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迷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迷恋印度
热度 6 Ecosinic 2017-8-10 10:13
我没去过印度我不了解印度,所以,我不会迷恋印度。 但迷恋印度的人很多,不仅有中国人,更有大批西方人。 中国人迷恋印度,一方面是因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实在太大太深。从其传入中国到繁盛的唐代,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来自印度的佛教经典对中国文学的语言、文学表达形式等的演进都有重要影响,更不用说一些中国人特别熟悉的神仙鬼怪小说中的故事原形亦有来自印度。所以,很多中国人认为,印度是有真经的地方,是可以朝圣的地方,是天竺,是西方极乐,是一些中国人或某些中国思想的根之所在。尽管这一切都是过往的事,因为,佛教早就被印度人所抛弃,旧时佛教的繁华不再,甚至如今印度要找一些几百年前的记载也得到中国来,但这些仍然不能阻止有些中国人想去印度,试图找回其迷恋过的那些旧日的繁华。但那个消失的佛国早就没有往日的荣耀。另一方面,有些人迷恋的是印度文化的多元与异域情调,这是人之常情。而商人们看重的则是市场前景。 中国的政治精英一直认为,印度是第三世界,是仅次于中国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世界事务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诉求,是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所以,他们总想双手拥抱印度这个国家,好形成合力,与单极的世界、霸权的国家作斗争。但印度的精英和政治家从来没有这样想过。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对世界的事务有自己固执的想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作为一个在独立前GDP就能占大英帝国一半的大国,为什么不能在世界事务或亚洲事务中当老大,为什么不能走自己的路,要陪着落后的中国一起干?这是印度从印度所谓的精英到一般民众的真实想法。 独立之后的印度,由于所谓的价值观相同,一直受到西方世界的迷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西方更将印度作为抑制中国的前哨,而在中国变得更加强大以来,联合印度以抑制或平衡中国的影响更是一些西方所谓政治家最喜欢玩的把戏。不仅西方,日本,新加坡也有同样的思维,玩同样的把戏。 西方(如今要添上新加坡、越南、日本)总幻想着印度崛起、强大,以抗衡日益强大的中国,成为所谓亚洲的守卫者。因为,以他们的思维,认定中国强大后将是入侵者,规则的破坏者。所以,必须有一个可以抗衡中国这个入侵者力量或破坏力量的国家。在亚洲也只有印度有这个体量,有这样的能力,也是可以寄予厚望的国家。 只是西方,即使殖民过印度几百年的英国也不了解,他们迷恋的印度不是真实世界的印度,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印度一直没有到来,目前看来仍然是遥遥无期。 英国人殖民印度时靠的是几千自己人和少量(几万吧)高种姓的统治者,这些人把原本不是一个统一国家而是一些大小不同部落圈在一起组成了印度。在英国人离开后,那些高种性的统治者继承了权利,作为统治者,他们认为自己从英国人那里学到治国良方,学到了民主政治,学到了西方的文化,他们要高人一等,不仅仅种姓高,而是文明与进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他人;不仅如此,他们还舍不得放弃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对印度社会进行改造,对印度人民进行教育。这使得这批所谓文明人领导的印度表面上进入了民主国家,实际上仍然是官僚国家;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从语言文字,宗教,风俗习惯,到各帮的法律、税收(最近魔笛政府统一了税收)都各行其是的国家。甚至在国会(或联邦院)大小党派有几十个(2011年36个),政府一般是二十多个党派的联合政府,这使得政府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不仅慢,相互制约也极为常见。 由上层官僚和既得利益者把持的印度不能算是一个现代的国家,更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没有统一的文化,没有统一的追求,也很难走上经济上的强国,但却是一个很容易走上军事上冒险的军国主义国家。但由于披着民主政治的外衣,自独立以来,就是西方的宠儿,即使有时有些胡闹,西方也不当回事。不仅如此,印度统治者一直以为自己是西方的同路人,或者至少是大英帝国当年在东方的版图和利益的继承者,所以大国之梦一直未醒,更多的时候认为有西方的支持,在亚洲充个老大是没有问题的。 正是双方的需要使西方迷恋着印度,而印度也时刻恋着西方。但这种关系是不牢靠,看重实际利益的西方人不会为印度实现大国梦添砖加瓦雪中送炭的,卖点军火捞些钱财才是西方人最愿意干的事。印度人明白吗?至少目前不清楚。
个人分类: 杂谈|2903 次阅读|8 个评论
不必迷恋【世外高人】
热度 8 outcrop 2013-1-24 08:34
最近好像又流行挖游客的底,哈哈~我也很欣赏其中的几位,但没觉得那么神秘或抬高他们。 游客博友们身份上的神秘感,很可能给他们加分不少。 匿名游客之所以经常能显得真知灼见,一方面因为其本身的学问和见识;另一方面也可能针对博文主题,有后发的优势。 但匿名游客一旦开博、写博,放在阳光下大家一起晒;可能和一些开博的朋友也差不多——这里要表达的意思的,很多开博的老师同学的见识学问也很好,但不容易给人认同感。 所以我经常认为,没什么世外高人,高人们都在世间,都在世间世俗的活着; 因为很多东西,不入世,根本就无法存在,包括思想。 我们喜欢挖掘世外高人,也许喜欢的是那种感觉,未必是高人本身——也许他们只是某某博主的一个马甲。 人的心理有时候很奇怪。 不过既然选择了游客,我们还是尊重游客的选择吧 ,没必要挖太多;留一点想象的空间,也许更快乐。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4341 次阅读|22 个评论
英文歌曲Fascination(迷恋)配世界城市建筑风光图片-ppt格式
gongshiliang 2010-10-3 16:26
英文歌曲Fascination(迷恋) 配世界城市建筑风光图片(ppt格式) 点击欣赏: 英文歌曲Fascination(迷恋)
个人分类: 异域风情|51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怎么用电脑?
