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井冈山大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1-2-10 16:41
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2011年02月10日 07: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雷 宇 岁末年初科学界的盘点不断展开,去年年初曝光的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屡被提及。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为责任人,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这起中国SCI论文饥渴背景下的疯狂案例曾令国际舆论哗然。 实际上,即便在我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或国家部委高层次的评审中,算数量、比速度,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些还算好但并非真正突出的发现,因为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就被国内领导和部门作为突出贡献而庆祝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 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其实验室研究方向是高等动物发育的分子信号。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记者:在国内的学术圈中,您的论文数量似乎并不多? 饶毅:论文是发表你的科学发现。论文可以看数量也可以看质量。如果用《让子弹飞》来比喻,你可以算很多次枪声后击中很多目标,但也可以看看子弹击中了什么目标。中国现在可能主要看枪响后报捷的喜报用什么材料,就是问发表在什么杂志,而很少人能判断打下的目标到底多重要。 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其中,两篇是神经发育:2005年《细胞》报道GSK参与极性形成,2007年《发育生物学》报道ILK参与极性形成;一篇是行为,2008年《自然神经科学》报道鱆胺参与争斗。 另外2005年我应邀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过一篇述评,评论同期一篇文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但我挺喜欢这篇文章,它对原研究者的结果提出不同的解释。而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 记者:我发现有个很矛盾的现象,您经常在中国报刊写文章,好像不低调,但对科学却很有耐心,又很低调。 饶毅:不矛盾。我写的中文文章,是为了推动改革、为了改善科学文化、为了让青年学生少受不良风气误导,所以数量不能太少。而科学是我的本行,无需在公众中谈。我自然有我的科学交流对象,而且我主张研究过程中积极交流,而不仅限于交流已经发表的工作。 记者:很多人对您个人实验室的情况也很好奇? 饶毅:我的实验室,无论是以前在美国的实验室,还是后来在北京的实验室,迄今为止,速度都不算很快。 在我的实验室,做实验完全取决于做实验者的喜好和自身动力,学生、技术员都有很大余地,而且他们多半很有主见。前不久的组会上,一个学生在回答我建议时说“好”,实验室其他人员惊讶了半天:好像是第一次听学生说“好”而不是反驳我。 一般来说,我的实验室不依赖速度的竞争,而是需要多想,多探讨,选择别人不太做的领域。 在美国时,我实验室做得最多的是神经导向分子,特别是1999年发现Slit蛋白质是神经纤维排斥性导向分子。这是我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rey Goodman、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arc Tessier-Lavigne同时发现的。 他们都是比我年资高的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Goodman的年资可以做我老师,Tessier-Lavigne是新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因为1994年证明第一个导向分子的工作闻名于世。1999年我们三个实验室的论文发表在同一期《细胞》杂志上。 我的实验室当年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神经元》,报道Slit参与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因为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才能在该领域做下去。后来,从1999~2009年十年,我们共发表约20篇论文,全部集中在神经导向,以Slit为主,也做过其他两个分子,所有这些都集中理解一个问题:导向的分子机理。 记者:回国以后呢? 饶毅:我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和我在美国的工作一样。我回国的时候,估计能做到这点。但是,从发表的论文看,我在中国的实验室,论文数量特别少。即使如此,我现在也有信心把国内的工作做得比美国的好。 这几年我的实验室研究方向从发育转到行为。实验室一些学生探讨和摸索了不同的行为范式,最后我们决定做社会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途径,剖析动物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这种转型,本身需要时间。我们进入新领域,行为领域的人不熟悉我们。行为和发育不同,有很多人工观察的部分。我不放心,重要实验,我都至少看两个以上学生重复的结果,不能出纰漏,必须严谨。所以,对于自己实验室的“慢”,我觉得至少在目前是必需的。 记者:如何解读这种“慢的标本”? 饶毅:科学研究的慢,不是偷懒不做,而是指重要的结果出现慢,但研究者积极思考,积极推进研究。 是否慢与个人风格和特色有关,也和研究的性质和领域有关。我们实验室因为研究性质、转型、风格、时期等多种综合因素,不可能快。我们不是故意追求慢,是速度不能做我们的目标,质量和高度更受重视。 在科学界,有少数科学家个人的产出可以既快又好。或许可以说,这是学术界都喜欢的“西施”,我们实验室很尊重和羡慕做得既快又好的科学家。 但是,我自知不是“西施”,而是有很多缺陷的研究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不可能很快,也就不宜“东施效颦”。 记者:论文发表的杂志好像大家觉得很重要,您如何看? 饶毅:在哪个杂志发表,说明当时一些同行对论文质量和重要性的看法。但是,它并非所有同行的看法,而是几个审稿人的看法,有时可以出现偏颇,而且有时间问题。所以,虽然发表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章的重要性,但是也会出现不准确的时候。 比如,神经生物学近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明是光遗传学,就是用光来操纵分子,发明技术的两篇关键论文,值得获诺贝尔奖,但它们在《自然神经科学》和《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而很多相关的后续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和《细胞》上。 这是因为刚刚出来时,几个编辑和审稿人没有马上意识到其重要性,而后来大家很快都意识到重要性,所以后续的文章刊登在更显眼的地方。其他领域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所以,一定要看内容、做学术判断,而不能单纯看发表杂志的名称。如果只看杂志名称,那么我们各个单位就不用科学家,而可以请初中生来评价科学了。 记者:您是否也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饶毅: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 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不一而足。 也有人好意告诫我发表论文比发表议论重要,而且应该又快又多。实验室的学生也有善意的担心。我不愿骚扰实验室学生,不会经常催结果,而是有问题就讨论。但我不可能做到又快又好,只能有选择。 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 记者: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您有哪些建议? 饶毅:对于中国的研究者来说,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目前比较难,如果做得慢的,在国内压力会比较大。 我现在愿意出来讲这些不是我自己需要特别支持。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就是想提供一个标本,希望国内多一些单位能选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目前情况下,选择优秀的人、有潜力的人、积极工作的人,即使他们“慢”,也支持他们,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支持快的人,支持错了,也没人责怪。而支持慢的人,也可能有搞错的时候,作为各级资源掌握者、决策者,这很不容易。 但是,世界科学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既可能出自快的途径,也可能出自慢的方面。因此,不同的科学工作者根据各自特点,有所选择,有得有失。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16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讲师到院长 丑闻上演升级版--井冈山大学再成撤稿风波主角
