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百度百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经典语录--来自百度百科词条:关键词:优米网,王利芬
热度 1 WeiQin 2011-7-13 17:21
经典语录--来自百度百科词条:关键词:优米网,王利芬 原文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2976735.htm   让我折服的永远是精神和人格的魅力。    让我感动的从来都是做人的真诚。    让我佩服的一直是过人的智慧。     我相信,这些东西才真正是人类的精华所在,它当然是我在生命的雨季时的缕缕阳光。     我曾经在学校读了二十三年的书,然而每一本书都不如与一个智者的谈话精彩,这种谈话不仅可以开采出心灵的富矿,同时也可以尽情地阅读他(她)周身的空气,那种愉悦感真难以言传。     我是一个喜怒皆形如色,从面部表情可以长驱直入看到我心灵深处的人,不知暗暗发过多少誓要改掉这种一眼见底的现状,变得有城府变得深沉,但总不奏效,已过而立之年恐怕早已定型,再说许多看似有成府的人想什么我似乎也知道,所以也就变本加厉,索性直来直去也许这可能是许多人愿意与我谈话的原因吧。    1、 一个人起点低不可怕,不学习、不反思、不领悟最可怕;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自已的局限性,没有反省能力,就没有学习能力,也就是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读后感:起点低是客观因素,起点本身不可改变,但一只鹰能飞上多高的天空却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多学习,就好比老鹰需要不断长出新的羽毛;多反思,就如同老鹰需要根据天气状况不时调整速度;而领悟,就是|“温故而知新”中的新点、亮点,也是反思的精华所在。我们创业者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自已是否深刻了解。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了解外在事物,不如首先了解自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有能力改变自己,获得持续发展,进而发展事业。    2、我早上问我六岁的女儿,什么东西力气最大,她先说是超人,后说是大力士。当我都摇头后,她竞然蹦出一句说是小草,这真是天才的回答!小草的力气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这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读后感:新生的创业者就如同压在石块下的一株瘦弱小草,面临着众多压力:孤身奋战、资源短缺、无前车之鉴(创业者走的是“前无古人|”的路),创意有限后备不足,甚至还有社会的不理解,创业的风险等等……面对这么多困难,我们需要一个个去克服,如果没有小草的“力气”,怎么可能成功呢?反过来,我们每个创业者都要向小草学习,能屈能伸,有韧性,不达目的不罢休。    3、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地是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于与世界或者说与发达国家的日益融合后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可逆转的加深,来自于新技术带来的各方面的看得见的冲击。看不到这两者一天天对我们生活形态的改变,或者不清楚改变的主要方向,我们迟早会在时代这条河流的急速冲撞中失去脚下的所赖以站立的土壤,就像山洪冲走山坡一样势不可挡。    ——读后感: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其变化之快甚至超于种子发芽、花苞绽放,如果不具备一颗与时俱进的心,则很可能因为承受变化而产生胆怯、逃避情绪,那么,别说创业,连自立于社会都是难题。与时俱进不是空话,更不是政治论调,是创业者开辟事业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一点积淀,我们就会变成井底蛙,守在干枯的深井郁郁而终……    4、心中无敌,天下无敌。当一个人眼中有许多仇敌时,这个人其实不处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    ——读后感:人生存于世就是竞争的结果(进化论),商业竞争更是不可避免。如果把每一个竞争者视为敌人,那么我们将敌人遍天下,面对千军万马的敌人,我们的思想是被动的,心态是狭隘的,行动上也不可能大胆创新——如此一来,创业无可创,不如回家躺土炕。当我们心中无敌,带着积极健康的心态正视行业竞争,面对错误勇于知耻而后勇,除了证明心胸的豁达,更能因此吸取无限外力,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2316 次阅读|2 个评论
4种 服务入口(主页) 对比
tengyi1960 2011-7-8 10:57
对比1 中科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7%A7%91%E9%99%A2%E5%9B%BD%E5%AE%B6%E7%A7%91%E5%AD%A6%E6%95%B0%E5%AD%97%E5%9B%BE%E4%B9%A6%E9%A6%86 对比2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752623.htm 对比3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http://www.las.ac.cn/ 对比4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http://www.las.cas.cn/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19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领风骚三五天
热度 1 wcswolf 2011-6-28 08:59
你方唱罢我登场 各领风骚三五天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百度百科) 养生图 食疗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通常认为,食物是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可食性物质。也就是说,食物最主要的是营养作用。其实不然,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食物本身就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养”和“治”方面的特性。(百度百科) 养生大师——张悟本 张悟本大作 养生达人——李一 李一道长 健康教母——马悦凌 马悦凌大作 马悦凌称能治渐冻人还要攻克 艾滋,真是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以上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张悟本、马悦凌、李一,好一幅圣父、圣母、圣子图,每个神人都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的气势,来势汹汹、逃之夭夭。绿豆、茄子、阿胶、泥鳅,普普通通的食物到了他们手上就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神器”,呜呼哀哉,气死中医、气跑西医,称王养生、称霸食疗,目的只有一个——捞钱。纸包不住火,露多大脸现多大眼,但我相信,这个名单还会开列下去的,因为一代新人换旧人,社会需要慰籍、媒体需要眼球、百姓需要保命、博客需要谈资…… “事实上,单凭经验是对付不了降神术士的。因为,那些‘高级的’现象,只是在有关‘研究者’已经着迷到正象克鲁克斯自己天真无比叙述的那样,只看得到他应当看到的或希望看到的东西时,才能够显现出来。第二,降神术士毫不在乎成百件的所谓事实已经暴露出是骗局,成打的所谓神媒也被揭露出是一些平凡的江湖骗子。除非把那些所谓奇迹一件一件揭穿,否则这些降神术仍然有足够的活动地盘。”——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35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中国实行彻底的低碳生活,貌似很遥远!
