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末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东风试射,末世走近?
热度 4 techne 2017-1-24 00:58
(草稿,请勿引用)   今天刚看到的腾讯新闻。据称,在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前一段时间出现,在中国网络上的所谓“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的照片,以及据称是为“东风-41”导弹试射而发布的禁航公告,近日又被台湾媒体翻出来炒作。   (后续多条新闻已证实这次试射为携带10个分弹头的东风5C洲际导弹,全世界以往的战略核力量分布版图正在迅速改变。)   据台湾媒体《联合报》22日报道称,就在特朗普就任前夕,大陆网络曝光了“东风-41”洲际导弹穿越街头的照片,从照片里过往车辆的车牌看,地点属黑龙江省大庆市。香港军事评论员称,据此推断,传说中的第二个“东风-41”旅,很可能已部署东北。文章称,大陆东北地区距美国本土最近,无论采取北太平洋线还是北极线,可比部署在信阳减少两千公里,极大压缩美国预警时间,并提高命中几率;文章认为,信阳第一旅很可能已换装为“东风-41A”,第三个东风旅则会部署在西部战区。   报道还援引大陆网站的文章称,透过最近大陆发布的民航禁航区信息看,中国大陆于本月15日可能已进行一次“东风-41”导弹发射试验。报道称,从公开的禁航通告看,这次试射的射程约为2400公里,意味着可能是一次高弹道试射,封闭空域包括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而弹着区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靶场,规定时段内禁止从任何高度飞越这一区域。   公开的信息显示,“东风-41”是大陆最先进的多弹头洲际核导弹,射程约1.4万公里,可打击美国全境。该弹可配置3、6或10个弹头,具备井下发射、铁路发射和公路发射3种发射方式。   台湾媒体还声称,此次试射的弹着区范围异乎寻常的大,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意味着可能进行了分导式多弹头试验,或者是高超音速滑翔器试验。而另据法国媒体的报道,也有类似内容,称这次试射的落区范围异乎寻常的大,落区面积约有125000平方公里。相比之下,东风41导弹在2016年4月12日的一次发射试验中,携带了两个分弹头。当时的落区是为100*60公里的长方形空域,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15日这次试验的落区面积为上次试射的21倍大。如此大的落区面积,意味着这次可能进行了分导式多弹头试验,或者高超音速滑翔器试验。对比来看,法国M-4A弹道导弹携带的多弹头落区范围最大可达150*350公里。   看了上述新闻报道,笔者不禁惊出一身冷汗。第一个重要原因,是那些核导弹大都部署在东北。说句实在话,笔者觉得东北人实在是有点冤。要知道,上个世纪,在1969年苏联要发动核打击的惊魂时刻,就是东北人差点首先做核试验——不——是核实战的牺牲品。当时的情况,从赫鲁晓夫清算斯大林开始,中共和苏共两党开始翻脸,毛泽东就不断跟赫鲁晓夫对着搞。直到后来勃烈日列夫上台,两党斗的没完没了,不可开交。据说,当时在中苏边境,大概是珍宝岛一带,两国军队经常发生大规模械斗。俄国人普遍都很强壮,人高马大,中国的士兵一般来说不是对手,械斗时肯定要吃亏。后来毛泽东干脆就发出指示,从全国各地选派受过专业武术训练的特招入伍士兵,输送到珍宝岛去专门跟俄国人对打。   就这样,形势也没控制住。后来终于大打出手,但这回可不是械斗了,双方动起枪炮。后来,双方对此的描述又是各执一词。中国的记录说是苏军先开火,而苏联的档案记录更详细,逻辑上也更自洽。大意是,中方在珍宝岛附近设局,利用雪地树林等自然障碍设置了埋伏,先引诱苏军深入伏击圈后突然开火伏击苏军,导致一辆苏军坦克被打掉,指挥官被击毙。这辆坦克后来成了中方的战利品,今天还在军博做展品。   由于苏联在这次冲突中吃了大亏,最高层,勃烈日涅夫震怒,亲自拍板,常委会也一致通过,决定对中国发动核打击。当时如果真的这么干了,那东北人就要第一个倒大霉。但这个事后来幸好被美国人卡了一下,俄国人实在也没想到美国会出手阻拦,最后苏共就没敢下决心动用核武。此后只是在新疆同苏联交界处,苏军伏击消灭了中国的一支边防巡逻小队,算是报复。虽说摩擦不断,但终于没有扩大化。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我总觉着,这个话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只是挂在嘴上说给别人听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改革开放快4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政府和军力,早已变得空前强大。此时,本来是天下太平,却谁也没想到,偏偏突然又开始没事找事,非要跑到海上去扩张。再加上朝鲜的核武危局,还有渐行渐远的台湾,形势突然间就变得越来越危险。   那么,看到这个新闻,在这个时候,突然试射东风41,展示多弹头技术,耀武扬威,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要吓唬一下纸糊的特朗普?这是要充分展示核能力?表明中国不怕打核战吗?但我不知道,中国人这个群体,到底有没有认识到,如果中国耀武扬威,不断展示强大的核力量,那中国的周边国家会怎么想?