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物质文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龟兔赛跑的隐忧
热度 3 qhwan 2015-2-8 04:27
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享受的物质文明几乎无一例外的全部来自西方。从抽水马桶到太阳能热水器,从数字照相到数字电影,从汽车到高铁,从飞机到宇宙飞船,从计算机到网上购物,你看看自己身边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我相信,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个人,都不会否认西方物质文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的,我们的祖先也有过四大发明,使得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明清以后的闭关锁国,中断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思想观念趋于保守,最后落到了列强入侵,内乱四起,民不聊生,一撅不振的境地,历史教训不能说不深刻。试想一下,假如在工业革命时期,我们与英国等欧洲国家有外交关系,资讯交流通畅,有外派专家能够充分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和后果,当政者有听取咨询的传统和容纳不同意见的雅量,中国会错过工业革命的浪潮而走向自毁长城,国破人亡的绝境吗? 近 30 年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借助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和公平正义为代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取得先机,打造了世界经济老二的奇迹,为世人所瞩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经济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是基于拿来主义,跟在人家后面捡漏,几乎没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或核心技术。究根朔源,是我们的创新精神不够。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我们的劳动力优势持续不了多久,近期大量企业将生产基地移往周边国家,对我们的经济下行趋势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占据食物链的高端,我们必须唤醒我们的忧患意识,着力培养创新精神。我们都知道,创新精神与制度,文化等精神文明密切相关,是精神文明的一个分支。扪心自问,假如没有西方文明价值观作为支撑,西方能够达到今天的物质文明高度吗?没有开放包容探索争论的文化传统,西方知识分子能够开创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吗?我觉得,我们在享受人家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贬低并排斥人家的精神文明成果,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地道,有忘恩负义之嫌?人家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条腿在跑,我们却想用物质文明一条腿追上人家,是不是痴人说梦,水中镜花?中国有龟兔赛跑的典故,难道我们期望一条腿的乌龟追上四条腿的兔子不成?
3534 次阅读|1 个评论
隋朝37年灭亡:既有精神文明,又有物质文明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3-11-5 22:39
隋朝37年灭亡:既有精神文明,又有物质文明 隋文帝 首创了录用官吏的考试制度,以便通过考试发现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一创举应该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文帝去世后,其子杨广即位。这就是以暴君而闻名的隋炀帝。 隋炀帝 也搞了个巨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这就是 写经事业, 据记载,杨广命人抄写的经卷多达90余万卷。 隋炀帝 开掘了宏伟的连接长江与黄河的大运河,利用这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繁荣了全国的经济。 隋炀帝 不懂军事,硬着头皮用兵,三次攻打高句丽失败,使隋陷入混乱,再加上反复远征以及大兴土木,招致民怨沸腾,各地纷纷举兵。 隋炀帝 为躲避战乱,移居江南扬州,终日沉溺于酒色,最后被一名卫兵所杀。 隋朝37年灭亡,留下了两件历史功绩: 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南水(长江)和北水(黄河)互通工程的大运河。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494 次阅读|4 个评论
6000年来人类在做什么?——文明的畸形发展
热度 6 qyu111 2013-7-14 21:23
最近有几个电视节目很好看,探讨人类的起源、人类的文明、社会制度。其中一个叫做《古老的世界》的纪录片,讲的是人类文明史,讲6000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是如何形成的,6000年来文明是如何经历着兴起和毁灭的循环。故事讲述了几个人类早期的文明古城,其中有一个是4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卡尼什古城,即现在的土耳其。当时的卡尼什古城商业发达,卡鲁姆商人在此来来往往做生意。4000年后,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当时卡鲁姆商人的一些家信,看了比较有意思。 有一个妻子写到:“你走的时候,把家里的银子都带走了,什么也没给我们留下,一个子儿也没有。我们现在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家里空空如也。你还总是写信向我抱怨什么。这种状况我们只能互相抱怨。我已经忍无可忍了。你最好赶快把你卖布赚的钱寄回来,让我们能买一些粮食充饥。” 另一个妻子写到:“你离开的时候,隔壁阿姆已经买了一个房子,现在他又买了一个。而我们一个也没有,再这样我就活不下去了。” 如果我在街上捡到这样的信,我会以为是今天内地的妻子写给在深圳闯荡的丈夫的信。想不到在4000年后的中国,我们仍然面对4000年前人类面对的问题。这4000年来人类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已经大到宇宙,小到夸克,然而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却一筹莫展,认识和思维都没有丝毫的进步。6000年前的社会问题今天仍然存在,今天人类解决社会矛盾的终极方法也仍然和6000年前一样:武力和战争。人类这6000多年都在干什么?人类的文明发展为什么这么畸形?物质文明已经上了天,精神文明却仍在原地踏步。 如果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大概永远想不出答案。但是如果从 文化生物学 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比较清楚。文明的发展是以认识为基础的。6000年来人类对物质的本质已经认识的很清楚,在此认识基础上的工业发展自然迅猛。而人类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以文化认识文化和解释文化,而没有认识到文化的生物本质、文化的生物学基础、文化和基因的关系、文化和生物化学反应的关系、文化和大脑结构的关系。没有认识就没有理论,没有理论就没有发展。只有对文化的本质和形成的原理认识清楚了,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的文明才有可能,才有正确的方向。 科学需要走进文化,文化生物学是人类精神文明、世界和平的希望。
个人分类: 文化生物学|4452 次阅读|13 个评论
浅谈科研经费分配问题
ZhanhaiLi 2013-3-11 12:49
(1)经费分配不公是由国家政策和团队内部政策两方面造成的, 国家要有明细而严格的政策对两者进行调控 ; (2)国家的经费增长如果一直用于购买设备, 国内研发跟不上,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 ; (3)大多数科研人员财富地位,在现阶段中基本上处于社会中间水平,本科生与没读过书的人工资差不多,研究生与技工工资差不多, 国家的层层选优并没有使人才价值体现出来 ; (4)房价上涨坑了天下百姓,富了投机倒把, 工资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永远为生活奔波 ; (5)争“效绩”之风,让 大学变成了科研单位,而非主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滑 ,不能体现应有的社会价值; (6)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协调 ,国家过于强调物质贡献。
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空间与大成智慧
热度 3 sheep021 2012-10-9 16:15
一、时间与空间之异 时间是时间,空间是空间,时空是时空,界限分明。 有人说,时间和空间,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能同时被看到。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是这个意思。 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是一个特定时空的实在 超越时空,即能出凡入圣,成为上帝、神和佛…… 其实,非不能也,未能超越时间、空间故也! 二、时间与空间之同 时间、空间不过是人类观察客观世界的两种维度。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是同一世界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时间,不过是运动的空间,空间,不过是凝固的是时间。如同光的波粒二象性,波与粒子,看似截然相反,其实不过是光的两个表象而已。因为相反,所以相成。因为相异,所以相融。世界就是这么和谐,从来不非此即彼,水火不容。 时间与空间,犹如一对双螺旋,纠缠在一起,携手而行,相亲相爱,不离不弃。无始无终,无死无生。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但也有人认为,唯有时空是恒古不变的。因为时空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时时处处在变化,所以能恒古不变。正像一枚硬币,只有快速旋转起来,才能立起来,而此时,哪里是正面,那里是反面,似乎已经模糊了。 宇宙中,没有时间、空间两种客观存在,只有能量(物质),这也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时空是人类观测能量运动的两个维度,因为他们观测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必将是统一的。 若是在混沌态,则既无时间,有无空间了。这岂不是回到了《老子》描述的道的境界。呵呵,反者,道之动。 科学发展,不仅是向前,不仅是精益求精。有时候也会向后回顾,重返混沌。 这两个方向不矛盾,都是发展…… 三、人类与时空 空间实,而时间虚 空间可分割、可还原,而时间不可分割、不可还原,只能整体而论。 空间可独占,而时间不能私有。唯有时间,对任何人绝对是公平的。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东方人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开拓了整体论思维,创造了神秘的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精神文明 西方人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开拓了还原论思维,创造了神奇的现代科技、叹为观止的物质文明 真不敢想象,如果人类能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全面把握时间、空间以及时空规律,来认识自身、改造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未来将会是怎样一种繁荣景象? 四、大成智慧,不离时空 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唯有时空——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超越整体论,超越还原论,唯有系统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 超越物质,超越精神,唯有智慧——大成智慧 集天下之大成,得无极之智慧——是谓大成智慧。 在这方面,钱学森开了个好头。大好局面还在后面。 所以,钱老曾经说过,最大的贡献,是他退休之后的工作。 两弹一星,只是干了点泥水匠的活儿而已,不值一提。 附件 1 :钱学森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 钱学森所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简要而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人们面对新世纪各种变幻莫测、错综复杂的事务时,能够迅速做出科学而明智的判断与决策,并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大成智慧学”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在于“大成智慧学”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合古今中外有关经验、信息、知识、智慧之大成,总体设计,群策群力,科学而创造性地去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1997 年春,钱老在对科学与技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等进行综合思考以后,更为明确与全面地阐述了“大成智慧”的实质与核心。他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就在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整体(形象)思维与细部组装向整体(逻辑)思维合用;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与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哲学也来自科学技术的提炼。这似乎是我们观点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二十多年来,钱老在采撷时代精华、探索“大成智慧学”的同时,曾反复设计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文章,希望能够缩短学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少年儿童的潜力,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的能力。仅从 1993 年 10 月 7 日 钱老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办好大成智慧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设想和殷切之情。 他写道:“我在这几天又在想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我 1989 年的那篇东西不够了;是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 18 岁的硕士,但什么样的硕士?现在我想大成智慧学的硕士。具体讲: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这样的人是全才。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 19 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 20 世纪 40 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结合的萌芽。到 21 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有一个不同: 21 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 “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 ① 8 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 4 岁到 12 岁,是打基础。 ②接着的 5 年(高中加大学), 12 岁到 17 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 ③后一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 “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就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这个大胆设想,您看如何?新一代的‘文艺复兴’呵!” 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那么,教育青年学生把什么集大成,才能得到大成智慧呢?按照钱老的想法,集的对象主要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体系外围的前科学知识库,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学基础知识源泉。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钱老总结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的成就与趋势,从系统观的角度提出的“人类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目前暂分为 11 个大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个体系不仅结构在发展,内容也在充实,还会不断有新的科学部门涌现。因此,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以致教育方法,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与时俱进。 这种科学分类法是从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或看问题的角度之不同,来区分各科学门类的。而各门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其实都是统一的、同一的,即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人和人化自然等),这是各门科学技术知识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统一的客观基础。这种科学分类方法,从各学科的横向结构上拆除了以往各门科学技术之间那种仿佛不可愉悦的鸿沟,显示出各门学科之间原本就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动态网络关系,让科学与艺术不分家,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互连手,为广开知识之源,进行大跨度的思维,敞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1994 年 4 月 1 日 ,钱老曾对我说:“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大家都敞开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整个知识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之间都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人的创造性成果往往出现在这些交叉点上,所有知识也都在于此。所以,我们不能闭塞。”钱 老也时常强调,我们掌握的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却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 由此,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需要更自觉地将专业课、非专业课、实验课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打开过去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狭隘界限,使学生易于触类旁通,获得广博的知识,逐步走进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和规律性认识,形成全新的观念,学会从总体上、大跨度地、综合性地理解并掌握科学技术的理论和规律,以便能够广开思路,系统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 科学技术三层次 荡漾于人类知识海洋里的学问,既有认识客观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纵向结构上,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接地联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划分略有不同)。 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钱老曾说:“人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才能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的。 所以,钱老赋予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涵义,实际上体现了科学与技术原本就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内在统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学部门中,物理学、数学属基础科学;空气动力学、电子学属技术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电力工程属应用技术。又如,在行为科学中,教育学、伦理学、法理学等属基础科学;至于教育、道德、法治系统工程等,其中有些内容属技术科学层次,有些具体的 ?? 三个层次的知识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 科学技术三层次的区分,便于我们在进行大成智慧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把科学技术三个层次的专业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与安排,使理论易于联系实际,培养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也便于我们迅速明确某个学科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于找到薄弱层次和新的科技生长点,打开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 20 世纪 70 年代,钱老调到国防科工委,主管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学校要进行教育改革,钱老根据自己当时熟悉的科技领域,建议在国防科技大学所设置的八个系的专业就是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它们是: 一系:力学与应用力学;二系:核物理与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论与控制工程;四系:电子学与电子工程;五系:化学与应用化学;六系:计算机理论与工程;七系:数学与系统工程;八系:仪器与仪器设计。 钱老主张每一个专业都应是理与工的结合,课程设置既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又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专业不要分得太细,否则学生将来适应能力差。