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鉴赏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习漫谈(89):最难学的是taste
热度 33 sqdai 2013-3-15 11:24
学习过程中,最难学的是什么?知识?技术?技巧?方法?杨振宁先生说,都不是,是 taste 。何谓 taste ?杨先生将其译成 “ 品味 ” ,有时干脆不译,把原文直接搁在文中;我觉得把 “taste” 译成 “ 鉴赏力 ” 可能更贴切一些,但是没把握,干脆在标题里保留原文。 我为此查了《英汉牛津双解词典》,发现 “taste” 的最后两个释义为: “ ④ liking or preference ,爱好,嗜好; ⑤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enjoy what is beautiful and harmonious, or to behave in an appropriate and a pleasing way” ,鉴赏力,审美力,欣赏力,适度而得体的举止。杨先生所说的 taste 的含义大致在上述两者之间。 且听听杨振宁先生是怎么说的吧! 到香港第一周,我就买到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刚出版的《杨振宁传(增订版)》,作者是为爱因斯坦写传的物理学家杨建邺。这是迄今我见到的最好的杨振宁传记。此书中提及, 1986 年吴大猷先生的《量子力学》问世,杨振宁先生为之写前言,其中写道: “ 这本书是吴教授在量子力学 50 年来教学中经验的总结。 …… 在其他教科书中人们能够找到拉曼效应、自发电离和在海森伯表象早期思想下,对组态相互作用的讨论吗?我相信,见识这些课题,能在认识什么是物理方面形成学生的一种 品味 ,而这种 品味比技术更重要 。但通常在研究生课程中人们注重的是技巧和技术。 ” 杨振宁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味,比纯粹的知识、技巧和技术更重要,而他本人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从吴大猷先生那里不仅学到了物理学的知识、技巧和技术,还领略到了物理学深层次的内在的美与和谐,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品味。(参看 ,第 97 页)。 1995 年,杨振宁在与上海大学生谈治学之道时说: “ 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有 taste ,这个词不大好翻译,有的翻译成品味、喜爱。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当清楚的 taste 。就像做文学一样,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 taste 。 ” 同一年,他在《读书教学再十年》一文中写道: “ 一个人在刚接触物理学的时候,他所接触的方向及其思考方法,与他自己过去的训练和他的个性结合在一起,会造成一个英文叫做 taste ,这对他将来的工作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许可以说是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还有许多别的重要因素在里头,比如说机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而这个 taste 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 ……” 接着,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曾遇到过一位年方 15 岁的很有天分的少年,两人有过一次谈话,他问了少年几个量子力学的问题,后者对答如流,于是他接着问: “ 这几个量子力学问题,哪一个你觉得最妙? ” 却得不到回答。杨先生判定: “ 对他讲起来,量子力学就像是茫茫一片。我对于他的看法是:尽管他吸收了很多东西,可是,他还没有发展成一个 taste 。这就是我所以觉得他的前途发展不能采取最乐观的态度的基本道理。 ” 杨先生认为,学一个东西,要了解它的意义,要欣赏它,认识其要点之所在,懂得其美妙之所在,为之 “ 跟人辩论而不放手 ” ,不然就 “ 只是学了很多可以参加考试得很好分数的知识,这不是真正做学问的精神。 ” 我认为,杨振宁先生的这些话对青年学子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读了《杨振宁传》以后,我越来越感受到,杨振宁之所以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大物理学家并非偶然,除了他有得天独厚的天资和成长环境之外,他的沉着冷静的个性和对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全身心的热爱,他的早早造就的 taste ,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热衷于发掘物理学的内在美和与和谐,从不随意追逐热门课题。 2009 年 7 月,他说: “ 如果一个人能够关注自己喜爱的东西, …… 那就迟早会有结果的。 ” 这也许是他成功的秘诀。 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只感到惭愧:我形成自己的 taste 太晚了!在学期间,曾得到一些名师的指点,对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授课能力,一直心向往之,但对他们的欣赏还只停留在表观层次,或者说,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比方说,在大学里,听谷超豪先生讲空气动力学;做研究生时听郭永怀先生讲边界层理论。只觉得他们讲得好,听起来很受用,但是远未形成充分的 taste 。 我逐步有了一点 taste 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从开始认真学习科学方法论之后,在对我国力学事业先驱者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这里说一说我学习并鉴赏钱伟长先生的博士论文的体会。