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随感

相关日志

重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热度 1 Mech 2018-11-7 13:52
这是本三十来年前购买的书。由于对发表于《读书》上书评中一句话特别向往。他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本巨著” ( 大意 ) 。当然,这件事情他做的没有钱锺书好,《谈艺录》和《管锥篇》大概就是用引文构成的巨著。 我现在已经不喜欢文人,他们中的多数往往混淆了深刻与阴暗、博学与驳杂。其实这很好区分,钱锺书就是博学而不驳杂,深刻但不阴暗。但钱锺书是学者,而非文人。作者本雅明是典型的文人,我感觉他的心态有些阴暗,如波德莱尔的诗句 ( 《恶之花·萨巴蒂埃夫人组诗·反诘 (R é versibilit é ) 》 ) 所写 vagues terreurs de ces affreuses nuits qui compriment le Coeur comme un papier qu’on froisse 莫名恐惧的惊悚夜晚 摧折人心若揉皱的纸团 我打算让自己变得阴暗些,免得性格过于阳光。因此重新读该书,也挺有意思。 该书其实是波德莱尔的专论。在作者看来,波德莱尔“在这个时代找不到任何他喜欢的事物”,“不会欺骗自己”。不“具有人道主义理想”,没“投身于宗教信仰”。“由于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确信不疑,他便自己想出一种又一种新的形式。游手好闲者、流氓阿飞、纨绔子弟以及拾垃圾的,所有这些都是他众多的角色。由于现代英雄根本不是英雄,他又扮演起英雄来。 (p. 117) ”这其实是文人的肖像。 文人的生活理想我不仅接受而且向往。当个游手好闲者是很惬意的事情。“行人让自己被人群推撞,但游手好闲者却要求一个回身的余地,并且不情愿放弃那种闲暇绅士的生活。让大多数人忙乎他们的日常事务吧;闲暇者如果无处可去的话,可以陶醉于游手好闲的晃荡中。他在这种完完全全的闲暇中与那种狂热的城市喧嚣中一样被抛了出来无处可去。 (p. 144) ”只不过,我觉得任何人没有做闲暇者的天赋权力,而是需要努力争取 ( 创造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 才能达到的境界。 如果没有“回身的余地”,感觉就不同了。“迷失在这个卑鄙的世界里,被人群推搡着,我像个筋疲力尽的人。我的眼睛朝后看,在耳朵的深处,只看见幻灭和苦难,而前面,只有一场骚动。没有任何新东西,既无启示,也无痛苦。 (p. 167) ” 作者也受经济基础决定论的影响。例如,作者觉得表情与所属阶级有关。 “ 遍布全球的贸易网操纵在伦敦股票交易者手里;这个网络的末梢感知着最最变化多端、最频繁、最难预料的颤动。一个商人必须对此作出反应,但他绝不能当众暴露他的反应。他们通过巧妙的训练克服这一矛盾。他们把一种极度紧张而迅速的反应同一种松弛甚至是懒散的举止和面部表情结合在一起。 (p. 117)” 很有趣的说法,但未必有道理。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我过去都读过。或许当时阅历少,没有足够体验。以后可以重新看看。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1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热度 1 Mech 2018-11-1 04:45
学界小说丛谈还没有谈过网络小说,虽然有些纸质小说我也看了网络版。这次开个先例,或许只是破次例,说说简孙的《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未见发表或出版,似乎是 2007 年上网。该小说叙述一位 1982 年毕业入职的女教师,在东海矿业学院工作到 2001 年移民加拿大的过程,同时也写了她一些同事的故事。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很平淡,几乎是流水账。有些同事的故事倒是跌宕起伏,有点儿戏剧性。 小说女主人公徐爽是山东人, 1962 年出生。小说描述的基本职业简历: 1977 年考入西北工学院, 1982 年到在苏北的东海矿业学院工作。担任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教学。曾两次考研究生,都因政治课成绩在 40 分以下未能考取。 1989 年晋升讲师。 1995 年通过省外语职称考试。“发表了几篇文章,参编了一本教材,又帮助她父亲文革时下放的县搞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利项目”,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7 年申报副高有些技术性失误未通过。 1998 年晋升副高。调动到其他学校未成。 1999 年开始办理移民加拿大手续, 2001 年成行,学校这边算是自动离职。 生活方面,刚进校时与同年入职的于卞莉和李瑶同住单身宿舍,是个套间,与于卞莉住在外面的大房间。 1984 年换了宿舍,与正在与丈夫闹离婚的邢老师同住。后来离婚不成,她就搬回家去了。 1992 年,分到一室一厅的住房。至于她的情感生活,按小说中所写,几乎是一片空白。刚入职时校组织部汪部长有为她儿子求婚的意思,一起报到的同事韦君和夏明德的也追求过,但她都没有动心。后来还有个年轻十岁的学生有仰慕之意。 整部小说中,徐爽似乎都在与人对抗。刚入校就被水电科收走了宿舍违规使用的电加热器。因为误会与实验员和教研室主任都有矛盾。不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认为教学水平不错,但学生评价只是良好。被教务科查到提前下课。因为学校没有及时通知撤掉申报职称材料中超过时限的论文,晋级失败,到省教委告状,还一度要到法院起诉。最后移民出国,似乎也是明智之举。三十六计走为上。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小时候父母的娇惯。她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为家里的独生女。原来跟父亲姓孙,只是小朋友取笑,就要求跟母亲姓徐,她父亲居然同意了,并去派出所办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说话等比较直接,往往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而且也比较高冷,如小说中所写,“那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冷的目光”。面对周围环境的反弹,自己的自信也大受影响。系里聚餐,徐爽就坐到工人等一桌,“喜欢与下层民众交往,这使她充满自信,毫无压力。” 小说还写了徐爽的同事们,特别是一同入职的。山西室友于卞莉比较有戏剧性。她先与男青年教师马冬生恋爱,男方父母反对没有成,后来嫁给了高中同学张晋松。从外地调来,住在学校分的房子里。于会做人,不仅迎合领导,而且教学中“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都特别注意迎合学生的心态”,学生评价很高。比徐爽早一年晋升了副教授,还当了机械系副主任。后来与校长助理夏明德有次性行为。她详细地写在日记中,被丈夫发现。被百般虐待和侮辱后,跳楼自杀身亡。他丈夫也很伤心,回到山西原籍。小心谨慎的人,大事上反而会掉以轻心。她嫁人、出轨、日记,导致了死亡结局。 室友李瑶身材曼妙,是许多同事和学生的梦中情人。她长期两地分居。有位学生迷恋她四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临行前两人上床。李瑶后来调回原籍苏州而离开矿院。 与于卞莉谈过恋爱的马冬生,后来与四川老乡结婚,也是两地分居,学校不允许调动。寂寞中去嫖娼,被抓,黯然调离学校。 同时入职的夏明德曾追求过徐爽,来自湖北,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娶了高官的女儿,一帆风顺,还去匈牙利进修一年,成了学校首位海归。当了校长助理,比徐爽早一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在与于卞莉出轨事发后,调到临市一所职业学校当副校长。也 追求过徐爽的韦君,安徽人,毕业于合肥工大。也比徐爽早一年晋升副教授,接替于卞莉当了机械系副主任。 徐爽所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研室主任柳云杉,也算勤勉踏实。“他的短处是论文少或论文的档次不够 ( 大都发表在校刊和校报上 ) ;他的长处是课讲得条条是道,细水长流,挺对学生的口味。”包销教材当副主编,只有徐爽开始还不肯用,系领导做工作后才同意。在徐爽晋升副教授时柳晋升了教授,但肝癌身亡,临终也没有见到正式晋级批文。 令我遗憾的是,小说中缺少比较正面的形象,能在那种环境中走出自己的路。似乎只有一个例外。小说中着墨不多地提到有位上流体力学课的老师朱励。“课上得不太好,源于地方口音太重,还有,说话带点磕巴,但他的动手能力很强”,“与本教研室的人也没搞好关系”。在八十年代后期,在没有被大家看好的氛围中考取了硕士生,然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是学校唯一的在读博士生,毕业后又进行博士后研究。按学校要求“定向”,不过后来有省内“大哥大”地位的学校,愿意调他去,可以重新建档,学校也放人了。 按小说所写,东海矿院是纯本科教学型高校,连硕士点都没有,虽然最后改成了东海理工学院。“‘矿院’在教学科研这些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硬指标上总是在省里排不上号,历来都是倒着数的,但在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方面,却一贯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这档子学校里,“有很多好事,是找出来的,磨出来的,不能守株待兔,等着好事往头上撞。”“成绩不是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 尽管小说的女主人公有些高冷,这部小说读起来还是觉得亲切。我也属于书中主人公那批本科毕业就接着教本科的青椒,也在机械工程系工作,虽然入职比小说所写晚了两年。书中写的材料力学课,我也上过,虽然很少上,我主要讲理论力学。 不过,小说中写的人物,我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也没有遇到。毕竟我工作的学校,比小说中的学校似乎还要好一些,至少有硕士点。学校各方面也都强一点儿,例如最早归国的海龟在西欧而不是东欧拿了博士学位。我不住在学校,与同事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要少得多,交往也浅得多。总体上与所有同事都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那些我老师辈的同事,多数很普通很平常,基本上就是教书匠,但对我都很关照。他们给我不少方便,我也很尊重他们。我的同辈,有几位像小说中的朱励那样,考取研究生、接着博士生。有些回到了学校,有些如我自己做博士后,离开了学校。无疑我也不是会说话的人,但我会不说话,因此不应该冒犯过任何人,至少没有严重冒犯。当然,也许我冒犯了人家自己不知道。在我早期青椒生活中,除了读书学习,校园生活确实也没有什么其他快乐,但也说不上有什么痛苦。 因为不久前会过校友,想起当年青椒生活。把这本已经提到九十年代末的小说提前说了。我本来以为,过去那种教学型高校的那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不过,现在似乎也有翻回来的可能。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顺便一提,高校女教师 ( 包括女博士 ) 小说是学小说的一个亚类。以女性为第一主人公,通常更侧重情感生活的描述。这类小说有《马兰草 (1980) 》《求 ( 第二部 ) (1984) 》《空中的足音 (1986) 》《真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女博士的风流韵事 (2004) 》《我是女博我嫁谁 (2005) 》《女博士的柴米故事 (2008) 》《鱼肠剑 (2011) 》《缺氧 (2011) 》《中国女博士 (2011) 》《关关雎鸠 ( 蔡小容 ) (2012) 》《上邪 (2017) 》等,其中有一本注了作者名字,因为同名学界或校园小说至少有三本。如果再算上校园小说如《北大女生 (2001) 》或广义的学界小说如《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 (2001) 》》,那就更多了。除了第一本,都还没有说到,以后会陆续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拨乱反正 — 学界小说丛谈之 1977-1989 年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4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电影《洛城疑云》
热度 1 Mech 2018-10-28 16:11
