛联系同学,加强思想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或向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第二级:院党政干部、教师,关爱学生,密切关注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重要情况,立即向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报告,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进行危机干预。第三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研室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需要主动跟踪的对象,指导相关部门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处理、疏导和危机干预。 五、开设心理课堂、开通家长咨询电话,取得家长的信任、理解和配合,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利用各种纪念日使同学们学会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成长的人;学校还可向家长发放“心灵绿卡”,公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电话,鼓励家长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动与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及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联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辅导员老师,要不断学习相关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理论方法和实用技巧,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注重总结提高,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舒解他们的烦闷,启迪他们的心灵,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2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理咨询各种不同心理问题的判定标准
热度 1 ailiyakong 2013-9-17 09:10
今天写一下心理咨询时候各个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判定吧。这个是建立在前期求助者初诊接待时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个资料收集比较杂,而且大家又不是专门干这个的,所以我就跳过了,直接从已经收集到了资料开始说,之前我们说过心理分为健康和不健康,正常和不正常,先上一个图。 如果健康,那就没什么问题了,不健康包括的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一部分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健康和不健康都属于是正常,咱们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正常的状态,这个没问题,然后一部分神经症和其他的重型精神病还有人格障碍都属于异常现象,这就是病了,得治! 一般咨询师判别问题严重情况的时候需要先判断是否有生理疾患,因为有很多是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比如有的人得了癌症,然后心情低落,可能这个心理问题是因为疾病引起的,要加以区分,这个是身心疾病,是身体有病了导致心理出现问题,或者是这个人因为觉得自己某年某月某日被什么不好的东西怎么着了,然后就觉得自己哪哪哪应该出现什么症状,告诉大家,妥妥的那个位置会出现问题,这就属于心身疾病,本来没事自己觉得有事,结果就有事了,暗示的力量多强大哈。 判断完了是否有躯体上的疾病,就开始判断这个人是否正常,从大到小来嘛,一层一层的,判断心理正常异常有三个原则,分别是: 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这个解释一下,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精神分裂,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有幻觉,比如他总觉得别人要害他,这就是主观和客观世界不统一的典型表现了; 2 、精神生活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这个我也解释一下,就是俗话说的该哭哭该笑笑,不要碰到喜事哭,碰到应该悲伤的事情会笑,大家碰见这样的直接可以认定是心理异常了; 3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就是说这个人不要性情大变,比如之前花钱很仔细,现在突然挥金如土,之前待人接物很热情,突然变得很冷淡,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三个原则是判断是否正常异常的,但凡有一条,咨询师就很高兴了,直接送医院,不用咨询了(在回顾一下咨询师的责任,咨询师相对的叫求助者,而不是病人,因为咨询师是没有处方权的,不能开药,只能咨询,所以我们只能解决正常这一侧的人的问题,所有异常心理问题,都需要由心理医生来解决)。 上面三原则我们一般都简单的记为主客观世界是否统一,知情意是否协调,人格是否稳定,如果都满足,那么我们就排除心理异常情况,在正常情况里都是咨询师可以解决的,然后继续判断。 对了再补充一点,就是自知力的问题,这个其实是涵盖在三原则里面的,就是知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比如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郁闷,心情不好,这个是最普遍的现象,我周围同学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过来说让我看看怎么回事,我一般说你没事,回去睡一觉就好了,这就是自知力,知道自己心理有点异样,但是心理异常的人会坚持认为自己没病,是别人的问题,比如出现幻觉的,就是觉得有人要害自己,自己特别正常,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属于没有自知力,也是判断是否异常的一条。 然后开始判断心理正常以后的,神经症和严重、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还是变形,这个怎么判断的,常形与变形的区分有两个标准: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是否能区分开道德与不道德)、是否与现实有直接联系。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病人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十分苦恼;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比如上面那个。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认为简直不值得为它操心,不懂得精神病学的人感到很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就陷于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冲突之中;吃药怕肝硬化和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这在不懂精神病学的局外人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拉倒,实在决定不了可以去问医生,医生叫你吃就吃,医生叫你别吃就不吃;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上例,你不能说吃药和不吃药何者道德何者不道德。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型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显然,如果陷于心理冲突的常型,甚至并没有什么痛苦的心理冲突,那么,充其量只是心理生理障碍,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便会尖锐化,也很容易出现变形,例如明显的疑病症状。 判定神经症用到了三个方面的评分的标准,先放上来: 一、病程:不到三个月的为短程,评 1 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 2 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 3 分。 