一旦它们感受到越来越大的核威胁,此后核武器开始扩散,将来到底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也不管别人怎么想。但我想来想去,确实觉得这个趋势很可怕,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至少对东北人来说,就很有个疑问。反复折腾这么多年,东北人到底图个啥?话说东北人其实都是移民的后代。想当初,东北(满洲)的繁荣和兴盛,也是跟俄国和日本的角色密不可分的。俄国人主要是早期,在所谓的北满地区,他们修建了铁路,搞贸易中心。后来俄国扩张势头太猛,日本人又介入同俄国开战,进入了南满地区。战争结束后,俄国越来越边缘化,日本借着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把满洲跟朝鲜的海岸线打通,连成了一大片,这就让满洲具有了非常特殊的地利。而那个时期也是满洲开始高速发展的时期。   当时的满洲,人口大量涌入,经济高速发展,前景美好。但美中不足,就是后来的战争问题。因为日本政府虽然跟苏联也有冲突,但最后还是跟对方达成一致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日本却始终都解决不好同张学良以及国民党政府的纠纷,结果冲突不断,最后就是控制不住形势,大战终于爆发。此后满洲虽然暂时幸免于战争的大规模破坏。但在战后,却很不幸地发生了持续的战乱。在内战中,东北就是最初的主战场,也是整个内战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左右胜负的战场。而仅以著名的长春围城之战为例,为了围歼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据说当地饿死的平民就超过二十万,对东北人民而言,这种前所未有的残酷可见一斑。   解放后,有过短暂的中苏蜜月期,东北有当时国内最好甚至在全亚洲都无人可比的工业基础,暂时幸福了一段时间。但也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中苏冲突。当时整个中国都搞计划经济,东北更是最典型的重工业地区。后面好不容易熬到改革开放,全国人民总算开始有好日子过了。但相对来说,东北却又不太行了。其中一个可能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地利了。当初,不管是俄国繁荣,还是日本发达,东北都可以跟着沾光,但现在不行了。俄国是走下坡路,日本也不灵了,中日关系越来越恶化。而朝鲜又不停地捣乱,对此中国政府则坐视不管。但反过来说,虽然东北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果东北似乎从来没有因此得到什么与之相应的回报。面对这样的局面,东北人民去跟谁诉苦呢?   在这方面,看看大庆那曾经丰饶的油田,自然就会明白。还有那漫山遍野的森林,成年累月那一车车南下的列车,满载的木材,煤炭,等等等等。所有这些资源,东北人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得到多少很具体的利益回报。当然,这也许是东北式的粗旷思维方式的特点。那里的人们,生活于黑土地之上的人民,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大气自然,热情奔放,甚至不免粗鲁野蛮,但却并不太精于利益的算计。特殊的历史和传统,让他们既沾染了一些俄国式的尚武精神,又不自觉地受到了日本那种极其看重面子的文化熏染,他们又必然地会受到中国式爱国主义情结的遗传和感动。而这一切,虽然是不可避免的混合,却又未必是诸优点的聚合。因此,东北人的性格和命运,在不知不觉之中,仿佛注定会具有某种悲剧色彩。   现如今,虽然东北早就不是这个国家的什么发达地区,那些丰富的资源,比如大庆的石油,也早都抽的差不多了,像煤炭,大片的森林,也采的伐的够多的了,所剩无几,但此时此刻,赋予东北人未来的却并不是什么幸福和美好,而反倒突然又成了主要的核导弹发射基地。看着网上的新闻照片,那黑漆漆又粗又状的东风41核导弹发射车,我不仅倒吸着冷气。对于东北人而言,这可绝不是什么幸福的标志。因为,一旦战争开打,这必然是首先要遭到彻底摧毁的东西。   那么,到底用什么样的威力巨大的武器,才能确保彻底摧毁像东风41导弹车这类同样威力巨大的武器?相信这个答案是很明显的,我不知道大多数东北人民对这种可怕的风险有多少了解?但我看了之后,确实是感到这一幕实在太可怕。   最后,作为一个东北人,我要很严肃地建言全体东北人民,此时此刻,大家必须也应该认真考虑下部署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巨大危险。那么,对于核武器,对于自己可能遭遇的切身危害,东北人民,到底有没有发言权?   现在朝核问题愈演愈烈,将来的前景,恐怕直接就要朝着核弹开花的方向去了。那么,我感觉到,像官方论调那这样,只是像录音机一样重复,而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强调朝鲜半岛无核化,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我是发自内心地认为:东北是不是也应该早日无核化?要知道,一个可以随意部署大量核武器的东北,一个在黑土地上,可以不经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讨论和许可,就能随便展示东风41这种可怕的足以毁灭世界的武器的决策方式,这显然不会是一条通往幸福彼岸的道路。   这样不负责任又极度危险的道路,如果持续地走下去,那必然是一条通往末世之路。它更是一条要把东北这个曾经美丽的家园引向彻底毁灭的绝路。
