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伤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面对火灾没有绝对的安全
热度 1 dfedhw 2020-1-3 21:28
新年前后,几起较大的火灾引发一定程度的广泛议论,一时间似乎让人谈火色变,然而,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冷静分析,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又有哪些问题其实没必要渲染放大。 首先,要知道现阶段火灾扑救的“顶”在哪里,以重庆加州花园火灾为例,像这类由阳台使用明火直接引燃户外连续分布的可燃物,可以说现阶段几乎没有可靠的应对方法:事发突然毫无心理准备,起火场地周边环境局促,大型救援装备难以快速展开,作业回旋空间有限,后续救援车辆无法抵近,加之场面气氛紧张,都将影响到救援效率,私家车乱停放现象难以根治,这些都是无法立即改变的普遍现状。 但是反过来看:仅仅是外墙杂物陆续起火,尽管场面看似恐怖,实际对人员最终形成伤害的可能性,相比于建筑内部可燃物起火造成的伤害更小。据统计,近十年全国发生高层建筑火灾3.1万起,死亡474人,分摊到每年来看,并不能说高层火灾的相关事故数据就很高,而其中由外墙首先起火并造成人员伤害的占比则更低。 再从事故起因来看,现如今的家庭除了厨房区域有明火,其它无论是室内还是阳台,也无论是高层或低矮建筑,都不会使用明火(除去施工作业),所以,该事件也可以看做是一起意外,只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与传统民间习俗之间产生的一次偶然冲突,相信通过此次深刻教训,类似的熏腊肉等随意行为自然会大为减少,“坏事”随之也就变成了“好事”,相似事故不容易再重复上演。 再次说到保温层的问题,保温效果与燃烧性能必然是一对矛盾体,倘若一昧地过于强调材料防火,又必将影响到众多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所以,相关防火问题并不能单纯从提高阻燃性能入手,而是要从四大学科(建筑科学、材料科学、消防科学及环保科学)的综合角度来权衡与决策。 意外事故的发生都呈现为一定的概率,火灾也不例外,知道了现阶段技术的“顶”在哪里,则便于从管理角度予以严格控制并消除,知其“不可为”的同时也就知其“有可为”的部分,再看能否从技术角度、合理投入或日常管理予以完善。 一起火灾的发生既带有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哪些共性问题在现实中是有可能改进的,也有条件推进,则需要落地跟踪;哪些只是特殊情形,实际有无改善的必要与可能,也需要细细斟酌。 火灾真正危险的部分也许并非来自这些肉眼所见的画面 ,毕竟近几起火灾中出现的伤亡才是完全无法接受的,不可只因为一起特殊的火灾,形成局部片面的认知,在舆论的焦点中草率盲目“下药”,反倒遮掩了火灾治理的“主攻”方向。 面对火灾没有绝对的安全,居住在高层建筑、使用易燃材料等所面临的风险未见得就更高,毕竟起火还需要点火源这一额外条件,如果高层+保温材料真的有那么可怕,那么也不会大面积推广使用,甚至会叫停。所谓安全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追求更安全,但并不等于遇见一次火灾就哗然一片,因为底线仍然是尽最大可能确保人员安全。 【业主回忆重庆加州花园火灾:穿睡衣直接逃生 但没网上那么恐怖】 重庆12.30火灾复盘,6人在三个位置遇难 外墙保温体系各种保温材料防火性能比较
2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火灾问题是什么?
dfedhw 2019-10-8 11:18
随时都在强调防火工作,可是现实中仍然大小火灾不断,伤人亡人事故并不鲜见,大量财产损失更不在话下。即使是将来,火灾仍将是一种常态,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火灾这一问题? 火灾造成伤亡及损失这一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唯一可努力的方向是减少概率,假如目前的火灾亡人率为1人/百万人.年,那么有没有可能降至1人/千万人.年?这应该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然后再谈减损。 建筑起火并不可怕,但要想确保无人员伤亡,一般取决于下列条件:建筑结构特点、可燃物分布、逃生条件与设施,预警系统(包括人员发现并预警)、现场灭火能力等。 然而在上述因素中,前几项未必能一下子得到改善,唯有灭火能力的发挥成为一个可供自由调节的因素,并且最有可能发挥出显著效果,因为灭火的效果越好,灭火行动开展越及时,就可以为逃生赢得更多时间,从而使成功逃生的概率变得更趋近1这一极值。 从减少伤亡损失的角度看,火灾是一个概率问题 。 再说到灭火,核心永远是灭火剂,所有的灭火产品与技术都是围绕灭火剂展开,成本又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要素,针对火灾这种大范围随机存在且根本无法预测的事件,哪怕效能再好的产品,如果受制于成本因素而无法大面积普及推广,那么自然也谈不上对于降低伤亡概率有所贡献。 以消防水为例,作为主打灭火剂,已经足够廉价易得,但是围绕水能够流动起来的这套系统并不便宜,操作维护也不简单,所以在很多关键时刻无水可用,灭火工作由此一度陷入停滞并延迟。再打个比方,假使无人机灭火效果再好,能否每个小区甚至每栋楼都配上一架?火灾监控再智能,在各类建筑中能否全面覆盖?就算是最常用的灭火器仍然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密度分布要求。 从经济角度看,火灾是一个成本问题 ,需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防范和应对无限存在且有可能被无限放大的风险。 无恃火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火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除了要“有”灭火剂,而且必须好“用”且速度快,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火势,始终能体现出数量优势,由此占据时间优势,预判灭火实战效果的标准:势险且节短。要知道灭火好比打仗,从来就不可能以少胜多,只能是以多胜少。 从作战研究的角度看,火灾是一个众寡问题 。 火灾并不是纠结哪一类灭火剂能不能灭火的技术问题(所有灭火剂都能够灭火),也不是灭火剂相互间的效果比较,火灾问题最终演变成 一个关于灭火剂的物流问题,这必将成为 所有问题的 核心 。也就是说:随时随地发生火灾,不管你用哪一种灭火剂,只看哪一种灭火剂能以最快的速度到场?并且尽可能的多多益善? 要想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灭火剂的物流效率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说到物流,必然又要与成本、存储、包装、保养、运输、投送、动力、可靠、安全联系起来,任何一个因素考虑不周全,火灾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作为火灾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低层建筑都能做到火灾事故绝对零伤亡,那么高层地下以及更复杂的建筑结构才有更大生还希望;只有当即时发现的火灾都能够被有效控制,那么才有能力去考虑发现滞后的火灾如何处置;只有当白天发生的火灾均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才有可能谈及在夜晚有更多的人获救;只有当常见类型的可燃物火灾都能“束手就擒”,才有把握去应对燃烧危险性更大的火灾;只有当人的安全问题能够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程度,火灾带来的财产损失才会随之降低;只有当一群人做到不致于自乱阵脚,才会有一个人面对火灾时的处置有方。 当然,火灾还可以看做是安全问题、数学问题、哲学问题、管理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环保问题、医学问题、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甚至是艺术问题,然而彻底认清火灾问题的核心与本质,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是解决火灾问题迈出的第一步。 建议,公开火灾事故档案 转自微信公众号 靠山屯闲话