二、精神痛苦的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主动设法摆脱,评 1 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须靠别人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 2 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 3 分; 三、社会功能:能照常工作学习或者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 1 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害者,工作学习或人际交往效率显著下降,不得不减轻工作或改变工作或只能部分工作,或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 2 分;重度社会功能损害者完全不能工作学习,不得不休病假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完全回避,评 3 分。 OK 了,看到上面的评分之后呢,根据我们得到的求助者信息,来进行打分,如果总分为 3 ,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 6 ,神经症的诊断是可以成立的。 4~5 分为可疑病例,需要进一步观察确诊。要补充说明的是,对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三个月的情况才行,评定涉及的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通过上面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神经症了,神经症里面有好多内容的,这个是个总体判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还有抑郁性神经症,对,你没有看错,不是抑郁症,抑郁症直接就是异常了,所以大家说我抑郁了········其实连抑郁性神经症都不是(那我提这货干什么?),反正抑郁这个事几乎从一般心理问题一直到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全有,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抑郁了就不行了一样,至少你还有自知力,知道自己抑郁嘛,挺好,嘿嘿嘿。 然后说一下最后的,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判别,分辨的主要标准是是否心理问题泛化了,泛化就是《阿 Q 正传》里阿 Q 那种,因为有癞皮,最后这个也不能说,那个也不能说,这就是泛化了。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 : 1 、 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后悔、自责、紧张、焦虑) 2 、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 1 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地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 、 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4 、 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 1 、 求助者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是属于现实意义(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求助者体验到痛苦情绪(如悔恨、失落、恼怒、悲哀等) 2 、 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在 2 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 、 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难以解脱。 4 、 痛苦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它方面。 5 、 多次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 这里要说的是如果没有出现泛化的话,不管时间持续多久,都不算是严重心理问题。
20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心理问题的哲学治疗方法
guoweihehe 2013-8-23 21:04
心理疾病多来自存在论意义上的错误和不幸——忽视他人,唯我独尊,没有互动的事件和生活。 精彩开始于第80分钟。 我行故我在,生活处处有奇迹 赵汀阳:共在存在论——从我思到我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sG11SVEa2Q/
个人分类: 点滴成长路|26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怎样摆脱春季心理问题
sunbukuan 2013-4-18 12:25
春天是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易出现抑郁、躁狂、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据科学家分析,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人体内分泌也随之变化,代谢旺盛,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变化。   抑郁症是现在社会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抑郁症称为“心灵的感冒”。人们长时间笼罩在抑郁的情绪里无力自拔,不能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加之春天是容易感时伤怀的季节,阳光明媚时,与内心的情绪容易形成对比,阴雨霏霏时,会加重消极的心态,若不注意调整,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摆脱春季心理问题呢?下面雨薇儿就教大家几招,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招 治疗心理疾病 倾诉是关键   “有时候,看心理疾病并不难,就两字——听着。”心理专家曾说,“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能将自己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这些不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将摧毁患者;如果能将自身内心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这些被表现出来的东西将拯救患者。”所以,建议大家,面对有着郁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人,家人朋友应多听听他们的倾诉。   第二招 改善心境 从改变生活环境入手   我们知道,心境是和环境紧密相关的,人清洁了环境,也就美化了心境。平时把房子打扫干净,买一些温馨的小饰品带回家,让房子变成“美丽的家”。还可把窗帘、床单、桌布都换成新的。因为一成不变的气氛很容易让人心灰意冷,改变居家的面貌可使人的精神焕然一新。再买几盆花,因为植物的生长总是给人带来希望和活力。   第三招 “静心修炼” 放松身心 现代人的情绪困扰常常来自于刺激过多,诱惑过多,欲望过多,以至内心无法宁静。而老子云: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大致之意就是让人安静,能静才能回归生命。专家建议,回到家可先洗个热水澡,让自己的身心彻底地放松平静下来,再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自己渐渐进入沉静的状态里,心胸自然会开阔起来。    第四招 芳香疗法   日常生活中,香味能对人的情绪能起到很大的影响。气味学家的研究表明,香味对于调节人的情绪、治疗疾病、保护人体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薰衣草是失眠症患者的良药,它的味道能够改善抑郁症状、祛除紧张、平息肝火外。   2、香橙的味道会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上班族在办公室压抑气氛中产生的紧张、不安感;柚子味有制怒作用。   3、浓郁的姜味可提高应变能力、消除疲劳、增强毅力。   4、还有作为调味料的肉桂,它的香味能使人变得乐观向上。    第五招 旅游疗法   忧郁是一种愁闷的心境,是因精神受压抑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突出特点是看任何问题都从消极、悲观的角度出发,遇事爱往坏处想,容易丧失信心;不愿与他人交往,离群索居,少言寡语;一些细微小事就引起忧愁与苦闷,容易自寻烦恼,常愁眉不展,长吁短叹,情绪低落。外出旅游有较好地消除忧郁的效应,比如旅游能提高人的身心兴奋程度,激发乐趣,调节精神,具有愉悦效应。旅游能促使人体内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使人产生欣喜和镇静。    第六招 饮花茶疗法   上班族随手茶八种,保健提神又养生:   茉莉花+甜菊叶=可调整酸碱平衡增强抵抗力。   薄荷叶+马鞭草=提振精神、消除疲劳。   野菊花+决明子=清肝退火、明目、保健眼睛。   肉桂棒+薄荷叶=感冒、降低血压、滋补心脏。   人蔘花+野菊花=强壮、增强体力、解除疲劳、增强耐力。   迷迭香+仙楂=缓和胃肠胀气及腹痛、头痛。   菩提子+柠檬草+陈皮=焦虑、减轻肌肉及关节的疼痛。   玫瑰花+迷迭香+陈皮=腰酸背疼、能调血气、消除疲劳。
个人分类: 练习写评论|1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理问题
热度 9 cosismine 2013-3-19 16:01