热度 1 cuilanzi 2011-6-10 21:22
何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百度百科解释为:“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 二氧化碳 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 大气 的污染,减缓 生态 恶化,主要是从 节电 节气和 回收 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我们能否不用电、不用气甚至不用任何产生二氧化碳的物品?想要做个肯定的回答,似乎比让美国人停止反恐一样难。 那我们可否尽量减少电、气以及高奢侈品的使用?可全世界看到中国发展最快的不是内在素养的提高,而是对高消费品、奢华品的高攀比度和高追求度。吃穿住行,是看得见的消费。日常人们总会忽略的消费,恐怕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估计也没有人说可惜吧!我们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我们飞速发展的高铁事业、我们快速发展的公务员队伍、我们急速发展的房地产事业……即使有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摇篮之称的欧洲也不敢与现今中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相抗衡。我们的高铁事业终于走在了世界前列,让老美老欧都刮目相看,但一个事业铸就一批蛀虫,这不得不说事业的悲哀吧!考公务员成为全民的事业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最尖端的人才全部去当官了,还有谁去创造生产力,创新高新技术,发展科学,促进科学?房价的膨胀绝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而是一种畸形发展,它成为地方政府变相敛财的工具,这不能不说中国特色的发展太具有中国特色了。这些难道不是高碳生活的衍生物? 在大家都不提倡低碳生活的环境里,你提倡低碳实行低碳,被别人认为是怪人、不合群之人、神经病、毛病……任何用于骂人的话似乎都成为你的代名词了。想要说,我可以,就得学会让身体随时能适应那种突然之间感到的崩溃! 吃素,穿棉衣、麻料,住茅屋、木屋,步行……貌似很低碳,但在中国似乎有些困难。吃素,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可真正的原生蔬菜和水果,价格可是比现在所谓用激素或者大棚培育的蔬菜要贵好些倍;纯棉纯麻的衣物,可是高档作料,纯手工的服饰,岂是一般人享用的;茅屋、木屋,即使你想要过《瓦尔登湖》里主人公所过的生活,那还得申请土地、森林使用权利,至于四合院、独门独户,古人或者过去老百姓住的屋子,那可是现在富人才能住的别墅级别的地方,一般人只能住在像笼子一样的公寓里或者所谓的小区里;步行,也许是唯一可以付诸实施的行动,可那得要分场合啊,除非你时间多得可以用来不断浪费…… 那种泡一杯茶、晒一天太阳、发一天呆的人,与那种马不停蹄、不断为生活奔波劳累的人相比,其幸福指数孰高孰低呢?上帝也许早知道这样的比较了,所以他让这两种人都存活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像虫豸一样生活,做小草,做蚂蚁,或者做一只快乐的猪,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中早就给予了人们暗示。 低碳生活,想要说爱你不容易!但哪怕是一步的努力,相信真正崇尚生活的人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抉择的!
个人分类: 感悟过程|1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Linux开机执行顺序 [转载]
rasin 2011-6-4 10:09
按:有时需要设置系统启动时自动执行的命令,如挂载网络文件系统、同步用户账号数据、开启软件许可管理等等,因此,熟悉Linux开机的过程十分重要。故转载网文如下。 (多数磁盘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分区,每个分区中有一个独立的文件系统。磁盘的0号扇区称为主引导记录(MBR),MBR的结尾是分区表,该表给出了每个分区的起始和结束地址。表中的一个分区被标记为活动分区。在计算机被引导时,BIOS读入并执行MBR。MBR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活动分区,读入它的第一块,称为引导块,并执行之。引导块中的程序将装载该分区中的操作系统。《现代操作系统》中文版p228。) (引导扇区是每个分区(Partition)的第一扇区(我想,这个"引导扇区"就是《现代操作系统》里面说的"引导块"。),而主引导扇区MBR是硬盘的第一扇区。MBR不属于任何一个操作系统,也不能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磁盘操作命令来读取它,但可以通过命令来修改和重写。百度百科。) 1. 加载 BIOS 的硬件信息,并取得第一个开机装置的代号;(启动电源后,主机第一步先做的就是查询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信息,了解整个系统的硬件状态,如CPU,内存,显卡,网卡等。BIOS是一组固化到计算机内主板上一个ROM芯片上的程序,它保存着计算机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 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 2. 读取第一个开机装置的 MBR 的 boot Loader (亦即是 lilo, grub, spfdisk 等等) 的开机信息;(MBR 的 512 bytes 可分为两个部份 , 第一个部份为 Pre-Boot 区 , 占了 446 bytes ; 第二部份是 Partition Table , 占了 66 bytes 。 Pre-Boot 区的作用之一 , 就是去看看那个 Partition 被标成 Active , 然後去读那个 Partition 的 Boot 区。) (LILO是现在许多Linux缺省的引导程序,它的全称是Linux Loader,拥有很强大的功能。Grub 也是一个多重启动管理器,它的全称是Grand Unified Bootloader。Grub的功能与LILO一样,也是在多个操作系统共存时选择引导哪个系统。它可以引导很多PC上常用的操作系统,其中就有Linux、FreeBSD、Solaris、Windows 9x、Windows NT;可以载入操作系统的内核和初始化操作系统;可以把引导权直接交给操作系统来完成引导;可以直接从FAT、minix、FFS、ext2或ext3分区读取Linux内核。) 3. 加载 Kernel 操作系统核心信息, Kernel 开始解压缩,并且尝试驱动所有硬件装置; 4. Kernel 执行 init 程序并取得 run-level 信息; 启动等级不同,其运行脚本(也就是服务)会不同。