qlms 2010-3-30 15:06
本文转载于中国青年报, 网址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3/29/content_3155881.htm 我们在发现这些文章都来自井冈山大学后,已决定将该校投递本刊E分卷和C分卷的所有来稿进行标注处理,并将对这些文章中的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复查。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将有更多的论文被撤回。 这是去年12月19日《晶体学报》E分卷编者的话一文针对撤销来自井冈山大学的70篇涉嫌造假的文章的说明。时隔3个月,撤稿的续集再次上演又有39篇文章被撤销。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晶体学报》E分卷官方网站推出的今年第4期电子刊物的预览页面上看到,当期刊物的增编和勘误表一栏在3月17日发布了一则撤稿说明。该撤稿说明写道:有39篇先后发表于2004年到2009年的《晶体学报》E分卷上的文章将被撤销。根据Harrison博士等人撰写的编者的话中提到的深入复查,因为晶体的数据结构存在问题或存在替换原子的现象,另有39篇文章将被撤销。撤销的方式分为刊物编辑部撤销和作者请求撤销两类,前者有13篇,后者则有26篇。 3月27日,记者接到读者来信反映此事。来信称,这是晶体学报第二次出现大量论文被撤稿。其中以井冈山大学为名的论文多达20几篇,涉及的作者很多。从网上搜索知道其中有几位是重量级人物,是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人,比如肖宜安(Xiao,Y.-A.)、隋岩(Sui,Y.)、方小牛(Fang,X.-N.)等。 记者发现,肖宜安先后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过5篇文章,其中两篇是第一作者,而恰恰是这两篇发表于2008年第6期的文章此次被撤销,撤销的方式是作者请求撤销。而记者以隋岩的英文拼写(Sui,Y.)进行检索,共查到30条发表记录,此次撤销的隋岩为第一作者的7篇文章中,有6篇是作者请求撤销,另一篇是刊物编辑部撤销。 记者联系采访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肖宜安,但他的手机和办公室电话无人接听。随后,有一位自称是肖宜安的同学的男士给记者回电。他表示不清楚肖的情况,两人只是曾经共用过同一个手机号码。而方舟子告诉记者,他本人目前并没有听说过国内哪个搞生命科学的人研究小晶子结构,他们一般都研究大分子、蛋白质。 针对井冈山大学这次事件和上次造假事件,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回应,方舟子表示:这是校方想把他们保护起来。他告诉记者,这次39篇论文被撤的原因和前一次的完全相同。如果仅仅是论文的数据错误,编辑会要求作者对数据作出更正,不会直接撤稿。3月18日《晶体学报》的撤稿说明中使用了39additionalarticles(另有39篇文章),说明了这次撤稿是据上次论文数据造假后继续调查的结果。而其中seeHarrisonetal.,2010的批注,则表明是要参照编辑部就井冈山大学70篇文章数据造假事件发出的编者的话,在这份编者的话里已经指出撤稿的原因是数据造假。 记者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写道:这使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井冈山大学讲师钟华、刘涛因被晶体学报认定学术造假而被开除了。不知道井冈山大学对待重量级人物学术造假会作出如何决定?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对待小人物一开了之,对待重量级人物就保护? 3月27日上午,最早发现井冈山大学的70篇造假文章被撤销的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胡盛志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国际刊物ActaCryst.E又撤稿39篇,警钟长鸣!的日志。他在日志中写道:这不能不再次令人深思我们的学术不端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问题可能是所谓的零容忍是否能真实到位,而不是敷衍了事和息事宁人。 在日志中,胡盛志发出了是不是还会有撤稿的事件呢的疑问。因为他发现,从事非化学和晶体学研究的同行们也居然发表晶体结构报道,这对长期从事晶体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真是匪夷所思,不是吗?请看下面的附件。 附件中的文章发表在今年第3期的《晶体学报》E分卷上,第一作者Xiao-HuaXie的简介表明,这位作者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个人分类: 媒体的文章|22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腐败的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强
张显峰 2010-3-29 16:49
眼下的学术丑剧,播出密度绝对超过任何一个电视连续剧。 令人叹为观止的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尚未谢幕,井冈山大学又再次粉墨登场,继去年70篇论文因造假被杂志撤稿一夜成名后,又以20多篇论文被撤的实力而重回舞台中央。(3月29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把这一幕幕学术腐败丑剧编排上演,全国的大小剧场怕是都不够用的。有人说,面对学术腐败的景象,已经有了审丑疲劳。我倒是觉得连疲劳的心情都懒得有了。 其实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学术腐败的监督批评并不少,也不乏西安交大六位勇揭家丑的老教授那样的侠义之士仗义执言,奔走呼号,举报到底;甚至也不缺一些或坚决果断或堂而皇之的惩处案例。但令人疑惑的是,在眼下的中国,学术腐败的生命力竟然如此之顽强。堪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些学术腐败丑剧的劲爆上演,似乎已经没了限制级可言,在有的主角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学术,只剩下赤裸裸的腐败,而这种腐败却常常假着学术的名义,摆出楚楚动人的姿态,反倒显得打假者心里有什么不轨似的。这样极端的例子曝光的并不多,但要找一两个出来说事不难。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如此繁荣的学术腐败事业,更难想象其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何处。每幕丑剧的上演,总会有人找到幕后的推手,比如过于功利化的科研评价,比如科研人员的道德沦丧,比如惩戒机制的不够完善。但我总认为,比这更能刺激学术腐败的力量源于某种现实的悖论。在一些学术机构,本该视学术腐败为仇敌的学术委员会,却成了学术腐败者的保护伞,拥有处置学术腐败的权力,却对发生在自家的学术腐败极尽袒护之能,对清扫门户的举报者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新近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西安交大教授举报造假教授受阻之事,就是一个典型。 如此景象已然遮蔽了一个正常学术圈子的本来面目,其情节、逻辑、结局与官场的腐败极具相似性。腐败举报包庇劝阻(或报复),把这个链条的两头相连,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介入,这个封闭的系统便牢不可破。因为举报的被劝阻,腐败便肆无忌惮起来。这种来自权力的袒护甚至鼓励,比任何道德评判和指标评价都具有力量。只可惜西安交大的造假教授命运不济,六位倔强的老头儿没被校方成功劝阻,才在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刻无奈倒掉了。 这反过来也说明,学术腐败的生命力其实并不那么顽强。和其它物种相反,它最怕的是阳光和坚持,只要拔掉保护伞,很容易见光死。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3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Publish or Perish以及Publish and Perish的博文汇总
