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咀嚼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何以“拒绝平庸”?
热度 21 boxcar 2011-7-2 19:17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昨天 在马臻老师的博客中看到了一篇江苏省的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 1 】。我不想去评价这个比我小大约 20 岁的高中毕业生的文章,只是 觉得这个题目本身挺有意思,按捺不住一种想一试文笔的冲动,决定用一个类似的标题,专门写篇博文。 当然,我这篇博文肯定没机会得满分,因为按照我的风格,它通常会是“错字连篇”(撷英太多!)的,按照当年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扣分标准(一个错字扣 5 分! ),很可能迅速扣到零分。而且,由于可能给很多语词做出了过多与正规语文教学完全相悖的解读(拆字),加上我总是喜欢沿着“跑题”的方向去写作的恶习,如果我亲自下场参加高考,很可能由于这样一篇作文,把整个语文考卷清零的。好在我现在是在科学网上写博客,这里只有阅读、点评、推荐和小红花的多少,没有成绩,更与能否烤上大学完全无关的。不扯别的了, 言归正传,写上我的作文——何以“拒绝平庸”? 要“拒绝平庸”,必先“咀嚼平庸”(疑似错别字!)。应该先弄清楚“平庸”是神马(注意,又一组错别字货真价实的错别字!)?答:平庸不是神马。因为,“平庸”首先不是万众敬仰的神,恰恰相反,平庸经常是被人们蔑视和唾弃的。“平庸”也不是神仙的马,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神仙们的马(座驾),自然也不会平庸。看看西游记里那些神仙们的座驾们,即使落入凡间,也个顶个都是身怀绝技或宝器、啸聚一方的妖精,抓个把唐僧跟玩儿似的,本事捅天的孙悟空都奈何不了它们,怎会“平庸”?!。如果说“平庸”还有可能是“马”,那也只能是“骈死于槽枥之间”的“牵犁马”或者“潜力马”,最平凡、最普通、干得活儿很多很重,吃得很差的那种,而绝对不会是已经名动江湖、身价不菲的“千里马”或“钱利马”。 这段“神马”说完,大家马上应该明白,所谓“拒绝平庸”,大概是要避免充当社会上那些吃苦受累出大力赚小钱的寻常角色,而要去追求卓越、彰显突出,坚决争当“千里马”,努力摆脱“潜力马”,最好能一步登天成为神仙彻底地摆脱平庸,即使退一步讲做不到神仙,起码也要去混个金毛狮子吼、白龙马啥的“神马”的岗位。为啥社会上有那么多人要不遗余力地往上爬、不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 X ?当然是因为他们都要努力“拒绝平庸”。从这个意义上讲,“拒绝平庸”这个响亮的口号在促进个人乃至社会进步方面似乎是很给力的。 然而,“拒绝平庸”说来容易,想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试问:世界上是“平庸”的人多呢?还是“不平庸”的人多?答案自然是“平庸”的人多,“不平庸”的人少。由于“不平庸”的人注定是很稀少的,想要做到“不平庸”也就格外的不易,至少不是喊出一句“拒绝平庸”的响亮口号就自然而然地做到的,而应该志存高远,付出非常非常多的努力,通过不断地完善、提升和超越自我,逐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所说的“拒绝平庸”,恐怕还带有拒绝与大多数常人为伍,或者拒绝成为普通人的涵义。如果个人的天赋很高,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顺利,那么或许有条件真正做到“拒绝平庸”而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是,如果天资寻常,人生际遇也很一般,个人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并没有强大到能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地步,最好还是安安稳稳地做一个普通人,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不应在“拒绝平庸”这种大而空的口号驱使下,为了证明自己的非凡和卓越去拼命做那些完全力不从心的事情,结果一再品尝失败的苦酒,最终留下一阵阵“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哀叹。 总之,卓越者自然会选择“拒绝平庸”,奋进者也将不断尝试“拒绝平庸”,但若由平庸者本人去“拒绝平庸”,最后被拒绝的很可能是“自我”。 参考: 【 1 】马臻: 高考满分作文不过如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4do=blogid=461047
个人分类: 社会|6037 次阅读|56 个评论
嚼“筋头巴脑”酱牛肉与钻研学问
热度 1 boxcar 2009-12-23 16:54
看过电视剧《闯关东》(上篇)的人大概都会对那个在哈尔滨处处给老朱家使坏的潘五爷有深刻印象,当老朱家被弄得没法儿决定离开之际,潘五爷登门拜访,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以下图片截取自网上的视频): 潘五爷绝非等闲人物,吃牛肉都吃出独特的品味来了 看,不简单吧?! 潘老爷子好这口那也是有原因滴。。。 这个答案让朱开山有所领悟,咱们是不是也能悟出点儿东西出来?! 所以,吃筋头巴脑的酱牛肉也是有成就感的。 顺丝顺绺的牛肉不好吃,因为 朱开山,虽然你也曾英雄了得,在这方面还得跟人家潘五爷学着点儿! 难怪这两年筋头巴脑在餐饮市场上这么火。 吃筋头巴脑:,那也是有条件滴。。。 服了吧?! 看完了这段带有我自己点评的连环画不知大家有何感悟? 我的看法是,钻研学问其实和吃东西差不多,最有意思的部分是那些堪比筋头巴脑的最艰深的学术问题,敢对这些问题下手去钻研,通过反复思考取得些进展,实际的收获是最大的,这就象吃了筋头巴脑,通过细细地咀嚼,咂摸到了其中的滋味,而且吸收了当中独特的养分一样。 当然,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个人的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确实也需要一副好的牙口儿,倘若牙口儿不济,可能会有一定的伤害,倘若问题没搞清楚,时间和精力却耗进去不少,难免有一种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悔恨。 其实知识和学问是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的,求学阶段在正常课业中学习的很多知识,就如那些顺丝顺绺的牛肉,几乎可以直接吞进去,拿来填饱肚子没问题,也有一些寻常的养分,但这些知识和相关的问题,对人的能力和水平并不构成挑战,所以对优秀的学生或有实力的思考者没有多大意思,他们或许更需要筋头巴脑型的知识和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11397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