这段时间心理问题很严重,不知道自己可以倚靠的力量在哪里,求上帝是唯一能够让自己安宁下来的办法。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303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研究称常使用电脑手机或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redtree 2012-7-21 13:19
研究称常使用电脑手机或致抑郁等心理问题 来源: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2012-7-20 11:16:17 人们需要限制在电脑屏幕前花费的时间,以免患上精神疾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18日报道,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人员对4100多名年龄20岁到24岁的瑞典男女研究1年后发现,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或手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压力增大、睡眠紊乱以及沮丧抑郁等心理问题。 领导此项研究的萨拉·托米(Sara Thomee)说,电脑与心理疾病之间存在“明显联系”。她说:“经常使用电脑与许多成年人的压力大、睡眠紊乱以及抑郁有关。人们通常很容易在计算机前花费比预计更多的时间,这导致人忽略其他活动和个人需求,加大心理负荷。” 研究还显示,压力大与经常使用手机也有关系,特别是在那些不回短信和电话有种负罪感的人身上体现地更明显。玩电脑游戏的人患抑郁症的危险更大。托米说:“每天玩电脑游戏一两个小时,女性患抑郁症的危险将增加。”研究人员称,人们需要限制在电脑屏幕前花费的时间,以免患上精神疾病。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拖延症【转自豆瓣:你害怕什么】
Liangtengfei 2011-11-20 09:11
关于拖延,自己有过很多次不愉快的经历,以前以为是一个自制的问题,并为此深深自责。但是总体上来说,如同《拖延心理学》开始即说的:「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应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如果不能接受这点,拖延的问题永远改正不了。拖延往往只是症状而已,和很多病症一样,症状本身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当你意识到了拖延之后,实际上发现这不过是冰山一角,就像书中所举的那个例子,就像一颗花园里的蒲公英,看似可以轻易拔起,但是当你尝试的时候却发现它根深蒂固,甚至和你的人格深深地纠缠在一起,想要拔除它将会非常痛苦。 首先要确定的是,究竟什么是拖延?豆瓣上有很多人声称自己拖延,但是其实有的时候只是偷懒和暂时不想去做。如书中所说,真正的拖延是极端焦虑的体验;有时候我们只是将事情延后处理,而不是拖延,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这不是书中探讨的问题。 书中列举的一个标准的拖延流程是这样的: a. 开始,“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b. 过了一段时间,“我得马上开始。” c. 又过一段时间,“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我应该早点开始。”“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我希望没人发现。”) d. “还有时间。” e.“我这个人有毛病。” f. 临近时间点,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不做(“我无法忍受了!”“何必庸人自扰呢?”);做(“我不能再坐等了。” “事情还没有这么糟,为什么当初我不早一点开始做呢?”“把它做完就行了!”) g. 事情结束后,“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这个过程相信拖延者非常熟悉。当然,下一次不可避免的,你依然会再次拖延。书中还列出的一些特征,为了回避正在要做的这件事,除了手上这件事,其他的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去做,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拖延者装着自己很忙,但是却不去那件真正重要的事情。 举个我自身的例子。一般我自己看书的时候,一本书拿到手,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一般三天即可看完。去年有一次要做一个presentation,每个各自挑选一个题目,我自己选择了一个其实并不熟悉的题目,一个关于奥斯曼帝国的。并且自己在心中给定下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自己要把这个做成最好的。我从图书馆把书借来之后,就一直告诉自己要赶紧看完,但是我就是不去看,于是直到这个presentation的前一天,这本五百多页的书,我依然一页都没看。最后,快到两个小时了,仍然还是没有看。我心中无比焦虑,但是依然在悠哉悠哉地做别的事情。 最后一个小时的时候我终于在心中彻底放弃了这个目标,奇怪的是,当自己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现自己能看下去了,当然,这个时候剩下来的时间已经不够我做完这个展示,我只是能看一些书而已。这时候,我自己彻底地意识到,这种拖延远非一个时间管理和自制的问题。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解决,永远解决不了。每个经历过拖延的人,都知道这种经历绝不好受,如果从外人的角度来看,觉得你非常悠哉悠哉,啥都不做,但是只有拖延的人自己知道,心中正在进行的斗争非常痛苦难熬。 那为什么你还是拖延?下次不拖延不就行了么?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与我们想象的相反, 这本书认为,拖延本身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偷懒和自制的问题,而是一个防卫机制,你并不能像甩掉一个包袱一样就此甩掉它。你拖延,是因为拖延能够保护你真正的自我。 「你也许意识到是怎样耽误了你,但是我们觉得,你或许并不了解拖延为你带来了怎样的潜在好处,所以,知道你看清楚拖延是如何服务你的之前,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样,你还是会一再推迟实践我们为你介绍的应对技巧。」 当你意识到拖延已经严重地干扰了你的工作和生活之后,实际上你一定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拖延了,而且书中说,一旦拖延开始,那么就很难停止。如果慢慢回忆的话,我拖延的习惯至少是可以回忆到高中的时候,特别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我自己的作文其实本来不错,但是高中考试的时候作文拿的分数却总是不怎么高,因为我自己往往对自己的作文,有点过高的期待。一般每次考试的时候,语文考试一共两个半小时,但是我一般就花一个小时候把前面的题目都做完,最后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来完成作文,而这其中,大概有一个小时是在所谓的酝酿期间,一直在犹豫、纠结,最后在还有不到半个小时的时候,终于下笔如飞舞,在半个小时之内刷刷刷地把作文给写完了。这样,我就在内心深处给这个完美主义的自我一个答复:我作文分数不高是因为我没有能好好写。 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是拖延,而且,我们高中那种非常紧张压迫式的学习方式,也不允许你有任何自主地,也不会让你的拖延会有多少表现机会,一直到大学之后,这个问题才显现出来,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在紧挨着deadline之前完成任务。我记得考会计学的时候就是最后三个下午把所有的笔记和课程看完,最后得了一个中等的成绩。我用这个回答来欺骗自己,说如果我看的更多,那么一定会考得更好,那么问题是,你为什么没有更用功?为什么一定要回避? 「人们之所以产生拖延的不良习性,是因为他们害怕。他们害怕如果他们行动了,他们的行为会让他们陷入麻烦。他们担心如果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会有危险的结果等着他们。在所有无序和拖拉的背后,他们其实在害怕他们不被接受,以至于他们不仅躲开这个世界,甚至还躲开他们自己。……比起去看清真实的自我所带来的脆弱和无地自容,这样的感受或许更能够被承受得起,拖延是保护他们的盾牌。」 那么,你恐惧什么? 【下面还有几段,觉得不太重要就没转,有兴趣可以看全文链接】 来自:SWX的日记 原文链接: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335509/note/185322770/
个人分类: 科普|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是中国科学家们的心脏?
热度 12 gfcao 2011-8-30 10:05
