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publish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定量评价指标注定被滥用:从Publish or Perish到Impact or Perish
热度 3 ZJUlijiang 2016-9-30 10:30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定量评价指标注定被滥用。从“PublishorPerish”到“ImpactorPerish”的评估导向的变化,使得学术不端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论文推荐人: 李江 /浙江大学 文稿:童寿传/浙江大学;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51Science 受“ PublishorPerish ”评价导向的影响,科学家为了在定量学术评估中生存,不得不发表更多的论文。为了能发表更多的论文,少数科学家不惜采用走捷径、篡改数据与图表、编造结果等手段。这些行为被视为学术不端。学术界普遍认为,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在于“PublishorPerish”评估体制。随着科学家们发表了越来越多的论文,一种来源于“ ImpactorPerish ”的压力出现了,即论文没有发表到知名期刊上、被引次数不高,科学家们依然很难生存。于是,科学家们被裹挟到“引文游戏”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MarioBiagioli教授在《Nature》上发文,提醒我们应该警惕“引文游戏”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所有定量评价指标注定被滥用 。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law)宣称: 当一个指标被选作衡量经济走向的指标时,那么它将势必失效,因为人们开始把它玩弄于股掌 。如今,我们惊讶地看到,当前的游戏不仅仅是科学计量指标“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游戏,也是计量指标催生的学术不端的游戏。 据新闻报道,有人伪造评审邮箱,然后给自己或朋友投的稿件审稿,并推荐引用自己的论文。也有人(黑客)非法入侵出版商的数据库,给自己发更多的审稿邀请,以便推荐引用自己的论文。 我们称这种学术不端为“ 出版后的学术不端 ”。 与捏造数据等传统的学术不端不同,出版后的学术不端并不会影响论文中的研究结果,但会严重损害发表系统中各方的信誉。这种现象更多地出现在新兴国家中,因为他们为了追求国际可见度,更倾向于滥用定量评价指标。 出版后的学术不端行为很难被发现,期刊一旦发现这种行为,会采取撤稿的措施,但披露的信息很少。因此,这种学术不端行为主要靠民间揭发。因此,RetractionWatch和PubPeer这样的网站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出版后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意识到这种行为对公共资助研究的破坏力。因此,基金资助机构、公共政策制订者、学术界应联合要求出版商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审查。 在个人层面,科学家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为的是美化自己的简历,以符合机构的考核标准;在机构层面,非顶尖的机构寄希望于通过定量评估指标提升发文量与被引次数,以便挤进世界前列。 大学里,以影响因子、引文指标、排名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不仅仅刺激了学术不端行为,也默认了学术不端行为 。 参考文献 Biagioli,M.(2016).Watchoutforcheatsincitationgame. Nature,535 ,201.
6808 次阅读|3 个评论
你可能不知道的学术不端行为
热度 3 ZJUlijiang 2016-8-26 11:07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如果提到学术不端,你脑海里出现的只是抄袭检测(剽窃)、期刊撤稿(数据造假),你应该接受今天这篇文章的科普了。 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中金网 如果提到学术不端,你脑海里出现的只是抄袭检测(剽窃)、期刊撤稿(数据造假),你应该接受今天这篇文章的科普了。 小编今天分享的论文是一项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论文发表在《ResearchPolicy》上。调查对象是欧洲经济学会(EEA)的2520个来自欧洲及其他国家的会员(均为经济学家)。你可能会问,问卷调查经济学家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没人响应吧?是的,所以问卷在设计与操作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有效性。第一,问卷由欧洲经济学会发放;第二,保障问卷的私密性及受访者的个人隐私;第三,大量的问题是关于受访者的同事与同行。共回收631份问卷,其中426份答题完整。 你认为哪些行为算学术不端? 所有受访者一致选择“抄袭而不标注引用”; 97%选择“编造数据”; 96%选择“人为提高统计检验中的t值、R2值” 93%选择“挂名” 此外,策略性的学术行为也不被接受,例如 64%的受访者不能接受“一篇论文拆成多篇投稿” 61%的受访者不能接受“ 遵从错误的 审稿人意见” 你有过学术不端行为吗? 1-3.5%的受访者有过编造数据、挂名、抄袭的经历 7%有过人为提高统计检验中的t值、R2值的经历 3%为了挂名、晋升、获得数据而行贿受贿 1-2%涉及性贿赂或金钱贿赂 1%涉及一稿多投 此外, 20%的受访者曾经“故意不引用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文献,或将一篇论文拆成多篇投稿” 24%的受访者曾经自抄袭 32-38%的受访者曾经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不尊重事实 39%的受访者曾经遵从错误的审稿人的意见 59%的受访者曾经策略性引用,以便提高发表的概率 你的同事有过学术不端行为吗? 50%的受访者认为同事至少有一次学术不端行为 18%的受访者认为同事至少有两次学术不端行为 6%的受访者认为同事至少有三次学术不端行为 22%的受访者认为同事至少有三次以上的学术不端行为 此外, 18%的受访者观察到同事剽窃他人的idea 14%的受访者观察到同事不恰当地使用实证方法(有主观故意) 12%的受访者观察到同事不恰当地呈现研究结果(有主观故意) 4%的受访者观察到同事编造数据 5%的受访者观察到同事挂名 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同事中, 50%是教授 12%是副教授 20%是助理教授或讲师 10%是博士后 27是博士生 看完这些调查数据,小编倒吸一口凉气。以上行为在经济学家眼里都是学术不端的话,小编好像已经很难从周围找到一个干净的人了。 所有这些带有主观故意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是什么?紧接着,作者做了一项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有正向关系(尚未证明是因果关系)。从逻辑上讲,当前学术圈的PublishorPerish的规则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 参考文献 Necker,S.(2014).Scientificmisbehaviorineconomics. ResearchPolicy,43 (10),1747-1759. 文字编辑:李江/浙江大学