3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撞车与“气功”表演
热度 6 fdc1947 2017-1-9 08:08
撞车与“气功”表演 预测是很难的事情,二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中国满大街都是汽车。据 公安部交管局统计,到2016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5亿辆,其中汽车1.84亿辆。 满大街都是车,就难免撞车。汽车撞汽车,常常撞得面目全非,好好的车成了一堆零碎破烂。如果是汽车与自行车撞,一般来说,自行车总是吃亏的,不过,有时候汽车也会弄得不象样子。看看下面两张照片吧,都是汽车追尾,把自行车都嵌到汽车里面去了。 有的人会说,这汽车的质量实在太糟糕了,怎么会被自行车撞得这样狼狈?能不能把汽车造得结实些?省得一撞就破相。 把汽车造得更结实一些,大概是很容易的事情,前面的保险杠用钢材做得厚实些并不难,也不会增加多少成本,但是,汽车制造商并不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遗憾? 我不懂汽车,更不是汽车的业内人士,不过,凭我的常识判断,汽车设计成这样的不很结实自有它的道理。 我们在路上开车的目的是为了更快的达到目的地,而不是为了在路上撞着玩,或者跟什么人斗气,比谁的车更经撞,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既然要在路上开车,就不可避免地会撞车。虽然我们大家都不希望撞车,但是,撞车,或者说发生交通事故还是难以避免的。一旦撞车,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不是考虑车是否损坏,而是避免对人的伤害,或者说,要把对人可能的伤害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我想,这是设计机动车时最重要的考虑之一。 我们想象,如果我们的汽车设计得特别结实,起码在前后有很厚实、坚硬的比如说钢铁制造的保险杠,来保护我们的汽车。还是像上面照片上所示那样,追尾了一辆自行车,结果会怎样呢? 如果汽车和自行车都特别结实,受力也不形变。追尾相撞时,就会接近与“弹性碰撞”。我们简单地用中学物理知识作一下碰撞的计算。 在甲乙两个物体发生弹性碰撞前后,整个体系的动量和动能都是守恒的。据此,很容易导得碰撞前两个物体的速度之差与碰撞后的速度之差大小相等,不过掉了一个个儿。 比如在汽车追尾自行车的情况下,如果发生追尾碰撞时汽车的速度为40公里/小时,自行车速度为10公里/小时,汽车的速度比自行车快30公里/小时。那么,在追尾之后,自行车的速度要比汽车要大30公里/小时。考虑到汽车比自行车重的多,碰撞后汽车的速度并不能下降很多。我们假定汽车(包括上面的载重)与自行车(包括骑车人)的重量之比为20:1,那么碰撞后汽车的速度下降到约37公里/小时,而自行车的速度会达到了67公里/小时(用体系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分别列出两个方程,解这个方程组即可,相信所有的中学生都会做)。 在碰撞的一刹那的时间段内,实际的情况应该就是如此的,当然,条件就是汽车与自行车“硬碰硬”地碰。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那么,那位骑自行车的人恐怕就要狠狠的麻烦了。无论什么人都经不起座下的自行车被从10公里/小时在一刹那间加速到67公里/小时的。他的惯性不可能使他还能够坐在自行车上,自行车将会撞得从他的胯下飞走,而他必定被汽车撞得粉身碎骨。 但是,如果汽车的前面并不“结实”,碰撞就不再是“弹性碰撞”,就像我们看到的如前面的两张照片所示的样子,汽车被撞坏了,自行车甚至嵌进了汽车里面。在这种条件下,情况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体系的动能不再守恒。汽车往前运动所具有的巨大动能并没有都传递给自行车,而是使得汽车和自行车两个物体的结构都遭到了破坏。这样的结果可能使得骑自行车的人受到的伤害较小。 这种过程的物理原理与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气功”表演基本上是一样的。下图是一个用锤子砸开放在人身上的大石头的“气功”表演。 这种“气功”表演的过程与上面所说的汽车撞自行车的过程实际上非常相似。那位躺在石板底下的人好比是汽车的驾驶员,石板就是汽车,那个锤子就相当于自行车。石板的质量远远大于锤子。锤子的动能主要用于将石板击碎,从而不会对石板下面的表演者产生大的伤害。两个过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上面是汽车撞自行车,现在是锤子撞石板。不过,从运动的相对性来看,它们都只是相对运动,把哪一个看成静止的,哪一个视为运动的,对于物理过程的结果并没有影响。 当然,汽车的设计是一桩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还有许多特殊的考虑,比如,如果要求对汽车内人员的安全作严格的保护,而忽略对外部人员的伤害,那就是另外一码事情,与本文所说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本文 只是说,不结实也有不结实的用处,有时候汽车外部的适当损坏对于减少撞车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有利的 。在下面照片所示的“气功”表演中,如果表演者头顶的不是容易破碎的红砖,而是一块砸不碎的小铁板,恐怕世界上就没有人敢于这样做了。 (本文图片均取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61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温州倒房或与乱改房屋结构出租相关
陈龙珠 2016-10-13 08:33
【文中图片清晰可见温州倒房小区尚存房屋的私自加层改造现象。联想到,今年国家曾出台政策容许户主合适分隔房间后用于群租,应严防失控出现重大伤亡事故】 温州房屋倒塌:让我们重新回归专业,思考房屋改造安全问题 http://t.cn/RVtM2yx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5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令人心痛
热度 2 陈龙珠 2015-1-1 20:48
陈龙珠sh :【昨晚上海 外滩悲剧 ,让本博心里很堵,眼前还不时地浮现出校园常见情景来:教学区的道路,上午第2节课下课时间被全封闭而让学生们肆意行走和骑车;教学楼内楼梯上,常常满是下楼的学生,我们上楼往往只能侧身贴着右侧的栏杆艰难地上行】 在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今天强势拥挤的群体,难说不是明天可能被践踏的弱势一族。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我们每个人在平时就应该培养不争先恐后、不随意起哄的好习惯。 新京报报道链接 : 上海踩踏事故亲历者:人潮拥挤像丧尸围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十月的车祸
热度 2 manrongchen 2013-10-30 18:59