个人分类: 时世评论|69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中国正在打开末世之门
热度 2 techne 2016-6-3 00:16
(草稿,请勿引用)   今天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登载了一条新闻,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6月2日在澳门举行。期间,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现在是经济面临下行,产能过剩情形严重的时候,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时候,所需要的资金缺口非常大,需要各种金融的创新。”林毅夫认为,在经济下行、失业率高的时候,应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提上议程,短期内会创造就业,并形成资产,长期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并且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各种基础设施所需要的材料、施工的成本还会下降。   林毅夫强调,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口非常大,根据国际机构的研究,2010年-2020年,亚洲地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8万亿美元,每年平均8000亿美元;非洲国家每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930亿美元。他表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种金融的创新,包括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由政府和企业来共同投资;也可以是BOT(即建设-运营-管理),由私营企业先把基础设施建设好,经营一段时间后再给国家经营;也可以由双边援助机构提供资金,中国在“一带一路”中提出的丝路基金、中国欧亚合作基金、中葡基金等,都属于双边援助的资金。   以上为早报网新闻的主要内容。先简单谈一下我对林毅夫教授的看法。对林教授的鼎鼎大名,很多人都很熟悉。我在北大读书时是很尊敬他的,也去听过他的课。记得当时的大教室,几百人都满满的。听林老师的课,一定要提前很久过去占座,不然就进不去了,只能站在教室门口听。去听他的课那个学期,就因为人实在太多,我就没能坚持每次都去。但我印象最深的那次,刚好是他讲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林教授当着几百人的面,说最保守的非正常死亡数字是1500万。   从这个细节能看出来,林毅夫教授并不简单是一个御用文人,他有学者的追求的。看看当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那幽静独到的美丽风景,也应该能明白这个道理。林教授,显然并不是那种不能正确解读材料,惯于指鹿为马,我注六经加领导万岁的品质恶劣的文人。   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看了越来越多的林毅夫教授的文章,我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评价:尽管如此,上面也说过了,但林毅夫教授在客观上发挥的效果,恐怕跟那些御用文人并没有太大差别。甚至在起的作用上,他还过犹不及,由于受限于某种特殊的观念,他是如此的虔诚,卖力,因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很远很远,他起的作用,恐怕比那些御用文人更可怕。这个问题就先不多说了,这里面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反映出这个世界的复杂。   接下来我简单说一下,林毅夫教授鼓吹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底有什么问题?当然,林毅夫主要是一个经济学家,他不研究政治,也不是搞政治的。不过,他实际上是很关心政治的,尽管自己未必承认这一点。林教授鼓吹的所有经济政策,其背后支撑的理念,价值观,毫无疑问,都是典型的大中华原教旨主义,或者,是所谓中国中心论的观念。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到底是不是价值无涉的东西?这个问题,经济学家似乎从来不考虑。林毅夫显然也回避这个问题。只要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能输出中国的大量过剩产能,而且,从中国人特殊的世界观出发,只要能修建那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就一定是好事。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但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并不是那么简单的。第一点,基础设施的建设绝不是什么没有价值指向的行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本来荒芜一片的旷野,草木芬芳,突然修出一条路,出现大量人造物,这条路,是什么样的路,这些人造物,是什么样的形态,有什么效果,最后形成的整个体系,跟这块土地上的生物,乃至人的命运,并不是可以轻易分开的。