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还要注意教育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有机地、合理地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学校,有些专业还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特别尊重和提炼科学知识库里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认识、初步的哲学思考以及点滴的实践经验、不成文的实际感受、直觉、顿悟、灵感、潜意识、能工巧匠的手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梦境,等等,这些都是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瑰宝。 这些瑰宝流动、变化很快,有的只是一闪念,仿佛没有什么逻辑,但在我们头脑中有,归根结底也是实践的产物,通过人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反复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可以逐渐将其中有价值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使人的知识和智慧不断丰富与发展,这是人们认识与实践的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它是科学知识与艺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终身都需要认真学习、积淀,注意汲取、历练的宝贵精神财富。 哲学是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 钱老 50 年来一直强调科学家和年轻人要掌握科学的哲学。记得 1956 年初,他刚刚回到祖国不久,有记者访问他说:“您认为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钱老略微沉思一下说:“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后来,钱老在参与组织领导“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和探索时代精神的精华的过程中,逐渐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各科学技术部门三个层次上,又揭示出了一个层次,就是各科学的哲学概括。这是通向整个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的桥梁。它们是: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论;数学科学的数学哲学;系统科学的系统论;思维科学的认识论;人体科学的人天观;军事科学的军事哲学;行为科学的人学;地理科学的地理哲学;建筑科学的建筑哲学;文学理论的美学,等等。 钱老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科学技术整个体系的最高层次,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它不是独立于现代科学技术之外的,它是和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全部科学技术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就是全部科学技术。”钱老又结合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的一切实践的概括”。可见,它的内容更加丰富而科学。 早在 1978 年,钱老就强调:“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之中的,是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而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先着眼于那 11 架桥梁,然后再考虑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科学高峰离不开理论思维,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与哲学将更加相互交融、相辅而行。 要教育年轻一代头脑不能僵化、机械、教条,需不断树立起反应 21 世纪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努力将经验 - 科学技术 - 哲学综合集成起来。使“大成智慧”不断集成出新,在哲学思想、领导艺术和科学决策上抢占制高点,赢得竞争的胜利。 附件 2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但是,关键还在于以人为主,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素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灵境( Virtual reality )、信息网络等微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可以形式化、数字化、或运用形式逻辑推理就能认识和解决的事物,处理起来比较擅长。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存贮、调集、检索、传递的信息数量浩如烟海,速度快如闪光。其计算和运转之快,比人脑强亿万倍,而且十分精确,非常有利于人类智能的发展。 然而,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灵境(虚拟现实)、信息网络等技术,对于信息激活( Information Inspiriment )、信息挖掘、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式化、数字化的复杂性事物,或者说,对于那些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或必须灵活地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织使用才能把握其关键和机理的事物,对于一些非理性的、经验性的,以致掺入人的精神、情感等因素的复杂性事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工具,目前尚难以十分准确地独自模仿、认清和解决。 而对复杂性事物有可能及时正确认识与决策的智慧与素质,是人脑所特有的。当然,谁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 20 世纪最具创造性才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感情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马克思也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这就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提出了担负起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爱国热忱和科学精神等的重要任务,引导青少年走进崇高的情感世界,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长,以便日后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和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既具备渊博的学识又能汇通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近来,钱老还特别强调:“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艺结合起来的重要目的。 前人的知识和经验都在计算机中存着 总之,钱老对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人-机结合等多种教育方式,培养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内涵,让年青人的思想奔放驰骋在一个广阔而科学的天地。有了这样思想文化基础的硕士,适应能力很强,进入任何一个专业工作都可以,改行也毫无困难,处处可以乘风破浪,他们既是全才,又是专家,是全与专辨证统一的一代帅才、将才,新世纪的主人,“新的人类”。 “希望在青年”,钱老多年来,一直主张逐步实行大成智慧教育。他曾说:“信息革命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把人脑记忆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从前有个词,叫‘皓首穷经’,就是说要读一辈子的书,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不必了,都在计算机中存着,只要你学会操作办法,去查就是了。怎么查?那就用我们过去说的科学技术体系,按这个体系去找。这一套东西有两个方面的启发:一是自古就有培养‘神童’的说法,但在怎么培养的问题上,各说各的,并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这套东西,在培养‘神童’问题上就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路线,这就是我说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产的社会变化问题。从前人类的社会生产,体力劳动是主要的,脑力劳动所占比重较少,就是到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信息革命带来的一个变化是,体力劳动会逐渐减少,而脑力劳动会逐渐增加,所占比重会超过体力劳动。所以,人类的劳动将重点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够提供这样的社会条件。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附件 3 部分西方人对《易经》的看法: 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9961d0100g4fo.html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 J.Needdam )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他曾经总结出中国有 26 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西方的产业革命。他指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以前更是如此。” 布莱尼茨是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他的逻辑推理不可谓不精妙,可是他却说:“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 DNA )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 384 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 384 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美国 CARY FBAYE 于一九四五年在瑞士为《易经》作序:“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是中国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都是很短命的被推倒;而中国的易经,自古以来,相沿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物理学家、耗散结论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科学界公认的现代科学方法与传统的创建人,对牛顿的机械纲领进行批判的第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引言见普利高津著《从混沌到有序》)。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168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信息文明
sjiong 2012-9-22 09:31
人类信息文明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我们往往忽略了信息文明的重要层面。人类语言(含文字)属于信息文明。信息技术是今天说得很烂的课题。中国古代使用烽火通信,这是最早的有记载的信息技术。今天通信技术和网络世界都是信息技术的产物。但是要注意,有关信息问题方方面面的核心是语言文字。   我们从一个钢镚儿的两个面说起:   说言语声波里有发音信息,发音信息是自然信息,又说语音信息是编码的结果,语音系统是抽象的……看来这里有许多特别费解的地方,理论会在这里出现分野。   我们打个比方:钢镚儿——说“钢镚儿”,它可以指一个,可以指一些,可以指全部,也可以指一些类或一个总类。要过日子就要数钢镚儿,是一个一个数的。但是在词典里,“钢镚儿”只是一类东西,词典里附图说明可能只有一种或几种钢镚儿。   经济学家看钢镚儿关心的是面值,而不是它的金属材料。按照老百姓的说法,经济学家只看钢镚儿的正面,不看它的反面。赌输赢,钢镚儿正面朝上才有钱,否则是烂铁烂铜一块。   按照语言学家的习惯,钢镚儿只分 1,2,5,10,20,50,100 分 7 种面值。货币系统里只有那 7 个单位。其中某个单位发行多少枚,不是货币系统管的事儿。那种系统的知识理论走到了极端,就说,货币是那个面值,不是那种金属。电子货币连金属都没有,它未必跟银行里储备的黄金、白银挂钩。   语音、词汇、句法等抽象物的科学价值果然建立在那种抽象的语音信息的基础之上。但问题在于,承认声音的实体价值(钢镚儿的金属成本,语音的声音构造),语言就是可以运行的系统。否认声音的实体价值,语言学理论中的语言最多只能是一种知识系统,不会是现实系统。知识系统映射的本体语言是现实的,不能是抽象的。两种系统具有所谓同构关系,但是知识系统替代不了本体系统。   现代科学研究可以证明,也已经证明,语音的声音构造(属于实体系统)跟语音系统(功能系统)之间的“同构”不是简单的一对一,而是复杂的。也就是说,声音构造也需要专门研究,那里也有科学,依然属于语言学。   语音信息的编码是建立在发音信息上的,它们的同构关系比较好,但是有一个离散与连续的对立关系。语音是离散单位,发音却有连续性问题。    以下图解说明各种信息的特点:   跟自然信息相比,语言文字似乎很不起眼。但是人类生存离不开信息文明和信息技术。   信息文明的核心是语言文字。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依赖语言文字,信息文明必须排在物质文明后边的第二位上,然后才有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地位。 参见: 言语网 通信系统 言语链
2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宁可野蛮地骄傲
toloding 2012-6-25 20:20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台湾原住民反抗异族日本的影片。 面对发达的物质文明,原住民是选择接受还是反抗? 失去了作为食物来源和精神家园的猎场,如何活下去? 是被奴役地活着,有尊严地自杀,还是在战斗中骄傲地死去——走向祖灵? 你明知道反抗会被灭族,为何还要坚定地战斗?首领说:为了骄傲。 对,接受所有的物质文明之后我们的骄傲在哪里?被奴役之后我们的灵魂在哪里? 男的做苦力,女的做女仆,我们的生存意义在哪里? 有两位原住民接受了教育,改了日本名字,做了日本警察,当首领问:死后你们是进入日本神社,还是走向我们的祖灵?这两个原住民在几度挣扎选择了回归原住民,最后不是选择了战斗,而是选择了自杀。 相较很多巨资打造的影片,仅有图片意义而无存在意义,这是一部饱含意义的影片,堪称经典。  附一段独白: 莫纳   你已经血祭了祖灵   我在你脸上刺上男人的记号   从今以后......... 遵守祖律的约束   守护部落   守护猎场   在彩虹桥上.....   祖灵将等候你英勇的灵魂
个人分类: 社会大势|4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西城市排行
dongzg101 2012-4-19 20:16
广西城市排行 南宁班长 男,成绩平平,不能服众,自以为是、喜欢整天空想,没什么特长,广西班在其带领下一直在属于慢班。原来家里又穷,老喜欢伸手拿班里别的同学的东西,所以老让班里富裕的同学非常不爽。土司的后代,一直默默无闻,49年换校长,为了缓和与邻校争夺地盘的矛盾被指定为班长。常被同学怀疑以权谋私,但是因为背后有班主任甚至校长的撑腰,众人心有不服但是也无可奈何。不过政治学得特别好,近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大有长进。 柳州生活委员 男,家里很有钱,但是经常受到班长的剥削。比较帅,脾气有点躁,成绩很好。各学科成绩遥遥领先诸位同学,并且家底殷实,就是政治成绩差。每次交班费都是最多,可是能花的比较少,对班长心怀不满,但是又不敢反对,指责班长贪污班费,一直想作班长,声称再造一个广西。人特别大方经常接济班里的其他同学。自己有很多好东东都被班长公饱私囊了。 桂林团支书 女,前任班长,零花钱较多,平时喜欢吃点零食。长得很漂亮,相貌出众,又有才华,远近闻名,国外的领导人经常来看看,其他班也经常不知道有南宁这个班长却知道有桂林这个班花。因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被免了班长职务,心中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现在出落得越来越成熟了,早就在南宁之前就出尽了风头。班里的依然有一帮超级粉条支持夺回班长职位。最近刚搞了“两江四湖”整容工程,美上加美了,近年又主演了一个叫“印象刘三姐的节目”,人气飑升,同样对现任班长心怀不满,是校内外闻名的公众人物,和柳州的关系还不错,有共同语言,不过永远成不了恋人,开班会的时候两人经常一唱一和让班长很不爽。 玉林体育委员 男,富农的孩子。脑子聪明,敢创,家里最近忙着搞“中小企业博览会”,弄什么世界裤子之都、衣服之都。小家伙前些年发明创新发了财,他搞的柴油机地球人都知道。体育很好,近几年成长很快,是个暴发户。钱多了就有要啃北海一口的意思,想拿下铁山港做玉林出海口。 梧州学习委员 男,化学课代表,自己配制的牙膏,豆腐花,龟令膏什么的让班上同学赞不绝口。爸爸是在广东做生意的商人,曾经倒卖紧俏商品给本班同学发了财。后来生意不好做了,又常被水淹,家道中落,又感叹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一心想转到快班广东去。当年教过广东班的同学人说白话,看到班里同学都进步很快了,现在好象也要发奋图强了。自从南宁做了班长,梧州从此就不好好学习,但是语文成绩很好,和隔壁广州班的语言相通。 贺州 女,梧州的妹妹,刚刚农转非,学习成绩一般,常跟广东班的同学眉来眼去。 钦州 男,广东来的插班生,班里的吹牛高手,老是想建设南方第一大港,有事没事就爱和防城港、北海在一起混,商量着怎么和邻校的同学做生意,嚷嚷着要搞什么“沿海开发”的项目,校长对他们好象不是很感冒。被批评为YY。 北海 女,生物课代表,广东来的插班生,近几十年才新转到广西班的。因为不是班里的直系所以一直得不到南宁班长的重用。经常都被班里忘记,幸亏北京校长偶然发现北海好象还不错,于是给了北海一些发展的机会。不过也经常受到南宁班长的剥削、责难。班长几十年来经常怕北海小弟早晚跑回广东班去。所以基本有什么好事都轮不到北海。北海小弟饿的时候私下里偷偷和广州班里的同学搞些物物交换的贸易。还日夜梦想有一天回到老班长广州的手下。据说,其潜质本来和隔壁班的深圳、珠海差不多的,学校一直没找到她的特长,也没把她当重点培养对象。还好家里有珍珠、一片不错的沙滩、一个不错的小岛,总算是还有点名气。 崇左 女,原来是班长南宁家的保姆,照顾南宁的生活。因为有了国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都要上学,才得以插到这个班。家里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也差。所以老师要求成绩好的同学多关心帮助她。是班里的后起之秀,和班长同桌,是南宁班长的崇拜者和超级粉条,在南宁班长的势力范围内。 防城港 男,广东来的插班生,游泳特别棒。和北海、钦州、南宁四个是班主任的新宠,有结成小集团的苗头。近来饭量巨大,吞吐量越来越惊人。和班长关系好象不错,最近进步显著,南宁好象要收买他做自己的出海口。 百色 男,烈士后代,家境贫寒,班长的忠实追随者,听话,没头脑,学习努力,可惜成绩不太好,校长指示要给他开小灶,这几年终于不再徘徊,主修了冶金、水利专业,声称在铝专业方面的研究是亚洲第一,家里的铝作坊也开得红红火火。近几年日子好一点了,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全校显摆,闻班长臭屁。 河池 男,一块木头疙瘩,学习最差,家境又不好。 贵港 男,家里是种甘蔗和做糖的,为人老实,常给女生甜头吃,是女生心目中的好男人。 来宾 柳州的堂弟,家里是开煤矿和火电厂的,但家庭条件一般,原来在低年级混,后来在校长的关照下连跳两级,但是因为学习基础差,多半还得靠堂哥罩着。最近忙着站队,不知道站到柳州那边还是南宁这边。 看到一个故事很不错,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认真阅读。 两个选择 你会怎么做?请你作出你的选择,这不是什么机智问答。总之读下去,我的问题是:你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 在一个学习迟缓儿童学校的募款餐会上,在场的所有人永远忘不了其中一个学生的父亲所说的话。 在推祟学校和教职员的付出和贡献后,这个家长问了一个问题:“照理说在无外力干扰下,大自然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我的儿子,西恩,他无法像别的孩子那样学习,他无法像别的孩子一样理解事物。在我孩子身上,大自然的法则何在?” 所有听众都哑口无言。 这个父亲继续说:“我相信当像西恩这样有身体及心智残缺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展现人类真实本性的机会,而这一次,体现在别人如何对待这个孩子。” 接着,他说了下面这个故事: 西恩在一个公园,里面有些西恩所认识的男孩正在玩棒球。西恩问我:“你想他们会让我一起玩吗?”我知道大部份的孩子不会想要有西恩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队上,但身为一个父亲我同时也知道若他们能让我儿子参加,这会让他得到他所迫切需要的归属感并建立起自己虽然是残障仍能被接受的信心。 我走近一个男童(不抱太大希望的)问他西恩可否参加,他看看周围的队友然后说“我们输了6分而现在正在第8局上,我想他可以参加我们的队,我们会在第9局设法让他上场打。” 西恩带着满脸的喜悦困难地走向他的球队休息区,穿上该队的球衣,我悄悄地滴下眼泪,心中有满满的温暖。那些男孩也看出了我对于儿子被接纳的喜悦。 在8局下,西恩的队追了上来,但仍然还输3分。第9局上半场,西恩戴上手套防守右外野,虽然没有球往他的位置飞来,但能在场上他已经很高兴了,我从看台上向他挥手他笑的合不拢嘴。 在9局下,西恩的球队又得分了。而此时,二出局满垒的状况,下一棒是球队逆转的机会,而西恩正是被排在这一棒。 在这个重要关头,他们会让西恩上场打击而放弃赢球的机会吗?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真的把球棒交给了西恩,大家都知道西恩根本不可能打到球,因为他甚至不知道怎么握球棒更别谈碰到球了。 然而当西恩踏上打击位置,投手已经明白对手为了西恩生命中重要的这一刻放下赢球的机会,所以他往前走了几步投了一个很软的球给西恩让他至少能碰一下。 第一球投出来,西恩笨拙的挥棒落空。投手又再往前走了几步投出一个软软的球给西恩。当球飞过来西恩挥棒打出一个慢速的滚地球,直直的滚向投手。球赛眼看就要结束。 投手捡起这软软的滚地球,就可轻易的把球传给一垒手让西恩出局而结束这场球赛。然而投手把球高高的传往一垒手的头顶上方通过,让他所有的队友都接不到。 每个站在看台上的人不管是那一队的都开始喊着:“西恩,跑到一垒!跑到一垒!跑到一垒!” 西恩这辈子从来没有跑这么远过,但他还是努力跑到了一垒。他踩上垒包眼睛张的很大而且很惊喜。每个人都喊着说:“西恩,跑向二垒,跑向二垒!” 刚喘过气,西恩蹒跚的跑向二垒,很辛苦的往垒包跑。 这时,就在西恩往二垒跑时,右外野手拿到了球,这个全队最矮的小子第一次有了成为队上英雄的机会了。 他大可把球传向二垒,但这个全队最矮的小子了解投手的心意,所以他也把球故意高高传过三垒手的头顶过去。当前面的跑者往本垒跑时,西恩跌跌撞撞的往三垒跑。 大家都喊“西恩,跑向三垒,跑向三垒!跑下去,跑下去!” 西恩能到达三垒是因为对方的游击手跑来帮忙将他带往三垒的方向,而且喊着,“跑到三垒,西恩,跑到三垒。” 当西恩抵达三垒,双方的选手和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高喊着,“西恩,全垒打!全垒打!” 西恩跑回本垒踩上垒包时,大家为西恩大声喝采就如他打了一个大满贯并为全队赢的比赛的英雄般。 “那一天”,那个父亲两颊泪流满面轻柔的说,“两队的男孩子把真爱和人性的光辉带进了这个世界。” 西恩没能活到另一个夏天,他在那年的冬天过逝,但他从没忘记他曾经是个英雄而且让我们高兴,以及他回家时看着妈妈流着泪拥着她的小英雄的那一天! 现在,是关于这个故事的一点附注: 我们常常不假思索的把数以千计的笑话转来转去,但当我们遇到要传送有关生命的选择的故事时,我们反而感到犹豫了。 粗俗、野蛮和经常是有点淫秽的东西每天在网络上无限制的传播着,反而高尚的事情的讨论却在学校里及办公室里被压抑着。 如果你在思考着把这个故事转出去,可能你会在你的QQ里挑选出那些不适合听这个故事的群,然而,把这个故事转给你的人相信我们可以让世界变的不一样。 我们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协助去体现大自然的法则。很多人与人之间微不足道的互动都是一个选择的机会。 到底我们是把爱和人性的光辉传递下去,或者放弃这些机会使得这世界一点点的更冷漠。 有一个智者说过;要评价一个社会就要看这个社会如何去对待他们之中最不幸的人。 所以现在你有两个选择;1.无视2.转发 我选择了转发,因为我也感动。