在电脑上看 1997 年的老电影《洛城疑云 ( Playing God ) 》。据说两个男主角都很有名,但我不知道。女主角是 Angelina Jolie ,当时才二十出头,多少还有些婴儿肥。 Angelina Jolie 的片子我看过近二十部,多数是动作片或警匪片,也有其他片子如尺度最大的 Original Sin (2001) 。这个早期的 Playing God 过去还真没有看过。在我看来,在 Lara Croft Tomb Raider (2001) 和 Mr and Mrs Smith (2005) 之间的那几年是她颜值的高峰期。后来的电影例如 Wanted (2008) 和 Maleficent (2014) ,气场胜于颜值。此外,现在看 The Tourist (2010) 中的水城威尼斯风光很亲切。 《洛城疑云》的男一号是出自医生世家的外科医生。医术精湛,救人无数。但压力太大,服用鸦片和麻醉剂调节。本自以为可以控制,但终于失控,导致手术失败患者死亡而被吊销行医执照。影片开头,他在酒吧买毒品时,遇到黑帮火并,有人肺部中枪,但不敢送医院。他挺身而出,用可以找到的非常简陋的设备现场取出子弹,保住了受伤者生命。因此引起男二号一个黑帮头目的垂青,给他巨款,让他帮手下或被俘对手手术。在此过程中,他似乎爱上了黑帮头目的女朋友, Angelina 扮演的女主角,似乎是非法移民但其他背景不清楚。 FBI 用吸毒、无照行医和逃税等罪名逼迫医生合作,现场抓捕黑帮头目并当证人。抓捕时,遇到黑帮火并搅局,未能实施。火并中,女主角受伤。逃亡中,两人联手打败要杀医生的黑帮杀手。途中在善良居民帮助下,医生手术救了中枪的女主角,并一起逃到他老家。在那里医生自己戒了毒,女主角身体有所恢复。然后两人向 FBI 自首。孤家寡人的黑帮头子,以答应与 FBI 合作为条件,找到女主角,同时派杀手去杀医生。又经过番飙车打斗,医生战胜了黑帮头子,使他被抓获定罪。女主角也取得了合法身份。故事就此结束。 电影开篇有些哲学意味,挺吸引我。医生独白,思考因果性和偶然性。 Sometimes we all wonder how things come to be, the chain of events. “A” leads to “b” leads to “c” leads to “z”. Each life is made up of big decisions, and each day is made up of a million little decisions. …all these seemingly inconsequential choices might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But who can handle that kinkd of responsibility? It would paralzed you to think about it. So you have to trust your instinct. What the greeks might call “your character.” 也是我通识课上喜欢说的《 人生的有序和混沌性 》或《 人生的敏感性 》。 结尾则是伦理学意义上的点题,我个人也赞成。倒数第二句独白, Of saving lives, you (had) better start with your own. 意思近于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 ( 《论语·宪问》 ) ”。这或许是个有益的忠告,特别是对热血青年。更广义些说,对付随机复杂的世界,一种策略是做个有简单原则的人。“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4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拨乱反正—学界小说丛谈之1977-1989年的大学
Mech 2018-10-25 14:34
随着政治强人的身故,“文革”戛然而止,历史走向了后“文革”时代。“文革”刚结束, 1977 年便恢复高考,重新以建政后文革前“十七年”的方式招生。同时停招工农兵学员。因此,工农兵大学生的时代,通常认为到 1977 年就结束了,其实那时学校里仍有工农兵大学生在读。 进入后“文革”时代,高校与全国一样,都要“拨乱反正”。“乱”的含义比较清楚,就是指当时的状况,包括人们的思想。“正”的含义则不断变化。最初大概就是要回到“文革”之前,特别是 57 年之前,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回到“文革”之前,或许意味着再经过“反右”而通向“文革”。因此“正”的含义就复杂起来,总体上说,多数学者追求的是“科学”与“民主”,至少在学界是主流话语。那个时代的局限,严重低估了“自由”和“人权”的价值,更没有充分理解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在“学界小说丛谈”系列博文中,我把从 77 年开始到 89 年结束的 13 年作为学界小说的一个阶段,称为拨乱反正的年代 ( 不说八十年代小说,因为还有八十年代之前的三年 ) 。这个过程一方面确实在“拨乱”,大学里不论教学科研还是学者生活都有所好转;另一方面,其实并没有“反正”,对“正”的理解也变得多元,甚至有尖锐的对立。对“正”的自觉追求,在 89 年后至少不是主流,让位于马上到了的九十年代经济大潮。正是在经济大潮冲击下,高校有了更根本性的变化。终于在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进入了高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或许可称之为职业化的年代。在职业化的年代,对高校的“正”或许在学界高层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只是还没有被多数人包括大学中人充分知悉和理解。因此对职业化的反抗而不是职业化,是那个时代学界小说的主题。 拨乱反正年代的早期作品,有很多是追溯“十七年”和“文革”的,这种回忆甚至占了大部分篇幅。这些作品 ( 书名后数字为出版年,一般晚于完成年,有些差了数年 ) 包括:戴厚英《人啊,人!》 (1980) 、汪浙成和温小钰《土壤》 (1981) 、德兰《求 ( 第二部 ) 》 (1983) 、施昌东《一个探索美的人》 (1987) 和江萍《何直教授》 (1988) 。其中《土壤》只有回忆部分是在大学中。也有些小说主要写 77 年之后的大学,包括汪洋《无爱的情歌》 (1986) 、戴厚英《空中的足音》 (1986) 、德兰《真》 (1987) 、袁越《大学城》 (1987) 、金岱《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1989) 、袁越《大学恋》 (1993) 、马瑞芳《蓝眼睛·黑眼睛》 (1993) 、金岱《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1994) 、戴厚英《悬空的十字路口》 (1999) 和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2013) 。另外还有部小说黄梵《第十一诫》 (2004) ,故事没有具体时代,但从内容和氛围判断也是写八十年代,虽然出版比较晚。 这部分的小说,大多数完成于八十年代,具有我所谓的“实时性”。当然,也有比较晚的小说涉及八十年代的内容,但因为有较多八十年代之后的内容,以后在相应部分另说。 值得注意的是,到这个八十年代,已经有些共和国时代的学界小说了。“十七年”和“工农兵大学生”年代只有主要写学生的校园小说。拨乱反正时代,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学界小说有《无爱的情歌》《空中的足音》《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和《第十一诫》。这些小说以大学教师为主要人物,强调了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大学之外的社会相对独立。在性质而不是水平上,是《围城》所开创学界小说谱系的后继者。 按故事结束的年代排序,这部分打算谈下列小说 ( 书名后数字为故事年代 ) ,《求 ( 第二部 ) 》 (1947-1977) 、《人啊,人!》 (1956-1978) 、《何直教授》 (1957-1978) 、《土壤》 (1959-1979) 、《一个探索美的人》 (1932-1980) 、《精神隧道 ( 中 ) :晕眩》 (1977-1980) 、《无爱的情歌》 (1981) 、《空中的足音》 (1981) 、《真》 (1981-1982) 、《蓝眼睛·黑眼睛》 (1981,1993) 、《大学城》 (1984) 、《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1983-1987) 、《大学恋》 (1987) 、《精神隧道 ( 上 ) :侏儒》 (1988) 、《悬空的十字路口》 (1989) 和《第十一诫》 ( ? ) 。其中只有《蓝眼睛·黑眼睛》已经谈过,当然不再重复。另外,为了使德兰的“求真三部曲”完整,增加本不是学界小说 ( 部分内容属于留学生文学 ) 的《求》 (1925-1951) ,放在最前面。共有 16 部小说,将新写博文 15 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1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歪解经典之太初有道
热度 1 Mech 2018-10-21 08:28
《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就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中英译文引用的是和合本和钦定本。 我杜撰了对句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最终成文,文和学共存,文无非学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At last is the Paper, and the Paper is with Science, and the Paper is Science. 英文没有钦定本英文的韵脚,不过和合译本也没有。 歪解经典之远人不服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26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Mech 2018-10-18 13:06
王金昌的小说《工农兵大学生》 2014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同一作者在 2008 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普学历》的修订本。文字有全面修改,由原来的 14.2 万字扩充为 17 万字,增加了序和后记,但删去原有些照片而增加些插图。《大普学历》就不再专门说了。 作者在自序中称,“在这部作品中,我不想批判谁,也不想歌颂谁。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想真实地写出一群生活在那个时代那样的一群人。告诉人们曾经有一群这样的人,在那个时代经历了怎样的彷徨、怎样的无奈、怎样的磨难,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他们并没有低头,并没有气馁,没有沉寂,没有被淹没,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抗争。他们在中国大变革的初始,能够抓住时代机遇,成功地得以转型,并由此走进新的时代,开创理论新的生活。 (p. 10) ”这群人,就是小说中的工农兵学员,所谓工农兵大学生。据作者说,总共有近百万之多。 故事主要发生在 75 年至 78 年之间,最后两章分别在 1995 年后和 2008 年。新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华北大学。该大学推测是北京大学,因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是党的早期组织在北方的活动场所之一 (p. 38) ”。后来还提到学校有“一级教授贺先生是《小逻辑》的译者,当代中国的一名哲学大师,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权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p. 68) ”。应该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贺麟教授。不过,总体上,北大的特色并不突出,看得出作者缺乏在北大的切身体验。马以鑫的《黄花堆积》写华东师大就要详实得多。入学的新生包括数学系的吕志军和冯淑萍,哲学系的王建国,历史系的王思哲和生物系的严凤英。这部小说主要就是这 5 位的传记片段。他们共同经历了重要事件,包括四·五运动、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恢复高考、研究生恢复招生等。 民办教师吕志军是干部子弟,父亲是文革前的县委书记。只不过刚出场时父亲已经被打倒,不久就病故了。吕在数学系,选了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82 年通过工农兵大学生的“脱帽”考试。受歧视不能从事专业工作,改行用计算机研究经济管理。 90 年代当了沿海开放城市的副市长。毕业 30 年聚会时是大市的市长。吕推测是大帅哥,感情生活很丰富。先是被校革委会主任看中,许配他女儿芸儿,并推荐他上大学。其实在 73 年时,他便于知青点队长赶车的“女鞭手”雷京华恋爱,后来雷被推荐到河北大学计算机系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另嫁了驻外武官,最后离婚,自己出国读书去了。读书期间与同学冯淑萍恋爱,因有阻力未成。同学郑丽梅追求他,两人恋爱被芸儿父亲干扰,郑的高干父亲制止他们,郑出国留学。吕毕业后被上司的女儿卢娜追求,但不是同类。在所有恋爱中,遇到美女投怀送抱,都能守身如玉,难怪后来当官,能战胜自己。最终与国外学成归国的郑丽梅结婚。郑经常去国外,推测是外籍,因此吕其实就是后来所谓“裸官”。 农民女儿冯淑萍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高中数学老师的帮助下,用优选法进行粮食选种,还写成论文发表于《应用科学》。领导批示,招她读大学。但被公社革委会主任扣留,以推荐读大学来逼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被推荐到天津去读大学。在大学里冯淑萍追求吕志军,两人恋爱。被主任儿子发现,强奸了她,并威胁让她退学。她与吕中断了关系。主任父子都是恶棍。儿子在大学时与女工发生性关系,但女工丈夫是军人,被学校退学。主任强奸了冯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是华北大学毕业但在学校恋爱受挫一直未婚,老师上吊自杀。后来主任父子都被清算,冯离了婚,孩子给男方。冯入数学系后,高年级时选了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到工厂当会计。离婚后,她考了研究生。后来是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王建国是军人,完全不知情地被推荐到华北大学哲学系。