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直博随感(0)
BillyLiuZJU 2014-7-14 14:59
三月到现在 4 个月时间了, 120 天,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了,得好好反思一下了,怎样就让时间过去了?! 得好好反思,我的时间都花在哪儿了?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过去了。 找好的 idea ,得用心下功夫读好多论文,读论文可以免去 “ 闭门造车 ” 的独自臆想,当然这种天马行空的思维飞舞有时候也很重要,想象力。但是首先得有论文积淀。 以上是找 idea 的,就算很幸运,你找到一个好的 idea ,如何才能短时间或者按时间完成这个 idea ?相应的数学知识够吗? coding 能力能应付吗?能用 MATLAB 来拟真吗?写论文的 LaTeX 会吗? 所以,综上所述,窃以为两方面能力都是同等重要,并行不悖的,前者可看作你的精神追求,后者看作你强健的身体基础,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类比身体与灵魂,所以必须同时推进。 沉下心来,虽然还看不清未知、遥远的前路,但是你可以先锻炼好身体,或者至少先弄到一双好鞋。“广积粮,高筑墙”,停止抱怨,正是“喊破嗓子还不如甩开膀子”。 不要抱怨你老板整天不搞科研光赚钱,抱怨实验室环境不好,国内科研氛围不好,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 你有没设想一下:假如上面的所有你的 so-called“ 抱怨 ” 都变好了,至少老师搞科研,实验室都是搞科研的大牛,现在给你一个非常超前的 idea ,你能顺利实施吗?你的能力够吗?所以,脾气永远不要大于本事! 直博一年以来,总是在各种抱怨与消极情绪中度过,整天喊着要都论文,一学期下来统计一下才十几篇,喊着要多写代码,一学期下来还是没有动手,喊着干着,喊着弄哪,活脱脱一个当代袁绍, “ 多谋而少断 ” !离大学的自己越来越远,少了那一份坚韧的坚持与明确清晰的目标,发现自己退步了不少, ” 人只有倚靠自己所既有的环境而成长、发展 “ , ” 人生在于在最荒凉的地方走出一条最繁华的风景 “ , ” 没有命运,我们创造命运! “ ,这些都是大学的口头禅,的确,大学在这种正能量的激发下,到毕业我完成了自己人生巨大的提升,虽然经历很多挫折,但是那是自己回忆起来都为之自豪的!而现在的自己都成什么样了?一个人的成长只能依靠自己既有的生活环境,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科研氛围、你周围牛人多不多、你导师搞不搞科研 ? 无论答案肯定或者否定,这都是你的科研环境,你必须依赖它,一般情况下,你没有其他选择,所以,想想如何利用这个环境去快速成长,去超越,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要像水一样, ” 在蜿蜒曲折中奔流到海 “ ! 我虽然喜欢去经历不同的、新鲜的生活,但是每一段新生活的开始总会迷茫,希望直博的迷茫就此结束。 与各位即将读博或和我一样正开始读博的人共勉,科研路子,漫长而辛苦,练不到一定的功力就修不到相应的 ” 正果 “ ,我们应当抱着一颗 ” 青灯古佛 “ 的修行之心,静下心来,从实际出发,从一点一滴开始,读论文,练基本功,不要想 ” 票子 ” 、 ” 房子 “ 、 ” 车子 “( 虽然很多研究生整天谈的就是这些 ) ,受外界的各种影响少点,也许我们能用一颗心做好研究并享受其中。 又想起上一篇博文中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邢波( Eric Xing ) 那句话 :” 科研不是比赛,而是一种对未知和完美的自我追求! ” 2014年7月14日 求是园
个人分类: 科研随感|21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祝福
热度 1 jchen68 2013-12-27 09:19
首次在科学网上发博文。希望能够在此结识更多的同行和志趣相通的朋友。愿2014带给大家更多的收获!