pkustm 2010-1-16 18:56
关于Publish or Perish以及Publish and Perish的博文汇总 最近由于井冈山大学论文告假事件引起了连锁反应,一直存在的问题再次炒热。。。 汇总一下有关文章链接,一为方便自己备忘,另外也可方便到访的朋友。 不断更新中。。。 0、Nature文章(Publish or perish in China)链接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112/full/463142a.html 1、王鸿飞的发表就是灭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891 ) 2、引用到任胜利的Publish or perish vs. Publish and perish(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8830 ) 3、刘立的publish or perish机制及其变种:有感于Nature文章 (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925 )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机制|4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始末
ZHPD55 2010-1-8 09:43
春雷一声震天响,井冈山回荡久长;赝品七十登雅堂,虎年开篇名声扬。 2009牛年刚过,2010虎年伊始,最受我国大陆地区作者青睐的《晶体学报E辑》(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Structure Reports Online, 简称ACS-E),也是2007年我国入选SCI数据库论文来源最多的期刊,在2010年第一期的开篇却发表了苏格兰阿伯丁大学William T. A. Harrison,新西兰奥塔哥大学Jim Simpson以及奥地利维也纳理工大学Matthias Weil三位联合撰写的编者按,披露了井冈山大学H. Zhong和T. Liu二位涉及70篇论文造假之事,同期也刊登了二位以及论文合作者的撤稿声明。这种国内开花国外红的多篇造假事件的背后,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诚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术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名与利的诱惑之下,科学研究的初衷被严重扭曲了。《晶体学报E辑》有51%的作者来自CHINA,其他国家很少(详见: doi:10.1107/S1600536808042979 ; http://journals.iucr.org/e/contents/backissues.html )。表1统计结果除了特别注明来源于SCI或者ACS-E网站之外,均来自CA数据库。 表 1 《晶体学报 E 辑》论文来源统计结果 Year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影响因子 IF(SCI) 0.453 0.491 0.581 0.567 0.508 0.367 0.484 发表论文 / 篇 (ACS-E) 802 925 1305 1809 2887 3991 5181 3556 4162 中国论文 / 篇 60 129 327 728 1406 2085 2636SCI 1811SCI 1968(SCI) 论文来源单位 299 362 401 496 642 846 1066 985 1346(SCI) 中国论文来源单位 18 47 65 116 199 313 416 430 555(SCI) Authors from countries P ercentages China 51% India 6% USA 5% Germany 4% Malaysia 4% Iran 3% Pakistan 2% Other countries smaller 为什么近年来的论文造假事件频频出现?为什么总是有人敢于铤而走险?亡羊补牢的教训留给人们的启示究竟是什么?希望一声春雷能够带来中国大地学术生态环境新景象。 详细信息请参考: William T. A. Harrison a; Jim Simpson b and Matthias Weil c a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Aberdeen, Aberdeen, AB24 3UE, Scotland; b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Otago, PO Box 56, Dunedin, New Zealand, and c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ies and Analytics, Division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etreidemarkt 9/164-SC, Austria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1/00/me0406/me0406.pdf Retraction of articles by H. Zhong et al. H. Zhong, a* S.-H. Duan, a Y.-P. Hong, a M.-L. Li, a Y.-Q. Liu, a C.-J. Luo, a Q.-Y. Luo, a S.-Z. Xiao, a H.-L. Xie, a Y.-P. Xu, a X.-M. Yang, b,a X.-R. Zeng a and Q. Y. Zhong c a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erial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32,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 Jian Training School, Jian 34300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1/00/me0404/me0404.pdf Retraction of articles by T. Liu et al. T. Liu, a* Y.-X. Wang, b Z.-W. Wang, a Z.-P. Xie a,c and J. Y. Zhu d a College of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d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journals.iucr.org/e/issues/2010/01/00/me0405/me0405.pdf
个人分类: 其它杂项|113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软件发现井冈山大学讲师论文造假(附简评)
