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研浮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科研浮躁的劣根在哪里?
accsys 2010-8-26 12:39
姜咏江 近些年来我国的科研一直很浮躁,科研论文的数量直线上升,成了论文大国,然而卓有成就的科研项目却寥寥无几,即使有些国家支持的项目,竟然也有些不了了之。一方面科研场面搞得轰轰烈烈,而另一方面却是成就寥然,这不能不让人们追思问题的劣根在哪里。我初步地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摆不好正常技术工作和科研的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让我们学到了外国人许多先进的东西,国家富裕了,人民得到了实惠。在原先人们忽视科学的大背景下,伟人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于是首先从行政部门开始重视科学了。然而由于我们认识的不全面,往往使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见第一生产力,而不见第二生产力和第三生产力,忽略了第一生产力和其他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忽视了社会系统中各生产力的一致统一性,摆不正科研与正常工作的关系,造成了只重科研,不重视日常工作的浮躁。 这种浮躁突出体现在高等教育和医疗单位。在高校过分重视科研,而忽视正常教学现实中,教学质量不断下降,教师正常的教学基本功被所谓的科研水平所替代,这是办教育出现的极为反常的事情。医疗单位正常的医疗秩序被打乱了,医生为了追求科研成果,忽视了正常的医疗手段和方法的实施,甚至将正常的成熟的医疗过程变成了实验型过程,至使医疗事故频出,医疗纠纷不断。 二、 错误地将科研与工作待遇挂钩 人们摆不正科研和正常技术工作的关系,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起决定作用的是将科研成果同工资待遇挂钩,这是行政管理方式的重大失误。无论在高校还是在医疗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成了对个人考评的重要依据,没有论文要提职提薪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这种规则虽然可以促进论文大发展,但也带来了没有多少认识硬写论文,甚至论文抄袭造假的弊端。科研成果与工资待遇挂钩的结果,抹煞了人们创新的灵感,进而被为了生计的急功近利所替代。如此的政策规定怎不使科研浮躁? 三、 行政管理方式走过场缺乏长效机制 我国的科研行政管理方式是造成科研浮躁的最大劣根。就拿国家支持科研的各种基金申报和审批管理来说吧,既无内行,又过于简单行政化,因而终难解决先进公平公正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不分季节性的,是分秒必争的。然而我们的基金申报和评审就是那么慢悠悠地一年一次。为什么不能建立日常的长效机制,让科学家及时地申报科研成果,进而获得国家的有效支持,加速完善他的科研,为国争光? 其次,国家基金委必须要分口设立长效的责任专家办事机构,这些专家要拿国家的俸禄,因而要对口内的申报上来的科研课题负责。对这些专家要考核,最重要的是考核他们识别科研项目的能力,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走人。不能象现在这样,由一两个行政办事人员临时组织专家组,评卷式搞一段时间,最后圈定中基金者。这种临时专家组最大的缺点是责任心差,由于是临时任务,很可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申请者的命运,加之不是长效,因而昏专家、过时专家或假专家也会存在,特别影响那些具有创新思想课题的评审。 再者,目前这种行政管理方式是过家家,临时搭台,唱一段时间之后,一哄而散,不负责任。例如,重大的创新项目被拒,你根本没有说服专家的余地。当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被砍掉之后,申请者想申述,根本就摸不着门。行政办事人员或者以过期回答你,或者说他们没有权力,让你去找专家,但又不会告诉你专家是谁。即使你设法知道了那些大牌专家,但那些大牌专家都会用秘书将你挡住,他们很忙,你永远别想见到他们。 