3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总是想不明白
热度 34 wangdh 2013-11-5 00:35
总是想不明白 (王德华) 有朋友问,好久没有见博客更新了,是出差了,还是身体不舒服了 … … 心里很热,很温暖,情分。感谢朋友们的关心。 感冒了一段时间,感觉已经好了,嗓子里面没有东西了,清新顺畅多了。 今天写几句。 真是巧了,在北师大讲课的时候,有学生问,是不是体质弱(瘦弱)的人更长寿。我当时还说,平时有个小病小灾的,对于身体是有好处的,经常的刺激会让身体的生理功能活跃起来,在可以耐受的范围内(安全界限)上下波动,这样抵抗能力(免疫能力)会加强。如果身体一直很强壮,上限很高,下限就得不到有效刺激。一旦身体不适,反而容易出事。结果,第二天就开始流鼻涕、咳嗽、头痛,整天昏昏沉沉的。往往是晚上严重些,白天稍微好些,这样也不耽误革命工作。 我以前在给研究生上课,聊到达尔文医学的时候,曾讲到感冒这类病,治疗周期一般是一周左右。曾开玩笑说,有个说法是吃药也是一周左右,不吃药也是一周左右。大家当然会选择看医生、吃药。我也吃了很多种类的药,中药、西药,胶囊、药片,还有糖浆类的。吃着药,算着天数,过了一周时间了,还是没有完全好利索。这次感冒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一周了。所以,经验不准,平均是有“严重”问题的,忽视个体差异有时候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的。今天这个社会,我们的“福利”和“财产”等很多事情都“被平均”了,实在太冤枉了。 也是巧了,越是嗓子不舒服,越是需要你说话。周末去给中学生科技活动演讲比赛当专家,所里的研究生学术年会当嘉宾,中央电视台当专家(讲麝鼠),与 Science 编辑交流,做学术报告 …. … 也奇了怪了,我毕业的学生们来聊几句天,结果我坐在椅子上对整整齐齐站在我面前的学生们硬生生地演讲了一个多小时。看到学生们渐渐站不住了,才说我要回家了,不跟你们聊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走进暮色中,奔向公交车站,挤进乘车族,候车回家。 本来的题目是:我不想说话了。这哪像不说话的主? 唠叨、啰唆,招人烦,让人厌烦。时刻提醒着自己,有好处的。 很多事情,确实不想说话了。 有小学生,不能完成老师要求的千字检讨,留下遗言,跳楼了。 医患冲突,大夫被打死了。 … … 官员们还在喊空口号,实际问题层出不穷。 如果,最优秀的师范毕业生,不去做老师了。 如果,最优秀的医学院毕业生,不去做大夫了。 如果,正直的人,不走仕途了。 如果,有天赋的人,不做学问了。 如果 … 如果 ….. 结果会怎样?结果还是大众的权益受到危害,生活质量受到损伤。任何时候,维持正常的秩序,对于大众是最有好处的。乱,没有规矩,受害严重的是普罗大众。 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明天吗?当然会有。太阳会准时升起,地球还是按照原来的轨道旋转着。那么,我们期待什么呢? 前几天,学生们说看到今天这些黑暗,感觉没有希望了。我很高调地说,不可以的。一定要想办法把 negative 变 positive ,换个角度看问题。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个社会,就要积极勇敢面对,愉快健康地生活下去。跟自己过不去,划不来。知道了一些事情,要理智对待。知道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知道了自己不该努力的方向,当然是好事情。 今天下午,跟学生说,现在很多事情是不正常的,但大家都在这样做。明白人一定要知道和清楚,这是不正常的,只是我们这个特殊的时代的一种阶段性的现象。什么时候变正常,时间不会很短。好的理念,需要一个土壤,需要一个基础。不熟的果子,硬摘下来是发涩的,没有一点好味道。不合适的环境,长不出希望的苗,看不到希望的果。拔苗助长,水到渠成,道理很简单,但糊涂蛋总是很多。火候不到,很多事情一定是没有结果的。什么是火候?人,人的素质,人的觉悟,社会整体的进步和醒悟。这,需要时间,需要文化,需要有智慧的人。 每天赶公交的路上,每天望望办公室的窗外,银杏树渐渐黄了,满城尽是黄金甲的京城快到了。在公交车上,望着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乘客,各色人群,各种表情,会有很多很多的不着边际的思考。绝大多数还是一片绿色的时候,在车上就发现了中国农大东校区到二里庄这一段,车道两边的树叶早就黄了,这些天树上已经是光秃秃的了,有些萧条了,不知道是树种的因素,还是特殊地理的因素。季节变换有点快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急起来。 前几天所里组织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长距离健步走活动。有老师指着满树的红叶说,这几年这些树春天来了,树叶绿了,秋天来了,树叶红了,冬天来了,树叶落了,这就是一年。第二年,又是这样一个轮回。一年一年,小树长大了,每年都会看到这些树叶的物候变化。人啊,不顶混,眨眼老了。我说,这些话,很有诗意啊。开始发现美,思考美的内涵,感触就多了。心静了,心胸宽了,阳光了,眉头舒展了,脚步就轻松了。 曾经读到一句话:沉默是帮凶!想起来这句话,心里就打颤。也想到了德国神学家马丁.内莫勒那几句名言。当今社会,很多选择了沉默,看来当起了帮凶。这个帮凶当还是不当?总是徘徊不定。 又读到新一期《读者》的一篇文章,“到站了,就下车”。眼睛一亮,我曾经跟学生说过很多次这句话的。研究生一定要记住:到站了,就要下车,去开始新的旅程。这篇文章,却把我昏昏沉沉的额头上泼了一杯冰水。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到站下车的。到底是怎么个下车法呢?是被赶下车,还是主动下车?抑或提前下车?正在思考中。 孩子总是劝,别熬夜了。我也总是回应,好的,不会了。这不,又熬夜了。 不说了吧。赶紧睡觉,明早还得赶公交。 今天天不错,延续了周日的晴朗。 早上搭单位同事的私家车去上班。道一声:谢谢!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0418 次阅读|37 个评论
担心
热度 13 wangdh 2013-10-2 16:34
担心 (王德华) 担心 幼儿园的阿姨没有爱心 中小学老师没有教育理念 大学老师没有专业知识 最担心 研究生导师没有科学视野 担心 不懂科研的人很卖力做科研 不会写论文的人很努力写论文 有充足经费的科学家不热心科研也没有时间 最担心 有想法坐得住热心科研的科学家没有科研经费 最担心 年轻有为的国产学者在晋升和房子面前折翼 最担心 很有潜力的青年学子的志向和信念被当今不正常的环境摧毁 最担心 没有任何管理理念和艺术满嘴假大空的官员们在勤奋忙碌着 最担心 衣食住行的各类生活物品都对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最担心 自己哪天倒在了路边上也没有人敢上来扶一把 最担心 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被选进了院士队伍 最担心 等退休了退休金没有着落了 ... ...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担心 您担心什么呢? 您最担心什么呢? 没有了安全感,活着真累。 学习鱼儿健忘,会活得快乐。 可作为人,健忘又是可怕的。 但,很多人就喜欢健忘。 北京,北京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415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生活随感】科技发展
热度 10 cissyludai 2013-10-2 12:45
房间里的电视机坏了好久了,一直没空请人来修。 反正我也基本不看电视,反正儿子房间里也还有一台电视机。 昨天晚上懒得烧饭,出去吃了。经过永乐,看到电视机可真是好便宜。 于是,就买了一台回来。 记得原先的电视机花了我将近2个半月的工资,而且死沉死沉的自己根本不可能提回家。 两厢比较一下,突然觉得科技的发展可真是飞速啊! 年份 品牌 型号 重量 价格 1999 PANASONIC TC-29P20R 49 kg 7800 2013 SANYO 32CE561LED 5.6 kg 1399 (图片来自网络)