十月的车祸 陈满荣 这里所指的车祸是指狭义的车祸(汽车撞击等造成人员伤亡等),并未作严格的定义。这里摘录今年 10 月 1 日 -30 日某媒体报道的标题,文中的种种惨象真的使人目不忍看,多少父母车祸中失去了独生子女而哭干了眼泪;多少完整的家庭从此失去了亲人变得支离破碎;有人因此老无所依或幼无所养。事实上我们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车祸已经发生?有多少车祸正在上演?那些驾驶汽车横冲直撞的马路杀手们,自己也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品,他们给自己和他人制造了一场场人间惨祸!那些因车祸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的人们,有多少心酸的泪流。有限的数据也许不能并不能说明什么,但终归可以促人冷静中思考点什么,为了少一些本该不发生的悲剧。 文章在媒体发表日期(月 . 日) 题目 (发生地或相关地点) 10.2 父亲刚去世伤心儿倒车将表弟撞成重伤(江苏昆山) 10.3 南京长江大桥上三车相撞一车起火 10.3 骑车被卷进车肚 安全头盔救她一命(江苏扬州) 10.4 涉酒驾毒驾 撞人逃逸还找人顶包(江苏淮安) 10.4 南京 3 小时查获 8 起酒驾 10.6 太行大峡谷 大巴侧翻 6 人身亡(河南林州) 10.7 三个家庭结伴游 遇车祸 6 人死亡(四川) 10.7 轧死一条狗 遭索赔 18 万(德国牧羊犬)(江苏丹阳) 10.8 跳水名将王克楠昨遭车祸(天津) 10.8 正示范拆毁特技 “大脚车”冲上看台 13 人亡(墨西哥) 10.8 货车抛锚被追尾导致一死四伤(江苏海门) 10.8 镇江男子深夜醉卧路中被碾身亡 10.9 马鞍山父子驾车互撞案一审两被告均缓刑(安徽) 10.9 王克楠案肇事司机未酒驾?(天津) 10.11 母亲含泪捐身亡儿子角膜(江苏昆山车祸身亡 - 云南) 10.12 醉驾致人死亡司机昨在沪被执行死刑 10.12 前门下车遭拒拉拽司机酿车祸(苏州) 10.12 人没站稳车子启动 一跤摔伤索赔 4 万(南京) 10.12 开车拍美景还发微信 结果撞了(宁杭高速) 10.13 醉酒飙车致 3 人死亡 深圳司机获刑 15 年 10.13 高速上撞到行人为车损费状告高速管理局(南京) 10.13 沈阳一行人雨夜上高速遭千台车碾成碎块 10.14 河北故城团委书记撞死人逃逸让岳父顶包 10.14 渣土车急刹侧翻压扁轿车两人身亡(盐城建湖) 10.14 车祸后捐献儿子角膜的母亲来苏州看望角膜受捐者(苏州 - 云南) 10.16 醉酒驾驶致妻殒命一男子被判缓刑(江苏睢宁) 10.17 (车祸)脚部溃烂没钱治自己剁掉 5 个脚趾(江苏宿迁) 10.17 英国知名赛车手在澳遭遇车祸死亡 10.18 醉驾将 3 岁孩子夹腿间车撞树孩子被方向盘顶伤身亡 (江苏新沂) 10.18 醉驾顶电动车狂飙 500 米致一死一伤(镇江) 10.19 载学生的面包车出事 5 人遇难(山东) 10.22 两中国留美博士生过马路时被撞身亡 10.23 云南高考女状元在香港遭遇车祸死亡竟有人幸灾乐祸 10.23 自动档轿车加装手动辅助装置出车祸(江苏常州) 10.23 (车祸后植物人)我会好起来的() 10.24 公安局副局长驾车撞人致死已被停职(江苏连云港) 10.24 连云港街头惨烈车祸摩托车司机钢筋插头 10.26 吸毒醉驾还玩“漂移”车翻沟里仍酣睡(江苏镇江) 10.26 父亲和朋友在车内聊天不知身边 3 岁女儿被天窗夹死 (四川江油市) 10.27 被车祸吓出癔症市民状告肇事司机(江苏泰兴) 10.28 贝克汉姆遭遇车祸(美国洛杉矶) 10.29 公交司机忘关门致乘客坠亡被判刑(广西贵港) 10.30 酒驾男子逃进 KTV 声称有禁令警察进不来(南京) 10.30 为避行人猛打方向电线杆戳进车内(南京) 10.30 女子摔下电动车后不幸被公交车碾死(江苏盐城建湖人民路) 10.30 任何时候生命都比钱重要(武汉新洲 2.3 亿元建成阳大公路,通车 10 年,交通事故 275 起,死亡 206 人) 10.30 巴神( AC 米兰巴洛特利)突遇车祸无大碍 2013.10.30
个人分类: 车祸|6481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上海告别旧年的一场工程事故之链
陈龙珠 2013-1-2 09:35
现浇结构屋盖坍塌:气温在零度附近-赶工期浇筑混凝土-增加混凝土泵送车台次-附近塔吊增援运送混凝土-塔吊倾覆倒向混凝土浇筑工作面-脚手架支撑体系坍塌-压住人员和地面泵送混凝土机械-人员伤亡(5死18伤)。 陈龙珠sh :上海地铁12号线一检修库坍塌致5死18伤(图) http://t.cn/zj8yYwW 【为了按时交工,三台混凝土泵车同时工作,还加上塔吊帮忙运送混凝土。而以前浇注混凝土时,仅有1台或者2台泵车工作。然而塔吊倒向了正在浇筑混凝土的施工场所,并引发其脚手架支撑体系坍塌。 http://t.cn/zj8yuia 】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4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宁波倒房事故:生命代价换来的思考
热度 2 陈龙珠 2012-12-17 13:01
对于可见的险情征兆,应遵循“疑险从有”的原则,尽快采用合适措施予以避险。宁波昨天房屋坍塌事故前夕,及时进行了人员疏散,但还是留下了令人深思的遗憾。请看传媒的如下2份报道。 来源 : 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7/022025825485.shtml 黄夏月一家住在四楼,她说,早上8点多出门时,发现一楼楼梯旁的墙面裂了一个很大的缝,住户的信箱整个掉在了地上。黄夏月被这个场面吓了一大跳,连忙跑到居委会去报告。 区政府工作人员对住户进行了长时间的劝导。大部分住户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主动开始搬离。“也有好几户是被我们强行拖出来的。”徐戎社区党委书记齐云说,被埋两人的202室,他们也曾多次去敲门,但屋内始终没有反应,以为屋里没人。 中午12点,居民基本撤离完毕。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撤离后10多分钟,房子就塌了。 来源 : http://news.sina.com.cn/c/2012-12-17/064425827408.shtml 昨天下午4点54分,一名女子获救,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据了解,该女子为202室的外地租户,在昨天上午撤离前,劝说人员敲了不止10次门,但是屋内一直没有回应。10点左右,通过房屋中介给这名女子打电话,10点09分,她回电给中介,表示自己在外面,并不在房间里。 昨天下午,搜救人员在废墟中找到她时,发现她还保持着睡姿。除了这名女子外,当时探测并掌握到在坍塌房屋废墟中的生命体征,还有一个。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316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位朋友的朋友7.21在房山遭遇暴雨死里逃生的经历
热度 20 cutefay 2012-7-27 20:53
今天上午在参加完一次应急管理的专题研讨会之后,听在坐的一位朋友讲起了她一位朋友的女儿7.21那天在房山那边经历死里逃生的经历。 那天她和另外四个女同学以及一位男同学一起去野三坡玩,因为道路无法通行,被困在火车上好久,大家又饥又渴,身上带的食物和水都消耗完了。后来整个火车上的人都下来了,全跑到野三坡那边的农家院避难。到了农家院那边,他们认为这就安全了,几个人就在农家院里点了一桌菜,准备好好吃一顿。而他们屁股还没坐稳,农家院的主人就让他们跟着一起逃。于是农家院的主人就带着他们往地势高山上的地方逃跑。幸好有当地的人带领撤离,他们就没被大水冲走,如果就他们自己的话,可能连跑都不知道往哪里跑。 他们在山上的时候,有通过直升飞机空投下来的食物和矿泉水。人在危机的时候,保命最重要,这些食物和矿泉水被一抢而空。他们等了很久,后来有一辆专列的火车,可以拉着他们回北京。因为被困的人很多,火车正常情况下容纳不了那么多人,这些人几乎全是被塞进去的。 他们当时那个唯一的小伙子还是很照顾5位女生的,小伙子硬是把5位女生塞进车厢里了,最后,小伙子也好不容易上了火车。他们在火车上的时候,中途还有很多等待救援的人,但是火车没办法停了,因为已经装不了那么多人了。 到了市里,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辆出租车,小伙子把她们5位女生塞到这辆出租车里,然后自己又想办法打车回去了。 我听完之后有以下感慨: 1、这个小伙子还真不错,危急时候还一直想着照顾周围的人。 2、从这经历来看,北京市确实为了房山区和河北野三坡那边的应急做了不少工作,包括空投食物和专列火车。 3、政府的救援力量毕竟有限,所以危难时刻自救和互救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几个幸亏好心的当地人帮忙带着去避难,否则就完了。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7865 次阅读|45 个评论