默认的等级有以下几项:   0 - halt (系统直接关机)   1 - single user mode (单人模式,用于系统维护时使用)   2 - Multi-user, without NFS (类似3模式,不过少了NFS服务)   3 - Full multi-user mode (完整模式,不过,是文本模式)   4 - unused (系统保留功能)   5 - X11 (与3模式类似,不过,是X终端显示)   6 - reboot (重新开机)   (不要选择0或4,6 否则进不了系统) 5. init 执行 /etc/rc.d/rc.sysinit 档案; 系统知道自己的启动等级后,接下来不是去启动服务,而是先设置好主机运行环境。读取的文件 是/etc/rc.d/rc.sysinit文件。那究竟要设置哪些环境呢? 设置网络环境/etc/sysconfig/network,如主机名,网关,IP,DNS等。挂载/proc,此文件是个特殊文件,大小为0,它是在内存当中。根据内核在开机时的结果/proc/sys/kernel/modprobe,开始进行周边设备的侦测。载入用户自定义的模块/etc/sysconfig/modules/*.modules。读取/etc/sysctl.conf文件对内核进行设定:设定时间,终端字体,硬盘LVM或RAID功能,以fsck进行磁盘检测。将开机状况记录到/var/log/dmesg中。(可以用命令dmesg查看结果) 6. 启动核心的外挂模块 (/etc/modprobe.conf); 7. init 执行 run-level 的各个批次档( Scripts ); 不同的run-level会有不同的服务启动。到/etc/rc.d目录中,不同的level会有不同的目录。如启动3模式,会有个rc3.d目录,里面就保存着服务。其中,S(start)开头的表明开机启动,K(kill)开头的表明开机不启动.数字表示启动顺序.数字越小,启动越早。注意,他们都是连接到etc/rc.d/init.d/目录中的相关文件。所以,想手工启动某一服务,可以用"/etc/rc.d/init.d/某个服务 start"启动。相反,我们也可以把某个服务ln(链接命令)到不同run-level的目录中,记得打上S或者K+数字。 8. init 执行 /etc/rc.d/rc.local 档案; 9. 执行 /bin/login 程序,并等待使用者登入; 10. 登入之后开始以 Shell 控管主机。
3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揭示如何制造时间反演光脉冲
热度 1 hxgwzu 2011-6-2 12:37
科学家揭示如何制造时间反演光脉冲
光子晶体是指具有光子带隙(Photonic Band-Gap,简称为PBG)特性的人造周期性电介质结构,有时也称为PBG光子晶体结构。 光子晶体的带结构(band structure)可以支持相反方向的脉冲传播(pulse propagation),如图所示的红色箭头方向。最近,科学家已成功描述了如何使用这种带结构实现100%效率的脉冲时间反演( time reversal )。 利用光子晶体这种周期系统的性质,实现超短电磁脉冲的有效时间反演,意义重大。由于时间反演脉冲在进化时如同时间逆向而行一样,因此时间反演可以消除早期产生的任何扭曲和散射(distortions or scattering),而无关脉冲所经历的介质如何。 时间反演宽带脉冲的能力,潜在的应用包括:医学超声(medical ultrasound)、光学传输( optical communications )、超视(superlensing)、超速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ultrafast plasmonics),以及生物成像(biological imaging)等等,也许应用范围可以更广,甚至用于目前仍未可及的系统,例如量子系统( quantum systems )。 有关的最新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学国际权威刊物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是由著名的“隐形斗篷”研究先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John Pendry教授领衔完成的。 Reference: (1)Yonatan Sivan and John B. Pendry. “Time Reversal in Dynamically Tuned Zero-Gap Periodic System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06, 193902 (2011). DOI:10.1103/PhysRevLett.106.193902 (2)视频: 光子晶体 ( 3)科学网相关博文: 光子晶体1 光子晶体2
个人分类: 分享|5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心授课不等于全心投入教学
热度 1 王中任 2011-5-25 13:48
来自云南大学尹老师的“全身心投入教学是一种毁灭”,就像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郊区的一阵枪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连我所在的这个地处襄阳的一所二本院校的老师们也深受震动。 大学教师不搞教学,就没有教学就没有老师存在的必要。"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学为本",这些大师们唱歌似的常谈的话,不是空洞和苍白的。 至于大学教师为什么要做科研?曹大师在其博文"高校教师有多少精力用于教学?"中,对广义教学与狭义教学,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论述。 我的问题要回到什么是教学,如何界定教学。教学是不是就是云大尹老师所说的备课、授课呢?百度百科中对教学有这样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可见,教师仅仅花1/3的时间来把课讲好还是远远不够的,那还远远不是教学的实质,是不符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这句关于教学的著名论点。就算你把课讲得天花乱坠,年年得奖,不见得是好的教学,花再多的功夫也是枉然,因为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创设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加速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素质的提高。 其实,在教学型本科院校里,大多数老师在教课上花的精力都超过了1/3,教学资历浅的老师甚至能达到1/2以上。 因为是大学教师,所以一定要授课。但是大学教师要还研究教学学术,而不仅仅是科研。教学学术的重点就是探索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加速掌握知识与技能。对于大学教师,社会上有一种言论:“大学教师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教学”。因为,大学之大,其中之一是说大学里学科教齐全,人才济济,科研无所不包,做科研前途与钱途均有望。那么,大学教师是不是都该拿出至少1/6时间来钻研教学学术呢?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该学科专业的知识和并通过自学拓展和实践创新活动加以应用呢,这应该是大学教学学术的重点。除此之外,大学老师也该多到农场沾点牛粪,到工厂沾点机油。。。在为社会服务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结合。 因此,我觉得大学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应该这样分配:1/3的备课授课+1/3的科研学术+1/6的教学学术+1/6的社会服务。大学教师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合理安排时间,才谈得上全心投入教学。 所以,全心授课不等于全心投入教学。