3072 次阅读|35 个评论
自恋与理性
热度 1 wangdh 2013-10-2 08:21
自恋与理性 (王德华) 学业有专长,术业有专攻。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识爆炸时代,更是如此。 自己的领域,也不见得了如指掌。 不是自己的领域,也可能会有些一知半解。 认真听业内人的观点,会长见识。 耐心听听外行人的看法,也有不少裨益。 自恋,自负,清高,都应忌讳。 过于自恋,会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错觉。 过于清高,会目空一起,飘飘然而不知所以。 过于自负,会孤芳自赏,固步自封。 知识,思考,逻辑,都很重要。 眼观四周,你会发现, 有些很幼稚, 有些很肤浅, 有些是偏执, 有些是偏见, 有些是无知。 没有知识,会茫然发呆 没有思考,会人云亦云。 没有逻辑,会语无伦次。 有时候是驴唇不对马嘴, 有时候是风马牛不相及。 有时候缺乏知识 有时候缺乏逻辑 有时候缺乏涵养 有时候缺乏幻想 有时候是幻想过于丰富 很多知识,本身就存在着,只是我们不知道。 很多方面,有很深的发展,只是我们无知。 有时候,还是旁观者清。 双眼迷离只缘身在其山中。 情绪化的吼叫,那不是在捍卫真理。 所以需要讨论,需要交流。 争论很正常,碰撞可以出火花。 争论需要事实和数据。 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不能满嘴跑火车。 在自己院里长大了,自然熟悉院里的一草一木。 其他院里的花鸟虫鱼,不知道当属常理。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不做井底之蛙。 爬到屋顶上,会发现自己的眼光很狭隘,无知得可笑,无知得脸红。 眼界决定境界,境界也决定眼界。 有眼界,就有境界。 有境界,也就会有眼界。 他在说天上的星星,你在说井底的月亮。 他在描述高山上的雪莲,你在说公园里的郁金香。 高度不同,风景当不同。 眼见为实,眼不见也有实。 无知不可怕。 无知者的自信和武断就很可怕。 无知,应是求知的原动力。 求知,是进步的动力。 不能无知者无畏。 不可有理不饶人。 很多事情,都是未知。 也很难预测未来是什么样子。 世界日新月异,很多事情被创造着、消失着,也繁荣着和被冷落着。 时尚的,或古典的,都应被欣赏。 今日窗外阳光明媚,趁清醒写数语,以作自勉。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随感-6:一声春雷 激发希望——浙大百万大奖引发的联想
热度 13 sqdai 2013-9-15 05:42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京报》 9 月 12 日 的一则新闻《 浙江大学两教授坚持本科教学获100万元奖励 》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参看链接 1 )。 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教学生,对此,似乎古往今来都未曾产生过疑问。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 768~824 )就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 “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 并提出 “ 学为基本,术为枝叶 ” 、 “ 学为学理,术为应用 ” 的观点,力主在大学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见链接 2 )。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重视教学已成了传统。记得 20 多年前,我在纽约大学访问,我的 host 出差,让我帮他完成一项监考任务,一到考场,我发现他上的课是大一的线性代数!名教授给低年级大学生授课在国外似乎已是惯例。 然而,本来不成问题的事情,近年来在国内却出现了问题:在大学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跑偏了!我在三年前的一篇博文《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中曾罗列一些现象: ——不少教师不大愿意承担教学任务; ——承担了教学任务之后,在备课等环节上不肯“下死力”; ——有关教育教学的科研的积极性不高,难得见到教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论文。 总而言之,在教学和科研的用力上、时间安排上,重科研而轻教学,也就是说,有不少老师没有找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点”。 我对这种倾向很担忧,在文中指出:“ 究其原因,恐怕是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有失偏颇,更多地注意了科研成绩,而教学业绩考核在总体上显得不那么重要。在职称评定、奖励等方面,似乎也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并且强调这种倾向亟待改变。我在校内外的许多同行业也曾多次发出这种呼吁。可惜我们职卑言轻,没有发生作用,至今情况依旧。 这就是浙江大学百万大奖引起轰动的内在原因。 前面提及的还是一些表面现象,应该考虑深层次的原因。不少人认为, 重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的确,前一阶段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领导在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制度性的问题。“上有所好,下必甚矣”,在指导思想上,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的“跑偏”,再经过层层放大,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 浙大此举如同一声春雷,激发了人们改变局面的希望。我觉得百万大奖获奖者 姚缨英 教授的获奖感言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这里摘录几段: 在许多高校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设立种种奖项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有这么一个奖,说明学校是在往一线教学的老师身上倾斜的,这是一个好讯号。 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职业角色是在讲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好老师肯定不能脱离他的学生。但这也不是说老师重视科研不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说大一点 是高等教育导向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安心、甘愿付出的环境。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 吸引教师坚守一线还需要制度上的鼓励 。科研成果是明摆着的,但教书育人是润物无声的。这两个同样重要,不该厚此薄彼。 说得太好了! 