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质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贾志云)
rensl 2010-9-17 06:50
本研究系统、清楚地展示了中国科技期刊在 2002 - 2008 年间学术水平的变化过程。虽然影响因子呈现递增的态势,但是由于这种增加与所属领域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正相关,因此属于 水涨船高 式的增加,这类增加不能说明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变化。不过,学术影响力指数没有年间变化,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圈内的地位没有变化,即学术影响力没有变化。相比而言, Faculty of 1 000 (该数据库仅收录生物医学领域排名前 2% 的文献, 2001 - 2008 年间收录了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的 530 篇论文)中, 2004 年仅收录 27 篇中国作者的论文,而 2008 年所收录的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增加了 4 倍,表明自 2001 年以后,中国科学家高质量论文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此外,在过去 10 年中,中国科学家在主要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已经增加到了原来的 3 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科学家的科研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水平不能代表中国的科研水平,即科技期刊的发展落后于学科发展。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目前中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滞后于科研水平,与该衡量标志相悖,折射出中国有关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1) 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科研人员投稿给中国期刊。目前,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依赖于在 JCR 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科学家高端论文流向国际期刊。然而,由于科研经费来源于国内纳税人,因此,在使用这些科研经费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有义务发展中国的期刊事业,从而使中国科技期刊展示出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 (2) 建议采取措施,鼓励学科代表性期刊加大国际化力度,通过刊登国际优质稿件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待晋升为国际重要期刊时,自然能吸引中国科学家的高端研究成果,从而展示中国的科研水平。 (3) 建议进行期刊改造。目前中国学术期刊最大的问题是重复出版,并且有些期刊所覆盖的领域泛而不专,而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是期刊专门化,越专的期刊,越容易吸引到高水平的稿件。建议对学科老化而又有替代性期刊的刊物在高起点上进行改造,凝练办刊方向,从而在迎合科学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4) 建议重新审视中科院期刊编辑的定位。编辑的素质以及学术水平对期刊的学术质量影响很大,根据编辑的工作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从理念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中科院期刊学术编辑队伍的建设。 (5) 建议用学科导向替代资助期刊时的 SCI 导向,确定资助对象时应考虑到中国科学发展的学科布局。 目前,科技期刊的 低谷 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 软肋 之一,也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要走出低谷,迫切需要改善有关管理政策 文字来源: 贾志云 . 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折射出管理政策需要改善 . 中国科学院院刊 , 2010, 25(4): 448 - 453 PDF文档--全文阅读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54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斯坦福大学司法委员会:学生抄袭 学术质量堪忧
毛宁波 2010-2-10 09:26
据斯坦福大学司法委员会透露,该校学生被控作弊的人数在过去10年增加一倍,其中尤以电脑系学生数量最多。司法委员会在过去10年调查的案子数目,从52宗增至123宗。   斯坦福大学在1921年成立「荣誉规章」(honor code),禁止学生剽窃、抄袭及取得外人协助,违法者将被取消所获得的学分,或使论文遭到驳回,甚至可能被停学一学期。校方也鼓励学生检举作作弊者。   司法委员会主任葛利芬(Chris Griffith)表示,虽然全校19,000个学生大多数都很诚实,这个增率仍相当大幅。据他透露,男学生被检举作弊的比率比女学生为多,大学生又比研究生多。   葛利芬在大学教授协会日前举行的会议上公布上述最新资料。据他指称,电脑系学生人数虽只佔全体学生总数的6.5%,去年作弊人数却佔总数的23%。   电脑系教授罗伯兹(Eric Roberts)表示,大多数的作弊行为发生在家庭作业,而非考试。对电脑系学生来说最普遍的作弊形式是集体完成家庭作业,纵使老师规定必须个别完成。   以全校来说,43%的作弊内容涉及「不被允许的合作」,学生一起完成作业而非独立完成。大约31%的作弊内容是剽窃,即使用网上下载的作品却没有引述。另外11%涉及抄袭,5%取得他人协助,5%将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己的,另外5%则是其它原因。 博主评论: 从上面报道可以看出, 其实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抄袭大部分是作业,考试作弊十分少见,但是人家万分重视,感觉事态很严重,上升到学术质量高度。而我们国内大学考试作弊情况大家都知道,作业抄袭那是小菜一碟,我们有点不以为然,也不知所措了。。。。从斯坦福大学的担忧中,我们的管理部门应该好好思考思考。。。。。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828 次阅读|3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报道中不起眼但令人深思的一句话。