他勤奋好学。带领几位同学主动向贺教授请教,给他们开了学术小灶。毕业后回到西郊机场的部队,后来调到空军学院当哲学教员。 83 年转正营级,家属随军。随后申请转业,经过半年培训后转业到中央党校,当了哲学教授。他的情感经历很单纯, 71 年当兵后订婚,未婚妻是农民,还烧伤破相了。大学期间有不少女生追求,包括还没有与吕志军恋爱的郑丽梅,但王都没有动心。 78 年毕业后完婚。 北京下乡青年王思哲,当了民办教师。研究当地历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研究文章《邺城考证》,引起重视,将一些遗址保护起来。县里推荐上了华北大学历史系。毕业时考取了研究生,但没有读,到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虽然有论著发表,但因为工农兵大学生学历,副研都评不上。在 90 年代后期古董热时下海经商。创办文物公司赚了钱,开房地产公司,公司资产上百亿。在农村时,与另一位民办教师雅芳热恋并发生了性关系。但入学后不久,女方就断了关系并嫁人。多位女同学追他,最后剩下天津和唐山的两位。他本来倾向于唐山的同学,但该同学为迎接他娶唐山提前回家,在大地震中遇难。天津同学闻讯后,竟开音乐会庆祝,他与她也中断关系。为报复,他娶了买鞋时邂逅的售货员,后来两人又离婚。 90 年代,雅芳的女儿来华北大学读书,原来是他的女儿。因为怀孕,雅芳匆匆嫁给了矿工。得知女儿被录取后就去世了。王思哲没有再结婚。小说从王思哲视角看的成分最强,至少是视角聚焦他的时间最长,大概可以算男一号,几乎是潜在的叙述者。 严凤英入学时已经是副省级干部,省革委会的副主任兼某地区主任。入学后中央领导指示,专门为她制订培养方案。她自己也努力学好高等数学等课程,并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毕业后风向已变,以干部知识化为名撤销了副省级职位,到基层锻炼,担任副县长。其实她在 58 年 18 岁时就当了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随后不久就已经当了县长。她在副县长任上患了癌症,并牺牲在抗洪第一线。生前上书中央领导,为工农兵大学生张目,并建议高中毕业社会实践一年后再高考读大学。生活方面没有写,保持领导干部的神秘感。 尽管作者声称是客观记录,其实还是愤愤不平,因为昔日的娇子,“工农兵大学生”,后来竟成为一个负面的标签。作者反复声称,“这一拨儿的同学,也像任何一群从一个宏大符号下解放出来的个体一样,仅仅作为鲜活的个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以 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其中有辉煌、有洒脱,也有艰辛。 (p. 258) ” “一个个当初或宏大或渺小的词语标签,注定要被活在当下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用奋斗来证明自我的个人所取代。 (p. 267) ” 作者的看法当然也有道理。另一方面,教育有甄别功能,甄别就是贴标签。有了标签,能提高效率。标签无处不在。过去有工农兵大学生,现在有非 985 非 211 本科生等。当然,在理想情况下,标签不应是最后的结果,而只是种举证责任的归宿。如果被贴有负面标签,需要自己来提供证据,证明这个标签不适合;如果是正面标签,就有正面的评价,除非有相反的证据。现实与理想还是有些差距,但标签的结果并非不可更改。 小说总体上有些纪实风格,像新闻调查或人物特写,语言比较平淡。人物形象有些单薄。可读性与文学性都与《黄花堆积》相去甚远。对过去时代的解读也没有特别之处。主要就是作者态度真诚,属于不平则鸣。当然,真诚未必正确,更未必有洞察力。 作者王金昌 1954 年出生于河北成安。河北大学毕业。主要从事行政和商务工作,似颇有建树。也写小说和散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 — 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3D电影《碟中谍6》
Mech 2018-9-26 11:57
前些天,去看 3D 电影《碟中谍 6 :全面瓦解 (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 》。英语对白,有汉译字幕。 这个《碟中谍》系列,我从 1 到 4 都与女儿一起在家里看过。最早拍的在二十多年前了,主演 Tom Cruise 那时三十出头,真是帅哥。印象最深的是《碟中谍 3 》, Maggie Q 演女二号,但很抢镜。从《碟中谍 4 》起有了副标题。《碟中谍 6 》开始,与前面的关联密切了,正好我《碟中谍 5 》没有看过。 与多数动作片类似,这种电影,看的时候很热闹,悬念很强。当然,第一原理是主角不死。其他人生死都在未定之数。情节很刺激,但并非都经得起推敲。看过后也就忘记了。 《碟中谍 6 》比较值得思考的就是,为了救成千上万的人,牺牲一位无辜者是否可以?主人公 Ethan Hunt 的给出否定回答,这与通常理解的特工思维有些不同。生命的至高无上地位固然毋庸置疑,但特工需要权变。主人公最终的胜利给观众某种安慰。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或许真有些永恒的友谊、爱甚至正义。人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公理战胜强权,真能仁者无敌。 在《碟中谍 5 》中开始出现的叛逃特工组织 Syndicat ,或许受现实世界的 Edward Snowden 启示。这个“辛迪加”的名称也很有意思,本意是种统一订货出货的寡头联盟性质垄断组织。 《碟中谍 6 》中男主人公的格斗能力并没有太大优势,甚至不如反派。随着 Tom Cruise 老去,是否还能有《碟中谍 7 》已成问题。当然,女主还在,应该有续集。只是就算有,也未必能在大陆公演,或许其中的对手不在是 Syndicat ,而是大陆特工。这取决于制片商在美国国内票房和国际票房之间的权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7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原燕京大学博雅塔
热度 2 Mech 2018-9-20 16:53
1924 年,燕京大学校园需要一座水塔。为与未名湖景区协调,采用古塔形式。仿造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用辽代密檐砖塔样式修建,其实是钢筋水泥结构。内部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该塔主要是由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雅 ( 居住在美国 ) 捐资兴建,故被命名为“ 博雅塔 ”。让不明真相的人感觉与博雅教育有些关系。 在我看来,虽然从历史上看博雅塔与博雅教育没有关联,但博雅塔也确实能体现了当代博雅 ( 通识 ) 教育的精髓,实用之物的无用之用。因此成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非偶然。当然,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或者别有解释。实用之物的无用之用,其实也应该是数学、力学这类学科教学的追求,“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 《礼记·中庸》 ) ”。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拍摄几张照片。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529 次阅读|7 个评论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孔颜乐处
热度 2 Mech 2018-9-15 09:18
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onlinear Dynamics Conference, NODYCON2019) 将于 2019 年 2 月 17 至 20 日 ( 正月十三到十六 ) 在罗马第一大学举行。该会议可以视为 Nonlinear Dynamics 创刊主编 A. H. Nayfeh 教授在 1986 年创立的系列会议非线性振动、稳定性和结构动力学会议 (Nonlinear Vibrations,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Structures Conference, NVSDSC) 的再版。过去的系列会议 NVSDSC 每两年在 Virginia Tech 所在的小镇 Blackburg 举行。 2012 年,我在多伦多申请美国签证去参加第 9 届会议,并做报告。当时会议规模比较小,只有几十个报告,还不分组。夜里在 Blackburg 散步还迷了路,好不容易才回宾馆。 NODYCON2019 由继任 Nayfeh 教授担任 Nonlinear Dynamics 主编的 W. Lacarbonara 担任主席。会议将有三位来自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杰出学者的大会报告。胡海岩院士接受会议邀请,将做关于非线性动力学中的时滞的大会报告。沿袭 NVSDSC 系列会议传统,会议报告的全文将有机会被考虑在 Nonlinear Dynamics 的会议专辑 (Special Issue) 发表;审稿按期刊正常程序进行,但为加快审稿进程,审稿人将由参会者担任。与 NVSDSC 系列会议不同, Nonlinear Dynamics 的出版社 Springer 资助会议为参加会议的研究生设 Ali H. Nayfeh 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摘要截稿日期原定 9 月 14 日。虽然已经收到来自 40 多个国家的 240 多篇投稿,超过会议期待的 200 人规模。考虑到有些投稿人未必能注册,而且一人有投稿 2-3 篇的情况,决定截止日期推迟两周,到 9 月 28 日。主席称, all the great minds of non-linear dynamic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submitted papers and committed to attend NODYCON。 会议网站链接, NODYCON2019 。 罗马曾是世界的中心,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肇始于雅典的希腊罗马文明和肇始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文明,都在罗马集大成,理性和信仰相映成辉。罗马也是多部经典电影的外景地,如《罗马假日》和《达芬奇密码》等。我在 2015 年到佛罗伦萨参加会议时,曾在罗马中转,留下难忘印象,《 罗马行 2015 博文汇总 》。 会场所在罗马第一大学工学院校区位于罗马市区,在大竞技场旁。 Lacarbonara 教授的办公室对着一个古罗马图书馆遗址,也可以看见大竞技场。我在访问期间的办公室可遥望圣母大殿钟楼,圣母大殿是罗马天主教四座特级圣殿之一。窗口望出去如下图 过去读书人说到“孔颜乐处”,通常指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述而》 ) ”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论语·雍也》 ) ”。在我看来,或许还要算上周游列国,见到各种人包括南子。当代大学教师的“孔颜乐处”,既包括在出租房内读文献推公式写论文拟本子,也包括交流访学,到精彩的地方和会有趣的人。例如,去参加首届非线性动力学国际会议。 附: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4240 次阅读|9 个评论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热度 2 Mech 2018-9-10 09:06
晓风的《弦歌》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由四篇分别发表的中篇小说构成,《开局》发表于《十月》 2013 年第 5 期,《岗位》发表于《江南》 2013 年第 6 期,《职称》发表于《中国作家》 2013 年第 3 期,《第三种人》发表于《当代》 2013 年第 4 期并转载于《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8 期。故事都发生在位于国际旅游城市也是江南名城 ( 白居易和苏东坡当过市长,无疑就是杭州了 ) 的东海大学 ( 浙江大学? ) ,时间没有明确,但从小说提到“中国梦”流行和三年前搞教师“分流”推断是在 2013 年。虽然是几部中篇的组合,实在是少见的优秀学界小说。 《开局》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可以作为文科青年教师大学职场指南。首先是 求职关 。主人公金渊明在北京的北华大学读的硕士和博士,导师是年过五十的美女教授赵若芷。她不是顶尖人物,却也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读书期间推荐他发表不少论文。“普通刊物发文六篇,核心期刊发文三篇,一级期刊发文两篇。 (p. 36) ”东海大学到北京招聘,文科本来只招领军人才,但看他论文多就留下了简历。到校拜访钱南邨院长时送些土特产。面试太紧张发挥失常,在五人中排第四。钱院长告诉他,除非问学校再要个指标,否则不可能录用他。正巧人事副校长朱玉鹤与他导师是大学同学似乎还曾有特殊关系,导师稍有勉强地出面求了朱校长,金渊明拿到了增加的指标,顺利入职,并有十万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是 教学关 。新人受照顾,仍要上两门课,周四学时。金口才不好,但认真备课。没有把握时,钱院长替他讲了第一课,并送他菊花茶,算是还礼。他观摩后总结了收获,“一是要有自己独到的读书心得;二是要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目标;三是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教学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所谓‘心中无我,而课中有我’也。 (p. 17) ”后来又旁听了本专业和公共课受欢迎教师的课,也听了本系两位普通教师的比较差的课。终于在评教中取得了中等偏上的分数。第三是 项目关 。社科项目限额申报,校内请校外专家筛选,出学校都很难。金渊明带着中华烟,以导师的名义去看望朱校长,谈了导师点点滴滴包括平日饮食起居和业余生活,朱校长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金说,“今年我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听说校内要先筛选,您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关心一下? (p. 31) ”措辞得体,也是跟导师学的。最后不仅学校顺利出线,而且也最终拿到基金,帮助文学院完成考核指标。第四是 论文关 。他写出论文投权威期刊《文学评论》,因为与院长讨论过几句,犹豫再三,把院长列为第一作者。但院长坚决拒绝署名。后来因为专家意见不统一,论文被退稿了。第五是 经济关 。每月工资加津贴到手不到四千,年底据说另有万元左右奖金,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的“重奖”也只有五千。租房有补贴每月一千五,一室一厅小套月房租一千八。另为给女友五百,给爷爷奶奶三百。第六是 情感关 。金渊明有女朋友姜群英,是博士期间同校思政专业硕士,即将毕业,正在联系到东海大学所在城市的高职任教。但金渊明入职时一见钟情迷上了师资科长牛津海归唐璜。“五一”与高聚会滚床单时想的却是唐。他给唐电邮发去两首诗表示赞美,没有回复。当面问,唐说不知道写给她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可以请她在哈佛工作的男友帮忙看看。金知难而退。后来唐璜男友海归,结婚时还送他喜糖。作者毕竟是成功的学者,上述指南写得挺到位。 《岗位》写学校里一对青年夫妻在学校岗位晋升和轮换中的努力和结果,也有一定学界职场指南的作用。 35 岁沈健行和 33 岁的周冰如夫妻,结婚七年,女儿六岁。 26 岁时沈健行硕士毕业留经济学院当助教,做 MBA 班的班主任,坚持原则不受学员摆布,不受欢迎,但正好考取陆淳品教授的在职博士生,换了其他人。 30 岁时获得博士学位, 32 岁任副教授四岗。争取晋升副教授六岗。他导师很有影响力,也建议他逐一拜访另外八位有投票权的院聘任委员会委员。他与妻子商量后送每人一箱价值五百元的进口车厘子,《开局》中的金博士开会时坐在沈身边还不认识这种水果。送出四箱后,但有人匿名举报他学术不端而且与 MBA 女生有行为不端,前者事出有因,后者完全诬陷。已经拜访过的都不愿意见他,后来有三位在办公室见了他。另外四人有两人在家里见他,另外两人就只在办公室见。车厘子也不敢送了。讨论时,导师力挺沈健行,其他委员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投票结果只有 4 票,没有到三分之二,只晋升一级。导师也反省自己,“别以为你可以只手遮天,人家其实并不买账! (p. 144) ”顺便一提,评审有倾向性时,慷慨陈词的支持意义不大,姿态要低,身段要软,审时度势,若不能以协商争取共识,还可以提问引导其他委员,这样才有可能成功。事实上,经济学院没有人晋升两级,也没有人被降两级。周冰如 24 岁本科毕业时放弃保研任校办行政秘书,联系科研副校长王畅,因酒量大而表现出色,鞍前马后下基层跑京城。 27 岁时担任校办接待科科长。 30 岁时离开节奏太快的校办岗位到宣传部任新闻科科长,虽然是学新闻出身,但为维护学校形象也劳心劳力。转岗的目标是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周冰如谒见了组织部夏部长,遇到现在已经分管人事而且有望晋升院士的王校长,王校长也是她个人的偶像。在王校长干预下,周成功转岗组织部。岗位的另一方面,还有家庭中的责任。沈的母亲轻度老年痴呆,在几个儿子家轮住,正住在他家,大小便不能完全自理,又无法接受保姆或钟点工,自己在家满脸落寞地等儿子归来。周在宣传科时,有突发事件,两人都不能及时接女儿,幼儿园老师很不高兴。四箱没有送出去的车厘子,给老师送去一箱。小说还写到经济学家与官员、老板、记者打交道的见闻。导师说,“学界也是江湖啊!江湖险恶,还得自尊自重! (p. 108) ”沈健行理解为,“导师告诫自己‘自尊自重’,是要他自己行走江湖时,不要丢了学者尊严和文人本色,粘上太多的江湖味和江湖气,但要完全屏蔽江湖气,又谈何容易啊!即使以同门师兄弟而言,会聚在导师的大旗下,互为犄角,此呼彼应,摆开一字长蛇阵,攻城略地,无往不胜,这……这……这难度不也是一种江湖习气吗? (p. 108) ” 《职称》其实是男主人公放弃争取职称的心路历程,男主人公为 教古汉语的校园讲课明星张有忌 , 也是《开局》中提到的本专业教学优秀者。 46 岁的张有忌在八年前晋升了副教授,两年前申报教授没有成功。按照学校的规则,有两次申报教授的机会,如果都没有通过,就要走人了。他的强项是上课,“课上一涉及自己热爱且熟悉的领域,……完全可以用‘口若悬河’、‘挥洒自如’、‘妙语连珠’来形容。从学生 ( 尤其是女学生 ) 赞赏甚至有些爱慕的眼神中,他赢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p. 152) ”弱项是科研成果弱,因为教学占用时间多、不愿意粗制滥造、在一级期刊和权威期刊上发表困难。我插一句,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接受,但没有发表好的论文本质上还是对所研究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他处于两难境地。申报教授,不成功就要走人。不申报,只能是副教授,不仅在学校里和社会上不受重视,在家里也被儿子和妻子瞧不起。与儿子关系不融洽,在成人礼上代表家长发言,对他精心准备的发言,儿子跟其母亲当他面评价道,“真酸!……听老爸的口吻就像个成功人士,可他一个副教授,算什么成功人士呢? (p. 171) ”妻子是英语的同届学同学,本科留校工作。“她曾听到几个处长、部长在一起议论学者:‘那些学者,只不过‘术业有专攻’而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他们固然驾轻就熟;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他们就有些弱智了,有的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白痴’ (p. 178) ”后来下海。三年后,收入就是张有忌的三倍不止,在家里也居于支配地位。更有洋老板不断追求,“成为不想出墙而终于出墙的‘红杏’ (p. 186) ”张有忌准备与妻子商量是否申报教授职称的当晚,妻子很晚才由洋老板送回家,他愤而离家出走,没有谈成。当然,校园明星也不乏追星的女生。留校三年时,就有江南水乡的美女追求他。当下也有过去课上的学生现在的研究生宋伊伊感觉他婚姻出了问题,想做他的红颜知己。宋父亲是成功商人,所以对一般成功人士并不看好。在她眼中,他“有许多成功人士所没有的真与善 (p. 213) ”。张又不想与她有任何超越师生之外的关系。张有忌也想与师长讨论。博士生导师李乾坤是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国家教学名师,“三分之一在校内,三分之一在校外,三分之一在国外、他已经很少给本科生上课了,偶尔开始一两个讲座。 (p. 190) ”但他与导师关系有些疏离,“学术上的差距,使他对李教授不仅有高山仰止之情,还多少有些敬畏。 (p. 191) ”他的硕士导师是《开局》中曾经出场过的人事副校长朱玉鹤,关系很融洽,他去找朱校长说说内心的纠结。朱校长反而向他大吐苦水。“学校领导层面现在压力大啊!大到你们难以想象的程度。和我们承受的压力相比,你们感受到的那丁点考核的压力又算什么呢? (p. 197) ”“许多学者久居书斋,不涉世事,想当然应该如何如何,动不动就对我们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其实,有些东西理论上说说可以,实践中则是行不通的。 (p. 199) ”朱校长其实知道张有忌找他的目的,也很欣赏他,但觉得实在帮不上忙。他的纠结以种很意外的方式解决了。他当班主任的班上,有个学生因失恋出走有可能自杀,大家忙活着找回这个学生,就过了申报的时限。最后,张有忌在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评选中获得第三名。宋伊伊登台唱歌,给他献花。他随后打算向校长建言。不管怎样,他已经不为职称纠结了。故事也突出了现代大学的氛围,“为读书而读书的日子似乎一去不返了。 (p. 149)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状态,那叫‘慵懒’,甚至可以叫‘堕落’,属于典型的虚度年华、自毁前程。 (p. 150) ”这个故事总体上是以抨击时弊的方式流于俗套,我个人觉得全书中最弱的一篇,但恰是这个中篇获了奖。当然,故事的寓意确实有一定普适性和预见性。教学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能有鲜花和掌声,但职称困难;或许能有美少女芳心暗许,但可能缺少家庭成员的长久尊重。 《第三种人》讲了高校中几位女博士的故事,主要是情场故事。女一号是 41 岁的冻龄美女,哈佛博士化学教授陈焉,在《岗位》中出场过的王畅副校长的妻子,女博士联谊会 ( 俗称第三种人俱乐部 ) 的发起人和召集人,俱乐部核心人物是七朵金花。除陈焉外,最先出场的是 45 岁的数学教授梅高风,她所嫁非人自杀了。丈夫田宇是她大学同学,读书时对她体贴入微,赢得芳心。但业务能力平庸,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梅高凤是本校博士,虽然一度是学术明星,但专业上遇到瓶颈,想定岗二级教授也无把握。导师白院士说她,“对自己要求太高,对家人也要求太高。 (p. 262) ”她在家与丈夫无话可说,丈夫怀疑她与所推崇的一位中年成功学者有私情。他在酒后说出他的怀疑,还强暴了她,从此两人分床。丈夫以自渎解决需求又被她撞到,给儿子留下遗书就以白练自缢。随后出场的刚过 40 岁的新闻系教授许彤彤,她所爱非人,一直单身。本科时就喜欢后来的研究生导师赵庭松。他在文革落难时被农村姑娘张玉兰 ( 有时写成张红兰,推测是同一个人 ) 周到照料。绝望投河时,被悄悄跟着的张救下,两人结婚,生了儿子。恢复高考后,赵读大学,毕业留校,把妻子儿子接来。许彤彤博士毕业留校。师母肝癌,临终前,丈夫不顾她反对,承诺“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导师承认许是他真心喜欢的女人,但还是无法再接受任何女人。导师一直单身,许彤彤也一直单身。虽然写那诗句的元稹不仅续弦而且还纳妾。中文系女博士李怀壁,才华出众,性格张扬,经常让人难堪, 30 多岁,尚无男友。也是 30 多岁的吴瑕,在大学中有恋爱但无结果。正在与一位离异孩子归前妻的处长交往。初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她从中看到了杨处长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的巨大含金量,以及它与婚后的优裕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p. 287) ”第二次见面是与几个女博士一起吃饭,感觉就不太好了。处长随意言谈中“有些自骄身份的意味了,敏感的女博士们顿觉原来人家和咱有着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的差别。 (p. 288) ”催老板快上菜时,“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满嘴都是威胁的口吻,不自觉地流露出渗透在骨子里的官气和霸气,让过惯了平民生活并认同平等观念的女博士们感到很不舒服。 (p. 289) ”两人关系的走向就在未定之数了。“很善良,很单纯,很容易感动,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相信别人 (p.290) ”的何丽娜从大学开始就总是上当受骗,正在“姐弟恋”,对方是小她八岁又高又帅的博士生,还是她专业课班上的学生。女博士们和她父母都表示反对,她仍坚持,但也慢慢发现男博士生对他不如开始时用心,两人关系的走向与归宿有了疑虑。只有许梓涵,丈夫是本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知名度不高,但对她很好。最后陈焉的事情让整个故事更有波澜。她心血来潮到丈夫办公室去看他,发现俱乐部成员秦璐璐在房间里,而且床上有压痕。后来丈夫向她表示爱意并给她解释,虽然秦才貌都远不及她,“她的温柔,她的细腻,她的善解人意,以及他对我的浸透了骨髓的崇拜 (p. 310) ”吸引了他,不过他们谈话不仅没有性,也没有情,只是对红颜知己精神的放松。如果她介意,也可以只保持工作关系。床上的痕迹只是他头晕休息。陈焉也反省自己不够体贴入微,还有些小小的任性。但两人关系何去何从,还拿不定主意。故事引人入胜,但总体上仍限于男性视角,与《鱼肠剑》那种写女博士情感的小说比较,差别还是很大。 前面说该书是优秀的学界小说,尤其体现在前两个故事,主要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地描述了校园职场的现实。作者行文心平气和,而且点到为止,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成功学者和教师,也有在校级行政和党务管理岗位工作的经历。 需要强调,我完全不赞成《职称》主人公看法,“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肯定,这才是最重要的! (p. 232)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成长,这要在 10 年 20 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出。至于学生在校园时的主观肯定,不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在现代大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基于反映其业务能力和素质的研究产出和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是反映其愿望和动机的教学投入。