开学了,不仅又一批基金、稿件要评审,我假期里思考的几个数学问题还没有着落,本学期又有三门课,本想暂时休博一下,可突然心血来潮,又想吵一吵架。想吵架的缘起是一位博主在我博文《任何个人是否当选院士远远代表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后颇有点火药味的评论,既然大家都实名,那就是平等的对话,只要不是有心理问题,我愿意与他辩一辩,因为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 先从匿名游客的一句评论说起,这位游客在我上述博文中说道:“ 匿名 2011-8-29 16:54 如果 “ 任何个人是否当选院士远远代表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 ” , 那么就意味着:取消任何当选者的院士称号也远远代表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 最终:取消所有院士称号也远远代表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 非常正确!赞同!看完感觉有点像数学里面的 “ 原命题为真,你么原命题的逆否命题也为真 ” 味道,博主教数学的,还是教学名师哦。应该懂的 博主回复 (2011-8-29 16:10) : 逻辑向前迈出一步就是诡辩 原命题和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具有完全相同的真伪性。逆否命题没有超出原命题半步,博主别把学生教错了。 这位游客跟我讲起了逻辑,听起来蛮像那么回事,我想在科学网混的人不仅从小学开始学数学,也要学点辩证法的,可从这段评论显然可以看出他的辩证法学的很糟糕,因为最基本的“由量变到质变“的道理都没搞明白。既然是匿名游客,我也就懒得过多的啰嗦。 还是看实名博主的评论吧,不过要声明一下,这里依然是就事论事。一位叫 PoseaFables 的博主评论道: PoseaFables 2011-8-29 22:34 那么也可以说, “ 任何个人是否承认院士评选公正远远说明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 ” ,所以大家都在放屁? 博主回复 (2011-8-29 23:01) : 当然不能根据任何个人的观点来评判。 很遗憾,堂堂的科学网却屡屡有人提出如此可笑的问题,按照这种逻辑,可由一推到所有,简直荒唐之极,啥叫任何个人?啥叫群体?群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难不成科学网成了幼稚园? PoseaFables 2011-8-29 23:14 不能由一推到所有的前提是此 “ 一 ” 和构成所有的其它 “ 一 ” 是基本平等的,比如一棵草死了,不能说明整个草原死了。 但如果此 “ 一 ” 和构成所有的其它 “ 一 ” 相比具有特殊性,则可据此一推到所有,比如一个人的心脏死了,可推出他死了。落选院士很多,唯有饶引起这么大反响,您还认为代表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没有前提地谈逻辑,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弱智。 看来科学网不是幼稚园,因为小孩是可以长大的;很可能是弱智园,因为有些人一辈子就那智商了。 博主回复 (2011-8-29 23:43) : 忘了补充一句: " 落选院士很多,唯有饶引起这么大反响, " 你不知道什么原因?哈哈哈,身为科学网博主居然看不出原因,真让我无话可说。 博主回复 (2011-8-29 23:30) : 假设一下,你崇拜的人当选了,就说明评选是公正的了?荒唐! 博主回复 (2011-8-29 23:27) : 你说得很对,科学网里是有弱智者,啥叫特殊?谁来评判?特殊的人多了?按照什么标准来判断某个人的特殊性?你可别告诉我是奶车、千人之类的,如果你告诉我袁隆平特殊,我承认。 此外还要告诉你也许根本不自知的弱智一面:即使某个人有你说的特殊性,他落选了也未见得是评审不公造成的?一个人落选的原因可能有多少种?你凭什么认定是不公造成的?你参与了评审?还是你了解内情? 最后在告诉你,我的标题只是就事论事,院士 i 评选公与不公大家心知肚明,但公与不公都不能有一个人的当选与否来判断,如果你还是不理解,那你不仅是弱智,简直是愚蠢了。 还有一段评论乃意气之争,就不说它了,请注意红色字体部分。这位博主在其博文中自称毕业于 P 大学,现在华东某大学任教,逻辑问题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大家都懂逻辑。我想就那段红色字体发表一点看法。 首先要做一个声明,我的评论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我与饶毅先生素不相识,也非同行,既不了解他的学术,也不了解他的为人,所以没有资格对饶先生评头论足。不过 PoseaFables 的这段话有点意思:“ 落选院士很多,唯有饶引起这么大反响,您还认为代表不了院士评选是否公正。没有前提地谈逻辑,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弱智。” 我想问一问诸位博主,除了 PoseaFables 先生,还有谁不知道引起反响的真正原因么?那我告诉你吧,如果当初袁隆平先生也在网络上开博客谈及他的院士评选问题,也许会引起更大的反响,如果你还说不明白,那你就真如 PoseaFables 所说了。 PoseaFables 最精彩的话并非是“引起反响”的问题,而是:“ 但如果此 “ 一 ” 和构成所有的其它 “ 一 ” 相比具有特殊性,则可据此一推到所有,比如一个人的心脏死了,可推出他死了。” 有谁不明 PoseaFables 先生的这段话吗?要我解释吗?如果我没有理解错, PoseaFables 先生所说的特殊性该是“人的心脏”。的确,人可以没有大腿,可以没有胳膊,甚至可以没有眼睛,连造人的东东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心脏,如果没了心脏肯定活不成。 PoseaFables 先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谁是中国科学家们的心脏”?我不知道北京大学的教授们有没有一颗他们心目中的心脏?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们,你们心目中有一颗心脏吗?我知道中国的数学目前似乎是没有的。放眼全世界,大概 Hilbert 曾经可以算数学家们的心脏,因为他的 23 个问题影响了数学差不多一个世纪。还有那些号称 XX 之父的人应该也可以称之为 XX 领域的心脏,例如奥本海默也许应该算核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心脏,除此而外我就不甚了了了。科学网博主分布广阔,遍布中国各大主流高校,有谁能告诉我,你们学校的教授、你们所在领域教授心目中谁是心脏? 至少我孤陋寡闻,不知道谁是当今中国科学家们心目中的心脏。 一个人是否得到什么往往取决于很多因素。很多年前,我知道有个老师申报教授,按照当时的教授评审指标,这位老师绝对够教授水平,可多次申报就是不中。或许你认为这是专家组评审不公,但我可以告诉你们,绝不是评审不公的结果,具体什么缘故我就不方便在这里说了,免得有人对号入座,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一些评审中。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想说明,一个人落选的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除非你是知情人,外人的任何揣度都是没有意义的。
个人分类: 杂文|4354 次阅读|29 个评论
寒门学子之殇——本质分析
热度 11 sxyaxy 2011-8-13 12:49
首先必须承认的几点 : 1、寒门指属于低产阶级的一类人。 2、有潜质的寒门学子本博专指能够进入好一点的重点大学的学生。本博中的学子一律指大学 生。 3、寒门学子家境各方面都贫,主要表现在家庭背景、经济需求、人际关系。 4、寒门学子必须和教师教授子女、富人子女、官绅子女等类似于要么父母有着高层次文化, 要么父母有着丰厚的物质财产,要么父母权力在握的子女区分开来。 5、寒门学子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 6、受教育是寒门学子最大可能改变命运的一种途径。 7、有能力有技术、有理论水平不一定有出路。 第3、4点混杂来看 ,说到背景,那就是指职业,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寒门学子,怎么能和教授子女?教授有眼光,不用像农民一样只知道买苦力赚钱,多年的卖苦力已经让这些人看不到知识的用途,自然眼光层次就低了很多。教授的子女的好处就在于他们的子女一般都能成为教授(这点可以从老教授身上得到印证),而贫寒学子呢,有能力又怎么样?想出国,有这个本钱吗?想写高质量的文章,有人指点吗?(关于指点,肯定是被动的想法,但是有多少本科生发表的EI,SCI等是没有经过教授的指点的,为了提高竞争力,这些人甘愿傀儡于被动)南京大学物理系2000级本科生朱涵就是最好的一个辅助论证的例子。 经济需求层面上,这又怎能和富二代竞争?富一代的光环下,富二代学子目前的实力至少不会输于贫寒学子。正当贫寒之士在为房子而苦苦挣扎、为接项目而奔波劳累时,富二代早就掐住了经济的血脉,等吸干后,剩下的就是一具干尸,刘云超也算一个在内,又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人际关系上,官绅子女多好啊,在中国做官,搞不好人际关系就别想做什么官,何况九品芝麻官也要生存啊,不拿点烟酒,怎么行呢(这点可以通过我家乡的一个鳖官得到论证)。人际关系,他们懂,因为这些人是不读书的人或者读了书之后再也没追求的人,整天知道吹嘘拉马,甚至带动了学术界的何炸麻。而贫寒之士,骨子里就受中国教育的影响,受到初中、高中语文中诗人的影响,还有诸多落后于时代的文章,我对这些的评价只有两个字——迂腐。有的学生到了硕士,到了博士,也是由于骨子里的气,不懂得搞好人际关系。 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家庭背景决定着经济需求与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优越的,经济和关系都不差。 论证第5点 。寒门学子为什么有点儿心理问题?就是因为穷,因为自从上大学后,见识广了,真正演变为成年人了,发现自己和别人有很多差距了。这方面有自发诱因,也有他人给的潜意识。比如教师教授的抱怨、家人的贫苦、网络和社会给的压力等等,当然还有个人内心的困惑,个人的不自信,甚至是自暴自弃。