个人分类: 经济发展|1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whyhoo 2012-1-12 14: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能没有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相关的组成部分。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全面地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遵循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①这段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党对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搞清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而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没有及时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把阶级斗争当作党的中心工作,致使我国丧失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以往我国社会主义建没之所以成效不够显著,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在理论上走入了一个误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产生了迷惘。因此,要纠正我们以往的失误,就必须从纠正我们在州沦上的失误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教育全党,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调要使我们的同志懂得,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时刻牢记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自己应尽的天职;必须时刻牢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中心;必须时刻牢记,经济的落后,人民的贫穷,决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耻辱。 当全党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带来的结果,另一方而是由于某些地方、部门的领导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认为前者是硬任务,后者是软任务,因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放松,也就是出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手硬、—手软。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反差,如果长期不能克服,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迷离彷徨,率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当我国的精神文明面临挑战,第一个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也是邓小平。正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正是他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他谆谆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正是他明确地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述掷地有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复杂的任务,“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个重要考验。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要通过社会成员的进步来实现。试想,如果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差,那么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又何从淡起?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就是抓住了根本。 在“四有”当中,邓小平同志认为有理想最重要。因为只有当全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理想,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我们预定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中国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②可见,理想和信念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过去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指的也正是理想和信念。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而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有 12 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党纲上规定了的。但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经过若干个依次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这是我们的阶段性理想。在现阶段,我们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为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奋斗。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当前我们要做的是首先实现党提出的“九五”规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这是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键一步。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每个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结合了起来,为这个理想而奋斗,既是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也是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奋斗。因此,这一理想能够起到空前的精神动员作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当前,重要的问题是要让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分子,明确地认识应当有什么样的理想。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排除各种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理想,就要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这个武器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因此,用邓小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广大群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理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而要使思想的统一转化为行动的统—,没有纪律不行。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不仅约束人们不该做什么,而且提倡人们应该做什么,它的作用是双向的。纪律是实现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组织保证。因此,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时,除了强调有理想的特殊重要性以外,也很重视纪律的作用。他说:“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③又说:“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④没有共同的理想,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没有共同的纪律,会出现行动上的无序,都会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 其他如“四有”中的有道德、有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道德水平,认为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中央还提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改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状况,这说明道德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利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及不久前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都说明党中央对于培养有文化的新人也很重视。 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的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三、维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维系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形成综合效应。在各种维系精神文明的手段中,邓小平同志尤其强调教育和法律这两种手段。 邓小平同志这里所讲的教育是指思想道德教育,或者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是我们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精神武器。当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具有紧迫性,这是因为这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某些消极负面的因素在社会上有所孳生、蔓延,一些干部经不起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开始腐化变质,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出现了许多令人焦虑的情况,一句话,我国的精神文明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通过教育,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人。要开展持久的、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他们逐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通过向雷锋、焦裕禄以及现在的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等先进典型的学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提高自觉性,增强免疫力,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干部还要开展反腐倡廉的教育,要求他们对照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宗旨,进行严格的自律。总之,开展对大多数人的内容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大计。 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限于课堂宣讲。当然,课堂宣讲也是一种重要形式,但决不是唯一形式。要动用各种宣传文化手段,特别是那些传播范围广、传播频率高的传媒手段,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们的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斗个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担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崇高使命。“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两为”方针的具体体现。实现这一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发挥文艺的审美作用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发挥文艺的教育作用,使文艺能够给予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多的支持。 除了动用多种手段外,还必须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寓教于乐,达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此外,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所必须的。我们要下力气改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市场文化、农村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积极引导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前进,使社会上各种消极腐败乃至丑恶的东西,各种精神垃圾没有立足之地,还社会一个相对净化的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不致因为受环境的影响被抵销,而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观点,维系精神文明的第一个手段是教育,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教育能够收到良好各种强制的办法对他们进行约束,直至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这也是维系精神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对那些从事丑恶行当、腐蚀人们心灵、毒化社会环境、屡教不改并且触犯刑律的人,就必须采用法律的手段予以打击,决不稍加宽贷。对那些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干部,不管是谁,该绳之以法的坚决绳之以法,决不姑息养奸。只有教育和法律两种手段并用,才能有效地遏制党风、社会风气的继续下滑,才能扶正祛邪,使那些健康的文明的东西不断占领阵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出新的局面。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⑤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十分广阔、非常重要的领域,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广义的文化领域包括理论、教育、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卫生体育、图书博物等。这些领域通过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这些领域工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很多内容,为了完成这方面的任务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我国文化的性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江泽民同志说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不同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然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它必然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养料。但这必须是一个扬弃过程,是一个批判继承过程,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照抄照搬。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弘扬主旋律,同时提倡多样化,从多方面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 在思想文化战线各部门工作的同志,应当通过各自的工作,千方百计地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年来,思想文化战线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了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精神产品。但是,同党和人民的期望,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关键在于思想水平、文化水平、艺术水平都高的各类作品还比较少,精品还比较少。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部精品的诞生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单靠著作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还不够。从长远看,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精神产品生产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各类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可以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了正确的坐标,如果他们缺乏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的创作思想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又怎么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产品呢?邓小平同志关于灵魂工程师的使命的论述,值得我们每一个在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我们相信,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⑥如果说上一段话是专门针对文艺工作者说的,那么,在十二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面对整个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再一次提出了灵魂工程师的使命问题。他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⑦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讲得何等深刻啊!它为我们所有在文化思想战线工作的同志,为所有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指明了根本方向。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都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力争成为够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真正做到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给人民以营养者必先从人民那里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类文化精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8 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90 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1 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09 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56 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211 — 212 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40 页。 (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 原文见 http://www.cssn.cn/news/136676.htm
个人分类: 政治|1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质文明了,精神却走向黑暗
热度 1 yan8008 2011-10-19 17:46
在这个每个人,都极力抓紧一切时间,有的甚至会不惜以损害自己生命、健康为代价,不停地在追求着更多金钱的社会中。冷漠,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的贪婪,无视自己的人格、名誉的表现;浮躁,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的贪婪,在科研上的不求真理的表现;剽窃,是由于人们对金钱(职称)的贪婪,无视制度和他人权利的的表现;造假,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的贪婪,无视他人生命的损害或正品惩处的力度。贪污,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的贪婪,无视国法、宪法的表现;小三,是由于人们对金钱(美色)的贪婪,无视发妻感受的表现。........
19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步子迈的太大了,很容易扯着蛋
热度 3 halcon 2011-6-25 00:37
才看武汉海,又闻北京雨。为什么一下大雨城市就淹,车一多就堵呢,一干旱就没水,一下雨就被淹呢?一来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出了问题,二来是后续管理和公民素质没有跟上来。简单了说就 是物质文明这条腿跑的太快,精神文明那条腿迈的太慢——扯着蛋了 。 几年的城市化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新的大楼多了,干净了,漂亮了。可是看着漂亮用起来就舒服么?城市大了、人口多了就现代化了么?我看不见得。记得十余年前有个搞建筑的同学跟我讲买房子的时候别看外墙,别看屋顶,看看消防栓怎么样,楼道怎么样就知道房子质量了。其实道理就是:细节做不好的房子质量肯的不怎么样? 记得看一个凤凰卫视说上海的陆家嘴比台北要差很多,原因是在陆家嘴楼下找不到地方吃饭,而在台北的写字楼下就可以吃牛肉面。这就是生活的细节。 其实城市化只是个缩影,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公路收费问题,油价,电价,拆迁,教育问题,甚至中国足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意识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提高的公民意识的矛盾。物质文明载着人民群众大踏步向前,管理体制还在河里摸石头呢。 步子迈的越大,蛋越疼!! 我们虽然遍地高楼,其实就像扣着鼻屎的美女——好看、没品。
3710 次阅读|6 个评论
当富有的精英们遇到威胁会采取什么行动?