boxcar 2010-1-4 06:09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04/043319391968.shtml 荷兰教授称用软件发现井冈山大学讲师论文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04:3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来扬 雷宇   我在晶体学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超过40年,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让我感到,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大了。最早发现 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论文造假 事件的荷兰乌德勒支大学Bijvoet生物分子研究中心教授 Anthony.L.Spek (以下简称Spek记者注)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感慨。   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分卷于2009年12月19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讲师钟华、工学院讲师刘涛,两年内在该刊物发表的70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该校列入黑名单。   对单晶X射线的研究旨在为分子层面的研究提供详细而可靠的数据。Spek告诉记者,当这些数据发表时,将会为各领域(如药物研发、材料科学以及合成化学)的后续研究提供支持。   他介绍,国际晶体学会旗下的系列期刊是刊发高质量且可被验证的晶体结构的研究文章的专业期刊。其中,《晶体学报》E分卷创办的本意,是希望作者将那些经过实验检验的数据和详细信息呈报上来,收录进该学会专门发布晶体结构的数据库。《晶体学报》E分卷在中国颇具知名度。如果要在这一公开的网络期刊上发表数据,作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记者从国际晶体学会的网站上看到,《晶体学报》E分卷又名晶体结构报告在线(Structure Reports Online),是一份专门刊载晶体结构报告的网络期刊,所有读者都可以免费阅读。为了支付同行评议、期刊制作及网络服务器和存储数据的费用,有意在该网络期刊上发表报告的作者需要支付每篇150美元的开放阅读费。但一些符合特定条件的作者可申请减免支付该费用。   从1995年起就担任《晶体学报》C分卷联合编辑之一的Spek表示,除了E分卷上单纯发表晶体结构数据之外,作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文章阐明研究制作该单晶的重要性,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这样的文章将会发表在《晶体学报》C分卷上。但他同时表示,许多来自中国的作者在给C分卷投稿时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达不到发表的标准,稿件的退回率比较高。他认为,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些中国的研究者不习惯用英语撰写文章。   除担任《晶体学报》C分卷联合编辑一职外,Spek还负责编纂国际晶体学会用于检测晶体结构数据的权威检测程序PLATON。他告诉记者,《晶体学报》C分卷和E分卷使用网络投稿系统已有多年,相关软件会自动验证所提交的数据的合理性,检查其是否出错。同时,用于验证的CheckCIF软件(其核心是PLATON程序记者注)也会不断升级。   据介绍,《晶体学报》系列期刊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分卷也收录那些已作出分析报告的数据。因此,前不久编辑们在复查相关数据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已发表的数据存在问题。而此后更详细的分析表明,来自井冈山大学的投稿人钟华和刘涛,以及目前尚未披露的一些作者此前所提交的数据存在造假。   实际上,这一软件并不是专门为了发现造假行为而研发的,它的用途主要在于检测数据是否出错。Spek告诉记者。他在2008年曾撰写了一篇题为《晶体学研究中的结构验证》的论文,发表在2009年2月的《晶体学报》D分卷上。他在该文中指出,钟华与其他作者于2007年、2008年在《晶体学报》E分卷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存在错误。   但让Spek大感意外的是,他编纂的原本用于纠错的程序,最终成了检验是否存在造假行为的测谎仪。他在谈到相关作者为何造假的问题时表示,我猜测货币奖励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此外,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可能要为发表文章而承受极其巨大的压力。而《晶体学报》E分卷无意中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相对的捷径,作者可以在这一国际期刊上发表很多被科学期刊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这些作者所犯的错误在于,他们此前没有意识到《晶体学报》系列期刊有收录此前已发表的数据的特点,这使得期刊最终能在后来发现他们的造假行为。   Spek介绍,2009年12月19日《晶体学报》E分卷编者的话中提到的用于数据对比的软件,可以对两个单晶结构的相关图案进行简单对比。目前,可以做更复杂对比的该软件的更高级版本正在研发中。   此外,《晶体学报》系列期刊的所有编辑都很重视这一系列造假行为,将有更多的编辑重做那些他们认为可疑的实验,以检验作者提交的数据是否真实,而作者将被要求提供数据采集者和采集地的信息。   记者从《晶体学报》网站主页发现,该刊E分卷编者的话表示,已决定将所有该校投递本刊E分卷和C分卷的所有来稿进行标注处理,并将对这些文章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复查。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将有更多的论文会被撤回。编者的话称,此次造假行为给所有《晶体学报》E分卷和C分卷的编辑们提了个醒,他们被建议对今后此类造假行为的作者予以警告。而期刊的联合编辑本应在审稿阶段保持高度注意和细心,不采用那些有造假可能的来稿。但如此大范围的造假行为被曝光,说明有人在诚信问题上犯了一个错误。 【本博点评】 1、数据校验软件有测谎仪功能,很好,很强大! 2、更多的论文会被撤回,其中还会有多少来自中国? 3、中国的SCI奖励政策,看来地球人都知道了。。。
个人分类: 科研|6391 次阅读|3 个评论
被依法严惩者,同情,但不是“说情”
machan 2010-1-4 04:38
井冈山大学,两位普通老师因为70余篇的造假SCI论文,被学校开除公职,开除党籍面对该校迅速彻底的判决,很多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面对这样事实,我个人的想法是,如果该校是依法处分并且程序公正,这样的结果无话可说。造假违法,数十次造假严重违法!但是,对两位被严惩的普通老师,还是有些同情,但这不代表为此说情。 为什么同情?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人皆有之,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年美德之一。同情,还是基于对教师的生活现实的认识,教师这个职业,不会培养一技之长,不会积累人脉关系,也不会带来干股,薪水够喝粥的如果被开除公职,他还能做什么呢?没有粥喝了,别告诉我为何不去吃肉何不去其他好单位高就?看看范美忠的遭遇,就知道有没有单位接收了同情,还是因为他们也许没有失业保险,领不到失业救济金,可能即使最低生活保障也没资格去领了在我们的土地上,这些又有谁能有呢?一个为生计发愁的教学科研工作者面对几千元、上万元的大钞,只需修改一组数据就可以得到会不会铤而走险? 为什么不说情?因为法大于情,维护法律的尊严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违法了,就要为此负法律责任。现代社会,要真正和谐,真正科学发展,只有法律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尊严,美好的一切才有可能。为什么窃国者侯,窃钩者诛,那是因为法律是窃国者所制定,也是因为法律大不过权力。如果法律,是全体百姓制定的法律,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就不会成为法律。只有维护了法律的尊严,那些身居高位的造假者、违法者,才能同样被绳之以法。 但是,这些天真的想法,怎样才能变成现实呢?网上呐喊?上街游行?自焚?跳楼?好像都解决不了问题。想来想去,只有把人当真正的人看待了,这些才能逐渐成为可能。首先,要把自己看成一个人,人可以小写,也可以大写,但必须是真正的人,人除了生命珍贵外,还有珍贵的尊严、自由等等。其次,无论身居庙堂的官员,还是市井草民,对待别人,用人的待遇看待。 人不仅仅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命,人还有更多的权利需要保障; 人不仅仅需要吃饭、呼吸,人还有其他基本的需求需要被满足。而这些,如果现实还没有,需要人去不停的争取,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别人,为后代漠视别人的不幸,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一时明哲保身,但是,何以保证当自己、当至亲好友、当后代某个时候遇到不幸时,就不会被漠视呢? 国务院的研究报告已经指出:我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中国的官员考评好像也淡化GDP指标了。反观教育,难道教育应该继续产业化下去?难道高等院校、教师要继续SCI下去? 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10年代了,不知道100年前我们请来的赛先生现在怎么样了?即使被换上中国的衣服,难道连内在的精神也被换掉了?