四、 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 虽然我们是科研大上的年代,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的。科学研究首先是属于那些对研究充满兴趣的人的事业。如果强行逼迫高校教师或医院的医生都去搞科学研究,那么那些没有兴趣的人就会苦闷,就会影响他们正常的业务工作。因而我主张,愿意搞科研的人搞科研,不愿意搞科研的人应该强调他们作好本职业务。高校教师最本质的业务是要教好书,要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而不搞科研的医生要诊治好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好成熟的医诊技术,那就是本职工作。 人不能都去搞科研,因而评价人不应该以科研作为惟一的标准,应以他所从事的本职任务完成的好坏进行评价,根据他适合的工作提职提薪才是正确的管理体制。 要求高校、医院或科研单位人人都要搞科研,必然引发科研的浮躁。 五、 科研论文不是憋出来的 许多时候会见到想要申报科研项目的人拿不准自己要报什么。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写论文前,先到网上狂搜,以便积累大量的资料,然后从这些资料中寻找题目,进而写出论文。这虽然也是一种撰写论文的方法,但我并不赞成,这种论文很难会有高水平。 不论科研项目还是论文都不是憋出来的,我一向主张论文要产生在项目研究之后,如果没有亲身的实践,写出的论文绝对是憋出来的,弄不好还会有重谈别人内容的嫌疑。憋出来的科研论文,难免脱离浮躁。 六、 跟风科研影响创新 跟风科研不能不说是我国科研浮躁的另一个劣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确实从国外学习了很多先进的东西,其中业包括科学知识。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学习的阶段,现在是应该提出创新超越的时候了。创新超越必须有自己独到的东西,有自己的原始创造。可是在那三十年时间里过来的科学家,很多人只熟悉赶上世界先进的脚步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而没有超越的信心。因而他们言必谈国外,任何研究的题目,首先要看国外有没有,如果国外没有就要慎重再慎重。与此同时,许多人会将国外的一举一动当成科学的前沿,甚至在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就开始大力宣传,很怕在国内留下落后的印象。 跟风科研无疑给我们的国家带来科研的浮躁。要想科技创新,实现超前跨越,我们必须改掉跟风科研的风气,积极提倡和宣扬独立创新,鼓励原创,大力扶植原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强国。 我这样反对跟风科研,并不反对那些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在掌握他人必要科学技术的同时,深刻分析,从中找出方向,注重自己的研究,才能摆脱科研浮躁。 据说,台湾在电子产品设计的项目可以随时申报,一经批准之后,当局会全力支持完善研究。我们要避免科研浮躁,一定要从管理制度和评价等方面实行长效内行机制,让科学人才管理科学,我国科研才能避免浮躁,长足发展。 2010-8-26
个人分类: 随笔|121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为什么中国科学落后于经济与体育发展?
蒋高明 2009-12-22 13:24
蒋高明 笔者经常参加一些国际会议。遇见老外,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是如何介绍自己。我们的名片上赫然印着研究员,翻译成英文用的是professor。是的,如果按照国内的标准,笔者是1994年破格提副研究员,1997年底破格提研究员的,也是有十几年资格的老研究员了。我们在给国外会议主办方提供的信息中,也是这么理直气壮地填写的。但当我们到会场入座时,我们的头衔变成打狗托(Dr)了。 笔者仔细观察,不光是我这样无权无职的研究员给这样的待遇,就连我的一个好朋友,一个四个所合并的中科院大所所长、973首席、上亿万课题主持人、杰青获得者、老资格的研究员(当然年龄上看起来还不够老成,才四十七八岁,但看起来四十出头),也是给打印一个Dr头衔。而伊朗、埃及、日本的科学家却享受了professor头衔,当然人家肯定在国内也是professor的。国际会议承认他们,为什么不承认我们?有些愤愤不平。 