hxgwzu 2011-5-11 11:39
当富有的精英们遇到威胁会采取什么行动?虽然是偶然想起的,但觉得也貌似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因为我们现在可以越来越多地感受得到,富有的精英们(非官即商)在遇到各种威胁时,无论触及的是经济利益、政治前途、人身自由,还是在其它方方面面所面临的危机,比如既得利益遭遇重大挑战时,采取的解决方式往往充满了暴戾跋扈、充满了冷酷无情。谋杀、迫害、陷害、打压,似乎成为一组首选的方式。其中,一个不想举还是得举的典型例子就是“药家鑫”案件。这里,决不是简单的人类社会历来就有的所谓“富有者对贫穷者”的蔑视问题,或者反之。 扯远点说起。在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集体主义思想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虽然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抓”的完美指导思想,但总体上人们对经济与物质的欲念在思想中占据了压倒地位。“致富光荣”成了主流价值观,而至于怎么致富,似乎可以不论其方式方法,必要时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美其名曰“原始积累”、“初级阶段”,如此这般。 中国社会的这一成功大转型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社会其它方面的,都是有目共睹。毫无疑问,经济上的成功构成了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和谐社会首先一定是文化先进而大同的社会,古人云:“衣食足而知礼节”,文化建设或精神文明建设恐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君不闻,频频见诸媒体的各种骇人听闻的交通肇事?为什么最终会演变成起起恶性刑事案件?为什么那些“富二代”、“官二代”乃至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等等的雷人话语及其斑斑“事迹”会引起全民的议论与公愤?是中国社会的“阶层”(抑或就是“阶级”)鸿沟越来越大?还是大众只是在一般层面和意义上对中国社会道德观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常规性的担忧? “和谐”不等于“平衡”。“平衡”是不可能造就“和谐”的。“和谐”是一种高度的“有序”。从物理学角度讲,只有“远离平衡”才能创造这种高度的“有序”,也就是“低熵”状态;而“平衡”只代表了“寂静”、“混乱”、“无序”,代表了“死机”而不是“生机”。我们当然不希望建设一个处于“死寂”的、昏暮中的社会,我们高度渴望的是建设一个秩序井然的、生机盎然的社会。 一个社会,经济收入的差异、物质配分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当然我们不希望这个差异性太大,只希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这个差异性体现得尽量合理;一个社会,人们在精神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们一定都希冀有一个广为认同并被普遍接受的社会意识,这个共同的意识是维系整个社会有序和谐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绳。有了这个共同的准绳,我们的社会才有和谐的可能,人与人之间才有信任的基础。有了信任作为纽带,就不会出现不敢见义勇为(捉贼者不怕贼伤反怕被偷的人伤,扶跌助病者不怕出力反怕清白被损)、不敢勇挑责任(肇事逃逸、李代桃僵)、不准让群众上访(漠视公民权)、不敢撞伤一个人而非得把人撞死等等的令人拍案惊奇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随感|2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传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sheep021 2011-2-24 10:55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一理论不仅政治合格,同样适合处理“科学与传统”的关系: 以和谐发展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传统传承。 一手抓科学,一手抓传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只抓住一手也未尝不可,但 对于国家而言,这两手都是救命的。 松开科学,国家没法在这个世界上混。松开传统,这个世界将没法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提要
黄安年 2009-12-25 22:12
布罗代尔著《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费尔南布罗代尔( 1902 1985 ),是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 , 他的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952 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历史学家勒费弗尔( Lucien Febvre )计划与布罗代尔合写一部 15 世纪到 18 世纪的世界史,两人分别负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部分, 1956 年勒费弗尔逝世, 1979 年费尔南布罗代尔则出版三卷本的《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巨著。本书 是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展示了年鉴学派所重视的长时段发展及经济社会结构的见解。著作选择了长达 400 年之久的时段作为总体历史的研究对象,揭示了 15-18 世纪间一欧洲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物质变化历史变化的方方面面,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史观,很值得历史工作者的借鉴。本书结构层次清晰:物质生活、一般商业经济活动、资本主义式经济,并揭示了其间的相互关系。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与马克思不同也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涉及大量文献、地图、图表、统计数字、相片、图画等,使读者不感到枯燥乏味。以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影响着整个战后西方史学。一般说来 , 代西方史学的主要特点显示 : 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 , 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 ; 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 ; 更加重视定量分析 ; 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 张芝联教授在中译本的代序言中指出了该书方法论的三点值得商榷之处 : 第一,不论他的三分法如何机智,布罗代尔并未真正阐明他的三种时段所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三者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论他的历史如何全面,政治、文化事件在布罗代尔的体系中几乎不占什么地位。第三,布罗代尔和许多年鉴派史学家一样,在处理人与环境、条件、传统的关系时,往往过分看重后者的决定一面,而忽视人的创造一面。这同样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书 名: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3 卷) 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 第二卷 : 形形色色的交换 第三卷 : 世界的时间 作 者: 费尔南 . 布罗代尔 译 者: 顾良、施康强 校 者 : 顾良 封面设计 : 宁成春 版式设计 : 赵学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发行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 : 北京印刷一厂 出版日期 : 1992 年 11 月第 1 版 , 1992 年 1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一卷 ) 1993 年 1 月第 1 版 , 1993 年 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二卷 ) 1993 年 4 月第 1 版 , 1993 年 4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三卷 ) ISBN : 7-108-00269-8/K.31( 第一卷 ) 7-108-00564-6/K.89( 第二卷 ) 7-108-00612-X/K.104( 第一卷 ) 开本 : 850X1168 毫米 1/32( 第一卷 ) 印张 : 23.75( 第一卷 ); 24.25( 第二卷 ); 26( 第三卷 ) 字数 : 543000( 第一卷 );569000( 第二卷 );630000( 第三卷 ) 印数 : 5000 定价: 19.30 元 ( 平 ) 29.30( 精 )( 第一卷 ) 19.80 元 ( 平 ) 29.80( 精 )( 第二卷 ) 26.50 元 ( 平 ) 36.50( 精 )( 第三卷 ) 本书介绍: 本书共分三卷,第一卷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分别描述 15 至 18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及变迁、小麦稻米玉米等粮食、食品多样化与饮料、住宅服装与时尚、能源与冶金等技术传播、技术革命与差距、货币、城市等八章。探讨并比较了四百年间,世界各地人口、食、衣、住、行、能源、器物、技术、货币、城市等等与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事物,这些基本物质成为进一步讨论其他经济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卷题为形形色色的交换,分交易的工具、市场与经济、生产部门和资本主义在各国、资本主义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等五章。讨论和比较资本主义发展前,世界各地区的商业、各层次市场和地区间贸易关系。并探讨和比较前近代时期,世界各地的资本、资本家、资本家精神、企业以及手工业生产、社会结构、国家对经济的介入等等,从而引出与后来资本主义相关的种种因素。 第三卷题为世界的时间,分别叙述欧洲的时间和空间、 城市统治下的欧洲旧经济:威尼斯前后、阿姆斯特丹、民族市场、欧洲以外的世界、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等六章、结论等。开始讲述一个线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如何逐步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影响全世界。他认为由早期的单一城市为中心,在数百年间,世界经济的中心,从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到转向由整个民族国家为发展重心,亦即转向英国伦敦,分析各个城市先后兴起的背景过程,并探讨欧洲以外的地区,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向外扩张时,彼此的互相影响作用。以及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本提要列出主要目录及张芝联教授撰写的代序言(见第一卷),并照片复制各卷的详细目录、绪论、后记等 , 分三卷逐一发布。第 3 卷 20 幅。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7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提要
黄安年 2009-12-25 20:30
布罗代尔著《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费尔南布罗代尔( 1902 1985 ),是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 , 他的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952 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历史学家勒费弗尔( Lucien Febvre )计划与布罗代尔合写一部 15 世纪到 18 世纪的世界史,两人分别负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部分, 1956 年勒费弗尔逝世, 1979 年费尔南布罗代尔则出版三卷本的《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巨著。本书 是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展示了年鉴学派所重视的长时段发展及经济社会结构的见解。著作选择了长达 400 年之久的时段作为总体历史的研究对象,揭示了 15-18 世纪间一欧洲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物质变化历史变化的方方面面,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史观,很值得历史工作者的借鉴。本书结构层次清晰:物质生活、一般商业经济活动、资本主义式经济,并揭示了其间的相互关系。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与马克思不同也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涉及大量文献、地图、图表、统计数字、相片、图画等,使读者不感到枯燥乏味。以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影响着整个战后西方史学。一般说来 , 代西方史学的主要特点显示 : 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 , 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 ; 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 ; 更加重视定量分析 ; 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 张芝联教授在中译本的代序言中指出了该书方法论的三点值得商榷之处 : 第一,不论他的三分法如何机智,布罗代尔并未真正阐明他的三种时段所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三者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论他的历史如何全面,政治、文化事件在布罗代尔的体系中几乎不占什么地位。第三,布罗代尔和许多年鉴派史学家一样,在处理人与环境、条件、传统的关系时,往往过分看重后者的决定一面,而忽视人的创造一面。这同样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书 名: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3 卷) 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 第二卷 : 形形色色的交换 第三卷 : 世界的时间 作 者: 费尔南 . 布罗代尔 译 者: 顾良、施康强 校 者 : 顾良 封面设计 : 宁成春 版式设计 : 赵学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发行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 : 北京印刷一厂 出版日期 : 1992 年 11 月第 1 版 , 1992 年 1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一卷 ) 1993 年 1 月第 1 版 , 1993 年 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二卷 ) 1993 年 4 月第 1 版 , 1993 年 4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三卷 ) ISBN : 7-108-00269-8/K.31( 第一卷 ) 7-108-00564-6/K.89( 第二卷 ) 7-108-00612-X/K.104( 第一卷 ) 开本 : 850X1168 毫米 1/32( 第一卷 ) 印张 : 23.75( 第一卷 ); 24.25( 第二卷 ); 26( 第三卷 ) 字数 : 543000( 第一卷 );569000( 第二卷 );630000( 第三卷 ) 印数 : 5000 定价: 19.30 元 ( 平 ) 29.30( 精 )( 第一卷 ) 19.80 元 ( 平 ) 29.80( 精 )( 第二卷 ) 26.50 元 ( 平 ) 36.50( 精 )( 第三卷 ) 本书介绍: 本书共分三卷,第一卷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分别描述 15 至 18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及变迁、小麦稻米玉米等粮食、食品多样化与饮料、住宅服装与时尚、能源与冶金等技术传播、技术革命与差距、货币、城市等八章。探讨并比较了四百年间,世界各地人口、食、衣、住、行、能源、器物、技术、货币、城市等等与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事物,这些基本物质成为进一步讨论其他经济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卷题为形形色色的交换,分交易的工具、市场与经济、生产部门和资本主义在各国、资本主义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等五章。讨论和比较资本主义发展前,世界各地区的商业、各层次市场和地区间贸易关系。并探讨和比较前近代时期,世界各地的资本、资本家、资本家精神、企业以及手工业生产、社会结构、国家对经济的介入等等,从而引出与后来资本主义相关的种种因素。 第三卷题为世界的时间,分别叙述欧洲的时间和空间、 城市统治下的欧洲旧经济:威尼斯前后、阿姆斯特丹、民族市场、欧洲以外的世界、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等六章、结论等。开始讲述一个线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如何逐步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影响全世界。他认为由早期的单一城市为中心,在数百年间,世界经济的中心,从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到转向由整个民族国家为发展重心,亦即转向英国伦敦,分析各个城市先后兴起的背景过程,并探讨欧洲以外的地区,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向外扩张时,彼此的互相影响作用。以及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本提要列出主要目录及张芝联教授撰写的代序言(见第一卷),并照片复制各卷的详细目录、绪论、后记等 , 分三卷逐一发布。第 2 卷 17 幅。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7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提要(二)
黄安年 2009-12-23 17:30
布罗代尔著《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提要(二)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3 日发布 费尔南布罗代尔( 1902 1985 ),是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 , 他的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952 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历史学家勒费弗尔( Lucien Febvre )计划与布罗代尔合写一部 15 世纪到 18 世纪的世界史,两人分别负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部分, 1956 年勒费弗尔逝世, 1979 年费尔南布罗代尔则出版三卷本的《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巨著。本书 是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展示了年鉴学派所重视的长时段发展及经济社会结构的见解。著作选择了长达 400 年之久的时段作为总体历史的研究对象,揭示了 15-18 世纪间一欧洲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物质变化历史变化的方方面面,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史观,很值得历史工作者的借鉴。本书结构层次清晰:物质生活、一般商业经济活动、资本主义式经济,并揭示了其间的相互关系。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与马克思不同也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涉及大量文献、地图、图表、统计数字、相片、图画等,使读者不感到枯燥乏味。以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影响着整个战后西方史学。一般说来 , 代西方史学的主要特点显示 : 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 , 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 ; 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 ; 更加重视定量分析 ; 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 张芝联教授在中译本的代序言中指出了该书方法论的三点值得商榷之处 : 第一,不论他的三分法如何机智,布罗代尔并未真正阐明他的三种时段所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三者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论他的历史如何全面,政治、文化事件在布罗代尔的体系中几乎不占什么地位。第三,布罗代尔和许多年鉴派史学家一样,在处理人与环境、条件、传统的关系时,往往过分看重后者的决定一面,而忽视人的创造一面。这同样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书 名: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3 卷) 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与不可能 第二卷 : 形形色色的交换 第三卷 : 世界的时间 作 者: 费尔南 . 