总而言之,环境因素激发的成分要多很多。 论证第6点。 我个人看了很多专业、各个层次学校的培养方案。大专、技校教的,往往不学自明;大学教的,往往是从原理上剖析,让学生知道怎么回事,怎么用,这是真技术,理论也是真理论,而不是一些肤浅的东西。由此,接受大学教育,技术层面能够不与科技脱轨(很多课程表面上不相关,其实不然);理论层面上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表面上理论看起来没用,其实是不知道怎么用)。如果说拥有科学与技术不能改变什么,那贫寒学子真的就不该上大学学习这些了,反倒是搞些娱乐倒好,时下的富二代不就是这样吗?娱乐社会,娱乐人生。 2 和7点来看。 有技术不一定有出路,技术不一定代表着市场,代表着财富。有个词“跑项目”,“跑”字用的真是形象,为什么要跑?很简单,因为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多,你不跑,难道还有心思搞“龟兔赛跑”?90年代,微软公司的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跑的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在中国不是自由的,而是由国家控制的,有技术又怎么样,政府的项目照样不让你进,你还是跑到别处去吧。所以,要拿项目,就必须得跑。理论水平方面,教授们,当美国的高校像你伸出摇钱叶的时候,你就不心动?你就不想拥有好的科研环境。想的成分,肯定有。只是当前职位来之不易,况且出去也不一定比如今得到的环境好(这个也有例子为证,一则新闻,说是到国外谋生的教授,为了生存,不得不在饭店打工)。可见,教授们,作为聪明人,不说真话,打些暗语就算了,也只有像曹教授这样的人,才是性情中人,无所畏惧,随心所动。 也许有人会想到先工作,可是HR也不是傻瓜,有技术有水平,没学历,照样逼得你没去处。有学历,没能力,照样气得你半死。 再来看看学子之间的坚强后盾 。高考有人请枪手,难道进入大学就没有枪手吗?大学里的枪手更为可怕,这将使得真正有能力的学子丧失很多机会。大学的任何赛程,选拔,都会出现“枪手”,都会出现不公平。有的人为了能通过选拔,一起讨论或者请别人做。更可怕的是,幕后的操纵者也成为了某个人的投资者。有的教授指导本科生发论文,然后送他们出国不就是为了自己的那么一点点私利吗?这个世界,有人愿买,就有人愿意卖,市场总是会有的,不论是杀人放火,还是奸淫掳掠,一个社会进程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关于这点,可参看一些法制类节目便可得到印证)。关于枪手,其实有很多联想。代发论文是不是枪手?有多少人通过这样的伎俩蒙混过关,升学又提升职位。伎俩千千万,但本质没变——作假。 打个比喻。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尚武的江湖,里面有武学门派、商业老板、朝廷官员,当然还有农民(这里面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农民的子女,如果要想成为一流高手,要先帮着师傅打杂几年,一步一步晋升成为近身弟子(近身弟子肯定有耍阴谋诡计的),这要花多少时间啊,显然,“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肯定是错的,更何况想成为绝世高手,当然要是拜在不入流的门派,不入流的宗师,别指望了,完全是浪费时间。谁愿意冠以“品德高尚,技艺高超”的虚名而把武学精华轻易相传于他人,但至少一点是肯定,写基本类似咒语的秘籍当做商品卖,武学奇才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解密咒语,可是等他知道其中的玄机,别人早就凭着家传秘籍学有所成,从而一跃成为武林盟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这江湖有点古代世袭制的味道,对于现代的江湖而言,寒门子弟基本不可能练就绝世武学,少有可能成为一等一的高手。 教授也是有乐意帮助别人的。有个老教授,60多岁,不嫌弃穷人,很乐意帮助寒门(这个是深有感触的),我猜想老教授真正懂得一个人,活着在这个世界上,寿命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他存在的价值意义所在。 在未扩招之前,寒门学子的前途还是不错的,至少铁饭碗不会丢;在扩招之后,鱼龙混杂,往往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僧混杂不堪,还有企业公司单位的利用职务之便间接招收毫无能力的亲人等等,这个不好说,就是要讲出来,你也懂——潜规则。 最后 ,时下流行的是,“你爸是李刚”,同样,“你爸不是朱建阳”。
608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导师应该学习点心理学
热度 1 dyangdong 2011-7-19 14:59
最近几年,高校中的极端心理问题频发,其中研究生的问题更是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虽然与同年龄人群相比,目前高校的整体事故率还比较低,但是考虑到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这样的现状还是非常值得担忧的。 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学校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导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导师的压力也比较大,使得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师生之间除了学术上的交流以外,少了以往我们做学生时与导师之间存在的那种亲情交流。而且,发表论文的要求和毕业就业的压力给了学生们很大压力,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了。在这样的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就难免了。因此,作为导师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这样就有可能会大幅度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7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学会释放自己
热度 1 wujihua 2011-5-5 21:40
你在早晨起床后准备上班时,是不是时常毫无原因地感觉自己全身无力,提不起精神出门?有没有想赖在床上继续休息或是睡觉?这些经常性的疲劳症状,在国外已经被正式定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还制定了一套对此病症的诊断标准。那么,这种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呢?目前认为是由于长期精神紧张、忧愁、沮丧、焦虑、压抑、愤怒而又得不到休息和松弛造成的。由此不难看出,这又是一种“现代文明病”,也就是说现代化为人类创造诸多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无疑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新问题。 那么如何使自己减轻紧张、焦虑、压力等等这些对身体有害的负性情绪呢?毫不犹豫地说,需要进行充分的心理调节。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很有哲理的西方寓言,用形象的故事来告诉一个人要“释放”自己和“释放”的意义,寓言说:有一只猴子看见铁笼里面放着一个硕大甜美的果子,它伸开手掌刚刚能穿过铁笼,一手抓住甜美的果子。可惜的是,当它想把手收回笼外时,紧握的拳头却怎么也不能穿过铁笼的栅栏。猴子的手困在笼子里,得不到自由,除非它愿意放手,放弃这甜美的果子。从这则寓言里你理解“释放”的含义了吗?放手正是“释放”的意思。 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愿望,很多理想,会面对各种诱惑,也会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对自己有不同的要求。人们会为达到这些愿望执着地追求,不懈地努力。但是随着愿望和需求的不断增高,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然而愿望和需求可以是无穷的,但是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如果在这一昧的追求当中,不懂得释放自己,不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的道理,无疑终究会因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情绪过多,给自己肩上担的担子过重,而将自己累坏,影响心身健康。 释放的含义很深,释放的内容也很宽,如无法实现的理想,过高的欲望,就象那个吃不到的大果子,还是放弃的好,谁能吃到,让它吃去好了。此外,学习接纳自己的缺点,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懂得去接近大自然,给予别人而不是索取等等这些都是在释放自己。 最近在一些小卡片上看到各种美丽的语言,摘其一二,看看这是不是也在教我们去释放:“烦恼是抛不开,但是可以放得下。”;“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使自己因放下而得到休息”。 不过请别误会,释放自己不是让大家都放弃任何理想、追求,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是对自己生活上一种“度”的掌握,是对心理的调整,是健康的一种保证。
个人分类: 苦难生活|1681 次阅读|1 个评论
焦点解决晤谈:重结果?重过程?