在这一点上,经济学界,包括那些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基本上是不会考虑的。这几乎是他们的盲点。   但还有另一层面,也就是第二点,产能过剩,在历史上,并不只是中国才有过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西方国家不会这么考虑问题?尤其是美国,曾经在二战后期为重建欧洲而发起过马歇尔计划,包括对一片废墟的日本进行重建,本来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或者不敢,发起目前中国政府和学者大力鼓吹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按笔者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同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态有关。因为欧美国家都是建立在契约论体系之上的,强调政府同市场的完全分离,强调个人权利以及社会组织的自治形态,当然,还有他们的民主制度。在这些条件约束之下,除非像马歇尔计划这样的,是基于民主制度和自由价值观的重建欧洲盟友国家的超大规模基建投资项目,可以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和支持,并且在制度操作中也确实没有遇到被国会或大众否决的障碍。除此之外,但凡类似的大规模计划,先不说理论上的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根本就没有可行性,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响应和支持。   还特别要提一下,在这个问题上,不只美国是这样,苏联也有类似之处。尽管苏联并没有自由民主制度,但与中国非常不同,苏联又是严格奉行共产主义理念和计划经济的原教旨政策的,在这种情况下,受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制度的约束,苏联政府也缺乏在国际上大规模输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意愿和能力。   当然,对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而言,除了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约束,导致其没有在国际上推行大规模基建计划以输出其过剩产能,还有另一个层面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在理论上分析,也是前面也提到过的,大规模基建计划,或者说所谓抽象的一般的普遍现代化模式,它产生的客观效果究竟会如何?这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而对于美国人而言,尤其是二战后的美国,他们当时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如果输出基础建设的设施,然而同时又不能输出上帝的观念,不能输出自由价值观和民主制度,那么先不说这个基建投资计划的具体操作和可行性,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这首先就成了疑问。如果输出一种先进的工具化模式,然而与此同时又不能输出与之相匹配的(至少在美国人看来)同样先进的价值观——或者换一些更直白的用词——操作工具者的良知,反思,可以不断去体系化的自我完善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有没有必要在一大片未知的、危险莫测的旷野上,只为资本利益而输出建设大量的纵横捭阖的所谓“道路”?尤其,当这篇旷野并不是真正的旷野,反而充满了一种这个世界所能产生的最危险的生物——也就是现代人,这时,工具化的意义又会何其危险?   然而,也很显然,中国人,中国政府,就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并不会这样考虑问题。在林毅夫看来,解决经济下行的问题高于一切,至于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手段,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那都完全是些杞人忧天的可以忽略的问题。换句话说,只要输出过剩产能,用基础建设计划铺满全球,最后修出条条大路通北京,那就是最理想的结果。可能也是根据中国自身经济飞速发展的经验,以中国的北上广深为代表,一线大都市的无尽荣华和繁荣昌盛,就都是有中国特色的条条大陆通中央的杰作。中国人,似乎被突然置入一个所谓的共同的现代性框架内,却又仿佛突然变得如此如鱼得水,在单一标的的极度诱惑和疯狂鞭策下,不择手段,拼命地恶性竞争,哪怕会相互踩踏,但异常神奇地,中国又能持续不断地创造出似乎毫无价值却又有着无穷无尽实效的山寨作品和唯物是图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林毅夫教授可能产生了一些错觉。虽然他显然也很清楚三年大饥荒的惨痛经历,或者之前大跃进大炼钢铁的荒诞闹剧。但林毅夫对这一切,却完全丧失了反省能力。那这是为什么?恐怕是因为林毅夫完全受限于大中华原教旨主义的观念,或者说,中国中心论的价值观体系。