布罗代尔 译 者: 顾良、施康强 校 者 : 顾良 封面设计 : 宁成春 版式设计 : 赵学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发行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 : 北京印刷一厂 出版日期 : 1992 年 11 月第 1 版 , 1992 年 1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一卷 ) 1993 年 1 月第 1 版 , 1993 年 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二卷 ) 1993 年 4 月第 1 版 , 1993 年 4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三卷 ) ISBN : 7-108-00269-8/K.31( 第一卷 ) 7-108-00564-6/K.89( 第二卷 ) 7-108-00612-X/K.104( 第一卷 ) 开本 : 850X1168 毫米 1/32( 第一卷 ) 印张 : 23.75( 第一卷 ); 24.25( 第二卷 ); 26( 第三卷 ) 字数 : 543000( 第一卷 );569000( 第二卷 );630000( 第三卷 ) 印数 : 5000 定价: 19.30 元 ( 平 ) 29.30( 精 )( 第一卷 ) 19.80 元 ( 平 ) 29.80( 精 )( 第二卷 ) 26.50 元 ( 平 ) 36.50( 精 )( 第三卷 ) 本书介绍: 本书共分三卷,第一卷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分别描述 15 至 18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及变迁、小麦稻米玉米等粮食、食品多样化与饮料、住宅服装与时尚、能源与冶金等技术传播、技术革命与差距、货币、城市等八章。探讨并比较了四百年间,世界各地人口、食、衣、住、行、能源、器物、技术、货币、城市等等与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事物,这些基本物质成为进一步讨论其他经济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卷题为形形色色的交换,分交易的工具、市场与经济、生产部门和资本主义在各国、资本主义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等五章。讨论和比较资本主义发展前,世界各地区的商业、各层次市场和地区间贸易关系。并探讨和比较前近代时期,世界各地的资本、资本家、资本家精神、企业以及手工业生产、社会结构、国家对经济的介入等等,从而引出与后来资本主义相关的种种因素。 第三卷题为世界的时间,分别叙述欧洲的时间和空间、 城市统治下的欧洲旧经济:威尼斯前后、阿姆斯特丹、民族市场、欧洲以外的世界、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等六章、结论等。开始讲述一个线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如何逐步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影响全世界。他认为由早期的单一城市为中心,在数百年间,世界经济的中心,从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到转向由整个民族国家为发展重心,亦即转向英国伦敦,分析各个城市先后兴起的背景过程,并探讨欧洲以外的地区,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向外扩张时,彼此的互相影响作用。以及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本提要列出主要目录及张芝联教授撰写的代序言,并照片复制各卷的详细目录、绪论、后记等 , 分三卷逐一发布。本卷分 ( 一 )21 幅 , (二) 21 幅。 目录 第一卷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张芝联 . 中译本代序) 绪论 前言 第一章 . 结论 注释 译名对照表 图表目录 画片目录 译后记 第二卷 前言 第一章 结论 注释 索引 图表目录 画片目录 第三卷 前言 第一章 . 结论 注释 索引 图表目录 画片目录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本代序 张芝联 一 在法国和国际史坛享有盛名的年鉴派史学家、法国学士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以八十三岁高龄逝世。 布罗代尔以三部历史巨作著称:一九四九年他的国家博士论文《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一五五一一五九八年)的地中海世界》(两卷本)问世①,一举成名;三十年后(一九七九年)他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卷本)出版②;今年即将发行他的未完成著作《法国史》第一卷③。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的台柱。年鉴学派是当代颇有影响的史学派别之一。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以来,它以一份杂志,两个机构,三代人物,与传统史学及各史学派别相抗衡,从一个不知名的学术小团体,一跃而为史学界的权势集团,影响遍及东西欧与南北美。这里所提到的一份杂志,即一九二九年创刊的《经济社会史年鉴》(一九四六年改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两个机构,即一九四七年创办的高等实践研究院第六部经济社会科学部(一九七五年独立,成为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一九六三年建立的人类科学院;三代人物,举其要者,即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第一代),费尔南布罗代尔、夏尔莫拉泽(第二代),雅克,勒高夫、勒鲁瓦拉杜里、马克费罗(第三代)。 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是由该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 Lucien Febvre ,一八七八一九五六年)和马克布洛赫( Marc Bloch ,一八八六一九四四年)奠定的。费弗尔和布洛赫受过严格的历史、语言训练,熟悉本国史学传统与德国史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九一九年至三十年代中期,他们在法、德边境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执教,在那里结识了一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语言学家,朝夕相处,共同切磋,斯特拉斯堡大学因而有年鉴学派摇篮之称④。一九二九年、他们在著名的阿尔芒葛兰出版社的支持下,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力图用具体研究成果作为示范来说明、推广他们的史学主张。 年鉴学派第一代历史学家是在批判二十世纪初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史学体系的,其批判对象主要是德国朗克学派及其在法国的传播者莫诺、朗格罗瓦与瑟诺博斯的史学观点与方法。这种传统史学比更早的以垂训说教为目的的旧史学进了一步,它标榜历史的科学性、客观性,其特点是依据经过缜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描述个别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寻找这些现象的前后因果关系,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历史真相。他们所重视的史料绝大部分都是官方的政治、军事、外交档案,因此,他们的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以及头面人物的生平。 针对传统史学的弊端,年鉴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主张扩大史学研究范围,提倡研究全面的(或整体的)历史,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现象,特别是经济、社会、心理现象。他们反对简单地复述史料,描绘个别特殊事件、人物、制度;主张综合分析,运用历史比较法,向史料(包括文献与实物资料)提出问题(有人称年鉴派史学为问题史学),把个别事物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加以考察、理解,找出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反对剖裂自然和社会现象,特别反对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分离,批评各种历史专家筑起高墙,精心培育各自的葡萄园,而不顾其他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成果与见解⑤。他们提倡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使史学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史学化。《年鉴》杂志上设有辩论与斗争专栏,对史学理论、方法问题进行探讨和争论。自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八年,费弗尔在《年鉴》上发表的论文、书评、文摘、评论等达九百余篇⑥。 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年鉴学派第一代人物的业绩获得承认:一九三三年费弗尔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一九三六年布洛赫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经济史教授;《年鉴》杂志也于是年迁到巴黎出版。到第二次大战结束时,年鉴学派的学术地位与声誉已基本确立,而马克布洛赫却不幸于一九四四年被纳粹枪杀。《年鉴》杂志的读者与撰稿人不断扩大,吕西安费弗尔在他们中间培养和提拔接班人。从一九四六年起,他独自担任杂志主编,并委任几个年轻的史学家协助,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费尔南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 )。 布罗代尔于一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法国东部默兹省的一个小村镇。祖父是农民,后来改行为鞋匠。父亲从一个小学教师被提升为巴黎郊区一所小学的校长。布罗代尔因此得以在巴黎上中学、大学,二十岁时就获得中学历史、地理教师资格。此后十年间,他被派到阿尔及利亚的一所中学教书。在阿尔及利亚任教期间,他对西班牙、特别是地中海的历史发生浓厚的兴趣。从南岸眺望地中海区域,给予这位未来的地中海历史学家以崭新的角度与启示。从那时起,布罗代尔经常利用假期到地中海沿岸各国档案馆阅读、抄录大量资料,为撰写国家博士论文作准备。一九三二年回到法国,在几所著名的中学教书;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被选派到巴西圣保罗大学文学院任教,使他有机会从南美观察欧洲,从而扩大历史视野。一九三七年从巴西返回法国度假途中,他与吕西安费弗尔巧遇,一见如故,从此与年鉴学派结下不解之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罗代尔应征入伍,在马奇诺防线上作战,被德军俘虏,监禁达五年之久。《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的初稿,就是在集中营里用练习簿写成的。这篇长达一千余页的国家博士论文于一九四七年答辩通过,两年后正式出版。此后布罗代尔的学术地位急剧上升:他成为《年鉴》杂志的助理编辑,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八年任主编;一九四九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一九四七年他与费弗尔、莫拉泽等在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下,创办与巴黎大学抗衡的高等实践研究院第六部,一九五六至一九七二年任该部主任,并兼任第六部附设的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一九六三年,在法国政府支持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他建立了人类科学院,作为协调社会科学国内与国际学术合作的研究机构,并自任该院行政负责人(直到逝世)⑦。在他生前,有二十几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十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他为通讯院士。他的主要著作均被译成英文及其他数种文本。一九七七年美国纽约大学宾爱姆顿分校成立研究经济、历史体系与文化的费尔南布罗代尔中心。一九八四年他当选为法国学士院院士。 如果说年鉴学派第一代历史学家奠定了方法论与组织基础,那么第二代、第三代历史学家在布罗代尔领导下,就继承、发展了这个传统,并利用五十、六十年代法国经济繁荣的有利条件,广砭开展经济社会史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出版大量历史著作,从而扩大了年鉴学派的队伍与影响。这种影响的泉源,从学术上说,主要来自布罗代尔的史学实践,包括教学、著述和编辑方面。因受篇幅限制,这里只扼要介绍他的三部名著,然后加以综合评论。 ① ? Fernand Braudel : La M diterran e et le monde m diterran en I poque de PhiliPPe Ⅱ,巴黎一九八五年第六版(以下简称《地中海》)。到一九八五年止,该书已译成英、意、西、波、葡、德文,中译本不久亦将出版。 ② Civilisation mat rielle , conomie et capitalisme ,ⅩⅤ e ⅩⅤⅢ e si cle ,巴黎一九七九年版(以下简称《物质文明》),此书已有英译本,俄、中译本不久亦将出版。 ③ L Identit de la France ,由巴黎阿尔多弗拉马里昂( Arthaud-Fla-mmarion )出版社出版。布罗代尔还与拉布鲁斯( E . Labrousse )合编一部《法国经济社会史》( Hisstoire i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 ),共四卷八分册,巴黎一九七○一九八二版。 ④参看卡蓬内尔( Ch . O . Carbone Ⅱ)与里维( G . livet )合编:《年鉴杂志的摇篮》( Au berccau das Annales ),土鲁兹一九八三年版。 ⑤引自《经济社会史年鉴》( Annales d histoire conomique et sociale )创刊号(一九二九年)发刊词。 ⑥参看费弗尔( L , Febvre ):《为历史而斗争》( Combat pour I histoire ),巴黎一九五三年版。 ⑦参看斯多雅诺维奇( T . Stoianovich ):《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模型》( French Historical Method : The Annales paradigm ),漪色加一九七六年版,第 43 44 页。 二 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一五五一一五八九年)的地中海世界》是在吕西安费弗尔启发下写成的。布罗代尔原想写一篇传统式的博士论文,题为《菲力浦二世的地中海政策》。费弗尔建议把重点从菲力浦二世转移到地中海,写一部全面的历史①。这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的著作,与传统史学著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地中海地区(包括十个国家)的山脉、平原、海岸、岛屿、气候、城市、交通,主题是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研究十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包括人口、劳动力、贵金属流通、物价、商业、财政、运输、海盗、宗教等,以及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土耳其和西班牙帝国的社会、文化、战争方式等。第三部分与传统的政治、军事、外交史相似,叙述这两大帝国在地中海争霸的过程。 为什么用这样的框架来安排这个时期历史的内容?布罗代尔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作了解释: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篇总体说明的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人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历史,一部近乎静止不变的历史,流逝与变化滞缓的历史一部几乎超越时间的、与无生命事物接触的历史。在这部静止不变的历史之上显示出另一部慢节奏的历史,一部社会史,即群体与团体的历史。在相继研究经济、国家、社会、文化之后,我试图最后说明这一切深层的力量如何对战争这个复杂领域发生作用。最后还有第三部分,即传统历史部分,或可称之为个体、事件史:一种表层上的激荡,即潮汐在其强烈运动中掀起的波浪,一部起伏短暂、迅速、激动的历史。这样我们便把历史分解为几个层次,或者说,把历史时间区分为一个地理时间,一个社会时间,一个个体时间②。 后来,布罗代尔更明确地把这三种历史时间,称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并提出与这三种时段相适应的概念,分别称为结构、局势、事件③。所谓结构,是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慢的,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所谓局势,是指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一些对历史起重要作用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工资变化等等;所谓事件,是指一些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布罗代尔认为,这些事件只是闪光的尘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 总之,通过对地中海与十六世纪下半叶地中海地区的研究,布罗代尔在扩大时空范围与历史领域的同时,对历史进程提出某种定论的解释。对他来说,历史无非是三种时段的辩证关系。在这三种时段中,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结构。其次,局势的变化(周期性的经济消长)对历史进程起直接的重要作用,但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人们无从改变这些客观趋势,他们的自由是永远受限制的。而事件只不过是深层振荡中翻起的浪花、尘埃而已,对历史不起重大作用。 布罗代尔的这部著作和它所表述的历史观,在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支持者高度赞扬《地中海》是一部世界史学中划时代的杰作④。在他的影响下,史学家纷纷研究历史上的经济、社会结构、研究局势,撇开政治事件、人物。高等实践研究院出版各种丛书:《人口与社会》、《人与土地》、《货币、价格、局势》、《港口、道路、运输》、《批发与批发商》、《考古与文化》、《价格、工资、商业、周期》、《海外贸易》等多达千种。地方史、气候史、历史人口学、生态史都成为热门,《年鉴》杂志中充斥了这类题目的研究论文。 布罗代尔的反对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传统史学家不满于他贬低政治事件与人物,放弃系统的历史叙述,热衷于统计图表与奇异术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批评他忽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抹煞阶级斗争的地位与作用。有的历史学家指责他把群众历史( histoife massive )变成被动历史( histoife passive )⑤。这些批评不能不引起重视,甚至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在年鉴派内部也产生了某种反叛,特别是在第三代人物中间。一九六八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把矛头指向一切权势集团,导致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由第三代人物接替。他们除继续重视经济、社会史外,开始恢复政治史、叙述史的地位,把历史研究引向历史人类学与心态史,并提出了新史学的口号⑥。 布罗代尔自一九七二年退休后,除保留人类科学院的行政负责人职务外,专心从事《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的撰写。早在五十年代初,吕西安费弗尔就建议与布罗代尔合写一部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史,要布罗代尔负责物质文明部分,他自己撰写精神文明部分。费弗尔去世前未能写成这部著作,而布罗代尔则忠实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此书第一卷初版于一九六七年,后经修改与第二、三卷于一九七九年同时出版,引起广泛的注意与评论。 众所周知,十五至十八世纪是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期,或称前工业革命时期,但对资本主义怎样和为什么在西欧萌芽、发展,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如何,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对资本主义起什么作用,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等问题,各派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解释大相径庭。布罗代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把这四百年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最基层,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在世界广大地区里,这个时期的大量经济活动是自给自足,以货易货,互相服务,范围狭窄的日常生产与消耗,布罗代尔称之为物质文明(他承认这是一个含糊不清、容易误解的名词)。 第二层是市场经济(书名上简称为经济),即生产与交换的机制,这些机制与农村活动、摊贩、店铺、作坊、交易所、银行、集市、市场紧密相连,没有这种按供求关系建立的市场,就没有一殷意义的经济,因此市场意味着解放和开放,是与另一个世界接近的媒介。按照布罗代尔的解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有时甚至是反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层是资本主义,这是一种由少数商人组成的垄断经济,这种垄断最早是与集市并行存在的,一些微型资本家利用信贷与远距离贸易操纵市场价格,逐渐发展成大资本家、批发商、银行家、交易所大王,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社会统治集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内外市场,而且往往对市场经济起阻碍、破坏作用⑦。