我们愿意看到的局面是: ——在我国高校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真正理顺了,而且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大学的教学工作得到理所应当的强调,教师生活无忧,心情舒畅,自觉地、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资深教授为低年级学生开课,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涌现出一大批像 姚缨英、张振跃那样的好老师; ——大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在良师的引导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他们在德智体美上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大学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总而言之,这种百万大奖来晚了,但还是来得好!希望以此为契机,在我国教育界带来更大的变化。 写于 2013 年 9 月 15 日晨 【链接 1 】相关新闻 浙江大学两教授坚持本科教学获100万元奖励 新京报讯 (记者卢美慧) 9 月 10 日 ,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 100 万元的奖励。 昨日,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获得百万奖励的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的,旨在以此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评选实名制一人一票 浙江大学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为向一线教师倾斜,奖项设立之初就规定校领导不得参选。整个评选过程接受全校师生监督,评选采用实名投票,严格实施一人一票。最终,电气工程学院姚缨英老师和数学系张振跃老师同获奖励,两人将分别获得一百万元奖金。 陆国栋称,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心平奖”的出现,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 奖励旨在营造重教氛围 陆国栋说,浙江大学高额奖励一线教师为的是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除了设计奖励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2011 年的教师节,浙江大学宣布设立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设立基金的第二年教师节,浙江大学开出首个百万奖励。参评老师需要各学院推荐、然后经过由校长、校领导、院士代表、国家教学名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的考察,再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举产生。 ■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评选条件 1 从事教学工作 10 年以上且在浙江大学工作 5 年以上的教师(含班主任、德育导师及辅导员)。学校领导不参选。 2 忠诚教育事业,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受到广大师生的敬重和信赖,没有教学事故。 3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专业水平高、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好,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教学评价优,深受广大学生推崇和喜爱; ●长期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第一线,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感人的事迹,具有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和爱戴。 ■ 对话 姚缨英: 百万奖励是重视教学的好讯号 谈获奖 课上得多,熟悉的学生多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获奖的? 姚缨英:颁奖最后一刻。今年三月学院里推荐我去参选,我就填写了一些表格,中间投票、评选,自己都不知道,也没特别去在意。 新京报:对这 100 万的用途有规划吗? 姚缨英:钱还没有发到手上,所以也没特别的规划。但我打算拿出一部分捐给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鼓励更多的老师钻研教学工作。 新京报: 1539 票在候选老师中得票最多,你觉得学生们为什么把票投给你? 姚缨英:投给我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跟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吧。这几年,我平均每周上课超过 12 学时,除了本学院的本科课程,其他学院的电路课程我也教不少。课上得多,熟悉的学生多,我又是个好脾气,同学们才如此厚爱吧(笑)。 谈教学 教学不应是科研的陪衬 新京报: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高校的弊端,很多人认为同样的精力不如做科研。 姚缨英: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职业角色是在讲台上、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好老师肯定不能脱离他的学生。但这也不是说老师重视科研不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也承担一些科研任务。 科研和教学不该是矛盾的,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不应让教学成了科研的陪衬和附庸。 新京报: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是不是应一直在一线教学? 姚缨英: 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当然应该坚持在教学一线。 新京报:怎样才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有没有特别佩服的名师? 姚缨英: 我对好老师的理解是,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良师益友,做到这几点就是一名好老师。 我特别佩服的老师不是名人。他们分别是我的三位老师。一位在我小学时,让我懂得了吃苦耐劳。一位是我研究生时期的老师,教会我严谨;第三位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教会了我信任和期待。 谈激励 鼓励教学不能光靠钱 新京报:之前有高校要求院士要给本科生上课,强调本科生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你怎么看? 姚缨英:强扭的瓜不甜,靠规定课时保证院士、教授、讲师们的讲课数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许多高校为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设立种种奖项的背景下,浙江大学有这么一个奖,说明学校是在往一线教学的老师身上倾斜的,这是一个好讯号。 新京报:经济上的奖励,是鼓励教师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最好办法吗? 姚缨英: 我们有那么多的奖励去鼓励取得了科研成果的教师,为什么不能有一些专门鼓励一线教学工作的奖项呢? 