个人分类: 高校管理|2687 次阅读|4 个评论
百度文库.vs.科学网
热度 5 lhj701 2011-5-25 05:33
百度文库.vs.科学网 (罗汉江) 自己参加了一次教指委组织的物联网研究会,并做了研讨报告,由于时间紧迫,做得不是很全面和深入,但还是想与那些需要的人做一分享,于是在科学网和百度文库同时做了链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二者结果如下: 百度文库: 浏览:336次, 下载:51次, 已有 12 人评价。 科学网: 浏览: 293次,下载:无从知晓。 百度文库是一个不错的资料共享平台,希望将来科学网也会出现这样专门的文库共享平台,以帮助大家交流学习。
个人分类: 物联网|35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知·改变”2011知识影响力峰会 北京 5月15日14:00
xupeiyang 2011-5-14 14:43
知识普及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互联网为知识的分享和普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适逢 百度百科 五周年之际,于2011年5月15日,在 798艺术区 尤仑斯现代艺术中心举办主题为“知·改变”2011知识影响力峰会。此次峰会由中国科协、 教育部 、 中科院 联合指导,与知识普及先锋们共同探讨知识普及的现状与未来,协力为知识普及的发展尽一份力。 时间:2011年5月15日    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现代艺术中心   14:00-14:10 开场致辞   14:00-14:10 知识公益传播者诗朗诵   14:10-14:15 《知·改变》   14:21-14:26 《新形势下的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   14:27-14:33 《信息时代科学普及的改变》   14:34-14:40 《知识普及中媒体的重要角色》   14:41-14:49 《让科学流行起来》   14:50-15:00 《分享知识的智慧》   15:00-15:15 《中国知识普及现状报告》   15:15-15:25 《百度百科的现在与未来》   15:30-15:45 《改变中的科学传播》   15:45-16:00 《改变中的知识教育》   16:00-16:20 《改变中的知识分享》   16:20-16:35 郑渊洁与百度百科访谈录   16:35-16:45 黑暗艺术电影赏析 16:45-17:00 闭幕 http://baike.baidu.com/cms/s/zhuti-zhifenghui/index.html#n6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骂死他就是必须的
热度 7 xingzz 2011-5-8 23:25
骂死他就是必须的
东北人在改革开放这些年,为国家做出的看得见、听得着的贡献包括了体育和喜剧小品。东北人民是真幽默,不是装出来的。幽默是一个民族文明化和成熟化的标志,但是东北人民的幽默时不时流露出一点俗不熟的东东,让这种幽默充满了北方文化的质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北方民间的话语权。 “必须的”是近年来赵本山电视喜剧的口头禅,百度百科对此有专门的解释:“是东北地区的口语方言, 源自 小品 开始流行的一种 语言 。其意思为:确定的以及肯定的,或应该的、不可缺少的和必要的。含有 毋庸置疑 的意思。现在广泛应用于 网络语言 。现实的生活也有人当做口头语。”那神马,这在东北地区是必须的。 最近在北京台热播的《乡村爱情交响曲》提供了“必须的”的英文版:骂死他=must。这是李秘书帮刘总做穴位按摩时顺便教给他的第一个英文单词。“骂死他”,刘总说起来顺嘴,而且心花怒放。刘总刘大脑袋带领其饭店员工军训,主要口号就是“必、必、必须的!”英文翻译应该是“骂、骂、骂死他!” “翠花,上酸菜吗?”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东北人民的回答是相当温柔的“嗯呢!”,如今东北人民的回答是极其强硬的“必须的!”
个人分类: 随笔|5884 次阅读|5 个评论
酸性,碱性食物?扯淡!
热度 2 Raymondliu 2011-4-26 18:00
输入“酸性食物”在google上有找到约 1,350,000 条结果! 百度百科上介绍的比较“全面” :判断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根据人们的味觉、也不是根据食物溶于水中的化学性,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生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而定。酸性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有钾、钠、钙、镁等元素,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变化。所以酸味的水果,一般都为碱性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鸡、鱼、肉、蛋、糖等味虽不酸,但却是酸性食物。 所谓多吃酸性食物可以让身体呈现酸性,而酸性体质让人体易于生病。 以上说法有道理吗?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有点儿化学知识的人也容易接受。但是: 首先,大家别忘了我们的胃是干嘛的,胃液主要成分是什么?不管什么食物,到了胃里都会被初级消化,胃液中主要是盐酸对我们摄入的食物酸化!其代谢产物N种,这个代谢产物与每个人的消化系统的环境相关,比如肠道菌,生理状况等等。可以说我们根本搞不清什么食物的代谢产物综合效应是酸性还是碱性。国内的说法大多是想当然,没有可靠的研究。 其次,人作为一个生物体,我们的体液pH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换句话说,人体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可以动态平衡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人体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 反过来,如果这种理论站得住脚,我们用最简单方法,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那么就可以保证百病不侵喽?这个伟大的发明我看可以获诺贝尔奖了?为什么这么简单而伟大的发明没人赏识呢? 有感于于娟的博客,作为食品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做些科普。写的比较急躁,难免有疏忽不当之处,欢迎探讨、交流、建议、指导及拍砖! 1.http://baike.baidu.com/view/99009.htm