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基本上是按这三个层次组织的。第一卷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分别描述十五至十八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粮食、食品与饮料、居住与衣着、能源与冶金、技术革命、货币、城市。第二卷题为《形形色色的交换》,分析交易的工具、市场、生产、资本主义组织、社会各统治集团(包括国家、文化)。第三卷题为《世界的时代》,按地区和年代顺序,分别叙述先后控制世界经济的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并涉及法、英等国的国内外市场,以及美洲、黑非洲、俄罗斯、土耳其及远东的经济特点,最后以英国工业革命结束。 这里应着重说明布罗代尔的经济世界的概念。按照布罗代尔的解释,每一经济世界包括三个要素:(一)一定的地理范围;(二)一个中心(城邦或国都);(三)心赃地区以外的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布罗代尔把十五至十八世纪划分为四个经济世界,即欧洲、俄罗斯(到彼得大帝开放政策为止)、土耳其、远东,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进行有限的交往。以上三个要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经济世界的地理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中心可以转移,中间和边缘地区也可以改变。布罗代尔强调指出:心脏与中间和边缘地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心脏地区(资本主义)享受一切繁荣与奢华,边缘地区(奴隶制、农奴制继续存在)则处在被支配的贫困落后的地位⑧。 ???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布罗代尔的时段三分法在这部著作中仍隐约可见。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人们千百年来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从市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时段的局势、经济周期的演变,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的相继出现和嬗递(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无非是一些短时段的表面变化而已。 以上对《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的扼要介绍并不能概括布罗代尔的全部观点,更不能反映这部巨著的丰富内容。他从十五至十八世纪的商人、银行家的纪录,政府档案,外交家的报告,旅行者的记述等具体材料出发,通过欧洲与非欧洲国家的经济体系的比较,揭示、归纳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运转机制和策略。为了对比西欧与中国,说明市场经济不一定导致资本主义,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中国的大米生产、城市生活、商业活动。他把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原因,归诸国家的干预和阻碍,并以中国资本主义在国外(例如南洋群岛)蓬勃发展作为反证⑨。 有些评论家认为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兴起的解释是属于印象派的观点,因为他既没有一套理论框架,也没有总结出什么规律或法则,只是把历史材料组织到明白易懂的模式中去⑩。布罗代尔的方法是先根据一些基本历史现象制定一些模式,然后用大量事实去检验、修正这些模式。有些经济史家批评布罗代尔不重视生产与生产关系,只重视交换与流通;不重视农村与农业,只重视城市与商业;不重视技术与分工,只重视贵重金属与信贷的作用。这些批评大多是正确的。布罗代尔的入手方法是抓住十五至十八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发展这个特点,着重分析利润或最大利润这个杠杆,剖析商人集团(主要是批发商)如何控制工业生产,操纵甚至破坏市场经济,以积累和扩大商业资本⑾。 布罗代尔在本书最后一章对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顺利进行的解释中,既重视内部条件,即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又不忽视外部条件,即英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剥削。他强调说明:工业革命是一个包罗万象、进行缓慢的现象,如果没有整个深层经济(即所谓物质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活力,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小型工业的创新,如果没有生产和交换的全面的有效运转,那么工业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有坚实的支柱,这些条件都是经过长时期逐步积累才形成的。加上在英国几乎不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阻力,所以工业革命在英国最早实现并不是偶然的。但他认为英国的模式丝毫不带有普遍性,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出版(一九六七年)后,开始考虑撰写一部《法国史》。从一九七○年起,他在法兰西学院、高等社会科学院先后讲授法国史,边讲边写,到他逝世为止,已完成计划中三卷本的一卷。这是一部与一般法国通史著作迥然不同的历史著作,具有鲜明的布罗代尔的个人特色。此书把法国的过去与现在熔于一炉。在几次答记者间时,作者勾画了此书的轮廓与主题思想⑿。第一卷题为《法国的特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空间与历史》;第二部分《人与物》(两分册)。第二卷拟题为《法国的诞生》,追述十至十八世纪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历史。第三卷拟题为《法国的命运》,分析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艰难和戏剧性的遭遇。后两卷无遗稿⒀。 布罗代尔认为法国的特性只能从长时段的深层历史中去寻找,诸如地理、人口、经济生活、国家、文化、社会等变化缓慢的结构,对这个特性的逐步形成起根本性的作用。他给新石器时期以相当多的篇幅,因为农业、村落、人口、种族、语言、习俗、迷信等在当时已存在,并指出新石器时期甚至比亨利二世对意大利的政策、路易十四的征伐更为重要。在《人与物》这部分中,布罗代尔试图解答:法国人对历史上的成败祸福应否负责?他的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在他看来,人的活动受到各种客观条件、传统、规律的限制,与其说是人创造历史,不如说是历史创造人,因此他说:历届郑重的政府对过去十分之九的失误都无责任。 他认为法国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它屡遭失败,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再败北。许多历史学家把法国丧失国威的责任归咎于法国大革命。布罗代尔不同意这种观点,指出它的优势早在一七六三年英法七年战争之后就已丧失。法国大革命之后诞生了一个新的人民的法兰西,产生了祖国的概念。从那时起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人们从尊敬国王转向尊敬祖国。十九世纪的发明创造(义务初等教育、铁路)都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法国的地理位置对它很有利,离世界商业中心不远,但它的命运并不能充分激发法国人的才能。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三年间,法国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辉煌年代,布罗代尔认为这不能归功于法国,而是由于建立了共同市场,由于恰好遇到了世界性的康德拉捷夫周期的经济上升阶段,但此后又进入经济下降阶段(平均二十五年一升一降),这些都非人力所能左右。但布罗代尔责备法国在战后未能建立一个包括东欧在内的欧洲共同体,他认为只有把欧洲广大地域和力量联合成一体,欧洲方有希望生存下去,活跃起来,以抵制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摧残。布罗代尔慨叹:法国在本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自由丧失很多,因而特性也丧失不少。不幸的是它没有丧失自己的傲气,如果没有这股傲气,欧洲建设也许会获得成功。⒁ ① 参看吕费弗尔:《评〈地中海〉》,法国《历史评论》( La Revue bistorique )一九五○年四月号。 ②引自《地中海》第一卷,第 13 14 页。 ③参看费布罗代尔:《史学与社会科学》( Histoire et? sciences sociales ),《经济、社会、文明年鉴》( Annales : economies , soci t s , civilisations )一九五八年十十二月号。 ④ 这是厄拉布鲁斯在评审布罗代尔博士论文时的评语。 ⑤以上评语,参看《法国史学方法》,第 232 234 页。最后一条评语参看 J .谢诺( Cbesneaux ):《把过去连锅端?》( Du pass faisons table rase ?)巴黎一九七六年版,第 129 页。 ⑥ 参看拙文:《漫谈当代法国史学与史学家》,见《法国史通讯》一九八○年第三期,《内蒙古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二期转载。 ⑦ 参看《物质文明》第一卷,第 8 9 页。布罗代尔于一九七七年应美国钟斯霍普金斯大学邀请,作过三次学术讲演,概括介绍他的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此书英译本(一九七七年巴尔的摩出版)题为《再论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 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 ationand? Capitalism ),法文本(一九八五年巴黎出版)题为《资本主义的活力》( 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 )。 ⑧参看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活力》,第 84 一 108 页;伊华伦斯坦( Wallenstein ):《近代世界体系》( The Modern World-System ),纽约一九七四、一九八二年版。 ⑨参阅《物质文明》第二卷,第 522 525 页。 ⑩引自 J .戴( Day ):《费尔南布罗代尔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见《社会研究》( Social Research )一九八○年秋季号,第 508 页。 ⑾参看伊华伦期坦:《作为现实的历史》( L Histoire comme actualit partir de Braudel ),见《今日政治》( Politique aujourd hui )一九八二年一二期。 ⑿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法国《解放报》( Lib raLion )刊载了布罗代尔答记者问;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法国《文学杂志》( Magazine litt raire )二一二期刊载了布罗代尔谈话汇编,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日法国《解放报》刊载了访问布罗代尔谈话记录。本文作者一九八二年三四月间曾两次访问过布罗代尔。听他详细介绍撰写这部书的计划。 ⒀ 布罗代尔逝世前一个多月,在法国沙多伐隆( ChaLeauvallon )举行三天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八二十日)每天集中讨论布罗代尔一部著作,即《地中海》,《物质文明》,《法国史》,布罗代尔亲自参加讨论,答复问题,会议纪录由阿尔多弗拉马里昂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题名为《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 Une Le?on d histoire de Fernand Braudel 。他在讨论中率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⒁引自法国《文学杂志》二一二期,第 24 页。 三 在评价布罗代尔的史学遗产时,我们既要把他同年鉴派联系起来,看出他们之间的连续性,又不能把他与年鉴派完全等同起来,抹煞他个人的创造性,或者把年鉴派发展为新史学以后的功过都加在他的身上。 有人为了突出布罗代尔的地位和贡献,曾把年鉴派史学模式的形成时期,划在一九四六一九七二年,即布罗代尔当权时期。布罗代尔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年鉴派史学模式的形成时期应为一九二九一九四○年,而他这一代人并没有提出什么新思想、新概念,只是提供了一些实例、公式,证实并实现了第一代人物的纲领而已①。这种估计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年鉴》杂志创办之初,西方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以研究和描述历史上的个别、特殊现象,特别是政治活动为目的,不承认人类社会有什么普遍规律,也不在人类行为之外和背后去寻找客观事物变化的深刻原因;另一种是企图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往往把客观现实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割裂开来,分别地、孤立地、静止地、非历史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考察,以为这样就能发现普遍规律。很明显,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达到恢复历史真相,使史学成为科学的目的。 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反对这两种倾向,特别是前一种倾向。他们提出两大主张:一是提倡全面的历史,即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一是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即利用社会科学的成就,给予历史以科学的说明。在这两大总目标下,有的年鉴派史学家重视分析,有的重视综合;有的强调纵向研究,有的强调横向研究;有的偏爱问题历史,有的偏爱全面历史。布罗代尔显然倾向于后者。 通过《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两部著作,布罗代尔首先体现了全面历史的思想。他不仅从内容上扩大历史研究的对象,摒弃了狭隘的政治史、人物史,代之以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历史;而且从地域上延伸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摆脱了以六角形(法国)为中心的国别史,把视野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区域以至全世界,从国别史发展到世界史。其次,他的著作体现了沟通史学与社会科学的思想。他综合利用各种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阐明变化中的历史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城市与乡村、商业与农业、中心与外围、陆地与海洋它们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历史过程中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既不能用单线的因果关系,也不能用某种单一因素来解释,需要借助各种学科从多方面来加以说明。布罗代尔在处理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分析各类游牧者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他们与城乡居民的矛盾和相互依赖,以及严重的农业危机和各个政治组织之间的冲突,来说明蛮族入侵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②。 应该说,年鉴学派创始人在当时提出的改造传统史学的纲领是合理的、有远见的,也获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支持。布罗代尔为实现这个纲领所作的努力他的两部巨著是出色的,颇有说服力的。这样的世界史是德国斯宾格勒、英国汤因比的唯心主义文化形态史体系所望尘莫及的。 除此之外,布罗代尔也有自己的创造。在他看来,历史无非是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的活动,空、时、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体。就人与空间的关系来说,布罗代尔的史学模式被称为地理历史结构主义③,以区别于地理决定论。他一方面强调地理、气候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同时也承认人们(集体)塑造和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例如地中海周围城市的经济扩张雄心以及商人、水手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性,往往能克服风向、雨量的阻碍,使大海和港口服从自己的需要。 就人与时间的关系来说,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三分法是一项独特的创造。他用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作为解释工具来确定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过去,人们在解释历史时,或者只重视单一的因素:个人、思想、地理、政治、经济;或者不分主次地把各种因素掺在一起;或者提出文化冲突、挑战与应战这类概念。布罗代尔用的是层次分解法,把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层因素(各种结构)放在首位,其次是中层因素(经济局势),最后是昙花一现的尘埃(政治事件)。 从重视历史连续性的角度来看,布罗代尔强调结构的长期影响无疑是正确的。我国历史学家近年来在讨论封建社会的长期性问题时,逐渐发现: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对社会所起的长期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时,人们也注意人口、生产、税收、物价的变化趋势对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的直接影响。 我们在这里不准备对布罗代尔在上述三部著作中发挥的个别论点加以评论,只想对他的历史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提出几点总的看法。 第一,不论他的三分法如何机智,布罗代尔并未真正阐明他的三种时段所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三者的辩证关系。《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一书中的三个部分似乎是互不相干,割裂开来的。人们看不出总体和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第三部分政治史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同传统史学有什么区别。第二,不论他的历史如何全面,政治、文化事件在布罗代尔的体系中几乎不占什么地位。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所涉及的十五至十八世纪四百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有的只字未提,有的一笔带过,仿佛它们对历史进程不起任何作用。这只能说是严重的偏见,如果不是故意歪曲的话。第三,布罗代尔和许多年鉴派史学家一样,在处理人与环境、条件、传统的关系时,往往过分看重后者的决定一面,而忽视人的创造一面。在他的人、地、时三位一体的网络中,人好象永远是被动地、机械地、本能地在进行活动,而且常常受到挫折,所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④。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不能不感到失望。 布罗代尔去世之前在一次答记者问时⑤,曾公开宣布:我的历史观是悲观主义的。虽然他口头上也承认人类、智慧、道德是进步的,但他接着说:人们每前进两步,又后退一步,甚至两步。他认为,今日世界的百分之九十是由过去造成的,人们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摆动,还自以为是自由的、负责的。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布罗代尔的历史观和他的方法论之间的某种联系。 一九八七年二月 ①参看布罗代尔为《法国史学方法》一书写的前言。 ②参看《地中海》第一卷,第 161 165 页。 ③参看金瑟( S . Kinser ),《年鉴模型?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地理历史结构主义》( Annaliste? Paradigm ? The Geohistorical Structurism of? Fernand Braudel ),《美国史学评论》(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一九八一年二月号。 ④参看《物质文明》第二卷.第 440 448 页。 ⑤参看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日法国《解放报》。 ⑥参看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法国《解放报》。 (http://zgxqs.org/bbs/dispbbs.asp?boardID=9ID=991)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57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提要(一)
黄安年 2009-12-23 15:26