网络反映的浮躁,比京城暴雨洪水更令人担忧
热度 5 陈龙珠 2012-7-23 16:44
日前北京暴雨成灾,令人痛心。科学网与其他大众传媒网络平台看不出别样,一如既往,口诛笔伐和围观者甚多。 这一次水灾,中央和北京气象部门的预警可以说提前到位( 本博也是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并结合卫星云图经验,在上周六午前从调查山区农村住宅建筑现状的陇南、天水地区东部撤离的 ),但最终京城还是遭受了严重的水患。可见,防灾减灾实效,不仅与预警准确性有关,还取决于工程和非工程技术以及应急处置对策的。 持久的暴雨下来的水,即使是不在城区的原野,下渗的量很是有限,要想不产生涝灾,也必须有汇流发达、干流通畅的江河网络,才能及时地宣泄到强降水区域之外。 上午本博绘制了一张 城区降水、排水路径草图 ,点击量到现在尚区区不过百点,看似众多科学网的读者包括编辑部同仁,对相关的科技分析没有多大的兴趣。 从这一张草图,我们不难看出,偌大的城市,若不重视加强内、外部河网的蓄洪排涝建设和日常管理,却只指望提升地下管网及其提水泵送能力来保证城市的防洪排涝安全,在50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暴雨面前,则可以说,那将是一种梦想。 另外,面对持久强暴雨带来的水患,个人具备起码的避难意识和技能,也是减轻人员伤亡的重要一环。 附 : 城市地下建筑设防水位和抗浮问题(含 PPT) 2012-07-22 后记 : 人为因素加重了京城水涝的程度以及灾害后果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386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教育界要放弃军管模式
热度 3 fs007 2012-6-7 03:57
寻正 【按:四年前的旧文,迄今仍然有现实意义,故而重发。】 中国在1949年成立所谓的新中国,大量镇压社会精英,全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社会管理被传统文化赋于高社会地位状态,当做征服者的奖赏,成为大兵们在战场拼杀的回报,头脑简单的人成为复杂工作的持有者,所谓的群众斗争,何尝又不是全社会管理混乱无序的体现。 经历市场经济,社会找回了动力,中国社会管理正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与经验,掌握了现代社会运作的规律。但遗憾的是,教育系统成了市场经济无法到达的保垒,因为执政党要掌握话语权的强愿,教育成了一块神圣的蛋糕,垄断生成腐败,也产生极低的效益,极大程度上让中国教师队伍智力与知识化石化,按逐级拔苗助长式的提升方式,中国教育系统的管理体系,纯粹就一个智障,除了重复多年前大兵们那一套,没有任何开动脑子的迹象。 针对教育界的人士,寻正不妨提醒一句,人的脑子,是要拿来用的,不是拿来装的。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战士,最廉价的也就是战士,抗灾救灾,战士都是免费劳动力,因着战争狂人妄想,由于大兵思维习惯使然,中国曾一度全民皆兵,也不知道现在中国的大学中学还搞不搞军训?备战思维过度发挥是要不得的,现在对幼儿使用物品最难以忍受的是中国的红领巾,发明红领巾的人,应该在地狱中承受永久的煎熬。 中国的教育要学会基本的人类精神,职业军人打不赢了要允许投降,一个国家打不赢了也要学会体面地投降,把平民尤其是儿童煸动起来做炮灰衡量一个民族无耻的程度。现实地考虑,中国人如此之多,绝不会有缺少战士的时候,除非战争狂人心态发作,非得要把国家民族前途拿来做鱼死网破的争斗,遗憾的是,即使有此念,现代战争的特点也未必让此类人如愿。 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机构如此爱好军训呢?尤其是那些资质不够,只想赚钱的民营学校与大学,对军训视为宝贝。说到底,是大兵思维,用过去带贬义的说法,叫丘八思维,使然。说穿了,让学生变乖,好管,至于这样对学生是否有好处,绝对是考虑不到的,考虑的时候都要强词夺理认为是对学生好的。比如说学生要早恋,老师大兵思维发作,绝对不允许,为什么呢,不为什么,不允许早恋是对学生好,其实是不好管。教育心理学,没听说过,发展心理学,没读过,大学学过教育学,但不用就忘了,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都是业务课老师兼任的,懂什么?大部分只懂个屁,全凭想当然与自己方便。 老师懂个屁,学生就遭殃。在中国,地震时,无论楼垮不垮,学生都是遭殃的人群,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咸阳两所中学,楼层完好,但学生发生拥挤踩踏事件,30-40人受伤。此前在2005年江西发生5.7级地震,邻近的湖北省多所学校发生踩踏事件,近80人受伤。除地震引发外,中国的中学小学因各种原因发生踩踏事件层出不穷,死亡也常见。 表1. 中国近年来学校发生踩踏事故不完全统计一览表 时间 地点 学校 伤亡 2008年5月12日 陕西咸阳 兴平县西吴中学 6伤 2008年5月12日 陕西咸阳 乾县灵源中学 30+伤 2008年4月23日 重庆市 涪陵区百胜镇中心小学 6伤 2007年8月28日 云南曲靖市 马龙县一所小学 17/2(轻/重伤) 2006年11月18日 江西都昌县 土塘中学 39/6(伤/亡) 2005年11月26日 湖北黄石市 阳新县浮屠镇中学 45/2(轻/重伤) 2005年11月26日 湖北黄冈市 蕲春县 22/6(轻/重伤) 2005年10月25日 四川巴中市 通江县广纳镇小学 45/8(伤/亡) 2005年10月24日 湖南娄底市 第四小学 10伤 2005年10月16日 新疆 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附属小学 12/1(伤/亡) 2004年3月24日 湖北恩施市 第二实验小学 18伤 2003年12月11日 河北邯郸市 成安县商城镇中学 7/4/5(轻/重伤/亡) 2003年1月5日 陕西宝鸡县 虢镇初级中学 13/6/3(轻/重伤/亡) 中国学生踩踏事故频发,并不只是地震这样的危急关头才发,而是风和日丽的平常环境下都会暴发,多数暴发在没有灾难性场景下。中国的教育系统反省了么?大兵思维使得他们永远只是隔靴搔痒,中国教育系统的管理人员永远都意识不到,他们是娃娃们血泪根源,是众多伤亡的罪魁祸首!附录一是2005年教育部的反省,屁话成堆,于事无补,附录二是广东省政府隔靴搔痒式的建议——毫无用处,在拥挤的混乱场合,能够想得起这样的想当然式的建议的必须是100%的书呆子,恰好不存在这样的人,广东省政府还算好的,其它省则未必把学生健康与生命当回事。 中国教育界的人士,如果没有大兵思维,不处处强求统一协调,不把学生拿来当大兵训练,排方阵,排排坐,吃果果,同时进出,同时上下课,不搞大规模的训话与检阅,不发羊癫疯搞全校统一行动,学生行动给予更大的自由,在安排教学与课外活动时多一个心眼儿,在设计项目时适当考虑后勤因素,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学校不强求校长、老师、长官、考察团的尊严,把学生当做木偶来玩耍,中国的学生会少一些灾难,多一些活力,看着不少还是5-6岁的娃娃,被踩得伤筋动骨,实在是于心难忍。如果中国的学校动辄要开大会,要集合,要一起做早操,要一起下课,一起上课,一起游街,一起抢饭,一起参加义务劳动,一起秀给领导看,那么楼梯与过道就要修得比教室还宽!把学校建筑款项侵吞得处处是豆腐渣工程,你们舍得么?中国教育界,不改变大兵思维,楼梯与过道永远不够用! 一个简单的瓶颈效应,在中国大地上最孤立无助的人群中年复一年地肆虐,无论是物理老师,还是数学老师,稍有社会知识与兴趣,不难理解此类现象,也不难提出解决办法,但充满想当然的环境里,知识从来都是死的,只有老师偶尔是活的…… 中国有一套很著名的科普书刊,叫《十万个为什么》,是针对儿童的,对中国成人来说,尤其是学校里的老师,恐怕还需要另一套成人版十万个为什么,把他们平常习以为常的行为来责问一遍,为什么学生要象大兵们一样地管?为什么学生听话才是好学生?