从培养人的角度,前者对学生更有帮助。小说没有明说但也暗示的事实,学术水平如何,同行甚至同事其实都是心知肚明,这个与学生如何评价完全没有关系。 《弦歌》的标题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似乎是种很理想的教学状态。作者也写在书前的扉页上。不过,作者没有说的是,《庄子·渔父》中,孔子受到渔父的教训,“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用现代的话说,几近于无照执教甚至非法办学。 作者晓风,本名肖瑞峰, 1956 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人。 1984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同年分配至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7 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 年晋升为教授,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6 年起任杭州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兼任国家中文教学基地及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 1999 年起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2000 年起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教学、实验室与设备、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5 年起分管人事、教学、成人教育、体育军训等工作。 2006 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10 年起改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党校、老干部和工会、教代会工作,并受校长委托负责离退休工作。 2016 年卸任,享受本科高校正职待遇。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82 次阅读|4 个评论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Mech 2018-9-1 08:44
王曦昌的小说《紫色学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1999 出版。小说有略过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写 1973 年到 1976 年的工农兵大学生生活。其余部分写同学在 1988 年重新聚会后的发展。故事发生于东北某省城的 S 大学,推测就是东北师范大学了。作者标注“一九九八年一月至五月三稿于长春”。作者后记中自述,初稿完成于 1991 年,篇幅介于中篇和长篇之间; 1996 年同学聚会后一气改定。 该书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有 20 年左右,作者充分应用了“后发优势”,可以在写作时回头看。以后要说的《工农兵大学生》也是如此。当然,并非都如此,前面说过的《 黄花堆积 》虽然出版更晚,但完全没有涉及后来的信息。小说通过一个班级展示了几位工农兵大学生的性格和命运。这些来自工农兵的大学生,经历了批林批孔、农场学农、评《水浒》批宋江、开门办学、丙辰清明等历史事件。既有校园中常见的读书学习、谈情说爱、同学竞争、毕业分配等,也有当时特有的学生举报教师等。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成,叙述者为卓夫,也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是来自农村的学员,但有写作才能,读书期间就发表过小说,也发表过批判宋江的文章。可能是由于才华出众,受女生喜爱。一直与漂亮多才多艺但被认为落后的同学梅洁有特殊关系,但没有明确为恋爱关系。非常革命的班团支部书记何立敏也委婉地表示过爱意。第一批工农兵学员留校的宣传组长仲少宜当面表达喜欢他。工宣队长胡文奎的女儿也要以身相许,并答应毕业留校或留省城。这简直像金庸笔下的男主人公,众多美女暗送秋波。这种写法似乎彰显着小说的主观性。他拒绝胡女后因胡反对没有能去北京,回到了原地区。 1988 年才调回省城,担任杂志编辑。此时已经结婚但夫妻感情不好,只是为了孩子没有离婚。他重新联系梅洁,两人有些暧昧关系。 从与男主人公还是叙述者关系密切程度看,女主人公无疑是梅洁了。梅洁出身家庭没有说,但从她生活习惯如吃零食早上喝奶粉或麦乳精等看,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性格阳光,文艺体育都擅长。入学不久,就因为随手丢掉了食堂变质的发糕被开了现场会。后来又偷偷把室友的粪筐压上石头扔入河里。毕业时相信外语系帅哥的话,以为结婚后能调入北京,与他结婚。但帅哥并没有兑现诺言,反而另寻新欢。两人离婚。她又嫁给大学期间就追求他的同学康健,一年后又离婚。见到卓夫,旧情复燃,或许本来就一直没有熄灭,但卓舍不得孩子不愿离婚。康健官场得意,想复婚,并答应帮她上正教授。她没有同意,因为汲取过去教训,“以前吃亏就吃亏在把爱情和事业、前程联系得太密切了,所以,我在爱情上得到的只能是苦果。 (p.291) ”从常理推测,她的生活状态不应该这样功利。后来出国,在国外大学任教。顺便一提,写工农兵大学生,如果不说到国外当教授,好像就不足以渲染水平之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形象是团支部书记何立敏。她是返乡青年,以在家庭内部搞阶级斗争闻名。上大学后,不仅是班级团支部书记,而且是系团总支副书记,校团委委员。但给人感觉她总是用力过猛。同学乱扔粮食可以批判,但把已经扔进洗碗池又捡回的发糕,在批判会上自己吃下去证明没有变质,实在是过分了。大学毕业时去了农村,而且嫁给了残疾农民。古人所谓,“外有余必中不足”。后来她自己承认,“当时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想一鸣惊人,爆个冷门。 …… 用我的灵魂和肉体压的是政治赌注,但很快被现实证明,我输得太惨了,不仅老本输光了,整个人都搭进去了。 (p. 308) ”与丈夫离婚后,辗转新疆海南。后来竟成了所谓神奇功的信徒,回到 S 省办神奇功辅导站,成了“何仙姑”。后来遇歹徒袭击,重伤不治身亡。小说还写了另一位投机者。当年批林批孔反走后门时,干部子弟文子丰暴露了父母托人入学的情况,并不顾家庭反对,坚决退学。当时也上了省报。但后来很不得志。靠同学帮忙,稍有好转。他自己反思,“我这些年的路,全是让我自个儿走歪了,咱们念书的时候,我一心想出名,想干一番大事业,一个跟头折到农村去了,不挣工资挣工分,还美其名曰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做反潮流的英雄,结果怎样?真是露多大的脸,现多大的眼。 (p. 308) ” 虽然是工农兵大学生,也是摆脱过去社会关系的机会。欧阳明本与支书女儿韶桂花恋爱,借助书记的力量被推荐进大学。在大学里,与漂亮有风度的同学伊娜谈恋爱。也对欧阳明有意的女同学罗兰把消息透露给韶。欧阳在伊娜逼迫下,不得不与韶摊牌,中止恋爱关系。韶到学校大闹,两人不得不中断关系。读大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就是在文革中,也是如此。 88 年,欧阳明在当了省委党校的副教授,有三室一厅 90 多平的房子,娶了伊娜。罗兰毕业时去了西藏,官至处级。婚姻不成功,已经与丈夫分居,说仍爱着欧阳明。 小说也没有回避时代给学员的伤痕。首届工农兵大学生仲少宜出生于上海晚报编辑家庭,父亲受冲击自杀,母亲受刺激得精神病也自杀。她到东北偏远山区集体户插队,被造反派头头强奸。毕业后留校工作,与学校一把手军代表朱向东保持性关系。主人公同届的学员周继红,入学一直带着粪筐拣粪,直到粪筐丢失。她是与贫下中农划等号的先进典型,但也平易近人,只是似乎一直忧心忡忡。同学白梦启追求她,两人关系稳定。后来周继红投河自杀了。她留下的日记揭开谜底。原来在大学拣粪是朱向东的创意和暗示。在农村时她被一个娶不到媳妇的老光棍强奸,那人又追到学校继续蹂躏她,并索要现金。她因此怀孕并打胎。自觉无颜活在世上,就寻了短见。 主人公同学中也是人才辈出,特别在政界。他的同学也是情敌康健,善于收集情报,有小福尔摩斯之称;当年就是靠此法宝迫使基层推荐。在即将升副厅级时还给主人公妻子写匿名信,让她去捉奸;小说结束时已经是副省级领导,而且仍有上升空间。当时策划竞选班长当未获胜的周国治,在 86 年当了县长。朴素诚恳、学习刻苦的高干子弟白梦启,在军队当了少将师政委。班长庄则生留校当辅导员,后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当了副教授。毕业时走后门留校的谷云娜连续几年报考硕士生,在 81 年考取, 85 年拿到硕士学位,继续攻读博士生。 当年在学校时,这些学员喜欢当干部的多。其原因两方面。其一,“当官有些像抽大烟土,抽上几口就上瘾,一旦上瘾就丢不下,一旦丢下就浑身哪儿都难受。所以这些当过干部的学员,大都喜欢出头露面,喜欢张罗事情,喜欢在众人面前讲话,喜欢让别人尊重自己,围着自己转,喜欢发号施令,所以,也就想当学员干部。 (p.76) ”其二,“在学校想表现突出,给老师、系、校领导打下个好烙印,不当学员干部就很少有发挥或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果自己的能耐显露不出来,在毕业时想留校或分配到好一点的单位就难,现在在学校能当上学员干部,毕业后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弄个好位置,这是一条实现未来理想与愿望的捷径。 (p.76) ”作者在后记中分析,工农兵学员长于仕途。“工农兵学员一般都能吃苦,工作卖力,上进心强,总是自强不息。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这些人高科研、搞业务很难成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但一旦从政,大都得心应手,不仅能得到群众拥护,领导赏识,而且总有升迁的机会,中途跌倒是极少的。在政治场合竞争中,他们往往是胜利者。 (p.338) ” 我个人阅读时略觉怀疑和遗憾的是,在作者笔下,所有的工农兵大学生,居然没有一个,是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真诚信仰者。当时的积极人物,要么是投机,要么是不得已。另外,多数工农兵大学生婚姻都不幸福。我没有看过相关资料,不知道这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 作者王曦昌, 1951 年出生于吉林。 1976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乡、县政府工作。 1986 年河北大学“中西艺术审美比较研究班” 结业, 1988 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四期文学创作进修班结业。 1985 年起从事编辑工作,历任《东北文学》月刊副主编、《小说月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1996 年转入出版社工作,先后在吉林文史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供职,历任室主任、《中学生文史参考》、《小学时代》和《汉字大王》月刊主编等。 2007 年起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教授。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 — 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中窥豹的误解--听狄更斯小说随感
Mech 2018-8-26 20:02
听了狄更斯三部最重要的小说, David Copperfield , A Tale of Two Cities 和 Great Expectations 。想到最初对狄更斯的误解,由于无知的误解。 最初读的狄更斯小说是《董贝父子》,当时应该还在读中学,甚至是初中,在《世界文学》还是什么其他期刊上读到, 篇幅近 中篇的。印象很深的是人情的淡漠和金钱的力量,感觉狄更斯技止于此。很长时间没有再看他的小说。直到大学时,读了他的两卷汉译本的《匹克威克外传》,完全有不同的感受,世事洞明,语言幽默,确实是大家。 狄更斯其实是社会批评家,毕竟任何社会都有问题。但同时,我觉得他并没有否定他所处时代的合理性。 David Copperfield 的主人公大卫,就是凭着正直、善良、勤奋,从极其困顿的童年起步,成为生活舒适有保障的作家,并找到自己的真爱。局部未必能反映整体,如果只看大卫的童年,会感觉世界如此悲惨;只看他的第一次婚姻,也觉得命运如此弄人。但纵观其一生,就会觉得命运在大体上不失公平。当然,局部不能推断整体,也意味着不能用大卫个人的人生判断世界。 Great Expectations 更为复杂。 整体也不能推断部分。 A Tale of Two Cities 所写的时代,风起云涌,长期的积怨燃烧成仇恨的怒火。即便如此,仍然有人愿意为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谓管中窥豹、一叶知秋等,都是艺术,并非人人所能掌握。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帽子”系列谈:美国
热度 3 Mech 2018-8-23 11:12