703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高校中的"Publish-or-Perish"文化
热度 5 liwenbianji 2016-4-19 21:07
为了提高科研产出,中国的高校在发表国际SCI论文方面给在职科研人员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的这种愈演愈烈的 “publish-or-perish” (要么发表要么出局)文化的研究调查很少。 4 月 1 日, 一篇相关的 研究调查 论文 在开放获取期刊 《Publications》 上线。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调查了中国中部某大学的科学和工程学科的 7 位青年科研人员。调查表明,青年学者面对着巨大的发表国际SCI论文的压力。 参访者表示,因为发表论文的压力,他们难以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学训练。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写作上,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并影响家庭关系。参访者称他们不得不急于仓促发表论文,因此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或有新发现的研究。这个 研究 调查证明了作者对中国高校使用国际论文发表量作为学者学术表现的评估手段和激励方法的判断。 理文编辑摘取了原文中青年学者对调查的回应,这些心声反映了他们对所处困境的认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青年学者在科研界的生存现状。 令人窒息的发表压力: 为了评职称,候选人必须在三年内在几个国际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在接受访谈时,只有一位受访者发表了足够的论文。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发表论文压力太大。国内的职称评审制度给科研人员带来了焦虑。 “ 时间太紧迫了, 3 年要发 5 篇 SCI 文章,相当于每 6 个月 1 篇,压力当然大了,压力山大! ” 一位受访者自 2015 年与学校签合同后尚未发表 SCI 论文,他做了详细的回应: “ 我对新的政策怎么看?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 想想看,投稿审核论文需要 2 、 3 个月,同行评审又需要 2 、 3 个月,最终论文还有可能被拒稿。 ” 不仅仅中国面临 publish-or-perish 的情况 ,受访者称这在国际学术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不得不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 “ 在新加坡某大学助理教授需要在 6 年内发表 30 篇 SCI 论文。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没论文?那么走人! ” “ 我的美国博士导师在开始他的职业时,他总是催促他的学生做试验。因为他必须定期向研究中心负责人和学院领导汇报进展,这样才能在 3 年之后申请终身教职。朋友告诉我说美国高校里的新讲师都像疯了一样拼命的工作。全世界都这样。 ” “ Publish-or-perish 就是学术圈的明规则。就这么简单。没有谁能改变这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改变这点。 ” 此外,受访者倾向于认为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能公平地表明他们的研究能力。因为有这样的看法,他们与新的考核体系和光同尘,甘愿承受现存的发表压力。新政策导致了这样的两个结果:一方面,研究者内心怀着失去工作的担忧;另一方面,他们在研究,写作和发表上的积极性变得更高,而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科研产出,至少在国际认可的论文发表量方面是这样。 “ 如何评价科学研究?如何评价科研人员的水平?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但在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我们应该遵循现在的办法。如果没有任何评价标准会怎么样?中国可能会回到上世纪 60 年代的 “ 大锅饭 ” 时代。如果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那我就不用努力做研究,每天办公室露个面就行了,是不是?如果不要求发表 SCI 收录论文,大量的低质量论文会被制造出来 ……” “ 我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的最低要求。我需要发表尽可能多的论文。发表的论文越多,未来的晋升空间就会越大。 ” 发表压力产生的影响: 受访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以论文来评价学术表现是公平的,这样的政策也能带来机遇,也能激发他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但是,通过进一步交流,访谈发现新政策带来的后果不止上面这些,还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对于质量和数量的争论: 受访者一致认为他们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研究的质量。 “ 考虑到大学的政策,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被迫采取 ‘ 急功近利 ’ 的做法。如果要发表一篇高质量研究的论文,你可能需要 3 年、 4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采集数据。但一旦你把它完成,你的研究会有真正的影响力。 ” “ 如果没有量化考核,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式来工作,然后我们肯定能静下来做点有意义的研究,这是肯定的。但现实是量化考核而我们不得不应付它。 ” “ 例如,我有一批好的研究发现可以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但实际上,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我不得不分成 5 篇或者 6 篇论文发表。要数量就没有质量。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 “ 我正在做的研究是继续我原来在美国做 PhD 时的研究,这样能快速写出论文来。 ” “ 像我这样 PhD 阶段研究的数据用完,不得不从头再来的人,必须加快进程。我通常花半年时间做实验得到数据,再花两个月写论文,投稿,然后立刻开展新的实验。我更愿做一个大课题,但那需要一年或者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 “ 考虑到学校的评价机制,我们最好着眼于研究一些公认的热点课题。如果你的研究太过新颖,还未引起集中的关注,你可能会在发表方面遇到麻烦。如果你没有发表 足够多 的论文,那可能过几年 你 就被淘汰了。 ” “ 我们管我们这样的行为叫灌水。因为我们总是用同样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对象。我们所做的就是向水塘中灌水(笑)。 ” 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学者在发表压力下是否会有数据造假行为: “ 学校附属医院的同事们压力更大,他们在忙着治疗病人的同时,还需要 SCI 文章才能晋升。他们没有搞科研的时间,所以只能采取一些 ‘ 有效的 ’ 的手段来造论文。 ” “ 他们的很多实验是由一些公司完成的,他们从公司手里取得数据,然后再让他们的学生撰写论文 …… 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出来的论文的质量如何有保障?你让以利益驱动为第一位的公司来做你的研究,天知道那些公司提供的实验结果是真是假? ” 发表论文 vs. 其他学术任务 学校要求签 tenure-track 合同的学者要选一门选修课旁听,担任助教。如果学者没有海外经历的话,要访学一年,还要参加各种不同的培训项目。 “ 批改学术的作业,答疑辅导,负责学生的考试,批改试卷,这些活儿我们都得做。 ” 不时地学校还会安排额外的任务,从参加学术会议到各种行政的后勤的工作。 “ 学校经常邀请一些教授来做讲座,为了让这些教授有面子,学校要求我们必须出席这些讲座,尽管这些讲座跟我们的研究无关,我们根本听不懂。 ” 受访者表示,这些任务耽误了他们在发表上的时间,他们用 “ 毫无意义 ” , “ 无用的 ” 和 “ 非常烦人 ” 来形容学校的这些任务。 没有海外经历的必须要出国交流一年,这个要求已是强制性的。必须要通过 CSC 指定的英语考试,英语水平不足的还要学习英语。还要联系国外的教授寻求邀请,到了国外还要申请使用实验室。 身体健康上的影响: 由于发表论文的压力,受访者称他们每天工作 10 到 15 个小时,每周工作 7 天无休。过量的工作导致身体上的疲劳。 “ 拼命的努力才能获得 PhD 。拿到学位时,你是非常非常累的。你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但是现行的政策不允许你有时间缓冲,说实话,我现在跟做 PhD 时一样累。 ” 长期加班工作的后果可能要比身体上的劳累更严重。一位受访者说起他的导师时很激动,他的导师是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回国的海归,全心全意致力于他的研究工作。但一天夜里,他的导师猝死在办公室,当时仅 50 多岁。 “ 他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到很晚,常常在晚上十点叫我们去他办公室讨论论文。他手把手的教我们怎么才能写好论文,我们总是讨论到很晚,直到凌晨两点才回家。 ” 导师的死对这位学者影响很大。这些年轻的学者第一次认识到,他们引以为豪的勤奋,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 我们去医院做了全面的体检。结果发现我的胃有问题,可能因为我很少按时吃饭,有些同事查出身体虚弱。我们经常感冒,因为我们的免疫功能太差 …… 我们决定课题组每周至少要打一次羽毛球,我以后要三餐按时吃饭。 ” 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 为了达到发表的目标,年轻学者被迫长时间工作,受访者介绍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 “ 吃过晚饭,如果有实验我就回到实验室。我的妻子她 …… 能理解这一点,她也必须理解我 …… 试验是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任何情形,你必须去。 ” “ 做 PhD 时我们还能时不时的出游或者聚会。但是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时间了。因为压力悬在头上,你必须不断向前进,不然你就被淘汰出局。 ” “ 我女朋友和我住在一起。每天我回到家时,晚饭已经做好了,不用再在学校食堂吃,我觉得很温馨 ……” “ 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的妻子一直支持我,家务她全承包了,我什么都不用做。 ” “ 她在城市的另外一端工作,那里很远。她想支持我,但是她在上下班的路上各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 “ 我告诉我的妻子,我努力工作所以你就努力工作,她同意。因为如果两个人都辛苦工作,谁来照顾家,谁来照顾双方父母? ” “ 她原来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市政府工作。为了跟我住在一起,她把工作辞了。她为我做了很大的牺牲。 ” “ 妻子和我想要一个孩子,但是我们没时间。 ” “ 要孩子的事只能延期,家里的事情也得以后再处理。我妻子对此不满,但是我们没得选择。 ” 当前的环境对女性学者来说特别困难。在中国, 20 多岁的女性面临着结婚和生育的社会压力。一位女性受访者为了完成论文发表规定推迟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她的一位朋友说: “ 我的一个朋友去某大学应聘,面试官直白的说 ‘ 因为课题组刚获得一个项目,你接下来几年不要生孩子 ’…… 如果她不同意,她就不会被录取 …… 对于女性来说,我们别无选择。这个世界一直是不公平的。 ” 中国一些高校里流行的激励和评估政策一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提高了科研产出,提高了学者的待遇和竞争力。但另一方面,“数论文”这样粗暴的评估方式同样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学者们为了论文的数量牺牲研究的质量,为了达到评估条件采取造假手段。同时,学者迫于发表的压力,身体健康和家庭和谐方面的问题也愈加突出,还有潜在的性别歧视问题,都值得深入调查。 微信号:理文编辑/ liwenbianji 理文编辑 |Since 1995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262 次阅读|8 个评论