为什么要考试?为什么要学这个?为什么要学那个? 教育部提高安全意识除了屁话还是屁话,中国学校踩踏事故,只需要几条规定就可以几乎完全防止: 1. 超过100人规模的聚会,组织者必须要有安全计划书,安全计划书中要列举起码最重要的五条安全隐患,并列举准备采取的安全措施,报安全官员审批。 2. 超过200人规模的聚会,组织者必须要邀请专业安全人员在场维护安全。 3. 超过300人规模的聚会,组织者必须要邀请救护车及救护人员随时待命,必须要有警察在场维护安全。 4. 任何聚会,如果聚会人员为低于6岁的幼儿,组织者应当保证在场的成年人与幼儿比例在1:6以上,如果聚会人员为6-13岁儿童,组织者应当保证在场的成年人与幼儿比例在1:12以上。 5. 发生安全责任,安全官员与组织者将承担连带共同责任。 6. 任何教育机构,严格禁止所有的班级同时上下课,不同班级上下课时间要错落有致。 只要有类似的规定,想都不要想学校会继续把学校当着军营管,可以一举废除中国学校里那种动辄讲究统一看齐的做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老师的创造性,如果学校没有动辄集会的社会经济成本,学校官员与老师始终会把学生当作做秀玩具,时不时地发神经搞大检阅。 如果学校的确有需要进行大的集会,不但要有上述保证,集会的主持者还应当学会为观众与参与人着想一下,比如进场不要统一,要安排足够时间,节目的安排上也应先来一些花絮,只吸引部分人入场,形成主动分流,散场时也要渐散,用价值递减的节目让观众自然分流,大兵思维在社会上大部分时候是无效益无价值的思维方式,要学会尊重人,避免无必要的统一行动。 从长远地讲,学生还应得到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每授课一个小时,中学生应当有一个小时自己修习的时间,不是中国的所谓教师监督下的自习,而是真正自已修习的时间,小学生则应有半个小时,由学生自己支配,随便他们愿意在什么地方看书。如果四川灾区的学生们不是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上课,学生的伤亡率应该小得多。 强求整齐统一,在教育机构里,是一种病态与变态思维,是新中国遗留的大兵管理模式,简单无效,华而不实,危机重重。在血的教训面前,还望中国教育体系有点人味儿,不要老是用娃娃们的血肉来满足你们的虚荣心,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战士,做点实在的工作罢。 呼吁中国的教师们,扩大阅读面,教给自己与学生一点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不要能力低下得只剩知识了,要学会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教育切莫舍本逐末。 附录一: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 中小学生的安全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社会所关注。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发生在校园的学生拥挤踩踏事故急剧增加,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必须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严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以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增强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切实负起责任,加强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具体办法。 中小学校要尽快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进行分解,落实到人,每一个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要专门针对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建立制度,提出要求,采取措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梯的活动中,不强调快速、整齐,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并安排教职工在楼梯间负责维持秩序,管理学生。要定期检查楼道、楼梯的各项设施和照明设备,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校舍楼梯、通道的设置要符合安全要求和国家有关规范。要制定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预案,做好防范,避免发生此类事故。 要特别加强对县镇中小学、乡中心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全面提高这些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要针对以上学校普遍存在大班额的现实和安全隐患较多的现状,提出有效的事故防范要求。以上学校要尽可能将大班额、低年级学生安排在底楼或较低楼层。学生晚间自习,必须有教师值班,出现停电或楼梯间照明设施损坏时,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同时学校领导与值班教师要立即到现场疏导。 二、以检查教学楼楼梯、通道等拥挤踩踏事故多发地点为重点,认真开展校园隐患大排查 中小学校要认真对照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检查本校教学楼楼梯、通道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将检查情况登记造册,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建设部门提出整改办法。同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目前学校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在当地政府领导下,落实好学校管理和安全工作。 今后,新建校舍的建筑质量、选址、建设等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凡因建设标准和使用不符合规定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要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中小学校要对教学楼楼梯、扶手、楼梯间照明设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要加固已损坏的楼梯扶手,更换不符合购置安装规范的楼梯间照明设施,并落实专人定期检修,发生损坏及时修复或更换。 三、以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活动 中小学校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要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指示、警示标志,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要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每学期组织学生演练一次,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近期要专门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如何防止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在年底前组织当地中小学校落实以上工作;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校。