honluo 2011-5-2 11:01
SFBT倡导一次咨询精神!这对习惯了传统心理辅导模式的咨询师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平常我们面对来访者时,总会说:“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这也意味着咨询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解决问题!”按照焦点的一次咨询精神,我们会发现这样说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些我们的态度: 1)要消除问题,需要很长时间!——你需要有耐心! 2)能不能解决问题不知道——你不能现在对我抱的希望太大!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传统思维下我们更倾向于“结果导向”,一切以结果来衡量现在。反观焦点解决,则是“过程导向”的,方向比努力和方法更重要,方向对了后,接下来重要的是要走好每一步。而对于结果,焦点则追求的是“努力下的自然结果”。 基于焦点的这种理念,当来访者问我们,这个问题能不能咨询好?我们回答的精神可能是这样的:重要的不是会不会好,而是我们现在可以怎么办,如果每一步都走好了,“期望”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注意:我们的期望是动态的!是随时随地调整的。) 如果只做一次咨询,我们会希望当事人有收获,用Insoo老人家的观点:当事人当有的收获是,有信心走完剩下的旅程,不再需要我们的引导或陪伴。
个人分类: 焦点论坛|3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陆地不去贵族学校
sstone2009 2010-6-15 16:46
陆地很快就要小学毕业,面临着升入初中,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在家长眼里,一定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当然,学校好是一个原则,这点大家很清楚,但是,好的标准是什么?不见得每个家长都清楚。 良好的师资力量、优秀的管理模式、深厚的学校底蕴、普遍的优质生源,等等,这些大概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好学校,好学校就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升入上一级好学校的比例很高!如果加上上学方便,就完美了。 我们首先想到了星海中学,这是一所好学校,升入好高中比例很高的初中,已经在苏州很有名气了,尤其是在园区,已经是所有家长的首选。遗憾的是,今年政策改变了,星海原有的民营学校部分改成了公办,招生减少一些,不再像往年那样公开招录。我们也实在没有门路可循。 于是考虑到了苏州外国语学校,这算是一所贵族学校。我们只是普通家庭,但为了孩子的未来,3万元的费用,还是可以咬咬牙克服的。陆地也去参加了入学考试,学校也通知了录取。但我一开始就反对陆地去这个学校。 陆地不去贵族学校,原因如下: 1 陆地本是就在普通人家出生、成长,不应该去凑个贵族学校的热闹。 2 一个在高中做老师的同学建议,贵族学校的贵族学生很多,对一个初中的孩子来说,难免染上一些攀比富贵的习气。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一些有关见闻也充斥于耳。这个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 3 经济原因当然也是一个原因。我们常跟陆地说,父母挣钱不易,处处要节俭! 陆地不去贵族学校,宁愿在地段学校里,每天半小时步行上学、步行回家,有一帮在小学里就熟悉的同学。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一系列可供寻根的母校,这些学校与家息息相关,甚至就是同地名的,这是应该是在陆地一生中有文化意义的。我特别看好的是,在这个学校里,陆地的同学有民工子弟、有失地农民的孩子、有新苏州人的子女,或许还有不希望进入贵族学校的贵族子弟,那样,在陆地的初中交往人群里,是何等具有多样性啊,陆地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并且学着和他们友善、健康地交往,对他心理发育必定十分有益。 我希望的陆地,能与我一样,普普通通地成长,也去经历些坎坷。在人生的阅历里,丰富多彩即是宝贵财富,我有幸获得一些,也希望陆地同样拥有,甚至比我更多。 不久的九月,陆地就会背着书包,出小区大门,沿着马路人行道,左拐右拐,过斑马线一路小行,到他的初中学校里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杀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harmonism 2010-5-28 14:08
博主按:近日,富士康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我们注意到,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富士康事件标志着所谓的中国模式彻底破产。这说明我们的社会非常清楚导致今天众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然而,也有不少人,特别是某些专家却将自杀问题单纯地归咎于心理问题。有些专家甚至认为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率低于全国的自杀率,很正常。难道他们不清楚,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依然还是社会问题吗?社会把人逼疯了,不去找社会的原因,却说别人心理素质差,如此频繁的自杀,居然被认为是正常的,这是怎样的专家? 以下为2002年写的旧文。 自杀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王洛克   据11月28日的《北京晚报》报道,我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结 果近日公布,全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 。在全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 %,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自杀已经成为我 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报道并称,12月3日,我国第一 个面向自杀群体的医疗机构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将在回龙 观医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个体和自杀者周围人群有了 专业的预防救助门诊。   过去我们一直忽视社会人群自杀问题,也不愿承认问题的严重性。此 次正式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的自杀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报道,在 1995年至1999年全国人口最重要的死因中,自杀已成为继脑血管疾病、支 气管炎和慢性肺气肿、肝癌、肺炎之后的第五大死因。然而,对于如何防 止自杀、降低自杀率的实际措施,各媒体报道几乎都是在宣传要加强危机 干预与心理咨询。诚然,加强对自杀高危人群的干预以及对心理障碍患者 的心理咨询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但是如果仅仅加强这方面的手段而 忽视其它更加重要的方面,那就完全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只能是治标而不 治本。各媒体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杀问题简单地等同于心理问题,从 而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心理咨询从业医生的素质和数 量以及如何让人们调整心态之上。这说明尽管我们已开始正视业已长期存 在的严重自杀问题,但仍然没有去触及导致这一严重问题的社会因素。   实际上,尽管自杀者看起来都是因为精神和心理问题,但除了遗传性 的精神疾患之外,自杀几乎都是因为社会问题造成的。因此,自杀率的高 低也成为国家社会矛盾尖锐程度的反映。一个国家的自杀率越高,表明这 个国家的社会矛盾越严重。各种心理疾患都是各种社会压力作用于各种不 同心理承受能力人们身上而显现的心理不适应症。因此,自杀也就与社会 因素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心态和纠正价 值观来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如果社会问题不解决,持续不断并逐 渐增强的社会压力仍然可以诱发持续并不断增多的自杀现象。因此,解决 自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   此次公布的结果显示,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这显示中国农村存在 着比城市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人口承受着比城市居民更为沉重的社 会压力。这显然是与现实情况相符的。另外,调查还发现,中国是世界上 惟一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 高25%,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 是女性的3倍。这有几个可能的解释,一是农村女性受到的社会压力大于城 市女性承受的社会压力,同时男女不平等使得女性承受的社会压力大于男 性;二是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比男性差,农村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城市 女性更差。显然,第二种解释是没有说服力的,发达国家的男性自杀率是 女性自杀率的3倍这一事实也说明,我们不能因此得出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男性差的结论。退一步说,即使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确实比男性差一些 ,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远高于女性也只能说明发达国家男性承受的社会压 力要远高于女性。因此,用社会压力来解释自杀率比用心理承受能力来解 释更为合理。调查中不知是否有城市居民人群自杀比例的数据,我想下岗 和失业工人的自杀率一定比企业家和白领管理阶层人士来得高。如果有一 个全国的人群自杀比例统计,我想社会弱势群体的自杀率一定也会远远高 于社会上层人士的自杀率。我国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人则要远远低于其他 国家的调查结果也说明,我国人群自杀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社会压力而不 是遗传性精神疾患。   可见,把自杀问题简单地等同于心理问题是片面的,也是回避问题本 质的做法。因此,要防止自杀和降低自杀率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解决社会矛 盾,而不是仅仅加强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所能解决的。要真正达到防止自 杀、降低自杀率的目的,就应该全面建设一个健康的和谐社会,一个人人 自由、平等、心情舒畅的社会就没有自杀的悲剧发生。 2002-12-02, 20:29:55
个人分类: 随笔时评|6861 次阅读|4 个评论
耶鲁大学著名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教授写给研究生的一些忠告
robinchn75 2009-12-19 23:51
Stearns教授的一些犀利的观点,你认同吗? ------------------------------------------------------------ 准备坏的结局。 没人(包括有些教授)会在乎你;主动接近导师。 应该明确为什么你的研究重要。 心理问题会成为最大障碍。 不要选修课程:太低效。 找人批评你的研究计划。 管理你的导师:让他知道你的存在。 在不同的论文形式中选择适合你的挑战方式。 早发文章(署名、合作等有技巧)。 不用小看硕士论文。 经常性发文章,但别太多。 @Zurich ------------------------------------ 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by Stephen C. Stearns Always Prepare for the Worst. Some of the greatest catastrophes in graduate education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by a little intelligent foresight. Be cynical. Assume that your proposed research might not work, and that one of your faculty advisers might become unsupportive - or even hostile. Plan for alternatives. Nobody cares about you. In fact, some professors care about you and some don't. Most probably do, but all are busy, which means in practice they cannot care about you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time. You are on your own, and you had better get used to it. This has a lot of implications. Here are two important ones: 1. You had better decide early on that you are in charge of your program. The degree you get is yours to create. Your major professor can advise you and protect you to a certain extent from bureaucratic and financial demons, but he should not tell you what to do. That is up to you. If you need advice, ask for it: that's his job. 2. If you want to pick somebody's brains, you'll have to go to him or her, because they won't be coming to you. You Must Know Why Your Work is Important. When you first arrive, read and think widely and exhaustively for a year. Assume that everything you read is bullshit until the author manages to convince you that it isn't.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something, don't feel bad - it's not your fault, it's the author's. He didn't write clearly enough. If some authority figure tells you that you aren't accomplishing anything because you aren't taking courses and you aren't gathering data, tell him what you're up to. If he persists, tell him to bug off, because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dammit. This is a hard stage to get through because you will feel guilty about not getting going on your own research. You will continually be asking yourself, What am I doing here? Be patient. This stage is critical to you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o maintaining the flow of new ideas into science. Here you decide wha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roblem. You must arrive at this decision independently for two reasons. First, if someone hands you a problem, you won't feel that it is yours, you won't have that possessiveness that makes you want to work on it, defend it, fight for it, and make it come out beautifully. Secondly, your PhD work will shape your future. It is your choice of a field in which to carry out a life's work.