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博大精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武汉(1)——武昌的东湖
热度 1 jxz1963 2011-4-26 11:43
在武汉(1)——武昌的东湖
从小因为《白蛇传》的故事就对杭州的西湖有所耳闻,而对于武昌东湖则来源于 1984 年的一则真实故事:一帮朋友当年九月在九江开完学术会议时路过武汉转火车,武汉的朋友说有时间了去东湖玩一玩,那里的桂花特别香。武汉的朋友给派了一部车,送他们去游东湖,结果游着游着忘记了开车时间,最后竟差点把回西安的火车票给误点了,还惹出了每每想起都会笑出声的笑话。 4 月 19 号下午,我们几个人如约在武昌东湖时,我心里在说:已经来过东湖三次了,但几乎每次到东湖来都有着不同的感觉: 1990 年秋季,当我第一次到武昌东湖时,可能是没有缆车的原因吧,石阶而上的气喘声,和着东湖朱碑亭的桂花香馨,让人觉着香溢四野,沁人心脾,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从此我对桂花情有独衷。那时的感觉是:东湖真的是太美了! 2006 年还是秋季,我们的学术年会就在东湖边磨山下的宾馆召开,几乎每天早晚我们都要约上朋友登磨山、赏桂花、采莲籽蓬,游东湖夜色美景,也兼着煅练一下身体。那时总有一个愿望:要是不走了常年住在东湖边,那该有多好呀! 4 月 19 号下午虽说我们在东湖的时间只有不到三个小时,但却在导游的陪伴下,乘车前往东湖磨山景区,特别是在磨山深处发现了毛泽东同志书写的《离骚》的石刻手迹,让人体会到了毛体书法在初步形成阶段的功夫。在磨山,我们还见识了一棵有着千年历史的“寿树”。 这次的东湖之游,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东湖特有的“博大精深”: 说东湖的“博”:那是因为武汉植物园就深入扎根在东湖磨山边上,东湖的一草一木都是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这里更是植物的天堂,是人们研究植物、研究养生的绝妙之处。 说东湖的“大”:那是因为武昌东湖是国内省会城市中最大的天然湖泊,比杭州西湖的面积大近 10 倍。武汉有东湖的存在,对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干湿度,具都有一定的作用。 说东湖的“精”:那是因为武昌是中国辛亥革命发源地,是武汉众多大学、研究院所的所在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在武昌东湖边扎根,这里聚集了许多各路学术精英们。 说东湖的“深”:那是因为武昌东湖里有许多水生动植物,正是因为毛泽东的那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而使武昌鱼成为了全国最有名气的鱼类,东湖资源是武昌的“宝”。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习漫谈(18):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谈博大精深
热度 6 sqdai 2011-4-16 09:08
谁都知道,做学问要追求博大精深。但是,如何做到博大精深?则是困惑不少学子的一个问题。看来“博大”与“精深”是一对矛盾,两者似乎是“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就尝试着谈谈做学问时如何兼顾博大精深,此问题很难回答好,就想抛砖引玉,引来博友们的高见和议论。 首先,要对科学这一人类知识的总体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1. 广袤性。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科学知识要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解释,必定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 2. 动态性。世界上只要有人类存在,科学就不会停止发展的脚步,永远在不断更新。想象一下,如果 368 岁的牛顿老先生突然睁开眼睛,必定“当惊世界殊”,他要跟上当今科学的步伐,不知得花多少时间! 3. 延续性。科学之有今天,经过了多少代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只有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添砖加瓦,才形成目前的知识体系,而且它还在继续绵延; 4. 关联性。科学的各个分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现代科学中更是如此; 5. 不可穷尽性。这是上述三个特点的必然后果,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爆炸”的态势会继续,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 其次,是如何对待这一态势?唯一的办法是穷毕生精力在科海里寻寻觅觅,不断追寻知识的法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宏观大视野,从总体上把握你所从事的学科和相关学科。想方设法了解这一学科的前世今生、前沿动态和未来发展,了解它的总体架构、认知体系和所涉及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要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样,才有可能在博大精深方面迈好第一步。 第三,处理好博大和精深的关系。做学问,就像尝美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然而,每人时间有限,必须择善而从之。也就是说,应该广博地夯实基础,并且有选择地“孤军深入”。在宏观调研的基础上,做出精心选择。 一般来说,在本科阶段,应尽可能博览群书,为自己的日后发展打下尽可能广的基础,不宜单科独进。例如,钱伟长先生 1931 ~ 1935 年在清华物理学就读时,除了修好本系课程以外,还修了数学系和化学系的主干课程,为此后在科研疆场纵横捭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所有课程浅尝辄止,对主要课程还得细细琢磨,做到精深。 在研究生阶段,战线相对缩小了,更有机会做到博大与精深的结合。一方面,要“拾遗补缺”,审视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在掌握宏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加深自己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选定的方向上单科独进,精深地掌握相关知识和资讯,通过略读和细读,全面深入地把握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最要紧的是学会无师自通。 有了博大的眼光,才能选定精深的方向;只有精深地钻研,才能进一步明白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扩大基础。所以,只要处理得当,博大和精深这对“鱼翅”和“熊掌”可以兼得,使自己的学问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境界。 通过与年青人交流,我发现在积累知识、做到博大精深方面有如下误区: • “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解决的办法是加强调研,求教于书籍,求教于智者(所有学问优于自己的师友)。