布罗代尔著《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提要(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3 日发布 费尔南布罗代尔 ( 1902 1985 ),是 法国 历史学家, 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 , 他的 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 物质文明 、经济和资本 主义 》。 1952 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历史学家勒费弗尔( Lucien Febvre )计划与 布罗代尔 合写一部 15 世纪到 18 世纪的世界史,两人分别负责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部分, 1956 年勒费弗尔逝世, 1979 年 费尔南布罗代尔则 出版三卷本的《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巨著。本书 是布罗代尔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展示了年鉴学派所重视的长时段发展及经济社会结构的见解。著作选择了长达 400 年之久的时段作为总体历史的研究对象,揭示了 15-18 世纪间一欧洲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物质变化历史变化的方方面面,这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整体发展史观,很值得历史工作者的借鉴。本书结构层次清晰:物质生活、一般商业经济活动、资本主义式经济,并揭示了其间的相互关系。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整体看法与马克思不同也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涉及大量文献、地图、图表、统计数字、相片、图画等,使读者不感到枯燥乏味。以 布罗代尔作为年鉴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的著作影响着整个战后西方史学。一般说来 , 代西方史学的主要特点显示 : 更加重视整体性的动态研究 , 从单线到多线的综合研究 ; 更加重视环境和条件的研究 ; 更加重视定量分析 ; 更加重视底层史学的研究。 张芝联教授在中译本的代序言中指出了该书方法论的三点值得商榷之处 : 第一,不论他的三分法如何机智,布罗代尔并未真正阐明他的三种时段所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三者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论他的历史如何全面,政治、文化事件在布罗代尔的体系中几乎不占什么地位。第三,布罗代尔和许多年鉴派史学家一样,在处理人与环境、条件、传统的关系时,往往过分看重后者的决定一面,而忽视人的创造一面。这同样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书 名: 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1-3 卷) 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 可能与不可能 第二卷 : 形形色色的交换 第三卷 : 世界的时间 作 者: 费尔南 . 布罗代尔 译 者: 顾良、施康强 校 者 : 顾良 封面设计 : 宁成春 版式设计 : 赵学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发行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经销 : 新华书店 印刷 : 北京印刷一厂 出版日期 : 1992 年 11 月第 1 版 , 1992 年 1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一卷 ) 1993 年 1 月第 1 版 , 1993 年 1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二卷 ) 1993 年 4 月第 1 版 , 1993 年 4 月北京第 1 次印刷 ( 第三卷 ) ISBN : 7-108-00269-8/K.31( 第一卷 ) 7-108-00564-6/K.89( 第二卷 ) 7-108-00612-X/K.104( 第一卷 ) 开本 : 850X1168 毫米 1/32( 第一卷 ) 印张 : 23.75( 第一卷 ); 24.25( 第二卷 ); 26( 第三卷 ) 字数 : 543000( 第一卷 );569000( 第二卷 );630000( 第三卷 ) 印数 : 5000 定价: 19.30 元 ( 平 ) 29.30( 精 )( 第一卷 ) 19.80 元 ( 平 ) 29.80( 精 )( 第二卷 ) 26.50 元 ( 平 ) 36.50( 精 )( 第三卷 ) 本书介绍: 本书共分三卷,第一卷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分别描述 15 至 18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及变迁、小麦稻米玉米等粮食、食品多样化与饮料、住宅服装与时尚、能源与冶金等技术传播、技术革命与差距、货币、城市等八章。探讨并比较了四百年间,世界各地人口、食、衣、住、行、能源、器物、技术、货币、城市等等与日常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事物,这些基本物质成为进一步讨论其他经济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卷题为形形色色的交换,分交易的工具、市场与经济、生产部门和资本主义在各国、资本主义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等五章。讨论和比较资本主义发展前,世界各地区的商业、各层次市场和地区间贸易关系。并探讨和比较前近代时期,世界各地的资本、资本家、资本家精神、企业以及手工业生产、社会结构、国家对经济的介入等等,从而引出与后来资本主义相关的种种因素。 第三卷题为世界的时间,分别叙述欧洲的时间和空间、 城市统治下的欧洲旧经济:威尼斯前后、阿姆斯特丹、民族市场、欧洲以外的世界、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等六章、结论等。开始讲述一个线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如何逐步在西方发展起来并影响全世界。他认为由早期的单一城市为中心,在数百年间,世界经济的中心,从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到转向由整个民族国家为发展重心,亦即转向英国伦敦,分析各个城市先后兴起的背景过程,并探讨欧洲以外的地区,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向外扩张时,彼此的互相影响作用。以及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本提要列出主要目录及张芝联教授撰写的代序言,并照片复制各卷的详细目录、绪论、后记等 , 分三卷逐一发布。本卷分 ( 一 )21 幅 , (二) 21 幅。 目录 第一卷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张芝联 . 中译本代序) 绪论 前言 第一章 . 结论 注释 译名对照表 图表目录 画片目录 译后记 第二卷 前言 第一章 结论 注释 索引 图表目录 画片目录 第三卷 前言 第一章 . 结论 注释 索引 图表目录 画片目录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本代序 张芝联 一 在法国和国际史坛享有盛名的年鉴派史学家、法国学士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以八十三岁高龄逝世。 布罗代尔以三部历史巨作著称:一九四九年他的国家博士论文《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一五五一一五九八年)的地中海世界》(两卷本)问世①,一举成名;三十年后(一九七九年)他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卷本)出版②;今年即将发行他的未完成著作《法国史》第一卷③。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第二代的台柱。年鉴学派是当代颇有影响的史学派别之一。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以来,它以一份杂志,两个机构,三代人物,与传统史学及各史学派别相抗衡,从一个不知名的学术小团体,一跃而为史学界的权势集团,影响遍及东西欧与南北美。这里所提到的一份杂志,即一九二九年创刊的《经济社会史年鉴》(一九四六年改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两个机构,即一九四七年创办的高等实践研究院第六部经济社会科学部(一九七五年独立,成为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一九六三年建立的人类科学院;三代人物,举其要者,即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第一代),费尔南布罗代尔、夏尔莫拉泽(第二代),雅克,勒高夫、勒鲁瓦拉杜里、马克费罗(第三代)。 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是由该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 Lucien Febvre ,一八七八一九五六年)和马克布洛赫( Marc Bloch ,一八八六一九四四年)奠定的。费弗尔和布洛赫受过严格的历史、语言训练,熟悉本国史学传统与德国史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一九一九年至三十年代中期,他们在法、德边境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执教,在那里结识了一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语言学家,朝夕相处,共同切磋,斯特拉斯堡大学因而有年鉴学派摇篮之称④。一九二九年、他们在著名的阿尔芒葛兰出版社的支持下,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力图用具体研究成果作为示范来说明、推广他们的史学主张。 年鉴学派第一代历史学家是在批判二十世纪初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史学体系的,其批判对象主要是德国朗克学派及其在法国的传播者莫诺、朗格罗瓦与瑟诺博斯的史学观点与方法。这种传统史学比更早的以垂训说教为目的的旧史学进了一步,它标榜历史的科学性、客观性,其特点是依据经过缜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描述个别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寻找这些现象的前后因果关系,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历史真相。他们所重视的史料绝大部分都是官方的政治、军事、外交档案,因此,他们的研究范围往往局限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以及头面人物的生平。 针对传统史学的弊端,年鉴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主张扩大史学研究范围,提倡研究全面的(或整体的)历史,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现象,特别是经济、社会、心理现象。他们反对简单地复述史料,描绘个别特殊事件、人物、制度;主张综合分析,运用历史比较法,向史料(包括文献与实物资料)提出问题(有人称年鉴派史学为问题史学),把个别事物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里加以考察、理解,找出各种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反对剖裂自然和社会现象,特别反对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分离,批评各种历史专家筑起高墙,精心培育各自的葡萄园,而不顾其他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成果与见解⑤。他们提倡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使史学社会科学化,社会科学史学化。《年鉴》杂志上设有辩论与斗争专栏,对史学理论、方法问题进行探讨和争论。自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八年,费弗尔在《年鉴》上发表的论文、书评、文摘、评论等达九百余篇⑥。 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年鉴学派第一代人物的业绩获得承认:一九三三年费弗尔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一九三六年布洛赫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经济史教授;《年鉴》杂志也于是年迁到巴黎出版。到第二次大战结束时,年鉴学派的学术地位与声誉已基本确立,而马克布洛赫却不幸于一九四四年被纳粹枪杀。《年鉴》杂志的读者与撰稿人不断扩大,吕西安费弗尔在他们中间培养和提拔接班人。从一九四六年起,他独自担任杂志主编,并委任几个年轻的史学家协助,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费尔南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 )。 布罗代尔于一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法国东部默兹省的一个小村镇。祖父是农民,后来改行为鞋匠。父亲从一个小学教师被提升为巴黎郊区一所小学的校长。布罗代尔因此得以在巴黎上中学、大学,二十岁时就获得中学历史、地理教师资格。此后十年间,他被派到阿尔及利亚的一所中学教书。在阿尔及利亚任教期间,他对西班牙、特别是地中海的历史发生浓厚的兴趣。从南岸眺望地中海区域,给予这位未来的地中海历史学家以崭新的角度与启示。从那时起,布罗代尔经常利用假期到地中海沿岸各国档案馆阅读、抄录大量资料,为撰写国家博士论文作准备。一九三二年回到法国,在几所著名的中学教书;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被选派到巴西圣保罗大学文学院任教,使他有机会从南美观察欧洲,从而扩大历史视野。一九三七年从巴西返回法国度假途中,他与吕西安费弗尔巧遇,一见如故,从此与年鉴学派结下不解之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罗代尔应征入伍,在马奇诺防线上作战,被德军俘虏,监禁达五年之久。《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的初稿,就是在集中营里用练习簿写成的。这篇长达一千余页的国家博士论文于一九四七年答辩通过,两年后正式出版。此后布罗代尔的学术地位急剧上升:他成为《年鉴》杂志的助理编辑,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八年任主编;一九四九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一九四七年他与费弗尔、莫拉泽等在美国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下,创办与巴黎大学抗衡的高等实践研究院第六部,一九五六至一九七二年任该部主任,并兼任第六部附设的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一九六三年,在法国政府支持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他建立了人类科学院,作为协调社会科学国内与国际学术合作的研究机构,并自任该院行政负责人(直到逝世)⑦。在他生前,有二十几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十几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他为通讯院士。他的主要著作均被译成英文及其他数种文本。一九七七年美国纽约大学宾爱姆顿分校成立研究经济、历史体系与文化的费尔南布罗代尔中心。一九八四年他当选为法国学士院院士。 如果说年鉴学派第一代历史学家奠定了方法论与组织基础,那么第二代、第三代历史学家在布罗代尔领导下,就继承、发展了这个传统,并利用五十、六十年代法国经济繁荣的有利条件,广砭开展经济社会史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出版大量历史著作,从而扩大了年鉴学派的队伍与影响。这种影响的泉源,从学术上说,主要来自布罗代尔的史学实践,包括教学、著述和编辑方面。因受篇幅限制,这里只扼要介绍他的三部名著,然后加以综合评论。 ① ? Fernand Braudel : La M diterran e et le monde m diterran en I poque de PhiliPPe Ⅱ, 巴黎一九八五年第六版 ( 以下简称《地中海》 ) 。到一九八五年止,该书已译成英、意、西、波、葡、德文,中译本不久亦将出版。 ② Civilisation mat rielle , conomie et capitalisme ,ⅩⅤ e ⅩⅤⅢ e si cle ,巴黎一九七九年版(以下简称《物质文明》),此书已有英译本,俄、中译本不久亦将出版。 ③ L Identit de la France ,由巴黎阿尔多弗拉马里昂( Arthaud-Fla-mmarion )出版社出版。布罗代尔还与拉布鲁斯( E . Labrousse )合编一部《法国经济社会史》( Hisstoire i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a France ),共四卷八分册,巴黎一九七○一九八二版。 ④参看卡蓬内尔( Ch . O . Carbone Ⅱ)与里维( G . livet )合编:《年鉴杂志的摇篮》( Au berccau das Annales ),土鲁兹一九八三年版。 ⑤引自《经济社会史年鉴》( Annales d histoire conomique et sociale )创刊号(一九二九年)发刊词。 ⑥参看费弗尔( L , Febvre ):《为历史而斗争》( Combat pour I histoire ),巴黎一九五三年版。 ⑦参看斯多雅诺维奇( T . Stoianovich ):《法国史学方法:年鉴模型》( French Historical Method : The Annales paradigm ),漪色加一九七六年版,第 43 44 页。 二 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一五五一一五八九年)的地中海世界》是在吕西安费弗尔启发下写成的。布罗代尔原想写一篇传统式的博士论文,题为《菲力浦二世的地中海政策》。费弗尔建议把重点从菲力浦二世转移到地中海,写一部全面的历史①。这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的著作,与传统史学著作形成鲜明的对照。 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地中海地区(包括十个国家)的山脉、平原、海岸、岛屿、气候、城市、交通,主题是说明地理与历史、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研究十六世纪地中海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包括人口、劳动力、贵金属流通、物价、商业、财政、运输、海盗、宗教等,以及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土耳其和西班牙帝国的社会、文化、战争方式等。第三部分与传统的政治、军事、外交史相似,叙述这两大帝国在地中海争霸的过程。 为什么用这样的框架来安排这个时期历史的内容?布罗代尔在这部书的序言中作了解释: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篇总体说明的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人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历史,一部近乎静止不变的历史,流逝与变化滞缓的历史一部几乎超越时间的、与无生命事物接触的历史。在这部静止不变的历史之上显示出另一部慢节奏的历史,一部社会史,即群体与团体的历史。在相继研究经济、国家、社会、文化之后,我试图最后说明这一切深层的力量如何对战争这个复杂领域发生作用。最后还有第三部分,即传统历史部分,或可称之为个体、事件史:一种表层上的激荡,即潮汐在其强烈运动中掀起的波浪,一部起伏短暂、迅速、激动的历史。这样我们便把历史分解为几个层次,或者说,把历史时间区分为一个地理时间,一个社会时间,一个个体时间②。 后来,布罗代尔更明确地把这三种历史时间,称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并提出与这三种时段相适应的概念,分别称为结构、局势、事件③。所谓结构,是指长期不变或者变化极慢的,但在历史上起经常、深刻作用的一些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组织、思想传统等;所谓局势,是指在较短时期(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至一二百年)内起伏兴衰、形成周期和节奏的一些对历史起重要作用的现象,如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工资变化等等;所谓事件,是指一些突发的事变,如革命、条约、地震等,布罗代尔认为,这些事件只是闪光的尘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 总之,通过对地中海与十六世纪下半叶地中海地区的研究,布罗代尔在扩大时空范围与历史领域的同时,对历史进程提出某种定论的解释。对他来说,历史无非是三种时段的辩证关系。在这三种时段中,起长期、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结构。其次,局势的变化(周期性的经济消长)对历史进程起直接的重要作用,但这是人力无法控制的,人们无从改变这些客观趋势,他们的自由是永远受限制的。而事件只不过是深层振荡中翻起的浪花、尘埃而已,对历史不起重大作用。 布罗代尔的这部著作和它所表述的历史观,在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支持者高度赞扬《地中海》是一部世界史学中划时代的杰作④。在他的影响下,史学家纷纷研究历史上的经济、社会结构、研究局势,撇开政治事件、人物。高等实践研究院出版各种丛书:《人口与社会》、《人与土地》、《货币、价格、局势》、《港口、道路、运输》、《批发与批发商》、《考古与文化》、《价格、工资、商业、周期》、《海外贸易》等多达千种。地方史、气候史、历史人口学、生态史都成为热门,《年鉴》杂志中充斥了这类题目的研究论文。 布罗代尔的反对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传统史学家不满于他贬低政治事件与人物,放弃系统的历史叙述,热衷于统计图表与奇异术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批评他忽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抹煞阶级斗争的地位与作用。有的历史学家指责他把群众历史( histoife massive )变成被动历史( histoife passive )⑤。这些批评不能不引起重视,甚至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在年鉴派内部也产生了某种反叛,特别是在第三代人物中间。一九六八年法国的五月风暴把矛头指向一切权势集团,导致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由第三代人物接替。他们除继续重视经济、社会史外,开始恢复政治史、叙述史的地位,把历史研究引向历史人类学与心态史,并提出了新史学的口号⑥。 布罗代尔自一九七二年退休后,除保留人类科学院的行政负责人职务外,专心从事《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的撰写。早在五十年代初,吕西安费弗尔就建议与布罗代尔合写一部十五至十八世纪欧洲史,要布罗代尔负责物质文明部分,他自己撰写精神文明部分。费弗尔去世前未能写成这部著作,而布罗代尔则忠实地完成了这项任务。