我很不服气了,查查伊朗科学家发表的东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的SCI远远超过他啊,我怎么也有七八十篇SCI了,也有七八篇圈内高分过4的呢。你伊朗人发表的还都是用蝌蚪一样的伊朗文写的,俺中文的也一百多篇呢。 我们恰恰这样的心态里被人瞧不起。中国科学家得到这样的待遇我想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出去一个年轻人,看似不过30出头的,都是professor了,他们也是靠的SCI评上来的。那些对教授非常尊重乃至崇拜的国家,欧洲、阿拉伯国家,亚洲的日韩,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澳洲的澳大利亚,都怀疑我们教授的含金量。 你是教授吗?我去美国使馆签证时,签证官就问这样的问题,还得让我回去开了单位的研究员证明或者拿来研究生院的教授证才勉强承认。就为这,我得跑两趟;也因为此,前年去美国国际交流我拒绝了去美使馆签证。 是的,我们是教授吗?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让人家尊重?教授头衔为什么在中国贬值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于是,我们只被保留了打狗托。如果按照海龟们的标准,我们是土博士,根本不配姓赵,连Dr也不应该有的。可洋人还算承认俺的Dr,毕竟俺也是中国科学院来的,当年千军万马考中国科学院,俺是植物所考生的第二名呢(1985年考植物所,全国100多名考生,录取19人)。 我们轰轰烈烈SCI了20年,产生一大批一大批的院士、教授、博士,可是整体上我们的水分大大增加了。这与我们的评价标准有关,与我们引进了SCI,丧失科学文化有关。N篇SCI,N分以上,就得到研究员、教授,一把简单的尺子,看似非常公平,客观上促使了科研浮躁,职称、博士、硕士头衔的贬值。看到比自己差的人凭着几篇SCI上了教授、研究员或者院士了,还分了房子,搞到很多经费,俺也能够写出来,干嘛吃这个亏?实在写不出来,搭人家一个车也行。当然,那得给人家一点好处的。君不见,现在有双通讯作者,2-4个并列第一的SCI文章吗。一篇文章三五个人受益。于是,全体科学工作者都来赶这个早集,至于做出了什么,有什么贡献,甚至发表的SCI是错误的结论,全然不顾的。 整体而论,我国这二三十年的科学是落后于经济和体育的。经济的标准很好衡量,就是钞票,一张一张数就行了,看穿的服装,开的汽车,住的房子就能够看出来。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街道,年年不断涌现的高楼大厦,而我们去欧洲二三十年了没有变样。他们太寒酸了,不值得一提。在经济方面,如果不管环境破坏或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我们肯定也是成功的;体育上,从第一块奥运金牌,到全球金牌第一,一块一块地数金牌就行,日本人也不用再骂我们是东亚病夫了,尽管田径和足球上我们还有弱点。然而,科学上,似乎还难以看到这样的明显成就。除了SCI数量外,能够炫耀的成果,或者标志的成果很少,老外们并没有感觉到中国科学家对他们形成威胁。 而中国科学家或者全体的华人,靠的是经济和体育成就,才在待遇上翻的身。 科学研究或者文化研究,与经济和体育的规律是不同的。科学研究是枯燥的,不坐十年几十年冷板凳是出不了东西的;而做经济,只要肯吃苦、有韧劲、有基本的诚信、具备商人的精明或敢干,是可以暴富的。财富是员工或农民工创造的,是资源换来的,是环境换来的。君不见许多做大的企业老总都是小学没有毕业或者干脆不识字。体育呢,靠的是体格,还有吃苦精神,目标明确,靠奋斗也能达到目标,再加上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物质刺激,得奖就来得容易些。 但用经济或体育的办法就做不了科学。不识字肯定不行;物质刺激下,只能出次品。做科学,绝对的是慢工出细活。 目前我们正在用经济或体育的办法管理科学,采用的尺子小学生都会用的。用SCI管理老九,无论是篇数还是点数,或是引用率,只要有小学水平或不识字的管理者都能做到的。按照SCI标准,中国400万个农村里的会计人人都能够胜任研究所或大学的科研处长,乃至研究所所长职务的。 在这样农村会计就能管理科学的体制下,科学家就不可能安心做科研,出不了好成果,出不了大成果,急功近利是难免的。不信我们就走着瞧。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9956 次阅读|1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