我刚进数学系时读了一套亚历山大罗夫主编的《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对我建立数学学科的宏观视野大有裨益,各学科都有此类书籍,读后有事半功倍之效;经常向老师和资深学者求教,可以让你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找准切入点。 • “学了没用,没有热情”。有些青年朋友缺少学习热情,总是在问:“学了这门课对我将来有用吗?”学校里的课程设置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绝大部分有其合理性。对课程的有用无用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想法。“书到用时方恨少”,在集中学习阶段,要尽力学好每一门课,当然,要抓住主要的,下力不应均衡。世上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无用的人;而且大家应该特别注意每门功课里的方法论,这样,你就从根本上掌握了知识,为博大精深迈出坚实的一步。 • “贪多求全,食古不化”。有的青年朋友的学习计划制订得过于庞大,恨不得把所有知识很快尽收囊中,要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贪多嚼不烂的后果必定是欲速则不达,更糟糕的是:目标一时实现不了,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正确的做法,要不断掂量掂量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既要有长远目标、长程计划,又要有近期目标、短期计划。朝着博大精深的总目标步步为营地前行。 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一心向学,迎接你的会是灿烂晴空,光明前途! 这一话题应花更多的时间探索,这里只列出一些条条框框,细节容以后慢慢探索。欢迎大家进行自由讨论。 写于 2011 年 4 月 16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9323 次阅读|6 个评论
[原创*杂谈]博大精深
刘玉平 2008-6-21 17:42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 * * * * * 博大精深 这一治学笺言,相信对于绝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此处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学界楷模钱学森先生,治学遍及自然科学很多门类,涉及园林艺术音乐,还有人体科学和特异功能。新世纪力学研讨会对钱先生治学思想的诠释,就非常值得借鉴 。博,就是要提倡跨学科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之长; 大,就是要从原始性创新和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着手,发扬技术科学对工程科学的顶层指导优势; 精,就是要在治学上精益求精,反对学术上的浮躁; 深,就是要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加深自己的学术素养。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及相互关系的规律,所形成的严谨而完整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开放性,科学性质的知识之所以产生也得益于这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不崇古,不霸道,因为不崇古,所以有了科学性质的知识,也因为不霸道,未来会产生新的不同于科学性质的知识,科学绝对不是人类认识的终结者 。 博大是治学之本源, 指的是知识结构的广度,蕴涵着横向性的理念。随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对科学的知识体系、即不同学科的划分呈现出不断细化的趋势。这一方面促进了科学知识体系的完善,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的发展。要形成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成果,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科之间破除藩篱、取长补短,实现全方位的互补互动和真正意义上的交叉渗透;要求科研工作者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发现和培育切入点和生长点。 精深是治学之旨向, 指的是知识结构的深度,蕴涵着纵向性的理念。每个人的精力和学识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聚焦于某一或某些领域,方能事半功倍、有所收获。如果博学却浅尝辄止,只不过是知之皮毛、失之偏颇。回顾科学的发展历史,没有精耕细作和深情底理,就没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上的突破,就没有科学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这就要求摈弃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空泛无物的虚假包装,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精研深究。 国家层面上一向倡导交叉渗透、系统集成,一向强调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 但是,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些不好的苗头:条块分割、排斥异己;杂而不实、博而不精。这些苗头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违背了国家的有关政策,应该及时加以纠正。我们应当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民族复兴和推动人类进步这三个层面,立足本职、精益求精、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促进某些重要领域方向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应用技术的飞跃,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等四大知识体系的互补互动和融会集成。 主要参考文献: 赵冲:知识、学科与科学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77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 http://www.nsfc.gov.cn/nsfc/fzjh10-1-5/index.htm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http://www.npopss-cn.gov.cn/2006sj/20060705gh.htm 全国艺术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规划 www.npopss-cn.gov.cn/arts/2007sj/atrs 2006 - 2010 guihua.doc ****** 古筝名曲高山流水 ( http://www.zzlant.com/img/gaoshan.mp3 )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397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