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dynamic of science that your entry be well thought out. This is one point where you can start a whole new area of research. Remember, what sense does it make to start gathering data if you don't know - and I mean really know - why you're doing i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the Biggest Barrier. You must establish a firm psychological stance early in your graduate career to keep from being buffeted by the many demands that will be made on your time. If you don't watch out, the pressures of course work, teaching, language requirements and who knows what else will push you around like a large, docile molecule in Brownian motion. Here are a few things to watch out for: 1. The initiation-rite nature of the PhD and its power to convince you that your value as a person is being judged.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you won't be able to avoid this one. No one does. It stems from the open-ended nature of the thesis problem. You have to decide what a good thesis is. A thesis can always be made better, which gets you into an infinite regress of possible improvements. Recognize that you cannot produce a perfect thesis. There are going to be flaws in it, as there are in everything. Settle down to make it as good as you can within the limits of time, money, energy, encouragement and thought at your disposal. You can alleviate this problem by jumping all the explicit hurdles early in the game. Get all of your course requirements and examinations out of the way as soon as possible. Not only do you thereby clear the decks for your thesis, but you also convince yourself, by successfully jumping each hurdle, that you probably are good enough after all. 2. Nothing elicits dominant behavior like subservient behavior. Expect and demand to be treated like a colleague. The paper requirements are the explicit hurdle you will have to jump, but the implicit hurdle is attaining the status of a colleague. Act like one and you'll be treated like one. 3. Graduate school is only one of the tools that you have at hand for shaping your own development. Be prepared to quit for awhile if something better comes up. There are three good reasons to do this. First, a real opportunity could arise that is more productive and challenging than anything you could do in graduate school and that involves a long enough block of time to justify dropping out. Examples include field work in Africa on a project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your PhD work, a contract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an opportunity to work as an aide in the nation's capital in the formulation of science policy, or an internship at a major newspaper or magazine as a science journalist. Secondly, only by keeping this option open can you function with true independence as a graduate student. If you perceive graduate school as your only option, you will be psychologically labile, inclined to get a bit desperate and insecure, and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give your best. Thirdly, if things really are not working out for you, then you are only hurting yourself and denying resources to others by staying in graduate school.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 in life besides being a scientist, and in some the job market is a lot better. If science is not turning you on, perhaps you should try something else. However, do not go off half-cocked. This is a serious decision. Be sure to talk to fellow graduate students and sympathetic faculty before making up your mind. Avoid Taking Lectures - They're Usually Inefficient. If you already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your field, then minimize the number of additional courses you take. This recommendation may seem counterintuitive, but it has a sound basis. Right now,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This requires active engagement, not passive listening and regurgitation. To learn to think, you need two things: large blocks of time, and as much one-on-one interaction as you can get with someone who thinks more clearly than you do. Courses just get in the way, and if you are well motivated, then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s much more efficient and broadening than lectures. It is often a good idea to get together with a few colleagues, organize a seminar on a subject of interest, and invite a few faculty to take part. They'll probably be delighted. After all, it will be interesting for them, they'll love your initiative - and it will give them credit for teaching a course for which they don't have to do any work. How can you lose? These comments of course do not apply to courses that teach specific skills: e.g., electron microscopy, histological technique, scuba diving. Write a Proposal and Get It Criticized. A research proposal serves many functions. 1. By summarizing your year's thinking and reading, it ensures that you have gotten something out of it. 2.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defend your independence by providing a concrete demonstration that you used your time well. 3. It literally makes it possible for others to help you. What you have in mind is too complex to be communicated verbally - too subtle, and in too many parts. It must be put down in a well-organized, clearly and concisely written document that can be circulated to a few good minds. Only with a proposal before them can they give you constructive criticism. 4. You need practice writing. We all do. 5. Having located your problem and satisfied yourself that it is important, you will have to convince your colleagues that you are not totally demented and, in fact, deserve support. One way to organize a proposal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is: a. A brief statement of what you propose, couched as a question or hypothesis. b. Why it is important scientifically, not why it is important to you personally, and how it fits into the broader scheme of ideas in your field. c. A literature review that substantiates (b). d. Describe your problem as a series of subproblems that can each be attacked in a series of small steps. Devise experiments, observations or analyses that will permit you to exclude alternatives at each stage. Line them up and start knocking them down. By transforming the big problem into a series of smaller ones, you always know what to do next, you lower the energy threshold to begin work, you identify the part that will take the longest or cause the most problems, and you have available a list of things to do when something doesn't work out. 6. Write down a list of the major problems that could arise and ruin the whole project. Then write down a list of alternatives that you will do if things actually do go wrong. 7. It is not a bad idea to design two or three projects and start them in parallel to see which one has the best practical chance of succeeding. There could be two or three model systems that all seem to have equally good chances on paper of providing appropriate tests for your ideas, but in fact practical problems may exclude some of them. It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discover this at the start than to design and execute two or three projects in succession after the first fail for practical reasons. 8. Pick a dat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your thesis and work backwards in constructing a schedule of how you are going to use your time. You can expect a stab of terror at this point. Don't worry - it goes on like this for awhile, then it gradually gets worse. 