36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计算为王”?80年代的科幻
热度 4 seawan 2011-4-6 20:42
通过“ 脑关 ”和计算机接口,当然需要有较好的技术(包括大脑活动能力)才能运作。而最后对“ 极大的运算能力 ”的掌控,使得主角获得“ 和上帝一样的能力 ”。 很久以前的书。 半年前读过。 前天聊天时候谈起数据挖掘的“ 大计算量 ”问题,心情很好,却突然想起这部书。 计算能力为王? 现在科学网的“网大”开始正式活动了,很多老师非常辛苦的投入工作,有英文指导的,有数理教学的。 本人没有特长,只是SF杂书看得有些,介绍大家一下。 正好今年基金委的网上有个通知,其中有征集“人机接口”之类的研究的,也就是这个书里面的“脑关”。 惊人相似的一幕呀 ~~~ 不知道是否10年后,“滑溜先生”会横空出世,成为上帝第二? 书的电子版到处都有,不附了。 ======================= 下面的东东复制自百度百科: 作品名称: 《真名实姓》    英文原名: True Names    从属于小说选《真名实姓与其他危险》("True Names... and Other Dangers" )。    作者: 弗诺·文奇 Vernor Vinge      作者所获荣誉:    1992年,《 深渊上的火 》 获得雨果奖。    2000年,《 天渊 》 获得雨果奖。    2006年,《彩虹尽头》再次获得雨果奖。 作品概况   《真名实姓》的发表时间是1981年,这部小说的出现,让作者 弗诺·文奇 声名鹊起。    《真名实姓》是最早的完整呈现电脑计算空间中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化的概念“fleshed-out”。可以认为《真名实姓》是最早的“塞伯朋克流派”的代表作。    它在2007年被授予普罗米修斯名人堂奖在2007年。     《真名实姓》2003年登陆中国,随即掀起弗诺·文奇热潮,并与2007年收录在经典科幻中篇小说集《真名实姓》中。 内容简介   从小说本身而言,《真名实姓》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篇幅也并不长。但是其中超级英雄斗智斗勇的战斗描写和气氛渲染,完全可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    作者描述了一个网络时代的顶尖黑客(作品中成为“大巫”)在一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顶尖黑客博弈争斗的过程。两大黑客高手和网络中不明身份的“邮件人”(事后发现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程序)通过网络调度各种实体资源激战的一场恶斗,读来回味无穷。
个人分类: 科幻小说|3609 次阅读|9 个评论
中国教育新感,愿各位科研前辈慎重
热度 2 wangchun8ha 2011-4-4 00:29
最近在网上才看到“教育鬼才”攸武的种子计划,在百度百科上收到的部分内容如下: 种子计划具体的执行方案是:第一年由生物学课程入手,每个周末给孩子“一对一”上一次课;第二年开始上物理与化学课,换物理系或化学系在校大学生做家教;第三年开始上高等数学。以后将陆续开其它课程。他宣称,七岁以下的孩子是严格按种子计划的周密计划训练的;八岁至十岁孩子只接受理科训练(生物、化学、物理、数学);十一岁至十三岁孩子只接受部分理科的压缩训练(生物、化学、物理)。   争取在培养对象12岁之前,学完目前国内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的课程。并且力求通过运用这些从来没有人成功取得诺贝尔奖项的解题技巧,去问鼎创造创新领域。这是国内一领先世界的先进理念,即用即成固定的解题思维,去发现新的世界规律。 “种子计划”的创始人攸武在其博客中写道:“种子计划”顾名思义就是给孩子大脑埋“种子”……天才是可以批量培养的。   他的口号是,“十岁孩子综合智力超越大学生”,“在三十年内其中一个孩子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看到这些东西后,自己热血澎湃,激动的,愤怒的。我问一个家长,为什么如此注重孩子的“成才”,我感觉最重要的是“成人”,那母亲说,现在的社会,你考不上清华北大,人家考上了,就是差距,以后不好就业,挣不到钱,别人要过幸福生活,而你却要在社会的最底层垂死挣扎。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了,因为这位母亲说的对啊,社会环境正是如此。 我且不去争论攸武此人如何,学历怎样,教育方法是否正确,但我认为人的教育,成材方面最主要的是靠孩子自己,而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是怎样成人,先成人,成才即使顺其自然也会结出好果子。如今每一代孩子都出现很多问题,上一代说八零后如何颓废,接着说九零后如何脑残,我想九零后再后又会有何种评论,为什么要都把所有的问题推给每一代孩子,而不从自身找问题。这是完全的不负责任。 我曾经问另一个家长认为人品重要还是成才重要,哪个更重要?她说,都重要但是人品更重要。我没问了,因为我知道她是怎么做的,说实话有几个家长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孩子。一个人的发展是综合素质的发展,试想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是天才,每个天才的人品很不好,素质极低,充满黑暗,尔虞我诈,各样的破坏活动不断涌现,这个社会该会多恐怖啊,多乱啊!大自然自有其规律所在,有好有坏,有强有弱,杰出与平庸只是相对的,强制改变是得不偿失的,每个人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自由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 那怎么公平竞争,自由发展?有人说了,现在的社会何来公平,关系比重太大,人脉至上,拜金主义成风。是啊,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想让他比同龄人更优秀,成为佼佼者,不是被压榨者,而是压榨者。真的是很崇高的目标,可是培养出来又怎样?孝顺成为形式,成为炫耀的资本,你会骂孩子不成器,废物,垃圾,好了,不要骂了,孩子是无辜的,真的,我同情孩子,他们小时候很天真,他们好奇心强,但好奇心是自然的,是天性,不是强制出来的,清醒吧敬爱的父母。 教育话题在中国,甚至各个国家都是热点,当我们在大宣向西方学习时,西方又盛赞中国的教育方式,既然各有优点,为何不相互学习,吸收良性基因,去除糟粕成分呢?孩子不是实验品,孩子也是人,当我们在强迫孩子成为天才时为何不想想自己的叛逆时期,再为孩子想想,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孩子的天性呢?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多接受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德上,个人品质上塑造自己?什么是优秀?