个人分类: 社会|390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报道中不起眼但令人深思的一句话。
pkustm 2010-1-3 09:58
近几天关于井冈山大学论文造假事件的报道很多,其中有一段话虽不起眼,但却令人深思。请看加了下划线的部分。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 ,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真不知道,这位宣传部负责人对于学术论文的发表流程有多少了解!或者能否请该宣传部负责人公布一下井冈山大学的论文发表流程或相关要求? 当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许多人并不了解以同行评议为主要特点的传统学术质量保证体制,更很少有人来研究在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 切实可行的措施 来应对这些挑战。 报道参见: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htmlnews/2009/12/226659.shtm
个人分类: 科研质量管理|79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造假者不值得同情
dyjin 2010-1-2 18:04
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故意、成批、大量和连续造假被揭发和处理后,在同情弱者的心态驱使下,本网及中国学术界的某些人竟然呼吁要为造假者说话,要维护造假者的正当权益,要谴责大学当局作出的行政处理。此等论调一时甚嚣尘上,有人甚至声言不这样做中国学术界就会颜面尽失。如此咄咄怪事,实在令我忍不住沉默,不得不出来写上几句。 首先《晶体学报E辑》纵然属于SCI杂志中最低微(2008年影响因子只有0.367)最不足道的一族,其求真精神及勇于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值得所有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学习和尊敬的。单凭这一点,这份杂志就比中国国内很多大牌杂志强很多。事实上各种形式的造假和学术失范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发生在中外各种档次的杂志上,只是中国杂志极少像这份杂志一样敢于自揭疮疤,公开向学术造假宣战。该杂志撤稿不仅经过调查核实,并公开了证据,而且还取得了所有作者的同意,作者也向杂志坦承作假。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表明,该杂志及井冈山大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处理侵犯了两位造假者的正当权益。相反,井冈山大学的明快处理确实是在中国高校树立了一个严肃对待学术不端的良好先例,值得肯定。 替造假者抱打不平的人声称此事乃沧海一粟或冰山一角,造假者比比皆是,因此这两位讲师被处理只是运气不佳。我不认为中国的晶体学者都是造假者,法不责众也不能成为为作奸犯科者开脱的理由。无论如何,正如在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要判刑甚至处决,证据确凿而且情节恶劣的学术造假者被双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造假就是造假,作奸犯科就是作奸犯科,再多的理由也改变不了造假的基本事实。替造假者鸣冤叫屈,只能说明中国学术界某些人是非不分,风气不良,缺乏做人做事所必需的基本正气。呜呼哀哉,学术造假成灾已经够不幸了,替十恶不赦的学术造假者张目就更加可悲可叹。学者首先应是公民,应有作为公民最起码的价值观和羞耻心。 替造假者抱打不平的人还认为我国对造假者的处理是宽上严下,对位居高位的造假者太宽容。我部分同意这一批评,赞成以一视同仁的态度严肃而公平地处理所有学术造假者。但我同时认为,目前揭发的位居高位涉嫌造假者,没有一起的情节有如此严重和卑劣,也没有一起的认定有如此明确。位高者涉嫌造假基本上是属于擦边球性质的行为不端,与两位讲师故意、成批、大量和连续造假的行为在程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两位讲师的行为发生在境外任何其他大学,他们所受到的处理都只能是开除。对任何公立大学而言,难道纳税人可以容忍将他们的税款用于支持胡编乱造的学术骗子吗?难道操守如此不堪的人还能够为人师表吗?要知道,韩国的黄禹锡可是被告上了法庭,可能有牢狱之灾。 替造假者抱打不平的人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制度杀人,具体而言就是在重视SCI论文的风气下井冈山大学对SCI论文每篇5000元的奖励是造成两人学术造假的直接诱因。再推而广之,他们也将两人当作中国学术评价体系的牺牲品,更进一步对追求SCI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作出猛烈抨击。我认为,无论任何制度的缺陷都不足以成为作奸犯科的理由,为取得奖金而作假并没有任何的正当性。即使制度有不足,学术造假者也完全不值得同情。 尽管我不同意替造假抱打不平者的观点,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学术评价制度也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盲目对SCI论文进行奖励,是中国特色的做法,世界上绝大多数先进国家和地区都不会采取。这种做法既无任何科学依据,中国的实践也证明是弊大大多于利,甚至是百害而无一利。其次,全世界任何重视或不太重视SCI论文的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无人会以在《晶体学报E辑》或类似杂志上发表数十或数百篇小论文为荣,或因此而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追求在此类杂志上的论文数目完全是舍本逐末,我相信中国一流高校的化学系也不会以此为目标。以在此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作为学术成就的标志,仅仅发生在中国内地水平较低的大学。也可以说是部分心术不正或动机不良的学者钻制度的空子而进行的创造发明,并不是积极鼓励发表高质量SCI论文的必然结果。最后,类似井冈山大学的奖励措施和评价指标,实际上是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的表现。全国所有类似的做法,都有检讨和修正的必要。但我想指出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措施和指标,此类院校的科研环境、风气及同行评议的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将所有罪恶归于SCI或科研评价体系,对帮助和提高此类院校的学术和研究水平依然是于事无补。中国确实存在对SCI指标的误用和盲目崇拜,但如果因此就视SCI为洪水猛兽,那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可以想象,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单位,类似的事件是不会或很难发生的。归根结底,真正能够帮助此类院校的最有效办法,可能是由中国较高水平的大学对其进行对口的人才和技术支援。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63 次阅读|10 个评论
高山教授和结晶学报E没有错
热度 1 Synthon 2010-1-2 15:36
曾经在BBS上看见有人说,100个科学工作者里头有10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就不错了,为啥要养活那么多?我当即回复说,你错了,首先,100个科学工作者里头有1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不错了,其次,这些人,还是都必须得养着。为什么呢?第一,如果你不养科学工作者,那么连这一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也都不存在了。而这一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科学工作者,他创造的价值往往是连城的。所以我们要养活科学工作者。其次呢,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选拔机制,能够把这一个能创造价值的人从这100个人里头选拔出来,所以,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还是要养活这100个科学工作者。尽管我们知道,这其中有99个是不创造价值的。此外,有些学科,我们知道它是不会直接创造价值的,比如数学,但是我们还是要养活数学家,因为,万一他们发明的某个数学工作,别的学科能用上,能创造价值了呢? 这种论断同样适用于我们具体的科研工作。