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说大一点是高等教育导向的问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应该有一个让老师们安心、甘愿付出的环境。 新京报:说到教育导向,除了奖金的方式,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老师愿意在一线教学生? 姚缨英:更多是大环境的问题,衡量标准的问题,这就不是浙江大学和我一名教师能解决的问题了。 但是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觉得吸引教师坚守一线还需要制度上的鼓励。科研成果是明摆着的,但教书育人是润物无声的。这两个同样重要,不该厚此薄彼。 比方评职称,加大对一线教学工作的考量,纳入奖评体系。不能让老师们以为教学没有用,教好教坏都一样,这样最后害的是学生。 新京报记者 卢美慧 http://news.qq.com/a/20130912/001023.htm 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    9 月 10 日 , 浙江 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 100 万元的奖励。该奖于 2011 年设立,旨在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9 月 12 日 《新京报》)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在不少高校,讲台尤其是本科讲台成为被大师们遗忘的角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校的核心目的,就应该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正如此次荣获重奖的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姚缨英所言,“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不应让教学成了科研的陪衬和附庸。”然而,科研的喧宾夺主,导致高校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   浙江大学对教授坚持本科教学开出百万元重奖,为的就是扭转这种偏差。重奖不只是一种物质财富,更代表了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价值肯定,势必能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不过, 重奖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强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就好比是“好饭”和“坏饭”的关系,面对琳琅满目又“油水丰厚”的科研“大餐”,自然很多大学教师更愿意从事科研。 要想引导教师从实验室回归到课堂来,就必须把教学和科研做成一锅饭,一样美味可口。    科研是显性的,往往可以名利双收,因此总在聚光灯下;教学是隐性的,更多时候是润物无声,容易被人忽视遗忘。只有让隐性的教学地位提高上来,成果凸显出来才能引导更多的教授、博导们走上三尺讲台,乐于为他人做嫁衣,甘做人才培养的铺路石。 张枫逸(公务员) 重庆晨报, 2013-09-13 http://news.jike.com/embed?tid=158166646031122432docid=7450900127260675119sourceUrl=http://news.hexun.com/2013-09-13/157983072.htmlpn=1type=5 【链接 2 】相关博文 1 、教育随感 -1 :追求真理 远离浮躁——简评哈佛校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56665.html 2 、教育随感 -2 :对中外学生差别的见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76779.html 3 、教育随感 -3 :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84583.html 4 、教育随感 -4 :赞梅贻琦的“从游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49828.html 5 、教育随感 -5 :大学该不该沾铜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585526.html 6 、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节重读韩愈《师说》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361412.html 7 、教育家素描 -1 :蔡元培,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98680.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9792 次阅读|19 个评论
随感几则:成长、文化和研究生等
热度 9 wangdh 2013-6-22 13:04
随感几则:成长、文化和研究生等 (王德华) 今天北京下雨,凉爽。 这周大事多,王亚平老师空中授课,精彩有加。这活还真不是谁都可以能干的。我们有幸欣赏到,是一种福气和运气。感谢相关部门做的这种大善事。失重本来就是很奇妙的现象,中学的时候也一直不好区分质量和重量这两个概念,曾有过困惑。失重状态下的人的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整,也是很迷人的问题。能去太空的,不远的将来也不会很多。 吴征镒院士和张光斗院士两位学界老人走了。祝两位老人一路走好! ××××× (说明:前些日子总结“组会唠叨”时的一些随感记录。) 成长和成熟 年轻学者,需要支持,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但人的成长是全方位的,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成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人,需要按部就班,拔苗助长的结果会适得其反。 能够有机会乘坐直升机的是少数,多数还是要一步一步艰难爬行的。乘直升机,有些风景是看不到的。爬行攀登者,会领略路上的风光。 在成长路上,有些路是不可省略的,有些经历也是必需的。人才更替是自然规律。过早更替,不见得是好事情。按发展和成长规律,总是会稳妥些。 成长和成熟,不等同。身心一致,才是真正长大。 文化和传统 文化和传统的传递、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化和传统不是一代一代进行否定、斗争、推翻和替代,传承和发展都不能偏废。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优良的文化和传统要相对稳定,要保持区域性特点。有些文化和传统是轮回的,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不会随便消失的。 压力和平衡 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些压力,需要一些推力,需要建立自觉的能力,也需要适当的监督和约束。走极端,不可以。过严,会压制一些新事物。毫无约束,则会出现乱象。这就需要平衡。要发现和维持这个平衡,不是很容易。 原则和视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当今的一些“决策”要与现在人群的道德水准相一致。超出当今人们的道德上限,不现实,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严格按照原则办事,严格按照规定和章程行事,很多时候不现实。