一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又能如何,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应该不少吧,现在改变了多少中国的现状。得到诺贝尔奖又能如何,这就是优秀吗?曾经听到一个关于美国总统母亲的故事,当别人都夸她当总统的儿子如何了得时,他母亲只是淡淡的说,“我很为这个儿子骄傲,但我更为自己的小儿子骄傲。”他们都很吃惊,问她小儿子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他母亲说“他早就失业了,在种地,看他刚回来。”是啊,孩子优秀与否,不在于别人如何评价,父母骄傲就行。 现在网络很发达,以前听到很多关于我们80后的负面报道,现在90后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诚然,不排除媒体炒作之嫌,但凡事不会空穴来风,肯定有,而且不少,我就见到很多。校园暴力、早恋司空见惯,各个阶段学生中的口头语中“干”、“操”、“日”等脏字不再是避讳的字眼,玩笑可以随便开,“谢谢”、“对不起”一般只对地位高强势的人说,这是社会的发展,一代的骄傲,还是道德的落后? 一次请同学吃饭,每次服务员过来,我都会微笑地说谢谢,服务员既吃惊又客气,同学说“你怎么这么客气啊,她做的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我们可是花钱了,和同学吃饭时从来不说,服务不好是她的错”,是啊,我们掏钱了,我们是消费者,我们是上帝,但他们也是人啊,在工作的同时需要顾客的认可,赞美,我们为什么要故作清高,颐指气使呢?还有一次,就在前两天吧,按惯例送餐盘给食堂阿姨,阿姨对另一个阿姨说“这个学生很好啊,每次就他送盘子时都微笑着用双手”,呵呵我真的即吃惊又感觉可悲,是啊,这是在研究生的食堂,高材生的天地,可是我们自命清高的高材生有什么用呢?以后还不知道自己会怎样呢。德才兼备才最重要,可能有人会举出很多例子,说某个伟大的科学家、伟人如何了得,但如何的不拘小节,道德败坏,那为什不不去学好,去学坏呢? 这也不能怪学生,要怪家长,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的思想是要好好学习,拿奖状,考名牌,找赚钱的工作,当大官,这是每个人都想的,所以每个人无论达到这个目标与否都很重视孩子教育,上各式各样的辅导班、精英班,剥夺孩子的童年玩的自由。孩子毕业了,唯利是图,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就像都知道公务员的某个高位油水大,都说居其位的领导贪污很重,可是,还是报名者人山人海,想着去贪污,去压榨,试问这样的官能要吗?这样能反腐吗?当反腐成为口号,成为文字,成为形式时,又有谁会敏感,都麻木了。当然,如果孩子在自己善意温柔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兴趣,我们就要利用,接着引导,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才很不容易。 但我认为,孩子成才,小时候要先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养成个好的习惯,首个人素质上有个人的提高,质的飞跃,这才是最重要的。怎样来改变这个社会呢?哈佛大学的幸福课上有一个视频:一个男孩说他要帮助其他人,老师问他怎么做,他说他先帮助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个人再帮助三个人,就这样一步步传下去。最后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会获得帮助。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影响自己的下一代,最终总会有好环境好潮流的。各位科研工作者怎样认为呢? 多关心自己的孩子,真的,神童可遇而不可求,何不顺其自然。孩子今后能孝顺父母,懂礼仪,养成好习惯,自然会学有所成,又为什么花那多钱让孩子受罪。愿下一代真的如一句“熟”语:“一代更比一代强”。
个人分类: 杂谈|33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博文被编进了百度百科
热度 1 wliming 2011-3-7 12:24
有点夸大,只是宇称守恒条目下的一个图来自于我的博文 进一步解释宇称不守恒 . 我是不是该向百度收点版权费啊? 一点点就行, 是这意思.
个人分类: 物理学|1216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度百科也有可爱一点的编辑
热度 6 cutefay 2011-3-6 18:27
昨天写了那篇“百度百科已沦陷到“有钱便是爹”的地步了”的博文,今天我尝试着用google和百度分别搜索这篇博文。结果应该是可想而之的:google很容易就搜到了,而百度却搜不到这篇。他们的消息还是挺灵通的嘛,会立刻想到封杀我的这篇博文。 后来我又看了看百度百科的“突发事件”( http://baike.baidu.com/view/39487.htm )和“应急管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4452.htm )两个词条,发现“应急管理”的词条的编辑居然通过了我的修改,但“突发事件”的词条却依然没有通过。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可能是负责“应急管理”的编辑比较可爱,知错就改,而“突发事件”的编辑死不认错或者可能是“突发事件”的编辑没有看到我的博文。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对“应急管理”的编辑只是试图增加了一点内容,没有改变上面那些对某培训机构以及其课程介绍,而我对“突发事件”的编辑稍微过火了一些,我看着那个啥培训师的介绍感到特别不爽,就把那培训师介绍的资料全都删了,换了对突发事件定义、类型等的介绍,动摇了那个啥培训师的利益,所以他们怎么也不肯接受我对词条的编辑。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0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百度百科已沦陷到“有钱便是爹”的地步了
热度 36 cutefay 2011-3-5 17:45