比如太阳能电池,比如燃料电池,都搞了几十年了,现在还没有做出经济上适用的产品,但是人们始终在研究,是因为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成功。但是,假如有一天我们成功了,比如说,某一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成功了,世界人民广泛使用了,当我们回首的时候,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早知道今天这样,当年的科研经费全都给DSSC就好了,真不应该给其他种类太阳能电池的科研工作也分配基金。我们能这样说么?不能,因为当年的我们,并不知道最后会成功的是DSSC。万一DSSC没成功,而是什么QSSC成功了呢? 日前,井冈山大学的两位科学工作者,钟华先生和刘涛先生,因为在结晶学报E和结晶学报C上发表造假论文70篇,被期刊撤稿,被单位开除,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与此同时,这个结晶学报E,以及在结晶学报E上大量发表论文的人,仿佛也都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这些人中的某些,好像以前就因此被某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批评过,比如黑龙江大学的高山教授,宁波大学的郑岳青教授等,这次也重新被揪出来批判。高山教授好像最近还接受了采访,说自己的课题组很用功,所以论文比较多。这句话貌似也被无数人嘲笑过了吧? 可是,高山教授究竟有什么错呢?诚然,你可以说他的文章,没有创造什么价值,但是那瑞士人那篇发表在Nature上的DSSC文章,又创造了什么价值呢?诚然,你可以说他的文章只是数据的积累,但是数据的积累难道没有意义么?就拿一个我们每个化学化工工作者都要用到的例子来说,测量原子量,难道不是数据的积累?如果没有人做这个没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今天又靠什么吃饭呢?请不要辩解,说测量原子量是有意义的,测量晶体的晶格常数是没有意义的。回到本文开始的观点,我们至今为止,没有一个选拔机制,能够选拔出对明天有意义的科研来。 所以,如果高山教授一没有伪造数据,二没有剽窃文章,三没有一稿多投,那么,高山教授就没有错误。同样,如果结晶学报E的文章,是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peer review)之后发表出来的,那么结晶学报E也是没有错误的。 另: 很多人同时质疑,高山教授平均每三天在结晶学报E上发表一篇文章,他有时间完成这些文章么?不免让人怀疑他是否有学术不端行为。 我的回答是:第一,如果你怀疑他有学术不端行为,在找出证据之前,请使用无罪推定。不是好多人诟病咱们国家不使用无罪推定么?如果您没有证据,那么您在我心中的形象大概跟咱们国家那个不使用无罪推定的机构差不多。 第二,平均三天做出一篇结晶学报E的文章,还是有可能的。因为: 首先,结晶学报E,本质上是个数据库,所以说,你是不用花时间自己写英文文章的,你只要把你的数据输入它编辑部的软件,就能给你生成出一篇文章来,所以,写文章的时间省了。 其次,对于搞结晶的人来说,如果搞过的人都知道,有的时候分析数据,解析结构还是很困难的(如果简单的话,施一公教授也不能随便解出个蛋白结构就发CNS是吧?),但是对于高山教授来说,这个工作也有人替他做了。马来亚大学的伍锡荣副教授(Ng Seik Weng),就是解无机晶体的牛人,做这行的人都知道,如果晶体结构解不出来,寄给伍教授,肯定能搞定。 所以,高山教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长晶体,测晶体结构数据,然后把数据email给马来亚大学的伍教授,等伍教授回email告知数据分析结果之后,就找到结晶学报E的那个软件,把分析结果输入进去,一篇文章就完成了。这样说来,如果有丰富的晶体生长实验经验(如果高山教授没有学术不端的话,那他的课题组这方面经验应该不缺这方面的经验),三天出一篇论文,是很有可能的。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549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功利学术的牺牲品: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被“扫地出门”
panfq 2009-12-30 08:17
井冈山大学两名论文造假教师被“扫地出门” 2009年12月30日 07:00: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井冈山大学二十九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对该校两名论文造假教师作出撤销教师资格、开除公职等一系列处罚,此前这两名教师因为被曝光多达七十篇论文造假而广受关注,如今落得被学校“扫地出门”的下场。 据了解,十二月十九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在其官方网站发表社论称,在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八年间的学术论文中,发现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硕士钟华和工学院讲师、硕士刘涛发表在该刊物的七十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作出一次性撤消的决定。 井冈山大学表示,获悉这一情况后,该校立即组成专门的调查小组和专家鉴定。经调查,钟华、刘涛两人确实存在“伪造或篡改数据”、“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影响恶劣。 井冈山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肖长春对中新社记者称,二十九日,井冈山大学作出决定,开除该校两名讲师钟华、刘涛的公职,撤销钟华、刘涛的造假学术成果及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解聘、撤销钟华、刘涛的高等学校讲师专业技术资格,并撤销钟华本月十五日刚获得的高等学校副教授专业技术资格。此外,作为中共党员的钟华,同时被开除了党籍。 此次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论文造假,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和愤慨。肖长春称,该校将认真吸取教训,加强对师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对科研工作更加严格管理,坚决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 据了解,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由国际晶体学联合会主办,是国际晶体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创刊于一九四八年,总部设在英国。 (段长征 刘占昆) 调查还发现:黑龙江大学一作者5年内在《晶体学报》E卷发表论文279篇 《晶体学报》E卷官方网站的页面截屏。 阅读提示 12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官方网站刊发社论,承认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两位教师至少70篇论文被证明是伪造的,决定撤销。29日,井冈山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相关处理决定。 这起“论文风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两年在一个刊物上发表论文至少70篇,这背后是什么原因?《晶体学报》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期刊?中国的论文“数量大国”背后有怎样的泡沫……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展开了深入调查。 造假者曾获3.2万元校方奖励 造假者刘涛和钟华是如何在同一刊物上两年发表70篇论文的呢? 两名当事人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对于他们的论文发表经过,校方也未具体透露。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细节,按照该校的学术论文奖励办法,大量发表论文的钟华和刘涛曾获得学校3.2万元的奖励。 根据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井冈山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在《科学》、《自然》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10万元;在该校规定的A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奖励3000元,B类奖励2000元,C类奖励1000元。 