既然“帽子”有学界需要的“标签”的功能,就不应该只存在于中国学术界,而应该是成熟学界的普遍现实。事实上,以“帽子”的形式对学术人员进行甄别在学界成熟的国家都有。这里仅以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最发达的美国为例。 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分散化。除了总统科学奖和技术奖等之外,联邦政府层面上的奖励确实比较少。美国的“帽子”形式包括联邦跨学科的顶层,以及顶层下的条块。条的方面,相关学科的各大学会,如机械工程的 ASME ,土木工程的 ASCE ,电气工程的 IEEE ,数学的 AMS 和 SAIM ,物理的 APS 和 AIP 等。块的方面,各所大学,可能还有个别州。 顶层“帽子“有文理院 AAAS 、科学院 NAS 和工程院 NAE 院士。数量远大于中国的院士,同行推荐审议产生。费曼自传中说他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院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讨论谁当院士,他认为很无聊。这固然是他牛人任性,但世俗些看,他已经有诺贝尔奖这种超级帽子了,自然不介意院士这种凡人眼中的高级帽子。 专业领域是各大学会的各种人物奖或成就奖 ( 严格而论这可以不算帽子 ) 以及会士 (Fellow) 。会士通常要先当会员交会费若干年,然后由两名会士提名。有些学会甚至若干名会员就可以提名。最终由该学会某个学科范围内的全体会士审议通过。 各大学的帽子包括冠名教授、讲席教授和杰出教授等,叫法不同。从经济而论,这可能是最实惠的帽子。这种学校帽子其实是种工作岗位,与薪酬挂钩,通常由学校或者学院聘任。这既是校方对教授履职的认可与肯定,也是校方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实验室面积、启动经费、年薪等条件外,还可以加顶冠名教授等的帽子。冠名教授也是学校吸引捐款的一种方式。有人捐款盖栋楼,有人捐款设立一个教席。 个人从传闻感觉,不是基于扎实的研究,美国“帽子”产生的程序远比中国的简略。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俱乐部文化,学会的奖励和 Fellow 遴选,甚至也包括院士遴选,彼此的熟悉和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熟悉包括但不限于人的熟悉,还有工作的熟悉。为让人们了解,发论文和作报告都是基本功。 Fellow 的提名未必是小同行 Fellow ,也可能是研究领域差别比较大的系里同事。也有个别学者因为非专业的因素,被科学院或工程院拒之门外。总体上,院士和 Fellows 的水平都很高,但也不能排除水平超过入选者中位线的学者没有入选。因此,美国“帽子”的甄别功能或许略弱于中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感觉至少院士这个层面,帽子的含金量在美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州和比较薄弱的学校。当然,这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不管从何种角度说,那种认为美国没有“帽子”看法是对美国学界的误解,虽然在“帽子”的形式和作用上与中国都有一定差别。中美之间的“帽子”的差异固然耐人寻味,但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都有“帽子”。 “帽子”系列谈已贴博文 “帽子”系列谈:从前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929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Mech 2018-8-16 09:54
《黄花堆积》是马以鑫自传性的“红黄蓝三部曲”中的一部。这三部曲中,最晚出版的《红潮滚滚》写初中生 ( 基于作者 65-69 年敬业中学的经历 ) 、最早出版的《蓝天浮云》写黑龙江的农场生活 ( 基于作者 69-73 年嫩江农场的生活 ) ,中间一部就是《黄花堆积》,写上海华海大学的工农兵学院 ( 基于作者 73-76 年上海师范大学求学的经历 ) 。标题取自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或许是隐喻工农兵大学生成了昨日黄花? 作者在小说中化身李大林。他由于招生老师的关照,多少有些侥幸地从东北农场进入华海大学 ( 由原来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和上海教育学院合并而成,就是当时的上海师范大学 ) 学习。很快便在班级中以创作和大批判文章而成名,并当了校广播台的记者兼编辑。与同学们一起,共同经历了当时主要的重大事件。具体包括,游华立谈话 ( 我仿佛记得当年上海确实有位刘姓女大学生的谈话,但不如张铁生的信有影响 ) 的讨论,到上海火车站机务段开门办学写段史,批林批孔中与主张客观评价孔子的老教授上官鹏 ( 很有传统士大夫风范 ) 的交锋,参与班级帮助 ( 接近“批斗” ) 同学何鸣以及何鸣和同伴的报复,开门办学到水乡南浔以帮助理解《红楼梦》,邓小平复出及其整顿,电影《创业》及其评论风波,“以战斗任务进行教学”与工人师傅一起选住龚自珍诗文,周总理逝世及其悼念活动和受到的压制,到部队参加军事训练,毕业前新辅导员搞的“去西藏”闹剧。最终毕业分配去了上海工农教师进修学校。 在李大林的生活方面,在家庭中,与不欢迎他回上海的二弟关系恶化,到最后彻底翻脸大打出手。知青回城不受兄弟欢迎,是上海背景小说中常见的情节,简直成了套路。情感方面,与有些朦胧情愫的农场战友郑薇波 ( 或许在《蓝天白云》中有述,但我没有读 ) 彻底中断了关系。与在康平路 100 弄自己有房间的非同班女同学薛虹交往,互有好感,在“尾声”中两人明确牵手。 李大林可能不是出场最多的人物。真正贯穿全书的是同寝室的沈敏元。刚出场时,沈的形象不是很正面,祖父、父亲都是黑龙江漠河的干部,他也很有心机。祖父托关系送他上大学,并为了更好发展在到校前入了党。通过早到校和积极打扫卫生,当上了班级党小组长。他的人生理想是当干部和当大学教师,统一起来就是在大学里当干部。这只是个愿景。为实现这个愿景,“要有突出的业务水平,这才是立身之本。 (p. 66) ”“多读书吧,多写文章吧 (p. 66) ”。原来七十年代就有“写文章”的捷径,我八十年代留校当老师写论文也只是自娱自乐。他开始一心留在繁华的上海,特别是知道准右派教授的工资是他当干部的爷爷的四倍时,更有意留校。他精心选择了自己能掌控的班委会。他也开始刻苦读书。又想模仿《红与黑》中的于连,追求高干子弟薛虹,但没有成功。通过策划帮助 ( 其实近于批斗 ) 同学何鸣,相继担任系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主席,并增补为校党委委员。后来他想清楚,还是回到故乡有更好的发展,而且祖父给他介绍了省领导的漂亮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后来他女友参加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有一定危险,沈敏元赶去北京巩固了他们的关系。大概在他仕途的高峰,特别是他不想留在上海之后,他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作了许多好事,与李大林也是好朋友。本来李大林要分配到金山文化局,他帮忙总算当了高校教师。沈敏元这个人物很耐人寻味。现在人们也许将其归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与小说中的多少人物相比,无论是在内在品德和外在效果方面,他都很不错。说句题外的话,愚昧的害人主义和粗鄙的利己主义者大行其道的时候,“精致的利己主义”其实是股清流,是世界变得更好的希望所在。 在描写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写教师之间的矛盾与烦恼。有工宣队师傅之间的矛盾,工宣队师傅与教师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矛盾,各方又有相应的学生支持。很是复杂。政治斗争和争权夺势之外,甚至当时也有发表压力。大批判稿、通讯报道要见报,选编“法家”诗文要出版等。这些矛盾冲突造就了教师的鲜明形象。虽然时代不同,其实也有共性或类似的方面。小说中那些利用工宣队实现自己目的的教师,本质上与现在请院士背书差不多,都是借助权威,取得职业成功。 这也印证我的看法,大学教师职业从来没有与世无争的时候,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对这种竞争不敏感。这是由人性和大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人们尽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但不能因此否认风浪的存在。此外,有时候,有些争执没有必要,可以避免。“本来,有些微不足道,甚至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有了一些分歧而产生矛盾,甚至有了派系,结果是矛盾越积越深,派系越来越分明,到最后就弄得不可收拾了。 (p. 379) ”这些其实真正是学界小说的内容,只是那个时代太特殊,就不多记了。 阅读小说,可以体会所谓上海市民那种健全的日常理性。以毕业分配为例,正面的学工干部希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学生们都是从外地农村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最后还是要把他们送回农村 — 这又何必呢? (p. 372) ”在操作层面,“对待学生的毕业分配,关键是方案,也就是要力争最佳 — 不到外地、基本上就近,也就可以了。老实说,如果外地多、条件差的多,这个毕业分配的工作就相当难做,而且很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 (p. 372) ”很多人所诟病的上海人歧视外地人。作为新到上海的外地人,我的理解,“外地人”是文化概念,而非地域概念。比说上海话更重要的是,有上海市民的日常理性。例如,小说中满口东北话的沈敏元,其实就有这种理性。所以,他就从来没有感受到五位上海室友的鄙视与歧视。 小说还有意无意地揭示了边缘人物的破坏性。教师、学生、工宣队师傅中都有那类边缘人物,生存困顿,心态失衡,梦想翻盘,急于求成,视野有限,资源匮乏,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害人害己。失败是通例,但偶尔成功,为害更大。难怪孔夫子都说,“无友不如己者 ( 《论语·学而》 ) ”。这只是点模糊的感受,还没有想清楚。更何况想清楚了,可能有些“政治不正确”,也不细说了。 小说结尾处的毕业分配真是触目惊心。多数学生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掌握中。辅导员换个人,命运就完全改变了。这其实也是当年所谓“毕业包分配”的真相。 小说中有些细致的景物描写。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史楼,还有古镇南浔的风光。读起来很亲切。 如果要说小说有什么不足,就是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 40 年前。这样理解历史,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我觉得多少有失大学教授的身份,哪怕只是并非以思辨见长的文学教授。此外,有个小小的叙事破绽。 170 页,上官鹏的妻子为粱彬,到 289 页,名字变成了陆瑶。小说中好像也没有说上官教授丧妻再娶,而且名字不同的两位夫人性格都是大家闺秀贤妻良母。 总体上,我觉得该书还是值得一读,尽管小说中的高校和现在的高校不可同日而语。在反映工农兵大学生时代的作品中,该书是我读过最好的小说。作者有长期在大学工作而对大学的体认,以真诚的态度再现那段历史,虽然在史识方面似乎有提高空间。 作者马以鑫, 1948 年生。在读初中时,就在 1965 年 11 月 30 日的《文汇报》上,以马捷为笔名,发表批判姚文元的文章《也谈 海瑞罢官 》。 1969 年到嫩江农场。后被调到场部文艺宣传队编编写写。 1973 年被录取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 1976 年毕业。后调入华东师范大学,曾任中文系副主任。退休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4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经》温习之《小雅》
Mech 2018-8-13 17:19
《小雅》据说是贵族间的交流,我觉得应该更广泛些,包括军人、低级公务员等,但仍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几近于周朝的红歌。周朝有些像古代欧洲的封建制,有中央和地方纵向的分权,因此主流歌曲中也有讽喻至少是牢骚的成分。 《小雅·黄鸟》应该是最早的“海归文学”。作者声称,“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要毅然回国了。并且列举了外邦人的三大罪状:其一,“此邦之人,不我肯榖。”其二,“此邦之人,不可与明。”其三,“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这就是海外生活的三个主要问题,经济困难,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有海归的前提是有移民,而移民所以存在,还是有地域差异。“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 《小雅·大东》 ) ” 社会中层的人,动辄得咎。因此用现在的活说,活得很累。凡事要特别小心。“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小雅·小旻》 )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 《小雅·小宛》 )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引用过。 社会中层的人,发牢骚也有相当的水平。对现实不满,“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 ( 《小雅·小旻》 ) ” 还有“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 《小雅·巷伯》 ) ”不理解的就是愚人。“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 《小雅·鸿雁》 ) ”至于进退之间的两难,是传统读书人千古的主题,至少开始于《诗》。