那么,这些看起来很健全的规章制度,还有什么作用呢? 要望远,就要登高。看的远,是必要的。只看眼前,视野窄,发展慢,也会走弯路。能权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是智者。高标准,要有高标准的基础。没有人的高素质基础上的任何高标准,一切愿望都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是按部就班还是一步到位?很多政策和规定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条件不成熟,过早过匆实施,会有很多问题,这就是冒进。政策引导很重要,要有具体措施,需要时间,分阶段实施和分步走也许可行。不能停滞不前,不能原地踏步,要稳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保守,有时候也是必须的。保守和冒进,如何平衡?稳步发展,不容易。 教授治校?当前很不现实,但也是必须达到的一个目标。取消对研究生获得学位需要发表论文要求?不要求是最高要求。但在当前大环境下,如果取消,将注定大量研究生“混”得有理、“混”得心安理得。实际上,这样的学生发表的论文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不要求论文有前提:学生认真学,导师认真导。时机不到,取消有风险。 研究生淘汰和劝退 与同事谈到学生的退出机制。我说淘汰和劝退不合适做科研的研究生,实际上是做善事。被质问:你自己做善事吗?我语塞。反过来说,我们做的有些事情,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善事,长远看也不见得。很可能耽误了学生的前程,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又被质问:对不努力没有效率的学生,你是批评和还是劝退呢?你为什么能批评和劝退呢?我的观点是:师生在一起,不应该是敌对关系。在一起,就应该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师生双方都要努力去营造这种和谐关系的环境,学生需要思考一下导师的难处和对学生的期望,导师也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希望。成年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网络和信息 信息时代,获得信息方便快捷,不需要动脑、动腿。可能的后果是,坐在电脑前的时间增加,身体和视力会受损,更重要的可能会使大脑轻松下来,压力减缓。没有了刺激,没有了新鲜感,就难以兴奋起来。没有了刺激,细胞活力减弱,老化速度可能会加速。研究生需要的是多思考,多刺激,适当经受压力是有益的。离开电脑,抛开文献,去静思,去升华,值得提倡。 网上信息,八卦多,娱乐性强。不要让电脑把自己世俗化,把自己变得轻浮和浅薄。学者需要高雅,需要沉稳,需要积淀。思考后的积淀,才有味道,才值得日后去回味。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178 次阅读|18 个评论
长沙之行,点滴随感
热度 2 Fangjinqin 2013-6-18 09:41
长沙之行,点滴随感 昨天CCTV-1报道,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天河2号」的超级计算机,跑出了30.65PFlops的惊人纪录,比当今世界上最快的那台还要快上 74%!国际TOP500组织在6月17日公布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国“天河二号”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这也是中国超级计算机时隔两年半之后重返世界之巅。 2013 、6、7 - 6、9期间,我正好有机会来到国防科大,当时有老师已经告诉我, 今年500强排行榜上“天河二号”名列世界第一,令人振奋。为此次长沙之行增添喜气, 令我难忘的回味。 7 号那天,北京天公不作美,罕见的雷雨天气,飞机不能起飞。我此行的主要任务是8日上午主持国防科大的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我在北京南苑机场焦急等待了大半天后,为了不耽误次日上午9点开始的学生答辩,我下午不得不改称Z17火车去长沙,次日7点半到达。 回想 46年前,正是“文革”时期,我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几年了,1968年奉命南下广州等地进行专案“外调”,曾经路过长沙下车,转车去毛泽东故居 韶山村 参观,对于毛泽东的著名的《沁园春·长沙》词里“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直非常向往,但是当时并没有去参观。可惜这次也是那么匆匆,没能去大饱眼福。弥补了不足是,周六夜晚小徐及其老师带我去夜观橘子洲头及其美丽的湘江焰花,颇有一番情趣和特色。 这个博士生论文答辩的课题与以激光为研究对象的复杂系统的协同学特性研究,这是我在八、九十年代关注的一个复杂系统的重要课题。我对于这篇博士论文有一段以下评述: “这篇论文结合重大工程应用需求,把理论与实验紧密联系,具体落实了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 “理工渗透,落实到工”的战略目标和殷切期望。全文系统、全面、准确地综述了该激光领域的国内外理论与实验方面的进展,不仅把握了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且分析透切,洞悉症结,独具见解。该论文创造性地深入研究了一种新型自组织反馈光纤环形激光器,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均具特色,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首先从实验研究激光器的非稳定性入手,在充分把握了激光器系统的非稳定特性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了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复杂物理过程,拓广了复杂系统的自组织反馈机制的协同学原理,进而提出了该激光器的稳定控制的有效方法。我完全认同论文中系统总结的三项主要工作和四点创新性。整篇论文耳目一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学风严谨。实验证据确凿,理论模型合理,方程推导正确,四个创新明显,成果丰硕突出,具有应用潜力。……” 我一直对博士论文的评审很严格,不轻易给予优秀评分,这让有的同行感到有点“吝惜”。但是,我这次根本不认识学生和他的老师,完全根据论文给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也是我历来评阅博士论文中评分最高之一。经过二个多小时的答辩,学生回答了10来个问题,获得了五位评委的一致看法,认为这是一篇优秀博士论文,并建议推荐参加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只是一个人科学人生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 我国培养博士的水平如何?这是一个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对此众说纷纭。总体上比不上国外,原因很多,包括博士制度、学校导师水平、生源质量、工作条件(尤其实验条件差距)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对于我国培养的博士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像这次通过的博士,堪可与“洋博士”媲美,国防科大诸如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是世界一流的,他们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我所知,欧洲大学对于博士没有理论课程成绩要求,只看最后博士论文,往往要4-6年完成博士论文。