[请教] 世界科学大奖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热度 6 zlyang 2012-9-25 11:59
[请教] 世界科学大奖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世界科学大奖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邢志忠老师的《发表还是发臭----大科学家投稿的尴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616196.html 联想起以前的误会《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09890.html 现在的困惑是: 诺贝尔科学奖、沃尔夫数学奖等世界科学大奖的获奖成果,都发表在哪里? 特别是近20年的获奖成果。 意义: 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结果吗? Do Top Journals publish Top Resul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好像是个很尖锐的提问! 欢迎您的统计数据与参考文献,而不是猜测。 用权威期刊来衡量论文的水平,是否真的合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23753.html 武夷山 《2012年ISTIC-THOMSON REUTERS 科学计量学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7147 次阅读|20 个评论
Publish or Perish
mateng0902 2012-2-8 22:35
题目源自国外学术界的名言。 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短语,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谈一下对这个短语的理解。我的最初理解是对于科研成果,如果不尽快publish,一旦被他人领先发表,那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会perish。然而这就会造成一种现象:很多科研人员一旦有小的突破就会发一些小论文,而不考虑工作的完整性。我现在从事石墨烯研究,自己深有感触。石墨烯是一个非常热门且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所以上述现象经常会在文献中看到。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工作做得很完整,那就再好不过了,比如一些大牛们在短时间内发表NS级别的文章。但是,很多科研人员还达不到经常发表这种级别文章的程度,那就需要寻求一种平衡。既要把工作做得系统完整,又要领先于他人。团队合作很重要! 网上搜索了类似的博文,发现任胜利老师的博客对这个短语的理解也很有道理。详情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18830。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2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导师,应该会punish和publish
热度 20 boxcar 2011-7-17 09:09
博友陈斌老师写了篇博文“会 Push 的导师才是好导师”,很好!在迅速围观学习了一下之后,留下了两个对 push 加塞若干字母后组成的英文单词,这让吕氏拆字学又有了新的英文范例,感觉非常地爽!这两个单词就是 punish (惩罚)和 publish (发表)。 Punish 是把 ni (你)夹在中间去 push ,如果两边一块往中间推( push ),那感受一定很难受,所以才是一种惩罚。导师如果只会表扬学生,而从来不会惩罚学生(无论 TA 犯了多大的错),就会压不住茬,结果一些学生便容易不服从导师的指导,不完成导师交办的工作,最后自己的论文多半也做不好。因此,在学生的入门和起步阶段,导师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出了错的学生,该惩罚的就要惩罚,而不应手软。当然,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体罚或者罚款(除非必要时,例如弄坏了东西要赔偿),而主要是工作层面的。例如,我对搞电路的学生的一种惩罚方式就是让他们反复画电路图,先照着画,然后背着画,希望通过这种做法能帮他们真正理解这张电路图。 Publish 是发表或者出版。研究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学生没有意识到研究结果发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导师也应该及时提醒他们,抓紧时间把数据整理好,撰写学术文章。成稿之后,导师还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的修改,然后根据经验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期刊(或会议)投稿,拿到审稿意见以后,导师还要帮助学生按照意见认真修改,争取早日顺利发表。 由于 publish 可以给学生和导师带来巨大的好处,是一种牵引机制,因此师生多半会乐此不疲,会 publish 的导师也更容易被认为是好导师。相比之下,惯用 punish 进行 push 的导师,可能会被“妖魔化”成为“坏导师”。然而,在此我必须说,对待 punish 应该就事论事地看,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和适度的 punish 是很正常的,要想避免 punish 就必须完善自我。须知,如果没有早期的许多 punish ,和随后不断进步以后越来越少的 punish ,也许不会有最终的 publish 。 总之,好导师不但要朴实,而且要会 push ,而 push 的关键之二是 punish 和 publish ,这应该是一个“普适”的道理。最后,祝愿大家的 punish 越来越少, publish 越来越多。 ---------------------------------------------- 参考: 【1】 陈斌:会 Push 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18do=blogid=465531
个人分类: 教育|10487 次阅读|46 个评论
[转载]Publish or perish(发表或灭亡)
热度 1 yonglishi 2011-4-13 08:29
这是 Nature 在 2010 年 9 月出版的一篇文章( Volume: 467, Page: 252 , Date published: 16 September 2010 , DOI: doi:10.1038/467252a , Published online 15 September 2010 ) 文章说:在中国,科学出版面临进退两难,我国出版的 5,000 多种科技期刊中的很多文章没有被阅读和引用,从而对科学研究价值产生质疑。它也引发对中国科学出版成效的 怀疑 ,毕竟,世界各地的其他研究人员对中国科学成就的认识了解是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 我们自己的个别科学家说中国的科技期刊大多数是 " 污染 " 。 详见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7/n7313/full/467252a.html