以前觉得百度百科还挺好的,要查什么信息挺方便的。今天经历了一件事情,感受到百度百科根本就不讲什么职业道德,已经沦陷到谁给钱就宣传谁的地步了,百度百科中的很多不准确或者带有宣传性的词条,会给社会大众带来误导。 就以我今天遇到的事情为例吧! 今天我搜索“应急管理”这个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4452.htm ),发现其中应急管理“发展过程”的介绍带有一定的误导性,“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中有一半的内容是介绍某培训机构的应急管理课程;最后的扩展阅读里给出的链接全都是某个不知名的应急管理培训机构,还美其名曰中国第一家专业机构。看到“应急管理”的词条被糟蹋成这个样子,我心里有些难受,就尝试着登录编辑一下这个词条,让它变得更专业,不要让大众受到误导。结果,我的修改居然没被百度编辑通过!给出的理由是我的修改使这个词条质量变差了。 我还搜索了一下“突发事件”这个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39487.htm ),结果发现这个词条更过分,除了一小段介绍了突发事件的定义之后,绝大多数内容都在介绍一个叫做“叶东”的培训师,这种培训师在应急管理研究界毫无半点学术贡献,也就是动动嘴皮子在企业和政府面前吹吹牛的角色。看了之后我也是挺气愤的,就又修改词条,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特征等专业信息,使“突发事件”这个词条变得更专业化了,结果也居然没被通过。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我的修改使词条质量变差了。 其实,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什么词条更专业,难道百度的编辑们都是白痴不知道吗?我想百度的编辑显然都不是白痴,那答案只有一个:百度被某咨询机构、某培训师给收买了。百度只认钱,其他的职业道德什么的统统都靠边站。 所以,在此也提醒读者们:别把百度百科里的内容完全当真,尤其是写学术性的东西的时候,更不能轻易引用百度百科的介绍。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6817 次阅读|77 个评论
[转载]百度百科:遇罗锦
热度 1 techne 2011-3-5 00:53
百度百科:遇罗锦   遇罗锦(1946—),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毕业。1966年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 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早发表于《当代》杂志 1980年第3期,先后被译为德、日、英、法四国文字介绍到国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强烈的感情讲述发生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悲惨的故事,是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今天看来,她的作品有时感情宣泄太直接,缺乏艺术性,文字也尚显粗糙,缺乏雕琢。   1980年《婚姻法》颁布前后,社会出现了一轮离婚潮,其主体主要是“上山下乡”后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其中的“遇罗锦离婚案”更是引人注目。   是单纯追求爱情,还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一件小小的离婚案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只因为那个时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与现在不同。   遇罗锦,是因一篇《出身论》而受极刑的烈士遇罗克的妹妹。“文革”结束后不久,遇罗锦发表了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详实记录了她的家庭、经历和婚恋,甚至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婚外情,这在当时堪称文坛的一颗炸弹。几年以后,在人们谈离婚色变的年代,她又因第二次婚姻破裂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结婚:“为了生存的选择”   遇罗锦出身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遇崇基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土木工程系,是出色的土木工程师。母亲王秋林曾两度留学日本,是成功的实业家,并当选过市人大代表。1957年,遇崇基和王秋林夫妇双双被打成右派,遇家开始遭遇劫难。   “文革”初期,遇罗锦的哥哥遇罗克因发表《出身论》反对血统论,反对林彪、陈伯达、“四人帮” 而遭逮捕,并于1970年3月被处死刑。遇罗克被捕前,红卫兵在遇罗锦的二十几本日记中,找出几句“反动言论”,于是,遇罗锦被定为“思想反动分子”,送劳改农场劳动教养3年。   1970年3月,劳改农场解散,遇罗锦又被转到河北临西县插队落户。那里的工分值多年没有超过一毛钱。迫于生活,她到黑龙江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结了婚,户口得以从贫困地区迁到东北。他们婚后生有一子,但由于没有感情基础,4年后离婚。没有出路的遇罗锦又回到北京谋生,种过地、干过临时工、当过保姆,也当过无业游民,其间母亲经常发脾气,要她尽快嫁人。现实的困境和家庭的压力使她不得不考虑再找个对象。   经人介绍,1978年7月,遇罗锦和北京某厂工人蔡钟培结婚。据她事后自己的总结,他们两人各有三图:“他图我:1.我永远不想生孩子。2.介绍人说我很能干,在经济上绝不会拖累他,他很相信并也看出我不是懒虫。3.他认为我的外表和他原来的爱人不同,他喜欢学生样的人,尽管他出身城市贫民,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却希望女方是知识分子。我图他:1.他有个孩子,而且从小就和她奶奶单过,我很满意。 2.他有间房,我可以有落脚之处。3.他给我的印象还算老实、忠厚、正派。”   离婚:追求幸福还是忘恩负义   但是,两人一起生活才两年,婚姻就触礁了。1980年5月16日,时年34岁的遇罗锦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诉状,提出离婚。   这个离婚的背景是,就在一年前,也就是1979年5月,遇罗锦的日记问题得到了平反。两个月后,她回到原先工作的玩具六厂上班。4个月后,遇罗克的问题也得到平反,遇家在政治上得到解放。遇罗锦的户口也已在婚后不久就从东北调回了北京。   生活境遇发生了重要变化,她的婚姻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1980年4月,也就是提出离婚一个月前,她突然在外面找了一间农民房,开始与蔡钟培分居。   对于离婚理由,遇罗锦在诉状中说:“我们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没有别的语言。玩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在向法院呈交的材料中以及其他场合,她不止一次举过这样的例子:   我爱看的电影,他不爱看。我们一起去看《瞧这一家子》,走出电影院,我说:“张岚演得真逗。”“张岚?张岚是不是演胡主任的那个?”   去香山游玩,我心里想的是这片景色多美多静,他却忽然说:“昨天我路过菜市场,那儿正卖处理黄花鱼,两毛五一斤,我真想去排队。”   看画展,人们都在静静地看,唯有他的声音响彻室内,大言不惭地给孩子讲绘画“原理”。   ……   “钟培是好人。”遇罗锦在写给单位的材料里写道,“但绝不是我心目中的爱人。他只知道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我希望我能从爱人身上学点什么,能对我的精神有所启发……我对他没有爱人的感情。我应当结束这种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突然的离婚请求给了过惯普通生活的蔡钟培非常大的打击。他在答辩中写道:“我们经人介绍自由恋爱,结婚以来两人根本没发生过什么大的口角……生活一直很美满,经常一起去看电影。