而在美国对博士学位获得者,都要求必须通过若干理论课程成绩和博士论文. 80年代我在美国德州大学物理系访问时,有一个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告诉我,老外导师并没有什么指导,只是在修改博士论文时有所帮助。我还知道有人拿自己在美国访问时发表的一些论文集成大论文,有门路者跑到欧洲某国家去答辩申请博士资格,其实这也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走捷径”办法,有人以此沾沾自喜,我并不看好,因为也是一种“走后门”行为。因此,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比较,不能简单下结论。 迄今,我国人才流失国外是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比如,我有一位同乡,他的3个子女取得了博或硕后都移民美国工作,连他自己退休了也一起移民过去了。他告诉我,每年春节他俩兄弟的各家子弟一起聚会人数高达30多人。看!这就是我国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这次在与博士生的实际接触中,我发觉,他有科研的灵性和感悟,有兴趣和好奇心,有抱负和追求,也有拼搏精神,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博士学位,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他科学人生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 对于这样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应该给予重视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坚信: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培养出21世纪世界杰出的大批科技英才。我们多么寄厚望于我国大有作为的年轻一代啊。 8 日下午,我应理学院邀请作了一个学术讲座:《漫谈大数据时代“网络科学与工程”面临的挑战》,这是学校多个学院联合的一次学术沙龙活动。4月份曾经在北京我与交叉项目组当中不少人讨论过有关网络科学的重要课题。今天报告会上来一些与我多年认识的学术朋友,感到格外亲切。这次讲座是“漫谈”性质,内容广泛,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大数据下原子能科技、国防科技、“网络的网络(NON)”、空间网络和网络中心战等相关网络课题。其中, 对于NON我提出五个方面的挑战与思考: 一,如何收集、挖掘和处理“网络的网络”所具有的“诸多”特性的大数据,并能够实现完全开放使用。二,基于大数据,探索和建立NON的统一理论体系及其应用,是今后网络科学的一个崭新研究方向,这是NON最重要的基础问题之一,必将开启网络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里程。三,基于实际大数据,需要引入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需要提出对NON进行整体性能评估和刻画的新指标,如层次之间能量差、功能差、流量差、交叉度等,进一步对NON的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处理和计算。四,探讨NON的鲁棒性、脆弱性、级联效应、抗毁度等若干课题和难点。五,探索NON动力学涌现现象,包括完全同步和广义同步及其相关机制, NON的可控性、能观性及其控制方法。报告过程与大 家互动讨论,时间长达2个多小时,用他们话说: “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 论断入木三分,言辞肯切,发人深省。 其实,收获是双赢的,我也与他们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启发。 此外,我还与他们交换了《2014年中国网络科学论坛》十周年筹备的设想,各方很支持,具体事宜需要各方进一步商量。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20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年末碎语
热度 5 Julia87 2012-1-21 14:43
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够“科学”,思维不够 logical 。翻阅以前写下的文字,多有无病呻吟之嫌,恨自己没有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不夹杂任何感情因素,就事论事、科学严谨的发表自己观点的本领。我努力的摒弃大段大段意境渲染的描写和个人感慨的发泄,却发现自己竟失去了文字表达的能力,一下子文思枯竭了!悲哀! 这两天上课的人明显减少了,有些同学已经按耐不住回家的欲望,提前溜走了,昨晚有些同学竟然拉着行李箱去上课,一下课就火车、高铁、飞机的“狂奔”家里过幸福美好生活了。还是我比较淡定哈,在学校里多悠哉了一天,然后才晃晃悠悠地往家赶。 北京的大街小巷已经颇有浓浓的年味了,单看那些拎着大包小包购置年货的人流就足以让你有回家的冲动。就像家里过年时打扫卫生一样,公交车站的广告牌都被师傅们全部擦洗了一遍,透过车窗,看着整条路上的路灯都间隔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和中国结,心里感觉暖暖的,一种家的感觉,这个家就是“中国”。 作为炎黄子孙,不管生活在地球的哪个地方,我们都希望中国越来越好,我觉得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归属感。尽管我也常抱怨中国的环境多么糟糕,什么地沟油黑心棉,还有食品安全,老人摔倒不敢扶,孩子被撞不敢救,还有频频发生的打人事件,想想就心痛,但是我还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一直也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已经连续好几天了,橘黄色的太阳像个皮球百无聊赖的挂在灰蒙蒙的天空,一想到那个 PM2.5 我就肝儿疼!当我们呼吸着这肮脏的空气,忙忙碌碌地准备过年时,心里难道不会有些失落吗? 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我们总会给自己很多希望。 Yes,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s. 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健康、快乐,然后一步一步的去实现我的梦想。 Withmytalentsandwill,Icanrealizeallmydreamsstepbystep! 愿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新的一年健康幸福!祝福各位博友新的一年幸福安康!希望中国越来越好! P.S. 今天终于看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气派的新主楼和颇具欧式风格的航空馆,音乐厅在蓝天白云下遥相呼应,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体育馆前的广场显的空旷而安静,一切都那么的明媚和安详。 IamHAPPY!
个人分类: 生命思考|217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七律•四十有感
热度 19 刘玉平 2011-10-25 22:31
七律•四十有感