2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liwenbianji 2011-2-9 19:11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AIP) has announced it will be publishing a new journal,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TAML) , co-published with the 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CSTAM). AIP has a high profile publishing history in physics, and CSTAM brings with it the energetic backing of the rapidly expanding Chinese science community. Two highly respected mechanics researchers, Professor Jianchun Li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Professor Yonggang Huang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ill serve as co-editors of TAML . Researchers looking to read and publish the latest findings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should regularly visit this journal. For more information visit: taml.aip.org Daniel Broaddus, PhD Chief Physics Editor, Edanz Group China
441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ure 上介绍的关于如何发表高档次文章的文章
jianfengmao 2010-10-20 09:33
Publications: Publish like a pro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bs/2010/101014/full/nj7317-873a.html
个人分类: R and Statistics|4427 次阅读|2 个评论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mydyo 2009-12-23 19:23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Bourne PE (2005) Ten simple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PLoS Comput Biol 1(5): e57. The student council ( http://www.iscbsc.org/ )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Biology asked me to present my thoughts on getting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t the Intelligent Systems in Molecular Biology conference held in Detroit in late June of 2005. Close to 200 bright young souls (and a few not so young) crammed into a small room for what proved to be a wonderful interchange among a group of whom approximately one-half had yet to publish their first paper. The advice I gave that day I have modified and present as ten rules for getting published. Rule 1: Read many papers, and learn from both the good and the bad work of others. It is never too early to become a critic. Journal clubs, where you critique a paper as a group, are excellent for having this kind of dialogue. Reading at least two papers a day in detail (not just in your area of research) and thinking about their quality will also help. Being well read has another potential major benefitit facilitates a more objective view of ones own work. It is too easy after many late nights spent in front of a computer screen and/or laboratory bench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your work is the best invention since sliced bread. More than likely it is not, and your mentor is prone to falling into the same trap, hence rule 2. Rule 2: The more objective you can be about your work, the better that work will ultimately become. Alas, some scientists will never be objective about their own work, and will never make the best scientistslearn objectivity early,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have. Rule 3: Good editors and reviewers will be objective about your work. The quality of the editorial board is an early