两年半以前,钱先生辞世不久,网上就出现贬低他的博士论文的言论,迫使我进一步细读了这篇论文,去年在出版《钱伟长文集》时,我又对这篇博士论文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科学美的角度对之做了鉴赏,并发表了一些评论文章(参看以前的博文)。去年下半年,我认识了力学界的一位青年才俊,他对现代几何学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有深入研究,并从张量分析和黎曼几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钱伟长先生的博士论文,给出的评价高于我的认识。他还给我讲了他的新的研究思路。我觉得自己的 taste 还不如他,真是后生可畏啊! 愿朋友们像优秀学术前辈那样,早早具有自己的 taste ! 参考资料: 1、 杨建邺,杨振宁传(增订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10 。 写于 2013 年 3 月 15 日,香港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4318 次阅读|43 个评论
芙蓉姐姐和北大议
武际可 2009-12-23 19:09
芙蓉姐姐和北大议 实在是孤陋寡闻,看到芙蓉姐姐到北大引起网络热议。才去查了一查,到底芙蓉姐姐是何许人。又核实了芙蓉姐姐确实于2009年12月19日到北大在大讲堂讲演,有网络上的照片为证。 经在网络上查询和有关的评论,得到关于芙蓉姐姐的一些情况:芙蓉姐姐原名史恒侠, 1977 年 7 月 19 日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一个普通职工家庭。 1996 年 考入 陕西工学院 机械设计专业就读。在读完大一后休学一年重新参加 高考 圆自己的北大梦,然而没有考上。从2003年底开始芙蓉姐姐以混迹 清华 、 北大 的边缘人身份在 北大未名论坛 、 水木清华 BBS 发贴,尤其在2004年开始在水木清华BBS发表大量照片。芙蓉姐姐因此受到大量网友的揶揄和嘲讽,进而出名,再进而被平面媒体炒作。 芙蓉姐姐这个称呼的来历是她最早在水木清华 BBS 发表个人照片的时候所用的昵称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被网友给予这一称号。芙蓉姐姐之所以称自己为芙蓉,自认为从出道到现在一直是个冰清玉洁的女孩,也是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用意。由于有心人介入帮其进行 操作 , 芙蓉姐姐从原来的网络秀走向 ,理所当然地 平面 、 电视 等传统媒体也开始关注,让芙蓉姐姐从网上烧到了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一时之间街知巷闻。大大小小的 公司 、 媒体 也开始和其接触,试图进行商业合作,她先是接拍了网络短剧《打劫》,随后又入围某演员角色海选,这使得她逐步走近 娱乐圈 。 商业化 网络 媒体 芙蓉姐姐考研三次失败后,曾在北京一个出版社当 图书 编辑 ,后辞职。目前,她正在忙碌为一些小的企业做形象广告,参加企业促销活动等,出场费在两万元 人民币 以上。 从芙蓉姐姐对自己的描述和展示看,包括照片、文字、访谈等,她可能带有 狂妄症 倾向。具体表现为过度的自信,达到自恋的程度,而且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公众把这种自恋理解为自信,这可能和这个人多次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失败的经历有一定关系。北大清华的学子们在网站不断地怂恿芙蓉姐姐,让她相信她很美,有气质及有魅力,让她相信她的这种表演是理智和富有自信的。这些学子从捉弄这位人物中获得了意外的快乐。为了能继续扩大自己的快乐,他们继续让这种行为愈演愈烈,表现出一种极不健康的心态。 看了这些情况后,我才知道,原来芙蓉姐姐所入的大学陕西工学院,就是在原来北大奉最高指示在三线建设的分校(汉中分校)的原址。芙蓉姐姐的出名,北大和清华学子们哄抬功不可没。所以芙蓉姐姐实在是和北大有因缘的。最后又能够登上北大的讲坛,可见她的精神和当今的北大清华是一脉通的。 其实,北大清华也是我们的社会的一部分,北大清华绝不是能够脱离社会的世外桃源或象牙之塔。北大清华和社会血肉相连的,我们的社会什么热,北大清华也会热一阵。社会上人们追求什么,北大清华的人也会追求什么。社会上人们讨厌什么北大清华也会讨厌什么。都会在学校里有所反映。 这,从北大一开始就是这样,并不是现在才有,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早年,社会上有八大胡同,北大的名教授就有许多逛窑子的;社会上有打架斗殴的,北大名教授就有打架斗殴的;抗日战争中,社会上有卖国贼,北大也出过著名的汉奸像周作人、陈公博等;文革中社会上出过许多大红人,北大清华也一样出过像聂元梓、蒯大富、梁效写作集团等。所以北大不仅有光荣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从网络上看,芙蓉姐姐的出名,也反映一种社会心态和社会现象。 芙蓉姐姐有强烈的出名欲,我们现在许多不少头面人物,包括教授、院士们不也是打破头往院士堆里挤,投门子、拉关系,有的甚至贿赂、造假。 芙蓉姐姐爱自我吹嘘和出奇作秀,难道我们现在的文化界、学术界,没有真货色自我吹嘘,和各色出奇作秀的人还少吗。 扪心而问,芙蓉姐姐的现象,在各方面都有反映。而且就网络所看到的材料,也就仅此而已,她并没有做过什么犯法的事。为什么我们对教学界、行政管理界、科学界、文化界的类似现象视而不见,却要单独拿芙蓉姐姐来说事呢。 想来,可能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芙蓉姐姐的社会地位低。所有的人拿她说事,都不会有什么危险。那些炒作芙蓉姐姐的人,包括有地位的媒体也加进来参和。说明我们整个社会的鉴赏力都有一定的病态变化。尤其是媒体的病态变化,会对社会起引导的作用。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芙蓉姐姐无论从教学还是科学研究上,和北大都不太能够挂的上钩,为什么北大要请她去讲演,倒是值得深思的。他们能够给任何与学校无关的出奇作秀开绿灯,特别说明北大当局的鉴赏力有了病态的变化。 正是从这一点看,有的人单单拿芙蓉姐姐个人来说事。实在是舍本求末的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351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