七律·四十有感 ——野外考察中度过四十岁生日,随感以志。 沃野斑斓风爽朗,锤音劲脆路蜿蜒。 寻来宝藏磐生玉,踏遍青山地接天。 愿做求真深彻事,休为取巧浅浮篇。 重阳节气秋光好,不惑人生四十年。 * “地接天”原为“苦变甜”,虽更达意、但不合韵。 山花烂漫——2011-10-11 因地制宜的生态养殖:原鸡——2011-10-11 青山夕照——2011-10-11 踏遍青山地接天——2011-10-12 红月亮——2011-10-12 明月伴归途——2011-10-12
个人分类: 诗词书画音|5717 次阅读|31 个评论
研究生答辩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1-5-16 22:53
5月14日下午,我有1个博士研究生,1个硕士研究生,1个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在动物研究所进行论文答辩。原计划选择C101作为答辩会场,可以让答辩委员和研究生有个宽敞的环境,享受答辩的过程。结果小小的会议室,一下去了60余人。我在所里这么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多人对研究生论文答辩这么感兴趣。估计这几个学生的选题围绕分子系统学,开展了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因而吸引了思路活跃的学子。 这次答辩我最后还是有几点想法,简要列出如下 - 1)研究所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地方,我还是希望来组里的学生,利用有限但难得的平台,逐步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少了解研究的过程,争取能够享受这个过程; 2)导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导师可能涉足的领域宽些,某些领域研究得深些;研究生则可能在自己专门的领域看得文献要多,获得的研究数据要多; 3)研究工作贵在坚持: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特定方向的研究。经过和导师反复研讨后的方案,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需要一起努力,持之以恒; 4)研究生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导师提出的方案,有一定的数据、一定的创新性,学位论文一般可以过委员会。但是如果研究生能够在导师方案的基础上,突破一下,则很可能产生学术论文。 5)研究工作可以考虑一定的交叉成份:不同学科的发展角度、理念、方法不同。适当的交叉,可能提供新的思路。我一般建议研究生首先在一个方向坚持做一段时间,然后考虑引入不同但可能促进已有方向的工作。 再次祝贺罗阿蓉、李文甫、宋奇通过论文答辩。我也感谢他们在我实验室期间的辛勤工作。祝愿他们在以后的研究或工作中一切顺利。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5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感20110502
han5 2011-5-4 22:20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五一”假期没有多少兴奋、也没有多少期待,恍惚着就这样过了。 “五一”假期一过,也基本意味着今天又将要结束一半的时间了。近半年来,我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细细回想,令人悲哀的是竟然想不出半点值得拿出来的,哎...... “五一”过后,这处境、这心态必须要加以改进了。之前一直在抱怨、埋怨,可是有有济于世么?再怎么折腾,如果没有资质和实力的累积,还不是徒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表现、这样的心态还可能令人生烦,所以应该把一切抱怨、埋怨埋在心底,把美好的、积极的一面展现出来去迎接每一天。 可能,此时此地并不是你所想要、想留的,但是,现在又能去哪呢?在一切还未知、不确定前,先安心好好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认真完成每一个任务,同时也不要忘了好好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当机会降临时才能成功的抓住、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未来不可预知,珍惜现在,立足现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加油! 2011年5月2日 于郴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企望
wangbaohua 2011-2-15 09:02
随着人才引进、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国家现在是越来越重视科研了,但是科研环境、考核机制、管理举措等还需抓紧完善为妥,希望2011年有个新发展、新突破!
个人分类: 随感|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务中心对面的那些事儿
han5 2010-11-14 18:49
来这里一段时间了,政务中心对面是我每天都去的区域,去那干什么呢,比如吃饭、上网、看美女、瞎扯淡,等等。呵呵,现在就说几件事儿。 一、欣赏政务中心的美女 话说刚来这里的时候看到那边饭店有很多人在吃饭,而我呢,上午也要找地方吃饭的啊。于是,好奇地我屁颠屁颠地去那边吃饭了,而这一去上午就基本在那边吃饭了。对我而言,不是那里的饭菜很适合我的胃口,而是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刚好是政务中心下班的时候,政务中心向来以美女如云而闻名,我不晓得为什么政务中心怎么这么多MM。这时从餐馆望过去,哇哦,美女们一个个从阶梯走下来,大饱眼福啊,哈哈O(_)O~。因为关注政务中心的MM了,所以对餐馆倒没有太大的印象。某天,我扫视了下餐馆,猛然发现其中的一个服务员长得像傻 根王宝强,更不可理喻的是是个女的,oh,my lady Gaga。 二、网吧情结 之于网吧,我很久很久没有去过了。但是刚来时我暂住的地方上不了网,没有网络的日子心好像刀割一样难受。于是在别人指引下我去了一个网吧上网。我不喜欢玩游戏,上网也就是看看新闻、邮件,聊聊天啥的。无所事事时,我发觉一个MM着看着很顺眼,当然我不是说说她美如天仙啦,只是看着舒服吧,O(_)O哈哈~。然后一问才知道是这个网吧的网管,啊哦,于是此后我便时不时地往这网吧跑了,而且经常坐在靠近柜台的位置,目的很明确了,就是想多看她几眼嘛。 三、捉弄老板娘 某天,我上网上到了晚上8点,还没有吃饭。于是跑到经常去餐馆去吃饭。此时还有另外一个小伙子在吃。坐这那等菜时,我低头玩弄着手机。突然那小伙子说了一句:老板娘,一碗多少钱啊?,我承认我不纯洁,我听成一晚多少钱了,嘿嘿,然后我想捉弄一下下。老板娘答道:一碗十块钱。我低头说了句这么便宜啊。老板娘又说是的啊,我是最便宜的,如果几个一起要的话,我可以一起做,节省不少时间呢,我弱弱的说一起做,您吃得消么?,老板娘显然想不到我在说歪话,道你看我这身材,小菜一碟嘛。我。。。。。。。本来想坐在那吃的,后来直接打包带回去吃了,要不然看着老板娘, 我真得忍不住要笑出来了。 四、街头手机商 从政务中心那边过来,经常有人神秘地从兜里掏出手机,问道要手机么?,而此时多半可以看到离站的公交车,明显看出是刚从公交车上那个倒霉蛋那偷来的。思维的街头手机商只不过是惯偷罢了。 五、禁摩的 话说目前正在加大对交通的管制力度,于是以前很风行的摩的,现在要禁止了。于是在政务中心旁边的大道十字路口,就可以看到站了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如交警、城管、协警,甚至还有记者。工作人员是有很多了,但是他们在干嘛呢,大多在聊天呗,天南地北,能扯多远就扯多远。而我们可爱的摩的司机呢,正不紧不慢地从政务中心旁边溜过,还不时地问道要去哪,坐么?。禁摩的之路,可想而知,任重而道远啊。 2010年11月14日 于郴州
个人分类: 文艺分队|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