indicator of the review process. Look at the masthead of the journal in which you plan to publish. Outstanding editors demand and get outstanding reviews. Put your energy in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anuscript before submission. Ideally, the reviews will improve your paper. But they will not get to imparting that advice if there are fundamental flaws. Rule 4: If you do not write we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ake lessons early; it will be invaluable later . This is not just about grammar, but more importantly comprehension. The best papers are those in which complex ideas are expressed in a way that those who are less than immersed in the field can understand. Have you noticed that the most renowned scientists often give the most logical and simply stated yet stimulating lectures? This extends to their written work as well. Note that writing clearly is valuable, even if your ultimate career does not hinge on producing good scientific papers in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Submitted papers that are not clearly written in good English, unless the science is truly outstanding, are often rejected or at best slow to publish since they require extensive copyediting. Rule 5: Learn to live with rejection . A failure to be objective can make rejection harder to take, and you will be rejected. Scientific careers are full of rejection, even for the best scientists. The correct response to a paper being rejected or requiring major revision is to listen to the reviewers and respond in an objective, not subjective, manner. Reviews reflect how your paper is being judgedlearn to live with it. If reviewers are unanimous about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paper, move onin virtually all cases, they are right. If they request a major revision, do it and address every point they raise both in your cover letter and through obvious revisions to the text. Multiple rounds of revision are painful for all those concerned and slow the publishing process. Rule 6: The ingredients of good science are obviousnovelty of research topic,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good data, good analysis including strong statistical support, and a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ion. The ingredients of good science reporting are obviousgood organization, the appropriate use of tables and figures, the right length, writing to the intended audience do not ignore the obvious. Be objective about these ingredients when you review the first draft, and do not rely on your mentor. Get a candid opinion by having the paper read by colleagues without a vested interest in the work, including those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topic area. Rule 7: Start writing the paper the day you have the idea of what questions to pursue.