这种观念的核心理念,尽管不可避免地也会强调一种特殊的价值,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是比美国人鼓吹的自由价值观和普世价值更有普遍性的一种特殊观念。这看起来似乎很冲突,但因为这种观念在根本上是要抛弃任何现实之外的观念的。也正因为它可以抛弃所有现实之外的观念,那么这种特殊的观念必然会诉诸于一个具体的、特殊的强大共同体,一个特定的基于特殊记忆和历史进程的最庞大的群体,及其成功的永恒神话。但它又可以因其彻底的现实性,而抛弃现实之外的一切价值判断,并紧紧依附于由此而催生的这种彻底的现实性所主导出的叙事神话,而最终产生出一种自以为是的普遍观念:也就是说,它认为自己那个彻底现实化的生活,那些最现实的观念,才真正是最普遍的,可以等同于并最彻底地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最特殊的观念。   这恐怕就是林毅夫鼓吹的全球大规模基础建设计划的理念基础。但是,林毅夫显然忽略了前面笔者指出的那些最重要的障碍,乃至很可怕的危险。在这里,笔者要再次特别强调: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其现实性,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非常特殊的,甚至是最特殊的。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是全世界其邻国拥有核武器最多的国家。巴基斯坦,或朝鲜,尽管并不体面,甚至像朝鲜还品行非常恶劣,但作为中国的盟友,它们都顺利拥有了核武器。这一现象,同中国的基本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国的这种特殊地位和角色,是全世界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在中国人对自身的这种特殊性以及特殊观念体系仍然没有很好的自知之明的情况下,林毅夫批命鼓吹中国向全世界输出过剩产能,在世界范围内打造普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却又从不追问是非对错,这就很直白的会让人联想到这样一个可怕结果:一群有抹杀是非、摧毁正义趋向的人,一个根本无视契约的群体,却因其庞大可以难以制衡,因而不断玩弄契约,不断取得胜利,那么由此会缔造出什么样的金融模式,乃至各种“道路”?而随着这一群体所鼓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不断铺满全球,未来的世界,究竟会变得如何?这个世界会不会因此充斥巴基斯坦,乃至朝鲜?   无论如何,笔者仍然会很尊敬作为北大母校一名学者的林毅夫教授。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林毅夫拼命鼓吹2.0版本模式的大跃进,却仍然对中国中心论缺乏最起码的反省。这不仅让人想起了一些最经典的作品,比如圣经故事中,早在几千年前就写下的对执迷不悟的人类悲剧命运的反复嘲讽和警告——自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偷食禁果开始,人们就已经踏上了一条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所诱惑的不归之路。然而,当中国人终于开始比美国人更没自知之明,更加自以为是,也更趋向于永无止境的纵欲狂欢时,这个世界终于显现出这样一种最危险的可能:人类,终于打开了通往末日的最后一道大门。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9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幻世界】【末世之无限兑换】
lcj2212916 2014-11-7 13:26
【名稱】:末世之无限兑换 【作者】:--- 【大小】:1.6M 【格式】:txt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陈锐在末世挣扎了十年,一生不如意的他竟然在睡梦中被一枚外星芯片砸到了脑袋,莫名奇妙的重生到十年前。 第一章重生 肆意的寒风吹过,一人多高的野草随着寒风此起彼伏,犹如波浪一般摇摆,如果没有那些残破的建 筑,和龟裂的街道,这种迷人的景色绝对会让第一次看到的人流连忘返。 趴在野草中的陈锐紧了紧身上那破旧的大衣,动作小心翼翼,甚至没有发出一丝的声响,就连身旁 的野草都没有晃动一下,可见他的动作小心到了何种地步。 双眼透过野草的缝隙紧紧的盯着前方十几米处的肉、虫,身体随着野草摆动的方向缓慢的扑到前行 ,动作纯熟,隐藏的十分完美,当然这种完美也只是相对而言,凭借肉、虫那敏锐的感官和胆小的 格只要感应到一丝一毫的危险那它绝对会毫不犹豫的逃走,所以陈锐的动作随着靠近而越发的小 心了。........ 【下載載點】: http://www.400gb.com/file/77799747
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毕业照
Ecosinic 2012-6-16 16:10
今年毕业照 百载循环中 素颜争国色 丽景夺唐风 野说新风尚 人疑末世踪 四月人间后 岳霖无再钟 (图片来自网络,与此文无关)
个人分类: 诗词|3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盛世”,还是“末世”
chengge55042 2009-12-25 19:53