9. Spend two to three weeks writing the proposal after you've finished your reading, then give it to as many good critics as you can find. Hope that their comments are tough, and respond as constructively as you can. 10. Get at it. You already have the introduction to your thesis written, and you have only been here 12 to 18 months. Manage Your Advisors. Keep your advisors aware of what you are doing, but do not bother them. Be an interesting presence, not a pest. At least once a year, submit a written progress report 1-2 pages long on your own initiative. They will appreciate it and be impressed. Anticipate and work to avoid personality problems. If you do not get along with your professors, change advisors early on. Be very careful about choosing your advisors in the first place. Most important is their interest in your interests. Types of Theses. Never elaborate a baroque excrescence on top of existing but shaky ideas. Go right to the foundations and test the implicit but unexamined assumptions of an important body of work, or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a new research thrust. There are, of course, other types of theses: 1. The classical thesis involves the formulation of a deductive model that makes novel and surprising predictions which you then test objectively and confirm under conditions unfavorable to the hypothesis. Rarely done and highly prized. 2. A critique of the foundations of an important body of research. Again, rare and valuable and a sure winner if properly executed. 3. The purely theoretical thesis. This takes courage, especially in a department loaded with bedrock empiricists, but can be pulled off if you are genuinely good at math and logic. 4. Gather data that someone else can synthesize. This is the worst kind of thesis, but in a pinch it will get you through. To certain kinds of people lots of data, even if they don't test a hypothesis, will always be impressive. At lea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you worked hard, a fact with which you can blackmail your committee into giving you the doctorate. There are really as many kinds of theses as their are graduate students. The four types listed serve as limiting cases of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Doctoral work is a chance for you to try your hand at a number of different research styles and to discover which suites you best: theory, field work, or lab work. Ideally, you will balance all three and become the rare person who can translate the theory for the empiricists and the real world for the theoreticians. Start Publishing Early. Don't kid yourself. You may have gotten into this game out of your love for plants and animals, your curiosity about nature, and your drive to know the truth, but you won't be able to get a job and stay in it unless you publish. You need to publish substantial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refereed journals. Without them, you can forget a career in science. This sounds brutal, but there are good reasons for it, and it can be a joyful challenge and fulfillment. Science is shared knowledge. Until the results are effectively communicated, they in effect do not exist. Publishing is part of the job, and until it is done, the work is not complete. You must master the skill of writing clear, concise, well-organized scientific papers. Here are some tips about getting into the publishing game. 1. Co-author a paper with someone who has more experience. Approach a professor who is working on an interesting project and offer your services in return for a junior authorship. He'll appreciate the help and will give you lots of good comments on the paper because his name will be on it. 2. Do not expect your first paper to be world-shattering. A lot of eminent people began with a minor piece of work.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reported in the average scientific paper may be less than you think. Work up to the major journals by publishing one or two short - but competent - papers in less well-recognized journals. You will quickly discover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reputation of the journal, all editorial boards defend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 with jealous pride - and they should! 3. If it is good enough, publish your research proposal as a critical review paper. If it is publishable, you've probably chosen the right field to work in. 4. Do not write your thesis as a monograph. Write it as a series of publishable manuscripts, and submit them early enough so that at least one or two chapters of your thesis can be presented as reprints of published articles. 5. Buy and use a copy of Strunk and White's Elements of Style. Read it before you sit down to write your first paper, then read it again at least once a year for the next three or four years. Day's book,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is also excellent. 6. Get your work reviewed before you submit it to the journal by someone who has the time to criticize your writing as well as your ideas and organization. Don't Look Down on a Master's Thesis. The only reason not to do a master's is to fulfill the generally false conceit that you're too good for that sort of thing. The master's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1. It gives you a natural way of changing schools if you want to. You can use this to broaden your background. Moreover, your ideas on wha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roblem will probably be changing rapidly at this stage of your development. Your knowledge of who is doing what, and where, will be expanding rapidly. If you decide to change universities,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do it. You leave behind people satisfied with your performance and in a position to provide well-informed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You arrive with most of your PhD requirements satisfied. 2. You get much-needed experience in research and writing in a context less threatening than doctoral research. You break yourself in gradually. In research, you learn the size of a soluble problem. People who have done master's work usually have a much easier time with the PhD. 3. You get a publication. 4. What's your hurry? If you enter the job market too quickly, you wont be well prepared. Better to go a bit more slowly, build up a substantial background, and present yourself a bit later as a person with more and broader experience. Publish Regularly, But Not Too Much. The pressure to publish has corroded the quality of journals and the quality of intellectual life. It is far better to have published a few papers of high quality that are widely read than it is to have published a long string of minor articles that are quickly forgotten. You do have to be realistic. You will need publications to get a post-doc, and you will need more to get a faculty position and then tenure. However, to the extent that you can gather your work together in substantial packages of real quality, you will be doing both yourself and your field a favor. Most people publish only a few papers that make any difference. Most papers are cited little or not at all. About 10%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receive 90% of the citations. A paper that is not cited is time and effort wasted. Go for quality, not for quantity. This will take courage and stubbornness, but you won't regret it. If you are publishing one or two carefully considered, substantial papers in good, refereed journals each year, you're doing very well - and you've taken time to do the job right. Acknowledgements Thanks to Frank Pitelka for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Ray Huey for being a co-conspirator and sounding board and for providing a number of the comments presented here, to the various unknown graduate students who kept these ideas in circulation, and to Pete Morin for suggesting that I write them up for publication. http://www.yale.edu/eeb/stearns/index.htm
个人分类: Science|750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