gl6866 2010-7-7 10:55
电脑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玩意儿了,无论是在办公室办公,还是在家里打游戏上网聊天等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有人甚至这样说,下班到家的头两件事,一是脱鞋;二是开电脑。由此可见,电脑对我们的影响之大。可是,久而久之,问题也随之而来。眼睛花得早了,颈椎病来了,还有其他方面的疾患都与电脑的使用有关系。所以,除了注意把要过渡迷恋电脑之外,还要注意用电脑的正确姿势,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或少出现所谓的电脑病。 1.头和脖子应保持直立,或者与身体保持同轴(不要向前或向后弯腰)。 2.头、脖子和躯干应保持朝向正前方,不要扭曲。 3.躯干应与地面垂直,可以向后靠在靠背椅上,但是不能向前弯腰。 4.肩部和上臂应该与躯干保持同轴,通常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要处于放松状态。 5.上臂和肘部应靠近身体,不要伸出。 6.前臂、腕和手应该伸直,保持同轴,与上臂大约呈90度角。 7.腕关节和手应伸直,不要向上或向下弯曲,或者向小指的方向倾斜。 8.大腿应与地面保持平行,小腿应与地面保持垂直状态,大腿可稍微比膝盖高一些。 9.脚平放在地面上或放在一个稳定的搁脚板上(宜家家居有卖)。 你迷到这个程度了吗?
个人分类: 美食健康|3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NS:“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热度 2 boxcar 2009-12-21 10:09
吕喆 NS是Nature和Science两大著名杂志的简称,这两个杂志连同其他一些高影响因子(IF)的SCI收录期刊在中国都是被看得很高的炙手可热的牛杂志(我戏称之为:牛杂)。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界,哪位先生或女士如果能在这些牛杂志上发一篇文章,那就立刻成为牛人,年龄稍大(较有资历的教师)发了就成了大牛,小孩(年轻人、学生)发了立刻也就是小牛了,当然,要事先声明一点,发NS是成为牛人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因此,NS曾经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痛长期没有本土出产的NS文章,最近若干年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快乐,这种快了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终于有了(NS),而且逐渐多了,甚至已经通过从娃娃抓起【1】做到了本科生发Nature了【2】,这难道不是一个重大的喜讯么?! 中国之所以如此看重NS,是因为它们构成了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有没有、有多少发表在这些牛杂志的文章,决定了高校的排名,决定了人的身份和层次,因为有了NS,职称、头衔、奖励将排着队向作者走来,所以NS这些年来一直被看得很重,不但发表的文章被重视,就是有苗头要发的文章也一样会被关注甚至不失时机地开始宣传造势。NS的文章的另一个重要之处是可以引领学术研究热点,一个领域相当多的研究人员会跟着NS的文章去做工作,这在每年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立论依据部分的参考文献中可见一斑(在里面列上仨Nature俩Science的,呗儿有面子!),也正是由于这种跟踪研究的蓬勃开展,多跟踪、多做、多写也就必然要多引用,从而造就了Nature和Science的超高IF传奇。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传奇偶尔也不灵了一把,据说最近某位发过Science文章的海龟竟然不幸被海带化了(个中原因很复杂),这多少让人开始怀疑NS对人才待遇影响的充分性了。NS上的某些牛人牛文由于不能被其他人重复而遭受质疑,甚至最终导致了一些学术不端的黑幕被揭开【3】。由于NS上有一些哗众取宠、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文章的存在,我的一位前辈大师兄(他在美国的某大学当教授,科研做得很好,治学也非常严谨)某次回国时曾经在饭桌上说过这样一句话Nature和Science上的很多文章不好用。 有鉴于此,我套用一句最近网络上很火的流行语来评价NS,那就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这个传说非常动人,但这个传说却也非常残酷和难以琢磨。听说投稿到NS的文章据说90%会被迅速锯掉,很多是没有送审就被编辑锯掉的,够残酷吧?!面对有些发在NS上的学术文章,资深的研究者的眼球象其他人一样被吸引过去了,却在里面找不到有足够学术价值的东西,于是发出就这结果也能发NS的感慨,够难以琢磨了吧?!我们的学术是需要探索自然(nature)和研究科学(science)的,但不应该以在Nature和Science两个具体的、大牌的、综合性的牛杂志发表所谓的牛文章为目标,年轻的学人更不要以每周去读NS文章为自豪【4】,因为 Nature以外其实有更广阔、更真实的自然,Science的周围是更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期刊 。 参考文献: 【1】徐文: 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真可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051 【2】王修慧: 俺也来谈谈本科生上Nature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054 【3】舍恩事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2059106.htm 【4】王鸿飞: 可不可以不读Science和Nature论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8595
个人分类: 科研|17059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