另外,凡当年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检索的光盘版提供的SCI、SCIE、EI、ISTP国际权威检索刊物及SSCI、AHCI中收录的学术论文,附加奖励按下列标准执行:SCI(科学引文索引)5000元/篇,EI(工程索引)4000元/篇,SCIE(扩展的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4000元/篇,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4000元/篇,AHCI(人文艺术科学引文索引) 4000元/篇。凡论文在其他国外检索文献上收录的,附加奖励1000元(含网络版)。而且上述所奖励的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须是该校教职工或学生,且该校为第一署名单位。 井冈山大学宣传部负责人表示,近3年来钟华和刘涛因发表论文数量过大,曾经引起部分同事和该校科研处的怀疑,但学校未予深查和追究。 宣传部负责人坦承,化学化工学院还有10多名老师也在《晶体学报》发表过论文,不过他否认了记者提出的“是否还可能存在伪造数据发表论文”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还表示,钟华和刘涛是通过《晶体学报》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进行投稿,属个人行为。 “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 “70篇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确实是造假,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件。”黄勇研究员说,“这会给中国科学界的国际信誉造成较大的影响。” “纵观世界科学史,造假事件发生过很多,但是数量如此庞大的,确实很少见。”作为多年从事科学出版的国际专家,世界最大科技出版集团爱思唯尔科技部中国区总裁张玉国认为:“这个事件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很大,对发表这些论文的《晶体学报》杂志也有负面影响。” “《晶体学报》的社论称,他们还在持续调查中。或许还有更多涉嫌造假的论文没有被发现。”张玉国说:“这么大量的造假论文,浪费和欺骗了众多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十分恶劣。”    《晶体学报》E卷半数文章来自中国 据调查,井冈山大学两名教师涉嫌伪造数据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上。记者约请了国内权威学术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去查询该杂志的有关情况,结果发现了更令人吃惊的信息。 查询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连续几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发文排在第一位,2005—2008年9月该杂志共发文近1.5万篇,中国籍作者发文超过7500篇,占该杂志总文章的半数。 更让人吃惊的是,其中一位作者是黑龙江大学的Shan Gao,自2004年至2009年,在《晶体学报E卷:结构报告网络版》中发表的论文为279篇。与这位作者相比,井冈山大学这两位讲师的发文数量还算比较少的。 为何《晶体学报》被中国学者如此钟情?专家分析说,一方面,该杂志类型属于“晶体结构的数据库,门槛比较低,只要你解出的结构从未有人报道过,该杂志就会接受你的论文”;另一方面,该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SCI或者SCI扩展级,这对某些想在国际三大检索上发表文章的“学者”,是很有吸引力的。 “《晶体学报》依据解出的晶体难易程度等分卷发表,分为A、B、C、D、E等不同的专辑,其中E卷的影响因子最小,其次是C卷,而这两卷恰恰是中国文章最多的。”这位专家说。(记者 赵亚辉 任江华) 通往“论文发表机器”之路 2010年01月05日 10:13: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井冈山大学教师“批量造假论文”事件的进展真是出人意料。媒体在做相关检索的时候,意外发现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5年内在同一份刊物发表了279篇论文,平均每周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 尽管高山在接受采访时一再保证,自己的论文数据真实可靠,没有造假,而且也有业内专家认为,因为刊物定位的不同,作者大量发表论文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这似乎都不能否认,此事对公众以及学术界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说实话,海量论文发表比批量论文造假更能说明,现行学术研究体制的荒诞与不人道。批量论文造假固然创造了中国恶劣学风之最。但是,毕竟这其中有当事者个人的道德瑕疵因素掺杂其中。制度固然荒谬,但是,每个人都还是有“不作恶”的自由选择。我们充分理解那些挣扎在学术研究大厦底层的小人物的种种艰辛。不过,无论如何作假与抄袭等行为都是不对的。这怨不得别人。所以,能够真正呈现这种体制荒谬的是那些没有道德瑕疵的“论文发表机器”们。如果,高山教授没有学术造假的话,他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代表。 高山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我一直在等待今天的采访。”这是一个悲情的开场。一个学术界的小人物清醒地知道“批量造假论文”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却又没有可以公开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只能被动等待可能会到来或者不会到来的申诉机会。如果没有记者的采访,或许,在279篇论文之后高山及其团队起早贪黑所付出的一切都将不会被公众看到。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为论文发表至上的学术体系所承受的一切,恐怕也将会被谴责的口水淹没。 在官僚化的学术体制中,普通的教授其实也只是弱势群体。这个体制的特点在于,其一方面按照官阶的高低而支配研究资金的多寡,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那些位高权重的学官们往往掌握着动辄数百万的研究资金,承担着国家重点课题,而高山这样的教授只能申请数万元的省级项目。另一方面,官僚化不仅仅是一种官本位,而且体现为行政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因此,在关键的人事、业绩考核中奉行僵硬的数字化标准,也就具体体现为对论文发表数量的狂热追求。发表论文对那些掌握着资源的学官们来说,或许并非难事,但是对那些学术圈“小人物”来说,毫无疑问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规定动作。如高山这样努力加上精通发表技巧的人士,也堪称是世所罕见。然而,不论怎样,对于那些没有权力的普通教授来说,他们只是被考核、被管理的对象,他们尽管有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权利,体制却决定了他们要为此付出现实的代价。 如果不能做有违学术道德的事情,就只有两种选择,或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以承受体制之恶,或者不得不适应体制并灵活应用体制的规则与漏洞。高山就属于后者,他只不过是把事情做到了顶点,也把学术体制的荒诞展现到了极致。高山有什么错,只要他发表的论文没有问题,国际期刊没有意见,论文发表得多难道就可以被指责吗?真正的问题只在于,是什么让高山对论文发表具有如此异于常人的狂热,是什么使他异化为论文发表机器? 高山说,他只是一个小人物。规则的改变,对他来说或许属于不可测的命运范畴,一如其从书斋中被拉出,成为新闻事件中的公众人物。 (于德清)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2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篇篇=骗骗:井冈山大学的历史功绩
大毛忽洞 2009-12-30 04:06