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is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publishing, but it could also be argued that it helps define scope and facilitates hypothesisdriven science. The temptation of novice authors is to try to include everything they know in a paper. Your thesis is/was your kitchen sink. Your papers should be concise, and impar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in the least number of words. Be familiar with the guide to authors and follow it, the editors and reviewers do. Maintain a good bibliographic database as you go, and read the papers in it. Rule 8: Become a reviewer early in your career. Reviewing other papers will help you write better papers. To start, work with your mentors; have them give you papers they are reviewing and do the first cut at the review (most mentors will be happy to do this). Then, go through the final review that gets sent in by your mentor, and where allowed, as is true of this journal, look at the reviews others have written. This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on the quality of your reviews and, hopefully, allow you to see your own work in a more objective way. You will also come to understand the review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reviews,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indeciding where to send your paper. Rule 9: Decide early on where to try to publish your paper. This will define the form and level of detail and assumed novelty of the work you are doing. Many journals have a presubmission enquiry system availableuse it. Even before the paper is written, get a sense of the novelty of the work, and whether a specific journal will be interested. Rule 10: Quality is everything. It is better to publish one paper in a quality journal than multiple papers in lesser journals. Increasingly, it is harder to hide the impact of your papers; tools like Google Scholar and the ISI Web of Science are being used by tenure committees and employers to define metrics for the quality of your work. It used to be that just the journal name was used as a metric. In the digital world, everyone knows if a paper has little impact. Try to publish in journals that have high impact factors; chances are your paper will have high impact, too, if accepted. When you are long gone, your scientific legacy is, in large part, the literature you left behind and the impact it represents. I hope these ten simple rules can help you leave behind something future generations of scientists will admire. 虽然只是简单的ctrl+c, ctrl+v, 但是觉得很受启发,就共享一下~~~~欢迎交流指教!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publish OR / AND perish象限
liuli66 2009-6-17 21:01
在科学共同体(特别是学院科学共同体,而不是产业科学共同体或政府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运行中, 存在着多种规则或潜规则,多种体制或潜体制。 就发表论文(或论著)与职业生涯的关系看,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如图所示。 第III种情况,比较特殊,主要针对有ldquo;关系rdquo;、有ldquo;权势rdquo;的人,以后再谈。 而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说的是:publish or perish。 国际科学共同体中普遍存在着publish or perish体制 中国科学共同体尤甚,publish or perish体制被过度采用,被严重异化。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38802 ) publish or perish指的是:不出版便出局; 或:不发表论文便下岗走人。 或:不发表便完蛋。 由于publish or perish的巨大压力,结果导致publishand perish效应。 publishand perish指的是,发表FFP(伪造、篡改和剽窃的简称)论文或论著, 结果导致ldquo;身败名裂rdquo;。 例子很多。非敏感典型的案例有: 贝尔实验室舍恩事件, 韩国黄禹锡事件, 上海交大汉芯事件, 以及正在热炒的辽宁大学副校长和北师大博士生ldquo;何谓lsquo;理论rsquo;rdquo;抄袭事件。 由此看来, publish or perish体制应该ldquo;纠偏rdquo;了 。 mdash;mdash;mdash;mdash; 相关连接:任胜利博客:ldquo;Publish or perishrdquo; vs. ldquo;Publish and perishrdquo;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8830 补: 饶毅:ldquo;杂志拜物教rdquo;:何时发Cell Nature Science 论文害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0014 最容易想到三种文章,如果发表在顶尖杂志上,可以害作者:一是造假的文章,二是其他原因错了的文章,三是质量不好的文章。
个人分类: 杂感|83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