“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 《小雅·雨无正》 ) ” 中上层人士的应酬酒宴,“厌厌夜饮,无醉无归。 ( 《小雅·湛露》 ) ”不喝醉还不好,“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小雅·宾之初筵》)”真是古已有之,于今尤盛。 《小雅》也有部分篇章状思念之情。比较委婉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雅·采薇》 ) ”更直白些,“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能忘? ( 《小雅·隰桑》 ) ”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 《小雅·谷风》 ) ”虽然是说夫妻间的事情,其实也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出处是《小雅》。“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棠棣》)”“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雅·伐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小宛》)”“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小雅·采菽》)”。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总听说自己也喊的“万寿无疆”见于《诗》中多篇,例如《豳风·七月》和《小雅·南山有台》。 还有些名句被后来名人引用。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被曹操在《短歌行》中未说明出处的引用。我当时读还以为是曹操的原创,真是奸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辖》)”被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明出处引用。孔子的《论语》本身也多处引用《诗》。 比较《小雅》而言,《国风》属于草根文化。情感更真挚,语言更活泼,但思想内容相对简单。当年自己喜欢风花雪月的时候,对《国风》印象深。现在重读,反而对《小雅》更有共鸣。 《诗经》温习之《国风》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帽子”系列谈:从前
热度 10 Mech 2018-8-8 12:53
童话故事喜欢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这里要说的从前,就是没有“帽子”的年代,其实也算不上很久之前。 1980 年我读大学时,还有 1984 年我留校当教师时,除了学部委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帽子。 什么时候开始有帽子,我不太清楚,毕竟那些离当年本科留校的青椒过于遥远。现在高校入职的青椒都有博士学位,职业规划清晰,知道各种“帽子”。非我们当时可比。 教书十来年后,我自己有两次被学校推荐去学校所属的冶金工业部争取当时的“帽子”。 1993 年申报“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 1995 年申报“冶金工业部跨世纪人才 ( 第三类 ) ”,都没有成功。但总算见过猪跑,虽然并没有吃到猪肉。 现在人们对“帽子”有许多诟病,自然不无道理。但若以为,取消了“帽子”,学界就人人平等,可以对所有学者实事求是地评价。那未免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 naïve 。通过“标签”快速识别,几乎是任何行业所必须的甄别机制。“帽子”只是“标签”需求的结果,而非原因。 如前所述,我自己经历过似乎没有“帽子”的年代。当时的学界也有“标签”,几乎是隐形的“帽子”。一种标签是年资职称,特别是开始时高级职称很稀缺。我本科就读的学校五十年代建校,在所属的冶金工业部是仅次于两所重点的第二档次的几所学校之一。我刚入学时,学校还没有正教授,全校只有 9 位副教授。估计那时候的一个正教授,起码相当于现在地方山河湖海级“帽子”。 如果说职称具有属地特性,全国性的“标签”就是学校名气。北大、清华的资深教授地位不亚于现在的院士,不管他们是不是当时的学部委员。交大、复旦的壮年教授博导,影响力也不亚于现在的杰青和长江。我的导师当年在上海交大当教授博导时不到五十岁,在学界影响力超过现在多数杰青和长江。 职称标签的问题是属地性,而学校名气的标签是有某种不确定性。名校和弱校都没有问题,但中间的学校比较模糊。还有种补充的标签是行政职务和学术兼职。行政职务指校长、副校长、处长、系主任等,开始还没有学院一级建制。学术兼职包括官方的专家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成员等,也有民间性质的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学报主编副主编等。 官方专家基本上反映了职称、学校名气和行政职务等因素,而且具有跨学科的可比较性,慢慢地成为最主要的“标签”。俨然是隐形的“帽子”。这些专家有现在某些人所期待的“帽子”改进方向,数量有限 ( 开始时地方不设学科评议组和课指委,只有国家层面上有 ) ,而且至少在早期基本上是被动“遴选”。 对甄别需求的这种解决方案,当然也有问题。论资排辈现象比较严重,年轻人话语权很小。只有“遴选”没有培养。最主要的是,不能有效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是激励的作用不够。有些像古代的“九品中正制”,不如“科举制”广开才路。人数太少也有其他问题,具体到高校某系,可能是行政领导、资深教授和官方专家集于一身,权力高度集中,诱发学霸出现。 或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了后来的人才计划,现在所谓“帽子”。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16047 次阅读|38 个评论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Mech 2018-8-6 20:45
李泊的《起步》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是描写工农兵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的小说。故事从男主人公 1972 年入学开始,到 1976 年他与女主人公登记结婚并新婚小别结束。 男主人公王南生的情感变化是小说的主线。王南生为高干 ( 副部级 ) 子弟,人帅气,又有才,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读书。他在入大学前已经有同样出生于高干家庭的女友黎小倩。她是王的妹妹的同学,比王小一岁,文革受冲击时患难之交。王南生主动写了求爱信。黎的父母恢复工作早,在国外当外交官。通过熟人让到延安下乡的黎小倩参军提干,军医大学毕业,调回北京。虽然王的父亲还在下放,没有出来工作,但他们的关系得到双方家长的同意。王到北京读书后,两人在周末见面。交往中,王发现了黎的肤浅和庸俗。“思想之贫乏,对于生活的浪漫,对于保姆、司机、工人那种傲慢,对于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天真,把这些堆积起来,她的美貌和温情还有什么价值呢? (p. 271) ”做过一下改变对方的尝试,如让她看自己的日记,希望更深入理解,但没有效果。最后,他主动中断了两人恋爱关系。这些或许是当年的主流价值观念,现在看来,不容易理解“浪漫”和“天真”怎么使“美貌和温情”没有了价值。 在还没有中断与黎小倩关系时,王南生开始对同学韩正娟有了好感。韩是他所在班级的党小组长,来自农村,入学前已经是公社党委委员,比王年长 3 岁。开始时对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娇生惯养的王南生有看法。他生活习惯与众不同。人家吃葡萄擦擦就吃,他要用洗衣粉洗过,再用清水洗。但她出于对同学的关心,对他也很照顾。后来看到王在学农和学工劳动中都表现突出,态度转为赞许。特别受党组织委托,检查了王的日记后,王不盲目从众,有独立思考,也让韩佩服。他们都比较成熟,有主见,在政治上有共鸣,关系愈发密切。在毕业前到中学实习时,王要求建立恋爱关系,但遭到韩拒绝。韩一直没有考虑结婚的事情,而且觉得他们缺乏感情基础,自己年龄大长得丑配不上王那种干部子弟。王锲而不舍,韩在与家里人商量后,同意了。两人后来又有些波折,最终得到双方家长同意,登记结婚。在王看来,“她的意志,她的品格,她的聪明干练都是熠熠发光的,无论今后的社会怎样变化这些美好的特质都不会改变。 (p.527) ” 应该说,这种情感描写比较俗套。当年的俗套是男女双方要有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然后才能有感情基础。这样就可以战胜一切历史形成的差别,和谐相处。这无疑低估了婚姻的复杂性。另一个俗套是把物质与精神对立起来,把外在美和内在美对立起来,往往是生活困难者、相貌平常者更高尚。这也是现实生活一种过于简化的模式。顺便一提,现在往往是相反的模式,所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丑人多作怪”,当然同样是过于简化。 有意思的是,日记在小说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王南生看来,“日记真好,它可以使他清楚地看到他的生活的足迹,使他立足于现实和过去的基础之上,更了解自己,更有自知之明,也使他看到他的将来,看到他的生命将换发出何等样的光彩来。理智的人,富于思考的人,都是以他自己为最知心的,谁也不能掌握他的一切,更不能代替他的思想。 (p. 252) ”。他希望与黎小倩有思想共鸣,就给她看日记。黎自己也开始写日记,但更暴露了肤浅,让王很失望。韩正娟看了王的日记,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交往后,有了矛盾,事后也是展示日记沟通。 除了感情的主线外,也有年轻人的成长与堕落。王南生的目标是在大学中入党。但与学生支部书记有些格格不入。书记是现在人们所谓的极左分子,至少是风派人物。王很快意识到,如果坚持自己的看法,就无法入党。为此他也很苦恼。韩正娟也发现有人打着“革命”的旗号谋求私利。“这种自私和落后一旦和‘革命’的名义结合起来,就能使世上的一切变得千倍的复杂和难以改变起来。难道革命是不能革除自私和落后,反倒是包藏和扩大这些吗? (p. 187) ”她给他支持,也给他帮助,但也是无力把他拉入党内。王对自己政治正确很满意,“他感到最多的,是他政治上的明智,和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p.459) ” 堕落的典型是王南生来自农村的室友。他入学便交入党申请,投合书记的胃口,率先入党。偷看王南生日记并举报。最后戏剧性地因流氓行为而身败名裂。他骚扰女同学,偷窥女生厕所,在偷窥女生澡堂时被捉。开除党籍、学籍,送返原籍。 另一位室友吴志强是位个人奋斗者。他也希望在大学期间入党,并希望留校。为此参加了大批判组。他也是奋发向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里,知识只能帮助人,不会成为人的累赘,只是在政治上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吴志强对自己约法三章:一、多买书,多看书,多钻研问题;二、超脱于现实矛盾,珍惜每一分钟时间;三、在沉默中取胜,沉默为金,能说为银。 (p. 297) ”他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只是在现有环境下设法改善自己的处境,而王南生等把自己的处境与更高层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其实各有其道理,王父亲后来出来工作,确实生活条件马上有很大改善。吴志强父母只是普通干部,不论哪派得势,对他影响其实并不大,他只是具体做事情的人。对人们不同的选择应该有平常心。有的人高风险高回报,有的人小本经营稳扎稳打。 小说反映了当年工农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是生活既单调又刻板,每天从早晨六点半开始就要被置于人为的不必要的约束之中,要精神抖擞地出早操,快速地洗漱吃饭,然后上课、学习,吃午饭,午休一小时或再多一点,但午休实际上几乎全被无尽的会议、谈话之类的社会活动占了,再是下午的学习,课外活动一小时,这一小时大都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吃晚饭和度过早就安排好的极少例外的被各种会议啦、集体活动啦、谈心啦等等填的满满的晚间,而这些活动能在九点半以前结束都是不多见的。 (p. 62) ”还有更辛苦的到农场劳动,下矿井劳动,到山西部队去学军,以及毕业前到公社中学的教学实习。 我读时感觉,高干子弟的境界真不是普通百姓所能理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觉得书中有句话很有道理,“凡是被崇敬的,必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凡是被钦佩的,必然具有超人的力量。 (p. 324) ”主人公似乎多少具备了超人的力量,而可望不可即了。书中另一句话也有道理,“多数人对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的软弱无力,造成了少数人成功的机会。 (p. 324) ”多数人可以软弱,但不要愚蠢,大可不必为了少数人的成功当炮灰。 该小说的可读性还可以,多数生活细节也可信。从小说看,当时的生活相对简单,这也在情理之中。社会越发展,选择越多,也就越复杂。小说也体现了发表时的所倡导的价值观,虽然未必完全是小说描写时代的现实情况。 作者的传记资料暂付阙如。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转折前的校园 — 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6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松江泡温泉