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督查组检查学校落实情况,重点抽查农村中小学校和寄宿制中小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对工作认真、成效显著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出表扬,对有令不行,措施不力的要予以通报批评。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以上精神传达到每一所中小学校,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落实工作,严防拥挤踩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部将采取多种形式检查落实情况,并在全国通报。 附录二:2007年9月28日广东政府建议:如何预防踩踏事故 11月18日晚,江西都昌县土塘镇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拥挤踩踏事件,导致6名学生死亡,39名学生受伤,其中11名伤势较重。 又是一起踩踏事故。近年来,在我们的记忆中,搜索一下踩踏事故,所列出的不能以几条的数量来计算了。踩踏事故时有发生,国内的、国外的、学校里的、社会上的,其惨状触目惊心,已然成为我们身边新的安全隐患。这样的事故一旦发生,往往是大规模的、恶性的,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具大的。这样的事故在今天确实值得我们要好好的反思反思了。 其实,我们仔细的想一想,踩踏事故的发生实际由再平常不过的走路引起来的,是个体行为所至。这就说明,一些人并没有把走路当回事,其实不然。如何走路?在当今发生的踩踏事故面前变的异常重要。单纯从生理功能、自然发育的角度看,对于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来说有谁不会走路的?但是,如何在人类社会中走路,其实并不是一个可以无师自通、无须教育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如何走路,并不是一个仅仅与个人身体发育有关的生理、自然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心理成长、理性成熟,如何把握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伦关系,关乎行为伦理、文明素养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有文明的素质和修养,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和防护常识。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1. 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2. 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 3. 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4.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6. 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7. 若自己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8. 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322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印尼地震、海啸死亡人数升至394人 312人失踪
杨学祥 2010-10-29 11:55
印尼地震、海啸死亡人数升至394人 312人失踪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0月29日09:05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 大中小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据外电报道,截至北京时间29日上午9时左右,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海啸造成的自然灾害目前已导致至少394人死亡,另有312人失踪。   据法新社报道,印尼灾害管理部门官员说,该国25日发生的7.7级强震目前已造成至少394人丧生,另仍有312多人失踪。当局此前表示,这批失踪人员生还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死亡人数未来数日内或再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   灾害管理部门官员同时表示,目前灾区明打威群岛上,还有12865名民众居住在临时安置点帐篷内。   此前报道称,印尼此次地震、海啸等灾害夺去343人的性命,有338人下落不明。 (责任编辑:赵婷) http://news.sohu.com/20101029/n276735546.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职业杀手
caoman 2010-8-17 11:43
这里所说职业杀手不是指通常所说黑社会中以杀人为职业的人士, 而是 指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上岗入职,并危及客户、企业和社会利益及人类生命的各类职业人士,如马路杀手、票房杀手等。根据其危害程度不同有低级、中级和高级之分,高级 杀手的特点是三有,即 有专业技能、 有一定权利、有一定追求,拥有一项或几项必杀技,能给自己、别人、团队、组织或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一般,职务越高、能力越强、掌握的权利或资源越多,杀伤力越大。其动机往往不是故意的,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别人发觉,也很难自救。 高级职业杀手有两大特点。 一是不按规矩出招。就像马路杀手不喜欢红绿灯斑马线一样,高级职业杀手讨厌条条框框的规则程序,喜欢按个人爱好或习惯行事,甚至故意别出心裁彰显个人性格,或为实现个人目的不顾一切我行我素;二是精通某种杀伤武器。最精通的武器之一是移花接木(即找借口),常借用权利、别人、制度等,比如把没有能力当作没有权利,把个人没履行职责当作别人或客户没提供条件,把没按时完成工作当作制度太复杂。 高级职业杀手的危害大而广。 高级杀手的危害是普通马路杀手无法比拟的,危害对象不限于马路或路边上的车和人,还包括各地的人、财、物和企业、社会等方面。就人而言,少则,让下级无所适从、误人子弟,让同事苦不堪言、忙中添乱,让上级哭笑不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多则,让团队分裂企业破产,引起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就损失而言,少则,工作延期、质量下降、客户投诉;多则,客户索赔、丧失信誉、失去市场(如三氯氰胺事件)。君不见,因违规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如频繁发生的煤矿倒塌)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历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的总和。 高级职业杀手如何改邪归正?找到病因才有可能根治,其深层次原因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方便和眼前利益,不顾他人感受和团队利益,任着自己性子和习惯做事。要明白伤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和前程,损失的是更多的利益(包括眼前和未来,钱和名),犯下的是千夫所指的罪行。所谓预防胜于治疗,经验告诉我们,不做职业杀手 最好的办法是身出正门,即一开始就业就进入一个职业化的团队组织 。否则,一旦形成非职业化的习惯,就变成了一个职业杀手,再改需要煞费苦心,届时,最好的办法也是加入到一个职业化团队中,怀有空杯心态,并不抛弃、不放弃。 职业杀手对个人等于慢性自杀,对别人等于图财害命。呼唤、祈求所有职业杀手们,不要再做自相残杀、自我毁灭的傻事,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悬崖勒马转向职业高手和岗位能手,先代表人类谢谢啦!