是盛世?还是末世? ( var $tag='盛世,曹公,但以理,判词,中国,杂谈'; var $tag_code='4601c7931628c62afee0a53a3970f71e'; 标签: 盛世 曹公 但以理 判词 中国 杂谈 分类: 杂感 是盛世?还是末世 ? 眼下政界大员、名人学士、文坛宿将盛世之声不绝于耳。清华学者肖鹰在今年11月21日《羊城晚报》上发表题为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的署名文章说今年 10 月间 , 著名老作家王蒙在欧罗巴的法兰克富以一句 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 的现代汉 语,在异国破了中国文坛创作沉寂平淡的局面。这 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 的时候, 在出国转内销之后,在 11 月又由著名批 评家陈晓明在本土高调翻唱为 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位之说,在当下中国文坛,掀起了唱盛新高潮。 肖鹰从历史、文化、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原因分析了王蒙和陈晓明乐做唱盛党的原因。这里不想评价王蒙、陈晓明得出最好和前所未有结论的背景和语境,只想简单的回顾一下类似的判断为何令人忧虑的几个历史个案。 首先让我想起的是曹雪芹,曹公生活在被史学家们誉为康乾盛世的中间阶段雍正王朝,按照权威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曹雪芹应该生于1724年(雍正2年)卒于1764年(乾隆28年)。按照常理,他的《红楼梦》的故事发生时间应该在雍正、乾隆朝之间或者之前,这是的清王朝还没露出败相。可这位雪芹兄却一定要说这王朝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 另外,大观园的两任领导人王熙凤和贾探春的判词也分别用了 末世 这盛世最忌讳的字眼凡鸟偏从 末世 来,都须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判词)。才自清明知自高,生于 末世 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按说曹公生在文字狱盛行的雍正朝,说话如此不小心随时会惹来杀身之祸,弄得不好诛灭九族也是未可知的事。 时间过去了200多年,今天的读者和研究者一致认定曹公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但曹公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还是愿意称自己生活的时代为盛世。不论他是真愿意还是假装。站在盛世说 末世 将临,实在是不仅需要见地更需要勇气。 犹太先知但以理曾预言直到 末时 必有多人来往奔跑,知识就必增长,(圣经旧约但以理书,125)这是2500多年前的文字。我们今天很多人来往奔跑的速度和频率比起汉语夸张的形容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日千里也太小儿科了!今天中国大地上的汽车、火车更不要说飞机、火箭哪一个如果一日只能行千里都会被淘汰,知识的增长被称之为爆炸!但是圣经作者却称这样的时代是末时。在这之前,但以理为尼布甲尼撒王解的梦无不应验那就是关于金头(巴比伦)、银臂(马代与波斯)、铜腹(希腊)、铁腿(罗马)、泥足(分裂的欧罗巴)与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和分裂的欧洲的预言。 大约1000年后(公元67-68年)使徒保罗在写给他儿子提摩太的书信中说: 你该知道, 末世 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 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 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 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 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圣经新约提摩太后书,31-5) 无论是 末世 叙事还是 末世 预言,提醒 末世 将临者恐怕未必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乱臣贼子,高唱盛世则未必尽是良将忠臣!我们总是被告知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好时代(盛世),过来了才发现我们曾经被告知的好时代是冒进的时代,是动乱的时代。我们当时高唱的是: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好不过毛泽东时代后来又唱:合作化道路是天堂。现在又唱:赶上了盛世享太平! 我经常在梦中梦到街上又开始跳忠字舞,唱颂扬词!到处都是偶像!大喇叭、游行、武斗、游街、枪毙!!!每逢盛世之音叫响之时,应防 末世 将至。 1945年7月1日,作为国民政府的参政员的黄炎培对还没有最后夺取政权的毛泽东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当时回答的核心意思是我们有民主这个法宝,能够保障我们跳出这个周期率。但遗憾的是,后来再没有人能够像黄炎培一样和毛以这样的口吻说话,因此才会导致将军、元帅、国家主席都会或无端获罪或死于非命。倒是高喊一句顶一万句的盛世论者总能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容!