篇篇=骗骗:井冈山大学的历史功绩 现在的篇篇大学很多。 现在的篇篇教授和篇篇决策者也很多。 只关注论文的篇数,至于那些论文表达了什么东西,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在乎。 流行的简历书写格式是:发表论文几百篇或者几千篇。 井冈山大学的晶体学团队(群体)非常了不起, 干脆脱了衣服,向全世界宣布: 篇篇=骗骗。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天是:篇篇自有黄金屋,篇篇自有颜如玉。 以下是 2007 年井冈山大学 Acta Cryst. 英雄榜:   化学化工学院  钟华 39   工学院  刘涛 28   化学化工学院  刘荫秋 12   化学化工学院  隋岩 12   化学化工学院  刘冬生 4   化学化工学院  应少明 4   化学化工学院  方小牛 3   化学化工学院  胡荣华 3   化学化工学院  罗志刚 3   化学化工学院  陈华龙 2   化学化工学院  刘九辉 1   化学化工学院  施踏青 1   化学化工学院  曾锡瑞 1   化学化工学院  周小春 1   化学化工学院  陈文通 1   化学化工学院  钟凡 1 (数据来自方舟子博客)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7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文超人”是道德迷失的怪胎
张显峰 2009-12-29 18:33
超人只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但论文超人却活在现实中。 一本名为《晶体学报》的国际学术期刊最近发了一个社论通告,说至少70篇发在该期刊分卷上的晶体结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个数字很雷人了吧?更雷人的是,这是同一所大学两个讲师两年的成果。没错,它是中国的井冈山大学。 这样的成果,连井冈山大学的党委书记万继抗先生都感慨: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当然万书记是有点含蓄了,这样的疯狂岂止是有点,简直是超人! 很多评论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科研评价制度和论文奖励机制,好像眼下中国的学术界是鲍鱼之肆,久居其中必臭无疑,科学家的苗子栽到中国的土壤里,就必然长出这种怪异的论文超人来。按照这样的论断,似乎一些学人的造假抄袭看起来不但合情合理,还很无辜。 的确,这样的论文超人在中国比比皆是。因为一刀切的指标,因为傻瓜式的评价,写论文和发论文对搞学术的人来说,就成了天大的事情,搞出很多论文以求制度的奖赏和同行的认可,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因论文造假与抄袭的频繁,而去指责科研评价制度的逼良为娼也不是没有道理。 但一味归咎客观制度的种种弊谬,容易让那些造假者和抄袭者变得昏昏然、昭昭然,进而理直气壮起来:没办法,我是被逼的!如果这都可以接受的话,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房价现在很高吧?买房需要很多钱吧?这都是客观现实,那为了买房而去抢劫偷窃,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拿过来,是不是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没办法,我是被逼的!事实是,我的假设不仅不被法律允许,而且在现实中也不被社会良俗和普遍道德所接受。 在眼下学术不端的困境中,一些学界中人似乎不是通过真正的学问来获得认可,而习惯以种种学术腐败来达到目的,这种文化甚至侵蚀到学术共同体的集体良心与道德底线。对于丧失道德感的人,法律尚且不能让其止步,那我们又寄望怎样的制度来拯救丧失基本道德的学人呢? 做学问的人总得坚守一些东西。科学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除了制度和同行的约束与规范,自身的道德感应是一个科学家保持内心平静的最大、最自觉的平衡器。如果连这样一个寄托社会良知与真知的群体都抛弃了道德,这个社会是可怕的。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10827 次阅读|18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2009年校园十大新闻 (ZZ with comments and updates)
zuojun 2009-12-26 02:19
Here is the link to 井冈山大学2009年校园十大新闻: http://news.jgsu.edu.cn/info/news/20091224311.html Updates (Dec. 26th, 2009): Clearly, I had a reason to post this link. I searched for this link, because I wanted to see how the school reacted to the incident of 70 papers being forced to withdraw. Clearly, the school decided to play the monkey who sees no evil, hears no evil, and ... There are lessons to be learned. Maybe the ScienceNet can host a debate about Science in China after the 70-paper-gate? Updates (Dec. 27th, 2009): 井冈山大学校领导回应学校70篇论文被撤事件 thanks to 李炳照的博客 .
个人分类: Education|382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些教授们以后怎么面对学生呢?
wangdh 2009-12-25 15:26
这些教授们以后怎么面对学生呢? 从昨天就在思索,实际上问问思索什么了?说不出来。 昨天晚上写了点文字,最后干脆删了,睡觉了。就像当年给老师写检查一样写了撕,撕了写的。心理矛盾。 今天上午静下来,还是抹不去那点说不出的老是缠绕在头脑里的一片什么东西。估计就是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了吧。 什么事啊,您都读到了:国际上一个学术期刊(国际晶体学报)做出决定,一次性将 70 篇产自中国一个大学的 SCI 论文撤稿,并将这个大学列入黑名单:井冈山大学。 怎么琢磨都不理解,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当今的学术到底怎么了?学者的底线到了这种地步?为了什么?为了今天的世界曝光吗?不知道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吗?不会吧,大学教授了,怎么会这点智商? 又要怪体制。体制再有错,我们自己做事没有原则了?还是哄抢的时候,信奉法不责众的观念?人家说垃圾不要紧啊,毕竟还是你自己费力做的不是?可是你那是假的,假的东西化妆以后又去欺骗世人,换取不义之财,那是什么人干的事呢?大学教授啊,同志们!孔乙己说,读书人偷书不算偷,您就科研人偷数据不算偷?可您还是假数据啊。 难受,心底里说不出的难受。当事人是否以后还有饭碗,依赖于咱们的法规和大学的处理态度。情和法,有时候是为难的。他们也有儿女老小,也要生活。可这种途径不对,我不知道以后您怎么走上讲台,怎么面对课堂上的学生。我也不知道您以后怎么面对教授这个职称。 以前,俺也听到过,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些教授做实验,也没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但是论文一篇一篇的出,都是能换奖金的洋文。俺那个时候,只当笑话听,没有当真的。这次是彻底蒙了,就像一棍子打在了自己的脑袋上一样。这是国际上对中国学术界的一次惩罚!咱们要是还要脸的话,脸往哪搁? 我想对我的学生们说,无论是毕业的,在学的,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咱们可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能越过这个底线,社会再浮躁,再堕落,咱们还是要坚守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这些荣誉是虚的,不义之财花着不安心。人活着心要踏实,睡觉要香,走路腰板直,这样的生活才是生活,才是健康的生活,和谐的生活。整天提心吊胆的,不敢见阳光,那您过得啥日子啊? 科学网上的年轻朋友们,您要是听我一句呢,也请您一定记住这个例子。这步路,就是下岗摆小摊,都不能走啊。这是一条不归路!古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您能骗得一时,您还能骗得一世吗? 唉,一声叹息。 (王德华 2009.12.25 ) 补充阅读: 今天的科学网头条新闻: 国际期刊一次性撤销中国科学家70篇论文 (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226527.shtm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24887 次阅读|3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