个人分类: 随笔|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减轻我国地震人员伤亡的几点看法和对策
haochaochao 2010-4-18 17:42
目前,地球物理的部分科研工作者一直以地震是世界难题,无法预测的为借口,推脱地震预报的责任。地震预报确实存在难度,但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汶川地震致使我国大量人民伤亡后,青海玉树地震又造成一千多人民丧命。下面是本人对如何减轻 我国地震人员伤亡的几点看法和对策: 1. 加强地震带的地质基础研究,准确掌握断层分布情况,确定易产生滑坡地区的土层和岩层性质。 2. 对地震带进行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结合地震观测站的结果,分析各断层所受应力状况,探讨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交地震风险评价报告。结合易产生滑坡地区的土层和岩层性质,进行滑坡数据模拟,提交滑坡风险评价报告。 3. 对地震带的人民居住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结合地震风险评价报告和滑坡风险评价报告成果,对处在断层附近和易滑坡地区的居住居民,采取国家直接补偿、干预的方式,使此部分居民迁离断层和易滑坡区域,到地质灾害风险较小的区域居住。 4. 结合 3S ( GPS , RS , GIS )技术,提交直观明了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报告。此报告应包括地质基础、数值模拟(地震和滑坡)、人民居住情况、总结和对策等多部分。 认识世界后,按照得到的规律办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改造世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满足人民的需求。
个人分类: 未分类|3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玉树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484人 对主震参数进行了更新
杨学祥 2010-4-18 07:20
玉树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484人 灾区重建规划启动 4月底有望全面复课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4-18 email推荐: 综合新华社青海玉树4月17日电 记者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截至4月17日17时,玉树地震遇难人员已达到1484人,失踪312人,受伤12088人,其中重伤 1394人。 记者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已经启动,由国家和青海省内16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已经开展玉树州灾后房屋评估工作,对各类房屋损坏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为下一步灾后重建创造条件。 记者17日从玉树州教育部门获悉,地震灾区的学校有望在4月底前全面复课。 4月14日发生的强烈地震造成了玉树州结古镇7所学校遭受严重损坏,灾后将进行重建。 玉树州州委书记贾应忠说,为了保证学校尽快复课,目前州委州政府在救灾物资的发放和活动板房的建设上均向学校进行倾斜。 记者从青海省地震台网了解到,接到国家地震台网的通知,对青海玉树地震参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测定,对主震参数进行了更新,震中纬度由北纬33.1度更新为北纬33.2度,震中经度由东经96.7度更新为东经96.6度,震源深度由33千米更新为14千米。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4/18/content_3188366.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玉树地震已造成1144人遇难
杨学祥 2010-4-17 05:13
玉树地震已造成1144人遇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7日02:31 红网-潇湘晨报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昨晚介绍,截至昨天下午5时,玉树地震已造成1144人死亡,417人失踪,11744人受伤,重伤1192人。   在昨天上午10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会通报,截至昨天上午10时,玉树地震已造成115名师生遇难,其中学生103名,教师12名。         死亡:1144人   失踪:417人   受伤:11744人(重伤1192人)   救治:1179名受伤人员转送救治   以上数据截至昨天下午5时   余震:890次(3.0级以上余震9次,6.0-6.9级地震1次,4.0-4.9级地震3次,3.0-3.9级地震5次)   以上数据截至15日晚11时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昨晚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昨天下午5时,青海玉树414地震已经造成1144人遇难,417人失踪,11744人受伤,其中包括重伤员1192人。   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夏学平说,与昨天8时发布的信息相比,遇难和失踪人员上升幅度较大(当时为791人死亡,294人失踪),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结古镇为商贾集散地,流动人口较多,原来的人口统计是以社区为统计口径,没有把流动人口统计进来;二是从15日到16日,随着救援力量的加大,大型搜救设备的陆续使用,一些深埋在废墟下的群众被挖掘出来,因此16日遇难和失踪人数的数量急剧增加。   截至昨天下午5时,灾区重伤员已全部转运,共转运危重病人1179人,其中通过飞机转运872人,通过汽车转运307人,按地段分,向西宁转运608人,格尔木转运169人,成都转运184人,兰州转运123人,西安转运95人,军队医院接收180人。   地震已造成115名师生遇难   据《法制晚报》报道玉树地震已造成115名师生遇难。昨天上午10时,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举行第四次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通报,截至昨天上午10时,玉树地震已造成115名师生遇难,其中学生103名,教师12名。受伤684名,被埋35人,失踪38人。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学生在操场上和上学的路上。   据介绍,青海玉树地震区校舍总面积139175平方米,地震发生后造成36572平方米校舍倒塌,61574平方米校舍不能使用。   