个人分类: 思想随笔|2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盛世”?还是“末世”
chengge55042 2009-12-25 18:40
是盛世?还是末世? ( var $tag='盛世,曹公,但以理,判词,中国,杂谈'; var $tag_code='4601c7931628c62afee0a53a3970f71e'; 标签: 盛世 曹公 但以理 判词 中国 杂谈 分类: 杂感 是盛世?还是末世 ? 眼下政界大员、名人学士、文坛宿将盛世之声不绝于耳。清华学者肖鹰在今年11月21日《羊城晚报》上发表题为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的署名文章说今年 10 月间 , 著名老作家王蒙在欧罗巴的法兰克富以一句 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 的现代汉 语,在异国破了中国文坛创作沉寂平淡的局面。这 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 的时候, 在出国转内销之后,在 11 月又由著名批 评家陈晓明在本土高调翻唱为 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两位之说,在当下中国文坛,掀起了唱盛新高潮。 肖鹰从历史、文化、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原因分析了王蒙和陈晓明乐做唱盛党的原因。这里不想评价王蒙、陈晓明得出最好和前所未有结论的背景和语境,只想简单的回顾一下类似的判断为何令人忧虑的几个历史个案。 首先让我想起的是曹雪芹,曹公生活在被史学家们誉为康乾盛世的中间阶段雍正王朝,按照权威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曹雪芹应该生于1724年(雍正2年)卒于1764年(乾隆28年)按照常理他的《红楼梦》故事发生时间应该在雍正乾隆朝或者之前,清王朝还没露出败相。可这位雪芹兄却一定要说着王朝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大观园的两任领导人王熙凤和贾探春的判词也分别用了 末世 这盛世最忌讳的字眼凡鸟偏从 末世 来,都须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判词)。才自清明知自高,生于 末世 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按说曹公生在文字狱盛行的雍正朝,说话如此不小心随时会惹来杀身之祸,弄得不好诛灭九族也是未可知的事。 时间过去了200多年,今天的读者和研究者一致认定曹公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但曹公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还是愿意称之为盛世。不论他是真愿意还是假装。站在盛世说 末世 将临,实在是不仅需要见地更需要勇气。 犹太先知但以理曾预言直到 末时 必有多人来往奔跑,知识就必增长,(圣经旧约但以理书,125)这是2500多年前的文字。我们今天来往奔跑的速度和频率比起汉语夸张的形容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日千里今天中国大地上的汽车、火车更不要说飞机、火箭哪一个如果一日只能行千里都会被淘汰,知识的增长被称之为爆炸!但是圣经作者却称这样的时代是末时。在这之前,但以理为尼布甲尼撒王解的梦无不应验那就是关于金头(巴比伦)、银臂(马代与波斯)、铜腹(希腊)、铁腿(罗马)、泥足(分裂的欧罗巴)与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和分裂的欧洲的预言。 大约1000年后(公元67-68年)使徒保罗在写给他儿子提摩太的书信中说: 你该知道, 末世 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 因为那时人要专顾自己,贪爱钱财,自夸,狂傲,谤渎,违背父母,忘恩负义,心不圣洁, 无亲情,不解怨,好说谗言,不能自约,性情凶暴,不爱良善, 卖主卖友,任意妄为,自高自大,爱宴乐不爱神。 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这等人你要躲开。( 圣经新约提摩太后书,31-5) 无论是 末世 叙事还是 末世 预言,提醒 末世 将临者恐怕未必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乱臣贼子,高唱盛世这未必尽是良将忠臣!我们总是被告知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好时代(盛世),过来了才发现我们曾经被告知的好时代是冒进的时代,是动乱的时代。我们当时高唱的是: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好不过毛泽东时代后来又唱:合作化道路是天堂。现在又唱:赶上了盛世享太平!我经常在梦中梦到街上又开始跳忠字舞,唱颂扬词!到处都是偶像!大喇叭、游行、武斗、游街、枪毙!!!每逢盛世之音叫响之时,应防末世将至。 1945年7月1日,作为国民政府的参政员的黄炎培对还没有最后都去政权的毛泽东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当时回答的核心意思是我们有民主这个法宝,能够保障我们跳出这个周期率。但是遗憾的是,后来再没有人能够像黄炎培一样和毛以这样的口吻说话,因此才会导致将军、元帅、国家主席都会随时获罪,倒是高喊一句顶一万句的盛世论者总能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容!
个人分类: 思想随笔|5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