pkustm 2010-1-3 09:58
近几天关于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的报道很多,其中有一段话虽不起眼,但却令人深思。请看加了下划线的部分。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 ,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真不知道,这位宣传部负责人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流程有多少了解!或者能否请该宣传部负责人公布一下井冈山大学的论文发表流程或相关要求? 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许多人并不了解以同行评议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学术质量保证体制,更很少有人来研究在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 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应对这些挑战。 报道参见: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9/12/226659.shtm
个人分类: 科研质量管理|794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元素分析造假漏洞入手严把国外来稿学术质量关
jiangxh 2008-6-15 09:48
从元素分析造假漏洞入手严把国外来稿学术质量关 蒋晓晖 (中国 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室 Chinese J Chem 编辑部 , 200032 ,上海零陵路 345 号 ) 转载出处: 编辑学报, 2008, 20(2): 109-111,略有修补 摘要 为了确保化学类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元素分析实验值的造假应当检测和杜绝。由于元素分析通过起来往往不那么容易,一些投稿到 Chinese J Chem 的 外国 作者就伪造其实验值去拟合其理论计算值。特别是当分子式出错后,列出的元素分析实验值却仍然奇怪地与其理论计算值很好地吻合。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些实验值不是真正实测出来而是明知故犯人为随意地捏造出来的。这种造假具体地说来有四类。审稿者和责任编辑对每一个新化合物的元素分析数据都应从重新独立地计算其理论值出发认真地审核。一旦发现造假,则毫不留情地坚决退稿,并将造假作者打入黑名单。 关键词 元素分析、实验值、数据造假、国外来稿、学术质量、编缉学术把关 Academic quality control over foreign submission to Chinese J Chem via independently recalculating and checking its elemental analysis data JIANG Xiaohui Abstrac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chemical periodicals, fabrication of elemental analysis found data should be examined and prevented. Because it is not so easy for a new compound isolated and generally purified to pass the elemental analysis, some foreign contributors to Chinese J Chem frequently forge some found values of the elemental analysis to conform to the calculated ones. Especially, when a molecule formula was wrong, the found values were still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calculated ones based on the wrong formula, which can be explained only by that such found data are not obtained objectively via a real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but forged subjectively by the author(s) optionally. The data fabrication can be detected by referees and/or editors in charge via independently recalculating and checking the elemental analytical data.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such data fabrications observed in the foreign submission to Chinese J Chem. Once a data fabrication is detected via such a means, the corresponding manuscript should be rejected without delay and the author(s) be included in the black list. Keywords elemental analysis、 found value、 data fabrication、 foreign submission、 academic quality、 editors academic control Authors address CJC Editorial office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2, China 作为一种 SCI 收录的化学类学术期刊 ,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外投稿。