Mech 2018-8-5 19:30
近年对泡温泉有了兴趣,只要有机会,总是尝试一下。 那次去松江,有据说是上海周边唯一的温泉。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温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温度多高矿物质含量多少等。总体上温度偏低,因此可能还需要加热一下。 温泉池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暖房中。还有假山树木,温度高、中、低三个池子,位置也是高、中、低。想想很科学,高温池的水流到下面变成中温。风景不错,至少比许多动物园中的猴山要好。我简直都想拍照了,如果不是在温泉池中。 我只去过两次。每次都在热水池里静静地泡。坐在池边的台阶上,只露出头。觉得累了,就上去喝杯大麦茶,然后接着泡。边泡边胡思乱想,想过什么出来就不记得了。有时候手脚还在水中比划比划,做想象中的游泳状。 虽然泡时很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自得,其实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享受之处。泡过后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除了稍微有些疲惫。或许泡温泉就是典型的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Mech 2018-7-19 18:18
王新纪、陶正和田增翔的长篇小说《魂兮归来 ( 上、下册 )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是第一部描写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我在读大学时就看过,印象不深。在《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没有说到,因为忘记了。这次阅读,才想起原来看过了。该小说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三位作者合作,这或许也是“文革”中写作班子的流风余韵。小说写 1972 年秋到 1976 年清明期间工农兵大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也算是学界小说。故事发生在新华大学,其实是北京大学,其中的揽星湖就是未名湖。该小说对工农兵大学生的描写,既有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的鲜活,也难免有主题先行的时代局限。 小说以出版时的正统观点,反映了 72 年到 76 年时代风云下的校园。开始是所谓“整顿”,后来被批判为“右倾回潮”,然后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最后结束于天安门广场前的四五运动。整个故事还是有些俗套,就不细说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部教师和多数工农兵大学生都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所谓的“魂兮归来”。尽管四五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小说仍在充满希望中结束。结尾处写道,“一个变革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这些人已经敲响了它的大门。 (p. 936) ”这确实是已经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预言。小时写了大转折前的大学校园。 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女主人公梁晓茵的成长,从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成熟。她是文革中受冲击老干部梁牧的女儿,母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打死。父亲即将出来工作,她也得以到新华大学学习。开始有些郁郁寡欢,后来受同学老师的影响,稍微积极些,一度还发表了跟风性的小说,以母亲为原型写了走资派,受到父亲的批评。后来读书思考,参加劳动等,对文革有了否定性看法。特别是受男主人公影响,性格也坚强起来。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投身四五运动,被公安局逮捕。 小说中有几条爱情的线索。梁晓茵与岳明辉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岳是红卫兵,梁母亲被打死时他在现场。但他以自身的活力吸引了梁。“这正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永远有未知的东西展现在他的前面,让他探索;永远有新的目标树立在他的前面,让他追求。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 (p. 47) ”“身上似乎有种奇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你,使你能够那么持久,那么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目标 (p. 781) ”尽管直到最后,两人关于文革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还是走到一起。另一条线索是美女陶陶,先被冒充高干子弟的卢新宇欺骗委身,卢暴露后与一直暗恋他的同学于良才走到一起,当然还有不小思想差别。最后参加四五运动,在天安门广场一起陷入绝境,陶陶后悔,于良才“漠然地瞥视这奔跑着、吼叫着、挥舞着大棒朝他们扑过来的警察和工人民兵;漠然地倾听着棍棒打人的钝响和人民遭打时的惨叫通通淹没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中。 (p. 936) ” 小说人物众多,形象都算丰满鲜明,虽然出版较早,文学性其实可能也好于后面些更有纪实性的作品。反面人物有些漫画化,这大概是当时的套路,不过主要人物还不是“高大全”。我更感兴趣的是比较中间的人物。例如,于良才“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裕,生活诸事全不用他操心,成天只是读书而已。他整天沉浸在书本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与人的关系所知无几。 (p. 263) ” 文革中他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后,“除了更广泛地读书,也开始观察社会,研究一些社会问题了。但这种观察和研究却是比较超脱的,他喜欢捕捉一些细致的现象对未来作些预言,由于旁观者清,有些时候说得很准,这使他赢得了目光敏锐,见微知著的美名。同时,大量地阅读了历史和文学书籍,也确实培养和加强了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力。可是他从没有亲身投入生活的激流之中,没有在汹涌的浪涛中奋斗,挣扎过,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个聪明的旁观者而已。三年的插队生活固然给了他不少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却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态度。他埋头干活,用心读书,基本上与世无争。这种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生活经验,一旦狂风大浪扑到他脸上,他也就心慌意乱了。那些洞察力、预见性,和那个聪颖的大脑袋并不能帮他多少忙。 (p. 263) ”推测当年自己的大学里,读到这段话,一定若有所思。又例如,文学一年级支部书记王磊“事实,却与他的预言相差无几。这就好像把一出在他心中的小舞台上排演过的悲剧,搬到现实的大舞台上公演了一次似的,只使他尝到双倍的苦味。哎,智慧的痛苦啊,你虽然比别的痛苦更崇高,但也比别的痛苦更沉重。 (p. 307) ” 作者王新纪,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大学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作者陶正, 1948 年生于浙江绍兴, 1968 年赴陕北乡村插队务农,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也是工农兵大学生; 1977 年后历任北京歌舞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作者田增翔, 1947 年生于北京, 197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出版社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十月》编辑部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 — 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 — 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 — 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 — 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 — 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 — 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 — 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 — 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 — 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 — 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 — 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 — 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 — 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 — 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 上、下册 ) 》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 — 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 — 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 — 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 — 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 — 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 — 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 • 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 — 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 — 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 — 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5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忆往昔之不敢下山
Mech 2018-7-5 21:32
读抗大小学时,老师领我们学生上山去玩。我们在城乡结合部。走十多分钟,就到山下。最近的山叫炮楼山。山上有些地堡工事,是钢筋水泥的方形地面掩体,不是电影里看过的那种日本圆形炮楼。推测是国共相争时的遗迹。 那次老师领我们上山后,我发现山路很陡,不敢下山了。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很有道理。刘老师真是不错,见我无论如何都不敢下山,就决定背着我下山。虽然我比同学小两岁,但是个胖子,体重相当可观。刘老师的弟弟是我们班上同学,估计她最多也就二十来岁。 不敢下山,固然是胆小。但能说出来自己的害怕,未尝不是种勇敢。七岁看老,我现在可能也是,非常害怕物理方面的危险,但如果只是心理上的,就无所谓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小孩个体差别很大。我知道个小男孩,比我当年不敢下山时还要大些,上课不敢要求去厕所,大便在裤子里,回家才发现。 顺便一提,后来又有次不敢下山。那时候我已经读大一。上海的表哥来鞍山玩。我们一起去千山。登上某个山峰后,突然下雨了。路变得很滑。我又不敢下山了。当时我体重 80 公斤,比表哥还重。表哥声明,背不动我。我脑补了在山上等到天黑的可能结果,也想到脚下一滑滚下去的可怕后果。最后我蹲着一步步总算是挪下来了。 事不过三。不敢下山,只有两次。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忆往昔之抗大小学 忆往昔之无电视时的除夕夜 忆往昔之“反标”事件 忆往昔之小学时的“创新” 忆往昔之少年“军迷” 忆往昔之热极凉来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