此书第一卷初版于一九六七年,后经修改与第二、三卷于一九七九年同时出版,引起广泛的注意与评论。 众所周知,十五至十八世纪是西欧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期,或称前工业革命时期,但对资本主义怎样和为什么在西欧萌芽、发展,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如何,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对资本主义起什么作用,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英国等问题,各派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解释大相径庭。布罗代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把这四百年的经济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最基层,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在世界广大地区里,这个时期的大量经济活动是自给自足,以货易货,互相服务,范围狭窄的日常生产与消耗,布罗代尔称之为物质文明(他承认这是一个含糊不清、容易误解的名词)。 第二层是市场经济(书名上简称为经济),即生产与交换的机制,这些机制与农村活动、摊贩、店铺、作坊、交易所、银行、集市、市场紧密相连,没有这种按供求关系建立的市场,就没有一殷意义的经济,因此市场意味着解放和开放,是与另一个世界接近的媒介。按照布罗代尔的解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市场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它有时甚至是反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层是资本主义,这是一种由少数商人组成的垄断经济,这种垄断最早是与集市并行存在的,一些微型资本家利用信贷与远距离贸易操纵市场价格,逐渐发展成大资本家、批发商、银行家、交易所大王,成为一个有钱有势的社会统治集团,他们不仅控制国内外市场,而且往往对市场经济起阻碍、破坏作用⑦。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基本上是按这三个层次组织的。第一卷题为《日常生活的结构》,分别描述十五至十八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口、粮食、食品与饮料、居住与衣着、能源与冶金、技术革命、货币、城市。第二卷题为《形形色色的交换》,分析交易的工具、市场、生产、资本主义组织、社会各统治集团(包括国家、文化)。第三卷题为《世界的时代》,按地区和年代顺序,分别叙述先后控制世界经济的威尼斯、安特卫普、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并涉及法、英等国的国内外市场,以及美洲、黑非洲、俄罗斯、土耳其及远东的经济特点,最后以英国工业革命结束。 这里应着重说明布罗代尔的经济世界的概念。按照布罗代尔的解释,每一经济世界包括三个要素:(一)一定的地理范围;(二)一个中心(城邦或国都);(三)心赃地区以外的中间地区和边缘地区。布罗代尔把十五至十八世纪划分为四个经济世界,即欧洲、俄罗斯(到彼得大帝开放政策为止)、土耳其、远东,它们同时并存,相互进行有限的交往。以上三个要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经济世界的地理范围可以扩大或缩小,中心可以转移,中间和边缘地区也可以改变。布罗代尔强调指出:心脏与中间和边缘地区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心脏地区(资本主义)享受一切繁荣与奢华,边缘地区(奴隶制、农奴制继续存在)则处在被支配的贫困落后的地位⑧。 ???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布罗代尔的时段三分法在这部著作中仍隐约可见。布罗代尔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人们千百年来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从市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时段的局势、经济周期的演变,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的相继出现和嬗递(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无非是一些短时段的表面变化而已。 以上对《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的扼要介绍并不能概括布罗代尔的全部观点,更不能反映这部巨著的丰富内容。他从十五至十八世纪的商人、银行家的纪录,政府档案,外交家的报告,旅行者的记述等具体材料出发,通过欧洲与非欧洲国家的经济体系的比较,揭示、归纳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运转机制和策略。为了对比西欧与中国,说明市场经济不一定导致资本主义,他用大量篇幅描述中国的大米生产、城市生活、商业活动。他把中国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原因,归诸国家的干预和阻碍,并以中国资本主义在国外(例如南洋群岛)蓬勃发展作为反证⑨。 有些评论家认为布罗代尔对资本主义兴起的解释是属于印象派的观点,因为他既没有一套理论框架,也没有总结出什么规律或法则,只是把历史材料组织到明白易懂的模式中去⑩。布罗代尔的方法是先根据一些基本历史现象制定一些模式,然后用大量事实去检验、修正这些模式。有些经济史家批评布罗代尔不重视生产与生产关系,只重视交换与流通;不重视农村与农业,只重视城市与商业;不重视技术与分工,只重视贵重金属与信贷的作用。这些批评大多是正确的。布罗代尔的入手方法是抓住十五至十八世纪西欧商业资本主义发展这个特点,着重分析利润或最大利润这个杠杆,剖析商人集团(主要是批发商)如何控制工业生产,操纵甚至破坏市场经济,以积累和扩大商业资本⑾。 布罗代尔在本书最后一章对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顺利进行的解释中,既重视内部条件,即英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又不忽视外部条件,即英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剥削。他强调说明:工业革命是一个包罗万象、进行缓慢的现象,如果没有整个深层经济(即所谓物质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活力,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小型工业的创新,如果没有生产和交换的全面的有效运转,那么工业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有坚实的支柱,这些条件都是经过长时期逐步积累才形成的。加上在英国几乎不存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阻力,所以工业革命在英国最早实现并不是偶然的。但他认为英国的模式丝毫不带有普遍性,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出版(一九六七年)后,开始考虑撰写一部《法国史》。从一九七○年起,他在法兰西学院、高等社会科学院先后讲授法国史,边讲边写,到他逝世为止,已完成计划中三卷本的一卷。这是一部与一般法国通史著作迥然不同的历史著作,具有鲜明的布罗代尔的个人特色。此书把法国的过去与现在熔于一炉。在几次答记者间时,作者勾画了此书的轮廓与主题思想⑿。第一卷题为《法国的特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空间与历史》;第二部分《人与物》(两分册)。第二卷拟题为《法国的诞生》,追述十至十八世纪法国旧制度时期的历史。第三卷拟题为《法国的命运》,分析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艰难和戏剧性的遭遇。后两卷无遗稿⒀。 布罗代尔认为法国的特性只能从长时段的深层历史中去寻找,诸如地理、人口、经济生活、国家、文化、社会等变化缓慢的结构,对这个特性的逐步形成起根本性的作用。他给新石器时期以相当多的篇幅,因为农业、村落、人口、种族、语言、习俗、迷信等在当时已存在,并指出新石器时期甚至比亨利二世对意大利的政策、路易十四的征伐更为重要。在《人与物》这部分中,布罗代尔试图解答:法国人对历史上的成败祸福应否负责?他的回答基本上是否定的。在他看来,人的活动受到各种客观条件、传统、规律的限制,与其说是人创造历史,不如说是历史创造人,因此他说:历届郑重的政府对过去十分之九的失误都无责任。 他认为法国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它屡遭失败,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一再败北。许多历史学家把法国丧失国威的责任归咎于法国大革命。布罗代尔不同意这种观点,指出它的优势早在一七六三年英法七年战争之后就已丧失。法国大革命之后诞生了一个新的人民的法兰西,产生了祖国的概念。从那时起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人们从尊敬国王转向尊敬祖国。十九世纪的发明创造(义务初等教育、铁路)都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法国的地理位置对它很有利,离世界商业中心不远,但它的命运并不能充分激发法国人的才能。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三年间,法国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辉煌年代,布罗代尔认为这不能归功于法国,而是由于建立了共同市场,由于恰好遇到了世界性的康德拉捷夫周期的经济上升阶段,但此后又进入经济下降阶段(平均二十五年一升一降),这些都非人力所能左右。但布罗代尔责备法国在战后未能建立一个包括东欧在内的欧洲共同体,他认为只有把欧洲广大地域和力量联合成一体,欧洲方有希望生存下去,活跃起来,以抵制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摧残。布罗代尔慨叹:法国在本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自由丧失很多,因而特性也丧失不少。不幸的是它没有丧失自己的傲气,如果没有这股傲气,欧洲建设也许会获得成功。⒁ ① 参看吕费弗尔:《评〈地中海〉》,法国《历史评论》( La Revue bistorique )一九五○年四月号。 ②引自《地中海》第一卷,第 13 14 页。 ③参看费布罗代尔:《史学与社会科学》( Histoire et? sciences sociales ),《经济、社会、文明年鉴》( Annales : economies , soci t s , civilisations )一九五八年十十二月号。 ④ 这是厄拉布鲁斯在评审布罗代尔博士论文时的评语。 ⑤以上评语,参看《法国史学方法》,第 232 234 页。最后一条评语参看 J .谢诺( Cbesneaux ):《把过去连锅端?》( Du pass faisons table rase ?)巴黎一九七六年版,第 129 页。 ⑥ 参看拙文:《漫谈当代法国史学与史学家》,见《法国史通讯》一九八○年第三期,《内蒙古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二期转载。 ⑦ 参看《物质文明》第一卷,第 8 9 页。布罗代尔于一九七七年应美国钟斯霍普金斯大学邀请,作过三次学术讲演,概括介绍他的这部著作的基本内容和观点。此书英译本(一九七七年巴尔的摩出版)题为《再论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 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 ationand? Capitalism ),法文本(一九八五年巴黎出版)题为《资本主义的活力》( 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 )。 ⑧参看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活力》,第 84 一 108 页;伊华伦斯坦( Wallenstein ):《近代世界体系》( The Modern World-System ),纽约一九七四、一九八二年版。 ⑨参阅《物质文明》第二卷,第 522 525 页。 ⑩引自 J .戴( Day ):《费尔南布罗代尔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Fernand Braudel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见《社会研究》( Social Research )一九八○年秋季号,第 508 页。 ⑾参看伊华伦期坦:《作为现实的历史》( L Histoire comme actualit partir de Braudel ),见《今日政治》( Politique aujourd hui )一九八二年一二期。 ⑿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法国《解放报》( Lib raLion )刊载了布罗代尔答记者问;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法国《文学杂志》( Magazine litt raire )二一二期刊载了布罗代尔谈话汇编,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日法国《解放报》刊载了访问布罗代尔谈话记录。本文作者一九八二年三四月间曾两次访问过布罗代尔。听他详细介绍撰写这部书的计划。 ⒀ 布罗代尔逝世前一个多月,在法国沙多伐隆( ChaLeauvallon )举行三天国际学术讨论会(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八二十日)每天集中讨论布罗代尔一部著作,即《地中海》,《物质文明》,《法国史》,布罗代尔亲自参加讨论,答复问题,会议纪录由阿尔多弗拉马里昂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题名为《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 Une Le?on d histoire de Fernand Braudel 。他在讨论中率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⒁引自法国《文学杂志》二一二期,第 24 页。 三 在评价布罗代尔的史学遗产时,我们既要把他同年鉴派联系起来,看出他们之间的连续性,又不能把他与年鉴派完全等同起来,抹煞他个人的创造性,或者把年鉴派发展为新史学以后的功过都加在他的身上。 有人为了突出布罗代尔的地位和贡献,曾把年鉴派史学模式的形成时期,划在一九四六一九七二年,即布罗代尔当权时期。布罗代尔本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年鉴派史学模式的形成时期应为一九二九一九四○年,而他这一代人并没有提出什么新思想、新概念,只是提供了一些实例、公式,证实并实现了第一代人物的纲领而已①。这种估计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年鉴》杂志创办之初,西方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以研究和描述历史上的个别、特殊现象,特别是政治活动为目的,不承认人类社会有什么普遍规律,也不在人类行为之外和背后去寻找客观事物变化的深刻原因;另一种是企图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往往把客观现实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割裂开来,分别地、孤立地、静止地、非历史地对这些现象进行考察,以为这样就能发现普遍规律。很明显,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达到恢复历史真相,使史学成为科学的目的。 年鉴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反对这两种倾向,特别是前一种倾向。他们提出两大主张:一是提倡全面的历史,即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一是打通史学与社会科学,即利用社会科学的成就,给予历史以科学的说明。在这两大总目标下,有的年鉴派史学家重视分析,有的重视综合;有的强调纵向研究,有的强调横向研究;有的偏爱问题历史,有的偏爱全面历史。布罗代尔显然倾向于后者。 通过《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两部著作,布罗代尔首先体现了全面历史的思想。他不仅从内容上扩大历史研究的对象,摒弃了狭隘的政治史、人物史,代之以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历史;而且从地域上延伸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摆脱了以六角形(法国)为中心的国别史,把视野扩展到整个地中海区域以至全世界,从国别史发展到世界史。其次,他的著作体现了沟通史学与社会科学的思想。他综合利用各种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阐明变化中的历史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城市与乡村、商业与农业、中心与外围、陆地与海洋它们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历史过程中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既不能用单线的因果关系,也不能用某种单一因素来解释,需要借助各种学科从多方面来加以说明。布罗代尔在处理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的关系时,通过分析各类游牧者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他们与城乡居民的矛盾和相互依赖,以及严重的农业危机和各个政治组织之间的冲突,来说明蛮族入侵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②。 应该说,年鉴学派创始人在当时提出的改造传统史学的纲领是合理的、有远见的,也获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支持。布罗代尔为实现这个纲领所作的努力他的两部巨著是出色的,颇有说服力的。这样的世界史是德国斯宾格勒、英国汤因比的唯心主义文化形态史体系所望尘莫及的。 除此之外,布罗代尔也有自己的创造。在他看来,历史无非是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的活动,空、时、人三者构成一个有机体。就人与空间的关系来说,布罗代尔的史学模式被称为地理历史结构主义③,以区别于地理决定论。他一方面强调地理、气候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同时也承认人们(集体)塑造和利用环境的可能性,例如地中海周围城市的经济扩张雄心以及商人、水手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性,往往能克服风向、雨量的阻碍,使大海和港口服从自己的需要。 就人与时间的关系来说,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三分法是一项独特的创造。他用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作为解释工具来确定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不同程度的作用。过去,人们在解释历史时,或者只重视单一的因素:个人、思想、地理、政治、经济;或者不分主次地把各种因素掺在一起;或者提出文化冲突、挑战与应战这类概念。布罗代尔用的是层次分解法,把影响历史进程的深层因素(各种结构)放在首位,其次是中层因素(经济局势),最后是昙花一现的尘埃(政治事件)。 从重视历史连续性的角度来看,布罗代尔强调结构的长期影响无疑是正确的。我国历史学家近年来在讨论封建社会的长期性问题时,逐渐发现: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想结构对社会所起的长期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分析社会动乱的原因时,人们也注意人口、生产、税收、物价的变化趋势对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的直接影响。 我们在这里不准备对布罗代尔在上述三部著作中发挥的个别论点加以评论,只想对他的历史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提出几点总的看法。 第一,不论他的三分法如何机智,布罗代尔并未真正阐明他的三种时段所代表的结构、局势、事件三者的辩证关系。《地中海与菲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一书中的三个部分似乎是互不相干,割裂开来的。人们看不出总体和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第三部分政治史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同传统史学有什么区别。第二,不论他的历史如何全面,政治、文化事件在布罗代尔的体系中几乎不占什么地位。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所涉及的十五至十八世纪四百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有的只字未提,有的一笔带过,仿佛它们对历史进程不起任何作用。这只能说是严重的偏见,如果不是故意歪曲的话。第三,布罗代尔和许多年鉴派史学家一样,在处理人与环境、条件、传统的关系时,往往过分看重后者的决定一面,而忽视人的创造一面。在他的人、地、时三位一体的网络中,人好象永远是被动地、机械地、本能地在进行活动,而且常常受到挫折,所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④。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不能不感到失望。 布罗代尔去世之前在一次答记者问时⑤,曾公开宣布:我的历史观是悲观主义的。虽然他口头上也承认人类、智慧、道德是进步的,但他接着说:人们每前进两步,又后退一步,甚至两步。他认为,今日世界的百分之九十是由过去造成的,人们只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摆动,还自以为是自由的、负责的。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布罗代尔的历史观和他的方法论之间的某种联系。 一九八七年二月 ①参看布罗代尔为《法国史学方法》一书写的前言。 ②参看《地中海》第一卷,第 161 165 页。 ③参看金瑟( S . Kinser ),《年鉴模型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地理历史结构主义》( Annaliste? Paradigm The Geohistorical Structurism of? Fernand Braudel ),《美国史学评论》(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一九八一年二月号。 ④参看《物质文明》第二卷.第 440 448 页。 ⑤参看一九八五年五月三十日法国《解放报》。 ⑥参看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法国《解放报》。 (http://zgxqs.org/bbs/dispbbs.asp?boardID=9ID=991)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7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