5月2日,她还买了两张《蝴蝶梦》的票,看完后回家吃的中午饭,怎么能说玩不到一起呢?”   他还强调:“我们在婚后两年多,齐心协力办了3件大事:第一件,把遇罗锦的户口调到北京。第二件,帮遇罗锦找工作。第三件,为遇罗克平反。这证明我们婚后并不是如遇罗锦说的想不到一起,说不到一起,而是有许多共同语言的。”   “遇罗锦提出要结束没有爱情的、不道德的婚姻,而实际呢?她是在自己的环境、地位、条件发生变化后,变了心。我觉得,这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考察她的几次婚姻状况,她实际上是想把婚姻当作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个跳板。”   面对道德谴责,遇罗锦坦然答道:“我并不是不懂道德,而是有罪:自欺罪、欺骗罪。我没有爱过谁,却要和谁去结婚。”她大声疾呼:“我是否应当因为我自欺过,而把继续和蔡钟培凑合过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永远自欺地过下去?”   审判:一波三折终解脱   在法院的审理过程中,蔡钟培起初坚持不离婚,后来态度发生转变,但他强调,婚前遇罗锦说没结过婚,也没说劳动教养3年的事,是欺骗了他,必须把问题的性质说清楚才同意离婚,并且要遇罗锦赔偿他的饭钱以及买自行车等方面的经济损失。其后,他又向法院反映遇罗锦与别人有不正当关系。   遇罗锦也开始反击,证明婚后自己在经济上为全家做出的贡献更大,并且要分一半家产。显然,双方定然不会在一起生活了,但一个想要结果,另一个想要说法。   审理期间,想要说法的蔡钟培主动给报社写信,要求组织群众就自己的离婚诉讼开展讨论。其后,两家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杂志公开组织了大讨论:婚姻是以政治、物质条件还是以爱情为基础?离婚标准究竟应该是“理由论”还是“感情论”?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写信给报社、给法院,也有要求法院转给遇罗锦本人的。   尽管有部分人倾向于支持遇罗锦,但是当时的主流舆论还是一边倒地谴责遇罗锦,指责她利用婚姻做跳板,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人民日报》甚至刊登消息称遇罗锦是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新华社更是刊发了题为《一个堕落的女人》的内参。一件小小的离婚案,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980年9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党春源做出了一审判决。判决书说:“十年浩劫使原告人遭受政治迫害,仅为有个栖身之处,两人即草率结婚,显见这种婚姻并非爱情的结合。婚后,原被告人又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这对双方都是一种牢笼。”因此,判决两人离婚。判决宣告后,蔡钟培不服,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上诉。   1981年1月19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定,认为原判对“草率结婚”和“婚后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的认定,与事实不符,决定撤销原判,发回重新审判。   1981年1月28日,朝阳区人民法院重新开庭审理。于是,遇罗锦与蔡钟培又开始了新的拉锯战。   1981年2月,在案件重新审理过程中,遇罗锦又写出《春天的童话》,想用文字来回答舆论的谴责。她还认为新华社内参中很多是“无中生有”、“任意夸大”,尤其是“她对一个老干部的追求”。   根据遇罗锦自己的表述:1979年4月,自己与某报社马姓老干部认识后,马向自己暗示没有爱人,并且主动写信、赠送照片和纪念品追求她。由于他曾表示出支持哥哥遇罗克的倾向,并且有着自己向往的“精神交流”,所以自己也并非没有表示过好感,但没有不正当关系。遇罗锦提出离婚后,马向法院以及媒体说是遇罗锦主动追求他,但一直遭到他的严厉批评。   在进一步查清这些事实的基础上,法院对遇罗锦和蔡钟培做了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双方最终同意调解离婚。   28年过去了,这桩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离婚案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在那个极左思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里真实地表达自己、勇敢地解放自己的遇罗锦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据说,与蔡钟培离婚后不久,遇罗锦与北京钢铁学院的教师吴范军相识并结婚。1983年,曾经翻译《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一名德籍华人出版商邀请遇罗锦到德国短期访问。其后遇罗锦辗转定居在德国,一直没有回来过。其间她多次想接丈夫赴德,但吴范军坚决不去。1992年,在僵持的情况下,吴范军主动提出离婚。1993年,遇罗锦和德国人海曼结了婚,她说自己过得相当安宁愉快。   本文链接:王丽英:遇罗锦离婚案始末 文章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1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是工作而不是事业
热度 2 longfo 2011-1-20 09:53
工作(拼音:gōngzuò;英文:job,work)的概念是劳动生产。主要是指劳动。 生产是可以创造价值;而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也可以不创造价值,如 无用功 。 工作:是在长时间内,做着重复的一系列动作(例:车间的工人,流水线上的作业人员等),做重复的一系列事情(例:以业务员来说下,讲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知识,只不过人或对象换了一下)。工作就是在长时间内做重复的动作。通过工作来产生价值。(百度百科) 事业的概念,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这个就是事业。(百度百科) 就我来看,科研怎么看都是工作,不是事业。为什么非要别人把一份工作想象成自己的事业呢,这可能是科研人最自卑的一种变现吧。做好工作,创造价值,做好事业,不一定产生价值,所以把科研看成工作更合适,而且更有相关法律规定约束个人行为。希望相关科研人员端正态度,认清现实,我觉得绝大部分的科研人员都是工作人员,只有极个别的人再创造自己的事业,这才是科研的幸事。而不要假大空的肆意的强调所谓的科研事业观。 希望大家讨论,科研到底是工作还是事业,谢谢。 相关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2757do=blogid=403606from=space
116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