可是,学术研究中的害群之马不但国内有,国外也不乏其人,当然也就难以保证在本刊众多的外国投稿者中就没有造假者。虽然这些来稿的英文写作大都较差,需要化大力气去修饰,但相对说来对其学术质量的审查把关,特别是对造假实验数据的严防死守,显然更为重要。笔者在长期受理一些 Chinese J Chem 国外来稿时发现,这些稿件除了大多英文文字较差,内容比较陈旧以外,不少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实验数据造假现象。因此随着本刊的进一步国际化,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来稿,如何查假打假严把国外来稿学术质量关,不让外国学术研究黑马在本刊有可乘之机 , 正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 1 元素分析造假现象 众所周知,对于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一个未知化合物来说 , 元素分析是确定其纯度和元素组成 , 进而辅助确定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稿中报道的每一个新化合物 , 都必须通过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的量化检测。一般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不得超过 0.4% 。 日本现代著名金属有机化学家山本 明夫 教授正是从表面上看来异常的元素分析实验数据出发,发现并成功地制备分离到了作为保护气体使用、 非常惰性的分子氮配位的金属钴配合物 ,为人工模拟固氮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笔者的经验,一个新化合物,特别是一个油状的新化合物,其元素分析通过起来往往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除非是一个可以通过重结晶提纯的固体,否则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蒸馏干燥纯化后才能通过。但在一些国外来稿中,表面上元素分析的实测值却与对应的理论计算值吻合得非常好,有些甚至于好得有点令人难以置信(比如误差仅为 0.05% )。特别是当作者把一个新化合物的分子式搞错后,给出的该物元素分析实测值却仍然奇怪地与基于该错误分子式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很好地吻合。对这种奇怪现象的唯一解释,显然就是这些实验值不是真正实测出来而是投稿者为了拟合那弄错了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明知故犯人为随意地捏造出来的。这样一来这种弄虚作假的拟合也就授我以柄,留下了一个造假漏洞。只要我们不被稿中 数据良好 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认真地从审核每一个结构式和分子式的正确性出发重新独立地计算其元素分析理论值,并与所列的元素分析实测值对照,就不难发现这种造假漏洞。既然元素分析数据是如此随意地捏造出来的,谁又能相信包括波谱数据在内的其它实验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呢?因此,一旦发现元素分析数据这种弄虚作假的拟合,就应该立即从这一造假漏洞入手,毫不留情地坚决退稿,并将造假作者打入黑名单 。 2 造假种类 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导致元素分析数据这种虚假拟合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出错的情况有以下四种: 首先,结构式和分子式都不错,但由于作者粗心大意或不太熟悉活生生地在计算过程中把元素分析理论值计算错,然而所列的元素分析实测值却仍然与此错误理论计算值很好地吻合。例如一个简单化合物 1 的示性式为 HOC 6 H 4 CONHNHCSNH 2 , 分子式则为 C 8 H 9 N 3 O 2 S, 正确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应为: C, 45.49; H, 4.29; N, 19.89; S, 15.18 。但作者却错算为: C, 43.12; H, 5.33; N, 17.98; S, 16.52 。跟着列出的元素分析实测值为: C, 43.35; H, 5.17; N, 18.25; S, 16.30 ,即实测值奇怪地不与正确计算的元素分析理论值却与错误计算的理论值很好地吻合。 其次,结构式出错,分子式跟着同样地出错,尽管接下来的计算过程不错,但得到的理论值仍然是错误的,而所列的元素分析实测值却仍然与此错误理论计算值很好地吻合。仍以化合物 1 为例,作者把该化合物的示性式弄错为 HOC 6 H 4 CONHCSNH 2 ,得出对应的错误分子式 C 8 H 8 N 2 O 2 S 及错误的理论计算值 : C, 48.97; H, 4.11; N, 14.28; S, 16.34, 紧跟着列出的是伪造的拟合实测值 : C, 49.14; H, 4.35; N, 14.51; S, 16.68 。 第三,结构式不错,但由于数错氢原子和 ( 或 ) 碳原子等个数而导致分子式却出错,尽管接下来的计算过程不错,但得到的理论值仍然是错误的,而所列的元素分析实测值却仍然与此错误理论计算值很好地吻合。仍以化合物 1 为例,作者把该化合物的分子式弄错为 C 9 H 7 N 3 O 2 S ,从而得出错误的理论计算值 : C, 48.86; H, 3.19; N, 18.99; S, 14.49, 紧跟着列出的是伪造的拟合实测值 : C, 48.52; H, 3.01; N, 19.23; S, 14.75 。 第四,对于一系列的同系物,画出的结构式与写出的分子式均不错,前面一个乃至几个同系物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也不错,但当进到更高一个同系物进行理论值计算时,往往会漏掉应该追加的某些成份,仍然按前一个分子式那样去计算,从而得到错误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但所列的元素分析实测值却仍然与此错误理论计算值很好地吻合。例如笔者在最近审查一篇土耳其的来稿 时 , 发现稿面上每个新化合物包括元素分析数据在内的所有分析表征数据都 挺好 , 结构式与分子式审核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 但当重新核算这些分子式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时 , 投稿者造假的马脚终于露了出来。