据了解,玉树县现有县属学校59所,在校生23197人,教职工938人。   州府所在地的玉树县结古镇共有学校20所(含州直学校),其中小学12所、普通中学6所、幼儿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总数为16465人。      救助对因灾造成的三孤(孤儿、孤老、孤残)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受灾的原三孤人员补足到每人每月600元,补助时间为3个月。   物资截至昨晚6时,各地运抵玉树的救援物资有帐篷9281顶,棉被12300件,大衣16000件,应急灯200个,行军床50个,毛毡50条,野战食品10万人份,各类食品48.5吨。目前,以上物资已全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捐款截至目前,青海省民政部门已接收到各方捐款1.9292亿元,同时收到救灾物资价值已突破1000万元。第十一世班禅日前致电慰问青海省各族同胞并捐赠10万元善款。   遗体处理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尊重死者尊严,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能够确认死者身份的,由民政部门安排火化或土葬。无法确认遇难者身份的,要建立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均据新华社 http://news.sina.com.cn/o/2010-04-17/023117382945s.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军方称青海玉树县地震现场已经发现4名遇难者
杨学祥 2010-4-14 10:55
军方称青海玉树县地震现场已经发现4名遇难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4日10:3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14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正在当地展开救援的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表示,已经在附近救出来10个人,有4个人已经去世。   今晨0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4/103317370431s.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海地总理称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1.2万
杨学祥 2010-2-5 14:35
海地总理称地震死亡人数达到21.2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5日12:4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5日电 据外电报道,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4日称上月发生的7.0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升至212000人。   贝勒里夫称:(死亡人数)已经超过20万人,在通过收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身体之后,我的部门统计出的最新死亡人数为21.2万人。另有至少30万人在地震中受伤。   贝勒里夫表示,此次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已创下美洲历史纪录。 http://news.sina.com.cn/w/2010-02-05/124517052250s.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墙之患
陈龙珠 2008-6-18 18:20
后记: 中国农业大学围墙倒塌砸死女童(图) http://news.sina.com.cn/s/2008-08-02/030716045938.shtml 中国农业大学东门北侧的一段围墙突然倒塌,砸中了行经此处的祖孙3人,造成1名女童死亡,另两人受伤。/农大相关负责人称,近日接连降雨造成墙体酥松,同时,由于墙内绿地地势高,雨水聚集在墙边,导致了围墙倒塌。 ============== 在许多地方,尽管围栏可以拓展空间视角,但一些单位仍喜好于用高深莫测的实体围墙来作为将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外界社会隔离的构筑物。遗憾的是,若对围墙管理不善,则经常会出现墙倒压死行人的悲剧。在连日的阴雨天气里,广西苍梧县某初中饭堂旁边的围墙于前天傍晚便发生了崩塌,造成4名学生不幸遇难,8名学生受伤( http://news.sina.com.cn/c/2008-06-17/130914030881s.shtml )。而杭州近也发生了一起围墙倒塌、一对四川广元夫妻不幸死亡的事情( http://video.google.cn/videoplay?docid=-6202907089018990772 ),其中令人费解的是那家建筑施工单位在墙内安装了彩板围护之后为啥不撤除这堵要了人命的砖墙。 围墙大多是在地上开一浅槽并浇筑一条简易的地基后用砖砌筑,墙体与基础之间少见配置提高其稳定性的拉结钢筋。而且 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吹雨打日晒后,墙体材料强度也将逐渐因老化而降低,其稳定性相应地会逐渐降低 。若再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可由附近施工、地下流土等致使墙基下沉、侧移引起),或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作用,则其安全状态将更加恶化。 我在杭州工作期间,所在单位招待所锅炉房外堆煤场的围墙就曾于20年前发生过推倒围墙并砸死邻近小学路过此处的3位学生的事件。2001年 5月12日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黑龙江路某建筑工地沿街遮挡墙发生倒塌( http://www.xjbz.gov.cn/html/news/jjxx/2001-5/15/9_46_001862.html ),12人当场死亡,30余人受伤。这些事件均是人们不了解靠墙堆积大量散粒物体会产生过大水平推力并可能导致墙体向外倒塌所致的。 在砌体围墙内側大量堆积煤或建筑废土时,其自重即可使其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其结果不但使废土密实度不断增大,而且还会产生较大的侧向(水平)位移。而另一方面,围墙所具有的侧向刚度使得它对煤或填土的侧向变形将产生抵抗作用,随之而来的便是煤或土对围墙产生出侧向水平推力。根据土压力理论,在填土高度不断增加时,虽然围墙前期已发生的微小位移会使填土初始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有利的主动土压力状态(水平应力不到竖向自重应力即重度乘以深度的一半)发展,但随着填土或煤厚度的不断提高,围墙受到的总土压力及其作用线的高度乃至倾覆力矩会明显增加。因此,若在其内侧不经计算分析而大幅抬高填土或堆煤,围墙倒塌最终将是难免的。另外, 当发生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后,在墙体开裂前,较大面积的堆煤或土中可能还会出现类似于地下水位上升的现象,而水压力是各向均等的,其对土或煤粒作用于墙的水平应力的减少远没有其水压力的增加多,从而会在一定时间内增大对墙体的水平推力,使得墙体在雨天更容易倒塌。 因此,对临墙较大面积地堆煤或土,一定要限制其厚(高)度,或对墙体承载力进行计算后予以加固,同时还要安排专人经常察看围墙垂直度和裂缝变化情况,雨天尤其应该如此。 而当我们沿着高墙行走时,是否还应该尽量离它远点呢?
个人分类: 防灾减灾|4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