这是一篇关于三个新型配体 HL i ( i =1,2,3) 及其金属 Ni(II) 、 Co(II) 、 Cu(II) 和 Zr(IV) 配合物合成的报道,所有二价金属配合物 ML i 2 的元素分析数据都没有漏洞,但三个四价金属 Zr(IV) 配合物 ML i 2 Cl 2 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与写出来的对应三个正确分子式 ZrL i 2 Cl 2 均不符。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原来这些错误的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并不是根据写出来的正确分子式 ZrL i 2 Cl 2 ,而是基于分别漏掉了两个应追加的氯原子后的错误分子式 ZrL i 2 计算出来的。可以肯定,这是作者采用批量计算法在从二价金属配合物过渡到四价者时,只记得将中心金属原子换为 Zr(IV) ,而忘掉了两个起电荷平衡作用的氯离子,从而仍按二价金属配合物的格式 ML i 2 错误地计算该四价金属 Zr(IV) 配合物 ZrL i 2 Cl 2 的元素分析理论值。虽然这种遗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 也是人们常犯的一种错误 , 但问题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 , 发现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 ( 如果真的实测过的话 ) 严重不符时 , 首先应该要仔细检查一下结构式、分子式及计算过程的每个细节是否出错,而不是去随意修改或伪造凑合实测值去迎合这种可疑的理论计算值。 3 造假检测与编辑重任 以上四种元素分析造假漏洞中,第二与第三两种可以通过简单地核查结构式与分子式的正确性便可发现,但第一与第四两种必须通过独立地重新核算元素分析理论计算值才能发现。令人担忧的是,现在认认真真地核算元素分析数据的审稿者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稿件的责任编辑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这一重要职责 。好在 ChemDraw 等化学软件都附有计算分子量及元素分析理论值的强大功能,可以大大地节省手工计算器计算的时间和精力。 大家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则是检验理论假设是否正确的唯一手段。如果元素分析的实测确实过得硬,而且结构式、分子式及计算过程的每个细节也没有问题的话,实测值与假设产物理论计算值互不相符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与新发明。这时责任编辑应该清醒地提醒作者要反过来审视所假设产物的正确性,综合其它实验数据大胆地提出全新的产物,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山本明夫 正是从元素分析实测值与所假设产物理论计算值始终不符的事实出发,勇敢地推翻了自己原先的假设,并根据该过得硬的实测值提出了人们当时连想都不敢想的、被用做保护性惰性气体氮气参与反应配位的全新固氮钴配合物。红外光谱及后来的单晶 X 线衍射分析等现代手段完全证实了新假设的正确性。如果他当时仅仅为了尽早发表论文提职称,不去深究元素分析实测值与预想物理论值的相互矛盾,而是简单地根据理论计算值去修改伪造实测值的话,他就会不但丧失科研职业道德 , 而且还会犯下一个与钴固氮配合物失之交臂的大错误。 诚然,这种通过重新核算元素分析数据对国外来稿学术质量的把关同样也适用于国内稿件 。据来自科研一线的内部人士透露,现在有些学生在作毕业论文时,根本就不送样做元素分析,而是先把理论值计算好,然后再根据这些理论值在误差许可的范围内简单而轻松地填上实测值即可。对这种严重违反科研职业道德、极不负责的数据造假行为,一旦发现,就应告知其所在单位从严处理 。 4 参考文献 SC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Science Edition. http://scientific.thomson.com/products/jcr/ Ma TS, Rittner RC. Modern organic elemental analysis . New York : Dekker, 1979. a) Notice to authors of papers. J Am Chem Soc , 2007, 129(1): 16A-24A . b) Guidelines for Authors. J Org Chem, 2007, 72(14), 13A-25A . c) RSC Present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 《中国化学》等投稿须知 4.6.6  化合物表征 . a) Yamamoto A , Kitazume S, Pu LS, et al. Study of the fixation of nitrogen. Isolation of tris(triphenylphosphine)cobalt complex coordinated with molecular nitrogen. Chem Commun, 1967, (2): 79-80 . b) Yamamoto A, Kitazume S, Pu LS.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Hydridodinitrogentris(triphenylphosphine)cobalt(I) and the Related Phosphine-cobalt Complexes. J Am Chem Soc , 1971, 93(2): 371-380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 2007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科学技术部令 2006 第 11 号 . 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 试行 ), 2006 . 《中国化学》稿件编号 : E0611171D, Synthesis of Imine Oximes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ir Metal Complexes . 蒋巧媛 . 学术期刊编者如何把好期刊的学术质量关 . 编辑学报 , 2006, 18(5): 357-359 . 王有登 , 李文川 , 刘继宁 . 科技论文中数 据的审读与检验 . 编辑学报 , 2002, 14(1): 20-22 . 张莉、张凤莲 . 科技编辑的学术把关 . 编辑学报 , 2001, 13(3): 143-144 .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与出版|2372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